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收集可以进行文学加工的民歌歌谣歇后语谚语歇后语传说的

谚语,歇后语,民谣有什么特点?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谚语,歇后语,民谣有什么特点?
谚语,歇后语,民谣有什么特点?
朗朗上口,还很押韵,还比较浅显易懂您当前的位置:&>&&>&&>&&
神奇临高谚语:一些俗语没法翻译 歌谣正在消失
时间: 11:04 来源:
作者:况昌勋
  1987年《临高县民间文学选》编入了78篇故事、28首民谣和341条谚语。   况昌勋 摄
  临高是海洋大县。每年八月伏季休渔结束,一艘艘渔船驶出港湾开始深海捕捞作业。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清新秀丽的临高渔姑。 李幸璜 摄
  探源海南方言系列之二
  临高语族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大量的民间谚语,这些一代代先人凝聚了生活智慧的语言精髓,浅显易懂,字字珠玑。
  早在26年前,临高县文化部门就开始收集和整理临高语民谚。然而,有些民谚限于语言之间的转化困难,让收集者不得不忍痛割舍,而这些难以翻译的谚语,恰恰正是临高语族群文化的独特之处和精华所在。
  临高谚语说:葫老做瓢,话老做药。在临高,大凡上了岁数的人,说话时常用比兴的语词,引用世代相传下来的格言,阐述人生哲理,律己诲人。这些&老话&,其文化属性是临高方言的成语典故,&饮&之品之,受益良多,临高人也称其为&药话&。
  临高人是较早移民到海南的族群,在千百年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这都通过谚语、俗语、歌谣等民间文学形式广为流传。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歌谣谚语开始慢慢失传,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文化人对此都感到惋惜。20多年来,收集临高歌谣谚语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就如临高文化部门退休干部全德亮所说,要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串起来着实不容易。
  26年前的文化抢救
  &九十岁要问一百岁。&全德亮时常会说起这句临高谚语。意思是,做人处事要谦虚,多向老人请教。
  &临高文化非常独特,也非常丰富,但是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一些身口相传的文化在慢慢消失。&今年71岁的全德亮说,他在临高从事文化工作50多年,都是请教老人,从他们的口中收集到许多文化珍宝。
  临高民间文学,包括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只是通过口头代代相传,从未有笔耕。1986年,为了更好保护与传承,临高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临高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领导小组,收集临高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时任临高文体局副局长的全德亮任组长。
  &1987年1月,临高召集了各乡镇文化站站长以及民间文学爱好者前来,举办培训班,教授收集民间文学的方法。&全德亮回忆,当时大家很积极,没有补助,全是义务的,那次培训班一共有100多人参加。短短几个月,领导小组就收到了民间传说故事300则,歌谣100首,谚语400多条。
  当年8月,临高县又成立了&临高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着手编选《临高县民间文学选》,全德亮任编委会主任。在编选过程中,全德亮开始带着工作队,到各乡镇进行核实,目的是&挤掉水分&,努力保持作品原貌和保留民间文学朴素清新的风格。
  &例如,《王那会的传说》、《九牛不如一狗》等,就删掉了收集者在里面加的辞藻和细节描写。&全德亮说,临高许多民谣只有平仄没有押韵,在处理民谣时,工作组曾尝试将搜集稿进行润饰,使之有文采有韵脚,但是&拔高&的作品,民歌手无法演唱,因此入选的民歌多数没有押韵,念起来不顺口,但是用临高话演唱却非常有味道。
  最后,入选《临高县民间文学选》的有78篇故事、28首民谣、341条谚语。
  这些俗语没法翻译
  临高谚语,是使用临高方言创造和流传的,言简意明,富有韵律。借物寓理,是临高谚语常用的创作手法,如&椰子老减水,人老要减气&、&三月雨水多,无米谷饲鸡&等。
  全德亮介绍,从农村到城镇,从农业到渔业,收集到的临高谚语有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生活类、自然类、生产类等300多条。
  不过,这次临高民间文学的收集并不齐全。全德亮坦言,由于临高民间文学都是通过临高话口口相传,而临高语没有文字,收集记录需要翻译成为汉字,&很多都是收集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有些临高语,汉语并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只能进行一些加工。&
  特别是,有些临高谚语根本没法用汉语进行翻译,更是让收集者犯难。全德亮说,对于无法翻译的谚语俗语,在收集过程中就只能回避。让人遗憾的是,恰恰是这些谚语俗语,才体现临高话的韵味和临高文化的独特之处。
  例如,临高话谚语音译为&那捏(noa nian),丢对(diu dui)&。&&那捏&直译成汉语是&少年&的意思,&丢对&直译是&少岁数&的意思,最后翻译成汉语就是&少年,少年&。&全德亮说,但是在临高话中,这个词意义却非常丰富,表示,&勉励少年要谦虚,好好学习&。又例如直译为,&白鸡入洞&,译成汉语都没法解释通,但是在临高话中却独特的含义:快要得到的利益却无法得到而惋惜,劝诫人意外之物不可信而贪婪。
  &有些翻译成汉语后,再翻译成临高话,却让很多年轻人犯难。&全德亮说,普通话对应的临高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要翻译成为原汁原味的临高话歌谣谚语,不是很容易。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录像录音,而有些收集者去世或卧病在床,有些记录在册的歌谣成了一个&谜&。
  歌谣谚语正在消失
  &叫叔婶,叫伯妣,叫爸爸,叫妈妈。欲出门,要查查。欲行路,看前方。脚踩地,头顶天。入深山,要耳听。遇虫蚁,勿要踩。做园田,扛犁耙。&&欲收谷,先播秧。吃芋头,自己种。种石榴,种柑橘,种黄皮,种菠萝。&这是过去在临高流传的一首童谣,教导小孩要懂礼貌,为人处世要实在,勿要好吃懒做。
  63岁的南宝镇乐全村村民王其光在记者的要求下,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有什么儿歌。&有肯定有,但是现在都忘记了。&王其光说,&年轻人更是听都没有听过。&
  除了童谣、民歌,谚语也有消失的迹象。加来镇退休教师王国祥说,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临高土生的&药话&,年轻人已经很少讲了,恐怕要失传了。
  近年,王国祥陆陆续续采集了一些谚语俗语,写成了《老话做&药&》、《临高方言语汇选辑》等小文,&字斟自饮&之遐,也希望那些涉世不深、未吃过苦的年轻人,读一读,对饱经世故的过来人,也重温回味。
  王国祥认为,这些&老话&是&临高人&一代又一代人饱经世事的历练所凝成的语言精髓,如&睡圆床,盖响被&(圆床是簸箕,响被是蓑衣)、&脚湿嘴才湿&等,这是一份厚重的文化积淀,对人的启发、教育、劝告,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似一剂剂苦口的良药,饮之品之,可以得到语言的教化和性情的陶冶。如果失传,实为可惜!
  临高县委、县政府收集歌谣谚语的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2007年普查时,针对歌谣还进行了录像或录音。如今,全德亮也是退而不休,退休十多年来,还一直参与到临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中,他说,要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串起来。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父爱往往含蓄,不像母爱来得那么明显。然而,父爱和母爱一样,...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  |  |  |民间文学的具体范围?_百度知道
民间文学的具体范围?
包括哪些类型?有没有代表作家或代表作?从何时开始出现这个概念?
提问者采纳
com/view/14003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民间文学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一般认为有下列几种特征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明确我国是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到处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流传着古老的传说,活跃着新的民间创作。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总会听到在群众中流传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通过文学采风,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
教学内容:
一、有关知识:
&&&&民歌民谣:民间文学的一种。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在口头流传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种类繁多,按内容和功能分类,大致有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儿歌等。常用比兴、夸张、重叠、谐音、双关语等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源泉之一,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体裁,也大都来源于民歌。民谣指民间歌谣,多指时事政治有关的。民歌和民谣的区别在于:可以唱的为歌,只说不唱的为谣。如陕北的“信天游”:《东方红》:说东方你就一个红,说太阳你就一个升。说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青海的“花儿”:《花儿与少年》:春季里那么到了这,水仙花儿开,水仙花儿开,绣呀阁里的女儿呀,踩呀踩青来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搀我一把来。贵州民歌:《摘菜调&幺妹儿进菜园》:清哎早起来,轻轻儿把门开哎。幺妹儿走出来,幺妹儿去摘菜也。走哎进幺妹儿的菜园中塞,咿呀呀嚯塞,哎呀呀嚯塞。青的青的青菜,硬是逗人爱。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茄子豇豆莴笋海椒。哎呀七呀&&哎呀八呀,咿……也……吃都吃不完!
&&&传说: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相貌的故事。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例:《冬笋的来历》:冬笋是现在人们比较常见的一种菜肴,然而大家却不知道,以前的人们不知道有冬笋这种东西。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叫孟忠,他是一个大孝子。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他母亲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有好多天没吃东西了。一日,母亲对孟忠说,想吃笋子,这可难住了孟忠,大冬天的,天上还飘着雪花,上哪儿去弄笋子呢?孝顺的孟忠来到楠竹林里,看见一棵棵高大的竹子,一愁莫展,哪有什么笋子啊!没办法,孟忠急得抱住竹子哭了起来。孟忠的孝心感动了一位路过竹林的仙人,仙人于是告诉孟忠,要他扒开脚下的土,就会有笋子。孟忠听了仙人的话,就用手一点一点地扒土,手扒出了血,但为了母亲能吃到笋子,他一点都不觉得疼痛。果然,一会儿就扒到了笋子。孟忠高兴极了,急忙拿回家剥了壳煮好给他娘吃,他娘吃了笋子后,病就慢慢的好了起来。由此,人们就知道了冬天地下也有笋子,并且因为是在冬天发现的,所以一直到现在都还叫做冬笋。
&&&&故事: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像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还带有神话或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如我国有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教材上的《黔之驴》、《杞人忧天》、《杨布打狗》、岳飞的故事、包拯的故事等。
&&&&谚语: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经验,用通俗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歇后语:是有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象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象“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如:“大海里捞针——无出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失去权力)”&&“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圆”&&“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吃冰棍拉冰棍——没(化)话”&“&吃了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挠心”三、试题样式
探究文学采风,回答问题:
&&(一)现代许多杰出的作品是在什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文学家、艺术家到民间去搜集文学艺术的创作素材创作出来的。&
&(二)每一个省的群众都流传着自己的民歌民谣,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请写出四个省具有代表本省特色的民歌民谣体裁。
(二)1.&陕北的“信天游”2.&青海的“花儿”3.安徽的“花鼓”4.贵州的“摘菜调”
(三)从已学过的课文中用“故事”的形式把它写出来。《杨布打狗》: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穿着黑衣服回家。他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因对杨布“迎而吠”。正如杨朱说的,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常用谚语:谚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两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做俗语中的“杂文”。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的短语,如“纸老虎”、“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
1.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2.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谚语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
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
  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
鸟靠翅膀,人靠智慧。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要捉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
  想捉孙悟空,就得有比孙悟空更大的神通。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   做事要巧,一是动手早,二是多动脑。
青山长在,细水长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虫多木折,隙大墙塌。  水不平则流。
  山不转路转 水至清则无鱼。生活类
  跌水里碰上个救生圈。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瞎猫碰上死耗子。  想磕头碰上个枕头。  不熟的果子不香。
  强扭的瓜不甜。   花到开时自然红。
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常用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
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歇后语:是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日除害、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
共工触山:
羿日除害:传说古代尧帝统治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来。由于太阳之间发生了矛盾,他们同时出来,地上的树木庄稼都晒死了,老百姓都快要饿死。尧帝让嫦娥的丈夫后羿用弓箭去射太阳。后羿使出浑身的力气,射掉了其中9个,只留下现在的一个太阳
嫦娥奔月:嫦娥和后羿是尧时人,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民间名人故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谚语和歇后语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