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专递课堂作课堂唱歌教学使用的三种调性现象

东阿县实验中学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 谈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 11:36:20 浏览次数:2398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才能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 首先,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技能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或技术成果基础上的,音乐创新也不例外。创新其实也是对已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运用和进一步强化。例如,只有具备了节奏、节拍的基本概念和击打能力,才能为歌曲伴奏,只有分析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小动物的动作、鸣叫,交通工具鸣号的长短等),才能得心应手地将它们运用到音乐创作中。
&&&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曲有二段歌词,第一段歌词是:“猪儿在农场矶谂┏矶谂┏校矶谂┏!钡诙胃璐食税阎矶某尚⊙迹溆嗖糠志槐洹Q岷螅鲜λ担骸澳忝窃谂┏』箍吹搅耸裁炊铮磕懿荒馨阉潜嗟礁璐世锩嫒ィ阉怯枚鞅硐殖隼矗俊闭飧龃醋饕蟛⒉桓撸呛芸斓鼐桶研⊙颉⑿《斓忍罱ゴ醋髁诵碌母璐剩幸桓鐾г诖醋魇迸龅搅死眩鹣认氪醋餍“淄玫母瑁醯貌恍校幼畔氪醋餍÷淼母瑁故遣恍校鲜ξ仕拔裁床荒芨庑┒锎醋鞲枘兀俊毖卮鹚担恢勒庑┒镌趺唇小U馐绷硪桓鐾Ъ鼻械叵蚶鲜Ρ硎荆芄淮醋餍÷淼母琛T矗馕谎眯÷淼穆硖闵班⑧⑧⑧碧娲锏慕猩醋髁诵÷淼母琛U飧鍪吕嫠呶颐牵耙晃谎乃嘉挥形侍猓皇撬谒嘉亩嘞蛐苑矫娉隽宋侍猓澳7露锏慕猩闭庵炙嘉ㄊ疲拗屏怂乃嘉较颍顾拇醋鹘淌艿搅俗璋R虼耍谘写葱碌墓讨校淌σ欢ㄒ私庋乃嘉旒#⒓右砸迹岣咚撬嘉闹柿俊
&&&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地唱游、律动、游戏、自编旋律、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 1、重视节奏的训练和创作
&&&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比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们还争着拍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 ×××|×× ××|×××|”等。在此基础上,我还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上课 了|坐坐 好|”,学生们的大脑被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边拍边说:“认真听 | 仔细的做|,春节到|敲锣打鼓 真热|闹呀|, 下雪了|雪花 雪花|满天 飘|”等等。从这些简单的1-2小节的创作,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如《上学》,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拍着节奏说一句话。如教师拍“清晨我去|上学 校|”,学生就边拍节奏说“见到 老师|敬个 礼|,见到 同学|问声 好|,太阳 公公|咪咪 笑|,小草 弯腰|把手招|”等等。
&&&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学会一首歌曲后,请学生编一编节奏,要求把拍手、拍腿、跺脚配在一起为歌曲伴奏;也可以选择打击乐器敲打自己创编的节奏,一边唱一边伴奏。人人争先恐后,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语,拍出最好的节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创作,这样既进行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创作能力。
&&& 2、加强情感的体验与培养
&&&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经常采用欣赏、律动等方法让学生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知和理解,并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 学唱歌曲《爱劳动》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让他们感受整首乐曲的情绪,领悟到“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生动的描绘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结合即兴表演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体会音乐的情感。艺术是相通的,绘画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让学生听完曲子后,依据曲子描绘的意境,创作画面,帮助理解歌曲的内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占绝对的优势,可以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各自对音乐的不同情感体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 以欣赏《小燕子》为例,这一课的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并区分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性理解“柔和舒展”与“坚定有力”两种音乐情绪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音乐画旋律线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通过听和画,学生把“柔和舒展”的旋律画成了“~~~~”,把“坚定有力”的旋律画成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理解的高度,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 又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歌曲时,教师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春天和想到的春天画出来,学生就纷纷用各种各样的颜色作画,并说,“这里是春天,有许多小黄鹂在欢叫;这里是春天,有许多小朋友在跳舞、在歌唱。”这时,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每一句歌词在学生们的手中都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使他们更容易、更充分地理解了音乐的内涵。
&&& 3、激发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解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时,不是先写出这两种记号,而是先让学生听老师敲鼓的力度变化,再要求学生用声音、动作或图形来表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听完后,用模仿火车进站和远去的声音来表示渐强、渐弱;有的同学听完后用手势的高低、大小幅度表示渐弱、渐强的变化;有的同学用吹气球时气球大小变化的动作来表示这种感受;更多的同学用五花八门的图形表示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列举几种表示渐弱的图形:
老师根据这些图形的共性,抽象地概括出了力度记号“ ”,从而既讲解了乐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又如,教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制了教具――彩绸筷子,做到人手一副,全面参与,学生既可以把它当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又可以舞起筷子末端的彩绸,热情表演,增加了歌曲的气氛。
&&& 此外,在歌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让他们根据想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自己来决定采用独唱、齐唱、舞蹈等不同的表演形式。如,我在教唱《打花巴掌》时,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后,我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平时的活动,给歌曲填词。同学们的创作欲望一发而不可收拾,讲卫生、爱劳动、爱唱歌等一段段新词应运而生,使歌曲内容更富新意。
&&& 4、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 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表演教学中,可以通过听歌曲录音或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动作,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 如教学《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的内容,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歌曲中描绘的音乐形象,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分角色表演,最后,还让学生为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把它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来表演,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不知不觉中毫无困难地学会了歌曲。
&&& 又如,在每节课的最后,我总是留有一段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表演。每次都让二、三个学生给全班同学表演节目,演完后让他们来邀请下一个表演者,被点到的同学有二、三天的准备时间,下一节音乐课就由他们为全班同学表演。对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节目,我都给予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小结。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太喜欢表演的学生,我总是多加表扬、鼓励,以培养他们表演的兴趣,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对那些有一定表演基础和表演能力的学生则是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自编节目,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在陶冶情感的同时,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内容提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没有效率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探询的一个问题。
笔者是处在音乐教育第一线的初中音乐教师,所以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较了解,很多学生愿意学音乐并不是单纯对音乐学科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音乐是一门不用考试,不用费脑筋,比较轻松的学科。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音乐是一门“小学科”,但这却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情,因为音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所以说我们不能小看初级学校的音乐教育。
本文是笔者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参考部分音乐教学论文和专著而成,实际上也是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构想。以如何提高初中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主题,以如何提高教师的教的效率和学生的学的效率两个方面为目标,较浅显的做了五个方面的叙述和探究。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儿童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知,想象思维,理解表现,欣赏这几种能力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几种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智力的提高,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提高艺术修养大有益处。
初中生正好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时期。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
  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 那么究竟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了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下的几点经验:
一、&&&&&&&& 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对这门功课不发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
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得向着教师学习。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五、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上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而言之,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音乐欣赏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不是短时间所能凑效的,也不是单面能够达到的,这需要广大的音乐教师抓实教学的诱惑力,抓好课外活动的吸引力,以多种形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才有保证。
关键词:音乐教育;兴趣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作为教师该怎样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去探索和实践:
第一阶段:让学生对音乐教师感兴趣。
在每上一节音乐课之前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学习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的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要让学生对音乐教师感兴趣,首先,音乐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纯熟的技巧技能,比如:乐理知识,舞蹈及舞蹈编排,乐器演奏等。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展现知识技能,完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一定要注意有的度的把握,不要把自己的展现变成表演,要是这样,就把教学的真正目的舍弃了;同时还要具备与音乐有关的知识技能,比如:文学、哲学、心理、历史、地理等等。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被自己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所折服。
第二阶段:让学生对音乐课堂感兴趣。
一、& 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
&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音乐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程的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运行灵活多变,重点、难点要合理搭配,有所侧重点的安排好教学内容,“炒活”音乐课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l、让教学内容有“新鲜”感,使学生兴趣倍增。
2、突出高潮的“化彩乐段”,有个精彩的结尾。
3、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要学。
二、&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动力,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它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靠几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国外各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教学法中,再根据我国教育观念,创造出一些适用的新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儿童对音乐有天生的好奇感,当前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发展他们眼、耳、脑、口、手、脚并用能力,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乐队队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乐曲的记忆能力,比一般的同学要强;而舞蹈队员的节奏感,韵律感及体态语文超过一般学生水平,这就是参与了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
  目前,我们使用的沿海版教材中有较强的实践性内容,如果我们注意了就能较快地将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在我多年来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音乐素质,我从如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1、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海鸥》这首歌后,除了让学生用口头演唱、用录音机听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还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竖笛进行演奏,这样一种实践练习,不但避免了学生在演唱两声部、副旋律时出现音准不稳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东西。
2、加强律动和歌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达尔克罗斯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律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孩子们的天性是玩耍。低年级学生有蹦跳的欲望,“律支”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飞”的律动,从文字上非常理解,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的动作,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一般孩子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个性有不同,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孩子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注意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孩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我一问他,原来他想象自己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和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现行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例如:学习《开火车》这首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动作特征,特别是形态动词,自己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加以实践,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3、利用先进的教学用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有总分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行动有趣、色彩鲜艳、动静恰当的画面,把静态知识作动态处理就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 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全过程。)
  例如:我们在进行一些节奏训练、听音训练时,学生使用磁性线谱板,磁性线谱板上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节奏型或听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听辨练习,老师拍出一条节奏题,让学生在磁性线谱板上摆出教师拍出的节奏;或找到老师弹奏的哪个音高,这样使抽象的节奏训练、听音训练变成可见的高\低\长\短,教师还可及时反馈信息,控制教学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我觉得对音乐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中,教学中,加强了唱游的体态律动,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了教学工具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音乐素质。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质。
  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
1、专题性音乐活动
  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有时代性的特点。如:“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爱我中华”歌会,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挚感情。在少先队员队列操练的音乐声中,不 感受音乐美、队形美,也表现了少先队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竞赛性音乐活动
  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测验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学生获得音乐的信息量,巩固了音乐知识,又显示了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学唱学习演奏的全过程中,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意识,自己的能力,为追求崇高的艺术目标而不懈努力。如“音乐墙报”展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介绍国际、国内音乐信息,中外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音乐动态、音乐游艺,最新音乐作品等,通过办报让学生长知识,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有通过举办卡拉OK独唱比赛,引导学生学好歌,唱好歌,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
3、趣味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奏、跳,兴趣得到满足,才智得到发挥,以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音乐猜谜”、“音乐游戏”、听音乐旋律猜歌名、辨别乐器的音色、即兴编舞等 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使同学们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练机会,以发展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实践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第三阶段:让学生对音乐活动感兴趣。
21世纪的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在校园音乐阵地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外音乐活动这个阵地。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真谛,与教师、同学合作,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质修养。音乐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起大多数学生参与,这就是为音乐教学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为学生的音乐实践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让学生发现和体验课外这个大舞台。
& 课外也是学习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实践的途径,它能够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现音乐人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萌发学习音乐的感召力。课外是个广阔的大课堂。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课外教学可以通过许多生动形象,趣味妙生的景物直接影响着学生,去丰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去发现美,接纳美。比如:电线上跳动的小鸟,就是五线谱上音符;火车开动声、滴滴嗒嗒的钟声可让学生获得节奏的感受;山谷的回声可以把学生带回童年趣事的回忆中,热爱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体会在行进中唱歌把握节奏技能。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都有配套的媒体设备,如广播、校园电视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欣赏音乐主要是用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师节的时候,我们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太阳的祝福》等优秀的与教师有关的歌曲,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微妙,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增强对教师的热爱之情;在国庆节时,我们播放《歌唱祖国》《爱我中华》,让学生在激昂高亢的音乐声中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坚定努力学习的信心等。我们还可以定期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并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课外教学是学生用音乐知识去实践的环境,去发现和体验课外这个大教室的魅力,陶冶情操,是补充课堂教学缺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 心理学讲,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音乐课外教学的第一和含义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它包括建立文艺队、开展课外辅导等,同样给学生的音乐实践提供了锻炼的环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好时机。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课外,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比赛等活动。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校、县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还提高学习兴趣,陶治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教师在组织的时候应做到使学生全体、全面、全程、主动、创造性的参与,做到了这几点,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天地,才能让学生喜欢参与,积极参与,从而得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不仅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要能充分地挖掘校园内其他能有效开展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音乐教育阵地,给他们以乐的感觉,美的感受,培养他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促使他们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健康成长。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顺利的、很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现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邀翔,驰骋,真正做到“培养人”的目的。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新学期伊始,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小学的音乐学习状况,我们对高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任贤齐、孙燕姿、王菲……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以上这些现象,引发了笔者这样的思考:流行音乐究竟能否走进课堂?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结合笔者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以来的经验,就以上两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 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与之相反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很反感。音乐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学院派毕业生,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更是禁止学生听唱。笔者认为:音乐也要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情感,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由此可见,对于广大音乐教师而言,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然后才能引导好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1、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前提。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行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向往与异性交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与之相反,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2、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同时,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音乐,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A、精心挖掘现有教材的内涵,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比如,初中音乐教材上的《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年以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教师可先从“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着手,再联系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反映上升到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歌曲的学习当中,充分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再如,高中课本上的欣赏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来源于美丽的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故事、创设欣赏情境,再通过“化蝶”舞蹈的观看,结合音乐的听赏,引导学生从不同感官上体味音乐的旋律之美、情感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本上的歌曲会渐渐喜欢,并会主动去了解和接受它们。
B、课堂上节选优秀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会更明显。比如《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问题,把握男女同学交往尺度“自然”、“适度”;流行歌曲《愚公移山》歌颂了人类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教师可以联系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习上要发扬不畏艰难、发奋图强的精神,刻苦学习,争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歌曲,教师就要明确态度,杜绝其进入课堂。
C、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如何鉴赏音乐的优劣。其实青少年对流行音乐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刘德华、张学友,他们回答大都是:喜欢就是喜欢,但谈不出自己喜欢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自己懂得如何区分优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优秀的音乐中吸收养分,陶冶情操。
不难看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只是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教育部门应该对这种现象加大力度进行研究,真正的而不是从口头上加强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工作者正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神圣使命,更应该义不容辞的去探讨、研究。
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
近年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学科的独特作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学生的参与,是十分必然,也是极为必须的,但在学生参与中首先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参与面的问题
当前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班内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调动自己的思维,人云亦云。最后呈现出众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答案或令人压抑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问自己:我的课堂上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是否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我是否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参与带来的满足?是否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有所发展?
二、参与的态度问题
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参与的?例如:学生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是一种参与,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也是一种参与。凡自主的参与都是主动的、积极的、活跃的,而被动的参与往往是肤浅的、表层的。“要我参与”和“我要参与”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的愉悦性导致对知识的印象、效果完全不同。为什么现在有学生说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上。
三、参与的价值问题
这种参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上的变化最终意义何在?教师首先要对学科、教材、学生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思考。曾经听过一些音乐课,教师设计了很多活动,又是演又是跳,一堂课下来,听课老师只觉得眼花缭乱,却不明所以,老师的目的所谓何来?学生究竟在这一堂课里掌握了哪些知识?提高了什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体现?所以说不是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很热闹,就算成功了。
事实上,在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下,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地参与,掌握教师设定的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努力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主体态度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有价值地参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之前根据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如《国歌》一课的教学,由于孩子们对它太过熟悉,再加上时代间隔所造成的情绪激发困难,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在演唱国歌时毫无表情,应付了事。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把握国歌庄严的情绪内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国歌崇敬、赞美情绪,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国歌》的热情,导入时我让学生先观看了一段录像: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中华大地上,义勇军和敌人殊死搏斗着,引领学生入境。给学生讲述《国歌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不断深入,让学生再来欣赏《义勇军进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曲是多么有力地鼓舞着全国抗日军民的斗志,它激励着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巨浪。引领学生入情。另外,还可以在《义勇军进行曲》雄劲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联想:在哪些场合听到《国歌》?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各种场景:天安门广场上、奥运会领奖台上等等,让他们交流在这些场合听到《国歌》时的感受,学生们激动、自豪的情绪油然而生。从学生们在最后举行的升旗仪式中,演唱《国歌》时庄严而肃穆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心底深处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已被激发,国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底蕴也得以张扬。整堂课学生都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另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挖掘和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达到学生审美心理情感预演之外,还可以通过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调动他们音乐学习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强调以学生为本,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不要进行刻板的欣赏、表演要求,要让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给学生自由自主想像、探究的空间,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营造有利个性欣赏、自由表演、自主表现、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音乐教师更要学会包容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用慧眼去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2、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怕乱得不可收拾而无法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忽视了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努力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如:欣赏教学中,欣赏内容的自我选择: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其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部分?你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哪一部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歌曲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会歌曲后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先学会歌谱还是歌词?听唱学会呢还是根据旋律线自己视唱等等。欣赏体验后表演方式的自我选择:你可以把联想到的画面画一画、用文字写一写、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智。作为教师,要尽力拓展学生参与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正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
另外,在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各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各种音乐能力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个别差异情况,以便心中有数,区别对待。对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要给予相应地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音乐学习。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和辅导,采用分层教学等方法,给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作出恰当安排,因材施教、因生而宜。比如,让嗓音条件好的同学担任领唱、独唱;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课堂上多参与角色表演;为有演奏器乐特长的孩子提供独奏、合奏的舞台;让语言感受能力较强的孩子朗读歌词等等。在教学中,对每位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力让每个孩子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
三、注重音乐实践,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舞台。音乐教学既是体验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感受力、发展想象力、开发创造力,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如:《小熊请客》这一课中,让学生参与情景剧表演,融体验与创造表演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体验音乐的美妙,参与音乐表演的乐趣,感受创造音乐的意境。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想意境、添伴奏、做表演、搞创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来增加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开阔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比如:在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大草原,并在音乐中感受到大草原的美丽、辽阔,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哼唱、分小组讨论分析音乐的旋律结构、创编节奏、表演舞蹈(模仿矫健的大雁和活泼多样的马步)、打击乐伴奏等多种方式来感受。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把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内心体验放在首位,把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而在藏族和新疆音乐欣赏前,则让学生利用课外各种学习手段,查找有关新疆和藏族人民生活劳动、地理环境、文化艺术等各种资料。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有的去书店查找,有的向父母咨询,更多的学生到网上搜索,并制作成了课件。课堂上,每个同学都充分利用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参与表演,有当小老师讲解的、有朗诵诗歌的、有唱歌的,也有表演舞蹈的,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在体验中表现自我,体现了自我价值,在愉悦和审美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获取了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与他人合作的经验,获得了自我教育,并培养了美好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厄尔尼诺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