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大总管管历史上是啥

契苾何力简介 唐朝名将辽东道大总管契苾何力生平
  契苾何力(?-677年)甘肃张掖人,铁勒族契苾部人,契苾氏,。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后率部归唐。在对吐谷浑的战争中,力俘吐谷浑王,以功尚宗室女。贞观六年(632年),何力与母率领一千多帐人畜迁徙沙州归顺唐朝,被安置于甘州境内驻牧,建铁勒城(今民乐南丰乡铁城村)。后进京朝见太宗,被任为左领军将军。贞观十六年被反叛的部众绑架至薛延陀,唐太宗不惜以公主下嫁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后作为唐军前军指挥官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太宗逝世后,契苾何力欲以身殉葬,为高宗所止。显庆、龙朔年中,与苏定方等人屡征高句丽。后为辽东道大总管,作为李勣副手攻克平壤。死后,陪葬昭陵,谥号毅。  契苾何力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莫贺咄特勒契苾葛之子。  铁勒为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因常与吐谷浑发生冲突,遂迁于热海(今伊塞克湖)一带。契苾何力九岁时父亲去世,乃袭位,降号大俟利发。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后,铁勒强盛。  贞观六年(632年),契苾何力与母亲率部千人归唐,并言“实有诚心,若至中华,死而不恨”。唐太宗将何力所部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封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并封其母为姑臧夫人,弟契苾沙门为贺兰州都督。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
·····
·····
·····
题记:李汉超,北宋初年著名将领。历任散指挥都指挥使导读:1917年夏天,张勋导演了一场短暂的复辟闹剧,他段祺瑞为人一向严峻,脸上几无笑容,连他的家人也都不皇帝贵为天子,都是没错的,即使在草民们看来是真的错在众多皇子中,雍正真正算得上知己的只有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的帝王之中,暴君、昏君、比比皆“李世民倾慕萧氏,曾公开纳作小妾,封为昭容。”年近和一些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们探讨过,“西蜀国舅”宋霭龄,1889年出生于上海。日,15岁的宋霭在《新刘河志》中,编者顾士琏提到一故事,说顺治十三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之子,嬴释永信大和尚最近很忙,由于他被举报,少林寺又一次站俗话说得好,“从小看到老”。袁世凯在北京跟随堂叔袁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抗美援朝,使台湾到今天还得不到达摩是否有其人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让我们见识了少长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相传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是楚导读:这种杀人不见血的办法真是高明,亲朋好友无处诉宋氏子女政见不同,情感也一度受到影响,但他们最终都1)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单以用兵指挥、计谋等来说,诸葛亮是很高明的,太和二谁是武则天最满意的接班人?武则天当朝期间,一直为接大宋文豪苏轼一生65岁,前后娶过3任妻子;巧合的是,3人二战期间,中国是叛变投敌军人最多的国家吗?一旦被俘,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很少看见对阵法的描写。对中国人而日下午,杨光远导演由南宁赴桂林李家村某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伪蒙疆自治政府主席、蒙古军总司曾经参加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向韩德勤和新四军有着恩恩怨怨,韩德勤在苏北抗日,与欲韩德勤(日-日),字楚箴,江苏泗78年前,即1937年的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战力强悍的台媒称,在二战结束的七十年后,日本对二战历史的修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七积极的一面1,促进了国内团结。一二八事变前,蒋介石下导读:袁世凯的行为让张謇十分气愤,为此他于光绪十年江湖十大骗风、马、燕、雀、瓷、金、评、皮、彩、挂,夏侯渊,曹魏阵营名将,曾经被曹操高度评价为虎步关右导读:据传此性药服食后,一夜可与10名宫妃性交,而不太平洋的西南部有一座墓岛,根据当地的波纳佩人说,这每当看到清宫剧里皇宫太监展开一卷黄绫,朗声以“奉天一、神仙谱创始元灵(他有4个徒弟,鸿钧老祖、混鲲祖师、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名山出名派。人杰大都因为地灵假币一直是人们头疼的问题,假币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金庸的武侠里,帅哥众多,但金庸仿佛对美男子有抵触情《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妇人,“或有著襄阳公主,唐顺宗女,母不详。公主嫁张克礼。唐顺宗只云安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十代皇帝唐顺宗李诵西河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不详。始封武陵郡主梁国恭靖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不详。始封咸宁晋平公主(?——?),唐德宗李适女。母不详。公主早逝。唐代服饰图案主要是以体现唐代人民富饶繁荣的社会生活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隋朝居住在北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裤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五代时期女子与唐相比纤细瘦弱,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时尚蜀国大将夏侯霸是谁的儿子?夏侯霸,生卒年不详,字仲权说道僵尸,我们不得不说远古四大古神。也就是女娲、伏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活动的进步。它是经徐树铮(日-日),字又铮、幼铮相传人去世后,先由阴间快捕黑白无常带走三魂六魄,交立身篇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冤家”一词常常用来称呼那些林朝英撰述玉女心经,虽是要克制全真派武功,但因其对《神雕侠侣》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小龙女。这是两个极为《神雕侠侣》的第一段于日在香港《明报》创南宋末年,江南少年杨过自小父母双亡,被父亲生前结义中国人的职业继承制度长盛不衰,这种制度,一般都要把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历史上真的有薛仁贵吗?又是怎么样的?_百度知道
历史上真的有薛仁贵吗?又是怎么样的?
简介   薛礼字仁贵(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句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艰苦奋斗三十载,家里穷苦志不穷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跨海保主征高句丽,白袍一举成威名   刚当成小兵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立功了,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同年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遂退,刘君邛被救.想一想他只是唐军的一个小兵,但敢为大将之事,勇气甚甲,本领更佳,此役过后,薛礼名扬军中.  随后不久,薛仁贵在安市之战中把自己的武艺发挥的淋漓尽至,凭此一战,完全可以说他是唐朝武力第一猛将。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可能是要把握机会出名,于是身着奇装异服,与其他士兵不一样的白衣,手持方天画戟(历史明确记载,他才是使用方天画戟这种武器的名将)腰挎两张弓,单骑冲阵,一个人杀入敌人25万大军的阵势里面,打的敌人是阵型混乱而无法战,高延寿、高惠真屡次想重新组织队列杀起来,可是被薛仁贵冲杀的七零八落,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时,李世民在远远的地方已经望见那个白袍小将在人山人海中精彩搏杀,非常惊讶,接着就是惊喜,于是战后,李世民立即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一个身无任何官职的小兵被皇帝亲自召见,可见实力非同小可。  后来唐军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敌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因为皇帝在军中,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恐皇帝安危,不敢偷袭平壤,未成。加之李绩大放厥词,破城之日,屠杀城内军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将士更加齐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翻话:“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将领们都老了,现在遇到战事已经不堪忍受这种重负了,我想挑选年轻能干的将军,没有比得过你的了,这次征伐,就算得到辽东也不是我高兴的,最高兴的是能得到你这样的一个人才。”太宗“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几乎成了名言.拿尽辽东大地,百万领土来评价薛仁贵,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又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 看守玄武十二年,危难忠胆救高宗   当然,回到中原以后,薛仁贵被委以重任,统领宫廷禁卫军被派驻扎玄武门,宫廷禁卫军虽不是职业特别高的官,但那是守卫皇帝的安全工作,是很拉风,很酷,而且很重要的职位,一个农民出身的士兵而且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的人,可以被皇帝这样信任,足可见其忠义与实力,加上是那是唐太宗得天下的门,也能看出意义非凡,这个“守天下之门”日后他也做到了.就这样没什么战事,薛仁贵守了12年的半的玄武门,途中千古一帝唐太宗也去世了,纵观薛仁贵起家,是唐太宗亲自发现了这块埋在土里的金子,但是真正给了他叱咤风云的军事舞台的人是唐太宗的儿子,雄韬大略的唐高宗。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爆发。水冲至玄武门,保护皇帝的人大多都已逃命去了,薛仁贵很愤怒,说:“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然后薛仁贵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以救高宗。高宗感其恩,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多亏靠了你,我才没有被水溺死,我才知道这世上有忠臣啊。并特赐御马一匹。根据记载,这次山洪附近死了几千人。幸好薛仁贵在,否则中国历史可能就该改变了。唐高宗非常感谢薛仁贵,以至于日后多次提起这事,这件功劳也许大家认为不是什么开疆扩土的大功,但是皇帝认为这功很大,毕竟是救了自己一命,从此薛仁贵的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 将军已然不惑年,率起强兵平四方   显庆二年闰月(657),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进军突厥 ,薛仁贵虽然没参加,但献出了最重要的政治决策,为苏定方灭突厥做出了重要贡献.薛仁贵上书说“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伏。今泥熟仗素干,不伏贺鲁,为贼所破,虏其妻子。汉兵有于贺鲁诸部落得泥熟等家口,将充贱者,宜括取送还,仍加赐赉。即是矜其枉破,使百姓知贺鲁是贼,知陛下德泽广及也。”意思就是出师有名,收买人心。苏定方,大唐名将,是李靖的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的继承人,比薛仁贵年长20多岁,这样一位大将能接受薛仁贵这一个看门将军的意见,可见他对薛仁贵军事才华的尊重。苏定方最后成功的开拓西域也得益于薛仁贵的计策。显庆三年(658),已经44岁的薛仁贵,终于开始自己统帅军队,开始了自己那传奇的军事指挥官生涯(唐朝将领多数都是人到中年才开始统领军队)。显庆三年(658),薛仁贵和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骚扰高句丽,薛仁贵率众一举攻克赤烽镇,斩首400人,俘虏100余人。同年6月,高句丽派遣大将豆方娄率军3万人迎战唐军,被薛仁贵击败,斩首3000级。显庆四年(659),薛仁贵率军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大战于横山(今辽阳华表山),薛仁贵匹马当先。高句丽军无法抵挡,大败而逃。已经是军队的统帅,还能身先士卒,足见勇猛与胆气。同月唐军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薛仁贵单骑冲阵活捉高丽一神箭手。此战开时,高句丽一神箭手,连续射杀唐军10余人,此时薛仁贵怒发冲冠,并没有用他最擅长的射箭与对方对垒,而直马冲过去,那箭手射箭全被薛仁贵躲开,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龙朔元年(661),铁勒进犯唐边。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发前唐高宗宴请将士,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又不好意思,当即命人取更加坚固的铠甲赏赐薛仁贵。  龙朔二年(662) ,回纥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军将至,便聚兵10余万人,凭借天山(今蒙古杭爱山)有利地形,阻击唐军。当年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3员将领缀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遂不时,敌人大军投降.因为铁勒骚扰唐边境达数十年之久,薛仁贵命令将投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后患,蒙古航爱山现在还有坑杀遗迹.但是作为一名大将军坑杀应该没有权利坑杀这么多的人,这是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相背离的,所以这应该是朝廷的指令。之后继续北进,将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生擒(第二次生擒政权君主了),从此回纥九个部落衰落.当时世间流传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想想这仗打的多漂亮啊,战争本来是艰苦,残忍的事情,士兵能唱着歌回家,表达了军民将士们的喜悦之情。  这次战役,仁贵虽然立了大功,但主将郑仁泰的犯了错误,导致了这次战争不完美。铁勒的思结、多览葛等部落本来要投降,郑仁泰不结纳,反而出兵捕获了对方的家属,赏赐给部下,这些部落只好逃亡。郑仁泰派兵追赶,不但没有找到敌军,还因为缺乏粮草,损失了许多兵员。薛仁贵自己也娶了一个妾。一回到朝廷,部队的许多将领都遭到朝臣的弹劾,唐高宗以功抵过,未加追究。  天山之战本来可以一举消灭铁勒,开拓唐朝北方边疆,从而遏制突厥势力的发展,但由于主将郑仁泰的严重政治性错误使得此战前功尽弃。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使得对唐边境威胁达数十年的铁勒族在不到一个月就马上衰败,可以说是古代将军唯一一位。接着就是薛仁贵自己指挥才能大发挥的舞台了,高句丽灭国之战。 薛礼率兵猛出击,两千兵马灭高句丽   说到对高句丽的战争,隋唐两代四位帝王前前后后进行了数次征讨,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次次出兵30万以上,最多一次居然派出了112万,号称200万的大军(唐朝建国半个世纪都没有派出过30万以上的军队)结果次次失败,损失惨重,可以说强大的隋帝国的灭亡跟不断讨伐高句丽有很大关系。唐太宗的征伐也被困在了安市城,成为这位伟大帝王的终身遗憾,而其他的征讨多为小规模的战争。而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唐高宗雄才大略,决定完成父亲遗志,灭掉高句丽。乾封元年(666),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泉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于是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同年六月初七 ,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 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丽。9月,庞同善大败高句丽军。  同年9月,薛仁贵统兵出征。12月,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丽。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乾封二年(667),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新城是一座战略极其重要的城市,是整个战场的军事血脉的枢纽,地位不言而喻,而且李绩自己也说了“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取也。”而李绩却疏忽了对刚打下来的新城的防守,往往这样就会出事故,果然刚过几天,高丽总头领之一泉男建率大军夜袭二人的军营,新城告急。关键时刻,薛仁贵率军狂奔而到,神降天兵,突然杀到,把处于劣势的形式瞬间扭转过来,倒过来斩杀敌人数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围。  同年10月 ,庞同善继续进攻,在金山路上遇到高句丽大军10多万人,被打的落荒回逃,高句丽军追的兴起,薛仁贵率本部兵马冲杀出来,将敌人大军拦腰截断,敌军大乱,薛仁贵领兵奋力杀敌,此战杀的昏天暗地,敌人数不剩数,最后薛仁贵大败高句丽军,斩首五万人。(注意啊,斩首多少人并不是敌人的总兵力,而指的只是斩杀的人数,并没有算逃跑等的人数)唐军乘胜攻占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3城,与泉男生部会合,赢得了金山之战的胜利。高宗亲笔写诏书慰劳仁贵:“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敌,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金山之战是唐初年的罕见的大规模遭遇战,是灭高句丽四大战役最关键,最大的一次战役,基本消灭高句丽精锐部队,为彻底胜利奠定基础,此战由薛仁贵亲自指挥,功不可没。  同年的11月下旬,薛仁贵仅带2000人的兵马向前进军,发兵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有的将领大力反对,认为人实在太少了,搞砸了不好收场但是薛仁贵说:“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不在多少,就看你主将会不会用,历史上能说出这样“大话”的将军也没有几个。兵贵神速,接着一场人类战争奇迹又出现了。高句丽派出数万大军快速出兵新城,想夺回主动权,这正好就应了薛仁贵的道了。当敌人行军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唐军居然会那么快就打过来.时逢冬天,东北大地,白雪蔼蔼,薛仁贵2000玄甲骑兵全部着白衣。当他们发现敌人的时候,薛仁贵当机立断,利用骑兵平原优势,冲杀敌人。于是在白色的雪域平原上,正在行军的高句丽兵看见一大团白色飞冲而来,还以为是雪崩呢。薛仁贵指挥杀敌,用了7个时辰,不到15个小时的时间斩杀俘虏敌人万余,剩余军队四散溃逃,这次战役也要看出唐玄甲军的战斗力恐怖之处,据考证这是最早利用保护色的战役  接着薛仁贵率领2000将士继续前进,乾封三年(668),薛仁贵的部队攻占坚固的扶余城。之后高句丽连续40多座城市直接向薛仁贵投降,薛仁贵声名鹊起,威震辽海,神威四方,自此,高句丽所最惧怕之人为薛仁贵。  就这样薛仁贵大军沿途破城抵达平壤城下,与从行军大总管李绩等诸路大军会师平壤,大军合围,攻破平壤,薛仁贵亲自接受高句丽国王投降,根据史料记载,高句丽国国王高藏在向薛仁贵投降签字的时候,连抬头看薛仁贵的勇气都没有,威慑力到了何种地步。真有张辽使江东小孩夜不敢哭的风采。自此,隋唐几代帝王灭亡高丽的愿望终于在高宗这里得到了实现.如果仔细研读过这段史料的话,大家会很清楚,高句丽实为薛仁贵所灭,他起了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而并非是李绩。  可是呢,后世史书上却把征东的大功劳给了李绩。薛仁贵在灭高丽四大战役,新城、金山、扶余、平壤中的金山和扶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消灭有生兵力最多的金山之战,和破城最多的扶余之战几乎由薛仁贵独立打胜的,同时他也参加了大部队都参加的平壤战役,并且救援了新城,没有让李绩的错误导致战局的崩盘,所以灭高句丽的关键性人物是薛仁贵。后世百姓也著写《薛仁贵征东》以纪念这位英雄人物。  高句丽杨广3次征讨,唐太宗再次次征讨均告失败,虽说薛仁贵时期,高句丽内部有政治分裂。但是薛仁贵能灭,可见其实力。  之后,高宗命薛仁贵率兵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做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句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句丽人都非常喜悦,忘记了亡国之痛。(史书原文为“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句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从这里看出可以使人忘记亡国之痛,可见薛仁贵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出众的,同样他又当上了看门将军,不过是中国东大门的看门将军,也应了守天下之门这一说。总章二年(669)薛仁贵编撰《周易新本注义》这是世界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军事价值很高,很了不起.这时期是薛仁贵最风光的时期,是他人生的顶点,但是人会有低潮的时候,随后薛仁贵进入自己人生的最低点。 人生总有低落时,花甲饮恨青海湖   要说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败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败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贵简单事迹的人,看见薛仁贵的评论总会说,唐朝初年薛仁贵青海大非川大败,是唐初最大的败绩,导致丢失安西四镇等重大损失,我只能说我很无奈,当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的时候,请不要妄加评论。  吐蕃进军西域,薛仁贵已经56岁了,只要稍稍仔细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贵的在这场战争中的计谋。唐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这是主帅薛仁贵同副将郭待封之间的一段对话,意思就是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我们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注意这句话“破贼即回,又烦转运”,灭完敌人就班师回朝了,运送辎重很麻烦,薛仁贵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难道吐蕃军会立刻主动来找他?就地与唐军结束战斗?那薛仁贵为什么要轻装前进去找吐蕃军?这不又走远了,况且这是大仗,不是消灭一万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这就是薛仁贵的计谋了--抛砖引玉,他前进到乌海干掉吐蕃一万来人,他算得出吐蕃一定会判定唐军这样的速度攻击,一定是轻装部队,而粮草肯定是放在后方了,吐蕃一定会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军的粮草,因此他的军队集结会仓促,后魏元忠弹劾薛仁贵的一句话也证明了这点“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而且这是吐蕃和土谷浑的联军,而他到达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时候,郭待封是据险而防守,以益待劳,用2万军队守城当住20万仓促集结的军队,阻挡他一段时间没问题,这时候薛仁贵再杀回来,薛仁贵的军队是乘胜而回,鼓励他的将士,是去救兄弟,而且是救粮食去了,等到薛仁贵回,吐蕃那是疲惫之师,薛仁贵从后面出现,郭待封再出来,这是前后夹击,10万军队就可以大破吐蕃20万,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运送辎重麻烦,因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军勾引出来,然后就地全部解决,薛仁贵之前可用2000人干掉好几万人过,这是多么周密的计谋啊,兵法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问了,薛仁贵这不是犯兵家大忌吗?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艺术型军事指挥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计谋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会按部就班的将军打不出漂亮仗。咱开国大将陈庚还使用过两次埋伏的计谋,这不也是兵家大忌吗?可是人家是大胜.可见薛仁贵的计谋到的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这里了,可是因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成设想了。  那个人就是薛仁贵的副将,名将郭孝恪的二儿子,郭待封,也就是给薛仁贵看粮草的那个,那郭待封是名门之后,并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这个农民出身的薛仁贵一样高,凭什么当他的副将啊,所以书上就写了“多违节度”,总违反命令。按照开始的计划实施,薛仁贵先打到乌海,胜利了,砍死一万来人。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没听薛仁贵的,继续带着粮草前进,薛仁贵知道这事情以后差不多就预感要完了,他再带部队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让敌人的优势兵力给包围了,那就彻底完了,他下令让郭待封快点走,郭待封也没急行军。等快到了乌海了,还没碰上薛仁贵呢,人家吐蕃的20万军队真出来了,郭待封这小子把粮草辎重全丢了。薛仁贵听到这个,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后吐蕃纠集60万军队和薛仁贵这支7万人无粮食的军队决战,还是归于薛仁贵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军队,吐蕃应该也损失很多,否则他完全可以杀了薛仁贵,为什么不杀呢,他被薛仁贵这种气势给震住了,他们想象的到,这次他们利用了唐军将帅不和的矛盾,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再来一个薛仁贵,他们就受不了了,可以后世唐朝再鲜有薛仁贵这样的人物了。这次战争并没有全军覆没,且《旧唐书》上也没有记载,只是宋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写了,但是议和罢兵和全军覆没明显矛盾,旧唐书的记载应该是真的。本来这场战争完全可以压制住吐蕃,估计也不会发生92年之后长安被攻破的惨景了。   任何战争的溃败都有其溃败的根源,大非川之战战败的根源其实还是源于唐朝的府兵制度的过时,和唐朝的第三代将领的匮乏,至薛仁贵、裴行俭后唐朝第三代将领几乎断代了,像后来的张守圭、薛讷、阿史那忠这些将领在薛仁贵死了将近20年才展露头脚,大非川之战前期选将当时成为唐朝最头痛的问题,以当时的情况看,主将的选择薛仁贵是绝对正确的,关键还是在于副将的选择。郭待封曾参与过灭高句丽之战,不过是做为李绩的副将,当然可以看成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实际上在灭高句丽战役上面郭待封并无实质的战绩,而大非川之战将其用为薛仁贵的副将也理所当然的是为了将其栽培。曾经刘仁轨上表提拔薛仁贵长子薛讷为薛仁贵的副将,不知什么原因被朝廷否决,以至于薛郭两人的矛盾显现出来。薛仁贵是个伟大的军事战术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儿子以外,其实就是个草包,一个天才却由一个草包来做配合,那只会拖人家后腿。  根据大非川战前薛仁贵的分析和整个战役的具体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贵是对整个战局有着一个相当精确的分析,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战略部署也可谓高明。郭待封首先不听命令,将粮草辎重带离防守区域,然后又以樟气和高原反应为理由将粮草缓慢押运,导致整个战役的蹦盘,其主要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大家都知道,苏定方灭了西【突】厥后,安西都护府久于战事,军队士兵的战斗力也是比较弱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有,但是没有评书演义里那么狂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丽,不断击败高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
薛仁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总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