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凤城市法院院长长将别程序要什么条件

有法律问题要寻求律师帮助您可以选择
当前位置: >>
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诌议
[复制网址]
&  [摘 要]对法院主动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在实务界、理论界引起争议。本文通过分析评价历年的观点,论证并且确立明确规定限制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进而在此基础上,设置限制法院的启动权基本设想。  [关键词]诉讼职能 审判监督程序 再审程序  在我国,法院拥有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权。刑事诉讼法205条、民事诉讼法177条于行政诉讼法63条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的启动权以及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权。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诉讼程序,其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以它涉及到社会稳定于公平正义之间的冲突。今年来有关法院启动权引起学界的关注及讨论,所以若能从理论上对其加以科学剖析与合理阐释,澄清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存在的混乱认识,无疑会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分歧及评析  回顾争议历程及众家观点,不难发现关于法院启动权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为肯定说,持这种观点得人认为法院应当成为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主体,即:拥有启动权;第二为否定说,否定法院享有启动权,认为法院应该是消极的“自动售货机”式的角色,不能成为积极的追诉者;第三众观点,可以称为折衷说,即否认完全的肯定说有否认完全的否定说,认为法院应当又有相应的启动权。改观点的主要内容有(一)借鉴外国立法的科学之处将再审分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二)对于为被告人的利益而启动的再审,可以由法院启动;(三)不允许法院单方面主动提起不利于被告人的诉讼程序,而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被害人方面才能提起此类再审的案件也必须要有独立于法院的控诉机关来行使控诉职能,也有学者提出杜绝对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的启动,不仅仅法院不能启动而且当事人或检察机关也不能启动;(四)保留法院审查当事人申诉的权力。通过适当的限制,使法院受控诉分离原则的适当限制成为的消极居中者和裁判者,启动再审的权力主要由当事人和检察院来承担。[1]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我国实务界的通行做法并且法律对之有严格的规定,但是法院主动提起不仅使司法权威以及公平正义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与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中立性、被动性相违背。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的化身,主动提起对当事人而言是不公平的,另外,目前司法领域中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现象此起彼伏,法院启动会直接降低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信心。其次,法院主动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而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和启动发生错误后的司法救济措施,这种权力很容易被滥用。最终导致审判监督程序会以法院为中心而不是以案件的当事人为主。第二种观否定法院启动权是受到西方现代诉讼理念的影响,如无利益武诉讼、不告不理等进而对我国审判监督程序的反思。但是由于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司法环境里,这种激进式的方法难以奏效。其次,在我国目前,案件当事人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调查取证手段的局限,使得当事人在诉讼中有很多的不利,如在民事诉讼中大多数都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而当事人因为调查手段的有限很可能出现由于调查证据的限制使得本应该胜诉的案件败诉,使当事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又如在刑事诉讼中,当自诉案件的当事人不能出示足够的证据,就可能因此而败诉损害被害人的利益放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再次,在我国目前阶段,判决生效后仅靠当事人的申诉来纠正错误案件是相当困难,在实际司法中,当事人的申诉仅仅是作为法院或检察院发现错误案件的来源而已。所以,现阶段完全否认法院的启动权也是值得商榷的。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从事情的两端出发似乎太绝对化,在我国的现阶段都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比较合理,既具有理论的正当性又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理由在第二部分详述。  二、明确规定法院对审判监督程序启动权的限制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程序同样也“包含这一系列诉讼价值的实现和选择过程”。[2]对法院是否有此程序启动权的不同回答体现了诉讼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假如认同法院启动权,法院对已经生效的判决只要发现有错误的可能就可以任意地启动,并且不论是否有利于被告人,那么这样就侧重于对犯罪的惩罚,放任了对当事人的权利的保障。同时假如否认法院的启动权则是侧重于对人权的保障。其实从一定角度来说,打击犯罪也是为了保障人权,二者的基本落脚点应统一于保障人权――不仅保障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也保障无辜的人不受追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制度,企图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都完美无缺的结合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两者可以进行调和,使两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内比较合理。诉讼程序尤其是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对各种利益冲突进行整合进而使得其大体上的均衡。第三种观点主张对法院启动权的适当限制就体现了对利益的调整、均衡,对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两种价值在诉讼中的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笔者认为是比较合理的设想,在我国应当明确规定限制法院主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其原因如下:  (一)从理论层面上分析,诉讼职能与控辨分离原则既要求诉讼主体进行诉讼行为时不能与其在诉讼中所承担的角色相冲突,又排斥诉讼主体与其角色的脱离,这要求法院应拥有相应的启动权。  我国诉讼程序必然要体现和遵循诉讼职能与控辨分离的一般规律原理,审判监督程序作为我国诉讼程序的一部分、一个发展阶段,必要也要受其约束。在诉讼中,诉讼职能是诉讼主体所进行一切诉讼行为的根据。“诉讼职能――诉讼主体、诉讼权利、诉讼权力和诉讼义务――诉讼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3] 诉讼行为是诉讼主体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人们所感知;诉讼职能则是诉讼主体享有权利、权力或履行义务进行诉讼行为的深层根据。所以,诉讼职能决定着诉讼主体角色的分担、决定着诉讼权利、权力与义务的分担。如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有关诉讼职能的理论,通说认为诉讼职能为三职能:控诉、辩护和审判。人民法院承担审判职能、检察院承担控诉职能,为保证这些职能的实现,法律便赋予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按照诉讼职能与控诉分离的原理,诉讼主体是不能混淆角色,法院不能越俎代庖行使检察院的控诉职能,反之亦然。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原告和辩护人都集中在一个身上,这种集中是和心理学的全部规律相矛盾的。”[4]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诉讼主体不能与其在诉讼中所扮演的角色相脱离,即诉讼主体依照诉讼职能必须进行诉讼行为,绝对不能对其诉讼行为置之不理或漠视。假使这样,其带来的后果远超过诉讼角色相混淆所带来的后果,可能导致整个诉讼程序的形同虚设甚至分崩离析。如诉讼中法院不行使审判职能、检察院不行使控诉职能,那么诉讼程序是一种摆设起不到应然之效。  因此,诉讼主体不能与之角色相冲突,更不能与之角色相脱离。那么在审判监督程序中,诉讼主体也应当依照诉讼职能分担诉讼角色、承担相应的诉讼行为。从审判监督程序的角度应是法院既要行使审判职能又不能放弃审判职能的行使,那么在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上,按照诉讼职能理论也应该享有一定的启动权。  (二)审判监督程序有别于再审程序。  多数学者对我国审判监督程序进行批判、重构和改造的前提是把之与外国的再审程序相等同,进而借鉴外国立法的科学之处为我所用。但是,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是否与再审程序相等同呢?还是有待商榷的。从渊源上看,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是从前苏联法律制度当中借鉴来的,依照通说“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使用法律上却有错误,依法提起并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一项特别审判程序”。[5]“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是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既判力效力的判决、裁定既调解协议确有错误而提起或申请再审,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是所适用的诉讼程序。”[6]而国外再审程序是指“法院发现某一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确有错误或不当之处后,依法对其重新审判活动”[7].可见两者确有相识之处但是决不能把两者之间划等号。至少有以下的不同1、启动主体的不同。我国法律规定启动主体有法院、检察院;国外如法国按照《刑事诉讼法典》第623条的规定,司法部长、被判刑人或者在其无能力的情况下,被判刑人的法定代理人,以及在被判刑人死后或经宣告失踪时,被判刑人的配偶、子、女、直系血亲、全部包括遗赠或部分包括遗赠的受遗赠人,或者受到被判刑人明文委托的人,可以提出再审申请。《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第402条规定被判刑人、被宣告无罪的人、他们的辩护人或法定代理人、被害人、他的代理人以及检察长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刑事判决、裁定和裁决有权申请复审。其他人的申请称为申诉,主体比较广泛,但有权决定提起再审的则集中在检察长身上。2、两者的范围不同。两者属于逻辑上的包含关系;再审程序是审判监督程序的一部分。审判监督程序包括当事人的申请再审到复审到再审的全过程;再审程序是进入再审后进行的程序。那么完全依照国外再审程序的理论来改造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未免有其不妥之处。  (三)从现实可操作性层面上看,改造审判监督程序应保留特定情况下法院主动启动的权力。  由于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复杂性以及人们人们能力的有限性等主客观的原因,案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审判监督程序设立的目的和根本所在,一旦发现原审判决可能发生错误,便及时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加以纠正。若即使发现错误也要等待当事人的申诉、检察机关的控诉,将导致错案迟迟得不到纠正也会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利益;那么法院拘泥于消极性、被动性而不主动提起并进行必要的改判,则会显示公平。所以应赋予法院启动权,但是与此同时也应对之适当的限制,以便更好的保障人权,实现司法的最高价值。  三、限制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设想  (一)从不加重被告人责任的视角限制法院启动权。大陆法系有完整、系统的再审程序,以德法为例,德国的再审被分为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两种,并且明确排除不利于被告人再审,;法国审判监督程序的设计也是注重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仅限于为被告人的利益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日本的再审程序同样也是仅为被告人的利于而启动;从各国的再审中可以看出,他们启动再审是为保护被告人的利益而为之。因此,我国的审判监督程序也应该从被告人的角度而设计,杜绝法院为加重被告人的责任而启动,但是应该允许为被告人的利益而启动此程序。  (二)限制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法院级别。规定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一般应有原审法院的同级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启动,禁止“自己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但是不管是那个法院启动的,审判权必须赋予原审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行使,除最高人民法院外,任何一级法院都不能以审判监督程序改变自己作出的裁决。  (三)限制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我国现行的提起条件过于笼统、宽泛,不便于司法的适用,具体那些情况是属于事实上的错误,那些是属于适用法律生的错误没有具体的规定;另外现行的条件仅有实体上的,没有程序上的规定。因此,提起条件不仅要具体、可操作性而且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界定。  (四)限制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时效和次数。时效是指提请是否应在判决或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之后的一定期限内提出,否则,将不被受理。如果对审判监督程序时间予以限制,则有可能限制了一些有利于被判刑人的无罪宣告的途径和渠道。但是如果对之不予以限制,允许对生效裁判可以无限期的启动,则会无谓增加法院的负累,也不利于生效裁决的稳定性和既叛力。具体有:(1)审判监督程序应从知道理由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自裁判生效之日起满五年的不予受理,但是旨在减轻、免除或者宣告无罪(无责任)的,不受五年之限。(2)审判监督程序原则上皆为一审终局,对终局的裁判不得以同一理由或者相同请求的事项重复启动。  参考文献  [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p603.  [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201.  [3]汪建成,王明达:刑事诉讼职能研究[a].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中国诉讼法学精萃[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p30.  [4]转载陈卫东:刑事审判监督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p127.  [5]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437.  [6]江伟: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247.  [7]陈瑞华:刑事再审程序研究[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6)。
关联文章推荐阅读:
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65号楼之一4楼  摘 要 民事再审程序是为纠正生效裁判中的错误而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特殊程序。再审启动途径主要有法院自行决定再审、检察院"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民事再审程序是为纠正生效裁判中的错误而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特殊程序。再审启动途径主要有法院自行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引起再审和当事人申请再审。再审启动机制中的诸多缺陷如主体混乱,条件模糊,立案处理不规范等问题亟待解决。再审启动的规范化对维护法律权威、实现程序效益和保障当事人权利等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论文网 /2/view-4889373.htm  关键词 启动 监督 规范化   作者简介:鹿义胜,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与证据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   201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新的修改,在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法律的逐步修改和完善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法律威严和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提供着规范指导,其中有关民事再审程序的变化较大,积极影响显著。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启动再审程序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法院依据内部监督自行决定再审启动再审程序,其条件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已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确有错误,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二是检察机关依法提起抗诉启动再审程序,其条件是人民法院原生效判决、裁定有违反法律规定或调解书有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三是当事人依法申请再审启动再审程序,其条件是申请符合法律第二百条规定的特殊情形。依具体的规定看,法律对三种启动再审程序的情形没有明确哪一种方式占主导地位。在司法实践中,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也是由多种因素影响所致。   一、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凸现的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法院、检察院、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着力点是共向的,但在司法运行与操作过程中,法院、检察院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公权地位较之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处分权利具有隐形的优势。法院依审判监督权发动再审和检察院依法律监督权提起抗诉发动再审既没有案件类型的限制,也无时效的约束,只要一经提起即可启动再审程序。而当事人申请再审并不必然启动再审程序,一要受时效限制,二须经法院决定,因当事人申请依法启动再审程序的案件很少,而法院和检察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的案件却不断增加。法律的模糊性规定与实践的显著化差异,影印出民事再审程序的尴尬窘态。   (一)启动主体混乱   从我国法律规定来看,提起再审的途径前已述及,即法院提起、检察院抗诉、当事人申请再审。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上的选择权仅限于一审和二审程序,对再审程序的选择和利用,当事人并不具有决定作用,大多数再审程序是由法院内部监督和检察院抗诉引起的。而在法院监督和检察院抗诉背后,人大、政府、政协等又起很大影响力,启动再审程序或影响再审程序启动的,除特定主体还有众多途径。   法院裁判一经作出并生效,就具有确定的拘束力,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和稳定是世界各国遵循的基本司法原则。再审启动主体多元化,导致的后果便是诉讼的泛滥失序,危及司法裁判的稳定,使终局裁判无真正既判力,无形中严重损害司法权威,也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长期处于迷离。再审程序轻易运行,造成众多案件不断被重复再审,既浪费司法资源,也为当事人寻求不当力量干预审判提供渠道。再审启动主体的混乱化和程序运行的随意性为滋生司法腐败孕育了可能。   (二)立案标准模糊   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救济程序,必须具备特定事由才能启动。《民事诉讼法》对申请再审事由的规定显得笼统和概括,宽泛而不严谨,是对生效裁判稳定和权威构成威胁的显著因素。   法院自身提起再审的条件是以“生效裁判确有错误”为前提,这一规定有先定后审之嫌。尚未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审理是很难证实当事人申诉理由的充足性,也难以发现生效裁判确有错误。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情形的规定,也存在类似问题。“有新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其疏漏在于对举证时限没有约束,而使当事人在无限制的申请再审过程中收寻“新的证据”以对抗生效裁判及相对方正当行使权利。“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其疏漏在于规定过于笼统,而给当事人提供了申请再审的活动空间。再审条件规定的不严谨,极易导致多方主体凭借主观臆断认定原裁判“确有错误”,通过不当途径启动再审程序,更助长滥诉缠诉现象的出现。   (三)立案审查处理不规范   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具有积极主动性,而再审立案具有明显的不正当性。法院可依职权启动再审推翻原生效裁判,这是世界各国极其罕见的,法院有权主动发现生效裁判中的错误,并自行提起再审程序,这是中国再审制度的最大特点。作为特殊的救济程序,再审仍是一诉讼程序,不能违背诉讼基本原则和规律,法院自行决定再审便是自诉自审,造成了角色错位。法院在无时效约束情形下通过自身监督立案再审,其效果如何尚存疑问,原审法院对自己作出的生效裁判提起再审,其公正性更难以保证。   当事人及近亲属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服提出的申诉,是向法院或检察机关等提出重新审查处理意见的一种请求。申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在民事诉讼程序法律制度中,申诉作为再审的重要材料来源在实践中占有很大比重,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实践中,当事人无限时申诉、无正当理由申诉,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了混乱,而相关主体对当事人的申诉随意、任意性地处理,特别是检察机关对申诉处理的不当又轻易启动了再审程序,程序启动的同时,法律监督的真正功能却在削弱。   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的建构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不当利益驱动及法官自身素养等诸多因素造成一些瑕疵性、错误性案件。如果为维持生效裁判的稳定而有明显错误不纠正,显然有悖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违正义观念及实现社会公正的诉讼目的。就目前司法实践情形及社会发展需要而言,纠正错案仍应坚持再审制度,而再审制度特别是再审启动机制又存在明显缺陷,其负面影响突出,给社会秩序稳定和法律权威保障等带来较大的冲击,改革完善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势在必行。
  (一)明确再审程序提起主体   1.取消法院自行再审   当事人意志自由是私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应当充分保障当事人自由意志下诉讼权利的行使,尽量减少国家职权的干预。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对错误裁判不主动申请再审,则应视其已经认可该裁判,并对裁判确定的权利做出了行使与处分,只要处分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国家就不应强行干预。从法理角度来说,法院自行决定再审是我国再审制度片面追求公正价值和纠错功能的集中体现,当事人如果对案件不申请再审,法院就不能轻易自行启动再审程序。法律对人民法院自行决定启动再审的规定应当予以修改,取消法院自行再审,这样才能体现不告不理和审判中立原则,并以此稳定诉讼秩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   2.限制检察院抗诉范围   从司法运行状况来看,检查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对民事案件提出的抗诉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抗诉改判率、准确率低下,抗诉增长率与抗诉正确率形成了反向对比的态势。确定适当的抗诉范围和再审立案标准是检查机关正确行使抗诉职能的基础,而法律对检察机关抗诉范围和立案标准规定不明确是抗诉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的主要原因。《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检察机关抗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的情形,其实是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立案标准,而不是抗诉范围。抗诉范围强调案件的界限问题,法律对此应明确规定,将范围界定为对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权益严重的错误裁判而不能及于一般民事案件的瑕疵裁判。   (二)细化再审立案标准   从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的有关规定来看,其规范本身模糊不具体性,极易引起操作上的混乱,造成现实中当事人以申请再审符合条件而法院不予理睬,法院以当事人申请再审无理由却一再申请而对峙的局面。再审事由应当具体化和明确化,以使当事人和法院在再审问题上有清晰的规则可遵循,既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也便于法院审查和处理当事人的请求。再审立案标准的明晰化应从实体认定、程序运行、法律适用和审判人员职务廉洁性等方面做出以细化标准为要求的特殊规定。立案标准的明确和清晰使当事人和法院能够准确、及时作出选择与处理,避免了“当事人的一纸申诉状,使得法官身陷案卷堆”的窘境。   (三)调整立案审查处理机制   在取消人民法院自行决定再审并调整人民检察院抗诉引起再审的案件范围后,当事人申请再审应成为启动再审程序最主要的渠道。目前,我国法律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既没有规定法院审查并作出答复的期限,又对规定6个月的申请时限没有次数限制,这就使实践中法院对再审申请一拖再拖甚至置之不理,造成案件反复多次申请再审。基于上述原因,确有必要依据规范的机制对当事人申请再审作出处理,来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首先,应设定人民法院审查当事人申请并作出答复的期限,一般以15日为宜;其次,限定再审申请的次数,当事人对生效法律裁判申请再审应以1次为限,人民法院作出再审裁判后,不论裁判结果如何,当事人均不得再次申请再审。另外,针对再审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应该就再审案件的管辖权明确规定为上一级人民法院受理对下一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提起的再审申请,最高院受理对其自身作出的裁判提起的再审申请。   (四)规范引导外部监督   在我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舆论等主体对民事案件审理活动的监督是再审的重要材料来源,这是我国司法民主的体现。但是在法律体系中却无统一的法律对之加以规范,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法律制度之外监督的无序和混乱。外部监督不同于人民检察院的专门法律监督,它不具有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功能与权威,不能必然地引起再审程序。但是,不能据此否定外部监督所具有的一定积极效果,而应当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推动外部监督转化为人民检察院的专门法律监督,将其改造进入正式的诉讼程序。   民事再审程序作为特殊的法律救济程序,具有不同于一审、二审程序的特征和功能,再审程序的启动以生效裁判确有错误为前提。通过对现行再审启动程序实践和理论的检讨,以改造启动主体、细化立案标准及完善审查处理为着力点进行大胆构想。我国民事再审启动机制的改造,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稳健运行,对提高审判质量、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将会起到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审判监督改革新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卫平.民事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5).   [3]王亚新.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整体程序设计.中外法学.2007(5).   [4]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执行案件立案标准和启动程序
  一、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
  (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
  (3)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期限是两年。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4)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
  (5)义务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
  (6)属于受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二、申请强制执行需要提交的材料:
  *申请人为单位:
  1、申请执行书(加盖公章)。申请执行书中应当写明申请执行的理由、事项、执行标的,以及申请执行人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2、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原件(如一二审判决书、调解书、仲裁裁决书)。
  3、送达回证复印件(或者有其他可证明该法律文书已生效的书面文件)。
  4、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5、法人代表证明
  6、授权委托书(若法定代表人亲自办理,则不需提供)
  *申请人为个人:
  1、申请执行书(本人签名)。
  2、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原件(如一二审判决书、调解书、仲裁裁决书)。
  3、送达回证复印件(或者有其他可证明该法律文书已生效的书面文件)。
  4、身份证复印件
  5、授权委托书(若本人亲自办理,则不需提供)
  6、继承人或权利承受人申请执行的,应当提交继承或承受权利的证明文件。
  三、人民法院对符合上述条件的申请,在7日内予以立案;不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四、执行案件的启动程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法院执行信息平台-----
淘宝拍卖会“司法拍卖”
宁波法院执行专网
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
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
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
浙江法院网“执行案件信息查询”
&&&&&&&&-----宁波市基层人民法院-----
海曙区人民法院
江东区人民法院
江北区人民法院
鄞州区人民法院
北仑区人民法院
镇海区人民法院
余姚市人民法院
慈溪市人民法院
奉化市人民法院
宁海县人民法院
象山县人民法院
&&&&&&&&-----全国各级法院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宁波法院网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广西法院网
西藏法院网
天津法院网
北京法院网
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政府部门-----
发改局(经信局)
人力社保局
交通运输局
文广新闻出版局(体育局)
人口计生局
市场监督管理局
安全监管局
经济发展局
投资合作局
市国税局第三稽查局
网站管理信箱:nbblfywg#&&联系电话:8&&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技术支持:宁波在线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最佳使用效果分辨率&&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版本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院院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