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与习总书记中国梦讲话的中国梦有什么相通之处

点击排行榜卷一 梁惠王上
一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二 &孟子告诫君主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大人民痛苦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独乐&,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
三 &&王道&是孟子的政治哲学,而&仁政&是实行&王道&的具体政治措施。
四 &通过揭露和批判暴政虐民,阐述了&仁&的思想,表达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
五 &反映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国家大小,兵甲利钝,而是取决于是否实行&仁政&,以及人心的向背。
六 &反映了孟子希望通过行&仁政&,达到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的思想。
七 &孟子这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行&仁政&的两个措施:一是&保民&,二是要&敬德&。
保民&&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务、深耕易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然后先富后教,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
敬德&&推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军的&德&,国君的&仁心&是&仁政&的基础。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用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老百姓,提高社会道德,也就是&推恩&。
卷二 梁惠王下
一 &本章和第2章、第4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二 &强调&与民同乐&
三 &孟子认为,大国对小国应以仁者的态度,尊重小国,不引起小国的疑虑,这样可以保有天下,这是仁者乐行天道。小国对大国应以智者的态度,安于小国处境,不与大国对抗,这样可保有国家,这是智者敬畏天道。如此,大小国家能和平相处,这就是&仁&的实现。
四 &强调&与民同乐&。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五 &阐述&王政&内容,指出实行&王政&应&与民同欲&。同时,孟子不是&禁欲论&者,而是&节欲论&者:①肯定人欲的合理性;②主张满足人欲,与百姓&同之&,一方面国君要节制过分的奢欲,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欲望。
六 &主张君王应勤政爱民。
七 &针对用人和杀人问题,提出一个&慎&字。强调要认真仔细考察。体现的原则:一是主张&兼听&,反对&偏听&,尊重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二是尊重事实,即使是对大多数人的意见也要经过事实的验证。
八 &反映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九 &孟子提出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孟子认为使用人才应尊重人才,让人才学以致用,而不是让人才&姑且舍女所学而从我,也就是不要按照国君的主观意图来办事。
十 &反映孟子的战争观。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因此,他把战争是否应当进行的标准和是否有利于老百姓联系在一起。
十一 &重申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救人民,而不是占领土地。
十二 &用现实的教训告诫邹穆公,说明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十三 &小国应该团结百姓,独立自强,而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即使最后失败了,但虽败犹荣。
十四 &只有行仁政,致力于国家的长远之计,这样也许能够成功。
十五 &提出两套方案,一是像太王那样,放弃滕国而出走;二是&效死勿去&。但能实行的只有&效死勿去&,就是希望滕文公能推行仁政,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有可能成功。
十六 &孟子此时已经七十多岁,已达到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因此,对于鲁平公不见自己这件事,孟子一不埋怨鲁平公,二不埋怨臧仓。他认为,一个人要做什么,是有一种力量在支使他;一个人不做什么,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
卷三&公孙丑上
一 &反映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思想。孟子从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实行王道的条件进行比较,认为&古&难&今&易,因为当时齐国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广;而是民庶;三是民心向往王道。齐国如果能够借助有利条件实行仁政,那么统一天下则易如反掌。当然,孟子的言论也过于理想化。
二& 前一段论述养气,后一段评论孔子。
1 孟子说的不动心是指一个人的心志、情绪。他认为一个人面对名誉、地位和功名利禄能不动心的根本是养成浩然之气,而这首先必须养&勇&,是仁者的&勇&,是大勇。孟子还把告子的不动心和自己的不动心进行比较,通过揠苗助长的例子来说明养浩然正气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2 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的第一圣人,孟子不愿意和孔子的高足,甚至是颜渊并列,也不愿效法伯夷、伊尹,俨然以孔子第二自居。
三 &比较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孟子认为霸道是靠武力征服,人表面服从并不心服,而王道则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因此,只有依靠实行仁政,才可以称王天下。
四& 孟子主张国君要重视人才,勤政爱民,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防范于未然。提出了三项实行仁政的政治措施:1&贵德尔尊士&;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3&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五& 孟子提出实行仁政的五项措施,认为实施了这五项措施,可无敌于天下:士、商、旅、农、氓,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这符合了孟子先富后教的思想,也就是先得民心,才能无敌于天下。
六& 孟子阐述&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的学说、&王道&、&仁政&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1&四心&说及&四端&说;2&四心&&四端&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3天赋善性,天赋道德;4人性的完善,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的培养。
七& 孟子强调的&反求诸己&,首先应该为&仁&,然后才能知耻,才能做到&反求诸己&。&反求诸己&体现了孔子的&为仁由己&的思想。
八& 孟子的&与人为善&是指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把它吸取过来,以完备自身的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善与人同&。孟子强调的是大家一起为善,而不仅仅是一个人为善,或仅仅是帮助别人为善。
九& 孟子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反映了孟子用世心切,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相应的措施,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卷四公孙丑下(人心向背;士人的修养)
一 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天时和地利,而是人和,表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侧面。
二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仅是表现在礼节形式上。他提出了两个观点:①臣的恭敬不应该只在礼节形式上表示恭顺,而是表现在&责难&和&陈善&。②君的珍贵,不应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君对臣要&尊德乐道&。
三 孟子的&受&与&不受&,都是根据礼义。
四 孟子强调为君为官都应该尽忠职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反映了孟子关心人民疾苦,对人民怀有深厚的同情。
五 孟子谈论为官应当&尽忠职守&的问题。相对于蚳蛙,孟子认为自己是客卿,不是朝廷命官,因此没有必要负责任。前进后退是有充分自由的,所以没有离开齐国。
六 从孟子对王驩的态度,可看出孟子的耿介作风。(王驩越俎代庖,独断专行)
七 从本章可看出,孟子不拘泥于陈规陋矩。
八 本章反映孟子对待齐伐燕的态度。孟子始终站在正义和老百姓的立场,是以是否有利于老百姓来看待战争的。这也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
九 孟子阐述如何对待错误的态度。孟子把古今&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做了比较。古代君子知错就改,不文过饰非;现在的君子(孟子所处的时代),有错就想方法掩盖。
十 说明孟子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为金钱所收买,而是以&王道&是否在齐国实行来决定是否留在齐国。
十一 说明孟子是一个坚持自己的基本原则的人。想要挽留孟子,最重要的是要劝齐宣王改变态度,重用孟子,而不是用空话挽留。
十二 反映了孟子行为处事的灵活态度。一个人胸怀平治天下的抱负,就不能以小节自限。要做到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要严于义利之辨,又不要做气量偏狭、自命清高的&小丈夫&。这种想法跟孔子所说的管仲不拘小节,而讲究大节的行为相类似。
十三 反映了孟子平治天下的坚定信念和不怨天尤人的高尚品德。
十四 反映孟子考虑的不是名利和钱财,而是重视理想和抱负能否实现。
卷五& 滕文公上(阐述人性善的问题)
一 孟子提出&性善&,并勉励滕文公学习圣人之道。孟子认为滕国虽然是个小国,如果滕文公学习尧舜,也可以有一番作为。
二 孟子针对滕文公办理父丧之事,谈了两个问题:一是要求滕文公以身作则,治丧要遵循&礼&制,这样老百姓才会从善如流;孟子的这种思想和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二是提出&行仁由己&的原则,强调个人蹈行礼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 孟子仁政的重点是&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和孔子说的先富后教的思想是一致的。孟子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四点:①&取于民有制&,老百姓的负担不能太重。②对人民征收要有一定税制,主张采用&助法&。③兴办庠、序、学、校,教育百姓。④恢复井田的共耕制度。
孟子的爱民思想是值得称赞的,但他的仁政主张中理想化的成分较多。
四 孟子驳斥了农家许行的学说。
农家许行的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们假借神农氏的名义,主张食为八政之首,坚持农业生产。二是主张国君也要与百姓并耕而食。三是其他生活用品用粮食交换。
孟子从两个方面反驳许行的学说:①以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反驳许行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②从事物间存在质的差别性出发,批驳许行的平均主义。
另外,孟子谈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师生之情。孔子以德化人,把门人看做自己的子弟,弟子们也事师如父。
五 孟子批评墨家&薄葬&和&爱无差等&的主张,强调孝在各种人伦品德中的优先地位。
卷六 滕文公下
一 第一、二、三、四章主要是论述士人讲究气节的问题。在实现理想的面前,孟子的态度是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尊,但也不故作清高,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他认为不能为个人私利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良心,这与孔子所说的士君子为人的基本原则一致。
二 论述士的气节问题。其中孟子认为女子不能违背父亲和丈夫的意见,这是狭隘的。
三 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士人做官,但做官要走正道,要符合&礼&制度,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官职。
四 孟子认为,&士&的职责是宣扬&仁义&,农夫的职责耕种收获粮食,这是社会分工不同;&士&和农夫都&有功&,都应当&得食&。他主张根据客观效果给予报酬,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取舍。
五 本章从国势强弱角度提出施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性。
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作为一个教育家,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
七 孟子阐述士应当遵守礼制,不能主动去拜见诸侯。如果士要见诸侯,那就要走正道,办正事,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去拜见。
八 孟子主张人要知错就改。
九 反映孟子积极捍卫儒家学说,坚决反对杨朱、墨翟学说的态度。杨朱主张&为我&,这是极端自私;而墨家主张&兼爱&,这是极端的利他。
十孟子认为人们眼中的&廉洁之士&陈仲子时位&伪廉士&。因为他把所谓&廉&极端化了,想万事不求人,实际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连父兄君臣上下都不要了,这是抛弃了大义。因此,不能把他的小操守误认为是他的大操守。
卷七&离娄上
第1、2、3、4、5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这五章孟子阐述的仁政思想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崇尚人治,道德教化,但并非否定法制,而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二是主张法先王,率由旧章,认为尧、舜、汤、文、武等先王之法是治国永恒不变的准则,这是有局限性的。
一 孟子提出治国应当做到:一是国君必须效先王,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在高位者必须是仁者,国君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以身作则,百姓才会心悦诚服。三是提出对臣的要求是不能&事君无义,进退无礼&,强调臣子对国君要恭敬。(但不是绝对的顺从)
二 从正面说明无论为君为臣,都要效法尧舜;另外,还从反面说明&不仁&的危害。
三 孟子阐述&仁&与&不仁&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不管是个人的荣辱安危,还是国家的兴废存亡,都取决于是否行仁义之道。
四 孟子主张&反求诸己&,这是儒家修身的要诀。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不要埋怨别人,而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
五 孟子提出,国家、社会的根本是国民素质,因此要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提高国民素质。
六 谈论治国与巨室之间的关系。孟子提出通过修德来使其心服,巨室心服了,道德教化就能畅通无阻地宣扬,这样天下才能够和谐安定。
七 孟子认为,天下有道,社会有序,道德平庸的人被道德高尚的人役使,才能一般的人被才能高超的人役使,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天下无道,小国被大国奴役,弱国被强国奴役,这种弱肉强食也是天理。无论大国或小国,要想天下无敌,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行仁政。
八 阐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孟子主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二是天命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承认天命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修正。
九 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君要想得到民心,必须施行仁政。
十 孟子认为一个人说话、做事要坚持仁义,不应当自暴自弃。
十一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承认宇宙间有&道&的存在。儒家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他所说的道,实际上是指&仁&。儒家认为,&道&不在外面,不在远处,就在人的心里。因此,孟子认为行道,要从身边做起,从加强内心修养做起,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十二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待人以诚。无论是对父母或朋友,还是为官从政对百姓,只有以诚待人,才能感动别人。
十三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才能得天下,而得民心很重要的一点是:奉养老人。得到老人的心,在老人的感召下,也能得到年轻人的心,这样就能天下归心。
十四 本章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一是反对那些帮助贵族敛财的人,二是反对诸侯间的侵略战争。孟子认为,诸侯之间的不义之战实指是争夺土地。
十五 孟子主张观察人要&听其言也,观其眸子&。孔子主张观察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十六 孟子针砭伪善者。孟子认为,&恭&和&俭&不是装出来的。因为,对于&辱夺人&的国君,不要轻信他所说的,更不要为他装出来的笑脸所迷惑。
十七 体现了儒家通权达变的思想。孟子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也应知道变通。
十八 孟子作为教育家提出的&易子而教&是符合教育原理的。
十九 阐述了&善&与&孝&的关系,提出人首先要养护好自身的善性,才能真心诚意地奉养父母。
二十 国君要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国君正,则天下人正。天下人正,则国家安定。孟子的这种思想是和儒家身教重于言行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十一 在个人修养方面应注意如何对待别人的赞美和非议。
二十二 主张讲话应当谨慎,不能信口开河,这和孔子说的&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十三 好为人师者自以为是,自满自大,喜欢人阿谀奉承,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足以为人表率。
二十四 孟子提出,尊敬长辈是本分,不能找借口违&礼&。(古时的师生关系,仅次于君臣、父子,所谓&天地君亲师&)
二十五 孟子不愿乐正子学习古人之道,只是为了生计,而奔走权门。
二十六 孟子认为,不娶无子是最不孝的,显然是从封建社会立场出发的。
二十七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高尚品质,就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义是根基,智与礼乐,都是从仁义生发而出;而
仁义最核心的是孝悌。
二十八 孟子通过讲述舜不以天下大悦而归己为重,而以侍亲尽孝为根本,通过孝心来感化天下人的行为,体现了&孝&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卷八&离娄下
一 说明历代圣王所持的道义准则是一样的,都是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二 孟子对子产的&惠民&(用自己的车帮助人们过河)提出批评。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应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困难,而不是搞小恩小惠。
三 第三、四、五章是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臣关系的好坏,决定于国君,但他反对对君主的&愚忠&。
四 民本思想在君臣关系上的体现。孟子主张对国君不是惟命是从,逆来顺受,而是要以&义&为准,以国君对百姓的态度来选择是否拥护他。
六 孟子主张做事不能违背&礼&,不能违背&义&。
七 孟子主张有德才,要负起教育&不中&、&不才&的责任。如果不对他人进行教化,那就跟没有德才差不了。
八 &有所不为&与&有所为&选择的标准是&仁义&。
九 告诫人们不要宣扬别人的不善。
十 赞扬孔子恪守中庸之道。
十一 主张为人处事要讲&大信&,而不是讲&小信&。说话和做事讲信用,这是可贵的品质,但不能绝对化。是否讲&信&,取舍的标准是&义&。
十二 人不能失去&赤子之心&。
十三 孔子对丧事的主张是重真情,反对形式,而孟子却主张厚葬,这就有点奢侈了。另外,墨家是反对厚葬,主张薄葬。
十四 孟子认为,人只有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深的造诣。这样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十五 做学问首先要博览群书,能够详尽地解说它,然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才能用简约的语言说出它的精神实质。
十六 孟子主张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只有以身作则,道德教化才会有效果。
十七 讲话要有根有据,要说真话,这样贤者才会被重用,发挥才干。
十八 以水为喻来说明人生的道理:一是认为一切事物都要有本源,就像有源之水,才不致枯竭。二是讲无本之水,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无本之水不会长久是名不符实,应引以为耻。
十九 孟子以舜为例说明,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性善,有仁义之心。一个人如果利欲熏心,良心泯灭,那就与禽兽无异。另外,还要注意孟子所说的&仁义行&与&行仁义&的不同,&仁义行&是指出自本心,&行仁义&是指克服私心才能做到。
二十 孟子认为,效法圣王,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二十一 孟子对孔子的赞美。
二十二 孟子以儒家的承前启后的接班人自任。
二十三 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所选择的不能违背仁义。
二十四 孟子认为,羿被逢蒙所杀,羿也有过错。一是收弟子不慎重,没有注意对方的道德人品;二是羿只教技术,不教做人。而孟子对庾公之斯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体现了孟子在对待君臣关系上不主张&愚忠&。
二十五 孟子主张性本善,但很注重的是后天的&养善&。
二十六 孟子反对主观臆测。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智者&应当掌握这种规律。孟子所说的&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规律。
二十七 反映孟子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可看成是他遵守礼制。孟子不想趋炎附势,而且平时就看不惯王驩的为人,所以不想与他说话。
二十八 孟子主张君子一定是要以仁与礼待人,二是要反思自省。孟子认为,君子要不断自我检查、修身省己,努力向善。君子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爱人&&敬人&。
二十九 孟子认为,处境不同,表达仁的方式不同,但内心实质是一样的。另外,本章可以看出,儒家对在盛世和乱世中处世所持的态度。
三十 儒家评价一个人很重要的道德标准是:能否尽孝。孟子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详细分析匡章与一般认为的五种不孝无关。认为匡章不是不孝,而是&子父责善而不相遇&。
三十一 孟子认为,曾子的离开和子思的不离开是符合&礼义&原则的。
三十二 孟子认为,不仅自己甚至圣人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看一个人不是看表面现象,因为仁与礼是存于内心的。
三十三 本篇讥讽了钻营无耻的人。齐人的妻妾,良知未泯,对丈夫的卑劣行为感到羞耻,相对而泣。
卷九&万章上
一 孟子对舜尽孝的赞美。舜拥有财富、地位、民心、美女等,却还是忧愁。因为舜无论自己怎样孝敬父母,只要得不到父母欢心,就会深深自责,认为自己不孝。(孝悌为仁之本)
二 体现了孟子通权达变的思想。舜的不告而娶,孟子认为是舍小从大,权衡得当,符合正道。&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也说明了圣人之心,能容得下天下。
三 孟子对舜的赞美。舜在当了天子之后,不因为袒护弟弟而放弃君臣之礼法,也不因为坚持礼法而放弃兄弟的情义。
四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人伦关系不应有所变化,还应该以同样的心态,孝敬父母长辈。另外,本章中提到的&以意逆志&是指设身处地以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本意。
五 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认为,舜能否继承帝位,不是决定于尧,而是决定于天。天的决定是根据民意,孟子主张&天意&与&民意&的同一,这种&君权天授&实质是&君权民授&,与汉儒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是不同的。
六 孟子主张禅让制,是以民心向背为依据的,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度,禅让制度有三个优点:一是可以避免争权夺位而爆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疾苦;二是让贤德的人治理国家,可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三是旧国君对未来国君有一个认识扶植的过程,能够了解老百姓对新国君的态度。)
七 本章是孟子对伊尹的赞美。伊尹以&仁义&为准则,先是&独善其身&,后来&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一代圣人。
八 孟子对孔子的赞美。给我们的启示:一是交友要谨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会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二是一个人的品行,可以通过他所交往的朋友来判断。
九 孟子对百里奚的赞美。
卷十&万章下
一 孟子认为伯夷是&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局限。而孔子是&圣之时者&,能够审时度势,因时而处,克服了他们三个人的局限。另外,孟子主张&智&与&圣&应当合一,才能取得圆满的效果。
二 主要阐述周朝的官爵和俸禄制度。
三 孟子主张交朋友应当没有任何私心,要诚心诚意。这样结交的朋友才靠得住。
四 阐述交际之道。交友是要交心,要心心相通。交际只是人们之间的表面往来。本章孟子所说的交际,实际是指君臣上下间授受去就的关系。孟子针对万章的提问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主张不能辞退长者的赏赐;二是认为遵循道义交往,按照礼节来往,这样的馈赠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馈赠是犯法的,则不能接受;三是提出以孔子的行动作为衡量的标准。孟子主张对不义的诸侯应当区别对待,这实际上也是儒家通权达变思想的体现。
五 儒家主张做官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是为了丰衣足食。如果是因为生活所迫而去当官,就应当只做小官,恪尽职守。如果不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而去当官,那是为了贪图富贵,是可耻的。
六 论述君主养士尊贤之道和君臣关系,强调君主队士人应有合乎礼节的尊重。孟子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张有常职的有常禄,无常职的无常禄,认为无职而受禄是不合礼的;二是认为士人偶尔接受国君周济是可以的,而赏赐则不能接受,如果国君尊贤,就应当给他适合的职位,而后赏赐,这才是合乎礼的;三是国君对待贤者不能居高临下,而应当以对待师友的态度与其相处。
七 论述国君招臣之礼和国君召见庶人和贤者之礼,以及君子怎样正确对待与国君的关系。孟子主张君臣关系应当严格按&礼&行事,对于违礼的事情,应当拒绝。
八 主张交友要广泛;二是提出读书解诗,应&知人论世&。
九 主张臣下对君主不能盲目服从,不能愚忠,而是要匡君谏主,对于有&大过&的国君,则应当另立国君。孟子的这种思想,是出于爱民的情怀。本章还谈到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的区别:异姓之卿只对国君负责,如果反复劝谏国君都不听从,可以选择离开,而贵戚之卿不但对国君,更要对社稷负责,如果反复劝谏,犯大过的国君不能改过,可以另立新君。
卷十一&告子上
第一至三章是孟子与告子之间围绕&人性&的辩论。
一 本章孟子驳斥了告子&性犹杞柳&的论调。告子认为,人性自然,不含道德因素,像自然生长的杞柳一样,后天是什么样的,取决于怎样加工。孟子认为告子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按照告子的观点,必须砍伐、伤害杞柳才能制成被杯盘,那么&仁义&也必须伤害、毁坏人性才能成。)
二 本章孟子驳斥了告子&性犹湍水&的论调。告子认为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是中性的。孟子则认为,善始人的本性,就像水要向下流一样,而且认为人性也可以改变,就像水在外力作用下改变运动方一样。显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也要注意后天的养护,否则人也可能变成恶的。
三 孟子用类比的方式驳斥了告子&生之谓性&的论调。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只是说明了人的动物性,而没有体现人与动物的不同,也就是抹杀了人性。孟子主张性善论,是把人当人看,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不同。
第四、五章主要辩论义的内在性问题。
四 告子主张&仁内义外&,他错在只把&义&看成客观事实,忽视&义&和人的内心联系。孟子主张&仁义内在&,&白马之白&与&白人之白&是客观事实,没有分别,不涉及感情。而&长马之长&和&长人之长&是有区别的,这两种情况都涉及情感问题。
五 本章还是关于&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的辩论。孟季子认为,&义&会随着外部客观情况不同而变化,说明&义外&。公都子请教了孟子之后,对孟季子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第六章主要阐述孟子的性善论。
六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但孟子并不认为仁、义、礼、智天生就是完备的,而只是有达到完备的可能。这就是说人性本善,但要注意后天的养护,否则也可能变成恶的。
第七至十五章主要论述人的本性的养护问题。
七 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在&富岁&和&凶岁&时,人们的表现不一样,说明环境对人有影响。因此,人的本性虽是善的,但要注意后天的养护,而不要被环境所左右。
八 阐述了对善的养护问题。孟子以牛山的树木作比,说明有的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不注意后天的养护,而不能说明其本性就是恶的。
九 孟子提出施教者应当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不能&一暴十寒&,请教者应当努力学习,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有好的结果。
十 阐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的问题。儒家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就是要坚持操守,讲大仁和大勇,在生命和义发生冲突时,要做出正确的取舍。
十一 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失去的善心,找回已有而失去的善心,是物归原主,这样能减轻或消除向善者的畏难情绪。
十二 有种人不知道对于做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在小的方面追求完美,在大节方面却无动于衷,不注重自身修养。
十三 批判有些人只懂得培养树木,却不懂得怎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孟子这是强调要注意对自身的养护。
十四 本章还是强调对善的养护。孟子认为在个人问题上,不能将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同等看待,更不能因为小的部分、次要的部分而去损害大的部分、重要的部分。具体地说,就是不能因为对肌肤、四肢的爱护而忽略了对自身善心的养护。
十五 孟子指出,人应当&从其大体&,而不是&从其小体&,也就是强调要树立向善的思想,这样自己就不会被耳目之情欲所左右。一心向善,当然就可以成为君子。
(第十六至十九章注意论述&仁义&问题)
十六 孟子认为,&人爵&是别人给予的,而&天爵&是靠自己努力修养得到的。人不能一味追求富贵,而不注重道德修养。
十七 孟子认为&贵&有两种:一种是拥有权力地位和金钱名望;另一种是心存仁义,道德修养好。前一种别人能给你,也能从你这夺去,是外在的。而后一种是靠自己努力修养得到的,别人给不了,更夺不走,是内在的,因此更为可贵。一个人如果心存仁义,就能在面对权贵或富豪时拥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十八 孟子指出&仁一定能战胜不仁,所以不能因为暂时力量对比悬殊怀疑&仁&的力量。当然,&仁&要战胜&不仁&,要注意积蓄雄厚力量。
十九 &仁&有一个成熟与否的问题。
(第二十章阐述在学习和为人处事方面,应当高标准、严要求)
二十 孟子指出在学习和为人处事的大道方面,应遵循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者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要遵循老师的教导,讲究科学方法,这样才能成才。
卷十二&告子下
一 &孟子经常谈到礼义。要注意的是礼的含义有三种:一是指礼法,即社会政治制度;二是指礼义,即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三是指礼义,即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习俗。
本章孟子主要论述&礼&与&欲&的关系问题,儒家主张以&礼&来规范&欲&。当&礼&与&欲&发生冲突时,孟子认为如果不违背&礼&的基本原则,可以不考虑形式,可以通权达变。不过,这种儒家思想的灵活性不能违背原则性。
二&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进德修身,不存在&不能&而是存在&不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中存在仁义礼智的萌芽,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进德修身,不断扩充&四心&,最终是可以成为圣人的。因此孟子告诉曹交,学习古圣贤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一个人要以先贤为榜样,遵循孝悌之道,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自然能水到渠成。
三& 本章孟子阐述如何正确对待父母过错的问题。孟子认为父母犯大错子女有怨恨,这说明子女与父母关系密切,感情深厚,这才是孝悌之道;父母有小过失,子女则应当宽容对待,这也是孝悌之道。
四 &本章孟子主张要讲&仁义&而不是讲&利&。孟子认为反对战争是好的,但是不能从功利方面去劝说国君。因为&利&是相对的,对他有利,可能对己不利;对己有利,可能对他不利。如果仅仅是从利出发,战争就不可避免。另外,如果仅仅讲&利&,就会伤害君臣、父子、兄弟的人伦关系,这样违背仁义,国家必将走向灭亡,反之如果讲仁义,就可以称王天下,这是孟子的理想。
五本章孟子主张要遵&礼&行事。孟子认为季任送礼合乎礼仪,而储子送礼不合乎礼仪。因此孟子对他们的态度不一样。
六 &孟子认为,君子处世方式可以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以&仁&为准则。评价一个人是否是贤者,主要看他内心的仁或不仁,而不是看他的名望功业。而淳于髡却以名誉和功业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贤明,他对孟子的指责简直是求全责备。孟子之所以在齐国不得志,不是因为孟子不仁,而是因为齐王不能实行仁政。
七& 本章反映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仁政的思想。孟子的历史观是&今不如昔&,因此,他对西周、春秋、战国这三个时代的评价是&一代不如一代&。他认为,春秋五霸不能以礼事天子,而是联合诸侯讨伐不听自己命令的诸侯,开疆拓土,实质是想取代周天子。因此,他认为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各诸侯国大夫,不是劝国君实行仁政,而是以国君好恶作为自己的好恶。因此,孟子认为各国大夫是诸侯的罪人。
八& 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来夺取土地,主张走正道,实行仁政,这样老百姓就会来归顺。战国时期,国君贪欲无已,一心只想通过战争来增加人口与土地。当时鲁国已经衰弱,而齐国是个强国,鲁国如果去攻打齐国,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九& 孟子战争观的反映。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因此,他认为那些为国君通过战争兼并土地、掠夺财富的所谓良臣,实际上是民贼。作为臣子,应当劝谏国君走正道,实行仁政,而不是为讨取国君的欢心,频繁进行战争,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视而不见。
十& 孟子治国思想的体现。孟子认为治国是以民为本的,主张税收应当适当。他认为税收太多或不够都对老百姓不利。这是孟子爱民情怀的反映。孟子认为,税率小于十分之一的,是落后民族之道,多于十分之一的是桀纣之道,十分之一才是尧舜之道。因此,他认为白圭拟以二十取一,本意是想实行宽民的税法,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为如果税收不够,国家管理不到位,反而会带给老百姓灾难。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可贵的。
十一& 白圭治水用&堵&的方法,却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对此进行了批驳。孟子提出,一是从方法上讲,治水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水性,要区别&引&和&壅&的不同;二是从效果上讲,引水入海,顺其自然,这样才能造福百姓。否则,&以邻国为壑&,危害邻国,这是仁人不忍心做的。
十二& 儒家一贯主张要讲诚信。一个人如果不诚信,就可以为了私利私欲随便撒谎,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有操守。
十三&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最终要的是要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一个人的本领再大,二是有限的,只有广泛听取众人建议,集中大家智慧,才能治理好国家。
十四& 孟子提出君子出仕的准则。孟子认为君子是否做官,取决于国君态度如何,以及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本章孟子把士人的做官辞官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国君以礼相待,想实行自己的主张,那就可以去做官;一旦发现国君不实行自己的主去就辞官,孔子在鲁国的去就,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国君不想实行自己的主张,但能以礼相待,也可以去做官;但礼貌一衰就要辞官,孔子在卫灵公那里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生死之交,如果国君能够悔过,就可以接受救济,否则就要辞官。
十五&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仲告诉齐桓公,安逸等于毒药,不可以怀恋。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正视困难和挫折,磨炼自己的心志,才能取得大的成就。其实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的。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本章也可以看出,孟子的&天命思想不是主张听天由命,而是强调顺势而为,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十六& 孟子作为一个教育家,认为对于那些不屑于去教育的人,不给予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一个人如果有上进心,求教却不被理睬,会感到是一种羞辱,那就会进行自我反省。
十三卷&尽心上
一& 第1、2、3章主要反映的是孟子的天命思想,他主张不论命运如何,一个人都应当加强修养,顺势而为,全力以赴,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注意理解孟子说的&心&、&性&、&天&、&命&四个概念。&心&是作为人的生命的主宰,人在后天,应当保持&四心&不断扩充,培养本性,这就做到了尽心知性。孟子认为,&心&是&天&赋予的,而&性&表现于&心&,&天&是&心&、&性&的最高依据。
二& 本章孟子将命分为&正命&和&非正命&。孟子主张无论命运如何,人都应当加强自身修养,&顺受其正&。立于危墙之下而被砸死和触犯刑律而被处死,这是咎由自取,是可以避免的,孟子称之为非正命,是死有余辜;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追求人生理想而死,这是正命。
三孟子认为,命运只能限制客观事功成败,限制不了人的主观修身进德和完善人格的努力。他主张性善,认为仁义礼智是本来就有的,因此他说&求在我者也&。本心追求自我完善,当然可以得到;否则,不注意后天对善心的养护,就会失去。
至于客观事功,或者说名望成就,应当从正当突进追求。得到是&有命&,但也可能得不到。因此外在环境和个人际遇等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孟子说&求在外者也&。
四& 本章反映了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提出&强恕而行&是求仁的最佳途径。
五& 孟子提出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一个人只有理性地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感情用事,才不至于糊里糊涂地过一辈子。
六& 本章和第七章都是谈羞耻心的问题。
七& 一个人只懂得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就会失去本心,自然不知羞耻。一个人能将不如别人看成是一种羞耻,才会追求上进,这也就是&知耻而后勇&。
八& 孟子认为国君与世人交往,国君要礼贤下士,士人要不畏权势,双方都应当忘了&权势&,而是出于&好善乐道&交往。
九& 孟子主张&士人&无论&穷&还是&达&,都不应该放弃追求人生理想,要坚持个人操守,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要注意的是孟子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有所不同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的意思是一个人穷的要有操守,不能为了摆脱穷困胡作非为;一个人富贵不能骄奢,而应当多为国家和比人多做一些贡献。&达则兼济天下&与&达不离道&的意思类似。但&穷则独善其身&相对来说会比较消极一点。一个人处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地多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别人的事,这样更好。被孟子称为&圣之任者也&的伊尹,他能够做到&治亦进,乱亦进&(《孟子万章下》),其处世态度就比&穷则独善其身&更为积极。
十& 孟子认为,&豪杰之士&无论外部条件如何,都积极追求人生理想,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是&豪杰之士&人格独立与自信的体现,也就是与&凡民&的不同之处。
十一& 孟子认为,一个人心里装的是兼善天下,没有贪心,就是把春秋时晋国的韩、魏两大家的财富都给他,也不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品德谦逊的表现。
十二& 孟子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出发点如果都是为了老百姓,那么劳役和杀人也不至于招致怨恨。劳役老百姓,其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比如修桥筑路。而杀极少数人,目的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生活安定,生命有保障。这样的措施当然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十三& 孟子认为,对于治国,实行&王道&和&霸道&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霸道&是凭武力,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只是小补于当世,如管仲辅佐齐桓公。而&王道&,圣王以身作则,对老百姓进行道德感化,就会使老百姓一天天趋向于善。
十四& 强调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认为,良好的规则制度只会让老百姓因为畏惧而遵守,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让老百姓自觉遵守规则制度。
十五& 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孟子认为仁义之心是人的天性,无需学习和思考。我们要注意的是,人性虽是善的,但这只是善的萌芽,后天应该注意对善的扩充。如果后天不重视对善的养护,那么可能出现兄弟互相残杀的场面。
十六& 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舜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其实很少,他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能区分是非善恶,从善如流,全力以赴地一心向善。
十七& 孟子认为,为人处世应以&仁义&为准则,违背仁义的事不仅不要去做,连想都不要想。
十八& 孟子以&孤臣孽子&为例说明,逆境反而使人深谋远虑,通达事理。一个人如果养尊处优,往往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果身处困境,反而会督促人奋发图强,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十九& 孟子认为,有道之人推己及人,圣人是通过正己来正人的。
孟子将人分成四等,一等比一等高。第一等是接近国君的人,只是为了讨国君的欢心,来求得个人的富贵利达,朱熹称这种人是&鄙夫之事,妾妇之道也。&第二等是&安社稷臣者&,这种人对国家忠心耿耿,但战国时期,有的是为兼并土地侵略别人而战,有的是为保卫自己国家而战。&安社稷臣者&的所作所为,不一定都是正义的。第三等是&天民&,如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他们只有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情况下才愿意出仕,否则宁愿闲居一生。第四等是圣人,圣人是惟思正己,则物自正。
二十& 儒家认为人生的至乐,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追去。本章孟子提出的君子有三种最快乐的境界,即使是&王天下&都比不上。因为&王先下&位尊权重,可以极尽一切享乐,但这只是物质上的,而作为国君,行动并不自由,处理繁重政务,甚至忧心劳瘁。另外,可能还有人对此虎视眈眈,图谋不轨。舜就是将尽孝悌视为比&王天下&更重要的人,孟子说过,&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孟子离娄上》)。
二十一&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仁义理智根植于他心中,不会因为外部条件不同而改变。君子的仁义理智,不会因为位高权重或穷困潦倒而有所增减,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十二& 孟子一贯推崇&王道&,主张实行仁政,周文王就是实行仁政的典范。文王善待老人,天下归心。他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善待百姓的制度,使老百姓有能力奉养自己的老人,不至于挨饿受冻,当然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然而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老百姓有冻馁之虞。因此,孟子以老百姓没有挨饿受冻作为王道的最低标准。
二十三& 孟子阐述了社会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孟子认为百姓富裕了,道德就会提高;社会富裕了,社会道德就会提高;反之,百姓穷困了,道德就会低下;社会穷困了,社会道德就会低下。孟子提出百姓富裕和社会富裕的方法是:&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孟子这里所说的和他提出的&有恒产然有恒心&是互相贯通的。
二十四& 站得越高,眼界就越宽阔,自己的志向也就越远大。孟子认为君子追求&道&,不到一定程度不能通达,而通达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我们不论为学还是做事,一是要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二十五& 本章指出舜与跖的区别在于行善和求利的不同,从而说明了圣人与小人之间道德本质上的区别。
二十六& 反映了孟子的中庸思想。& 杨子是极端&利己&,墨子是极端&利他&,孟子对此都持否定态度。孟子主张执&中&,但执&中&要懂得通权达变,否则就变成了执一,损害了&道&的原则。因此,我们处理问题时要执中,善于变通,不走极端,更不能思想僵化。
二十七& 孟子指出不能饥不择食,急功近利,而应当选择正确的内容加以学习。人处在困境时,容易失去心智,相信一些错误的东西,这点应引起我们注意。
二十八& 孟子赞赏柳下惠能坚持自己的操守。
二十九& 启示我们:无论为学还是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三十& 尧舜和汤武都是行仁义,但又有所区别:尧舜禅让,发自人性而自然中道,其心不违仁,是第一等的圣王;汤武革命,是顺天应人,以天下为重的仁义之君,是第二等的贤君。而五霸是借仁义之名行争霸之实。
三十一& 孟子认为行仁义可以通权达变,对与错要看做事的目的。
三十二& 许多人不理解&士&的&不耕而食&,认为他们白吃饭。孟子认为&士&所做的是大事,能使国家安定富足,人心向善,贡献更大。&耕&与&不耕&表明社会分工不同,而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十三& 孟子认为&士&应当志向高远,行&仁&施&义&。
三十四& 孟子主张看人应看大处,不要被小节所迷惑。本章启发我们看问题应该把握主要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此外,从中也可看出,在孟子心中,最大的仁义是&忠&和&孝悌&。
三十五& 儒家认为&仁&最重要的是&孝&,因此,主张&亲亲相隐&。为了成全孝道,不惜以牺牲&仁者,爱人&为代价。本章假设的事是&杀人&,而孟子仍主张&子为父隐&,认为舜不能阻止法官逮捕父亲,但可以抛弃天子之位带着父亲逃跑。孟子的这种思想和现代法治社会的理念相左。
三十六& 孟子说明环境对人的气质、体质和修养的影响。孟子所讲的&居&,即环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地位;一是生活条件。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的本性大致相同,但天赋的性&善&,仅是人性向善的起点,要注意后天人性的完备。后天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的&反求诸己&,二是客观的环境和教育。
三十七&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和士大夫都喜养&士&,孟子告诫士人要自尊自爱,不要像猪一样被人豢养着。从另一个角度说,国君和士大夫应礼贤下士,做到&食&、&爱&、&敬&三者统一,才能使&士&为其所用。
三十八& 孟子认为圣人言行形色是表里如一的。
三十九& 孟子认为为父母服丧尽孝,既要真心诚意也要注意形式,不应短丧而短,这是违礼的。按照《仪礼&丧服记》的说法,王子的母亲死了,因为父亲还健在,王子不能为母亲守孝三年,甚至无服,可以只是穿穿麻衣,母亲下葬后就要脱掉麻衣。为母亲乞求数月之丧,虽是越礼,但情有可原。这是&执中而权&品德起下其身;但如果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地多做一些有意于。
四十& 孟子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五种教育方法,反映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亦多术&等教育思想。
四十一& 孟子认为,无论教与学,都不能人为地降低&道&的标准。
四十二& 孟子阐述人对&道&的正确态度。若&天下有道&,做到&以身殉道&是比较容易的;&天下无道&,要做到宁死不屈从于无道,这样难度很大。本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不能没有操守,没有原则,为一己之私而甘听从权贵的驱使。
四十三& 孟子提出了自己教弟子的原则,说自己不教&挟贵&、&挟贤&、&挟长&、&挟有勋劳&、&挟故&而问的人。从中可看出,求学者一定要态度谦逊,而不能&有所挟&。
四十四& 反映了孟子的中庸思想。儒家反对&过&与&不及&,认为处理问题要&执中&。
四十五& 孟子主张&亲亲、仁民、爱物&,以父母兄弟为亲,以其他人际关系为民,对亲当亲,这叫作&亲亲&,对民当仁,这叫作&仁民&。&亲亲&与&仁民&有亲疏之分,爱的层次不一样。至于&爱物&,是由&仁民&向外延伸,爱草木、禽兽、&亲亲、仁民、爱物&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四十六& 孟子提出处理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清&大义&和&小节&,先抓住主要矛盾,不能颠倒主次。
十四卷&尽心下
一& 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本章批评梁惠王不仁,为了扩张势力进行战争。孟子认为仁人之恩,自内及外,也就是&亲亲而仁民&;不仁之祸,由疏逮亲,先是祸害百姓,然后是祸害自己的亲人。
二& 反映孟子的历史观。他认为诸侯有罪,只能由天子征讨,诸侯之间是不能互相征讨的,所以判断是不是义战的标准是看是否尊重天子,是否符合人民的要求和利益。
三& 《尚书》中记载武王伐纣的《武成篇》有一句&血流漂杵&,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仁义之举,不可能&血流漂杵&,所以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主观推断并不能肯定或否定客观事实。但孟子对古书&去伪存真&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不加分析地&尽信书&,要独立思考,也不能&尽疑书&,尤其是对于科学类的书,如果不是理论高深的学者,不可轻易持怀疑态度。
四& 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他认为应以德服人,而不是靠武力来称霸。即使是武王伐纣,孟子也认为他真正依靠的是&仁&,才使殷商的百姓心服。
五& 孟子认为老师传授的只是方法,要想达到高深境界,主要还需靠自己去独立思考和领悟。这和通常所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 孟子认为君子不论富贵或贫穷,都能安之若素。
七& 阐明一个人对别人不仁会殃及亲人的事理。
八& 孟子提出了&今&不如&古&的观点。本章说明同一样东西使用的目的不同,作用也将不同,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
九& 说明&行道&要以身作则,才能推己及人,而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以双重标准对待自己和别人。
十& 阐明有备无患的观点:只有平时注重修养,在身处乱世时才能不被迷惑,坚持操守。
十一& 真正懂得大义的君子不会看重名利和地位。&好名&之人,其实是很自私的,他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目的在于获得好名声。就像燕王哙,想得到类似于尧让位给舜的美名,竟把王位让给他的宰相之子,结果引起内乱,又招来齐国的侵略,内忧外患,险些把燕国断送了。
十二& 孟子认为,治国应该做好三件事: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重视礼义,抓好政治措施。其中,以&信仁贤&为本。
十三& 孟子强调以&仁&立国的重要性。
十四& 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对于昏庸无道、危及社稷的国君,可以依据民心的向背废弃另立。
十五& 孟子认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圣人的&行仁&能引导人们知错改过,向善的方面发展。
十六&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曾经说:&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要克制私心,让本心和良知显现出来,完善人格。孟子则说&仁也者,人也&。这里说的&人&,是指通过道德实践而达到完美的人,是堂堂正正的人。通过&行仁&,完善人格,去掉兽性,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也将随之产生。
十七& 《万章下》第一章出现过相同内容,主要体现了孔子的爱国情怀。
十八& 本章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孔子身处困境,却没有借助当地得势之人以求摆脱困境,宁死不屈;二是陈、蔡的君臣见死不救,势利之心昭然若揭。
十九& 孟子主张要正确对待别人的非议。圣贤如孔子、文王,也难免被小人非议。一般人,更不用说了。因此,应理性地对待别人的非议,不要为其所蒙蔽。
二十& 本章阐明,贤人首先要明白事理,才能教育、引导别人,否则会误人子弟,就像现在所说的&要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本章给我们的启示:一是要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外行领导内行;二是不要好为人师;三是不要仗着位高权重搞一言堂。
二十一& 孟子用山间小路的成与废,来比喻人心的通与塞。孟子用这一比喻来说明无论修心或治学都应当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二十二& 本章旨在说明,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高子的推断是不合理的,因为禹在文王前一千多年,他的钟纽,到战国时期已有一千八百年,即使不用也会断的。高子据此说禹的音乐高于文王的音乐是没有道理的。
二十三& 本章旨在说明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行为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这一章可以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范例。孟子在齐国任客卿时,在灾荒年头曾建议齐王开仓救济灾民,现在自己已经不是客卿了,却还想像过去在位时一样给齐王提议,就会被那些士人讥笑成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没操守。
二十四& 阐述&性&与&命&的关系。&
孟子说的&性&,一是指动物性的性,即&人欲&,二是指德性的性。对于&命&,儒家主张的是&天命&,但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欲&,比如吃穿住行,如果没有得到满足,要认命,不可贪图享受而胡作非为。对于仁义礼智,不可借口&命&,而不积极学习。圣人就是不认&命&,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性&。
二十五& 孟子将个人修养按不同程度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乐正子只达到了&善&和&信&的层次,更高层次的&美&、&大&、
&圣&、&神&恐非常人所能及。此外,本章也反映了孟子的美学思想,认为&善&与&美&是同一的,但&美&又高于&善&,然而不&善&的肯定是不&美&的。
二十六& 儒家主张执&中&,对墨子的极端&利他&和杨朱的极端&利己&持否定态度。一个人犯错,可能会从一个极端矫枉到另一极端,最终归于中道,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十七& 谈治国之道。强调税收应取之度,如果税收太重,会导致百姓家破人亡,人伦尽丧。
二十八& 孟子认为国君要以土地、人民、政事为宝,不要只重视珠宝等财物而不管百姓和政务,那样国家必有灾祸。
二十九& 孟子认为若一个人不懂&大道&,没有君子那样的修养,只是凭借小聪明去做大事,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三十& 孟子是一个宽容的教育家,只要来人是诚心求教的,就来而不拒,对于走了的人也不追究。
三十一& 孟子主张性&善&,但后天应加以修养。施行&仁义&,可以由小到大,由此及彼。另外,本章&言&与&不言&要遵循儒家的中庸之道。孔子曾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三十二& 儒家主张进德修身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把握&大道&。
三十三& 孟子认为进德修身,没有功利目的,而是发自自然本心,至于结果如何,那是由命运来安排的。
三十四& 孟子提出要不畏权贵,体现了他&富贵不能淫&的思想。
三十五& 孟子阐明&养心&与&求利&的关系。孟子认为&求利&的欲望是会损害个人修养善心的。
三十六& 本章反映的是&孝&与&礼&的问题。曾参不食羊枣,是因为羊枣是他父亲曽皙很喜欢的食物,故而他不忍食之,与美味无关。
三十七& 本章主题是反对&乡原&。孟子谈到了四种类型的人物:第一种类型是&狂者&,这种人志向远大,富于进取,但往往言不顾行;第二种类型是&狷者&,这种人谨小慎微,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却不思进取;第三种类型是&中道&之士,既不像&狂者&的&过&,也不像&狷者&的&不及&,而是遵循&中庸&之道;第四种类型是&乡厚&,这是孟子着力批评的,这种人道貌岸然,以伪善面目示人,四方讨好,八面玲珑,言行不相顾,或口蜜腹剑,或同流合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是十足的伪君子、老好人。孟子认为,&中道&之士最好,但&狂者&和&狷者&是可以交往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是值得提倡的。
三十八& 本章主要谈圣人之道的继承问题。孟子是以继承圣人之道的传人自居的,他曾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深处诸侯混杂的战国时期,提出继承圣人之道施行仁政,统一天下,恢复和平,救民于水火,是合乎潮流,顺乎民心的。孟子思想的精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 (昨 17:10)
& (05月31日)
& (05月24日)
& (06月11日)
& (05月24日)
   (0)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标题内容作者
赞助商广告位*250*2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总书记的中国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