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文化包括____,以釉见长的辽瓷艺术

老窑瓷 | 辽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摘要]: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的原因是自己国家的贫穷,国土上没什么资源,北宋生活得好,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天显三年(928),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的原因是自己国家的贫穷,国土上没什么资源,北宋生活得好,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天显三年(928),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了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公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中国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辽瓷做成方的因为是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责任编辑:小明
当前第1页/共1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官方微信
中国文物网
问题纠正&&&&&&&&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的原因是自己国家的贫穷,国土上没什么资源,北宋生活得好,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天显三年(928),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了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div&
&div&&br /&&/div&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公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中国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div&
&div&&br /&&/div&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辽瓷做成方的因为是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a href=&/& target=&_blank&&&img src=&/upload//42117.png& alt=&& /&&/a&&/div&
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中国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银行支持:中国工商银行 法律支持:岳成律师事务所 网站营运:Celestone
中国文物网版权所有法库辽文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法库辽文化
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调​查​,​法​库​境​内​辽​代​遗​存​非​常​丰​富​。​法​库​辽​代​城​址​,​既​有​王​公​贵​族​建​的​头​下​州​,​也​有​国​家​的​行​政​州​,​其​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虽​隔​千​年​,​其​文​脉​传​承​却​清​晰​可​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 综合新闻综合新闻
继承古瓷技艺:辽青瓷横空出世
来源:华宝玺艺术网
赏心悦目的辽青瓷 记者张松摄
  传说,宋徽宗年间,有工匠向艺术修为极高的宋徽宗请教,汝瓷应烧成何种颜色?徽宗沉默良久,忽然想起自己昨晚梦到的雨后天空的颜色,脱口而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这)般颜色做将来。 ”于是,此款瓷器便有了传世色调。另一版本称,此语出自五代时期最杰出的帝王周世宗柴荣之口。而专门为世宗烧制这种独特色调的瓷窑,称为“柴窑”。雨过天晴时,天色淡雅、悠远自然,散溢着说不出的妙味神韵。依据这种基调烧制而成的青瓷,自然是瓷中精品,实乃瓷器收藏家之最爱。千百年来,浙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家喻户晓,其做工秘艺绝不外传。谁想到,这种色调别致的青瓷,而今居然在距龙泉千里之遥的辽宁喀左开枝散叶,且自成一派,名曰“辽青瓷”。
  拿来主义
  中原工匠火了辽瓷
  喀左的制瓷工艺,起源于辽太宗。辽太祖建立大契丹国后,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势,朝堂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构想。以皇后述律平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契丹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既然已有万里草原、成群牛马,固守本土方为要义,何必贪恋中原狭促之地?而太祖之子,即大辽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辽太宗)却坚持进兵中原。在他看来,只有吸收先进的汉文明为己所用,才是辽国日后发展壮大的立国之基。
  尽管述律平抵制进兵中原,但辽太宗坚持己见,率兵与在中原立国的后唐、后晋发生多次激烈战争。成千上万的汉族百姓、工匠被辽军掳走,带回草原。随着一座座头下军州的拔地而起,随着一座座寺院在空旷的塞北传荡悠扬佛音,随着草原民众也开始习惯了耕种稼穑,汉文明便以不可阻遏之势迅速扩张着自己的“草原版图”。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段,中原的瓷器工艺于大辽腹地正式扎根立足。
  辽王朝对从中原掠来的“技术人口”不是泛泛安置的,而是依据其技艺门类集中屯聚。比如,将擅长织锦的大批工匠置于今天的锦州,所谓锦州即“锦绣之州”之意;将擅长建筑的工匠迁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扩建后的上京城宫殿壮丽、佛寺林立,人称“小长安”;而今天的喀左,则是当年由中原入辽的制瓷工匠的重要停驻地之一。
  史载,公元928年,辽军攻破地处河北的瓷都定州。停留八个多月方撤兵北归,随行的定窑工匠成为日后辽瓷发展的人才基础。在辽宋时代,“汝、官、哥、钧、定”为当世的五大名窑,定窑白瓷起于唐代,极盛于辽宋。因白瓷北渐,在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上,还留下了“南青北白”的一段典故。
  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间维持了119年的和平。在这百年间,双方互通有无、贸易繁盛,粮食、丝绸、药材、书画……尤其是实用品与艺术品双重特性兼而有之的宋瓷更为大辽君民所乐见。包括精美青瓷在内的成批量宋瓷不断流入辽境,进一步促进了辽代瓷器工艺的强力发展。
  遥想当年
  辽境内燃起浩荡炉火
  客观而言,“辽青瓷”是一个新提法,但将“辽”与“青瓷”合为一个新名词,却并不牵强。实际上,青瓷的生产在辽宁自古有之,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在人们熟识的“辽三彩”中,主要有黄、绿、褐三色,但这绝不是辽瓷色彩的全部。除上述色调外,辽瓷还有茶、白、青等其他色彩。青瓷在辽瓷中并不少见,只是不如南方的青瓷声名远播而已。
  喀左在辽代称“利州”,利州当时有不少瓷窑。制瓷的工匠中有相当一批人来自河北、山西,家族绝技世代传承、绵延不绝。因此,利州瓷器的质量水准并不比中原逊色。《元一统志·卷二》记载:“利州有细瓷窑一所,在州西南棠叶务:有瓮瓷窑一所,在州东南感化庄”。房申店窑址地处今喀左县城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房申店屯,距喀左县县城8公里,被一条省级公路东西穿过。窑址位于山梁前的缓坡上,地势北高南低,坡度较缓,东西长60米,南北长80米,略呈长方形,面积为4800平方米。有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的堆积层,厚约50厘米。遗物以垫圈为主,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另有缸胎酱釉残件、炉具残块和布纹瓦残件。在这些日用瓷器品种中,就有青瓷。
  喀左周边地区,近些年也不断有辽代生产的青瓷出土。如朝阳小东山元墓,就曾发现天青色釉的鸡心碗。1975年发掘于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乡的耿延毅家族墓,曾出土影青瓷罐及青瓷小碗。1972年发掘于朝阳县二十家子镇的前窗户村辽墓,出土随葬遗物200余件,其中即有影青、青瓷等器皿。这些青瓷制品多出土于契丹贵族墓葬,说明青白瓷器是当时契丹上层喜尚的器用。
  古代烧制瓷器的过程繁复而精密,一件瓷器尤其是做工考究的青瓷,从选料到成品的制成,环环相扣。工匠首先要精挑细选出瓷石、瓷土(高岭土)为基本原料。然后用巨碾或巨石锤在石臼内将这些瓷石瓷土粉碎磨细,再把细碎的石土瓷料倒入或方或圆的陶洗池内进行陶洗。具体作法是依山就势,利用斜坡,从高而下建三、四个池子(多至五、六个),将细碎瓷料倒入池子化成泥浆,水浆经不同池子顺势流向低池子中,粗大的瓷料先沉淀,最细的瓷料沉淀在最低的池子内。蒸发水分后成泥块状,也就是制瓷坯泥,多次揉和后即可用来制作瓷坯了。在制作瓷坯的环节,工匠将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一般是转轮,也有模框等,由工匠们做成各种器物晾干。坯胎成型后,匠师们依据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审美需要进行装饰绘纹,方法多种多样,如刻、划、印、绘画、雕塑等。刻划纹饰需在坯胎将干未干时用竹刀等特殊工具进行,印花或雕塑需在坯泥较湿时进行制作,而绘画则是在胎体晾干后进行,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原料绘制。如釉下青花用钴料,釉里红用铜料等。最后,还须经过均匀上釉和入窑烧成的环节。一件完美的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的形状,装瓷匣钵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化学变量等都有极大关系。不同时期,不同瓷质的瓷器烧成温度是有差异的,其平均烧成温度在1100℃-1300℃之间。因此,必须将瓷坯按窑内前后左右、上中下的不同温度位置码放,才能烧成各具特色的瓷器。
  遥想当年,无数制瓷工匠在喀左房申店窑址间燃起浩荡炉火,成百上千下架的精美瓷器流水般运出山外,供万千辽民消费。
  辽瓷不仅有模仿,还有创新。如皮囊壶,是辽代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常被视为辽代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较之南方的青瓷,辽代青瓷的独特形体,体现出与中原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马背民族的民族特征。
  填补空白
  冰裂纹横空出世
  作为辽瓷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青瓷所占位置不重。这一瓷种之所以被冠以“辽青瓷”的雅号,其发展势头如今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2012年春,从事青瓷研究、制作的周明亮大师来到喀左,致力于在喀左研发、烧制青瓷的事业。用周明亮的话说,就是“想做点事、挑战自己”。从那一天起,周明亮开始了艰辛的研发历程。
  依据史料中的浅淡描述,周明亮踏遍了喀左县域内的各乡镇和凌源、建平的部分乡镇。不停地寻找、搜集、实验,得出结论,在这里可以烧制出精美的青瓷器。5月份,恰逢喀左天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筹建。经友人介绍,周明亮大师和来自宜兴的刘曰明大师,同天佑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海江相识。梁海江聘请两位大师合作研发青瓷、紫砂产品。并结合北方陶瓷悠久历史和地域文化,正式将用本地原材料、本土生产的青瓷产品确定为“辽青瓷”。
  梁海江投资建设了“辽青瓷研发中心”,作为周明亮研发“辽青瓷”的专有场所。历经四个多月的反复不断的研究、试验、配料、烧制,周明亮终于在2012年9月份,成功烧制出第一窑“辽青瓷”,这成为辽宁陶瓷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如今,辽青瓷系列从造型上,已研发出风格各异的杯、壶、碗、盘、洗、瓶、炉、樽、笔筒、笔架、瓷砚、笔洗、镇纸等不同造型的系列产品。从釉色上,已研发出梅青(豆青)色、粉青色、翠青色、灰青色、米黄色、杏黄色、淡白色、深灰色、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等。辽青瓷的代表性产品有:兰花刻字洗、紫带雕文洗、冰裂纹洗、开片将军罐、梅青荷叶罐、粉青玉壶春瓶、和谐篓、梅青美人醉瓶等。在诸多“辽青瓷”系列产品中,冰裂纹产品极为稀有。冰裂纹又叫断裂纹,是古代龙泉青瓷中一个品种。因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之。在哥窑的各种釉裂纹片中,“冰裂纹”排名首位。但宋代后,此工艺失传,至今达千年之久。“辽青瓷”中的冰裂纹产品烧制成功,是继2001年龙泉首次烧制成功后,冰裂纹产品在北方的首次研发成功,填补了北方陶瓷界的空白,也有力地证明了喀左原材料的独特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4月,经过不断反复实验,周明亮、刘曰明两位大师又研制出稀有的“茶叶末釉”辽青瓷产品。茶叶末釉为铁结晶釉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之间的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新,耐人寻味,实为难得的精美陶瓷艺术品!
  此外,周明亮、刘曰明两位大师倾心合作,将陶瓷艺术与紫砂艺术完美结合,创造性地研发出青瓷为主、紫砂为饰、雕文刻画的精美“辽青瓷”艺术品——紫带雕文洗,展示了“辽青瓷”的魅力和紫砂文化的韵味,令人赏心悦目。
  “辽青瓷”具备“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之特色,瓷质细腻,釉色如玉似冰,丰盈滋润,是千古春色的技艺,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其素雅、恬淡、纯洁的特色,凝聚了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精髓,从而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
  同时,“辽青瓷”蕴含“辽瓷”的写实与表意兼具的风格。通过刻、印、划、彩绘等多种手法在陶瓷上艺术地表现出来。蓬勃自然,生气涌动,造型古朴敦厚,线条明快流畅,风格清纯自然。体现了北方人民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深情,浸透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
  言及辽青瓷的古今历史,周明亮表示:“辽青瓷的出现是一件有趣的事。契丹人很厉害的,他们在历史上把有手艺的人弄过来,而又依着他们的思路把这一技艺发扬光大。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东西,青瓷还是青瓷,但是已经是辽青瓷。这个很有趣。现在我们在喀左搞辽青瓷,是用自己的思想在做事情,争取不断超越自己,挑战自己,这是符合辽青瓷当初出现在这里的那个思路的。”
  在周明亮看来,喀左有资源优势,但资源只是资源,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是喀左辽青瓷产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我的想法比较简单,先不用打到国际,甚至不用打到南方去,喀左青瓷打遍辽宁就可以了,喀左就不得了了!‘南有宜兴,北有喀左’这个口号应该是成立的,关键是看怎样做!”
  下期预告:2005年11月,喀左人白雪峰研制出东北第一把手工紫砂壶。在一些人看来,此乃喀左“紫陶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错误判断。喀左的紫陶生产,或者范围再扩大些说,喀左的陶器生产,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请看本周五摆渡辽河——喀左紫陶,从远古走来的文明遗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契丹辽文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2.00
&&¥0.5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契丹辽文化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代绿釉瓷器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