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李国良被抓创立的文人社团是什么

社团负责人简历-陈方明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社团负责人简历-陈方明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旅游相关分类:
旅游相关搜索词:
苏州生活服务所有分类:
苏州金牌店铺: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西泠印社110年:先人的种子
关键字:&西泠印社西泠印社110周年西泠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员吴昌硕饶宗颐杭州西泠印泥西泠八家
中国文人有着结社的传统。一直以来,诗社、画社、琴社、棋社等等都有存在,却唯独没有一个和印学相关的社团。&究其原因,有两个观念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一是认为印章最早出于工匠的手艺活,如果成立组织,与其说性质是文人社团,倒不如说更像工艺美术者的行会;二是觉得印章总是书法作品的配角,篆刻的钤红,是为配合书法或水墨画的黑白而专设的。&西泠印社的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这样和本刊记者解释。
其实,自从&文人印&出现以后,印章就改变了之前纯粹出自工匠之手且只为某种实用目的来使用的状态,成为一门自觉的文人艺术&&篆刻。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在《印学史》一书中将&文人印&的创作追溯到宋朝的文学家与书画家米芾。他的自用印上面的印文和同代文人工整的印文相比要粗糙,所以尽管当时印材用的是牙角晶玉,质地坚硬,沙孟海认为他是自己同时完成篆文和雕刻,而不是假手于工人。米芾在《书史》和《画史》中也记载了他治印、用印的方法。元末的王冕开始用花乳石来刻印。花乳石质地松脆,容易受刀,从写篆到奏刀都可以一人来完成,从此文人刻印便流行起来。与名字没有关系的&闲章&的创作,又使得印章成为一种脱离书画作品而可以单独去审美的艺术。一枚著名的闲章出自明代文彭之手,篆文是&琴罢倚松玩鹤&,记录了自己和友人风雅的隐士生活。
西泠印社成立之前,在杭州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印学土壤。随着&文人印&的发展,各地出现了风格不同的流派,其中浙派和皖派最为著名。浙派的大本营就在杭州。从清朝康熙中期到咸丰长达150年的时间里,浙派印坛出现了具有师承关系的八位名家,史称&西泠八家&。这八人以钱塘布衣丁敬为首,主张篆刻取法秦汉玺印的古意,力复古法,再撷取众长。杭州文人一度以能集藏这八人的印谱和印章为时尚。19世纪末20世纪初,虚饰与纤巧成为主导印坛的习气,浙派篆刻有日渐衰败的趋势。1904年夏天,在蒋公祠经常聚会的丁仁、王禔、叶铭和吴隐几个人有感于此,有了建立印社的想法,希望回归&印宗秦汉&,避免矫揉造作,还能够恢复各个流派本来的风格和面貌。几位创始人申请土地立社的呈文很快得到了官府的批准:&为保存国粹、研究学问起见&&事属公益,准予立案。&西泠印社的建立,也正好处于晚清西学东渐之时,朝野涌起的保存国粹思潮当中。
相互交流印谱和印藏成为西泠印社社员活动中一种很经常的形式。西泠印社也组织出版了印谱与印学典籍。印章虽小,但其中境界却很深邃,印人需要不断切磋,以加强文字学、书法和雕刻三方面的功力。&熟悉篆书这种今天已经不再使用的文字是最基本的。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书。小篆之后,篆书又有各种变体。最早,印章文字采用篆书是和社会文字同步的。这也是为什么秦汉印最为兴盛,因为印章用字基本就是社会用字。后来日常生活使用的文字出现了更加便于书写的隶书和楷书,由于印章代表了一种权威和信用,已经有了社会的认同,篆书在印章中使用就固定下来。文人将刻章变为一种艺术创作,依然使用篆书,是认为篆书有圆转,书写的自由度大,在方寸的空间里可以有无穷变化。&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告诉本刊。而由于古文字数量较少,甲骨文可识读的有1500多个,金文有2500个左右,玺印文字不足3000个,所以篆刻时还要知晓如《说文解字》中归纳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古文字造字规则,来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也是因为钻研篆刻涉及文字流变,印人平时的涉猎对象就不仅仅是印章。&上自鼎彝碑碣,下至印玺泉刀,无不博采旁搜,藉资考古。&《西泠印社成立启》中这样写道。西泠印社的立社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就是让印学能够以更为宽广的金石文化为后盾。&许多印人,慢慢从篆刻这门&小道&,进入到金石学的领域。&孙慰祖说。
<font color="#世纪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摄西泠印社旧景
<font color="#79年,西泠印社75周年大庆期间,社员在柏堂内研讨印学。左起:唐云、沙孟海、方去疾、叶潞渊、江成之
保存金石方面,西泠印社最重大的举措就是对汉三老碑的抢救和保护。在满眼青瓦白墙红窗棂的西泠印社社址中,有一个全部以青石为原料建起的宝筪印经塔样式的石室,它是汉三老碑所藏地。这座石碑记载了一个东汉人三世祖先的生辰、忌日和名讳,因此被称作汉三老碑。1852年,余姚严陵坞村农民在山上取土时无意挖出了汉三老碑,该碑被余姚富绅、&金石癖&周世熊购得。太平天国运动中,周氏家族毁于大火,日渐没落。1919年,上海古董商人陈渭泉以3000大洋购得了石碑,之后有意卖给日本古董商人。听闻国宝就要流失国外,西泠印社的社员们都很焦急,积极呼吁社内外同仁来捐助。最终65人募集捐款1.127万大洋,其中8000大洋向陈渭泉赎碑,余款建石室将碑安藏。西泠印社社长刘江这样介绍它的价值:&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它是一枚最好的物证。它既有篆书的笔法,但又是隶书,有些写体又是楷书的形式。所以石碑雕刻的年代,正处于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当中。&
与刻印相关的印泥和刻刀,印社成员也有创造。早期社员张鲁庵是杭州张同泰药店第五代掌门人,家境殷实。祖上留下的基业有人帮他打理,张鲁庵的全部精力都花在篆刻上。张鲁庵的儿子、今年81岁的张永敏老人向本刊记者回忆:&父亲有个特点,善于用西方技术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张鲁庵就买了一台德国莱卡的照相机以及阿克发的放大机,用来拍摄印章,再放大照片去研究其中的细节。当时的印人普遍使用铁条刻刀,既粗且沉。张鲁庵从德国进口了一种刀片,用竹片夹住,外面缠绕丝线再涂抹清漆。这种刻刀轻便又锋利,广受印人喜爱。印泥研制方面,张鲁庵聘请复旦大学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教授,把史籍中记载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进行分析。他反复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三种印泥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配制比例,琢磨相关辅料的合理添加和加工要求,最终创造的&鲁庵印泥&具有冬天不干,夏天不出油,颜色几十年能够保持鲜亮的特点。如今这种印泥已经申请为国家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孙慰祖就告诉本刊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的印人润笔(出售篆刻作品的价格)已经相当高。以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禔为例,他1930年从北京去上海,成为独立艺术家,1936年刻印379方,全年名义收入为2274元。王禔住在延安中路一处三层连亭子间,他赡养的人口渐次达到包括夫人、儿女、媳、孙辈在内共9人,另外雇有一佣工,日常开支可以想见。作为对照,30年代上海中学教师的月收入为50~140元,报社主笔为200~400元,商店的店员为10~30元。&印人能够鬻艺为生,而且生活得很不错。这就说明,篆刻作品俨然成为许多沪上人士追逐收藏的对象,也是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一个新的门类。&孙慰祖说。
&文人印&的出现,为印章带来了独立的审美品格,但从社会接受的角度讲,长久以来人们并不认为篆刻能够不依附于书画而独立出一套艺术体系。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随后一系列或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展示了篆刻艺术本身的魅力,也向世人普及了印学的概念,使人们不再将实用性的&刻字社&与作为艺术的篆刻相混淆。不断开拓印学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了印社继续发展壮大的动力与使命。
&这是个丝毫不功利的目标。和西泠印社同时期成立的还有个更出名的南社,它有文化上的主张,更重要的是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目标。等到民国建立,这批人想要再找到一个聚集起来的理由就没有了,因此慢慢分散掉。而&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这个目标永远存在着,文人雅集永远都会有。&陈振濂说。
在《西泠印社成立启》这份史料上,明确记载了西泠印社创立的初衷:同道中人,聚集一起,本着继承前人遗产,研求金石印学的志向创立了西泠印社。缘启中提到了两个时间:甲辰年,1904年,那是四位创始人呼朋唤友在蒋公祠初创印社的时刻;癸丑年,也就是缘启写成的1913年,这一年,社长一词第一次出现了,昌老就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金石书画家吴昌硕。那么从年这10年间印社是如何在没有社长的情况下完成的初期建设?又是为什么,第一任社长迟至10年之后才产生呢?
<font color="#21年,西泠印社建缶龛,藏日本朝仓文夫所铸吴昌硕半身铜像。图为吴昌硕在缶龛旁留影
对于印社的建设,似乎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四位创始人丁仁、王禔、叶铭和吴隐这样才能互补的完美组合。几篇社员写成的《西泠印社记》都不约而同地将丁仁排在四人之首。之所以将他位列领衔,至少有一个原因是极为充分的:他出身世代书香,丁家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他的祖父一辈是杭州&八千卷楼&藏书楼的主人,藏书多达1.5万多种,20多万卷。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和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苞宋楼一起并列成为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丁仁的祖父在收藏古籍图书的同时,也收集了浙派篆刻领袖丁敬的印章72方,到了父亲一辈,将&西泠八家&的印章扩展到500方,制成《西泠八家印谱》,至今都是中国印学史上最丰富的西泠八家作品资料。《西泠印社志稿》中这样评价丁仁在艺术上的造诣:&治印宗浙派,善商卜文。偶画蔬果,亦艳雅动人。&西泠印社最早的建设用地就是丁仁捐赠的,之后又他在社址上捐钱建造了印人像,修建鹤庐作为书斋,同时声明&永为社产,不私所有&。1937年杭州沦陷之后,丁仁和另一位葛昌楹社员一起,将劫后所存的自明代迄今270余家,近两千方钮印章拓成谱,题名《丁丑劫余印存》来传给后人,很多款印都是难得一见的印坛珍宝。以世家子的地利人和之便,丁仁在园林建造、集印、制谱和刻印这些方面都有贡献。
在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中,王禔是以地道的篆刻创作家享誉于时。若论创作而能进入近代印学史,四人中只有王禔凭借铁线篆书法有开宗立派之功。王禔也是出身大家,先祖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父亲是杭州字样书院的院长。1920年,王禔任职于北京政府印铸局;1929年他又应聘到南京政府印铸局,任技正&&相当于现在的高级技师,中华民国政府印就出自王禔的刻刀。政府的待遇虽然丰厚,但王禔对官场生活并没有兴趣,曾以白居易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篆印,并边跋:&余复官白下(南京),非我之志,年复一年,苦被索缚,直如浔阳女儿,老大徒伤,因作此印志恨。&他来到南京任职的第二年就引退,1930年来到上海,凭篆刻鬻艺为生。王禔的孙子王乃康就向本刊回忆,家中经常有上海滩的名人来向祖父求印。&印象深刻的是梅兰芳和杜月笙。梅兰芳曾经赠给祖父自己画的梅花。杜月笙要来之前,他的几个手下人先过家里来,我们小孩子都吓得跑到楼上。母亲每天要为祖父来记账。常常打开抽屉,都铺着一层白花花的银元。&《西泠印社志稿》评价王禔&为人孤冷,不问世事&,但这并不妨碍他门生弟子遍布天下。王禔高寿至81岁,又极为勤奋,存世印章也最多,仅《福庵印稿》存印就在1.2万方左右。王禔也为印社营建做出了贡献。王乃康回忆,社址上一片名为&小盘谷&的园林土地得以捐赠,就是凭祖父的关系而来的。作为艺术家,王禔的威望又为西泠印社提高了声誉。
叶铭与吴隐的情况稍有不同。他们二人都不是来自书香门第,而是刻碑的工匠出身。但也正是拥有一身刻碑的好手艺,总归是文墨艺事,才有机会&与诸君子游&,继而在创办西泠印社过程中作为中坚力量并显示出足够的见识与手段。
四位创始人中,若论与西泠印社朝夕相守、精心建设、悉心维护之功,无人能出叶铭之右。叶铭在西泠印社初创时筹建山川雨露图书室,以供同人研究印学和集会栖息之所,之后丁仁、吴隐、王禔相继赴沪赴京发展,而叶铭则据守西泠,虽仍以刻碑为业,却为孤山上的景观建置不遗余力,四十年如一日,担任督造守护之责。叶铭曾修纂过最早一部《西泠印社小志》,里面包括详尽的园林营建的账目,是后来50年代编写的《西泠印社志稿》的底本。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清晰地寻访西泠印社的发展脉络,全赖叶铭的苦心记录。身为匠人,叶铭也致力于理论研究。他不像王禔那样关注重点在古文字学,反而对文献检证与编纂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所写的《广印人传》,共记录历代印人1886人,这在近代印学史上还无人能比。
吴隐的情况最为特殊,在创社四人中也最特立独行。他极具经营头脑和社会活动能力。西泠印社创社后,他很快便在上海创办西泠印社书肆,整理出版印谱理论,并且自制&潜泉印泥&来出售。因为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吴隐为西泠印社的孤山社址建设出力出资最多,使印社能有今天这样的景观建筑规模。当年以吴隐的字号命名的&潜泉&和&遁庵&修成后,吴隐特别规定,吴家子孙只能在此拜祭先祖,至于建筑和物品则要交给西泠印社管理和使用。《西泠印社志稿》中评价吴隐:&斥私财营之,举舍于社而不自私,可风也。&虽然吴隐早在1922年就去世,杭州的西泠印社也在年停止了活动,但上海西泠印社一直在出版印学专业特色的书籍。&这块招牌也就继续保存和传播了西泠印社的影响力。&孙慰祖这样说。
这四个人,论名望则丁仁,论篆刻影响则王禔,论实务则叶铭,论经济实力则吴隐,谁都有机会当社长,但一到推举名义时,又都互相谦让。1947年,当战争过后社员们重新相聚在孤山,此时吴昌硕已经去世,谁来当社长的问题又一次摆在面前。一位亲身参与当时聚会的社员张锐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坐中一位章劲宇先生对几位老先生说道:&我真不明白,你们几位先生辛辛苦苦地办了西泠印社,大家都不肯当社长,一定要请别人?&王老莞尔笑道:&我们创办印社,并不是想当社长啊!&事后,章劲宇对几位先生虚怀若谷的谦逊精神深表钦佩,赞不绝口。&
1932年,一位叫汪厚昌的社员在上海的《金刚钻》报上发表了长篇连载文章《西泠印社之创始与现在》道破了这种无权力架构的组织形式为社团带来的强大生命力:&印社之所以能成今日巨大之规模,其故果安在。一言以蔽之,曰无义务、无权利是已。欲责人义务,则人皆裹足,避之若浼矣。尽义务必有权利,有权利则必争,彼攘此夺,内讧竞起,事乃不可为矣。试观社会上无论何团体,罔不如是&&社中终岁无所事事,故无社长,无职员。偶尔聚会,皆由临时召集。
故在社中,平日既无事可为,无权可争,无所谓私心意见,强权把持,举凡社会上种种恶现象,一扫而空,通力合作,而社务日渐进步矣。&社团的四位创始人希望不当社长的方式来让印社始终保持&同人&社团的性质:志同道合的人自然相聚而不必有社会组织或行政等级体制的羁绊。
而西泠印社的历任社长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他们几乎不直接插手社务,更多的是社团的精神领袖。成立至今,西泠印社一共历经了七位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和现在的饶宗颐。他们每个人不仅是那个的时代的艺术大师与学术泰斗,还是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名人。&西泠印社对于社长的选择包含了一种特定的思考:印社之长,懂印即可?他们都将篆刻与印学引向了大文化的层面。&陈振濂告诉本刊。
除了一片精致的园林,一种同人之间专心切磋印学的氛围,西泠印社的先人们也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当。在《西泠印社小志》中,叶铭工工整整地记下社员们每一次的捐赠,印谱、印章或者字画,每次只是一两件。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好比滴水成川,就会聚成今天蔚为大观的收藏。大量的资料汇集是印学研究的基础,以社藏文物举办的展览又不断让西泠印社成为印学讨论的活跃场。
社藏文物中最大的一笔捐赠来自张鲁庵。这位&鲁庵印泥&的发明者同时也是一位印谱和印章的收藏大家。凡是珍贵的古印名谱,不分时代与流派,他都千方百计搜求,不惜巨资收藏。比如清朝邓石如白文五面印是张鲁庵从江苏抚台刘坤一的后裔处经过多次商谈,花了近300银元购买的,当时一块银元可以买70斤大米。有的经纪人看到他出手阔绰就主动上门求售,张鲁庵则每次都要严格审定,确定并非赝品才予收藏,如果是珍品精品、孤本善本自然价格从优。作为西泠印社早期成员,他对印社的感情非常深厚,经常携带自己收藏的印谱,来与其他社员交流。比他小20岁的社员高式雄就回忆:&他每次来我家,都要带5部到6部印谱给我看,看完再换。我学习篆刻的资料,大多都是张先生提供的。上世纪50年代,他要我为他编纂一部《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他对我说,我这么多藏品,但不是我私有的,今后一定要捐献。&1962年张鲁庵过世,按照遗嘱,她的夫人将她平时珍藏的433部近2000册历代印谱、1525方名贵印章全部捐给了西泠印社保管。
&望云草堂&主人张鲁庵
同时期一批都属精品的印章捐赠还来自《丁丑劫余印存》的编纂者葛昌楹。浙江平湖的葛家创办了平湖第一所新式学堂&&稚川学校,也以40万卷的藏书楼传朴堂闻名江南。&琴罢依松玩鹤&这枚文彭所刻的闲章就为葛昌楹所收藏,是他2000多枚印章中最钟爱的一枚。1937年,平湖遭到日军轰炸,传朴堂与稚川学校均化为焦土,只有数百枚印章被他从瓦砾堆中捡拾出来。由于战争导致家道中落,葛昌楹不得不变卖家中藏印贴补家用。1949年后,西泠印社移交给政府,一度只是作为公园景点对游人开放,停止了社团活动。1962年,当得知社团活动即将恢复、印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第二年召开时,葛昌楹从所剩不多的印章中精心挑选了43枚送给印社,其中就包括那枚&琴罢依松玩鹤&。当时去接收印章的西泠印社办公室主任王树勋记得他满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这回是小女儿出嫁了。&第二年,未能亲自去参加印社的纪念大会,葛昌楹因病去世。
社藏文物杂件
在艺术品市场极度繁荣的今天,这种捐赠传统在社员当中得到了继承。西泠印社社委会文物管理处处长王佩智就告诉本刊,社藏文物每年都在增长。在&西泠印社110年社庆&活动之一、&美德嘉行&&社藏文物捐赠回顾展&开展之前,文物处的工作人员还将所有藏品清点了一遍:可移动文物收藏数量共1.6万余件。藏品类别包括印章、印谱、印屏、绘画、书法、碑帖、书籍、杂件等大类,其中126件文物被国家定级为一级文物。这两个数字与省级和国家级博物馆相比并不起眼,但对于一个社团来讲,却足以令人惊叹。
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在开展之日就动情地讲道:&自西泠印社创社起,所有人员皆对印社事务各有承担、各尽义务,而不取任何报酬。这种&爱社如家&的奉献精神,是西泠印社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印社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遗产,同时也是印社立社百余年之根本。&
(本文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48期。作者:丘濂)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责任编辑:张苗凤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百余社团各展才艺&江西一高校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
来源:&&&&日19:12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人民网南昌12月9日电 (时雨)9日下午,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该校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正在举行,百余个社团组织在这里扎堆展示各自的看家本领,同时吸引更多的学弟学妹加入社团。
据了解,本届社团文化节以“激扬青春 团聚梦想”为主题,分“青春的梦想”、“青春的热情”、“青春的力量”和“青春的色彩”4大主题,以集中和分散方式展示学生社团建设成果。社团文化节历时一周,各社团将通过优秀作品展、技能展示、纪录片、影集照片、专场表演等文艺文化活动向全院师生汇报建设成果。
据介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已从2008年的13个发展到目前涵盖理论学习、学术科技、问题爱好等六大类型136个,注册会员达到7563人。学生社团先后获得国家荣誉10项,省级明星社团12个,社团先进个人12个,优秀指导老师12个,学生社团参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等竞赛活动取得二等奖以上35项。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该校院长单津辉希望各级社团组织鼓励广大团员、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组织活动,把综合素质教育融入进社团文化活动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责编:帅筠、毛思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浦招聘信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