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苏联二战电影大全是不是所有工厂企业都用来生产军备

苏联在二战时期被德军逼得将工业企业搬迁到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为啥还生产了10万辆坦克,500万支冲锋枪?_百度知道
苏联在二战时期被德军逼得将工业企业搬迁到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为啥还生产了10万辆坦克,500万支冲锋枪?
但为啥美国只生产了大约8万辆坦克呢,攻势很猛烈,受制于交通运输的落后(就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一些简易公路为主的后方)生产速度和生产能力肯定不如美国,搬迁之中肯定会损坏一部分,苏联的机器设备相对老旧一些,还会有一部分没有搬走,苏联不得不将大量的国防工业企业搬迁到后方(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二战德军入侵苏联的时候
再说当时苏联装备的坦克主要是T34,小日本二战时期的那个坦克简直是惨不忍睹。所以开组了马力来造坦克,因此坦克肯定是比美国多的,全是步兵和坦克以及火炮,后者甚至只有13毫米,你想想。所以美国人把钱和人力都用来造船和飞机了,再加上德国站前集结了9个集团军合计150个师的兵力,主要就是坦克和步兵在拼,东线战场幅员辽阔!,比较先进的坦克也就是个97式和95式中型坦克。求采纳啊,前者装甲厚度只有25毫米,航空兵也不是吹的。而当时的日本海军很强大,再说太平洋上很少的机会和地方可以进行坦克战,美国当时的谢尔曼坦克对付这些东西绰绰有余那是因为各个国家打仗的需要。而苏联人呢,制造简单,因此苏联需要大量的坦克和单兵武器!!,适合大量生产!!!,陆军不是重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苏联的T34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坦克加起来大概是10万辆出头,其中T34就占了一大半。首先苏联没有什么海军,也不需要像美国造那么多军舰。要知道美国二战结束时候,海军可是有当时简直可以单挑全球的舰队。单单中重型航母就好几十艘,而加上护航航空母舰就上百艘了。而苏联海军基本上没什么东西,海军也以内海登陆作战为主,所以其海军步兵,也就是他们的海军陆战队的功绩远超过了舰艇部队。而苏联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地面武器。坦克是一个重头,包括火炮,火箭炮,各种反坦克自走跑,履带车,卡车等等。而美国历来就不是特别重视坦克的发展,要说真做到领先全球也就是M1A1出现后,那都是80年代了。所以美军坦克历来都是给人,建造方便,人机工程好,但火力防护力并没有特别的突出,只是保持不劣势即可。机动性,地...
简化生产,因为当时为了满足需要,武器的复杂度降至最低以满足产量,所以工厂即使设备不全也能生产,T34就是拖拉机厂造的,苏制飞机很多都是木质蒙皮机身,纯粹就是用板斧砍出来的,但简化生产不等于降低核心性能,在保证这点的同时提高生产性,这种策略保证了苏军装备供应充足,虽然很简单,但其核心战斗力却并未削弱,反而越来越强,所以装备数量再加上人民总动员的连轴转保证了前线装备供应及时。
苏联打陆战狂造坦克,美国海战磕日本产军舰。二战后期美国每个月下水一艘大型航母,每个月量产十几艘驱逐舰护卫舰。
因为美国参战比较晚, 而且美国国家地理位置距离法西斯国家远,所有作战部队都需要海军和空军的投送,所以多空军和海军,坦克都是中后期才投入战斗的,所以到战争结束美国制造的坦克也没有苏联数量多。而苏联与德国接近就隔着波兰,苏联与德国对抗主要依靠陆地力量,战争一开始苏联就大批量生产坦克,也随着时间不断的改进升级坦克,工序简化,生产轻量型,用数量来对抗德国的坦克,坦克也就成为了苏联的主要作战力量一直到战争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二战时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二战苏联是不是几乎所有生产力都用来生产装备_百度知道
二战苏联是不是几乎所有生产力都用来生产装备
运兵车也极度匮乏苏联在二战时期动员全国非军人全部生产装备,主要生产T-34系列坦克。苏联在二战期间连一节火车头都没有生产出来,士兵都是坐在坦克上面进行冲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是的,24小时生产,亚洲工厂德国轰炸机够不着。
是的,重工业,轻农业,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
二战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 转
发贴人:222.182.125.*发贴时间:【】[]
&& ()&& ()德尔?哈特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说,维持战争的权力到了二战时期已经从军事的领域转移到经济的领域,就像机器在战场上已经压倒人力一样,“在大战略的领域中,工业和经济也的确已经把军事从前台推到后台了。&& ()&& ()&& ()&& () ”他还说:“在外行人眼中看来,赳赳武夫所组成的行列还是威风凛凛的,但在近代战争科学家的眼里,他们不过是一种装在传动皮带上的玩偶而已”哈特的这些评语是恰当的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规模普遍是偏小的,不可能设想在那样的时代里爆发象两次世界大战这般广度和深度的全面战争,冷兵器时代军队的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较少,制造难度小,消耗水平有限,因此作战对于国家工业能力的要求不高到了热兵器时代,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都呈几何级数增加,制造的难度和消耗的资源都远非过去所能比拟,所以军队作战越来越依赖于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强大的工业也允许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军队,我们看到,在冷兵器时代中,一支人数为十万的军队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庞大的武装力量,但是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各主要交战国投入的军队规模都数以百万计,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正规军)的规模曾超过1000万,这绝对是冷兵器世界所无法想象的在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时代,要求从事战争的国家有能力迅速为其庞大的军队提供足够满足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像二战这样全面的大战,作战物资和装备的消耗量相当惊人,交战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工业能力而国防科技实力决定了军队武器装备的质量、性能和作战效率,进而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战争说到底是国力的竞争,而国力大体上又包括诸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政治生命力(国家凝聚力)、国民素质等项构成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军事实力,在我看来,作为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实力大致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军队的装备水平和部队的训练水平;②作战理论的水平和指挥官掌握先进理论从事战争的能力;③国家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第③个因素为前两个因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国家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军事实力的基础性指标整体来看,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1940年时美国的GDP即达到2000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的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的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的工业体系),根据蒂佩尔斯基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的数据,1940年美国钢产量达到2800万吨,居当时的世界之首但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强大在二战之前基本上没有引起其他世界列强的特别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在此之前,美国奉行“独善其身”式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基本上不参与欧亚大陆上千头万绪的政治纷争,其军事力量总体上属于防御性,平时陆军的规模很小(据载,当时美国陆军只有可怜的10***,编成4个步兵师、1个师和1个预备役师,只有300多辆过时的),因此它没有什么机会向其他列强展示其强大的国防工业实力通过世界贸易,欧洲人经常看到的是美国的品种繁多的民用商品,美国在战前的国际形象颇具商业色彩譬如在希特勒和戈林的眼里,美国兵不过是一群穿着军服的商人,他们只懂得做生意,却不会打仗另外,地理上与欧亚大陆的遥远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美洲以外的人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和观察美国工业的真实状况山本五十六曾有机会了解了这点,所以他才主张避免和美国开战,当战事不可避免后,他又坚持速战速胜的海上战略,要在美国的工业实力还未充分调动起来之前就取得决定性胜利突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就是依托这样的战略设想而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其核心目的即为通过一次突然的猛烈袭击一次性解决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从而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解除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武装,避免被美国拖入海上消耗战然而,当美国参战之后,它那潜藏着的巨大的工业能量被瞬间释放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整体力量对比有这样一些数据可供参考:到1945年时,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2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8万多辆,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的M4谢尔曼军用汽车的年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而同期的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说)、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63艘、潜艇126艘美国强大的军工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的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我在《战史笔记》中就曾经引述过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的飞机就超过了*****架、汽车超过40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的工业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的根本保证在轴心国的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山本五十六外,德国的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的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的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当大西洋潜艇战在1943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的前途暗淡起来了我们在《隆美尔战时文件》中读到了他对于北非战争这样的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盟军的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的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的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大量的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的‘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的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已经败定了”在隆美尔看来,只要美国的强大工业力量能够在某个战场上发生作用,则对轴心国而言,这个战场便再也不会有最后胜利的机会了战争的实际进程印证了隆美尔的看法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对轴心国确立了真正不可动摇的压倒性的物质优势,这在消耗巨大、突出规模效应的二战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国的最高决策层里,并没有多少人具有隆美尔那样的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人看重过美国的军事工业实力所以希特勒对于美国人登陆北非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担心,殊不知,随着美英肃清北非,轴心国阵营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有一组数据: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增至2320万吨年,德国新建300多家兵工厂,包括55家飞机厂、40家汽车和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日,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到1941年2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增加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增产25%,德国及其占领区的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家工厂为德国军火但隐藏在“辉煌”数字背后的却是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的原料后面探讨战争潜力问题时我们将看到,德国拥有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的喷气式飞机的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胶(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的情况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油等燃料来让它的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的组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德国的军工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的产量上,前纳粹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著的《战》一书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纳粹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的话:“如果用数字来说,[德国的]军工是很可观的就拿1944年来说,我可以装备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就是说,可以使200***得到新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飞机轰炸,产量还可以提高30%整个战争中,我们弹药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飞机产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潜艇的是在1944年12月”另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1944年7月德国武器量比1939年扩大5.3倍,飞机厂从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飞机产量*****架,其中战斗机*****架,是1941年的6.6倍,产量增长33.9%,达到2.7万辆,火炮增加50.3%,达到8.7万门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地考察军工的产量数字,那么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关于德国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况在后面探讨主要交战国自然资源的部分还将提到再者,德国的战时工业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的环境中进行诚如我在《战史笔记》中曾引用过的那样,施佩尔坦率地指出,自从1944年5月以后,德国的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90%的燃料,这才是真正的大灾难施佩尔指出:“敌人飞机的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的”(见冯梅林津所著《战》第二十三章)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轴心国和同盟国军工的总体环境,就会看出一个巨大的差别,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目标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处于同盟国战略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经常要遭受持续不断地轰炸,这对军工和运输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破坏;相反,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美国本土依仗两个大洋的阻隔远离轴心国武装力量的打击范围,其工业设施和活动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可以长期处于满负荷的安全运转状态同样,苏联广袤的纵深地区(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也不在纳粹德军的打击半径之内,英国内地(西北部)的工业由于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小而有幸免遭德国轰炸机轰炸,而且德国轰炸机本身的载弹量普遍不足,难以对英国的工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或实质性的破坏,英国的军工能力在战时基本上可以保证不遭到实质性的削弱,甚至还能够明显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国占据着空中优势,所以,同盟国的军工的主要部分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安全环境的差异势必直接影响军工的效率和成本,而这点对于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来说极为关键到了战争的末期,尤其是进入1945年之后,德国军工体系在同盟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和陆军的不断推进之中终于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撑德军的作战而同时期的同盟国军工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和总的战争形势一样,德国的军工是一个逐渐被削弱直到最终垮台的过程,同盟国则是越打越强苏联的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把一战时虚弱的俄罗斯改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根据朱可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提供的数据,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万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不过很多人以为二战中苏联的工业都集中于西部地区,并且在1941年德军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占领和摧毁实际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了国家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他早已经意识到在自己国土的东部纵深建立强大工业区的深远意义,当希特勒上台后,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这种工业重心调整的必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关于苏联在1941年时的重工业布局,英国人艾伯特西顿在《苏德战争》的第三章里有过介绍:“除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周围的大工业区以及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上的大工业区外,在乌拉尔山脉和亚洲还有一些工业区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区是以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英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中国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却不了解这些详情苏联重工业的重心正在向东转移而且从1928年就开始了苏联元帅朱可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印证了西顿的记载:“从军事观点来看,党关于加速发展东部地区工业,建立机器制造、石油加工和化学等部门的第二套企业的方针,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这里建设的高炉占全部新建高炉的四分之三,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了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乌拉尔建立了冶金工厂,在中亚细亚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工业,建立了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战争期间,这些企业加上迁来的企业,把我国东部变成为保证抵抗和粉碎敌人的工业基地”(见《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1983年版)第九章)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苏联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之和的两倍)时,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根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1942年夏,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苏联飞机年产量达到*****架,*****辆,火炮*****门有数据显示,二战期间苏联共了10.8万辆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德军击毁)、82.5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苏联强大的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时补充了这些损失飞机方面的数字我们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已介绍过,数字超过13万架之多平均计算,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平均每年要出2.7辆、近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架飞机,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军用车辆、轻装备、弹药等必要的军需物资,毫无疑问,这个数据反映出了苏联非常强大的工业能力但如果我们把1944年苏德双方在陆军主战装备方面的产量(前面已列举)进行一番对比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并不很明显,苏联方面的数量优势微弱,尤其是在和飞机的数字上更是接近这一现象表明德国的战时工业能力绝不在苏联之下,何况苏联取得的成绩还是建立在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和安全环境的基础上但如前所述,德国出的装备由于燃料的匮乏和陷于瘫痪的交通无法大量运往战场发挥战斗力,而苏联则可以不受制约、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的装备进行作战,这也是为什么在苏德战争的中后期,苏军投入到战场上的装备数量总要远远超过德军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业列强,拥有较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是在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主要战场局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它只需确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对优势,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业的重心自然倾向于海空装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1943年7月登陆意大利以前),英国对德作战的陆上战场仅限于北非,而北非对德国来讲只是个很次要的战区,德国投入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里只有4个不整齐的师),所以英军的陆上压力较小,陆军装备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其在三军装备计划中并不占有优先的位置总的来讲,英国具有很强的工业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严重依赖于海外资源的大量输入,在这方面,来自美国的援助和英帝国众多海外殖民地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工业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须用比较的方式才能直观地体会到譬如的飞机量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略强数据显示:的车辆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量却达到了*****辆年,只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门年,只了1065辆中型(需要指出的是,二战中装备的主战普遍轻薄,自己称为“中型”的实际上只相当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轻型,譬如在战争期间装备并投入实战使用的最重的不过15吨重,而同期德美苏英等国的中型全重都已超过30吨,而像德国装备的“豹”式中型全重甚至已经超过40吨)和1024辆轻型,而美国却了*****辆中型和4052辆轻型海军装备的量对比前面已经介绍过总体来看,的国防工业重心侧重于海军,其空军和陆军的装备能力相对较弱最致命的是,比德国还缺乏资源,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均要依靠进口一旦失去制海权,其海外原料的输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到了战争的后期,原料的输入几乎完全断绝),这将直接影响到军工能否维持下去的整体国防工业基础与美、英、德、苏相比本来就存在着差距,自然资源状况也不及上述四国,因此战时的虽全力,也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当美国人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绝对制海权和制空权后,的工业体系便在严酷的封锁和令人窒息的战略轰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意大利二战时的工业显得非常的脆弱,战争的实际进程表明,它甚至没有能力满足本国军队的基本作战需要尽管墨索里尼对外把意大利吹嘘得无比强大,但事实上,倘若没有德国有力的军事援助,意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军轻易扫灭之时即已经崩溃了我在《战史笔记》的第八部分中曾经引用过蒂佩尔斯基希的介绍:1940年意大利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十分缺乏,且陈旧不堪,当时在亚平宁半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59个两团制意大利师中,由于武器装备不足,只有20个师达到战时编制的70%,另20个师只达到50%如要进行总动员,一切都缺乏,陆军甚至无法让所有后备人员穿上鞋子整个战争期间,意大利的工业能力太小、财力不足,其武装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国的物资和装备的援助才能维持作战,因此我认为,意大利的国防工业实力在主要交战国中显然是最弱的如果在中亚有一个跟德国工业旗鼓相当领土与苏联同样级别的国家联合绞杀苏联国防科技实力对比国防科技实力对比国防科技实力的直观体现就是军事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因此对主要交战国科技实力的比较只要观察一番它们在战争中的军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了然了在这方面德国似应排在首位,我们只需列举一下二战时期德国取得的一些国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说明问题了:(**)陆军主战装备领域,德国先后出的“豹”式、“虎”式在当时都属于具有领先设计理念和最强大攻击力的陆战装备据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视察过德国“虎”式的苏军元帅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确有理由认为他只靠这种就可以赢得这次战役”朱可夫看到的准确地讲是“虎1”型,该全重超过了56吨,装备着威力巨大的88mm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1”式击毁了大量的盟军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这种曾创造了在3900米的距离上击毁苏军T-34的纪录,足见其攻击火力之凶悍除了“虎1”,德国在战争后期还出了更加强大的“虎2”型(又称“虎王”),“虎王”全重竟然接近70吨,装备一门二战期间德军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43/L71型88mm加农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的主装甲,不仅是“谢尔曼”,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但这种产量太小“豹”式原是德国针对苏军T-34而设计的对抗性装备,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该的设计非常先进,具有现代理念,制造工艺也十分精细,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开创了夜战设备的时代“豹”式被认为在性能上超越同时代盟军各型同类甚至它的敌人――苏军曾给“豹”式以高度的评价,把缴获的“豹”式被作为一种奖励交给最好的乘员使用在1944年,为能更好利用缴获的“豹”式,苏军还印制了俄语版的“豹”式手册,分发给驾驶它的手法军将缴获的“豹”式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战后使用过“豹”式“豹”式对未来战后西方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种现代主战当今德国国防军所装备的主战命名为“豹II”,这可以视作是对二战时期德军“豹”式的充分肯定基于“豹”式,NZ德国后来还发展出成功的变形车――“猎豹”歼击车,该车成为“二战时期最优秀歼击车”,火力堪与“虎2”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武器德军装甲兵器普遍具有制造精良、工艺精细的特点,这反映出德国在装甲武器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这些性能出众的德国装甲战车存在着共同的致命缺陷――成本过高、结构工艺复杂、维修保养困难,这就造成了它们无法进行大批量的,数量的严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战场的时间偏晚,使它们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尤其是对于资源稀缺的德国来讲,这些王牌装备的前述缺陷就显得更加致命(Ⅱ)海军装备领域,德国虽然没有时间和条件建设出一支强大的水面舰队,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数的几艘大型水面战舰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国军工展现出的一流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准以“俾斯麦”号为例,这艘战争期间建成的战列舰引起了英国的极大恐慌,在我的《战史笔记》中可以读到,英国为了能击沉它,调集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众多“王牌”战舰(包括航空母舰)对“俾斯麦”号展开了全力围追堵截,轮番攻击,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才达到目的仅仅为了一艘战舰,号称头号海上强国的英国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击呢?这恰恰说明了“俾斯麦”号的强大,据说,“俾斯麦”号的指挥官在出港时曾傲慢地声称:“英国海军没有一艘军舰能和我们匹敌,也没有任何一艘大型军舰能够在我们的炮口下幸免!只要‘俾斯麦’号一旦出现在大西洋上,英国的运输就将中断,英国人将困死在孤岛上!”如此豪言当然有夸大之词,但从实战中可以证实,“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确配得上“二战时期最精良的战舰”的称号,它做工精良、结构设计科学、火力强大、生存力强,体现了高超的造舰科技在著名的围歼“俾斯麦”号的海上战例中,英国曾引以为荣的巨大的“胡德”号竟然在几分钟之内就被“俾斯麦”号精准而凶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也身负重伤,不得不退出战斗最终,英国皇家海军费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绝对优势的海空兵力才终于取胜,有记载说,“俾斯麦”号在失去动力、被英国舰队围攻时中了七百多发炮弹都还没有沉没可以设想,如果德国多几艘“俾斯麦”号的话,英国海军的制海权恐怕就岌岌可危了另外,在潜艇的制造方面,德国的潜艇算得上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潜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及在同盟国阵营中引发的恐惧和忧虑充分说明了这点而战争后期,德国的新式潜艇更有能力成为可以扭转战局的利器,只不过由于为时过晚和资源匮乏而未能发挥太大作用(Ⅲ)空军装备领域,喷气式飞机的成功开发和使用让NZ德国在空战装备的研发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关于这点,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作过介绍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众所周知的Me-262,德国还曾出一种称为“乌鸦”的战斗机,其官方编号为Ta-183,1944年完成样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它的机载武器为四门30mm机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弹飞机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米(这些数据都是当时的盟军飞机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乌鸦”战斗机没有参加过实战并且貌不惊人,但它成了在5年后的朝鲜战场上名震天下的苏联米格15“比斯”型战斗机的前身!(Ⅳ)新式兵器领域,导弹武器的诞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国印记,是德国科学家把人类战争带入了远程制导时代,V-1和V-2导弹分别成了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鼻祖,战后,这两种导弹又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展各自导弹火箭武器的基础无论是导弹,还是喷气式作战飞机,都是绝对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种类,直到六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两种兵器仍然是各国武装力量的核心装备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苏)的导弹航天事业和喷气式飞机计划的发展也都是建立在对NZ德国相关技术的直接吸收的基础之上(Ⅴ)***开发领域,德国在战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某种角度上讲,世人实在应当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犹政策以及对核物理学的轻视,则NZ肯定会首先掌握***技术1938年,德国人就发现了核裂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国将率先造出***但是NZ的反犹政策迫使许多出色的德国科学人才离开德国,为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学史上占据显赫地位的“巨匠”爱因斯坦,这导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军对NZ核计划的破坏等原因,才终于没有让XTL代表的邪恶世界第一个握有毁灭性的***(Ⅵ)科技人才领域,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众多科学人才为德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科技强国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础前面列举的那些国防工业成就无一不是德国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优势也被同盟国充分注意到了,他们决定一有条件,就尽力掠取德国诱人的科技成果和宝贵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国突击队突入德国,俘获了德国第一流的火箭专家布劳恩等130名火箭高级技术人员及大量的V-2导弹,这些人被运到美国,成了美国国防高科技领域的核心人才,并且确实为美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苏联自然也不会甘居人后,它在战争末期也从德国的导弹基地带走了数量庞大的实物和技术资料我个人的感觉是,美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除了***计划(“曼哈顿工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曼哈顿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来自欧洲国家)的科技人才,来自德国的爱因斯坦对于美国核开发计划的重要作用尽人皆知总体而言,二战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还是在欧洲,欧洲也是当时顶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但无论如何,一个成功的“曼哈顿工程”已经足以将美国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当高的位置,毕竟,研制***本身就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和工业实力很具水准,因为核开发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小范围工程项目,它的成功有赖于许多相关工业和相关科技的有力支撑提到英国在二战中的国防科技成就,人们很容易首先想起来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颠战役期间大显神通的预警探测设备――雷达的确,连英国人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雷达的有效运用,英国是打不赢不列颠战役的当然,不仅在防空领域,在海战场和空中战场上也大量装备了雷达探测装置用于水面作战和反潜雷达在战争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喷气式飞机和导弹,它同样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军事装备雷达提供的远程实时探测、早期预警、目标识别、方位判断能力已成为部队作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雷达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摆脱生理视觉的局限来进行远程监测和目标信息采集,这种探测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样式直到今天,雷达仍然毫无疑问是最基本的探测手段除了雷达,英国人开发出的另一种水下目标探测装备也同样关键,那就是声纳出于对一战中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给大英帝国造成的恐慌,协约国在1917年就成立了“协约国潜艇探测委员会”,专门研究寻找对抗水中隐蔽的潜艇的技术对策,战后英国继续投入巨资研制,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开发潜艇探测装备终于在30年代初期使声纳技术达到实用阶段到1935年,就已经有半数的英国舰只装上了声纳这一技术为同盟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战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苏联当然是工业大国,但也必须看到,二战期间,苏联在尖端国防科技领域和德美等强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并没有制造出具有很高技术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义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人们对于苏军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规模和顽强的战斗力,它在主战重装备方面唯一引起人们注意的莫过于T-34了但是这种在综合性能上与其他国家的同类(如德军“豹”式、美军M-4谢尔曼式)相比并不占优T-34的特点在于机动性好、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可以被大量的和投入使用,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总共了超过*****辆的T-34,和美军M-4谢尔曼式一道,成为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在东线,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冲击的T-34淹没了性能上远比它强大但数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并最终淹没了孤傲的****从某种程度上说,T-34成了二战苏军的形象代表二战时期的谈不上是一个科技大国,它的最终失败根本上讲当然要归因于国力不济,但科技实力上的弱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点连的战争研究者也是认可的,战史专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写的《二次大战战败的原因――从军备研发的观点》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东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两国[指日美两国]在国力与军力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物质力量上的差异换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异这显然是从结果所呈现的事实,而且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文中,作者认为在军事科技运用上的落后并非是由于一流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是缺乏一个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科技人才智力成果的组织机制在作者看来,最能生动体现二战时与美国的国防科技落差的事例莫过于马里亚纳海战了这场海战被美国人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会”(也有译为“伟大的马里亚纳火鸡射击”的),当时企图先发制人的机群意欲攻击被发现的美国舰队,却没有想到其行动早被美军新式雷达系统发现,于是,日机的“奇袭”变成了美军以逸待劳的“屠杀”,让我们读一读杉之尾宜生先生对这场因科技落差而导致的空中“火鸡猎杀”的简要记载吧:“九月三十日,美军机动舰队的旗舰之一列星顿号(USSLexington)的雷达,已经发现一架日军的大型战机位于前方两百公里左右并向前移动这时的列星顿号航空母舰已装备了能侦察来袭敌军战机的各式雷达系统,包括用来侦察来自水平方向敌机的SC雷达,侦察飞行中敌机的**雷达,与防空大炮相连以击落敌机的马克二型(MARKII)雷达,以及用来寻找海上敌舰的SG雷达,并已准备攻击根据雷达系统所提供的精准信息,450架的[美军]‘地狱猫’机队展开了出人意表的攻势,日军战机也一架架地被击落那些打在日军机舰的子弹都设有‘可变式定时引信’‘可变式定时引信’是一种能在15公里的范围内,使用雷达波以在目标物的近距离爆破的设备由于这种设备,让日军失去了第一战机队的244架,以及第二战机队的82架飞机换言之,总共326架战机之中,日军就损失了230架飞机,与395位飞行员”日军竟然没有意识到美军居然装备有那样强大的雷达探测系统,因为当时的日军舰队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作战方法训练的这种传统训练仍旧依靠以人眼为基础、辅以光学望远设备来探测远距离目标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不止一次地吃了雷达的大亏,但却无力在这方面追赶上美国的水平意大利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任何展示综合分析,我对于二战各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由强到弱的排序是:第一档次:德国第二档次:美国、英国第三档次:苏联、第四档次:意大利个人的一点看法:一首先工业化革命以来,交战国可以投入的军队规模都数以百万计这主要因为以下两点绝定1.铁路的修建为一个国家大规模调动军队提供了保证,用于战争的粮食与军需品的运输及士兵可以方便的由后方运输至前线2.工业化革命为交战国提供了足够的财政支持二美国的军队并不强大两次战争都是胜负以定的情况下美国才参战的比如一战美国是德国已经连续作战三年多后,财力耗尽的情况下才参战的二战美国在参战前就派出空军部队对德国大规模的轰炸当确定德国的战争能力被摧毁后,美国才开始真正的对德作战三二战期间,各国都开发出了自动步枪,但是由于德国与参战较早,弹药难以保证部队作战所需,所以才难以大规模装备部队反观美国一参战在步兵装备上就压了日德一头,同时美国作为英国的盟友可以大量利用英国殖民地的资源这就更加加大了美国在装备上的优势四如果美国在二战前期大量向销售钢铁,美国是难以从经济危机中恢复的可以说,是把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救出来的在本书中美国可能不会有这个机会了五美国的科技在当时并不出众,除了***,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还是因为大量吸收了欧洲优秀科学家的结果,很多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科学家还是德国跑去的,比如爱因斯坦美国的汽车当时除了产量外在欧洲人的眼里其实是很平庸的,就好像美国的M1一样,平庸的空前绝后,你找不到一点优点也找不到一点缺点只是数量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产量6.苏联人的战时能力并不有他们说的那么强大,其实苏联人的即没有质量在产量上也没能占到优势,德国的失败在于人他们没有足够的石油,很多与飞机出来根本就上不了战场7.美国为什么难在一战二战及战后的冷战笑到最后,就是因为美国的本土没有强敌美国陆军从战前那支微型的军队重建花费了3年时间日,陆军现役军人总数*****人,其中陆军航空队*****人;国民警卫队*****人主要作战部队包括陆军的9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1个机械化骑兵(装甲)旅和国民警卫队的18个步兵师装备陈旧落后,国民警卫队训练参差不齐,水平从还可以到糟糕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导致美国陆军逐步扩军可以说美国在参战以前陆军的战力还不如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师和1个后备预师,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8万辆,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的M4谢尔曼.2、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了10.8万辆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3、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为例,1940年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后来多虎豹,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6、在7.7事变前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在7.7事变前,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此后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共5000多辆,年共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发展到91***,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wmj007整理------------VS美国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使得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1、美国的人口高于近两倍;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的7倍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的5倍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的7倍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的80倍_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美国人的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力是世界上最高的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必败无疑2、军工:年共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能力上的差距,小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的飞机中约有*****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仅仅了*****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年,日军只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门年,将列入了***(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工艺的落后,只了中型1065辆,轻型1024门而美国却了中型*****辆,轻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的中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由于日军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的被降到了D级不但缺少,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车辆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量却达到了*****辆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的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陆军规模从240***升到310***,美国则从415***激增到了889***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1940年统计,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参加工业及军工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德国VS苏联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了约10余万辆和火炮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二战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 转》&&&& 地址: .cn/Article/201001/showp1.html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二战电影国语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