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乐园是葡萄牙著名画家博斯豪斯摩托车的作品吗

李银河称创作三本全景式虐恋小说 赞福柯“展示的前景太辉煌、太自由,大家都喜欢”
关键字:&李银河福柯福柯理论全景敞式监狱
福柯是个啥样的人,研究的啥?对于这位深刻理解并影响当代文化生活的法国学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一知半解的人才最能给我们提供欢乐。哲学专业出身的小编,本来还以为自己怎么着也有个一知半解,可是看过李银河老师的解读,突然迟疑了:这确定是我知道的那个福柯?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是法国哲学家福柯逝世30周年,借这个机会,澎湃新闻专访了李银河。大家通常知道李银河的身份是王小波的遗孀,其实,她更是一个有自己生活方式的个体,经常在微博上开导“为情所困”、“为性所困”的网友,实在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亲切阿姨。
李阿姨可算是福柯的一个“真爱粉”,不仅爱读他的书,还出版过《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专门写自己的解读。退休了吧,性学研究都不做了,却忘不了福柯讲过的东西,把自己的小说取名叫“全景式虐恋小说”。
“全景敞视监狱”这个概念在文化学术圈时髦了不少年,被,已经让人醉了,居然还能用来写小说?小编不仅脑补了一下作者手拿皮鞭,站在全景敞视监狱的中央监控室观看每个房间的虐恋……停,是不是要分级啊?小编去李老师博客上找到了已经发表的章节,快拜读下:
他手拿一个礼品盒,脸上又浮现出那种神秘的坏笑,说:老婆,我给你买了一件生日礼物,你打开看看,是什么?
我笑着说:什么礼物啊,还那么神神秘秘的?
我打开礼品盒,笑容立马僵在脸上:这是一条由一把细皮条扎成的小巧玲珑的鞭子。不知为什么我马上想起尼采的那句话: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鞭子。有人说这话是尼采开玩笑说的,不是当真的,可是这话也太脍炙人口了,所以我一下就想起了这句话。
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你没病吧,没发烧吧,这就是你给我买的生日礼物啊,你是不是疯了?
——选自李银河博客《李银河虐恋小说之我们的新大陆》
貌似有点生硬啊。一对平凡的小夫妻,老公突然要虐恋,结果老婆看到鞭子想到尼采?!所以,是不是在全景式虐恋小说中,作者就是那个“监视者”,可以看到每条故事线的发展,然后在某个点跳出来说此处要有性学知识,以保证自己塑造的人物符合监管规训?
小编给大家来一张全景式“人间乐园” ,尼德兰画家博斯作
清新眼里出清新。李阿姨清新的感染力无敌,肉身沉重的福柯到她手下也变清新了。即便自觉因为专攻社会学,自己对福柯的理解先天不足。可为了全人类的性福,李阿姨还是要代替那些想了解福柯又没有精力读他的书的人来读一读福柯。福柯在她的笔下显得像是个启蒙的小王子——“他给大家开出来的药方,所展示的前景太辉煌、太自由了,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他。”
太辉煌,太自由,大家都喜欢~
我又迟疑了,这还是我所知道的福柯吗?要不,你们也亲自感受下李阿姨的魅力?
以下是澎湃新闻专访李银河原文:
“福柯展示的人类前景太辉煌,错过他就错过思想史上的奇迹”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赵振江 发自北京)
今年是法国哲学家福柯逝世三十周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曾在2001年出版了《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一书。李银河在书中提到,“福柯的工作涉及好几个领域:历史,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而我专攻社会学,对福柯的理解就有先天不足。但是,我之所以没有能够经受住诱惑,原因是我想通过写这本’解读’,自己好好读一下福柯的书。即使’解读’不出它真正的深度,也可以作为一种’代读’——代替那些想了解福柯又没有精力读他的书的人来读一读福柯,使他们通过我的阅读来了解福柯。或许他们也能像我一样感受到福柯思想的吸引。到那时,他们就会自己去阅读。这正是《福柯与性》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12月12日下午,澎湃新闻在李银河住处附近的咖啡店对其进行了专访。62岁的李银河已经退休两年,她现在每天上午写文章,下午看书,晚上看电影。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她不断提到其研究的性学,讲到高兴处就笑出声来。她提到除了在研究同性恋问题上带给她的启发,福柯对人文学科的看法和人生态度也极大地颠覆了她的观念。
李银河资料图
“福柯展示的前景太辉煌、太自由,大家都喜欢”
澎湃新闻:第一次听到福柯是什么时候?
李银河:我1988年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做同性恋研究,当时参加一些同性恋的聚会。一次问其中一个美国学者最喜欢的学者是谁,他说是福柯。后来我就开始关注福柯和他的作品,从网上找各种资料看。
看了美国记者写的《福柯的生死爱欲》。2001年,为山东人民出版社解读名家系列,写了一本《福柯与性》。主要是解读福柯的《性史》。
澎湃新闻:当时福柯的书好找吗?
李银河:不好找,看得都是别人对他的评论。因为他的著作翻译成中文的比较少,我基本读英文的关于他的文章。
澎湃新闻:福柯对你的性学研究有何影响?
李银河:1999年,我在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搜集了关于酷儿理论的材料。最后翻译了本论文集《酷儿理论》。福柯虽然没有直接讲过酷儿理论,但实际上从思想脉络上是能追溯到福柯那里的。
福柯对酷儿理论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社会建构论,在他之前,学界一般采用的是生理决定论,男性度、女性度,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等说法。
澎湃新闻:除了社会建构论,福柯其它的著作你了解得多吗?
李银河:比如《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这些都涉猎了,但仔细读得还是《性史》。他其他的东西都在讲权力,和我的研究有点隔膜。
他这个人不好归类,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曾经说过,福柯是一个难以归类的人物:他是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真正的大师就是没法归类的。
澎湃新闻:福柯对你的学术研究还有什么影响?
李银河:我觉得主要是他的那种颠覆性思想对我有很大影响,从学术脉络上来看,他是反理性、反启蒙的。
他最后说:“我的所有东西都是虚构的”。你想一个社会学科研究者,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个气魄太大了。社会学科研究者的工作不就是要找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真理吗?结果他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发明,不管是话语、还是社会规范,甚至文明都是人们发明出来的。比如性别问题,为什么女的有哺育性,男的有攻击性。从生理上来讲,男人精子多,到处找性伴,女的卵子少就在那里等着性伴。
从福柯那里开始,答案就不一样了:是因为男人可以喜欢性,女人不可以。男人喜欢性是正面评价,女人喜欢性就是坏女人。从根本上讲这是社会规范的问题。比如哲学或者社会学总要找原因,某种现象它一定有一个真理存在于现象下面,从福柯开始就说,并没有一个真理在现象下面藏着。这些都是人们发明出来的,比如说关于疯癫也是人们发明出来的一套话语。比如心理分析理论也是一套话语。
澎湃新闻:你曾在接受采访中提到“福柯让你知道人的自由度竟然这么大”,现在如何看?
李银河:福柯对自由的看法对我影响很大,福柯有一次讲到,“人拥有的自由比他知道的大得多”。卢梭却讲,“人生而平等无所不在枷锁之中”。好像你生在什么阶层、或者你生成同性恋了,你是没法选择的。
但在福柯看来,好多人往往是自己约束自己,比如中国的同性恋百分之七十选择和异性结婚,你非得这么做吗,你不这么做又怎么样呢?很多人屈服于社会规范等压力。这是很荒诞的。很多同性恋者以为只能这样选择,因为周边压力太大,可是福柯告诉你实际上你比你想象得自由的多,比如你就出柜了又怎么样。我觉得很有意思,福柯的话非常有煽动性,而且他的一生非常自由,也很有意思。
澎湃新闻:福柯在中国三十年,他的影响是怎样的?
李银河:福柯每次说话都是一个事件。他也觉得自己被简化了,好比现在放在媒体里就成为标题党一样。
他的思想方式、写作、生活姿态都是非常挑战传统的,在中国经历变革的时代背景中,肯定是受欢迎的,他是思想武器,对变动的中国来讲,大家喜欢他也是自然的。比如尼采,大家都在信教的时候,他说“上帝死了”。尼采自己也说了他是炸弹。所以他会被传颂。
福柯讲就是“人死了”,也被想挑战过去的人作为武器了。福柯讲的所谓主体性,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所有做的、说的都是由主体决定的,福柯却说就连你的主体也是社会构建出来的,你以为你和一个异性结婚,是你自己的主意,但其实是社会的建构。
此外,他给大家开出来的药方,所展示的前景太辉煌、太自由了,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他。
澎湃新闻:中国的同性恋不得已选择和异性结婚,可能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社会压力。你当时为什么选择研究性,会不会担心遭到人们的误会?
李银河:其实有两个最主要的想法,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你想这么大的一个国度,对这么重要的领域几乎没有研究,这太不正常了,我也有在学术上填补空白的冲动。从1989年开始做同性恋研究,十年之后出了三本书。
另一方面也是想挑战旧观念。最近我出了一本书《新中国性话语研究》。其中提到,新中国以来特别反性禁欲。在涉性的领域有些东西错得特别离谱。比如聚众淫乱罪,全世界除了中国其他地方没有这个罪名。还有因为换偶被判死刑的,这简直太骇人听闻了,当然这几十年来慢慢变得好多了。南京换偶的教授被判了三年半,上海的一个同性恋男士在网上招人一起玩,被判了三个月拘役,量刑上是越来越轻,但还是不对的,这完全是成年人自愿的行为,不应受罚。
这种错的离谱的事情,你说怎么能不引起我挑战的冲动呢?!比如中国对淫秽品的一些规定,简直不合理。
澎湃新闻:但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李银河:国外现在也都在打击儿童色情,用有各种方法保护未成年人了,比如在学校装过滤软件,也有专门打击出版儿童淫秽色情出版物的法律,影视作品也要分级。但成年人对色情品的消费是很正常。
澎湃新闻:听说你也开始写小说了?
李银河:对,呵呵,我有三本写虐恋的小说压在路金波(出版人)那儿,他说没有出版社敢出。本来之前和香港的出版社有合同,但家里压力太大,我就把合同撕毁了,没出版。
澎湃新闻:写小说的由头是什么?
李银河:嘿,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但是自己只是一个读者,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叫《我的心灵阅读》收了好多我读文学名著的笔记。
我写的小说有三本,每本20万字,我觉得有时候需要一定的规模,要不然站不住。大概从2011年开始写的。全部是想象的,完全是虚构的学者式小说。
澎湃新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李银河:我在博客上发了一篇,好多人说哎呀比王小波差太多了。那不能比呀,小波写的是纯文学呀。我就一笑,我的小说和小波的肯定不能比呀。
我给我的小说起了个名字叫“全景式虐恋小说”,因为虐恋也有很多很多的分支,我写了很多。
但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小说家,我的小说也像案例式的。路金波说,你的小说,就像学者写论文一样先有一个概念,然后填人物。我自己觉得我的小说在文学价值方面没有什么,恨不得把它按案例集出版。之前在《花城》出了一篇《爱情研究》,后来被《长江文艺》收录,《长江文艺》的主编方方说“为什么小说就不能这么写”,这很鼓励我。
澎湃新闻:现在还在做性学方面的研究吗?
李银河:不做了,已经退休了。最近出版了《新中国性话语研究》,这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个课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邱荔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您所在的位置:&&&卓克新闻&&&正文
经过岁月洗礼的10幅画作
扫描二维码进入本新闻手机页面浏览
  从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的艺术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到怪诞诡异画家希罗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艺术史领域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些激进派画家。现在,人们把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当做典范, 但是当时,这些作品可没有那么受欢迎的。
  最近,新出版了一部名为《革命艺术的画作》的书籍,这本书中包括众多包括塞尚、蒙克以及维米尔等艺术大家的共计100幅作品,现在我们为大家呈现其中的14件为革命了艺术的画作。
  1. 古斯塔夫&克林姆1907年作品《阿黛勒 布洛赫-鲍尔I》
  古斯塔夫&克林姆1907年作品 阿黛勒 布洛赫-鲍尔I
  这幅画在2006年被亿万富翁Ronald S.Lauder用1.35亿美元买下,现陈列在Nennu Galerie(新美术馆.美国纽约)。画中的女人是奥地利19世纪末最富有的女人&&银行家和制糖大亨Ferdinand Bloch-Bauer的妻子。这幅画的背景是光彩夺目的金色,主人公戴着一条银色的贴颈项链,金色的长袍是旋转式设计,装饰着占庭风格的花边。
  2. 希罗尼穆斯&波希年作品《人间乐园》
  希罗尼穆斯&波希年作品 人间乐园
  荷兰绘画大师希罗尼穆斯&博斯的作品《人间乐园》是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的镇馆之作,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富神秘色彩,最难以解读的作品之一。充满了魔幻元素的画面背后的深意一直让研究者争论不休。画中人物对裸体毫无羞赧之感,相相对色情画面,他们奔放的自由到更有一种孩童般的纯真。
  3. 约翰&辛格&萨金特1884年作品《Madame X (Madame Pierre Gautreau)》
  约翰&辛格&萨金特1884年作品 Madame X (Madame Pierre Gautreau)
  在创作这幅画作时,约翰&辛格&萨金特使用的对比鲜明的白色和黑色。画中皮肤白皙的女性身着代表神秘的黑色礼服,尤其是右肩吊带的似掉非掉之感,性感至极,令人遐想。
  4. 约翰内斯&维米尔1665年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约翰内斯&维米尔1665年作品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在创作这件作品时,维米尔极好的抓住了细微的光线变化,在表现物体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上达到了煞费苦心的绝对精确,却又不使画面看起来有任何费力或刺目之处。像一位摄影师有意要缓和画面的强烈对比却不使形状模糊一样,维米尔使轮廓线柔和了,然而却无损其坚实、稳定的效果。正是柔和与精确二者的奇特无比的结合使他的最佳之作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它们让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到了一个简单场面的静谧之美,也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家在观察光线色彩时有何感觉。
  5. 扬&凡&艾克1434年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
  扬&凡&艾克1434年作品 阿诺芬尼夫妇像
  在《阿诺芬尼夫妇像》中,画家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显示了这位画家所特有的书籍插图画的功力,整幅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画中所有的东西似乎是触手可及的。
  6. 阿特米莎-真蒂莱斯基1602年作品《犹迪杀死荷罗浮尼》
  阿特米莎-真蒂莱斯基1602年作品 犹迪杀死荷罗浮尼
  在这幅著名的《犹迪杀死荷罗浮尼》中,阿特米西亚描绘了一个著名的圣经故事片断。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阿特米西亚对油画语言的掌握都无可挑剔,她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气魄和激情甚至比杰出的卡拉瓦乔前辈更加完美。因此,当时艺术节就公认她的画作具有十足的男子气派。
  7.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510年作品《上帝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510年作品《上帝创造亚当》
  画中的亚当神色平静,成熟健壮,而上帝则是一位目光慈祥的老人。亚当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最有激情的形象之一,充满了悲剧性的力量。在亚当身上,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的赞美。除此之外,这幅画还体现了他对肢体语言的研究,亚当和上帝伸出去即将握住的手也有一定非凡意义。
  8.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844年作品《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1844年作品 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
  该油画描绘了一辆蒸汽火车行驶在梅登黑德桥上场景,画中情境其实不难辨认,但是由于作者将周围景物都糅合在一起,所以只有远距离看才能看清画作所述。
  9. 爱德华&马奈1863年作品《草地上的午餐》
  爱德华&马奈1863年作品 草地上的午餐
  在这幅画作中,作者把裸体女人和衣着整齐的男人放在一起,这让人在感情上有点难以接受,它的写实风格暗示出整个画面的不得体之感。但是这幅画在色彩、空间以及构图上的创新是显而易见的。
  10. 保罗&塞尚1887年作品《圣&维克托瓦山》
  保罗&塞尚1887年作品 圣&维克托瓦山
  保罗&塞尚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他是第一个将物体分解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来作画的艺术家,&圣维克多山&一画表明,塞尚已经充分掌握了他所特有的那种立体的形以及这些形的透视安排,而是表现了信心十足和结构上的更大复杂性。
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画面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合肥美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看世界—世界著名教堂
&&&&&&&&&&&&&&&&
/ 看世界—世界著名教堂 
圣马可教堂(意大利)  圣马可教堂(SaintMark’sChurch)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欧洲拜 占庭风格的典型。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市圣马可广场东首。威尼斯在历史上曾 经是一个强盛而繁荣的国家,因此历史古迹很多。其中,位于市中心的圣马 可广场是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的主要游览区。圣马可广场原是圣札卡里 修道院的一处菜园,从 12 世纪起逐渐形成广场。当年拿破仑攻占威尼斯城以 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由于垂涎这里的景色,他下 令在此修建行宫。广场呈长方形,东西长 175.7 米,南北宽 57 米。广场东边 是富丽堂皇的大公府,是当时威尼斯执政官的官邸。大公府建于公元 814 年, 后来几经火焚烧毁,15 世纪至 17 世纪修复,现在是艺术和兵器展览馆,收 藏着不少稀世珍宝。大公府右侧是圣马可教堂。它是一座罗马式和拜占庭式 混为一体的建筑物。教堂里有圣马可坟墓。圣马可是耶稣的门徒,被后人奉 为威尼斯城的守护神。  教堂始建于 829 年,原为存放从亚历山大移来的耶稣门徒圣马可遗体的 纪念建筑,1807 年改为威尼斯主教座堂。976 年在反对总督康提埃诺四世的 群众暴动中,教堂被烧毁。后由继任者孔塔里尼修复。现存的教堂完成于 1071 年,平面呈正十字形,有 6 个穹窿圆顶,圆顶与前面圆顶较大,其余较小, 具有鲜明的拜占庭风格。可能在建造和装饰中同时聘用了拜占庭和意大利的 建筑师和工匠。教堂正面有 5 座菱形罗马式大门,顶部立有东方式与哥特式 尖塔,以及塑像和浮雕。中间大门上的尖塔顶部,安有一尊手持《马可福音》 的圣马可塑像。中央圆顶之下的教堂中心部位是高廊的正厅和隆起的内殿, 两侧另有小礼拜堂,以及由壁柱与圆柱支撑而成的廊台。内殿正中放有一块 称为“海石”的希腊大理巨石。教堂内饰有许多以金黄色为主调的镶嵌画, 内墙装以彩色岩石贴面,地面用大理石和玻璃铺嵌,其鲜明浓重的色彩较建 筑造型为突出。由雅各培罗和彼尔·保罗雕刻的《施洗礼约翰》和众使徒雕 像,坐落在唱诗坛和中殿之间。圣马可教堂也是一座博物馆,藏有大量雕刻、雕塑作品,镶嵌画及礼仪用品。著名文物四匹青铜马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1204 年)从君士坦丁堡 掠夺的战利品。整座教堂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曾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 之称,是威尼斯著名的历史建筑。教堂外有一座方形红砖钟塔,即圣马可钟塔,用于鸣钟召唤教徒至教堂举行弥撒。钟塔建于 888~912 年,16 世纪经改建。塔内有梯形盘道直通钟 楼,塔尖顶端有镀金带翅天使。塔高 99 米。钟塔于 1902 年倒塌,后按原样 重建。楼顶上有一口大钟,钟两旁雕塑有两个毛利人,手执大锤,到时辰就 自动敲打大钟,宏亮的钟声响彻全城。每到中午 12 点时,钟声一响,正在广 场觅食的群鸽便突然腾空而起。  离圣马可教堂不远,在阿里托桥附近有一座三层楼的古老建筑,这就是 著名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居。故居前的马可·波罗桥,是威尼斯一景。  塞维利亚大教堂(西班牙)  塞维利亚大教堂(CatedraldeSevillay)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区省 会城市塞维利亚市内的著名宗教名胜。塞维利亚市分布于瓜达尔基维尔河左 岸,距河口 12 千米,为内陆河港,港内涨潮时可通海轮。从公元 711 年到1248 年间曾先后为哥特人及摩尔人所建王国的都城。旅游业因名胜和交通条 件而发达。是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和伦敦的圣保罗教堂,位居欧洲第三 位的大教堂。该教堂建于 15 世纪初,在原伊斯兰教寺院的旧址上改建而成。 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是由墙顶部带许多尖柱的围墙环绕屋顶上向上耸 立的尖塔而成的建筑。  教堂边侧有一座高耸于所在建筑物之上的方形高塔,这就是有名的希拉 尔达塔。塔高 98 米,是原伊斯兰教寺院建筑中仅存的一部分,于
年为阿拉伯人所建,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美丽风采。塔身墙面上有各种 标志阿拉伯艺术特色的花纹图案,塔顶装有 25 口大钟的钟楼和楼顶上的一尊 代表“信仰”的巨大塑像,它是 1568 年由西班牙人增建的。巨大塑像高仰站 立,手中举着一面半掩的旗帜,总高 4 米,约有 1200 千克重。  教堂内部空间极大,主要有王室座堂、主座堂、珍藏馆、祈祷厅等。王 室座堂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期作品。在建筑物简洁的几何造型结构及 其拱形圆顶的表面都布满了富丽堂皇的复杂纹样装饰。祭坛正中安放了一座 代表塞维利亚地方保护神国王圣母的木刻雕像。雕像前有三个王室成员的骨 灰盒。中间一个华贵的银制骨灰盒是费尔南多三世( 年在位)国 王的遗骨,两旁两个分别是皇后和儿子阿方索十世( 年在位)的 骨灰盒。座堂内还有哥伦布的墓穴。座堂周围漂亮精致的铁栅建于 1771 年。 主座堂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装饰极为华丽,哥特式祭坛,荟萃了大量神 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雕像或绘画,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教堂的珍藏馆内,展出了各种各样华丽珍贵的帷幔、法衣、赞美诗集、唱诗班用的经书架等宗教艺术作品。在主圣器室内还有各种不同的圣物盒、 金银器皿等各种展品。特别珍贵的是一座 7.8 米高、带有复杂花纹装饰的 15 枝大烛台和祭台上的圣龛。在另一间圣器室内保存着西班牙著名的绘画大师 穆里略( 年)、马尔德斯( 年)、莫拉莱斯(1509~1586 年)、戈雅( 年)等人的绘画作品。教堂的祈祷厅建于 16世纪,由椭圆形的穹顶覆盖,墙上挂着穆里略画的各种著名宗教油画。整个 建筑属于西班牙哥特艺术鼎盛时期的风格。  1491 年,哥伦布就是在与西班牙国王的朝廷、安达卢西亚的富商和船主 们有密切交往的大教堂主教的四处奔走张罗引见下,与高级官员、银行家、 船主们加强了联系,促使西班牙国王同意了他那环球航行探险的计划。在哥 伦布的四次航行中,第一次从北半球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横渡大西洋;第二次 从欧洲航驶美洲地中海(加勒比海);首先发现了南美大陆和中美地峡;发 现了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古巴、海地、牙买加和波多黎各;发现了巴哈马群岛 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大部分岛屿,同时他还发现了特立尼达岛和加勒比海一 系列较小的岛屿。但当 1504 年底,哥伦布结束在外历时两年半的最后航行驶 进瓜达尔基维尔河河口时,虽身患重病,情绪忧郁,得到的也只是国王的一 道命令:变卖哥伦布全部动产,查封其他财产,以便清算他的债务。1506 年5 月 20 日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与世长辞时,身边没有任何人照料。哥伦布发现的巨大意义,仅在征服一占领墨西哥、秘鲁和北安第斯山脉的国家之后,仅 在成堆成堆的黄金和成队成队的“白银船”进入欧洲时才为 16 世纪的西班牙 人所明白,并得到他们的公认。然而,哥伦布探险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 革命意义只是到了 19 世纪的中期才由《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们给予首次肯 定。埃斯科里亚尔大教堂(西班牙)  埃斯科里亚尔大教堂(ElMonasteriodeSanLorenzodeElEscorial)建造 于西班牙著名的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中。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是西班牙著名 的参观旅游胜地,也是著名的宗教古迹,位于马德里市西北约 50 千米处的瓜 达拉马山南坡。该教堂是 16 世纪中叶遵照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1556~1598 年在位)的敕令修建的。国王继位不久,于 1557 年一举占领了法国境 内的圣金廷城。此时正是 258 年被罗马帝国国王巴莱里亚诺残酷迫害致死的 基督徒圣洛伦索的蒙难日。因此,圣洛伦索被视为象征胜利的保护神。国王 决定修建一座以圣洛伦索为守护神的大型教堂,1563 年动工,1584 年竣工, 历时 21 年建造了这座主教堂、宫殿、王家公墓一体的埃斯科里亚尔大教堂。 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 206 米,宽 161 米。修道院被一列用灰色花岗岩 建成的四层楼房所围绕(现已用钢水泥加固)。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各耸立 了一座 55 米高、尖顶上竖立着一个金属球体的七层角楼。据说这种灰色长方 体的整体外观,不仅增加了庄严肃穆之感,而且还有纪念圣洛伦索的象征意 义。因为当年基督徒是被罗马国王装入一个灰色长方形的铁罐,用熊熊的炭 火活活烤死的。大教堂是一个封闭而整齐的巨大建筑群体,包括教堂、国王行宫、先王祠、祈祷室、博物馆、图书馆等主要部分。长方形建筑群体的四个正面墙上 共有 2600 扇窗户,内有 15 个回廊、16 个庭院、88 个喷泉、86 座阶梯、1200 扇门。西边的门是大教堂的主要大门。正门上方立着用灰色花岗岩雕成的圣 洛伦索的雕像,其脸部和手都用白色大理石雕成。教堂是该修道院内的主体 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央。1563 年 8 月 20 日费利佩二世国王亲自为教 堂奠基。教堂是一座 50 米边长的方形建筑,屋顶上方耸立着一个直径为 19 米的圆形塔楼。塔楼圆形的屋顶上还有高高的尖顶。全塔总高为 92 米,是修道院 建筑群中的最高点。与此高耸的圆形屋顶相呼应的是,左右两侧的两座 72 米高带着圆形屋顶的方柱形钟楼。教堂内部十字交叉的圆形穹窿顶架由 4 根 粗大的柱子支撑。另有 8 根较细的柱子分别支撑着 24 个拱顶支架。圆形穹窿 的天花板上有各种反映圣母和耶稣宗教生活的壁画。地面是用灰白两色相间 的大理石铺砌。教堂内最大的祭坛有 15 米宽、26 米高。祭坛分 4 层,分别 用碧玉、玛瑙或红大理石的柱子支撑。4 层搁板上共有 15 座铜制雕像。最高 一层是基督和圣母的雕像,旁边是圣彼得和圣保罗的雕像。在大祭坛的两侧 有两组铅铸雕像群,这是意大利米兰的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精品,一组是卡 洛斯五世国王和他家人的雕像,另一组是费利佩二世国王与他的三位妻子和 一个儿子的雕像。皆为他们正在虔诚祈祷的场面。祭坛周围挂满了著名绘画 大师绘制的圣像、宗教画或各种精美的雕饰。  在主座堂旁侧的一座小教堂内珍藏了一件 16 世纪意大利著名雕刻家本 维努力托·塞利尼的杰作—著名的《基督受难》雕像。白色大理石的耶稣像 和黑色大理石的十字架组成的石雕作品,被视为基督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它 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公爵送给费利佩三世国王的礼物,由 10 名脚夫从意大利 扛到该修道院。在主座堂的楼底下是先王祠,那里埋葬了从 16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初期(即从卡洛斯五世到阿方索十三世)大多数国王的遗骨。在左右 两间祈祷厅内,拱形的天花板上有意大利艺术家们绘制的油画和奇花异草的雕饰,室内汇集了各种珍贵的宗教绘画和艺术品,还有象牙雕饰及神父们的 圣衣服饰等。在国王行宫中,最吸引人的是费利佩二世的卧室。传说当年国 王生病时,虽躺在床上,仍能面向大祭坛,参加弥撒和祈祷活动。  教堂四周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是西班牙重要的文化宝库。馆内除了藏有名 贵古画、文物之外,在建筑博物馆内还收藏有当年伟大建筑家胡安·德埃雷 拉( 年)等人的设计图纸、建筑工具、文件等。图书馆内珍藏的 许多书籍、手稿皆为稀世珍本,可惜在 1671 年大火中烧掉了一小部分;此外 还有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希腊文、拉丁文等不同文字写成的各种手稿 4742 件,印刷品 4 万多册。教堂及其所在的修道院在西班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体现了西班牙宗教文化的特点。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乌克兰)  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КИeBO-JIeЧepcKaЯJIaBpa)为前苏联 最主要的古代宗教中心,俄罗斯文化和历史著述中心。又称基辅洞窟或伯朝 拉大教堂。坐落在乌克兰共和国基辅市第聂伯河左岸丘陵起伏的山谷中。这 是前苏联境内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建筑群,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艺术文物宝 库。据编年史记载,10 世纪以前这里曾是一处世袭领地,叫作别列斯托沃村。1051 年智者雅罗斯拉夫大公时代建立修道院,早期建筑由希腊工匠设计并主 持建造。1598 年获大修道院称号。最早修道院只有一些洞穴教堂,之后地面 教堂陆续出现,原有洞穴教堂则供贮藏物品之用。历代大公都极为重视和不 断扶持佩切尔斯克大教堂。18 世纪末,大修道院扩大到拥有 22 公顷土地,150 多个村庄和 6 万农奴,经营规模宠大的封建领地,成为一个直接参与王 室事务、参与社会生活的佩切尔斯克地区。十月革命后,教堂被改作它用,1926 年辟为历史文物博物院保护区。 大教堂无数的金色圆顶、白色钟楼和蜿蜒的围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壮观而又透着神秘。教堂广场中央耸立着大钟楼, 年按谢 杰里的方案建筑,高 96.5 米,是当时俄罗斯境内最高的钟楼。钟楼用 500 万块形状各异、尺寸不同的砖石砌成,许多民间工匠都参加过它的修造。钟 楼共分三层,每层都以白石立柱环其外围;金色圆顶。第三层悬挂着 8 只大 钟,总重量为 80 多吨,其中 7 个钟的机械部分互有相连,重 4.5 吨,每隔15 分钟奏一次美妙的音乐。第八个钟则专用于鸣响。大教堂由规模不同的三处建筑群组成统一的格局:在较平坦的高地上是一些地面教堂;山坡上分布 着“近洞窟”教堂建筑;远处丘陵谷地中见“远洞窟”教堂。至今保存下来 的最古老的建筑是 11~12 世纪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残迹、纳德弗拉特三一教堂 和别列斯托沃救主教堂。12~18 世纪,乌克兰民族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艺术 风格,以修道院工匠斯杰潘·科弗尼尔命名的科弗尼尔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作,其屋顶两侧有六面造型优雅的山墙。1608 年修道院设立了基辅第一个印 刷所。该建筑原为木质结构,马洛克式。1701 年和 1773 年分别对印刷所第 一、二层进行了改建,现为砖石结构,有通道与洞窟相连,通道由四个支承 拱加固。这一处所后被作为乌克兰国立书籍印刷博物馆。大教堂之称为洞窟教堂,因其有两个人工洞窟得名。它们因离位于中心的圣母升天教堂的距离远近不同而被称作“近洞窟”和“远洞窟”,前者距 圣母升天大教堂 228 米,后者 280.5 米。洞深离地面 5~10 米,洞窟走廊宽1.5 米,通道平均高度 2 米,深达数千米。内有迂回的侧洞室,中世纪前用 于居住或作防御工事。洞内常温 10~20 度,适合圣徒尸体自然风干保存。近 洞窟中有三个教堂:安东尼耶夫教堂,维金教堂和瓦尔拉阿莫夫教堂。后两 个教堂中的圣像壁由金属铸成, 年又在表面镀金。近洞窟的地面 建筑中最古老的是 1700 年建造的圣浸礼教堂和两层的钟楼。圣浸礼教堂中的 圣像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近洞窟中也有三个地下教堂:圣诞教堂、费奥 多西耶夫教堂和报喜节教堂。地面建筑包括一个钟楼、修道小室和 1679 年建 造的古老的诺扎恰季耶夫圆顶教堂,1696 年建造的圣母降灵教堂。这组建筑 构思大胆,造型极其优美。莫斯科的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 1157 年葬 在别列斯托沃求主教堂内。大教堂尚有一处埋葬 1812 年卫国战争时期将领的 墓地。11~12 世纪,修道院僧侣涅斯托尔在此撰写了编年史《系年纪事剥》(又称《往年纪事》),此书可称为古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记有第 聂伯河沿岸及其邻近地区的主要史料和基辅罗斯的重要史料。13 世纪修道院 又编撰了《基辅洞窟圣僧传》,叙述了洞窟修道院的生活的历史事件。1926 年,大教堂在基辅市东南占地 25 公顷。现今大教堂文化史博物院仍是博物馆 的综合体,包括四个博物馆和一些展厅,来此参观游览的人成千上万。1988 年在纪念俄罗斯接受基督教 1000 周年期间,基辅——佩切尔斯克大教堂的部 分设施归还给俄罗斯东正教会,现已恢复了教堂的宗教活动。托莱多大教堂(西班牙)  托莱多大教堂(CatedraldeToledo)是西班牙著名的教堂。位于马德里 城之南 70 千米处的托莱多城内。这是一座至今仍保留着中世纪风貌的古城, 是当时西班牙基督教教会总教区的第一大教堂,是西班牙排名第二的大教 堂。1247 年动工。它采用了当时在西班牙教堂中很少用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形 式。1493 年完成。西班牙式哥特艺术风格在教堂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堂有主座堂及其周围的小教堂、唱诗班席位、半圆形后殿、珍宝馆、 绘画馆、钟楼等几部分。主座堂及其周围的 22 个小教堂是整个教堂中装饰最 豪华的部分。尤其是主座堂大祭坛及祭坛顶部的圆形窟窿更具特色。五组反 映耶稣生平的彩色松木雕刻作品占满祭坛的整个墙面。这些作品不仅技艺精 湛细腻,造型生动,而且人物姿态自然、栩栩如生。室内的 15~16 世纪制作 的彩色玻璃窗户,在阳光的反射下五彩缤纷,更增加了教堂的神秘色彩。有 许多用透明大理石雕成的神圣雕像,在灯光的照耀下,大理石圣母、天使好 似在云雾缭绕的天空中飘然。这是纳西索、托梅大师最有名的雕塑作品。在 唱诗班席位处,有高排、低排两部分座椅。在低排座椅上 54 组反映 1492 年 西班牙天主教君主击败阿拉伯人、进入格拉纳达市的情景,皆用凸雕表现, 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珍宝馆内陈列了许多金银工艺饰品。其中最 有名的是一台 3 米高、180 千克重,用白银、黄金和珍珠镶嵌而成的圣体龛。 每年圣体节举行游行时,圣体龛才被搬出户外一次。卢卡斯·霍尔丹的巨幅 宗教油画布满了圣器室整个穹形大天花板。绘画馆内珍藏了西班牙伟大画家 格雷戈( 年)的杰作《抢夺圣衣》及其它许多名作。还有绘画大 师鲁本斯( 年)、凡·戴克( 年)、戈雅( 年)等人的名作。鲁本斯
年在意大利深造后回到西班牙自设工作 室。所作神话、历史宗教肖像和风俗画等,构图气势磅礴,色彩富丽,融合 了尼德兰和意大利的艺术传统,复兴了佛兰德斯画派。鲁本斯 1625 年虽出任 驻西班牙等国外交使节,但晚年退出外交活动后仍亲笔完成多幅创作。作品 有《农民的舞蹈》、《鲁本斯和依沙音拉·勃朗》、《苏珊娜·芙尔曼肖像》(或称《戴帽子的女人》)、《亚马孙之战》等。凡·戴克是鲁本斯的主要助手。1620 年和 1632 年两次应英王查理一世之聘赴任伦敦宫廷画家,作品 以神话、宗教等为题材。戈雅年轻时曾游学罗马,早年作过宗教壁画,并为 西班牙皇家织造工场设计挂毯。1780 年被举为马德里皇家圣斐迪南学院院 士,任宫廷画家。作品有《奇想集》、《卖牛奶的姑娘》、《唐·霍塞·庇 欧·莫利娜》等。  哥特式钟楼,可供游人登高观赏全城景色。楼内有一座 1753 年铸造的大 钟,取名为“胖钟”,重约 17.5 吨。  亚眠主教堂(法国)  亚眠主教堂(CathedralNOtreDamed’Amiens)为法国著名的四大哥特式 教堂之一。位于庇卡迪夫区索姆省亚眠市。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 期的代表作,哥特式建筑内部巨大的空间,晦暗的光照,狭长的中厅,在烛 光中闪闪烁烁的祭坛和耶稣受难像,使人同外在世界真正地被隔绝了——人 返归自己和上帝。首先是巨大的空间,这是人一进入教堂感觉到的。在自然 界中,几乎所有空间都是人为自己创造的,那里,人是绝对的主宰,但是教 堂却是为了另一种存在创造的,人在这里不仅不是主宰,而且是地地道道的 被主宰者,人的骄傲心理得到了清洗,并开始学会以谦卑和敬虔的眼光看待 周围世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来的光照不仅是晦暗的,而且是神秘的、扑朔 迷离和捉摸不定的。自然界没有这种光照,人们不可能将它与自然界任何东 西相比较,这就迫使人返回到内心,从奇妙的体验中去玩味它的意义。但是, 只有通过狭长的中厅及其两端的华丽的祭坛(包括歌坛、屏风、条案、帷幕 等)的引导,才能使心灵从迷惘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归宿。人在受难的 基督身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于是人们再也不想返回外在自然中去了。 主教堂以其设计的连贯性、内部三层次装修之美和被称为“亚眠圣经” 的雕塑群而著称于世。1981 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原教堂于 1218 年焚毁。现在的教堂为 1220 年由埃费阿·德·富依洛瓦主教重建。整座建筑 用石块砌成,长 137 米,宽 65.25 米,高 42 米,由 3 座殿堂、十字厅和设有7 个小拜堂的环形后殿组成。教堂正门在西面,从上至下共 3 层,巨大的连拱占了一半的高度。正面拱门上方的拱廊的每个小拱中饰有 6 柄刺血刀,分3 柄一束竖在三叶拱下面。拱门与拱廊间用花叶纹装饰。底层并列的 3 扇桃 形门洞侧壁则刻有精致雕。中层有二排拱形门洞,下面一排 8 个,上面一排4 个,是为著名的“国王拱廊”。4 个拱形门两两对称,中间是一面直径为11 米的巨型火焰纹玻璃圆窗,此窗也称“玫瑰窗”。顶层又是一排连拱,由 四大四小门洞组成。两侧各有一座塔楼,北塔高 67 米,南塔高 62 米。教堂 内十字厅长 133.5 米,宽 65.25 米,高 42.3 米,气势宏伟。12 米高的彩色 玻璃窗嵌在墙上,给予了充分的光线,余光极佳。唱诗台由 4 个连拱组成, 线条分明。拱廊背墙两侧也开有 2 扇彩色玻璃窗。全部建筑物均由 4 根一组 的细柱和一根粗壮的圆柱组成的束形柱体支撑,从上面看上去虽不甚匀称, 但布局严谨。特别是殿堂和唱诗台在十字厅两侧分布,加强了完整状的平衡, 突出了轻快格调的结构,开创了建筑学上的强调余光的新阶段。126 根精美 石柱和斑澜的彩色玻璃窗把整座教堂装扮得富丽堂皇,连拱门洞一个接一 个,上下重叠,中间饰以浮雕,烘托出整体一致的庄严而又不落俗套的感觉, 同时还产生一种高大无比的仰视差觉。教堂内部保存了许多完好的石雕,正 门上雕刻的是“最后的审判”内容。北侧门刻有本教区诸神和殉道者,南侧 门为圣母生平图。十字厅南大门上雕刻了全身圣母像。韦泽莱大教堂(法国)  韦泽莱大教堂(VezelayChurch)是法国著名教堂,位于勃艮第地区库雷 河左岸的小山上。9 世纪迦洛林王朝时开始有僧侣定居这里。11 世纪传闻参 加耶稣受难的圣女玛利·玛德莱娜安葬于教堂下面,于是吸引了众多信徒来 此朝圣。12 世纪大教堂进入了鼎盛时期,拥有众多的信徒,又受到了朝廷重 视,教堂规模也日益扩大,中殿、前殿、祭坛、耳堂都于此时完工。中殿富 丽豪华,其半圆形拱券结构独具匠心。设计者用棕色和白色拱石交替砌成, 被认为是罗马传统的优美典范。尖顶拱形和橄榄形拱穹的祭坛造型精致,是 建筑艺术造型和审美向哥特式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曾对法国北部的初期哥特 式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当人真正在哥特式教堂内沉静下来,进行内省式 的潜思默想时,人的心也就开始超越自己奔向上帝,这就像整个教堂本身不 断向上收缩,而在穹窿顶部归于统一一样。人只要感觉着、意识着,那么他 就会感觉到或意识到教堂中的一切,包括门窗、柱子、扶壁、大厅、走廊, 乃至人本身,都在向着穹窿高处升腾。穹窿不唯高于周围一切,也统御着周 围一切。哥特式建筑的穹窿不同于罗马式建筑的穹窿处就在于它要在自身中 消解重力原则的局限。它不是作为被支撑物,覆盖在支撑物之上,而是作为 支撑物的延伸,与支撑物一起覆盖的地面上。它要抹去一切水平运动的痕迹, 而让一切都垂直地指向自己,从而造成一种向上腾起的气象。人也要在精神 恍惚中随它而去,那里没有他熟悉的自然,也没有了他自己,唯有自由的无 拘无碍地向着至高存在的升腾。这就是哥特式建筑在人们面前展开的三个艺术环节:感性的外观,有限理性的遮蔽物,精神对物质实体的超越。这三个环节恰好是形成崇高的三个 基本要素。在中殿正门三角楣上也雕了“最后的审判”的画面,这些都是韦 泽莱大教堂的艺术精华。1146 年复活节,教皇尤金三世和法兰西国王路易七 世授意圣贝尔纳多在大教堂向聚集在山坡上的教徒作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演 说。1190 年法国国王菲利浦·奥吕斯和英国国王理查德·克尔德里翁从大教 堂出发,登上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路径。十字军东征是罗马天主教会、西欧 封建主和大商人为扩张势力,掠夺财富,以缓和西欧社会危机,打着从伊斯 兰教徒手中解放耶路撒冷“圣地”的宗教旗帜,向地中海东部国家发动的一 场侵略战争。在罗马教皇的煽动和欺骗下,除西欧的封建主、教士和骑士参 加十字军外,当时在农奴制度沉重剥削下破产的农民,以为到东方去可以获 得新的自由和土地,也参加了十字军。凡参加十字军的人,衣服上都缝有红 十字徽章。十字军东侵前后八次,历时近二百年( 年),在占领 的土地上先后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拉丁帝国等一些国家,但最后以失败告 终。1291 年,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伊斯兰教徒收复。十字军东侵 以后,东西方文化的联系得到加强,西欧接触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和技术。  1217 年圣弗朗索瓦·达西斯派遣 6 位僧侣在此修建了法国第一个天主教 方济会的修道院,大教堂的权威和地位受到了挑战,很多人不再相信有关圣 女利丽·玛德莱娜的传闻。来此朝圣的教徒日趋减少,香火不再旺盛。到 19 世纪时,大教堂已经衰落破败。这时,刚成立的法国“历史建筑委员会”责成 V·勒杜克负责修缮工程,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专家活动也由此肇 始。现在大教堂已经受到法国政府法定保护。1980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 护名录。彼得保罗大教堂(俄罗斯)  彼得保罗大教堂(ПетроЛавОвскИЙ)是俄罗斯古教堂。 坐落在圣彼得堡市涅瓦河畔。18 世纪之前,沙皇俄国的一大弱点就是缺少通 海门户。当时对外贸易往来的唯一海港是北冰洋上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但该 港位于北极圈附近,气候寒冷,结冰期漫长,一年的通航期不到半年光景。 若要与欧洲主要国家联系,就得取道北冰洋和大西洋,航程远达数千海里。 这对于图谋向外侵略、扩张的沙皇帝国来说是极不利的。于是,彼得一世于1700 年发动了“北方战争”,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口, 在波罗的海之滨取得了一处立足点,获得了通向欧洲的新门户。  自夺得涅瓦河口之日起,彼得一世就在此安营扎寨,并立即兴师动众、 大兴土木。从 1703 年起,在涅瓦河三角洲上建起了一座要塞和城堡——圣彼 得堡。同时,大教堂也为了纪念圣徒彼得堡罗而隆重奠基。它是彼得保罗要 塞内的主要名胜古迹(要塞即彼得堡旧城,因该教堂的建成而被俗称为彼得 保罗要塞),也是彼得堡最早的象征物。这座教堂原是木结构,1712 年改建 成石砌建筑,1733 年完工。瑞士建筑师多梅尼科·特列津尼主持设计建造, 为一座巴洛克式风格的教堂。外表线条简洁,形象庄严肃穆。一座高大尖顶 的钟楼威武地屹立着——从远处就可以看见它那金光闪闪、垂直的金属尖, 陡然冲破要塞矮墙。到本世纪中叶彼得保罗要塞的尖顶高 123 米,是全城最 高的建筑。顶尖高 40 米,为金属结构,表面用薄金粘贴而成。上端是一个做 成天使十字架形状的风向标。天使高 3.2 米,翼展 3.8 米。但从地面仰望却 显得很小,似乎远在天边。1720 年教堂的钟楼上曾装有音乐报时钟,1456 年毁于水灾。1776 年又新装自鸣钟。钟的机械部分由荷兰工匠克拉斯造,有11 个钟铃——最小的重 16 千克,最大的重 5 吨,于 1761 年就已运抵彼得堡。1952 年自鸣钟又被改造,每昼夜可自鸣四次,及时向人们报时,并成为要塞 的一大景观。这个钟楼也曾多次给市政当局带来麻烦。如闪电轰击尖顶,引 起火灾;对其的修理,都要求能工巧匠们既有本事,又有胆量,既要灵巧, 又要心细。1830 年建筑工彼得·杰鲁什金不用脚手架仅仅使用绳子登上顶 端,修好了损坏的十字架,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彼得保罗教堂的内部装修也很特别。橡木雕成的涂金圣像壁装饰成一座三开间的凯旋门。圣像壁上的每一组图案加工极其精细准确。这项工作是由 两名俄国工匠特里丰·伊万诺夫和伊万·杰列加花了四年时间完成的。教堂 四壁以鲜亮的颜色为基调装饰,拱顶雕有各式图案,弧形窗边挂有 18 幅以福 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这些画是彼得大帝时期的艺术家 A·马特维耶夫、R·格 泽尔、B·依格纳契耶夫和 N·别尔斯基等人所绘。大厅悬挂着镀铜吊灯和有 色水晶灯架,内壁饰有 43 幅精雕细镂的木刻雕像。彼得大帝和罗曼诺夫王朝 家族有多人死后均葬在这里。他们的陵墓在教堂南门离祭坛不远的地方。亚 历山大二世夫妇陵墓上的墓碑特别引人注目。石棺是用阿尔泰玉石和乌拉尔 蔷薇辉石作的。仅这项工作就耗费了 17 年时间。大教堂亦曾被作为显耀俄国 武力的博物馆。这里陈列过 18 世纪俄国军队与瑞典和土耳其作战期间缴获的 各种证章、城门和要塞的钥匙,20 世纪初这些战利品被分散到其他博物馆展 出。现在教堂内只有 42 枚证章的复制品。1924 年起该教堂被辟为博物馆。布尔戈斯大教堂(西班牙)  布尔戈斯大教堂(CatedraldeBurgoS)是西班牙天主教堂,是一座规模 仅次于塞维利亚大教堂和托莱多大教堂,在西班牙排行第三的重要教堂,位 于西班牙北部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布尔戈斯市。1221 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国 王费尔南多三世( 年)和布尔戈斯主教毛里西奥下令修建布尔戈 斯大教堂。然而,从国王亲自铺下第一块奠基石,到 1567 年竣工,整整经历 了三个多世纪。竣工后的教堂与原始设计图相比,已增添了许多不同的艺术 风格和新的建筑。  该教堂是一座白色石灰石的哥特式建筑。整个教堂尖塔兀立,飘飘欲升。 教堂高 84 米,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在高耸的两座塔楼顶部,配有一对石刻 透雕的针状尖塔直插云霄。教堂内部有主座堂、统帅小教堂、金梯、侧殿、 回廊等主要建筑。主座堂为十字形平面布局的大厅。在十字形的交叉处竖立 着一块墓碑石,上面刻着 11 世纪西班牙声名卓著的军事统帅与摩尔人作战屡 建奇功的民族英雄熙德( 年)和他妻子希门娜夫人的名字。熙德 为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封主”,在此指西班牙骑士罗德里戈·迪亚斯·德 比瓦尔(RodrigoDiazDevivar)。迪亚斯不仅是反抗摩尔人的英雄,也是基 督教与异教斗争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大教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传说迪亚斯 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在决斗中杀死未婚妻希门娜的父亲,希门娜也迫于同样 原因,请求国王处死迪亚斯,但国王因迪亚斯击溃入侵之敌,成为民族英雄, 于是说服希门娜放弃原来的要求,成全了他们的婚姻。西班牙最早的一部史 诗(约 1140 年)就是描写迪亚斯反抗摩尔人的经过,以及与国王间矛盾,反 映基督教对异教斗争的《熙德之歌》。石碑上方天花板的圆形穹窿屋顶布满 了星星,众星璀灿,与地面相距 54 米。在唱诗班的席位处共有 103 张黄拨木 镶嵌的胡桃木座椅。高排座椅上有描绘《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内容的 雕刻作品。低排座椅上的雕刻都是描绘一些离奇的神话和传说的故事场面, 这些雕刻全是
年间的古代作品。在主座堂的深处有一个文艺复兴式的大祭坛,装饰了许多镶嵌在壁龛或山墙内的圆形半身人像浮雕。统帅小教堂因安奉熙德和他妻子的墓穴而得 名。堂内有非常豪华的穹窿屋顶,并配有星星状的塔式天窗。墓穴上的统帅 和他夫人的白大理石睡雕像闭目安样,栩栩如生。所谓金梯,因楼梯的栏杆 上,配有极为华丽的金色花叶、人像和各种复杂图案的透雕装饰而得名。金 梯有左右两座支梯,属文艺复兴式的作品。侧殿中有几个小教堂,其中一座 圣基督小教堂内,基督雕像的发眉和皮肤是从真人人体上移植过去的。在哥 特式的回廊中,汇集了一些有布尔戈斯地方特色的石雕、泥雕和彩绘木雕的 优秀作品。  教堂内还设有一个博物馆,除了陈列许多古代金银珠宝饰品外,还有一 幅表现阿拉伯国王向卡斯蒂利亚国王进贡的历史绘画作品,以及一份相当于 熙德结婚证的古代文件手稿;荟萃了各种历史文化珍品,反映了璀灿的西班 牙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斯廷礼拜堂(意大利)  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Chapel)为梵蒂冈宫的教皇礼拜堂,位于意大利 首都罗马市西北郊的梵蒂冈城。该堂建于 1480 年,原为教皇个人的祈祷所, 故有“西斯廷小教堂”之称。礼拜堂长 40 米,宽 14 米,堂内没有柱子,为 长方形砖石建筑物。侧墙的高处有 6 扇半圆拱形窗户,房顶呈穹窿形状,其 面积近 600 平方米。西斯廷礼拜堂因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 精华而闻名于世,包括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等著名艺术大师的作 品。堂内祭坛两侧墙壁各有 6 幅壁画,由平图里乔、佩鲁吉诺、波提切利、 科西莫·罗赛利、西尼奥利等名家创作。南墙上的摩西组画从西往东分别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与叶忒罗的女儿》、《以色列人与法老军队在红 海》、《摩西给以色列人带来“十诫”律法》、《惩罚可拉党》、《摩西之 死》。北墙上的耶稣组画从西往东分别是:《耶稣受洗》、《耶稣受试探》、《耶稣招收门徒》、《耶稣登山宝训》、《耶稣传给圣彼得天国的钥匙》、《最后的晚餐》。祭坛后正面墙上是米开朗基罗的名作《最后的审判》。画 面展现了基督自天而降在对天下人进行审判。受审的人们表情各异,性格鲜 明,有人扪心自问;有人惊魂未定;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急于表述;有人则 绝望至极。天使正把上天堂的人带入天堂,撒旦则把下地狱的人赶进地狱。 礼拜堂房顶上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巨画《创世纪》,画中共有数百个人物形 像。整个画面分成两部分,绘有上帝创造世界的 9 个场景,即《划分光暗》、《创造日月》、《划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挪亚方舟》、《挪亚献祭》、《挪亚醉酒》。房顶与墙壁连接处的弧面为 另一部分,分别绘有耶稣的祖先等。《创世纪》画面宏大,人物纵横交错, 使人仰视画面时有一种庄严肃穆、神圣可畏的感觉。礼拜堂侧墙上方窗户之 间布有众多的教皇画像。每当在重大的礼仪性场合,侧墙下部用描绘《圣经》 故事的挂毯加以装饰。挂毯由拉斐尔设计,于
年在布鲁塞尔编 织。拉斐尔所作的《西斯廷圣母》在他的大量圣母图中被公认为杰作。这幅 作品,从构思到完工均显出画家严肃的深思,反映了拉斐尔的人道精神、文 化素养和完美的技巧。这幅画的布局初看起来十分单纯,实际上,画面摆脱 了矫揉造作与刻板公式的无懈可击的均衡,一点也没有使人物行动的潇洒从 容受到约束。从我们的角度看来,圣母在同一个时间里既是向前走动,又是 站定在一个地方。圣母的形体飘飘然腾云驾雾,同时又具备了人体的真实重 量。从圣母抱着圣子的两手的动作中,可以看得出把孩子紧紧搂住的母亲下 意识的激动。在圣母略扬起的眉毛上,在张得挺大的眼睛里,显示出忐忑不 安的倾向,显示出一个人在突然了解她的所遭遇的命运时透露出来的那种感 情。同时,圣母的目光不是固定在一个点上,很难捉摸,她似乎不是瞧着我 们,而是遗漏了我们或是超越了我们。这仿佛是预见到她的儿子悲惨的命运, 同时准备把她的儿子作为牺牲品奉献出去。丰健而优美的体形,简朴的衣裳 和赤裸的双足,明确地让人感到她是一位人间的慈母,而非天上的圣母。这 种宗教题材上强烈表现出世俗的情感的艺术,在精神上与人民建立了强大的 交流,洞见了这个时代人民灵魂深处的震颤,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美感。  1993 年教堂顶部画被修复。1993 年 6 月 4 日罗马教廷为两台价值 65 万 里拉的空气调节和净化计算机控制系统举行了揭幕仪式。新系统将依靠安置 在教堂隐蔽处的 75 个电子传感器发挥作用,使教堂温度昼夜保持在稳定的  25 摄氏度。同时,参观教堂的人数一次将被限制在 700 人以内。专家认为, 过去蜡烛的烟熏和火炬的燃烧是壁画损坏的主要原因,而空气污染、温度和 湿度的起伏,以及每年高达 200 万游客的呼吸则是这些艺术品的现代天敌。 从理论上讲,教堂的 12 扇窗户将永远封闭,以使教堂内部系统免受罗马日益 拥挤的交通状况产生的污染的危害。沙特尔大教堂(法国)  沙特尔大教堂(ChartresCathedral)为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法国 沙特尔城,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堂坐落在一个山丘上,始建于 9 世纪。最初建造的是一个地下小教堂,据说里面曾有圣母玛利亚穿过的 衣服。11 世纪时又增建了更大的地下教堂。当时沙特尔城是欧洲西部宗教活 动兴盛的地区。1145 年富尔贝尔主教再次修建了新堂。1194 年原先大堂遭受 火灾,仅剩塔楼的底层。现沙特尔大堂的主要建筑重建于 1194 年,1264 年 竣工。保留了原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 12 世纪的雕刻作品。大堂有 3 个圣殿, 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与生活。中殿长 130 米,正 面宽 16.4 米,高 32 米,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两侧各有一座互不对称 的尖塔钟楼,其独特的结构布局最为引人注目。南侧钟楼为早期法国哥特式 的八角形建筑,塔顶高 106 米,建于
年,其风格庄重务实;北侧 钟楼初建于 12 世纪,但当时没有建尖塔,16 世纪初才由让·德博斯增建了 一个火焰式镂空尖塔。塔顶高 111 米,其风格轻巧华美。大堂西部正门为一 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 24 尊圆柱雕像,现存 19 尊。三 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因其门楣上的浮雕表现基督是万王之主而得名。 主门两侧圆柱上的浮雕人像是《圣经》故事中的君王和王后。大堂侧大门旁 的雕像是圣母和《旧约》人物,南侧大门旁的雕像为基督的一生。祭台与中 殿之间有一个漂亮的祭廊,建于 16~18 世纪,上面刻有描绘耶稣及玛利亚生 平的浮雕。另有无数较小雕像遍布大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的雕刻群像是法 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以雕像头部 前倾后仰、左顾右盼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大堂内 170 幅彩色玻璃窗画 均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包括近 4000 个拜占廷风格的人像,形象鲜明突出, 宗教气氛浓厚,被公认为 13 世纪玻璃窗画艺术中最完美的典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彩色玻璃窗都被卸下来妥善保管。  沙特尔大教堂以其宏伟壮观、高耸挺拔的建筑与被称为“石刻的戏剧” 的雕刻群像组成了和谐美妙的整体。又因它那 100 多个玻璃窗和彩绘人物组 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再现了基督布道的场景,幻化出飞升于天国的神秘境 界,故又称为“神秘教堂”。它集 12、13 世纪的建筑、雕刻和玻璃艺术精华 于一体,是“中世纪最杰出的建筑艺术之一”。在美学、经济和科学技术上 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1600 年以来,大堂一直是一个主要的朝圣中心和 祭祀圣母玛利亚的圣地。从远处看,两个大小不等的尖塔格外醒目。走近教 堂,又会被奔放的拱垛和细腻的雕刻、精美的绘画所震撼。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以看出罗马建筑常用的青蓝色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变过程。“哥特” 一词,本源于古代西欧的一个民族“哥特人”,但哥特艺术并非哥特人所创 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早已溶化在西欧其他民族之中了。文艺复兴 时人们最初以“哥特式”为形容词,有“怪野不文”之意,但哥特式教堂决 不能说是“粗野”的,它是流行于 12~14 世纪各国的一种新的建筑艺术模式(包括其中的雕刻绘画)。法国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故乡,哥特式教堂是一 项独特的创造,它最能体现天主教的宗教意识。“沙特尔风格”曾被迅速地 推广到欧洲各地,成为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样本。其自身也成为法国著名的 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另外三个是兰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1980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世纪以来,沙特尔大教堂的钟楼和雕塑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 些玻璃窗已经开始变质。法国政府拨款予以整修。现正面的大门已修复,其 他内部的修复仍在进行中。  圣耶鲁米大教堂(葡萄牙)  圣耶鲁米大教堂(MonasteryoftheUieronymites)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 本。是 1502 年葡萄牙国王马努力埃尔国王为恩利克王子建造的礼拜堂。1415 年,20 岁的亨利王子(小名叫恩利克)曾参加了葡萄牙人对休达城的探险。 尽管他从来没有进行过长距离的航行,只不过是多次海上探险的组织领导 者,但是,数百年以后(19 世纪),他被人们称为一个航海家。在休达城时 他收集了有关西非的一些真实可靠的消息。他了解到,在阿特拉斯山脉以南 有一片撒哈拉大沙漠,然而在这片沙漠中可以遇到一些有人居住的绿洲。当 地的摩尔人派出商队穿过沙漠走到一条大河旁,在那里开采黄金和掠夺黑人 奴隶。在西非的这条沙漠地带以外确实有两条河流:一条向西奔流,名叫塞 内加尔河;另一条向东奔流,名叫尼日尔河。15 世纪时人们把这两条河弄混 了,甚至认为它们与尼罗河相通。这些消息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心目中与《圣 经》里记载的奥菲尔地区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所罗门国王曾在此地开采黄 金来建造耶路撒冷的教堂。亨利王子决定无论如何要沿海路到达这个富有黄 金和奴隶的国家,于是派出船只沿非洲西岸向前航行。为达到这个目的他终 生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 40 年中(他死于 1460 年)亨利派出了一个又一个 探险队,对非洲的大西洋海岸进行探寻,以求获得黄金和奴隶。这座教堂主是为纪念恩利克王子的航海生涯而建的,当时取名为“贝伦圣母院”。以后不断扩建,形成了庞大的教堂建筑群。全部建筑由修道院和 教堂组成,均用石灰岩砌成。教堂为博依塔克和卡斯蒂利奥等人设计建造。 教堂大殿长 92 米,宽 25 米,被 6 根细长的八角柱隔成了 3 个跨间。后堂长29 米,宽 19 米,高 25 米,由两根柱子支撑。面积颇大的唱诗台位于门口,台上排列着雕镂木椅和祭台,新马努埃尔式的瓦斯科·德·伽马和卡蒙斯的 遗骨放在唱诗台下。教堂另一个特点是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雕像而驰名世 界。从护墙到教堂尖顶,自下而上由疏渐密地布满了各种雕像,它们与飞檐 上的基督骑士团的十字架浑然一体。两侧有整个的雕像群。拱门有 1517 年古 特雷内在葡萄牙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即国王马努埃尔和王后玛丽娅的雕像, 弥为珍贵。两侧还有不少哥特式雕像。1572 年马努埃尔的棺柩也移于教堂 内。1517 年大教堂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方形庭院,边长 55 米,内有双层长廊,底层柱与柱之间砌成拱形门状。上层是房间,柱与柱之间有一拱形落地 窗,与下方的拱门连为一体,整齐排列。每根柱子上面都饰有圆锥形尖顶。 长廊尽头是两座多边形塔楼守护,五层,圆锥尖顶上立有十字架。与塔楼毗 邻的是一座双层大楼,楼上楼下全为房间,屋顶上盖有一座 2 层穹顶多边形 塔楼,下半部镂空,上半部封闭,顶上有一个小球形饰物。城楼的建筑可以 看出明显受到了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影响。院内餐厅圆顶也美观大方,墙上 饰有人像宝石瓷砖。教堂的庭院种满奇花异草,有宫庭花园的美名。圣耶鲁 米大教堂矗立在里斯本港入口处,风格独特,各部协调,立体感强,艺术价 值高,是葡萄牙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受到政府的保护。1983 年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巴塔利亚大教堂(葡萄牙)  巴塔利亚大教堂(MonasteryofBatalha)为葡萄牙大教堂,位于滨海贝 伦省巴塔利亚市。葡萄牙位于欧洲的西南边陲,它极为有利的地理位置促使 葡萄牙早期向南进行海上扩张。进行扩张的始因是它的历史发展特点。葡萄 牙完成收复失地的战争从摩尔人手中夺得国家政权几乎比它的邻国卡斯蒂利 亚早两个半世纪。主要依靠着沿海城市里斯本和波尔图的资产阶级和小生产 者,贵族(菲达尔卡)的国王政权比其他欧洲国家更早地推翻了地方神权统 治,并把这个神权变成了为建立专制体制而斗争的驯服工具。葡萄牙国王依 靠着这三支同盟者力量比西班牙国王更早地推翻了大封建主的政权。为了自 身的利益和同盟者——沿海城市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国王政权早在 14 世纪的 初期(迪尼仁一世时)大力发展了造船业,并组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的舰队。在 14 世纪里,葡萄牙的船只与荷兰和南部英国保持着经常性的通商来往;在 西南部他们常常来到加那利群岛并沿非洲的西北海岸航行到北纬 28°线。14 世纪后 25 年,葡萄牙最终结束了依附卡斯蒂利亚的局面,1385 年葡萄牙人 在阿乐茹巴罗塔战役中击败卡斯蒂利亚人,国王胡安一世为纪念这次战役而 修建了这座教堂。故该教堂亦称为“凯旋的圣母玛利亚修道院”。以后历代 多有扩建。教堂由大殿、礼拜堂、钟楼、墓地等组成,为哥特式建筑风格。主楼为3 层建筑,底层是拱形大门,无窗,旁有带阳台顶的平房相接。第 2 层为拱 形窗屋。顶层中间又为一带有凉台的拱形落地火焰状窗,周围是高耸向上林 立的尖顶。门廊上镌刻了线条复杂,苍劲有力的木浮雕像和几何图案。大殿长 80.27 米,宽 22 米,高 32.46 米,有侧助交叉穹顶。胡安一世礼拜堂位于修道院右侧,正方形,边长 19.8 米。顶部为八角形。中间安放了胡安一世王 及菲力帕王后的石棺,体积高大。圣地亚哥骑士团大首领胡安王子、“航海 家”恩利克王子和科英布拉公爵、佩德罗王子墓排列在周围。往西是阿方索 五世、胡安二世和阿方索王子三人的墓。具有哥特式与马努埃尔式相结合的 御用修道室长 55 米,宽 50 米。稍小的哥特式风格的阿方索修道室长 50 米,宽 14 米。在西南角上方是“白鹤钟楼”。尖顶的教士议事厅,下半部为圆柱状,上半尖顶笔直向上。一扇 1508 年烧制的彩色玻璃窗点缀其中。1435 年 杜阿尔特国王扩建了新礼拜堂,构思新颖,为八角形,系杜盖蒂的杰作。1509 年马努力埃尔国王又修建了一个前厅和新建大门,门高 15 米,宽 7.5 米,宏 伟高大,其装饰手法和风格受到伊斯兰教艺术的影响。  巴塔利亚大教堂建立后,一直受到历代国王的青睐,众多的建筑家、艺 术家为之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因之它又被称为“葡萄牙王朝建筑艺术加 工厂”,最终形成了葡萄牙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而且还是葡萄牙民族的象 征和求得独立的标志,受到葡萄牙人民的尊重和保护。1983 年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独石教堂(埃塞俄比亚)  如果说,当人们看到,古代匠师们在巨大的岩石上雕刻出宏伟的神像和 动物,或者在石窟中凿刻出精美的佛龛和浮雕,它们所显示的毅力和技艺, 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惊叹;那么,当人们再看到,古代的大师竟把埋在地下 的约五六层楼高的大岩石雕出一个个完整的大教堂,门窗梁柱都镂空刻就, 不能不赞叹这是世间罕见的奇迹。埃塞俄比亚的独石教堂就是这样的奇迹。 独石教堂(MonolithicChurches)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山区的拉利贝拉 城,南距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300 多千米。这个古老的小城,原称罗哈。据说, 公元 1181 年,扎格维王朝的王公拉利贝拉当了国王,定此为都。他为了显示 对上帝的虔诚,特招募全国第一流的能工巧匠,在地下岩层中“凿刻神庙”, 但不许使用贴合物质。于是,在建筑大师锡迪·梅斯奎尔的率领下,5000 名 工匠日夕苦战,花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终于在埋在地底下的岩层中凿 出一座又一座的石刻教堂,共 11 座之多。从此,这一小城遂改名为拉利贝拉。 要在埋于地底的坚硬岩层上,凿出一群巨大的教堂,其工程之艰巨可想 而知。首先,人们要把覆盖在岩层上的厚厚的土壤全部清除掉。然后,再在 岩层上从四周垂直往下开凿,削出一方方深达 12 至 15 米的巨大石块,这就 是教堂的“毛胚”。最后再在这些石头“毛胚”上外削内镂。整个教堂的内 部结构和装饰,如柱形走廊、柱顶花纹、塑像、浮雕和祭坛等,都要在里面 刻出来。门窗是从里往外镂空透雕而成的。这组独石教堂立根于深深的岩层上,气象巍峨。  在这些独石教堂中,最大的是梅德哈尼·阿莱姆教堂,即救世主教堂, 这是在红色岩石上凿成的,通体绛红、宛如火焰,内有石柱 28 根,屋顶呈碑 形,教堂长 33.2 米,宽 23.5 米,高 10.6 米,玛利亚教堂内部建筑最为精美, 其天花板和拱门上,用红黄绿等颜色绘成动物或几何形象,色妍形异,巧夺 天工,戈尔塔教堂是拉利贝拉国王的葬地,那里保存着他的一些遗物,包括 凳子、档板和一具没有支起来的大十字架。圣·乔治教堂形制特异,从上看 下去颇似放在地上一个大而厚的十字架,埃曼纽尔教堂内有宛如木柱式的石 雕横染,它的红墙构成线分明的几何图形。这 11 座教堂是在不同颜色的岩石 上开凿的。因此,其颜色和大小各不相同,建筑式样也各具特色,但都有古 老的阿克苏姆式的石碑尖顶和象征性横梁各座教堂之间,由壕沟、桥梁和涵 洞相互接通。这些过道又构成了一个个的内院。公元 122 年,拉利贝拉逝世,后来的几个世纪中,由于这一地区远离商道,又为茂密的森林所包围,它完全与世隔绝,无人得知,直到 1974 年方重 新被外部世界所发现。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决定把拉利贝拉独石教堂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斯摩连大教堂(俄罗斯)  斯库连大教堂(HOBOЦeBИЧИЙMOHacTЬIРЪ)坐落于新圣母修道院 中,新圣母修道院,音译为诺沃杰维奇修道院。俄罗斯境内最为著名的修道 院之一,也是莫斯科市区规模最宏伟的宗教建筑群之一。位于市西南,紧靠 横跨莫斯科河的浅滩。这里是通向莫斯科市的要冲之地,因此该修道院具有 保卫首都门户的要塞意义。修道院始建于 1524 年,由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 主持。修道院为纪念俄罗斯收复斯摩连城而建,故院内最古老的石结构教堂 名为斯摩连大教堂( 年)。  俄罗斯平原上森林密布,极端缺乏建筑用的石料,古时连防御用的“城 墙”,差不多全是用木头构筑的。而莫斯科高大的教堂、皇宫及一些堡垒可 算是例外,便使莫斯科因而感到骄傲。莫斯科河沿岸的很多古石坑,为这座 “城塞”提供了丰足的石材,正是这些石结构,使莫斯科的辉煌建筑在多次 战争中幸存,即使是 1812 年卫国战争中的莫斯科大火也未能对它们有所损 伤。教堂内陈设有 16 世纪的油画和 17~18 世纪的圣像。16 世纪后半叶至 17 世纪末围绕斯摩连大教堂兴建和改建的石结构教堂有:阿姆弗罗西耶夫教 堂、特拉别兹教堂和伊琳·戈杜诺娃宫、圣母升天教堂、钟楼、单人住的小 修道室、围墙和塔楼等。这些建筑是中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 17 世纪末新教的装饰性手段的有机结合。四个多世纪以来,斯摩连屡屡成为俄罗斯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心:1598年这里曾举行鲍利斯·戈杜诺夫的沙皇加冕典礼;1612 年 8 月,抵制波兰干 涉和解放莫斯科的决定性战役在该教堂围墙边打响;17 世纪末,教士们参与 了彼得大帝与其异父异母姐姐索菲亚·阿列克谢耶夫娜之间争夺皇权的政治 斗争,结果彼得大帝获胜,由此大教堂获得了失宠公主住地的称谓;1812 年 教士参加了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从法国人手里将濒临毁灭的斯摩连大教堂抢 救了出来。1922 年大教堂辟为博物馆,1934 年起作为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一个 分馆。斯摩连大教堂自修建以来就将其领地辟为墓地。早在 19 世纪,大教堂墓地已成为莫斯科的名胜,至今仍保持这一声誉。墓地埋葬着 1812 年卫国战争 中死难的烈士Д.В·达维多夫、十二月党人 M·H·穆拉维约夫、十二月党人 C·П·特鲁别茨科依、作家 M·H·扎戈斯金、И·И·拉日契尼科夫、诗人 A·H·普列谢耶夫、将军 A·A·勃鲁西洛夫、历史学家 C·M·索洛维 耶夫等。在墓地最古的部分(16~17 世纪)斯摩连大教堂底层,18 世纪初曾 葬过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亚·阿列克谢耶夫娜公主和彼得大帝第一任妻子耶 夫多基雅·费多罗弗娜·洛普希娜。 年墓地进行扩建。新墓地占地 7 公顷多。许多前苏联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前苏联红军将领和战斗英 雄,俄国和前苏联的学者、作家、导演、艺术家等都葬在这里。墓地上林立 的墓碑大多出自前苏联最优秀的雕塑艺术大师之手,这使斯摩连大教堂墓地 实际上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雕塑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名胜。瓜达卢佩圣母堂(墨西哥)  瓜达卢佩圣母堂(BasilicadeGuadalupe)是墨西哥最大的宗教圣地,被 罗马教皇认定为天主教三大奇迹教堂之一。位于墨西哥城东北郊的瓜达卢佩 圣地是墨西哥人民仅用一年多时间于 1976 年竣工的一幢现代化宗教建筑,与 一座建于 1706 年的瓜达卢佩旧教堂相毗邻。但新教堂比旧教堂大 10 倍,建 筑面积为 2 万平方米,可容纳 2 万人。教堂采用现代化体育馆采用的圆形建 筑结构,远远望去像是一把撑开的蓝色巨伞。“伞面”用漂亮的方形巨柱支 撑,底下的外围是能停放一千多辆汽车的停车场。教堂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 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大理石砌成的大祭台。祭台外观像一个现代化会 议厅的主席台。大厅中央悬挂着 160 盏六角形大吊灯。该教堂中最珍贵的物 品是挂在祭台正中墙壁上的瓜达卢佩圣母像以及圣像上立着的那顶王冠。瓜 达卢佩圣母是墨西哥人民的地方守护神,具有与印第安人和梅斯蒂索人相似 的褐色皮肤。  传说在 1531 年 12 月,圣母玛利亚曾在一个名叫胡安·迪亚戈的印第安 青年身上显灵。圣母出现的奇迹,在印第安人中引起很大风波。西班牙神甫 为诱惑更多的印第安人改变宗教信仰,特地把“显灵”的玛利亚圣母改为印 第安人习惯的名字——瓜达卢佩圣母,并把圣母的肤色改成褐色。还专为这 位圣母修建了教堂,规定每年 12 月 12 日为瓜达卢佩圣母节。从 1521 年征服 墨西哥后整整 10 年,西班牙的传教士在印第安人中没有形成多大的影响,而1531 年出现了瓜达卢佩圣母后不到 7 年时间,竟有 800 万以上的印第安人改信天主教。瓜达卢佩圣母成为墨西哥人民心目中的主要保护神。为了表达人 民对圣母的崇拜心情,在修建瓜达卢佩新教堂时,特地将一幅圣母的原始画 像悬挂在祭台正中的墙壁上。画像有 2 米长、1.1 米宽,用金边、银边、铜 边三层镜框镶嵌。画像上面挂着的 32 磅重的金银珠宝王冠,据说是 1895 年 为给圣母举行加冕仪式,墨西哥城的贵族妇女特地捐献出来的,由 18 位手艺 高超的首饰艺人精心加工制成。原件已被政府作为国宝收藏。现在挂在新教 堂内的是复制品。自从圣母堂正式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到此朝圣的人络绎不 绝,尤其是星期天,教堂四周挤满了人。许多信徒为对圣母表示虔诚的信仰, 常用膝盖跪行于教堂内的石板路上。每年 12 月 12 日瓜达卢佩圣母节来临时, 信徒要在教堂里举行宗教仪式,还要载歌载舞热烈欢庆。圣母节前后几天, 来圣母堂参拜的朝圣者多达数十万。不仅是墨西哥国内的信徒,还有来自拉 丁美洲其他各国的人士。普埃布拉天主堂(墨西哥)  普埃布拉天主堂(LaCatedraldePueble)坐落于普埃布拉城。普埃布拉 城(Puebla)是墨西哥中部宗教文化名城,位于墨西哥城东南 130 千米处。1532 年建成,为墨西哥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市内教堂林立、古迹众多,是一 座典型的西班牙式城市。建筑艺术与西班牙古城托莱多相似。据统计,城中有 60 座建筑宏伟的教堂,大多数建于 16、17 世纪西班牙统治时期。其中最 大的教堂是普埃布拉天主堂,位于市中心广场上。传说在建此教堂时,墙刚 砌好就无缘无故地倒塌了,后来两位天使闻讯降临,每天晚上守卫着教堂, 终于使教堂工程得以完成。为了感谢天使,人们把普埃布拉城称为“天使之 城”,也因该城教堂林立,有人把它称为“教堂之城”。  普埃布拉天主堂富丽堂皇,用许多缟玛瑙、大理石和黄金装饰。天花板 全用金箔镶嵌。登上钟楼塔顶,可俯眺古城全景以及远处带有雪冠的火山景 色。许多教堂都建有用彩釉瓷砖铺设的圆形穹项,闪闪发亮的瓷砖在阳光下 熠熠生辉,使一座座圆球层顶更加风采迷人。还有许多教堂则以印第安人高 超的彩绘技术、栩栩如生的人物、神像雕塑而闻名于世。普埃布拉的耶稣会 教堂内,埋葬了一位被海盗劫持到墨西哥的中国公主。在该教堂圣器宫内悬 挂的一块匾上,记载了她曲折的经历和她与当地人民建立亲密友谊的史实。 在普埃布拉城郊还有一座 16 世纪西班牙入侵前的宗教祭祀中心遗址,称 为“乔鲁拉镇”(Cholula)。那里曾有 400 多座神庙、10 万人口。后来据 说该城被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扫荡一空。科尔特斯装扮成一个基督教传教 士,下令把偶像神从神台上搬下来,并将它们砸得粉碎,而在神庙里筑起基 督教的圣坛。在尤卡坦半岛以外的坎佩切湾南岸的塔瓦斯科地区,他们与印 第安人发生了首次冲突。粉碎了印第安人的反抗以后,科尔特斯占领了沿岸 的一个村庄,并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宣布占领了这个地区,此后,他派出了 三支部队深入到这个国家的内地。这三支部队在内地遇到了强大的军队,西 班牙人遭到巨大损失后退回来了。科尔特斯又率领他的全部军队去对付反抗 者。印第安人以十足的勇敢精神进行战斗,即使西班牙人开始用火炮对准他 们轰击,他们也不退却。科尔特斯用一支不大的骑兵部队绕到他们的背后袭 击他们,“印第安人从未见过马,因此对他们来说,马和骑兵是一种强大无 比而又残酷的武器。草原和田野上尽是逃往附近森林的印第安人”。过了几 天,当地的一些部落酋长送来了食品,并领来 20 个年轻妇女。科尔特斯命令 那些妇女立即进行洗礼,然后把这些女人分送给自己的军官们。她们中间有 一个被西班牙历史编纂家荣称为玛利娜夫人,后来跟上了科尔特斯,成了译 员,在西班牙人反对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斗争中为西班牙人建立了巨大的功 绩。征服者们是这样在新西班牙建造起一些城市的:“挑选出这个城市的统 治者,在闹市区里竖起一根侮辱人的柱子,在城外设立了绞架,并把这个城 市命名为维利亚一利卡一韦拉克鲁斯(真十字架富城)。”这座城市就是这 样奠基的。十字架、侮辱人的柱子和绞架,这是征服者占领这个新的国家的 三把利器。城中至今仍留有阿兹特克人建造的有三层高台、60~70 级石阶的 金字塔、用蛇头石雕装饰的羽蛇神庙及各种大小不等的祭台宗教建筑遗迹。这给普埃布拉这座城市增加了更多的宗教气氛。卢汉天主教堂(阿根廷)  卢汉天主教堂(NuestraSenoradeLujan)是阿根廷天主教名胜。位于阿 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以西 70 千米的卢汉小市镇。兴建于 1630 年的卢 汉小市镇,为阿根廷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最冷月为 7 月,但 7 月的平均温度也很少在零度以下,街道两旁的梧桐、桉树、棕 榈和美洲特有的哈卡兰达树,长年不脱绿装,足以证明其冬季温度较高。夏 季城市也不算炎热,整个夏季的平均温度也不过 25℃,在这里春意正浓的是9、10 月间,此时,沿街都可以看到哈卡兰达树上盛开着紫兰色的鲜花,从 高处远眺街路,像是一条条紫兰色的彩带。在公园和广场上,高大的木棉树 比比皆是,桃红和桔黄色的木棉花相映,显得格外绚丽多姿。市内有殖民时 期的市政大厅、哥特式建筑的教堂,还有一座历史博物馆。从 17 世纪末至18 世纪初卢汉城逐渐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天主教圣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 信徒从四面八方涌往这里朝圣。许多人长途跋涉而来,以示其虔诚。特别在 每年 5 月 8 日朝拜卢汉圣母的盛大宗教节日那天,这个古老的小镇更加热闹 非凡。现在卢汉圣母已成为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三个国家共同信奉的保 护神。卢汉圣母的雕像是一座陶器制品,圣母脚踩朵朵浮云,两手合掌于胸前,红色长袍上披着蓝色带有颗颗白色星星的大披巾;圣母脚下的云彩飞扬,弯 弯的明月嵌入其中,几个展翅飞翔的小天使气宇不凡。圣母像本身只有 50 多公分高,但加上圣母的服饰及天体背景的附属雕饰,使整个塑像就显得比 较高大了。这座雕像所以成为信徒们顶礼朝拜的偶像,据传说是因为圣母偶 像曾在卢汉河畔显过灵。很久以前,一位有钱的葡萄牙人想出资兴建一座小 礼拜堂,他请他的一位巴西朋友给他运两座圣母塑像去。那位朋友托一个有25 至 30 辆驴车的商人将塑像带到海边港口然后装船运到葡萄牙。1630 年某日,车队渡过卢汉河,准备往布宜诺斯艾利斯进发。因天色已晚,车队在河 畔过一夜,第二天准备出发时,发现装有两座圣像的大车车轮深陷于泥地中 无法启动,人们七手八脚想把圣像搬到另外的车子上,但只搬动了其中的一 个塑像,另一座圣母像用尽全力也无法挪动,于是人们认定这是圣母显灵的 奇迹,说明圣母只想留在卢汉河畔。人们为此临时搭了一个茅草屋供养圣母。1670 年以后这位圣母受到了当地总督和天主教的重视,圣母被供奉为卢汉的地方保护神,并一次又一次地为圣母改建和扩建教堂。1910 年 12 月 4 日一 座豪华的卢汉圣母教堂在卢汉市镇正式开放。从此,卢汉成为阿根廷、乌拉 圭、巴拉圭三国的天主教徒们虔诚向往的天主教圣地。圣十字大教堂(波兰)  夜色降临,喧闹的市声退去,从圣十字大教堂(ChurchOftheHolyCrOSS) 传出一串串跳荡的音符,但走进殿堂,却不会见到任何演奏者和播放器,只 是一片肃穆宁静。  圣十字大教堂矗立于波兰首都华沙市中心,它的命运与这座城市乃至整 个波兰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深刻地了解这座城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 才会知道在大教堂里人们心中的默默的祈祷。这座多灾多难的城市坐落在维 斯瓦河中游的玛佐夫平原上,扼守着中欧的战略要冲,初建于 13 世纪中叶,1596 年成为首都。19 世纪初起波兰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遭普鲁士、奥地 利和俄国三次瓜分而亡国。1918 年波兰独立后,华沙复为波兰首都。不幸的 是,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成为希特勒的首攻目标:纳粹德国的第一颗 炸弹就投在华沙。希特勒扬言要“把华沙从地球上永远抹去”。在法西斯分 子们的疯狂掠夺和破坏下,华沙市内 85%的建筑遭到毁灭,美丽的维斯瓦河 上的五座桥梁均被严重破坏,在劫难后的瓦砾堆里,还埋有十万多颗没有爆 炸的炸弹。始建于公元
年的圣十字大教堂也未能在这场世界大浩 劫中幸免,但它的被毁却如同那些为保卫家园、保卫和平而牺牲的斗士们一 样也是一番光荣的牺牲。1944 年波兰军民以这座教堂为堡垒,举行英勇的反 纳粹起义,战斗持续 14 天,勇士们将鲜血洒在十字架下,为自由和平花朵的 开放把生命献在了祭坛上。这座著名的教堂也同时牺牲,成为战死者的灵堂。 现在的圣十字大教堂是战争硝烟散去后 1946 年重建的巴罗克式建筑。在这座圣堂里,肖邦曾不止一次地做过祈祷。这位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年),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被迫流亡国外,在法国巴黎寄居。 他虽然身在异乡,但心脏却和着祖国的脉膊在跳动、在流血,他创作了大量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乐曲,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些扬名世界、经久弥盛的钢琴 曲,以此抒发思乡情、亡国恨。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向 全世界宣告着“波兰不会亡”。肖邦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 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一生用自己卓越的音乐才华为祖国的再生而呼号。他 后来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时还将不 能身返祖国成为终生憾事,嘱咐亲人将他的心脏一定要运回祖国。就这样, 人们将他的心脏运到了波兰华沙,遵照他的遗嘱安放在圣十字大教堂,让它 永远地为波兰而祈祷。从此,那笼罩着悲剧气氛的钢琴曲,其中饱含着对祖 国沦亡的哀恸、个人矛盾和痛苦的流露,像激动的询问、如悲愤的诉说,庄 严肃穆的旋律展示出悲壮的场景,不时激荡的感情浪潮,把人们引向对祖国 的思念和回忆,这就是肖邦的音乐主题——“这里哀悼的不仅仅是一位英雄 的牺牲,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牺牲”。  伟大的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 年)面对祖国的悲惨命 运,也曾在这里发出他那痛苦的吟咏:“?? 波兰母亲啊,你的孩子命运多么不幸! 对着我们的悲哀的圣母,你跪下了, 注视着那刺穿他的心的宝剑, 那残酷的一击,你的心也同样感到! 虽然一切民族、国家、教派都要相爱, 虽然全世界都高唱着和平, 但你的孩子只有殉难的死亡, 只有不能获得光荣的战争。??” 这是诗人代表历尽劫难的波兰民族发出的痛苦祈祷。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默默地祈祷着民族的自由解放并迈步走向争取解放的战场。圣十字大教堂 正门那高耸的双塔无疑就是波兰民族痛苦牺牲的见证和不屈斗争的纪念碑。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斯绅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