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恩沛安长 刘家这个邹氏族谱辈份表的有吗

您现在的位置: >> 课程教案 >>
《吴d碑》、《吴挺碑》与吴家将西北抗金
发布日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案
第十一讲& 《吴d碑》、《吴挺碑》与吴家将西北抗金
& (一)吴家将西北抗金(2学时)
&(二)《吴d碑》、《吴挺碑》考察(2学时)
&&& 1、考察《吴d碑》、《吴挺碑》,了解吴家将――吴d、吴U、吴挺等西北抗金史实,培养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责任感,增强荣辱观。
&&& 2、梳理地方史,为下堂课教学作知识准备。
重点、难点
重点:吴家将――吴d、吴U、吴挺等西北抗金史实。
难点:古今地名革沿、职官称谓和古战场遗迹。
讲解、演示、整理、讨论、比较。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笔记本等。
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
③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56.
⑥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中华书局,2006.
⑦清?叶恩沛、吕震南 著 曾礼 校点《阶州直隶州续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⑧杨倩描《吴家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教& 学& 内& 容
教法与说明
&&&&一、历史背景
&&& 公元10至13世纪,是中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再度崛起的时期。北方的契丹,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并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前,已将其南疆拓展到今山西北部和河北中部一带。
&&& 北宋王朝建立后,宋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战得精疲力尽的宋辽双方在澶州(治今河南濮阳)订立了“澶渊之盟”,中止了长达40余年的战争。但是,崛起于西北地区的党项夏州政权首领元昊又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王朝,并与北宋王朝激烈交战。西夏的国土面积尽管不及北宋的五分之一,然而却在宋夏战争中三次大败宋军。迫使北宋王朝承认了它的存在。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夏双方议和停战。从此,在中国境内形成了辽、北宋、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 金王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它的崛起,意味着宋、辽、夏三国鼎立局面已被打破,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将在中国重新形成。
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十月,金太宗下诏伐宋。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开封城被金军攻占。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解押着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宗室、部分宋朝官员开始北撤。临行前,金军在开封大肆掳掠,并册立北宋前宰相张邦昌傀儡政权,而将北宋的河东、河北地区直接纳入自己的统治区。
1127年五月,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宋高宗的即位,揭开了南宋的历史。
&&& 公元1128年春,金军在占领秦州(甘肃天水)后,溯渭水西行,企图攻占熙州(甘肃临洮)。在巩州(治今甘肃陇西),金军遭宋军伏击,被迫停止西进。
1128年秋冬两季,宋金交战的战场是中原和陕西。西北牵制,主战中原。
&& 陕西不仅是南宋王朝重要的兵源基地,而且可以直接威胁河东和中原地区。南宋王朝如能确保江淮和陕西,那就形成了夹击中原的态势,在战略上可保主动。
宋高宗任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全权负责所有川、陕以及京西、湖北、湖南地区的军政事务。但是,在张浚经营关陕的构想中,定都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是其核心。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偏霸”构想;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偏安”构想。
二、吴氏世系表(见课件)
三、吴家将西北抗金
&&& (一)富平之战
&&& 1130年秋,金王朝的对宋战略出现了变化。它放弃了再次渡江在短期内消灭南宋政权的不切实际的计划,而着手在中原地区扶植刘豫,册封刘豫为大齐皇帝,想让这个伪齐政权成为一个替自己暂时统治中原的傀儡政权。
&&& 但是,要确保伪齐政权的统治秩序,就必须攻占从侧面直接威胁着中原的陕西,消灭陕西宋军主力。
&& 富平之战,宋军痛失全陕,以失败告终。由干战前张浚只想到了胜利而没想到失败,因此一旦战败,他便举止无措。张浚在吴U的卫队护卫下退回秦州。
&&& 吴d率永兴军部队据守陇州(治今陕西陇县),被金将马五战败。但吴d头脑清醒,并未翻越陇山西逃,而是率军穿过已被金军占领的凤翔府,向南撤到了大散关和和尚原,堵住了金军进攻四川的必经之路。
&&& (二)和尚原之战
&&& 公元1131年(宋高宗绍兴元年)三月十四日,金将完颜没立率军从凤翔直扑和尚原,企图一举攻克这个宋军新建成的军事要塞。
&& 1、“单骑决斗”
&&& 吴d一军远远地抛在敌后,使吴d一军变成了孤军。
然而,吴d镇定自若,与金军在和尚原下、大散关前先演出了一场“单骑决斗”的好戏。
&&& 金军在陕西获得连连胜利,变得十分骄狂,派一员骁将跑到宋军阵前大骂吴d,要吴d出阵与他单独决斗,挑起了这场单骑决斗的好戏。
&&& 吴d见金将确实骁勇,不敢大意,命麾下两将齐出,双取金将。金将身手不凡,几个回合便将两员宋将挑落马前。
金将更加猖狂,要吴d出阵。
&&& 吴d军中一位叫曹武的小军官请求出阵决斗。吴d劝说:“两将都敌他不过,你别去了,以免再丢面子。”曹武说:“把您平常乘骑的战马给我,那金将就斗不过我了。”吴d问其中的原因,曹武回答:“敌将确实骁勇,但我看他的马在来回转身时有点毛病。这就很容易擒拿他了。”吴d把自己的坐骑给了曹武,让他出阵。
&&& 曹武策马出阵,金将跃马应战。曹武并不与他交手,打马而走。金将随后猛追。当两马并身驱驰之际,曹武猛然一勒马头,转身扑向金将。金将的坐骑骤前急回收步迟缓。曹武抓住这一刹那的机会,一锤打碎了金将的脑袋。
&&& 2、初战告捷
&&& 五月,金军兵分两路夹攻和尚原。金将没立指挥凤翔金军由北向南,从正面攻击和尚原;金将乌鲁、折合指挥秦州金军从阶州和成州出兵,由南向北,从侧后攻击和尚原。
双方一连酣斗三日,四次交锋。
&&& 乌鲁、折合的金军都是骑兵,宋军专挑山地伏击金军。金军只得弃马步战。宋军四战四捷,金军只好收兵南撤凤州。
这时,没立率领的北路金军正在和尚原以北苦战。击退南路金军后,吴d马上命杨从义率部北进,抄小路绕到北路金军身后,在神岔一带反击金军。交战中二百余名金兵被俘或被杀。没立见势不妙,引军逃回宝鸡。
&&& 乌鲁、折合也再贾余勇向大散关一线的宋军发起进攻。而宋军击退北路金军后,集中兵力又痛击南路金军,当阵斩杀金将乌鲁。
&&& 主将被杀,金军士气低落,折合只好率军退守黄牛岭。这时,天气骤然转坏,大风大雨夹杂着冰雹从天而降,弄得金军痛苦不堪。苦捱了一夜后,金军在天明便拔营而逃,返回了秦州。
金军此次进攻,原拟南北夹击和尚原,但吴d却采取阻北打南、阻南打北交替进行的战术,使金军南北对进的两军始终不能会合,成功地击败了南北两路金军。
&&& 3、血战和尚原
&&& 六月,四川宋军受和尚原胜利的鼓舞,向陕西展开了局部的反攻。熙河帅关师古出兵进攻熙河地区,连连击败熙州一带的叛军。
&&& 鉴于陕西局势的变化,金王朝决定将两淮的金军主力西调陕西,集中兵力巩固陕西,攻取四川。
&&& 1131年秋,元帅左监军完颜宗弼(兀术)率领数万金军再次南下,进入陕西。川陕战场在富平之战后,再度成为宋金的主战场。
&&& 十月十日中午时分,金军到达和尚原下。以优势兵力向宋军发起了猛烈进攻。接着,金军又分出兵力向大散关发动了进攻。’
&&& 吴d沉着应战,他指挥吴U、雷仲率领的“驻队”,依托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发挥宋军弓驽的优势,远距离杀伤金军。强弓劲弩,轮番选射,矢发如雨,挫退了金军三次大规模进攻。黄昏时,借金军撤退之时,吴d又派杨政率战锋队随后掩杀,给金军以重大杀伤。
&& 十一日,金军粮队在神岔一带遭到杨从义骑兵队的伏击。
&&& 十一日夜,当激战一天的金军收兵回营、烧火做饭之时,吴d又派出优秀射手,用强弓指着火光射击,吓得金军不敢点火。二更时,吴d又派战锋队奔袭神岔,杀得金军鬼哭狼嚎。
四更时,劫寨得胜的宋军撤回和尚原。但将士们斗志正旺,不愿休息,又袭击了设在大散关附近的金军营寨。
&&& 十二日凌晨,金军被迫停止了攻击,向宝鸡北撤。
吴d等的就是这个战机!他一声令下,宋军由守转攻,开始追歼金军。
&& 从和尚原下、大散关前,直到二里驿,宋军一路掩杀,金军大败。金军弃尸累累。宗弼也中了箭矢,负痛而逃。
这场和尚原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金军所遭到的第一次惨败。20余名将领被生擒,数以千计的金军甲士被俘,数以万计的金兵遗尸战场。
&&& 和尚原胜利的捷报传到越州后,宋廷一派欢呼,宋高宗给吴d专程送去嘉勉的诏书,特授吴d为镇西军节度使。
&&&& 时年39岁的吴d,他是南宋第一个因抗金军功而建节的大将!这是和尚原之战的胜利给他带来的荣誉。
&& (三)饶风关之战
&&&&1132年十二月,金军再次向四川的进攻。公元1133年正月金军占领金州向饶风关推进。
饶风关在石泉县西北的饶风岭上。要想攻下兴元,必须先得攻破饶风关。
&&& 兴元帅刘子羽派人星夜兼程,赶往仙人关召吴d率部来援。
&& 吴d点集了数千精骑,从仙人关出发,向饶风关飞速前进,一夜便驱驰三百里,由陈仓道进入了金牛道。
&&& 二月五日,吴d率部到达饶风关。
&& “d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以黄柑遗敌曰:‘大军远来,聊以止渴’,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尔来何速耶!’,遂大战饶风岭。金人被重铠,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则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d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老山积而敌不退。敢死士,人千银,得士五千,将夹攻。会d小校有罪奔金者,导以祖溪间路,出关背,乘高以阚饶风。诸军不支,遂溃,d退保西县。敌入兴元……”
&&& “小校”向金军交待了他所知道的宋军防务情况。于是,撒离喝军中组成“敢死队”,让那名投降的宋军下级军官带领,偷袭吴d部将郭仲的山寨。
&&& 金军攻占郭仲山寨后,乘胜进攻饶风关。
&& &二月十一日。饶风关被金齐联军攻陷。
金齐联军攻占汉中盆地后,由于人民配合宋军实施了坚壁清野,使金齐联军无法筹集到粮草。他们开初是杀马而食。后来竟吃起人肉来了。1133年四月,由于春瘟大作,撒离喝不得不撤军北返。
&&& 至此,宋金双方的实际控制地区又恢复到了1132年冬季以前的状态。
&&& 这次宋金交战,前后历时五月,核心的战役是饶风关之战。吴d在饶风关之战后所提出的“善败者不亡”的战役指导思想,充分显示了吴d熠熠闪光的军事才华。
&& (四)仙人关大捷
&&& 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正月,宋军负责防守洮、岷至阶、成州一线的高级指挥官关师古单骑叛降。二月,陕西的金军就在完颜宗弼和撒离喝的指挥下,向仙人关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二月十七日,金军前锋在河池(陇南徽县)占领了青泥岭。
二月二十七日,金军的猛烈进攻“杀金坪”。
&& 《宋史》(卷366《吴d传》P11411)写道:
&&& “四年二月,敌复大入,攻仙人关。先是,U在和尚原,饷馈不继,d又谓其地去蜀远,命U弃之,经营仙人关右杀金坪,创筑一垒,移原兵守之。至是,兀术、撒离喝及刘夔率十万骑入侵,自铁山凿崖开道,循岭东下。d以万人当其冲。U率轻兵七万倍道而至,与金兵转战七昼夜,始得与d合。
&&& 敌自攻d营,d击走之。又以云梯攻垒壁,杨政以撞竿碎其梯,以长矛刺之。U拔刀画地,谓诸将曰:‘列则死此,退者斩!’金分军为二,兀术阵于东,韩常阵于西。U率锐卒介其间,左萦右绕,随机而发。战久,U军少惫,急屯第二隘。金生兵踵至,人被生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U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撒离喝驻马四视曰:‘吾得之矣。’翌日,命攻西北楼,姚仲登楼酣战,楼倾,以帛为绳,挽之复正。金人用火攻楼,以酒缶扑灭之。d急遣统领田晟以长刀大斧左右击,明炬四山,震鼓动地。明日,大出兵,统领王喜、王武率锐士,分紫、白旗入金营,金阵乱。奋击,射韩常,中左目,金人始宵遁。d遣统制官张彦劫横山砦,王俊伏河池扼归路,又败之。以郭震战不力,斩之。是役也,金自元帅以下皆携孥来。刘夔本豫之腹心。本谓蜀可图,既不得逞,度d张不可犯,则还据凤翔……”
&&& 仙人关大捷后。宋高宗御笔夸奖吴d“保关克敌,挫彼虎狼之锐”。并荣升吴d为“川陕宣抚副使”,赐“定国军节度使”荣衔。
&& 七月,吴d又被晋升为检校少师,奉宁、保静军两镇节度使。
&&& 1138年(宋高宗绍兴八年)年底,宋金在议和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宋高宗下诏宣布:
“金国使来,尽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于我……”
1139年六月二十一日,吴d病逝于仙人关,享年47岁。
&&& “U,字唐卿,d弟也。少好骑射,从d攻战……”
&&& (一)剡家湾大捷
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宗弼指挥金军分四道南征,“命聂黎孛堇出山东,撒离曷侵陕右,李成侵河南,兀术自将精兵十余万,与孔彦舟、郦琼、赵荣抵汴”
六月,金军虽破凤翔,但受到吴U的牵制,难以向南、向西进军。吴U军队:“阵次有法,步骑相参,气象雄壮”,于是改变计划,引军向北,进攻泾原。
&& 公元1140年九月,宋军开始反攻。吴U引兵直指秦州。杨政则直插陇州。
&&& 吴U潜心研究新战术,利用宋军步兵为主,弓矢为强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战阵:
每战,以长枪手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博至百步内,则神臂弓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替之。遇更替,则以鼓为之节,骑出两翼,以蔽于前,阵战而骑兵退,谓之迭阵。
礼县时属秦州。这一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与曹魏交兵的主要战场,为了防范宋军的进攻,金军在这里屯积了数万军队。
剡家湾在渭水北岸,湾口有一座高原,名叫刘家圈。湾后筑有腊家城,湾内地势比较平坦,适合两军较大规模的布阵交战。
九月十九日,吴U命姚仲为前锋,率部渡过渭河,兵临刘家圈下。紧接着,吴U也率军渡过渭河,到达剡家湾。
吴U派姚仲及~延经略使兼知成州王彦率所部取间道登山;又派张干廉等将率部从小路插到刘家圈与腊家城之间,截断金军退路。
金军在宋军上下夹攻之下,终于支撑不住,溃散而逃。万余名原降金宋兵放下武器投降。宋军骑兵尾追金军,斩首六百三十,生擒数千。吴U挥师急进,包围了腊家城。
就在这时,南宋朝廷为了顺利达到与金王朝讲和的目的,将“勒兵归戊”的金字牌径直发给吴U,令他立即撤兵班师。
吴U的剡家湾之捷,胡世将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上奏宋廷说:
臣询究众论,皆谓U之此战,比和尚原、杀金平,论以主客之势、险易之形,功力数倍。据捉到蕃人供,金国中称U,有勇似其兄之语。臣猥以书生,误膺重寄。不习弓马,不谙形阵,上赖朝廷指授,U等为国宣力,川陕用兵以来,未有如此之胜。臣不敢缄默,伏望圣慈察U智勇冠军,优与迁擢、以为尽忠许国之劝。
1142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二月,宋金凤翔讨论议和。
&& (二)秦陇之战
宋金第二次议和后,双方维系了20年的和平状态。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了第三次宋金战争。1161年九月初,陕西金军首先攻占了大散关。金军主要兵力分别集结在陇州(陕西陇县)方山原,及秦州(甘肃天水)和凤翔一带,直逼四川。
九月十九,吴U命刘海、王子直、贾士元三将奔袭秦州,以火攻战术,收复秦州。
此时的王彦正负责指挥金州一带战事,并取得节节胜利。至十一月,宋军夺取了秦、洮(甘肃临潭)、陇诸州
金军固守大散关,给宋军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四川总领王之望对此深感忧虑。他在上报宋廷的奏章中说。
1161年年底,吴U一面调整军事部署,一面向陇右发起全面反攻。左军统制王子直领兵,由秦州北上,攻打治平寨。王子直“治平寨大捷”在抗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与此同时,两淮战场却受到重创,金兵将宋军驱过长江,基本占据了江、淮之间地区。1162年(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二、三月,宋军一度攻克大散关和德顺军,但于五月间兵败原州。九月底,金军以优势兵力再次向宋军发起进攻,大败宋军。陕西战场的失利,使得阶(武都)成(成县)一带尤显重要,正如虞允文所言:“(德顺)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西和、阶、成,利害至重。”十一月,金军又将战争的中心移至秦州北部的水洛城、治平寨境内。吴U从德顺军抽调军马重点部署在秦州腊家城、治平寨,十二月二十四日,吴U在河池下令,让王彦率军赴秦州作战,欲在水洛城一带展开决战。宋孝宗却在这时向吴U下达了从德顺撤军的命令。于是,吴U让驻守秦州的宋军焚毁秦州。并命令吴拱(吴d之子)在成州屯驻,权知成州,节制阶、成、西和、凤州,负责边境防务。
公元1164年(宋孝宗隆兴二年)九月,金王朝企图以战促和,再次向宋发起一次全面攻势。金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大散关,一路由秦州南下。秦州南下金军来势凶猛,直陷天水(今天水镇),再入西和州。金军此举极具威胁,他们既可由礼县盐关-西和-武都-文县,走邓艾入蜀的路线,也可由盐关-西和-成县-徽县仙人关,直捣兴州(陕西略阳)。成州(同谷)是此二道之瓶颈,其位置极其重要。然而,此时吴拱不明敌情,未敢出兵迎敌,吴U闻报大怒,抱病亲赴成州指挥部队迎击金军,他挥师直驱天水,迫退金军。由于两淮地区,宋军被金军逼近长江。无耐之下,宋廷与金王朝签定了“隆兴和约”。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五月十七日,吴U病逝,时年六十有六。兴州沉浸在一遍悲痛之中。宋孝宗辍朝二日以示悼念。
&&&&& ★吴挺
&&& “挺,字仲烈……挺少起勋阀,弗居其贵,礼贤下士,虽遇小官贱吏,不敢怠忽,拊循将士,人人有恩。”
&&& 公元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吴挺守丧三年期满,复出为官。宋孝宗任命他为左卫上将军,让他到朝廷供职,“依前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武昌军承宣使”()。吴挺的荣誉头衔和官衔很高,而职权却很低。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宋孝宗任命吴挺出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 (一)吴挺归蜀
&&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二月,为了加强四川军队的指挥力量,决定让吴挺归蜀,担任兴州都统。
&&& 吴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重振兴州大军的军威,是首先从骑兵建设上下手的。
&& (二)吴挺买马
蜀陇一带,较川秦一带,地势相对平衍,“平原浅卑,风埃千里,实骑兵用长之利”。
建设骑兵需要战马。南宋王朝的战马“悉仰于秦、川、广三边焉”。三种马中,秦马最为优良。茶马司在西和州的宕昌寨、阶州的峰贴峡设有买马场博买战马。
吴U为了得到精良的战马,便以金帛等物诱致蜀陇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来附,并在宕昌添设互市,收买战马。
公元1177年(宋孝宗淳熙四年)吴挺重新编组部队。
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春夏之交,吴挺带着爱子吴曦动身去了临安,想入觐皇帝。
自隆兴和约以后,宋金休兵罢战,但是却并未消除敌对状态。稍有风吹草动,双方都为之紧张。
&&& (三)吴挺战局观:
合取要地,无逾长安、凤翔、德顺。若取凤翔,则出师凤州散关;若取秦州、德顺,则出成州皂郊。又,金州之师可出上津,进取商虢,以窥长安。但敌之虚实,今未可预定。以臣管见,虽将来一路当先,亦须三路俱进以为之。
金自用兵以来,前后犯蜀皆由凤翔、秦州两路。凤翔之兵,经宝鸡和尚原;陇右之兵,经秦州。若破宝鸡和尚原,便可进援凤翔,因粮进取长安;若破秦州,即可直据德顺,则泾原、熙河、秦凤三路皆为我有。
敌或为恃五路粮食,深沟高垒,以不战屈我。当此时,止可固守原堡,然后设方略攻其所必救,以致敌。
敌中平日无事,兵皆屯长安、凤翔一带,秦凤、熙河、泾原三路屯兵极少。今我兵出戌,彼已不疑。若以更戌为名,合并外所屯之众,自皂郊直趋秦州,止三十里,一日可得。既得秦州,至德顺才二百五十里,五日可复。彼凤翔虽觉,事已济矣。其余熙、巩、兰、会,全无守御,量遣人兵既可抚定。若凤翔无援,可逆击破之。
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宋孝宗诏令吴挺,让他与西夏方面进一步取得联系,结交西夏。
这时,吴挺已是病魔缠身。但他强行支撑着,照常处理军政事务。西和、阶、成、凤、文、龙六州的军器制造比较落后,他便想法节省开支,筹集钱物,招集工匠,创立作院,制造军器。《世忠保蜀忠德碑》称:当时六州作院制造的殳、矛,戈、盾、弓矢、甲胄、麾旗、毡裳等军械装备数量极多,“时久积如丘山”。
公元1193年(宋光宗绍熙四年)五月,吴挺病死,享年五十有六。宋廷得知吴挺死讯,下令特赠吴挺少保。其后,又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谥武穆。
&&&& ■吴曦之乱
&&& 吴挺之死,为南宋朝廷革除吴氏势力提拱了一个极好的局面。宋光宗挑明:“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
庆元元年(1195),吴曦便被宋廷任命为建康都统制,开始执掌兵权。
嘉泰元年(1201)七月,吴曦入蜀。
宋金之间,前后共发生过五次战争:
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138年(宋高宗绍兴八年)的第一次宋金战争。
公元1139年(宋高宗绍兴九年)――1141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的第二次宋金战争。
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4年(宋孝宗隆兴二年)的宋金第三次战争。
公元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1208年(宋宁宗嘉定元年)的宋金第四次战争。
公元1217年(宋宁宗嘉定十年)――123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的第五次宋金战争。
纵观宋金之间的五次战争,宋方主动挑起的就只有一次,即所谓的“开禧北伐”。
公元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二月,宋廷任命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为了进一步给吴曦以实权,宋廷还下令给吴曦以“节制财利之权”。
“开禧北伐”初期,吴曦对金作战是相当积极的。但由于吴曦指挥的错误以及宋军战斗力低下,结果是一连串的失败。
金军于泰和六年(1206)十月转入全线反攻,兵分九路,大举侵宋。
十二月二十七日,吴曦宣布降金称王。
宋廷下密诏给杨辅、安丙,希望他们能举兵策反:
安丙素推才具,有志事功。今闻曦谋不轨,尔为所胁,谅以凶焰方张,恐重为蜀祸,放权且从之尔,岂一日忘君父者?如能图曦报国,以明本心,即当不次推赏,虽二府之崇亦无所吝。更宜审度机便,务在成事,以副委属之意)。
泰和七年(1207)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李好义率领八十余人摸到吴曦宫前。吴政率领一批护卫兵打开宫门,将他们放进宫中。李好义大喝:“奉朝廷密诏,安长史为宣抚,令我诛反贼,敢抗者夷其族!”。杨巨源装成朝廷使者紧随其后。吴曦的近千名护卫兵见状,皆弃而走。吴曦在睡梦中被室外的哄闹声惊醒,仓惶而起,露顶徒跣,打开寝室门,准备逃跑。冲在前面的军士李贵带头冲进室内一把揪住他的头发,往他脸上刺了一刀。吴曦返身将李贵扑倒在地,李贵竟无法动弹。李好义急忙命令王换用斧头猛砍吴曦。吴曦腰间被连砍两斧,双手失力,放开了李贵。李贵翻起身来,砍下了吴曦的头。
吴曦的尸身被撕裂,头颅以及谋反物证被送往临安。
&&& 四、吴家将西北抗金评述
&&& 从吴d到吴U、再到吴挺、吴曦,整个吴氏家族兵柄世传,称雄四川几近八十年,给南宋历史造成了深刻影响。
&&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宋代削大将弱兵权、强化朝廷对军队控制的传统国策。尽管宋金第二次绍兴和议后,南宋朝廷借用杀岳飞、第二次收兵权的余威,采取种种措施,不断削弱吴氏军事集团,但吴氏军事集团却仍然保持了它的家族色彩和世袭兴州的兵柄。这可以说是南宋军政上的一个特例。
吴氏军事集团的形成、发展、衰亡,经历了由抗金到叛宋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而抗金与叛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又决定了吴氏军事集团的兴衰荣辱、成功和失败。
&&& 王曾瑜先生认为:
“自绍兴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陕战场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战场。吴d军近乎独立地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间的抗金战功是独一无二的。……其战功和声威最初尚在岳飞之上。……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将中,吴d的军事成就仅次于岳飞,而在他人之上。吴d善守不善攻,尚不能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是他不如岳飞之处。”
纵观吴d的一生,尽管他飞扬跋扈、排挤同僚,然而作为一名优秀将领,他身上依然洋谥着许多光彩照人的东西。《宋史》卷366《吴d传》称他
“喜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兵为之死。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挠之。”
吴d尤为擅长战役的具体组织,善于布置阵势,巧于利用地形,精于以长制短。
&& &2、吴U
&&&& 吴U,“字唐卿,d弟也。少好骑射,从d攻战,积功至阁门宣赞舍人。”(《宋史•吴U传》)吴U在军事成就上显然不足与吴d齐名。《宋史•吴U传》说他“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二十余,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d”,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由于吴U统兵时期的政治条件与吴d时期不同,因此吴U与吴d相比,政治作风和军事作风都迥然有别。宋金绍兴议和后,南宋王朝的偏安统治得以稳固,对武将的控制也随之进一步加强。因此,资历较浅的吴U不敢有吴d那种跋扈和专断的作风,只能以谦逊和谨慎来消除南宋朝廷的猜忌。他待人比较宽和,部将犯法当死,他流泪斩之,厚抚其家属;士卒有过错,他总是再三警告,不改过再予以处罚;他不愿揭人之短,也能够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攻讦。
在军事指挥上,吴U也不敢有吴d那种敢做敢为的勇气,只能处处听命于朝廷,受四川安抚制置使以及朝廷侍派的四川总领、川陕宣谕使的掣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吴U淋沥尽至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吴U一生指挥了两次重大战役――剡家湾之战和德顺之战。剡家湾之战,吴U被“金字牌”召归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利;德顺之战,吴U迫于宋孝宗的诏书而匆匆撤军,由此遭到失败。可以说,吴U的军事才能在相当程度上被南宋王朝错误的军事路线葬送了。吴U统兵时期也是四川宋军军事势力最鼎盛的时期,因此,在宋金第三次战争中,吴U指挥的四川宋军的进攻作战规模较大,一度收复德顺军、镇戎军、巩州等十三州军的战果都是南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
&& 3、吴挺
吴挺属于南宋王朝的第三代将领。所谓第三代将领,是指在宋金第三次战争中经历过战火考验、由统制、统领之类的中级军官在隆兴和议后逐步升任都统制的高级将领。他们统兵的时期,正是隆兴议和至宋金第四次战争爆发期间的四十年和平时期。在这一时期,武将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吴氏三世为将,威震西蜀,其权力自然首当其冲地遭到朝廷削夺。
《宋史》卷366“论曰”:
“(吴)挺累从征讨,功效甚著,有父风矣。”
&&&&4、吴曦叛宋
吴曦叛宋,可以是说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白热化的结果,但他的叛宋却是以降金为前提的。四川人民支持抗金为的是保全国家、保全家园,因此吴曦叛宋降金,大失人心。在短短的四十一天中,吴曦便被诛杀,身败名裂。
在吴曦之乱后,四川宋将杨成曾对吴氏军事集团的兴衰成败评论说:
“夫吴氏当中兴危难之时,能百战以保蜀,传之四世,恩威益张,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吴)曦为叛逆,诸将取之如取孤豚。”
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吴d、吴U、吴挺的抗金业绩必将永远彪炳于史册,而吴曦的叛宋降金必将遗臭万年。
复习梳理历史知识,可采用提问方式
“d,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人。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 (《宋史》卷366《吴d传》)
此时形势对吴d非常不利。
由于另一路金军攻取了阶州和成州,兴州受到威胁,张浚退到了阆州(四川阆中)。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索崖峦。”(李白《蜀道难》)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吴d42岁,吴U33岁
《宋史》卷29《高宗六》
《大金国志》卷1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吴武顺王U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称金军人数为五万余人,显系夸大之数。从当时情况估计,金军人数无论如何都不会比吴U军人数多。其兵力应在三万人以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2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78《李蘩墓志铭》。
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
《宋史》卷366《吴d传》:“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
陶喻之《吴d死因辨诬》认为吴d并非“死于挟妓与吸毒而是死于腑脏寄生虫病”(《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第3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案
吴家将川陕抗金见证:《吴d碑》、《吴挺碑》等
1、介绍《吴d碑》(徽县)、《吴挺碑》(成县)。实地考察《吴挺碑》现状,了解相关历史事实。
2、认识陇南史地,探讨相关问题。
3、借古喻今,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
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吴d碑》、《吴挺碑》的相关内容,对吴家将西北抗金史实再认识。
难点:比较碑刻内容与史籍所载之异同。
讲解、演示、整理、讨论、比较。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笔记本等。
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
③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56.
⑥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中华书局,2006.
⑦清?叶恩沛、吕震南 著 曾礼 校点《阶州直隶州续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⑧杨倩描《吴家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⑨张维《陇右金石录》
教& 学& 内& 容
教法与说明
一、《吴d碑》
&&&& (一)《吴d碑》概况
&& 《吴d碑》,全称《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又称《吴d墓碑》、《吴少师d墓碑》,今存徽县城东北隅吴山(图2)。纵296厘米,纵158厘米,厚31厘米,字多剥落,数行已不可辨识。”
&&& 《甘肃新通志稿》载:
&&& 《吴少师d墓碑》在徽县,嘉庆十四年,知县张伯魁于钟楼山得,此碑临崖欲坠,命移置建碑亭覆之,惟字剥落,前后数行已不可辨,而值《通志•艺文》中录其全文,足补《徽志》之阙,惟文叙归葬水洛,而墓与碑皆在徽县,为可异耳。
张维《陇右金石录?宋下》(卷四):
&& 《徽县志》:宋《吴开府墓碑》在城东钟楼山,初在城外,明时拓筑入于。
&&& 维按:此碑今多剥泐,其尚存者高五尺,广约二尺,有文二十一行,行五十余字,以碑文考之,盖每行为七十字其下则磨灭矣,旧文亦有误,俱依拓本改定。碑文叙事多与《宋史》d传相合……
&&& 二、张伯魁碑阴题记
&& 清徽县知县张伯魁题记云:
&& 大清嘉庆十三年秋,知县张伯魁(浙江海盐人)因修县志访考遗迹,得碑于钟楼山。读其文,宋吴忠烈墓志碑也。临崖将坠,伯魁虔心点祷及令石工前移四十步,筑围墙立墓门以识之。敬赋五言一首记于碑阴:
独立高原上,岿然见一碑。阴风号鬼卒,暮雨隐旌旗。
迟我西来日,怜公北伐时。累朝颂爵赏,枉自数功奇。
六百年前墓,艰难百战身。弟兄溥旧泽,南北倚孤臣。
哀角秋声乱,奇兵地势屯。宣扬惭德薄,五字欲通神。
&& 1、吴d墓今何在?
&&&& 碑文:
&&& 绍兴九年春三朋,开府仪同三司吴公以寝疾奏乞谢事,天子恻然忧之,命四川安抚制置使成都守臣世将访善医治疾,又驰国医往视。公以六月己巳薨(hōng)于军,享年四十有七,七月遗表闻,上震,悼,缀朝二日,赠公少师……归葬水洛城北原先茔……
张维《陇右金石录?宋下》(卷四):
&&& 《碑》言“归葬水洛”,今墓、碑皆在徽县者,盖d卒于绍兴九年六月,是年三月和议初成,金人归,陕西京西之地水洛新返,首邱可归。故初议必葬故乡,列之行状,至八月,金人以挞懒主和杀之。世将与U安数言:“金人必渝盟,宜先为备”。明年四月,金人已大举入寇,则d之寄葬河池盖不得已。而《静宁志》乃因袭碑文以为d墓即在水洛,似未考其时世也。
&&&& 2、陆游与吴d
&&& 几十年后,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5)写道:
&&& 吴武安d葬德顺军陇干县。今虽隔在虏境,松揪甚盛,岁时祀享不辍,虏不敢问也。d谥“武安”,而梁、益间有庙,赐额曰“忠烈”。故西人至今但谓之“吴忠烈”云。
&&&&(二)《吴d墓碑》碑文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篆额&&&&绍兴九年春三月,开府仪同三司吴公以寝疾,奏乞谢事。天子恻然忧之,命四川安抚制置使成都守臣世将,访善医治疾,又驰国医往视。公以六月己巳薨于军,享年四十有七。七月遗表闻,上震悼辍朝二日。赠公少师,凡恤典,悉加厚。其弟U,舆诸孤奉丧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茔之次。十一月,上念公之己葬,诏有司赐钱三十万,擢U继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以慰恤其家,恩羲备矣。盖自天下用兵,乘舆省康,吴曾公以偏师起西鄙,奋孤忠抑大难,保川陕共百十六州,以重上流之势。屏翰王室,屹如长城。方敌国深侵,叛臣僭窃,道路阻绝,公未尝得一见天子,独其精忠上达,圣主明见万里之外,谓公可属大事,当方面,凡军事不从中御,而赏罚付之不疑,以卒成却敌固圉之功者,惟天子之明,而公之忠也。即葬,诸孤以行状来请,谨序而铭之。惟吴氏出泰伯之后,以国为姓,至季札避位,其子孙家鲁卫之间,厥后散处四方。虽谱谍遗逸不可尽考。而起守西河,芮国长沙,汉封广平,皆本德义,尚忠勇,为世良将公娶张氏,故侍中耆之后,封永郡夫人。男五:拱右武郎,扶、皆承奉郎,扩、K尚幼,女四人。公能乐善,每观史前事可师者,必书而识之左右。用兵本孙吴,而能知其变,务远大,不求近效,故能保其必胜。御下严而有恩,视卒之休戚如己而同其甘苦,故人乐为之用。既贵,而自奉之约,不逾平时。至推以予士不少吝,故家无赀而至,无宅而居。呜呼!虽古名将何加焉!
&&&& (三)吴d、吴U早年情况:
&&&&宋哲宗元v八年(1093年)吴d1岁
&&& 吴d出生于德顺军所辖水洛城(今甘肃庄浪,一说甘肃静宁)一军人家庭,父讳噶跏稀N倌甏泳丝砗瘢髡接赂摇
&&&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吴d10岁,吴U1岁
&&&&吴U出生(早产)。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吴d11岁,吴U2岁
&&& 二月初五日甲子,岳飞生。
&&& 宋徽宗崇宁元年至宋徽宗政和元年(1102――1111年)
吴笸觯嵊谒宄杀痹N猥d吴U随母刘氏从陇干迁往水洛成定居。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吴d19岁,吴U10岁
&&& 吴d以“良家子”身分从军。
&&&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吴d28岁,吴U19岁
&&& 吴U从军。
&&& (四)吴d诗《药水泉》
&&& 药水泉,在成县支旗乡梁旗村背的山洞中,相传患病之人饮用此泉水可治病。
洞居山颠下涌泉,老龙酣睡几千年;
谁将石柱敲岩唤,我是人间一散仙。
二、《宋忠烈吴公祠记》(宋绍兴十二年,1142)
&&&&(一)概况
&&& 《宋忠烈吴公祠记》原在徽县仙人关,至民国张维著《陇右金石录》时尚存,今佚。张维引《徽县志》云:“宋忠烈吴公生祠,在北集。宋绍兴十二年,河池人为宣抚吴d、吴U建生祠,胡世将有记。d墓即在祠后山巅。”《甘肃新通志稿》称:“《忠烈吴公祠记》在徽县第四区仙人关,胡世将撰。高七尺,横四尺,石又中断字迹罕存。”张维《陇右金石录》按语道:
《宋史?吴d本传》:“富平之败,秦凤皆陷。金人一意睨蜀,微d身当其冲,无蜀久矣。故西人至 今思之。谥武安,作庙于仙人关,号忠烈。”是忠烈之庙专以祀d,而此碑则兼述U事,自以《徽县志》建立d、U生祠为近。是顾当时d已捐馆,又不可云生祠,疑初祀d,并兼建U生祠,或d亦先有生祠,后遂改以为庙,旧说既歧不可详之。
&&&& 明?孟鹏年《徽郡志?遗迹?卷一》云:“宋忠烈吴公生祠、宋宣抚安公生祠,俱在仙人关,有碑文。”清?张伯魁《徽县志?古迹?卷一》云:“仙人关,虞关西十里东崖,石壁高阔,若排列仙人,眉目须鬓,疏秀可数,有自然飘动之致。宋吴d、吴U守此,以保全蜀。《略阳县志》‘何尚翁修真于此,道成飞升,故名。’其说未知何据。”
&&& 《宋忠烈吴公祠记》由胡世将撰文。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等官。绍兴九年和十年(),任川陕宣抚使,时金兵大举进攻关中,长安陷落;胡世将调动吴d、吴U等人出击,屡挫金兵,使“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返”。绍兴十一年,收复陇州等地,对保卫西北边陲建立了战功。
&& (二)碑文
&&& 仙人关,古用武之地,北控吐番,东连歧、雍,西通蜀、沔。忠烈吴公d五世世守于此,以备金虏。西土之人免左G之苦,得安且乐者,咸公所赐也。厚惠深恩,盍若为祠以报,不亦可乎?于是建祠三楹,请诸权宣抚使、宝文阁学士胡世将以记。世将曰夫蜀处吴之上流,猿臂势也,保蜀所以保吴。自兵兴以来,有功于社稷,孰与公大?天子以节钺之权赐之,尊礼加宠于公,其于报公至矣。然全蜀之民,离俘虏之震,而遂生养之乐,其何以报其德哉?河池与敌接壤,德公尤甚,乃建立生祠,以见其诚。虽然,奂之功德,具于一方有事之初;公之功德,施于天下多事之际。奂虽不可与公俪,公则无于奂也。故为记,以勒其碑云。
&&& 三、《吴挺碑》(南宋嘉泰三年,1203)
&&&& (一)概述
&&&&《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位于成县城北郊石碑寨,南宋嘉泰三年(1203)立。碑通高626厘米,宽200厘米,厚46厘米,重约30余吨(2)。碑阳上部篆额“皇帝割地翰”四字,列两行,字纵21厘米,横15厘米。中部阴刻宋宁宗赵扩手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图3),纵190厘米,2行,字径约30厘米。碑正中竖刻“修正殿书”四字楷书,字径2.2厘米,其上钤“御书之宝”篆书印文,约7厘米见方。下部为吴挺次子吴曦手书《感恩表》,纵45厘米,横160厘米,47行,行20字,字径1.5厘米。《武阶备志》、《陇右金石录》均称《吴曦自记》,有录文。其前半俱泐,后半尚可读:
&&& 吴之季札,战国贤人也,身后之名孔圣揭之,且大书延陵季子之墓。乃书万世(阙九字)以至小臣,可谓遭逢圣明之朝者矣。再世碑额大君发挥,即孔圣之所书,视两朝之心画,相去有间。臣之家门,有此荣宠,庶几季札□天幸欤?臣仰维陛下无非勉臣,以为臣为子之大防,责臣以尽忠尽孝之后俊O瘸急ü荒钍翩萄浴3妓浞灿梗表戎荆是□擎跪顿道,勒诸竖珉,式彰上恩,永光□木,宝此棠芴,诏于云仍,□□斯□,戴皇宋于无极也。嘉泰三年十月十七日,太尉信军节度使、兴州驻& 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诸军事、兼管内劝农事营田使充利州西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顺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佰户,臣吴曦拜手稽首谨书。
&& &碑阴上刻小篆题额“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字纵15厘米,横10厘米。其下为吴挺墓志铭。中大夫、守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臣高文虎奉敕撰。朝奉大夫、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学士院、赐绯鱼袋臣陈宗召书。铭文楷书75行,满行120字,字径1.5厘米,凡7680字。
&&&&(二)碑文:
&&&& 宋故太尉、定江军节度使、武功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致仕累赠太师卫国公、谥武穆吴公神道碑。
&&& 中大夫、守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臣高文虎奉敕撰。
&&& 朝奉大夫、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学士院、赐绯鱼袋臣陈宗召奉敕书。
&&& 庆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殿前副都指挥使臣曦奏事殿中,泣而言曰:“臣祖父U,际遇高宗皇帝中兴,陈力西陲,赖国威灵,克保全蜀。孝宗皇帝亲洒奎翰,赐之‘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先臣挺,获事三朝,备宣忠力铭曰:
&& 皇矣上帝,享宋之仁。二百中天,其命维新。天历所归,既作之君。人谋咸赞,又生此臣。如虎啸风,如龙逶啤S诤肇首冢弁跤姓妗C髂毙鄱希渍浴W芾课奈洌秆铡V劣诠σ担缸右幻拧T偈辣J瘢雷芫V业旅四苈住R辔┪馐希姥凇T晃渌惩酰饰淝忆U拔一柿椋鹇め骸M蹩擞兴茫矣虏蝗骸<檬奔枘眩缸臃苌怼W月脖趁耍忌先喾住9来菁幔娴隆B材炕浦模逋怂蹂摇N掖笃浦┦玷B卜咔页埽兵燥_。再攻德顺,进兵瓦亭。列陈YY,霍然警A奖环妫嫉┘瓣帧N矣制浦跽垛础9葜В酝7煽烈菇担缁鹱苑佟R辉氯荩诎凇P⒆谑莒晕浼梦摹<构Γ欣裼卸鳌4来揽衤玻獠豢搜薄@纯剑依ǘ獭N矣制浦扪佟B彩找敬炷瘛4笞髡匠担甾d如。我以巨木,铜铁|愤。犁彼轨涂,轻轶乱奔。虏大骇惊,曰公如神。我又破之,返无只轮。虏卒震,和议乃申。公时振旅,内外董屯。至太上皇,继御帝宸。亦惟礼遇,锡问日频。公以忠义,父训所熏。勇于为国,报时君亲。扼兵以律,裕士于贫。甘苦必同,糗给必均。惟水之害,民壑是濒。公独障之,掣之沉渊。惟岁之饥,民死相因。公独全之,置之晏忻。民之怀爱,士乐抚循。有备无患,不忘宵晨。宕昌马政,有骆有S。皂郊堡御,有城有。虽其兵械,铁石角筋。其太除戎,蜂午彪分。维高宗孝宗,赐见大昕。至太上皇,惟训之遵。当其造朝,访间咨询。公奏方略,有怀必伸。宸翰之光,金玉之珍。三官所赍,宠极缙绅。致位左棘,福禄蓁蓁。遽夺英武,孰问昊F。皇上践祚,慨思忠纯。缅瞻仪型,流声垂芬。公有子,王亦有孙。方提禁旅,肃于阶轩。维公垂烈,世济父勋。惟公障蜀,保绥厥民。曰忠与德,光于前人。宣酞焯美,被之坚珉。奎画昭回,光丽三辰。锡以节惠,犹伟继彬。公虽既往,英气凛存。子孝而忠,武文孔S。订此铭诗,镇彼西坤。荷千万年,宋德VV。
吴d墓、碑皆在徽县。《碑》由胡世将撰文,在d卒后刊成。
文中所谓“吴武安d葬德顺军陇干县”,实属误记。
扩、K为吴U子,此误。
yǐ,指古代一种屏风。
此诗见陈晓翌等著《成州诗词精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2.
课后思考:
&&& 1、如何评价吴家将的功与过?
&&&&2、吴家将为何世人知之甚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曾瑜:《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述评》,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
《宋史》卷366《吴d传》:“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
陶喻之《吴d死因辨诬》认为吴d并非“死于挟妓与吸毒而是死于腑脏寄生虫病”(《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第3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教案
吴家将川陕抗金见证:《吴d碑》、《吴挺碑》等
1、介绍《吴d碑》(徽县)、《吴挺碑》(成县)。实地考察《吴挺碑》现状,了解相关历史事实。
2、认识陇南史地,探讨相关问题。
3、借古喻今,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
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吴d碑》、《吴挺碑》的相关内容,对吴家将西北抗金史实再认识。
难点:比较碑刻内容与史籍所载之异同。
讲解、演示、整理、讨论、比较。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笔记本等。
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6.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
③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56.
⑥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中华书局,2006.
⑦清?叶恩沛、吕震南 著 曾礼 校点《阶州直隶州续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⑧杨倩描《吴家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⑨张维《陇右金石录》
教& 学& 内& 容
教法与说明
一、《吴d碑》
&&&& (一)《吴d碑》概况
&& 《吴d碑》,全称《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又称《吴d墓碑》、《吴少师d墓碑》,今存徽县城东北隅吴山(图2)。纵296厘米,纵158厘米,厚31厘米,字多剥落,数行已不可辨识。”
&&& 《甘肃新通志稿》载:
&&& 《吴少师d墓碑》在徽县,嘉庆十四年,知县张伯魁于钟楼山得,此碑临崖欲坠,命移置建碑亭覆之,惟字剥落,前后数行已不可辨,而值《通志•艺文》中录其全文,足补《徽志》之阙,惟文叙归葬水洛,而墓与碑皆在徽县,为可异耳。
张维《陇右金石录?宋下》(卷四):
&& 《徽县志》:宋《吴开府墓碑》在城东钟楼山,初在城外,明时拓筑入于。
&&& 维按:此碑今多剥泐,其尚存者高五尺,广约二尺,有文二十一行,行五十余字,以碑文考之,盖每行为七十字其下则磨灭矣,旧文亦有误,俱依拓本改定。碑文叙事多与《宋史》d传相合……
&&& 二、张伯魁碑阴题记
&& 清徽县知县张伯魁题记云:
&& 大清嘉庆十三年秋,知县张伯魁(浙江海盐人)因修县志访考遗迹,得碑于钟楼山。读其文,宋吴忠烈墓志碑也。临崖将坠,伯魁虔心点祷及令石工前移四十步,筑围墙立墓门以识之。敬赋五言一首记于碑阴:
独立高原上,岿然见一碑。阴风号鬼卒,暮雨隐旌旗。
迟我西来日,怜公北伐时。累朝颂爵赏,枉自数功奇。
六百年前墓,艰难百战身。弟兄溥旧泽,南北倚孤臣。
哀角秋声乱,奇兵地势屯。宣扬惭德薄,五字欲通神。
&& 1、吴d墓今何在?
&&&& 碑文:
&&& 绍兴九年春三朋,开府仪同三司吴公以寝疾奏乞谢事,天子恻然忧之,命四川安抚制置使成都守臣世将访善医治疾,又驰国医往视。公以六月己巳薨(hōng)于军,享年四十有七,七月遗表闻,上震,悼,缀朝二日,赠公少师……归葬水洛城北原先茔……
张维《陇右金石录?宋下》(卷四):
&&& 《碑》言“归葬水洛”,今墓、碑皆在徽县者,盖d卒于绍兴九年六月,是年三月和议初成,金人归,陕西京西之地水洛新返,首邱可归。故初议必葬故乡,列之行状,至八月,金人以挞懒主和杀之。世将与U安数言:“金人必渝盟,宜先为备”。明年四月,金人已大举入寇,则d之寄葬河池盖不得已。而《静宁志》乃因袭碑文以为d墓即在水洛,似未考其时世也。
&&&& 2、陆游与吴d
&&& 几十年后,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5)写道:
&&& 吴武安d葬德顺军陇干县。今虽隔在虏境,松揪甚盛,岁时祀享不辍,虏不敢问也。d谥“武安”,而梁、益间有庙,赐额曰“忠烈”。故西人至今但谓之“吴忠烈”云。
&&&&(二)《吴d墓碑》碑文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篆额&&&&绍兴九年春三月,开府仪同三司吴公以寝疾,奏乞谢事。天子恻然忧之,命四川安抚制置使成都守臣世将,访善医治疾,又驰国医往视。公以六月己巳薨于军,享年四十有七。七月遗表闻,上震悼辍朝二日。赠公少师,凡恤典,悉加厚。其弟U,舆诸孤奉丧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茔之次。十一月,上念公之己葬,诏有司赐钱三十万,擢U继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以慰恤其家,恩羲备矣。盖自天下用兵,乘舆省康,吴曾公以偏师起西鄙,奋孤忠抑大难,保川陕共百十六州,以重上流之势。屏翰王室,屹如长城。方敌国深侵,叛臣僭窃,道路阻绝,公未尝得一见天子,独其精忠上达,圣主明见万里之外,谓公可属大事,当方面,凡军事不从中御,而赏罚付之不疑,以卒成却敌固圉之功者,惟天子之明,而公之忠也。即葬,诸孤以行状来请,谨序而铭之。惟吴氏出泰伯之后,以国为姓,至季札避位,其子孙家鲁卫之间,厥后散处四方。虽谱谍遗逸不可尽考。而起守西河,芮国长沙,汉封广平,皆本德义,尚忠勇,为世良将公娶张氏,故侍中耆之后,封永郡夫人。男五:拱右武郎,扶、皆承奉郎,扩、K尚幼,女四人。公能乐善,每观史前事可师者,必书而识之左右。用兵本孙吴,而能知其变,务远大,不求近效,故能保其必胜。御下严而有恩,视卒之休戚如己而同其甘苦,故人乐为之用。既贵,而自奉之约,不逾平时。至推以予士不少吝,故家无赀而至,无宅而居。呜呼!虽古名将何加焉!
&&&& (三)吴d、吴U早年情况:
&&&&宋哲宗元v八年(1093年)吴d1岁
&&& 吴d出生于德顺军所辖水洛城(今甘肃庄浪,一说甘肃静宁)一军人家庭,父讳噶跏稀N倌甏泳丝砗瘢髡接赂摇
&&&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吴d10岁,吴U1岁
&&&&吴U出生(早产)。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吴d11岁,吴U2岁
&&& 二月初五日甲子,岳飞生。
&&& 宋徽宗崇宁元年至宋徽宗政和元年(1102――1111年)
吴笸觯嵊谒宄杀痹N猥d吴U随母刘氏从陇干迁往水洛成定居。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吴d19岁,吴U10岁
&&& 吴d以“良家子”身分从军。
&&&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吴d28岁,吴, U19岁
&&& 吴U从军。
&&& (四)吴d诗《药水泉》
&&& 药水泉,在成县支旗乡梁旗村背的山洞中,相传患病之人饮用此泉水可治病。
洞居山颠下涌泉, ,老龙酣睡几千年;
谁将石柱敲岩唤,我是人间一散仙。
二、《宋忠烈吴公祠记》(宋绍兴十二年,1142)
&&&&(一)概况
&&& 《宋忠烈吴公祠记》原在徽县仙人关,至民国张维著《陇右金石录》时尚存,今佚。张维引《徽县志》云:“宋忠烈吴公生祠,在北集。宋绍兴十二年,河池人为宣抚吴d、吴U建生祠,胡世将有记。d墓即在祠后山巅。”《甘肃新通志稿》称:“《忠烈吴公祠记》在徽县第四区仙人关,胡世将撰。高七尺,横四尺,石又中断字迹罕存。”张维《陇右金石录》按语道:
《宋史?吴d本传》:“富平之败,秦凤皆陷。金人一意睨蜀,微d身当其冲,无蜀久矣。故西人至 今思之。谥武安,作庙于仙人关,号忠烈。”是忠烈之庙专以祀d,而此碑则兼述U事,自以《徽县志》建立d、U生祠为近。是顾当时d已捐馆,又不可云生祠,疑初祀d,并兼建U生祠,或d亦先有生祠,后遂改以为庙,旧说既歧不可详之。
&&&& 明?孟鹏年《徽郡志?遗迹?卷一》云:“宋忠烈吴公生祠、宋宣抚安公生祠,俱在仙人关,有碑文。”清?张伯魁《徽县志?古迹?卷一》云:“仙人关,虞关西十里东崖,石壁高阔,若排列仙人,眉目须鬓,疏秀可数,有自然飘动之致。宋吴d、吴U守此,以保全蜀。《略阳县志》‘何尚翁修真于此,道成飞升,故名。’其说未知何据。”
&&& 《宋忠烈吴公祠记》由胡世将撰文。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等官。绍兴九年和十年(),任川陕宣抚使,时金兵大举进攻关中,长安陷落;胡世将调动吴d、吴U等人出击,屡挫金兵,使“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返”。绍兴十一年,收复陇州等地,对保卫西北边陲建立了战功。
&& (二)碑文
&&& 仙人关,古用武之地,北控吐番,东连歧、雍,西通蜀、沔。忠烈吴公d五世世守于此,以备金虏。西土之人免左G之苦,得安且乐者,咸公所赐也。厚惠深恩,盍若为祠以报,不亦可乎?于是建祠三楹,请诸权宣抚使、宝文阁学士胡世将以记。世将曰夫蜀处吴之上流,猿臂势也,保蜀所以保吴。自兵兴以来,有功于社稷,孰与公大?天子以节钺之权赐之,尊礼加宠于公,其于报公至矣。然全蜀之民,离俘虏之震,而遂生养之乐,其何以报其德哉?河池与敌接壤,德公尤甚,乃建立生祠,以见其诚。虽然,奂之功德,具于一方有事之初;公之功德,施于天下多事之际。奂虽不可与公俪,公则无于奂也。故为记,以勒其碑云。
&&& 三、《吴挺碑》(南宋嘉泰三年,1203)
&&&& (一)概述
&&&&《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位于成县城北郊石碑寨,南宋嘉泰三年(1203)立。碑通高626厘米,宽200厘米,厚46厘米,重约30余吨(2)。碑阳上部篆额“皇帝割地翰”四字,列两行,字纵21厘米,横15厘米。中部阴刻宋宁宗赵扩手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图3),纵190厘米,2行,字径约30厘米。碑正中竖刻“修正殿书”四字楷书,字径2.2厘米,其上钤“御书之宝”篆书印文,约7厘米见方。下部为吴挺次子吴曦手书《感恩表》,纵45厘米,横160厘米,47行,行20字,字径1.5厘米。《武阶备志》、《陇右金石录》均称《吴曦自记》,有录文。其前半俱泐,后半尚可读:
&&& 吴之季札,战国贤人也,身后之名孔圣揭之,且大书延陵季子之墓。乃书万世(阙九字)以至小臣,可谓遭逢圣明之朝者矣。再世碑额大君发挥,即孔圣之所书,视两朝之心画,相去有间。臣之家门,有此荣宠,庶几季札□天幸欤?臣仰维陛下无非勉臣,以为臣为子之大防,责臣以尽忠尽孝之后俊O瘸急ü荒钍翩萄浴3妓浞灿梗表戎荆是□擎跪顿道,勒诸竖珉,式彰上恩,永光□木,宝此棠芴,诏于云仍,□□斯□,戴皇宋于无极也。嘉泰三年十月十七日,太尉信军节度使、兴州驻& 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诸军事、兼管内劝农事营田使充利州西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顺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佰户,臣吴曦拜手稽首谨书。
&& &碑阴上刻小篆题额“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字纵15厘米,横10厘米。其下为吴挺墓志铭。中大夫、守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臣高文虎奉敕撰。朝奉大夫、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学士院、赐绯鱼袋臣陈宗召书。铭文楷书75行,满行120字,字径1.5厘米,凡7680字。
&&&&(二)碑文:
&&&& 宋故太尉、定江军节度使、武功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七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致仕累赠太师卫国公、谥武穆吴公神道碑。
&&& 中大夫、守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直学士院兼实录院同修撰臣高文虎奉敕撰。
&&& 朝奉大夫、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学士院、赐绯鱼袋臣陈宗召奉敕书。
&&& 庆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殿前副都指挥使臣曦奏事殿中,泣而言曰:“臣祖父U,际遇高宗皇帝中兴,陈力西陲,赖国威灵,克保全蜀。孝宗皇帝亲洒奎翰,赐之‘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先臣挺,获事三朝,备宣忠力铭曰:
&& 皇矣上帝,享宋之仁。二百中天,其命维新。天历所归,既作之君。人谋咸赞,又生此臣。如虎啸风,如龙逶啤S诤肇首冢弁跤姓妗C髂毙鄱希渍浴W芾课奈洌秆铡V劣诠σ担缸右幻拧T偈辣J瘢雷芫V业旅四苈住R辔┪馐希姥凇T晃渌惩酰饰淝忆U拔一柿椋鹇め骸M蹩擞兴茫矣虏蝗骸<檬奔枘眩缸臃苌怼W月脖趁耍忌先喾住9来菁幔娴隆B材炕浦模逋怂蹂摇N掖笃浦┦玷B卜咔页埽兵燥_。再攻德顺,进兵瓦亭。列陈YY,霍然警A奖环妫嫉┘瓣帧N矣制浦跽垛础9葜В酝7煽烈菇担缁鹱苑佟R辉氯荩诎凇P⒆谑莒晕浼梦摹<构Γ欣裼卸鳌4来揽衤玻獠豢搜薄@纯剑依ǘ獭N矣制浦扪佟B彩找敬炷瘛4笞髡匠担甾d如。我以巨木,铜铁|愤。犁彼轨涂,轻轶乱奔。虏大骇惊,曰公如神。我又破之,返无只轮。虏卒震,和议乃申。公时振旅,内外董屯。至太上皇,继御帝宸。亦惟礼遇,锡问日频。公以忠义,父训所熏。勇于为国,报时君亲。扼兵以律,裕士于贫。甘苦必同,糗给必均。惟水之害,民壑是濒。公独障之,掣之沉渊。惟岁之饥,民死相因。公独全之,置之晏忻。民之怀爱,士乐抚循。有备无患,不忘宵晨。宕昌马政,有骆有S。皂郊堡御,有城有。虽其兵械,铁石角筋。其太除戎,蜂午彪分。维高宗孝宗,赐见大昕。至太上皇,惟训之遵。当其造朝,访间咨询。公奏方略,有怀必伸。宸翰之光,金玉之珍。三官所赍,宠极缙绅。致位左棘,福禄蓁蓁。遽夺英武,孰问昊F。皇上践祚,慨思忠纯。缅瞻仪型,流声垂芬。公有子,王亦有孙。方提禁旅,肃于阶轩。维公垂烈,世济父勋。惟公障蜀,保绥厥民。曰忠与德,光于前人。宣酞焯美,被之坚珉。奎画昭回,光丽三辰。锡以节惠,犹伟继彬。公虽既往,英气凛存。子孝而忠,武文孔S。订此铭诗,镇彼西坤。荷千万年,宋德VV。
吴d墓、碑皆在徽县。《碑》由胡世将撰文,在d卒后刊成。
文中所谓“吴武安d葬德顺军陇干县”,实属误记。
扩、K为吴U子,此误。
yǐ,指古代一种屏风。
此诗见陈晓翌等著《成州诗词精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2.
课后思考:
&&& 1、如何评价吴家将的功与过?
&&&&2、吴家将为何世人知之甚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邹氏族谱辈份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