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采用什么历法(夏历、商历<殷历>、台历周历便签、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阴历、阳历、阴阳历)?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太初历与历法改革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太初历与历法改革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1:56:2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太初历与历法改革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最早的历法_百度知道
中国最早的历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quot、&阴历&等。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黄历&quot、&和&quot,也被称为&;旧历&、&殷历&夏历&古历&是农历
3早期历法编辑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
太阴历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夏历,始于大禹建夏。今天是夏历4711年的最后一天……
上古时期就已有历法。但无从考究,只能确定有。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夏朝,商朝改进为“殷历”这是历史书上写的
颛顼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历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 综合 & 正文
旧历,是任何历法更改前的历,与新历相对,可能是指:
,是中华传统阴阳历,自从中国于1912年采用起,也视为旧历。
,在曾经通用之的国家地区,是之于新历格里历的旧历。
(),是日本最后的,自从1873年采用格里历起,也视为旧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现行公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看起来,天狼星年好像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
  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这样,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缺点。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转。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来缩短其任期。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与斋戒日都在逐渐移动,本该夏天的收获节竟跑到了冬天举行。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这样,罗马执政官上任时就恰值元旦。
  儒略历每年分12个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闰年30天,虽然月序不同于改历前,可是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特点,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进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西方历法从儒略历实施开始,终于走上正轨。滑稽的是,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有本事从乌鸦的争斗预卜吉凶,却把改历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设一闰年”误解为“每三年设一闰年”。这个错误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奥古斯都下令改正过来。
  “奥古斯都”是神圣、庄严、崇高的意思。在古罗马,这个尊号过去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上才授予的。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把它授给了屋大维。他是儒略·凯撒姐姐的儿子,是凯撒遗嘱的第一继承人。
  想当年,伟大的凯撒大帝南征北战,东讨西伐,雄才大略,不可一世,后来更成为事实上的独裁者。树大招风,遭到许多人嫉妒。公元前44年,当凯撒意图公开称帝时,却在元老院的议事厅遭到刺杀。此时屋大维还不满20岁,但他却颇具智力和手腕,逐渐积蓄力量,到公元前30年,击败所有对手,成了罗马“第一公民”。屋大维实际上就是唯一具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他结束了罗马共和时期。因此,历史上把从公元前27年开始的罗马,称为罗马帝国。
  当奥古斯都准备改正闰年错误时,已经多闰了三次,于是他下令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停止闰年,即公元前5年、公元前1年和公元4年仍是平年,以后又恢复为每四年一闰了。
  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功绩,罗马元老院通过决议,把儒略历的第八月改称为“Augustus”,即奥古斯都月,因为他在这个月里曾取得过巨大的军事胜利。但这个月是小月,未免有点逊色,何况罗马人以单数为吉,而30天却是个双数,于是就从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奥古斯都月里,8月就31天了,可怜的2月在平年只有28天,碰上四年一次的闰年也不过29天。7、8、9月连续三个月都是大月,看起来很不顺眼,使用也不方便,
  就把9月改为30天,10月为31天,11月为30天,12月为31天。这样,大小月相间的规律破坏了,一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受到影响。
  奥古斯都修改过的历法格式与现行公历一模一样了,但它的纪元,即计算年代的起算点还不是公元元年,它的闰年方法与现行公历还不完全一致。这两点差别与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基督”一词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意为“救世主”。传说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作为救世主,许诺穷人死后升入天堂,而富人要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由于拨动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心弦,基督教逐渐传播开来,引起罗马统治者不安,在提庇留皇帝时代,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第三天,耶稣从坟墓中复活过来,并升了天,他将来还要对所有的死人、活人施行末日审判。后来,基督教徒把这些传说和耶稣言行记录下来,编写了《新约圣经》。
  早期的基督教,因为打破了罗马帝国的神权统治,而多次遭到镇压。后来,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奴隶制日趋瓦解,原来的社会上层分子在彷徨中纷纷加入基督教,并逐步控制了它,努力寻求统治者对教会的支持。统治者对教会转而采取怀柔政策,到四世纪末,罗马帝国终于宣布基督教为其国教。
  公历的纪元,就是从“耶稣降生”的那年算起的。这与基督教的兴盛密切相关。
  此后,儒略历被认为是准确无误的历法,
  于是人们把3月21日固定为春分日,却带来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觉,真正的春分不再与当时的日历一致,这个昼夜相等的日期越来越早,到16世纪末已提前到3月11日了。
  春分逐渐提前,是由于儒略历并非最精确的历法,它的历年平均长度等于365.25日,还是比回归年长了11分14秒,这个差数虽然不大,但累积下去,128年就差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为了不违背宗教会议的规定,满足教会对历法的要求,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设立了改革历法的专门委员会,比较了各种方案后,决定采用意大利医生利里奥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历多出的三个闰年。
  日,格里高利颁发了改历命令,内容是:
  一、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这样,就把从公元325年以来积累的老账一笔勾销了。
  二、为避免以后再发生春分飘离的现象,改闰年方法为:
  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
  格里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精确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由于格里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历的
夏历,又称农历,并通常俗称为阴历,是传统之一。夏历属于一种,平均历月等于一个,但设置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设置以反映(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的成分。至今几乎全所有及、和及早期的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如、、、等。
中国的历法与采用阴阳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和。农历作为,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时期。从纪年(2697 B.C.)到末期启用西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隋唐和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思想、、等有所作用,如末期的和的法等。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和的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初期开始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技术。责成、、等人编写了《》,之后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成立后,采用西历或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以公元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以1912年为元年使用中华民国纪年,目前尚在中华民国统治的使用。
、和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的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殷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所以又叫三正(zhēng)。由于岁首不同,这三者的四季的定义也是分别不同的。统一后,“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制,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
常用的名称包括农历、阴历和夏历三种,其中前两者较为常用。然由于夏历实际是一种,而非如一样的,因此称为阴历并不准确,但因民间多把公历称为,而农历也就相应称为阴历。而夏历相对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来说,只有按照公转周期,而日期游移可达一个月,并不很适宜农业生产,因此农历一名也不很恰当。而目前使用的历法因使用夏正,称夏历比较妥当。
地球以椭圆形的轨道绕日。地球的赤道面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23度26分的夹角()。四季由此角产生。因此,在北半球可以观测到:
3月21日(约)
6月21日(约)
9月21日(约)
12月21日(约)
Htan(Φ-23.5o)
Htan(Φ+23.5o)
注1:H为物体高度,Φ为地球纬度。即影长等于物体高度乘以纬度的正切。
注2:SZA为Solar Zenith Angle,即太阳天顶角。Φ为地球纬度。
1回归年 = 春分至下一个春分的时间 = 365.2422日
因为影响季节最主要的因素是,所以地球在冬至时并非刚好运行到近日点。
目前,当北半球在冬季时,地球在接近轨道近日点的附近运行。参看
2月18/19日
3月20/21日
4月19/20日
5月20/21日
6月21/22日
7月22/23日
8月23/24日
9月22/23日
10月23/24日
11月22/23日
12月21/22日
1月20/21日
上边提及地球靠近近日点时公转速度会比较快,所以在冬季时两个相距29.44日,而夏季时则相距31.44日。
因为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可以比1(= 29.53059日)的时间长,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一个相应的中气。反过来说,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也可以比1朔望月的时间短,所以阴历一个月可能有两个中气和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采取二十四节气各一字而成篇以方便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时间、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为准。
一个 = 月相由新月循环到新月所经过的时间 = 29.53059日。新月出现的一天是初一日,例如:
5月1日13时
5月31日01时
5月1日01时
5月30日13时
1年 = 农历正月初一至下一个农历正月初一的时间。
1岁 = 冬至至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约有365日。
冬至必定在农历11月(子月)。
凡阴历一个月内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个月便是上一个月的闰月。
闰月的天数与正常月份的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作为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1),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通常19年置7闰,无中气那个月则为闰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何一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有岁和年之区别:一岁指从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长度,而一年 指从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的时间长度。注意这二者的长度不同。一月 是指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的长度。如果一岁中包含了12个完整月,则这一岁为闰岁。在闰岁中,第一个无中气月为闰月,相应的这一年为闰年。农历还有一个规则,即冬至必须落在农历11月。
阴历一个月为,阴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长了18.65547日。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为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
因为1阴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和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是闰二月十三、是三月十三、还有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相差最多也只是一天。
有人认为,由于运行的复杂关系,置闰将会在2033年及2034年导致异常情况。2033岁只有11个完整月,但须设为闰年,置闰11月;同时8月为,即该月无,但却不是闰月。又有人认为“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是为了解决所谓2033年的异常置闰而设定的特殊规则。其实,这是对农历的历法排定方法不了解所造成的。农历历法的排定方法简述如下:
首先介绍一个概念:
:是视运动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的时间间隔。
中国传统历法编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定岁长,早期采用平气,根据岁实的平均值来确定年长。在发现岁差之后,不久历法就改平气为定气,以实测“岁实”为年长。这里有个矛盾,历法要准确就必须采用实测岁实,然而未来的“岁实”无法测定,古人采用办法和现代人的方法原理一致,非常科学,根据积累的数据,以插值的方法来确定未来年份的岁实。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每年和的圭表测影(通过测量太阳高度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准确时刻)。
中国传统历法排定次序,首先确定两个冬至之间岁实长度,然后排定历月,再看两个冬至之间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外有多少个整月(必定是十一个或者十二个。虽然民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但是排定历法却是以两个连续的冬至为始终。)如果是十一个整月,则无需置闰,即使出现无中气的月也无需置闰。如果有十二个整月则需置闰,此时置闰依照“无中气规则”,而且闰前不闰后。由于这十二个整月中,只有除了冬至以外的十一个中气,所以至少有一个月无中气。这十二个月中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为闰月,它的名字叫“闰x月”,这个x,是它前一个月的名字。月序的确定,是以冬至所在月为子,依照地支顺序,下一个月为丑,再下一个月为寅,如此类推,到下一个冬至所在月又回到了子。由于汉以后的历法都是,以寅月为正月,这样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可见所谓的“冬至所在月必然是十一月”并不是什么规则,而是历法排定方法中
冬至所在月为子月、
以寅月为正月、
当两个冬至点之间不包括两个冬至点所在月份还有十二个整月时要把第一个无中气月命名为闰月而导致的自然出现的结果。
按照这样的历法排定方法来分析2033年的情况,由于2032年冬至(公历日)到2033年冬至(公历日)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份外,只有十一个整月,所以在此期间无需置闰,即使有无中气的月,这就是为什么2033年没有闰七月。由于2033年冬至(公历日)到2034年冬至(公历日)除去两个冬至所在月份外,有十二个整月,所以在此期间需要置闰。需要置闰时才采用“无中气规则”。这十二个整月中第一个无中气的月是2033年冬至以后的那个月(日--日),它的前一个月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十一月,所以这个月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闰十一月。这就是农历2033年(癸丑年)闰十一月的来历。在编排农历历法时,无中气的月,并不一定要置闰。
根据以上所述的农历置闰方法,2033年的闰月不是闰7月而是闰11月。
、、(农历11月30日)
、无中气(闰月)
、、(农历12月30日)
值得注意的是2034年的是冬至后的第三个初一日。
在1645年以前,农历采用,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几率相等。以后采用了,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机率就不等了。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闰月的统计。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闰一月;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闰十二月。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和。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a title="元春"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
&&&&推荐文章:
【上篇】【下篇】[精品]历法之阴历,阴历阳历对照表,阴历查询,今天阴历,农历是阳历还是阴历,2014年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品]历法之阴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农历纪年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农历纪年法
农&#8203;历&#8203;纪&#8203;年&#8203;法&#8203;的&#8203;计&#8203;算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周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