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芳”草书字体转换器怎样些写

宋朝体与明朝体的流变─汉字字体历史
今田欣一 (日本)
[译]Eric Liu 和 Metaphox
第一章 文与字──六书的形成
1 汉字诞生
[甲骨文]
甲骨文,是雕刻在龟甲或牛骨上的文字。商代的人们会对日常的所有行为和现象进行占卜,并把甲骨上「裂缝的形状」当作神明的回答,然后在这些甲骨上刻上「何时何人所占何事」的文字,还有君王在看裂缝之后对吉凶预测的判断,以及最后事情实际发生的情况等等。东京书法博物馆所收藏的「甲骨大版」(商朝)是日本国内所藏甲骨之中最大的一块。据说能如此保有原型的大甲骨十分罕见。由于甲骨文是以刀掘刻而成的,所以笔划呈直线型。
金文,指的是铸造于铜器上面的铭文。从制作铜器的氏族名称及祖先神灵的名字这样简单的铭文,到叙述铜器制作因由的长篇大论不一而足。文字是粘连的曲线。京都的藤井有邻馆藏有「小克鼎」(西周),其内壁铭铸有八行七十二字,叙述了「一个叫膳夫克的人,应周王的命令到了成周(今洛阳),为纪念阅兵八师,制作了鼎器以祭祖父」的事情。
[石鼓文]
唐代初期在陕西省凤翔府天兴县出土的十座战国时代花岗岩石碑,由于形状像大鼓故被称为「石鼓」,上面刻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据称是现存中国石刻文字资料之中最为古老的。所刻文字为描写狩猎诗歌,从中可知当时君王生活中狩猎等纪事。此外,它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所使用的「大篆」之一,作为周朝王室史官「史籀」书写用的文字,它也被称为「籀文」。
所谓六书,是指汉字成型和用法的基本原则,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其中转注与假借是关于汉字使用方法的原则。
象形是描绘事物的形状后加以图形化、仿照物型而造字的方法。象形字包括日、月、车等。这些字的甲骨文字形都很写实。「日」是太阳、「月」就是半月的图画式的直接描绘,「车」则刻画了古代的战车。另外有「木」「鸟」「鱼」等。
指事就是以点画的组合来直接地表示位置、数量等抽象意义。如一、二、三、上、下、凸、凹等等。「一」这样的数字,以单纯的线而非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上」和「下」字则指明基准线的上面或下面有些什么。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以上的汉字,将其意义合成起来作为独立的文字。例如,合「日」「月」为「明」,合「人」「言」为「信」,合三「木」为「森」,这样合取字意为独立文字的方法。
形声是将表音的文字和表意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成为表示全新意义之汉字的方法。比如「轮」、「铜」、「草」这些字中,「仑」「同」「早」本来持有的表意机能被舍弃,仅用来指示新字的发音。这样一来,就有了表示语音的要素和表示意义的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制作汉字的方法。
汉字本身的构成就有了阶层的分化。作为最底层的是笔划,笔划的结合体是字的构件。例子之一就是部首:偏、旁、冠、脚、垂、构、绕这些。会意字和形声字占着目前所使用汉字的大多数。也就是说,不仅是部首,非部首的中也有很多要素有共通的部分。
转注,是指将汉字转用于与原义类似的其他意义,此时大多情况下发音也会变化。例如,「音乐」的「乐」字变音后来表示「快乐」的意思。
假借是指,有音无字的时候用现成的同音字来表达原本无关的意思。例如把原本指盛装食物的高脚容器的「豆」字用来表达谷物的「豆」。
汉字数目庞大,但可以大致地划分为「文」和「字」。「文」是不能继续分解的单体字,「字」则是把「文」组合起来形成的复合体。先有「文」成,方有「字」出。两者合起来就是「文字」。另外,「名」是文字的一种旧称。
[所谓文]
「文」是对胸前衣襟整齐交叠的衣物的象形,原意是「纹样」、「装饰」。用来表示单个的汉字「文」,是象形和指事的用法。「象形」部分是说它是对实际看得见的东西做了具体描画,以此形式来表现那个事物的汉字。而「指事」部分,是说它同时又采用了以暗示的方法来表现眼睛看不到的抽象概念的汉字制造方法。
[所谓字]
「字」是具有「家中养育着孩子」的意义的形声字,表示生产、增多。作为复合体的汉字「字」,是会意和形声的。这也是在活字字体设计时「作字合成法」的基本理念。「会意」和「形声」的差异在于,在会意字中构成的要素整体表达意义,而形声字中只是其中一部分表示发音。
第二章 从五体的成立到活字字体
活字字体(试作)「泰山」
中国秦代(前221–前207),始皇帝(前259–前210)将统一字形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来施行,以古文(甲骨文、金石文)为基础制定篆书作为正式字体。这个字体称为小篆,以前的古体则称为大篆以示区别。与隶书相同,篆书(小篆)起笔时以逆锋开始向中间运笔,但与隶书不同的是,转折的笔法类似于画圆弧。最具特点的是左肩转折,比如「宀」,篆书会将第一画和第二画接连起来写,通过转换笔的方向来转写右肩。篆书重视中心,从中心向左、右两侧写。泰山刻石(前219年)是现存的始皇七刻石之一。现在,原石被严格保存在泰安博物馆。作为拓本有十字本、二十九字本、五十三字本、一百六十五字本四种流传于世。
活字字体「洛阳」
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篆书衰落微,实用且便利的隶书日渐得势。隶书秦代时曾作为补助使用的字体,到汉代则成为正式字体。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古隶和八分体被同时使用,但是东汉(25–220)时,八分体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东汉灵帝于173(熹平四)年制定了《熹平石经》并流传至今,已经称为经书的标准文本。研究其书写风格,既没有点画的粗细变化也没有强调曲折,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可能是缺乏表情的一种字体,但这种风格有助于正确解读文本,一般认为是活字字体的根源之一。《熹平石经》在历经争乱中被破坏而散轶。其中的「仪礼」一石在日本藤井齐成会有邻馆收藏有残段。藤井齐成会有邻馆是为公开展出纺织业起家的藤井家族的收藏品而建,其创立者藤井善助()是著名的中国美术古董收藏家。
活字字体「圣世」
公元672年的碑刻《集王圣教序》被置于长安(现在的西安)弘福寺内,现藏西安碑林,是为纪念三藏法师玄奘翻译工作完成而做。僧人怀仁将当时流传的王羲之行书笔迹一字一字集聚成文,排列如王羲之所书。因为集字而成,文字的大小有所偏差,气脉看起来似乎也不甚通达,不过作为王羲之的行书典范,在中国书法史上称为至宝。全文由太宗李世民的序、高宗李治作的记和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构成。
活字字体「诗草」
《说文解字》序文之中解说文字历史的部分记载说「汉兴有草书」。证实这一说法的是木简「阳朔三年」(前45年),它全部用草书写成,证明了草书比楷书、行书普及更大。晋朝大量地使用简书与帛书,纸的广泛应用是南北朝以后的事。晋代的简书和帛书上书写字体从隶书变成了草书。在中国唐代(618–907)草书愈发兴盛,从独草体发展到连绵体、狂草体。怀素(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唐代的僧人书法家,也被成为「草圣」。写于帛上的《草书千字文》是怀素最后的作品。因为其一字一金的价值,也被称为「千金帖」。
活字字体「开成」
西安石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厅有高达两米的《开成石经》石碑114座。开成石经由唐文宗李昴下令雕刻,是在830(大和四)年到837(开成二)年间,由艾住晦等写字生以小楷书写后刻成。因为完成于开成年间,故命名为开成石经。所谓石经,是十三种儒教经典:周易、尚书、仪礼、诗经、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当时石经被置于长安城务本坊中,供国子监的学生和科举的应试者学习使用。
活字字体「铭石」
中国晋代墓志铭所用隶书被特别称为「铭石体」。典型的铭石体例子是《王兴之墓志》(341)。这种铭文的外形,也许是在制作时些许增加了一些雕刻的细节,使其风格与现在的黑体字极为接近。《王兴之墓志》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郊外的象山。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这个墓志铭的背面刻有王兴之的妻子宋和之的墓志铭,亦即《王兴之妻宋和之墓志》(348)。除此之外,王氏一族的王闽之、王丹虎二人的墓志铭出土时也都与「王兴之墓志」书法风格相同。
[魏碑体]
活字字体(试做)「造像」★
在所谓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是中国佛教广为传播的时期时代。北魏将汉民族信仰的佛教定为国教,因此国内佛教信仰变得盛极一时,营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像。伴随此运动产生的,是在悬崖上洞窟中凿出摩崖佛雕后建成的石窟寺庙,其选址是洛阳以南的龙门悬崖,于是形成了龙门石窟。在摩崖佛雕上,刻有雕刻目的、祈祝故人冥福的供养文、许愿用的愿文、以及年月与雕刻者的名字,这就是「造像记」。北魏楷书,以方笔的刚毅且雄浑的小楷著称,不过也各自有特有的个性,书法风格千变万化。在书法上称为「六朝楷书」。
[经典体]
活字字体「方广」
中国印刷界初期,在佛教与儒教经典之中所使用的使一种给人庄严、权威印象的粗笔画楷体字。尤其是佛教经典的印刷,从唐朝开始,超越时代和地域,经典的形态、字样和版式都没有太大改变。日本的「春日版」等也是同样的字样,一般认为是不断复刻中国的佛教经典而来的。
第三章 宋朝体
宋朝体,是中国宋代(960–1279)的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唐代勃兴的印刷业于宋代达到顶峰,唐代书法名家的风格也在宋代的印刷字体中结出果实。浙江、四川、福建是宋代印刷事业的三大产地,各自产生了独立的宋朝体。
【浙江刊本】
活字字体「西湖」
浙江地区的刊本,采取初唐欧阳询(557–641)书法风格的字样。欧阳询是中国唐代初期的书法家,潭州临湘(湖南省)人,字信本。他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制定了楷书的规范。初唐三大家之一的他,根据高祖的敕命编辑类书《艺文类聚》百卷,以楷书最为出色,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姓解》是传本稀少的北宋刊本之一,是即便在中国也很难找到的孤本。它将中国自古以来的2568个姓氏分为170部排列,是记载各姓的起源、名人、刊载书籍、发音的一本字书。这本《姓解》从宋朝经过高丽王府,一般认为由海路抵达日本。它原本是后阳成天皇的侍医曲直濑正琳()的旧藏,后来经由在昌平黉学习、作为全权公使驻在巴黎的向山黄村()赠送给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四川刊本】
活字字体「龙爪」
四川地区的刊本,是以中唐颜真卿(709–785)的书法风格为字样。颜真卿是中国唐朝的一位政治家,也以书法家闻名于世。长安(西安)人,字清臣。在安史之乱中建立大功,后被派遣去招降叛乱领袖李希烈而被捕杀害。他的字性格刚直,开拓新风,《多宝塔碑》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周礼》是中国的儒教经典之一,尤其是四川刊本的「蜀大字本」极为有名。一般认为是孝宗(1162–88)时候的出版物。现仅剩下两卷残本,是否存在其同类刊本不得而知。它经过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1834–94)遗留下来,1907(明治四十)年5月由静嘉堂文库长的重野安绎()与其子陆树藩交涉,购买下了其中的一册。
【福建刊本】
活字字体「麻沙」
福建地区的刊本,以晚唐柳公权(778–865)的书法风格为字样。柳公权是中国唐朝的一位书法家,京兆华原人,字诚悬,是柳公绰的弟弟。元和年间进士及第。碑刻《玄秘塔碑》是柳公民权64岁时的楷书代表作,被认为是最适合书法初学者入门的范本。柳公权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柳书中可以看到很多颜体的笔法,不过他从颜真卿以外吸收初唐书法家的书法风格,形成象有骨骼一样强有力的自己的字体,被称为「颜筋柳骨」。《音注河上公老子道经》也是其中之一,现藏于由被认为是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的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临安书棚本】
活字字体「陈起」
进入南宋时代()后,临安(现在的杭州)被定为都城,书籍日益复兴,印刷业也渐渐隆盛。尤其是由唐朝到北宋的名门诗文集和文学书的出版变成了中心产业。作为首都的临安城的棚北大街有诸多书坊比邻而立,其中由陈起(生卒年不详)设立的陈家书铺所出版的书备受关注,也就是狭义上所说的「临安书棚本」。陈家书铺使用整齐而硬质的字样印刷,从书写中独立而出的「工艺的文字」由此诞生。
[近代的宋朝体活字]
活字字体(试作)「仿宋」1916年,丁善之(三在)和丁辅之制作了聚珍仿宋版活字,丁辅之设立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它于1921年被中华书局吸收合并,于是聚珍仿宋版活字的权利也一并转让给了中华书局。《唐确慎公集》的序言中除了写有「陆费逵 总勘」、「高时显 辑校」,还有「丁辅之 监造」,也就是说,这样的记录显示,丁辅之在中华书局里也担任了的活字制造或者是印刷的总监。中华书局是现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1912年由陆费逵(伯鸿)在上海设立。一般认为,聚珍仿宋版活字是由临安书棚本所采用的活字发展而来,它比临安书棚本的字体朝着直线化的方向更前进了一步,或许是受到了当时已经普及的近代明朝体活字的影响。
近代宋朝体活字是浙江地区的印刷字体的系统,其源流是陈起的陈家书籍铺出版的「临安书棚本」。上海中华书局的聚珍仿宋版,由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等引入,被称为「宋朝体」。另外还有大阪森川龙文堂引入上海华丰制模铸字所的真宋体,称为「龙宋体」等等。津田三省堂的宋朝体,有纵横幅度相等的方宋体和纵向细长的长宋体,长宋体个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故而广受欢迎。
第四章 元朝体
明朝体和宋朝体都广为人知,但元朝体却是个多少有些陌生的名称。楷书体系的汉字字体用中国各朝代的名称命名,但其中元朝体这个称呼,不用说日本的活字,即便在中国的活字中也没有。当然,元朝体作为刊本字样是存在的。中国元代()由于压迫汉民族的政策,书籍出版受到严厉的限制,尽管如此,在福建地区的民间出版社仍旧刊行了大量书籍。这些刊本的字样残留着赵子昂()书法风格的脉络,在中国称为元体。按日本的说法则是元朝体,而书志学则多称它为「赵子昂体」、「松雪体」。
【元代福建刊本】
活字字体「志安」
宋代福建地区的出版社中大众熟知的是余仁仲的「万卷堂」。不过到了元代,余志安的「勤有书堂」变得更加有名。这个勤有书堂的刊本是典型的的元朝体。《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是用赵子昂书法风格的「松雪体」书写,体现了元代建安刊本的很多特点。《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各卷首有「米泽藏书」的印记,因其属于米泽藩主上杉景胜的重臣、以文武兼备著称的名将直江兼续()。直江兼续在1607(庆长十二)年以木活字出版了《文选》六十一卷,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直江版」。
第五章 明朝体
明朝体是中国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最初是在复刻临安书棚本时将笔划加以直线化,呈现出硬朗表情的一种字体。1553(嘉靖三十二)年刊刻的《墨子》中明朝体的基础已经成型。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刊本数量急速增加,促进了书籍制作的分工化。
【南京国子监刊本】
活字字体「金陵」
所谓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降的最高学府,设置于各王朝的都城(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地)。在唐朝,国子监以祭酒为长官,司业为次官。明代在南京和北京二都均有设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所在地现在定为东南大学。而北京国子监在现今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其建筑物余留至今。国子监的出版物中,南京国子监出版的刊本称为南监本。南监本中的《南齐书》,是中国二十一史中南齐的正史,现存有全 59 卷。
【楞严寺刊本】
活字字体「嘉兴」
所谓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集,以经藏、律藏、论藏的三藏为中心,再加上对这些经典的注释书籍。有时可略称为藏经或一切经。《大藏经》是网罗佛教圣典的一大丛书,在宋代之后作为国家的事业屡次开版。明代的开版,有太祖时南京的南藏、成祖时北京的北藏,加上武林藏、嘉兴藏,共有四次。其中1589(万历十七)年刊刻的嘉兴藏,现一般称为「明版大藏经」,其方型的书册很易于阅读,流传甚广。宇治黄檗宗万福寺的《铁眼版大藏经》(1678)也以其为底本。
【郑藩刊本】
活字字体「凤翔」
在明代,除中央机关以外的地方官刻也相当繁盛。各地藩王以皇子的身分获得分发的领土,虽在政治和军事上被抑制,但也与之相应地获得了丰富的经济条件。重视教育、爱好追求学问的藩王们对于刊刻事业都很积极。丰厚的经济势力与地方政府的权威招聘来了优秀文人和刊刻手工业者,藩王府出版的书,在原稿、校正、雕版、印刷等方面均有很高的品质。其中郑藩世子朱载堉(1536–?)刊行了音乐著作《乐律全书》,是藩刻本的代表作品之一。
【毛晋汲古阁刊本】
活字字体「毛晋」
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藏书家、刻书家毛晋()用各种版式和明朝体制作了很多书籍。有一段时期他使用长体的明朝体,但其最闻名于世的其独特书写风格的扁平明朝体。这种明朝体的代表例子是毛晋汲古阁的《宋名家词》。这一明朝体为众多藏书家和刻书家所好。后来,以这种扁平设计的明朝体为基础,横竖笔画的对比进一步变大,成为了今日明朝体的原型。
第六章 清朝体
中国清代()木板印刷中出现的书写系统与手写风格的印刷字体被称为「清朝体」,其字样多受到了文征明()等明朝中期书法家影响。
【武英殿刊本】
活字字体「热河」
武英殿刊本是于康熙年间()紫禁城(现故宫)西华门内的武英殿编纂所订制。初期的武英殿刊本忠实地雕刻了康熙帝的笔迹,其代表作是《御制文集》。
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刻本的质量也能与武英殿刊本相媲美。曹寅()主管的扬州诗局所刊行的、根据康熙帝的命令而编撰的唐诗全集《全唐诗》(1707年)最具代表性。可以看到其书法风格受到明朝中期文征明()的影响。
【扬州诗局刊本】
活字字体「萤雪」
根据嘉庆帝(在位)敕命,董诰所编纂的唐朝、五代散文总集《钦定全唐文》于1814(嘉庆十九)年由扬州诗局出版。这一《全唐文》的字样,运笔过于形式化,被批评为没有活力,但反过来说,其均一统一的表情正发挥了它作为刊本字样的机能。故此《钦定全唐文》作为高品格的清朝官刻本,在过渡期明朝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具有均一风格和统一表情的刊行字样,在具有出色功能性的同时,也有书写运笔的视觉特性。
[近代的清朝体活字]※ 与日本固有的清朝体活字不同
活字字体(试作)「正楷书」
汉文正楷印书局,是中华书局的美术部主任郑昶()与友人从1929年筹备,于1932年设立的公司。他原本向中华书局社长陆费逵(伯鸿)推荐了汉文正楷字模活字,但据说被婉拒了。郑昶字午昌,号弱龛,在中华书局任美术部主任后,任汉文正楷印书局的社长,主导了汉文正楷字模的制作。负责汉文正楷书字模活字底稿的是中华书局郑昶的同事高云塍。原先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的底稿也是他制作的。雕刻工作则由朱云寿、许唐生、陆品生、郑化生等完成。据说,活字的铸造工作由张汉云的汉云活字铸造所完成。汉文正楷字模活字应用实例有《高级小学校论语》(1935年满洲国文教部)。
扬州诗局刊行的《全唐诗》中的清朝体字样,由郑昶等人所设立的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所制作的正楷字模活字所承继。名古屋津田三省堂进口的正楷字体,原本就是上海正楷印书局制作的活字。这样的正楷字体,也就以正楷印书局而冠名。
第七章 过渡期明朝体
从清朝康熙帝到乾隆帝之间这个时代的铜、木活字本中出现的明朝称为「过渡期明朝体」。也就是说它处于明朝以后的木刻版与清朝后期的铸造活字之间,正好处于过渡期。
【武英殿铜活字版】
活字字体「武英」
清朝雍正帝()在位期间,从康熙年间开始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1726)以铜活字出版。本来康熙帝时代的1719年此书已经完成,但是因为皇位继承的纠纷问题,出版似乎推迟了。《古今图书集成》所使用的铜活字,通常认为是手工雕刻而成,整齐的明朝体与现代的明朝体极为接近。由于这套活字于乾隆时期的1744年回炉,所以在《古今图书集成》之外并无使用。
【武英殿聚珍版】
活字字体「聚珍」
清朝最盛大的编写计划当属乾隆帝(在位)时代完成的《四库全书》抄本。乾隆帝更从《四库全书》中择选重要的书物,以木活字大量印刷。使用木活字的提议来自刊行负责人金简,被乾隆帝所采用。使用武英殿木活字出版的丛书被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共刊行五部专供宫廷,另有三百部一般销售用。金简总结了这一木活字的制造和印刷工作过程与经验,以详细的文章配以明了的插图加以说明,这就是《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776)这一印刷专业书。
【萃文书屋活字本】
活字字体「宝玉」
清代木活字版《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影响渗透各地。1776(乾隆56)年,程伟元(?–1818)的萃文书屋刊行了《红楼梦》。《红楼梦》是清初写成的口语体长篇小说,原题为《石头记》。萃文书屋活字本出版的全一百二十回之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1746?–1815)的作品。萃文书屋活字本,除了 1791 年发行的所谓程甲本以外,还有 1792 年发行的所谓程乙本,后者除增加「引言」外亦有较大修订。
第八章 清朝刊刻书写体
欧洲照片石版印刷书物的印刷方法在清光绪帝()时代引入。明朝体并不能算是容易雕刻的,因此使用篆书的书籍也都纷纷登场。其中就有同文书局以石版印刷而刊行的《篆文六经四书》中的《周易》。此外,序文中还出现了草书等字体。
【楷书体】
活字字体「林佶」
忠实手写原作而进行雕刻的写刻版从宋朝时即有,但是由于雕刻的难度以及出于可读性的考虑,只限定于序文的部分。因此序文一般是由熟练的雕刻工专门担任。由于清朝康熙帝偏爱董其昌()的书法,因此在民间出版中,不仅是序文、刊本整体都以书写体为正文字样。清朝的私刻本不乏忠实雕刻手写体的刻本,印刷良好,校对也很严密。尤其是林佶出版的《渔洋山人精华录》被称作精刻本,其典雅的字样和细致的刊刻,为当时的藏书家所爱好。
【行书体】
活字字体「花信」
清朝康熙帝( 在位)喜好明朝后期的书法家董其昌(),而乾隆帝( 在位)喜好的是元朝初期书法家赵子昂(),因此先前仅在序文中使用的手写体文字,逐渐为刊本全部正文所采用。这一倾向也极大地影响了民间出版业。由北京春晖堂刊行的《菊谱》(1758)、春草堂发行的《人参谱》(1758)都使用了流丽的行书。这些书物呈现出的行书字样,由精密的运笔和严密的笔画构成。
【隶书体】
活字字体「月光」
所谓牌记,是指古代书籍扉页或卷末所附、框起来的题识文字。宋代以降广泛用于书籍刻印之中,字数从若干到上百字均有。牌记的内容包括书籍的刊刻年代、刊刻人、刊刻地、版本的传承、底本的来历等等。作为集大成的清朝牌记资料集,《清代版刻牌记图录》载有清朝二千多种古籍中精选的四千多幅清朝牌记相关图像,以实际尺寸影印收录。清朝同治年间()设立的官书局刊行的刊本,也因主要由考证学和石碑学的研究人员所主导,进行了十分严格的文章的考证工作。在牌记和碑文上所使用的主要是篆书和隶书。《清代版刻牌记图录》所收的《河岳英灵集》采用了端正的隶书体。
[日本特有的书写体:御家流]
活字字体「临泉」★
和样体是与从中国传来的楷、行、草书有所不同的日本固有字体。平安中期有藤原行成子孙所继承的「世尊寺流」,平安后期有以藤原忠通为鼻祖的「法性寺流」,自镰仓末期开始尊圆法亲王的「青莲院流」广为流传。到江户时代,青莲院流被称作御家流,成为一种调和而实用的书写体广泛地在普通大众之中安定了下来。德川幕府很快将御家流作为幕府的公用字体,用以制定公文、书写牒札。此外私塾也以此为范本,促进了它的大众化。御家流临泉堂所书《御家千字文》(1814年 江户书林)即为此类书物。御家流的最大的特征,是横向笔画如横S形一样蜿蜒。从御家流派生出来的字体,是为歌舞伎所采用的「勘亭流」体。
近代明朝体
近代明朝体活字主要是19世纪前半叶在上海和香港的伦敦传道会和北美长老会制作的。伦敦传道会印刷所的上海墨海书馆,以及香港的英华书院等所使用的活字,其母版据称是在欧洲制造的。
【美华书馆】
活字字体「美华」
北美长老会的印刷所、上海的美华书馆发明了在木制字胚上电镀制造母版的字模制造方法。上海美华书馆的明朝体活字被带到了长崎崎阳新塾活字制造所。这一活字的母型是日本明朝体活字生产的开始,一直传承至今。
[近代的明朝体活字]
活字字体(试作)「上海」
商务印书馆(Commercial Press)是1897(光绪二十三)年2月11日由上海捷报馆(China Gazette)的排字工人夏瑞芳和鲍咸恩、上海美华书馆工作的鲍咸昌和高凤池在北美长老会牧师、时任美华书馆负责人的 George. F. Fitch(费启鸿)援助下设立的一家出版社。1900年吸收了日本人经营的修文书馆的设备与技术,在1903年由日本四大教科书公司之一的金港堂社长原亮三郎投资成为日中合资,商务印书馆的经营基础也随之巩固。日中合资后,商务印书馆所编纂出版的小学、初中教科书通常要参考日本方面的意见。日中合资到1914年,持续了11年。中国古代典籍的编纂是商务印书馆的重要的事业之一,把许多仅存于日本的资料作为丛书出版出来。
上海美华书馆的明朝体活字被带到了长崎的崎阳新私塾活字制造所。这一活字拷贝的字模是日本制造明朝体活字的开始,此后由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和正院印刷局(现在的国立印刷局)等继承。后来,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为追求理想的正文用明朝体,从上海请来了中国字模雕刻师。也就是说,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的明朝体活字是以中国制作的种字而建立起来的。而日本的明朝体活字,可以说全部是以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的产品作为起源的。
第十章 受西文字体影响后在日本制作的汉字字体
【五号哥特形】
活字字体(试作)「柏林」★  ※试作过程
由于在19世纪德国被称为「Steininschrift」(石头文字),有人认为无衬线体的起源应该是古希腊的石碑文。无衬线体正式作为印刷活字字体使用是在19世纪30年代,在卡斯隆(H. W. Caslon)活字铸造所称之为 Doric (意为古希腊),但文森特·菲金斯(Vincent Figgins, )在 1832 年将其命名为「无衬线」(Sans serif)。威廉·索罗古特(William Thorowgood, ?–1877)称之为 Grotesque ,而在美国 1837 年波士顿活字铸造所称之为「哥特体」(Gothic)。
《BOOK OF SPECIMENS》(1877年 平野活版製造所)中登载着西文字体 GOTHIC,而《座右之友》(1895年、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中已经有称为「五号哥特形文字」的汉字字体。
【五号古董形】
活字書体(试作)「伦敦」★  ※试作过程
19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商业目的的展示用的活字字体「粗衬线体」,最初是文森特·菲金斯(Vincent Figgins, )在1815年制作的「古董体」(Antique)。罗伯特·森()制作的字体被命名为「埃及体(Egyptian)」,于1820年开始出售。罗伯特·贝兹里(Robert Besley)的 Clarendon 诞生于1845年英国的凡·斯特里特活字铸造所。《BOOK OF SPECIMENS》(1877年 平野活版制造所)西文字体中登载有 Antique。而同名的汉字字体在《座右之友》(1895年、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中作为「五号古董形文字」刊载。
装饰系汉字字体3种
【三号扇尾形】
活字字体(试作)「纽育」★(「纽约」的日语译字)
《叁号明朝活字总数见本》(1928年 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中如题所写,登载的是三号明朝活字的全数,但同时也有「扇尾形」的字样。汉字只有25字,从该字体中又衍生出贺年片用活字。这并不是首创,之前的样本册中也可找到。该字体是在西文字体 FANTAIL 的启发下制作的。fantail 即「扇尾」。「扇尾形」的风格是将「哥特形」的竖画改细,虽然带有装饰性,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哥特形的一种变体。在西文字体中属于装饰用字体,汉字字体应该也是用于装饰。扇尾形的字体有出于地图标题用目的而开发的「石井扇尾」(1937年、株式会社写研)等。
【叁号罗篆形】
活字字体(试作)「罗马」★
《叁号明朝活字总数见本》(1928年 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中如题所写,登载的是三号明朝活字的全数, 但同时也有「罗篆形」的字样。「罗篆」应该是「拉丁」 (Latin) 日语译字。「罗篆形」的风格是将「哥特形」的横画改细,虽然带有装饰性,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哥特形的一种变体。 该字体是在西文字体 LATIN ANTIQUE 的启发下制作的。虽然现在没有一个字体名为「罗篆形」,但「阿波罗 A2」(1969年、株式会社 Motoya)最为接近,它原本作为是印刷清刷用打字机的活字发售的,其名阿波罗 (Apollo) 是拉丁文。
【五号圆哥特】
活字字体(试作)「巴里」★(「巴黎」的日语译字)
青山进行堂在1916(大正五)年3月发布的「篆书哥特体」令世人瞩目。篆书体与哥特体开始结合。《活版总揽》(1933年、森川龙文堂活版制造所)中装饰用汉字字体里「篆书体」的同时也登载着「圆哥特体」。虽然圆哥特体是否受西文字体 ROUND GOTHIC 的影响不得而知,但应该是篆书体与哥特体的结合而成的字体。圆哥特体与哥特体一样,横竖笔划都采用同样粗细,而起笔和收笔是圆角。它并不是单纯将哥特体的字脚变圆,其最大的特征应该是在折笔处的圆角。哥特体中直角的横折笔划在圆哥特体中是在不扩大折笔的前提下将笔划改圆。如「口」字的四角都是圆角,与哥特体的笔顺大为不同。
第十一章 吴竹体(黒体/哥特体)
吴竹体(黒体)是从日本反向出口回中国的少数字体之一。但在中国,吴竹体(黒体)并不用于正文排版,顶多是用于一些标题。
【中国的黑体】
活字字体「端午」
在北京印刷的《瞿秋白文集》是直排繁体字书籍,标题用的是吴竹体(黑体)。瞿秋白()是中国的政治家、文学家,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现在其旧居已被建成为瞿秋白纪念馆。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莫斯科任驻外记者,回国后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等职。他曾翻译俄国文学并著有大量文艺评论,后被国民党军逮捕后枪杀。人民文学出版社在 1951 年 3 月创建以来出版了 8000 多种书籍,不仅包括当代文学作品,还有中国古典文学、世界重要作家的作品等,为中国的读者介绍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推动新文学的发展。
第十二章 新时代汉字字体的展望
[来自日本──Gona时代]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之间,Gona(写研)、Now-G(Ryobi Imagix)、Rodan(罗丹,FontWorks)、Shin-Go( Morisawa [森泽])等富有时代感的字体相继诞生,成为一大潮流。而在引导这个潮流的就是 Gona 字体。Gona是 1975 年由中村征宏先生制作的,该系列的第一套字体是 GonaU,后来在1979年他又设计了 GonaE,之后使用插值法(Interpolation)于1985年完成了整个字体家族。杉村津留子的《天皇贵体欠安》(小学馆 1986)中的正文就使用了 GonaM。正当 GonaM 迎来其最高峰的时代开始,正文也开始使用哥特体了。
[活字字体的痩金体]
在日本各厂商相继各自开发近代明朝体和哥特体的20世纪90年代,在台湾诞生一个富有个性笔法的活字字体,这就是「痩金体」。活字字体的「痩金体」是由台湾的华康科技(DynaLab)于1996年发售的,原本是宋徽宗()一种富有个性的楷书风格,华康将其作为活字字体将其再次推出。徽宗是中国北宋第八代皇帝(年在位),据说治国无方导致国政混乱,但却是书画名手,一致保护鼓励文化艺术。其笔法虽强劲但笔划却很纤细,故被称为痩金体,徽宗本人也号「痩金」。据说后来金章宗()也非常喜好改字体,一致模仿学习。另外与痩金体搭配的和字字体是由鈴木勉()先生,西文部分是马休·卡特 (Matthew Carter, 1937– ) 先生负责,这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徐明与陆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以 Gona 为主的日本现代汉字字体,九十年代有发自台湾的手写体为基础的汉字字体。21世纪的汉字字体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作为一例,我们可以看看株式会社森泽 (Morisawa) 发售的「徐明」与「陆隶」。 徐学成先生设计的「徐明」是宋朝体?明朝体系统的一个独创字体,同时兼有锐利清爽的表情和柔和明快的高级感。另外,陆华平先生设计的「陆隶」是隶书体系统的一个独创字体。它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整理了笔法和结构,文字具有当今时代感的一种明快端正的神态。
偏、旁、冠、脚、垂、构、绕:日本对于汉字部首的分类方法。偏:左边的部首;旁:右边的部首;冠:上方的部首;脚:下方的部首;垂:左上的部首,如「户」;绕:左下的部首,如「走」;构:外围的部首,如(国字框)。
对于「文」与「字」的区别,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此说源于《说文解字?序》。原文是「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东汉王次仲创造「八分书」,取书法家程邈隶字的二分、李斯小篆的八分。
昌平黉,即昌平坂学問所,江户幕府于1790年在神田汤岛(现东京文京区汤岛)设立的一座教学机构。
Gona 字体名称由来是 Nakamura Gothic(木村哥特体),因为设计师姓木村。Shin-go字体的名称意即「新哥特体」。
Type is Beautiful
Typography and Visual Cultu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书字体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