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苦难中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光这所宿舍学校有那些氛围特点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阅读,带来不经意间的心灵悸动,带来未曾体会的精神旅途。阅读的时光,心中安静。
莫言——《拾馒头的父亲》
【一】&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二】&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甭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去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三】&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来自&&的投稿
《灿烂千阳》——阿富汗妇女眼中的阿富汗
&&&& 该书的作者即《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追风筝的人》作为他的处女作风靡全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得血淋淋的阿富汗。&&&& 而《灿烂千阳》,却多了一份阿富汗妇女的柔情。&&&& 阿富汗的妇女在战乱的年代得不到好的教育与医疗保证,与此同时被自己的兄弟和丈夫残害。但是,她们裹在厚厚布卡下面的心是亮的。&&&& 本书以两个身世性格迥异的阿富汗妇女的经历为线索贯穿全文,带给你不一样的心灵震撼。
&&来自&&的投稿
关于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文/沈奇岚
嘿,你是否和我一样,有时候会想,如果过去的人生的某个环节发生一点点变化,是否现在的自己是另外一个模样?
如果当初学了法语而不是德语,那么我现在是否还会在德国?如果当初不是有直升的机会,那么我现在是不是在某个电视台或者某个报社做记者?如果当初遇到的男孩子不是他,那么现在亲吻我的是谁?
关于过去的如果是那么神秘,那里是关闭的可能性。就像坐船一样,我在这个码头上了岸,那条叫做过去的小船就继续向前。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远去。它还能遇见什么风景,还能经历什么奇遇,都和已经上岸的我毫无关联了。
可是我总觉得,那条小船上,有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她还在那里,经历着或许我本该经历的一切。或许她比我先看到我一直在经历的胜景,或许她比我先遇到王子,可是我在我的码头,必须继续走下去,因为决定那时上岸的是我自己。
我的闺蜜芳,是我大学时代的死党。那时的她,文艺、浪漫、爱旅游,一副闲云野鹤的模样。我在她的怂恿下,曾经一起翘课去福州玩。我大学时代就开始给各种杂志写稿,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我觉得我将来会是事业狂人,我有勃勃的雄心。
可是看看命运给了我们什么。如今我在德国,整天旅游,烧饭写字,一副闲云野鹤的模样。而芳成了出色的财经记者,每天见不完的财经界大佬,每个都赞她思维敏捷,企图挖她为自己效力。芳每日工作从6点到24点,出差回来不进家门直奔会议室,开完会后继续通宵写稿。
我有一阵嫉妒她,那是我要的生活啊,每天有成长有进步,生机勃勃。可她在网上问我最近做了什么,我说去了阿姆斯特丹、柏林、维也纳&&她却说,好羡慕你,到处玩,那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我们是否成了对方的世界中的另外一个我?我们都在各自选择的码头上岸,却发现对方去了自己曾经最向往的地方。
不管你是自己决定在某个码头上岸,还是不小心被命运扔在了某个码头,你只能向前走,看看是不是有意外的惊喜等着你,或者意外的荆棘。否则你将一无所得。
听到不止一个人说,我想去流浪,但是那样的话,父母会杀了我的。于是规矩做事做人,23岁以优异成绩毕业,开始拼打事业。他或许放弃了那个可能流浪的自己,他可能在32岁又突然放下一切开始流浪。此间得失难料。从来,冷暖自知。
你在你不适应的那个码头,虽然一切不顺利,但是还要继续走,哪怕只是穿越过一片荒地,至少你为自己披荆斩棘锻炼了臂力。
真是太好了,亲爱的,有选择权是我们这一代最大的幸福。只是每个选择都有代价,就是放弃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
你在众多的可能性中被动或者主动地选择了这个,那么你就要完成它。这块荒芜的地是你的,你可以探险,可以开拓,也可以放弃,但是放弃之前,请一定要细细地踏遍每一寸土地。你站着不动,整天想象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才会一无所获。
选择它,承担它。
说人生没有如果那是假的。如果始终在诱惑着我们,不过首先要活在当下。
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关于未来的如果。你说如果将来可以周游世界,那该多么开心。你说如果现在可以在英国读书,那么你要去看球,要一个贝克汉姆的签名&&
关于未来的如果多么美丽,总让人心存希望。
没错,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永远存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永远都在呼唤着这个我。在我奔向那个可能性之前,我必须把这个我做好。我的每一个当下都要对得起自己。你也是,要想明白,听从内心,然后选择,走到底。
嘿,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如果我和你告别,请不要思念我。
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祝:快乐,心安。
&&来自&&的投稿
悲观完美主义者的悲催“人生”——评《谋杀记忆》
《庄子》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庄周蝶梦&。说的是庄子做了一个梦,在梦里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在梦里边飞舞。但他很清楚地知道,这只蝴蝶所有的思考方式,蝴蝶在做的事情,就是他本人要做的事情。等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又是庄子了,而不是蝴蝶了。所以,他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是我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我是蝴蝶在梦中变的呢?&这种接触到我们人生最根本存在形式的哲学命题,古往今来我们都在不停的追问与求索,作为一个达观的智者,庄子给出的解释是&此之谓物化&。如此的命题与这样的解释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诠释空间,小说《谋杀记忆》便是用一个悲观的完美主义者的视角,通过一次匪夷所思、惊心动魄的经历,以及悲催的&人生&,让我们在难辨的真实与虚幻中感受到颠覆般的心理震撼。&在我看来,《谋杀记忆》里的周启阳不管是真实存在的人,还是人格分裂出来的、被别人操控了记忆的虚幻,都应该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尽管他的身份、地位、财富都不显眼,但他对于这些都视若浮云,他真正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操盘自己的命运,让一切尽在掌握。所以当他得知有一本能实现这一愿望的书&&《黑暗默示录》存在于世的时候,他的内心的核反应堆便一下子被激活,真正的&人生&大幕于是正式拉开,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尽管目标是无敌的,但却无法确定,而过程却是明明白白残酷无情的,而他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得到的,不是为所欲为的超级无敌,而是超出自己能力的无法承受,更悲催的是,到最后他都分不清,自己是这场游戏中纵横捭阖的棋手,还是别人棋盘上的一枚注定被操控的棋子。&总体上看,《谋杀记忆》更像是一个电影剧本,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一个荒无人烟、极为封闭的小岛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要在几天里全部挂掉,而最终幸存的哪位还要跟BOSS对决,时间短任务重,所以节奏必须紧张、悬念必须维持、情节必须离奇、整个过程必须扑朔迷离,其他的就都很次要,而作者也很好的完成了这一工作,让整个故事基本在能够自圆其说的状态下流畅的进行。&而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我想也很明确,那就是人千万不要试图成为超人操控自己的命运,因为有些东西你玩不起。虽然这可能是每个人儿时梦想、甚至如今还保持的妄想,想要让此生完美,但《谋杀记忆》里作者提供给我们的这种悲观的实现假设,让我们领悟到没有明确答案的不定项选择,其背后带有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结局,而这种结局很可能是你无法承受、无法收拾的状况,使你原本美好愿望更难实现,他终日处于无法确定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与他想象部分相互交错的迷茫中,更让自己感到一败涂地,这不仅是周启阳的感受,也是前几任获得超能力的人共同的感受。而当结尾处有人告诉周启阳,所有的一些都是他的幻想,他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他的&人生&彻底崩盘了。所以,不择手段得到的东西未必是幸福,很可能是诅咒。
&&来自&&的投稿
2011年遇到的好书《好笑的爱》
《好笑的爱》,作者: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大家熟悉的就是《生活在别处》,而我推荐的这本书是一本小说集。用这几个词来形容这些小说:幽默,讽刺,出其不意,耐人寻味。好书自己慢慢品味~
&&来自&&的投稿
告别,就是对自己灵魂的另一半说再见
&看四十三次日落的那天你真是那么悲伤吗?&但小王子没有回答。&
   &&圣&埃克絮佩利&
  摇滚圣经《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它的作者是J&D&Salinger。两年之后,也就是1953年,Salinger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其中的代表作即为《献给爱斯美的故事》。小说朴素的标题下,漂浮着一个宛若标题的水面倒影般古怪而怅惘的副标题&怀着爱与凄楚&,造成一种标题被揉碎的效果。&
  故事以爱斯美这个英国姑娘的婚礼邀请拉开序幕,对婚礼的祝福并未理所当然的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主人公的一段话:&此时此刻,谁也不想去哄别人高兴,不仅不想哄他人高兴,而且还有心给他一些启迪和开导。&这段话如此突兀和刻薄,隐去了婚礼时教堂圆润高宏的管风琴奏鸣,却与华丽摇滚中尖锐的人声相似。这不禁让人怀疑,他究竟拿什么献给爱斯美?&
  故事开场于&静寂的五十年代&,正是二战后人们丢掉了所有东西的年代。而在这小小的,出人意料而又干脆利落的开场后,小说单刀直入的切入了大段漫长的回忆,看上去,这似乎正是他要献给爱斯美的东西。令人惊异的是,这些长长的,好像一辈子似的回忆,在它们六年前发生的当初,全部加起来也才不过短短三十分钟。那,究竟是什么使这短暂的时空竟像一幅早期印象派的绘画般久久的占据着人的心灵?也许,可以用《寻羊冒险记》里那个&和谁都困觉,活到25,然后死掉的女孩&对&我&说的一句话来解释:&嗳,你不认为十年就像永远永远?&&
  &我&究竟拿什么献给爱斯美?&
  &我&远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英雄霍尔顿&考尔菲德那么叛逆。那已是战后&垮掉的一代&年轻人了。&我&则是那场毁灭性的战争的鉴证者。我作为一个活体证明了那战争确确实实,确确实实存在过。并像一幅出色的漫画般成功的夸张了人们性格中与生俱来的暴力,流血与罪恶。&
  &我&战前是个普通人,战中是个士兵,战后仍是个普通人。尽管时至今日,还有人告诉我说,我完全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戴帽子:把帽子两侧稍稍拉下,盖住耳部。然而那能有多少不同呢?充其量是个有独特思想的普通人罢了。所追求的也无非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就是说,个人生活。而这正是战争剥夺的对象之一。&
  战争是个漩涡,世界更是个大漩涡。人们其实时刻处于生和死的边缘,不断的被周围的存在剥夺。战争大大的加速了这一进程,如此而已。这时再看爱斯美的最后一句话:&再见,我期望你战后回家时,能好好保留下你的全部才能。&才觉得如此动容。要实现爱斯美的期望,那是何其简单又何其艰难的一步啊。小说从这里转入了最为悲惨动人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里,&我&消失了,小说的主人公成了&X军士&,他一望而知即为战后的&我&。作者称这样写的原因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变了,人物也变了。&在这轻描淡写的外表下,深深隐藏着&我&痛楚的心理变迁。战争期间,人是有所依赖的。尽管是不明智不可靠的一点,但会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力量驱使他战斗。而在这一切都结束后,火山爆发后那凄凉,荒芜而几乎荒诞的虚无景色就是他内心的写照。于是,&我&变为心灵极度疲惫的&X军士&。&
  拿什么献给&爱斯美&?谁是&爱斯美&?她真的是那个对唱诗班厌倦的十三岁的姑娘?&
  文中的爱斯美被描写为一个因为父亲在北非杀害而略显早熟的小姑娘。她照看年幼的弟弟,以大人的姿态和&我&对话。她令人想起《小王子》里小王子爱上的那朵花。她天真地展示她的四根刺,她只有仅有的四根刺保护她对抗整个世界。&爱斯美&渴望与人交往,但单纯而敏感的心灵由于怕受伤害而显得小心翼翼。不过,这个形象仅仅是&爱斯美&的外壳。&
  为什么她的笑容&宛如微波在脸上荡漾,显得奇特。&?为什么在短暂的谈话后,分别之时,引起了&我&的惆怅和慌乱的感觉?显然,这才是&爱斯美&的内质。&
  她是一个人对于少年时代的回忆,是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乌托邦。她是生活中那些一闪即逝的美好时光,是生命中那些微小的喜悦,像遥远的星星一样,在黑暗中燃烧着微弱的光芒。她就是&爱斯美&,是生命旅程行将结束时落在掌心中的桑葚,是地下丝绒的&Sunday Morning&,那显示家的方向的门槛上的光线。是The Beatles柔和扫过的吉他弦,那心中永远的草莓地。当&我&能感觉到爱斯美的手指,就任什么也伤害不了&我&。&
  &我&与爱斯美的偶遇,就像爱斯美弟弟那个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谜语:&这面墙对那面墙说什么?&答案是&墙角见!&&
  就这么简单,二人在这次交往前素不相识,在此之后又几乎失去联络。一个是涉世未深的十三岁小姑娘,另一个确实已经经历人生战斗的士兵。然而,这却恰恰是两人生命高峰的邂逅。&
  孩子因为战争而丧父,士兵则面临D日登陆。在胜利前夕,二人构成一个契合点,揭示了人生的全部感伤。不过,在这短暂的交往中,恐怕无论&我&还是爱斯美,都没有意识到这几十分钟的涵义。爱斯美甚至带着一个少女的浪漫不无惋惜地说:&我们没能在更为恶劣的情形下相识,这难道不是件遗憾事吗?&&
  然而当战争终于结束时,二人都在对方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经历了悲惨的生活后,&我&对着书上的题字:&敬爱的上帝啊,生活就是地狱。&不禁冲动地写下:&师长们,我考虑了什么是地狱这个问题。我坚决认为那是由于无力去爱而引起的痛苦。&绝望是俘获人心灵的一口深井。当一个人的信仰破灭,失去了爱的能力,这口深井就在他的身边露出它狰狞的面目来。&
  爱斯美有一块父亲留下的硕大手表。&我&开玩笑地说:&或许我该建议她把表戴在腰上。&这块表在文中先后出现了5次。在那&悲惨而动人的部分&之前,它无疑象征着爱斯美对父亲的怀念。然而,文末那由于转寄多次表蒙子已被弄碎的表,显然超越了这一意义。&
  它既是爱斯美的心,也是&我&的心。&
  爱斯美姐弟把对父亲的怀念转移到对&我&的想念上,虽然&我&只是一个陌生的士兵。但那表,也就是说,爱斯美的心,详细记录了他们在1944年4月30日下午3点45分到4点15分之间共度的时光。可由于战争辗转,苦难中的姐弟没有收到&我&的片言半语,表也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小说的2/3,即那漫长而又短暂的回忆。&
  文末,无论是人们的心还是美好的回忆都在现实面前脆弱的不堪一击。&他没有勇气上好弦看个究竟。&却又&感到一种近乎心醉神迷般的感觉。&&X军士&,这战后的&我&,无法正视回忆的破碎却又深深沉溺其中。而他在被战争剥夺殆尽后,能献给爱斯美的,惟有回忆。&
  奇怪的是,小说与其内涵相反,竟采用一种轻快幽默的节奏。这纯粹是Salinger的独创,也是作家在技巧上的生命力所在。这正如梵高对高更所说:&促使庄稼向上长的田地,在深谷中奔流的水,葡萄的汁液和仿佛从一个男人身上流过的他的一生,这一切都是一回事,是同一种东西。生活中唯一的一致就在于节奏的一致。&不过梵高所表现的是痛苦的坚硬内核以及生命有力的喷薄,而Salinger则侧重于表现由痛苦引起的外在情感变化及生命趋于静止时的悲哀。因为相应的,采用了他独有的,同时也是与万物一致的节奏。&
  文章多处设喻。如&那女孩用手指拈去了小男孩的帽子,就好像那是个实验室里的标本似的。&又如&他趴在桌子上,从头到脚都感到疼痛,好像所有的痛苦都相互关联着。他好像是一棵圣诞树,只要有一个灯泡出现故障,它上面所有的灯和电线都会跟着出问题。&这些绝妙的比喻无疑增强了其节奏的感染力。&
  整篇小说浸润了一种微妙的湿湿的气氛。很像汪曾祺面对雨后满架木香花的心情。&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人在存在和消失之间的孤独地带。然而,木香是种怎样的花呢?&
  《Secret History》中说:&美是恐怖的。&《献给爱斯美的故事》的美正是自生命的点滴残酷中冉冉升起。&
  罗林对梵高说:&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帝似乎变得越来越令人难以相信了。上帝还存在于你画的那片麦田或蒙特梅哲山的黄昏中&&然而&&&同样,上帝也存在于《献给爱斯美的故事》里,但他不是那个威严或慈悲的神袛,而是人类对年轻岁月的记忆。就算写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是离开了人世,这个动人的故事还会继续活着。&
  &那些黑鸟充满空中,遮暗了太阳,用厚厚的夜幕把Vincent盖住,顺着他的头发,他的眼睛,他的鼻子和他的嘴,把他埋没在拍打着翅膀聚积而成的一团不透气的黑色浓云中。&在这凄美的景象中,梵高完成了他自杀前的最后一幅杰作《麦田上的乌鸦》。&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然而《麦田上的乌鸦》正是梵高对人生的告别,就像《Black Bird》是The Beatles对人间的落泪,而《献给爱斯美的故事》,也正是Salinger的告别。&
  告别,就是对自己灵魂的另一半说再见。&
  它不仅可以画出来,唱出来,还可以写出来。&
  看四十三次日落的那天一定是很悲伤的,自然界的黄昏与生命的黄昏何其相似!而《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正像夕阳淡淡的光辉洒在生命的伤口上,它只持续了短短三十分钟。&
  然而记得那个常被引用的句子吧。&
  &有些心情你永远不会懂,只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就很可能错过了一生了。
&&来自&&的投稿
年,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在法国出版时,在社会上引起两种极端的反应。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波伏娃在书中提出这个著名的观点,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硬安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的震动了很多人,也包括教皇。梵蒂冈把它列为禁书,而女性主义者则奉为至宝。书在法国上架第一周就卖出万本,完全超出了一本哲学著作的预期的销量,迄今,它的法文版累计销量已超过万册,英文版、俄文版、日文版与德文版的销量也以数百万计。
到年代,这部书传到我国的时候,时间已证明它是女性主义的奠基石,这样的评价把这本书捧到一定的高度,也很容易把一般读者吓着。然而不像它的名字,有时感觉像是看《国家地理》杂志,有很多生动且活泼的内容。波伏娃首先从动物的性生活讲起,从蜜蜂和鱼讲到哺乳动物和人类,讲到男女先天性的差异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内分泌紊乱影响了交感神经系统,所以神经与肌肉的控制会失常,这种不稳定性与缺乏控制,构成了女人唯情论的基础。
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它的理论框架。从生物学常识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从游牧民族的女人到母系社会、父权社会的女人,再到世纪贵族社交圈,大革命后至她写作本书时女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还有文学作品中男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在第二卷中,她描述女人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怎样历验各种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在这些处境中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
如果这本书仅仅是讲女人的秘密的话,可能喜欢的人还会更多一些。然而这其中蕴涵着一条清晰逻辑,所有的论据都指向那个名副其实的书名。前面提到,生理性因素导致女人缺乏稳定性和控制力,以致她们对世界的把握能力比较有限。波伏娃后面便讲,这个所谓的生物学弱点是按照男性的价值观呈现的,如果不是男性想驾驭世界,那么把握能力的概念就毫无意义。就这样逐渐深入,波伏娃最终完成了她写作本书的任务发现女性为什么会成为弱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的本性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是怎样受影响的,人类是怎样对待人类女性的。
很多时候,波伏娃采用了存在主义的立场,就是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探讨问题。她从女性内部分析女人的角色,有学者评价说是最没有遮掩、最无畏的描述。问题在于,她采纳了一种近似男人(而非她自己的性别)的态度看待女性这个角色。在自序中,波伏娃讲到一个例子,她很介意别人说她你这么想是因为你是个女人。她自卫的方式是回击对方我这么想是因为这是事实本身。然而她自己也提到,男性在这个世界上,既相当于阳性也相当于中性(比如人们通常用来泛指一般人)。那么,所谓事实的标准正是由男性制定的。她的语调冷静,甚至显得有些苛刻,谈论女人的口吻,很多时候,看上去好像一个居高临下的男人。而真正的男人是不可能这样谈论女人的,这件事可以这么来解释,波伏娃把女性的地位比做黑人,那么在文明社会,除了黑人自己,没有哪个白人公然敢说他们坏话,那就是他人品有问题了。一场巨大的感情波折还有周围女性朋友所忍受的情感痛苦,成了她写作本书的初衷。也是,正享受家庭幸福的女人都在家偷着乐呢,大概也体会不到生为女人的委屈吧。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倾向不是与生俱来,在《回忆少女时代》中,她曾提到过对另一半的憧憬我们共同攀登高峰,我的丈夫比我稍稍敏捷,强壮一些,他常常要助我一臂之力,与我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实际上,我是一个比较贪心,不太慷慨的女孩,我愿意得到,不愿给予。如果对方不如我,需要我拖着他,我会非常不耐烦。如果遇上这样的人,不如过单身生活,不要结婚。我最重要的事业是拥有世界,我的婚姻生活应该有助于而不是有碍于这个事业。命中注定能成为我丈夫的人,不能是有别于我的一类人,既不比我差,也不超出我许多,他保证我很好的生活,但不剥夺我的自主权。然后我们知道,她在岁的时候遇见了萨特。
如果萨特不是那么风流成性,波伏娃也就不会写出这部著作。年轻时的萨特有个信念,就是大作家都是花花公子,如果他要想当大作家,也应该睡很多女人,也许还出于一个相貌丑陋的知识分子缺乏自信或怎样,总之,他对受他的思想吸引的女青年来者不拒。波伏娃骤然察觉到萨特只是在为他自己而生活,在半自传体的小说《女宾客》中,她写道轻率信任的代价,就是她猛然面对一个陌路人。然而对于这个法国最早进大学学习哲学的女学生之一,比她稍微敏捷的男性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多。波伏娃被动地接受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萨特建立了持续年的自由情侣关系,他们各自都有另外的情人,并且分享彼此的情事。
萨特似乎不那么吃醋,但波伏娃不是,尽管她必须在表面装得很大度。为了保持与萨特的亲密关系,她不得不去讨好他喜欢的女人,而萨特弃如鸡肋的女人,也会失去她的友谊。他们的一个女朋友比安卡曾经在年出版的《萨特、波伏娃和我》中指出过她的这种虚伪。大多数时候,萨特生命中的女人来得如走马灯,但年代,萨特的一次出轨有些不一样。萨特去美国访问,结识了布列东的前情人多洛莱斯,萨特对她很伤心,多洛莱斯来巴黎找萨特,他就打发波伏娃去郊区住。后来波伏娃去美国访问,带着找情人的目的,认识了那位被她写进小说《名士风流》的作家情人奥尔格伦。
萨特始终是这段四角恋的主导。多洛莱斯想来巴黎找萨特,波伏娃便去美国找奥尔格伦,年的那次,一开始波伏娃打算在美国呆个月,但萨特担心多洛莱斯爽约,让波伏娃两个月后就回来,两个月后,波伏娃回到巴黎,萨特却告诉她,多洛莱斯还想再多住一阵。波伏娃给奥尔格伦发电报,说想再回美国找他,可奥尔格伦那头还生着她提前结束旅行的气呢,回了封电报说别来,太忙。波伏娃一脚踩空了。
这场四角恋让波伏娃开始回顾自己与萨特相伴走过的年感情历程,为什么自己作为女人总处在被动地位。萨特启发她说如果你是男的,你的成长经历就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你应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这句话成了她写作《第二性》的一个动机,其实在与奥尔格伦交往时,她已经有创作这样一本书的冲动。她投入大量精力,查阅了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生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书籍,那时的波伏娃已经是出版过《女宾客》等小说的知名作家,但也总被人看作是萨特的跟班,写作《第二性》是她体能所蕴涵的巨大能量的爆发。这是萨特从未关注过的女性主义话题,她博闻强识的能力,史诗般的叙述以及精辟的分析,使她多少摆脱了萨特的阴影。
萨特对她精神上的影响仍处处可见,书中大量使用存在主义的分析立场,也是这本书的英译本多年来有很大争议的原因,两年前《纽约时报》书评版的一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事儿,名字一目了然《》。英译本的翻译者是人类学教授,在美国的拉丁语学校学过两年法语,对存在主义没有任何了解,于是涉及到这方面的定义存在很多翻译谬误,而且擅自做过一些删改。
&&来自&&的投稿
帕乌斯托夫斯基
这本书是一位朋友送给我的。&
作者说这是一本中篇小说。其实它是一本朴质的美文集,一本创作谈。在苏联文学政治化的那个年代,《金蔷薇》就像是乌烟瘴气中的一朵清新之花,独自绽放着。历史淘汰了无数的应景之作,让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世代传阅。帕乌斯托夫斯基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
他对旅途和生活有着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路途上享受沿途的风景。生活与写作的惊喜会不时地出现,让他感到灵光闪现。读《金蔷薇》,就像身临俄罗斯的旷野,广阔却细腻。到处是生命的痕迹,就连死亡也是一件壮丽的事情。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学时常为政治服务,如何在时代下拥有坚定的精神,温柔的内心,这是每个作家,每个人所要思考的。
&旅途上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狡黠的女性的流盼在睫毛下一闪,什么时候在远方会露出陌生城市的尖塔,在天际会出现重载船舶的桅杆,或当你看到狂吼在阿尔卑斯诸峰上的大雷雨时,会有什么样的诗句在脑中涌现,谁的歌喉,会象旅人的铜铃般对你述说含苞待放的爱的小调。&《夜行的驿车》
&&来自&&的投稿
单行道 本雅明
& &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听王菲的歌。有段时间总是反复播放。后来读本雅明,读到了《单行道》,这本书是本雅明的名作之一,一部意象集,零零碎碎的段落散布在整本书里,却不会散乱。同作为一个时代的敏感者,拥有着细腻和脆弱,我难免会有认同感。他挖掘了生活的细微角落,诉说着理性和思想。我像喜爱着《惶然录》一般喜爱这本书。只是中文版的翻译难免生涩,注解也很是煞风景。如果能读原文,才是真正的享受。
&瓦尔特&本雅明(),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暧昧的伦理学态度。暧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是不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影和一个思考空间。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边境小镇自杀,这个小镇也是三年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历尽艰险,从此处脱身去法国的地点。&
&传统的悲剧心理学以为,忧郁是一种沉浸于痛感之中的快感,是一种低回的沉吟,一种甜蜜的哀惋,一种以旁观目光反观自己忧愁的怅惘之情,是消溶了任何具体现实痛苦的所指,而仅仅沉迷于痛苦的能指本身的一种愉悦。我不想反驳这个陈述,相反,对这个理论能如此入木三分,能如此挠到人心灵深处之痒,甚至如此之美,我愿意倾力贡献我的赞美。但当我不假思索地想用&忧郁&一词来概述本雅明的风格特征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感觉天平上立刻又测出了这个词汇的质量之轻。&
将忧郁解释为一种沉醉于挫折感之中的正值感性,无疑忽视了堕入深渊的那种无助感的可能深度,正是这种渗透到骨髓之中的绝望感才使得任何伟大的忧郁不至于显得浅薄。忧郁的眼神也许急切呼唤着一种辩证理解的柔情。那位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期待着&幸福的闪电&的诗人,与选择卧轨自杀的弃世者,是同样一个海子。进行着最后的美丽的言说的诗人,不过&像一个在沉船中爬上摇摇欲坠的桅杆的人,在那里&&发出求救信号&。如果我们仅仅玩味于文人在拱廊街所承受的那种&震惊&效应,如果仅仅憧憬着机械复制艺术给我们传递的弥赛亚主义式非历史跳跃的巨大福音,也就是说,如果仅仅迷恋本雅明的高蹈浪漫气息,那么,我们只是接受了即将被黑暗吞没的哲人留下的带着他体温的烛火,我们会忘却包围着这烛光背后的无边的黑暗。&
在这个时代,能静下来看书是件幸福的事情。好的书也许不会让你每时产生阅读的快感,却会在很久之后的某个时刻回忆在脑海。
&&来自&&的投稿
&阿德勒,我所敬仰的一名心理学实践者。如果你觉得佛洛依德和荣格所思太过抽象,难以理解,不如看看这本《超越自卑》。虽然同属精神分析流派,但阿德勒抛弃了那些阴暗的心理溯源,另外开辟天地,提出了自卑的童年根源。他致力于儿童问题的研究与治疗,极其富有号召力与社会责任感。实用性和同情心才是心理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人的很多心理问题来源于从童年养成的自卑。这种自卑不一定来自于自身的某种缺陷,大部分来自环境的影响和自我心理暗示。而我们要做到的是,超越这种自卑,并且不断地自我强化。无论是心理上得超越还是行动上的超越,都离不开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可悲是,多数时候,情况是就算其他所有人都认可了,但始终逃不过自己的持续的暗示:我是糟糕的。另一种情况是,盲目的自大。
&阿德勒此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心理学范围的扩展。精神分析注重溯源和内省的线性过程,本质上说是一种还原论的观点,出现问题便去查看童年的印记。而现代心理学已经扩展了这一概念,不仅走线性的路,更要注重交互作用,因果循环。简单说就是注重人际之间的互相影响。内容是线性的关键,而过程是循环的关键。虽然阿德勒还逃不出面对症状去追溯童年的原因。但他已经提出了合作的重要。
&自卑的根源来自于孤独,置于人群之中的孤独。这时候,人际就变得异常重要。他人的鼓励与合作是解决症状的有效手段。而自我内心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来自&&的投稿
米兰昆德拉 玩笑
老米在我们这个文学的小圈子里口碑并不算好,很多人觉得他的小说带有政治色彩,还有人觉得他的小说过于松散,大堆的思考和谈论冲淡了故事的推进发展。但我很喜欢读他的作品,就像这一本《玩笑》。
结构上,《玩笑》是古典而现代的。古典是说它的叙述风格,正正经经地讲故事:我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和一个姑娘随意开了个关于党的玩笑,被党开除了。多年后我为了报复曾经批判我的朋友而开玩笑般勾引了他的女人,但最终发现命运和自己开了玩笑,那个朋友似乎当自己是朋友,而且很高兴于我的行为,因为他早就想离开她,只是没有任何理由。整个小说就围绕着主人公两天的生活,穿插了对过去的回忆,对另一个年轻时爱过的女人的记忆。
而它的写作技巧是现代的。电影罗生门就是采用的这样的方法,用几个人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事情,从来引发不同的思考,而事情的真想并不因为众人的解释而清晰,相反,却是越来越模糊。《玩笑》用了故事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口吻分别叙述着往事和现在。于是生活真的成了一个玩笑。主人公年轻时深爱的女人却认为他是个粗鲁的和别人无区别的强暴者。而主人公自认为仇深的那个朋友却早就遗忘了历史。
场景细节和话题的转换是米兰昆德拉的长处,也是不喜欢读他的人所批评的。比如开头主人公再次看到旧情人的一幕让人记忆深刻:我走进理发店,感觉到危险,自己的生命被掌握在一个拿着剪刀的陌生人手中,那人在他的头上盘弄,用锋利的刀子收割。但当他抬头看到理发师那张脸时,忽然感到了无比的熟悉,她就是露丝。脸孔的熟悉和声音的陌生混杂在一起,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在讲述故事的中间忽然转换到一个相关的话题讨论,也许是讨论一种信仰,或是讨论一颗纽扣。这有时真的是让人感到无奈。幸好,老米的讨论都是真实而精彩的,就像是散文化的写作,在你读完故事一头雾水的时候却会想说些什么,又似乎抓住了一些情绪。
《玩笑》所描述的捷克政治背景,倒是和中国有几分相似。不管作家对于政治表达了什么样的立场,但我始终认为,作家始终应该关注的是时代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这一点看,米兰昆德拉是个伟大的作家。我看到的是青春,爱情,生活,以及生命。现实不是玩笑,但却到处像个玩笑。
&&来自&&的投稿
回忆·梦·思考
&&&在这本书里,荣格完全地叙述了他的童年,旅行以及关于死亡的经历。他把自己的理论与观点完全融合进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弗洛伊德的质疑。他把绝对的性的生理源头扩展到集体无意识,精神层面。遗传,传说,图腾,暗喻,一切纷至沓来。二十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在他的文章《自我与本我》一文中开头就明确指出:将意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这是心理分析学的基本前提;而且只有这个前提才使精神分析学有可能解释心理生活中的病理过程&&这些病理过程的普遍性像他们的重要性那样值得重视&&并把他们安置在科学的结构之中。弗洛伊德的学说,像一道闪电划过人类黑暗心灵的天空,让我们看见了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阴暗的一面,他撕破了人类心灵的遮羞布,将人类灵魂丑恶的一面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现代人面前,使人颤栗不已。再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在人类&唯我独尊&的大旗上,打上一个深深的震撼每一个人心灵的问号:&我是谁?&。但弗洛伊德的人性生物论和性决定论,使它带有极大的片面性,所以他的理论的消极部分不断得到纠正,心理分析学派发展异彩纷呈,其中尤以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最为出色。作为牧师儿子的荣格,家庭信仰的环境,和他治疗心理疾病时目睹信仰的巨大治疗作用,迫使他在研究人类心理时,不得不重视信仰的作用,以致他得出结论&治疗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宗教问题。&当时荣格只有33岁时,在心理学界和精神病界,使他享有声誉的是他对情结和集体无意识的发现。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是荣格打破了严格的环境决定论,证明了正是进化和遗传为心理的结构提供了蓝图,就像他为人体的结构提供了蓝图一样。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是心理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的心理经由其物质载体&&大脑而继承了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人将以什么方式对生活经验做出反应,甚至也决定了他可能举又什么类型的经验,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连接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确立精神在进化过程中的这一位置,是荣格的卓越的成就。精神是自在的和自为的这种观点以及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体系的观点,是对信仰灵魂的自发性和个体性的唯一适当的假设,然而这种观念在我们中间至少是及不受欢迎的。既然我们对心理事件如何产生于物质的方式一无所知,却又不能否定心理事件的真实性,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从另一个方向构造出我们的设想,并认为心理事件起源于一个精神本原,这个精神本原像物质一样,对我们的理解力来说是无法捉摸的。人类的无意识也包含着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全部生活和行为方式,所以每一个人类的孩子在具有意识之前都具备一种适应性心理功能的潜在系统。就像意识心理一样,无意识也具有知觉、目的和直觉,它也能感觉和思考。更主要的事,它除了包含不计其数的潜在感觉,还包含着世世代代积累下的遗传因素,这些遗传因素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物种分化的一个步骤。如果允许无意识人格化,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称作集体的人,它结合了男女两性的特征、超越了老与幼和生与死,而且因为它掌握着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它几乎是永恒不朽的。宗教是什么呢?宗教就是精神治疗体系。我们这些精神疗法的医生在干什么呢?在尽力治愈心灵的创伤,即人在精神上的不幸,宗教对付的也正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的主就是一个治愈病患的医生,他医治我们的疾病,消除我们心灵的痛苦;这不正是我们称作精神疗法的东西吗?说宗教是精神治疗体系,这并非玩文字游戏。宗教是最精致的一种精神治疗法,其中包含有伟大、真实的哲理。在荣格心理学中,心理兼有精神、灵魂、灵性、心理多重含义,包含了几乎能发生的人类非物质性的意识层面所有的现象和含义,更着重在灵性的层面。所以,荣格把人的精神世界等同于人格。
&&来自&&的投稿
【2011年好书】推荐一本极其好的书——《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
& & & 或许这样开头有点俗套,但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能同时满足你对科幻、冒险、爱情、推理和哲思的渴望?The Hunger Games(《饥饿游戏》)无疑是这样一本书。大家可以自己百度一下大致内容。每个人最喜欢的部分不同,对我而言,最爱的还是爱情的部分,虽然其它部分一点也不逊色。看完了第一部,还有两部。&& & & &从爱情说起吧。故事的男主人公是Peeta,面包师的儿子。他从五岁开始就默默爱上了故事的女主人公Katniss。在hunger games残酷的规则下,Peeta始终如一地温柔守护着Katniss。他不仅仅是一个英俊内敛的男孩子,他更是一个坚强、付出的好爱人,除了,他从来没有真正登上爱人的席位。Katniss的出场并没引起我立即的喜爱,她太多顾虑,surly,生活得充满不满,而且在hunger games的开始表现平平。但是随着hunger games的进行,她的真诚、坚强、智慧、道德以及隐藏在生活重压下那份女性的温柔显现出来,成了一个让人佩服的精神领袖。她从不高尚,但是她的精神非常有力量。对于爱情,她太怕受伤害而不敢付出爱情,不正视自己的感情。我读的时候屡次暗自埋怨她不能对peeta敞开心扉,但是合上书,问自己:我能放得开所有疑虑接受吗,尤其是这么多复杂的阴谋纠结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场景下?当Peeta和她在山洞中相拥,相吻的时候,一点点的回应就让Peeta那么幸福,Katniss是almost幸福。我一直在想,我不太了解Gale,但是他会比Peeta更适合Katniss吗?我会因为对Peeta感动而忽略对Gale的情谊吗?太纠结太沉重的感情。自己看吧,我只能说我在各种场合都情不自禁的泪奔了。&& & & &生活在中国,很少有什么对于生活的思考,毕竟选择的余地太少了。在这样一个虚拟的时空,每天都在面对生死的选择,一个screw up就有可能和这个世界说永别了。每一个抉择都让人深思。在Katniss送走了她的伙伴、精灵般的女孩子Rue的尸体的时候,所有人脑海里都在慢速重播她和她在一起的种种温馨、克服的所有困难,她拿着11区人民倾尽所有送来的补给时说的&My thanks to all the people of District 11 "(原文好像更复杂),我没办法继续看下去,只好把书拿开哭一会再继续。在这个现实的世界让我不要存在吧,太尴尬了。&& & & &另外有一个小细节,不知是不是我多想了:Game,除了有&游戏&的意思之外,还有&猎物&的意思。&饥饿的猎物们&,在生死的挣扎中想到竞技场之外Capital里面达官贵族们饶有兴致地瞪眼观看谁下注的&赛马&能赢,不知道这样翻译会不会凸出更深刻的残酷性。&& & & & 只有看过才能了解那种感受。电影将在2012年出来,但是主演们和我想得都差很多。我觉得还是看新版《三个火枪手》更划算吧,饥饿游戏电影版&&还是等片子出来再说。
&&来自&&的投稿
与绘画与雕塑不同,小说是时间的艺术。绘画与雕塑是在塑造一个个空间,以静态的平面和几何造型留住时间的瞬间。但小说表现的却是流动的时间。那些在岁月中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小说中被作者回忆并记录下来,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小说时间概念可以分为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两方面。叙述时间是作者叙述故事所需的字数与页数,又可以说是读者读完一篇小说的时间。而故事时间则是将我们带入作者所叙述的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拥有同样的时间坐标,体验时间的流逝,也就是一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如果说叙述时间是一间空房子,故事时间就是这间房间里的一只飞鸟。在创作中这两种时间没有一致性,作者可以用20页的时间来叙述一个女人的一生,也可以用几百页的文字来描写一个男人的早上。
但到多数情况下故事时间总会大于叙述时间,小说所创造的是不同于第一世界的另一个空间,它的成功在于它的似真性,它总是第一世界的一个投影。不这可以借助小说在叙述时间内进入小说所叙述的世界中,体验故事中所发生的一切,体验故事中的时间性,这样时间就有了伸缩性。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度过你们的一年甚至是一生,体验到他们的悲伤,快乐,体验到时间的流逝与死亡的恐惧,而不用去理睬现实中时间的威胁。从这一点看来,情感也是时间的产物,它没有空间坐标,属于时间范畴,只有强烈与平淡之分。我们所要做的是把握好叙事的时间节奏,从而控制故事时间。
作者可以用故事的空白与感情的模糊来实现时间的平衡与主题的升华。空白就是该不说时就不说,用沉默来表达。他是逃避两种时间长短差距的良药,&许多年以后&多少故事可以在这许多年间发生,可作者没有写出来,留给读者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感情的强烈属于时间,我们把它分析描绘出来也就让它数字化了,美学上所谓美的瞬间是到达顶点的瞬间,因为人人都知道物极必反,凡是到了顶点必然往下坡路走。感情亦如此。作者深知此道,所以在小说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宣泄感情,相反却是保持理性与节制,把感情淡化或是模糊,模糊是表现时间的前提,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
小说中的时间与现实中的时间不是相同的概念。古典小说注重空间的描绘,现代小说更强调时间的核心作用,某种程度上,现代小说的时间观与现代物理学上的时间相同,它不再有心灵时间的方向性,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叹时间飞逝,感受到死亡无时无刻的威胁时,物理学上却证明了时间不具有方向性,在三维空间里又加上了一根时间坐标,于是过去现在未来成了混杂的空间。
同样小说中我们不会看见时间如箭一般向未来飞奔不见踪影,相反我们可以说在现代小说中,我们是置身于一片时间的海洋中。在一个故事的空间里,我们可以看见有着不同方位坐标的时间向各个方向发散,我们可以轻易的从现在回到过去,又可以从过去跳跃到未来。&如果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置身于时间的某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上。&小说中没有方向的时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小说消除了现实的确定性,表现出了时间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正是接近这个世界的本质。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将将会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本文结尾我还是想摘取《百年孤独》开头的这句被引用了许多遍的话,它浓缩了现代派小说的所有时间观,是哲学化的时间,将顺叙,倒叙,预叙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现代小说都是这句话的演变与异化
&&来自&&的投稿
悲剧的诞生
&尼采用日神和酒神来比喻人类艺术活动的两种方式,日神代表了艺术活动的一切幻象,一切表层的美好。它对比用作电影上可以说是那些黑暗或光明,华丽或朴素的画面,是那些无数次让我们回忆起来的瞬间。而酒神代表了一种忘我癫狂的状况,一种最原始的冲动的再现,这也许才是艺术的终极形式。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自然也是这种所谓癫狂的产物,自然也就具有了酒神的所有特性。&酒神的艺术是原始的,也就更接近了艺术的本质,可以说它是人潜意识的活动,是被道德所压抑的潜意识思想,它们会在深夜里通过改装进入你的梦里,或者诉之于艺术的表现。我们可以这样肯定在电影中出现的那些画面就是我们记忆与幻象的结合,那些深藏于我们潜意识里的关于暴力与色情的想法就这么轻而易举又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不管你有没有勇气承认,你熟悉它们。&电影中的暴力与情色给予了现代人一种平衡欲望与道德的方法途径,从这个角度讲它不但不是种流毒,而是一种自然的疏导。或者说它正表现了人性本身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这是电影存在的意义,用弗洛伊德的话讲:电影是人的欲望本身,又是控制欲望的工具。暴力与情色则是众多欲望中最原始最隐秘的一部分,也是最需要排解的。
我们都生活在道德的领域里,受到道德的约束,然而道德有时代表的是虚伪与禁欲。最高的艺术是高于道德的,我即是上帝。当我们跳出道德范围来在半空中用上帝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与他人,看着那些在人间发生的道德与不道德的事情,一切都会改变。我们不再是道德的奴役而是道德的主宰。而逃离所谓道德并不意味着走向它的反面,相反当你拥有了主宰道德的能力,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的原始状态不是道德,而是博爱。&用一种爱的眼光去看故事里那些善良的或丑恶的人们,有了创造艺术的可能,也就有了电影的可能。所以用一种道德的眼光来看待电影中的暴力与情色或是超出道德用美学的眼光审视,这是问题的关键。
杀人与做爱是人类最原始的图腾,属于童年的记忆。我们无法忘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些少年在街道上打群架的场景,更不会淡忘《教父》中那些充满枪口,鲜血与音乐的黑白画面,因为我们骨子里还是那种狼的野性,我们还有征服自我与他人的欲望,杀人是一个黑色但离我们很近的梦,做爱则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享受。&我在这篇文章里不想谈太多那些三级片与艺术片,因为可谈得太多了。我只想说性只是爱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越来越感到爱的隔膜和难以找到真爱的孤独时,我们才会把更多的思想放在做爱上。大多数情色电影正是这样一个话题的载体,而表现情色的目的除了吸引观众外,还有由性转向对爱的渴求,这是一个好的情色片所做到的。
纯粹的暴力与情色正是酒神的表现,它们都是艺术。然而他们会把人带向美与死亡的双重边缘,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博爱的眼光,当道德遭遇电影,不是电影的毁灭就是观看者自身的堕落。因为毕竟我们是活在一个有道德审查制度的世界里,潜意识大部分时间里应该被压抑。&正如我们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偷偷手淫,却不可以看完后去杀人与强奸。
&&来自&&的投稿
当我读卡佛时我在想什么
& & &&记得刚开始写字是在十五岁,那时喜欢用繁琐而华丽的语句描写事物。送给某个人的诗歌是这样写的:& 她回眸的那一刻 如同穿越了百年的等待 两个人梦的倾诉,久久不愿离去 &那些旧时光 谁说 不能遗忘 确实真正忘却, 记忆中的繁华,是废墟倒下时飞扬的尘土, 是过往的一段无语的爱情。&一年后,我开始写小说,依旧用大量的语言去讲述心里的故事。很长时间,我注重于编造故事,同时喜欢阅读苏童和余华,他们的叙述是那么熟悉与相似,阴湿的童年。王小波所说,制造一个有趣的故事,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读卡佛,最早是他的《大教堂》,然后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最后才是《请你安静些,好吗》。我只在《大教堂》里的几篇小说读出了些许温暖,那时卡佛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写作。主人公在盲人的引导下闭上眼,在想象里画出心里的教堂,人与人之间终于有了一些宽容和理解。而在这之前,卡佛的所有小说都在用冷静简约的语言叙述普通的生活,冰冷而隔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只写短篇是因为身下的椅子随时可能会被搬走。穷苦的日子里的想象注定也是基于底层和艰难的,却依旧绚丽与丰富。于是这些日子,除了爱伦坡之外,我读的书又多了卡佛,明白小说不仅是讲述故事,更是表现生活。
&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写普通事物,并赋予它们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看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当我读卡佛时我在想,华丽与繁复不过是化蝶的壳,看似饱满,但真正的精华却被包裹在其内。对于生活,还是一切从简。把内心的感情藏于平静的叙事中,然后从故事的某个点让读者体会与惊喜。所以,能用一千字写完的就不要用两千字表达。感觉到这些后,我忽然又有了写诗的信心。有机会读到卡佛的诗。才明白诗是文学的骨髓,同样,需要的不是修饰,而是脱掉,全部脱掉。
我也爱读博尔赫斯,我同样喜爱迷宫。生活是现实,但梦境也是现实。把梦里的迷宫当做生活来叙述也是现实的写作。而卡佛相反,他写的底层生活最后会散发出非现实的气息,让人寒心。只是很可惜,当卡佛有机会叙述温暖与明亮时,却死在酗酒上,那年他五十岁。人什么时候都可能死去,只是留下一些可以阅读的文字,用极简的语言去讲述生活或是梦境里的现实,让你感到寒冷或是有趣。这也是我的理想。
&&来自&&的投稿
我读梅子黄时雨的《江南恨》,那份属于民国的爱情梦
&&&&& 几天前,心血来潮想要看一部小说,于是就看到了《江南恨》,是我喜欢的作家梅子黄时雨,是我喜欢的文风,不浮躁,雅而不淡。没有任何噱头,但是就是那样的爱情,细腻不做作,让我相信了天长地久。上次因为一部小说流泪还是高中一年级,这次不知道是怎么,在夜色如水的夜晚,意识到自己沉浸在书中情节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不仅哑然失笑,看来无论如何,这部小说于我来说是独特的了,不能说它有多完美,但的确,它是动人的。
&&&&&&& 一个闺阁中被人遗忘的女孩,千金小姐的地位因为母亲的早逝,并没有给她带来该有的灿烂夺目,反而平添了冷落和嘲讽。于是,她选择做一株小草,静静地长,从来不奢望争春。目睹了母亲对父亲一辈子绝望的等待,她明白了,作为女人,只有作茧自缚,把自己压抑在无欲亦无求的壳子里,虽然不能幸福,但至少能躲避伤害。她叫江净薇,人如其名,孤冷清傲,素雅、美丽、端庄,却可以让万紫千红中的任何粉黛失去颜色。
&&&&&& 一个纵横疆场的少年英才,一个身边莺莺燕燕环绕的世袭将军,一个将婚姻视为交易工具的情场浪子,一个冷酷绝情的一代豪杰。他就是赫连靖风,一个万马从戎的男子,他不相信爱情,有着不可一世的自信,却在遇到一个女人的一刻,注定了一生一世的痴恋。
&&&&&&& 缘分从那场为了两家利益的联姻开始,凤冠霞披、风华绝代的婚礼。温婉的女子将肤若凝脂的双手交到了那坚定有力的手上,注定了一世的纠缠。她隐忍而冷漠,害怕伤害,所以告诉自己不能爱上。他过尽千帆,不知不觉付出了万般疼爱,深陷其中而浑然不觉。一个退,所以一个攻,一个守,所以一个占。她在那样的年代,深知女人什么都可以交付,唯有心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他从没有把她当过唯一,但是眼中却渐渐只有她一个人的身影。可是,再顽固的两个人,面对爱情,总会惊慌失措,总会步步沦陷。
&&&&&&& 爱情可以让一个刚毅的男子变得斤斤计较和孩子气,可以让一个淡漠的女子变得热情和奔放。记得赫连靖风告白的那句话:&净薇,你是个骗子,因为你骗走了我的心。&其实,他又何尝没有骗走她的心,他让她第一次渴望天长地久,第一次渴望为他牺牲,第一次渴望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我最喜欢的情节并不是两个人彼此袒露心声以后的曲折生活,我更感动的是他们之前的揣测和猜疑。他故意晚归,她强装视而不见,于是一个愤怒,一个黯然神伤;他故意冷酷,她强装若无其事,于是一个痛苦,一个落泪。心房在同时失守,爱在同一时刻滋生。只是一切都太过意外,一个不愿承认,一个不敢面对。他不信自己就这样败在一个并不把他放在心里的弱女子,她不敢就这样将心交出,从此万劫不复。但是爱情就是因为不可思议,因为可以颠覆一个人全部的信仰,所以才会成为众人追逐的神话。当爱情降临,没有不可能,在真爱面前,任何阻碍都变得微不足道,任何意外都变得顺理成章。
&&&&&&& 这是一个民国将军和如水女子纠结的爱情故事。有着爱情故事一贯的磕磕绊绊,然后历经万难终成正果。但是,因为作者是梅子黄时雨,所以爱情在她笔下就可以平静之下暗藏汹涌,就可以处处于平坦处深埋玄机。她笔下的男女在爱情中是斗智斗勇的,赌的是谁先付出真心。这样的游戏太过危险,因为输的那个一定是最先爱上的那个。但是梅子是个温情的作家,她总是让文中的女子淡定而独立,因为对男人不报希望,所以反而激发男人的征服欲,最终深深爱上。这样的女子总是不鲜丽的,不轻佻的、不脂粉的,却一定是气质制胜的。是素颜到极致的一种美,是不知道自己美丽的一种妩媚,是不以取悦男人为动机的一种从容。她们美的不自知,可就是这份自持,恰恰黯淡了所有的娇艳,对男人是种致命的诱惑。所以梅子文中的女子即使爱上了天生薄情的男子,依旧不是输家,因为那样的男子将在自以为掌控全局的情况下,丢盔弃甲,没有道理的被他们从不相信的爱情砸中。
&&&&&&&& 我无法言说《江南恨》的好,我想它营造的是一只感觉,传达的是对爱情的相信。它想让我们知道,有了爱,幸福就有了可能,但是,它还想让我们懂得,女人在爱情中不要吝啬付出,但也一定要记住保留,保留几分爱,直到找到一个肯丢弃整片森林,来到你身边的男子,让他甘愿用爱你十分的心,将你空缺的全部填满。梅子的爱情总是和江南有关,她笔下的女子更带有江南女子的柔软,还有让人听着就心软的呢哝软语,那是女人中的尤物,光是一眼就刻骨铭心,但是她们内心又是如此坚韧,需要男子克服重重难关,最终才可虏获芳心。他笔下的男子总是硬净如玉、潇洒倨傲、光芒万丈,是让人不敢靠近的火源,太过靠近只会将自己灼伤,但是他们又往往独具慧眼,抛开世俗的眼光,总能于万人中找到那抹独特的光亮。身处两个世界的男女看似毫无瓜葛,但真正走在一起又是如此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仿佛就是跨越千山万水才得以完满的同心圆。当然,不能过于迷恋和憧憬太过完美的爱情故事,可拿来让我们喜欢和感动,却刚刚好。
&&&&&&& 民国的爱情因为拥有时代的烙印,所以可以更加荡气回肠,因为连着历史,所以尽显沧桑。在故事里,我看到了珍惜、看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到了饶恕、看到了原谅。也读懂了,以爱之名而造成的伤害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太过爱你,所以伤到你的同时伤到的是我自己。故事结尾,净薇放下了杀父仇恨,原谅了靖风,就是因为那铭心刻骨的爱,她发现没有什么比失去他更加可怕的事情。而靖风最后敢于拿自杀来挽留爱人,一方面是他坚信他们的爱情,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深深爱她如生命。是谁说过,如果一生中,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那我将投向这份爱情,哪怕万劫不复,我亦甘之如饴。
&&&&&& 《江南恨》是作家对于美好爱情的最佳诠释,大概也是作家的一种向往。女人,都会做些不切实际的梦,可是,有了梦想,不才会有希望么?如果你也希望被唯美的爱情感动,如果你还对爱情抱有幻想,如果你也爱那如水的江南,不妨在寂静的午后,沏上一杯茶,让这本《江南恨》为你编织一份绮丽、华美、温馨、甜腻的民国爱情梦。
&&来自&&的投稿
如果爱,全力爱——读《良言写意》有感
&&&&& 在深夜如同品一杯咖啡似的读完《良言写意》这样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爱情是什么,是在那一年我遇到你,你看到我的一瞬间,相互纠缠起来的命运,痛也好,恨也罢,终抵不过十年如一日的爱恋,因为爱的深切,所以怨的深刻。人生若之初相见,假如可以重新选择,我依旧会固执得待在你身边,只因你说过,无论我做错什么,你都永远只有一句宠溺的&我原谅你&。爱情是剂毒药,我给你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而你却在了如指掌的情况下一步步深陷,伤痕累累中我看到的不是你绝望的眼泪,而是你甘之如饴的沉迷。&&&&&&& 无论是苏写意还是重生之后的沈写意,无论是当年那个处处紧跟在他身后的小丫头还是几年后冷漠疏离的淡漠女子,无论是哭着鼻子说&阿衍,我喜欢你&的小孩子还是几年后机关算尽的复仇者,不变的是面对他俊秀的脸庞她依旧会深陷其中,不自知的被蛊惑,她是浴火重生复仇而来的,所有的爱恋付诸于满腔仇恨的时候她精心设计的陷阱会令他玉石俱焚,只是她未曾料到聪明如他却在这场游戏中任她摆布,不确定他是因为内心的愧疚还是心中对她不变的在乎,可唯一确定的是,在这场自编自导的游戏中他和她都甘愿沉沦,她佯装失忆,可在午夜梦回依旧会呢喃着喊出&阿衍,我的阿衍&,她和他如同陌生人,可看到他的视而不见,内心的痛楚只有她自己明了,当她看到他曾经完美的双腿永远留下残缺的时候,当她看到多少年如一日他对他的等待和呵护时,或者在很久以前他跳下莱茵河救下落水的她的那一刻,多少年她曾期盼的&我爱你&已经不重要,因为他的付出,他宁愿牺牲所有只为擦干她眼角泪水的执拗早已胜过千万句令人面红心跳的表白,是谁说过爱一个人,请深爱,而他,将所有的爱放大了无数倍。也许在世界眼中,沈写意只是一个人,可是在他眼中,沈写意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可是,阿衍,让如此完美的你变得如此残缺的我,还能找到回去的路么,如果拥有这个机会,我会从你那条截断的腿开始,一点点把这么多年欠你的幸福补回,我需要的时间不久,只要一辈子就好。&&&&&&& 无论是万人注目下桀骜不驯的俊雅男孩还是事业上宠辱不惊的商业精英,无论是当年的厉南衍还是今天的厉泽良,当他面对沈写意的时候就开始全然失控,多少年蚀骨的思念,多少年憧憬的再度重逢,当她面色平静的对他说&请问,你是谁&的时候他明白了什么叫做万念俱灰的绝望,如果可以用我的全部换回你的记忆,如果可以用我的生命换回你的真心,如果可以用我的双腿换回你的原谅,你是不是可以勇敢的告诉我你的在乎?即使是忘记,那我也要让你重新爱上我,就像当初我被你追的不由自主爱上你的时候一样。但是看到你疏离的客气,看到你礼貌的拒绝我的心依旧会瞬间结冰,还记得第一次遇见你,你灿烂的笑靥像照进我心里的一缕阳光,从此你的跟随成为我年少时光抹不去的记忆,你从高中跟到大学,从大学跟到德国,你孩子般娇嗔地喊我&阿衍&,你拉着我的衣领边抹鼻涕变哭着表白&阿衍,你只能喜欢我&,你放弃女孩的矜持主动牵起我的手,醉酒的你拖住我的下巴青涩却真诚地拥有了我们第一次的吻,你可知道,你带给了我太多人生的意外,以至于我一直刻意把你当做我的妹妹,一个没长大的小孩。你永远不知道你表白时我的慌乱,你永远不知道你吻我那一刻我直抵心中的那份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所有女孩趋之若鹜的目标,是面对挫折风平浪静的厉择良,可是在你面前我永远是那个会失控的男孩。我的爱从未离开过你,可是你已经在我作出那个愚蠢的决定之后选择了忘记。如果忘记可以让你解脱,那好,就请也给我十年时间让我来爱你,这是我欠你多年的情债。当厉择良发现她的失忆只是一场为他设计的骗局时,他明白她已经和她咫尺天涯,即便如此,如果陪你演戏可以让你留在我身边,我愿意倾其所以陪你到底,如果我的一无所有是你想要的,我还是要告诉你,无论何时,我欠你一句&对不起&还有&我爱你&,失去右腿的我难掩在你面前的自卑,我不知道你此次归来是何目的,但是我知道再见你的那一刻我已随着你的脚步万劫不复,我只是不知道,当骗局结束,你是否还愿意让我陪你演戏,你是否会转身离开,拥在身边的梦幻终究是梦,当结束的时候,我不怕一无所有,我怕的是一无所有之后你决绝的再次离开,我只是想问你当你无辜的骗我说你忘记的时候,当你依偎着我臂膀甜甜睡去的时候,当你失控喊出&阿衍&的时候,当你主动拥抱我的时候,当你含泪为我揉捏腿上伤口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点留恋,有没有一点在乎,有没有一点无法自拔,有没有一点忘情,如果有,我希望告诉你,在认识你的十几年中,我早已爱你成痴!&&&&&&& 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复仇故事在浮生的笔下竟如此哀怨婉转,如此抵死纠缠,终究不过是为了爱,让人痛心的不是她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而是男主角在知晓一切的情况下自虐的落入圈套,想要报复的人如果是自己深爱而又深爱自己的人,那么到头来伤的最深的永远是自己,木浮生编故事的能力仿若层层剥茧,在此刻你永远猜不透下一刻的发展。当写意面对厉泽良的时候我真的相信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极品男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却万万没有料想他们曾经有如此多的情感纠缠,当写意说自己失忆的时候,我轻易认为这只是一个灰姑娘重新爱上王子的戏码,可是当我知道所谓失忆,所谓素不相识只是一个爱已成疯的女子复仇的方式时,我的心被刺痛了;当我知道男主角明知道伤害却依旧奋不顾身的时候,心不仅仅是被震撼那么简单,揪心的疼痛是这个因为爱诞生的故事所给予我的,这是一个让人在痛中,在眼泪中,在温暖文字中学会原谅,学会坚守,学会爱,相信爱的故事。&&&&&& 在他的怀抱中她会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她的温柔中他会理解她内心的挣扎,他对她早已不是洞察一切的默契,而是在年少的岁月里,她已长成他心中的一颗透明琥珀,随他的心脏一起跳动,她的一颦一笑,一娇一嗔,包括坚强背后的软弱,成熟背后的孩子气,微笑掩藏下的眼泪,都是只属于他的专利。而在她眼中,欢喜起来先上扬的右嘴角,赌气时候板起的黑面孔,无奈且宠溺的摇头,生气就会乱甩东西的任性,无助时候紧紧的拥抱也只有在她面前才一一展现,这是最真实的他,是在面对自己爱人时候的他。&&&&& 无论是午夜时分的深情呢喃,还是窗帘浮动下的忘情相拥,无论是缱绻缠绵时他那句绝望的&不,写意,你不在这里&&写意,我疼&,还是她那句自欺欺人的&早已不在乎&,好在一切都已过去,当两颗漂泊的心再次凝聚为一体,当他们依旧在曾经的小屋邂逅,他们明白,今生今世都无法走出对方的世界,因为他们早已在彼此心中盖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那座城堡的名字就叫做&不离不弃&,家族的恩怨又怎样,当一切都将逝去的时候,他们明白他们今生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彼此,如果在一起就是现世的幸福,只有选择原谅,选择牵手才能和幸福贴得更近!&&&&&&& 曾经因为爱恨两难,她选择佯装遗忘;曾经因为爱的笃定,所以他苟且偷欢,画地为牢。可是当真相浮出水面,她才知道她的生命是他用终生残疾换来的,害她失去双亲的始作俑者不是他,而她却因为自己的幼稚害他一辈子的残缺,不过当写意决定重新和阿衍在一起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曾经执着坚忍的小女孩,她主动换回的不仅是他的希望,更是她一辈子的依赖,就算曾经伤害又怎样,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一起。当阿衍和写意的字迹重叠在一起,当地铁站他双膝跪地求婚,当那枚刻着&良衍写意&的印章握在手里,握住的就是一生一世!&&&&&& 木浮生的文字永远如一杯被轻松外衣包裹的苦茶,然而茶味却是隽永的,细细品尝之后,口齿噙香,慢慢弥漫至身心,她的故事是甜蜜,是哀伤,但更多的是告诉我们相信爱。&&&& 直到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因为爱得深,所以恨也就更加刻骨铭心。庆幸的是繁华落尽,终于这两个执拗的人,最终揭开之前的隔阂,重新相爱,在如此静谧的深夜,我含笑看到最后,泪已干涸,唯有无以名状的幸福感,不知怎的,竟想起了那句&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我的祝愿,相信也是木浮生的。
&&来自&&的投稿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 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 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更要付诸行动。
&&来自&&的投稿
《闹学记》——三毛。
&&&& 距离上一次读三毛的书已有好几年,家里有她的全套作品,老气的包装,泛黄的纸张,翻页还偶尔掉渣,基本都是80年代的产物了。
&&&《闹学记》是第一次看,1989年9月第一版。好久没拿起过她的书,一旦拿起仍放不下。等公交车时读,站在公交车上不挤的时候读,午休时昏暗光线下读,坐在咖啡馆读,窝在沙发上读&&这怪女人有种魔力,怪得让我如此地想成为她。她总是做出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写出我想表达但始终表达不清的情绪,我说如果想要更了解我就去读三毛的书。
&&& 她可以独自无所为的去到另个国度,找所学校上课,几个月搅得全班爱她爱得翻天覆地,转身留下一切地离开,问她还会回去吗,她答:&这已是永恒,再来不来,重要吗?&&&这样的洒脱我何时能拥有?
&&& 她在一个时间段同时处理4本书,一张唱片,一个百事待举的新家,每天回复读者来信,不间断的电话和饭局,挚友得上脑癌,母亲发现乳癌,她六个月不能睡不能睡不能睡,记忆丧失了大半,住进医院,恢复后发现一个人能够认路回家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 她随心情决定停留的地点,谈各样的恋爱,她说&我在西班牙讲日文,在德国讲英文,在美国讲中文,在台湾讲德文。这人生&&&终于决定结婚了却在答应的当天,那个要嫁的人死了,她吞药却被救。逃去西班牙,和荷西最终在一起。和荷西的那段情,读三毛的人是都知道的了。也就有了《撒哈拉的故事》。我最爱的一本。
&&& 荷西过世后,她决定卖掉他们在加那利群岛的家,一栋私人海滩双层洋房。家,如她的一个旧梦。最后连卖带送地给了一对真正喜欢这房子的年轻夫妇。那个夜晚她独自去海边散步,看见的是一个升起的新天新地,吹着口哨在黑暗的沙滩上去踏浪,下一步要丢弃的是什么东西和心情呢?&&
&&& 家具都送给米可;石像和所有装饰送给甘蒂;荷西的摩托车和所有潜水工具送给木匠拉蒙;九个书架的书送给中国妹妹南施;尼日利亚大木琴和达荷美羊皮鼓送给岛上邮政银行总经理夫妇;衣服裤子鞋子熨斗旧锅水桶扫帚统统送给曾经帮忙打扫卫生的妇人露西亚,包括和荷西结婚当天穿的;罗盘、船模型、沙漠玫瑰石送给中央银行的朋友卡美洛;彩陶瓶子和沙漠挂毡、所有古典录音带送给坐轮椅的瑞士邻居;汽车过户给班琪;送信的彼得罗的大儿子推走了她的脚踏车;一条黑色大披风送给对门的英国老太太&&她说,这次别离,就算死一场。
&&& 终于今天趁这个无人的工作日下午读完了这200页的文字,百感交集,在办公室踱步,自言自语要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如此的内心强大?&&
&&& 下一本又读什么呢,总之不读三毛的了,这样精神的洗礼不可常做,嫉妒至死该怎么办&&。呵呵&&&
&&来自&&的投稿
419815人关注
419815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