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什么话是有关坚持不懈的事例?

让《论语》走进新课程文化(下)
《论语》与《思想品德》6下系列谈
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论语》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比较活动,以至于一发而不可收。紧接上篇《&论语&与&思想品德&6上》为继,为更好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更好的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提高师生的道德品质尽一点绵薄之力。
透过《论语》看自尊无价
自尊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在自我尊重和自我保护,其次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体现在与人交往中,讲究诚信,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用相应的礼仪规范约束自己,使自己远离内疚,避免遭受羞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很难找到这种愿意与其合作的朋友。因为怎样的朋友,都无法和言而无信的人长期共事。
再就是待人做事,内心虔诚恭敬,是避免内疚和远离羞辱的不二法门。记得《小故事,大道理》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出色的工匠,造了一辈子房子,很受老板的赏识。当这个工匠在造最后一座房子的时候,心里便产生了懈怠,心想反正是最后的一项工程,以后也不干了。结果房子造成之后,向老板告辞的时候,老板非常激动的拉着他的手说,你知道吗?为了表彰你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将把你造的最后一所房子赠送给你,作为对你的最好奖励。这个工匠听到这话,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很多人都知道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那个侮辱他的人最终的结局。就是韩信功成名就之后,找到了这个曾经羞辱自己的人。起初这个人战战兢兢以为必死无疑,相反韩信根据他的一些悔改变现和能力推荐他担任了当时的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的公安局局长)。我想这个公安局长,真的要在吾日三省吾身中度日,不然再有个差错谁都不会保他了。
一个人的尊严在受到严重挑战的时候,更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有自尊心,是不是有自尊的能力和智慧。如果说韩信审时度势,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赢得了自己的自尊,保护了自己的自尊的话,那么大禹就是另个自我尊重自我保护的典型。
大家都知道,大禹的父亲衮,负命毁族,在治理黄河中,因为劳民伤财导致怨声载道而被诛杀。大禹没有因为父辈的过失蒙上阴影,而是用出色的业绩在司空的位置上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他被众人推荐,继续从事父亲未竟的疏通黄河河道的重任。大禹时刻铭记父亲的耻辱,十三年治水过程中,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没有回家看看,最终以突出的贡献成就了华夏民族伟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自尊的人,包含着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期望。
《论语·八佾第三》中,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情感都是相互的,一个尊重别人的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古往今来,有千古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很多的时候,这种期望并不一定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护自尊呢?《论语》中也给了我们不少的启迪。《论语·里仁第四》中,子曰:“不患无位,患无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当自己的自尊,得不到他人、社会的承认的时候,要耐得住坐冷板凳,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著名的齐文化学者王志民教授,在自己的治学历程中反复提到这一点。他反复强调了在研究学习领域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只有在丰富扎实的学识的基础上,才能让自己占得更高看得更远。正是对古代文学体系的系统把握和扎扎实实的文字功底,使他的齐文化研究一举成名。
这正如挖井,明明经过勘探这里是有地下水的,但是挖井人浅尝即止,不断的更换挖井的位置,结果费力不少却是一无所获。我们学习、生活和干一番事业无一不是如此。
自尊的人,积极向上。《论语》中,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孔子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命状态大致表现为三种模式:圣贤模式,平庸模式和堕落模式。圣贤模式,就是孔子所说的,时刻反省自己,不断找出自身的缺点而改正,天天处于一种新我的状态。即古人所说的日新,日新,日日新。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很多人选择了放弃。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只要每天关注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和言行,并力所能及的做到最好就是了。举一个小例子,譬如说阅读名著吧。很多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都计划着阅读名著。这个计划不高,一年一本。但是几十年过后回头一看,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仔细一算,几十年下来,一本像样的名著都没有认真的读过。
笔者觉得自己痛下决心,开始从这样的小事做起。每天坚持阅读名著中的几千字,精心揣摩其中的十几个字,或写札记或写随笔,几年坚持下来收获多多。
前几天听说2011年感动淄川人物中,有一位是淄川党校的副校长。他一件非常突出的事情,就是在他的生活小区附近捡拾垃圾,一年的时间他捡拾的矿泉水瓶子不下一万个。一个人捡拾几次容易做到,但是一如既往的这样坚持一年两年,就是一个真正自尊真正具有良好心态的人才能做到的啊!
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前面提到的那位感动淄川的模范人物,即是一例。
陶继新老师也是这样一个例子,当他在曲阜师范任教的时候,他的学历和水平比起同事来讲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学用经典,他的能力已经让昔日超过自己的同事望尘莫及。这是陶老师近二十年来,积极向上不断努力的结果。
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论语·公冶长第五》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很多人都听说过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是齐国的名相,曾经连续辅佐过三位国君,在百姓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但是晏子个子矮小,其貌不扬。
楚国是南方大国,历来对周天子有不臣之心,更不要说对各个中原诸侯国了。齐国也是中原大国,但是楚王并不以为然。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楚王因为晏子个子矮小,故意让人只开两侧的边门迎接晏子。机智的晏子,看到楚国故意难为自己,做出要通过边门的举动,并且告诉周围的人,出使大国自然要走大门正门,出使小国自然要走小门。一直在伺机窥视晏子的楚王,立即让人大开城门隆重的迎接晏子。经过这一番较量,楚王还不死心。在欢迎晏子的宴会上,故意让手下人押解着一个齐国的小偷从旁边走过。并且故意的问晏子齐国人是不是都喜欢偷东西?不然怎么偷到楚国来了。晏子没有被楚王的刁钻问题难倒,而是在阐明了齐国人在国内都是安分守己以后,用大约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栀”回应楚王,说大概是楚国的水土使齐国人改变了自己的秉性罢了。这样巧妙的回答,无异使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见识了晏子的睿智的楚王对晏子刮目相看,从这里我们可以管窥晏子受到齐国国君和其他国君的喜爱的缘故。另外,晏子是怎样受到民众的拥护的呢?
齐国有段时间实施酷刑,很多人因为犯法而被砍脚。当面劝谏,很难奏效。一次晏子借齐景公询问自己集市上什么贵的时候,机制的回答说假脚贵。齐景公不禁要问为什么?晏子从容不迫的回答,因为被砍脚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假脚的价格也是直线上升。之后齐景公为此进行反思,对严酷的刑罚进行了修正。当然晏子爱民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件就是晏子不愿因为国君要高大自己的住宅让邻居们拆迁。坚持这样做的晏子,当然受到民众的敬重。就是弑君的崔枢在手下人要杀晏子的时候,说晏子是“民望”不可杀。
《古文观止》选用了《晏子不死君难》一文,里面晏子提出了君臣都是以社稷为主的观念,如果君主为社稷而死,那么做臣子的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果君主是为个人利益而死呢?只有君主私昵之人才会为之而死。由此可见,晏子懂得自爱,在于他有一种大胸襟大抱负,始终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有关。现在贪官污吏很多,有人说有政治制度上的问题。但是我们纵观贪官污吏的堕落,正是由于丧失了这个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考虑问题的高度和认识觉悟。
通过晏子的故事,我们知道一个真正自尊的人,要知荣辱,讲自爱。只要真正做到了以上这些,赢得他人的尊重并不难。
自尊的人,看重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上比”用现实生活中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义务。
我们并不反对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大丈夫品质。但是我们更多的是面对平静如水的生活,我们的平常心中,更需要一份诚信、责任心和爱心等。
人格,就是做人的格调。是每个人个体的独特性与其社会价值和意义的结合体,是最能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看重自己的人格,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于自身优秀品格的捍卫和保护,就是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鲜并不贬值。记得著名的畅销书作家金克拉曾经在他的《巅峰心态》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只足球队,这是世界曾经创造了400次胜利的球队。为什么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呢?就是他们的教练不仅训练队员的球艺,更注意指导队员如何对待学习和做人。在一次有电视直播的足球比赛中,他们这支球队由于裁判的误判而导致失败。在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这位教练,为什么没有对裁判明显的错误疾言厉色的予以回应。教练富有深意的说,我们看重比赛成绩,但是我们更注重的是人格。在人生的历程中,谁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误解呢?如果没有足够的心胸去宽容和理解别人,那么这个人很难取得任何成就,因为误解和错误的评判在人生路上几乎比比皆是。如果对于任何一个误判,都要斤斤计较,我们就没有时间去发展和提高自己。我这样做,也是希望我的队员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这位教练不是将教育停留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即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细节方面,教练都教育队员保持自己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也就是告诫队员要时刻看重自己的人格,人格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做到诚信,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少说多做,如果说了不做,就等于自毁招牌失去诚信,是害人害己,所以孔子所提倡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一种关于诚信的大智慧。你时时处处讲究诚信,你的人格指数就会上升。同样的,你对于自己学习中的责任、生活中的责任和事业中的责任,勇于承担并且出色的完成的越多,就会体现出你的责任心爱心越大。所以孔子曾经指责子贡说,你不要在那里说别人的坏话,你就那么好没有任何缺点了,我可没有你那么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想,孔子在忙什么呢?孔子在那里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和言行,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言行,搞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而已。
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发展,赢得自尊。树立自尊,不是动脑筋想想了事,是要付出具体的有效行动。这种有效行动,就是自己的努力发展和提高。上面提到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一种具体要求。孔子讲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己之不能,就是要努力的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才能赢得真正的自尊。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在用行动赢得自尊这个问题上,也可以说“发展和提高才是赢得尊重的硬道理”。现在随着个性化服务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转变人们的思想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譬如水饺产业吧,现在一个饭店能有几十种特色水饺;另外水饺皮、速冻水饺等等应运而生。也就是过去的三百六十行,变成了今天的三千六百行乃至三万六千行,给我们用实际行动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在发展,每个人也在发展,如果一个人只是躺在过去的成绩和荣誉上停止不前,那么他很难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永久的尊重。记得一个与居里夫人一样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将自己的奖牌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让自己时时陶醉在过去的成绩和荣誉面前,结果后来一事无成。而居里夫人呢?对于诺贝尔奖淡然处之,继续投身于自己挚爱的科学研究工作,终于再次赢得了诺贝尔奖的青睐!
魏书生老师在他的班级管理中,充分的树立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理念。检查每个同学桌子上的座右铭是一个职位,承包班主任的办公桌是一个职位,检查是不是乱吃零食是一个职位,看同学是不是按照要求在出操的时候戴了白手套是一个职位。实际上,我们看出魏老师在设立职位的时候,不仅被动的适应“市场”要求,而且激发学生主动的去根据自己的个性去开拓“市场”,比如那个承包班主任办公桌的同学,就是自己“发现”的一个岗位。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同样我们可以说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我想我们会从中发现许多珍贵的东西,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赢得尊重获得启示。
只要自己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你就会从他人身上看到许多高尚美好的东西,这里面包含着知识智慧和能力觉悟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子贡说过一句话,就是“文武之道,不坠于地,在人。贤者得其大者,不贤者得其小者。”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每时每刻每处都会收获多多。
一个真正懂得自尊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尊重他人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礼仪和艺术。《论语·泰伯第八》中,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段话中,曾子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尊重他人。一是要端正容貌,表现出谦和,以远离粗暴和怠慢。现实生活的经验告诉大家,一个谦和的人,受到他人粗暴和怠慢的概率是最小的。二是要调整表情,让人感觉值得信任。大家都知道一个让别人无法信任自己的人,是无论如何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的。三是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表达艺术,不要让人鄙视和背叛自己。一个与人交流,语气掌握恰到好处的人,一个讲究说话艺术的人,就是一个真正尊重别人的人,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尊重的。
也许读者和笔者一样,感觉我们的文字没有告诉大家具体可以照搬照抄的赢得尊重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因为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方法。一个真正能赢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人,是不会拘于任何方法或者其他形式上的桎梏的。让我们一块重温孔子的话,从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君子无适也,无没也,义之上比。”——走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步!
透过《论语》看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往往是自信。我们缺少自信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于他人的信任。没有了自信,我们常常增添了迷信。迷信考试成绩,迷信某种技能,迷信关系,迷信金钱,迷信读书,迷信才能,迷信权势,迷信戒律,迷信痛苦,迷信解脱,迷信情感,迷信于荣誉,迷信于利益,迷信于各种等级贵贱,迷信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些种种的迷信,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即使一千次一万次错误面前,一千次一万次失败面前,我们不去反省。
因为迷信,我们有时忘记了自己是人类的一份子,忘记了自己是大自然之子。因为迷信,我们将自己凌驾于大自然和各种客观规律之上。由于迷信,我们对于科学真理,视若无睹听若罔闻。
我们的视觉听觉,都给我们灌输大量的信息,让我们感觉到迷信者大行其道,而真正尊重科学的人们却是默默无闻或者饱经坎坷与磨难。冲动的欲望这个魔鬼,总是在撺掇我们寻找那种几乎不可能存在的捷径,这也许是迷信存在的更根本的原因。
因此,自信的价值,表现在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时候,更表现在处境险恶的情况下。
在这里还是讲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匡地。匡地的老百姓受到阳货的压榨和盘剥很厉害,恨极了阳货这个人。偏偏孔子的长相非常像阳货,于是遭到了不明就里的匡人的围攻。《论语·子罕第九》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孔子坚信自己追求和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是无愧于天地鬼神的,是会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坚信自己也会和绵绵不绝的大道一样不会被灭绝。
由此,我们看出,一个真正拥有自信的人,要做出一种正确的选择,并努力的实践。马克思提出自己的目标,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周恩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且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们的心态、思想和言行,都证明了他们无愧于自己的正确抉择,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自信呢?
孔子的一生,几次面临生死的考验,但是他和弟子们坚持下来了。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们拥有自信,因为有自信他们在注意保护自我的前提下,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一直坚持走下去。
陈蔡之厄中,孔子师徒贫病交加,情形非常糟糕。火爆脾气的子路,找到孔子说,我们奉行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也会遭遇这样的穷困吗?子路的这种抱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换成大家常听到的话说就是,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恶人却是在那里逍遥自在?这也是很多的人,在本来正确的道路上走着却忽然改弦易辙的原因,也是多数人没有到达理想人生彼岸的重要原因。孔子怎么回答子路的呢?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修养的人与没有修养的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修养的人坚守着穷困,在穷困中没有改弦易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情况下,曾经想用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顽强的活了下来,用不屈的意志写成了为千千万万青少年喜爱的励志小说。山东省特级教师王桂芝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再坚持一点、再坚持一点。也正是这个缘故,她与她的学生们一起创造着人生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正是这种不间断的坚持,使他们的人生不断走向辉煌。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如果谁坚持读书且写读书札记,每天坚持写千字以上,坚持上十年。如果十年以后,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不满意的话,他可以拿着他十年来写的360万字读书札记找我,我情愿奉献上他这十年来的损失——人民币一百万元。眼下,很多年轻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这样那样的抱怨,朱永新教授这样讲,这些为自己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和他签一个合同——坚持十年读书写札记每天千字以上,一定会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自我有成就感的优秀的人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永新老师具有大智慧的勇气,在这种勇气的背后是一种自信的力量。
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但是由于没有自信,没有去挖掘和发挥出来。我们设想,如果毛泽东出生在四百年前,他可能默默无闻;如果世界百米跨栏冠军刘翔出生在一百年前,他可能因贫病而死;赵本山、小沈阳如果出生在几百年以前,可能只是一个受人轻贱的戏子而已;作词人这个职业,在过去远远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重视……我们出生在一个需要众多人才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事的职业不再是三百六十行,而是三万六千行。第三产业,是一个个性化服务产业,是一个让每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个性的产业。现在是一个人,要懂得几种以上生存技能的时代,是一个掌握了技能还要不断的学习的时代,学习的不仅是技能,而且是怎样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能力。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人从呀呀学语到能说会道,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茹毛饮血到做出各种美食,从站立行走到飞向太空,实际上人类自身的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连人类本身都是想不到的。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用我不行或者我不能阻止我们自己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或者阻止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继续坚持走到底。
透过《论语》看如何扬起自信的风帆
《论语》中,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未若丘之好学也已”这里孔子给自己找优点,结果找到的优点就是自己比别人更好学。也许有人会说,孔子不是说只有颜回好学吗?怎么这里出来了一个自己好学呢?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的理解,孔子的意思应该是自己的好学与颜回是无法相比的。为什么呢?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孔子更处于优势。另外一点,就是孔子的谦虚了。时时处处谦虚,是孔子倡导的一个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孔子在其他的场合所说的只有颜回一人好学。
孔子的好学,很多人都知道一些,我们还是针对主要的表现进行一下回顾。“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在出行的时候,经常从身边发现自己学习的老师。大家知道,孔子不是一个足不出户的人,是一个职业游说家。他曾经有十四年的时间,是奔波在游说的路上的。由此可见,孔子时时处处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他不放过学习的机会。《论语》记载有“入太庙,每事问。”在这种场合,有许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礼仪。在孔子看来,礼仪中渗透着修身做事治理国家天下的大道理。参与重要的场合,虚心向别人请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
魏书生老师在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级部学习倒数的学生转到了自己班里。魏老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这个学生找优点。这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就都是倒数,不知有多少老师批评过他了。让他找缺点,他会很快的找出很多,但是要让他找优点他犯难了。一天过去了,找不出优点,魏老师批评他。第二天还是找不出来,魏老师批评他。第三天魏老师说你如果再找不出优点,就要班法伺候——写出500左右的说明书。这个学生憋得脸儿通红,说老师我找到一个优点了,就是我人好。魏老师非常高兴称赞道,说你这个优点很好,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做一个好人吗?你看,你已经基本做到了,再经过学习,我们会做得更好。
不满大家,笔者参加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内,充满了自卑。不善于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性格内向,虽然领导大多说自己工作态度认真是个好同志,但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是无以复加。后来无意中养成了读写的兴趣爱好,后来发展到主动找老师指导点拨,记得山东理工大学(当时的淄博师专)的刘世友老师和邢人杰老师,都说我很执着。我把这种执着作为一个优点时刻记在心中,当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自己很执着,于是又重新鼓起勇气前行。于是从写到读到抄到背诵到写,我一路走来收获多多。
看到自己的优点,容易产生自信,激励自己不断的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论语》中,孔子有这样一句话,是肯定自己优点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他倡导的文化理念历经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灿烂辉煌。很多同时代的人,没有认可孔子,但是两千多年的历史承认孔子文化是最优秀的。很多年轻的人,不认可孔子,但是历经人生风雨的洗礼的上了年纪的人都感觉到孔子文化的可贵之处。
任何一个坚持真理不被人理解的人,都可以用“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因为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失败者,常常是些埋怨环境,指责他人的人。旁观者不难发现,如果他们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上,是不难做出一番骄人的业绩的。
要在生活中积累成功,以便更好的树立自信。很多人总是把成功定位于立大功建大业,实际上我们应该把成功定位于我们日常能够做到做好的身边小事情上。《论语·子罕第九》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覆一篑。进,吾进也。”
谈到教育创新,魏老师讲很多老师说做不到。什么原因呢?就是很多老师都把教育创新,当成一堂课整体的创新,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这样老师们常常在创新的路上止步不前,最终很难有理想的教育效果和自身专业素养的切实提高。魏老师说,我们不妨把创新定位到一些很小的细节,譬如上课时心态调整的很好,板书很漂亮,某个地方的教学语言很机智……实际上,我们看特级教师们的著作和文章,会发现这样一个道理,这些优秀教师们,也是和我们一样做着一些容易让人忽略的工作,他们的成功,正是由于自己把更多的这样的细节做好了。实际上,当教师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细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每天都会有成功的喜悦。这些事情,别人看不到无关紧要,但是作为一个缺乏自信几乎要半途而废的人来说不异于是沙漠中的绿洲和干渴时候的救命水。如果你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那些乐观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非常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或优点。
要扬起自信的风帆,是不是只要看自己的优点,忽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就可以了呢?不是的,如果真的那样做,就是自欺欺人,也不会树立真正的自信。我们看到自己优点的目的,就是要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我们还是回到《论语》和孔子身上。
孔子有缺点吗?有。举个例子吧。我们知道孔子常挂在嘴边的有这样一句话,就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我”。知道了这个缺点,孔子在以后非常注意进行弥补。由于孔子用心,他还是真想出了改正的办法。《论语·子罕第九》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孔子在后来把认识一个人,放在重要位置。当樊迟问知的时候,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知人”。
树立自信,必须克服自卑。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生活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老是过五关斩六将,更多的是败走麦城。在失败和挫折面前,熟视无睹是自欺欺人;沉溺于失败的痛苦,无异于是懦夫的作为。被称为一代大儒的曾国藩,曾经在战场上有屡次失败的状况。要向朝廷汇报战况,曾国藩首先写了屡战屡败,很快就感觉不妥。经过一番思虑,他改成了屡败屡战。有人说是曾国藩在这里玩起了文字技巧,但是我从中看到了曾国藩树立自信克服自卑的过人智慧。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另一个姓曾的名人,就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是这个曾子,得到孔子一字评价是“鈍”,但是勤奋的曾参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孔子文化的重要传人。很多同学都在《家庭教育活页问选》中,看到曾国藩幼年时读书遭遇小偷的故事,据说曾国藩夜间背书直到深夜,躲在他家房梁上伺机行窃的小偷,通过偷听已经将曾国藩背诵的内容烂熟于心。于是小偷跳下房梁,对曾国藩羞辱一顿飘然而去。小偷最终是小偷,但是勇于克服自卑的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名臣和当之无愧的大儒。
透过《论语》看少年为什么要自立
生活中,常常提到自立。但是另外一个词汇常常涌入我们的脑际,那就是依赖。也许是依赖,是人的惰性中的一种,不需要刻意的培养。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中,处处是依赖思想非常重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生活将会崩溃,也就是说要回到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好在当各种依赖思潮冲击着我们的思想的时候,很多人是清醒的,他们抓住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每个机会,锻炼并提高着自己生活的能力,并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我们这个社会也给予了这样的人以充分的尊重。使自立者成为受尊重的人,成为自强的人,成为所谓的社会成功人士。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挣的饭,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但是不知道怎么,社会上常常有一种好逸恶劳的思潮,时时侵袭着我们的思想情感。诸如青少年中的依赖,诸如啃老族的滋生,诸如各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依赖心态思想和言行。
我们提倡创新,我觉得每个人首先有一种想法,就是做一个新的自我。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在这个新的开始中,我们有兴趣去坚持我们有意义的一切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有兴趣去尝试一切我们没有尝试过的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我们知道大家都在追求平等,我觉得首先应该从追求克服依赖性的平等开始,人人都自己干好自己能做的事情。用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要建成一个理想的人间乐园,就是人人乐于自立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立,而且帮助别人自立。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每个父母都是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教育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譬如说话,譬如行走,譬如自己吃饭,譬如帮助别人等等。实际上,几乎每个父母都会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这是孩子一点点自立给父母带来的喜悦。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掺杂进了依赖的心态思想和言行;我们的父母和社会,不知在什么时候,为年轻人的依赖即非自立心态思想和言行,提供温床。这是年轻人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因为这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退步,即自己幼年时候不屑为之的却在长大以后大行其事。
什么原因呢?我们在不自觉中,让一种腐朽的思想在悄悄的腐蚀着我们的灵魂。孔子在《论语》中,对颜回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有人讲,孔子所倡导的礼仪是一种繁文缛节,是一些迂腐的东西。实际上,这是对孔子礼仪文化的一种误读。我们并不讳言,孔子的礼仪文化,有形式繁杂的弊端,但是作为这种礼仪的倡导者的孔子,他看重的是礼仪的内涵,即每个社会人所应该承担的道义,而不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形式。孔子在《论语》中有言:“人而无仁,如礼何?”,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心灵,那么徒然的学到一些礼仪的形式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他的这段话中,把那些对自己和他人有害的各种信息,采取了不吸收,更不传播的措施。譬如有一种病菌病毒袭来,我们首先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免疫能力,想方设法让这些有害物质不侵害我们。如果不幸,我们感染了这些有害的东西,我们要做到不传播,不扩散,最大限度的降低这些东西对自身和他人的腐蚀与侵害。
因此我们说这种自立,就是要提高生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从生活实践中习得。我们可以通过看书增长智慧,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学习奠定基础,更主要的是我们只有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毛泽东在他的著名的《实践论》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一个秀才饱读诗书但是杀猪这样一件很小的具体的事情他可能做不了,因为他没有实践锻炼,这种能力是不会单凭读书后就从头脑中产生出来,他要靠一种相应的胆识和具体的行为来完成。谢觉哉同志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立是我们提高自身能力的必然途径,所以每个想提高自己能力的人,就要首先从身边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其中在学习和锻炼中成长。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也要靠自立。我们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不能仅像深山老道那样苦苦参悟,我们要在生活实际中,要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要在提高我们的生活能力中,提升我们的道德。没有哪个人,什么实际的事情都不做,可以说自己是道德品质非常高的。如果有,简直是痴人说梦。
孔子是一个非常看重实际能力的人。他在《论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能独立的去处理好一些事情,即使他能熟读背诵《诗经》中的全部文章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必然是有能力的人;一个真正有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能力并这样去做的人,也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最后,我们是要明确一点,就是一个不能自立的人,是永远无法成为生活的强者的。不仅如此,一个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人,几乎是无药可救了。
透过《论语》看少年如何走向自立
青少年应该怎样走向自立。实际上关于自立,是每个人终身都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只是达到的层次不同而已。孔子在《论语》中有“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我想,孔子在这里讲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也是自立中的一种。
实际上,如果不是自立,而是他立,即使是在船坚炮利基础上立起来的傅仪皇帝不是也灰溜溜的下台了吗?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君子“不患不立,患无所以立”。看来孔子是非常注重立的内涵的,自立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就是看你自己做的事情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你在做这件事情时的心态和思想,是不是最辽阔高远的,你的言行是不是最高质量的,是不是对他人和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
现在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看看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的名利上的报酬,如果有就干,如果没有就放弃。因为鉴于这种狭小的心态和思想,很难有真正在众人心目中立起来的人物。即使有这样能力的人,也因为他心胸的狭小而夭折于自己的鄙陋。追求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人,拘泥于一己之私,那无异于陷入一个容易让人堕落的泥沼。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是被假大空害苦了。因为很多喊着假大空口号的人,做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事情,倒不如我们一上来就喊着自私自利的口号来的实在。实际上,大家不要忘记,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上,总是存在着各色各样的人,有很多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那些说的和做的一样的仁人志士。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着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的努力而前进。
有人可能要说,就像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到了三十才而立,我们现今的青少年为什么要早早的谈自立呢?这里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三十岁的那一年,齐景公与晏子到了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分析说,秦穆公这个人,志向远大,行为中正,善于识别和使用杰出的人才,即使称王天下也是不值得奇怪的,何况是称霸中原呢?齐景公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大家知道齐景公什么人啊?是一个非常希望自己像齐桓公一样做出一番霸业的人物。而且他的身边,有晏婴这样贤明的宰相。他与晏婴一起到达鲁国,而且请教孔子后心悦诚服,说明孔子在“礼仪”的钻研方面和宣传方面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国界。
孔子之所以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有所建树,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培养起了崇尚礼仪的兴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有人说,我们这里讲的生活自立能力,你怎么讲起了蕴含人生深刻哲理的礼仪呢?似乎有些跑题了。那么我们书归正传,就是孔子在《论语》中告诉人们,我小时候因为贫贱的缘故,学会了很多谋生的技艺,这是现今的君子们所很少具备的。有些小朋友听了,非常高兴。说孔子小时候就学会了那么多的生存技能,是因为他生活贫贱,是被迫的。我们今天吃穿不愁,就不用去学习什么做事情的本领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的教育理想中,提到了一个生利教育,就是人人都要成为生利之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创造价值带来利益的人。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学习的论述,就会发现学习就是学着做一个关爱社会中每个人的人,就是学着做一个抛弃了个人蝇头小利的具有崇高思想的大智慧的有利于人民的人。
有了这样的心胸,就减少了依赖。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他的班级和课堂上,通过文化课学习、班级管理等等各个细小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这种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为我们展示了自立教育大有可为之路。在语文课学习中,魏老师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讲课文,自己出检测题……在班级管理中,魏老师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都觉得自己是有用之人,都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之人,都感觉到做事情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等等。一个学生一堂课能够识记五个生字词是自立,一个学生三年坚持撰写70多万字的读书札记也是自立。人的能力各有侧重,只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心态和言行,就是自立。
在家庭中、在学校里,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实际上,是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者的一种偷懒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老师、家长是个圣人还可以,如果老师家长的话语中,本身就含有很多的片面性和缺憾,那么如果孩子还是听话的话就会误入歧途。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和家长不会永远伴随孩子一辈子,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让孩子形成了这种失去自我一切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因为在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事业中,有许多的事情都需要他独立的做出分析和判断。到那时候,他却是一个不能或者不会独立思想的人,这是非常遗憾甚至是可怕的。
我们这里提到的独立思考,不是不去参考老师家长的意见,而是更好的学会利用教师家长意见中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觉悟,更科学的做出决策。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三年不改于其父之志,可谓孝矣。”曾子曰“传不习乎?”等都是对老师和家长的优秀的品德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积极锻炼,提高自立能力。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孩子或者是家长认为,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参加各种不同的劳动锻炼,就是影响文化课学习,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和提高生活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在慨叹现在的孩子自立能力差。不过,我们非常可喜的看到了家长和老师同学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些家长,更是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学校的老师们也在通过一切可能利用的途径增加学生锻炼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这里我想提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实际上就是提到了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实际生活能力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因为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在不少的读者中认为就是“学习好了就去做官,做官有了业绩要进一步学习”。虽然这种解释有些别扭,往深处想与孔子及其弟子的一生有着许多的矛盾之处,但是大家也就得过且过了。翻看王力老师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就会看到,仕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实践,而不是单纯的指做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就是告诫人们,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能让人自立的知识,只有能促进人们更好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能不能自立,是我们分辨真知识和假学问的“试金石”!也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缺少哪些方面的知识,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学习,更好的明确我们今后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用更加通俗的话语解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就是学习文化知识觉得可以了就学以致用;在我们做事的过程中,要注意抽出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透过《论语》看自强
这一单元的内容,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与我们学校综合楼上的校训——自信自律自立自强,几乎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仰望墙上的大字的时候,都有一种自己的解读,可能这种解读随着每个人的心境处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内容,但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自强。
自强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当过周朝史官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对于自强做了精辟的解释——自胜者强。
也就是说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最强大的。现代人也普遍认同这个观点,就是一个战胜了自己的人,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也就是说,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将无敌于天下。
有人要问,战胜自己,具体来说战胜自己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战胜自己,就是战胜自己的贪婪、自私、愚昧和冷酷等等。用《弟子规》中的话说,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二十一个字,可以说是对战胜自己的具体表现的一种高度概括。因为这二十一个字,概括了在家里、在社会交往中,在心态方面、做事方面、学习方面的一些道德规范。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凡是这样做的,一直坚持下来的,都是越来越强大。他的生活、事业、学习等等,都会变得多姿多彩,他的人生是不断增值的。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人们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光明和温暖。做一个这样的人,会时常感觉活着的最大意义和幸福。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自强的必要性。
自强是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不退缩,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
一个人不自强,就会受气受辱,遭受种种的不堪。就拿孔子来说吧,少年时期的孔子,如果不是自强,比别人的少年儿童更多的掌握了些谋生的技艺并且用它来维持生计,孔子母子的生存就是一个问题。
还有孔子刚开始带领弟子们的时候,年轻气盛的子路,不知怎么就是看孔子不顺眼,处处凌辱孔子。孔子没有与子路针锋相对,而是用自己的文化和言行证实了自己的文化和人格魅力,让子路转变了对待自己的态度,后来子路成为追随于孔子左右的忠实弟子之一。
孔子到齐国游说,他的礼仪文化的繁文缛节受到了晏子的批评,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孔子没有恼羞成怒,去想我这样世界级的文化大师如何如何,而是知错就改,把晏子当成自己的老师,在《论语》中留有孔子对晏子的称赞:“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一开始孔子的礼仪文化遭到晏子的质疑,肯定孔子心理也不好受,但是通过与晏子的交往,发现晏子评论恰中肯綮,也就心悦诚服。后来孔子在礼仪文化的宣传和实践中,力倡从简。并且一再强调,“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上比。(《论语》)”我们不难想到,孔子对于礼仪观念的完善,但是受了晏子很大的影响。
以上可以说是来自自己阵营中的反作用力,孔子没有低头退缩,而是勇敢的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让自己的团队得到壮大,自己的文化思想和人格也得到了提升。下面,我们看孔子是如何对待来自外部的欺凌的。
在匡地,被当成阳货受困;在陈蔡被围,贫病交加;在宋国讲学,受到桓魋的威胁等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不断壮大他的教学团队,很多政治经济和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人才被感召到自己门下。所以在这些外患面前,孔子凭借着自己教学团队的优势,成功的化解了种种危难。如果我们自信分析,这种自强就包含着自己团队集体的强大。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软弱,会怎样呢?大家有目共睹:从184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政府被列强强行割去国土面积达173.9万平方千米;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1000多个;承受战争赔款195300亿两银元……
所以说走自强之路,是每个有头脑的人的必然选择。
怎样自强,首先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奋斗。
不管是国家民族和个人的自强,都不会轻易得来。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身体力行,要有奋斗的精神,要做艰苦卓绝的努力。
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就连子贡也这样认为。孔子对子贡说,我更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人。(《论语》中语意)我想,这种一以贯之,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奋斗的另一种表述。这种奋斗,是用毕生的心血智慧乃至生命的付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看出看似温文尔雅的孔子的决绝的一面。当然这种决绝,不是莽夫的暴虎冯河,而是一个大智大勇者与道义融为一体更好的弘扬道义的不二选择。
这里面包含着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意思不言而喻,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孔子能够游刃有余,正是由于他的战胜自我和超越自己的大智慧使他具有一种逢凶化吉的大觉悟大德行。
如何自强?前面我们提到关键是战胜自我,实际上就是一种胸襟的开阔觉悟的高远是第一位的。要提高我们的心灵境界,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身边的事情虽小,却是时时刻刻映射出我们的心灵境界。只有我们注意从小事做起,时时刻刻磨砺自己的意志,处处战胜不断涌现于小事细情中的小我,那么我们就是在扎扎实实的走向自强!
透过《论语》看如何面对挫折
挫折,一个频繁出现在我的思想视野中的词汇。从数年前看到,今天又在《思想品德》课本上看到《中日青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想到以前常常在教育类文章中常常提到的挫折教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了挫折人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温室里培育不出让人赞叹的花草,纨绔子弟中很少有出类拔萃的少年。
一方面,是中国的父母们,在各种挫折面前恨自己的羽翼不够丰满不够辽阔,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撑起一片没有风雨的艳阳天。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深深的担忧。
实际上,孩子挫折教育的缺失,反映在父母的思想意识领域的混乱和教育理念的南辕北辙。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就是《康熙大帝》,大家被电视剧中孝庄皇后和康熙两个人深深的感动着。感动之余,人们忘了自己可以做那样的人。
孝庄皇后,在儿子出家孙子幼小的情况下的,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她在种种挫折和不幸面前,心中装的是天下苍生和国家社稷,这一点我们很多人无法祈及,所以我们很难萌生那么伟大的抗击挫折的伟力!
也正是这种种的挫折,提高了幼年康熙的思想认识和处事决断能力。孝庄皇后,在重要的关头和危急时刻,都要带上自己幼小的孙子,要他从小感受江湖的风浪和人生的险恶,感受什么叫作无所畏惧和大智大勇。
有人说过,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孟子那样的大家,就是因为没有了能培育孟子的伟大的母亲。我们说,如果没有孝庄皇后,就不会有让人仰慕的康熙大帝。因此挫折教育,应该是父母和老师先行,这也符合“其身正,不令则行”的教育理念。
实际上,弱者就是弱者,历史上不是有扶不起的阿斗吗?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育,实际上都是做着扶起阿斗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首先把被培养者看作阿斗,不自觉中每个教育者和引导着也都有了阿斗的心态。
《论语》中有句话是,“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正是险恶的环境,才更能磨砺人的意志。据说没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橡树,是不会有坚硬的材质的。人也是一样,就是只有挫折才能磨砺强者更坚强的意志。人身上的巨大潜能,正是在困难和逆境中爆发出来的。
大家都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据说李广夜巡,发现一头斑斓大虎向自己扑来,迅速拔出利箭射去。第二天,李广又到了自己拔箭疾射的地方,不禁哑然失笑。哪里有什么斑斓大虎,却见一虎状的巨石屹立身前。再看自己射出的箭深深的没在石中。李广感到不可思议,几次拔箭试射,都无法把箭射入石中。实际上心理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些险恶的环境中,人们的潜能会得到极大的激发。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曹子建七步成诗的故事。虽说是曹子建才思敏捷,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会有这样敏捷的才思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只要留心一下,自己身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成功,我想这里面也有大禹的父亲衮的功劳。衮治水的失败,给大禹治水少走弯路提供了前车之鉴。有一种1605的农药,就是经过1604次失败以后实验成功的。我们的农药发明者之所以成功,就是经过这一系列不成功的尝试之后,真正摸索到了成功之门!
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不要忘记《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就是蚊子可以打败狮子。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看成一个意志薄弱者,因为有一句名言,大家要记取,就是世界上唯一能打败自己的人就是绝望的自己。
我们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绝望的人,应该怎么办呢?就要面对挫折,进行冷静的分析,找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条件导致自己失败。如果是主观因素,就要调整自己心态思想和言行,重新再来。如果是客观条件,就要审时度势,或者调整自己努力的具体目标和方式方法途径。
看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真正理想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成为周公旦那样的政治家,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实际上,孔子身上不具备周公旦那样众多的客观条件。譬如孔子不是天子的弟弟,也没有继承天子位的幼小的侄子需要辅佐,更没有周天子祖祖辈辈的人气和积累起来的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基业。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孔子在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之后,提出了“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上比”的人生目标,利用自己善于学习融会贯通的本事,研究了夏商周等的文化礼仪精髓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民风民俗、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文化宣传和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具体目标。孔子根据自己的特长,极具创造性的利用自己擅长和精通的六艺作为自己移风易俗的具体形式和承载途径,让人们在不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感受到一种高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提高自己的人生质量。
在挫折面前,孔子是自我排解和疏导的大师。《论语》中,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反映了这一点。孔子是礼乐大师,在陈蔡之厄中,他仍然讲诵弦歌不息。在齐国他的政治理想遭遇挫折,没有被齐景公重用,但是我们看到了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憨态可掬。
有人可能把孔子想像成,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老夫子。实际上,孔子是一个善于创新思维,不墨守成规的人。“温故而知新”,可以看出孔子的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思想。“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可以看出孔子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是顽固不化不固执己见等等。正是由于孔子身上具有这样一些优秀品质,才使他在出使十几个国家地区历经十四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在不断完善自我利国利民的同时,成就了他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的卓越人生并带出了令几千年以后的世人刮目相看的卓越的师徒团队,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透过《论语》看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必要性
透过《论语》看如何磨砺自己的意志
大家都知道了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自身成长和人生价值的提升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让自己真正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呢?
在《论语》中孔子有句话,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句话有时理解起来非常宽泛,就是尽量从自身找毛病。有些人说,自己实在没有毛病,那不是弄虚作假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是认为这是优秀者的故作姿态,是给人做样子的。如果喜欢从别人身上找毛病的人,就是不改那么这个“秀”算是白做了,因为这是对牛弹琴。
看了《思想品德》中对坚强的意志品质的解释,我豁然开朗了,这不是作秀,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省的功夫,而且是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内功。我们看坚强的意志品质所包括的主要的四个方面: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定性等。都可以在貌似(一般情况下)自己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元素,使自己的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往更好的一个方面转化。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就体现了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在人格上的独立性、自制力等诸多优秀品质。“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则表现了一个人的果断性,“君子固穷”,则表现了一个人意志品质中的坚定性等等。现在我终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解读“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具体含义,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针对这样一条《论语》中的处世格言,不再是做个姿态而已,而是要扎扎实实的去付诸实施。
对于我们来说,要自觉的约束管理自己。孔子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可以弗畔矣”因此,我们加强文化学习,不仅是一个是否感兴趣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培养我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一种方法和途径。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让学生和他一样坚持写日记或者读书札记,他把坚持读书写札记,称作是“道德长跑”。在公民的道德素质极易滑坡的今天,坚持这种“道德长跑”就是提高自身道德免疫力和提高道德整体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
有些人说现在有了网络,要写文章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即使是几千万字,也可以在瞬间完成。我们在这里说的坚持“道德长跑”,不是从网络上下载,而是认真的阅读名著,实实在在的接受经典文化洗礼,而后结合自己的心态思想言行以及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提高思想认识觉悟增长智慧后,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历程。
很多处于成长中的年轻人,都在寻找自己愿意干的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讲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这里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道德缺憾。就如同一个偏食的人,只是在吃饭的时候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一样。孔子说的“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上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只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工作或者事情,我们就要坚持干好。这样不仅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且是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极好的机会。
很多的年轻人,喜欢看《士兵突击》,但是都感觉很难做到主人公许三多等人所做到的。例如特种兵在训练的时候,不仅要应付各种复杂险恶的环境形势,而且还会面临着意志力和生命极限的考验。曾经有个镜头,就是为了增强体能,士兵们必须吃田鼠。恐怕在一般情况下,谁都不愿意去逮只田鼠来吃,但是特种兵在特殊的情况下,做了自己不感兴趣做但是对自己保持体能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吃掉刚刚抓到的田鼠。
有些人说了,我们不是特种兵,不需要那样一些艰苦卓绝的训练,也没有那样的机会训练,是不是我们就没有了磨练自己坚强意志的机会了,是不是我们就只有做一个生活和人生之路上的弱者了?显然不是,因为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机会,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
比如举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和我一起练习太极拳的有个战老师,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从不间断,无论是早晨还是晚上。这样一直坚持下来,不仅锻炼出了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锻炼出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具体来说就是锻炼了自身的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定性。如果这四个素质中的任何一个经受不住考验,战老师的这种锻炼就不会坚持的这样好。还有人,一直坚持做对让人有益的事情,而且平等的对待每个人,时时处处从语言思想和行为各个方面,在发展自我的同时,都考虑到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怀。实际上,这样做的人几乎就是圣贤了,而且我们当中有很多的人就做到了。
孔子说过一句话,就是“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只是未若丘之好学也矣”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发现具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就分布在我们身边。实际上,只要我们愿意,时时处处注意自我约束调整和管理,我们就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套用孔子的一句话,“苟欲仁,斯仁至矣”,我们可以说,“苟欲坚强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至矣”!著名的奥运会短跑名将刘翔说过“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严于律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就是我们的优秀品质之一。
透过《论语》看如何悦纳自己的身心变化
透过《论语》看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理冲动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冲动不仅青春期有,任何年龄阶段都有。记得郭冬临说过一个小品,题目大概就是《冲动是魔鬼》。从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言行就是接近大人,我们的一切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几乎和大人无二,但是我们的心理年龄分明是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要重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并不讳言,即使是大人他们的道德品质也不是到了一个相应的高度,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比我们更加善于驾驭自己的心态思想和言行而已。如果就其中的某些个例而言,甚至不如我们更加善于驾驭自己。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渠道学习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使我们具备了基本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我们具备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但是,要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我们实际学习生活中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我们可以把这种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通俗的称为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这些方面,《论语》的智慧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慢慢分析一下,就会豁然开朗。
首先是从信息的输入渠道,我们要严格把关,把容易造成我们失控冲动的各种不利因素从外围进行排除。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等等,就是严把输入关的。至于孔子所说的礼,就如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也就是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自觉的运用自己学过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进行保护自己,就是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违反法律的言行,我们不要去看,不要去听,更不要去想去说去做。
如果这道关出现了问题,各种信息已经闯过了这道关,我们就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1、自我暗示法。就是暗示自己是一个非常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的人,而且严格按照道德规范和法律去思考问题,去说话做事,这样暗示的结果,就是让几乎要越过道德规范和法律界限的念头打消,保持自己最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很多违背道德规范和法律的人,在事后忏悔中都大喊自己糊涂,也就是他忘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神差鬼使的让自己心中魔鬼操控了自己,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滑行而不知如何止住。《论语》记载,孔子在宋国受到大司马桓魋的威胁,要让一般的人,早就吓得屁滚尿流找不着北了。但是孔子这个时候,还是坦然处之。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家都会记得,“天与予德,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用的是心理暗示法。人家桓魋狠话放出来了,而且采取了行动,把孔子师徒在那里讲诵礼乐的大树都连根拔出了。这个你再当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不行了,实际上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面对这种状况,孔子确实是无力与桓魋抗衡的。那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人家有人有势有权,孔子师徒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啊!这个时候,如果仓皇的离去,可能给本来是恫吓的桓魋助长了贼心贼胆。因此孔子采取的是坦然离去,在这种心理暗示法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大智慧。
2、目标转移法。实际上,我们在冲动的时候,心理被一种高亢的情绪所左右,这个时候常常是最不理智的。魏书生老师,教育自己的学生在冲动的时候,默数1-60,不要忙于做结论下断语或者采取什么行动。孔子有冲动的时候吗?有。《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出两处,就是季氏的家臣和范中行的家臣叛乱夺权之后,都曾经分别邀请过孔子,让孔子去帮助他们主持局面。孔子也都表示要去,并且希望凭借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孔子几乎要有这种冲动之前,不是马上采取行动,而是找了善于给自己提反面意见的子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听听反面的声音。我觉得这就是孔子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果孔子给颜回等比较顺从自己的弟子说了,可能听到的是一片附和生,反而不利于自己的正确决策。孔子在听了子路的反对意见之后,重新进行了思考。历史告诉我们,孔子很快终止了这种念头,避免了可能给自己一生带来厄运的冲动。
3、换位思考法。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推己及人,这在《论语》中有明确的体现。比如孔子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
4、幽默化解法。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真正的君子,你可以去冒犯他,但是不能欺骗他。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君子,他曾经被人形容如丧家之犬。也许一般的人,会暴跳如雷,但是富有修养的孔子,却是赞叹非常贴切。当别人直言不讳的说出我们的缺点失误或者种种常人不堪的情状来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坦然面对,甚至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人们指摘自己的表达方式方法和途径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不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