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要把孩什么简单的视李健为什么不要孩子

为什么有的家长会打孩子,而且是狠打不留情的?
按投票排序
198 个回答
有很多人的观点是有的孩子不打就是听不进去话。
但有个问题,不打不听话的孩子又是怎么教育出来的?莫非他生下来就自带这个属性?我是只听说过有先天性疾病的。
我的干女儿现在3岁,自小没挨过重打(淘气的时候被她妈妈拍过几下屁股是有的,没用力)。平时的教育方式就一个中心思想:把她视为能沟通的对象,不可以做的事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当然是简化的),鼓励她和别人分享、帮助别人以及学会感谢。
这个孩子非常受周围大人的欢迎,吃饭时会帮大人夹菜、盛汤,虽然还很不熟练,有好吃的东西会分给其他人,和很多同龄孩子一样她也喜欢玩iPad,但是玩一会她会递给旁边的人说:“给你也玩一会吧”,或者是“这个我打不过去,你能帮我吗?”,帮她过关之后她会拿出自己喜欢的零食说:“谢谢你帮助我,这个很好吃给你吃。”
这样的孩子如果说不是教育出来,而是天生就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和教育无关,生孩子岂不是成了完全碰运气的事,生出来聪明乖巧固然好,愚笨顽劣的话就活该自己和受影响的人倒霉?
熊孩子也不是没见过,诸如在餐厅里上窜下跳,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等等,而这些熊孩子的父母对于管不管的界限普遍很模糊,同样的作为可能被打骂也可能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奖励也没有基本的标准。从我的观察视角看,很多时候似乎是取决于有没有让他们自己感到难堪和带来麻烦,也就是孩子仍然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孩子需要为之负责的不是自己的行为,而是父母的颜面、人际关系和经济。
如果一个人已经接受了“他不是独立的个体,只是别人的一部分”这个设定,我很难想象他能在童年时期就觉醒而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待到这种意识出现时时间已经过去太久,而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意识不到。
现在已经不是奴隶制或封建社会了,把孩子当成所有物随心所欲的教育方式,还是早点终止吧。没有足够的决心教育孩子之前完全可以不要生,生而不教禽兽不如。
上面这么多答案,比较同意
的回答,其他的答案都没有说到重点。父母打孩子,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管教方式,打得毫不留情,说明他非常笃信这种管教方式比别的方式更有用,能迅速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有一套管教子女的方法,温和民主的家庭,父母一个严厉的眼神就能让孩子果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专断暴力的家庭,父母非得拿出皮鞭来,孩子才有可能妥协。自孩子出生后与父母相处的岁月,父母的管教方式和孩子的行事方式就开始相互影响,越是简单粗暴的家庭,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承认错误并且主动改过的阈值就越高,非得刺激父母拿出更厉害的手段来,于是打得毫不留情也很正常了。为什么有的家长为认为打孩子这种管教方式比别的方式更有用呢?原因有二。第一,这位家长平时一定是大道理一大堆,说得太多导致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麻木。同时,他自己说一套做一套,把孩子关在家里好好学习,自己却是看电视打麻烦聊天下棋怎么好玩怎么玩。孩子被要求必须听话懂道理,但眼前又耳濡目染一个坏榜样,怎么可能不分裂。家长说了半天觉得不管用,又不能放任不管,情绪上来,只能动手。第二,这位家长的童年一定经历过他的父母或者什么人的鞭子伺候,或者经常看见别人施行暴力很成功,他的潜意识里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即暴力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因为他切身体会过。暴力就像基因,成年后没点自我反思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代代相传。但是,为什么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明明知道对孩子施行暴力是不对的,甚至打完之后又亲得不得了,脾气一上来还是无法控制呢。就像有的男人爱打老婆,打完之后还是爱得不得了呢。因为,在他们可以独立思考之前,不仅没有人引导他们,告诉他们正确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甚至最亲近的人还在不断地给他们增添坏情绪。在他们成年之后,也没有意识到需要主动去找到一些方法来发泄不良的情绪。他们一面是自负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另一方面是自卑的,觉得自己没法战胜情绪。每个人在这世间行走都在四处碰壁,不产生坏情绪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一个消化坏情绪的通道,最常见的就是在外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压抑情绪,对内就是看孩子的缺点不顺眼动不动就对孩子拳脚相加。他们也是想和朋友好好相处的,也是想好好爱孩子的,但就是做不到,因为,他们把一切都归结于:你的错误。因为他们觉得:我可以纠正你的错误。方法:暴力。----------------------------------------------------------------------------------------------------------------------------------更新。在评论中看到一些质疑,这里再多说几段。有人认为,家长打孩子源于孩子不讲道理,虽然打他是不太好,但孩子也欠揍,该揍。还有人认为只批评家长的“打”,不提及熊孩子的“熊”就是不公平,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有这种想法的人,如果他已经为人父母,随便他怎么揍他的孩子,都与我无关,我犯不着非要和他们争个高低,打的又不是我的孩子,疼的也不是我。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角度就是,你如何看待你与孩子的关系。如果你从你的视角觉得孩子做错了事,应该接受惩罚,而你又能随意执行这个惩罚,说明你根本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那持这种态度的你又非要委屈地把家长的“打”和熊孩子的“熊”扯成平等关系,那我只能说是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如果你是和一个普通朋友发生争执,你觉得他做得很不对,应该接受一些惩罚,但你肯定不会去执行这个惩罚,甚至用暴力手段去执行,而只会尽量跟他用言语沟通,万一沟通失败,你可能会有些坏情绪,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反正又不是你做得不对。但是,面对孩子,家长就无法用这种心态。所以爱之深则言之苛,伸手打孩子的家长,一定是气急败坏,希望纠正孩子在他眼中的错误。而打得狠,那一定不是初次打,打成了常态,才;会像温水煮青蛙,下手越来越重而不自知。所以,家长想克制住动手打孩子的情绪,就要首先把孩子当成一个朋友,而不是他的附属。其次,要找到一个解决排遣孩子犯错时引发的他的坏情绪的方法。把孩子当成朋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那些指责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家长,首先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吃饭。饥饿感是一个人的本能,如果自婴儿加辅食起,就有人在不断强调甚至强迫他进食,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不好好吃饭,因为他的本能被人为地破坏了。吃饭问题是中国家长普遍面对的育儿问题,就是因为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中,吃被当作头等大事,孩子一不好好吃父母就焦虑,起初是好言好语地劝,然后是哄,再然后就是威胁恐吓,随着孩子越来越懂得反抗,家长所有的手段用尽,只有开打了。所以,把孩子当朋友,意味着尊重他的天性。当朋友,意味着凡事你会和他沟通,而不是总是用你的意志操纵他,你会经常原谅他,而不是总是对他要求严格。你尊重他,他就不会干那么多熊事让你头痛。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孩子都会犯错,因为他们太小了,无论是四肢灵活运动还是学习常识都需要反复地练习,这才导致他们爱打碎东西,把水洒在床上等等,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无助,才那么渴望父母的注意、爱护和宽容。如果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觉得孩子一直在犯错进而产生克制不住的坏情绪,这就是典型的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打孩子一顿,既是发泄了这种情绪,也是一种最有效果的让孩子立刻臣服的好方法。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一劳永逸,面对同一个孩子,父母会经常性地被同一种坏情绪俘虏,而孩子表面上屈服,但心里的逆反会越来越强。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举个例子,当孩子打碎一个碗,先分析下他为什么要把碗打碎,如果是无意的,那就没什么好指责了,大人都有手松的时候,如果是故意的,那也许是你很久没有好好关注他,他心里有火,想引起你的注意,这时你更不能为了个碗对他打骂相加,而要反省下自己最近对孩子的态度。就算是孩子做错了事,惩罚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不必非要使用到暴力。能克制住不对孩子发脾气进而不打孩子的父母,说明他们都有相当的自控力。这种自控力也说明他们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其实这就可以延伸到一个人的其他生活上,自控力强的人会比自控力差的人会拥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控制住自己坏情绪的人,也许并不是都能设自处地为别人着想,可能是他们有自己的正确发泄渠道,即不伤人亦不伤己,善于运用阿Q精神的人肯定比善于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遇到不愉快会哭的人,会花钱的人,会四处找人倾诉的人,都是在不自觉地找寻习惯中的发泄渠道,发泄完了也就完了。暴力常常一个人走投无路的选择,因为他的其它发泄途径都被堵死了,或者他从来就不信还有别的更好的渠道。打顺了手,也就会被“打”的习惯长久操控了。
1,我爸说,他每次打完我后都会睡得特别香。他是个懦弱无能自卑的人,常被人欺负,且长年鳏居。他打我,①可以发泄在外受的气;②我是他的所有物,可以任意摆布和处置,别说打,就算杀了也没关系(他打我时经常是往死里打。好几次是真的试图杀了我),他在外无法实现的权力欲在我这得到了充分满足;③性欲的发泄。2,他打我不会有任何后果。①我弱小,打不过他;②有“父母打孩子是正常而孩子打父母就是大逆不道”的社会伦理在,我被洗脑,即使打得过他也不会想到可以打回去;③因为孩子对父母天然的爱,以及孝文化,不管他怎样对我我都会孝顺他;④外界不会干预,不管是邻居还是警察都认为这是家务事。有一次他打完我后说,你去报警啊,说着还硬拖着我去警察局,路上还继续打我。到了警察局, 他主动跟警察说,我家暴,警察敷衍地劝说了几句后就开始赶我们回家,我爸先回去了,我害怕回去继续被打,赖在警察局不敢走,一直赖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去,因为我又冷又困,身上没钱,除了回去外我没别的地方可去。回去自然又是一顿暴打。我一直记得我爸那时得意洋洋的笑容,他用这件事教育了我:我要打你就打你,没人会来救你。3,但是他有时打完我后会梦见我爷爷戴着面具和他对打(他小时候经常被爷爷打,并且他每次都会和爷爷对打)。暴力是极容易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具体分析见武志红的。
1、暴力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不止是loser父母们热衷于暴力,很多在外面世界能够搞定大多数人和事的土豪们,也会因为最终”竟然连个熊孩子都搞不定“而诉诸于暴力。2、相对于动手揍这种显暴力,另外一种相对隐蔽的言语暴力更可怕。前者的表现形式是”打“,后者的表现形式是”骂“和”训“。3、对于教育上极其无知和无能的中国父母们,他们除了暴力,再也找不到第二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这当然是源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暴力是合理的,但也源于人类对于权力的不可遏止的追求。父母在与熊孩子们交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权威在逐渐丢失,这就使得他们再也难以容忍,于是暴力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4、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告诉我们,绝对的权威不容挑衅。如果遇到挑衅,最好的做法就是暴力镇压。这既符合我们的政治正确,也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望。何况,我们的父母还坚信,这么做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5、对于loser父母们来说,家庭内部权力斗争的胜利(通过暴力实现,其成本相当低廉),可以让自己在这个被权力规训的现实世界获得一点仅存的安慰。而那些非loser父母们,则更不能容忍自己的权力受到挑战,因为在外面世界享受到权力好处的他们,在家里当然也要延续这种权力。6、所以,暴力是如此容易,同时暴力又是如此诱人。特别是当亲子冲突上升到权力斗争的时候,暴力就成了最方便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每每去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我都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父母的。一个还没有能力自我保护的孩子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一个成年人,而那个成年人连基本的情绪自控都做不到。这个问题就算换成为什么有的人会虐待动物,答案也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对自己年轻时候被性欲(男)&依赖心(女)诱惑下犯错(结婚生孩子)的懊悔,试图恢复到自由状态(干掉孩子)的不理性行为。
喜欢打孩子的父母无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笨。笨在他们无法用非武力办法解决问题,另外这种人十有八九在社会上也是失败者,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子女,造成愈演愈烈的暴力行为。你会发现小时候喜欢打孩子和长大后死活不让孩子离开身边的其实都是一帮人,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失败造成了孩子成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但他们永远不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永远不明白自己的错误会毁掉自己子女。
熊孩子烦人,偶尔打两下能理解,这是前提。但是,我们讨论的是:狠打,狠打孩子,辱骂孩子的父母,从小就这样的,就不要想洗白了,就是自身社会评价低,自控能力差,缺乏父性,母性,不适合做父母的伪成年人,做父母是如此的高难,却如此的毫无门槛,悲剧的孩子们真是各有各的不幸
因为“连个孩子都搞不定”这个事实激发了loser父母们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和攻击欲望,而作为攻击对手的孩子如此弱小和没有威胁,社会对于家庭内伤害行为又是如此宽容和不闻不问,更何况咱们泱泱古国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等堂皇的道德理由。打孩子,既可以发泄心虚和愤怒,又无比安全和不用担心后果,还能获得道德高度,对于loser父母来说,比百忧解还要好用啊~
看了很多答案,怎么没有一个专业一点的啊!这就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啦。凭记忆阐述,刚翻了半天我那本儿童发展心理学咋不见了呢~这种家长一般都是专制型的家长,不喜欢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当孩子犯错时候,用暴力解决压制孩子是最快的解决办法。而且基本上也都是从上一代袭来的经验,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父母也是被他们的上一代狠揍一顿。但是和父母是不是loser真的没多大关系,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打”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心理体验,他只能看到暂时的行为得到了改善和好转。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理解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和如何和孩子沟通,去帮助孩子度过那个困难期。所以呢,做父母本来就是个很专业的事情,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始准备生孩子的时候到后期,社区、学校、都会投入很多的家长课程,帮助父母去学习如何去做称职科学的父母。中国有吗?nothing!当老师这么多年,遇到的所有家长对孩子基本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溺爱要么就是:老师,怎么办?呵呵,即使我培训了他们那么多,推荐了他们大量的书籍,也基本没有家长会去学习。四年中,只遇到一个大学教授,积极和我学习,努力去做一位科学的父母,她非常感谢我,因为我科普了她正确的办法。所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无知又愚昧!
说打孩子的父母都是loser的绝对是胡扯,我爹绝对是人生赢家,我小时候打我打得巨狠。唯一原因是,他小时候我爷爷也是这么打他的。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出来的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别说打了,杀了你都可以。
所有认识我的长辈都说,我小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安静和乖巧的孩子,虽然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外在的表现简直懂事极了,完全不像是能做出会惹得家长发怒到打人行为的人;这一点我妈妈也表示认同,可认同归认同,我小的时候可没少被她打,或者应该说是三天两头地被她「暴打」……等我长大之后,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我小的时候她总是打我,结果妈妈的回答让我简直是哭笑不得——她说:「你小的时候看起来和气得很,实际上倔得一塌糊涂,有时候我明明知道你只是犯了个无关紧要的小错,本来也没想打你的,只要你认个错,哭一声,哪怕示个弱,我恐怕都不会打你;只是看到你那么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小孩子嘛,眼睛又大,那么直愣愣的眼神看得我浑身不舒服,往往火儿一下子就起了。然后你这个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特别能忍疼,我怎么打你都不哭,每次都是我打累了停下来自己开始哭,然后你拿餐巾纸过来给我擦眼泪,有时候擦着擦着还陪我哭一会儿。所以其实每次打完你我都感觉特别不好意思,再三在心里发誓下次不打你了,可是下一次看到你那种眼神,就还是忍不住想打。。。」听完之后我无语了很久,然后又对着镜子照了很久很久,怎么看自己也不像是那种能做出「以眼杀人」效果的人……所以这一定是我妈妈她眼花或者找的借口!!我是无辜的!!!
因为在中国,打自己的孩子不会被警察拘留,甚至剥夺抚养权利。
熊孩子我我见过,但是背后绝大是有个相应的家庭环境的。有人问过我,我打不打孩子。我说我有打。然后接下来一个问题我就傻掉了。“你一天打几次?”我说我打孩子的次数一年下来一个手就数完了。而且每次打完我都得回去和孩子道歉。比较长时间一个人带孩子难免会有情绪因为疲劳失衡的时候。
至于为什么打孩子,我觉得是父母自己把自己推到一个情绪失控的模式里。首先对于孩子的错误和过失过于敏感,或者对于这些事情带来的后果没有足够的思考而直接在教育时带上自己强烈的情绪。伴以群体智慧效应(大家都打孩子所以我打孩子没错)。导致判断能力低下。
这导致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与之对应的模式:
被打导致情绪压抑,压抑就需要发泄,发泄导致再次激发父母的负面情绪,然后父母再被激发,导致孩子再被打。
可以看到,这个循环极易形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循环要结束。要么父母学会控制,要么孩子学会控制。我想正常人都应该明白责任在谁身上吧?
熊孩子不是一天早就出来的。在诸多的各种类似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的假设中,我希望加一条:绝大多数熊孩子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这条证明起来很难,需要更多人来参与其中。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些父母觉得在一些问题上,需要动手来告诫自己的孩子。做错事,就要挨打,类似于我们被火烫过,就知道不能摸火了。好让自己的孩子少做那些错事。且,他们觉得,孩子就算小时候不明白,长大了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这就是我的理解。
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有一点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别人以他对别人的方式对待,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不那么自私的。如果暴打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父母的暴打甚至孩子的暴打,那么我会觉得他最终会获得孩子的理解的。
在他的认为里,这是爱。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当然神经病除外。很多人因为自己智商的问题,把很多事都想当然了。以为自己有爱的心,就可以做任何事。事实上那根本不叫爱。爱不是感觉,而是实际行动。很多人声称自己富有爱心,不过只是渴望那种爱的感觉罢了。真正的爱,不仅需要那个爱的感觉,而且更需要的是爱的行动。而这个爱的行动里,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这个方式方法是要保证他是在真正变好的,而不是自己想当然的变好的。这个都需要智商。父母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可惜很多人都是未经过培训就上岗的。=============我本来写到一半的时候,想说孩子犯了大错,那父母是应该狠狠的打。但是后来想了一想,为什么孩子会犯大错,是因为从一开始的小错,他就没有管理好。
有不少批评打人的父母是loser这个说法的,认为有些是孩子实在太欠揍,或者打孩子也是教育方式的,我得说智商真的应该作为父母准入制度,没有能力做好教育,就用打骂来补?这是被打习惯了么?打傻了么?你被打了左脸还得把右边脸送给人家继续?有些父母真的会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他今天打牌输了好几百,郁闷地喝了顿酒,醉醺醺的回家,看到你在玩游戏,没有学习,他心头一火:老子在外面辛辛苦苦工作养活你,你小子居然敢不学习,敢玩游戏!揍!!!你明明做完了作业才想着放松一小会儿,你想解释,但是他会说:再顶嘴!再顶嘴揍死你!不好好学习还学会顶嘴了!】你还相信他真的爱你么?父母的爱真的是很温柔很伟大的感情,不要把那些自以为是的感情也说成爱,脏了那些真正的父母之爱。
可能小时候他们挨打的时候,支撑他们的唯一信念就是“将来我也可以这样过过瘾”。&>&&>&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与大人逛街?
| 发布: | 分类: | 标签:++ | 阅读: 3,259 views
作者:陈朝益(人生教练)
Angel:与小孩子交流的时候,请蹲下来。
不是我看到什么?没看到什么?而是我怎么看
家长们大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带着小孩逛街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不耐烦,明明这儿的服饰提包特别美,接待员的笑容也特别亲切,想多看看,但小孩就是不 乖,吵着要离开,除非走到玩具部时才会高兴,但不买个玩具又不肯走开;这是我们大人的说法。我们来看看小孩子的说法; 百货公司不好玩,我看到的全是大人的屁股走在我的前头,卖货阿姨也没对我笑过(也可能她太高,我看不到她的脸),我看到的全是货架的柱子,很脏很乱,没看 头,最重要的是我喜欢的玩具在这儿没有,我要妈妈赶快离开这儿,带我到玩具部,我才会开心。孩子的心声你听到了吗?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听到,父母们都曾是 小孩,但长大后就忘了以前的经历,这个故事就一代一代的传沿,这是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没有太大的改善。
我看到的世界与你的不同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问题存在?很简单,因小孩子在逛街时,因他们天生身体 的高度,所以他们看到的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这商场的摆设是为大人设计的,服饰的悬挂,包包的搭配,甚至服务员的笑容都是面对大人的高度,小孩子看不到, 也享受不到这一切,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儿没有他们喜欢的东西,没兴趣。
在社会里,我们天天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不一定是外形的小孩子,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小孩子,“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不同的高度,广度及深度”,对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及反应。
我 举一个在日在美国发生的大事,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二次房贷也造成极大金融危机,几家大的投资银行快撑不下去了,要求政府出面救灾,美 国总统提出七千亿美元的救灾计划,他出面要求国会尽速通过,“这是华尔街的大地震”,第一次投票结果是“反对的多,没通过”,为什么? 后来才搞清楚,11月是选举季节,议员们要将选民的诉求摆在第一位,(民众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的荷包),国家的事我没兴趣。(这是心理小孩的高度及角度)。
人们会因为自己关心的层次,需求,经济,兴趣,嗜好,教育,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年纪,经验,地缘…….等等差异,让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理念,价值观,或思路的不同。
我们身边的典范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不带小孩逛街,但这又不太务实,我们看到更多的文明商场新的设计更多 地照顾到全民的需要,包含为大小孩及小小孩的设计,比如加增低层摆设,设置游戏区,为的是小小孩的需要;放置座椅给大小孩休息,让他的爱人在逛街购物时他 们能安静下来,多给爱人多些时间花钱。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会对不同事情有不同的高度及角度。成熟的人需要这种自我认知,也需要对他人的 位置及角色有所认知。这样可以减少误解冲突,避免相互指责及不愉快。我再举几个例子做参考,
1. 父母对儿女的管教:当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时,我们用的是“管教”,只要求,不需讲道理,因他们没到这高度。 慢慢长大到十几岁,我们要的是“教导”,告诉他们为什么?可能还是听不懂,但要说出来了。慢慢的用“引导”,直到长大时的“教练”法,问他们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选择?
2. 老师对学生的教导: 对学生的教学也可能有同样的经历,先教他们“学会”, 可能是背诵朗读,他们也许不明白意义,尽管背诵记住就好,慢慢的,我们要教他们“会学”的能力,如何找到答案的方法? 学习的重点不在“找到答案” 或“考一百分”,或拿“第一名”,而在“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能力”;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去学,去研究,走出具有他自己特色的一条路来。
3.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员工的组成更为复杂,个人有个人的高度,有个人的兴趣及专长,文化背景的差异,知识经历也不一样,如何做最好的培训?做人才发展计划?如何建立一套管理领 导体系来培育人才?如何选择由“命令 – 教练 – 支持- 授权 ”的管理模式应用到你的企业,而不至于太松或太紧,让人才有足够的空间发展成长。
4. 企业与企业间的高度也不同: 中小企业要的是生意机会,获利,赚钱,分红。大型企业会较重视企业形象,社会责任,人才发展,全球化运营,投资策略…..等。他们所站的高度也不一样。
我们该怎么办?
1. 认同并接受我们间的差异,互相尊重:人性有 许多共同特征,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才会考虑到成就发展…等。但每个人也有许多不同,因我们的个性,嗜好,兴趣,经历,文化,家庭背景,社会地 位及责任…等,会影响到我们看事情的高度。 我们必须认知并接受这差异。比如你喜欢重金属音乐,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就会受不了;有些人喜欢运动,有些人喜欢文学,艺术;工程师可能不喜欢太多的管理理 论;员工在做决策可能没主管那么高明;这些人在他们没兴趣或不擅长的领域就好像小孩子与大人逛街的经验一样,很无聊或没兴趣。
2. 了解对方的需要: 我们一般人的反射系统是“看到一个事件,用我们的说法看法,即刻反应”,事件本身没有对错,差别在我们对事情的“解读(诠释)及感受”。我们需要改变我们 心理的反应流程,当看到一件事时,不要马上反应(这是情绪性反应),先停下来,找机会问问当事人他的想法,为什么会这么做? 他的动机,思路,目的?在看看自己的感受,我们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很多人有情绪性反应时,就将耳朵关起来,不听,不沟通,这不是好办法,很多会是懊恼的下 场。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看到什么?没看到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看?”。
3. 换位思考;然后,我们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看看,如果我是他,在那情境,我会做如何反应?这会有机会帮助找到“同理心“,这是沟通的基础。
4. 调整自己的高度及角度看问题:我常常会对我咨询的对象问这个问题:“如果你是总经理,你会怎么做呢?”, 在企业里,我常常鼓励员工“提高一阶层,思考他们会如何办事?”。 这样的企业,主管就轻松了,员工也可以更了解其他部门的看法,这会强化跨部门的互动与合作。
5. 寻求共同点; 我们有没有机会合作? 比如说;如果夫妇两人的目的是“出去走走”,逛街只是其中的一个共同的选项,那保准大家心情愉快;如果大家的目的是改换一下工作的内容,“整理家居”是一 个选项,那保准大家不会觉得苦,只要有一共同点,大家参与的热情是相同的,这时与你站的高度角度无大关联,在企业内也是如此。最好的团队是互补的,而不是 “齐一”,它需要不同视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人来一起合作,才有机会发展新领域,新机会。
6. 要开放,要沟通:我看到的世界是“我想看到的世界”,你也一样;我们常将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人或讯息关在门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是人的本能,能将不喜欢,不关心的事或讯息自动的过滤掉。除非你很警醒,否则很难突破你心理的那层“音障,视障”。
我的另一篇文章“”,说到人的一些本能,包含阳光区,面具区,盲点区,潜能区。我们的“自动过滤系统”是 装在我们的“盲点区”里,这是我们的自动导航系统的一员。 如何走进阳光区,不管你的高度,角度,愿接受差异,面对自己,也接受他人,如此,当你与他人逛街时,就能轻松愉快,高度,广度就不再是你的障碍了。
Trackback (0)
还没有Trackback
You must be
to post a comment.
微信:zreading
顶级赞助商
左岸读书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为什么会近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