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有医疗队下乡社区巡诊箱细菌战后遗症人员吗

版权所有@河北民政厅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合作路35号
邮编:050051
技术支持:河北省民政厅信息管理中心 电话:9 冀ICP备号柳州广播电视网慈溪市草编之乡长河史志(二十四)卫生防疫
慈溪市草编之乡长河史志(二十四) 卫生防疫
第三节& 卫生防疫
一、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是为预防居民产生疾病,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方法,组织措施的总称。预防保健组织机构是指&&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73条规定之机构,即医院防保科,防疫站(疾控中心)之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三级预防制。并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个层面组成疾病预防保健体系以及综合监督执法体系。
本镇建院初期,无专职防保工作人员。后县成立卫生防疫站,我镇卫生防疫工作由县卫生防疫站主管,并负责长河全区的预防保健工作。六十年代初,长河副霍乱流行时,曾成立过防疫工作机动小组,完成突击性卫生防疫分片包干任务。1975年以后区卫生院有一名专职防疫人员,各乡镇明确兼职防疫人员,专司卫生防疫、卫生宣教、职业病调查、卫生统计等工作。各村均有合作医疗站,负责本村医疗卫生工作和预防接种。1982年3月,医院正式设立防保科,有二名专职防疫人员,以后发展到三名。主要任务为:负责职工的保健及病假管理;组织健康检查;负责区內的预防保健工作;同时兼管全院计划生育及计划免疫工作。并建立医院职工健康档案。1986年长河、天元为建制镇,天元卫生院有一名专职防疫人员。1988年全区共有中级专职防疫四名,兼职防疫六名。主要负责:职工医疗保建;全区的预防保健、计划免疫、爱国卫生等工作;干部体检;传染病报告的收集、登记、检查、上报;全院计划生育管理;家庭病床管理工作。九十年代,随社会和医院的发展,预防保健组织机构加强,制度更加完善。在居民中实行三级预防制:即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及时掌握当地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据防疫部门的工作安排,做好全镇预防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特殊时期,做好隔离与消毒工作,做好重症和爆发源病的转院工作。制订预防措施和疫情上报工作。2006年成立公共卫生服务导小组,年年有计划,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时年3月成立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近三年在预防保健任务中,计划免疫、儿童系统管理、孕产妇管理三项工作指标均达到95%以上。特别是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在己达到宁波市示范化接种门诊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类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接种事故。&&&
目前,长河中心卫生院还建立了老年健康服务队,有10余人组成,积极开展爱卫保健教育工作,同时抓好防疫治病工作,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二、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是实现
“未病先防、小病先治”医疗目标服务的。其检查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厂的职业健康检查;流动人口检查;学校、幼儿园体检等。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十分重视,制订了健康标准,逐步扩大健康检查内容、范围和人数。本院开展的健康检查,主要是饮食服务行业人员、干部、教师等的定期体检;单位招工人员、驾驶员、婚前检查等健康检查;每年由市统一组织的征兵、学校招生等健康检查。近年,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我中心专门成立了农民健康体检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参保农民二年一次的健康体检服务。特别是以社区卫生服务月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健康体检工作,改进工作方式,加快体检步伐,想办法、出点子、抓质量,努力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农民健康体检率。医院老年健康服务队成立后,踏遍全镇11个行政村,为60岁以上的2370名老年人免费作了内外科、B超、心电图、器官科健康检查;己为2011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并每月定期复查;为老人发放健康资料2000余份;免费送医送药2万余元,800余人次。
三、疾病普查
疾病普查是为加强预防保健,促进居民健康,了解常见病的发病率、主要病种及有关因素,掌握其发生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病趋势及防治对策。
解放前,疾病普查范围不大,次数甚少。一般人们无钱看病,更何况进行疾病普查。解放后,根据上级部署及防病治病之需,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多次单独进行或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疾病普查。主要疾病普查有:
1、50—60年代的寄生虫(丝虫)病、副霍乱普查。在1953年章家路村里路亭发现丝虫病人三名。1962年我地发现副霍乱病人三名。
2、70年代抽调医务人员参加全县的妇女病普查、肺结核病、肿瘤病普查。查出有患各种妇女病的,其中有患子宫癌病例的。年三年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发现,以胃癌最多,肝癌次之,食道癌第三位,肺癌第四位。1975年长河遭副霍乱流行,查出患者30人。
3、80年代的中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参加全县中小学学生视力状況调查。并配合防疫部门,在我地开展伤寒病普查。1986年6月,下村为儿童体检,人数达到1000人次以上,同时还组织医务人员下学校进行体检,人员达600余人。1989年结核病线索调查计625人,大肠癌普查2579人,超完成上级指标,故为此邀请去市经验介绍。时年,疟疾血片应查580张,实查787张;食品从业人员应检1220人,实际体检1201人,百分率达99.3%;公共场所从业检查282人,实查280人,百分率达99%。
4、90年代的糖尿病、老年病普查。医院抽调医务人员,参力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糖尿病普查,并作追踪观察。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老人的劳动状况,收入来源、供养情况,居住和生活料理情况,保健、医疗、营养状况,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
5、近十年的高血压、冠心病、结核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普查,并对人群中慢性病种进行分类管理。长河镇结核病普查发现患病数:2005年为34例,2008年为40例。
2006年对十种慢性病在普查基础上,实行归档管理,管理百分率为90%以上。家庭健康综合档案共14450户,建档率83%。上门康检人数为20674人,占应检64%。时年本镇共查发各种传染病149例(非长河镇人口的发病者居多)。完成
“三热”病人血检105人,外来人口普查50人,做好血片控制镜检质量。疟疾病人做流动病学调查和消毒。配合中心慢防科做碘盐监测送检工作和死因调查。对恶性肿瘤现症病人摸查共66人,进行采血监测。本镇疾病普查完成任务良好,深受群众欢迎。
四、卫生防疫措施
1、卫生宣教
建国前,长河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由县卫生院和私人医生进行,主要通过小型集会,发放一些卫生宣传品,家庭访视等形式开展宣传。特别是日本侵华投放鼠疫杆菌,致使宁波发生鼠疫之时(长河也有人因出差遭飞机炸城,返家后细菌性感染而英年早夭),我县区结合爱国宣传,通过张贴、发放宣传资料和草帽业学堂集会等形式开展宣教工作。
建国后,医院的卫生宣教工作逐步加强,宣传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宣教内容主要有:工厂、学校卫生保健知识,妇幼卫生保健知识,卫生科普知识,护理科普知识,老年保健知识等。宣传形式有: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健康手册,医务人员下乡、上街作卫生咨询,举办卫生保健讲痤,通过黑板报、院报、有线广播、电视台、宣传队、热线电话进行宣传,放映科普电影、拍摄电视小片,对病人进行就诊前、入院及出院时的卫生宣教。仅据现有史料摘录以下宣教活动,分两个大阶段时期。
第一、年,我区(镇)的卫生宣教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52----1955年期间,在1952年全国性反对美帝的细菌战时,周朝(长河)区卫生所在县、区领导下,以抗美援朝为主导,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卫生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卫生科学知识教育。(1)、组织长河卫生宣传队:周朝区卫生所及全区个体开业的医生、学校师生、工商界人士、党团组织等,共同组成反细菌宣传队,每队都配有卫生人员,上街下村边开展巡回医疗,边向群众宣传防病灭病,讲解卫生知识,发动群众,报告可疑飞机、可疑物资,揭露美帝进行细菌战的罪恶阴谋,激发了群众
“讲卫生,灭病害”的热情和行动,从而全区开展了持久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收效甚多。(2)、培训了长河区的农业合作社保健员,建立保健站,通过保健员向群众传播卫生防病知识,开展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3)、通过社会开业医生和长河联合诊所分发宣传资料,做到开会宣传、口头宣传,把防病卫生知识教给群众。(4)、土广播宣传:长河、垫桥等地组织土广播宣传队,长河市方东等村利用潮塘边高地(今信用社址),用铁皮做成喇叭筒,于早晚间广播。学生也由老师组织沿街巡回宣传,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组织小型展览:充分利用长河区校的卫生模型、卫生知识挂图等,在街头上悬挂或利用旧兰街庙会、集市进行宣传,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6)、放映幻灯:一是利用县电影放映队来长河时,每次在放映正片前,加映卫生宣教的幻灯片。二是利用区中心校的幻灯机,在长河当时没有电源,幻灯机靠煤油气灯当光源,利用街头、学校会堂放映卫生幻灯片,内容有&&反对细菌战&&、&&预防霍乱&&、&&人人种痘、消灭天花&&、&&打好预防针&&、&&新法接生&&等。特别是长河区校结合本地的以文字为主,穿插图画的卫生宣教片;本区卫生所在长河、天元两镇召开的兰街(物资交流大会)上,采用图片、模型、实物展览等形式,开展新法接生宣教工作。并挨家挨户的个别宣传,受教育面广。使长河区的新法接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二)1956----1980年期间:(1)、1956年7月,本院有一名同志兼管卫生宣教工作。此时,主要宣传卫生工作成绩,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等科学知识,以旧庙会(兰街)人们集中之机,采用图文并茂的模型、图片或实物、标本等形式进行展出宣传。(2)、1959年建国十周年,本院密切配合县委、县府筹建
“慈溪县建国十周年展览”,专派员收集整理长河区文卫资料,组织参加县举办的在县广播站(今街心公园址)十年卫生工作伟大成就展览。展中有曾在长天地区开设诊所,针药并用,以教兼医
“做人民的老黄牛----卢维新”(县人委委员)专栏先进事迹,对人教育甚深。(3)、印发卫生传单,卫生标语及&&除四害&&小册子。利用报刊、有线广播进行卫生工作宣传。(4)、利用长河故事队的文艺说唱等形式宣传。学校编写印发&&人人讲卫生&&、&&打预防针好处多&&等儿歌,与公社文化站组织文艺宣传队在街头、会场进行演唱。(5)、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本院利用县局的小型掛图、模型,在长河展出,边宣传、边指导、边供应避孕药具,使全区受教育人数甚多
(三)1981----1987年期间:1981年经省、县组织卫生大检查后,对我区促进很大,这段时间卫生宣传工作主要内容为:(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医院确定一名领导分管宣教工作。1982年起,医院就将卫生宣教列入医院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统一检查记分,评比奖励。长河区共有兼职卫生宣传员八人,在1983年开始举办卫生宣教员培训班,使这支队伍的素质有很大提高。1986年,明确由防疫医师负责宣教工作,并与有厂、校医务室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卫生宣教联系,形成自上而下的卫生宣教网。(2)、区院卫生宣教品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也日益丰富。八十年代卫生宣传品的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这对宣传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发省、市、县卫生宣传资料,卫生宣传画、卫生图片或标语、各种卫生小册子及防疫站编制购买的卫生宣传资料,编印&&长河卫生&&,制作宣传牌、宣传窗等。这些卫生宣传品大多数免费发放,受到全区各乡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3)、卫生宣传与
“五讲四美”活动相结合,1982年3月第个
“文明礼貌月”活动期间医院组织以团员青年为主的卫生宣传服务队,在长河街上设立宣传站,广浍宣传卫生常识和防病治病知识,免费为群众测血压、肺活量等。并发放卫生宣传资料。1983年试行&&食品卫生法&&之机,医院筹办了图书室,并展出预防肠道传染病宣传资料、图片等。(4)、进一步发挥卫生宣传窗和黑板报的作用。除县站统一制作的各区、乡卫生院阅报栏外,长河区共有卫生宣传櫥窗4块,黑板报8个,院报阵地24处,内容丰富多采。医院建立的宣传窗每期刊出内容新颖,图文并茂,以科学性、知识性、群众性相结合,吸引力强。每月按照上级要求和季节的特点,广泛宣传&&卫生防疫&&、&&优生优育好&&等卫生科学知识。因为实用,刊出后观众较多,收效较大。对当时的卫生工作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5)、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卫生知识,生动活泼,影响面大,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河广电站对此作了大量工作,对本地卫生新闻、好人好事、卫生科普、动态照片等。1987年,长河区共有兼职卫生宣传员8人,宣传櫥窗四块,黑板报8个,阅报阵地24处,每月按照上级要求和季节的特点,广泛宣传防疫卫生、计划生育等知识。
第二、1988---2010年大致也分三个阶段:
(一)1988---1990年间,在1988年,出卫生教育窗4期,每期三块,黑板报12期,广播12次,组织上卫生课4次,听众达3000余人次。加强完善“长河卫生工作简报”编写小组。1989年订医学杂志19种,计60余份、促进卫生宣教工作的开展。时年统计:卫生宣传黑板报8块,共计101期;广播96篇;学校讲课14次,计1660人次;分发卫生小报12期,张贴62处。医院成立科普小组,各科室均有兼职科普宣传员一名。&&&&
(二)1991---2000年,医院开展动员婚龄青年进行婚检。对儿童学校和孕妇开展卫生宣传讲座。医院定期为老年大学上保健课。派高年资医师为离退休干部及工厂、居委会、中学、职校讲授保健知识课。组织医技人员上街义诊及医疗咨询,并为病人解难释疑。&
(三)2001---2010年,医院与村、居委签订&&开展健康社区服务协议书&&,医院负责定期派医务人员到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工作。医院创办了&&长医院刊&&,定期出刊,内容主要宣传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发给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全院各科室及各村保健站等。医院多次出动宣传车到工厂、农村,进行巡回宣传。2006年,全年健康教育1831人次,。60岁以上老人100%建健康档案,发健康资料20451份,健康处方7019份,开展讲座138次,受教2673人次。时年,做好各类卫生保健宣传日计划,总结(如世界结核病日、计免宣传日、爱牙日、碘缺之防治日、艾滋病防治日、世界无烟日、高血压日、母乳喂养日、母婴保健法日、生殖健康宣传周等)。医院内
“疾病预报”和”健康园地”的宣传,做到每月更新与资料的补充。时年,更换宣传窗内容3次,更换活动版面12块。2007年5月,与&&今日长河&&编辑部协作,特办了一期医院专刊(第四十二期)。平常每期在&&卫生与健康&&栏目中,均有报道本院医疗动态等的文章。时年,组织联村保健医生活动,共下村2164余人次,入户3773户,回访病人1321人,开展健康讲座199次,受教6545人次。2008年,本中心院内卫生知识讲座11次,受教育325人次。联村保医中,开展健康讲座111人次,受教3179人次。并为8153个60岁以上老人建档随访,发宣传资料22815份。
五、专设肠道、发热门诊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医疗机构肠道、发热门诊的设置,对急性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减少交叉感染,防止流行扩散,我镇院于七十年代始已开展此两专项检查。
(一)肠道门诊
凡诊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归属肠道门诊,如食物中毒、菌痢等。肠道门诊是医院收治隔离肠道传染病的场所,以诊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患者为主。自一九七五年开始本区卫生院设立肠道门诊,每年5至10月设诊,有专人负责,对腹泻病人大便采样迸检,采取
“有泻必采,无便则治”治疗法,使大批病人能及时得到治疗,并做好病者的登记造册,填写传染病报告单,及时统计上报。时年,长河遭副霍乱流行者三人;1980年又遭副霍乱流行者46人,经及时查发、隔离治疗后,均康复出院。肠道门诊预肪工作重点是
“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苍蝇)。1995年卫生部&&霍乱防治方案&&规定,各级医疗单应设立肠道门诊、并且对肠道门诊的人员配备,基本设施和职责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肠通门诊是传染病之窗口,更是霍乱防治工作之
“哨兵”。它担负着霍乱病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以及传染病疫报告的重要任务,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肠道门诊管理系统在帮助医疗机构有效堤高肠道门诊的预防、管理水平方面,具有特殊价值。日开诊,腹泻病共130例,共采样送检19份,达10%釆样送检率。无发现真正的霍乱病人。目前,肠道门诊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基础,以省级疾控中心为依托的针对肠道门诊管理的综合性报告监测信息平台。通过本系统监控报告平台,各级中心可更全面的做好肠道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工作,对重点监测饮食服务从业人员、学校、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筑工地等重点地区和人口的疫情能及时了解,并控制住防止疫情扩散。本镇院相应制定了工作要求:1、常规开设时间;2、病例登记;3、采样检测;4病人处置;5、疫情报告;6、消毒与个人保护;7、报告统计与上报。月,还开展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主要是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极易感染学龄前儿童,故医院也作为重点预防,制定有关制度和规定,使之手足口病沒在长河流行。&&
(二)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是指专门用于排查疑似传染病人,治疗发热患者的专用诊室。近几年,医院感染科是收治传染病区。流感样病例统一安悱在发热门诊诊治,流感样症状,即发热大于等于38度以上,伴有一种呼吸道症状者,进行集中隔离观察、住院治疗。特别是两种发热病,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A型流感:
(1)、非典型肺炎:2003年发生的
“非典”(SARS)肺炎病,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临床应用对症治疗和针对迸发症治疗为主。时年4月23日,医院成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发热门诊工作的指导,制定相应防非典的制度,教育居民四勤三好: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风、口罩戴得好、心态调整好、身体锻炼好。全院出色完成抗击非典流行的任务。
(2)、手足口病:2008年5月,发生学龄前儿童为主的手足口病,它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高热、口腔出疱疹、手足出斑疹等。预防以卫生为主,把好
“病从口入”关,多洗手,不喝生水;做好病人被污染的物品消毒处理;幼托园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3)、甲型流感:又称为
“禽流感病”它是由A型流感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2009年3月以来,在国内外先后发生新发流感感染,有与流感类似,病情进展迅速,突发高热、肺炎,重看可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而导致死亡。针对当时严峻形势,为了认真做好甲型流感防治工作,医院据市局文件精神,采取积极有效的一系列防新流感工作。A、建立新的发热门诊组织,并与市疾控中心合办专题培训班,根据要求,结合我院具体实际情况,制定防控处置应急预案。B、收治患者精心诊疗:对发热38度以上,并伴有流感症状的病人集中诊治,必要时采取隔离观察、住院治疗。并进行筛检登记、采样检测工作,加强对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C、严防漏登、漏检、漏报。D、按照诊疗处置流程和卫生部印发的诊疗方案,认真做好人感染甲型流感的诊治工作。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和人员防护,防止医院感染发生。E、疫惰监测和报告。F、培训和宣教工作。G、督查与奖惩工作:应急防控有部署、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确保应急措施落实到位,使甲型流感得以控制。
六、预防接种、计划免疫
1、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建院至今,医院始终负有预防接种的任务。预防接种可分两大类,即计划内和计划外疫苗:
A、计划内疫苗(一级)共7种: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职疫苗、麻诊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以上一般均属免费接种之。接种之后,可治9种疾病:结核病、乙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小儿麻痺)、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计划外疫苗(二类)共10种:HIB疫苗、水痘、肺炎、流感、甲肝、轮状病毒、出血热、狂犬病、气管炎、兰菌净。以上需接种须自费之。预防接种及计划免疫均属生物制品接种。解放后,预防接种疫茵比解放前种类增多,范围扩大。
长河预防接种早在1951年开始,人群中开展免费预防接种,主要有牛痘、霍乱、伤寒等疫苗,牛痘实行全民普种。1952年在原来的三种疫苗的基础上增加了白喉类毒素、鼠疫、副伤寒、四联菌苗。1956年又开展了卡介苗和百日咳的接种工作。年开了痢疾噬菌体口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菌、小儿麻裨糖丸、钩端螺旋体疫苗及炭疽菌苗等接种工作。七十年代初,广泛应用麻疹活疫苗,中期应用乙脑疫苗、流脑菌苗的接种,并开始实行计划免疫。1984年8月份以前突击性任务,由医院抽人,分片完成,群众欢迎。九十年代中期,增加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以防止错种、重种、漏种。日,本院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文件。本院相应也对疫苗使用管理、冷链系统管理、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等作了详细规定,并提出预防接种门诊参考标准,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主要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2007年,医院预防接种室进行35次声响宣传,受卫生知识宣传达20597人次,知晓率80%。
2、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7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洌&&,为普及儿童免疫纳入国家卫生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四苗防六病”。本医院于1981年,在长河区内新界乡进行了计划免疫工作试点,然后在全区、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对规定的儿童建立接登记卡,提倡一人一针一筒制,接种后及时统计上报县卫生防疫沾。1984年长河区成立计划免疫领导小组,加强全区计划免疾的管理与实施,并规定计划免疫工作实施办法:乡卫生院设一名领导负责并组成接种组、建立新生婴儿免疫接种卡(按出生后二小时至二足岁各个程序接种)、其它疫苗仍按年接种一次,接种完成后即统计上报。1986年县卫生防疫站12月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调查:全区儿童建卡率、四苗复盖率、四苗接种率等均为优良。接种点有疫苗专用冰箱、冷藏包、注射器等装备。时年,我院四苗接种1118人次,卡介苗233人,糖丸447人,百白破223人,麻疹215人,均占98%以上。年,四苗接种经县站、宁坡市站考核验收复盖率均达100%。1992年,又将乙型肝炎纳入计划免疫。随着科技进步,计划免疫将不断扩大其内容。2006年按示范接种门诊要求高质量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据1—11月份计免和结核病防治统计,本地出生儿童197人,建健卡197人,建卡率达100%;满周岁儿童五苗应接种305人,实种294人,复率均达到96.39%,并抓好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时年,季节性疫苗接种工作:流脑疫庙接种(02、03年组)应种596人,实种546人,接种率91.61%;乙脑疫苗接钟1697人,实种1557人,接种率91.75%。2007年12月,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使之此类传染病的发生得以预防。2008年,医院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认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国家免疫规划能力;进一步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加强冷链建设,保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冷链运转。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更好地保障、服务于计划免疫工作。
附& 长河历年预防接种人数统计表
七、传染病防治
传染病是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传染,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一般可分四种传播方式:即水与食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虫媒传播及接触者传播。
常见传染病本地主要是霍乱、付霍乱;伤寒、付伤寒;病毒性肝炎;痢疾(包括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流脑、麻诊、白喉、百日咳、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乙脑钩端螺旋体病等。
传染病防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三项: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经、保护易感人群。医院切实抓好传染疾病的控制工作。现仅据喾将各种传染病防治工作记录如下:
1、霍乱、副霍乱:
民国时期,公共环卫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很差,长河地区时有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生,甚之疾病成灾,百姓贫病交加。因防治不力,有“不及医而死于非命颇多”。尤其是霍乱病,民国时期就发生10余次,朝发夕死,危害严重。如民国三十二年(1943)夏,长河等地霍乱流行,当地热心人士组织群众,借福塘庵庙(马凉亭)传统迎芦城太平社礼拜(迎会)形式向群众宣传霍乱防治方法。还有在药王殿里做卫生宣教工作等。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长河再次发生霍乱流行,有三日內死亡病人,故又有当地工商筹款采办疫苗,按保按户注射防疫针,使之疫情得到控制。
建国后开始,人民政府专门设置防疫机构,贯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连年为群众普遍免费接种预防疫苗,使各类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在解放初期,本区境内尚有霍乱发生。1950年长河、庵东滨海等地发生霍乱十余例,经时疫医院治疗,绝大部分患病者康复。民众普遍打防疫针。此后,真性霍乱未在本地发生流行。1962年9月副霍乱首次传入本县,总发病数为91人,其中长河本地,发病数为3人。之后,疫情向西北沿海方向发展,流行范围较广。1964年我院成立副霍乱抢救小组及防疫机动队,组织医务人员、农村保健员和群众,投入副霍乱预防和治疗工作,防疫经费,专款专用,建立隔离室,并规定按照三次检疫菌阴性方准出院。由于工作踏实及预防、治疗及时,长河疫情没有蔓延盛行,无死亡病例。1975年全县遭副霍乱大流行,长河巨亦遭流行。全区发病数为30人,带菌数28人,感染数58人。六、七十年代流行菌株先期为小川型EL—Tor弧菌,后期转为稻叶型复愈株为主。1980年副霍乱再次在长河区大流行。从6月6日至11月10日时间长达5个月,涉及七个公社,22个大队,2个单位,病人共46个(其中中型16人,轻型18人,带菌12人)。医院对疫点实行隔离、封锁检索、人群服药、消毒。设肠道、发热门诊,做到
“有泻必采,无便则治,使极大多数病人能及时得到治疗,预防工作重点是“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苍蝇。本地也有因吃
“上粱酒”、
“生日酒”等而发生引起副霍乱食物型暴发流行病例。其症状是就餐者群体的上吐下泻、发热肚子痛,主要是食之不洁水源及不卫生,甚至腐败变质食物。至1984年下降到2人,医院再经努力,1987年前三年均出现了长河无副霍乱发现好现象。直至目前,医院防治效果良好。
2、伤寒、副伤寒:
民国时期,伤寒时有流行。建国后,本病每年几乎都有发生。1956年伤寒在本地区流行,为历年发病最多一年。以后,伤寒发病有所下降,并维持在较为稳定水平。1983年伤寒发病三人,并死亡一人。1986年、1887年长河伤寒发病各为一人、二人。伤寒的预防工作,主要采取综合性肠道传染病防治措施,对重点人群进行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的预防注射。
3、病毒性肝炎:
在民国及建国初期有散发性流行,由于未重视,无文字资料记载。
1959年4月县卫生厅通知,病毒性肝炎列入传染病报告范围,本地此病有所发生,疫情以浒山为严重。为了做到发現病人能及时隔离,县卫生科和我院对病毒性肝炎防治作了一些部署,规定对患病者必须动员其转县级医院住院治疗。同时长河公社(改为区)保健院设简易病床数张;此时在全区推广毛莨外散及由大量绵菌陈煎服等预防方法。病毒性肝炎每年均有发病,且有上升趋势:1973年采用县卫生防疫站的流免疫电泳法,对患者普查对象及普通门诊病人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1979年11月至次年2月期间,本地长河为病毒性肝炎流行高发季节,有986例。全县有15817人。我院开展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宣传防病知识,抓好入口这一关。疫情在1980年3月份后有所下降。1988年在肝炎流行期间,我院还抽调医务人员,下乡为潮塘乡电踱厂职工体检328人,其中查出肝炎4人,并及时处理治疗。以后,疫情每年时有散发性流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特别在1987年受上海等地病毒性肝炎流行的影响,发病率上升,是年发病人数增多。长河地区病毒性肝炎上升到694人,发病率672.81/10万。近年,医院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抓紧抓好,使之该传染病明显下降,群众满意。
4、痢疾(包括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在本县区流行较广泛。据统计,民国二十二年(1933)慈溪县有赤痢8662人、死亡932人。1936年慈溪县痢疾患者14960人,死亡120人。
建国后,年年有本病报告,五十年代发病较多。特别在1956年受
“八一大台风”之影响,我地发病严重,8至10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六十年代发病率较低,到七十年代发病又逐渐回升,长河在1978年有痢疾病290人。八十年代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1982年长河痢疾病统计达354人,尤以年全县(长河)发病是一个高峰,均有285人、283人,由于长河防疫措施落实,长河区发病还算最低,仅为264.29/10万。从发病年龄来看,学龄前儿童占27.47%,青壮年(16—50岁)占49.75%。
5、脊髓灰质炎:
1956年开始有本病疫情报告。1965年脊髓灰质炎为流行高峰。1982年为第二个流行高峰,但长河只有一人患脊灰病。发病年龄以0—3岁一组为多,占94.9%,均未服过小儿麻痺丸之故。在疫情发生后,对发病社队及单位儿童补服小儿麻痹糖丸。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性防治措施,1961年开展易感小儿麻痹糖丸接种,初开始采取对六个月儿童进行一年一度的初服,2、3、7岁儿童加强,计划防疫工作开展后,接种方法改为每月一次,对象放低到2足月以上婴儿。年长河各有一个发病,经医治服药出院。&&&&&&&&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1950年开始进行疫情报告,是年本区大云七塘后的西二乡因患流脑有20人死亡。五十年代发病水平较低,到六十年代发病增多,年平均发病率全县达136.44/10万。1963年2月开始流脑在我县区流行,县卫生科组织11个工作组,深入区乡帮工作,设立隔离室、观察室,开展社会性预防,疫点消毒,交通检疫等工作。疫情有所缓解,但次年起流脑发病人数逐增,进入第二个流行高峰。对健康人群的中小学生进行流脑抗体效价测定及接触者的流脑带菌调查工作。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发病水平比较低,均属于散发,病死率亦低。长河在、1986年分别患流脑7人、1人、4人。流脑菌苗的预防接种是本病的重要措施,每年县卫生防疫站拨本区大量菌苗,对15岁儿童进行接种,近几年的多糖菌苗效果更为理想。
1951年开始有麻疹疫情登记,历年疫情起伏较多,麻疹发病总趋势下降不显著。1958年本县麻疹爆发流行,当时县区推广应用紫草根及母血进行预防。麻疹年发病率在500/10万以上的大流行年份:、、、共8年,其病例占有登记的病例数62.02%。长河在1978年发病数达305人。经预防下降明显。至后八十年代统计,长河患麻诊180人,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2008年10月,长河成立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小组,邀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来院主讲,举办麻疹防治工作培训班,并制定&&长河镇2008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
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是麻疹减毒活疫苗对易感儿童的接种。历年接种率较仍未能有效控制,1984年计划免疫后,疫苗改为冻干粉剂,接种效果较为理想。
1950年开始有白喉疫情报告。1958---1959年白喉在本县部分地区流行,预防采用中药
“吹喉散”等。1964---1966三年为第二次流行高峰,发病季节以冬春李为多。1967年白喉发病率开始下降,且维持在较低水平,1984年开始本区无白喉病例报告。
9、百日咳:
1954年开始有本病报告。1958---1959年百日咳在本县区大流行,12月至次年5月为发病高峰,学龄前儿童8岁的发病为多。七十年代,长河发病数年各为7人、67人。八十年代,长河百日咳发病数年各为191人、28人。统计设明百日咳患病数有所下降。历年来百日咳菌苗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重要措施。
10、狂犬病:
1955年县开始有狂犬病疫情报告。至1987年共有12例发病。1983年,长河区高王乡社员被狂犬咬伤,一个月后丧命。本地疯狗见人就咬,沿途咬伤的人畜之事时有发生。县乡人民政府曾发出通报,需朮各地大力埔杀野犬,对家犬应带上铁丝罩,发现被狗咬者应立即进行狂犬疫苗的预防注射。后经卫生局、农林局、公安局多次发文禁养及限养,但狗的数量未见明显减少,被狗咬伤数量还在逐年增多。1987年本县被狗咬伤而配疫苗者达615人。由于本病的防治知识宣传尚不够广泛,群众养犬,吃野犬肉的习惯又一直未改,增加了人群感染本病之机会。
11、流行性出血热:
1970年11月在长河区发现首例由宁波市第一医院临床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以后历年均有发生,尤以1978年和年为多,分别发病数3人、5人、7人。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工作,着軎是抓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降低鼠密度,少本病的动物宿主,以减少流行性出血热。
12、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1954年有本病发生以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散发或流行。其中1964---1969年为高发年份,发病以7月份为高峰。1978年长河患乙脑病数10人,1984年患乙脑19人。预防采取以开展灭蚊为主导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提高易感儿童的免疫水平。自1959年应用乙脑疫苗预防接种以来,接种率均较高,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13、钩端螺旋体病:
1959年省组织力量来本县调查,經试验确定本县有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本县钩体病大部分均有发病者。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重点放在历年发病较多地区,每年进进行钩体疫苗预防接种,年本地未发生一例病人,因此从1986年开始本区停止了对钩体疫苗接种工作。2006年,长河开展了春秋两季查螺工作,对河道、沟渠等进行查螺。并对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进行病情监测,均无阳性病人。
14、非典:
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全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人们简称 “非典”,它还有个外国名字叫
“萨斯(SARS)”。镇院在2003年5月,非典型肺炎大流行时,建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并规定:不明原因之发热,应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对暂时诊断不明的发热病人,可边治疗边观察,如果24—48小时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高升,并伴咳嗽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发热门诊复查处理。非典预防
“四勤三好”:即勤洗手、勤洗脸、勤喝开水、勤房通风;心态调正好、身体锻炼好、口罩戴得好。
15、甲型流感:
甲型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与人共患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疾病,所以又称
“禽流感”。2009年春季,国内外先后新发流感病毒感染,有与流感类似。病情进展快,突发高热、肺炎,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流行期间,镇院成立甲型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当时严峻形势,制定防控处置应急预案。对疑似病人,收治后精心观察治疗,并及时筛检登记、采样检测,统计上报和加强病例监测。甲型流感预防:医院做好患者消毒隔离和人员防护,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疫情监测和报告。教育群众注意个人卫生,流行期间儿童尽量少到公共人群密集场所,以免感染;调配小药膳饮用,以提高身体整体的免疫力等。
16、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易感染以小于5岁年龄组发病最高,即学龄前儿童为主。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炎性红晕。可伴咳嗽、流涕、呕吐、头痛等症状。一般无后遗症。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脑炎类循环障碍等。镇院在2008年7月,重点开展了手足病防控治疗工作。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洗手。不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2)主要是做好病人粪等排泄物的处理。(3)托幼机构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4)被污染物品及时消毒。(5)搞好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6)该病源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地方病防治
1、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人们俗称
“扫箕胀”。本县为血吸虫病流行的轻疫区。1956年成立县血防委员会,组织有关血防防治人员进行首次血吸虫病的调查和分析。1964年区邻周巷普查到小沟内有钉螺,及时对钉螺采用开新填旧、土埋加药杀为主的灭螺方法进行处理。开展粪缸小型集中搭棚灭蛆;并挖井、建造饮水池等,改善饮用水条件,使之钉螺没有蔓延至长河。1971年经省、地有关部门验收,实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1年12月,经省血防考核组检查睑收,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批准我县为全省第一批消灭血吸虫病县。月,本院开展春秋两季查螺工作,对河道、沟渠等查面积达60000余平方米;5月份对来自外省疫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情监测,共采血507人,无阳性病人。此后,血防转入长期监测。
2、丝虫病:
该病流行历史,在本县区无确切文选记载,民间俗称 “流火’、
“大脚风”等。首次查获微丝蚴1950年征兵体检中发现有人患此病,按虫体鉴定为马来丝虫。1952年县卫生院组织个体医生在长河章家路村(里路头)进行丝虫病检查,共采血181人,微丝蚴阳性2人,阳性率1.1%。本院(所)对查出微丝蚴阳性病人,用海群1克顿服,中药钻地凤、贯仲、苍术合剂等治疗。1959年县疫情回升。1962年抽调医务人员组成丝虫病防治工作组,由点到面在全县进行较大规模的丝防普查工作。1965年后丝虫病防治工作处于停顿。1970年开展群众性丝虫病防治运动,我区医院医务人员参加丝防宣传队,并组成普查普治小组,以公社为单位逐个进行普治,采用一人一片法。1982年,开展丝虫病清理工作,凡丝虫病流行情况不明或历史上普查普治资料散失的乡,按全乡总人口抽查1/5---1/10和未次血检微阳率在1%以上或接近1%的村进行复查复治。为此举行各种形式的技术骨干训练班。1984年6月,宁波市组织专业人员,进驻我地进行考核验收,以村为单位微丝蚴阳性率为0---0.085%,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5年2月省卫生厅宣布我县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县。同年7月---9月和1986年7月---9月间,进行蚊媒检测,也未找到蚴丝虫,从而说明本县区丝虫病情传搐己经阻断,流行己经终止。时年,长河大路头丝虫病防治工作,经几个晚上工作,完成85%以上抽血任务。1987年省卫生厅宣布慈溪县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2006年开展春秋两季河渠查螺工作,并对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虫病情监测,无阳性病人。
3、钩虫病:
&钩虫病是感染钩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其病源由钩幼虫生活在泥土中通过皮肤接触感染,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小段,以吸血为主,可致贫血等症状,甚至危害本地人民健康,影响生产发展较为严重的地方病之一,流行的确切年代无从查考。民间俗称
“黄胖病”,曾流传一首民谣:“谁要生了黄胖病,一年黄、二年胖,辰光一长见阎王;黄胖病,真要命,妇女得了病,面黄肌瘦受苦尽,生儿育女没有份,丈夫骂懒婆生,婆婆骂白虎星,妇女做人最伤心”。反映了患病人的内心悲苦经历。青壮年体弱力衰,
“一把铁耙三斤重,扛到地头就想歇”是真实写照。建国前长河钩虫病患者较多。因防治不力,死于此病者甚多。建国后人民政府关心百姓健康,开展防治此病工作。1955年县卫生科组织医务人员,在全县抽样调查中得出结论:以种植棉花为主地区钩虫病流行严重。本区高王乡检查301人大便阳性为123人,阳性占40.9%。均得到治疗。1958年,全县开展大规模钩虫病防治工作。本区上半年进行钩虫病抽样调查,下半年参照外地经验,开展目测加显微镜检相结合诊断方法。对部分查出的钩虫病人,采用四氯乙烯大剂量一次性治疗,虽有副反应,但无治疗中发生死亡事故。六十年代,对钩虫病防治效果开展复查复治,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七八十年代,持之于恒的普查普治病员,使用驱虫药治疗效果显著。随着钩防工作深入,反复查治及改变生活习惯,加强个人保护的宣传,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化肥的使用,钩虫感染病人日趋减少。
&疟疾是本地流行较为广泛的传染病之一,民国时期每年均有发生,经常呈暴发性流行。1952年始相继在县区出现了流行高峰,局部地区呈暴发流行。是年夏秋在院(所)开展门诊免费治疗,采用苏联一日突击治疗法和一般疗法,即阿的平五日疗法、百乐君七日疗法、奎宁五日疗法。同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开展环境卫生,灭蚊工作。1961年第二次流行高峰严重影响本地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本区院狠抓疟防工作,组织医务人员下乡村基层落实
“两根治一预防”,即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病人抗复发治疗、重点地区人群预防服药的疟防措施,并送药上门,进行二次复发治疗。1963年根据省县疟疾防治方案,对前年有疟史者进行三次抗复治疗,采取服足剂量法治疗;并开展门诊发热病例疟原出检查,对检出病人重点的治疗。这一年还对发病率较高的乡村生产队进行了流行气节的预防服药。从而使疟疾发病率下降到千人以下。1978年长河患疟疾数288人,至1986年患疟疾病数5人。1989年疟疾血片实查787张。以后采取积极预防措施,进行不定期抗复发几现症病人治疗,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同时本区院开窄疟疾监测工作进行病源侦查、血清学监测、媒介监测和个案调查。使之1985年县区第一次达到卫生部关于基本消灭疟疾的指标。2006年,完成
“三热”病人血检105人,外来人口普查50人,做好血片,控制镜检质量;并对新发3例疟疾病人做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毒。4—11月份开展每月上下旬二次蚊媒监测,对成蚊和蚊蚴进行监测,并做好虫媒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5、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调查:
&(1)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俗称
“大头颈):1984年之前没有资料,以后县卫生防疫站遵照省地方病办公室要求组织了一次全县性的抽样调查,本院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基本上模清县区地甲流行情况。经查长河有甲状腺肿大病例。根据国家1978年制订的
“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标准(试行)”规定,本县区远远低于病区标准,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非病区。
(2)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
本县区为地氟的非病区,1984年4月根据省委地方病防领导小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地氟病的普查工作,历时48天。对我区乡(镇)的中小学生进行氟斑牙检查,均无发现氟斑牙,另根据县地质部门调查,我县境内地下矿藏缺乏,没有氟矿石存在,何况长河属杭州湾南畔,土质均为碱酸性的,无地方性氟中毒病例。
6、三病防治(浮肿病、妇女病、小儿营养不良症):
&1960---1962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自1960年冬季始,首先在邻区庵东发现,以后陆续在全县区各地出现浮肿病、妇女病、小儿营养不良等,至1961年1月全县累计发病23395人。县委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
“防三病”办公室统一领导,发动全县中西药卫生人员及省、地委派驻本县浮肿病防治工作组,分成8个防治队于2月2日分赴各公社(长河)投入
“三病”防治工作,并由县调拨大米、营养糕、蜜枣、老酒等物品。宁波专署也拨给本县区消肿粉、白术糖浆、白糖。省府调拨
“三病”专用经费6万元。采取医疗、营养、休息等办法开展防治。至年底长河患浮肿病者基本治愈,治愈率达99.4%;患子宫下垂病人治愈率54.1%、闭经病人经治疗来经者的治愈率占87.5%;小儿营养不良病人好转率67.5%。&
以后,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三病逐渐减少。近年来,
“富贵病”有所增加,即肥胖症、脂肪肝、高血压等,是由于饮食过好,但劳动强度减少而得,故医院开展治疗
“三高”措施,要求营养均衡为好,吃些粗粮,注意锻炼活动,提倡
“集千家炊烟万家佳肴多元融合,当今仿古法讲科学,创美味回味无穷”的生态特色值得推广借鉴之。
7、结核病防治:
肺结核病俗称 “痨病”。
建国初期患肺结核病者本地区也较多。据保黎医院门诊病例统计,肺结核占门诊总人数的10%。在干部体检中,也查出有患结核病例数人。由于结核病人属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故直至七十年代还未有确切的发病统计数字。1978年2月本县坎西乡参加了全国第一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1980年5月县卫生防疫站在附海、长河区潮塘等乡普查7537人,查出病人31人,患病率为411/10万。1984年长河区沧田乡老兴街村参加了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学调查,共查1743人,查出I组病人1例、II组病人3例,患病率为233/10万。并对此4例病人分别于年进行了治疗管理工作的考核,结果基本符合全国流调办公室的要求。时年,建立县、区、乡三级防疫网,分别由各医院一名内科医生担任兼职防疫医生。同时建立结核病登记报告制度。10月,举办为期三天的防疫业务培训班,本院也派员参加,听省结防中心副主任戴佩秋医师作了结核病诊断、治疗、管理等内容的业务辅导。月底起长河实行了结核疫情报告制度。1985年成立县结核病技术领导小组,并在县卫生防疫站设立结核病防治科,本区也相应建立结核病防治工作组织,具体负全区各乡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病情严重者转送县人民医院肺结核专科门诊,其他病人管理由乡防痨医生负责。要求I组痰菌阳性病人每月查痰一次,连续三个月阴性后改为三个月一次;II组病人每三个月随访一次;III组病人每半年随访一次。
本县区自1956年开始实施卡介苗接种,历来接种率较高。1984年例入计划免疫项目。1986年为检测人群对结核的免疫水平及卡介苗接种后的效果,进行结素试验阳性率较高。1988年肺结核系统管理经省、宁波抽查及格,符合国家规定管理标准。2006年,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本院转诊肺结核疑似病人16例,转诊率100%;随访19例,随访率100%(阴性23例),并做好督导服药。
8、恶性肿瘤调查:
医院在1973年配合县局,开展一次肿瘤五年(1968---1972)回顾调查及结合长河区各乡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常见恶性肿瘤普查。初步摸清本区肿瘤发病情况和特点。恶性肿瘤五年中平均死亡率以胃癌、肝癌、肺癌列为前三位,其次是食管癌、白血病、肠癌、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和淋巴肉瘤。1973年8月至12月,根据不同作业地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盐区西一乡、棉区大云乡、半棉区云城乡、稻区东安乡等,近十二万人口进行常见恶性肿瘤的普查。20岁以上受检率达96.37%。患病率以胃癌为第一位,肺癌为第二位,而肝癌则位于第十位。月,本院配合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区在1974---1976年三年内死亡人口进行死因回顾性调查。因恶性肿瘤死亡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的人明显增多。
2006年2月,开展对全镇恶性肿瘤现症病人调查工作,摸查了共有66人;3月对患乳腺癌、结肠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的45例病人和45例同龄健康人群配对进行居民健康调查,并进行采血监测。
九、皮肤病防治纪实
1、麻风病:
麻风病(俗称大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在我县区流行历史已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麻风病具体起始记载不详。
民国二十四年十月,本地附近的精忠乡叶亭路村黄某,被杭州专业机构确诊为麻风病。1967年,开始在我区进行重点线索病人调查。1970年对我区进行全面线索调查。1973年普查时,查出长河有疑似病例,经治疗康复。年,皮肤病防治站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对县区各地重点村普查或开展皮肤病巡回医疗。
麻风病的治疗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81年前,以DDS药物治疗为主,胺硫脲、苯丙砜、大麻风丸、雷公藤糖浆辅助治疗;第二阶段在年,对多菌型病人采取DDS、RFP二药联合疗法;第三阶段在1987年开始,对所有现病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采取联合化治疗方法,即DDS、P663、RFP三药并用,减少抗药性的产生,加快治疗进程。时年,建立县、区、乡三级麻风病防治网。至年底全县已达到卫生部控制麻风病流行指标。县局规定照顾患疯病人其医药费一律由国家负担,住院病人的生活费由民政局每月人实行定额补助。麻风病要控制消灭它,医院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
“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 “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
“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与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社会人群免疫力,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药物进行预防疗。
疥疮是皮肤被疥螨寄生后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在一家或一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可分直接与间接传染两种。
建国前,疥疮在我区广泛流行,患病率高。建国卫生状况逐步好转,该病逐渐得刭控制。长河联合诊所经常派医务人员前往学校健康检查。到1955年前后,消灭了疥疮。六十年代,疥疮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新流行,并逐渐传入我国,乃之本地。1974年,我县重新出现疥疮,并流行未获控制。1987年调查中小学生,患疥疮多人,并进行了治疗。疥疮治疗:原则是用药把皮下的疥虫、虫卵杀灭干净;感染者用硫磺软膏涂身;患者物品诮毒;治疗期间不要间隔,要一鼓作治好。疥疮预防:注意卫生;杜绝不洁性交;勤洗澡、勤换床单等。
头癣是一种在头及头发的浅部由真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好发于儿童,传染性较强,严重病人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俗称
“癞痢头”,可分黄、白、黑点癣三种。我县区呈点状散发,属非重点流行区。医院门诊有头癣者就诊,治疗采取:脫(指脫发)、洗(指洗头)、擦(指擦外用药)、服(指服药)、消(指消毒)。1989年免费发药355人。药物宜用化湿清热杀虫,佐以祛风之药,如
“三神丸”(叶氏三通癣大夫)及可雷软膏涂擦治疗效果也佳。中医成药治疗:采用传世中药组方,利用现代高科技术,萃取天然中药材浓缩而成,它是针对癣症易复发的特点,发挥中医优势,运用明矾、海浮石密陀僧、蛇床子、生半夏、牙皂等多种天然中药材,具有活血祛毒,杀菌止痒,可改短期内激活细胞再生,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肌肤恢复正常,从根本上达到康复的目的,
“叶氏三通癣大夫”被誉称为21世纪皮肤疾病的绿色健康品。头癣预防: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勤理发、勤换衣、勤洗被;避免与患癣病的动物接触;卫生洁具一人一套,以免相互传染。
4、性病性病:
全名为性传播疾病。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建国前,我区曾流行。建国初期政府对性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取缔娼妓,不久便得到消灭。1987年10月开始,本院配合县皮肤病防治站对县区境內的性病进行监测。2004年,设立爱滋病初筛实诊室。至后在2006年本镇查发并治疗淋病7例、梅毒19例,积极治疗。我国卫生部制定&&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指定八种性病:梅毒、淋病、生疱疹、尖锐湿疣、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艾滋病等。其中一级性病是艾滋病,传染性极强。本院治疗采用物理、药物、自体活菌疫苗免疫疗法。但单纯依赖抗菌药物是不够的,必须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和去除感染之因素(自洁为主),方可有效控制感染。
总之,传染病、地方病、皮肤病的防治措施,应按&&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进行卫生防治,关键在于管理传染源和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及保护易感人群。本院规定:1、重视健康检查工作,认真做好宣传卫生教育,注意个人、食品、环境卫生;2、建立和完善居民定期健康体检及接种疫苗制度,做到传染病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3、体检结果做到及时反缋,以免延误患者病情;4、做好健康档案的登记、分析工作;5、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疫情发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
十、公共卫生
1、劳动卫生
A、农业劳动卫生:建国后,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长河各种农药的应用量日益增多,品种逐年增加。五十年代常用的农药仅为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制剂等,到1987年已发展至菊脂类为主的23个品种。
1972年,本县区、医院加强农业劳动卫生监测和劳动保护,对施药人员做血脂胆碱脂酶活力测定,对农药中毒者进行及时治疗,使患者尽快康复参加农业劳动。
1981年以来,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大部份地区农作物治虫以户为单位作业,农药分散保管,无专人管理与专门容器存放,致使生活性的中毒事件增加。据统计1986年县共发生农药中毒49人,其中生产性中毒12人、生活性中毒37人,内死亡8人。长河也有中毒病例,并也有个别死亡者。按农药种类分以有机磷农药中毒为主。近年,随着农民健康意识增强,做好自我保护工作,中毒病人基本没有。2006年加强了职业病和农药中毒病人的诊治工作,全年无一例相关疾病发生。
B、工业劳动卫生:本地长河主要尘害作业有铅、苯、铬、锰、石棉尘、水泥尘、噪声等三十种。医院从1956年开始,设兼职从事工业卫生及安全生产的劳动卫生工作。1959年,本院贯彻落实县委
“关于加强对工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意见”,开展了防病、防暑、防毒、防尘、防寒、防潮为中心的工业安全卫生工作,并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安全卫生组织机构。1964年开始对社办石棉厂作业工人进行三年一次的定期普查与患病工人每年的定期复查制度。1979年8月至9月,本院配合省、地、县卫生防疫站对全民和县属大集体企业接触铅、苯、汞、有机磷农药和三硝基甲苯五种毒物的工人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和生产环境的卫生学调查。检调结果发现接触工人部分化验超过正常值,抽样点中不少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空气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983年5月起,对在长河地区的全民及县属大集体企业单位进行工业卫生的建档工作,使监督、监侧、体检工作逐步得到完善。后三年内所有企业均完成建档,建档率为100%。1986年,我区建立厂矿企业劳动卫生档案资料,全区共有厂矿数204个,职工数13357人,生产工人11585人,其中接触尘毒101人。有劳保安技人员专职5人,兼职173人。1987年下半年,长河区卫生院为全区乡镇企业职工进行了健康检查,特别对铸造和石棉作业人员进行拍片普查与复查,把查出病人调离原工种,进行适当的照顾。并要求有关厂进行管道吸尘装置的安装,使作业场空气中粉尘浓度降低,以利身体健康。2001年10月,贯彻执行国家&&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长河经济发展。近年来,医院成立职业病诊断、报告小组,对长河工厂企业建立劳动卫生档案。目前,长河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尘毒作业点有所增加。特别是有些个体办厂在居民区,生产操作时,机器所发生的噪音(日夜),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按法规整改处理。
2、学校卫生
建国初期,学校卫生主要由长河(周朝区)卫生所负责,帮助学校成立卫生室(队),培训保健老师,开展学生卫生保健指导,制订学校卫生工作计划及印发通俗卫生宣传材料。1956年县卫生防疫站成立后学校卫生工作有县防疫站医师兼管。七十年代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学生健康不佳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1980年,在县防疫站卫生科专职管理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具体指导下对长河中学、区中心校等学校的男女学生进行体检,项目有心率、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盆宽、呼吸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上臂伸屈围、月经来潮、遗精的最小与最大年龄及年龄组的第二性征分度。1982年,本院协助各中小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工作人员,采用0.05e4—2眼药水,对学生进行近视眼的矫治,连续治疗一个月后有效眼大增,视力增达52%,无视力减退眼睛。1985年,本区院配合县教育局与卫生局组织的对学校学生体质、素质健康状况追踪调查,具体项目有: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视力、听力、砂眼、辨色、鼻病、龊齿、扁桃体、心脏、肺、脾、脊柱、平足及身体素质测量项目等。1986年开展对全长河区中小学校(县农职校)学生进行头虱的普查普治工作。患头虱人数较多,占四分之一。对普查出的患虱学生进行了治疗。1987年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主要是调检患近视、沙眼、龊齿、头虱的学生,及时治疗。同时进行驱蛔药普服。时年建制镇,长河学校卫生建立档案。时年,长河学校配有校医、保健教师,中学都开设卫生课,小学不少也开设卫生课。1985---1987年,对保健老师及校医抓了业务培训。开展了近视眼眼防治工作,规定每学期要对在校学生进行二次视力检查,抓好
“二课、二操、二活动”(体育课、卫生课;眼保健操、课间操;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宣传各种卫生知识。对市职校、贤江中学进行卫生试点工作,加强学校食品卫生质量监督。同时对镇中心小学(幼儿院)的课间加餐进行卫生学调查。月,共抽调人员187人进行为时近半个月上门体检,全镇6所中小学校在校生5334人,实体检5334人,检率100%,并对龋齿、近视进行矫正、指导,并顺利完成计划任务。各科室据季节发病和群体生活的特殊性,整理印发防近、防龋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寄往各校以供宣传讲课之用。安排人员到校开展卫生知识讲课,深得好评。对辖区内学校学生的卫生档案进行复核,促使卫生档案更健全完善制度。
3、环境卫生
旧时及解放初,村民习惯在屋旁、路口摆设露天粪缸,遍及境内,垃圾滥倒,阴沟污水溢出,臭不可闻,苍蝇群飞,有碍村容,影响村民健康。1956年6月,长河乡环境卫生管理站建立,对粪便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先后建起了公厕。从七十年代始,环卫站对公厕每日有专人清洗,对粪便及时运送下乡、储存、或支援果园蔬菜基地,发展农村经济。对建镇区内的公厕做到及时维修。1986年起,每临夏秋之际对露天粪缸喷洒药水,杀蝇除臭。1992年冬,全镇为改变不卫生现状,着手清除露天粪缸,动员村民建造三格式户厕(卫生间),村又集体建造公共厕所。彻底清除了过去既不卫生,又不文明的现象
1956年前,长河只有轧棉、磨粉等小厂企业,排放环境中以
“三废”有限,农用施肥及农药应用较少,未构成环境污染问题。以后随着工厂企业不断发展以及施用化肥逐渐增多,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至1979年底长河企事业单位有10多家,其中县属企业草帽厂、乡镇企业阀门厂、五金塑胶厂等为主。污染源有化学染水、锅炉烟尘、塑胶粉尘、电镀废水、医院(学校)及集镇居民排放的生活废污水等。时年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县卫生防疫站充实技术人员增添设备。1980年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切实加强对环境卫生状况的监测和管理。我镇对
“三废”有关企业,根据群众意见反映,进行了排查摸底工作,对阀门厂的废水、废气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使邻近居民健康有所保障。1984年下半年,长河区配合县防疫站在丰水期进行本点水质十六个项目(水温,色度、臭味、浊度;PH、总硬度、铁钙、锰、硝酸盐氨、氯化物、耗氧量、硫酸盐、氧化物、硒;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长河监测点的队质化验,其中自来水7点,江河水及井水各3点,降水2点,水库水1点。1986年下半年,枯水期间对长河镇本地自来水厂的水源、出厂水进行17个项目的化验监测。同时对水厂的管网梢水每月抽样一次,每次五点,四个项目。长河自来水厂后期,因地下水源不足加之有咸味及监测合格率低而停产,由县自来水二厂取而代之,满足群众要求。1987年5月,长河对服务性行业的理发店、旅馆、影剧院、浴室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建立卫生档案。1997年,对村境环卫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乡片专人管理和住户配合管理相结合原则,实行垃圾袋装化和拉运有偿服务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全民卫生与健康意识。2006年,对长河河道,池塘、沟渠等开展了摸查监测,面积达六万平方米。并对镇内主要河道:马凉亭江、大路头江、周家路江、杜家路江、垫桥江、潮塘江、三塘江等拓宽疏通,种上水生植物,聘人定期清理水上污物。严禁厂矿放有毒污水入河,违者罚款,直至吊消营业执照。
近年来,重点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业撤离村庄向工业园区集中,既促进乡镇工业发展,又改善了村庄居住环境,达到尽量减少
“三废”环境污染,提高了环境和经济效益。农居建设实行由镇、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多层和高层公寓的方式或实行统建、自建相结合的方式。镇村间道路:路面全部用混凝土浇铺,硬化率达到100%;铺设下水管道,上挖覆盖阴井;河道增砌坎;人口聚居地设置垃圾仓、桶,专人每天清洁等,使村容村貌的环境卫生发生了明显变化,各村先后获得园林式村庄、庭院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加快文明新农村建设。2007年5月,本院开展了创建
“宁波市环境保护绿色医院”、
“无烟医院”等环境卫生工作。切实为来院者创造卫生的环境。&&&&
4、食品卫生
建国前,长河民间食品种类较少,限于小农经济的自产自销。饮食、食品卫生处于自流。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浙江省政府公布&&各市县管理饮食规则&&由县卫生院从事管理事项,派卫生检查员到长河区乡以突击方式对饮食店、水果店摊贩等施行检查,禁止售卖不合格卫生的各种食物,但多不落实。
建国后,县卫生院设卫生警察从事贸易市场、饮食店、个体摊贩等的卫生管理。1953年,因群众食用腌蟹引起急性胃肠炎及食用蕈类引起食物中毒等,县卫生科颁布公告、通知,强调卫生知识教育,讲究吃法,防止肠胃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生。7月,本县政府颁布&&慈溪县饮食业卫生管理暂行管理规则&&,对从事南货、糖果、炒货、牛羊猪肉、鲜咸鱼、水果、酱油、饭菜、点心、大饼、糕饼、糖坊、水作、茶坊、面馆、熟食类、罐头类等饮食行业进行卫生管理。1956年7月,成立县防疫站,有一名防疫师兼食品卫生工作。时年底前长河地区进行饮食卫生管理的卫生合格执照颁发工作,登记造册合格户与发照,并要求改善设施,新增二防(防蝇、防尘)装备,贯彻食品卫生
“五.四”制度(四不、四离、四过关、四定、四勤),促进了长河饮食业卫生的管理。1963年,长河区的保健员、炊事员等参加了由县防疫站组织举办的培训班,贯彻县人委
“关于核发饮食、水产等服务行业卫生营业合格证的通知”对饮食商店、食品加工厂(场)、冷饮、牛奶、酱作、水产、糖果、茶食、肉食品、理发、旅社、茶店(摊)等行业重新进行核发,并对饮食等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1972年本区院组织了一次饮食服务行业卫生大检查,大力整顿长河区乡的食品卫生与其他卫生工作,有力促进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日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长河也配有食品卫生监督员,负责全区的食品检查工作,从而形成三级检查监督网络。并设生产、经营食品单位的卫生管理员,使食品卫生管理工作逐步达到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时年始,长河每年参加县举办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化验人员培训班,收效显著。同时认真落实县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及食品从业人员每年一次健康体检的规定制度,监督食品从业人员定期到本院作健康体检,保障人民身体健康。1984年开始,对食品行业进行卫生大检查与饮食业各一年二次以上的常年检查制度,并开展卫生循环红旗活动。至1985年长河共发卫生许证810本,健康证1580本。同时对各类食品进行定期采样,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食品经营单位与个体经营者(商摊贩)进行行政处罚,没收销毁变质产品。1986年5月底,在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三周年之际,出宣传窗,并配合县全区开展食品卫生监督宣传法制活动。1987年参加县举办的食品卫生法知识竞赛。1986年,体检率97.4%。1987年,体检率100%。1988年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体检1020人,体检率98.7%。1989年食品从业人员应体检1220人,实查1201人,达99.3%,公共场所从业检查280人,达99%。近年来,对食品卫生按规定定期健康检查和培训工作。并对全镇厨师也进行从业体检,统一管理,使饮食卫生,聚餐人们吃得放心。进一步加强学校、单位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及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成立食品监督管理组,从而使长河食品监督工作更经常化、制度化、法律化。
5、卫生检验
1957年医院开始增设检验室,设备简陋,只有一架显微镜,主要为配合钩虫病和丝虫病的普查。六十年代初主要承担副霍乱监侧工怍,1965年工作重点转为血吸虫病的普查,同时开展了食品卫生的细菌学检验等工作。1971年配合县卫生防疫站对本县区自然性疾病---钩端螺旋体进行了全面调查,首次证实本县有六个区存在着该病的自燃疫源地,并同时模清了菌型分布,为随后菌苗预防等提供科学之依据。1972年医院组织区乡干部,参加了县卫生防疫站应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作了乙型肝炎相关抗原的测定。1974年开展水质全分析工作。是年的对患副霍乱者进行检索大便,监测本地水样及采水生动物标本。1983年配合县局调查县区痢疾杆菌分型及其耐药状况。至1987年院室能承担本地区各类微生物和血清学等检验,成为长河卫生防疫多科检验中心。1988年上半年抽三名人员对乡村医生的药品进行检查。时年,下乡为工人体检,监测出传染性病毒肝炎四名,及时隔离治疗。1991年9月,全市疟原虫镜检比赛中,我院以全优的成绩而居全市前茅。2006年4月,为肠道门诊的腹泻病采样送检19份。5月份对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情监测工作,共采血507人,无阳性病人。时年,配合中心慢防科做碘盐监测送检工作。对恶性肿瘤现症病人调检中,取患者和同龄健康者配对居民健康调查,并进行采血监测。对全镇水井监测摸底,并定期对水井井水余氯、大肠菌群等监测。同时,对境内各种水源进行水质动态监测,掌握变化动态,为保护水资源提供标准数据。近年来,卫生检验为医院卫生中心工作服务,如
“非典”、 “手足口病”
“甲型流感”等急性传染病和本院污水实行一年四季的监测,不仅卫生检验工作量逐年增加,而且质量不断提高。本院各项工作开展良好。为医疗和预防提供完善、可靠的科学依据。
十一、& 爱国卫生运动
(一)、 建国前卫生概况
民国时期,先由公安局统一负责环境卫生。民国二十九年,由县卫生院开始主管全县的卫生工作,主要厉行环境卫生,逢民间习俗节日,开展卫生运动,学校、村民均搞清洁大扫除,做好饮水卫生等工作。并实施种痘免疫。
(二)、建国后爱国卫生运动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季节性的清洁卫生运动,对饮水消毒、饮食业摊畈管理;建立群众性的长河镇(乡)卫生委员会;居民(村)卫生小组。卫生员监督卫生工作。初步改变建国前遗留下来的环境污秽和疫病连年大流行的局面。日,因敌机投细菌弹,县人民政府立即广泛宣传,揭开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序幕。1953年3月,成立长河区(镇)爱国卫生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织,在全区范围内环绕反细菌战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灭
“五害”,并在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节日开展清洁卫生突击活动。1956年,开展以
“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讲卫生”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区范围内组织除四害突击队,创建 “四无镇”、
“四无村”。时年开始,长河建立环卫站,实行对机关团体的粪便无代价收购。1966年以前从区到乡镇均有爱卫委组织,协助长河区医院做好参谋工作,利用民间习俗,过年过节,大搞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活动。长河、天元两镇建造了公共厕所。
“文革时期”组织瘫痪。天元厕所被拆除。1979年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被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恢复了各级爱卫会;整建群众卫生骨干队伍,建立和健全卫生制度和法规,开创了新局面。1982年开展爱国卫生优胜循环红旗竞赛。1988年5月,长河区重新调整充实爱委会组织,有8人组成,副区长陆孝新任组长,区卫生院副院长潘士良任副组长。1987年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改善环境,饮食(食品)及饮水卫生等镇乡状况的活动,争创文明卫生先进单位。近年来,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每日清洁与院内大请扫卫生制度,突击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保持环境整洁,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环境,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康复、治疗环境。并制定&&爱国卫生公约&&、&&除四害工作制度&&、&&清洁工工作职责&&等,加强了爱国卫生工作,努力创建整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人民群众体质。
(三)、农村改水:
民国时期,本地乡村居民多饮用河、池塘水及少量天落水、井水。吃、用水源混用,水质污染。因饮水卫生状况差,导致寄生虫病、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时有流行。
建国后始改造饮用水源。长河贯彻
“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把保护水源和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列入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因陋就简,对河塘水进行隔离用水、插木牌标记等进行管理。五十至七十年代初主要组织发动群众,挖掘饮水池和公用井、灶头井,建造蓄水柜。1972年5月,长河水库在海涂建成使用,它既可解决旱时部分用水,又可养魚。1980年以后,乡镇企业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日益增多,生活废水、农业遗弃物品腐败物质(有机污染为主)及农业上大量使用农药,钦用水受到严重污染,,而长河的北部一带被苦咸水包围,群众饮用水显得越来越困难。1981年3月,贯彻落实县水改办
“自力更生、民办公助、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开展农村改水的原则。长河采用地方集资的形式,在长河良棉厂东旁兴建农村公社自来水厂,先利用马凉亭江水,后因河水严重污染而改用地下水源。对近海边的北乡,属苦咸水地区,河水污染十分严重、缺乏水源、居住分散,采用建造家庭水柜收集雨水来改善饮水条件。1984年县农村改水办统一规划二类地区(长河)的饮用水根本问题,接受联合国世界银行无息贷款,兴建慈溪县第二水厂,配水管网逐步延伸至长河,饮用了梅湖水,受益于人民群众用水。1985年统计,全区自来水厂一座,水柜949只,丈口井167只,小口井6630只。至1986年10月,长河各村均安装自来水管道,每户也出资,多数支出由村集体负担,并安装分户水表,家家户户饮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使长河用水状况大有改善,同时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下降。1999年底,由于原小铁管道时久而老化,长河又改建自来水管道,加粗加长,材质新塑胶,不易破裂生锈,使之水压升高,村民、居民用水满意。2006年,长河严格实施水井监测,做好肠道传染病控制。我地是属缺水地区,有不少居民仍以井水作为一般生活用水的补充,以往每年都有因水井污染引起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事件,因此,确保水井的水质,是预防霍乱、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今年,我镇对29口一类井进行填埋处理,对91口二类井进行了加盖处理,对81口三类井进行了消毒,定期监测,对5015口四类户井进行消毒指导。并完善水井管理档案,定期做好消毒监测工作,减少疾病发生。时年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比例比上年同期下降23%。近年来,长河全镇均饮用上慈溪市自来水公司监测过的清洁自来水,水井则解决夏季一时用水紧缺问题及冬季冰冻天洗物之用。。
十二、卫生巡回医疗
医院巡回医疗开始较早。1951年建所(院)起,医院经常组织医务人员下乡,主要任务是:进行卫生宣教,开展防病治病,培训乡村卫生人员。派出的医疗队名称多样,有巡回医疗队、
“双夏”医疗队、地方病或传染病防治医疗队、计划生育医疗队等。医疗队深入村庄,开展农村医疗扶贫,并健全制度,深受群众欢迎。巡回医疗的历史是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卫生院始,巡回医疗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其间还出现了对口支援医疗卫生等三下乡形式,而前不久实施的”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则可以称为是巡回医疗的最新成果。合作医疗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
“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并被作为
“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据现有史料记载及有关人员回忆,本院医疗队下乡情况如下:
1953年,医院出动医生到章家路村里路亭调查丝虫病人,并积极宣传预防和医诒工作。1956年8月,医院派出抗台医疗队下乡,开展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及抗台抢险工作。1958年10月始,长河区各人民公社基本上都建立起卫生院,此间出现了对口支援医疗卫生等三下乡形式。本区大力开展办合作医疗的政治动员,促成1969年合作医疗高潮。1973年,劳文龙医生由省卫生厅组织医疗队,出国非洲马里国,下乡巡回医疗,经二年后回国返院。月,医院下大云乡收花站举办长河区第一、二期
“赤脚医生”培训班,参加人数各为53人、49人。1975年11月,医院抽调人员下乡天元镇收花站,举办全区农村医生培训班,参加人员45人。时年、医院协助各村都建立合作医疗站,并协助
“赤脚医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使离医院的远路群众就近就医,缓和农村求医难问题。时年,本院协助全区各卫生院设立肠道门诊。1978年,派员参加县、地区计生手术队。特别是下乡支援逍林胜北公社和象山下沈公社的绝育手术。1980年,长河又遭副霍乱流行,医院配合县防疫站下乡到七个公社(乡镇)22个大队(村)二个单位,开展该传染病的预防医治工作。1982年,本院下乡,协助绝大部分的乡村医生建立新的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谋经营村级医疗站。尽管乡村医生制度在性质上有所改变,但能起到医垸所解决不了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是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随叫随医、服务态度好、社会效益高;1984年,本院下各乡镇卫生院及村医疗站协助制订改革方案,实行经济目标管理,奖金浮动制,按多劳多得的原则分配核算奖金。1986年6月,医院下村为儿童体检,人数达到1000人次以上,同时还组织医务人员下学校进行体检,人员达600余人。10月,医院协同县防疫站来长河大路头村抽样,进行全面丝虫病防治调查工作。1987年,医院定期下乡协作的医疗站,长河全区有61个村,占全区72.5%;79个乡村(赤脚)医生。时年,医院组织部份医务人员下乡进村,对全区乡镇企业职工进行体检和下村定点为全区幼儿体检。1989年,医院团员为职校及镇校700余名学生体检。时年妇保科上门为幼儿班讲卫生课六次。并组织二个手术队下乡巡回腹扎。不少难产就地解决。
九十年代以来,医院把着眼点放在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解决来院病人看病难的问题上,同时把为农民服务方式,由主要依靠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转为主要帮助乡镇卫生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使更多人的一般疾病能就近、及时得到治疗。医院先后在镇西垫桥、沧田等地设分院、与乡(村)卫生院(站)建立医疗扶贫关系,努力帮助下属单位培养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医疗水平,并指导开展手术,参加会诊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治问题。1991年上半年,医院为212个乡镇企业的5323名职工上门体检,并建健康档案。下半年为5000余人次做肝功能检查。时年,医院购置大型救护车一辆,为下乡急救更好服务。1995年6月,
“02”病在我镇沧田发生首例,后境内又陆续发生72例,医院采取紧急防治措施,组织医务人员下乡开展预防治疗工作。1997年12月,长河镇政府关于&&村级医疗机构开展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颁布,促进村级卫生医疗工作的进行1999年,医院开展
“爱心献功臣”活动,组织18名医务人员为本镇29名革命功臣进行义务体检和健康咨询,免费赠药品2000余元。2005年,长河镇联村保健医生考核实施细则和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办法及工作制度出台,并建立每季度一次的镇医疗机构例会制,保障了巡回医疗制度化、规范化。时年6月,镇社区责任医生上门巡诊制度出炉,并致全镇群众的公开信。时月趁“六.一儿童节”,医院为集居儿童体检1498人,并化验血色素。时年,对结核病访视34例。2006年,长河镇
“健康社区行---社区卫生服务年”活动开展。并出台&&镇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培训训指导方案&&,成立培训指导组,下分三小组。6、7月,医院进农家、工厂开展卫生知识讲座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的意见&&出台,并协助各村都建立老年活动室。9月,召开
“社会办医疗机构依法行医”群众监督员座谈会。时年,联村保健卫生活动下村5882人次,回访病人1211人次,健康教育1831人次,医疗服务821人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实行转诊967人次;60岁以上老人都建健康档案,发健康资料20451份、健康处方7019份,开展讲座138次,受教2673人;开展十种慢性病调查摸底,并开展相应的随访工作;开展残疾人康复和建档12485份,计生指导服务12311人次,建家庭健康综合档案14450户,上门康检20647人。对结核病防治随访19例,随访率100%,并做好督导服药。2007年,联村保健下村2164余人次,入户3773户,回访病人1321人,开展健康讲座199次,受教6545人次,医疗服务561人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实行转诊1167人次。各服务站小病优惠51520人次,累计118.28万元。为7681个60岁以上老人建档随访,发资料20451份,健康处方7019份,开展健康讲座138次,受教2673人次。建家庭档案14458份,开展残疾人康复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工作。同时,落实糖丸强化免疫儿童接种工作。2008年1月,医院推荐垫桥、高兴、大牌头、宁丰、长丰村服务站为市首批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月、5月,分别举办了由社区服务中心各级人员参加的麻诊防治、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培训班。4月,医院响应开展
“爱康志愿服务大队”活动,并制订了“家庭病床工作制度”。同时,村村建立了联村服务站。有公卫员11人。时年,联村医生下村1192次,总入户5968次,回访病人1321人,开展健康讲座111次,受教3197人次,医疗服务1559人次,实际转诊717人次。继一轮的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3600人,妇女健康工程1720人。加强了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和重点疾病的管理,总患病2959人,累计下乡随访次数11372人次。同时,对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8153人,建档率100%,随访25017人。困难人群送医结对40人,服务总数480人。服务站小病优惠55464人次,累计96.64万元。2009年5月,长社卫&&关于进一步加强慢性病报告和管理工作&&出台。时年,医院医生与离退休干部结对,定期上门检查,服务到家。
附& 1978---2011年医院健康检查情况统计表
1988---2011年做围产期保健访视统计表
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标准调查表
历年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历年肠道门诊疾病统计表
历年发热病人门诊统计表
历年预防接种人数统计表
历年地方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层卫生巡诊工作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