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母亲去摆手女儿家家拜吗

结婚第一年新媳妇农历六月不能去娘家-55BBS 我爱购物网
&&结婚第一年新媳妇农历六月不能去娘家
结婚第一年新媳妇农历六月不能去娘家
临海民俗风情.满月和周岁
婴儿降生满月时,除了压寿银剃头外,同时要准备许多粉饼,该饼是放在木模中即出,贴在粽叶上,分送左邻右舍及婴儿外婆等亲邻与大家分享添丁增口的喜悦。婴儿长到一周岁,家里要包很多的粽子,这叫对周粽,分赠邻居们。还要挑到外婆家,与外婆家及其左邻右舍们分享。外婆则要为小孩送来新衣裤,新外套,互相庆贺。
青年男女结婚后,男的在其妻子陪同下,带着礼物,去拜遏女方家亲近长辈及岳父母。拜岁之前,有个前奏活动:在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以后的DD十天内,择一吉日,往女方家中送礼物,叫送“年计”。送年计,一般是由新郎的兄弟代劳。所送的礼物,装在一种叫“庆篮担”的器具中挑去DD庆篮担是竹茂编成,圆形,每只分三格,每格可任意拿下,一担共六格。在其内放猪蹄膀、荸荠、五色果(瓜子、花生、白果染成红色),生猪肺一个,方糕、鱼鲞等。送的人当天即返回。此礼物一般只送一次。以后要送,就没有这么隆重。 男方家通过送“年计”后,转眼间拜岁的日子便到了。这个日子,是不能随心所欲,想哪天去就可去的,有严格限制的。头一年,要在正月初四去,初六吃过中餐返回。所带的礼物是3-4公斤猪肉,并视女方多少位长辈,准备相应的几对红纸包。红纸包共两个为一对,一个内装约0.5公斤白糖,另一包内装0.5公斤桂圆或0.5公斤莲子,包成梯形。还要带上两根以上或几捆甘蔗。到那边,甘蔗分段分赠邻居小孩吃。收到礼物的长辈们,则分别准备酒席,宴请新女婿,并馈赠见面钱。女婿返家时,丈母娘准备糯米圆让他带回,以祝团圆。带回的圆,也要分赠给邻居尝尝。 联第二年是正月初六去,初九回。这次礼物也简单些,仅为2-3公斤猪肉,几根甘蔗,但是由于结婚近一年多,许多新婚夫妇多养有小孩,这次是带着小孩去的。小孩换上新衣,背上绑着一只碗,一双筷子并一本旧通书(历书),意思说小孩讨饭的,命贱,一路顺当平安,无关无煞,避邪吉祥。做外婆的,见女儿女婿带着外孙,高兴得不得了。但女方家亲长辈们又一次破费了:各自用红纸包着一些钱,用大红丝线扎住,挂在小孩脖子上,叫压岁钱,是迟到的压岁钱。 第三年,又比第二年更简单。带上几公斤猪肉即可。出行的日子也由男方自定,大都选三六九这三天中的一天,当天去即回,或住一宿。经过一连三个正月的拜岁活动,以后不再行礼仪了。
从前,较多男女青年,是选在秋收后的农历十至十二月这段时间内,举办婚礼。女的在夫家生活一段时间后,第二年的正月拜岁时回趟家,这是短暂的1D2天。等到四月问,她带些礼物,辞别翁姑丈夫,正式到母亲身旁“度假”了。这便叫回门。这次度假,时间挺长。但在这长假中,女的不能随意返回夫家。非要等到八月的某个吉日,男的准备猪肉、方糕、馒头等物品,挑到丈人家,将妻接回。妻子回夫家,也不是空手,丈母娘为女儿准备了:木制脚踏纺车一具,纺车上套着包有红纸的特大棉丝纬(线)一对,织些麻用的竹丝编的空篮一个,表示到了夫家,也不要忘却纺棉织垄(麻)的劳动妇女本色。同时还带回视丈夫家大小人,并根据其足型,每人送一双布鞋子,叫回门鞋。通过这次回门后,新媳妇回娘家的时间与次数,就无限制了。
移过屋一般都要选择好日子,特别从旧房搬到新屋居住。移过屋都是早晨天没亮时移过去,移过屋时事先要砟好新竹,做好竹撑(晾衣服用的竹竿)、竹桁(竹竿),晨起烧好一锅饭四盆菜一碗羹,菜要有烤头鱼,意思是有靠身。将烧好的饭(连锅带饭)和菜一起放进脚箩里,另一头放火甑(火炉),俗称“火种”,意思是薪火不断。出门时先打三冲炮仗,家人一起手提灯笼、火种、竹撑、竹桁送到新屋。进屋时先打三冲炮仗,并将两盏灯笼挂在门口,将竹撑靠在新屋,竹桁横在竹撑上。意思是新人家会撑(发财),会兴旺。然后把挑过去的饭菜摆好合家在新屋吃早餐。盛饭要倒边,并且不能吃完,意思是一家人有吃有剩。 旧时移过屋不通知亲朋好友,意思是不向亲朋好友讨人情;但现在移过屋要办酒,择好日子后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贺喜。“上屋搬下屋出脱一箩谷”,意思是移过屋要花钱财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来贺喜时要送米面和红包. 5.春节
春节是岁时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俗称“过年”,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初八止。传统上把初一至初三视为正年,而节日活动则从除夕,甚至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期间的各种习俗性活动,都和欢度新年有关。 旧岁农历十二月三十(小月甘九)晚上,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凡外出打工、做生意等,无特殊情况的都尽量在这一天前回家。最后的也要在除夕前赶到,合家欢聚,坐着“守岁”。同时,也讲究团箕、米筛、糠筛、脚箩成双结对,以图吉祥。家人欢聚一堂,坐着“守岁”。长辈照例要给儿孙辈压岁钱图个吉利。时间一过子时,家家户户大门洞开,数不清的爆竹和烟火同时爆响,俗称“开门炮”。旧时“开门炮”为了辟山魈恶鬼,到了现代,其中所含的迷信观念已很淡薄,只是代表“除旧迎新纳吉”和“吉祥兆头”的意思。 “打炮仗,接天地,泡晨茶”是新年晨起三件事。接天地时在八仙桌上放茶、果、米三碟,摆好香炉,点香烧烛。接天地又称接年,意思是祝愿旧年换新年,一年好一年。 按照传统习惯,初一这天穿新衣新鞋,一般不远行。出门访友的也只在本乡、邻里间往来,互相用吉祥的话道贺,有的一起玩耍,有的结伴上殿拜佛,保佑一年平安、四季发财。 春节一开始,村民们就不下田干活了。等到正月初四这天早上,村里由头人负责,到处鸣锣,表示休息期已过,可以下田,可以弄出较大响声的活动,如槌打编织草鞋用的稻草,可以舂米等活动。在这以前的三天,任何会发出较大响声的活动是禁止的,但放烟花爆竹是惟一的例外。大年初一要吃得好,意思是一年之中第一日吃得好,今后就会吃得好,一般吃的都是猪肉、馒头、年糕,有些也做“糯米圆”吃,以示团圆。初一这一天,过去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乎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但到了现代,不扫地、不落水、不动刀、不劳作、不经商的禁忌已逐渐破除。 正月初二开始,晚辈们带上年货礼品走亲串戚,向长辈礼拜,俗称“拜岁”、小孩出拜外公、娘舅、娘姨等戚族,女婿拜望岳父母。尊长要给小辈分钱,叫“压岁钱”。为接拜岁客,家家户户长辈都要在家里备好桂圆、红糖等茶泡。拜岁客来了,先用茶招待,茶有桂圆、荔枝、红枣等,但拜岁客一般不吃“茶泡”,即不吃茶中的桂圆、荔枝等,只喝几口清茶,最多喝三口,俗称“吃茶泡,呒娘教”。但现代讲究卫生,旧俗被除,一般都吃完茶泡。吃了茶后,再请吃炒米糖、橘、花生等糖果,吃过糖果还吃点心DD“浇头面”。中饭或夜饭还要吃菜喝酒。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
婚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礼仪,则是人生的一大礼仪,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婚姻习俗,并一代代延续下来。这里记录了涌泉地区在旧婚姻习俗中几个有影响的议程。 提亲与小定 男女长到15-17岁或更小些时,便有媒人上门,根据男女两家家境,撮合成亲家。如双方家长同意,不管俩青年如何,即由女方家长请算命先生根据姑娘出生年月,以干支的组合,写成一般人看不懂的八个字,即年月日时,用二个干支组成,叫“八字”。男方家长将姑娘年庚八字与自家儿子的年庚八字,合计一下,如合得上,无大犯忌,双方婚姻关系,就将定下来了;或有女方从暗中打探一下男青年的为人,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如无大碍,通过媒人,告诉对方双方认同,于是,男女青年就将结为终身伴侣了。这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了。做儿女的根本无权表态。双方亲事既允,就要进行“小定”。所谓小定,就是择一吉日,男方买些衣料,通过媒人,送给女方。这样,这门亲事,就算正式定下来了。 送日子与婚前准备 经小定后的若干岁月。男已长大,女已及笄。先由男方家长向媒人提出,意欲择某月某日完婚。媒者将这一信息告诉女方。女方提出要聘金(多少钱币)与聘礼(猪肉与糕)。其聘金多少,视家庭情况而定,男方一般均不推拒与讨价还价。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金后,就着手准备嫁妆。嫁妆一般为姑娘嫁到男家后生活必需品与一般的日用品。男方则修整房屋,该修的修,该粉刷的粉刷,作为结婚新房。 迎新娘 吉日既定,双方都要请宾客。事先男方于吉日前将百来斤猪肉、百来斤大米或麦粉做的糕或馒头送到女家。女方宴客是吃早中二餐,气氛较为平淡。男方则热闹非凡:吉日的早一天,就准备宴客,是早餐。男方在是日凌晨,以猪羊供天地,感谢天地给百姓们以丰捻的万物。所以叫谢天酒或闹房酒。也在这天,女方的嫁妆,如被帐1日用品等,都由男方派去送猪肉等人带回,送到新房中摆放。其中,用红麻布做的大麻布袋,放的却是一双新马桶。桶内放五个红鸡蛋及一些由红枣、染红的花生、瓜子、桂圆及染红的杏(银杏果)五样组成的五色果,象征团圆与早生贵于及五子登科等吉祥含义。这双新马桶在洞房之夜,应由新郎的弟弟或弟辈专送入洞房。 当吉日莅临时,由男方请来的乐队,雇来抬花轿的人,吹吹打打。这时,媒人与男方请来的两位小姑娘叫“陪姑”的,一道跟随其后到女方家迎新人。 姑娘在家需经过梳洗打扮更衣,又称整面开额,即由年长的妇女,用双股丝线将新人脸上的面毛逐一除去。并拜别祖宗长辈,告辞父母兄嫂,由媒人同两位与新娘同龄的姑娘(也叫陪姑)搀扶登轿,又一路吹吹打打,鼓乐喧天,直奔新郎家。新郎家此时也热闹非凡。对联、门联、双喜字到处贴得像红色的海洋。新娘乘坐的花轿到大门后,再由媒人与四陪姑扶下,跨过红旺的火盆。此时,新娘须走在由互相传递着的红麻布口袋或草席上,一直到新房。它象征着生活红火,代代相传。 拜堂 新娘到新房中的床沿坐定后,先稍事你休息,而后吃些点心。再在陪姑陪同下,来到中堂,面东而立,与面西而立的穿戴一新的新郎,相向而立。听司仪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其时一对新人须听令执行,不过其态妞妮。夫妻对拜时,新娘先向新郎行礼,意思是我终身托付给你了。新郎回行一礼,以后一切家务有劳操心。礼成后,一对新人与客人们入席开筵。这场酒席,也叫洞房酒。 闹洞房 吃过酒席后,新娘仍回新房,倚床而坐。宾客们酒醉肚饱后,大多各自回去歇息。唯有年轻人则涌人新房,尽情媳戏,向新娘要糖果,要红鸡蛋,要新娘给点香烟,甚至什么话也能说出来,使新娘难堪,叫“闹洞房”。 子夜时分,则是送洞房的时刻。这时又搬来一席酒肴,一对新人、陪姑及新郎的舅父辈又动筷吃了些。当新人饮下交杯酒后,闹洞房的家人们就陆续退出,仅留一人在场唱洞房经。并待洞房经念结束后,即离开新房,随手带上新房门。结婚高潮就告一段落。 吉日后的转天中餐,仍备有酒席,再请宾客,叫“三日酒”,或叫“送客酒”。席前,尚有“拜三日”的习俗,即长辈要送给新娘见面钱,通过新郎新娘跪拜形式,归新人囊中。 有些家庭,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在新娘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拜见岳父母,叫拜岁,女的则叫“回门”。从此热闹非凡的结婚礼仪过后,又恢复到原先平静的生活中.
7.元宵,中秋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但本地都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 元宵节是灯节,以张灯、观灯为主要活动内容。挂灯一般在十三、十四两日就开始,或挂五夜,或挂二三夜,十四这一夜是高潮。家家户户不论贵贱贫富,都在门前悬挂彩灯。元宵观灯是节日生活的一大乐事,小孩在这一夜更为快乐、活跃,他们手提小花灯等穿户走巷,或手牵毛兔灯,喧闹追逐,直到深夜还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一夜每户人家的房间都点灯插烛,称为“间间亮”。 元宵夜还有吃羹的习俗;所谓吃羹,是先在锅里炒好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蛏、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菠菜之类,再米粉调水,烧开成糊状即成。由于原料品种多样,吃起来非常鲜美。晚上还吃甜羹,是用山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肉等做成。相传唐尉迟恭修台州城墙时,天气特冷,时常滴水成冰。但是,筑城的将士仍衣衫单薄,眼看难以支持下去。这时,老百姓为慰劳筑城将士,纷纷将自己家中平时舍不得吃的大米、酒糟等食物拿出来,而后将这些食物拌在一起,再加上青菜等物,待煮成粉糊状时,再取出来送到筑城工地上。这种食品不但味道好,而且糟增添热量,起到御寒作用。老百姓称此食品为糟羹。这一天,是元宵。后来,随着时间变迁,羹中还拌有少许猪肉丝等物。元宵作十四,是元代时,因方国珍的娘初一十五是吃素的,故将元宵提前一天,并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延后一天,改作八月十六。目前,全国惟有宁波、温州、台州三个地区有此习惯,这 三地都受过方国珍统治
6条其他回答
浙江新昌县端午节风情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或重五。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二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沉,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定为节日,各地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新昌端午节有门插艾蒲,喝雄黄酒,吃汤包,做香袋的习俗。为了纪念这一节日,我们特编辑了这组颇具地域特色的有关新昌端午节习俗的文章,以飨读者。 家乡的端午节 老家在双彩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乡邻们平时忙于劳作,而对祖辈传下来的节日却并不含糊。 五月五,过端午。五月初五一早,就有人去村头的水渠边割菖蒲,又从菖蒲的末端剪下一小段横串在上面,做成一把剑状,与艾蒿一起斜插在门环上。那天中午前,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菖蒲和艾蒿,成为小山村过端午节的象征性景观。 中午,村里的老年人会在盛满烧酒的碗里放一撮雄黄,然后将雄黄酒含在嘴里喷洒在房子的角角落落,说是可以驱蛇虫。端午节喝雄黄酒,其实只是轻轻嘬上一小口,并不多喝,更像是一道虔诚的仪式。还有人会用手指蘸点雄黄,在门上划出一个“王”字。一些生性活泼顽皮的儿童还会要求大人在他们额上抹点雄黄,这时大人也往往乐意为之,有时干脆在小孩的额上抹出个“王”字来,祈求避灾消难,给小孩带来平安。 端午节那天,村里的小孩可以向新媳妇讨香袋,这是家乡过端午节的一个风俗。这年年初嫁到村里的新媳妇,会事先做好一大串香袋,到端午节那天分送给左邻右舍的小孩,一来展示一下自己做女红的手艺,二来也借此与邻里结个善缘。如果这一年嫁到村里的新媳妇不多,那么村里未出嫁的小姑姑也会做些香袋分送给小侄子小侄女。 老家在山区,没有平缓的溪流,端午节自然没有了赛龙舟这等盛事。端午节也不吃粽子,老家的风俗只有在春节时才吃年糕和粽子。端午节那天,除了洒扫庭院,年轻的主妇就动手裹些汤包,让家里人美美享受一回,还会蒸些汤包给村中孤寡老人送去。 家乡的端午节,虽没有春节走亲访友那么热闹,倒也显得民风淳朴,情趣盎然。端午节习俗 新昌每于端午节,还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线的习俗。以前,家家自制张天师偶像,置于门额之上;或将艾蒿作人形,又以竹作剑,置于门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门楣或门上贴朱砂符、八卦图或钟馗捉鬼图的。 这一日,新昌习俗除吃端午馄饨外,还有吃粽的习惯。乡间也有喝雄黄酒的,此俗与白娘子许仙故事有关:传说白娘子系白蛇所化,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以使其现出原形。故谓雄黄可以避邪。 此外,新昌等地尚有“发庚”、“送扇”的习俗。如某家在年内娶媳妇,就要在端午节发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结婚吉日良辰之外,还得送白糖桂圆等礼物。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则娘家父母兄弟须向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东西。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公公、大伯则赠以大芭焦扇,以示区别。 端午话艾蒲 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一种特殊的浓郁香气。用艾蒿治病,我国很早就有记载。艾蒿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对治疗结核菌、伤寒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以及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夏季,把采来的艾蒿拧成绳,或做成艾棒晒干,在蚊蝇较多的时候点燃烟熏,既可使屋内消毒,又可驱除蚊蝇,保持室内卫生。 菖蒲又名水剑草、蒲草,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分为水菖蒲和石菖蒲两种。菖蒲挺直的叶片好像钟馗的宝剑,民间传说,钟馗执剑斩杀天下妖孽,菖蒲就被人们当作驱邪之物。直到今天,民间还有用它来治疗痢疾的。古人用菖蒲泡酒,其味清涩,余香满口。菖蒲还是一种雅致的观赏植物和装饰品。古人常将兰、菊、水仙、菖蒲誉为“花草四雅”。 端午节插艾挂蒲不仅是一种民俗习惯,而且有着除灾灭病、讲究卫生的科学意义。 端午与香袋 每逢端午节,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都佩戴香袋。追溯香袋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色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成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袋。香袋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抱朴子》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后来这个记载被美国人爱伯哈德用于他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记载道:“黄帝部落发生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派人前去讨教医治瘟疫的办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包,让他们戴在身,结果病治好了。”这一说法倒也有科学的道理,可见香袋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 端午时节,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袋能驱邪解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和蒲根,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有些地方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脸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袋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香袋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离,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回娘家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山东济南  大年初二,是已嫁的姑娘――老济南称“姑太太”回娘家省视父母的日子。平日姑太太一般不回娘家,姑爷无事很少去岳家,外孙辈也难得一见。如今趁新春正月过年,骨肉团圆,高高兴兴叙天伦之乐。  姑爷陪妻子、孩子去岳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须先备下几样礼品。富裕之家可去泰康公司买上金华火腿、板鸭、桂圆、西凤酒等,普通人家多是买几盒糕点,外带两个鲜果篓子,也能拿出门去。  姑太太刚进二门,就有人喊:“姑爷来拜年啦!”正屋里的岳父、岳母赶快笑逐颜开地掀开棉门帘迎出来。兄弟、嫂子等也都出来了,四合院里顿时一片欢声笑语的寒暄。  姑太太先来到正房,在供着祖先牌位的八仙桌前叩头,向父母拜年,随之姑爷拜年。外孙辈更是磕头如捣蒜,给姥爷家的长辈一一拜年,当然,一包包红纸压岁钱和一把把糖果逗得孩子兴高采烈。  姑爷被尊为“贵客”,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筵宴款待,每桌都是鸡鱼肉肘,八个碟子四个碗。入席时姑爷要坐在上首位子上,由内兄内弟等人陪同,岳父只过来敬酒而不陪席。  青岛  从腊月二十二晚上,嫁出去的青岛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了,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回娘家。过去都比较穷,讲究却特别多,闺女回娘家是必须中午前回家,太阳落山前走的,带的礼物也很讲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鸡是必须带着的,但是娘家却往往不会留,因为鸡音同“饥”。老丈人健在的,必须带酒,不管会喝不会喝都必须准备。刚结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门,买的礼品有六斤肉、六斤鱼、六个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一个六六大顺。馒头是要头面的,鱼则以黄花鱼最高档,因其颜色发黄,特别吉祥。  娘家的准备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饺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饺子,是要给女儿留一些回来吃的,因为以前当媳妇的在家里地位低,有吃不饱的可能,回娘家总要添补一下吧。女婿一般是要吃六个荷包蛋的,在“鸡蛋就是好东西”的年代,六个荷包蛋就是对女婿的最高礼遇。  淄博  在山东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妇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妇们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儿没有成亲之前。如果哪家媳妇的女儿已经成家,那么她们又会把这一天拿来招待自己的女儿、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枣庄  春节前几天,出了门子(结了婚)的闺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节礼。以前,经济条件差时,大多带些糖果、果子(点心)、猪肉、酒等礼品。礼品的数量必须是吉利的双数。闺女一家当天返回时,娘家要回礼品。首先是粉条,取其拉拉扯扯不断亲的寓意。其次是粉皮,象征团团圆圆。还有花生,意为有儿有女花着生。还有,闺女带来礼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给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门子的闺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来请她回娘家,俗称“叫客”。这里的“客”读“kei”,三声。这时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  闺女只带孩子回娘家小住几日。农历节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闺女回娘家需要给父母长辈们磕头拜年。这种磕头的风俗延续至今。  东营  头年腊月十七、十八,新媳妇就回了娘家,婆家要打发人去请,把新媳妇请回来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让再回娘家了。正月初二闺女回娘家只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到了正月十六这天,是新媳妇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娘家的日子。  潍坊  在山东潍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走亲戚旧时“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实际上,潍坊城里出嫁女多数初二回娘家。过去“进了腊月门,不进娘家门”的风俗,是说农村的出嫁女。在城里,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这天,出嫁的闺女一般不去娘家了,还被许多人沿袭着。当然,年三十也有已经出嫁的闺女进娘家门的,另当别论。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  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  新媳妇回娘家,是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陪着的人要带一块红毯子,是准备给姑爷磕头时铺在地上的,主要是姑爷的膝盖不能沾土。新姑爷拜年膝盖沾土是不吉利的。  山东威海  闺女回娘家的当天中午一般吃饽饽,下午吃饺子。  初二媳妇带女婿(有孩子的话也带上,有多少带多少)回娘家,实际上女婿是主角,这次的名义叫“拜丈人”,住一宿就回。礼品嘛,一般用包袱包四个饽饽和八个莲子带上,这两种面食,因为承载了“四平八稳”的寓意,所以特别重要,属于非带不可的。此外,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带点酒和桃酥等。正月十六,女婿还要把媳妇送回娘家,这次是把媳妇放丈母娘家自己走人,这叫做“住妈家”。  在威海,闺女过年回娘家也有在初六进行的,为什么要选在初六呢?还有一句俗语呢:“先看姑,后看舅,丈母娘最靠后。”尽管对女婿而言,丈母娘是最靠后的,但仍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陪着媳妇回娘家,所以就选择了既靠后又吉利的“初六”。  回娘家的时候,需要带一些礼物,这些礼物都是盛放在用细竹片编的箢子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带的都是由闺女亲手蒸的大饽饽六个或者八个,饽饽上有用染料点的八个红点,预示着娘家来年发财的意思;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要缀上从商店买来的桃酥,一般为二斤,桃酥是专门孝敬老人的食品,用纸包装,上面压张红纸,预示着娘家来年红红火火。  初六的这天晚上,闺女和女婿是不能在娘家留宿的。可这回婆婆家的时间,也有讲究,不能太早,太早了,显得娘家招待不周到;也不能太晚,娘家人一定会在太阳下山前催着闺女和女婿回家,意思是头顶着太阳回家,一定能过好日子!  济宁  结婚第一年,小两口一定要在初二至初四回娘家,这叫“双拜节”。吃饭的时候新女婿要坐主宾,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吃饭时,不能上水饺,意思是捏了嘴不让说话。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六都会有娘家的人(一般是侄子,没有侄子的就自己去)来叫,一块回娘家。  临沂  在临沂,如果要按正规的风俗,那就是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这之前也可以回去,但无论你回去多少次,到了正月十六这一天是非回不可的。  泰安  初二这天中午,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不管多大年纪、多大辈分的人都要坐在下手,得让新女婿坐在正位子上。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也有上八种的,分为四干四鲜),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献”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随时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一般是只给与妻子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小孩就行了。  莱芜  莱芜这里是正月初三回娘家,因为初二还没有送完家堂,作为出嫁的闺女是不能见家堂桌子的。初三一大早,小两口就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六样礼上路了。六样礼包括:一刀肉、两条鱼、两瓶酒、两条烟、两包茶叶、两包点心,缺一不可。所有的礼物都是双份的,回娘家后,娘家人要留或再带回也都是要双份的留或双份的带回,是不能拆双的。  到了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到家稍坐一会儿后,丈母娘就会赶紧下上两碗水饺给新女婿吃,名曰“点心”。吃完“点心”后就开始坐大席了。新女婿要坐上首,娘家要找上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能喝酒的来陪新女婿,以表示对亲家的尊重。饭桌上菜要新女婿先吃第一口,别人才能吃,酒更是要喝足了,如果新女婿不胜酒量,那最好在回娘家之前就找个能喝酒的“代酒客”来,这样就不会在丈母娘家出笑话了。  酒足饭饱之后,太阳已经挂在西山角上,这时候新女婿就会郑重告别岳父母及亲戚朋友,请他们放心把女儿交给自己,然后就领着自己的媳妇回家了。  德州  在德州,年后闺女回娘家与女婿一起给丈母娘拜年是初四。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  到了娘家见了爹娘之后,闺女跟孩子们先给爹娘和姥爷姥娘磕头拜年;而女婿则要由岳父或者再老一辈的人们陪着喝酒吃饭。等吃喝完毕,女婿才起身给岳父岳母磕头(有舅哥、舅嫂也得磕)拜年。虽然这时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领着到附近的当家子或比较亲近的人家去给长辈拜年。闺女则自己到街坊邻居平常关系不错的人家拜年。  有自己媳妇的后辈小孩子,甭管给你磕不磕头,你这女婿也得给钱(这几年才叫“压岁钱”);不过有时候这钱由媳妇代付。  闺女来给爹娘拜年不许住下,据说是怕把娘家吃穷了。回来的时候,娘家回的礼物一定有枣糕,而且越大越好,象征着父母祝福闺女步步登高!  聊城  大年初三一大早,刚结婚的或已经有孩子的小两口便开始为走娘家的事儿精心准备着。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齐齐,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妇往往再三嘱咐丈夫和孩子在说话、行为等一些应该注意的礼节,一切完毕才带着礼物高高兴兴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会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迎接闺女女婿一家人,笑纳礼物的同时有孩子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  滨州  在滨州,回娘家大都是在正月初二,媳妇有丈夫陪着回娘家才算是体面的。  最隆重的回娘家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这一次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新姑爷一到家,没等进家门,丈人和丈母娘早就迎了出来,进了屋,姑爷就要给老人下跪磕头,不过这第一次磕头一般是不让磕的,丈人早就把他扶了起来。然后姑爷送上四样礼,不外乎鸡鸭鱼肉,各拿双份,有好事成双的意思。之后就入席吃饭,饭菜早就准备好了,姑爷坐上位,还请了家里的长辈作陪,向姑爷劝酒,第一杯一定要一口气喝完。  菏泽  在菏泽,春节回娘家都是在初二进行的。  第一次春节回娘家,带的礼物都是双数:或四件,或六件。除之此外,还有一些小礼物要放在一个专门的礼盒里,这盒子是分着层的,每层都不能空。里面有糕点、馒头、挂面等,也有放上钱的。不过娘家人一般不接礼盒里面的东西,这里的老规矩是“看一看,添一半”,如果你揭开了盒子,收下了礼物,不但每样礼物都要加倍回送,而且别人也会笑话你贪心。  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宾,会坐在一个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椅子上。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动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  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不至于喝醉丢人现眼,女婿会带两个代他喝酒的,在我们这里就称之为“扛笆斗的”,此人能说会道,而且酒量极好。在酒场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数由他们代喝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后,最后还要上糕点,这些糕点全是陪客带来的,是专门做的花样糕点。上的糕点也同样需要新女婿先吃,每个陪客带来的点心都要上一遍,来多少陪客,这糕点就要上多少道。每上一道糕点,就会有专人介绍这是哪家亲戚带来的,和女婿是什么关系。新女婿如果各种糕点都尝一个的话,估计肚子会撑圆了,所以他只是动一下筷子,夹一个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就算尝过了。  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浦城礼仪习俗一、婚嫁礼仪1、送年庚--写好男子出生年月日时辰,配天干地支,谓之“八字”,由媒人送给女方。女方如果七天内没有发生意外事故,即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双方八字没有相克(俗称冲撞),女方即回“年庚”,即算确定关系。2、下聘--下聘又称定亲,男方给女方要送财礼和果品,定亲时男女双方均给亲友分赠糖果,亲友准备约包吃喜酒。3、送日课--男方选定婚期,通知女方,称送日课,同时也要送彩礼。4、迎亲--婚前三天,男方给女方送披风、花髻(凤冠)等。富户迎亲奠雁,用鹅代雁。男方拜奠之后,抬着一对鹅,新郎坐乘客轿随着花轿到女方迎亲,俗称拜门奠雁。还需带礼品(俗称父母担)齐到女家,同时,要给厨师送红包。女方中午请酒,称为花粉酒、还亲酒。下午,新娘告别长辈和亲友,离家时放鞭炮,一路吹吹打打。进门时,由一对老年夫妇(俗称牵婚爹娘,嗣后相认父母),搀扶新娘下轿,举行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然后由司仪主持按次序礼拜长辈、内亲、姑表亲,每个受拜的人均要给礼钱。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称为见面钱,然后给嘉宾敬酒。拜完天地后,即送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5、闹新房--结婚三天内,要新婚夫妇表演节目。入夜有偷新郎、新娘衣服,要用糖果方能赎回。6、回门--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不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下厨房,操持家务。7、其他--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糖果。再婚的礼仪简便,男女双方,经人介绍,互相认识,有关事项面议,即互交信物,俗称“交遗记”,男方请餐酒。抗日战争后,物价日涨,婚礼大有改革。解放后,逐渐革除旧的习俗,不论新婚或再婚,不用旧风俗的繁琐礼仪。男女双方自己商定结婚事项和婚期,并告诉长辈支持,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婚事简办,迎亲时新郎亲自登门接亲。不通车的地方双双步行,迎亲和送亲若干人陪同。1980年后,随着经济收入增加,交通事业发达,城镇一般都用小汽车,农村用拖拉机接亲,山区仍步行。请酒也简便,男女双方各办一餐,女方中餐,男方晚餐,席散客离去;次日办回门酒,女方中餐,男方晚餐,各请至亲好友作陪。再婚更为简便,一般一餐即散。1980年后有的单位举办集体婚礼,也有旅行结婚。二、祝寿礼仪祝寿除周岁外,传统一般是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祝寿请酒,二十、三十、四十不兴祝寿,六十九即祝七十岁寿,出生日以虚岁农历月日计算。祝寿送礼和宴请宾客,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寿礼不能逾期补送。富户祝寿有张灯结彩,设寿堂,鼓手吹打,唱寿戏。一般人家,只挂寿联。祝寿红烛、寿联、鞭炮要女婿送。亲戚朋友送寿礼祝贺,向老年人拜寿时,按辈份次序拜。寿筵上必须吃面(俗称长寿面)和寿桃糕。三、丧葬礼仪病危时,子孙到床前送终。死后设灵堂,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向亲友报丧。女儿奔丧,要沿路哭,称哭路沿。择日入殓,殓毕备宴款客,称为“棺殓酒”,奠仪者以白布回赠,名为“回帛”。讲求厚葬,地主富户有殉葬品,请阴阳先生选墓地。油漆棺木60岁以上用红色,60岁以下用黑色(谓之短命)。送葬时设祭。孝期,儿女披麻戴孝,晚辈不能穿红绿衣裤、鞋袜、插花,子(女)辈穿白鞋,孙(孙女)辈穿蓝鞋。客死在外的尸体不能进村、进屋。解放后,丧葬礼仪从简,公职人员改用追悼会,臂缠黑纱,送葬时持小白纸花,送花圈和挽联。1979年实行殡葬改革,推行火葬。四、喜庆礼仪生育俗称喜庆,头胎临产前,娘家要送婴儿衣着鞋帽及染红鸡蛋等,俗称催生。未生之前忌送鸡。产后向岳父家报喜,提一壶酒,壶嘴是圆塞,表示生男;壶嘴塞花,表示生女。产后三日请酒,俗称洗三朝(或称洗三旦),请长期取名字。婴儿满月剃头,宴请亲友,俗称满月酒,亲戚要送礼。在这个月内产妇吃鸡、猪肚、红糖姜酒等,满月产妇可以出房。婴儿周岁,亲戚送礼,俗称送周。周岁这天,摆上文房四宝、算盘、刀、剑等,由小孩摸玩,俗称摸周,预卜长大后从文从武或经商。第一次到外婆家,外婆要送一只鸡,俗称带路鸡
山东龙口的结婚习俗择吉日:一对恋人办完结婚登记手续以后,便是择定吉日完婚。人们大都愿在传统吉日--农历三、六、九日举行婚礼,而且多集中于新年后和春节前。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新年到春节正是农闲季节;二是过了新年又增一岁,便于登记;三是时令是隆冬,结婚准备的食品不会腐烂变质,易于保存。近年来,旅行结婚、集体婚礼之风渐盛;结婚时在饭店宾馆设筵或在饭店定菜的作法比较普通,这一切并不受时令、节气和吉日的限制,比较随便。 撒请帖:择定吉日之后,就要通知亲友。方式是撒请帖,这是男方要做的一件大事。对一般亲友只用单帖,但对女方的长辈如祖父母、父母、叔伯等人的请帖却是不同凡响,别具一格的。要用单帖八倍的红纸折叠成八等份,俗称"八折贴"。 迎新娘:龙口市农村迎新娘,曾用过花轿、马车、自行车。而近几年,用汽车之风甚盛。新娘进门,夫妻双双在鼓乐声中,在伴娘、伴郎陪同下,进行多次鞠躬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中午时分,大摆筵席招待宾朋,新郎、新娘还要向宾客轮番敬酒。饭后,仍然接待宾朋,直至黄昏。 闹洞房:室内灯火通明、宾客满堂,笑语连天,青年男女们便自动选出主持人,向新婚夫妇提出各种要求,强迫完成。对人们的愿望,小两口必须欣然接受,尽量满足。 会亲家:在举行婚礼时或在第二天,女方的父母或叔、伯到男家同亲家会面,谓之会亲家。要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陪席的,多是村里的名人或长辈,他们谈吐文雅、举止不凡,既给男家装潢了门面,又给对方一个极好的印象。 新媳妇习俗种种: "想要走,三六九。"这是一条对女子婚后走娘家、回婆家的日期的规定。但照老人们的解释,说是三、六、九日是"黄道吉日,宜于出行。" "三月三,送春燕。"农历三月初三日到来之前,娘家便准备下用精粉捏成的伶巧的小燕儿百只,加以人工描绘,涂上五颜六色。三月初三这天,姑娘们便把描好的春燕装进了食盒带回婆家,婆家留足之后,再分给他们的亲戚和邻居们,一来表示礼尚往来,二来借以夸耀亲家制作工艺的精巧。 "四月八,加吉俩"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成为新媳妇给婆家送鱼的节日,以表示对公婆的孝心。加吉鱼不仅是筵席上的珍品,而且名字又相当吉利,因此,给婆家送加吉鱼是最好不过的了。至于端阳送粽子,中秋送月饼,重九送酒,冬至送猪头等,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传统饮食民间吃食习惯以小麦、 玉米、高粱为主,搭配荞麦、糜、谷等杂粮。 家常便饭以蒸馍、米汤或面条为主。 农村习惯一日两餐, 忙时三餐, 晚饭俗称喝汤。 吃食味喜酸辣,做工精细, 以麦面为例有蒸、 擀、烙、 炸、 烤、 洗、压、 摊等,花样繁多,风格各异。长武人热情好客、筵席莱肴煎、炒、烩、炸, 关中和陇东风味兼有,色味都很讲究。 一般筵席为 "五魁"、 "八挎五"、 "重八"、 "重九"、"满十"等, 民间过事重体面、讲排场,节日饮食比较丰富, 过年吃面条、 肉菜、火锅, 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饼,重阳吃枣糕,腊八吃米粥。礼节交际长武人交际讲礼仪、重情谊。送往迎来、热情好客。亲朋好友或师长光临, 必设宴欢迎。 至亲厚友赴考、上任、远行, 必设宴欢送。 生意开张营业、造屋上梁、乔迁新居、拜师招徒、男婚女嫁、生日满月、老人庆寿、做棺材"交木",逢年过节或过事,都互相祝贺, 送礼馈赠,待客过事,必有"礼簿"用以备查而礼尚往来。民间历来以尊老爱幼为美德。逢年过节, 祭祀祖先,向长者叩首、行礼。 与平辈互相作揖问候。不论公共场合或日常生活,称呼亲切,长幼有序。走路、进门、说话、吃饭、乘车, 礼让老者。坐席时晚辈向长辈和客人敬酒劝菜。人们交往之间注重正当的送礼馈赠。 结婚为女方送"添箱", 有衣料、 床单、 被面、 花镜等; 为男方送贺礼, 有衣料、 床单、被面、 影集、花瓶和现金等;老人生日送寿联、寿幛等;婴儿满月赠送小娃帽、鞋、童服、玩具等;丧事送花圈、挽联、牌匾、 奠仪等; 亲友若逢灾遇难, 前往慰问或资助财物。其它节日按亲疏远近和经济量力酌情送礼,薄厚不等。长武人重视亲戚情谊, 交往频繁, 招待热情。凡登门稀客, 主人则热情款待, 至少一根烟、一杯酽茶。遇到饭时管待吃喝,谦虚礼让。筵席或一般便饭, 以盘子横木和房舍后墙位置为上,礼让客人。席间主人殷勤敬酒、劝莱, 招呼“吃好”。客人离去时,举家送至大门以外, 互相道谢话别。乡邻之间, 遇有急难, 互相帮助, 关心体贴之情成为传统风尚。农户修建住宅,农忙抢收抢种, 帮工还工,不计报酬。遇到天灾人祸, 一处有难,八方支援。节令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俗称新年、新春、年节、过年。早餐,历来吃臊子汤长面。饭前, 自家晚辈向长辈跪拜磕头。饭后, 同族男子聚集, 走村串户给长者“拜年”。 见面后不论家庭院落、村头路旁,相遇亲友随地叩拜, 并互相祝愿道贺。 进屋后, 遇有已故未满三年的灵牌先拜, 再以辈份逐人叩拜。 长辈亦表谦让, 并置酒菜招待。 午餐七碟子八碗、火锅丰盛有余,饮烧黄二酒。年三十晚举家团圆, 欢声笑语,共度良宵。子夜零时,广播电台、 电视台报年钟声响过, 鞭炮齐鸣, 震耳欲聋。 清晨, 祭奠祖先,叩拜老人。 大人娃娃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从初一到初三, 早餐由吃长面增加饺子、馄钝。 午餐肥肉美酒, 更加丰盛。走亲访友, 络绎不绝,到处充满文明、祥和的热烈气氛。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也叫 “灯节” 。 闹元宵, 玩花灯。 民间有“小初一, 大十五” 之说,民间蒸花馍, 按照十二生肖属像捏制各类形象,祭神"看灯"。新婚妻的娘家、未婚妻的婆家、婴儿的舅家都要提前送灯笼和花馍。 新媳妇回娘家"躲灯"。还有青年媳妇为早生孩子而“偷”牛犊馍的习俗。入夜讲究吃凉粉, 亦有吃元宵的习惯。每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每晚户户红灯高挂, 儿童挑灯戏耍。县城集镇举办元宵灯会,气球彩带腾空天际, 使人眼花缭乱。 入夜点灯屏、放烟火、猜灯谜、举办社火、戏剧会演。 至十六日,人们四处游玩,各行其乐谓之“游百病”, 希望祛病延年,老幼康乐。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 亦称端阳, 俗称 “端五”。祖辈相传, 民间甚为重视。黎明早起, 洒扫除尘。采集艾蒿, 悬插于门楣。孩子以露水润发, 头上系艾叶,胸前系香包,俗称“荷包”、耍货。用雄黄抹鼻、 耳孔, 意为避瘟、驱虫。 早餐吃夜晚做好的粽子、油糕、绿豆糕点和艾叶形状的花馍。 午餐吃炒菜、摆宴席, 喝雄黄药酒,民间亲邻以粽子、 艾叶馍互相馈赠, 婚者, 男方须向女方赠送礼品,名曰“追节”。妇女、孩子手足腕系五色线“花花绳”, 穿花鞋、花裹肚,男女老幼均配带形状新颖各异的荷包,兄弟姐妹和未婚对象互赠荷包, 以寄情谊。除夕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称除夕。 当天,彻底清扫卫生,糊窗格,贴窗花,准备香烛、鞭炮, 贴对联(俗称对子)、门神(秦琼、敬德)和年画。 在院内贴 “春回大地” , 大门外贴 “出门见喜” , 炕壁贴“百病不生” , 室内贴“人寿年丰”、“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 上午, 煮肉、炒菜、 压面, 忙于办好大年初一的吃食。 午后,家长带子孙上坟祭祖。凡亡故未满三年者都要请灵封牌位,供于堂屋。入夜, 门前挂红灯、煨火。全家老小喜气洋洋聚集"吃年饭"。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晚辈向老人磕头祝福。除夕的三十晚“坐夜”,全家团圆围座,有说有笑,兴致勃勃的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社会习俗嫁娶婚前男女经亲朋介绍提亲或自由恋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双方都无意见,便可履行订婚手续。订婚时,男方请亲友, 设宴欢聚。女方及其亲属去男方家中收受男方馈赠衣物和彩礼, 称为“会亲”。订婚后,每逢端午、中秋、重阳及春节,男方亲属赴女方家中送礼,谓之“追节”。婚姻关系确立后, 男女双方经常往来,感情日深。结婚前男女双方经过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由双方家长确定结婚日期,婚期前一日,女方娘家设宴待客。 结婚当天,男方家中贴对联、挂红布,喜气盈门,高搭棚席,杀猪宰羊,设宴广待宾客。新娘进门后,举行结婚仪式, 宣读结婚证书, 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入洞房,新旧习俗夹杂。开宴时,新娘敬烟酒递糖果。并备礼谢媒,俗称谢“红爷”。 洞房花烛夜, 盛行道喜, 闹洞房俗称“耍房”。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 唱歌跳舞, 耍逗取闹。婚后三日,新婚夫妇带糕点糖果同赴女家, 拜见岳父岳母, 必受盛情款待, 当日返回称为“回门”。婚后7-12天,新妇回娘家住相等的天数,称“遨十”。回婆家、再去娘家各一月,称为“遨对月”。生育在女儿临产当月的初二、三,女方亲娘带大锅盔和婴儿裹肚来女儿家中,将大饼扣在锅盖上, 用拳击破,将裹肚从女儿住处窗口抛进去,再进屋把裹肚压在席底称为“打锅”, 以保生产顺利和母子平安。产后三天,娘家人带生面条去女儿家中探望,俗称“下奶”;产后10-20天,娘婆两家至亲好友探望产妇及婴儿,携带烙饼、鸡蛋、挂面、红塘和衣物, 祝愿大小平安。 孩子出生一月时,做“满 (弥)月”,满月之日,备置丰盛饭莱, 亲友登门祝贺,婴儿舅家人馈赠被单、童装、童车、衣帽。 一般亲友赠布料、童装、玩具等。午宴时,趁其不备给婴儿父母、祖父母脸上抹黑、 红颜色,追逐嬉戏, 皆大欢喜。丧葬人死后,家人一般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钩穴地, 随后“盛敛”,择日祭奠,参加祭奠者送献礼(馍)、花圈、 抬蜡、挽联、牌匾、孝帐等。 灵堂设置遗像,供各式献饭。孝子戴孝帽、 穿孝服、 缦白鞋。 亲友戴黑纱、 黑袖套、 白纸花。 招待以家庭情况而定。 早晨血条汤,中午开席肉食齐备,备烧黄二酒。次日清早送埋前, 汤菜齐上,谓之“风搅雪”。护送灵柩, 除八抬大轿以外, 又盛行拖拉机、汽车送葬,浩浩荡荡,哀声鼓乐, 情调凄凉。安葬后抱回灵牌在家供奉。长武民俗忌"死"字。凡死者年老称“殁”, 壮年称“亡”,少年称“殇”, 幼儿称“撂”。50以上为“老丧”,70岁以上为 “寿终正寝”, 葬礼都较隆重。 小口少亡或非正常死亡, 多随即掩埋。 未婚男女死亡不备棺材, 钉“四堵墙”或草席卷裹,墓穴不打黑堂, 衣不扣钮,俯卧掩埋,凡一户百日内死亡两人为重丧,灵柩不能出大门,一般破墙或从崖背吊出棺材埋葬
洛阳婚嫁习俗沿袭《礼记》所定的“六礼”(问名、纳彩、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程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洛阳婚嫁习俗逐渐废弃,但洛阳婚嫁习俗的基本程序一直沿袭至今。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达千年之久,是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所以以洛阳为中心的婚嫁习俗随社会的发展传到全国各地。洛阳的婚嫁习俗大致如下:
  (一)议婚   在豫西洛阳,通常为男方家人找到媒人,让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家介绍男方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状况。女方家感到满意后,女方父母到男方“相家”,婚事大致同意后,媒人和双方家长要在男家设宴,宴席上男女两家郑重交换男女生辰八字庚贴后,举杯庆祝,永结姻亲,不可变异。   (二)订婚   即古代的纳吉和纳征。男家卜的吉兆后遣媒人至女家互换婚帖。首先交换“庚贴”,此外,男方还要给女方送聘礼,所赠聘礼洛阳俗称“四色礼”,多为女方所用衣物及点心食品等。女方赠笔墨、文具、折扇给男方,意盼婿成才。   (三)成婚   通常要经过下帖、过礼、送嫁装、迎娶等过程。   下帖。又叫“送好”。就是双方到了结婚年龄后,男方要请人择个结婚吉日(俗称“好”),再将择定的吉日(好)写在“书上”,把吉日告诉给女方,让其准备婚嫁事宜。女方同意,便可接下聘书。洛阳人婚期常选择“黄道吉日”或农历的三、六、九日。   过礼。结婚前半月或十日,男方须给女方送彩礼,礼品有衣料、鞋袜、套装、化妆品、首饰及肉类、点心、面食等。   备嫁妆。准备嫁妆是女方在婚前的主要事项,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嫁妆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新娘以后在夫家的地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女方,准备的嫁妆丰厚齐全,经济状况差的则由男方准备妥当后在结婚前抬往女家,结婚当日再作嫁妆抬回。也有男方出钱让女方购买等情况。   送嫁妆。在婚礼前一天或迎娶当日举行,男方在抬嫁妆前先送上肉一方、米一盘,俗称“辞娘米、离娘肉”。待嫁妆抬到男家后,押妆人将钥匙交给新郎母亲。   准备洞房。在结婚的头天晚上,男方家选定的女性给新娘铺床,并往床上撒放花生、栗子、白果、核桃、红枣等物,意为早生贵子、男女孩“花”着生。新人的被褥,男家须请儿女双全、夫妇俱在的妇女用红线缝制,被子数量均取偶数。当晚,要由男方近亲家的健康男孩儿睡在新床上,俗为“压床”,意为新娘快快生个胖小子。
  迎娶。迎娶的当日上午,新娘穿戴齐整后等待男方迎娶。新娘上轿时双脚不能着地,由新郎将新娘抱起放在轿中,娶亲队伍在乐队的伴奏下启程上路,娶亲来回不走同一路线。每逢轿至路口、大树、枯井、古庙处,都要燃放鞭炮以辟邪。   轿至男家门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新娘在迎客人的搀扶下,踏铺地红毡进入大门,男家人向新娘撒干草、彩纸和糖、花生、枣、铜钱、硬币等物,小孩们挣抢,以示热闹。然后举行仪式:一对儿新人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对拜,尔后,把新娘送入洞房。仪式必须在中午12时前举行,12时后则视为不吉利。   闹房。按照风俗,在新婚的前三夜,全村老少,不轮辈份高低,都要聚到新媳妇房里闹洞房,以增加新婚气氛,俗说:“三天不论大小。”不过,当长辈的都比较规矩,只是看看笑笑,凑凑气氛,闹得最疯的主要是兄弟们和邻里的嫂子们。当新媳妇最愁最怕的就是闹洞房这一关,胆小体弱的往往心惊肉跳,提前几天就做心理准备。   听房。就是“听房事”,夜静人散之后,新婚夫妇要吹灯安歇了。新婚之夜那种激动不安和兴奋羞涩的言谈举止,是最秘密、最刺激的。那些没结过婚的小兄弟们,总要约三五个人藏在房后窗户根下偷听动静。   回门。婚后第二天是新媳妇父母瞧看闺女的日子,娘家人携带四色礼品到男家,男家设宴款待并回赠礼品。婚后第三日为新媳妇省亲回门日,这天上午,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儿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