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刚刚传到罗马时是声音在哪里传播最快进行传播的

基督教是如何穿到罗马的?_百度知道
基督教是如何穿到罗马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详见《保罗书信》,并开始在民众间传播,由于圣保罗的罗马公民身份,与圣经同流传,具有特权,才将基督教带入罗马国内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耶稣传教给了当时的罗马公民圣保罗
在保罗到罗马之前,在罗马(城市名)已经有信徒,所以才有了保罗写的《罗马书》。这些人是犹太人,但是迁居住在罗马,过逾越节的时候,他们会跋涉到耶路撒冷过节,,在耶路撒冷听到福音,回到罗马之后这些信徒也开始聚会,建立教会。
根据使徒行传记载,使徒保罗当时宣教活动的地方在地中海一带。其他的信徒也在罗马帝国各处建立教会。例如保罗始终没能访问过的罗马教会。犹太人当时被罗马政府统治,犹太人中产生的基督教信仰也就首先在罗马帝国中传开,再以罗马帝国为中转传到欧洲各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基督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甚么时候
- 天长优秀市民生活网
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甚么时候
基督教第一次来华传播为唐朝,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基督教派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东方亚述教会”)传入中国,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在此之前有关基督教入华的情况仅为传说,包括认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马曾于公元52年从亚历山大城出发、经海路到印度和中国传教,认为东汉时期曾有两位东方教会人士以养蚕织丝技术之研习为名到中国传教,以及认为公元3世纪末已有传教士来“赛里斯”(丝国)传教等说法。但这些说法迄今仍无任何历史根据和可靠资料来对之确证。基督教第二次来华传播为元朝,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传入中国,被称为“也里可温”。“也里可温”亦称也里可温教,是元朝时蒙古人对来华基督教及其信徒的统称。“也里可温”一般被理解为蒙古语“有福缘之人”的音译,亦有人认为乃意指“上帝教”、“信奉上帝之人”或“奉福音教人”。“也里可温”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二次传播,一方面为景教在元朝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指罗马天主教首次到中国来传教。从景教在元朝的复兴来看,“也里可温当即景教之维绪”。唐武宗“灭教”之后,景教在中国内地虽然已不复存在,却仍在一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留存。随着元朝的建立,景教重新传入内地,在许多地区得到发展,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基督教第三次来华传播指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清朝建立后天主教继续传播,同样得以立足。并正式定名为天主教。后因罗马教皇与清朝皇帝发生中国礼仪之争而被禁,只能秘密传播。这次传教始于西班牙人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1551年从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中国广东上川岛,但他因明朝海禁而无法入内地传教,不久即病死岛上。此后葡萄牙耶稣会士公匝勒等人在澳门建堂传教,从而有了一块立足之地。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等人虽最早入内地传教,但未获成功。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作为罗明坚的助手到肇庆传教建堂,此为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教的真正开端。基督教第四次来华传教是在清朝,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等相继来华,他们分别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别。天主教各修会如耶稣会、奥斯丁会、多明我会、巴黎外方传教会、遣使会、圣母圣心会、圣言会等会的传教士也相继来华。由于清朝政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止政策,所以他们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而其得以在华真正立足则是鸦片战争后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的迅速传播发展
其他回答 (2)
罗马教传入在唐代景教,东正教在淸中期,新教成立最晚,淸后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传入广州。
目前考古研究最早的发现是东汉时。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该问题来自:安徽天长市民生活网,提供本地资讯、百姓话题、房产信息、求职招聘....想要了解天长,请立即点击天长网宗教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古代基督教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古代基督教
同佛教和伊斯兰教相比,基督教这一世界性的宗教,在其起源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争论。一般认为,基督教最初出现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公元1世纪,征服了地中海沿岸欧洲、西亚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庞大统一的。但这个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也决不是名副其实的&太平盛世&,因为在这帝国内,罗马统治当局和外地行省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罗马人和其他氏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和民族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终于使这个庞大帝国陷于分崩离析的地步。特&&&&性世界性地&&&&点巴勒斯坦地区
距罗马遥远的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东起,西至埃及边境的&新月形沃壤&西南端,历史上经历了兵燹劫掠的遭遇。从公元前20世纪,它就先后遭受、喜克索人和埃及人的占领、蹂躏。公元前15世纪,(原意是&从大河那边过来的人&,后来指以色列人,即:通称的犹太民族)开始进入这块&&,并同迦南土著和腓尼基人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公元前13世纪,埃及人重新征服了这一地区,但其统治后来又被北方来的一个新民族所推翻,旋即灭亡。公元前8世纪起,、、相继入主,使当地犹太民族一次一次地遭到打击和压迫。到公元前3世纪,这一地区又经希腊帝国的统治。最后于公元前1世纪时成为的一部分。
对千百年的异族统治,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起义和反抗。例如公元66年,罗马总督野蛮地劫掠犹太人奉为神圣的神殿及其宝库,遭到了犹太人的起义反抗,坚持达4年之久。公元70年罗马统治者对耶路撒冷的起义者和居民进行了血腥的报复和镇压,居民成为奴隶的达7万人之多。有些由于斗争失败感到无能为力,就把希望寄托于宗教。盼望救主降临来拯救自己。这种盼望清楚地记载在犹太民族的宗教经典:律法书和先知书中。
的犹太人在反抗罗马的外来统治中,由于经济、社会也位以及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不同而逐渐形成了几个宗教 -- 政治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有:(1)(the Sadducies),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遵奉《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的统治;(2) 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而组成,遵奉成文律法和口传律法,以严守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族隔离,对罗马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3)(The Zealots),亦译吉拉德派或狂热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他们的犹太当权者;(4)艾赛尼派(the Essenes),亦译&敬虔派&,曾积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患难相助、有无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团,严守教规,寄望来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记载,对撒都该和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已门徒中有1人属奋锐党,现代不少学者通过对《》的研究,认为的部分信徒和艾赛尼源的&库姆兰社团&极为相似。基督教可能脱胎于艾赛尼派。
作为东方的一个民族,具有东方人的心理和文化特点,所以基督教创始时也带有鲜明的东方色彩。以犹太民族为主体,基督教还吸收了东方一些其他民族的思想.习俗和文化。犹太民族长期遭受异族统治,并和异民族杂居在一起,很自然地要接触许多,通过这种接触和交流,促使的、、魔鬼论等宗教信仰日益发展,这些信仰后来明显地反映在基督教的教义和崇拜仪式中。我们从下面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基督教研爱的东方神秘宗教影响,(1)起源的母神崇拜,每年春分为纪念阿提斯神(Attis)死而复活的节期,到时候由祭司取血献祭; (2)埃及的 -- 崇拜中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这种崇拜强调重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3)起源于波斯的,信奉万物创造者和万物之父的太阳神,密特拉诞辰为冬至后的12月25日,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用血作洗礼,等等。 这些礼仪和节期后来明显地为基督教所吸收。
19世纪德国研究基督教的大卫.弗.斯特劳斯曾指出:&毫无疑问,基督教是在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但这乃是在这块士壤已经被外来成分所渗透和饱和之后。&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在基督教的起源和最初形成期中,不是已经有西方和东方,有希腊罗马精神和犹太精神共同参与其中,它就决不会成为西方和东方的共同宗教,特别是后来成了西方特有的宗教。 所以,希腊.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最后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就哲学思潮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以及鼓吹人类一体; 天人谐和,同受一位主宰支配,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犹太哲学家(约前20年 -- 约公元42年)还将这两种思想同犹太教教义融为一炉,一方面力图找出在圣经中的根据;另一方面则用中的&&(&道&,Logos)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罗马人注重实际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法制观念、权利和义务思想,对基督教伦理的发展,教会体制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当时罗马帝国形成了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思潮,流风所及, 初期教会不仅向往彼岸世界和来生的福乐,也注意此岸世界的行为和今生的遭遇。基督教既继承犹太教传统中某些合理部分,并吸收其他中的因素,在世界的环境中加强了世界化的倾向,这些都得归功于罗马文化的贡献。
总之,我们可以用国外的一位学者所说的话来概括基督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那时的世界,政治是罗马的,文化是希腊的,社会是的,宗教是希腊化东方的。&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总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耶稣是否实有其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可能当下就加以回答,下面只想归纳一下前人看法,供读者思考。
否认实有其人的学者大约持有下列几种观点: (1)认为耶稣只是基督教神话中的偶像;(2)耶稣是错误传说中的人物;(3)基督教中的耶稣实际上是历史上同名者的捏合杂揉; (4)在同时代的历史著作和考古发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另外,教会中同样有一部分人否认耶稣有血肉之躯,他们认为是神,作为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稣只是一种&幻影&,或者说是人的幻像。
主张实有其人的既有护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学者, 各种看法之间往往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全盘接受圣经的记载, 维护教会传统,认为耶稣就是道成肉体的基督;(2)耶稣是当时&叛乱的首领&;(3)耶稣是一场革命运动的领导人;(4)耶稣是个大骗子; (5)耶稣是至死不悟的预言家;(6)耶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后来的人们将他神化了。学术界对圣经中&人耶稣&这个名称展开过讨论。《》头5卷称耶稣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Nazoraean);而在文献中,耶稣及其门徒被称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词都与一个叫做&拿撒勒&(Nazareth)的城市有关,但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在《旧约》中找不到这个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个小村庄名字。近人罗伯逊(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4世纪约有关献后指出:公元前在和境内就有一个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并说:&另一桩奇事是,一个叫做曼达安派的教派,他们崇奉施洗者约翰为真先知,而斥责耶稣是说谎者和骗子,但是依然称他们的主要成员为拿撒拉(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结论说:&约翰和的信徒们被称为拿佐拉派。但是这个称号并不是源于的村名,却是源于希伯来语Natzar一词,原是'守'的意思 即指守秘密者或严守犹太律法者。& 国内也有人认为基督教是由上述发展而来。 似乎更多的学者坚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的观点,认为该派出现的时间应为1、2世纪。
&耶稣&在希腊文作lesous,是Jeshua()。Jehoshua (),Joshua(约书亚)等词的译音,原意为&耶和华(是)拯救&。罗伯逊认为希腊文中&基督.&就是&.约书亚&,同《旧约》中的先知约书亚有内在联系。但这种一家之言忽略了&约书亚&这词本身的含义,也撇开了《》第1章第21节的解释,所以不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稣实有其人的论者,对耶稣的生平仍存有种种疑点,比如耶稣的生卒年代,照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生年就是公元纪年的开始,但是历史学家指出: 《》第2章第2节所载&°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应在公元6 - 7年,然而按《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的记载&当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的佰利恒&来看,生年应定于公元前4年。 不仅生年仍为悬案,卒年亦谁以确定。
《圣经》中记载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末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父母去,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后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后的言行。所以黑格尔也觉得不无遗憾地说:&关于耶稣[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这一有趣的问题,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现时已经是在成年时期,那时他已经从传统旧俗念意识中解放出来了。&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有下列几点我们可加以肯定: 1. 是犹太人; 2.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 3. 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 4. 曾收12个人为大弟子; 5. 遭到上层分子的嫉妒; 6. 后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于。
&基督&一词在希腊文作&Christos&,意为&受膏者&,即&&的对应词。在《新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但近代研究者常将耶稣同基督分开。有的还将&历史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加以区分。(一)的使徒
根据近代圣经考据学者对《新约》圣经的研究,表明公元1世纪30-40年代,即相传死后的10多年内,他的门徒以为中心建立了,有些人过着互通有无时共同生活,并且遵守犹太教规,参加圣殿的崇拜。领袖人物是大和耶稣的表弟(或说亲弟弟)。他们确信耶稣就是,虽然被杀,但已复活、升天,不久会再临人间。因此,他们受到其他犹太教徒的反对和迫害,首先殉道的是位叫的基督徒。此后,他们向其他城市和农村分散。30年代后期一位正统犹太教徒扫罗,在迫害基督徒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奇遇后即皈依基督教,并开始积极宣扬基督教义。扫罗后更名为,成为基督教远播希腊、罗马等地的&外邦人的使徒&。
保罗在传教过程中表现他的独特的神学思想。《》中有10多封书信,据说即出自他的手笔。保罗主张&&和&靠恩典得救&,竭力反对繁琐的。关于基督教的反仪式主义,恩格斯曾加以评论:繁琐的宗教礼仪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古代东方大郎分衰落了。基督教没有造成隔绝的仪式,甚至没有古代世界的祭礼和巡礼。它这样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共有仪式,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了第一个可行的。&
(二)早期教会的信仰特点
早期教会的历史情况,我们可以从《》, 文献和的一些史籍中略见端倪。被杀后,他的门徒继续宣扬他的教训,主要是通过宣传耶稣的生平吸引人们到基督方面来。后来这些门徒传讲的&使徒&构成了福音书的部分基本内容并为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的信仰有着如下的特点:(1)相信耶稣不仅是基督,而且是复活的救世主; (2)带有一种神圣的能力; (3)基督很快就会再来。 我国学者则认为当时初期教会信仰中另外还有两个神学观念后来也得到重视和发展,这就是千禧年和善恶是非问题。
自从基督教传到更广阔的天地,对它的迫害也接踵而来。在多达10次的迫害中,较重大的两次发生在(Nero)和(Domitianus)在位期间,前者始于64年,后者发生于91年。 教会当时处在危机四伏、动汤不安的社会中,遭受统治阶级的疯狂迫害,因此基督徒自然就认为现实世界是&魔鬼掌权&,因而一心盼望着基督第二次来临,由上帝直接统治的&新天新地&在人间实现,并甘愿为此而殉道舍命。教会史上称时期之后的历史阶段为&后使徒时期&。在这一阶段,亲见过的使徒们都已作古,这些使徒们的一些学生及其后继者日后称为教父。
(三)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
教会自称&公教会&约始于公元170年。2、3世纪间基督教组织体制基本定型化,已有较多的历史文献传留至今。后世史家多称这一时期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所谓公教会。原指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而古代公教会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分化尚未表面化期间的正统派教会。随着第一代教会领袖的相继谢世,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已成为教会的当务之急。1世纪末出现的主教 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到2世纪开始定型,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固定化。《》还未正式编成,只有4个福音书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另外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在一些教会这些书卷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此外,几种”使徒教父著作&(即当时教会领袖的著作)在教会中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基督敬在罗马帝国境内尚处于非法地位,但仍可以购置教产,进行传教活动。尽管在某些地区偶尔也发生迫害基督教信徒的事,迫害尚未构成帝国的既定政策。帝国后来出现的几次全国性迫害都发生在第3世纪。
基督教向帝国各地区的渗透,也使得有钱人和知识分子信徒增多,有些教会开始拥有较多的财富,教会上层的阶级成分因而发生变化。120 - 220年间,教会中出现了一些后被称为&&(apologists)的知识分子和哲学家,他们从抗议和谴责对其督教的迫害进而问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信仰及礼仪的&合理&性,表明基督教对帝国&无害&,企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这些护教士用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的信仰统一起来。后来有些自称维护正统信仰,起而反驳所谓&异端&的教会领袖,也被史学家称为&护教士&,然而这些护教士的矛头所向已不足帝国当局而是教内的&异端&了。
其实,这时教义方面还未有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各种观点并存,其中有些被占优势的派别斥为&异端,较突出的的有下列四派:
1. (Ebionites,意调&穷人派&)。该派接近,主张为约瑟和马利亚所生,否认基督的神性,神学观点接近后来的&嗣子说& 拒斥的思想。
2. 幻影派(Docetists)&否认基督的人生,认为肉体的耶稣只不过是个幻影,耶稣在上受害也是给人的一种幻觉。
3. 灵智派,即(ChristianGnostics)。根据诺斯神教的善恶,反对&&的教义。受其影响的,还有拒绝接受全部《旧约》,只承认保罗的10封书信和经自己删改过的《》的(Marcionites)。
4. 奴派(Montanists)。强调圣灵直接启示,宣扬末日已近, 基督即将来临,千年王国即将实现,反对教会走问世俗化的倾向。
神学上各种见解、观点的碰撞,也促进了的发展和体系化;同时教会觉得有必要从流行的文献中造出一部分以确认其权威性,藉以防止混乱。但《新约》圣经的最后编定,到4世纪才完成。此外,教会以接受信徒施行洗礼时用的&洗礼信式&为基础,制定出一种简明扼要的条文,以表达信仰最基本的内容,称为&言规&(regula fidei),是为后来&&或&信条&的滥觞。
这一时其中的殉道者(Justin Martyr,约l00 --约165),(Tertullian,约160 -- 约225),(Origen l85-- 254)等人,在&扬的同时,也吸收了当时的文化成果。使之充实基督教的神学思想。这点在日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例如有人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者(Desiderius Erasmus,约1469 - 1536)&从奥利金1页著作中学到的,远胜于10页的著作&。
(四)基督教的国教化
3世纪末基督教已成为一支相当显著的社会力量。尽管教会的基本群众仍多属中下层平民和奴隶,领导成员的成分却在逐渐上层化。几次大规模的迫害过后,帝国统治阶级见基督教非但末被消灭,反而更加壮大,因此开始改变手法,对基督教进行安抚、拉拢,目的当然仍是为了巩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公元313年2月,西部皇帝和战败的东部皇帝在米兰达成协议,结束对基督散的迫害,联名发表&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 ),宣布帝国境内所有宗教同事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君士坦丁战胜李锡尼,并一步扶植、利用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召开了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史称。世俗政权直接插手干预教会内部事务和教义,即由此开端。到787年的为止,在帝国东部共召开了7次&普世主教会议&。东部教会此后的发展历史,便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宫廷斗争交织在一起。392年,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的国教。在西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王克罗维仿效,于496年饭依基管教,将教会作为其扩张政治势力的工具。
由于政治区划,语言、文化传统等差异,事实上罗马帝国全境一直分作东西两个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传播于、意大利到北非一线和以西地区,通用,故亦称拉丁教会,中心在罗马。,也称希腊教会,开始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等地为中心,散布在、希腊半岛至埃及一线和以东地区。330年设东都于拜占庭,改名,又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渐居首位,同西部的罗马两相对峙,埋下了日后的种子。 '
4至7世纪,东部教会各派势力间争斗激烈,两部教会也时而介入。这种争斗在神学上的反映就是关于&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人二性&问题的教义之争。东部教会在这旷日持久达3个多世纪的争论中,形成了以亚历山大和安提阿为中心的两大神学学派,最后通过公会议,产生&尼西亚 - &和&迦西敦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后为多数基督教派别所按受。当时东部教会藉助世俗政权将拒绝上述两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将之逐:至帝国边陲地区。这些&异端&派别,有,(1)阿里乌派(Arians),流传于和地区;(2)阿波利拿里派(Atpollinarians),流行于一带; (3) (Nestorians),被逐至叙利亚和,7世纪时经由波斯传入中国内地,称为。此外被斥为异端的还有优迪克派(后来发展成一性论派)和一志论派,先后被排挤到叙利亚、埃及、等地。
帝国西部则于4 - 5世纪间常受北方异族的侵扰。公元410年攻陷罗马城,476年灭亡。5世纪中叶,罗马主教向入侵的匈奴王阿提拉媾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强调罗马主教是的继承人,应位居众主教之首, 为后世确立提出了理论依据。6世纪末,任罗马主教时。恰逢伦巴德人侵扰意大利,他因而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其统辖范围,提高了罗马主教的权威。至此,东西教会剑拔弩张的对峙之势,已成定局。
东西教会在神学思想上见地也不甚相同。东部受影响,较重视和 等玄学倾向很重的神学论争;西部则受传;统的薰陶,主要争论人的罪、自由意志和教会的性质等神学问题。希波主教(354一430)主张&&、&与和&,影响了后来西方正统派神学。反对这些观点而主张自由意志说的贝拉基(Pelagius约360 - 约430) 则波斥为&异端&。奥古斯丁的《》对后来西方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论上帝之城》则更是中世纪西欧教会教权至上论的一种理论依据。这时期另一拉丁教父(约315 -- 419),奉罗马主教达马苏一世(Damasusl)之命,整理校订《圣经》的拉丁文旧详本,他的新译本后称&通俗译本&(Vulgate),16世纪中叶被天主教特兰托会议定为法定本,一直沿用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的划分并不一致,主要的分歧是下限定在何处。 研究教会史的人一般把中世纪的范围定在6 -- 15世纪,其中1I前半部分(6 - 10世纪)通称&黑暗时期,后半部(11 -- 15世纪)则称&经院时期&。
1. 东西方教会分裂
6世纪上半叶,查十丁尼一世登东罗马帝国皇位,自封为教会元首的,直接干预教会审订教义和人事组织事务,使教会依附于国家政权。这样转而避免了西部教会与世俗统治者甚间政教激烈争权的局面。但东部教会因有皇帝撑腰,不承认罗马教里为教会最高首领,双方争夺霸权,互相轩轾,东西教会裂痕渐深。9世纪后半叶,(Photius,858 - 867, 877 - 886在位)与罗马教皇(858 - 867在位)互相,史称&佛提乌分裂&。东西教会对崇拜问题久已争执,10511年又&和子句&纠纷而惹得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和罗马教皇大动肝火,最后各将对方开除教籍了事。东西方教会因而正式分裂。此后,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则自称&正教,因宗教仪式中主要用希腊, 故又称&希腊正教,是为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国教。
1054年&色路拉里乌分裂&即史称&&的导火线是教义与礼仪之争,其实正象一位史学家指出的那样,&在教义与礼仪问题的分歧背后隐藏的那些尘世的利害关系,实在是太强烈了。
关于东部教会。还有一事值得在此一提。9世纪起教会开始向东欧和北方传教,并将《圣经》译成。988年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956-1015)皈依基督教,宣布为国教。13世纪初,罗马教至发动第四次,12O4年攻陷君士埋了堡,册封威尼斯人奠洛西尼(Morosini)为君士坦丁堡首任拉丁。使东正教的权力受挫,也使东西方教会矛盾达到顶点。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圈征服拜占庭后,在东正教的地位逐渐上升,企图由来取代昔日的,并别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2.教皇权势的兴衰
西欧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中,教权与皇权的互相利用和斗争,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为感谢教皇对他篡位的支持,把从拉文那到罗马的大片土地赠给教皇,史称&,标志着&&的开始,意味着教皇同时也成为世俗的国君。800年教皇为报答之子对白己的支持,为查理曼加冕,称之为&罗马人的皇帝,号称。这一举动影响到日后&君权神授&思想的发展。
&教皇国&形成后。教皇为提高自己的势力,摆脱世俗政权的辖制,宣称教会拥有高于国王的权力。政教之争因而尖锐化。11世纪末时教皇同德里展开&&起,200年间教皇与皇帝进行着激烈复杂的斗争。13世纪教皇在位时,教廷权势盛极一时,但当教皇同法王斗争失败后,教皇权威又急剧下降,有一落千丈之势。1309年教廷被迫迁往法国边境的飞地,托庇于法王的荫护,历时73年。其间7位教皇都是法国人。史称&&。后来由于教廷内部亲法、亲意势力间的争夺,形成两个教皇并立的局面。
德意志、意大利、英国、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国拥护罗马教皇,法国、西班牙、苏格兰和西西里、撒丁尼亚则承认,各地教会基本上视世俗政权的态度行事。后经法王和倡议,罗马和的红衣主教团1409年在开会,同时废翻这两位教皇,另选出新教皇,结果反而形成三个教皇鼎足而立的局面。1414年皇帝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红衣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结果三位教皇中一位被迫引退,两位被废黜,由选举团选出新教皇马丁五世驻罗马。至此,延续几十年的始告结束。 然而教皇的威信早已今非昔比了。
西部教会教皇之间,教皇同世俗政权之间的争权夺利,加强了当时各国人民的苦难。一些有识之士如但丁、奥卡姆纷纷起来批判关于教皇统治权的理论,否定教权凌驾于政权之上的权威性。这些对后来16世纪的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3.修会制度与
基督教隐修制度相传始于3、4世纪间,首倡者为埃及的(约251一356)。中世纪初期盛行于欧洲、北非和西亚等地。隐修以苦身修行为志,脱离世俗生活,实行独居隐修或组成集体隐修,男女分隔,不相混杂。6世纪创立的为西部教会修院制的模式。10世纪兴起的,初期努力整馈和加强日趋涣敝腐败的修院制,后期则强调教皇权力至上。12世纪的不置恒产,修士不集中在隐修院,到处游乞为生。后世修会中若名的有,,,等,都有严格的会规,并在各处设立分支组织,控制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的甚至在教皇分派下主持异端裁判所。
东部教会中相传较完善的修院会规为大巴西勒(Basilius Magnus,约330 -- 379)最早制订。东部修会比之分门别派的西部修会,可算单一,但整个拜占庭境内到处能见到这种修会。有些隐修院有大量资财,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物资料,对欧洲各地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同样,西部的修院制度对灭亡后,西方世界从混乱中恢复社会秩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威尔斯在谈到一生建造了两所隐修院的卡西奥多(Cajsiodorus,约185 - 580)时指出:&显然他被教育的普遍腐败和世界一切学问及古代文学可能丧失的现象所感动。从一开始他就指导他的同人弟兄从事于保存和恢复这些东西,他收集了古代遗稿,把它们抄录下来。他制造日规、水钟以及其他类似的器具,可以说是乌云密布之中实验科学最后放射的一点光明。他撰写哥特诸王的历史,更有意义的是他有时代的需要感, 他写了有关文艺的一系列学校课本和一本语法。& 将文法、修词,和逻辑这&三艺&(trivium)和&四艺&(quadrivium,指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合成&七种自由艺术&(septem artes liberales),并使之成为世俗和宗教教育基础的,也正是这位卡西奥多修道院不仅保存和维持了古代学术文化,而且这种制度对日后基督教思想的发展更有重要影响。
9世纪初在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教会逐渐兴办大学,开始了高等教育,并且从教会修院中发展出了&&。西方史学东所谓&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即指包括经院哲&和神学思辨在内的认识方法或学术传统,而我们今天讲的,是指在天主教经院(Schola)中讲授的官方哲学,常用来称主要的哲学思想。
经院哲学的前身是。一般认为圣奥古斯丁奠定了经院哲学的理论基础。经院哲学的体系最初形成于8 -- 10世纪。在经院哲学的早期阶段,从埃里金纳(John Sotus Erigene, 约810 -877)开始,占主导地位。11世纪经院哲学得到广泛发展, 这时代表人物有(约1050 -- 1125)、(约 1033 -- 1109)、(1079 -- 1142)等,他们就问题展开了与的争辩。13世纪是的黄金时朋,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的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 - 1274),此外是哈勒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Hales,约)、(约),罗杰尔.培恨、(约)、约翰.邓斯.司各脱(Johannes Duns Scorus,约1265 - 1308)等。
托马斯.阿奎那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基督教的信仰,若有《神学大全》和《》等大部头巨著,尤其是那部《神学大全》,l964年国外出版新的评注本,竟有60大册,曾被誉为中世纪的最高成就,而且被公认为现代的基础。 他的神学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官方神学。而他的神学体系则被称为&&。直到本世纪西方还热闹过一阵””,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了。
然而从基督教思想发展的角度看,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当时已有的各种思想巧妙地融会贯通起来。因之他的思想&实在是集圣经、教会传统和哲学,尤其是当时刚被更新发现的的思想之大成。& 可是,往往又象7宝楼台,经过时代风云的消蚀,碎拆下来不成片断,而只是一堆瓦砾。当年阿奎那抨击证明上帝存在的&&不遗馀力,但曾几何时。自己精心设计的同样要证明上帝存在的&五次论证&都在康德等人的批驳下,一败涂地。阿奎那理论体系中至今仍受学术界重视的,恐怕只有&&了。 如果说他还有&类比法,那么与之抗衡的的邓斯.司各脱也可因其提出&求同法&而名垂科学哲学史册,而那位在没落过程中对传统观念,包括对教皇的世俗权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奥卡姆,更可因他曾留下那把&奥卡姆剃刀&并提出&差异法&而无愧于阿奎那了。
当经院哲学家正在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津津有味地讨论&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之类的问题,使哲学论证堕落为一种烦琐推理时,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十字军的远征。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运动,而且是牵涉到政治.经济等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十字军运动从11世纪末起折腾了近两个世纪,而这段时间大部分正同教皇权势上升的时期吻合,因而前后8次史学界公认的,尽管冠冕堂皇地打着保护基督教圣地的幌子,实际上是要乘机扩大势力,攫取东方的物质财富。第一次十字军于1096年春开始向东进发,因参加圣战者在衣服上缝制了十字记号,故名十字军。这是罗马教皇在克莱蒙会议上提倡并组建的。
第二次十字军东侵发生于1147年,由法王和皇帝领导,遭到失败。1189 - 1192年,第三次出征,参加者有神圣罗马帝国里帝,英格兰王; 狮心理查一世和法兰西王菲利二世。第四次十字军(1202 - 1204)由教皇发动,结果却挥兵直取同样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意欲将置于罗马教里的统治之下。在这里历史似乎开了个小玩笑,拜占庭皇帝向西方求援,结果是引狼入室;罗马教皇向东方作出重修旧好的姿态,到头来却是兵戎相见!
此后,十字军运动开始走下坡路,后四次东侵都以失败告终。提到十字军,人们还会想到&儿童十字军&的悲惨命运&1212年德国12岁的尼古拉出现在科伦;同时法国同罗的牧羊童史蒂芬宣称受上帝启示,要率领远征军去解放圣地。结果2万法国少年在圣丹尼斯城集结后向进发,预言说海水将分开,海中会现出一条横越的陆路,但到海边一看,预言顿成谎言,几万孩子闹得沸反盈天,这时当地两位商人出来收容他们,将他们分装7只船,答应送他们去圣地。从此&泥牛入海无消息&,直到18年后与孩子同去的一位神甫回来才透露了个中真情:那7只,船两只遇海难,其馀5只都驶往阿尔及利亚和埃及,孩子被卖给了奴隶贩子。德国的儿童十字军则徒步跋涉到意大利,许多人死于路途中,后来全部溃散。
1291年第八次宣告彻底失败。到15世纪,教皇巳策划或批准了多次圣战者的出征,然而目的不再是解放圣地,收复,而足在&讨伐&异教徒(如西班牙的穆斯林)的同时,镇压和等异端,以及攻打教皇的政敌。
5.异端裁判所
中世纪的欧洲,其实远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片黑暗和一片静寂,当时在一些贫苦农民、城市贫民和新兴市民中不断出现一些叛逆者,他们拒不接受教延的信条或大公会议的决定,因而被教廷斥为&异端&,受到残酷镇压。其中影响较大的&异端&派别,有产生于东欧的(Bogamiles)、意大利的派(Arnoldist)、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e)
和韦尔多派(Waldenes, 亦称贫人派)等。他们彼此声援,有时还相互串联,12 - 13世纪发展到最高潮。到14、15世纪,出现了英国的和的。
教廷为镇压&异端&,事先大选舆论,将他们说成洪水猛兽。1229年在土鲁斯(Toulouse)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异端裁判所&(一译&&或&宗教法庭&)以侦查、搜捕和审判异端。教皇首先建立由教皇掌管的异端裁判所,指定士任裁判官。 1259年教廷正式规定,除教皇外,裁判官(主要由多明我会士和少数土担任)不受任何教会控制,并有权解释国家和教会的法规。
异端裁判所主要设在法、意、西等国,常以镇压&异端&或&异端嫌疑者&为名。疯狂迫害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家。成立于1479年的西班牙,组织严密,与世俗当局狼狈为奸,以手段毒辣、滥施而臭名昭著。据统计,年间受该所迫害者达30馀万人,其中以火刑处死的多达10馀万。这一异端裁判所直到1834年才被最后取缔。
16世纪中叶起,异端裁判所渐趋式微。1542年设立&罗马和世界异端裁判所&,作为所有信仰法庭的最高法庭。1908年罗马最高&异端裁判所&改称&圣部&(亦称&圣职部&),由教皇亲自主持,公布&&,负责信仰的纯正化。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宣布,原来的又摇身一变,变成了&教义部&。
6.文艺复兴
15-17世纪对基督教来说是个大分化的时期,既有文艺复兴产生于前,又有爆发于后,的三大主流派别形成于这一时期,罗马天主教内的会同,在问题上的厮杀也起于这一时期。这种分化的趋势一直继续到后几个世纪,但这里我们只能舍馀波,取主流,把18世纪以前教会的发展和分化情况作一大体表述。
尽管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定在哪一年至今尚无定论,但是学者们似乎都认为文艺复兴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过渡阶段,起促进作用的是贸易、金融经济和城市的发达,以及13、14世纪西欧大多在主要城市中兴起的大学(如、牛津大学等),而封建主义和教会此时已成为两种保守因素.中世纪末期异端派别的崛起和蔓延,正代表了一部分新生力量的观点。这些新生力量包括商人、城市平民、大学教授和学者,以及其他新兴的社会阶层。这部分人反封建情绪强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代言人也大为不满,常常加以谴责。在教会内部,在僧侣阶层中,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对古代文化进行探索、寻求真理,尽管这种探寻相当迂回曲折。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值得注意的事件。当时不少希腊学者带着珍贵的抄本和满腹经纶来到西方,激起了西方对的兴趣。在这之前,经院哲学家已从拉丁古典文化上溯到了。我们已经说过,是从教父哲学发&而来,但从圣奥古斯丁到却远非一步之遥,其间通过十字军等运动加强的东西方接触和文化交流,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即伊本.西拿,980 - 1037)和阿威罗伊(即伊本.洛西德, 1128 - 1195)对亚埋士多德著作的注疏阐释得以流入西欧,使经院哲学家们眼界大开。到了托马斯.阿奎那时代,与之的间尽捐前嫌了。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滚滚而出的思潮必定要向前涌去。古典的学说和的思想一经渗入到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中,势必要引起一连串的反应。罗杰尔.培根,奥卡姆以及(约1330 - 1384)和(&1469 - 1536)等人的出现,预示了风向的转变,表明了思潮的兴起。
(2)文艺复兴与基督教
文艺复兴是当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的愿望和要求。
文艺复兴同基督教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不符这样密切的关系是否定的还是肯定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足这样的关系是确实存在的。即以但丁为例,我们看到这位揭露和抨击中世纪教会的种种腐败现象和罪恶的诗人,不但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还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诗人中最伟大却又最矛盾的一位。他早年参加了新兴市民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在《神曲》中把三位当代教皇打入地狱,却又盼望一个统管全世界、尊奉上帝的里帝同一个统掌全世界宗教权力的教皇携手合作,共治天下(《》)。他无论是反封建反教会,总要把自己打扮成虔诚者,给自己戴上宗教的光环,并把自己年轻时的恋人,也写成敬拜上帝.虔诚贞洁的圣女。所以教会中有关人士也认为,&但丁之作感人甚深,因为他并不是自由思想者,在神学上乃是纯全无缺的正统派。&
但丁同时代的一些人物,往往也同但丁一样:处在新旧时代交接之际,既带有旧时代的烙印,也充满着对新前景的愤恨和劲遭.所谓欧洲中世纪文化,主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正象一般所谓中世纪思想,大都指一样。
(3)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科学、文艺和艺术的高涨。在意、法、德、英、等,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科技发明、、农民战争、自由思想、、等方面的萌芽和成果。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它促成了一次思想变革,使人们对白己、对上帝.对门然、对社会有了一种新见解。
在普遍兴起的时代,教会方面有何反应、变化和打算?这是我们尤其关心的。笔下的喊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但是当时并非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的。(1533 - 592)作为法国的一位思想家,却极为清醒地看到:&这个不仅不能掌握自己,而且遭受万物的摆弄的可怜而渺小的尤物自称是宇宙的主人和至尊,难道能想象出比这个更可笑的事情吗?其实,人连宇宙的分毫也不能认识,更谈不上指挥和控制宇宙了。& 所以他主张宽容异教,却并不否认上帝。开始教会对人文主义思潮感到震惊,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从广为传播的当时《圣经》新译本中找出理论根据之后, 教会觉得只要在教义信仰上没有明显的&违碍之处,也就只好因法不制众而睁一眼闭一眼了。但是,这股潜流终于在德国爆发时,喷涌而出,与之汇合了。
文艺复兴给教会带来的显著变化是对理性的肯定。而理性正足人藉助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一项工具。中世纪人们大多不敢直面人生,凡事依靠天后,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社会则要求人们还须尽人力。、的兴起、对科学的探索,对现实人生的思考,都是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之后的结果。平等思想,等新潮流,在随后的中尤其得到发展。
7. 宗教改革运动
(l)改革前夕的欧洲
15世纪后半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在欧洲开始普遍萌芽和发展,同时也开始敲响的丧钟,中世纪稳定的社会结构急遽解体,就象哈姆雷特所说,这年头&乡巴佬的脚尖快碰上朝廷老爷们的脚跟了,
农民、市民和商人,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对此最感恐慌的是那些,其中包括教会上层。这样,当新兴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他们首要的攻击目标显然就是连封建统治者都力求摆脱的教皇和那些高级神职人员了。文艺复兴极大地动摇了教皇的权威,同时奠定了的思想基础。教会本身的腐败又促进了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改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圣经的重新翻译和研究,对历史的探索,增添了改革者们的勇气,使他们敢于用圣经的权威来否定教皇的权威。中世纪的异端派别,有不少在历史上都发挥了改革前驱的作用。
兴起前,教皇的权威已受到各国世俗政权的怀疑。从15世纪起,罗马灭主教内部就逐渐形成了高卢派和越山派 。派教会支持反对教皇对法国教会的控制,另一派则强调教皇权力至上,被称为教权派或越山派。此后高卢派间教权派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直到19世纪梵蒂冈会议(梵一)后,高卢派教会才同教权派妥协。在德国等地,世俗政权早已具有离心倾向,只是静等摆脱罗马教里统治的机会到来。
(2)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图片)
宗教改革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发生在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它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的进一步分裂或分化。 日,马丁.路德()在维膝贝格城堡大教堂门上公布《95条论纲》,揭开了的序幕。路德早年致力于研究,22岁进隐修院当隐修士,24岁领受神甫神职。他写《95条论纲》时,只想抨击教会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如&&买卖,并没有意思反对传统教会或攻击教皇制度,所以&论纲&中虽批判了教廷兜售赎罪券的做法,但对教皇的赦罪权仍明确肯定。尽管如此,教廷还是感到大为恼怒,后将路德斥为&异端&。1520年起,路德连续撰文,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涉世俗政权。他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中说,&是打着神圣教会与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教皇随即发布教谕。开除籍。路德则在一些德意志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针锋相对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教谕》,并于这年12月10日当众烧毁了教皇谕令和一些教律,与教廷公开决裂。
路德的言行在德国受到普遍欢迎。选帝候和其他德意志诸侯对路德十分同情,保护他使之免受教皇和皇帝的迫害。领袖闵来尔(约)起初也积极支持马丁.路德的。但当1524年领导的起义农民提出&书简&、德意志农民&&等反封建纲领时,路德却跳出来大加反对,连续发表《为反对叛逆的妖精致萨克森诸侯书》和《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叫嚷&应该把他们戳碎、扼杀、刺杀,就象打死疯狗一样&。后来路德本人的思想渐趋保守,并且脱离了传统。德国的宗教改革也逐渐为诸侯利用,路德创立的教会终于由诸侯代替教皇,成为首脑。由此可见当年对所下评语确有远见并一针见血:&不彻底的改革。&
是当时通过宗教改革表现出来的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曾将之与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称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的三大决战,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所以,爆发后,立即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英国和北欧一些圈家也受到冲击,开始了各自的宗教改革,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回家教会。
(3)德国之外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瑞士,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息和。(1484 - 1531)在苏黎世市议会支持下,领导瑞士东北各州教会进行改革。茨温利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和胡斯等人的思想颇有共鸣,于1523年l月提出《67条论纲》,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主张得救唯靠信心,兴办学校,简化崇拜仪式等。但他对改革中的激进派同样感到不安,主张镇压。1531年10月茨温利在同天主教军队作战中阵亡,被分尸焚毁。
的主要由法国家(1509 - 1564)领导。加尔文1541年起定居日内瓦,建立教会,废除,建立,创立了&长老宗&。他认为一切宗教的真理无不包含在《圣经》中,强调《圣经》的绝对权威,指出的传统是对&纯正福音&的歪曲,应予革除,而人的得救与否早已由上帝预定好了。 加尔文具有相当高的思辨能力,他的《》一书最初出版于1536年,及时总结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经验和理论,对新教神学的系统化具有一定影响。但加尔文更是实干家,他在日内瓦把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同城市政权结合成政教合一的体制,强化了,但同时也导致了对观点不同者扣以&异端&等罪名加以迫害,例如在他策划下,西班牙科学家(1511 - 1553)被用处死。 当年在《基督教原理》序言中曾大胆向法兰西斯一世挑战,要求和允许信仰自由;但曾几何时,一旦大权在手,便推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忘了自己早年说过的话,&把异端处死是罪恶的。用火和剑结束他们的生命是反对人道的所有原则的&。加尔文的独裁和暴政,激起当时许多者的义愤,连原来追随过他的也因而起来公开抗争,&把一个人活活烧死不是保卫一个教义,而是属杀一个人。我们不应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卡斯特利奥在去世前不久感叹到,&后代将会迷惑不解,为什么在如此灿烂的黎明之后,我们还会退化回到昔米莱人的黑暗之中。&
法国16世纪建立了的,但仍信奉天主教;迫害新教徒。南部由于贵族集团的支持,势力得以发展。法国新教徒被称为&& ,从1562年起就同天主教徒刀来枪往,直到原属胡格诺源的(在位)重返天主教并颁布《》(1598),内战方告结束。《南特敕令》规定天主教为国教,同时承认的信仰自由、平等的政治权利等。
16世纪的尼德兰也是资产阶级势力较强的地区之一,这里盛行,先后出现过韦尔多派、共同生活弟兄会、神秘主义等非正统教派。门诺会和加尔文派都有较大发展。1556年登上西班牙王位,要尼德兰在政治和宗教上同西班牙完全划一,引起人民反抗。1566年尼德兰爆发了大规模的,冲击天主教堂,释放被囚禁的新教徒,掀起了。1581年以为旗帜的民族革命取得胜利,尼德兰北方数省成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 。英国的改革运动较为复杂,有过多次的反复。(在位)起初禁止在英国进行宗教改革,后因自己的婚姻关系和与罗马教庭争夺在英格兰的财权教权,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及自行任命后最终被教皇开除教籍,而自己当上&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同断绝关系。但 没有对传统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圣礼仪式进行改革,想建立的只是一个不受罗马控制的。在位期间(),制订了其有思想的《42条信纲》,但继位()后,又全面恢复天主教制度,迫害新教徒。一世(在位)继承王位后,第二年恢复亨利时代的《》,并将《42条信纲》修改为《39条信纲》(1563),定为的正式信条。但国内派对伊利莎白的折中调和仍觉不满,他们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馀,发起了旨在&使教会清洁&的&&。清教徒势力在时期达到鼎盛,随后复辟的要求教士对国教会宣誓效忠,导致清教徒与团教会的最后分裂,形成&英国不奉国教运动&。运动不得势,这些新教徒只好&乘桴浮于海&,到新大陆去开辟新天地了。
苏格兰的和民族独立运动交织在一起。1560年在英国女王的援助下,苏格兰打败法国军队,推翻了天主教的统治,并把长老宗定为国教。在北欧则是占优势。东欧各国因封建割据、经济落后,各种教派长期并存,但天主教势力仍很强大。西班牙和意大利此时兴起天主教运动,基本上是天主教的一统天下。
(4)宗教改革的馀波
17世纪开始之时,尽管天主教势力仍很强大,但毕竟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了。中世纪只有东西两派教会对峙,如今脱颖而出,开始与和天主教平分基督教的天下,人们从此提到基督教,就得话&三分&了。
后,新教(又名或更正宗)的三个主要宗派 - 马丁.路德创立的信义宗(即)、和加尔艾创立的归正宗(又称或),作为的(即圣公会)-依次出现,开始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16世纪末至17世纪,三派的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释经过长期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17世纪英国清教徒要求进一步改革时,有一些信徒脱离了国教而组成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如英国长老会、、浸会、。同时德国则有以施本纳(1635 - 1705)为代表的运动,与英国的相呼应,提倡个人的虔修生活和布道工作,举办慈善事业,由()等人创办的(Halle)大学成为德国虔敬主义的中心,对后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罗马天主教受到的冲击,也开始以变应变,逐渐进行内部调整和改革,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加强教廷的权威,并通过海外传教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