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层教学楼设计图楼的梁与柱要多大

钢结构中30米跨度的钢梁,用H型钢制作,请问专家:梁与柱的接点需要多大截面?梁的中间接点需要多大截面?_百度知道
钢结构中30米跨度的钢梁,用H型钢制作,请问专家:梁与柱的接点需要多大截面?梁的中间接点需要多大截面?
就看你的是什么构造中的钢梁了,对承重有什么要求,里面的钢梁最长的是72米,我刚做的一个工程是体育场这个看是用什么连接吧,最短的就是30左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个要看承重要求。不知道节点受力情况怎么能确定节点呢,抗震要求。论坛说也说不清楚,柱是什么,节点类型等
钢结构设计,QQ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h型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没有哪本规范要求,多少标号的混凝土必须加外加剂?_百度知道
有没有哪本规范要求,多少标号的混凝土必须加外加剂?
这个没有具体要求,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大塌落度、强度比较高的用外加剂,要不就是有特殊要求的,例如有抗冻抗渗的放外加剂,C25塌落度订甫斥晃俪浩筹彤船廓在120以上的放,用了主要是减少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这个没有具体规范要求,主要是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混凝土工作性能方面,看是加不加的问题。
请问你说的是不是梁与柱或墙混凝土标号不一样,时梁柱节点处处施工规范。 有。。不懂找我。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外加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建筑应该如何做好抗震保护?
看到尼泊尔的地震摧毁了很多古建筑很心塞……想知道古建筑的抗震保护是怎样做的?
按投票排序
呐。。分几块来讲吧。。首先如果是目前还没有遭遇地震侵害的建筑,一般都不会去动它。。当然也有例外,像日本的一些榫卯木构,每隔数年就会像拆积木一样,将构件全部编号、拆解,然后在原址旁重新搭起来,各种监测。这个做法不仅是为了抗震保护,也是为了让整个结构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有错位、歪闪或者构件的损坏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修复。当然这个做法的争议也比较大。。当然可能岛国人民并不是纯粹出于建筑角度这么干,如评论里@ 提到,也有出于信仰、传统工艺传承等方面的考量。。现在也有一些高校和机构研究古建抗震的,会对一些处在地震带的古建进行一些计算和预测,比如做1:1或者小一些的模型,放到地震台上模拟,看这个建筑在遭遇地震之后会不会出现严重的损毁,那如果有严重损毁的,可能会比较建议进行一些预加固或者干预,当然,对于古建,一般各国都还是比较保守的,能不动尽量不动。。。如果是已经遭遇了地震侵害的建筑,就要看损毁程度来设计保护方案了。先说木构:一般木构由于其柔性的材质和榫卯的搭接方式,尤其是斗栱合理的力传导方式,因此不太容易出现全部碎成渣渣的状况,如上面很多知友提到的“墙倒屋不塌”。这种情况下:1. 如果整体木构并没有太大的歪闪和损伤,那屋架结构就并没有太大问题,无需修复或者稍作矫正即可;墙体作为隔断,就其损毁情况,比如砖的破损程度等等,进行局部的替换或者加固;屋盖需要重点看一下,瓦可能会散落,屋盖的线条可能也有影响,如果导致漏雨的话,古建一般腐朽都是水的原因。。2. 如果整体木构基本ok,但有些关键性部位比如斗栱上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或者裂缝,那么就要考虑替换这个构件,或者现在也有方式是在原开裂构件里打入柔性的类似记忆金属的连接件,这个材料应该有蛮多高校和科研部门在开发的。胶水和水泥这些东西是不推荐的,最不济也是打钉子。3. 如果整个屋架出现了歪闪或者损伤,但并没有倒,那我的看法最好是落架大修啦,像岛国人民那样搭积木嘛。。不过我国一般还是比较保守的。。4. 如果整个屋架都倒了(喵啊这得多严重的地震),那就,不用人工落架了。。地震已经替你落架了,直接大修就可以了。。。再说说石构:其实这个了解得不多,某次听斯坦福还是哪儿来的一个客座教授的讲座,他是专门研究石构抗震保护的。但他的研究对象古城遗址为主,而非欧洲的那些教堂等等。一般加固的方式是用麻绳编织成网,里面装石头(麻绳加大摩擦,石头加大负重),还有一些掺杂了稻草麦秆等的泥土(有点像我国纸筋灰那个意思),基本原理就是增加负重、摩擦和粘结力,把古遗址更牢固地bia在地上。那其实这个也还是离不开抗震台的模拟。欧洲其他的一些建筑嘛,其实体量那么大,还是蛮难震坏的。。有一些出现裂缝的,但好像也没有太大倒塌的几率的,欧洲人也比较耐心啦,会在裂缝上卡一个透明的小尺子,然后长期观测它的裂缝有没有变大以及以多大的速率在变大,一般变化不太快的或者觉得裂缝的变大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就不会去修它啦。。。
现代人主要应该做的是对古建各个方面的认知与学习,掌握古人的技术、了解古人的审美等等,运用现代技术对古建强加以稳固也是对古建的一种破坏。人为不去破坏他,天灾只能看天意,像一棵树一样生老病死。明白了他为什么能建立,有一天他倒了也没什么遗憾。
鉴于有人表示“你丫什么都没说啊”,虽然很不喜欢这个“丫”字及其表现出来的态度,但我还是来把总结的话放在前面:“怎样进行古建的抗震保护首先要讨论的不是方法,而是怎样建立一个各司其职又能相互监督的制度和体系”。编辑上传了日本抗震鉴定加固体系的流程图。【此图谢绝任何形式的复制,引用,转载。】——————下面是原答案——————刚好本人大学学的正是古建保护,研究生跳槽去学了抗震,最近正在学习把两者联系起来。——————以上全是废话-_-# ——————很多回答提到了日本,但是对日本古建保护还是有些误解的地方。首先,拆开重建(重搭)的手法并不是被普遍采用的,之所以会有“都是这样”的印象,可能是伊势神宫太重量级,导致其他的都“被代表”了吧。在日本,古建筑属于“文化财”,即文化遗产的一种。既然是文化遗产,除了建筑实体这种有形的,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工艺这些无形文化财,有时候这些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是远比保存那么一个早晚会老化或被毁坏的实体更有意义的。然后说到日本这个多地震的国家是不是也没有做古建抗震方面的工作。答案是很肯定的,有。而且是有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指针规范的。但是这可能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写着木造?石造,各种类型的古建筑应该怎样加固的那种技术指南,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建立了一套古建筑的抗震评价体系。它会指导古建筑的所有者(是的,有的是私人所有)应该怎样对可能存在隐患的建筑进行评估,原则和流程是怎样。而所有者可以自己去选择一家建筑公司或组织,让他们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进行抗震的鉴定和加固方案的设计。国家规范会给出某些可行的方法,但不会进行限定,但是另一方面又会有抗震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前述建筑公司的鉴定报告进行审核。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地震是不能被预报,但是可以被预测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断定某时某刻某地会发生多大地震,但是可以知道某地域几十年内发生某级以上地震的几率会不会很大。另外加上古建筑形式,价值,保存状况等等条件的多样性,要面面俱到地去设计一部针对多大地震,怎样鉴定,怎样加固的技术指南不太现实。而日本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避开这些不利因素:国家层面宏观指导,建筑公司在评估过程中保持了很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对应做出最合适的方案,专家委员会最后把关,才能不至于在面对古建抗震这个复杂多变的任务时无从下手。——————以下还是废话-_-# ——————刚开始用知乎,刚好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也没有好好理清思路,不知道有没有表达清楚。也只是从自己所了解的日本的一部分情况出发来讲,目前对古建抗震体系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了新的想法再来修改吧。以上。欢迎讨论指教,拍砖也可,请轻拍勿打脸( ̄▽ ̄)
现在对待古建筑时一般不会考虑抗震保护。因为无论哪个国家,对待古建筑是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的,现在对待古建筑的保护修缮问题的主流态度都是十分谨慎,并不提倡加入太多现在的东西。只有在建筑快倒了的时候才会去加固,建筑还站得住就不管了。如果以防震为前提进行保护,就保护过度了。毕竟如果一个古建筑进行了防震的结构处理,必定会很大的影响它的历史风格。而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是我们最看重的。就算是在日本这样多震的国家,我也没有听闻过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有专门研究过抗震的。其他地方也不会因为不知道有没有的地震而对古建筑大动干戈。而且尼泊尔倒的建筑是砖木结构。木结构由于是柔性结构,一般认为是抗震能力较强的。特别是斗拱缓冲地震冲击的能力很强。但是砖木结构主体是砖,屋顶是木头。看上去木头很多,但起主要结构作用的是砖。而砌体结构偏偏是最不抗震的。顺便说一句,他们做木结构是没有斗拱的,那样的做法抗震,抗变形,出挑的能力都较差。最后,毁坏的建筑该怎么办呢?坏的不严重可以修。传闻中国某古建筑地震中把顶震掉了,直接安回去了…坏的只剩渣了可以重建。比如华沙重建。当然最好有测绘图纸。坏掉的建筑的材料构件尽可能拿过来用。坏的连渣都没有了可以做个遗址公园什么的,比如大明宫遗址公园…至于尼泊尔,应该要选择重建。毕竟毁坏的是皇宫广场,这关系到民族情怀。
占坑,争取码出第一个正经的长回答。
记住墙倒屋不塌这句话,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其他来比还是很好的;在这我觉得如果从地基上对古建筑进行加固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伤害,要加固的话只能是外部的结构加固。拿应县木塔来说吧,刚刚开始加固,这个工程可以称得上是千年不遇,要是做的不好绝对的千古罪人,这个工程听说前期做了很多的专家论证。等我搞到了木塔的相关文件再来跟大家仔细讨论我是来补充的~~~~~~~~~~~~~~~~~~~~就传统的木构建筑来说本身的抗震效果已经很不错了,基本不需要再做抗震加固,如若是年代久远的木构建筑本身的构件糟朽,那么对这种建筑的修缮也就是对木构件进行凿补、墩接、更换等。要是说从建筑的地基部分进行加固,我觉得可行性不是很大。对砖石建筑的了解不多就不多装逼了,等我接触了再说
谢邀。处女邀一定要认真,哈哈。说实在的没做过古建筑,更没接触过古建筑加固,不过倒是做过一个仿古建筑(其实就是给做个基础),接触过几个木结构的图纸,大致说说自己的看法,仅用于抛砖引玉。首先我的结论和上面几位同仁是一样的,在不改变当前结构体系下,很难。现代的建筑抗震,个人认为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我也会从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一、 建筑选址,我们的抗震规范上有这么样一段我觉得我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那么通俗点说就是尽量不要选址在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这条其实与本题无关,既然是古建筑,肯定是已经建好了的,但是个人还是觉得要把这条说出来,一来呢是说明我们现在都是用哪些方法,二来嘛凑凑字数)如果非要在这建呢,就尽量做到建筑高度低,体型规则等。我觉得我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那么通俗点说就是尽量不要选址在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这条其实与本题无关,既然是古建筑,肯定是已经建好了的,但是个人还是觉得要把这条说出来,一来呢是说明我们现在都是用哪些方法,二来嘛凑凑字数)如果非要在这建呢,就尽量做到建筑高度低,体型规则等。二、结构体系自身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具备足够的刚度,并且拥有足够的耗能能力,具备足够的刚度,就是指建筑物本身可以抗得住地震能量,而耗能能力就是指通过变形,转动等“运动”来消耗所受的地震能量。古建筑的结构体系众多,较多的可能还是木结构,所以本人这里也主要是从木结构这里进行阐述(其实是不了解其他结构体系,不敢乱说,哈哈哈),说到地震,其实要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地震力,在相同的地震条件下,地震力与建筑的质量是有关的,木制结构自身较轻,受到的地震力就相对较小,这就说明了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其次,就单个构件而言,木结构有较强的变形能力,我们将一个一次性筷子两头搭在桌子上,在筷子中间对其逐渐施加压力,这种实验是很好想象的,一开始力很小的时候,筷子近乎没有变形,自身刚度完全足够用,当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筷子的变形明显,直至断掉;筷子在变形的时候就是在消耗地震的能力,那么要是从这方面着手,可以加强单个构件的变形能力,比如粘贴碳纤维但是这样势必要破坏原有建筑的美感,估计不会被采用的。另外就是木结构的整体耗能能力了,木结构一般采用榫卯链接,这种连接的优点在互动百科上有详细介绍三、通过隔震支座等方式消耗地震能量这种方式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别人打你一拳,你在身上穿了一身厚厚的棉衣,那么棉衣会消耗吸收掉一部分的能量,真正作用在身上的力可能要小得多,但是这种做法也会较大程度的破坏原有建筑,而且成本较高。
谢妖。专业局限,只能从建筑材料本身的加固角度来说两句。首先,我老师说建筑的强度主要依赖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不在乎古今。能保留到现在的古建,结构合理性是没有大问题的。其次,保护现有的古建,一是从整体的结构加固支撑入手,这个楼上学建筑的同学有回答,另一方面是建筑材料的加固保护,这个是材料学和文物保护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国内的文物常见的保护需求,比如敦煌莫高窟、古城墙。然而不管是使用何种材料施加于古建上,基本上都有缺陷。暂时加固作用明显,但是往长远了说谁也不能保证。前阵子的新闻,江西有段古城墙在1985年使用过有机材料进行加固,三十年后加固的那一段粉化倒掉了,非常可惜。现状就是科研单位在研究保护文物的各种传统材料、新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文物单位不敢用。但是小范围的成功案例目前也是有的,在现有科技手段、材料学发展范畴内有针对性的加固文物,我们最远也就走到这里了。
加隔震支座!!!!!!!!!加固建筑结构!!!!!!然后剩下的听天由命吧话说这个问题,学建筑的来回答比较好哎话说这个问题,学建筑的来回答比较好哎
谢邀。处女邀就给你了。中国古建多为木质结构,抗地震能力很强。尼泊尔是南亚小国家。基础弱,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发展慢。所以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近几十年才有,以前多为土坯和砖石结构,所以不抗震。古建保护,也就是结构加固,跟现在大街上看到的防护加固手段差不多,对于基本快到大限的古建,基本就建立新的承重体系,代替原承重体系。形象点比喻,你拿你一个手包住另一只手握的拳头,恩,就是这个感觉。
不改动不破坏主体地修复古建,这种前提下几乎是没有办法提高抗震承载力的对于现有木构建筑 我想有几种方式提高抗震能力,1、提高结构体系抗震能力。国内木构按照现在结构体系而言多是排架,楼阁和木塔几乎都是排架,节点传递弯矩能力及其有限。对于这种特点,提高层间抗侧能力比如在柱间设置支撑或者加强墙与柱的联系是主要手段。另外,应县木塔在某层柱顶增加铺作层的整体性则是为了降低结构设计指标中的位移比,但是可能并不是治本的方式;2、提高节点承载力,前文提到,国内木构节点传递弯矩能力及其有限,这也导致了大量木构在缺少墙体情况下,很容易坍塌,“墙倒屋不塌”只是美好的假设,这仅限于框架,但是由于节点的限制,木构很难达到框架体系的水平,所以我一直觉得多数木构仅仅是排架,在不破坏木构室内空间的前提下,提高节点的承载力是一个选择。但是在古建保护的大前提下,不修改节点的做法去提高节点承载力似乎并不容易。以上均为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谢邀!本人从业以来做的基本上以现代建筑项目为主,跟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的比较多,学建筑的多知道看上去坚不可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很多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的木构建筑抗震。最近因为在做一个生态公墓里的古建筑设计项目,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对中国古建做了点功课(一下是我看到比较好的资料,整理如下)
【理念】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体系】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关键部位】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抗击地震的关键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ps:这点相当重要,还有从建筑立面美学来讲也有这样的模数关系)。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栱对抗震的贡献。斗栱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案例】 应县木塔:
中国古代建筑抗震能力的杰出代表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在战乱之际,木塔还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在于前述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扭曲力;木塔高达4.4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承载着全塔的重量(约1300吨);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卯连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的弯矩;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顶部的梁枋连结成一个筒形的框架,保证了构架的稳定性;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加了构架的整体性,而且这些墙体能作为剪力墙发挥作用;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有效地降低了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这样既使塔身形成美丽的曲线,又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周边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个刚中带柔的整体;为了加固结构框架,在八边形木塔的四个斜向应面上,自上而下采用了剪刀撑做法。
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撰文/李华东 葛川)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与建筑和传统工艺及创意设计方面的知识可关注“牧心匝居”公众号。
泻药,居然会邀请我一个小白。。好感动。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新闻报道,我国某古建筑经历过数次地震仍然屹立千年而不倒。但为什么,尼泊尔很多建筑在这次地震中毁于一旦呢?首先,我们仔细观察,我国那些屹立千年的建筑有两个特点,第一,木结构,第二,主要是塔。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专家们分析了木塔的抗震性能,发现首先是塔基坚固,地下土壤结构密实稳定,柱根深度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使得沉降保持均匀一致,桩基础之上再加石砌基础,先为方形,再为八角形,相当稳固:塔高与基础的范围之比为2:1,利于木塔的稳定性;在塔身方面,整体结构比例适当,八角形十分稳实,阁楼式建筑为框架结构,中心有一圈内槽柱起稳定作用,五层楼阁的外槽部分还有四组暗层,后来又加了斜撑。整个塔的木结构具有我国古建筑“梁架榫卯”结构的抗震优点。但尼泊尔很多建筑都是以石材为主,当然也是因为其地理条件的因素,那么他就不具备这种软性的抗震能力,当地震强度过大的时候也就自然无法避免崩离分析,坍塌毁灭。其次,我们在看地貌情况。我们知道,国内古代木塔很多,但为什么幸存的寥寥无几,除了工匠鬼斧神工的工艺外,还有当地的地质条件。就拿中国高层极多的重庆来说,丘陵地貌,并且为岩层结构,地质坚硬,承载能力强。再加上风力较小,因此超高层居多,高楼林立。而对比尼泊尔,雅丹地貌,风蚀岩层使得地址结构颇为松散,难以支撑强大的地基,这也是抗震能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只能说尼泊尔运气不好。。。在亚欧大陆断层上且不说,天要人亡你做的再多也没用。毕竟,有的人从高楼掉下来拍拍灰揉揉屁股就走了,而有的人走在大街上也能被花盆砸死。答得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指出。。。
中国古建筑能存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地震考验的,而且由于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较多,一般自身抗震性能就很好,需要的仅是对其现状的保护。对砖石类建筑一般为佛塔,这种的没法更多保护,只能看老天爷的。
其实无论是古建还是现代建筑的抗震都是结构专业的领域范围,只是古建若要加强抗震措施需要考虑的限制条件更多,建议询问结构专业的知友。
古建保护在大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古建保护在现实很困难的,最主要的是没钱,再者商业开发你抵抗不了。具体的只能请在这一行业的回答.
厉害 受教了
我觉得楼上讲的很全面了,首先所处位置不利,其次,建筑物本身结构抗震性能太差。是不是可以整体抬起,下部重新做抗震,整体保护起来,不过费时费力,很难
谢邀,古建筑大部分是木结构,不过尚至今未做过这方面工作,不好意思啦。
谢邀。更多的应该是结构的加固,我觉得对于古建筑,或者说是古代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往往关注点越多的地方,会有越多的保护,而有一些偏僻被我们遗忘的古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化为尘土,而这些地方国内并不少见,真的感到非常惋惜又很无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五层楼房设计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