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麦卖不掉.玉米受淹,请问政府怎对待土地流传,种粮大户补贴政策政府怎样扶持。

记者再访河南种粮大户:今年小麦收成咋样?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大河网客户端,发送短信“大河”到12114或登录点击下载。
  本报记者再访种粮大户 今年小麦收成咋样?
  麦收前夕,本报记者奔赴各地,采访了一批种粮大户,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心愿和诉求。“在希望的田野上丰收时节访种粮大户”陆续见报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很多农民和有志于农业的人士前往就近的种粮大户处取经,了解情况,或洽谈合作事宜,表示要向种粮大户学习,多种粮种好粮。很多读者还很关心种粮大户现在的情况:今年收成咋样?秋季有何打算?是不是还要扩大规模?等等。近日,本报记者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再访种粮大户,带回的是田野的芬芳和丰收的喜悦!
  滑县种粮大户于同勤:
  比去年增产15%小麦毛收入有20多万元
  □本报记者秦名芳通讯员肖文超
  麦收过后,记者走进产粮大县——滑县,再次采访滑县白道口镇黄村种粮大户于同勤。
  “老于,今年收成咋样,比去年强不强?”记者问正在地里浇地的于同勤。
  “今年又是好收成,和去年相比增产了15%,一亩地没有细算,能打1000多斤,俺这260多亩地,能收20多万斤粮食,1斤小
  麦1块多钱,光小麦俺的毛收入就有20多万元咧。”于同勤兴奋地说。
  “去年因为小麦病虫害严重,防治不及时,产量受点影响,今年县里统一飞机喷防,病虫害防治效果好,俺又自己打了两遍药,老天也帮忙,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小麦产量比去年好得多。”于同勤说。
  这几年于同勤种地种出了经验,管理比较到位,每年亩均粮食产量都比周围群众多收一成,群众都夸他是个“种粮专家”,有事没事老好到于同勤家取经,看他种啥也跟着种啥。
  “俺过去也种过经济作物,但是太费工、费时、费钱,扣除一些费用,收入和种粮差不多,风险也大,所以俺认准了把粮食种好,也能有好日子。”于同勤向记者坦露了这几年的种地心得。
  “俺今年秋季全部种的是玉米,有专用的玉米播种机,这不刚收完小麦,两天多就种完了。玉米价格也不低,1块多钱1斤,用的地方也多,好卖,现在赶紧浇一遍水,出出苗,要不产量就受影响了。”于同勤指着地里说。
  “明年有何打算?继续种粮食,还是发展高效农业?”记者问。
  “中央的惠农政策好,明年还继续种粮食,如果土地承包费能降一降,我今年打算再流转100亩地,种粮规模再扩大点,也算是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作点贡献,俺个人收入也能更高点。”于同勤朴实的话语里体现出了一位种粮农民的觉悟。
  武陟县种粮大户柴金平:
  希望加快粮食烘干机械的推广应用
  □本报记者马如钢通讯员秦林林
  眼下,全省麦收已基本结束,“三夏”重点已由夏收转入夏播、夏管。武陟县种粮大户柴金平种的1100亩小麦收成如何?在发展规模种植过程中还有什么困难?记者时刻挂在心头。6月15日,时隔一个多月,记者再次来到小董乡北耿村,再访种粮大户柴金平。
  见到柴金平时,他正开着拖拉机和家人在地里播玉米。看到老熟人来访,柴金平马上就打开了话匣子:“今年麦收普遍推迟,这两天趁天晴,俺们几乎是连轴转,今天中午小麦就全部收完了,到了晚上,玉米能全部种上。”
  “刚收完,就能全部种上玉米?这么快?”看到记者一脸疑惑,柴金平笑着说:“农时不等人,夏粮只占全年收益的‘半壁江山’,趁着墒情好,抢种秋作物也是当务之急,现在俺们是随收、随播、随浇,一刻也不敢停。”
  “今年夏粮收成如何?”记者提出最关心的问题。
  “由于小麦扬花期,气温偏低,我的1100亩小麦今年平均亩产只有900多斤,现在小麦市场收购价是每斤1.13元,每亩小麦毛收入是1000多元,除去农资、人工和承包费,每亩地能净落几十元。”柴金平掰着指头算起了账。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记者接着问。
  “如果资金允许,俺准备将村里剩余的1500亩土地全部流转过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时间把夏种和夏管搞好,争取秋季来个大丰收。”望着身旁的玉米种子,柴金平眼里充满了希望。
  “对规模种粮有什么建议?”
  “希望银行能对种粮大户有优惠政策,在资金上扶持一把。再就是希望政府加快粮食烘干机械的推广应用,到了秋季我的1100亩玉米如果遇上连阴雨,那就全完了。”柴金平说。
  许昌县种粮大户王全胜:
  又是一个丰收年
  □本报记者宋广军
  麦收前,记者曾采访许昌县种粮大户王全胜。6月16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许昌县陈曹乡许东村。在王全胜家门口记者看到,50多万斤种子粮整齐码放在家门口。王全胜说:“其他的麦子收完之后直接卖了,这些是种子粮,这两天种子公司就来收。”
  王全胜的土地是去年刚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今年的麦子是他种的第一季庄稼——为许昌某种业公司种植的种子粮。说起今年收成,王全胜告诉记者,麦子浇灌了两次,比一般村民要多一次。今年虽然是天灾年,但他的地平均亩产仍在1000斤以上,又是一个丰收年。
  王全胜告诉记者,目前,他种了300多亩大豆、400多亩高粱、100多亩花生、100多亩红薯,争取秋粮获得大丰收。下一步,还要到保险公司咨询一下,像今年小麦这种天灾能不能买农业保险,如果能买是怎么买,理赔的标准是什么?一定要问个清楚。
  上排左起:王团玲盖会章杨丙全王全胜下排左起:于同勤黄磊陈德宏马静
  台前县种粮大户杨丙全:
  小麦产量略高于去年
  □本报记者段宝生通讯员王为峰
  6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台前县马楼乡心实农机合作社,采访合作社理事长杨丙全。站在一袋袋码得整整齐齐的麦垛中间,杨丙全格外来精神,说话的语调也提高了几度。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小麦产量略高于去年,小麦多多,挣钱多多。”杨丙全捧起一捧金灿灿、圆滚滚的麦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杨丙全向记者算起了麦季收入账:他带领合作社承包的8600亩河滩地,亩均产量约350公斤,总产达300万公斤。
  今年他带领20部大型联合收割机赴驻马店、周口跨区作业10天,每天每台作业均在百亩以上,亩均收入50元,除去各项支出,收入60多万元。参加本地麦收会战的大型联合收割机28部,不到一周时间,全部结束,纯收入50多万元。两项累计,机械作业总收入100多万元。
  杨丙全有个习惯:割麦时总要留出不同地块的一两亩小麦,单独收割,相互比较一下,再和周边农户的小麦比比,和去年比比,看看增产了,还是减产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今年小麦亩产量竟然比周边农户少了1袋子,估计
  50公斤左右。好地块和差地块亩产相差多达4袋小麦,150公斤之多。
  原因在哪里?他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输在了春季浇灌上。
  今年黄河水小,水位低,上游放水时间短,而杨丙全承包的几千亩耕地普浇一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农户地少,很快就浇完了。杨丙全赶足时间,只能浇一多半,没浇的靠为数不多的几十眼井。由于旱季时间长,他承包的几千亩小麦,只能保证一半多一点浇两遍。
  面对上述原因,杨丙全并不悲观,反而更多了一份自信:还有这么大的增收空间,来年小麦还是增。
  叶县种粮大户马静:
  合作社社员小麦产量高
  第一次报道见报后一家保险公司主动上门洽谈保险事宜,还有多个种粮大户或合作社同马静联系,或取经或洽谈合作事宜
  □本报记者丁需学
  “现在正忙着收购托管户和农户手中的余粮,已收购了近3000吨。”6月14日,叶县种粮大户马静告诉记者,麦收秋种一结束,她和合作社的员工就开始投入到收购余粮的工作中。“每斤麦子的收购价高出市场价2至3分钱,仅此一项就可使农户增收15万元以上。”马静说。
  马静是叶县润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流转土地3300亩,托管农户土地3.2万亩,是目前平顶山市最大的种植户。5月27日,本报“丰收时节访种粮大户”系列报道以《怕天灾,盼保险!》为题报道了马静,在
  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叶县一家保险公司专程赶到马静的润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洽谈入保事宜,同时还有多个种粮大户或合作社同马静联系,或取经或洽谈合作事宜。
  谈起今年的收成,马静说,因统一供种、供肥、供药,加之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科学管理,今年麦收合作社里的绝大多数土地亩产都达500公斤以上,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也不少,其中合作社社员胡长生的7亩小麦亩产达到了685公斤。只有几户亩产在450公斤左右,主要原因是天旱没有及时浇水和后期田间管理没有跟上。而与合作社土地搭边的不少农户土地亩产都在400公斤左右。不比
  不知道,今年麦收一结束,不少农户都要求加入合作社。
  马静说,合作社目前的发展势头很好,宝丰分社已经成立,在该县石桥镇托管了1万多亩土地,鲁山县磙子营乡也托管了1万亩土地,按合作社的种植模式,今年秋季全部“一穴单株”(每亩3800株)或“一穴多株”(每亩6000株)精播种上了玉米,相信今年秋季会再次获得大丰收。
  “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产粮越来越多,下一步合作社想进行粮食深加工,增加粮食的附加值,也可更好地带动农户增收。期待政府能给予支持,建设一个比较大的储粮库。”马静说。
  固始县种粮大户陈德宏:
  今年小麦亩产增100多斤
  明年欲建养鸡场和养猪场
  □本报记者尹小剑
  忙碌了一阵子的固始县种粮大户陈德宏终于闲下来了,种植的小麦也全部颗粒归仓。6月14日,陈德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亩产600多斤,比往年增产了100多斤,由于种植面积比往年少了近7000亩,今年在总产量方面不如去年,才200多万斤。不过,固始是黏性土质,不是小麦主产区,现在1.5万多亩地全部插上了稻秧。”
  提及单产增产的原因,陈德宏说:“去年因为遭受自然灾害,小麦得了赤霉病,今年提前做了预防,再加上后期气候条件好,产量就高一些。”
  “因为我们种植的面积大,在种植上讲究科学种植和科学防治病虫害,单打独斗的农户由于种植得少,在管理和防治病虫害方面,很多不是很在意,所以我们亩产要比单打独斗的农户多产50多斤。”陈德宏告诉记者。
  在土地规划种植方面,陈德宏说,每年秋季,我包的地不能全部种小麦和油菜,要拿出近5000亩的土地种紫玉英肥田,三年一轮回,这样对改良和保护土壤有好处。
  “今年秋季,我准备种1万亩小麦、2000亩油菜、3000余亩紫玉英,紫玉英种植相对减少了1000多亩,想弥补去年小麦少种带来的损失。”陈德宏谈起了秋后的土地使用规划。
  “现在我专注的是种植无公害粮食,争取向有机产品方面冲刺。明年,我准备投200万元至300万元建个养鸡场和养猪场,鸡粪和猪粪可以作为很好的农家肥,待我种植的粮食真正成为有机产品时,其价格肯定不仅仅是保护价格,效益肯定会大幅度增长。”对未来的发展,陈德宏充满信心。
  正阳县种粮大户黄磊:
  大小农机齐上阵抢墒播种
  □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王珺
  6月14日上午,正阳县真阳镇李通村种粮大户黄磊正在田间地头忙活着,他承包的5000多亩田地里机声隆隆,8台大型点播机、20多台大小拖拉机齐上阵,正在田间穿梭抢墒播种,一片繁忙的景象。
  “春争日,夏争时。现在正是播种期,为了不误农时,我这5000多亩承包地除了自家的4台点播机和2台大拖拉机派上用场外,还请了4台大型点播机、20多台小型拖拉机同时耕种,抢墒抢时播种大豆和玉米,今天一天就可以耕种完。”满头是汗的黄磊乐呵呵地说。
  自2009年以来,黄磊由最初承包的300多亩土地发展到2000多亩,至今发展到流转土地5000
  多亩。80后的黄磊有知识懂技术,他不但自学良种良法科学种田,还聘请高级农技师作为他的农业顾问,作农技指导。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带来不少实惠下,黄磊放开手脚,大胆尝试,购置各种大小农业机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
  黄磊说,农业种植要上规模才有奔头,他希望能多流转一些土地,再置办一些大型农机具,改善一下田间地头的农田水利设施。“这些都需要资金,我就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希望国家能够向我们这样的种粮大户倾斜一些扶助政策和资金,帮助我们解决资金投入难的问题,提高我们种粮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种粮大户的期盼。”
  西华县种粮大户盖会章:
  力保秋粮超千斤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彭世繁
  6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西华县种粮大户盖会章的千亩承包田里,烈日下,盖会章正用播种机抢种玉米。“常言秋不让晌,麦一收完我就抓紧时间抢种玉米啦!”盖会章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今年46岁的盖会章,在西华县西华营镇承包土地5600亩。当记者问他今年小麦收成如何时,盖会章兴高采烈地说:“没有百亩难打百石,今年我种了5600亩小麦,总产小麦500多万斤。我种的是
  新农979优良种子粮,比市场价高20%以上,我能收入600多万元。”问起他的小麦丰收经验,盖会章想了想说:“我种地也没有什么经验,主要是依靠农业机械化加强管理,及时打药防病治虫,适时浇水,今年我就浇了2~3遍水。”
  采访结束时,盖会章对记者说:“我近段时间有两个打算,种足管好5000多亩玉米,力保秋粮超千斤,夺取全年粮食大丰收;趁着麦收后的极好机会,再流转承包土地2000亩,为明年多种小麦打好基础,向我的万亩种粮大户目标再迈进一步。”
  巩义种粮大户王团玲:
  信用社上门谈贷款
  □本报记者王志昭
  5月23日,本报在一版刊登了《巩义种粮大户王团玲:想发展,但贷款太难!》一文。当时采访王团玲时,小麦正值灌浆期,如今,麦收已经结束,今年收成如何?下一步的打算是啥?
  6月14日,记者再次采访了王团玲,她正在给刚种的玉米打第一遍农药。
  王团玲告诉记者:“稿子见报第二天,镇里的信用社就找我了,在了解我家实际情况后,打算给我贷款啦!”王团玲高兴地说,“过去买的都是二手农机具,有些都坏了,今年我准备用贷款的钱买玉米播种机、小麦播种机和拖拉机。”
  问及今年的收成,王团玲说,由于5月下旬那场雨,影响了今年的产量。“不过,由于今年麦价比去年高,我种的是麦种,每斤1.2元,比去年每斤高出1毛钱,损失也弥补一些。”王团玲补充说,“现在,我们要全力种好下一季的玉米,加强管理,争取大丰收。”
责任编辑:姜秋霞
相关新闻[][][][][][][][][][]
大河邦邦网•10-28•01-07•11-15•02-14•05-06•03-08•12-16•12-01种粮,还是不种粮?--山东频道--人民网
种粮,还是不种粮?
――来自产粮大县章丘的调查
本报记者 卞民德
&&&&来源:&&&&&
算效益――
单纯种粮不划算,一亩地赚头不过500元
种粮,还是不种粮?在产粮大县山东省章丘市,这成了许多农民纠结的难题。
宁家埠镇大桑树村的公路旁,张德利的帝豪生态种植家庭农场很是显眼。300多亩的土地上,除了一座占地15亩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其他全部是粮食与果树套种。按照张德利的计划,过段时间还要再建起一座大棚。
“今年收成还不错,算是增产增收,玉米一亩地收个1300来斤,接着就卖了,基本上能补足流转土地的费用。”不过,张德利心里边清楚,这280多亩地上的粮食收益,与旁边的一个大棚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老张说,算算账就知道,种粮到底划算不划算。小麦玉米两季下来,产量一般在斤。按照这几年的价格,毛收入就是2500多元。而一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就超过1000元,再加上种子、肥料、人工、机械等花销,种植成本一年下来至少要1800元。算下来,一亩地的赚头不过500元上下。
种粮省工省力,价格稳当,但效益不高;种经济作物费心费力,风险不小,但收益也高。这样的道理,土地流转户们心里都清楚。
在相公镇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牛一村,1500多亩土地经流转后,被建设成一个现代农业园。仅以其中种植的大棚蔬菜为例,除去所有的成本之后,每亩土地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上万元。
“别看成本高、管理起来费力,但纯收益比种粮要多出四五倍甚至更多。”当初,为这些土地流转后怎么经营的事儿,村支书牛华卜跟党员和农民代表前前后后商量了两三年。“当时就没考虑要继续种粮,定的方向是搞现代农业,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比较效益差距大,让种粮缺乏吸引力。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对此也看得明明白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担心未来的收益,不少农民流转土地时甚至明确提出,不希望承租土地的流转户搞粮食种植。
章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勇表示,无论是农民还是流转户,什么挣钱种什么,都是一种遵循市场规律的现实选择。“从当前的情况看,经济利益的考量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土地流转后纯粹用来种粮的很少。”现在章丘大葱等名优农产品强势崛起,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00多个,仅章丘大葱的品牌价值就达29亿元。
探缘由――
大户种粮政策不稳,仓储晾晒遇资金瓶颈
2012年,章丘市土地流转后种粮面积曾有近50%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对种植面积在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230元的补贴。然而,到2013年,政策进行了调整: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可获得每亩100元的补贴,但超过1000亩的最高只补贴10万元。
“政策不稳,补贴忽高忽低,对流转户种粮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章丘市农业局法制科科长张治水说,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在种植粮食的时候,政策往往还没有定下来。“到现在,今年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大户种粮补多少、甚至补还是不补,目前都还是个未知数,农民心里头没底。”
除了补贴政策的不明朗,土地流转后种粮,还面临诸多现实的难题。
位于相公镇南王村的奔腾种植农场,今年秋收用上了先进的烘干设备。十里八乡的种粮大户,都专门跑来看,甭提有多羡慕。3组设备,58岁的“农场主”颜承金花了40多万元,一天能烘干15万斤粮食。
受土地政策的限制,很多种粮大户没有晾晒场地和存储仓库,只能在收获后尽快出售。而近年来普遍现象是,粮食收获后,粮价会一路缓慢上涨,而种粮大户只能望价心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效益和规模的扩大。
“种粮不怕种、不怕管,最怵头的就是收。收的晚了怕刮风、怕倒伏,但要是一下子全收了,又没地方晾晒,赶上下雨就容易发芽。”如果完全靠晾晒,颜承金1600亩地的玉米,最起码需要100亩的晾晒场、费上近10天的工夫。“烘干的粮食比晾晒的一斤得少挣3分钱,但这是个保障,要不然一旦遇上坏天气,哭都来不及。”
都知道烘干设备好,却并不是谁都买得起。种粮大户在向规模化生产迈进的路上,遇到的普遍难题就是资金。绣惠镇太平村63岁的种粮大户张保华,流转了700余亩土地种粮。光租金一项,每年就要60多万元。“一年一付,不管你赚不赚钱,这个都得先交出去,而且每年还得买点农机、搞点农田建设。咱没有抵押物,找银行贷款费时费力,还贷不了多少,只能是自己想办法。”
此外,受工商资本下乡、经济作物种植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费用水涨船高。5年间,章丘市的土地流转费用从原来的每亩500元左右提高到1000元以上,进一步压缩了种粮的利润空间。
问对策――
政策支持是最大后盾,节本增效需要新型农民
种粮究竟有没有“钱途”?
作为大户的颜承金发现,今年他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试种的11亩谷子,亩产达到了620公斤。要搁在过去,一亩地也就能产个四五百斤。而且,市场上,脱皮的谷子价格就到了每公斤10到12元钱,一亩地毛收入在五六千元,大大高于小麦玉米的收益。
不仅如此,通过种肥同播、土地深松、多品种调配种植等方法,颜承金种植的小麦玉米少施了肥料、少浇了水、省了人工,但却普遍获得高产。两季加起来,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200来斤。
“新型农民不光得有知识、有文化,还得懂科技。”虽说从去年才开始流转土地种粮,但颜承金看得明明白白。前不久,他还“召集”了不少种粮户,一起商量今后的发展。“种粮也要讲究经济高效,调结构、降成本,这是我们这些种粮户面临的最大问题。”
近日中央出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见,这让不少种粮农民眼前一亮。其中提到,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重点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另外,还要通过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价格,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政府支持是种粮户的最大后盾,也是我们坚持种粮的信心所在。”这两天,颜承金的情绪很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花怒放”。这倒不是因为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市里已经决定,要给他的农场修上4条生产路、打上8眼井,还要搞300亩的喷灌。
在刘勇看来,遏制“非粮化”的关键,还是在于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破解资金和设施建设用地、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改变‘有规模、低效益’的尴尬,这更是一项紧迫而长远的工作。”
《 人民日报 》( 日 10 版)
人民网山东频道官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官方微博
人民网山东频道官方微信
(责编:邢曼华、胡洪林)
中国银行泰安分行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谁在种粮,怎么种粮
|作者:冯华|来源:人民日报
——来自河北邯郸小麦产区的调查
  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然而,有多少人了解春耕大忙、粮食生产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在“双重挤压”下“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靠留守老人,一家三五亩地,怎么端起13亿人的饭碗?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在&“十一连丰”背后,粮食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速,粮食安全远不能轻言过关。一项研究显示,城镇化进程每年带来的粮食需求增长约10亿公斤。今后粮食安全怎么保?
  春耕时节,我们走进希望的田野,透过农业的新变化新挑战,探寻新时期农业出路。
  三分村的新变化:
  过半劳力外出打工,合作社种了近七成的地,成本节约10%—20%
  小北汪三分村,河北邯郸永年县的一个普通村庄。清明一过,麦田里就忙碌起来。
  450户人家,2000多亩耕地,现在村里谁在种地?
  “大部分都流转给合作社了。”村支书郝建钢说,华翔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360亩地,还有三四户种粮大户规模三五十亩,剩下的是农民分散种植。
  和不少农村一样,三分村1700多人中,外出打工的近800人。“相比打工,种地太不划算了。”郝建钢说,现在小麦每斤卖1.2元,这个价不低了!一亩地的成本,种子、肥料、浇地,要投入550元,算下来一亩小麦纯收入只有600多元。而在外打工月收入两三千元,有技术的,一个月能上1万元。
  “种地的就剩‘老两口’了。”63岁的郝红洋说:“俺家12亩地,村东头的8亩流转出去了,一亩地租金800元。村西头的4亩地自己种,但也跟合作社签了合同,统一供种、供肥,收获后卖给合作社,每斤比市场价格还要高一毛钱。”
  华翔合作社理事长是37岁的郝科向。合作社3年前成立,目前已流转土地3000亩,还托管了周边七八千亩耕地。
  这么多地怎么种?
  郝科向介绍,合作社下设5个生产小组,生产资料管理中心、供应中心、田间管理大队、农机小组和植保小组,专业分工、各司其职。规模显优势,农资统一采购,价格能便宜10%—15%,农机、植保等成本也比普通农户低20%以上,比如耕种收一体化机作业80元/亩,而农民成本是140元/亩;机收35元/亩,农民是60元/亩。另外,合作社种的是种子田,收购价还能高10%左右。
  合作社一年两季小麦、玉米种下来,刨去分红和管理费用,去年盈余30万元。
  邯郸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春波说,三分村的新变化反映出一个趋势,分散种植正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调研显示,按普通农户户均6亩地计算,一年两季种植小麦和玉米,每年最多收入万把块钱,这很难留住一些有能力、有机会外出打工的农民。如果是规模经营户,按照200亩计算,夫妻两个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这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05.8万亩,流转率达到23.2%。
  大田里的“新武器”:
  节水灌溉、深松深施机械落户,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
  永年县刘营村种粮大户刘军的的麦田里,一排排移动式喷灌设备正向四周喷射,雾蒙蒙的水滴均匀喷洒到绿油油的麦田里。“以前浇地大水漫灌,一天才能浇6亩。现在一个喷头转个圈就是30米,一组10个喷头能浇10来亩地,不仅省了人工,还省了一半用水量。”刘军的说,其实这种设备费用并不高,摊到每亩40多元,但普通农户却很少使用。
  “你看这地块儿,都是整片整片连起来的,普通农户就三五亩地,不成规模,咋使用?”刘军的说,原来家家户户分散种田,田间是大垄套小垄,现在把垄全平整掉了,不仅便于机械化耕种,还增加了土地,“3个大垄就有一亩地!”
  另一片地头上,一台拖拉机正“突突突”地作业。“春管最重要的就是浇水和追肥,这是化肥深施机,一趟管好几亩地,肥料撒得又匀又精准,一天下来能作业130多亩地。”刘军的说,他在刘营村流转了600亩土地,用农机追肥几天就弄完了,要是人工追肥的话,一个人一天最多播3亩地。
  李春波介绍,邯郸在河北率先建成了“吨粮市”,目前正向“超吨粮市”迈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引导300个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产创建,确保各项关键增产技术落到实处。”
  邯郸市农技推广站站长段美生说,相比普通农民,规模种粮户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应用更快。去年全市小麦深松耕面积达到441万亩,深松耕率达到77%,促进根系深扎10多厘米。现在小麦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机播达到90%以上,高标准小麦示范方平均亩产596公斤。
  服务更便利。在大北汪镇上的起芳农资批发部里,负责人靳孜鹏说:“今年农资价格普遍下降,肥料比去年便宜10元,地膜一捆也便宜了10元。现在卖农资,抓不住大户就没法干了。我这里一半的农资都是卖给大户的,他们打个电话我就把肥料送到地头,每袋还给5—10元的返利。”
  新型主体的成长烦恼:
  贷款、仓储、晒场面临难题,盼更有针对性扶持政策
  新型主体也面临成长烦恼。
  刘军的说,这5年他流转的土地面积一年比一年多,从100亩到300亩,再到2600亩,“基本是上年赚的钱都投入到下一年,尤其是每年春耕、夏收前,资金缺口是最大难题。俺这些年能贷到的钱五个手指头都能数清,最多一次是邮政给俺贷的20万元。”
  仓储、晒场难也是不少大户普遍反映的问题。“小麦收获后可以直接卖掉,玉米必须经过20天的晾晒才行。一亩地1500斤玉米,几百亩地就是几十万斤的玉米,每年的晾晒都是大难题。”刘汉乡刘备村的武彦平说,这两年还有不少农民想把土地流转给他种,但他不敢接。“照我现在的种植管理水平,再多种几百亩地没问题,可是收获晾晒成了发展的瓶颈。”
  “有一年400亩的玉米没地方放,借了村里小学的操场晒玉米,没想到连着下了7天雨,下面的玉米都长芽了,只好都扔了。”郝科向说,这两年他们都琢磨着上玉米烘干机,“听说烘一斤玉米的成本只增加5分钱,但一台烘干机价格可高了,要200多万元,单靠我们自己可投不起。再说,场地的问题也还是不好解决。”
  永年县农业局副局长赵建彬告诉记者,如果产后的烘干、仓储能跟上,农民的种粮效益将大大提升。“玉米刚收的时候是1.3元/斤,后期价格慢慢回落,大约1元/斤。要是有了烘干设备,玉米收获后就能卖掉,既减少了损耗,每亩至少能多收入两三百元。”
  郝科向还有另一重烦恼,“我们只赚了种粮这个环节的利润,要是能把产业链延长,赚取的利润更多。”郝科向做了不少尝试,他想把有特色的黑小麦、黑绿豆等加工成商品,直接销售。但申请商标就花了一年多,进超市又要交纳不菲的柜台费。“我们还和一家大食品企业谈过合作,但人家要求一年8个月的供货期,一天5万斤的供货量。大约需要建1万—2万亩的黑小麦种植基地,这可不是我们合作社能办成的事儿,还需要政府支持引导。”
责任编辑:王伟
|||||江苏农业|||福建农业|||湖北农业||||海南农业|重庆农业|||陕西农业|||宁夏农业|||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国农产品网|||中国牧草网|||中国种植技术网|||云农网|农产品加工网|||灌溉网||
制作单位:农民日报社新媒体发展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粮大户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