幼儿儿童攻击行为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 &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全,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也会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敢于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 & &关键词:小班幼儿 & 幼儿攻击性行为 & &幼儿园教育 &模仿& & & &引言: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正文:&一 、攻击行为的概念 && & &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 & & &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 & &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1、大众传媒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案例中的子豪就是一个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孩子。长期以来,父母给买的动画片中都是《奥特曼》,他一边看片子,一边学着动作,攻击陪伴他看电视的人或者是靠近他的人,攻击性行为就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2. 家庭教育因素: && & & &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 &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树立一些负面的榜样示范,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变成一个好斗的人,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攻击,有的甚至会为此铸成大错。&3. 遗传因素:& & & &近期的心里学家研究表明,在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余的百分之五十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的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有坏脾气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4. 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因素:& & & &小班幼儿大都在3—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虽快,但多数语句表达不够清楚,很多的时候是用动作来代替的,所以有些孩子会无意识的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模仿力极强,因模仿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也很多。由于每个幼儿的个体气质不同,加之个体发展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3—4岁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且多愿玩相同的玩具,如果相同数量的玩具较少时,小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工具性的攻击行为。小班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不能较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四、幼儿园教育矫正措施:& & & &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很高,加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也会增多。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矫正工作很重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任何不良的行为都是可以改正。&1、幼儿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 & &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引起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环境提供的刺激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幼儿园要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室内外活动空间要大,避免小班幼儿因身体的碰触而引起攻性行为。其次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活动材料要与中大班有所不同,小班幼儿相同数量的玩具,材料一定要充足,而中大班则以多种不同玩具,材料为主。另外还要注意在为小班幼儿提供玩具时,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 & & &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行为,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甲甲将不小心摔到在地的斌斌拉起来,并和他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老师发现后在小班幼儿面前说:“甲甲真是好孩子,他真的很棒,今天帮助小斌斌站起来,还和他玩自己的玩具,我们都喜欢甲甲,都愿和他玩,对不对。”几周之后你会发现甲甲的攻击性行为减少很多。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如果在幼儿园里采用这种亲善行为,老师及时给予小班幼儿奖励,那么其他小班幼儿也会跟着学好的。久而久之他们都会去分享共同的玩具,合作完成活动,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亲善行为就会增加。 &&3、提高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 & &小班幼儿虽然比心理发展不完全,但是有的时候在成人的帮助下他们还是能够理解一下事情。当一个小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理解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在这样小朋友们都不和他玩,爸爸妈妈也不喜欢,不给买好吃的和好玩的玩具。其次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来教给幼儿体会他人的情感。告诉这个进行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如果把你的脸抓破你疼不疼,你高兴不高兴,还愿意和他玩吗?通过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减少。 &&4、幼儿教师对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冷处理法。& & & &当小班幼儿出现过多的攻击性行为时,要采取冷处理地方法,不要勉强他们的这种过激情绪,如果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不到任何强化,对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老师每当看到那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就说:“今天要乖不要打架”或者“今天你又打架了吗”那么这个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越来越严重。但是如果每天来园时对他说:“你是一个乖孩子,能很好的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对吗?”由此以来那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减少,有的甚至会完全消失。由此可见幼儿教师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来矫正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耐心以及关心孩子的那份责任心。&5.幼儿园与家长的配合。 && & &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和家长在教师孩子方面也要积极沟通,保持一致性的观点。在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这一方面,双方要积极配合随是交换信息,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通过双方的配合就能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少。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关心和爱,用平静温和的教育,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有效预防和纠正,让他们成为具有的新一代。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的成长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首先,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自己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的方法,让幼儿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攻击性行为给别的小朋友或其他人带来的痛苦。认知和情感因素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愧,通过长期的这种移情训练的方法,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减少。甚至能够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有效的纠正。另外,家长还可以让幼儿养一些小动物,例如,小鸡,小鸭,也会使幼儿内心有怜爱之心,这种鼓励性的亲善行为,也会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纠正,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耐心的帮助,让幼儿慢慢的来改正,家长和幼儿园也要沟通,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相关幼教资料: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幼教资料
推荐幼教资料儿童攻击性行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儿童攻击性行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力解决的策略》课题结题报告 -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因素及解决的策略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管理中心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因素及解决的策略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力解决的策略》课题结题报告
15:00:05 | By: 10乔梅花 ]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力解决的策略》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从2009年9月开始计划进行,搜集资料进行前期的准备。2009年12月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并开始研究。2010年3月被批准为徐州市市级个人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幼儿园里,大家一般都不太喜欢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一起游戏玩耍,问起原因,很多幼儿都会这样说“某某经常拽我的辫子,把我弄疼了”、“妈妈说某某老是打人,不让我跟他一起玩”、“老师也经常批评他,如果我跟他玩,老师就不喜欢我了”等等。可见有攻击性的幼儿是不太受老师和小朋友们欢迎的。心理学上把这种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定义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但是这样长时间下去会对这些幼儿有着更糟糕的影响。大家都避开他,不理他,只能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对他的思想品质、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通过探究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帮助幼儿逐步地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想找到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对症下药,然后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帮助幼儿逐步改掉这种行为,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表现出的各种攻击的行为
2、通过研究总结各种解决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3、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幼儿的攻击行为
三、 核心概念:
1、攻击性行为 2、环境 3、 教育
四、研究的价值
1、通过研究攻击行为的类型,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以指导幼儿减少攻击行为,更好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2、影响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3、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的调查
4、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
六、研究方法:
1 、观察研究&& 可以通过观察并辅助以材料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发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实施材料。&
2 、文献检索&&&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件、书籍、案例等获得相关的资料。
3 、问卷法& 通过对家长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从而了解家长对待幼儿的攻击行为的做法。
4 、访谈法&&& 对老师处理幼儿攻击行为的方法进行交流沟通。&&&
七、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课题研究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 初期的准备阶段
1、建立个人课题研究博客,并制定研究计划。
2、通过初期的查阅资料,有选择的借鉴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攻击性的探索。
第二阶段& 具体的实施阶段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多积累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素材;进行个别幼儿的追踪连续的观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行为的方法进行观察与采访等。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所记录的素材,完成调查问卷的分析整理,撰写对相关书籍阅读的感想,以及对平日记录的随笔进行整理。
(二)、读书学习计划时间安排
1、读书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 《反思研究》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卫生学》&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等其他相关教育书籍。&&&&&&&&&&&&&
2、读书时间:每周读书时间不少于5小时。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应明显增加;
&3、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4-5岁儿童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这是语言攻击,使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4、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一些研究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如果不加制止,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并造成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倾向性;
5、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二)& 影响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生理因素
1、有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幼儿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完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3、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社会因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适应以及观察学习的结果。
1、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冷漠拒斥的家长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另一方面,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
2、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电视媒介的影响& 有些家长在幼儿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特别是男孩子更是对打斗动画片感兴趣,并且好模仿。
②同伴间的相互影响& 同伴间不良行为的模仿,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其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已具有这些特点的同龄伙伴而形成的。
③教养者教育的行为方式& 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另一个家,幼儿的生活与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幼儿园教师教养方式也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有的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行为上,对幼儿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细致的分析,更是极少的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
三、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的调查
(一)教师对待幼儿攻击别人和被攻击者的反应
⒈对具有攻击行为幼儿的教育方法的调查
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对不同幼儿所出现的攻击行为的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对待偶尔攻击他人的幼儿,教师一般是间接批评的方法,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在作出相应道歉,进行教育。对待经常发生攻击行为的幼儿,教师通常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告诉其他幼儿不跟他玩或者少跟他玩,或者是进行活动惩罚,剥夺攻击他人的幼儿参与游戏或户外活动的机会。
⒉对被攻击者的教育方法的调查
对待被攻击的幼儿,教师一般都是先检查幼儿是否受伤,然后安抚他的情绪,最后提醒所有幼儿发生攻击行为要及时告诉老师。
(二)家长对待孩子攻击他人和被攻击者的反应
1、对孩子攻击他人的应对方法的调查
通过随机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幼儿园的50位家长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态度,有30位家长会采用批评的方法;15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向被攻击的幼儿道歉;2位家长表示回家会惩罚孩子;3位家长则没有表示什么,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2、对被攻击现象的应对方法的调查
这50位家长在回答孩子被他人攻击后,怎样教育孩子时,35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打回去;13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告诉老师;2位家长表示会自己出面干预。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
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这种不良行为的消除需要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家长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努力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不要让孩子看殴打内容的影视片,以免给其提供了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同时孩子做错了事要坚持说服教育,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打骂体罚。而且家长应合理地安排生活,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增加幼儿的运动量,利于孩子发泄过剩的体力,同时也利于孩子情绪的发泄。
(二)幼儿园方面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教师应该对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去引导、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视、强迫制止和指责甚至冷嘲热讽幼儿。否则,只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向更极端的方向发展。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有些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幼儿不能通过语言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愿望,不会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可以通过儿歌、故事、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学习运用体态语言和简单口头语言进行人际交往,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第一,让幼儿学会身体动作的交往技能。运用招手、握手、点头、微笑等体态语言,让同伴体验友好的关系。如:可用招手向同伴问好、道别,点头赞同同伴的意见,握手表示友好等。第二,让幼儿学会语言交往的技能。在教育中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幼儿之间相互谦让、礼貌互助,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3、通过树立榜样进行示范教育
为幼儿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亲社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的进行模仿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减少并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的行为,用动画片、故事中的英雄形象激励幼儿等方式进行。
4、要给幼儿提供宽松环境并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独占争抢玩具、图书、椅子而引发的,教师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另一方面,在日常活动当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的等待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事,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合理的一日活动因该是动静交替、室内室外交替、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结合,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幼儿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了。
5、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并及时的转移注意
当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以通过游戏、唱歌、绘画等转移其注意。从事这些活动可以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发泄,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也能逐渐转移其攻击性行为。
6、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师应该告诉他,哭、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点挫折。比如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如果被攻击者适当的反击,同时,攻击者的行为受到教师的批评,他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家园配合方面
1、加强家园联系,做到家园统一
对于部分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可以采用家访的形式,教师能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以便更好的对其教育。并且教师要及时的把幼儿在园内的情况告诉家长,使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状况,家长在家庭中还可以对幼儿心理进行疏导,以便尽快的消除这一不良行为。
2、提供宣传教育资料,提高家长自身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鼓励家长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幼儿。
九、课题研究反思
经过研究发现:生理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某些影响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不利于其社会交往的发展,对其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想要纠正这一行为,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师的教育方法,双方协调配合,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以便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经过接近一个学年的调查实验,在与家长进行良好的协作配合后,本班上的几名经常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有了初步的转变。而自己在此次的研究与探索行为中受到很大启发,争做学习型、反思性的老师,
阅读全文(347) |
标签: 上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徐州市新生街76号(原九中)C409,C407 电话: 197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7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一、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概述;(一)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二)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在过去的20世纪中,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1.幼儿的
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一、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概述(一)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的确,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弗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影响源都可能引起攻击。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的是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 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二)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只有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善良的品格。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在过去的20世纪中,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正像Parke Slays指出的:“很少有哪几个课题像攻击及其控制那样,引起了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以上阶段,面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特点又有哪些?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4岁前儿童,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击性行比女孩更加稳定。研究表现: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所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而对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虑地表现攻击性行为。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当前,大量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作、枪战场面、凶杀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打斗,表现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障碍。因此,给儿童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奖惩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对A、B两个实验进行实验:当A组儿童发生攻击性为时,给予言语的或物质的奖励:当B组儿童发生非攻击性行为,也给予言语或物质奖励。之后,让两组儿童参加同一活动,结果发现A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B组儿童。另外,观察发现,容忍也是一种奖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也是一种奖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的在场时,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强。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的有效手段。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和强度,往往以被攻击性行为时,被攻击者做出沉默、退缩、哭泣的态度反应时,那么,这个攻击者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个别的儿童;相反,当被攻击者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以反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的者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或转向另外的对象。因此,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三)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和手段性攻击(也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既需要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又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指儿童去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他的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二、.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和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影响的因素,其主要的有家庭氛围因素,媒体因素及心理环境因素。(一)家庭氛围1.家长的抚养与教育方式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抚养与教育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现如今,家庭氛围度幼儿园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及民主型。(1)专制型专制型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他们认为儿童必须服从,必须限制儿童的自主性;专制型的家长常常滥用职权,不鼓励儿童有同父母不同的看法,对儿童缺少温暖和慈爱;并实行高度严格的控制,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自主。例如:我国某地区的一个幼儿园中,有一个男孩,6岁,上大班,刚开学时,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听话,上课也认真,而唯独他却与众不同。他每次上课就管不住自己,有时东张西望,有时动这儿动那儿、手脚不停,在课堂上缺少自制力,有时还搞恶作剧,很令人头疼。后来他父亲知道后,急了,就以打骂来解决。有一次,有个小朋友告状,说他没有完成作业,还淘气骂人,回家后,他爸爸就边打边说:“叫你不听话,不做作业,叫你骂人,天天让别人告状,以后再这样,我就打死你。”这个男孩哭了,但立即回嘴:“你们不喜欢我,就打死我算了,我也不想活了。”后来得知,这个男孩在以前就经常因为学习不好而被打。而这个男孩仅仅才有6岁,却遭爸爸的这样的打骂,真是既可怜又可悲。其实这个男孩有好多优点,比如:玩游戏很灵活,勤快等,但这些却没有被爸爸所看到,他看到的只是这个男孩的贪玩,学习不好等。从而使“望子成龙”的心理使他的教育方式演变成了“专制型”。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导致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2)溺爱型爱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但盲目的爱是一种溺爱。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保护得过分,事事都由自己出面替子女办理,是子女什么都不会做。这类家长既看不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一味地娇惯和放纵孩子,甚至不惜作子女的奴隶,把子女捧为“小皇帝”,对子女的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行为采取包庇袒护的错误做法,甚至包庇犯罪行为。例如:新乡市区的某个幼儿园里的托班,男孩,二岁,独身子,他父母是开美容院的,生意兴隆,父母对男孩也很疼爱,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请了一个保姆,让保姆看管,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白天由保姆带,甚至晚上也与保姆睡,后来由于保姆走了,就把他送到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儿也就交给了学校。这个男孩性格刁蛮任性,依赖性超强,行为孤僻,也不会说话,只会模糊的叫“妈妈”, 人际交往与动手能力较差,在班里不主动说话,如果老师或同学与他交谈,他只是以点头和摇头或简单的摆手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小朋友做游戏时他也只是坐在那不动,看着小朋友。有一次,有个小朋友无意中拿了他的水杯,被这个男孩看见了,很着急,就立即跑到这个小朋友的身边,手像小钳子似的掐在了那个小朋友身上,当场就红了,这时老师立即打住了这种行为。这样的孩子如果长时间被溺爱,在溺爱的抚养与教育中生活会导致孩子意志薄弱,容易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或者形成依赖、懦弱的性格,防碍他们与他人正常交往。也会导致儿童既有嫉妒和优越感、霸道的一面,又有无能缺乏应有的自主能力的一面。如果父母一旦离异,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和交际困难等。对于溺爱型的家长应注意:对于孩子应当严格要求,因为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对事物认识并不深刻并且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需要得到家长的指正。家长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让他从小就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要过于夸奖孩子。(3)放任型这种放任型的抚养与教育方式是值得关注的。放任型的父母很少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子女的情况和需求,对孩子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不重视。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长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例如有些父母只考虑自己的工作,有些父母只想赚到更多的钱,有的父母则把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和打麻将上,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显然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没有得到家长应有的关心。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比较活泼、真率、爱说爱动,这些使得他们易在一定的情感情景下,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真挚的心理、思想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但家长因种种原因疏于与他们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冷漠便会产生不满,逐渐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会采用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方式以求吸引父母的注意。另外家长对孩子过于放纵,还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攻击老师,对抗家长,使老师和家长感到束手无策;严重的会导致行为残忍,欺负小朋友,虐待小动物等等。 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障碍。例如:某地区的一个农村幼儿园中,女孩,六岁半,上大班,妈妈是一个傻子,爸爸常年在外打工,这个女孩就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龄也都大了,只忙于照顾她的一日三餐,对于孩子的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没有鼓励,做错事也没有人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而女孩由于在他内心深处没有真正服从父母的管教,所以到处游荡,情绪不安,还很冷酷。有时在幼儿园总是偷拿小朋友的东西被老师责骂,甚至因为某些小事而殴打小朋友。想一下;一个小女孩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她是很容易形成“孤独感”,“自卑感”。有证据表明具有积极的亲子关系的儿童具有更低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消极、冷漠和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进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教育方式?热爱和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护。而放任型的家长对孩子是冷漠的、忽视的。这类家长应该要经常向孩子表示关怀和爱护,多观察和多倾听子女的要求,并尊重子女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4)民主型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孩子愿与父母坦诚、积极的交流。这种家庭环境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的。民主型的父母鼓励子女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人特质,采取开放的态度与方式与子女沟通,对子女的违规行为很少采用处罚的方式,而是通过接受或双方让步,使子女做适当的自律。在民主式教育模式下儿童既有适当的自主自由,又要接受家长的指导与帮助,儿童与家长间互动的方式是民主的、合作的,而非专制和放任的。民主型的家长对子女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而不是盲目的爱。理智的爱是从自发到自觉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父母把爱与严和谐统一。中国古人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君子爱人也,以德;小人爱人也,以姑息”。就是希望作父母的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感情,把对子女的爱提高到升华阶段。一个真心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一定会把自己对子女自然的爱上升到严格的要求。鲍德温(Baldwin)为代表的费尔斯(Fiels)研究机构研究结果表明宽容民主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起积极影响。民主的家庭中儿童是活跃的,他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是亲社会的,而且儿童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虽然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心理不免造成了伤害,但民主型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要尊重理解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虽然他们已经离婚,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爱。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有一种安全感,在家庭中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让他学习怎么爱他人并尊重他人,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慢慢地忘记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家长坚持用民主和睦的方式关怀孩子,容易使孩子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独立、合群、自信,形成积极的、向上的性格。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但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对家长有更高的要求,由于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会带上家庭的烙印。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因此,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注意家长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和谐、良好、舒适的家庭环境。美国心理学者杰拉德.帕特森认为儿童行为的失控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子女之间不正确的相互方式。因此如果仅仅关注儿童的失控行为是不够的,根本在于创设和睦民主的家庭环境。所以,家庭氛围因素是对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系,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较少。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大力倡导民主型的方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都能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2. 孩子也会影响父母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容许态度能最好地预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其次的有效预测指标不是父母的抚养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行业资料、97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等内容。 
 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 经验表现, 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  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 为影响不小;④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儿童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试行)》 对幼儿...  及矫正措施平水镇中心幼儿园 一、 问题的描述: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预期效果: 目标 1:减少和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  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 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  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 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 ...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 13页 免费 幼儿攻击性...有效措施, 防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使幼儿身心...交往的方法,并且增加与同伴交往的频率,改善幼儿的...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一 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而且大...为了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老师也多次与家长沟通, ...4、社会环境因素 这里所说的环境我主要从幼儿园环境...  受其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当然,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许多,如饮食因素...针对他的情况,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  《如何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原因及其对策》_育儿理论...学会正确的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期改善他与小朋友的...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 13页 免费 儿童攻击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攻击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