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白石寿问道南极仙翁在哪雕像价值多少?

石雕仿古龙头井台 石雕井台 仿古石雕鱼缸 水槽鱼缸 石磨抱鼓
微信二维码
该商品尚不支持在线交易,建议选购支持的商品。若您直接向卖家转账付款,可能存在资金风险。
暂无炫铺分类
公司名称:
联&系&人:
董翠英 &厂长办 厂长助理
联系方式:
<li alt="010-" title="010-0-
(专属客服:屈佳)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慧聪网上看到的,谢谢!
店家邀请你留下联系方式
留下联系方式,可以方便卖家主动找到你,拥有更多的商机
电话号码:
完善信息,获得优质商品
你也可以!
发采购信息
请输入用于接收短信的手机号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向手机号码“”发送一条短信,请查收!由于使用人数较多,可能会有延迟,请耐心等待!
超过次数限制!
您也可以,让卖家主动找您!
超过次数限制!未登录用户仅可免费使用5次。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成功加入采购单!
当前采购单共3种货品
不能购买自己发布的产品!
选中货品中含失效货品,无法完成下单,可能是:
1.货品库存不足
2.货品已过期,或被卖家删除
3.货品不支持在线交易三天内拍卖
当前位置: >
【精品!重量级,五斤多!!】保真寿山石 掘性【【田黄 带原生石皮!】大摆件】2291克“南极仙翁 寿比南山”送原装底座!!无裂痕!带丝,萝卜纹很清晰!通体金黄,高度结晶,石质细腻,算得上是田黄石中的上品之作,雕刻技巧为福州传统典型的“东门工”.经营理念:拒绝假货,只卖真品,诚信开店,顾客至上。.&&&拍品编号:&
领 先 者:
起 拍 价:1元最小加价幅度: 1元
运&&&&&&费:
快递:33.00
开始时间: 21:00:33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412次 出价次数:232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尺寸:长11*宽5.5*高16(cm).品相:十品
品相描述:【【关于快递】】:(除了一公斤以上的物件外)其他重量的物件不管前辈们在鄙店拍了多少件物品都一律只收一件邮费!!!超重费用全部由我支付!!!除了福建省周边省份发陆运外,全国其他省份和自治区一律发快递业排名第三,具有良好声誉的申通航空件!!!而且两件及两件以上就可以合并邮费!!!这样就可以更快更安全的将您的物件送达哈,谢谢诸位前辈的支持与厚爱
详细描述:田黄石(Field-yellow stone),简称“田黄”,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寿山石优良品种。广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发黄色者。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方面,田黄石与寿山石相近,已成为独立的印章石品种。
1理化性质编辑英文名称:larderite(tian huang)主要矿物为:地开石[1] 、高岭石、珍珠陶土、伊利石、叶蜡石等。
主要化学成分:多种矿物集合,其中地开石:Al(Si4O10)(OH)8。
常见的颜色:为黄、白、红、褐等色。其中产于中坂田中的各种黄色田坑石称为“田黄”。
它的光泽:土状光泽,抛光面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 解理:无,具贝壳状断口。
多色性:无。
双折射率:无。
紫外荧光:通常无。
放大检查:致密块状构造,隐晶质至细粒状呈显微鳞片状结构,其中田黄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萝卜纹”状条纹构造。
特殊光学效应:无。
身为“印石三宝”之一的田黄石,呈现黄、白、红、黑等色,其中以黄色为
黄金黄鱼籽田原石最常见。具有珍珠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厘米3。质地 致密、细腻、温润、光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隐约可见萝卜纹状细纹,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表面时而裹有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为田黄石所独有的外观特征,素有“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之称。诚然,从其石质来说,仍以纯净为贵。
田黄石,是寿山石品种中的珍品。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帝石”,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链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黄者能益寿延年等。
2名称由来编辑田黄究竟从何而得名?简而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色彩石。田黄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如今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
3典籍记载编辑石中之王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寿山村田坑的田黄石,是寿山石中
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的珍品。有着“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故被人们称之为“帝石”。关于田黄石的由来传说它是:女娲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是凤凰鸟蛋所变……据说还有史书记载: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玉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一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这些官方的、民间的传说无疑给田黄石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田黄石质地宝洁、透明、通灵,肌里纹路隐约如丝,明显细致,宛如萝线纹。寿山石的筋格有好几种,而田黄石的筋格唯有红色盘格一种,在一块田黄石上表里的色调是可能变化的,因此,田黄石方章价值更高。将田黄石锯成方章,前人谓之“解石”,古人有“解石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这是因为田黄石很难从外表看出其色调是否表里一致,锯开来也许数倍增值,也许价落万丈。
田黄石大多为卵状,故用手抚摸时会有
极品白田所雕的《弥勒佛》圆顺温润之感,一块好的田黄石还须经艺术加工,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圆雕和制成方章。田黄石日渐稀少价格扶摇直上,易金三倍之说早已过时。拍卖市场上田黄石价格火爆,一方几十克重的田黄旧印动辄几万、十几万元,件头稍大的上品,可以卖到几十万、上百万元。 田黄,这一数百年来一直受文人雅士所喜好的收藏“旧宠”,除了田黄本身蕴含了高雅、品位等文化内涵外,还因为田黄石材稀缺。田黄属传统雕刻石材寿山石中的上品,出产于福建寿山乡一条名为寿山溪的西边古沙层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开采历史。由于多年的开采,田黄石材已趋枯竭,石材价格猛涨。以前说“一两黄金一两田黄”,,一两田黄的价格早已比一两黄金高出好几倍。据广州市文物总店的专家介绍,1克品相普通的田黄石材要价已达3000元。
4特征编辑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
田黄石经了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可依此来鉴定。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糖稞黄田原石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还可以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5评价编辑田黄田黄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素有“万石中之王”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极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区的寿山乡,乡中有一条约1千多米长,宽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黄石的出产地。它是脱离石脉而独立成块,长期埋于沙士之中,是“无根而璞,无脉可寻”的石材。田黄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个地段组成,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区,这儿出产的田黄石透明度高,有通灵感,颜色略显微黄的白色调为主。由于上游的水源好,出产的田黄石犹似玻璃一样的光泽明亮。田黄石的上品称“银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区。中坂位于溪河的中间部分,所产之石大多标准而规范,而且石质洁净湿润,色泽浓重,石中的萝卜纹理清晰,田黄石中的“田黄凉石”、“金裹银”、“桔皮红”、“黄金黄”、“楷杷黄”、“鸡油黄”等极品,大多产于此坂。下坂因处坑头一带,缺乏水冲性,故石质透明度较差,多为桐油色、暗赭色,纹理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人开始采集,到了明清两代田黄石更是盛名于世。许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相刻意收集田黄石。相传清初时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黄石,寓其“福(福建)、寿(寿山)、皇(田黄)”吉祥之意。因此,田黄石一直盛名不衰,身价倍增,曾有古话“一寸田黄一寸金”。
6分类编辑田黄冻石:田
田黄冻石(4张)
黄石中最上品,全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银裹金:银裹金田黄似去了壳的新鲜鸡蛋,外表生着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甚为名贵。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产自上、中坂。白田石色非纯白,多略呈淡黄或蛋青色,似丰脂玉,萝卜纹明显,有红筋,格纹如血缕,以质灵、纹细、格少者为最佳。
金裹银:田黄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块,外表色着一层鲜嫩黄皮,皮与肉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
鸡油黄:出产于上坂区和中坂区的交界处,质细密坚实,湿润凝腻,石之表面色有一层似鸡油的皮。
桔皮黄:刻石出产于中坂区,色泽艳丽,黄中略带微红,质地纯正。
黑皮田:亦名“乌鸦皮”,色泽多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黄色,反差尤为强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寿山溪中,或农耕露出的石头,被顺手丢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积存于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称为溪中冻。这种田坑石因久蕴溪水中,石质相当灵透莹澈,色泽略淡,皮层极薄或无萝卜丝纹。
硬田石:凡质地粗劣、温润不足、不通灵、多杂质的田石,统称为硬田石,是田黄石的下品。
橘皮红田:主要产于上坂和中坂。又名“红田”、“红田石”,橘皮红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鲜艳通明,称“橘皮红田”。红田极为少见,色如丹枣者,极为罕见。其质细嫩凝润,微透明,肌理隐含萝卜纹,是稀有的石种。上述图片来源:1、红田石_百度百科;2、田黄冻石、金裹银、乌鸦皮田黄,来自“初山工作室品种田黄石(收藏)”
田黄石在当今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买主大多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集中居住的地区,越是质地优良,雕工精湛的田黄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兴趣。
田黄石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田中出产,因为色泽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田黄石的材质温润凝腻,被称为“印石之冠”;中国印章的美学表现在篆刻、印钮装饰和印材的品质三方面,名贵的田黄石与印章结缘,不仅丰富了印章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使田黄自身的价值倍增。田黄石的色泽,以沉着而纯净的深黄为基本色调,象征着富贵。一块上等田黄印石,除了应具有细腻、温润的特征外,还要色泽纯正、纹理鲜明、形体较大、印钮雕刻精美,如果印面出自篆刻名家之手,其价值就会更高一筹。收藏田黄石有旧石与新石之分,旧石总体上说品正、形正的较多,而新石往往为了不减少分量,多以自然随形为主,很少被加工成方正的印材。田黄石有着独特的纹路,通常被称作“萝卜丝纹”,一些人往往以此作为鉴别田黄石的依据,但是,事实上一些有“萝卜丝纹”的石料并非就是田黄,所以单凭一种纹路是不能确定的。
田黄石系寿山石中特稀少的一种,理论上还是叶蜡石(Al2[Si4O10](OH)2)属单科晶系。其化学成份理论值:SIO266.7%; H2O5%;Al2O328.3%;Fe2 O31.7%左右;CaO0.3%左右;还可能含微量K、Mn、Ti、Zr……寿山石主色调之变化,与其化学成份中低含Fe2O3MgO等比例变化有关。摩化硫度为2度左右,其比重2.5.耐火度1700度C左右。
田石——产于寿山乡内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头洞,洞旁有溪,长约数里,即寿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围,作为出产田石的界限。其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搁溜田等,其中中坂所产田石尤佳。色分红、黄、白、黑等。红者曰“红田”,黄者称“田黄”,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谓“黑田”。另有外白内黄的“银裹金田”、外黄内白的“金裹银田”、外裹黑色薄皮的“乌鸦皮田”。
(一)橘皮红田:橘皮红田为上三坂所产。色素以红,黄为主,尤以深红居多。色似红橘皮,而红得更深更浓,似红琥珀,但比琥珀温婉可亲。肌理蕴极细致之萝卜纹,绵密而欲化。其质纯优,凝灵成冻,为田石中色度最饱和者。橘皮红应为正红田,占田石产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积多不盈两,故极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红被列为田石的极品。
(二)煨红田:煨红田多产于上、中坂田中,外层色红如丹枣,表面常有黑色斑块如黑皮,材积亦极小,灵度逊于橘皮红田,显微透明状,质亦比田黄稍坚硬、乾涩、常无明显的萝卜纹。
相传乃因石农垦地烧草时,土里的小田黄经火熏烧,达到一定温度而变色,故也属稀品。但多因质燥,材小而不为收藏者所珍爱。
(三)田黄:指黄色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数里至双溪皆可掘得,占田石产量最多。各坂的田黄色质微有区别: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质为最佳。其黄色之浓淡各有千秋,人们按其色相之差别,又划分三个等次十种类别:
1、标准田黄的色泽,属上品
(1)色浓而微泛橙红,接近桔皮红,但红的成分略少,称“橘皮黄”。
(2)黄中带赤,色明快的,曰“黄金黄”。
(3)黄而带赭,如将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黄”。
(4)黄色再淡的有“桂花黄”,虽属黄色但略带粉白色调。
(5)比桂花黄清淡、质灵腻、细嫩、而又比白田稍黄的称“鸡油黄”。
(6)黄而微褐如熟栗的,称“熟栗黄”。
(7)稍淡於熟栗黄,质滞而黝的为“肥皂黄”。
(8)色黯褐而质如鹿目的称“糖粿黄”。
(9)黄色淡如蜂蜡,质比鸡油黄滞结些的称“密蜡黄”。
(10)介于桂花黄和肥皂黄之间的,称为“蕃薯黄”。
这四类田较为干燥粗杂,几乎不通灵,也多无萝卜纹,俗称“杂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质灵腻嫩透,酷似坑头水晶。常有赭黄格似血缕,萝卜纹如鲜嫩之白萝卜肌理,极细而化。因石通灵,色纯淡,故格、纹比各色田石更为明显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浑浊且状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黄皮的白田,即所谓“金裹银”,极难觅得,其色并非纯白,皆略带淡黄或蛋青色,灯照则肌理皆泛黄红,有别於掘性白高山。
黑田有纯黑和灰黑二种。
纯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铁头岭及下坂一带的田中,常见有黄色石皮。质亦较细,萝卜纹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浑而微透,并常伴有细小黑砂钉。
灰黑田色较淡而灰。皮或黑或黄,质多粗硬浑杂而间有黑砂点。萝卜纹常粗散不匀。产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产。为下品田。
黑田中偶有质灵、纹细,肌理灰黑而显青绿色调,人或称之为“绿田”。
(六)黑皮田
即“乌鸦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产。皮无纯黑,而黑中又微带青绿或灰绿色,又称“蛤蟆皮”。其皮内或白田或田黄,色质、纹理和寻常无皮之田无异,唯多伴有小黑钉。单层的乌鸦皮田灯下能透,其肌质易于鉴识,若乌鸦皮内再有一、二层黄皮或白皮则难以灯照鉴别,不过这类含多层石皮的田石,若皮质细腻、无杂色、无砂斑,则多见其里色质俱佳,犹如冻石,实属难得之材。
(七)银裹金——指外白内黄的田石。
许多白田或多或少总带有黄心,田黄亦常带有白皮,“银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较多的黄心,或田黄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统称为“银裹金”田。前者的黄心如蛋黄亦如黄心的蕃薯,黄亦明快纯净而淡雅,质极细嫩灵腻,而纹路比各色田石更隐约难寻,几乎不可见。後者的黄多介于黄金黄与桂花黄之间,接近黄金黄,但稍含粉色,萝卜纹细密有致。材积好、色质佳的银裹金,亦属田石之上品。
(八)碓下田
产白碓下坂。皮青黄而稀薄。外层肌质色较浓,黄而偏褐,肌理浅淡。或有明显的细密萝卜纹,纹痕稍直,并伴有虱卵状小白点。质灵透,但乾裂较多。
(九)搁溜田
又称滑溜田。属沿溪迁移而下的田石。上四坂溪田表层或沿碓下坂而下至九手、回龙、双溪,溪中浅表沙层中偶或可得。纹多偏粗而显露,纹行齐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细不匀。粗者极粗,细者仅微小部份亦同寻常田黄。色多褐黄。亦常附有小片黄皮,黄而灰绿,粗涩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钉或星散小白点。其中露土被阳光曝晒的,阳面往往退化,变得粗涩乾裂,而阴面还不失田黄本色。
(十)“九手田”
产於碓下坂至善伯山脚一带的寿山溪流周围,多为深层砂土中掘得,产量稀少,亦属难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显褐红色。肌理无纹或纹细如丝。多附有稀薄小片黄皮。质地绵韧,显半通灵或微通灵状,裂格较少,偶有星散小白点或细小黑钉。温润稍逊於上三坂之田。色浓质优的“九乎田”,人们通常将它归类於下坂田。
(十一)硬田
是指各坂所掘的田石中,肌质坚硬而粗劣的。所带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但皮质比牛蛋黄略细,皮色也沉而微绿。肌理或不见纹或纹路粗杂。通灵度差,且时含硬砂。
7成因编辑石皮形成过程
田黄石的母矿在生成时,由于地开石和辉锑矿原共生于低热
绿田照片矿液矿,而后辉锑矿在长期表生作用下,转化为锑的氧化物。自从田黄石由矿床分离埋藏水田中,这种锑的氧化物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因地下水的作用,对其长期浸润,使石表染色形成石皮。同时,田黄石中所含的氧化铁也对自身浸润,促其形成特有的色泽变化,因此田黄石不仅有特有的石皮,而且其质地与寿山石的质地也是有区别的。
格纹形成过程
田黄石是从山上母矿中分离出来的寿山石,从山巅经漫长的雨水和溪水冲击,沿沟溪经无数次滚落,最后流至田中,在这运动过程中,外表难免会受到损伤,出现一些裂纹。而这些裂纹在埋藏土壤里,受氧化铁渗透形成了特有的格纹、因此格与无菱角是田黄石重要的特征。
雕刻“度”
“格”与“皮”是田黄石的重要特征,也是辨别真伪的依据之一,所以在加工时要注意适当保留。但是格纹过多、石皮过厚,毕竟会影响田黄石的品质,因此雕刻高手都巧妙地狩其加以利用,既保留它的特色,又可化弊为利。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领先(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出局(代理)
祖国人民万岁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黔山诗话2010年第六期
刘蕴良和他的楹联创作
贵州省诗词学会、贵州省楹联学会过去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但学术活动诗词方面居多,楹联学术活动偏少。去年两会合并以后,分管学术活动的副会长认为多用一点时间来开展楹联方面的活动,我认为是必要的。他建议以研究刘蕴良为切入点,我也认为是恰当的。楹联,如果从蜀后主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算起,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但它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一种学术活动是否达到鼎盛期,主要看三条:一、是否出现了高质量的专著;二、有无大师级的代表人物;三、是否有较广泛的影响。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福州人梁章矩撰写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此外,如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作者)、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俞樾、何绍基、王闿运、莫友芝等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家。贵州的刘蕴良亦是大家。刘蕴良的著作虽然宏丰,但名气没有这些人大。为什么?因为他的著作只有手抄本,仅仅在民间流传,而人世沧桑,大多散佚,所以鲜为人知。我们最初知道他联语,是甲秀楼那副长联。但这副长联在清代并未刻出来悬挂,而是到1982年修复甲秀楼时,在向知方先生的《贵山联语》中查到而请王萼华先生补写的。那么刘蕴良的著作是怎样发现的呢?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经看到了贵州大学历史系曾昭毅教授保存着的一套《壶隐斋联语类编》,这是曾教授的父亲曾缦卿先生整理抄录的。从《壶隐斋联语类编》中,可看到刘蕴良的卓越成就!
《壶隐斋联语类编》共分12卷:卷1,黔省名胜类;卷2,全省关河类;卷3,黔省古迹类;卷4,黔省祠宇类;卷5,历览类;卷6,怀古类;卷7,题咏类;卷8,酬赠类;卷9,庆贺类;卷10,哀挽类;卷11,短杂类;卷12,游戏类。我粗略统计,12卷共2353联。卷后有了尘和尚于丁未(1907)秋写的跋。1998年贵阳史志办正式出版了这部著作。据曾昭毅教授考证,刘蕴良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其卒年大约在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参与编篡过《贵州通志》的李独清先生在世时,曾听他说过这位楹联艺术家。刘蕴良是其名,他的字叫玉山,号我真氏,贵筑人,学籍普定,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甲第七名进士,选庶吉士,又改授云南思安县知县。因忤滇省大吏,后被参革职回籍。以后就不再做官,而埋头著作了。
&&&&关于刘蕴良楹联艺术,我认为有几个特点:
第一,楹联抒发了他的襟抱和情怀。他平时的日子过得怎样?他在50岁的自寿联中,叙述的似乎过得潇潇洒洒,无非是饮酒赋诗,吹笛看花,遨游山水。但他有副医馆自题联是这样写的:“满眼尽疮痍,惜未能奋志匡时,良相竞辜天下望;毕身空潦倒,笑无妨恒心学艺,贱巫同被世人呼。”这副联看出他内心是不平静的,自省中深有感慨,自励中不无苍凉!
贵阳东郊有东山,又名栖霞山,山上原有明代嘉靖年间建的东山寺。刘蕴良早年曾在东山上读书,30年后,他卸官归来,又登上东山寺楼,心潮激荡,于是为斯楼写了几副对联。其一是:“身到此间,丝竹也应怀谢傅;仙疑在上,烟云恰好迓刘安。”其二是:“胜览竹疆,喜八百里云山,操纵居然在手;情牵梓舍,看十万家烟火,忧乐总是关心。”
第一联,作者以谢傅、刘安自诩。他不说自己思念这个早年读书的地方,反而说山寺中深沉的钟鼓和山峰上飘动的烟云是有情有意的,它们在怀念和迎接作者。这一联化史入联,异常巧妙。刘安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善为文辞,曾作《离骚传》,并集众多人编写《淮南鸿烈》。《汉书·艺文志》将他列为杂家。刘蕴良工诗词,善楹联、通医理、爱丝竹,也可算个杂家吧!谢安,东晋时的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谢安曾辞官隐居会稽东山,以后又应诏再度出来做官。这就是“东山再起”典故的由来。刘蕴良撰此联委婉地表达了他企盼复出入仕的愿望。
佇立东山寺楼上,可以将筑城一览无余。清代田震《东山记》云:“凭栏高瞩,千峰霞举,万岭云回,一郡烟火,历历在目”。第二联,作者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将他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民的关心与自己的抱负倾注于眼前的景色之中,所以感人至深。
第二,他的楹联风格是雅俗共赏。既有书卷气,又有草根味。刘蕴良在楹联创作中,既善于脱化经史文赋,使联语典雅而精警,也善于吸取民谚俚语,使联语清新而风趣。状景咏物,真切而有高致,造理述怀,蕴藉并感洞彻。了尘和尚曾有评语曰:“我真氏刘君者,博览经史而兼涉内典,非特世故之精阅,抑亦善果之证明,蕴之于胸斯脱之于口,其它著作姑不具论,即此楹联一宗,往往以格言警人而遏彼邪念,以玄语示人而导彼真修,其有涉于嬉谑,形诸怒骂者,无非欲衰世之一悟,颓风之一变也,岂仅状景物之观,备志乘之采而已哉!”了尘和尚的这一段评语,虽然具有出家人的禅意,但也道出了刘蕴良联语的一些特点。
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乌江撰写的对联:“汇百千溪涧以成流,奔随南干龙身,浪脚掀从天上落;列亿万峰峦而为岸,划断西维鳌足,源头喷自海中来。”乌江古称“延江”,亦称黔江,发源于贵州西部乌蒙山脉东麓威宁县香炉山,流经贵州39个县、市、区,滋润着全省2/5的土地而后经四川汇长江注入东海。它是一条山区雨源型河流。它的支流来自乌蒙、大娄山、苗岭、武陵诸山脉,干流从河源到河口的天然落差竟达2123米,险滩有170处之多。总之,它是在丛山峻岭中奔腾闯荡,真是“列亿万峰峦而为岸”,“汇百千溪涧以成流”。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客观景物的描述上,而是浮想联翩,奔腾呼啸的乌江追随着腾空的蛟龙的身影,将浪花从天上掀落下来,并且划断了女娲用的擎天的西方鳌足,造成天崩地裂,使江水直喷泻海中。对联虽然仅有42字,然而却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一幅活脱脱的雄浑壮丽的千里乌江画卷。
横亘于贵州中南部的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最高峰是雷公山。高达2179米,经常暮雨朝晴,岚蒸雾裹,山中保存着完整的天然植被,有第三纪的植物群——人们称为“万木之王”的秃杉林,林木莽莽苍苍。刘蕴良为雷公山写的对联是:“手中日月携来,学仙翁鹤背高骑,曳将霞帔飘飘,天边最乐;足底风云飞去,待老子龙髯远附,折出雷车滚滚,世上皆惊。”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勾勒了雷公山傲岸昂藏的形象,而且赋予它洒脱豪迈的性格。晴天,他手中提着日月,披着彩霞制成的飘动的帔风,高骑在鹤背上在天边翱翔游乐。雨天,任脚下狂风乱云飞卷,他从容不迫地掀开他龙须似的胡须,推出他驾着的滚滚雷车,霎时间,整个世界都震惊了。读罢此联,雷公山真令人神往!如果说刘蕴良为名川大山撰写的对联是以气势夺人取胜,那么,他写在驿道路岔客亭的对联却是以清新隽永见长。如滥泥坡十字路客亭联:“此间境界本来宽,面面皆空,看尔从何进步;以后程途谁可限?头头是道,劝君总要留心。”又烟墩坡客亭联:“相逢太觉匆匆,大家不说姓名,各问那前途远近?既到无妨歇歇,此处且松腰脚,莫分这坐位高低。”又清道关客亭联:“风云万里笑非遥,放步须宽,奔将异日前程去;岁月一生悲易老,回头宜早,认定当年旧路来。”
这些对联,写的都是眼前的景,说的都是眼前的事,似乎是脱口说出,通俗易晓,但细细嚼来,又感到它有更深刻的内涵,他是在讲人生哲理。是的,在人生之旅的十字路口,转折地或关隘处,品味这些联语,会感到一个诚挚的朋友对你的叮咛和劝勉,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宽慰。
第三,他的楹联音韵合辙,对仗工稳。这就不详细说了。
&&&&&&&&&&&&&&&&&&&&&&&&&&&&&&&&
(本文在日《刘蕴良和他的楹联创作》研讨会上主讲。)
刘蕴良楹联艺术特色浅说
刘蕴良是我省著名楹联大家,可惜关于他的确切记载欠详,连生卒都待考,有说1844—约1914。联界有心人近年查考,认为或更后,也许可信。更多行止,仍待文史界探究求证。他的楹联成就,即使从存较多编印错讹的《壶隐斋联语类编》所见,大多格律严谨,意境高远,词语典雅,内容又兼通俗风趣,总之技法灵活,精品琳琅,不愧楹联大家称号。至于间杂有疵瑕,可能出自多种原因。一是成联时期不同,集子中作品未记日期,虽然能从内容判断,是否又夹童稚期初作;二是古稀后神志渐衰,也难免出现不及旺盛壮年所作。
刘早期作品如,挽家曙堂:“鹃泪泣双亲,倘逝者有知,寸草难忘泉下恨;驹光催廿岁,何故人不幸,昙花偶现梦中身。”挽曾容福:“佳公子秀骨珊珊,皎然鹤立,忆青梅按酒、红豆征歌,俨同雁序相亲,容我阶前攀玉树;贤母氏徽音亹亹,香矣鸾骖,想荻训晨趋,兰馐夜荐,依旧乌私可遂,羡君泉下侍金萱。”皆已见不凡功底。
其余偶现应对不甚出色,短联失律,如答张菊卿对:“人磨墨,墨亦磨人,东磨西磨,人磨墨了,墨磨人不了;(张出句)我寻财,财也寻我,左寻右寻,我寻财难,财寻我何难。(刘对句)”刘联长期处于抄传状态以致失真,当今所见是否正确原作?是否混夹个别他人作品?难以断定。精构纷呈的《壶》中,甲秀楼长联偏偏是疵瑕较重之作,令人遗憾!此或少时习作或晚年反复改得失色?抑或如程含章、阮元改昆明大观楼长联,别人越改越不象样呢?当今所出卷集的缺失,排印错讹也会造成失格律、生歧义,致所传或非原作。举几副短联为例,可能因一个字区分佳劣。竹王祠:“千古雄规垂古竹;三生灵迹绍空桑。”弥封所:“暗将黄娟夸文字;权把碧纱护姓名。”曲榭:“鹤守松扇云半掩;鱼跳花港水微哗。”千古如果原是千载,黄娟如果原是黄绢,松扇如果是松扉,跳旧可通逃,今版直接改逃并加注,便不会有失律和歧义。
《壶隐斋联语类编》分十二卷,实收2460余联。至于如此分类并称“类编”,究竟是刘本人意愿或他人代编,难以判定。释了尘的跋有“刘君联语之汇编”语,该书这12个分类并不严格,常出现重复和混杂,没有按时间、地域、对象等的系统归类,不像本人参与编却像他人代编,因此阅读和研究,会产生较多疑惑。研讨重点,拙见认为应多放在:刘为黔省的名胜、关河、古迹、祠宇撰写的各类,和游览各地所撰历览、怀古类,以及游戏类,共7类。其它类可个别关注,全部细致研究的必要性相对较少。刘联最精华部分约占半“壶”,另半壶多是应酬杂写,离开查不清也没必要查清的对象,虽然也有可取,但研究和欣赏的价值仍相对较低。
刘蕴良的联语无论长短都多精品,研究刘联,多鉴赏他为各景观、古迹、事实、人物、现象撰写的联语,才更能领会其精粹。景联和借景物抒怀弦外有音,讽时讽世的游戏联,是刘联重点,主景主题后的附联,有具特色妙句,也有格律严谨的一般套话。这里举几副刘蕴良极含人情味,又富哲理的景联。图云关客亭:“骊唱太匆匆,怜君去矣!请回看螺峰霞拥,牛渚云飞,远经万里关山,可能此景他乡有;鹃声何哽哽,盼汝归欤!须遥念龙爪蕨香、鸡鬃菌美,好趁三春烟雨,快践临歧旧约来。”四川古蔺雪山关驿亭:“一亭高踞峰巅,忽将眼界拓开,方识得乾坤阔大;百级险盘岩际,只要脚跟立定,也不愁道路崎岖。”情景交融的联把读者带入高尚境界,下面几副能让没亲临其地的读者,强烈感受到似乎也在旅途中,或跟着他享受潇洒、浪漫。硖石关:“一径乱岩通,远惊山势当头压;两旁余地少,预恐车声对面迎。”劝影台:“对月问三生,色相空空,恍觉是他还是我;临风拼一醉,襟怀落落,何妨无主也无宾。”
刘蕴良饱经史富才学,历览风物,怀古忆贤,总能引出史事发议,批判赞扬皆贴切。毕节七星关祭星坛:“慨我公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只消凭一炷心香,重教星耿薇垣,数年可假;喜南人畏威怀德,不复反矣!犹想见七擒首策,永使风清竹壤,千古如生。”岳王坟:“南渡杳荒墟,更休提五国风霜,宋帝如今无旧冢;西泠留胜迹,却最爱六桥花柳,岳王终古有孤坟。”陶靖节祠:“六朝品节让君高,问松菊关心,栗里有谁堪共隐;卅载兵戈驱我惯,慨荆榛举目,桃源何处可同游。”这副联有小序“余经兵燹三十余年”,表明归隐原因。大的景观、人物、事件他可以撰写出佳联,局部微小对象,同样可以写出幽雅联语,足见功底之深!如下列几副题园林中的小品建筑联,形象生动,情趣盎然,颇富诗情画意:“蝶静眠花稳;蜂喧逐絮忙。蝶翩云有态;鹦睡月无声。莺声随曲转;蜗篆代诗题。月扇不嫌蕉扇掩;雨丝恰喜柳丝牵。花呷槛边鱼听曲;柳梢檐外鸟窥棋。”
刘蕴良年轻时自然是追求过仕途的,当了官也难免得意一阵,曾以联语表白。触忤了岑毓英被革职“永不叙用”断了仕途后,态度改变。尤其游历回乡后,开阔了眼界,认识更深刻,已入末世的晚清现实,也使凡具正义感的人,尤其刘这样的饱学知识分子,转到倾向人民大众,用楹联作舆论武器,对污糟的现实加以揭露批判,刘蕴良的转变是正确的,名为游戏实为战斗的讽时讽世联,正是刘联最可贵的部分。而拍皇家马屁,无论庆贺哀挽的那些联,和他还站在统治阶级方面的官话联,依现代的观念,应视为刘联中的敝屣。用历史唯物观对待前人,没必要批判特定历史中的某个人,何况刘蕴良的转变,体现与时俱进,是值得赞扬的。为说明和研讨问题,比较他的前后转变,先看他部分述志和表现官气的联。玉洞山客堂:“我欲昂头登桂府;谁能撒手访桃源。”总龙山:“泉分三派分三省;山拥百层镇百蛮。”
再对比写同一对象的前后差异,能见前联带着欣羡,后联只有奚落。纱帽山第一联:“羡山中宰相尤尊,荷天家首赐黄麻,秩褒玉藻;爱谷里佳人最韵,替阿侬手簪红杏,宴赴琼林。”第二联:“笑此中捷径原多,居然山鬼通灵,头上装璜将日压;叹以外迷津不少,未免谷神失守,眼前倾落被风吹。”刘蕴良卸任游历祖国河山后,回到故园,生活或也渐穷困潦倒,面对现实,撰联风格转为倾向民众,名为游戏实为对腐败现象的投枪。看透一切皆假,关注民生吃饭才真,揭露虚伪,鞭打丑恶的联至今有现实意义。邯郸卢生祠:“贵原是假,富原是假,仙可炼成乎,妄作千般还更假;梦也非真,醒也非真,饭如炊熟了,饱餐一顿始为真。”某绅专祠戏台:“今人那及古人高,偏是这宗人,也要充充脚色;有事何如无事好,为些甚么事,又来跳跳加官。”
《壶》中确实存在某些不讲究格律,或生硬拼拼凑凑,以致晦涩难懂,立意并不怎么高远的作品。它们较多和宗教有关,因之拙见大胆怀疑,可能这部分非刘作,属混杂其中的他人作品。例如,大道观:“大莫与京,优优乎大哉,参两大而立极;道可无名,浑浑然道也,超六道以全真。”很难相信楹联大家刘蕴良会写出声律不全的短短三句联。文昌神座:“文昌遍澈两间,乃斯文在兹,词章弗尚,惟文以叙彝伦,文以阐性道,丈以敷帝德,俾极宣昭,宛然耿耿星呈,文明丕显;昌运永垂万世,第克昌厥后,禄命须培,盖昌由行阴骘,昌由信果报,昌由遵圣经,籍资感应,瞥尔蒸蒸日上,昌泰攸宜。”除声律不严还有不规则重字的联。
刘蕴良的联语,长期只有抄传,误传已不少。贵阳市志办以《贵州联语两种》包纳,(隐斋联语类编类编)和(贵山联语)出版,翻印错讹相当严重。作为世纪工程、地志性的《中国对联集成·贵州卷上》收编刘联校勘也不够,错误纠正不多,归类也不太妥,降低了史料价值。加之省内外读者接触刘联的少,供研究资料缺乏,专家掌握珍稀资料渐流失,校勘难度较大,如不赶快补救,刘联以至黔联声誉都将受损。
关于刘蕴良楹联创作研讨的几个问题
省诗词楹联学会学术部
早在1994年,赵西林同志就曾撰文说:刘蕴良自称其诗联“应吟死后”。“的确,他去世后,诗文被人传抄,受人爱慕、赞赏,遗憾的是至今未有人整理出版,未被更多的人研究,应该是抢救这笔文化遗产的时候了!”赵会长的呼吁曾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方使刘蕴良的部分楹联作品得以于1999年以《贵阳联语两种》公开出版发行。但是作为名冠神州的大楹联家,刘蕴良的诗词楹联著作的确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组织力量进行认真深入的研讨,从中吸取营养,为宏场贵州诗联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刘蕴良及其楹联创作的研讨,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供诗友、联友们参考,以求将其研讨工作深入开展下去。我们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将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公开出版,以扩大刘蕴良楹联创作的影响。
一、关于刘蕴良的出生地问题。现在有几种说法:&#9312;《贵阳掌故》的编者认为:刘蕴良1844年出生于贵阳三块田,即今龙泉巷,一个“翰林第”的书香人家。&#9313;曾昭毅教授撰文认为:刘蕴良祖藉江西省永新禾山镇,世居贵阳市三块田,学籍普定,贵筑人。&#9314;石华常撰文认为:刘蕴良是贵州普定人,后徙居贵阳多年,故亦占藉贵阳。&#9315;李独清教授撰文认为:刘蕴良是普定人(即今安顺),明万历年间,普定卫升安顺府。刘蕴良到底出生贵阳,还是安顺,普定,这是第一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二、关于刘蕴良的诗词楹联创作到底有多少?其代表作有哪些的问题。&#9312;《贵阳掌故》作者认为《壶隐斋联语类编》是刘蕴良最具代表性楹联作品集,而且正因为这本书,使他成为名冠神州的大楹联家。&#9313;石华常撰文认为:刘蕴良著作很多,例如:他著有《刘玉山先生全集》、《伴秋室主联语汇抄》、《牂牁苗族杂咏》等。应该广泛征集搜集。只有研究他的全部著作,才可能正确评价刘蕴良及其楹联创作。&#9314;曾昭毅教授撰文:《壶隐联语汇编》是他父亲曾缦卿抄录保存下来的刘蕴良的楹联作品,是罕见之巨著,共12卷。计2353联。他还说:“西林同志认为刘蕴良是楹联大家,诚无愧也。”这部作品集的全面研究,是刘蕴良研讨的重点,或者说重中之重。&#9315;《中国对联集成·贵州卷》认为刘蕴良勤于著述著有《群苗杂咏》1卷,《壶隐斋诗集》20卷,《牙牌令》2卷,《俚语谐律》1卷等,均散佚。有《壶隐斋联语类编》12卷,收联2353联,为贵州联语巨著。
三、关于刘蕴良甲秀楼长联的不同看法问题。&#9312;李独清教授在其学术文选中认为:甲秀楼长联作者历来就有两说:一说是刘春霖,字雨山,贵阳人。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进士,官江西布政使;一说是刘蕴良,字玉山,普定人,后徙居贵阳,1871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后任恩安知县。两说中,他前期偏重于刘春霖,后期经反复研讨,认为是刘蕴良。&#9313;《爱我贵阳》作者认为甲秀楼上联妙语联珠,堪与云南大观楼长联比美,就长度,比大观楼长联长,字更多。&#9314;《贵州之最》作者认为甲秀楼长联174字,是贵州最长的长联。&#9315;甲秀楼长联流行版本较多,最初为206字,几经后人删减,字数各不相同,目前流行较广的是174字长联。王守文、何静梧等人都有翻译,对理解长联内容有一定帮助。&#9316;王守文在《甲秀楼长联浅释》中,认为长联虽好,但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如重字多。长联是有可以修改和商讨之处的。
四、关于如何评价刘蕴良及其楹联创作的问题。&#年,了尘和尚于丁未秋写的跋中,认为“我真氏刘君者,博览经史而兼涉内典”,其楹联“往往以格言警人而曷彼雅念,以玄语示人而导彼真修”。&#9313;赵西林同志评析说:刘蕴良和楹联创作“既善于脱化经史文赋,使联语典雅而精警,也善于吸取民谚俚语,使联语清新而风趣。壮景咏物,真切而又高致,造语述怀蕴藉并感洞彻。”这是对刘蕴良楹联创作艺术特色的高度概括和评说。&#9314;李独清认为:甲秀楼长联包括了甲秀楼周边的景观,向上拓开,眼界甚高;又将贵州省重要历史事实收罗在内,移用他处不得。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赞叹,蕴蓄亦深,可与云南大观楼比美。&#9315;《贵州之最》作者评价甲秀楼长联:上联畅写了贵州山川胜景,地域风貌,歌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下联追忆了贵州历史与中原关系,从“秦通楚道时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西南大边疆都进行了治理,雄辩地证明了贵州自古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
望各诗社,各地、州(市)、县诗词学会的诗友们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有不同见解,有新的发现,有深切的体会者,都可撰文寄给我们,除在《贵州诗联》挑选发表之外,还将编辑研讨专集出版。
对仗中词的性、义变化——兼与郭静洲诗友商榷
汉语言中的许多词语的词性和词义,往往要在变化了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否则就难以准确弄清楚词语的深层含义,以致造成对文本的误读,这在古文典中,特别是古诗词中尤为突出。虽然这一阅读常识,具有中等以上阅读能力的人大多基本懂得,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文本,由于自己的一时面生眼拙,又未能即时悉心加以揣摩,也难免有一、二处因妄断而贻笑大方。具体到诗词的对仗中,为了合律,词性、词义的变化更加微妙,有的还与典故轶事相关联,如若稍微掉以轻心,就会影响到对诗词意蕴的领会。词性的改变,常常伴随着词义的改变,在这一变化中,动词和形容词用如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用如动词以及名词用如形容词等现象为障眼,加上有的词语本身就具备了多种功能,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稍不留神,即会脱缰。
古代大诗人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在创作中留下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诸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些对仗中的某些词语,均存在着相应的性与义的变化,稍加权衡,即可发现。现依序试解如下:“尽”由形容词用如动词,意为“终了”;“响”由动词用如名词,解为“响声”;“别”本为动词,在这里解为“离情别绪”,变成了名词;“多”无疑是形容词,而在这却只能作“涨满”动词解;“咽”本身具备形容词和动词两种功用,在这里与“冷”对应作形容词用,当然“冷”在特定语言环境也可以作动词用。总之,在古人留下的诸多经典的对仗中,都需要我们留心词的这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性与义的变化,才不至于影响自己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不过,某些诗词刊物,由于编辑把关不严,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一些诗友在这方面的失误。比如:“改革开放山河变,港澳回归日月新。”“华夏攀峰新记录,世人仰目尽朝东。”“特性修身留典范,明心见腑有宏篇。”“红旗飘荡盈山地,星火燎原漫井冈。”“金戈铁马硝烟渺,李杜钟王夙夜亲。”内中“改革开放”与“港澳回归”一为联合一为主谓,不可成对;“记”与“录”都是动词,而“朝东”是动宾结构,焉能成对;“特性修身”是偏正词组,“明心见腑”却明显为动宾联合,怎能对应起来;“红旗飘荡”虽为主谓结构,而“星火燎原”已是一个主谓宾俱全的短句,自然不能对上;“金戈铁马”与“李杜钟王”虽然都为联合词组,但前者为偏正式联合,后者为平行式联合,也不宜成对。至于“诗味”怎样,兹不置论。
有关刊物在诗词鉴评中涉及到这方面的议论如何呢?近读《诗词》报2010年第4期所载郭静洲《漫谈诗词的对仗》一文(以下简称郭文),在“联合词组与联合词组相对,可以不分词性”一段中所论及到的类似的例句,我以为他所作出的剖析大多存在瑕疵,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兹谨按郭文所述顺序录陋见如下,奉诸同好参酌。由于郭文在段首自己事先定了调子,说联合词组构成的对仗“可以不分词性”,而且还断言“只有联合词组构成的对仗,不受词性的限制”,因此他接下去对所有例句的分析,必然受这个思路的制约,在理解上胶柱鼓瑟、扣&&&
扪烛就无可避免了。其实某些联合词组构成的对仗,其中一个词组的词性,看似与另一个词组的词性不相对应,然而内中一个词的词性,在发生对仗的同时暗地里已经发生了嬗变,否则古人所制定的对仗规则就难以自圆其说了。
以下就郭文对例句所作的解析,一一对应试予剖陈。
例句1《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郭解析:“‘文章’名词对‘老病’形容词。”其实“老病”在这里为了与“文章”相对应的需要,可以说已经变成了名词,意为“老去的、生病的”;如果再辨别仔细一些,“老”单独可以用作形容词或者动词,“病”单独只能用作名词或者动词,不可能用作形容词。
例句2《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郭解析:“‘空阔’对‘死生’是形容词对动词。”暂且不论“空阔”,“死生”在这里无论怎样也不会是动词,是“死了、生了”的意思,因为按一般的理解,大多意为“一辈子”或者“这一生”;即使将其解释为“出生入死”,譬如特指战场这样的地方,那自然都是名词了。如此一来,“空阔”就顺理成章可以理解为“空余的地方”了。
例句3《过客相寻》:“地幽忘浣栉,客至罢琴书。”郭在这里将“琴书”解为名词大谬。“客至罢琴书”是一个复句,译成白话是“客人到了,主人停下了弹琴和书写”,“琴书”在此句中咋可能会是名词呢?
例句4《渝州侯严六侍御》:“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短长”在句子中显然作“短一声、长一声”之类的意思讲,为名词,绝不是像郭解释的那样,与“云雨”相对是形容词对名词。
例句5《野望》:“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如像郭所解析的,“‘迟暮’对‘涓埃’形容词对名词”,“涓埃”何尝不可以解释为“些许”“一点点”,从而理解为形容词呢?其实准确的讲,在这里“迟暮”和“涓埃”都应该理解为名词,分别作“后半身”和“微薄的”解。同时还需注意,前句的“供”通假于“共”,不然也会生出歧解。
例句6《咏怀古迹》:“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在这例解析中,只有“伊吕”和“萧曹”是名词对名词郭说对了,但是说“割据”对“云霄”属动词对名词、“伯仲”对“指挥”属名词对动词,却都欠缺深思熟虑。其实“割据”是指所形成的割据形势,已经用如名词了;而“伯仲”是“相比较”的意思,已经用如动词了,怎么还停留在“老大、老二”的理解上不变通一下子呢?
另外,郭文所说关于“连绵词”对“联合词”的问题,也顺便在这里提及一下,就是:只要形成对仗,都必须词性相类,这也是一点含糊不得的,这和是不是连绵词或者联合词,是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的。
诗词最好惟本色
本色之说,始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诗说杂记》谓:“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故夷光之姿必不肯污以脂粉;蓝田之玉,又何必饰以丹漆,此本色之所以可贵也。”“本色”指本然、自然、天然之色,它是特殊个体固有的品格、特有的禀性。也是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因为差异,所以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为独特,所以才能直接、生动地展现生活的各个层面、侧面,让丰富的生活缤纷多彩,而不是千词一事、述而再赘、大同小异、索然无味。本色的品格使性天然、不饰雕琢、不假虚言、有感则发、有情则溢,诗词创作惟本色最难,本色应是诗词创作的价值取向。正如姜夔所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我时常吟诵《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总在想它久传不衰、久吟不淡、雅俗共赏、老小咸宜的道理。其实这类诗词并不古奥、也不艰深,文字浅显、直抒平说。似乎是随意道来,却笔底波澜,说出千万人欲说而不能说的意境,画出千万人想画而画不出的景态。一经道出、冲破块垒、叩开心扉、涌出乡恋、寄达幽思,遂成千古绝唱。由此观之,诗词作品越优秀,越显露出本色、越接近自然、越无雕琢的痕迹,也就越不易得。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这正是对“本色”最生动、最形象、最有力的诠释。
本色的基础和潜质是丰富的思想感情。本色是感情的喷发,可以说,没有感情的击发;没有感情的驰骋;没有感情的寄寓,诗词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也就不能张开翅膀飞翔,最终成为徒有其表的形式符号。所以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黔诗新咏》中,有不少这样“有境界”的好诗。如吴明时的《丹寨苗家牛角酒》:“远道佳宾近友朋,芦笙胜会喜相逢。苗家牛角真情酒,醉去一年脸尚红。”读来似乎随口而道,如叙家常。远来的是尊贵的客人,近到的是乡亲好友,欢乐的芦笙节使我们高兴地相聚。苗家的牛角酒充满了真情,醉了一年脸还是红的。这那里是酒醉,分明是为浓情所醉,所以才醉得如此之深、如此之长。《人间词话》评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本色的引发和驱动是细微观察和体悟。有灼热的思想感情只是具备了爆发力,还得有赖于此景彼物的引发和驱动。对景物的体察应当是事事留心、细微周到,一旦情与景相融、情与事交会,则本色尽显。请看冯济泉老先生的《与友人谈学书》:“学字毋容俗气侵,应知体势百规绳。君看一管纤纤笔,直立何曾曲半分。”冯老先生是我省著名的书法家,于书法爱之殷切、习之日久、造诣颇深、体悟最切。将学书法的感悟赋之入诗,既寄托了浓烈的感情,又阐明做人的道理,让人感到又亲切、又有旨趣,展露了作者的本色。正如歌德所说:“只要是来自他本人,尤其是来自于他的心灵的那些诗篇都是卓越的诗作。他做诗犹如女人生孩子,她们用不着思考,自然而然地就生下来了。”
本色是个人品格的喷发和展露,因此,个人品格是本色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的教育、成长、经历都不尽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千差万别。这些差异,塑造着不同的特质,蕴涵着各自的本色。
不少人说姜夔的诗词作得很好,极力推崇他的才气和清雅。我读后,觉得他的诗词格调很高、用字很雅、写景很精,但很难扣动我的心弦。我想,毕竟隔了几百年,应当是我的认知有问题。后来读了《人间词话》,看了王国维对他的评价:“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一个“隔”如云中揆雾,让我恍然大悟。姜夔诗词文人气浓,太重修饰,失却了本色。王阳明先生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尚书》曰:“诗以达意。”所以精工雕琢易,本色喷发难;所以吟风弄月易,寄情殷殷难;所以咏物寄意易,寓意深刻难。
袁枚说:“诗虽贵淡雅,亦可有乡野气。”乡野气看似容易,其实得之最难,譬如悬崖摘花,看似易得,得之甚难。赵西林老师于此颇为独到,他诗作中,俗字俗语入诗,浑然天成,不露痕迹,读来别有风趣。如“七绝”《题王小竹〈锦鱼图〉》:“岸潭深水锦鱼藏,故里长时迹未彰。竹雨花风山水发,珍鳞闪现我声张。”袁枚说:“家常语入诗最妙。”“声张”是家常语,但入诗不仅不俗,反以拙添巧,使诗显得风趣幽默、生动活泼。黄万机在《栖霞书屋诗词楹联集》“序”中说:“李、蹇、戴诸公一致称赵老赋诗填词为‘本色’、‘当行’,实为中肯之论。”本色者自述己意,惟求达意。正如吴乔在《答万季埜诗问》中所说:“唐人作诗,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
讲本色,是对题材扎堆现象的否定。我们赞同文学作品要反映重大题材,但没有对重大题材的深切感悟,没有独到的追索和沉淀,大家一窝风就上,怎能写出感动人心、催人奋发的作品。作诗易,得好诗难;缀词易,持本色难。本色如天成,如山溪之水,顺势而下;如空山明月,蕴涵清虚;如清晨新雨,竹篁笋生。惟其本色,没有装腔作势的姿态,没有极尽雕琢的痕迹,没有空洞无物的假象,也惟其本色,才能提高诗词的质量。
浅谈诗歌意象
著名诗人、诗评论家流沙河将《易》之象、象征、兴象、喻象、拟象、隐象、典象、赋象,归纳入诗之意象。中国的《易经》永远是中华国粹,《易·系辞》里,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言下之意,尽意就是表意。这话对诗书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平常我们写诗,为了抒发自己的某一种思想感情,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能传情达意的象,通过诗人的艺术再创造,写进诗歌里,将某一种思想感情和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达了“立意以尽意”的目的。
意象论来源于三国时代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篇》中的一段话,其意是:象是用来表意的,而语言文字是用来显象的。象最能圆满地表意,而语言文字最能圆满地显象。那些语言文字来自象,所以读了它们就能看见象。那些象来自意,所以看了象就能了解意。意靠象而表露,象靠语言文字而显现。语言文字只用来显象,读者得到象后,便不管语言文字了。象只用来寄意,读者得到意后,便不管象了。这一段文字,王弼将象、意、言三者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
在此,笔者自不量力,选择《梅兰诗集》的几首诗作,不求甚解,胡拉乱扯的分析一通,以望读者赐教!
李宪杰《马场古桥漫步》:“柳色摇青分外娇,寻芳漫步小石桥。水波人影黄花瘦,欲向画师借笔描。”
意——为表达出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改革开放后山乡农村的变化;诗人的怡然自得,一种闲适、恬淡的雅韵充溢其间。诗人把要表达的意,隐藏在诗的背后,从侧面入手,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象——诗人为了能够达到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了“柳——青——小石桥——水波——人影——黄花——画师”这一连串的象来表意,构成乡间一幅自然的丹青,和谐流畅,让人心旷神怡。一个“黄花瘦”正是麦苗青菜花黄的时节,与柳色摇青时令同步。“瘦”字的另一层意思,表现出诗人揽景不知餍足的胸怀,由此联想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如果我们将“水波人影黄花瘦”改成“水波人影牡丹肥”,立即会给人一种臃肿难言的感受,让人啼笑皆非了。
又如董忠品的《参加市政协视察永乐乡》:“桃花三月艳红时,少女春装对镜姿。游客相机关不尽,留它结果挂盈枝。”
这一类型的诗题,如果把握不好,正面取象,写出来的诗歌,多数都要落入俗套,不值一读。遇到这样的课题,从构思到选象,直到诗歌的完成,都全靠作者的技巧,独辟蹊径,才能写出诗的新意,耐人寻味。意——所要表达之意十分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政策得到落实,再加上各级领导和组织的关心,农村的自然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永乐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意旨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诗人为了表达这一题旨,没有高呼一句口号,而是在诗歌的技巧上下功夫,从侧面运用比兴的手法来完成。正如《诗经》里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画一树碧桃,夭夭的逗人爱,树上桃花盛开,灼灼似火。然后说,这个女子出嫁了,和谐美满新家庭。洋溢着喜悦,显现着美丽。诗人遥思典故,抓住桃花盛开的时令进行创造翻新。为了自己的感情,达到表意的目的,选择了“桃花——少女——春装——镜姿——游客——相机——果——盈枝”这一连串的象。诗人再根据诗歌的“起承转合”四大环节,特别是在承句上点题,内涵丰富。“少女春装对镜姿”这一美丽的意象,道出了永乐乡新时代的新容新貌。这一面镜子,是历史容颜的亮镜,比高呼一千声口号还要有力得多。如果将这一句删掉,再添上别的一句,就有大损这首诗的亮色。
诗人,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挖掘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诗歌主题的象,通过诗歌艺术的再创造,成为诗歌意象,能让广大的读者产生共鸣。这里,就以青年诗人李瑞利《乌当振华广场》中的“夜郎文化青铜铸,太白诗章玉石扬”两句为例,乌当振华广场上,青铜的雕像,白石柱上刻着李太白的诗句,这是众目睽睽,一到广场都能见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平凡不过了。是一种人们眼前极普通的象,可是,通过我们诗人艺术诗意的创造后,呈现出来的诗歌意象就不太一样了。读着这两句,让你展开无限的联想,让你的想像瞬息穿过历史长长的时空隧道,去旅行远古的青铜器时代,再想像传统文化中的夜郎……。此时,又想起唐代李白被流放夜郎的情景,杜甫的诗句:“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王昌龄被贬到夜郎时,李白曾有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大脑的荧屏上,远古的图画一幅一幅的闪现不停,这就是诗歌选象恰到好处与读者产生共鸣。
象是形式,意是内容,古人都是分开说的。南朝的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使用“意象”这个词,而用“声律”这个词对举。千余年来,直到清代乃至今日,意象一词被广泛使用着,不但用于文论,用于诗论,而且用于绘画论,用于书法论。意象这个词的涵意,有时不确定,有游走性。我们在文艺学和美学领域内使用意象一词,定论为,意象就是表意的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南极仙翁在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