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孙辈的哭灵农村丧事 感人应该带什么冒

丧事穿红孝服是什么辈分_百度知道
丧事穿红孝服是什么辈分
白布——死者同辈、外亲
麻布——子女儿媳;
萱布——孙侄甥
浅布——曾孙辈
黄布——玄孙辈
红布——直系玄孙(因玄孙为五代子孙,用红色隐含笑丧之义)
成年人头配丧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状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玄孙是丧者孙子的儿子还是孙子?
孙子的儿子
应该是最低的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图】丧葬礼俗_crocodile383的收集_我喜欢网
摘要提示:■ 丧 葬
平遥自古以来一直用“土葬”形式。其丧葬之礼仪繁简,则随丧主贫富而异。早年贫者老丧,不少人是以生前仅有的箱柜改制,权作棺木使用,草草入土为安便是了。更有甚者,丧主被子女以破被或破..
平遥自古以来一直用“土葬”形式。其丧葬之礼仪繁简,则随丧主贫富而异。早年贫者老丧,不少人是以生前仅有的箱柜改制,权作棺木使用,草草入土为安便是了。更有甚者,丧主被子女以破被或破苇席卷包,横系三道烂麻绳,择郊野荒滩处掘穴而埋,撮土为坟。穷亲属们无可奈何地痛哭一场作罢,无所谓什么丧葬礼制。当然也偶有子女跪街乞讨,甚至卖身葬父母者,汉民族文化以孝为本,这些愚孝者自然也就成为世人称颂之事了。
富者居丧,其礼仪就十分繁杂了。花费巨资,场面壮观,竭尽铺张之能事,以父母平生艰苦奋斗所积攒的财富,大办特办丧事,向社会夸耀子女孝悌之心,钓取名誉。民国24年(1935年)冬,祥泰隆、隆泰裕、广发店三联号总管(董事长)、平遥富商董枢的母亲、富商乔怀瑾、乔怀玠的亲二姐乔氏,享年86岁老丧。家业富庶,四世同堂,丧葬礼仪自是十分隆重。
平遥多数人家办丧事,场面及花销量力而行,但丧葬礼制却是丝毫不能马虎的。平遥的丧葬礼制,清代以来一直是遵循顺治初年制定的“士庶人丧礼”。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平遥县志》中,对明代及至清初平遥丧礼程序等,也作了简要记载:“丧礼。初丧时即成服,吊客尊者送孝带,等辈给以孝巾。每七日作佛事。葬日始设铭旌。奠用鼓吹演戏,陈刍灵幢纸。男丧祭方相氏,女丧祭引路菩萨。来奠宾客,旁亲朋友代宴,名曰歇主。奠礼或丰或俭不一,至亲带客来奠,礼银十数两,作祭幛。及发引以僧道鼓吹导丧,多不祀土,亦多不题主。葬毕三日则祭于墓,小祥、大祥、除服亦祭于墓。”
丧葬之制到清代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捐官、捐功名、捐封荫,难以分辨品官和士庶了,加之清廷腐败、外夷入侵、西方文化冲击等,民间“四礼”之制已无人顾及。有钱有势者“越制”操办丧事已无所谓了。丧主之后人为显风光,互相攀比,侈风越来越烈,更有独出心裁者不断发明新项目,加之“十里不同俗”,平遥境内的丧葬礼制都不一致了,但基本程序及突出“礼”和“孝”的主导思想还是一致的。
人的生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但人们心理上都很忌讳死亡一事。死亡是人生的最大灾难。尤其作为家庭基石的主要成员之死,更是整个家庭的惨祸。因而在病人即将死亡前,家庭其他成员必然要竭尽全力,设法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以便安排后事。
旧时平遥人称病入膏肓、无力挽救之病情为“病沉”,一旦发现病人病沉,就要想方设法使病人的死期避开不吉利的日子。平遥人讲究“男怕初一,女怕十五”,还忌讳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天,认为这一天是“四离”、“四绝”的日子,这一天内连嫁娶都忌。认为这一天婚丧“主破散、绝灭”,因而家人必须努力避之。
病人病沉后,更是子女尽孝的最后时刻。首先是不惜一切代价问医求药,子女日夜轮流守护;其次是恳请病人留言、吩咐家务、训诫子孙,一一记录,成为遗嘱;还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商定料理后事。
后事中首当其冲者为寿衣和棺木。清末的寿衣是品官穿朝服,但不让花翎入棺。普通人则男穿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用白布,足穿布袜、圆口鞋或云头福字履。女子上身红青或棕色大褂,下穿长及足面的夹裙,豆绿、深蓝色最为常用。
民国以后,穿寿衣也随时入俗,但至今平遥对寿衣仍有几忌:一忌禽兽皮、毛、革制品,免致亡人死去在“六道轮回”中转为畜生;二忌寿衣用扣子,要用带子结系,大约有后继有人之意;三忌衣料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四忌寿衣件数用双数,避免“重丧”。
棺木是平遥古城沿袭2000多年土葬民俗中的主要葬具。人死后,先殓入棺,再埋入土。平遥人称棺木为“棺材”,是人们死后的房子,较为重视。平遥有句口头语:“活着有副好铺盖,死了有口好棺材。”说明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不少老年人活着时就提前置办了“寿材”,里面放一个不倒翁,平遥土语叫“扳不倒儿”,喻意寿材的主人倒不了。棺木尺寸厚度不同,但大小一致。平遥旧时的棺木是“够不够,六尺六”(指长度),宽则一尺八寸,也有说“天下棺,七尺三”的。厚度则各有不同,由于棺木大致是头大脚小斜方的,所以使用材板也是前厚后薄。有“三、四、五材”,即底三寸、帮四寸、盖五寸;有“四、五、六材”,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平遥人称“足五寸”);有三寸材,即前三寸、后二寸五分;还有二、五材,即前二寸五分、后二寸。木材的质量也有讲究,早年豪绅富商有从南方购回楠木做棺材的,上乘者为金丝楠“独幅板”,即棺盖、两帮、下底都是整板,也有在当地采用柏木制作的,代价十分昂贵,有的贵达上千银元。多数百姓用柳木、松木,但无论何种木材做棺,四板之间头、脚部的挡板(平遥人叫“挡头”)必须用柏木,俗传用柏木可防止穿山甲吃亡人的脑子。
平遥人用棺木时,要进行漆画,漆用红、棕红、黑色皆可,棺帮画“五蝠(福)捧寿”、“二十四孝”等,棺头刻云饰木主牌位,上书“清故显考(*)X翁讳X X之灵柩”,脚头挡头上有画,男用蛇盘兔,女用莲花。
平遥人讲究农历闰月时,给老年人提前做寿衣、棺木,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我使用这些。
衣殓即给即将死去的人穿寿衣,平遥人叫“装裹”,也称“小殓”。平遥之俗,病人重危、必死无疑时,一定要抢在咽气前换上寿衣,即使换寿衣后,“死人”又活过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平遥人认为这是穿寿衣“冲喜”的结果。然而咽气后再穿寿衣,民俗认为等于让病人赤身赴阴曹地府,为大不孝,终身悔恨。其实,咽气前或刚咽气,未出现“尸冷”、“尸僵”,穿衣容易些,旧时不过是把这种务实做法托信于鬼神罢了。
病危病人衣殓前,要给病人沐浴、剃头,此程序在平遥民俗中也是必须的,意味着让死者干干净净离开这个世界。宗教习俗认为不让亡人把今世的尘垢带入来世,或带入“天国”。给亡人洗浴,男用子孙,女用子媳、孙媳。先洗脸、洗发,依次洗上身、下身、下肢。上下身各用新毛巾一块拭之。剃去前额及两鬓头发,后面不剃,谓之“留后”。剪去指甲,装入小布袋,大殓时置入棺内。洗浴水要刨坑埋掉。
衣殓时讲究给亡人戴首饰,但首饰过多常引来盗墓者,此俗近年来已不流行。
殓物还有铺盖,但被子要称“衾单”,因为“被”和“背”同音,皆乃背兴,大不吉利。可见平遥民俗中时时、事事都有讲究。
衣殓后即进行倒床,平遥旧时多用一自家门板,平置炕上,移亡人平躺其上,头枕新土坯。旁点一麻油灯,谓之长明灯,勿使亲人之魂行茫茫幽冥夜路。口中放一“玉蝉”,平民百姓放一铜钱而已。此礼古代即有。《后汉书·礼仪志》云:“登遐,饭含珠玉如礼。”并下注引《汉旧仪》云:“帝崩,含以珠。”
衣殓后,病人一般已死,孝子及全家老小吊哭于亡人前,以示送别亡灵。然后由老伴或年长妇人,将亡人枕头撕一小口,待棺殓后置于棺下,盼其早超生。出殡之日,烧于大门外。
平遥人所谓之报丧,即亲属初亡衣殓后,立即由孝子未成服而先报丧,首先以“三五麻纸”张贴于大门上,男左女右,如夫妇一方早已亡故,则需左右皆贴,称报丧纸。告知乡亲邻里,本宅有人亡故。特别重要的是立即向“人主”报丧,“人主”即亡人之“主”,男亡报娘舅,女亡报娘家。孝子头系三角白布,鞋要偃后而趿拉着,亡父偃左,母亡偃右,双亡皆偃。进到人主家,双膝跪地,泣报丧情,呈上按礼制规格扯下的孝布,孝子叩请人主即去探视验看,以便入殓。人主未验看尸情并表示无疑义前,是绝对不许入殓的,否则为废礼违法,必受追究。平遥早年书香门第有丧还要在门外张贴讣闻,并发给死者生前主要亲友、世交、邻里等。平遥人也叫“讣闻”为“引状”,类似今之讣告,讣闻除介绍死者生卒时间外,还要将出殡日期、路径及出殡前的行魂、超度等活动标清,以资死者的亲戚、朋友、同僚、同年、世交、邻里等届时参加。对必告之亲友,要将印制的讣闻派人送达。当然,讣闻都是在“阴阳先生”的推算指导下,确定各种丧礼日期后,才能草写印刷。旧时拟写讣闻,对直系亲属的“五服”关系书写排列,要求很严格,绝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许多人需到“印局”或刻字铺花钱印制,印局中有各种服制关系的式样,而且拟稿人也有多年实践经验,所以专门赚此钱。清末民初平遥也用讣文,大体如下:
不孝男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皇清钦授XX大夫历任某官某职XX府君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时,享年X十有X岁。不孝XX等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苫次昏迷,不及讣,倘蒙姻邻
谊赐唁曷胜痛感之至此讣族闻
谨择于X月X日领帖X时发引
孤子XXX 泣血稽颡
齐期孙XX泣稽首
齐期(五月)曾孙XX泣顿首
缌服侄孙XX拭泪顿首
(若母已先亡,则落款为“哀孤子XX”)
《清稗类钞》“丧祭类”载:“讣文,一作讣闻,古本作‘赴’,以表告人也。详具死者之姓号、履历及生卒年、月、日、时,卜葬及浮厝之地及出殡日期,凡宗族、戚友、同乡、同官、同事、同学,分编致之。”但旧时平遥古城丧葬讣闻,不书亡人生平事迹和履历,而留在“墓志铭”中记叙。
平遥人又称大殓为“成棺”,即亡人遗体入棺的意思。按平遥民俗,衣殓以后,必须请“人主”来家,察看死者尸情,尤其是“暴病”猝死者及年轻媳妇的死亡,人主家将认真询问及观察死者遗体,如怀疑为非正常死亡,则可报官,由官府派“仵作”(法医)验尸、鉴定、结论,否则当事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清代出殡时,要有“阴阳先生”出具的“殡榜”,即证明系正常死亡,而民国16年(1927年)后,“殡榜”无效,须由家属持看病处方到县政府换取卫生管理部门的手续,即可出殡安葬,数年后则无须什么手续了。
得到人主家的认可,即可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进行大殓。首先,棺材内面要以沥青灌缝,猪血灰等抹平,裱糊花纸或绸帛,以防尸体腐败后溢出。人殓的时间及具体操作,都由阴阳先生推定并指挥。因为入殓是最后的遗体告别,所以尽量让亲属到齐,尤其是子女,即便远游在外,也须日夜兼程赶回。而“吉时”入殓,清末民初平遥民俗须在三日内完成,否则于家宅不利。再者第三日夜就到了平遥民俗的“行魂”时间,不得再拖延了。
入殓时还有忌属相的讲究,是由阴阳先生根据亡人的“原命”(出生时间)和“大限”(死亡时间)推算出来的,实际也是定规。一般是正月、四月、七月、十月死者,入殓时忌属虎、猴、蛇、猪四相;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死者,入殓时忌属鼠、马、鸡、兔四相;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死者,入殓时忌属龙、狗、牛、羊四相。但亲属不忌。
阴阳先生入殓推算时,连同“破土”(挖墓坑)、发引、下葬等时间也都根据《茔元课定》推算出来了,似乎不许更动,实际日期时间也要视各家的经济等实际情况确定,阴阳先生也能随机应变,进行调整或“破解”。
首先,棺木抬来安放前,平遥民俗要由死者儿媳或孙媳,把死者生前用的陶瓷碗,在棺前摔碎,摔后大哭,名曰摔“十病钵”,象征各种病都被死者带走,从此全家平安康健。棺木停放于搭好的灵堂棚内,以两支长木板凳支于下面,使其离地。棺中先用锯木或细炉灰垫底,以便万一尸体腐烂时吸水。上铺布单,摆放七枚铜钱成“北斗七星”排列状(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后背(辈)有钱财”,因为钱放于背下,而背和“辈”同音。再把尸体连褥移于“太平板”(薄板)上,用手绢遮盖面部,平遥人讲究死者不见天。由长子抬头端,次子抬脚端,无子者以孙代理,在帮忙人役帮助下,尸殓入棺。途经之佛堂、门神、土地堂等,事先以粉红纸蒙贴,原来停尸的门板要立即复于原位。入殓时要先入脚,后入头,表示行进。
接着放入殉葬物,如死者生前用的文房四宝、眼镜、水烟袋、怀表、手杖、玉扳指、玉佩一类,手中握点金、银或铜钱、硬币之类,大约是不愿让死者“空手而去”。但一般不放贵重之物,特别是女子的贵重首饰、珍玩等,防之招来盗墓者,名门望族丧葬入殓时,有意雇请当地闻人帮忙,以作见证,多给张扬。死者身上还要置桃树枝一截,以便亡魂途经“恶狗村”时防身。死者生前掉下的牙齿及衣殓时剪下的指甲,都装入一小红布袋,放入棺中,甚至许多老年人攒着平时掉脱的头发,也应一并殓入。此外不同的阴阳先生还要让放入各自认定的“镇物”。为防尸体殡葬时晃动,尸体两侧以衣物等填稳。也有用锯木纸包、棉絮等填充者。
入殓的诸多程序中最后一道程序即钉棺,平遥俗语叫“钉斩”。棺盖先放置得只留一小缝,由孝子伸手把死者脸上的手绢拉开,为最后一别,役人立即盖牢棺盖,由木匠钉棺,这时孝属皆跪棺前说“X X躲钉子!”钉毕孝属们哭嚎一番。役人以油泥或猪血灰抹平缝隙,再上油一道,使棺木彻底密封。再把“长命灯”摆上(今多以电灯代替),大殓告成。死者也盖棺论定,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灵堂丧棚
平遥之俗,灵堂多搭丧棚设灵堂于院中,衣殓后即雇请赁铺在院中择地搭建白布丧棚,以便内设灵堂。棺木于入殓摆放好(头东脚西)后,前面摆放两支八仙桌,桌前再摆放一矮桌,因此丧棚必须足够大。棺前立摆四扇窗棂格式木架,上嵌彩画玻璃,当地谓之“避沙珠”,使灵堂隔开前后,前为祭堂,后摆棺木。棺木两头地下放谷草若干,供孝属跪哭。孝子跪哭于头端,孝女、孝妇坐哭于脚端。
棺木下面放一纸糊“老牛喝臭水”,意即死者生前的一切错误、过失、罪孽等等,从此都被老牛喝掉了,祈求取得一切有关人等的谅解。还放有笤帚一把,笸箕一个,将来起灵出殡后,用以象征性扫棺下之地,之后把笤帚等高抛于房顶上,象征一切功过皆随死者乘风而去。
“避沙珠”前摆着灵前山,是一硕大的山形纸活,中间糊有纸戏台,内摆唱戏的小纸人,意为给死者演戏,此俗大约由宗教寺庙为给神演戏而建乐楼之俗,演绎而来,作为对丧者之尊崇。再往前,中间摆死者的神主牌位,男丧上书“X故显考X翁讳X X府君之神主”,女丧书“X故显*X府X氏太君之神主”。今多以死者遗像代替。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显考”、“显*”之称谓,古时父死曰“显考”,考者,成也,事业已成也。母死谓之“显*”,*者,嫡也,可与父媲美也。《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曰嫔。”按《家礼》旧于祖考上均加“皇”字,但元大德年间诏令禁止,改“皇”为“显”字。
灵前还摆放着一对纸活带座站人儿,一男一女,按男左女右站立,名曰“服侍”,实为土地爷的两位侍童,即“金童”、“玉女”。平遥民俗认为入土安葬祭祀“后土神”(土地爷的前身),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礼制,而早年百姓看到各级衙门中的吏役,恶如虎狼,大约土地爷的服侍者金童、玉女,也少不得供奉,否则他们会难为死者的“灵魂”,或搅得居家不安,因而从设灵堂到安葬,一直虔诚地把他们供奉于灵前,出殡时由专人举着,走在送葬队伍之前,藉以带路护佑。下葬时,金童、玉女放在棺盖上。
八仙桌上还摆着“遗饭钵”,即用一小陶瓷罐,以金箔纸贴糊全身,上盖一用发面蒸的“花糕”,中间插筷子一双,两盆纸制“五七花”左右摆放,出殡时留在家中,过“五七”时焚烧于墓前。出殡之日,把供摆的各种菜肴,每样填入遗饭钵中一些,填满为止,安葬时随棺埋入墓中。八仙桌前沿一字排开锡制香炉、烛台、香筒等供器五件,点燃白色蜡烛。八仙桌前面的矮桌上置一金属盆,名曰“奠池”,池左侧设有“执壶”、“奠爵”(酒壶、酒盅),吊祭时要在奠池中焚燃冥币、纸金锞等,再用执壶、奠爵洒酒致祭。矮桌前铺苇席,供众人跪吊。
灵堂外左右扯铁丝,用以挂亲戚送来的“奠幛”(衣料)。灵堂左右柱上贴着白纸黑字对联,多以歌颂死者生前为人处世和功德为主题,兼有痛悼之词。
平遥丧礼民俗中有“行魂”之举,也称“烧纸”。俗传人死后,其灵魂在进入“六道轮回”前,先要到“望乡台”上,这样可以回眸自己生存过的这个世界,并能注视子女们的孝行。为期三日,然后再入“鬼门关”,进入“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因此死后第三日夜,以孝子为首,全体孝属要搞行魂礼。是夜二更天(约21时左右),在鼓乐5人(鼓1、唢呐2、钹1、笙1)吹奏下,由灵堂前开始往外行,沿着预定的送殡路线行进,司礼人掌白纸灯笼领路,沿路抛撒纸钱以济游魂野鬼,每人手持供香一支,孝子沿途啼哭,行至村外或城外无居民户处停止,焚烧冥币等,全体向前跪拜,四叩首,因为平遥民俗叩拜为“神三鬼四”,故行四叩首礼,手持的供香全扔入焚烧的火中,大家原路返回。返回时谁也不许回头观望,也不准互相说话,以防亲人魂魄因恋亲而不散。平遥丧礼中,配偶在行魂和送殡时,不准出去,要在家守着锅台哭泣。
早年的富商巨贾在丧礼行魂后,从头七(人死后第七日)开始,每七日都要请僧、道来念经超度亡魂,至四十九天才出殡。据佛教习俗认为,人死后其灵魂进“鬼门关”后,有四十九天“中有”期,也叫“中阴”期,之后才正式进入“六道轮回”,请僧、道超度,可为亡人减轻和解脱生前罪孽,以期盼亡人能早早升天,至少能转生来世,继续做人。这种高消费的超度,只有少数富家能担得起,有的也仅在出殡之日超度一次,平民百姓一般无此程序,只以孝属啼哭代替。
平遥丧礼民俗中的亲友吊祭,也是丧礼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亲朋之吊祭又称吊唁,“吊”是对亡人的祭奠,“唁”是对亡人家属的慰问。考《平遥县志·地舆志》载,明万历年之前,平遥丧礼中多不重视亲友邻里间的吊唁,“从未闻有赙帽之风,自崇俭会举,婚友邻里方有助讣之仪,仅革诓布之诮”。其中提到的“崇俭会”,系指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周子度为改变民间婚丧礼仪中,争相铺张浪费的坏习俗,而在各里甲成立的监督机构,名曰“崇俭会”。之后,平遥民间才逐步倡行丧事的赙助之风。
亲戚谊友家有丧事,不论是否收到讣闻,只要听到消息,就要立即前往吊唁,赶在大殓前者谓之“探丧”,来不及准备什么礼品、祭品,进门即哭,直至灵床前,单腿跪哭在地,孝属陪哭,之后即对孝属一一慰问,希望能“节哀顺变”,关心一下送殡治丧之事,要否需要帮忙,即寒暄告退了。平遥人讲究孝子重孝在身不送客。三天行魂后,正式开吊,亲友即可置备祭菜、祭幛等,重新来吊祭。
旧时给嫁出去的姑娘家送讣闻报丧,不许直接进院门,先在外敲门呼叫,待有人出来后,不论其辈分大小,来者一律单腿打千“磕丧头”,进院后不能进屋,只喊告姑娘一声谁去世了,把孝布递转后,让姑娘向公、婆讨教。姑娘需公、婆磕头。禀明娘家父母有亡者,请公、婆示下孝服穿法,如果她已生男孩,也算对家族的传宗接代立了功,可以从家中穿好孝服前往吊丧,否则需到娘家门口才能穿孝服。娘家人殓,也须等姑奶奶们到齐方可进行。
“行魂”以后,正式开吊,绝大多数人是在出殡之日才来吊祭。但如果出殡日期为第七日或第九日,平遥民俗一般要在第五日停止吊唁一天,谓之“避孝”。
旧时平遥人吊丧,门外一直有人恭候,客人到,立即向里喊叫:“来客喽!”或“X X老爷到!”院中鼓乐起奏,客到灵堂前行香奠祭,孝男孝女在棺前跪哭,吊者行四叩首礼后起立,由孝属“还礼”。首先是孝子从后面跪行出,将柳枝哭丧杖横置于前,向吊祭者行二叩首礼,后依次为贤孙,再次孝媳、孝女,均要一一“还礼”。来客如系长辈,则仰面受拜;如同还礼之孝属平辈,则侧欠身微微弯腰以“答礼”;如系还礼孝属之晚辈,则应相向而跪,亦答以二叩首礼,此礼俗至今在乎遥古城沿袭如故。
早年平遥人吊祭亲友,都要在饭店订做祭菜,也有请厨在家制作者,多以“八八”、“四四”等上等规格制作莱肴,最少也用“十大碗”。制作中不同于喜庆宴席,不求其味道,而是要求每道菜的色、形十分鲜丽耀目,多用胶类、食色辅助,厨师中有擅长这方面者开着专门作坊,做好后,用“食勒”(方斗红漆盒,每抬四节)分抬送达,丧家须给抬送人以赏钱。各种祭菜的摆放顺序亦有规矩,丧家雇请灵前“看客”的专业人员从事。祭后,要挑一、二品填入“遗饭钵”,作为象征。许多亲友常凑用一套祭菜,上家祭毕退出后,由厨师在外面把动过的一两种重新替上,即可以另一家名义上供吊祭,订菜者既省钱,又省事,做菜者就地连连赚钱,抬送者赏钱不断,皆大欢喜。祭奠后,司礼、“看客”人员要给吊祭者回送谢帖。现以某老翁病故,其妻仍健在为例,立一谢帖范例(见附图三)。
父丧后子自称“孤子”,母丧后子自称“哀子”,父母双亡后子依父母亡故顺序,自称“孤哀子”或“哀孤子”。如果某公原配夫人未生育而早丧,以后续弦夫人生了子,某公丧后,其子在丧礼文书中的自称前加“前未及”三字,即“前未及哀孤子”,他人一看就知孝子之生母尚健在。待续弦夫人也死后,孝子自称就是“哀孤哀子”了。此时一子兼祧二母,无须再有区别了。
如果孝子中长子早亡,而且长子之子是嫡孙(长孙)则应由长子之子即嫡孙承重,书于其余孝子名序前:“承重孙X X X泣血稽颡。”然后才书其余“孤子”。
近年来除丧主家出殡时制作祭菜外,亲友多给现金以赙助,代替祭菜之仪。平民百姓家或关系不太亲密之亲友,早年多以发面蒸制的“大馍馍”,不点红饰,共六个,用以祭奠,主家留其一个而回以无红点小馒头六个,也有把其中一个“大馍馍”掰一掰,原封退回,回以谢帖及饼干六块者。使用高档祭菜者多是姻亲、患难之交、入主等,用之以隆其仪。
旧时平遥亲友之间,吊祭也有送祭幛者。祭幛又称挽幛,常以黑、蓝、灰等素色衣料为之,尺码以够人一身或一件衣服的尺寸为准。上面用针别着四字挽词和上、下款,均用白纸蓝字书写。挽词多用颂德套言,例如:挽男人用:音容宛在、古道犹存、典型尚在、驾鹤西行、福寿全归、英名千古;挽女人用:孟母遗风、婺星殒坠、德范永存、驾返瑶池、星沉露冷等;挽少女用:香消玉殒、珠沉玉碎、红尘一梦等。上款书对死者的称呼,如“X X老大人千古”、“X X老夫人灵右”,下款为挽者自称“X X、X XX敬挽”。吊祭者送的挽幛如无题字,丧家司礼房应问明关系及姓名,代为书办,要全部挂在灵棚内外。挽词宜用楷书、隶书,不用草书,以示庄严。
民国以后,也有送花圈或挽联的。花圈有两条纸条,供题写上、下款。送挽联者,多以歌颂死者生前美德、功绩,或感叹其生平遭遇,或惋惜其经论、才华,可尽情抒发之。但世俗通用华丽词藻者亦不少。
例如挽男联:
道其犹龙乎,剑水云横嗟去渺;
翁令化鹤矣,花亭月暗恨归迟。
鹤轻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
猿肠易断那堪风雨月三更。
德范堪钦惟冀泰山常荫婿;
鹤龄方祝熟期冰鉴顿捐尘。(挽岳父)
一世风流赢来桃李遍华夏;
几番磨炼铸就丹心颂舜尧。(挽恩师)
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
玉萧声断,秦娥去后凤楼空。
魂归九天悲夜月;
芳流百代忆春风。
音容莫睹伤心难禁千行泪;
亲恩未报哀痛不觉九回肠。(挽母亲)
忆半子昔日乘龙东床有幸;
痛岳母今朝驾鹤北堂无依。(挽岳母)
挽联中要落上、下款,但不用印。
成主一题主一点主,即给亡故的先人建立木主。平遥古城多少年来,点主之俗流行于城乡各地。近年来多已改为以父母亲的遗像供奉了,但建立木主之举,仍十分普遍。《清稗类钞》丧祭类载:“因武王载文王木主以伐纣。”证明此俗已流传很久了。
民俗认为,家鬼依木不依墓,“形归于土,而后依神于木主”。因而在明清两代,不论官宦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丧礼中都普遍有点主之程序,平遥自在其中。古人认为建立木牌位,让先人之神魂永附其上,留给后代奉祀。三年后即可送入本族宗祠内,但平遥多数人家的神主不往祠堂送,仅由孝子报祠堂值年人员将亡者姓名,依照“左昭右穆”的礼制,填写入宗祠祀祖图(平遥俗称“神则”)的适当位置上,每年过春节初一到初五,各家族宗祠要供挂神则,家属前去叩拜时即可将家里上年亡人填写于其上。
平遥成主仪式在下葬当天早晨进行,出殡时把点好的神主放入一喜轿里,神主盒上披着黑纱,插着柏叶枝,以示庄严肃穆,出殡时的喜轿,平遥俗话叫“神主轿”,轿随出殡棺木直到地头,下葬后再从坟地把神主抬回来,由孝子抱着端坐轿中,直至家门,谓之“移魂”。移魂时有鼓乐相从,需奏喜庆曲调。
成主需请题主官和点主官,要请有名望、有地位、有功名的亲友题写神主牌,谓之“题主官”,多在亲友中选择,否则需礼请外人,花费非小,贫穷之家是请不起的,有时就请刻字铺的人写成,再找个有点文化的人点主,也就凑合着办了。
一般神主都以楠木做成,下有须弥座,前脸有雕花栏杆,座上是牌位,整个神主罩着龛式木套,前面插板可拉开,前面有木门者,供奉时开放。一般神主牌位有内函、外函两部分。
外函书“皇清故X官显考X翁讳X府君之神主”(父)或“皇清故显*X府X氏太君之神主”(母)。到民国时,起头即改为“民故”,当今平遥人写神主又用“公故”或“公元故”,改月之源无从考究。
内函的两边要写亡人生卒年、月、日、时,甚至还写墓葬何处,最下写“孝男X X奉祀”。
死者有官衔或封赠品衔功名,神主中要书写明,藉以光宗耀祖。如“钦授荣禄大夫”、“例授文林郎”、“钦封知X县事”、“钦赐进士出身”等。无官衔的显考后可加“处士”。奉祀辈分小者的神主要称“亡”,子称“亡男”,女称“亡女”,不书奉祀人之名。如为伯叔、兄弟、姐妹题主,尊者称“先”,卑者称“亡”。妻为夫题主,则称“先夫”,夫为妻则称“亡妻”,明显的男尊女卑。平遥人题主时“神主”二字写成“神王”,所缺一点,点主时以“朱笔”点成。
早年请来题主官,题主前要孝子先行大礼,双手捧上牌位,司礼人等研墨递笔伺候在侧,书用工笔正楷体。
清代请有官职、功名的点主官、襄主官(助理点主),要用亮轿(一把太师椅,背加如意头*饰)、鼓乐、执事,被请人的官职牌、功名牌、回避牌、肃静牌。点主官沐浴、正冠后,坐案前,左右坐二位襄主官,孝子行三跪九叩大礼后,双手捧上牌位,左襄主官递转,平置于案,然后用新笔朱砂,把神主内外函中“神王”加添一点成主。右襄主官将内外函相合置于神主盒内,谓之“合主、入椟、合椟”,再以一方黑纱放下面,红绸在上面,以五色线扎紧,谓之“入黻”。再由孝子捧放灵前,谓之“安主”。
普通人家点主,多请亲戚、朋友中的文化人,只请点主官,不用襄主官,以轿车请来,揖让于客厅,端坐案前,孝子行大礼后,点主、安主。
题主、点主的仪式十分庄重,出于儒教伦理中“孝”为本的需要,因而繁其礼,隆其节,使贫富之家皆不敢怠慢。但今日平遥此俗虽行,已无隆重礼节了。
平遥人对茔地选择十分讲究,认为茔地的好坏,关系家族的兴衰,所以各姓氏的祖茔,都是其先人们煞费苦心,请阴阳先生反复察看论证而选定的,选择时多以《三元总录》中的“茔元课定”为据。但历代阴阳先生对这些理论的造诣不同,认识有别,加之主家的各种条件不同,所以城郊各地,到处皆可见墓丘,看来平遥这个地方,称其“风水宝地”是当之无愧了。至于茔中墓穴的走向,皆要依山傍水,俗传“山主人丁水主财”。平遥的东南有宝塔山,西南有绵山,按八卦方位东南为“巽”,西南为“坤”,故而平遥人在茔地中墓穴走向多取“乾山巽”、“艮山坤”方位。
平遥人迁坟地,立祖者要具备三条,即夫妻原配、年过花甲、子孙满堂。以下各代的墓穴定位以“左昭右穆”的礼制为据。但族中男人亡故,即可择时埋入礼定之穴位,夫妇中妻先亡,不得先行“上穴”,须先寄埋他处,待夫亡后合葬,也属男尊女卑。另外,家族坟地入穴者间隔不得少于三年,否则象征这个家族家败人亡。即便其间有男士亡故,如果三年内已有人入坟“上穴”了,现亡者也得屈寄他处等候时机,这种掩耳盗铃的习俗,徒使族人多些麻烦。
清代对民间茔地中墓丘、墓地石雕及碑碣等方面的规格,也有等级限制。但随着清代“捐纳”的盛行,晋商的兴旺,社会上的丧礼已无所谓规格了,只要不涉及皇家专用礼仪即可,也就是平遥俗话说“人不荣华自荣华,有了钱儿会排下”。“排下”为平遥俗语,即安排之意。
□茔地石刻
千百年来,平遥城乡各姓氏祖茔中,依制可有不同的石雕石刻。最著名的梁官村元代征先都元帅五路万户梁瑛家的祖茔,因其数代官位显要,依制祖茔排列石人、石兽很多,20世纪70年代被埋入地下。清虚观现存有明代茔地文武官员石雕。但这些毕竟为数有限,而茔地的后土神碑、神道碑、基墓石、埋人墓中的墓志铭等,却比比皆是。清虚观平遥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着唐开元、天宝年间的墓志铭十多块,展示了平遥古城丧葬礼俗的悠久历史。还有唐代马仁表的神道碑,碑体高大,用螭首,证明马仁表当时为五品以上品官。神道碑即墓碑,明清两代规定,五品以上品官可用“碑”,即“螭首龟趺”,而六品以下至士庶,则只能用“碣”,即“圆首方趺”。清代平遥城乡用神道碑者已属少数,大多数人家用基墓石,即一长方青石,正面刻墓主名讳及生卒时间,上面又可当供桌使用,一举两得。另外,大多数家族迁定祖茔后,就在阴阳先生指导下,确定了“后土神”的方位,修建青石后土碑,上加石雕带顶碑亭,或以砖砌碑亭,现今在城外仍可见到。
关于墓志铭,其来历已很久了,在西安市碑林可看到汉代、北魏时的墓志铭。平遥现出土墓志铭最早在唐代。唐以来的墓志铭多为二尺左右的方石,两层组成,上面多刻以篆体“X君墓志”,下面镌刻的文字分两部分,前半部为墓主的祖籍、名讳、功名、官品、生平简历,另加些褒奖之词,谓之“志”,后半部分为“铭”,多以四字或五字诗的形式,表达对死者的歌颂、感叹、怀念等。神道碑、墓志铭实则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语言精美,词藻华丽,多请名士撰文和书丹。平遥梁官村元代四川道肃政廉访使梁天翔之神道碑,就是由元代翰林学士承旨、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写的。清末平遥超山书院山长,赐进士出身、福建正二品巡抚徐继畬,受人之请,曾为不少富绅巨商写过墓志铭。
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平遥老百姓,都无钱立神道碑和墓志铭,但墓志铭又是墓中之永久标识,年长日久后,棺木腐朽,后世迁墓或合葬、移葬等,将无法辨识墓主,地貌的变迁,更使后世无法寻觅。百姓中就又派生出了代替墓志铭的新俗,即用新砖、新瓦各一,以瓦替代墓志铭盖,砖替代底,砖瓦上都用朱笔书写死者的名讳、生卒时间等,再用麻线一缕把砖瓦捆在一起,下葬时放人墓中棺盖上,省钱又省事,同样“永垂不朽”,此俗至今沿用如故,无一家例外。
出殡是丧礼的关键程序,是入土安葬之日,许多民俗内容要在这一天进行。出殡的日期选定,多由阴阳先生推定,但有一条原则,要从死亡当日数起,取单日出殡,以防“重丧”。至于日数,如果死者还不到60岁,且有父母健在,最多在第七日安葬,甚至第五日安葬。特别是晚年丧子女者,停柩过长,只能更多地刺伤“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慈心。平遥民俗以年满60岁亡者称“老丧”,30岁以上为“夭折”,20岁以上为“殇折”,20岁以下为“少亡”。对于“少亡”、“殇折”者,甚至有第三日入土者,且无隆重仪式。如果死者已耄耋之年,而且“四世同堂”,则最多可延至第四十九日安葬,以便使子孙们能更多地尽孝悌之心,表现了汉民族以孝为本的儒教传统文化特色。当然,旧时贫富不等,要视家景而异。
出殡之日晨,即于大门前摆放一土坯,上置陶盆和金箔纸贴的菜刀状纸片,平遥人称“捞饭盆盆切菜刀”,旁边再把死者枕头中的荞麦皮倒出点着,让其自燃。近年来由于烧枕头时烟雾呛人,多已废此俗。大门外悬挂“岁纸”,张贴白纸对联。灵前摆供自家制作的祭菜。门外还要放一大枝柳树,谓之“掩坟杆”,下葬后栽于墓丘上,柳树易成活,寓意辈辈留根。
早饭后,吹鼓手及从赁铺租来的棺架、龙杠、棺罩、招魂幡、神主轿、铭旌楼及其他执事(仪仗)都已到位,人役也都由赁铺雇请,统一服装,也有由丧家组织一部分亲友抬棺、举仪仗者,以减少开支。
早饭后即开吊,最先到的是各姻亲女亲家(男亲家一般不来),平遥民俗讲究亲家出殡要争先到,以示亲近,抬送的祭菜也很隆重,多同时备有挽幛、花圈等。灵前从一大早就有司礼人等恭候了。其他亲友也间杂着前来吊孝,“人主”家则姗姗来迟,常延至中午才到,一则表示高贵矜持,二则表示痛苦无比,也有借故搅闹丧主者,以泄平时积攒之各种矛盾之愤。吊孝之礼全部行完,平遥还有“挂包头,别帔金”之俗,老丧者生前福寿双全、儿孙满堂者,多用此俗。儿孙按辈分进行,成年人要夫妻同时进行,跪在灵前,孝女、孝媳把提前用淡色绸、布绉成的帽戴到头上,再别上黑呢布花(下以金纸衬底),孝子则把布料折起,披于肩上,父亡帔左,母丧帔右,双亡双帔,还要头插纸制“果子花”和柏树叶,怀揣小圆镜等。男女儿孙所用的“呢布金底花”,图案各有不同。这一程序由司礼妇女及众女亲家协助操作。“挂包头”时,鼓乐改用喜庆乐曲,表示子孙后代已把丧晦之气丢弃,从此化悲为喜,精诚团结,振兴家业,以慰亡灵。
中午开饭,宴请人主和众亲友及帮忙之人,司礼人领孝子敬酒跪谢。孝男孝女们则要在灵前八仙桌上吃饭,为“送别家筵”,要多放筷子一双,以示与死者一同就餐。
出殡时间一般在下午3时左右,由阴阳先生择定,同时也择定了入土吉时。出殡前先统一跪吊一次,焚香燃烛,奠酒烧纸,随即又在喜庆乐曲中“请主”,即孝子抱死者神主盒或遗像出门外,放置于神主轿中。再在亲友哀哭中“起灵”,即4~8名役人用短杆绑好灵柩抬出,起灵后,下面支放的木凳要立即踢倒。
灵柩安放于木架上,上加龙杆,扣上“幡罩”(棺罩),清代规定士庶人等丧礼,“柩舆上竹格垂流苏,杠饰红碣。舆以布衾复棺,不施帏盖”。而士庶丧礼,棺木最多允许24人抬,五品以上方可用32人抬,但清代的捐纳制度,使这些礼制早巳成为一纸空文,平遥富商济济,捐纳官品者随处可见,所以清末时期,百姓中只要有钱,任你铺张排场,无所谓什么“礼规”了。多用“三十二抬独龙杠”,棺罩裙上的彩绣做工精良,图案华丽,多为“二十四孝”、“五蝠捧寿”等吉祥内容,上有大玻璃顶,闪闪发光。有赁铺的抬棺领队人,手敲小铜锣吆喝着,使32名抬棺人步调一致。前面孝子以白布带拉灵,平遥人称“拉御车”,后面有孝媳孝女“托灵”。
送殡队伍很长,前导为开道旗锣,金童、玉女,招魂幡8~16支,还有飞龙旗、飞虎旗、飞豹旗、飞凤旗、三尖刀、偃月刀、象鼻刀、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数量很多,有的分好几组,分段插在行进队伍中。“铭旌楼”类似碑亭状,轿式四人抬杆,亭中旌布上书死者的官品、功名等。
神主轿在灵柩前,之间有僧、道队伍诵经者,有鼓乐队,分班间行于送殡队列,鼓乐多者有“三班”。男客步行跟队,女客分坐马车若干辆。
富者讲究排场,亡人之女婿乘白马,谓之“孝敬马”,后跟鼓乐,孙女婿乘枣红马,谓之“喜定马”,一身状元及第服,披红戴花,后跟鼓乐吹奏欢乐喜庆乐曲,浩浩荡荡,送葬队伍达数里长。
平遥富商家出殡,各种纸人纸马等纸活花样很多。
送殡途中,也有亲友拦灵路祭者,临时摆放矮桌供祭,孝子应还礼以谢。
送殡队伍行至“行魂”的结止地,即全部停止前进,鼓乐停奏。以孝子牵头,全体送殡亲友一齐向灵柩跪倒,四叩首,谓之“辞灵”。然后撤去棺罩顶及绣花罩裙、流苏等,仅留罩架和灰色罩衬,各种执事及僧道都返回,只留一班乐队和神主轿随行,“铭旌布”放入轿内,铭旌楼退回。行至墓地,孝子先供拜后土神,再按时下葬,墓穴引道下先放短圆木若干,灵柩以数条大绳缓缓吊下,再从圆木上推灵柩入墓窑。窑内放入砖瓦墓志、“服侍”、长命灯、遗饭钵、铭旌布等,孝子以衣袖把棺盖从头抹到脚部后即退出,再以砖砌堵墓门,用土填坑,并筑墓丘,孝子把柳木掩坟杆栽到墓丘中央,并背着用双手往上象征性拔两下,并吆喝:“X X,起!”寓意期盼后世起家,先人早转世。子孙们用过的柳木哭棍全部插入墓丘前,期待柳木生根发芽,象征家族香火旺盛。最后,孝子们供拜于墓前,焚烧全部纸活。
入土安葬仪式毕,孝子捧神主端坐轿内,返回家中,鼓乐吹奏伴行,谓之“移魂”。到家后将神主及遗像奉供于桌上,摆供品祀之,孝子焚香叩拜,谓之“上饭”,然后孝子脱去孝服,出殡之礼宣告完毕。
家中院内,起灵后立即有役人拆棚收拾,扯去各种白楹联等丧事标志。众亲友辞灵后一般不返回,就地告别返回自己家。返回丧主家者,进门后要有人问:“都回来啦?”答:“都回来了!”也是一项趋吉民俗,进门后每人都要喝一碗豇豆米汤,取义主家祝各参与者强强健健。
夜间司账、司礼人交账、宴请办事受劳人,许多人家须借助办事人员,连夜分家,分割家产,安排在世老人的生活抚养照料,也颇费口舌。分家要写分单,每个儿子一张,并各执其业。
丧服也叫孝服,丧礼中为给逝去的亲属戴孝守制,表示哀悼,都要戴孝,谓之“成服”。而每个家族成员及近亲,又因同死者的血缘关系各不相同,孝服的服式、服饰等均有不同。平遥同其他地方的汉民族一样,大体是按照千百年来的儒礼传统而“遵礼成服”。
《仪礼·丧服篇》把汉族的孝服分为五等,即斩衰(“衰”音“崔”)、齐衰(“齐”音“资”)、大功、小功、缌麻,谓之“五服”。“五服”在历史的变迁中,有传承,有变异,但两千年来其基本定制一直坚持不变。
平遥现行的“五服制”,基本上沿袭了清代规定的丧服礼制。据《清史稿》记载:“顺治三年,定丧服制,列图于律,颁行中外。道光四年,增辑大清通礼,所载冠、服、絰(音山die)、屦多沿袭前代旧制。制服五:曰斩衰服,生麻布,旁及下际不缉。麻冠、经、菅屦、竹杖。妇人麻屦,不杖。曰齐衰服,熟麻布,旁及下际缉。麻冠、经,草屦,桐杖。妇人仍麻屦。曰大功服,粗白布,冠、絰如之,茧布缘屦。曰小功服,稍细白布,冠、絰如前。曰缌麻服,细白布,经带同,素屦无饰。”(《清史稿·志六十八·礼十二》)
五种丧服的不同,标志着血缘关系的亲疏,其守孝期限也逐等变短。由此衍生出宗族内男性成员的横向五层关系,即亲兄弟(同父)、亲叔伯兄弟(同祖父)、重叔伯(同曾祖)、堂叔伯(同高祖)、五服头兄弟(也称族兄弟,高祖为亲兄弟)。丧礼中高祖以外不成服,俗称“出五服”。五服以外的宗族自然也只以邻里、村堂相处了。封建社会的酷刑“灭门九族”,即己身犯法,株连以其为中心的上下五服宗族,皆以官定之服制去株连其族亲。因此,封建社会强调服制礼,是马虎不得的。
按清代之规定,五服用布以各种不同麻布为主,但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洋布”及先进纺织技术传人中国,使麻布这种工艺落后的行业受到致命打击,以致逐渐以粗洋布代替,布品之别渐废。仅服式、孝饰等区别而已。
平遥古城清末民初的五服服饰如下:
斩衰服。白布衣裤均不缉边际,孝帽用口袋底式,但孝子在初丧至出殡前都不戴孝帽,而是头扎三角白布,出殡之日正式戴孝帽。鞋以白布蒙,如双亲尚有一位健在,则鞋后跟露本色,双亡则全蒙,腰系胡麻丝拧的麻缕(相当于“腰绖”),上挂红白布做的小“儿女布袋”。孝媳、未嫁孝女出殡前头扎三角布,出殡时头戴白布绉成的孝帽。出殡时,男女孝帽前方都要缝一块遮面麻布作为象征,近年改作纱布。男孝帽上还要系粗麻绳绖,即清代五服中的“首绖”。
清代规定孝男斩衰服用“竹杖”,齐衰用“桐杖”,皆因此二种植物易生根延绵而用之,但平遥自古就无竹缺桐,即一概以“柳杖”取代,上缠白纸为志。柳树为北方多见之木,故易生根发芽,寓意香火延绵不停,改用之也合乎礼仪。女子则不用杖。
按清代规定,斩衰服守孝期为3年,实际使用是27个月,父母丁忧之官,孝满报吏部可重新安排,有的则从此不做官了。当今之斩衰守孝,仅以戴一黑纱,按丧者男左女右戴于上臂,也有戴金属“孝”字纪念章者。
孝女出嫁,则降服为齐衰。而如长子早逝,其子为长孙,长孙应为祖父、母“承重”,服斩衰。妻为夫亦服斩衰。
齐衰为次子斩衰一等之孝服,全身孝服,但衣、裤下际均缉边,男子孝帽前贴一小红布“e”字,帽口拴一红线。腰系“经”而无“首绖”。齐衰守孝一年,又称“期”年。但齐衰服又分“杖期”和“不杖期”,“杖期”者用柳枝丧杖。文书中称“齐期”,不杖期者称“期服”。平遥民俗中,孝女出嫁,则为齐衰服,孙为祖父母服齐衰杖期,出嫁的孙女亦同。侄为伯叔服齐衰不杖期。父母为子女也服齐衰不杖期。为在室姑、姐及兄、弟亦服“期服”。为人后者为生父母服齐衰杖期,为同居继父及嫁母、出母等也服齐衰,但对继父之服无杖,对嫁母等则用杖,为曾同居之继父可服齐衰不杖3月,未曾同居继父无服。齐衰服还有5月、3月之期者,即为曾祖父母5月,为高祖父母3月。
大功服仅孝帽、孝鞋而已。为出嫁姑、姐,堂兄弟,在室堂姐妹,出嫁侄女,父母为出嫁女,祖父母为孙等。现代平遥的长辈对晚辈之逝一般无服。大功之孝期为9月。
为从堂兄弟、堂伯、叔、堂侄,出嫁女为堂兄弟姐妹,为在室堂姑、在室从堂姐妹。甥为外祖父、母,为舅父、母,舅为外甥及甥女。仅鞋饰及孝帽皆可。守孝5月。
缌麻仅有鞋饰、孝帽,守孝3月。平遥女婿为岳父母之逝服缌麻,但服式不同清代定制,而是孝帽、鞋饰及腰围折为带状的六尺白布。为堂伯叔祖父母、从堂叔伯父母、三从堂兄弟,为姑表、姨表兄弟等均服缌服。
平遥丧服礼制中,有一特别之处,即凡曾孙辈男女,不论本族或外戚,皆服黄孝帽、黄布蒙鞋,玄孙辈者皆用红色。
清末直至民国初年,丧服礼制因袭来改,当代已不全遵循了。其内涵十分复杂,限于篇幅,笔者仅拣主要血缘关系之服制简介于前,也难免有误,恳请读者垂教。
封建社会时期对丧祭礼也有定制。根据不同官品以至士庶,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其坟茔规格、碑铭、墓穴、殡期、出殡仪仗等,都按等级逐渐降低,士庶人等级最低。
“士庶人丧礼。顺治初年定制,士庶卒,用朱棺,衬一层,鞍马一。初祭用引,金银币各一千,祭筵三,羊一。大祭同。百日、期年祭,视初祭半之。一月殡,三月葬。墓祭纸币、酒肴有定数。通礼,士敛衣复单各一,复衾一,袭常服一称,含用金银屑三,用铭旌。庶人复衾一,含银屑三,立魂帛。士茔地围二十步,封高六尺。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圹志二,如官仪。柩舆上竹格垂流苏,杠饰红垩,无饰。引布二,功布一。灵车一。明器从俗。庶人茔地九步,封四尺。有志无碣。舆以布衾复棺,不施帏盖。杠两端饰黑,中饰红垩。余略仿品官,制从杀。”(《清史稿·礼十二》)
平遥民俗丧葬出殡后,还有以下许多按时祭祀的习俗,即丧祭。一般有以下主要丧祭程序:发二、逢七祭、尽七、百纸、新集、小祥、大祥、除服。丧事后的春节门联都有讲究,丧祭期用白纸门联,丧后当年春节用浅灰色纸门联,次年春节用蓝色纸门联,第三年春节时,斩衰孝服期(27个月)基本已过,使用大红纸门联,三年内不外出拜年等,贴大红春联之年方可一切如故。这一点是丧事中孝德的重要标志。至今,城乡百姓皆袭旧制如故。
发二。葬毕第二天上午,孝男孝女同赴坟茔祭叩并添土,平遥民俗叫做“圆墓”,以示怀念。但墓前不准哭嚎。
逢七祭。从丧日起每七日要祭祀一次,安葬后则祭于遗像或神主前,但五七、尽七(七七)要祭于墓前,并烧纸活。祭祀供品也有定制,即“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肉火烧(馅饼),四七擀面(面条),五七角日(水饺),六七塔日(白面烧烤的塔形炉食),七七(尽七)饼则,吃了不用等的。”此俗源于佛教文化的“中阴”,也称“中有”,指人死亡后进入“六道轮回”前的时间。一般认为有四十九天。后世人每七天做一次法会,请僧、道诵经超度,而使其生前罪恶得以赦免,促其投生。然而百姓多无经济能力举行法会,只能每七日以不同食品供祀亡魂,孝男孝女哭泣一场,权代僧道法会,求得阎王爷对亲人亡灵的开恩。
“五七”要祭于墓,并焚烧“五七花”。“尽七”也祭于墓,但祭期要依死者的子女数,每人顺延一天,表示恋恋不舍之意。尽七祭时要在墓前烧纸制粮升,上面粘贴金箔锞子,而百纸日祭要烧纸制粮斗,平遥有句俗语:“尽七升,百纸斗,谁人烧上谁人有。”激励子女们烧祭。象征斗金斗银之财富,寄往冥冥之乡,寄情艰苦一生的父母在阴间莫再受贫,而享荣华富贵。这种朴素的孝情,不仅反映了平遥丧祭习俗中的宗教文化,而且仿用粮食计量容器,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农业经济的文化特征。
百纸。丧后百日之祭,是尽七之后两个多月的一次祭礼,应祭于墓。但不按百日之实际天数计,而是按丧者子女数,每人从实际百日中减去一日,提前祭祀,实际是要表示子女迫不及待地祭祀亡故父母之情,也是“长尽七,短百纸”习俗中儒教文化的表现。
新集。是一个比较隆重的清明墓祭。但有视情况变更的规制。丧于农历冬至日前者,则于次年清明搞新集祭;丧于农历冬至日后者,须于再次年清明为新集。另外,夫妇双方都亡故者,则新集祭于清明日;仅一方亡故,新集祭于清明节前一日,俗称“一百无(忌)日”;年轻未婚者丧后的新集祭,须在清明节前二日(俗称“小鬼日”)进行。
小祥。平遥俗称“头周年”。次年丧者的忌日,即小祥祭,应祭于墓。
大祥。平遥俗称“二周年”,丧后二年之忌日,即大祥祭,祭于墓,但仅由孝子举行,孝女不参与。
除服。平遥俗称“三周年”。一般是最后一次有规模的墓祭。但平遥各地还有举“五周年”、“八周年”、“十周年”祭者,各地不尽相同。
葬后每次墓祭中,都要烧冥币、鬼锞(黄纸叠制的单脊元宝样冥物)。还分别烧些不同的纸制冥品,如小祥烧“库楼”,大祥烧金桥银桥,新集烧“离多”(纸制宅院)、摇钱树、聚宝盆等,除服烧金山银山、纸制服装,等等。搞合葬起“干骨”时也烧纸制服装。各种纸活在纸花店卖出时,底面俱开放,须由购者自己糊底,民俗讲究焚烧无底面纸服等于未烧,则出钱未尽孝。大约此俗是以糊底面象征孝男孝女们亲手自制纸活,有一片孝情,孝不能用钱来买。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化,有不少人家墓祭时焚烧“现代化”纸活,如:电视机、冰箱、小轿车、飞机、洗衣机等,都是一种寄托哀思、祈求“孝心理”平衡的举措。说句笑话,大家都烧家电设备,谁家烧过发电机?一旦设备有损,那“冥冥世界”有零配件和维修部吗?各家焚烧的冥币千姿百态,在那里通用吗?
按道教文化习俗,“后土皇地祇”主司人间后代的生殖繁衍,所以每次墓祭时,须先祀后土神,此俗始于唐代,宋时《朱子家礼》中列为定制,平遥人丧祭沿用此俗。旧时各宗族立茔,必先建一座“后土碑楼”,圆首方趺加石雕歇山顶亭,或以砖砌亭。“碑楼”中之碑碣,明、清代也有礼制规定。《明史·礼十四》:“自洪武三年定,五品以上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圆首。”清代也沿袭此制。现时经“文化大革命”的洗劫,此物已罕见了,人们多在墓上首后方撮土插香,燃烛祀拜,并焚“神锞”(黄纸叠制的双脊元宝状供物),行三叩首大礼。祀后土供摆顶红馒头四个,焚神锞时洒酒三盅,以示虔诚敬意。祀后土以后方可举行墓祀。
墓祭时供品置于墓前石桌上,馒头不顶红,桌上摆馒头一碟四个。桌下要另摆一个,据说是给鬼吏狱卒的,求得他们对亲人幽魂的“关照”,这种想象性的淳朴习俗,大约源自人们看到千百年来人间腐败之风不断,自然联想到“阴曹地府”中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通”。照例必须打点小鬼,从中可以体会到在旧时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老百姓永远是最可怜的。儒教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谓之“八德”,以“孝”为首,孝德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精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对老人丧葬礼仪的隆重程度,并不和孝顺程度成正比。丧礼仅仅是一种亲友告别逝者的仪式而已,也是一次亲友借机共弃前嫌、互勉共进的好机会,把仪式搞得庄严肃穆一些,气氛悲壮一点,也是必要的,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一定以奢华程度论孝道。孔子在《论语》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中华传统美德的二位缔造者,两代圣贤皆如此论孝,不知那些借丧铺张者的理论依据出于何方。
奢办丧事也是一种浪费社会资源的恶习,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历代不少封建帝王都已注意到这一问题,而且从“礼制”上不断纠正和完善。
丧礼早在周代就已具雏形,到战国时期已有一整套仪式,但据《仪礼》记载,即使士人之丧礼程序,也非常复杂。到秦汉时期,丧礼之仪才逐渐完善,按官品等级定礼制,不许越级奢办。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夏五月,汉明帝诏曰:“今百姓送终之制,竟为奢糜,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上……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
南宋时,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增加了祀后土仪式,但宋代丧制禁止百姓丧葬时举乐鼓吹,规定:“如有犯此者,并以不孝论,预坐人等第科断,所在官员,常加觉察,如不用心,并当连坐。”
明代对丧礼仪式过分奢华也是严厉禁止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潜犯分,力不及者称贷财物,炫耀殡送,及有感于风水,停柩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臣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也曾诏曰:“朕闻外省百姓丧葬侈靡,甚至召集亲邻,开筵剧饮,名曰闹丧,且于丧所殡时杂陈百戏,匪唯背理,抑亦忍情。”责令各省督抚严禁此陋习,违者治罪。乾隆皇帝要求百姓丧礼节俭,下令从绅士开始,严格要求,如有违礼者,杖一百,并革去功名。对官员放任丧祭违制的,处以罚俸降级的处分。
据《平遥县志》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平遥知县杨廷谟,对平遥境内奢办丧事之习,就曾十分感慨地说过:“又如丧礼乃送终大事,传不方丧,俱称家之有无乎。无奈侈丽相高,富厚恃贝,动备华细纸数百余杆,妆饰象驮仪卫、引路显神等类,繁竖盈街,鲜然耀目,甚至扮戏杂剧、毛女撒盖之饰,祗供观娱,哀戚荡然。如此浪费,巨者不吝千金,贫者不减百金,从未闻有赙帽之风。自经崇俭会举,婚友邻里方有补助之仪,仅革诓布之诮,其无益之费,尚因仍而未尽。”
以上泛泛之叙,可见丧礼奢华在封建社会也视为陋习,何况当今盛世乎?
其实,真正的孝顺,应当体现在老人在世时,子女争相赡养父母,多方体贴关心,老人有病,子女尽力给医治护理,熬汤煎药,服侍床前,才是真正孝顺。2000多年前的《诗经·小雅》就曾有:“哀哀父母,生我够苦”、“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人生感叹。羊羔跪乳、鸟雀反哺都是伟大圣洁的爱。所以华夏礼仪之邦,流传着“卖身葬父”、“卧冰求鲤”、“割股孝母”等许多孝亲佳话,正是千百年来“孝德”的真谛。
即使在父母丧后,立志完成其未竟之业,继承其优良家训,珍惜其生前创造的一草一木,更加孝敬在堂的老人,加强兄弟团结,理顺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才是至今也光彩不退的传统家庭美德。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努力提高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已成当务之急。有关方面开展的“五好家庭”、“文明之家”等活动已初见成效,但奢办丧事之风久盛不衰,有待吾辈努力改革。&
所属专辑:
我喜欢网&2015 奇虎360版权所有&|& |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哭灵农村丧事哭父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