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不是国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声扬“唐宁街10号”_市州新闻_贵阳网
&&&&&&>&&&&&正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声扬“唐宁街10号”
来源:贵州都市报&&
摘要:玉屏箫笛为传统“贵州三宝”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雕刻精致而著称。
赠与卡梅伦首相箫笛上的九龙九凤(姚茂顺供图)。
农历羊年正月初五,伦敦时间今年2月23日晚,英国首相卡梅伦邀请了200多位嘉宾在首相府庆祝中国新年。应邀赴约的中国箫笛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张维良,将一套制作精美的玉屏箫笛赠与卡梅伦首相,并现场演奏了乐曲。卡梅伦首相对箫笛清脆悠扬的音色和雕刻精美的九龙九凤微雕图案倍加赞赏。这套箫笛的制作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玉屏箫笛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姚茂顺。
一箫一笛充满中国元素
玉屏箫笛为传统“贵州三宝”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雕刻精致而著称。姚茂顺这次制作的这套箫笛珍品,选用五年以上、千里挑一的紫竹作为竹材,箫选用九节竹,这在以前非贵为“九五至尊”的皇室不能使用。微雕工艺,选用象征崇高吉祥的龙凤图案精琢细刻,箫为“九凤朝阳”,笛为“九龙戏珠”。此外,姚师傅还将吟笛咏箫的唐诗选刻在了箫笛上。一箫一笛,充满众多中国元素,中国传统工艺、传统器乐、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姚茂顺生于1976年,15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箫笛制作,爷爷姚本林是那时玉屏的知名箫笛艺人。一开始爷爷并不支持孙子做这一行,觉得既辛苦又不挣钱。但姚茂顺当时深深地迷上了箫笛,一天不吹箫弄笛就觉得浑身难受,有时还逃课回家练手艺。早上,姚茂顺很早就起床,一边放牛一边坐在草地上吹箫,晚上,为了研习雕刻技艺,经常一做就到凌晨。“当时还没有槽刀,用单刀雕刻常常把自己的大拇指戳得皮开肉绽。”看着自己磨出厚厚老茧的左手大拇指,姚茂顺回忆道。三年后,18岁的姚茂顺已可以独立完成单支箫笛的制作。
调音雕刻都擅长
制作箫笛要经过70多道工序,主要有选材、烘烤、校直、打孔、上漆、雕刻等。姚茂顺说,做箫笛最难的是打孔,要计算音孔距离的比例,这关系到箫笛的音准、音色、音质,还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箫笛演奏和音乐鉴赏能力。“音不准,什么都是废的。”姚茂顺说。再就是雕刻,须具有一定的书法和绘画功底,非多年勤学苦练难以有所成就。姚茂顺小时跟爷爷学艺主要是磨练雕刻手艺。2001年,姚茂顺到江苏省扬中市,师从上海民族乐器厂厂长、国家高级工艺师常敦明深造。“那一段,我对箫笛制作音准、音色、音质的把握有了质的飞跃。”姚茂顺说。
在玉屏,老一辈箫笛制作师,要么善于调音,要么擅长雕刻,如今的姚茂顺,两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平衡。这,就是张维良教授选中他制作走进伦敦唐宁街10号箫笛的原因。“姚师傅制作的这一对箫笛,工艺和音准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特别是微雕工艺,狭小空间雕刻出活灵活现的九龙九凤,的确让人惊叹。”张维良教授告诉记者。
中新社 羲和
责任编辑:宾雁
正在举行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上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马忠玉28日在贵阳说,当前,我国迎 ...省招生考试院提醒,考生需记住本人所填报批次录取时间, ...为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着力整治不符合“威宁精神 ...今年1月5日全县农村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工程大会启动 ...
昨晚,王宝强的娇妻马蓉再次秀恩爱,在微博里晒出夫妻二 ...6月27日消息,今天是梁朝伟53岁生日,继今天凌晨梁朝伟的...民国热血偶像剧《偏偏喜欢你》正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 ...6月27日,张靓颖BANG the World巡回演唱会首场于上海梅赛...电影《白狐》日前在北京首映,近来因演出港剧《冲上云霄I...
北京时间6月27日消息,2015年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日本公开...今晚(6月27日),绿地申花将在中超联赛中客场挑战同城兄...腾讯体育6月28日讯 科比今日在接受ESPN采访时透露2016年 ...北京时间6月28日,来自《克利夫兰老实人报》的消息,骑士...昨天,前奥运会冠军刘翔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因与 ...
时尚圈又现姐妹花 GIGI一家子高颜值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沙滩性感型男泳装大片,互拼人鱼线腹肌诱人。“贝嫂”表示,该系列反映了她衣柜的另一面,特别着重百 ...现代的T字高跟鞋,延续T字细绑带的结构,各种材质与装饰 ...导语:也许腕表并不是每一个女人着装中的必备品,但如果 ...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上,“数谷”贵阳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大步向前,绘制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6月27日上午,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在贵阳隆重开幕。...[]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傩博馆刊 - 傩文化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
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发布时间: 10:24:57&&&来源:
非物质文物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石阡仡佬族毛龙节和木偶戏、德江傩堂戏、思南花灯戏、玉屏箫笛制作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奇迹,是历史的丰碑,是祖先留下的无价瑰宝。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举措,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
我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靠湖南省,北邻重庆市,西接我省遵义市,南与我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相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市各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留下了许多独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在地、县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艰苦奋斗,忘我工作,为全市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共排摸普查线索5600多条,正式确认普查项目875项,涵盖16个门类,1118项。其中,有较高文化、历史、科学价值的重点项目423项。初步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8项41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项。
我市现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碧江区、石阡、思南、德江及玉屏5个区县,他们是碧江区的赛龙舟,石阡县的仡佬族毛龙节、木偶戏、说春,思南县的花灯戏,德江县的傩堂戏,玉屏的箫笛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市各区县,见下表:
仡佬毛龙节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仡佬族敬雀节
思南上兀沙洲节
德江土家舞龙
莲花十八响
松桃瓦窑四面花鼓
土家族打镏子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
德江傩堂戏
石阡木偶戏
土家摆手舞
石阡、印江县
傩面具制作技艺
仡佬族丧葬习俗
侗族民俗&悄悄年&
土家族过赶年
下洞祭风神
油茶制作技艺
焰火架制作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
&土家族高腔山歌
印江、沿河县
傩括一上刀山
苗族二月二
仡佬族情歌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鲜明,种类较多,如相传始于盛唐时期,明清更为兴盛,流传于石阡仡佬族中的毛龙节,其使用的毛龙以上等荆竹编制龙头、龙身,其制作工艺极为精美。每逢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成百上千的仡家人均舞着一条条毛龙,走村串巷,庆贺新春吉祥,是仡家人最为重视的民俗节日。玉屏箫笛亦称&平箫玉笛&。因擅长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其制作始于明万历年间,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石阡县木偶戏始于宋末,流传于花桥镇、五德镇和汤山镇边远山乡之中,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以雕刻的木偶为头,以编制的竹匡为身,外罩因角色而易的各类服饰。演出时,艺人们舞动着灵巧的手腕,做出各种动作,使各种角色形象逼真,表演十分精彩,令观众赞赏不已。德江县的傩堂戏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文化形态。德江傩堂戏由傩祭、傩戏、傩舞、傩技四大部分组成,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过展演,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花灯戏主要流传于思南县境内,历史悠久,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婉转优美,表演生动风趣,其优秀传统剧目有《王干妈做媒》、《劝夫戒赌》等,是贵州东路花灯戏的典型代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家庭留给我们的物质,也是自然进化赋予我们的精神。是自然界的神奇造化和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彩的生活飘过的痕迹。今天,当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重新检视大自然和先民留下的一切&,不能不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传承未来的重任在肩而惴惴不安。因此我们应唤起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把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一代代相传下去,绵绵不息。让大家手拉手,心连心,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编辑:唐发勇
开放时间:0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倌) 预约电话: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 留住张家界的根与魂(组图)
节目展演:武术、花灯表演《天门稚子闹花灯》
节目展演现场
节目展演《澧水欢歌》
节目展演《茅岩河号子》
节目展演《土家铜铃舞》
节目展演《土娃闹新春》
  红网张家界站12月31日讯(分站记者 王洁)传承本土优秀文化,打造校园艺术精品。12月30日下午,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节目展演在张家界市民族中学举行,神秘的土家文化,珍贵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现场观众享受到了一道丰盛的“民俗文化”大餐。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余怀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金铭,副市长田华玉,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佘高琪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展演。
  展演在由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合奏的《土家情韵》中拉开序幕,共分非物遗韵、薪火传承、希望之光三个篇章。民俗民间舞蹈《澧水欢歌》、情境合唱《茅岩河号子》、武术和花灯表演《天门稚子闹花灯》等融入了浓郁的民族与民俗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纷纷上演,将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节庆的情景画面艺术化地展现出来,让现场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民俗特色与魅力。
  目前,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有国家级3项,省级16项。其中桑植民歌享誉世界,茅古斯舞、阳戏、花灯、板龙灯等极具本土特色,很多表演艺术,不仅能反映本土风土人情,还彰显了张家界多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今天观看了全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节目展演,我非常震撼。”在观看了展演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庸武术硬气功传承人黄德君激动地告诉记者,“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着一种民族的文化和符号,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系统地、规范地保护与传承,作为传承人,我将不遗余力、长期不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其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 10:12:41) ( 12:02:50) ( 17:33:28) ( 9:04:34)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市)
  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
  147  Ⅳ—3   莆仙戏&&&&&&&&&&&&&&&&&&&&&&&&& 福建省莆田市
  十、民俗(共计70项)
  484  Ⅸ—36&&&&&&&&&&&&&& 妈祖祭典&&&&&&&&&&&&&&&&&&&&&&&&&&&&& 福建省莆田市
  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莆田市)
  642&& Ⅲ-45&&& 灯舞
  莆田九鲤&&&&&&&& 福建省莆田市
  十、民俗(共计51项)
  978&&&&&&&&&& Ⅹ-71&&& 元宵节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仙游县、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147项)
  二、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共计17项)
  75&& Ⅱ-44&&& 十番音乐
  邵伯锣鼓小牌子、&&&&&&&&&& 邵伯锣鼓小牌子、&&&&&& 福建省莆田市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地方戏曲的古老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着5000多个传统剧目,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传统剧目比较著名,新创作的《新亭泪》、《秋风辞》等剧目,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莆仙戏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柯如宽、江幼宋、郑怀兴、周长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综合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演员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湄洲妈祖祭典
  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难逝世。人们感念她生前行善济世,在她死后不久,自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始称“妈祖”,尊为护航女神。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洲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上香;5.奠帛;6.诵读祝文;7.跪拜叩首;8.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乐;9.行亚献之礼,奏乐;10.行终献之礼,奏乐;11.焚祝文,焚帛;12.三跪九叩;13.礼成。
  妈祖祭典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尤其在我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妈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老少皆知。湄洲妈祖文化习俗自成一体,内容独特,有研究和保护价值,尤其是在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交流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世界各地数千座妈祖宫庙当中,台湾就有妈祖庙一千多座,妈祖在台湾被尊为“天上圣母”。
  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妈祖文化逐步传播至我国的沿江、沿海和台港澳地区,并随着华侨华人的脚印逐步传播到世界上的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妈祖文化对世界华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妈祖文化经过千年岁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沟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之——莆田黄石惠洋十音
  莆田十音古称“十番”,是一个独特的民间艺术,极具乡土韵味,被誉为“南曲活化石”,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黄石镇惠洋是十音的发源地,十音器乐演奏最为经典,经历代沿袭传承,仍保留了传统的古老器乐和曲牌,至今沿袭古曲调音符“合、四、就、乙、上、尺、工、还、六、五”等九个音符,在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既有江南丝竹之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
  黄石惠洋十音盛于明清,现存的曲牌有《荔枝楼》、《风和子》等,主要演奏乐器有四胡、尺胡、笛子等。
  莆田十音几乎渗透在所有民俗活动中,包括民间的婚聚,寿诞,新屋落成都会请十音演奏,但随着民俗文化日益淡化,一些颇有造诣的十音艺人,或年事已高,或退出演奏舞台,十音发展举步维艰。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枫亭是仙游县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宋至清代,登进士榜的有127人,出了文武状元;南唐的晋江王留从效、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同朝为相的蔡京、蔡卞兄弟、端明殿学士蔡襄等一批历史风云人物从这里走出,铸就了枫亭历史文化的辉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了枫亭元宵游灯的民俗文化奇葩。
  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明代,灯事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9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枫亭元宵游灯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进行,参与人员达4000多人。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由仗仪队簇拥而行;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灯架队阵容壮观;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菜头灯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融入了戏剧、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童身舞也是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让元宵游灯锦上添花。
  枫亭元宵游灯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历史文化、十音八乐、戏剧和杂技等各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研究古典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演变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蔡襄文化和枫亭民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枫亭元宵游灯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观众中深深植根,元宵节的每天夜里,观众多达四、五万人,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005年11月,《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莆田九鲤灯舞
  《九鲤舞》流传于莆田市黄石镇一带,原是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而后逐渐演变,至今成为寓意吉祥的节日欢庆舞蹈。
  《九鲤舞》以九种精致的鱼灯为道具作舞而得名。所谓九鲤,并非九条鲤鱼,而是一蛟八鱼九种水族:蛟、鳌、鳜、鲈、鳍、鲤,花鱼、金鱼。舞蹈表现“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九鱼之中,以蛟为首,象征吉祥。
  按当地习俗,逢龙年时才于元宵节舞一次《九鲤舞》。即每隔十二年才举行一次活动。但如发生严重灾情或瘟疫时,也可破例举行。此时活动的目的在于求雨、驱邪、祈求丰收等。
  舞九鲤有着固定的仪式。
  它的表演场所,一般选择在斜坡的开阔地,舞队由低向高处舞动,具有立体视觉,很为别致。表演者均为男性。
  《九鲤舞》的渊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九鲤舞》出于隋朝,也有传说,此舞在唐末藩镇割据,百姓南迁入闽时传入福建莆田的。还有的说,此舞乃河南禹门县百姓为纪念大禹为民治水之功,编之以庆贺,后逐渐传至各地。另有一种意见,认为《九鲤舞》可能是由潮州传入莆田的。明清时,莆田人到潮州经商者甚多,明清以后,莆田人在广东,广西为官的也不少,故《九鲤舞》由潮州传入也是有可能的。
相关日志:
品味莆田文化 领略港城魅力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又称“莆仙”,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历史文化悠久厚重,自古文教彰明,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