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寿三星摆放位置可以迁到寺庙供奉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签到成功!您已签到{days}天,签到3天可砸金蛋,多签多得,加油哦!签到日记2013-06已连续签到:{constant}天,累计签到:{days}天
今日发帖: 2332255篇&&&&昨日发帖: 6379篇&&&&注册会员: 1924636人&&&&欢迎新会员: &&&&活动QQ群:&&抢楼群:(已满)&&抢楼2群
查看: 112|回复: 0
芙蓉街办事员, 积分 5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0 积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真理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说大家在读书的时候还对这点领会不深的话,相信在离开校门,步入社会后马上就会对这句话有很深体会的。   不管你是七零后的小资,还是八零后的波波族,虽然大有“视金钱如粪土”、“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格调;但没有金钱后盾作支撑,大概剩下的也就只有小资和波波的风骨了吧。   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语言风格大可以直白一些了,他们的生活是由柴米油盐的琐碎构成的,他们更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财运。更不要说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家了。   所以在很多店铺里,家庭里,都供奉有财神,希望通过财神的保佑,给自己带来好的财运。泰国白龙王托世,厦门万灵三清殿风水大师许少锋,许大师是现任全球华人道家崇拜的唯一白龙王过僮附身,对风水气场、气场修复,周易、佛学、道学等有着深刻的研究。   民间祭供的财神很多。各地、各门各派都有不少不同的说法。最具有普遍性的,供奉最广的当属文财神财帛星君、福禄寿三星;武财神赵公明、关圣帝君。   文财神财帛星君身着锦衣,腰扎玉带,左手捧一只金元宝,右手拿着写有“招财进宝”的卷轴,相貌厚重,富贵无限之相。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帐下的太白金星,是大众最喜供奉的一位财神。   文财神福禄寿三星:   福星手抱婴儿,象征子孙昌盛,福泽绵绵;寿星手捧寿桃,满面慈祥,寓意健康长寿;禄星腰围玉带,捧玉如意,象征加官进爵,增财添禄。在这三星之中,禄君才是财神,但自古以来,民间供奉都是三位一体,福禄寿俱全表达着大家的美好愿望。   民间供奉文财神有很多讲究:   一、文财神一定要供奉在吉位   供奉文财神,一定要选择家中的吉位。自己无法确定的话,最好请专家老师实地勘察,或者根据户型图确定,切勿自己随心所欲,想在哪里就在哪里供奉。万一不小心在凶方供奉了文财神,就有可能带来是非,甚至破财。   二、文财神在供奉的时候,面一定不可以向门外,只可以向室   财神是送财,如果面向室内,就是送财给室内宅内之人;相反,如果面向门外的话,就寓意送财给宅外之人了,宅主人就要有破财之虞了。   三、文财神可单独供奉,也可以福禄寿三星与财帛星君一起供奉,还可以与一位武财神一起供奉;   但不宜与二位武财神一起供奉。   有的朋友喜欢供奉很多神,觉得神多了好,其实单独供奉最好。   四、供奉文财神用的香炉、长明灯要用铜制的。   因为文财神是天上的神仙,所以供奉时候对材质有这个讲究。供品则以鲜花、点心、水果为宜。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供品一定要及时更换,保持新鲜,切勿用干枯,枯萎的花,不新鲜的果品做供品。   五、周围环境一定要整洁   这是供奉财神的最基本的要求。   六、神位一定要距离卫生间远一些   卫生间为家中污秽之源,神位是一定要远离的。   再说武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法力无边,可降龙伏虎,驱邪斩妖,北方的很多生意人都供奉他。赵公明口黑面黑,有玄坛之说。有武财神赵公明在,群魔慑服,商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武财神关圣帝君,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名将关羽关二爷。他神威凛凛,一脸正气,妖魔鬼怪敬而远之,所以供奉关圣帝君,不仅会招来财运通亨,财源广进,还可保合家安康,所以南方生意人多有供奉。   民间供奉武财神也有很多规矩:   一、武财神在供奉时,面一定不可以朝内,只可以面朝宅外,   武财神面朝宅外,可以镇压群邪,使邪魔不敢入宅侵犯。   二、供奉武财神时,不能两位武财神同时供奉。   三、供奉武财神关圣帝君,神像不可以向东   四、供奉武财神以陶制器皿为佳   五、供台要经常打扫,四季供奉   礼佛心诚,方能财源广进,财运兴隆。   六、神位一定要距离卫生间远一些   这点和文财神是一样的。   如果您对风水有什么疑问或困惑,也可咨询厦门堪舆易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风水大师许少锋】
& & 厦门风水大师
  谘询电话:游助理& & QQ:   谘询手机:游助理& &&&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会展中心叁期会展南路7号1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站内公告
社区活动QQ群:&&
社区抢楼群:颐和园寺庙知多少
&乾隆十五年弘历为了给母亲祝寿,放弃自己不在耗费钱财物力建造园林的承诺,在畅春园和静明园之间以治理西海兴修水利为名,大兴土木建造了集南北风格、举世无双的大型园林-----清漪园。
&由于乾隆母亲崇庆皇太后笃信佛教,所以弘历建造的清漪园主要建筑均已佛教和道教有关。
&清漪园时期的主体建筑就是“大报恩延寿寺”“佛香阁”“智慧海”,其东侧有:“慈福楼”、“转轮藏”。东侧有:“五方阁”、“宝云阁”和“五百罗汉堂”。
&北侧山后中轴上是仿西藏桑耶寺建造的以“香岩宗印之阁”(也称三样寺)为中心的藏式佛教建筑群,包括:须弥灵境大殿、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色塔等。在四大部洲的东侧建有“善现寺”,西侧建有“云会寺”。
& &在万寿山的东麓建有“昙花阁”,花承阁的“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西麓湖边建有“五圣祠”。
&为了体现“东文西武”的格局,在昆明湖东堤建有“文昌阁”关城供奉文昌帝君,万寿山西侧建有“宿云檐”关城,上供奉关帝。据档案记载,文昌阁南门外还有“喇嘛庙”一座,曾经有喇嘛看护。
&另外在后溪河买卖街也建有“妙觉寺”和“花神庙”作为点缀。
& &在耕织图建有“蚕神庙”,在南湖岛建有“龙王庙”,绣漪桥北侧的凤凰墩上建有“会波楼”供奉三世佛。据说在现在颐和园东八所内曾经也有座“花神庙”尚未得到证实。
&补充:清漪园时期的后山御道东侧还有赅春园建筑群,内有清可轩、“香岩室”、“流云阁”等建筑,其中香岩室内供奉佛像,流云阁内岩壁上雕凿有释迦摩尼和十八罗汉等;前山转轮藏西面“叠石”上也雕刻有佛造像。总之算起来清漪园时期院内就有寺庙庵观建筑二十五六处之多。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清漪园几乎化为灰烬,这些佛教建筑也大多被毁(凤凰墩会波楼是道光年间财力不足难以维修而圮毁的),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改变了万寿山主体建筑用途,一些寺庙庵观建筑也未完全恢复,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也陆续修复了一些寺庙庵观建筑。
&目前颐和园现存的寺庙庵观建筑主要是:文昌阁(光绪)、宿云檐、龙王庙(光绪)、佛香阁(光绪)、智慧海、五圣祠(光绪)、云会寺、善现寺、妙觉寺(九十年代)、花神庙(九十年代)、蚕神庙(九十年代)转轮藏、五方阁(光绪)、宝云阁、多宝琉璃塔、香岩宗印之阁(香岩宗印之阁是光绪修建,四大部洲是八十年代重修)等十六处。
&图片只能分多日慢慢上了。
1、大报恩延寿寺
&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只能从“万寿庆典图”中看到了。1860年被毁后光绪年慈禧在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遗址上改建为排云殿,后罩殿改为德晖殿,用于为自己祝寿的场所。
1860年大报恩延寿寺被焚毁:
&清漪园时期是座佛楼,也是帝后们到大报恩延寿寺拈香拜佛休息场所,建筑为两层五开间硬山顶,咸丰十年被毁后改建成介寿堂,也是嫔妃们的住所,内有一株乾隆时期的“人字柏”。
五开间前出廊卷棚硬山的介寿堂
院内奇特的“人字柏”:
佛香阁清漪园时期的照片、绘画尚未见过,只有咸丰十年被毁后的残基照片,所以一般人看到的均是光绪年间慈禧重建后的。光绪时期里面供奉泥塑接引佛和阿难、迦叶,“文革”期间被毁,现在里面的千手观音是89年建国四十周年前从鸦儿胡同的弥陀寺运来,千手观音是明代之物,放在原有的须弥座上倒也较比般配。千手观音双手托的“化佛”是颐和园库存,但是在前些年被盗,现在的是赝品。
被焚毁后的佛香阁和现在的对比
光绪朝佛香阁内的泥塑佛像
&现在的千手观音
&智慧海殿名来源于《无量寿经》:“如来智慧海,神府无涯底”,表示佛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是颐和园万寿山顶部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智慧海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擦擦"佛共有佛像1110尊。前檐门洞上方石匾“智慧海”,后檐石匾“吉祥云”。智慧海是琉璃歇山顶,正脊为琉璃游龙和祥云,一罗汉骑在游龙上,正中有三色小塔,两侧有巨大的琉璃吻兽,屋顶是双色琉璃瓦构成的菱形“棋盘顶”。
&智慧海内供奉观音菩萨佛像,东侧供奉文殊菩萨,西次间普贤菩萨,东山还有韦陀铜像,北墙上有壁龛,内有佛造像。
& &智慧海前有一座三楼的大型琉璃坊,正面石匾额“众香界”,背面石匾额“祇树林”。
远眺智慧海
近观无梁殿
墙壁上的琉璃“擦擦佛”
匾额:乾隆御笔
阴面匾额,乾隆御笔
智慧海正脊上的三色塔
罗汉骑游龙,可惜罗汉手里的家伙事没啦
里面铜质的观世音
护法神韦陀铜像
北山墙壁龛上的佛造像
琉璃牌坊,阳面门额为乾隆御笔"众香界“
老照片中的智慧海和众香界牌楼
阴面“祗树林”
&转轮藏是帝后们贮藏经书、佛像和诵经之所,由牌楼、“万寿山昆明湖”石碑、二层佛楼(转轮藏正殿)和两侧的二层配亭组成。配亭分上下两侧,有四层木塔贯穿其中,木塔上摆放佛经和佛像,由太监在地下转动,象征诵经拜佛。
&转轮藏这组佛教建筑在1860年免于大火,也是清漪园未遭火劫的不多建筑之一。
幸免于1860年大火的转轮藏:
现在的转轮藏
由牌楼进入&
正殿“转轮藏”九龙边饰的斗匾
正殿为重檐歇山四攒尖勾连搭顶,上有琉璃福禄寿三星
四攒尖勾连搭屋顶和福禄寿三星
双层八角配亭
亭内转经塔
摆放经书佛像的转轮
1870年左右的转轮藏老照片,那时敷华亭已被烧毁尚未复建
和现在相比
这是转轮藏“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和碑文(东西两侧的六首御制诗碑文没有照到。
石碑阳面从上到下分别为:御制、钤印(乾隆御笔)和万寿山昆明湖
碑阴为乾隆御笔:万寿山昆明湖记
6、五方阁和宝云阁
&五方阁和宝云阁其实为一组建筑。五方阁表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佛教中有“五方五佛”之说,所以建筑群为一四方院落,五方阁在建筑群里位于正北的金刚墙之上,四角各有亭子一座,院落中心高台上建有亭子一座,称为“宝云阁”,这五座亭子分别代表了“五方佛”。不过宝云阁材质特殊,为全铜材质,所以俗称为“铜亭”。
&五方阁下方的金刚墙凹槽处为喇嘛诵经时悬挂唐卡之处。
&五方阁建筑群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宝云阁由于为铜质免遭一劫,不过宝云阁也历经劫难(可参阅我关于宝云阁的博文)。
被焚毁后的五方阁建筑群,仅存宝云阁
民初老照片,宝云阁窗扇已经缺失
同机位拍照对比
五方阁、宝云阁正面全貌
五方阁下面悬挂唐卡之凹槽
1870年左右的宝云阁,当时窗扇、纱扇还都在
现在的宝云阁
宝云阁牌匾
宝云阁铜质九龙“四样字”(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斗匾
宝云阁铜质九龙矩形匾
7、五百罗汉堂(清华轩)
&现在颐和园的清华轩前身是佛教建筑----五百罗汉堂,是乾隆建造大报恩延寿寺时仿照杭州云林、净慈寺修建的,罗汉堂的平面为田字形,内供香面塑造的罗汉五百尊,罗汉大小30厘米至50厘米,罗汉堂东、南、西开三座门,南门“华严真谛”,东门“生欢喜心”,西门“法界轻微”。
&东门外有三开间碑亭,内有御笔“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和“西师诗”的卧碑。
&南门外是八角放生池,八角池象征佛教的八功德水,池上上有接引桥。
&&&罗汉堂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改为居所式的两进四合院,取名“清华轩”。清漪园时期遗物仅存八角放生池和卧碑。
清漪园五百罗汉堂我们只有从“万寿庆典图”中一睹真容了
它的布局结构和现在碧云寺五百罗汉堂基本一致
慈禧时期该做“清华轩”,此为清华轩垂花门
进门后的八角池和接引桥
这也是清华轩的一进四合院
这是二进四合院,正对的东配殿原来就是罗汉堂的东门“生欢喜心”,东配殿后面就是“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卧碑
清华轩牌匾,上面钤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这就是碑亭,内置乾隆御笔的卧碑
卧碑上的乾隆御笔“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洋洋数千文,都是乾隆写于丙子年(1756年)夏六月,时值五百罗汉已经塑好,乾隆语“五百相好成已久矣”,可见其对佛教的笃信。
8、须弥灵境寺庙建筑群
&建筑群是以西藏南山最古老的喇嘛寺院桑鸢寺作为规划设计的蓝本而建,坐南朝北。这组融合了汉、藏民族风格的特殊建筑在乾隆时期被统称为后大庙,由南北两部分组成。
&北半部为汉式,它的殿堂布局按照中国七堂伽兰的传统规制,建筑始建时受地形的限制而省去山门、钟鼓楼和天王殿,仅有面阔九开间、进深无间的须弥灵境大雄宝殿和东配殿“宝华楼”和西配殿“法藏楼”。
&南半部建筑为藏式部分,整组建筑的布置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和四色喇嘛塔,统称为四大部洲(其东南西北方向和实际方位是相反的,如南瞻部洲位于香岩宗印之阁北侧,现为山门殿,北俱芦洲在香岩宗印之阁南侧)。
&1860年,须弥灵境建筑群全部木构建筑毁于英法联军大火(主要是须弥灵境大殿、宝华楼、法藏楼和香岩宗印之阁)。光绪时,由于财力等问题仅将原为方形三重檐庑殿顶的3层佛楼香岩宗印之阁改建成单层的佛殿,内供奉从前山大报恩延寿寺移来的铜质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将位于长方形碉房式平台上的单檐庑殿顶的南瞻部洲改建成山门殿,内塑哼哈二将。
&文革时期香岩宗印之阁内的铜佛被毁,后卖与废品公司,八十年代重塑泥胎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当时也没有贴金,三世佛也没有背光,2011年大修四大部洲时三世佛和十八罗汉重塑金身,三世佛也安装了背光。
1860年四大部洲被焚毁后,香岩宗印之阁尚未修建的老照片
此时香岩宗印之阁已经修建
须弥灵境建筑群复原图
须弥灵境考古探查,探坑是须弥灵境大殿的柱基
复原立体图
西藏桑耶寺的乌孜大殿,此为香岩宗印之阁的蓝本
现在的四大部洲建筑群
香岩宗印之阁
2009年里面塑像(1984年泥塑)的变化
2011年修补
2012年贴金
2012年安背光
&&云会寺坐落在颐和园后山四大部洲的西侧,与东侧的善现寺对称分布。云会寺建于清漪园时期,以香海真源大殿为中心,四角各有建筑,北侧两角各有一座佛亭,内供菩萨;南侧两角各有三开间大殿各一座,座南面北,前出廊,现在已全无。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此处建筑多数没有毁坏,只是毁坏了东南角的三开间大殿,怀疑为1933年冬季被所长许保之下令拆除用其木料烧火取暖了。这在我的博文“还原云会寺、善现寺部分建筑的史实”里有详细介绍,链接地址:.cn/s/blog_485b09aa0100t23h.html
香海真源大殿呈四方亭状,重檐四角攒尖顶,内供铜质毗卢佛一尊,大殿和铜佛均是清漪园遗存;北侧两座佛亭八角重檐,内原来供奉菩萨,现在只剩八角须弥座,西侧佛亭曾经落架大修。
远眺云会寺
门额为乾隆御笔
香海真源大殿
香海真源大殿内的铜质毗卢佛,为清漪园遗存
八角重檐佛亭
亭内明造天花,旋子彩画
原来供奉菩萨的八角须弥座
老照片中云会寺中西南侧未被毁坏的大殿
10、善现寺
&清漪园时期乾隆在清漪园后山的四大部洲东侧和西侧分别建造了善现寺和云会寺,善现寺由山门、东西配楼和三米的高台地上的五开间前、后出廊的三摩普印大殿组成,大殿内清漪园时期供奉众多佛像,仅擦擦佛就有3556尊之多。
&善现寺现状是:山门、东配楼八十年代经过大修保存完好,据门口说明牌介绍说西配楼和三摩普印大殿毁于1860年的英法联军大火。
&本人以前发过“还原善现寺、云会寺本来面目”的博文,里面根据老照片看出了善现寺的三摩普印大殿并非英法联军所烧毁,老照片有两张,都是1860年以后所拍,有一张是慈禧刚刚修建完颐和园北宫门时的照片。
&既然当时三摩普印大殿没有被烧,那为何现在只剩下地基、柱础和神台了呢?大殿到底何时消失的?是谁、为什么拆除了此大殿?原来我认为是慈禧修建颐和园经费不足而拆用,后来经过查找历史档案,才真相大明,原来:<font COLOR="#2F年颐和园管理所新任所长许保之接替原所长陈继青,“许保之到职后,冬季公用取暖不买煤,拆除后山善现寺遗址正殿木料并砍伐不少榆树当柴烧”,这段记载说明善现寺的三摩普印大殿是1933年拆除,拆除原因就是为了用木料取暖。
歇山顶山门
门额,乾隆御笔
站在西配楼看东配楼
东配楼二楼南山墙侧门
由此高台上到正殿---三摩普印大殿
东配殿二楼上看西配殿
三摩普印大殿遗址,可见五开间、前后出廊
光绪时期老照片可见到善现寺三摩普印大殿还在(左上角)
光绪时期老照片可见左上角三摩普印大殿和山门
10、昙花阁(景福阁)
&昙花阁始建于乾隆朝,平面为六角形,犹如昙花,所以称之为昙花阁。此阁为佛阁,由于佛经中把昙花称之为优钵昙花,又译为优昙、优昙华、优昙钵罗、优钵昙华等,其花隐于花托内,一开即敛,不易看见,佛教以为优昙钵开花是佛的瑞应,称为祥瑞花。
&昙花阁为两层楼阁,重檐攒尖顶,二层设平座可凭栏远眺,底层为围廊,佛阁平台亦呈6瓣昙花形,外侧有六角形围栏,各角有八角石柱,阁内上下两层供奉佛像。
&昙花阁二层上居高临下,东、南、北三面具有很好的视野。向东远可以眺望圆明三园至畅春园,近可观望惠山园(谐趣园);向南可纵览昆明湖、南湖岛望蟾阁和治镜阁;向北可以远眺京北屏障军都山。
&只可惜咸丰十年(1860年)年昙花阁被毁,火烧之前外国摄影师留下目前唯一的一张昙花阁照片。光绪十八年(1890年),由于财力原因,没有按照样式雷改为一层的画样复建昙花阁,只在在昙花阁的遗址上改建“十”字形一层大殿----景福阁。景福阁坐北朝南,建于平台上,三卷勾连搭歇山式屋顶,前后抱厦,抱厦明间悬挂匾额“景福阁”。阁的前、后檐抱厦为敞厅,是慈禧观雨赏月之所。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景福阁也曾经作为叶剑英和傅作义代表谈判之处。
清漪园时期留下的唯一一张昙花阁老照片
昙花阁木模型
昙花阁复原3D效果图
样式雷画样?
昙花阁留下的八角石柱上的石构件
慈禧在昙花阁遗址上复建的景福阁
12、莲座盘云、多宝琉璃塔(花承阁)
花承阁(俗称半圆城)始建于乾隆年间,清漪园时期是由“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及六兼斋组成,建筑坐落在半圆形砖砌高台上,围绕半圆形高台的外缘建有37间游廊。游廊东侧接六兼斋,西侧接花承阁。
高台上依万寿山后山的坡势分做2层台地,北面正中二层台地上建有2柱牌楼,牌楼南侧置太湖石及精美的石座,此太湖石据说是乾隆从汴京宋徽宗的“艮岳”(宋徽宗建的著名宫苑)运来。太湖石南侧为佛殿莲座盘云,佛殿坐南朝北,面阔3间,前后有廊,硬山顶。东西配殿坐落在太湖石的两侧,均面阔3间。
&花承阁面阔3间,依东高西低的陡坡而建,面东为1层,面西为2层。花承阁的南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院,院中耸立着八面七级的多宝琉璃塔。琉璃塔北侧有一通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四样字”石碑。
&花承阁整体建筑于1860年被毁,“莲座盘云”连老照片都没有保留,仅多宝琉璃塔和“艮岳石”(太湖石)得以幸存。
花承阁示意图
半圆城,顺着台阶上去
就是牌楼残存的夹杆石和“艮岳石”
“艮岳石”之上就是“莲座盘云”遗址,残留石供台一座
莲座盘云北看“艮岳石”
“艮岳石”和精美的石座,上雕刻海八怪
清末老照片
多宝琉璃塔老照片
“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石碑碑文,前为满汉文字,后为蒙藏文字
多宝琉璃塔
塔上的琉璃佛像
13、五圣祠
五圣祠建于乾隆清漪园时期,位于现在颐和园前山西侧的小西泠岛南端,为正院和东跨院两路院落。正院山门临水而设,大殿为三开间前出廊硬山顶,前有两开间卷棚硬山顶东西配殿,后殿五开间硬山顶。正殿内原祀山神、土地、花神、药王、龙王五圣。东跨院有临水的三开间东房和北方。
&为何乾隆要在皇家园林里建一般只有民间才供奉的五圣祠呢?清漪园时期小西泠与万寿山西岸之间是万字河,河岸两侧为买卖街,称西所买卖街,帝后、嫔妃等到此游玩和模仿购物,小西泠四面环水,如同江南水乡,为了营造出民间百姓生活的氛围,乾隆才特意在此建造了五圣祠。
&1860年五圣祠被毁,慈禧修建时东跨院的房屋没有修建,只修建了正院,并泥塑了“五圣”。文革期间“五圣”塑像和南湖岛龙王庙的“龙王”一起被扔进了昆明湖,龙王、土地等大仙也未能保住自己的胎身。
&现在五圣祠作为颐和园游船的管理用房。
清漪园时期“五圣祠”原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常卯绘制的颐和园“五圣祠”
远看五圣祠
五圣祠结构一目了然
可见西配殿后山和大殿、后殿西山墙
五圣祠那侧山门
歇山顶山门
三开间正殿
五开间后殿
14、妙觉寺
妙觉寺是颐和园内仅次于花神庙的最小寺庙之一,建于乾隆年间。寺庙虽小但五脏俱全,有院墙、山门、旗杆(幡杆)、前出抱厦的三开间正殿等,山门门额“妙觉寺”为乾隆御笔。寺庙内原来供奉着“诚救佛”,也就是用真诚心救世间缘起帮大众走出劫难之佛,佛的具像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了。
寺庙1860年被毁,1990年复建。
妙觉寺正面
门额(乾隆御笔)
15、香岩室
&香岩室位于颐和园后山御道西侧的赅春园建筑群内,是依山岩所建的一个洞室,洞内原陈设有石供台供奉石佛,乾隆在清可轩看书闲暇可就近进洞拈香礼佛。洞内石壁上刻有乾隆诗文十首,最里面石壁上有乾隆御笔“香岩室”三字。现在石供案、石佛皆无,只有石壁上已经风化难以辨认的诗刻让人知道此处曾经的历史。
赅春园景区示意图,香岩室位于清可轩西侧
香岩室石洞
洞内乾隆御笔:香岩室
16、流云阁
流云阁是乾隆营造清漪园时仿照金陵永济寺建造的佛阁,流云阁坐南面北,建筑结构为南面靠山,北侧悬空,犹如“悬空寺”。阁内山壁上雕凿有释迦摩尼坐像,四周有十八罗汉,流云阁东侧岩壁上有乾隆御笔刻石“留云”二字。1860年流云阁随赅春园建筑群一起被毁,仅存摩崖石刻和造像保存。摩崖造像在英法联军的大火烧烤下多数面部损坏,“文革”后期一尊罗汉也不知去向。
流云阁复原图
中间红圈内位释迦牟尼佛,黄圈内位丢失的罗汉
释迦牟尼佛
唯一一尊面部保存较完整的罗汉
乾隆御笔:留云
17、转轮藏西侧叠石
转轮藏东侧敷华亭下是一处人工叠起来的假山,山上面是敷华亭,东侧是转轮藏,叠石间有山洞曲折通幽,上可通往敷华亭,东可进入转轮藏,其实它也构成了转轮藏景区的一部分。清漪园时期帝后们可以从山洞直接上到转轮藏的飞廊上部,然后进入转经亭的二层。在通往转轮藏的叠石山洞前面的假山石上雕刻有菩萨两尊,一为地藏菩萨、一为金刚手菩萨。
这两尊菩萨一般只能看到一尊,另一尊被栏杆为挡在叠石内了。
造像和转轮藏的位置和关系图
金刚手菩萨
18、花神庙
花神庙紧邻妙觉寺之东侧,是目前北京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专供花神的庙宇,也是颐和园内最小的一座寺庙,面阔只有一开间,进深一间,可谓袖珍小庙。
花神庙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重修建颐和园时新添建的庙宇,也许是慈禧小名“兰儿”并喜欢花才添建吧。寺庙做东面西,里面供奉花神、土地和山神,1900年寺庙遭到八国联军破坏,1990年复建,里面神像重新塑造。
& & 庙小神灵大,隐藏花木深
牌匾不只是哪位的“神来之笔”
三位神仙排坐坐,白胡子是土地,中间就是花神爷
19、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
广润灵雨祠位于南湖岛上,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在明代西湖(西海)东岸龙神祠的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成,由于乾隆在此祈雨灵验,遂赐名“广润灵雨祠”(西海龙王为广润王,西湖亦称西海,故乾隆取名为广润)。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七日,嘉庆帝因祈雨灵验又加龙神“广润灵雨祠沛泽广生”封号,并命令此后每年春秋两季遣官致祭。乾隆之后的历任皇帝军来此祈雨,慈禧也曾来过。
广润灵雨祠只有山门和三开间大殿组成,山门上门额为嘉庆御笔,大殿内外檐分别悬挂慈禧和光绪题写的匾额:“泽普如春”和“灵岩霞蔚”,外檐柱上楹联为“云归大海龙千丈雪满长空鹤一群”。
咸丰十年(1860年)广润灵雨祠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重建广润灵雨祠。“文革”期间祠堂内的龙王塑像和“五圣祠”的塑像一起被捣毁扔入昆明湖。现在里面的龙王塑像为“文革”后重塑。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绘制的颐和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
黄琉璃瓦歇山顶山门
门额为嘉庆御笔,清漪园嘉庆御笔不多见
嘉庆御笔之宝
眼前就是广润灵雨祠
三开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的广润灵雨祠
广润祠内外檐匾额和楹联,不知为何光绪题写“灵岩霞蔚”的匾额悬在了外檐,慈禧题写的“泽普如春”悬在了内檐。楹联:“云归大海龙千丈雪满长空鹤一群”
钤印为:光绪御笔之宝
钤印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大殿内的龙王爷
看看下两图龙王手里的变化,供品没有啦
20、蚕神庙
蚕神庙位于颐和园西部的耕织图景区内,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当时织染局也在此,为了模仿江南景致,每年开春这里都要有男耕女织的农桑活动,由南方来的农家女负责采桑、养蚕、缫丝、织布等。并且每年阴历九月都要在蚕神庙祭祀蚕神,以保佑民生。
1860年耕织图景区被毁,2003年复建,蚕神庙也一同得以复建。蚕神庙坐北朝南,由庙墙、山门和正殿组成,院内有幡杆。正殿三开间硬山顶,前出抱厦,里面供奉五位蚕神的牌位。主位(中间)为“黄帝元配西陵氏嫘祖之神位”,两侧为民间曾经供奉的蚕神,从东之西依次是:蚕姑之神位、马头娘之神位、苑窳妇人之神位和寓氏公主之神位。
进得山门来,幡杆和大殿
三开间前出厦大殿
里面供奉的蚕神牌位
五位蚕神的牌位
21、凤凰墩
凤凰墩是乾隆建造清漪园时仿照无锡黄埠墩修建的,上有寺庙式建筑,南有山门殿,内有东西配殿,正北是三开间两层的会波楼,楼内供奉“三世佛”。会波楼的楼顶有铜凤凰,凤凰嘴中的风旗可随风向转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向标”,所以会波楼也称之为“凤凰楼”。它与北面的龙王庙形成“龙凤呈祥”之势。
道光年间国力衰败,财政困难,清漪园内有的建筑无力维修而拆除,“凤凰墩”也是那时随“乐寿堂”西侧的“乐安和”一并拆除的。1897年光绪年间常卯绘制了三山五园图,里面的凤凰墩上只有亭子一座,当时颐和园的景明楼、治镜阁等均已残毁,但常卯却都画成完整的,唯独凤凰墩只画了一座亭子,这间接说明凤凰墩上清漪园时期的建筑早已无存,道光拆除,光绪建亭。
光绪年在上建有小亭,后无人管理毁坏,1955年再建八角攒尖亭一座至今。
乾隆时期宫廷画师张廷彦绘制的“凤凰墩” &
无锡的黄埠墩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常卯绘制的“凤凰墩”
鸟瞰凤凰墩和柳桥
凤凰墩、柳桥、玉峰塔
凤凰墩和景明楼
凤凰墩和佛香阁
22、文昌阁
文昌阁建于1750年,是清漪园时期六座城关最大的一座。文昌阁位于万寿山的东南角,城关上面阁楼内供奉着文圣----文昌帝君。在万寿山的西北角还有一座城关---宿云檐,上面的寺庙里供奉着武圣----关帝。在皇家园林内形成了传统的“东文西武”(左文右武)文武双全、文武辅弼的格局。文昌阁原来为三层阁楼,整体平面呈十字形,顶为歇山十字顶,上有五塔,二层悬挂五更钟。城关上四角有各有一座重檐四角歇山顶亭子一座。
1860年文昌阁被毁,光绪朝重建,阁楼改为两层,四角亭子改为单檐。现在文昌阁内供奉铜质的文昌帝君、“天聋地哑”仙童和铜特(文昌帝的坐骑)。
乾隆朝宫廷画师所画文昌阁
清漪园时期文昌阁的留影
光绪朝所画文昌阁
现在的文昌阁
23、宿云檐
宿云檐关城又称贝阙关城,位于颐和园后溪河西部南岸,建于乾隆年间,上有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子,下檐悬挂八块儿牌匾,内供奉银质关帝像,和颐和园东部的“文昌阁”形成东文西武的格局。
1860年关城上银质关帝像被掠,上面的亭式建筑免于火劫,后光绪朝重修,里面供奉关帝牌位。
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宿云檐1860年没有被烧毁,光绪重修时也未改变结构,现在“宿云檐”关城上的说明牌解说应该是错误的。
宿云檐的老照片,保留着清漪园时期的样子,可见上面的牌匾
现在的样子,没有改变
乾隆御笔“宿云檐”
说明牌上应该是错误的
& 好了,颐和园内庙宇庵观都发完了,不完善的地方还望指正。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禄寿三星报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