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叫怀庆府许寨村,现在生产许可证在哪里办理

柯 针 寨 村 的 往 事(五)-聊城文化部落
当前位置: >
柯 针 寨 村 的 往 事(五)
18:57:05 编辑:文化部落 阅读:1929
柯针寨的往事(五)
十、年节民俗掠忆
地方民俗,不少文史都有叙述,都较简略,同时城乡不同,村与村也有异,只将此村的突出点记述如下:
腊八节& 腊月初八,人称是腊八节。在前一天削了枣树枝条,枝条的柯针上插约2公分长的格档瓤子,起早插到粪堆上;这天一些人家做腊八粥,一般是用枣加黄米做黄米饭,或再加点豇豆、绿豆等自己地里种的东西。中午做好米饭后,端着往枣树上抹,大约是上供,或许也是枣树节。
准备过年&& 闲了一冬、熬苛了一冬天的人们,虽当家人为筹措过年花费有困惑和“年好过春难熬”的压力,多数人对过年还是有极大的兴趣。过了腊八,各家都准备过年,一方面磨面、碾米、轧黄米面,换油换酒;一方面变卖粮食、柴草、鸡羊猪等想各种办法“变钱”,买祭神、祭祖和年后待亲戚的荤素副食、菜蔬。妇女们蒸制花糕、枣山、财神饼、馒头、米面团、粘窝窝及包粗面大蒸饺、菜团等等面食,都蒸的成缸、成囤,足足吃出正月。同时炸丸子、藕、地瓜,蒸焖子,炖肉等等,准备的也足够祭祖和待客的。再就是置备祭奠用的香、黄表、元宝、锡箔、鞭炮、冥纸、蜡烛、神像、门神和写对联、马子的红纸等等。
辞灶、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这天晚上先给灶王爷以粘糕、粘窝窝上供,意思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方便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浪费粮食的现象,以防降灾惩治百姓。再揭下灶王像,连同用草扎好的马、马吃的草料等点着,一家人跪拜为灶王爷送行,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带回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
这天起,各家都清理院子,打扫房子,写对联。准备请神灵、祖先,年后接待亲友拜年,积累了一年的垃圾、杂物,一冬天的积雪,都清运出去。因房子窄狭,住宿、做饭、存放东西都在一个屋里,一年来粘积到屋顶的灰垢、“屋油”、物件上的尘土,平常难打扫,进行一年一度的大扫除。把全部能动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从房顶、墙壁到地面彻底打扫,然后再把东西搬回安置好,一般得须多半天的时间。
村的人能写字的少,都往会写字的家里送红纸,他们一写就是好几天。
孩子们筛香灰、装香炉、糊灯笼;削柏树枝捆绑成把挂到门框上准备给门神插香……
除夕&& 这天下午各家都贴对联、贴门神、供神像,将家堂轴子挂正房中央、摘掉神主外盒安放在条几上,安放好香炉、蜡扦子、挂上桌围。贴对联、门神,有的户把上年残留的对联、门神刮干净才贴新的,说刮不净小孩好“皮脸”。
那时做蜡烛是个体专业户家庭生产,石蜡还没来到这里,是用苇子杆缠以棉花作蜡烛捻子,沾融化的蜂蜡和牛油,冷却后再沾,沾到适当大小时削整成形。底头有苇杆孔,可插到蜡扦子上或灯笼里;也有买瓷或铁质仿蜡烛形的灯,可穿捻灌油插到蜡扦上代替蜡烛。
男人打烧纸、“花纸”,就是用圆木刻制的制钱印模在烧纸上打印,意为将纸变成钱;再将打好的纸花开,三张或四张折成一叠,以便分散燃烧。那时的烧纸长约30公分,宽约10公分,100张为一刀,过年也就是买两三刀,不花开烧时分散不过来。妇女不得打纸,说妇女打的纸是铁钱。
请祖先&& 临近天黑,各家的老少男人们都带着鞭炮、香、烧纸去林地或朝林地方向放炮烧香烧纸磕头,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炮,都是当地产的,约直径八九毫米粗,四五公分长,每挂大都19个头,还包括一个没药的炮筒充数,陆陆续续的也就是响十几声。请祖宗回家后,摆上供,点着蜡烛,烧香烧纸,全家磕头。然后,男人们手持点燃的香,到同宗各家,一户不漏的“散香”,就是给各户回家过年的先祖请安致敬。
散完香,置酒菜端到近支长辈家、家堂轴子前餐饮辞旧,好像子孙们在先祖面前团聚。结束后,各自回家抱湿柴在灶门前点火嘌蹋健嗨睿啵保砬蟪衾茨晁睿啵┗肌
不少家或栽高杆或在大树股上绑滑勾,拴上绳把灯笼拉到天空,谓“天灯”。据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到最后一个,竟忘了给自己留位子,便自封天灯底下是自己的位子。平常“太公到此,诸神退位”,也就是不管到哪个神的位子,都给他让位。但这天夜里谓“诸神下界”,各就各位,享受人间祭祀,太公就只能到天灯底下自己的位子上享祀。
过年、拜年& 除夕夜里各种神案燃香不断,至午夜,各神案灯烛齐明,摆供、煮水饺,斟酒、烧纸、上香、放炮,全家向各神位、先祖神位跪拜磕头,谓之过年。之后,家里的后辈向长辈磕头拜年。
至天亮,男人们由同宗近门到远门、再到庄乡,到翁庄,逐户拜年。到各家先向祖先牌位磕头,再给这家由长至少逐个磕头,直至给哥嫂辈磕完为止,往往磕到下午才能拜完庄乡。到各家拜年时,这家如有与拜年人同辈或是晚辈的人在场,须陪拜年的人一起磕头。拜年的人在路上相遇,双手拱揖口诵“见面发财”。
妇女们梳妆打扮、穿上新衣,年轻的头上插花,由老年人带领到院里近门磕头拜年。这年新娶的媳妇,同时由婆婆或嫂子教导对诸长辈的称呼。
初三开始,按隶属关系远近、长幼的次序,逐一串亲戚拜年。到亲戚家除给他全家拜年外,亲戚还要领着到他的本家近门按辈分逐一磕头。那时步行,一天只能拜一村的亲戚,人少亲戚多的户有的要拜到正月十五还拜不过来,嘲戏说“拜年拜到十七八,也没馍馍也没汤儿”。
扫财、抢财&& 初一这一天,地下无论多脏都不准扫,不准往外倒垃圾,不准泼水。称地下都是财不得扫走、倒走。水缸是除夕担满水的,如缺水似断缺饮食。直到次日早晨,从大门口往里扫院子、扫屋,也就是把财往家里扫谓扫财;抢早去井上担水,谓之抢财。
送祖先&& 正月初二起早,各同姓家族聚集一起集体到林上上坟。即已过完年,送祖先回墓地。刘姓家族人数最多,每年都敲锣打鼓吹奏喇叭欢送祖先。先到老林给所有的坟茔不论有无后人都先压坟头纸,再放一叠纸,谓之“散纸”,所有坟丘都能得到一堆纸,然后燃纸、放炮。之后由族长带领,辈分长者在前,辈分幼者在后,按墓丘的长晚辈分次序逐个磕头。祭完老林,再分别到迁出的各林“散纸”、磕头。饭后,部分青壮年扛了铁锨、带着纸、炮,到城西南始祖林上坟埋土。
初二这天,有先人去世未过三年的,亲戚朋友都来,中午置供到坟上祭奠。
预测年景&& 群众普遍有“初一高粱初二黍,狗三猫四,猪五羊六,七谷八麦,九果十菜,收(棉)花不收花,要看正月二十八”的说法。特别是粮食作物,有部分人相当重视这种预测。也就是那一天如果晴天就标志这种作物收成好,如果是阴雨雪,这种作物就收成不好,作为选择种植品种时的依据。
正月十五、观面灯&& 正月十五人们也称是小年,也要烧香上供、放鞭炮。祭奠完,收起家堂轴子,神主入函,发(烧)天爷爷像,过年结束。如不发天爷爷像,据说会把这家吃穷了。
元宵节在城里有灯棚、铺户各家都挂灯,人们都去观灯。乡下没有,他们是观面灯。面灯是用除夕夜包饺子留下的面块捏成,按月捏角,闰月捏十三个角。中间用秸秆缠绵花做捻,添上油点燃,用托盘端着面灯,照遍全家各屋、全院、场院、栓牛桩等各个角落,以示灭掉各种邪恶、秽祟。然后放置在正房大桌上,观看灯捻烧的灯花,花大象征年月好,花小象征灾害多。次日把面灯放到锅里蒸,看灯碗里蒸馏水:如水多预示雨水丰富,如少预示有干旱。也有的户这一年有几个月捏几个灯,按代表的月份捏角,观察各月的灯花、雨量,给人们心理一个安慰。
还有测雨豆,就是把一节秫秸劈开,由上往下按月将豆粒摁入秫秸瓤里,合上秫秸用线绳缠紧,泡到水缸里,次日捞出解开线绳,代表那个月的豆粒泡泛,表示这个月雨水多,干粒就是没雨。
二月二、打囤& 这天除吃用豆子炒的“蝎子毒”外,各家都在太阳未出前,用过年下饺子时烧的灰在屋内、院子、崖头、场院及一切自家有空的地方画圈――打囤,期待着丰收。在大门外画梯形的灰道,象征步步登高。并用此灰撒遍各个角落,诅咒杀灭一切害虫。蝎子是螫人最厉害的虫类,人们恨它,吃豆子炒的“蝎子毒”就是把蝎子螫人的螫针吃掉,使免螫人。
清明节& 这天起早往门框、神案插柳条。早饭后去林地上坟添土,刘氏居民集体去城西南老林、龙湾西南小林上坟埋土。也有的说,正清明这天上坟后代好出“愣头青”,早三天、晚三天都是上坟适宜的日子而改时间的。午饭一般户焖小米干饭,喝菠菜汤。还特别喂牛一碗饭,说“打一千骂一万,等到清明吃顿饭!”
五月节& 五月初五早上,各家门上、神案插艾枝。却很少包粽子的,因为需要鲜苇叶,村里没苇坑。传说坑里栽苇子,其根到处乱钻,必然破坏风水,没人敢栽。亲戚有苇坑的,打来苇叶,用黄米或大黄米掺枣包一锅,分送邻人。绝大多数没采苇叶的条件,就摘个自己种的新下来的北瓜包饨包子上供、过个节。
八月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只有城里糕点铺卖月饼,很少有到城里买的;即使有顺便进城买的,也就是买几个八个头一斤的。普遍的是买几个当地产的梨,有石榴树的户摘几个石榴自用和送人,再到地里摘半篮子将熟的黄豆荚煮了,待月亮东升都摆到院里桌上,烧上香,全家给“月老娘”磕头,说这是“能见到的神”。豆荚是供给月亮中玉兔享用的。上完供,全家有的一人分供品,月饼分一块或半块,一或二个梨、石榴,豆荚管吃够,算是过了个满意的中秋节。
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祭祖节& 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到林上压坟头纸、烧纸,添坟,磕头。
信奉的神灵& 村人几乎家家在正房门东设天地神龛,供奉天爷爷――玉皇大帝。在灶门上墙上支板,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一般喂牲口的人家,在牛圈槽上方支板供奉马王爷、牛王爷。做买卖的在里间屋设神案供奉关公、财神。少数老妇人供奉菩萨奶奶等。
求雨、打醮& 麦后如果久旱不雨,人们就把真武庙神案上的小真武爷、关帝庙中的小关老爷抬出摆在露天底下晒,再紧不下雨,大家就头戴柳条盘的帽圈,扛着各种农具,抬着神像敲打着求雨的鼓点,串村求雨。到村后,这村民众下面叶、烧香上供,跪一大片求雨,长时间不起。有时真的下起雨来,无论下多大也仍跪在那里求,表示诚心。大家心里明白,久旱的土地一场雨是下不淹的,淋坏了神像,重塑金身,因此一直跪到雨停才起。
除此之外,村里也打过两次醮还愿。一次是1937年上大水,为保住房屋庄稼不被淹没,祈请龙王爷、大王爷免在徒骇河决口。后来没决口,唱大戏六天还愿;一次是1942年闹蝗虫,村人集体向天上表跪求,乞求蚂蚱神给人们留口饭吃别把庄稼咬完。最后庄稼有几成收成,即请二十多位僧人在村中搭棚设坛、在村周路口搭数个神棚,迎请各路神佛祭祀、焚香诵经做法事谢恩。
泰山上香、拴娃娃、换童子& 村人信奉泰山老奶奶。刘云会家有从东阿县泰山请来的泰山神画像轴,逢年节专设神案供奉,村人大都持香、黄表前往祭拜。村里还成有刘氏香社,大家按股份拿钱,每年三月按次序分批去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镇)泰山上香。那时大多数人不知有泰安泰山,只知泰山在东阿县,其实在东阿县的是少岱山、也称小泰山。据旧志记载“少岱山,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起,有六天的庙会,届时四方游客商贾云集于此,山会规模之大,百里之内城镇庙会难与其相比。”劳累多半辈子的老翁,围锅台转了多半生的老太太,难得有这么一次开阔眼界、见识世面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乞求过多半生泰山奶奶保佑的谢恩,虽年老甚至移动小脚行动不便,有对神灵信仰的精神支撑,也勇于前往。她们雇了人力推车,边坐边行,来回七八天,买点平原见不到的稀罕山货,或为儿媳栓个娃娃,虽劳苦不堪,却总算了了一种心愿,感到极大的慰籍和愉快。
村里没男孩子的户拴娃娃是常事,就是到泰山庙里的送生奶奶、催生哥哥塑像面前烧香、磕头请求赐给一个男孩,然后在其脚下塑的众多婴儿中选取一个,或抽签测定一个,用红头绳拴上脖子,把他的小生殖器掰下,拿回让要孩子的妇女喝了。待生下男孩,村人前来贺喜,凑份子办公单,给婴儿打制一套银器,一般有麒麟、锁、镯子、手脖戴的瓢、印和帽子上订的寿星和长、命、富、贵四个单字等,主家设宴回谢。待孩子长到七八岁,请神汉或神婆摆上供品,焚香燃纸,将买来的纸扎男童烧掉,全家跪拜,乞求用此男童换取栓来的娃娃,以防山神将栓来的娃娃招回,男孩夭折,这叫“换童子”。上世纪四十年代后,社会战乱不息,“上山进香”就自停了,没处拴娃娃了,却仍有不少“换童子的”。有的人对孩子过于溺爱,有的孩子不甚健康,有的智力稍差,就去找那些新出现的神婆观香,她装神弄鬼说孩子是某佛某神身边的童子,不给他换一个顶替,孩子的命难保……孩子的父母爽口答应。后世人不知怎么换,请教神婆,神婆先是叫买鸡鱼肉酒点心等给她,她给代换;逐渐送的鸡鱼肉酒等吃不了,就叫拿几百元由他代买供品,给换。在以前“换童子”尚可附会,现时连个牵强的理由也没有,明明是骗人,可不少人依然相信。
生孩子& 不论添的孩子是男是女、是不是栓来的,生下孩子后的第三天,婆母即请人用黄表纸写马子,马子有五张:“天地之位”、“灶君之位”、“宅神之位”、“催生之位”和“送生之位”,分别在天地神龛、灶王板下及产妇炕前连同黄表一起焚烧,同时以面叶或水饺上供、磕头。以示给孩子神前落户和感谢催生哥哥、送奶奶给送孩子。
娘家母亲一般三天、六天都去,送糖送鸡蛋,十二天亲朋去送汤米。除去很近的亲戚拿十个、二十个鸡蛋、或二斤红糖、或二斤江米外,大都是四包或六包挂面、小米。
婴儿穿土裤、揣孩子&& 孩子出生之前,家人就缝制约二尺长一尺宽的布袋,口处剪成凹形,两边留豁不缝到头,以便好装孩子。里边装上土,任孩子屙尿。一个土裤,老大穿了老二穿,可供七八个孩子用。孩子出生前,先找沙土“矿”,选好沙土层,挖出来晒干,过罗,储存到土缸或砖垒的池子里。用时将土盛到炖土的盒子里放在做完饭的锅底下炖,或烧一块半头砖将土烙热,一天换三次。人手少的家庭,小孩子一睡就是一岁多,用纸或秫秸之类扎个什么东西挂到他的脸上,供他看、用手勾,大人关门去干活。母亲干罢活回来时,连跑带颠赶回去喂奶,有时孩子饿得哭哑嗓子、有时就哭困了。
冬天和早春,大人得闲,就不叫孩子睡土裤了,对七八个月或一岁多的孩子就揣起来。从孩子的大姐姐到祖父母都可穿上大襟棉袄,给孩子穿上夹袄或小棉袄,带上小帽,孩子的两腿分伸到大人两肋间,坐到大人的大裤腰上,掩上大襟,扎上大腰带。孩子可以在里边玩,不冷,大人可以串门、到当街聊天。
给孩子叫魂、驱鬼& 孩子受到惊吓或发烧昏迷、惊闹,就以为是掉了魂或野鬼缠身。有的用高杆吊上一柱点燃的香,挑过房檐招魂,意为孩子迷失的魂见了香便回到家来;有的在灶王爷前烧纸或吊香,意为请灶王爷去找回孩子的魂;有的用一小口咧嘴的大肚瓶倒立在水碗里,底上压张黄表纸,点燃四角,嘴里求告“哪方吓着那方咕噜”,因瓶子周围加热,内里空气膨胀,立即就从瓶口的某一方咕噜出气,就断定孩子的魂在那一方向,将孩子穿过的衣服搭到耙子上往那个方向去拉,边喊着孩子的名字“××,回家哩……”意为孩子的魂或被砖头、瓦块、坷垃等物压着不能回家,一拉动、魂就附到他的衣服上跟回来。如这些都无效,那便认为可能是家里己死的人的魂见孩子亲或没钱花的野鬼想讨个纸钱,缠着孩子。便剪个小纸人,放置孩子身上,再将黄表纸剪成条在孩子身上拉,待小纸人被纸条粘起,连同纸条一起烧掉,把灰送出院外,意为将鬼魂送走……
抢寡妇& 上世纪初这村就出过两起这类的事,这是封建礼制对妇女人身的严重摧残。只要丧夫妇女有意改嫁,任何人都可抢去为妻。而男方并不是野暴之人,家庭也是很正派的人家,只不过是随风就俗罢了。婚后都建立了相当和睦、富裕的家庭。
一个名叫张洞的人丧偶,听说东乡有个寡妇想改嫁,已有几处计划去抢。他便找了两辆骡马车,请求帮会城北当家的刘金池压阵,带了两支土枪十几个年青人快马加鞭直奔那村。正巧另一起抢亲的也进了村,刘金池在前车盘站起来高喊:“有三老四少的人吗?”那起人一听大惊,“是帮会保镖,咱惹不起”,就停下了。去的小伙子们闯进寡妇家拉出来架到车上,打马飞车而回,那村里人没有管的。抢回家拜堂成亲。
几年后,因躲避被抢又投奔这村一个寡妇。那是东南村的一妇女丧夫欲改嫁,有媒人给这村丧妻叫老偏的人说合,女方想进一步了解下再定。但这事走漏了风声,一天夜里来了两起人抢她,一起拦住大门不让那起进,那起就硬闯,打了起来。她一听事不好,趁乱到处躲藏,觉得哪里也不安全,急中生智就跑到刚生孩子不久的嫂子屋里钻进她的被窝。来抢的人找遍院子和各屋的所有角落,就是没敢掀产妇的被窝,逃过这一劫。抢亲的人离去后,她想任凭被什么人抢去,还不如嫁给已初步了解的老偏,于是深夜就投奔这村与老偏拜堂成亲。
童养媳&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因灾荒,王屯村乔老汉家老的老小的小无法度日,经陶老汉说合,愿意将十一二岁的女儿给这村刘洪明养大做媳妇。后来与洪明圆房,取名玉英。解放后玉英参加农村的革命,工作积极,作风正派,办事公平,遇事耐心调解,从不欺压制人。后来当了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村妇女主任等,直到患病瘫痪,是这个村在职时间最长的乡村干部。
十一、礼仪习俗
& 婚丧礼俗,地方有基本的世传仪规,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各村又有自己的一套程式。
& 男婚女嫁
&&订婚& 那时没有法定的结婚年龄,只要家庭条件好,男孩子几岁就有结婚的。先由媒人介绍,男方父母根据“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锉,兔龙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的传统生克制规,看看合不合成婚。男方有意订婚后,写个小帖由媒人送女方父母,女方如同意,写个回柬送男方,叫换小帖或换小柬。小帖最简易的格式是(原用繁体字竖写,下同):
& 男方出帖
&&&&&&&&&&&&&&& 素仰名门,愿结秦晋,
&&&&&&&&&&&&&&& 暂备片楮,待卜良辰。
&&&&&&&&&&&&&&&&&&&&&&&&&&&&&&&&&&& 主婚人某某拜
& 女方回帖
&&&&&&&&&&&&&&& 听冰人语,素仰名门,
&&&&&&&&&&&&&&& 待至佳期,喜缔朱陈。
&&&&& &&&&&&&&&&&&&&&&&&&&&&&&&&&&&&允婚人某某拜
& 本村大都采用这种格式。帖是裁一块约25公分长、15公分宽的红纸,也是最简易的。所用词语有多种,还有五字、六字、七字、多字句等等,可随意选用。对方回了小帖就是同意婚姻了,退回或不复就是不愿意。
& 收到女方回帖,择日写了套帖大柬,大柬是在杂货店里买的空白帖,上印金色龙凤图案,很是庄重。媒人带了男方写好的大柬和一份空白帖、及送的首饰等彩礼去换柬。女方回柬,即是定下了婚姻,一般不得再变更。大柬最简易的格式是四联式如:
& 男方出帖
&&&&&&&&&&&&&&&&&&&&& 正&&& 肃
&&&&&&&&&&&&&&&&&&&&&&&&&&&&&&&&&&&&&&&&&&&&&&&&&& 忝姻眷弟某某顿首
&&&&&&&&& 为(长或次)男求聘
大硕德(对方名)翁(对方姓)老亲家先生大人闺中令淑媛
&&&&&&&&& 为室仰企
某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浣&&&&&&&&&&& 裕后庆长谷旦
&&&&&&&&&&&&&&&&&&&&&&&&&&&&&&&&&&&&&&&&&&&&&&&&&& &&&&前名载顿首
&&& &&女方回帖
&&&&&&&&&&&&&&&&& 正&&& 肃
&&&&&&&&&&&&&&&&&&&&&&&&&&&&&&&&&&&&&&&&&&&&&&&&& 忝姻眷弟某某顿首
&&&&&&&& 为(几)女许字
大硕德(对方名)翁(对方姓)老亲家先生大人位下令郎器
&&&&&&&& 为室恪守
某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浣&&&&&&&&&&&& 天长地久谷旦
&&&&&&&&&&&&&&&&&&&&&&&&&&&&&&&&&&&&& &&&&&&&&&&&&&&&&&&&乙名顿首
& 这是父亲为子女主婚的格式之一,如由祖父或伯叔或兄长或母亲主婚,双方称谓和某些内容也相应变更。大柬还有六幅式等多种,根据当事方备的空白帖格式而定。
择吉日&& 换大柬之后,根据双方的情况,有的即择吉日结婚,有的一搁几年。择吉日先请媒人去女方要生辰帖,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选定结婚吉日。比较隆重点的出个单帖,粗略的由媒人口头去要。
&&&&&&&&&&&&&&&& 敬请
&&&&&&&&&&&&&&&&&&&&&&&&&&&&&&&&& &&&&&&&&&&&&&&姻眷弟某某顿首拜
女方回帖:
&&& 坤命某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
&&&&&&&&&&&&&&&&&&&&&&&&&&&&&&&&&&&&&&&&&&&&&&& 姻眷弟某某顿首拜
这是平辈亲家要女方生辰的格式之一,如由祖父或伯叔或兄长或母亲索要,双方称谓也相应变更。
这些帖式是文人们搞的文字程式,据说是某些无聊文人故意繁文缛礼、雕文琢字,堆砌典故写得古奥难懂,以显示知识渊博。偶尔见到清代有的匾额在纪元前加“龙飞”二字,但在民国时期的柬帖日期上也曾见过民国之上加“龙飞”二字的。“龙飞”的本意是比喻皇帝兴起、即位,在忠君至上的时代这种称颂也算时尚。民国后象征龙的皇帝被推翻了,如是比喻民国总统即位、兴起,在那军阀割据的战乱时代且勿论其政治立场、也是不恰当的。当时老百姓基本都不识字,即使识几个字,也不明白这些带有典故的文言文的意思;由此也流露出就是帖的书写者有的也不一定真懂,只是照传下来的样式抄录罢了。深奥的帖柬、看的人觉得好奇,便袭用沿传,年积月累成了格式。而发帖人只知需要这些程序,至于什么内容,没人去理会。
确定某日吉凶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农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又因每年由皇帝钦定又俗称皇历或通书,是带有预示每天吉凶的历法。从黄历上可查出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经历代文人的发挥,对婚娶的日子有了规律性的原则。选择结婚吉日大致用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记载法即“八字”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时日。
有些所谓“明白人”,按通俗传统,选吉日是先选年,指导主家选择:最好是闰年或两个立春的年份,避开盲年,即没有“立春”的年份。确定了年后,在选月时须避开三、七、十这些有“鬼节”的月份。在选吉日上,避开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等,但看日子的先生一般对此不太注重,除非主家特别提出,才避讳这些年月日。
看日子回避生相忌年,如女命属兔忌子年,虎忌丑年,牛忌寅年,鼠忌卯年……如男命属蛇禁子年,马禁丑年,羊禁寅年,猴禁卯年……
择月选女命出嫁大利月,如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
择日“犯当梁、勾绞星”:假设女命子相、即属相为鼠,即从子日起,顺数到卯位,是平,为当梁;数到酉位,是收,为勾绞,忌卯、酉二日,不可用。丑相则忌辰、戌二日,寅相则忌巳、亥二日,卯相则忌子、午二日……以上为推算女命行嫁忌日。
在上述忌日以外选日子,还须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日,这一日必须是一个有“贵星”出现的日子,但不能与男方的财星及女方的官星相冲。所择日子也不能与双方家长的生辰八字相冲以及双方父母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命相克,还不能与双方父母的食伤星相冲。再是还须选在吉星值日,即以二十八宿星象和五行代表的方位来推算吉、凶星位。二十八宿本是天体的二十八颗(含小星群)行星,古人把它分列到东北西南四方各七颗组成二十八宿星位,从角()宿开始由西向东排列和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把一周天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把四星座中的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个星宿视为吉星(神)也称黄道日,这六星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其余星辰皆凶星即黑道日,都不吉。
嫁娶时迎亲和送亲的人中还须忌三相:如结婚之女为申、子、辰年的人忌讳蛇鸡牛年的人迎送,为巳、酉、丑年的人忌虎马狗,为寅、午、戍年的人忌猪兔羊,为亥、卯、未年的人忌龙鼠猴属相的人迎送。&&& 嫁娶发嫁、上下车轿的方向也有相关宜、避:寅、卯、辰时女面向西,巳、午、未时女面向北。申、酉、戍时女面向东,亥、子、丑时女面向南。如应向北方,北方遇五鬼、死门,就选迎喜神方向……依此类推。
在娶新娘的车、轿遇石头、桥梁、庙宇时,要红毡遮掩。
按照这套要求,看日子的人先从《黄历》上选个吉日,再交替着反复查阅《玉匣记》、《通婚全书》、《合婚便览》等有关典籍查核,不一定在哪方面遇上克、凶就得放弃;再选个日子继续查,查半天又遇其他妨碍……一查就是十数天,在三五年内也难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吉日。或看日子的人不耐烦,或出于某种情况急于结婚,就选择对当事人妨碍不大的日子再加一些变通或技术性的补救,就算定下来。将锁定的以上内容以押韵的四句文字写在红纸上,一式两份,男女方各执一份照此办理。一般老百姓哪知内中的神秘,见别人那天结婚以为那天肯定是好日子,也借这个日子结婚,岂不知这个日子是根据具体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来的,对别人是吉日,对自己就不一定是吉日还可能是凶日。
& 能够懂这些格式和规程的,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先是刘金兰、刘金銮,再后是刘云德。据刘金兰老先生讲,这套程序本是历史上一次战败敌人的计策。在某个朝代国君曾安于太平、松弛军备,某外国频繁入侵,数度抵抗连遭失败,朝廷摇摇欲坠,弄得民不聊生。一大臣献计,经国君同意出使该国,诈称国君愿将他极其美貌、十分贤惠的妹妹许配给该国国王为妻,并以半壁疆土做陪嫁,结为兄弟。无其他要求、只求选个十全十美的日子成婚,以使该国国强民富,国王多子多孙长命富贵。国王很高兴,一口答应,立即命群臣一方面按使臣带去的择吉日典籍选择吉日,一方面大兴土木修建寝宫迎接新娘;国君则暗自扩充兵马加速练兵。国王找了三年还没找到吉日,国君已练的兵强马壮,一举灭了此国。老先生讲这个故事,说明连选择吉日的人也不相信它真如传统所说的会给当事人带来那么多的吉利。
婚礼&& 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向女方抬一或两架食盒送八色大礼。所说食盒,是一层约60公分直径、20公分高,共四层一盖的圆筒式盛物的盒子,用两个长方形、中间设转轴可开可合的木框套上,上轴上置可伸扁担的铁环,由两人抬着,上贴“喜礼谨封”的大红封条。同时还有两个男孩一个抱只公鸡,一个抱装有五色粮食的“马王瓶”送到女家,这叫通路。
送礼的人带回女方配了五色粮食的“马王瓶”、配回的一只母鸡、回礼和一碟擀好的面条,并陪送的锡灯、铜盆、镜子、梳妆盒,以及一棵双体葱,双体艾,一把红筷子,一把截的与筷子等长的高粱莛子,一个盛香油、一个盛蜜的两个酒杯,两个一盛五色粮食、一盛发面的茶杯,都用红纸裹着或封着带回男方,意为新夫妻香香甜甜、连体相爱、发家致富。
有的同时接回嫁妆(也有女方派人专送的),陪嫁较好的是“里三外三”,里三即是抽屉桌、柜头和放柜头的柜橱,另配一红箱子放在柜上;外三就是八仙桌、两把圈椅或太师椅。一般的是里三件,较贫的不陪送。这些家具特别是里三,很少是新的,多是母亲的陪嫁,甚至是老娘的陪嫁转陪给母亲的,陪嫁时有的用桐油油油,有的只用水刷刷。它将供女方用一生或若干年后再转陪给女儿,但是红箱子板薄简易,用不几年就坏了,须买新的。
这一天,新郎这里也不清闲,他里穿长袍,外套长衫(大褂),带礼貌,插金花,一肩单披红绸,在鼓乐和四只红灯笼的拥簇下,先拜父母,后由架毡人引导挨家铺上红毡磕头、拜庄乡,全村一户不漏。但多数家庭没有长袍大褂,就向庄乡借用。
门上贴喜字,喜联。喜联多为“喜看红梅多结子,笑见绿竹又生孙”,……横披、喜幛多书“天作之合”“麟趾呈祥”……
结婚那天,将事前准备好的花车,套上牲口,按吉日预定的发嫁时刻,鼓乐灯笼先导,两辆花车在后,出村三声炮,即点三个大雷子(大个的鞭炮),轰轰烈烈往女方村庄驶去。所说花车,就是用弓形竹劈架在大车帮上,上缚席子,两头拴上绳,绳上挂红布,人坐在里边,外面看不见。这里极少用花轿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有刘洪池因娶的是街里的媳妇,女方要求用花轿,在1939年用过一次。
花车行至女方村外,女方迎亲的早在村头迎候,请新郎等到事先安排好的别家结净屋里落座,在陪娶的、架毡的与迎亲的搭讪下等候新娘发嫁。
发嫁是男方去的有经验的老妇人,音读“迎人客(qie)”和女方送新娘的“送人客(qie)”在鼓乐的吹奏下指导给新娘发嫁。发嫁的屋里,置一桶水,水上放点着的灯,水桶上面按吉时帖规定的喜神值日方向放椅子,按已定的时辰让新娘坐上椅子,由女执事人等将新娘的发辫挽成发髻。不论冬夏,都得穿上婆家带去的红棉嫁袄嫁裤,蒙上头红,戴上一片红布一片黑布缝的“的的”,谓“一个‘的的’半两沉,戴上‘的的’成大人”,到路上就摘掉撇了。女方男执事人抬着新人,在鼓乐灯笼引路,在女方两个送亲的小姑娘、两个送亲男宾(多是新娘的弟兄)簇拥下上车。
男方陪娶人将新郎单肩披红改增双肩十字披红,新郎在陪娶人陪同下,由迎亲的引领,到女方家中行谢亲礼。架毡人铺上红毡,新郎向供奉天爷爷的神龛磕‘四排礼’头,岳父在左前方躬身打揖。谢完亲,按时辰回转,每逢过桥、经过庙宇、石头要红毡遮掩并放鞭炮镇邪。
&“四排礼”很讲究,须先合拳打躬,再右腿向前半步弓下,双手交叉放到右大腿上,左腿下跪,双手垂直,右腿跪,双腿跪定,双手按地叩头,连续磕四个,右腿弓起,照跪时双手交叉再放到大腿上,左腿起,右腿退半步站立,打躬,才算磕完。事前都有大人示范表演、教导,通过拜庄乡的演习,这时已经熟练、自然。如果磕得好,观看的人夸奖,不好都笑话。
到男方家门,按既定的下车方向停车,执事人点鞭炮绕车跑三圈,新娘下车,因下车须在车帘下先往外伸腿,首先露出来的是两只脚,如裹得脚不小,观看的人就笑话,嚷嚷“那里粮食贱,喂得鸭(丫)子这么肥!”
由男方指定的女孩往新娘脸上抹胭粉后,坐到椅子上在送亲人的护卫下往家抬,大门内放火盆,这时有人往火盆上泼一杯酒,椅子需从暴燃的火焰上经过,意为驱逐有可能跟来的鬼邪。紧接,新娘再用脚踩踩放在地上的牲口驾车用的鞍子。然后,递给新娘一个仿照织布机用于缠线“正子”的小模型,让她抱着,意为进门安安稳稳,正正当当。抬到天地神龛前,与新郎并肩站立,由接亲的女宾用戥子挑去头红拜堂。这时新郎才有机会扭脸第一次看下新娘容貌。
拜堂时,公爹在供桌左边燃烧黄表、元宝。之后,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在连续铺的红毡上步入洞房,喝交心酒,喝完闹房开始。事前洞房的窗户用红纸糊严,有亲近人看护,防止被人撕烂,一旦开始闹房,促使大家都撕烂。待稍稳定后,男方煮了从女方带来的那碟很宽的面条让新娘喝,谓宽心面,新娘喝点,再让她用筷子夹几根放到席后两头,席后就是席宽炕窄折到墙上的席后面。
新娘发嫁后,娘家就做一桌酒席,用食盒抬着去给新娘送饭,大多请两个嫂子辈青年妇女压饭,到男方由厨师热了给新娘吃;同时在新房的外间设桌由送亲的相陪请新郎,门前挤满了大人孩子等着拾馒头。席间由送亲的将馒头掰成小块,新郎往外扔,大家齐抢,说吃了这馒头不牙痛。
新人入洞房后,亲戚、庄乡都来道喜,正房里已悬挂上家堂轴子,地下铺了苫子等垫物,道喜人按主家辈分逐个喊着称呼“给某某道喜”,同时磕头。也有人在院子天地龛前高喊着对主人的称呼磕头。
新娘子初见亲近长辈要磕头问安,一般亲戚或平辈就双手重叠置于腰部右侧弯腰上下游动,谓“拜拜”。磕头是双手在前方先“拜拜”,然后再下跪,磕完头起来再拜拜。
第三天,如是接“小三天”则在次日。这天接待人手擎岳父、岳母具名的请女婿、请闺女的套帖接新娘回娘家,叫“接三天”。请帖有四联式、单联式,村里多用最简易的单套帖。
请新郎帖的套帖外签为:
&&&&&&&& 谨占某月某日喜酌恭候
&&&&&&&&&&&&&&&&&&&&&&&&&&&&&&&&&&&&&& 姻侍生某某拜
请闺女帖的套帖外签为:
&&&&& &&&兹占某月某日倚望
&&&&&&&&&&&&&&&&&&&&&&&&&&&&&&&&&&&&&&&&& 母氏整容
这也是父母请婿、女的格式之一,如由祖父或伯、叔,或兄长或祖母、母亲等发帖,双方称谓和某些内容也相应变更。
新郎带礼品去岳父家,岳父设宴招待。当时宴席村里最高规格是四盘、八碗和十二个碟子,其中菜碟、肉碟、果碟各四个。饮酒用酒壶、酒杯,酒杯很小,只容三、五毫升。请村里“明白人”作陪并伺候新郎,每上一个菜先传到新郎面前,新郎开筷后其他人才能吃。每上一种餐具、碗碟等都要用托盘端着,即使新郎是几岁的孩子,也得如此隆重。对一般农民来说大约是终生得到的最高礼遇。
饭后新娘与新郎同车返回,先到林地祭拜祖先坟墓后再回家。
第六天,叫接六天,同时请女方父母,称“会亲家”,男方事先下帖,村里也多用最简易的单套帖。
男方请女方男亲家的套帖外签为:
某姓老姻兄亲家大人
& &&&&&&&谨占某月某日洁樽恭候
&&&&&&&&&&&&&&&&&&&&&&&&&&&&&&&&&& 姻眷弟某某顿首拜
男方请女方女亲家套帖外签为:
某某姻嫂亲家大人
&&&&& &&&兹占某月某日奉迓
&&&&&&&&&&&&&&&&&&&&&&&&&&&&&&&&&&& 姻眷妹某某裣衽拜
这是平辈请亲家的格式之一,如由祖父或伯叔或兄长或祖母等主宴,双方称谓和某些内容也相应变更。
岳父母带礼去男方,男方顺便请媒人,由公婆设宴款待。饭后接闺女回娘家,住四天。这之间,男女双方的亲戚先后接新娘到各家宴请。之后还有接十二天、接对月等,结婚程序才完成。
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这套礼仪仍沿袭着,合作化后,卖皇历的没有了,懂“看日子”的人也陆续过世,即渐渐由繁到简,慢慢自行废弃了。
丧葬& 古语云“哭亡为丧,埋土为葬”。成年人死了办丧葬事,因过世人的身份、各时的社会环境和丧家经济条件不同,实际治丧仪礼有繁有简。这个村的一般丧葬程序大体是:
寿终& 成年人病危时,趁没断气赶快穿寿衣、寿袜、寿鞋,戴寿帽,如断了气再穿戴,就算没穿了衣服走。寿衣全是棉的,蓝色,三面新。男服原来是长袍马褂,后来只有长袍、棉裤、棉鞋,戴帽衬。女服有手帕、红小袄、外套蓝大袄,棉裤、裙子、棉鞋。所有寿衣不能有扣,都用布带系。有的穷人家做不起红袄,就在蓝袄内缝个红领子。在病人没断气前抬到现搭的“领命床”(是这个音,不知确切是什么字,下同)上,即通常说的灵床。给病人底铺棉褥,上盖棉被、单子。寿枕是白布缝的三角形、一角缝红布条的“公鸡枕”。
有条件的户,在老年病人将断气时,迅速将准备好的纸轿在屋门前点燃,叫倒头轿,意思是他的鬼魂被阴曹地府差鬼带走时让他坐轿走,说这最得儿女的济。帮忙的人立即点上油灯,置于死者头前,昼夜不息,叫“长明(命)灯”。
人死后,不说死,叫“老大了”、“老了”。全家都要痛哭,叫号丧。院中子弟、族人都来哭奠。帮忙的人拿了麻坯将死者的双脚捆上,称“拌脚丝”,预防一旦诈尸起来跑。父母去世,不论生前子女孝与不孝,居丧期间都称孝子、孝妇、孝女;如长子先没,即使有次子、三子,也要由长子孙充当孝子,称“承重孙”。他们及其妻子的头上都用麻坯捆一张烧纸。帮忙的人和面擀面条、煮熟,用黑碗盛多半碗,斜插一双筷子,放于死人头前,叫“倒头面”。其余面条和汤舀到罐子里,放上一把勺子,由村里善于担当此事的人(梁凤山在世时多由他承担)端托盘,上面放有烧纸、香火,他在前面引导,后跟孝子提着罐子,丧属按辈分男在前、女在后哭着去村里庙上“照庙”。引导人在神前烧香烧纸后,孝子舀一勺汤面泼到地上,哭着围庙绕一周回家,如此往返三趟。之后,分早午晚各“照庙”一趟。意思是给羁押在庙里的先人鬼魂送饭。
家里主要门上贴上烧纸,从此,孝子孝妇都不能出门,对来吊唁或应事的亲友、庄乡不论辈分大小见了先下跪磕头,然后问安、言事。
村负责人、家族长辈和丧家亲属共同商议丧事安排,拟定需请的文执武执人员分管丧事。文执事人书写讣音或称讣闻,俗称“报丧帖”,写明死者某某、享年某岁,痛于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卜于某月某日某时成服家祭,某日午时成主,某日某时发引安葬于祖茔之次。如迁新林,则写新茔之阡。所有五服以内本家按辈分依次列后。丧帖由执事派人连同覆鞋白布一齐送到要告知的亲友。被通知的人一看便知死者与自己的关系,立即前往吊丧,并按规定时间参加各种祭奠仪式。死者的闺女、孙女等女眷尽管逝世时在场,也要送丧帖,应穿白鞋孝衣的,还需到婆家向婆母磕头“讨孝”。
入殓& 就是将死者由灵床移入棺材。有的户家中有老人,几年前就准备好棺材,称“喜棺”。棺材最上等的是柏木、上九头;大多数是杨木。一些贫寒户一次买不起棺材,都提前数年“会板社”,到用时按约定的钱数筹款现买。无儿无女的极贫户,也有用席卷着埋的。在可记忆的七八十年中,正常年份,只有八十多岁的刘金钢遗孀是用破席卷着埋葬。那是在1946年,她实际并不贫,有一处院子、数亩土地都给了过继的侄子,其侄不成过,到头来连棺材都给老人买不起;在特殊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有数十人非正常死亡,基本都没有棺材,有的用秫秸箔,有的用破席片,有的用他生前的门板。入殓时家中主要成员都需到场,如是妇女,必须有娘家人在场。棺内撒五种粮食,入棺后,为死者洗脸、照镜,嘴里含制钱。安置好后,多用纸包草木灰,称“灰包”,镶在遗体左右,其目的大约一是固定尸体不致在抬动时移位,一是倘若遗体腐烂可吸附液体以防外流。将长明灯移至棺头上,“倒头面”移至棺头底座上。同时用两条布袋一装高粱,置棺盖前头,一装麸子,置棺盖后头。
搭灵棚& 一般照完三趟庙后,就由帮忙的人在停灵的正堂门外,栽檩条、竹竿类支撑,上横绑杉篙等搭上箔成棚。棚下对门安供桌,靠供桌挂帘子。供桌上摆四碗供,两台蜡扦子插上蜡烛,用色纸扎两棵花,一般每棵四至五朵。灵柩左右、灵棚供桌前两侧,都铺满麦秸,死者儿媳孙媳女儿等女眷,在屋内,儿孙侄等在灵棚跪在地上陪灵。
大门口置鼓,亲友庄乡前来吊丧,来男宾击鼓三声,女宾击两声,陪灵者闻声伏地哭,以陪祭奠。吊丧宾客祭拜毕,执事人喊“谢!”陪灵者磕头谢吊丧宾客,宾客弓腰作揖答谢。宾客带来的祭礼都是冥纸,这里习惯称“烧纸”。儿孙在陪宾客祭奠间的空隙,“打纸”、“花纸”。
成服家祭& 就是应当服丧的人按五服的规定穿孝衣,孝衣早有人租来,没有古时五服格式的等级,只是大小不等的白布单衣,按与死者的关系亲疏分别穿大穿小。同时戴孝帽、扎麻绳。孝子戴麻绳盘绕、栓棉花的“亮冠”,丧一亲戴一朵、双亲已丧戴左右两朵。孙侄等扎苘麻搓的简易麻绳或辫的麻辫。女眷除穿孝衣系麻绳外,还须顶搭衫,就是织的土布双起来缝上一边,顶在头上。孝妇孝女在搭衫角缝白布条,其他缝蓝布条。同时将从柳树上砍下来的树股截成二尺左右的木棒,绕贴剪成牙状的白纸条,称之“丧棒”。宾客穿戴上丧家送去的孝衣、孝帽,在鼓乐的吹奏下,向灵柩依次行三拜九叩大礼,由执事人在供桌前烧纸、泼祭酒(实际是以水代),陪祭人跪在原地随同主祭人叩首。
三拜九叩大礼,即祭奠人先磕四排礼,主祭人起来走到供桌前磕一个头,陪祭人在原地同时磕头,由执事人在供桌前烧纸、泼祭酒,主祭人回到原地,再磕四排礼,陪祭人陪同,至此就拜了三次,叩了九首。
贴丧联、挂丧幛& 成服后,死者子孙宅院各屋门都贴丧联,词语都很悲切,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长存一片心”;“仪文删尽难删泪,丧局称家不称心”;“泪血湿遍灵前地,哭声震破庐中天”……门心贴“哀”字。大门口挂白布丧幛,上贴“当大事”。
油漆棺木& 油漆前,先用面浆糊和泥,将板缝或不平处刮平,再在棺头两墙、棺盖和底座上,用水胶水调粘土成糊状,装入捆铜嘴的猪水泡里,将泥糊在棺盖上捏“山高水长”,在左右两墙上捏“未入三尺土,先上九重天”,前挡板捏福或圩郑鬃笙懵韧及浮A栏珊螅纫匝讨⒑冢儆鸵酝┯突虬赜停趾屯及竿恳越鸱邸
照全庙& 人死后按停放天数确定“照庙”的次数,停灵分三天、五天,最多七天,最后一次是“照全庙”,就是最后一次给死者送饭,所有穿白的人都须参加。
领魂、送盘缠& 在造完全庙这天晚上,去庙里领魂,也叫送盘缠。意为将在庙里羁押的死者鬼魂,送往阴曹地府阎王那里。先在土地庙东面的丁字路交汇口备供桌、椅子,椅子上放死者穿过的衣服。执事人将剪好的纸人放到神前,孝子抱着烧纸剪的纸“咕嘟”,即纸幡,一家人跪在那里求告:“土地爷,请放人”……待纸人被纸“咕嘟”粘着离地,就算放了,将纸人夹在纸“咕嘟”上,由孝子抱着送到已准备好的椅子衣服上。亲戚、乡亲及晚辈所有人逐个以三拜九叩大礼祭奠,孝子孝妇等最后祭奠,由司仪在供桌前倒酒破供,为鬼魂送行。祭奠完,孝子抱着纸“咕嘟”顺着向南的路,过闺女在地上画的十城,象征坐轿跨过十位阎君殿上天堂。要沿路烧香、烧纸。过了十城,就是准备好的纸轿,轿杆上挂有用线穿的干粮、枣,预备喂地府的恶狗,避免死者亡魂被咬。轿杆两头是纸扎的抬轿人张三、李四。将纸“咕嘟”放入轿内,点燃,算是将鬼魂送走了,一家送行的人跪拜后,哭着回家。
成主。见下节“神主、点主”记述。
辞灵& 一般安排在送盘缠的次日,即出殡这天,儿子孙子的岳丈分别送来白布、蓝布,给女婿“搭孝”,丧父、祖披左肩,丧母、祖母披右肩,双亲都丧,披双肩。这是在家停灵期间的最后一次总祭奠,丧家置供,主要亲戚送辞灵盒,就是一盒点心,都摆上供桌。家族中长者主祭,孝属和近亲们依次行三拜九叩礼祭奠。至此,全部祭礼结束,撤供。棚内所悬挂的挽联、祭幛等摘下,用新笤帚、簸箕,扫扫棺盖上的浮土,倾于炕席底下,谓之“扫材起棺”,取“捎财起官”之意。
出殡& 这天雇的乐队起早到来,有的四人、有的六人至十二人,一切祭奠行动都在乐队的吹打伴奏下进行;有条件的户,在两三天前就雇乐队,成服、照全庙等都在乐队的伴奏下进行。这天上午由执事人派打坑、抬棺等人员,称“众上”。孝子等在执事人带领下到林地确定穴位、方向打坑。被派抬棺者绑棺架、栓横杠、抬绳,一般都是十六人抬。打坑时如是与已故配偶合葬,破坟必须娘家人在场。如是已故配偶是中青年丧亡,因上有父母在世不能入林,须另择地暂厝,此时还要发掘配偶遗骨用小棺材、也称匣子入殓,合葬。
这天中午所有亲朋都到,摆数桌宴席。如是柏木棺,须吃馍馍,一般棺木吃小米干饭。困难户也像“会板社”样“会米社”。宾客入席后,孝子、孝妇等在司仪引领下、分别向男女宾客磕头“谢饭”,众宾客起立答礼。
午饭后,先以极低的报酬雇用儿童擎着亲属送的扎彩,一般丧男扎马,丧女扎牛,配以库房、摇钱树、金山银山、童男童女之类。外甥打起“花花幡”,在棺架周围等候。
起灵。由执事人引领孝子等丧主家人走到杠前,向在那里等候的抬棺人高喊:“恳众上”!孝子等向抬棺人磕头恳请抬棺。“众上”一部分人跟随抬棺指挥人到停棺处,用大“翻绳”(很粗的绳)穿过棺材底座绳眼,将棺材捆上两道绳,把棺材稍微动一动,称“正棺”。之后,所有抬棺人到,执事人将盛有面条的黑碗扣在地上,用菜刀背把黑碗砸烂。众上分工于棺前、左、右蹲下,脸朝外扳着底座,随着口令慢慢抬起,再有二三人双手拄拐钻入棺底,弯腰用背驼棺,随着口令慢慢将棺抬出屋门。逝者如是死在炕上或床上,此时需用公鸡拴上腿在其死的地方连叫带飞的拉几遭,再将鸡从屋梁上拉过。然后这人头顶红衣手持扳镢随着抬棺材的人后,脸朝后倒着走,一步一镢不停的倒地,直到棺材安放到棺架上。棺材抬出屋门,孝子手擎写有“白幡引路上天台”的白幡,带领服丧男众在前引路,棺材行慢时,齐跪下眼望棺木哭。女眷在棺后哭送。
路祭。棺材放到棺架上,由家人祭奠,奠毕起灵,抬棺指挥人喊号“一齐下腰,慢慢抬起”……孝子将放在面前钻满孔的瓦盆摔烂,称“摔老盆”。抬几步,将棺架停到亲友摆的路祭供桌前板凳上,不得着地。路祭按亲疏关系排列次序,娘家是花祭,一般摆四盘八碗十二个碟子;闺女一般摆猪头三牲;其他馍馍祭、果盒(即糕点)祭;也有以钱折供的。孝子等列供桌前两边跪哭陪祭。司仪按次序高喊某处某亲戚奠,摆祭的宾客率其同来的祭奠人行三拜九叩大礼,奠完一家撤下他摆的一桌供。待全部设奠完,执事人高喊“谢奠客!”丧家众人向宾客磕头。众人抬棺在孝子等前引下往林上走去,女眷在后,坐上牛车,后来改坐地排车到林地哭送。
出殡这一天原来端盘子的人任务挺重。起灵前他即将逝者铺的席、草、枕头、甚至脏烂被褥,抱到当街烧掉。起灵时,除砸黑碗外,他还挎盛有冥纸、鞭炮、“下食罐子”之类的箢子,棺出村时,放三声炮,沿路撒纸钱,谓为逝者付“买路钱”。到林上,点冥纸、冥元宝和扎彩。棺在坑内安定后,将带去的下食罐子置于棺头。下食罐子是约盛一斤水左右的瓷罐,打去四鼻,内装五色粮食和发面头,上盖厚饼。厚饼先用刀切成圆形,由长子啃圆正好盖上罐口,上插一双筷子。丧主特别委托他看好筷子,相传筷子如被人拔走,就夭折后代人。对此,村人认为灵验:那是在1943年,刘云庆母亲安葬,筷子被没儿子的二别筋拔去给其妻用,后来云庆长孙振齐夭折,而二别筋先后添两子。
安葬& 棺入坑后,由孝子和主要亲戚吊望方向位置是否对风水有碍?需要移动时,由抬棺人肩背正棺时穿入棺孔的翻绳调整满意。棺定位后,执事人高喊“有拜墓的亲戚否?”主要亲戚以家为单位向棺木磕头,拜完墓,司仪高喊:“谢奠客!”孝子向众人磕头。谢毕,将丧棒、扎在亮冠上的棉花、系的自做的麻绳麻辩等全丢入坑中。孝子孝妇进行圆坟,按长幼次序男在前、女在后围坟坑抓一把土撇到棺上,再抓一把土放进孝衣折起来的兜里,一递一把绕坑一周包着土回家,把土放置在囤底下。圆完坟,众上埋土,待埋成坟,将灵幡插上坟头。埋土开始后,丧家送葬的人回家,专门有人在大门口端着小米干饭、或掰碎的馒头,都得吃一口,谓不能空口回家。家中已有执事人安排人拆掉了灵棚,打扫了停灵的正屋和院子,恢复了正常。
人死了,本是悲痛的事,祭祀更是庄重严肃,观礼众人也感悲伤,常含泪流涕;但近来有个别没老没少不懂礼貌的人,在别人祭奠时肆意挑逗开玩笑,有时引得众人哄笑,自以得意。与庄重严肃的场面很不协调,成为一种陋习。
服三&& 孝子孝妇孝女送殡回家仍穿着孝衣,不得出门。按照丧葬安排,或两天后行“小服三”或三天后行“大服三”。服三的前一晚上,丧家包饺子,按死者岁数每岁一个。这天早上起很早,煮水饺,并带着供品、冥纸和铁锨,全家去林上上供,哭祭,将坟上插的灵幡拔下和冥纸一起烧掉,往坟上添土。之后,脱下孝衣回村,在村人还没起床的时候挨家拍门道“谢!”据说如遇上人不吉利。至此,丧事结束。
以后,是第二十一天的“三七”、三十五天的“五七”、一百天的“百日”祭日,亲戚都来,闺女一般带有扎彩、供品,去林上祭奠。孝子百日内不剃头,孝子穿白鞋三年,孙辈穿二年,妇女儿童不得穿红绿等鲜艳衣服。三年内,不贴春联、门神。每年阴历除夕子孙需到坟上上供烧纸请“老人”回家过年,正月初二亲戚都来上坟祭奠。
神主、点主&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形神离则死”。人死后,《礼记?郊特性》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古人还认为人死后“形归于土而神依于木”。人死后,有无灵魂、它去哪里?没人能弄清。但这两种说法人们都信,领魂送盘缠烧轿、挂家堂轴子是相信他在天,塑主是相信他附于木。所以人们祭祀祖先的依托一是坟墓,再就是供奉在家里的轴子、神主。神主,木制,多数为杨柳木做成,贵重的有用香椿木、檀香木做的,杂货店里出售。整个神主由牌位、安放牌位的神主龛、外罩和底座组成。其中牌位由高约20公分宽6公分的外函和高约25公分宽6公分的内函及牌位底座组成。神主龛安放牌位的空间上部和左右镶有帐帘似的木雕图案,下面是神主底座,底座刻有莲花图案和支座的腿脚。外罩则是一个无底的盒子,在每个牌位的上方处刻有圆形的窗。牌位的数量按死者夫妇几人买几个牌位的。点主前用油漆棺材的桐油或漆将外罩、神主盒底座油为黑色或漆为红色。
凡父母已故的长子,家中正房条几上都供奉着代数不等的神主。村中供奉神主最多的是当过十几年大队书记的刘云亭,他家是老林始祖刘养秀的长支,从四世以后,又承嗣了三支。他家的神主有多少,没人数清过,仅见正房正中桌案上里层外层摆得满满的,摆不下,里间屋里的两张长桌上也摆得满满的。因年代久远,神主盒早以开胶,有的底座脱落,散乱成一片大大小小的木板;神主又长期被香烟、炊烟熏染,都成黑色,字也看不清。他不识字,不会整理,只得成堆的堆在那里,过年节也没法安放。这些神主中,可能有立村始祖之一的刘养秀神主,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今村里存有的神主只有刘云会家宣统三年(1911)点的其父刘金榜一尊神主,其余在“文革”时一并搜缴烧掉。那时刘云会的小女儿在红卫兵组织是负责人之一,未搜他家才幸运保存下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老人故去,根据丧家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影响都以不同形式立主。点主多请有功名人来点,后来这类人员越来越少了,就请本村刘金兰老先生点。只有一次例外,是至今老年人见到的最隆重的点主仪式,那是1946年刘金符去世时的点主。当时请了城北唯一在世的前清秀才、参与撰修宣统版《聊城县志》、已谢绝对外应酬多年的朱王庄王宝清老先生破例来点主。此时王已年近八旬,身患疾病,他说“再点这一次吧”。他破例穿戴了标志功名的清代顶子、袍服,乘坐在绑到车上的椅子里,由执事人侍奉前来。这次点主仪式大略是:原已有襄助点主的刘金銮题写主文,见王秀才来,即涂去请王重题。
繁体竖写外函文曰:
&先 祖 考 志 节 府 君 之 神 主&& 主
&&&&&&&&&&&&&&&&&&&&&&&&&& 承重孙洪江等奉祀
内函文曰:
&&&&&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生
先 祖 考 刘 公 讳 金 符 字 志 节 行 一 之 神 主
&&&&& 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十九日卒 享年七十四岁
王题好后,由执事人安奉于灵堂供桌上。逝者因长子早故,由长孙承重。执事者引领承重孙率子、侄、孙辈,以乐队为前导,去设在刘金芳家中的成主所,跪拜、恳请点主官点主。点主官在乐队引领下去灵前拜主。在乐队引领下再由执事者引导,承重孙率子、侄、孙辈捧主至成主所,由陪点的刘金兰接过神主放于点主官桌案,去主座,分开内外函,卧于案上。王秀才盥洗、执笔,蘸由襄助用白芨在盘内研好的银p,点主字上的一点。点完,合主内外函,装上主座,配偶在世,主文未题,用红纸包封,都安放于神主龛内,搭上红布,交给跪候点主的承重孙等,在乐队引领下捧主回灵堂安放于供桌上,上香燃纸叩头跪拜。之后承重孙等在执事的引领下,乐队为前导到成主所大礼叩谢点主官。点主程式结束。
为什么点主,请文人?相传过去升学、功名等录取及考试成绩的张榜公布的名单上都有主考官等高级文人往人名上点红点,人们就用此对依附在主上亲人的“神”阴间飞黄腾达升迁和子孙得到恩荫的寄托。
在见到的神主中,如长子在世,父丧则书“先考”,母丧书“先妣”,《礼记?曲礼下》谓“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后来形容人过度悲伤为“如丧考妣”即来源于此。老年人先丧一人,只点其一人的牌位;为了字体一致,也有将在世人的外函题好不点的;有早丧的妻室未立主的,一并立主。第一个妻子称“先元妣”,第二、第三等称“先继妣”。女性的主文为:
繁体竖写外函文曰:
&先&&& 妣&&& 某&&& 太&&& 君&&& 之&&& 神&&& 主
&&&&&&&&&&&&&&&&& 男 某 某& 奉 祀
内函文曰:
&&&&& 某某年某月某日生
先考某公讳某某字某某德配某氏行某之神主
&&&&& 某某年某月某日卒 享年某某岁
还有一些老神主,文人们故意拔高死者身份,如对男主人称“先考清处士”、“皇清待赠登仕郎显考”、“皇清处士”,对女主人称“先妣待赠孺人”等等,处士,即隐士,村人基本都是农民,长期居家,本无为官为宦的可能而说其隐居在家;待,即等待,等待其儿孙当了官宦朝廷赠封其为九品散阶登仕郎和七品命妇孺人,虽是极低的封号,也是无影的荒唐奢望?何况清已灭亡,封赠制早已废止。其儿孙多不识字,就是识几个字也都不懂是什么意思,只虔诚的知道写上点了供奉就是了。每逢过年、逢喜事或其本人祭日,即打开外套供奉。
家堂轴子& 神主只供奉在长支家里,其他支派没有、无法供奉。家堂轴子则只要一立家,就需请(买)轴子、写了供奉。并可供奉数代祖先。轴子有布质、纸质两种,布质多是画的,纸质多是印的,经装裱悬挂。其图案多是画的一座宏伟家庙,有石狮子、山门,殿堂楼阁,亭台庑廊,内画许多牌位,还有香案供品和装点的松柏常青树木等。对制作轴子非常庄重,笔者家中原悬挂的轴子,是曾祖父购置优质布料,请当时本邑名画家徐田庄徐元祥绘制、装裱,请寄住本村的冯秀才书写,供奉数十年。轴子书写是将先祖的名讳按辈分填入适当位置。轴子两旁配以“忠厚传家远,耕读继世长”之类寄托对后代子孙告诫、期望的联语。但在名位安排上,这个村有两种:一是刘姓,因接续的年代久,祖先代数多,就只能书写自己的直系祖先,人们称“刘家的轴子单辈传”。其写法:最早的祖先称始祖,如“始祖从军镇国将军讳通行一之神主”、“始元妣诰封一品夫人王氏之神主”、“始继妣诰封一品夫人张氏之神主”,书于最高神位的正中;第二代写为“二世祖钦赐指挥封怀远将军讳裕行一之神主”、“二世祖妣诰封夫人赵氏之神主”,书于始祖之右;第三代,书于始祖之左,依此类推,直至十七世及其以后。二是其他姓,上续代数少,多是将叔伯、堂叔伯等几代先祖全写上。过年、逢喜事打开悬挂正堂中间,上供、进香、燃纸、参拜。
原有轴子,除极个别的外(见下节《族谱》),“文革”时,全搜去焚烧了,改革开放后,多已补写。
林地墓丘布局& 刘氏林地墓丘皆大昭穆格式定穴,即祖坟之前,正中为明堂,以八字状向外展开。右边葬其二世,左边葬其三世,四世在二世坟列之前,五世葬在三世坟列之前,依此类推。凡同一世的,不论支派远近,一律按年龄长幼排列。本家长辈在世晚辈早逝的,晚辈不能上林,须另择地暂厝,待以后移入。凡已婚的,都是夫妇合葬,在明堂右边的男棺靠左,在左边的靠右,即男棺靠祖坟的一边,谓“阳棺不离祖”。
上述民俗,大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渐渐消失。
族谱&& 族谱也称家乘、宗谱、世谱,俗称家谱,记载家族历代人的历史。村内有谱的家族有刘氏、李氏、梁氏、王长水家王氏四姓家族。刘姓族谱原收藏于笔者家里,“文革”期间连同《聊城县志》等一批古书被毁。改革开放后有些传统风俗陆续恢复,有族人问起族谱,虽当时本人不在家、是在人们难以抗拒的灾难中被毁,仍感极大内疚,愧对族人。从企业退休后,在1996年想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本村本家还有两份家堂轴子,一是刘云芝遗孀听说要挨家敛轴子、神主,连夜叫小孩抄了一份;一是刘云贞身承两祧,继承的其三叔一轴还保存着,当时交了自家的一轴,暗留下一轴。可据此整理,但只能整理出单支的“家谱”,不能整出全家族完整的族谱。这时唯一祈望是能找到同宗有侥幸存下来的族谱。家族已多年未续谱,都失掉联系,这些同宗在哪里是一片茫然。于是就慢慢多方打听,初期从侯营访到一部光绪元年(1875)续修的手抄四卷本,该谱原由年近八旬的老族长刘森林保管,破“四旧”时他年老卧床,将谱缝到枕头里昼夜不离,“造反派”未敢翻,躲过这一劫。病危时移交刘玉文族长继续保存;又幸运的在老族长移交遗物中发现纸质不一、大小不等、字体不同的一些零星资料,经推测是民国34年(1945)前后由曾任民国初期宦陆军上校的十二里营刘炳阳联络续谱时收集的各村资料,当时因某种原因未续成。据资料中的地址多方发信函联系,又访到东阿苑庄一部宣统二年(1909)增修的手抄三卷本。此谱由大队书记刘兴堂保管,“文革”他被打倒,破“四旧”时,他撬开屋墙坚脚将谱砌入,气愤之下宽慰自己:“只要耧不了墙根,就别想抄走!”如此保留下来。但这两部族谱,距今最近的也已九十年,隔断了一代人。当时写入族谱和后来未写入谱的族人已过世很多,许多家已无法接续。那些资料也已过四十多年,相互参照校正整理,对一些户又进行深入查询,最后终于都接续起来。经与族人三年多的努力,于1999年续竣,从始祖至最幼的第二十四代,跨越历史七百年,家族支系一目了然。两县十一村族人写入族谱共抄写了四大本。即想多写几份分村保存,忧虑工作量太大,面对现代印刷技术的方便,设想印制,得到族人一致支持。接续村里在世族人的时候,着实热闹了一阵子。但有人告知:村里某外姓领导人或存有极“左”遗毒、或是心怀嫉妒、或产生某种忧虑,放言:不记数次运动的教训,还搞封建迷信,复辟四旧,不怕……听到这种声音便产生有遭遇不测的担忧。带此问题拜访有关人士,解释说“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但仍没完全消除余悸。经反复思考,下决心即使有些风险,也要完成家族这一重任。为了对付万一极“左”势力偶尔回潮遭到的发难,先在“续谱序言”里预写了解释或辩驳的理由:
“编修史籍史料,可存史、资政、教化,其功绩与天地并存。盛世修史,成为史籍成书的规律。一个国家(或朝代或一代帝王)每到兴盛时期,修史是必做的事业。因此便有了历朝历代的国史国志和省地市县地方史志、部门行业的专业史志,以及工厂商店学校等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庄的厂史、校史、村史。对社会有某些影响的个人,皇帝有纪,著名人士有正传、列传、全传、评传等各式各样的个人史。家族也有家族史,即宗族谱,或称为平民史、百姓史。中华民族形成了敬史爱史的传统美德。望族续谱,也成了族谱成卷的规律。一个家族,它的文化素养越高,有声望的人也越多,经济条件也就越丰裕,一般来说它的族谱也就记载越详尽完善,传续的年代也越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家族文明程度的象征。从人的情感来说,就是为国家为社会有影响的人,国家、社会不忘记他,为他立传;而生育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先祖,家族和家庭也不应忘记,大小是一理。这样一代一代积累,就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规模宏伟的史籍体系。我们的祖国正是有了这些丰富历史文献,才有了五千年的文化,才被世人誉为世界文明古国。它孕育形成了忠孝节义等褒忠贬奸,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和寻根索源,祭祖拜宗“不忘本”的中国独特的社会民俗文化,它为炎黄子孙所独具,不会因一时一地的瞬息风潮所移。
“各种史料,包括家族谱,实质上它不属于某个人某个家族,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地区档案馆《征集档案资料的函》第十项征集范围的第三条内就有‘各种家谱、族谱、墓志、碑文……以及历代任职的主要官员和重要人物的有关资料’。征集入馆后,即为国家和社会所有,为人类所共用。
“族谱中客观的历史的叙列的宗族关系,是家族的历史源流。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并不是从虚无中来的,要理解这个社会就须追溯它的源流。出版社长期不断的重印各种诸子百家典籍和历代史籍,也就是追溯中华民族的源流,这是我们民族社会文化的特色。
“对我们家族来说,熟悉先祖历史、家族荣衰,重温历代族规族训,能激励后人约束不轨,奋发上进,为国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这是国家所希望的,也是家族、族谱“光宗耀祖”所追求的,国家与家族的目标是一致的。族训中所定的“和邻里解讼劝讴”,“教子学正路,责抗粮草(赋税)”,“固穷安分(遵纪守法)”,“有子当嗣于长次无子者(赡养近枝鳏寡孤独)”等等,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精神文明的要求,这也正是村规民约所倡导社会公德的一部分,家族愿望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就其现实意义讲,我们先祖历经九代世袭当地地方军事官职,历代居住在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和发掘先祖的历史事迹,对研究地方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又想,续谱只是记载家族历史,不是搞家族宗派,不在住地谋取家族私利、权势、行霸道,何罪之有?
就这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小印社印了精装、32k本、409页的1999年《续修东郡刘氏族谱》。谱成后,听到众多的赞扬声,《聊城晚报》、《齐鲁晚报》曾以三分之二版的篇幅报导了此事。曾放言的人也迅速借了族谱看,可能没找出指责的理由或没出现极“左”回潮的环境,便偃旗息鼓了。
随着当地发掘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区政协编《东昌望族》邀笔者为“特邀顾问”,便将先祖历史写成文稿问可否编入?领导觉得这些人物未见“历史文献记载”持有异议。但自认为族谱记载的先祖官职决不会是虚构的,自已家族的事应由自己来寻找证据。于是购置《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史书查阅,访碑刻、去聊大图书馆读稀有古籍《明实录》和影印的一些地方志,经近一年的读史查到先祖在国史、地方史、地方现存文物中的大量记载(即第一节所写)以及当地其他人和事的记载,据此先后撰写了一些先祖史和地方史文稿,发表在《聊城文史》、《聊城百科全书》、《聊城重要历史人物》、《光岳论坛》、《聊城发展研究》以及《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广播电视报》等书籍报刊上。
为了丰富族谱内容和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料能系统保存下来,2006年族人支持选择高档印刷厂胶版印制了精装、大32开、546页、插入世系列表6长页和重要历史文献照片31幅、约35万字的《重修东郡刘氏族谱》。为了响应有关单位征集资料的召示,将族谱捐赠给聊大图书馆、市档案馆和沛县世界刘氏宗亲总会会馆各一部。
本村李氏家族与李中楼、东楼、西楼、邱庙、冯庄李氏同宗,是一大家族。本村李氏宗谱失传,其他村应有谱幸存,由于某种原因尚未能统续;梁氏、王氏皆绝嗣,族谱已无踪影。
& |& & |& & |& & |& & |&
版权所有 & 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 本站域名:本会地址:山东省聊城市经济开发区东昌路105号(二楼北)技术支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生许可证在哪里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