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僵化主义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秋石客:为什么要提新社会主义(原创首发)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0:32:35&)
60694字(1199/24)
( 23:17:19)
81字(19/0)
( 21:45:11)
29字(15/0)
( 18:21:58)
331字(16/0)
( 17:52:22)
28字(11/0)
( 17:17:44)
82字(17/0)
( 14:54:08)
77字(18/0)
( 13:56:45)
( 13:22:45)
60字(22/0)
( 13:16:20)
62字(10/0)
( 12:48:11)
75字(17/0)
( 12:35:15)
27字(14/1)
( 13:46:04)
( 12:12:09)
( 12:06:29)
24字(10/0)
( 12:06:09)
193字(28/0)
( 11:58:34)
65字(12/0)
( 11:46:40)
40字(19/0)
( 11:44:37)
10字(13/0)
( 11:39:16)
107字(25/0)
( 11:30:41)
164字(20/0)
( 11:29:29)
17字(19/0)
( 11:15:37)
( 11:11:12)
15字(11/0)
( 10:47:1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邓小平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论述
导语:邓小平认为,应汲取苏联不断丧失改革机遇而最后导致垮台的教训,中国不应错过改革时机,不允许让改革半途而废,从而重蹈苏东国家覆辙。
今年8月22日,是明确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上述重要思想的提出与他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的、长期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深刻认识有密切关系。邓小平有关苏联社会主义的精辟论述,大大加深了我们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改革必要性的理解。
不走苏联社会主义的老路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相当一个时期是搬用苏联的做法。跟着走了一段后发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存在不少问题。毛泽东在1955年底提出了&以苏为鉴&。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前《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鉴,在&农、轻、重&与&国际关系&等方面不要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要引以为戒&,&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苏联和我们不同,一、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二、后来又有了一个十月革命。所以许多苏联人很骄傲,尾巴翘得很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0&744页)
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传出后不久,毛泽东曾对胡乔木说:&苏联揭露的斯大林统治,其黑暗不亚于历史上最专制暴虐的统治。&他还表示,中国应该走出一条比苏联更好的道路。但遗憾的是,毛泽东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并没有跳出或突破斯大林模式这个框框。正是这个原因,后来中国把斯大林模式出现的错误基本上实践了一遍,并且还发起了&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地认为,把斯大林神化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反面教训。他指出:&同过去剥削阶级的领袖相反,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不是在群众之上,而是在群众之中,不是在党之上,而是在党之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一个主要的功绩,就是告诉我们,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4&235页)邓小平后来指出,中共八大时期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做的重要探索,后来被不断进行的&左&的政治运动与思潮沖淹了。
邓小平再次执政后,在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斯大林模式提供的教训,不断地批判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日,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很多方面学苏联,是吃了亏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按,指科学教育领域)都要学习,引进来作为基础,不管那些&洋奴哲学&的帽子。我们实行&拿来主义&。&(《邓小平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211页)
日,邓小平在国务院会议上说:&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要表现它的优越性嘛。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二十八年只搞了二千三百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上,第277页)
同年9月15日,邓小平又说:&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说来,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多少年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的脑筋开动得也不够,这些年来思想僵化了。企业管理,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
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页)
他还讲:&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上,第261页)
邓小平总结我国发展历史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多,走的路是比较曲折的。因为我们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叫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比我们搞得早的有苏联,还有东欧。我们开始是照搬他们的,看来他们的东西也并不那么成熟。&(《邓小平年谱》(下),第1049页)
中国的革命者,为什么从&走俄国人的路&转变为&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十月革命后,在苏联所建立的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人们常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后来,实际上更多学到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列宁在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结束后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遗憾的是,推行新经济政策时间不长。到了1929年,斯大林宣布&当它(指新经济政策&&笔者注)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选集 (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196页)
日,邓小平在谈及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道路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想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39页)邓小平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明确肯定的只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1928年)的8年。
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改革
邓小平从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改革必要性时说:&斯大林犯过错误,就是搞得太死了,搞得太单纯了。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一个时期衰退了&。(《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2页)这是针对斯大林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与僵化讲的。
一定的经济体制模式是由一定的经济理论决定的。计划经济的理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未来社会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市场的社会的理论。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前也与马克思、恩格斯持相似的看法,把社会主义经济视为产品经济。到了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改变了上述看法。后来,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直到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最后形成的历史时期,有关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尽管中间有所变化与发展,但商品经济、市场调节作用等观点一直不占主导地位,有不少争论,并不断遭到批判。而产品经济观,即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市场的调节作用的观点,一直居主导地位。这也成为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难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社会主义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至今尚在实践中,并未成形。中国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总结,明确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社会主义远未定型,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在此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日益完善、成形。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必然要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进行改革。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说过:&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的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中文版第1版,第443页)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同上,第138页)改革是革命,是一个不断进行的革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指出:&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东欧各国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倒下,日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后的20多天,即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急于启航南巡。在我看来这次南方之行的背景有二:一是国内改革受阻,姓&资&姓&社&的争论不休;二是苏联垮台,使邓小平产生了加快改革的紧迫感。他十分清楚,苏联垮台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走入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些领袖人物。早在1980年,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时就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很大的不幸。&小平同志还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同上,第333页)
因此,邓小平认为,应汲取苏联不断丧失改革机遇而最后导致垮台的教训,中国不应错过改革时机,不允许让改革半途而废,从而重蹈苏东国家覆辙。
通过改革把经济建设搞好
理论的僵化导致体制的僵化。不能及时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就不可能及时地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长期以来,苏联一直批判市场经济,勃列日涅夫时期最为起劲,认为市场调节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学者所说的资本主义式的&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邪说&。它会使中央计划机关只起情报中心作用,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造成经济混乱。1979年,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院长麦德维杰夫发表文章强调说:要揭露借改善计划制度之名,而引向&市场社会主义&方向去的&伪善建议&,要积极地抵制这种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谰言。([苏联]《经济报》1979年第26期)长期的理论僵化,使苏联难以进行根本性的经济改革,也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力。
如果我们对苏联经济建设综合地、从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与目的的视角来考察,可以认为,苏联并没有把经济建设搞好,这主要表现在:
随着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功效日益衰退,苏联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递减,即出现了由高速、低速、停滞到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递减趋势已十分明显,到1990年社会总产值已为负增长2%;落后的增长方式长期不能改变,经济的增长是靠大量投入新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达到的,是一种拼消耗、浪费型的经济;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半封闭的经济;不少经济政策往往脱离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发展经济的政策,往往不是立足于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苏联解体前夕,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市场上真是&空空如也&。
苏联经济建设没有搞好,这说明苏共既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更难以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对最终苏联解体与苏共垮台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邓小平在东欧一些国家发生剧变后的日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一次谈话中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4页)后来在1992年初,也就是在苏联发生剧变后,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正如有的学者说的,&真正看透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各国失败根本原因的人是邓小平。&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有关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不要苏联特色,而必须扬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别的道路
&&&&作者:
  去年我们刚刚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今年又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到明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已170年了。历史可以告诉未来。近170年的慷慨悲歌、凤凰涅,一个甲子的筚路蓝缕、艰辛探索,30多年的柳暗花明、沧桑巨变,验证了一个科学的论断,熔铸成一条坚定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华民族被甩在了世界发展大潮的后面。国家四分五裂,社会战乱不已,人民水深火热。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追赶潮流,救亡图存、奋发图强,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必须具有代表中国社会前进方向、能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先进的阶级力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什么样的阶级力量才能肩负起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领导责任呢?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的救国方案。然而,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只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中国革命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古老的东方大地才透出复旦的曙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救国于危亡、拯民于水火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寻求救亡和复兴的道路是那样山重水复,艰辛多难。“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人的切肤之痛。痛感于别人的先进和我们的落后,一开始,许许多多的人把“取经”和学习的目光投向了西方。主张“师夷而制夷”者有之,主张“全盘西化”者有之。然而,“学生”欲师从“老师”,“老师”却总是侵略“学生”,学“西方”谈何容易!几经挫折和困惑,终于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步西方资本主义的后尘没有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横空出世,对中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启蒙。对此,毛泽东同志有过非常贴切的描述:“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就峰回路转,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用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它是通向社会主义的“直通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乃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的现代化从此有了社会制度的基本条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中国史的一个根本结论。
  有人提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进入了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误会”。这种认识如果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情有独钟,就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如前所述,近代中国不是不想走资本主义的路,但是走不通。因为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要推行殖民主义,而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们不愿意看到、也不允许中国独立和富强。为了实现长期奴役中国的目的,帝国主义势力竭力维护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竭力压抑和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和顽固愚昧的封建主义势力的夹缝里艰难挣扎,难成气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和勇气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那种希望中国先发展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的想法,是脱离近代中国实际而一厢情愿的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千帆竞发,中国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
  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找准了,走对了!找到这条路是国之大幸、民之洪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没有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追求消灭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制度的“大同世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憧憬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描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指出社会主义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终将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一直鼓舞并激励着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社会主义实践尽管在曲折中发展但已经显示出不可战胜的生命力,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毫无疑义,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要吸取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之所以区别于资本主义,有着其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有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清醒而又坚定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和事业发展的领导,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搞改革开放,“老祖宗”没有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姓“社”而不姓“资”。正因为这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拥护,才能从本质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命根子,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改变,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决不会走改弦更张、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列宁早就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制度,形成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经过60年的曲折探索,30年的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已经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没有完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因此,希望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实现我们的目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只要我们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要求的那样,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锲而不舍,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网站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