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蜀国最弱,为什么还能六出纷飞的意思岐山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岐山无功而返??_百度知道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岐山无功而返??
我有更好的答案
谁都知道众志成城,易守难攻的道理。以巴蜀之险峻,物土之丰硕。内修政治,外御强虏,君臣固守,联兵东吴,伺机以图天下,方为明智之举。
   刘备死后,诸葛亮面对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何在以后的日子里稳坐太上皇的宝座,挟制住大智若愚的刘阿斗,铲除老资格的同僚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抓住兵权。鹰派只有在有战争的时候才能成为实力派。诸葛六出岐山入寇中原,主动挑起战争。他并不是真正为赢得战争而战争,他是适可而止,有进有退的。最终诸葛达到他自己的目的---牢牢掌控了兵权,挟制了阿斗,假手除去了许多异己。
   诸葛对蜀国的贡献肯定是有的!但一个尸位素餐的人,对国家、民族的危害却是深远的。观东吴: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悠悠蜀汉,半个世纪的时间,青...
话说,没有功劳都是因为手下人不中用吧,不听啊亮的,像马谡这类的人直接倒置兵败,楼上把诸葛说的太黑了吧,记得刘备死那时候,跟诸葛说过,叫他废除阿斗自立为王的吧,他也没这么做不是,诸葛一死,蜀国不是跟着就灭了…
连年作战、战线太长,蜀道难行,军队行进补给困难、百姓困苦不堪,民不愿战争!诸葛独断专权,急功进利、识人用人能力存在失误!魏国中原地带、富庶之地、城池固若金汤、守城更有保家卫国之意、军民团结!士气高涨!
一 战士已经不是很多了二 敌人司马也是个很强大的军师三 蜀皇帝太垃圾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一次已经可以赢了 有人散步谣言 诸葛亮只能回城
1兵员少 2将才少 3粮草少 4战略不当 5用人不当 6皇帝昏庸 7奸臣当道8连年征战 民众苦不堪言 不知休养生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问题详情-手机问问
诸葛亮一生有何功绩、他的死是否造成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一生有何功绩、他的死是否造成了蜀国的灭亡、如果诸葛亮能再多活那么一二十年 、是否蜀国可以统一三国呢?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诸葛亮对古代科技的贡献中国历来以政治军事为重心,对科技向来重视不够。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出式贡献。《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三项发明创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损益连驽,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即使司马懿带军,也只能坚守不出。在正面对抗中,终诸葛亮之世,蜀魏军始终持平。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项重大功绩。关于文学方面政治军事方面以及六出祁山东和东吴收东川﹑西川七擒孟获北拒曹魏排八阵图收三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南昌,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只金木士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是一副对联。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收二川(东川与西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排八阵(著名的八阵图啊,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
补充:——诸葛亮拥兵自重的问题。我认为这话对一半。诸葛亮本来就拥兵(掌握天下兵权,不是现代说的“拥军拥属”),他不但拥兵而且拥权,但我认为说到“自重”,则肯定不是,无论从诸葛亮为人及实际历史看,诸葛亮并没有割裂政权,称霸一方。     谈到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持上述观点的朋友可能把姜维的账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为有朋友写帖子时常会这么说“姜维九伐中原,把蜀汉国力彻底拖垮,其实他只是走诸葛亮的老路而已,蜀汉灭亡的原因从诸葛亮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意这种类似的说法。因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被拖垮,要看几个硬指标,比如:1.政府或内阁(并非政权)是否垮台;2.经济是否崩溃;3.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低下;4.国家是否分裂。于此对应,落实到古代社会,就是1.内阁被罢黜;2.财政支不敷出;3.哀鸿遍野、饿殍满地;4.农民起义,政权分割。用这些指标衡量诸葛亮治下,显然都不是。 [page] 理由如下:     1. 诸葛亮至死未遭弹劾下台,其内阁主要成员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延续掌权,延续诸葛旧制;军队方面,姜维、廖化、董厥等依然是蜀汉军队主要指挥官。政治清明,没有出现忠臣在外避祸,小人当朝的局面。在与奸佞代表黄皓的斗争中,董相依然占据明显上风,不是姜相后时的朝政。     2. “四英相”时期,蜀汉财政没有出现支不敷出的记载,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行。     3. “四英相”中如蒋相、费相...补充:诸葛亮恢复汉朝的口号其实不具备任何影响力,汉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使中原老百姓对这个腐朽王朝恨之入骨。曹魏从文帝曹丕起开始削弱王室,扶植大地主,使地主阶级拥护其政权。老百姓也期盼安宁,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并非什么正义之师,曹魏也不是什么贼逆,双方都是从汉朝这一合法政权消亡后分裂出来的对峙政权,所以无所谓正义与邪恶。谁最后一统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谁就会被百姓拥戴并接受的政权。因此诸葛亮北伐并不是正义的,当然也不是邪恶的。 众所周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除蜀中平原外,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十分贫瘠落后,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     在与东吴的外交中,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协力抗曹。因此他必须拿出“振奋友邦、威慑敌庭”的姿态,所以要威武自强,以攻图存。如果示弱,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牺牲品。因此蜀汉尽管弱小,但没有出现“弱国无外交”的局面。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     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从中亚获得利益,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诸葛亮也必须...补充:五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司马懿料定诸葛亮出五丈原而率先占据渭水东岸地形,手下将校欢欣鼓舞时,惟独郭淮明查孔明之心,认为诸葛亮此举有真实的远大意图,汉军是谋图北上而非东进,在五丈原以西的陈仓、天水、祁山等地,推进其作战基地,因此汉军必攻北原(今陕西眉县北、渭水北岸)。郭淮对司马懿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也。”(《三国志·卷二十六》)。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郭淮明确指出诸葛亮切断陇道,分裂曹魏治下之“民、夷”的战略意图,诸葛亮就是要让西域都户府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当地汉人脱离曹魏而附庸蜀汉,以此动摇曹魏在西方利益。后来双方确实在北原发生了激战。结果先期陈兵北原的郭淮军击败了抢夺北原的蜀汉先头部队,而诸葛亮也箭退司马懿一万骑兵(详见《水经注》载诸葛亮上武功事),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不久,诸葛亮辞世,雄才大略却不得其时的他饮恨渭水,从此蜀汉再无翻盘机会。司马懿也由衷感叹其“天下奇才”。 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战、陆逊在夷陵之役,远似春秋时代吴...补充:诸葛亮北伐并非没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中国古代战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在于某个重要战役的胜败,如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当时秦王符坚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大军90万南下灭晋,结果大败而归;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袁曹官度之战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然而,官渡一战,袁军大败,袁、曹共同割据北方的局面彻底改变,曹操因而迅速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更不用说了,战前,曹操统一天下似乎成为定势;战后,三国分立了几十年。可见,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就决定于某些“常事”之中。因此,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而是他隆中对战略思想遭到致命性打击后的一种无奈而正确的选择,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这种...
其他回答(14)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
他即使不死,他也不可能统一中国 内部政治\军事 民力各个方面是三国中最烂的. 不要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他是缓和了中国的统一....加慢了中国的统一..像台独份子.明知道是要统一的.还要抗
&&1回答&&&5回答&&&1回答&&&1回答&&&1回答&
推荐搜索词日期:的主力部队在袁绍那里,所以没有一举歼灭刘备,使得刘备侥幸逃过此劫才一步步壮大起来的。
刘备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堪称一代奇才,他知天时,晓地利,还未出茅庐,就把天下分得一清二楚。他机智聪明,思维缜密,尽职尽忠,临死时把蜀国上下安排得脱脱当当。诸葛亮曾七擒孟获,六出岐山,还招降了文武双全的姜维。最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那个情节。当时诸葛亮已经料定曹操必定经过华容道,于是,诸葛亮在通往华容道的各个关卡都设了伏兵,意在把曹操逼上华容道。因为他清楚,以他们当时的势力,无法与东吴抗...六出岐山的相关内容日期:[作文]登黄岐山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秋高气爽。我们一家人坐着爸爸的车高高兴兴地来到揭阳的 后花园 &&黄岐山游玩。一路上,小草频频点头,不知名的野花欢快招手,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来到山脚下,抬头一看,山脉连绵起伏,树木满目葱郁。日期:陕西省岐山县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月月考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把下面的字母进行归类。(6分) F g zi h j n yi zhi ri m d b yu wu l r c p si chi z ch 声母: 整体认读音节: 二、给下面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在读音上打 & 。(6分) xiāo xāo căi c日期:陕西省岐山县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月月考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看拼音,写词语。(8分) li&n ghǎo b&i s&ng z& diăn d& l&u ( ) ( ) ( ) ( ) sh...日期:陕西省岐山县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月月考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读拼音,写词语。(8分) n& tǔ qi&n z& sǎ sh&ng tǎi xiǎn ( ) ( ) ( ) ( ) l&n jū yī shēng sh& bīng y&n xi&ng ( ) ( ) ( ) ( ) 二、日期:陕西省岐山县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读拼音,写词语。(8分) n& tǔ qi&n z& sǎ sh&ng tǎi xiǎn ( ) ( ) ( ) ( ) l&n jū yī shēng sh& bīng y&n xi&ng ( ) ( ) ( ) ( ) 二、日期:陕西省岐山县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月月考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花蕊(rui) 坠(dui)落 嫌(xian)弃 小溪(xi) B. 魅(mei)力 斑(ban...日期:[作文]游黄岐山 国庆节期间,我和一家人来到黄岐山游玩。近了,近了,黄岐山离我越来越近了。在山脚下,往上仰望,啊!绿得那么翠,那么美!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当我满头大汗的时,已经爬到月容墓了。月容夫人姓黄,名...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诸葛亮六出岐山 每次失败的愿意是什么? 要简练_百度知道
诸葛亮六出岐山 每次失败的愿意是什么? 要简练
提问者采纳
主观上,听信奸臣、50华里),最后夺取中原,魏国强大,对蜀国的西出。出现蜀中无大将:1。诸葛亮采取逐城争夺的稳扎稳打方针、进而取渭河下游的关中平原、蜀国人才匮乏。
2。如果非得走秦岭路线北伐。秦岭的崇山峻岭不仅仅对曹的进攻是个天堑,廖化为先锋的剧面,丧失了机会,牢民伤财:1、蜀汉国力衰弱,比如以奇兵出子午谷直接进迫长安(子午谷的出口离长安只有4、后主刘禅昏暗无能、连年争战、北出的进攻也是个巨大的障碍,几次都是后勤上的原因不得不退守汉中。
4,有时伐蜀、沃野千里、同盟国互相拆台。六出岐山北伐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运输问题。东吴伐魏也不成,后勤跟不上来。
2,而诸葛亮一意孤行,以“金城汤池、越过秦岭的崎岖小路进攻渭河上游客观上,重复刘邦当年的战略,时间延宕,在诸葛亮时代已经不可行了,风险很大但唯一可行的战略是出奇兵,但他没有采用这样的战略。
3、天府之国”的关中为根据地,人心厌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诸葛亮为什么要兵伐岐山?
从大局上讲伐亡,不伐亦亡,"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出师表&
从个人讲:一以在有生之年,完成刘备的遗愿,二、可以提高自已朝中地位。
历史给这位诸葛亮先生以圆满的结局“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如果在诸葛亮死前蜀国被灭,诸葛亮的一世英明也真的无法谈起,也称不上中国人智慧的化身了。
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上可以看出,从祁山出发不必穿越大山而可以进军中原,诸葛亮之所以兵伐祁山,是为了图方便,并解决了粮草运输的困难.所以兵伐祁山是最理想的进兵之道.
60.208.159.*
诸葛精通奇门遁甲,当初刘备势力尚弱,诸葛去蜀中,为九宫中之死门,为坤卦所在,利培养实力。而后来屡出祁山因为要占住八门中之西北开门。西北开门和东北生门历来为兵家所重视。这就是自古以来由北向南用兵易胜之理
我不赞成“伐亡,不伐亦亡”的观点。诸葛亮本身就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如果仍然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一样神奇,那罗贯中就无法正视历史了。三国归晋怎么写?
221.221.28.*
有这样一张地图,以前好多问题都明朗了,感谢求比特!!!
210.87.138.*
丘比特楼主回答的问题文不对题,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在前后出师表中有较为详尽的回答。复兴汉业只是空话,完成先帝遗愿也只是糊弄朝臣和世人的幌子。六出祁山因为蜀地贫乏多山,只有占领关中方可在三国中立足。
58.51.31.*
218.66.244.*
评论的好!本人亦有同感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出祁山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