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马六甲小城寻访徐悲鸿的画遗迹,为什么要写郁达夫

【答案】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4月双周练语文试题_新炬吧考试网
【答案】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4月双周练语文试题
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试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业主希望解除双方的物业管理合同,而面对法院起草的协议书,物业公司却&&&&& 。
②面对被碾轧的小悦悦,先后有十几个行人路过,却&&&&& &,只有热心的捡破烂的大妈挺身而出。
③珠海水湾路酒吧街,噪音超标,扰乱民众生活,市民多次反映,但珠海市环保局&& &。
A.置之不理&&置若罔闻 & 漠然置之&&& B.漠然置之&& 置若罔闻&& 置之不理
C.置之不理&&漠然置之&& 置若罔闻&&& D.置若罔闻&& 置之不理& &漠然置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在这次煤矿事故中,他是所有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向记者和矿工家属们讲述了当时惊魂的一幕。
B. 十多年来网络音乐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看似产量惊人、覆盖面巨大,却很难赚到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版权保护不力。
C. 钢筋好比建筑的筋骨,钢筋不结实,关系到建筑是否安全,如果工地上使用&瘦身&钢筋,会给建筑留下致命的安全隐患。
D.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由于比正常书页小,所以读者在这些设备上浏览漫画时常会产生看不清文字的苦恼。
3.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⑤④⑥②& B.①③②⑥⑤④&&&C.②⑥①③⑤④&&&D.②⑥⑤④①③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月夜》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虫声新透绿窗纱。
A.睡起秋声无觅处&&&&&&&&&&&B.天涯静处无征战
C.今夜偏知春气暖&&&&&&&&&&&D.寂寞空庭春欲晚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比喻,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
B.美国包着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 &&借代,通过两种典型事物透射出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也表现了老舍的民族自豪感。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夸张,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D.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顶真,形象地写出了鲁四老爷这个传统老学究表面上斯文儒雅,又自命清高,思想本质上却迂腐守旧。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注】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文公用伯&&&& 伯:通&霸&&&&&& B.援而立之 &&&&&&&援:支援
C.然太平未洽者&& 协调,和美&&&&&&& D.绝者不可复属. &属:连接,接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平之未洽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B.天下归仁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然后宗庙以安 思垂空文以自见&&&&&&& D.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3分)
&(2)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4分)
(3)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3分)
9. 全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劝谏皇帝要&尚德缓刑&的?(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作答。(10分)
虏骑三秋入, 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 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
(2)蒹葭萋萋,&&&&&&&&&&&&&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3)人间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4)&&&&&&&&&&&&&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5)&&&&&&&&&&&&& ,则芥为之舟。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明者因时而变,&&&&&&&&&& &&&。((汉)桓宽《盐铁论》卷二之枕边第十二篇)
(8)从善如登,&&&&&&&&&&&&& 。(《国语&周语下》)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南洋的脚印
①乙酉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马六甲。
②夕阳下的圣安德鲁教堂响起了袅袅不绝的钟声,栖息在福莫沙广场巨大的荷兰风车上的白鸽正在徐徐起飞。这里是马来西亚西海岸的一个古城。我有感觉。许多地方走过了,我没有感觉;风景是一种灵性的呼唤,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必定与我的性情有着某种暗合。
③我在马六甲小城的一条唐人街上走得惶惑,是因为我固执地要在这里寻找一位故人的足迹。六十六年前,一个名叫徐悲鸿的宜兴人悄悄从新加坡来到这里,他只带了一卷宣纸和几支毛笔,他不是来旅游的,他没有闲情逸致;他一天画十几个小时,他卖画,从新加坡卖到马来西亚,每天把一口袋一口袋的钱寄回国内,支持抗战。他的祖国已经沦陷,炮火正在每一寸国土上燃烧。国已破,家亦亡,各路名士凄凄惶惶作鸟兽散,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就徐悲鸿而言,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只要他愿意,可以去做官;他可以去发财,当时发国难财的君子小人何其多矣;他还可以躲到象牙塔里去搞他的艺术,或者干脆颓废沉沦。
④琼州会馆。侨生客栈。黄麻子蛇馆。鑫记百货。福贵金店。剥落的繁体汉字招牌点缀着马六甲的汉唐遗韵。但一路走来的我显然已找不到六十六年前那位宜兴前辈在此留下的任何踪迹。是的,现存的史料对徐悲鸿在马六甲小城卖画只是一笔带过。他一生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我一走进这个城市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那是一种冥冥之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会心的默契。导游也坚持说她听年迈的居民说过当年徐悲鸿在这里卖画的情景。那是非常炎热的天气,徐悲鸿依然穿着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粗大的自来水画笔。脸上则荡漾着江南人特有的自信的微笑。他画得汗流浃背,宜兴人吃不消那样闷热的桑拿天。这里的榴莲也不合江南人的口味。他日夜地画,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卖命地挣钱,多卖一幅画,也许就可以多买一箱子弹。心在流血,他笔下的苍鹰却依然雄健,烈马依然奔腾,雄鸡依然高亢,天下兴亡在一个爱国的文人心里,永远是最重要的。从屈原到范仲淹,莫不如此。
⑤1939年的徐悲鸿在这里或许还会与一个朋友见面,他叫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其时他已躲到新加坡,在一份华文报纸做编辑。战争不需要小说。他懂日语,但恨日本人。徐悲鸿来办赈灾画展,他连篇累牍地写文章捧场,称悲鸿的名字&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大画师共垂宇宙&。因此我想,他们的见面应该有着共同的话题。他们或许会选一家能做江南菜的酒楼。这里不会有绍兴的黄酒,达夫是酒仙,身上有名士气,喝酒若喝不痛快,他会用富阳话骂娘;悲鸿则不善饮,但他会不断替达夫斟酒。他们说得最多的当然是国事,他们对局势的分析都不乐观。日本人已经嚣张得要与全世界为敌。悲鸿却还要在东南亚走下去,他还要去印度见泰戈尔。他还要继续用他的一千多幅画去宣传抗日、赈济灾民。而达夫恐怕在新加坡也呆不下去了,谁不知道他是个有抗日倾向的大文豪呢?
⑥天色渐渐晚了,马六甲的风也是烤炉般的热。我终于登上全城最高的圣保罗山,这里有一座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据说是古老的阿法摩萨城的最后遗迹。就像中国的圆明圆一样,这里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我想,当年徐悲鸿和郁达夫也许就在这里道别。看见了吗,那里就是苏门答腊岛。导游指着不远的马六甲海峡对岸的一处岛屿说。我心里一紧,那影影绰绰的所在,就是郁达夫最后的蒙难之地。在抗战胜利的前夜,他被日军杀害了。徐悲鸿得到消息,难过得久久不能言语。马六甲竟是他们的永诀之城。
⑦夜幕降临的时候,我要离开这里去吉隆坡了。万家灯火的马六甲并没有依依惜别的意思。但我还是有感觉。我相信这里的许多条街巷里有悲鸿的脚印,相信一些油漆剥落的门楣或樟木箱里深藏着与悲鸿有关的故事,那是一定的。那些老故事就像老酒,一百年两百年后,依然会弥漫着芬芳。
(文章有删节)
12.分析第②段和第④段段首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3.作者在马六甲小城寻访徐悲鸿的遗迹,为什么要写郁达夫?(6分)
14.文中为什么要把想象中徐悲鸿和郁达夫道别的地方安排在圣保罗山上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上?(4分)
15.作者反复说他对马六甲小城&有感觉&,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谁是最可怜的人
(1)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2)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中国人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部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
(4)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任意定性、任意编排、任意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不幸,我们的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可怜这位&先师&,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扼杀,一会儿被追杀。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5)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侯门、宫廷门,都可敲进去。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先前要当进士得靠他,现在要当战士也得靠他,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这回与五四不同,五四时只是一群知识分子写写文章,这次批孔则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动用了整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仅口诛笔伐,还给他踩上亿万只脚。
(6)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没想到三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他被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古代的手段也没闲着,立庙、烧香、拜祭全都汹涌而至。这次重新摩登,差不多又是把孔子当面团,不同的是二十年前那一回把他踩下了地,这回则是捧上了天。揉捏时面团里放了不少发酵剂,于是格外膨胀,孔老先生成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大肚至饱先师。
(7)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利益为转移。崇尚苏格拉底的是他们,处死苏格拉底的也是他们。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扣头,或玩玩,或做敲门砖,或做万金油,或立孔庙与关帝庙并列,或办孔氏牛肉店与妓院同街,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诚心,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线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
(8)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
(9)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
16.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17.联系全文,分析第(7)段的作用。(6分)
18.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人的,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
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在下一页 新炬吧考试网()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徐风《南洋的脚印》阅读答案
南洋的脚印
①乙酉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马六甲。
②夕阳下的圣安德鲁教堂响起了袅袅不绝的钟声,栖息在福莫沙广场巨大的荷兰风车上的白鸽正在徐徐起飞。这里是马来西亚西海岸的一个古城。我有感觉。许多地方走过了,我没有感觉;风景是一种灵性的呼唤,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必定与我的性情有着某种暗合。
③我在马六甲小城的一条唐人街上走得惶惑,是因为我固执地要在这里寻找一位故人的足迹。六十六年前,一个名叫徐悲鸿的宜兴人悄悄从新加坡来到这里,他只带了一卷宣纸和几支毛笔,他不是来旅游的,他没有闲情逸致;他一天画十几个小时,他卖画,从新加坡卖到马来西亚,每天把一口袋一口袋的钱寄回国内,支持抗战。他的祖国已经沦陷,炮火正在每一寸国土上燃烧。国已破,家亦亡,各路名士凄凄惶惶作鸟兽散,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就徐悲鸿而言,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只要他愿意,可以去做官;他可以去发财,当时发国难财的君子小人何其多矣;他还可以躲到象牙塔里去搞他的艺术,或者干脆颓废沉沦。
④琼州会馆。侨生客栈。黄麻子蛇馆。鑫记百货。福贵金店。剥落的繁体汉字招牌点缀着马六甲的汉唐遗韵。但一路走来的我显然已找不到六十六年前那位宜兴前辈在此留下的任何踪迹。是的,现存的史料对徐悲鸿在马六甲小城卖画只是一笔带过。他一生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我一走进这个城市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那是一种冥冥之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会心的默契。导游也坚持说她听年迈的居民说过当年徐语文试题卷&第 4 页(共 6 页)
悲鸿在这里卖画的情景。那是非常炎热的天气,徐悲鸿依然穿着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粗大的自来水画笔。脸上则荡漾着江南人特有的自信的微笑。他画得汗流浃背,宜兴人吃不消那样闷热的桑拿天。这里的榴莲也不合江南人的口味。他日夜地画,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卖命地挣钱,多卖一幅画,也许就可以多买一箱子弹。心在流血,他笔下的苍鹰却依然雄健,烈马依然奔腾,雄鸡依然高亢,天下兴亡在一个爱国的文人心里,永远是最重要的。从屈原到范仲淹,莫不如此。
⑤1939年的徐悲鸿在这里或许还会与一个朋友见面,他叫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其时他已躲到新加坡,在一份华文报纸做编辑。战争不需要小说。他懂日语,但恨日本人。徐悲鸿来办赈灾画展,他连篇累牍地写文章捧场,称悲鸿的名字&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大画师共垂宇宙&。因此我想,他们的见面应该有着共同的话题。他们或许会选一家能做江南菜的酒楼。这里不会有绍兴的黄酒,达夫是酒仙,身上有名士气,喝酒若喝不痛快,他会用富阳话骂娘;悲鸿则不善饮,但他会不断替达夫斟酒。他们说得最多的当然是国事,他们对局势的分析都不乐观。日本人已经嚣张得要与全世界为敌。悲鸿却还要在东南亚走下去,他还要去印度见泰戈尔。他还要继续用他的一千多幅画去宣传抗日、赈济灾民。而达夫恐怕在新加坡也呆不下去了,谁不知道他是个有抗日倾向的大文豪呢?
⑥天色渐渐晚了,马六甲的风也是烤炉般的热。我终于登上全城最高的圣保罗山,这里有一座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据说是古老的阿法摩萨城的最后遗迹。就像中国的圆明圆一样,这里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我想,当年徐悲鸿和郁达夫也许就在这里道别。看见了吗,那里就是苏门答腊岛。导游指着不远的马六甲海峡对岸的一处岛屿说。我心里一紧,那影影绰绰的所在,就是郁达夫最后的蒙难之地。在抗战胜利的前夜,他被日军杀害了。徐悲鸿得到消息,难过得久久不能言语。马六甲竟是他们的永诀之城。
⑦夜幕降临的时候,我要离开这里去吉隆坡了。万家灯火的马六甲并没有依依惜别的意思。但我还是有感觉。我相信这里的许多条街巷里有悲鸿的脚印,相信一些油漆剥落的门楣或樟木箱里深藏着与悲鸿有关的故事,那是一定的。那些老故事就像老酒,一百年两百年后,依然会弥漫着芬芳。
(文章有删节)
11.分析第②段和第④段段首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2.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
13.作者在马六甲小城寻访徐悲鸿的遗迹,为什么要写郁达夫?(4分)
14.文中为什么要把想象中徐悲鸿和郁达夫道别的地方安排在圣保罗山上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上?(4分)
15.作者反复说他对马六甲小城&有感觉&?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4分)
11. 第②段:用教堂、钟声、风车与白鸽这些的意象营造了宁静安详的氛围,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平静;第④段:用虽然陈旧却依然存在的华人生活遗迹反衬徐悲鸿的踪迹难寻,奠定了落寞感伤的情感基调。(每处各2分)
12.采用白描手法,将炎热的天气、汗流浃背的形象与整齐的装束、自信的微笑形成对比,表现出徐悲鸿放弃舒适的生活和创作条件,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种种不适,在街头为抗战募捐的爱国精神。(白描、对比各1分,形象、精神各1分)
13.①以郁达夫之死表现出日寇的凶残与环境的险恶,更烘托出以徐悲鸿郁达夫为代表的流落南洋的爱国人士的高尚情怀。②表明当时像徐悲鸿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的文人学士是具有普遍性的。
14.①断壁残垣的环境特征与生离死别的情感相呼应;②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让作者自然地联2
想起圆明园的废墟,为两人的离别营造出国破家亡的悲凉氛围。
15.①第一处:作者到马六甲古城,是来寻找抗战时期徐悲鸿在这里为抗战作画义卖的遗迹的,他相信他能找到;②第二处:作者探访马六甲,走过徐悲鸿曾经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感受到抗战时期爱国文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并相信无论有物质的遗迹留存,精神将永远不灭。③两处&我有感觉&不仅前后呼应,更有情感的加深与递进。
相关文章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本页位置 >
回忆流亡中的郁达夫
 来源:郁达夫专题网站 作者:张楚琨
  我和郁达夫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南太平洋侵略战争期间,一道工作,一道流亡,瞬息40年了。他离开我们也37年了!
  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轰炸新加坡,在马来亚哥打吉鲁登陆。当时,我是新加坡《南洋商报》编辑兼《南洋商报晚报》评论员;郁达夫在《星洲日报》主编《晨星》等三个副刊兼主编新加坡英政府公共联络部(俗称情报部)办的《华侨周:刊》。作为南洋华侨救国运动中心的新加坡,这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敌保卫星马的群众热潮。文化界同仁在胡愈之的领导下,为负起对广大群众开展精神动员的责任,决定成立星洲(新加坡简称)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参加者有新闻界、教育界、书业界、文化界、音乐界、美术界代表,包括南来的知名人士郁达夫、王叔畅、沈兹九、王纪元、张企程、杨骚等。一个五人常务委员会选出来了,即胡愈之、郁达夫、庄奎章、王叔旸和张楚琨。郁达夫任团长,胡愈之任副团长,张楚琨任组织部长,王叔场任宣传部长,庄奎章任训练部长。
  文化界先走一步,接着全星华侨各界成立了“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主席陈嘉庚,下辖劳工服务团、保卫团、民众武装部。胡愈之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宣传主任,郁达夫为执行委员。
  在这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我和郁达夫天天见面。一起开会,一起对群众演讲,一起慰问星华义勇军。这位发表《毁家诗纪》的诗人团长,不是挂名,而是真干,热情洋溢地负起领导责任来。
  当时战时工作团搞得热火朝天,主要是搞两项工作:一项是成立青年战工干部训练班,在炮火中训练青年干部,准备担任民众武装的政训工作;另一项是组织口头宣传队、流动戏剧队、歌咏队,到街头去,到工厂去,到码头去,到防空壕去,到群众密集的地方去进行抗敌宣传。
  我记得,晚上熬夜编三个副刊的郁达夫,白天眼里挂着红丝,用沙哑的声音,对青训班作朝会讲活(他兼青训班大队长)。敌人轰炸加剧了,第二期青训班100多人不得不分为四个中队,散布在金炎律南侨师范学校、后港、梧槽大伯公和爱同学校四个地方;他在轰炸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不畏缩。他那瘦弱的躯体爆发着火一般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一个在为希腊自由而战的拜伦。
  战局越来越严重,英军节节败退,热血沸腾的新加坡华侨青年,由刚释放出来的政治犯 (绝大多数是马共党员)带头一再要求武装起来,参加新加坡保卫战。英当局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仍没有忘记对待殖民地人民的那些老框框和老套套,压制、压制、再压制。柔佛通新加坡岛的长堤自动炸断了,丝里打军港的防御设备自动炸毁了,贮油池自动放火焚烧了,总之,准备放弃新加坡了。只有在这时候,才开始发1000支19世纪的旧枪给3000名星华 义勇军,把他们送到最前线当炮灰。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勇敢的突击队,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有店员、工人、舞女、学生等。每人拿了四毛钱的“起身费”,斗志昂扬地开往最前线去了。我们青训班有不少学员如罗骚等当了义勇军的政训人员,写作人陈如旧从青训班指导员变为流星队指导员;但是令人沮丧的消息一再传到抗敌总会和战时工作团来。我们在晋江会馆(抗敌动员总会总部&听取前线回来的青训班成员的汇报时,郁达夫大队长急切地问:
  “英军究竟发给你们什么样的武装?”
  “不知从哪里搬出来的旧枪。打打鸟还可以,打日本可不灵!”穿着蓝色制服,头上盘着黄色布,右臂上缠着一块三角的红布的青训班学员(现在是义勇军的政训人员)高声回答。没有钢盔,没有军帽,没有英澳军那样的全副武装,倒像农民游击队员。
  “我们强烈抗议:干嘛发这样的武器?义勇军司令官、团长英国人打里上校回答: ‘这里没有现代武器,等到新的运到再换吧。’大家知道,丝里打军港把大批新式弹药填海了!”另一个学员差点没骂出声来。
  “我们要求和英澳军一律平等的待遇,英总司令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生活水平不一样,平等待遇办不到。’我们志在****杀敌,渴望替祖国开辟海外战线,保护侨胞的生命财产,只好将就了。”一个排长叙述了他们和总司令交涉的经过。
  这时,郁达夫细小的眼睛突然发出愤怒的光,额上青筋一条条浮起来,扯着嗓门说: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重演!”
  他从切身经验看透了英帝国主义对待殖民地人民的真面目,强烈的正义感和正直的性格使他控制不住心头的怒火。
  在所谓“新加坡防御战”的前夕,一次,我和郁达夫一起进防空壕,他近乎自言自语地说:“战争把我们团结在一起了。”然后问我:“我仅仅是一个作家吗?”
  我兴奋地回答:“您还是一个战士,达夫先生。”
  关于这句话的插曲发生在三年前。
  插曲表现了郁达夫的另一侧面。
  郁达夫在星洲三年多,主编《星洲日报》的《晨星》等三个文艺副刊,一度代理《星洲日报》主笔,写了许多****救国的文章,其中引人注目的有:《抗战两年来的军事》、《抗战两年来敌我之经济与政治》、《****两周年敌我的文化演变》、《今后的世界战局》等,以《敌我之间》为题的《致新居格氏》尤为脍炙人口。新居格氏是日本文艺批评家,由东京《读卖新闻》社转来一封他致郁达夫的公开信,表示“愿两国间的不幸能早日除去”。郁达夫站在民族立场答复道:“中国的民众,原是最爱好和平的,可是他们也能辨别真心的和平与虚伪的和平不同。和平是总有一天会在东半球出现的,但他们觉得现在恐怕还不是时候。”郁达夫相信,“我们总还有握手欢谈的一天”,行文得体,把日本帝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此外,郁达夫在扶掖马华文学青年方面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然而郁达夫主编《晨星》开头第一炮却打得并不漂亮。日,即到达新加坡的第四星期,郁达夫在《晨星》发表了题为《几个问题》的杂感文,谈的都是南洋文艺青年所关心的、热烈讨论过的问题:这就是学习鲁迅风问题,南洋文艺的创立问题,新启蒙运动问题,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以及利用旧形式的问题,郁达夫在原则上肯定了问题的重要性和提法,而立论的轻率和给青年泼冷水的态度,却使大多数读者感到意外。郁达夫对于“学习鲁迅风”这样提:“对这问题,我以为可以不必这样的用全副精神来对付,因为这不过是一个文体和作风的问题。假如参加讨论的几十位先生,个个都是鲁迅,那试问这个问题,会不会发生?再试问参加讨论者中间,连一个鲁迅也不会再生,则讨论了,终于有何益处?”又说:“持这一种态度的问题提出者和讨论参加者,我们只有对他表示敬意,即使那问题是一愚问。我们只有惊叹着他‘其愚不可及’而不能施以谩骂和轻薄。”华侨青年尊敬鲁迅,要求学习鲁迅的杂文体,学习导师那种反托派、反汉奸、反洋场恶少、反颓废分子的战斗精神,而郁达夫一笔抹煞,指为“愚问”而且“其愚不可及”,“不必这样用全副精神来对付”,读者的失望是很自然的。关于南洋文艺的创立,郁达夫的论点更为大胆:“南洋若能产生一位大作家出来,以南洋为中心的作品,一时能好好写它十部百部,则南洋文艺,有南洋地方性的文艺,自然会得成立。”这么一说,马华(马来亚华侨简称)群众性的文艺运动和文艺讨论都是多余的了,只要等待“产生二位大作家”,南洋文艺就“成立了”。郁达夫也赞成新启蒙运动,但是认为…首先还应大家来选出若干部书,开一个书目出来,教育青年去读。”按那时马华青年读书风气很盛,读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抗战文艺作品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一再翻印,读者们很担心郁达夫又要搬过来施蛰存的庄子那一套。况且把新启蒙运动和“教育青年去读”等同起来,未免太狭隘了。
  反应的强烈可以想见,青年作家和广大读者在我主编的删币声》上纷纷发表商榷的文章。我在《编者附言》中写道:“郁达夫先生是中国文艺界的老前辈,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沉沦》、《迷羊》虽然充满了肉的颓废的气息,却也反映了当时另一部分不健全的苦闷青年的倾向,在文学史上占着相当地位。抗战要求每一个文化人参加统一战线,因此,即使是以颓废文人著称的郁达夫先生,我们也希望他能本其热情与正义感,动员他的笔和口,为民族服务,这便是郁达夫先生到新加坡来虽然声称是‘慕南洋风光’,而南国文化青年们仍不减其热诚希冀的原因。不过郁达夫先生开场第一炮,便使我们失望。”(南洋商报《狮声》日)
  郁达夫从抗战正酣的汉口,而福州、而杭州,到香港乘船:于1938年北月28日抵达新加坡。抵星不到一个月,没有调查研究,没有与马华青年广泛接触,没有摸清文化界的脉搏,只听了槟城个别人的反映,便贸贸然发言了。文化界强烈的反响,使他失去了冷静的头脑,他在《我对你们还是不失望》一文中说:“楚琨先生:承蒙你们不弃,把我当作一个讨论目标;天天座谈之余,写些‘颓废’、‘迴避’、‘默认’、‘历史装饰’的话来表明态度。……有一点须注意的,就是‘文艺’不是‘武艺’,‘时论’不是‘抗战’。我自信正因为有了‘过去的历史’,与鲁迅、郭沫若、史沫特莱、鹿地亘、或周恩来、吴玉章等的交情,所以觉得用不着五窍生烟。”(《星洲日报》《晨星》日)
  我的答复有这么几句:“《狮声》这次检讨郁先生的大作,完全是为了爱护真理,毫无恶意杂在里头。我们对那些无耻的文化人和托匪之流固然不惜‘迎头痛击’,而对尚不失正义感的郁先生则雅不欲如此,也不应该如此!”(《南洋商报》《狮声》日)
  论争的第二星期,郁达夫在一篇答辩文章中追述在上海时曾对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说过:“Iam not a fighter,but only a writer(我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作家)。”反应更大了。《狮声》的投稿者和《狮声》编者认为无论在革命年代或抗战时期,作家都应该是战士。统一战线争取团结一切爱国作家,可以等待。
  论争是这样结束的:《晨星》出了一个专号,文章很不严肃。《编者启事》说:“这一回,因为楚琨先生在《狮声》上赐教的结果,收到的第三者们来稿极多。……这一种文字愈积愈多了,不得已,就只能选出几篇来登载一下。”(《晨星》日)
  《狮声》编者唱了收场白:“昨天《晨星》出了一个谩骂与攻击的专号,目标是《狮声》及编者个人,全版充满吹、捧、骂、意气,把‘乞丐儿、浪人、伪君子、小人’之类的骂语都扯上,……我愿再诚恳地正告郁达夫先生:我们要讨沦问题,就得抓紧主题,采取严肃而诚恳的态度……万万不能把精力浪费在无原则的意气之争。”(《狮声》日)
  论争结束的第二个月,3月5日香港出版的《大风》旬刊第三十期,发表了郁达夫的绝唱 《毁家诗纪》。当时王映霞和他住在一起。我们对他家庭的悲剧深表同情,同时又为他国难当头,自扬家丑感到惋惜。
  在新加坡积极备战的1941年,郁达夫又由一位李小姐的推荐,在英政府公共联络部兼了一个职务——《华侨周报》主编。我们再次为之惋惜:为什么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要在英政府当雇员?
  由于思想有这许多隔阂,虽同在一条街(罗敏申律)工作,我们却极少过从。
  不久,战火烧掉了这道墙,郁达夫成为一个战土了,我们的关系密切起来了。
  马来亚战争和所谓“新加坡防御战”’是一场丢尽“大英帝国”面子、出尽没落帝国主义洋相的滑稽剧。战争以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开始,以投降将军白思华率领十万大军向三万日军“齐解甲”告终。为时两个月零一星期。最后一个星期,即所谓“新加坡防御战”,实际上是自动撤防,不战而降。
  我记得很清楚,过了充满战争迫近的紧张气氛的星期六,在星期日(8日)午夜后4点钟,我突然被一连串的爆炸声惊醒,是雷鸣还是防空演习?推窗一看,草地上挤满了惊慌的人群,远处一、二建筑物升起浓烟,但是灯火辉煌,有如平日,警报是后来才吼起来的。战争临到马来亚了!几个月来,天天搞防空演习和灯光管制,敌人真的投弹了,既无警报,又无灯光管制,这就是英帝国主义所谓“警惕的眼睛”!
  “大英帝国”自夸新加坡是“攻不陷的要塞”。丝里打军港有世界第三的大船坞,有可供大队军舰使用半年以上燃料的贮油库,有足以打穿世界最大主力舰甲板的海防大炮,用在军港的建设金额达五亿叻币(二亿五千万美元)。
  英国派遣镇守新加坡的两只主力舰威尔斯太子号及击退号极尽耀武扬威之能事。屡获战功,名闻全球的威尔斯太子号的船长对我们一群采访记者微笑道:“大家放心,我坚信新加坡不会失陷!”
  当12月3日,日本船队集中越南,大举南移的时刻,马来亚英军总司令部对出勤在非洲的澳军司令孟纳发了一个电报:“此间平静,没有战争即将发生的景象,不必急于回来,”
  五天后,日本在马来亚的哥打峇鲁登陆,炸弹落住“平静”的新加坡。12日,两主力舰在马来亚关丹海面同时被日机炸沉,统率两主力舰的远东英海军总司令非立斯海军中将失踪。失败的原因很简单:缺乏飞机护航的起码军事常识!
  马来亚战争打了53天,第54天(l日)英军从柔佛新山撤退到柔佛海峡南岸的新加坡岛。日军不从正面进攻,而是用从屁股绕过来的迂迴战术得逞了,新加坡成为四面被围的孤岛了。
  日军2月1日开始从海峡北岸轰击新加坡,日本航空部队同时进行第56次轰炸。
  轰炸越频繁,炮弹越多打到市区来,抗敌工作越加紧进行。抗敌动员总会总部的晋江会馆沸腾起来了。救护队员、保卫团员、劳工服务团员、义勇军成员、宣传队员……像长龙翻腾在这座三层楼房,这里和陈嘉庚主席居住的怡和轩仅一楼之隔。文化界战时工作团这时也集中到总部来办公,战斗在这座楼的人们对频繁的警报满不在乎,直到炸弹在附近爆炸,才从容不迫地到后院堆着沙包的小圈圈休息一下,仰看头上飞过的敌机。
  在最初的日子里,郁达夫团长同我们一起穿梭于晋江会馆、南侨师范学校、战时工作团团部和爱同学校(青训班所在地)之间,精神抖擞。新加坡被围后,考虑到他的年龄大些 (46岁),身体瘦弱,不能再跟20多岁的小伙子到处跑了,决定让他坐镇总部,联系各方面。他按时上班,会议很少缺席,可是1月30日那一天没有来。
  “我把孩子送走了,现在我是孑然一身广第二天,他对我们说,他把13岁的郁飞交托朋友转道送回国了。
  他似乎有些抑郁,不大讲话,脸色苍白,什么心事缠住了他?从王任叔那里得知(他和王任叔很熟,什么话都说),李小姐已随英方官员撤往巴城去了。他在流亡初期作的《乱离杂诗》第七首,便是抒发这时心情的:
  犹记高楼诀别词,叮咛别后少相思。酒能损肺休多饮,事决临机莫过迟。
  漫学东方耽戏谑,好呼南八是男儿。此情可待成追忆,愁绝萧郎鬓渐丝。
  爱情,对郁达夫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有时几乎成为压到一切的不可抗拒的魔力。“萧郎”虽然“鬓渐丝”了,但在生命随时可以在敌机轰炸下化为乌有的情况下,一直追忆着“高楼诀别词”。他梦寐以求的是:“乱离鱼雁双藏影”,“鬓影烟波共一庐”,但是现实十分冷酷:他只是英政府公共联络部的临时雇员,《华侨周报》是“临时附属刊物”,不在人事编制之列,不能随英方撤退,李小姐费尽口舌为之交涉,只能徒呼奈何。
  帝国主义的本性就是如此,对殖民地人民呼之来,使之去,习以为常,他们连抗敌动员总会领导人陈嘉庚主席都极不尊重,对郁达夫哪放在眼里!
  请看新加坡总督汤姆斯如何对待华侨领袖:
  丝里打军港的自动炸毁,英妇孺的总撤退以及一系列放弃新加坡的迹象,使得陈嘉庚主席不得不向新加坡英当局问个清楚。1月30日陈主席约定抗敌动员总务主任叶玉堆、分配船位委员陈振传等往见新加坡总督汤姆斯爵士时问道:新加坡防御如何?紧急时刻能给抗敌工作人员的撤退提供什么方便?重庆政府来电要求安全撤退总领事馆人员及官方代表,有无提及侨领和****工作人员?对此,早下投降决心的汤姆斯的态度极不负责,他一面哄骗,一面支吾其词,甚至不耐烦地说:
  “紧急时刻,有舢板撤退,就算好了”舢板是一种木造的用手划的小渡船。在轰炸中,在布雷的海面上,划着舢板撤退,开什么玩笑?
  “重庆来电是有的,但没有提及君等。”
  陈主席非常愤慨,召集一些身旁的工作人员谈话,说明英当局没有坚守新加坡的决心,新加坡很快就要失陷,各人要有准备。最后用激昂的声调说:“新加坡总督准备当俘虏,我们可不能!”
  陈主席对于英当局发枪枝给毫无训练、仓促成军的华侨青年,让他们去当炮灰极不满意; 2月12日晚上对我说:“大祸临头了,残暴的日寇一定报复!我已打定了主意,你们也走吧。”
  陈主席于2月3日凌晨四点多钟和刘玉水(抗敌动员总会总务部副主任)、陈贵贱(木材.商)和陈永义,乘陈贵贱运载木材的小火轮,悄悄地离开铁巴杀码头,转移到苏门答腊的英德其里港去了。
  胡愈之召集文化界抗敌工作人员举行一次20分钟的紧急集会,大家决定从围城撤往荷属苏门答腊山芭(丛林),因为最后一班轮船开走了,别无其他出路。时间定为第二天(4日)凌晨,集合地点在怡和轩或中街后面大舶码头。
  郁达夫来得很早,一手里拿着一个皮箱,一手里拿着装日用杂物的手提包,大约是夜不成寐,脸色苍白,眼里布满红丝,苦笑道:“又把万卷藏书丢了,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杭州‘风雨茅庐’的三万卷藏书!”
  我们大伙儿从怡和轩来到中街后面大舶码头,那里停着一只我和刘武丹接洽好的破旧的摩托舢板,还有一批人焦急地等着。大家都不约而同:一手皮箱,一手小提包,袋里装着没有荷兰领事馆签证的中国护照。队伍当然不大整齐,老的老,少的少,共28个。其中有胡愈之、李铁民、邵宗汉、王纪元、唐伯涛、汪金丁、郑楚云、蔡高岗、王任叔夫妇、刘道南夫妇、陈仲达夫妇、高云览夫妇、李振殿一家老少,还有郁达夫和我。年纪最大的是李振殿 (南侨筹赈总会财政),70多岁;最小的是谁家的幼儿记不清了,只有几岁。这一天,日军的炮兵正从海峡北岸大规摸地集中轰击漳宜后港一带。头上的飞机在轰炸,大伙儿的生命随时可能化为灰烬。没有喧哗声,默默地坐在无遮拦的船舱里,把命运寄托在这一叶扁舟上。
  摩托舢板沿着狭小的新加坡河疾驶,两岸尽是我们熟悉的建筑物。这条弯弯曲曲的驳运小航道,我前后三次旅居新加坡从未游过,风光很不错,可是谁有心思来欣赏呢!不到一个小时,出了河口,过了红灯码头和防波堤,著名的马六甲海峡的内海展现在面前了。尽管是内海,却是一望无际,白浪滔天。胡愈之感慨地说:“别了,新加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再见呢?”由于小船船身只有四公尺长,吃水几十公分,安全驶过了布满水雷的海面,躲过了敌机的侦察。
  从新加坡岛通过马六甲海峡开往荷属苏门答腊的行叻班让(SelatPandjang)不过几十哩,正常班的小火轮一个上午就到达了。我们的小船却行了两天两夜,原因是海上第一站就经受一场虚惊,临行匆促,来不及细细检查那破旧的摩托船板,一路老停下来修理,真急死人。好容易到达峇来吉里汶,已经是傍晚了。这是最接近新加坡的廖内群岛的一个荷兰人管辖的小岛,草木皆兵的荷兰武装人员以为日军登陆了,朝空放了几枪,经过解释,允许上岸,扣留了两天才放行。中华学校校长连啸鸥是我们的文友,会同商界福建同乡们热情招待一番,甚至留我们住下来说:“这里是转运站,不设防,不妨事!”
  我们继续前进。
  6日中午到石叻班让。这是一个仅有数干人口的小岛,数十家华侨商店,还有数家“沙莪廊”(沙莪粉加工厂)和“峇来廊”(木材加工厂)。南洋女中学生的家长也有好几家,他们对老师汪金丁、高云览、刘道南等表示热烈的欢迎,素昧萨生的华侨商人和廊主抢着招待我们,腾出房间来让我们住下。他们的亲热、慷慨、好客使这班举目无亲的文化难民感到无限欣慰。闯到这个平静小岛来的,不只我们一只难民船。在新加坡15日沦陷之前,几乎每天都有摩托舢板、机帆船、小火轮川流不息地载着侨领、富商和教育界、新闻界人士到这卫避难。还有漏网的没有当俘虏的少数英澳军,服装不整,一副狼狈相,神色沮丧地从此地转往苏西。这个平静的小岛,闯进这许多难民,变得熙熙攘攘了。
  荷兰官在日军压境准备逃之天天的关头,对这二三百个闯入的难民,却一再刁难。对要求签证转往爪哇的,坚持说必须到另一个大岛望加丽去。那里有荷兰分州长做得了主。胡愈之、郁达夫、王纪元、沈兹九、邵宗汉、张绿漪等希望转道爪哇回国,于九日先行。我和其他同志暂住下来观望。
  胡愈之、郁达夫一行到了望加丽,没有达到签证的目的。新加坡于2月15日沦陷,望加丽的荷兰分州长逃跑了,难民行动再不受限制了。但是一切重要船只都被荷兰人扣留.插翅难飞。热心好客的金门籍华侨陈仲培(电船公司经理,还经营峇来廊)把他们接到望加丽对面的山芭(丛林)名叫保东的小“鉴公”(村子)住下来避风。
  原始森林的景色十分壮丽,高达十数丈的阔叶树林几乎把太阳遮盖了,成群结队的猴子飞跃其间。潺潺流着的小河映着倒挂的椰树影,被偶尔划过的独木舟打碎了。有时小鳄鱼会爬进小河同洗澡者打起架来,大鳄龟则躺在海边懒洋洋地晒太阳。保东便是这样一个“乱世桃源”。
  胡愈之、郁达夫等六人在保东住了一个半月。周围尽是印尼人,学印尼活的条件很好。为了匿名隐蔽,学印尼话成为他们的必修课。郁达夫每天写一首诗。至今尚留下了残缺不全的十一首《乱离杂诗》。其中留别陈仲培是第七、第八两首:
  多谢陈蕃扫榻迎,欲留无计又西征。偶攀红豆来南国,为访云英上玉京。
  细雨蒲帆游子泪,春风杨柳故园情。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
  陈蕃即陈仲培,盛情欲留无计,只好西上巴东寻求缥缈的云英(即李小姐)。他相信河山必能重光.与陈蕃重会金门的盟约必能实现。
  迥肠九转,他又觉得“蓬山”未必有路可通(李商隐无题诗有“蓬山此去无多路”之句),可是“乱世桃源非乐土”,保东不可留,不得不“扬帆从此去”,像“征鸥”一样飞向渺渺的长天。
  飘零琴剑下巴东,未必蓬山有路通。乱世佻源非乐土, 炎荒草泽尽英雄。
  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便欲扬帆从此去,长天渺渺一征鸿。
  第九首在彭鹤岭作。巴城荷印总督3日9日向日军投降。巴城的路断了。日军接管廖内群岛已是时间问题。保东的风声很紧,胡愈之等六个人决定分为更小的两个小组。郁达夫化名赵德清,王纪元化名汪国材,隐匿到另一个荒僻的小岛彭鹤岭去。在那里,两人拿出20元作本钱,借当地热心家之力,开了一爿“吉来”(小副食店),卖的是:一分钱盐,一两椰油,一块“杏来煎”(臭虾酱)等等。这两个突然出现的老板和伙计都不会说闽南话,印尼话的口音又很怪,东西卖得十分便宜。一阵小小的轰动。货物就抢购光了。汪国材劈柴煮饭,赵德清洗碗。吃的是番薯叶,喝的是腐叶水,这种诸葛亮式的“隆中抱膝”的日子,其实呆不下去。诗人遥望烽火,国难方殷,家仇未报,身陷炎荒,伊人已远,不禁心潮澎湃,慷慨放歌了。这是首儿女情牵和书生意气相结合的佳作,主旋律是激昂的:
  千里驰驱自觉痴,苦无灵药慰相思。归来海角求凰日,却似隆中抱膝时。
  一死何难仇未复,百身可赎我奚辞?会当立马扶桑顶,扫穴犁庭再誓师。
  新加坡沦陷后被改名为“昭南岛”。日本法西斯恨透了敢于抵抗的新加坡人民.以“检证”为名进行历史上最残酷的大屠杀。成千成万的无辜人民,捆绑成串,载到郊外活埋,或用机关枪扫射,或投之大海。日本投降后查到尸骨和被杀害证据的达4万人。这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由于交通的恢复,不断传到廖内群岛和苏门答腊内地来。1942年4月间.“昭南岛”日本宪兵派了两名附敌分子,到石叻班让“邀请”知名侨领回昭南岛。第一批四个人回去了,还要“邀请”第二批、第三批……(回去后被关起来)
  石叻班让和周围小岛,充满恐怖气氛,彭鹤岭的郁达夫一组和巴唐岛“木材廊”(即末旦)的胡愈之一组随时可以成为搜索对象。眼看无法安心住下去,除了沿硕克河西上,从卜干峇鲁转往无人认识的苏西(苏门答腊西部巴东一带),别无选择。郁达夫一不会讲闽南活,二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初时颇为犹豫,但又找不出其他办法,况且王纪元又病了,如何是好?他终于想通了,以文天祥的《正气歌》武装自己,独自一人搭乘孤舟,勇敢地前进了。下面一首即在途中口占的:
  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地名未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送难;
  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我和妻、女一家三口,还有刘道南夫妇、蔡高岗等,逗留在石叻班让的闽南同乡家里半个多月。因为风声紧,一个月来,悽悽惶惶,转移了三个点儿:“峇来廊”、陈辅来“吉来”所在地和寇文成的普罗峇迪。峇来廊和陈辅来所在地.都是遍布原始森林的小岛。前者只有一家福建人经营的伐木加工厂?从祖国被贩卖出来的“褚仔”,曾在这里劳动,老死,并埋葬在这里。现有“猪仔”不存在了,数十个“自由”的伐木工人对我们说:“先生,瞧我们怎样生活在这磨死人的地方?”后者是个小码头,两家“吉来”,卖粮食、副食,收购零星土产,代雇舢板,供应三两个客人的伙食。陈辅来头家安慰我们说:“放心吧,这是小山芭,日本鬼子不会来的。”这些小岛的四周纵横着犬牙交错的港汉,鳄鱼出没其间,红树林无穷无尽地排列在海滩两岸,似乎永远走不完;岸上古木参天,阒无人烟,很难想像吴柳斯一组和王任叔一组就住在里面。
  我和妻女单独成为一组了,把命运交给渺茫的一线希望:投靠巴东亲戚,即妻吴梅的姨母。“渺茫”在于不知道她家的状况,连住在那一条街也弄不清。
  我们沿着弯弯的硕克河前进,在寇文成的普罗峇迪呆了几天。寇文成是福州人,原是华侨学校教师,后来改了行,开一爿“吉来”。一见面他就认出我来,像老友重逢一样喜出望外,普罗峇迪濒河而居的水上人家的风光,颇有威尼斯味道。但是日本已接管了石叻班让,很快就追上来,我必须和他们赛跑,到卜干峇鲁搭车西往。
  我越过赤道村孟金浪,进入后来我们数十个文化人聚居、郁达夫发生悲剧的地方巴雅公务,询问讲福建话的侨胞:“到巴东怎样乘车?”真凑巧,碰到了侠骨义肠乐于助人的金门人许乃昌,那时他买卖做得不大,是行商,经常往来于巴雅公务与巴东之间。我们素未谋面,他马上猜出我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的,以兄弟般的情谊,表示愿意带我同行到巴东去.说他认识妻的姨母一家。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后来许乃昌成为我们很好的朋友,我们兴办酒厂,他帮助很大。)
  我至今犹抱着感激之情的是:我和妻女受到姨母吴兰、姨丈林振庸一家富于道义和情谊的接待和掩护。姨丈是店员,兄弟众多,全家几十口人,过去和我这流亡:的远客没有丝毫联系,只凭一番自我介绍,不怕担当干系,便把我三口安置下来。谁知道日军和我同时进了城,第二天醒来,日军“和平”接管这苏西最大的港口。有些无知群众。像看热闹似的去看“皇军”,结果挨打的,被拉去强奸的,被抢去东西的,接连发生,才知道魔鬼来了。我目睹当地一家荷兰办的印尼报,前一天还在报道联军准备反攻的消息,过了一夜,便高唱欢迎皇军的调子了。我化了装,改名张止观,同姨丈一家一起,安然领取了“居民证”。一有机会就偷听收音机。一天,隔壁中华学校校长张紫薇(四川人,爱好文艺。后来以了娜笔名写《郁达夫流亡外记》)突然问我:“你听过这个消息么?有个姓赵的,有胡子,会讲很好的日本话,来到巴雅公务,住在海天旅馆,自称为古董商人,人家说他是大间谍呢!”我回答:“我也听说过,但不明真相。”姨丈在侨长(甲必丹)吴顺通公司当店员,早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我心里突然一亮:莫非郁达夫来了?何不到巴雅公务走一趟探探虚实!
  过了几天,我到巴雅公务去,已记不清是哪一天在哪一家同郁达夫相会了。相会的情景是难忘的。他大我十六岁,我也年届而立了。这时像小孩子一样跳起来,又握手,又拥抱,我低声说:“原来是您!达夫先生!”他露出因抽烟而发黄的牙齿笑道:“想不到又相会了,小兄弟!”
  他向我叙述了三个月来传奇式的经历:怎样在卜干峇鲁第一次碰到日本兵,说了日本话;怎样在访问巴雅公务侨长(甲必丹)蔡承连家,遇见日本军官说他的日本话比他说得还雅;怎样见到巴东州长官藤山,藤山留他在巴东做事,他不干;怎样被武吉丁宜宪兵部硬拉去当通译等等。
  “这是无可奈何的,不干怎么办?我已声明是义务职,有人代替就走。”(后来他只干了七个月,就借口“肺病”脱身了。)我注意到,在他平静的神态中,日本式的小胡子有些抖动:“愈之、兹九、任叔、宗汉都在这儿哩!”
  谁曾想到,文化界战时工作团的几个负责人又在距离日本军政监所在地武吉丁宜33公里的巴雅公务碰头了!但是身份和形象有了变化:胡愈之改名金子仙,剃了光头,留了胡子,印尼理发师称之为Tuan Besar(大人、日本人的意思);邵宗汉改名为张德生;王任叔则成了郁达夫的厨子,大师傅打扮。这回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在这不驻日本兵的巴稚公务隐蔽下来,大家找个什么职业掩护。
  胡愈之夫妇通过药店老板曾玉印的关系,在市镇近郊拉母西朗用最便宜的价格买了一所为难民搭起来的“阿答屋”(茅庐)。椰林婆娑,环境幽静,又是一个“乱世桃源”。屋主曾连发是个受过中学教育的爱国青年。他觉得这位“大人”有点面熟,找出巴城新报的纪念刊的文章和照片一对,哦!原来不是什么金子仙“大人”,而是以写国际问题文章出名的胡愈之先生!
  郁达夫租了一幢荷兰人住过的别墅呆下来。这是米南加某(Minangkabau)地区常见的高架木屋,门前有个小小的花园,种着一些热带花草。凉台、前厅、后厅、厢房俱全。在巴雅公务这样三等市镇,就像个“富商”住宅,颇为排场的了。
  郁达夫当通译后干的第一件好事,是把苏东日本州长官派来追缉陈嘉庚的几个坏家伙撵走了。一部小汽车加一部供油的“罗里”车,载着一个汉奸和两个拉来的实武牙筹赈会委员, (这两个委员参加过新加坡陈嘉庚主持的南侨代表大会,见过陈嘉庚。)来苏西各地追踪抓人。陈嘉庚确是从巴东乘船到爪哇去的。汉奸不会讲日本话,郁达夫对宪兵队长说:“陈嘉庚已经乘船回国了,这班家伙却来讨人!”宪兵队长听了大发脾气,用日本话骂起来:“马鹿,你们敢来讨人!”汉奸和两个可怜虫抱头鼠窜。郁达夫也用中国话说了一句:“中国人要像个中国人的样子!”
  胡愈之、沈兹九、王任叔和我听了大笑起来,觉得他演得真妙。
  实武牙筹赈会几个爱国分子给我们苏西流亡的文化人赠送四百盾,由内兄吴蕴山拿到巴东让我转交。我再一次到巴雅公务。大家认为这笔款可以办一个什么行业,让居住巴雅公务的人不至于无业。那时市面酒很缺,一家日本老太婆酿造的又不吃香,郁达夫愿意出面申请一个酒厂执照,赵豫记酒厂就这样开起来了。老板不用说是赵廉,经理和酿造师的职务落在我的肩上。赵豫记的厂名是郁达夫起的,没有什么出处,正如赵廉这名字也没有什么出处。
  厂的创业十分艰巨,400盾要办个酒厂,对文化人来说,比合著一本巨书难多了。哪儿找厂址?哪儿找技术人才?怎么搞基建?怎么购置工具?课题是新的,考验是严峻的。
  依靠爱国侨胞许乃昌的支持,解决了厂址问题。在拉母西朗胡愈之茅庐的对面还有一片难民园,空地数亩,茅舍数椽,一口井,房子空着,没有人住,随时可搬。技术人材找不到,只有自力更生。
  我们花100盾盖了一所“阿答”(茅草)工棚,花100多盾订制数十个发酵用大木桶、大玻璃瓶和土法蒸馏锅。其余作为购买原料、瓶子、木箱的流动资金。许乃昌的内兄欧阳允成教我一点酿造米酒的方法(荷兰统治时期不许私人酿酒,允成是在国内农村酿土酒的),又钻研从日本翻译的一套《工业大全》的酿造一章。我在大学是学法律的,化学工业一窍不通,这时也只好试验、试验、再试验,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了。
  第一锅酒的诞生,是在郁达夫、胡愈之、沈兹九、邵宗汉等人的围观中完成的。郁达夫第一个品尝,喝了一口说:“还可以,不够浓。”我那时用两斤米酿一斤酒,不懂加糖泡子,醇而淡,成本很高。
  我又死翻《工业大全》,然后又试验。郁达夫每次到酒厂看我老捧着这本破烂的大书,总是笑着说:“啊啊,你又在钻《工业大全》。”他把酒厂当做一桩正经事业来办,每次从武吉丁宜来,总是在酒厂呆半天。
  两种酒上市了,一种叫“双清”,一种叫“初恋”。沈兹九在日本留过学,取了日本人喜欢的酒名。
  我押货到巴雅公务市上分给零售户,也常常上武吉丁宜推销,武吉丁宜离巴雅公务33公里,有火车可达。郁达夫在日本人中大事宣传,又很认真地委托那里的商家代理。商家看“赵大人”的面子,颇为卖力。
  武吉丁宜(意即高山)又名“花的国”,位于海拔9,488英尺的麦拉比火山之麓,风景优美,是日本苏岛军政监所在地,驻有重兵。最有名的奇观叫做“那崖”,是数万年前的火山口遗迹,深数十米,口径数公里。崖中长满椰子树、槟树、王棕和不知名的阔叶树。我推销完了,郁达夫常常带我到那里散步。他没有吟诗,感叹说:“这样美好的河山,却让人糟踏了!”他悄悄问我:“如果我不暴露讲日本话,你看情况会怎么样?”我看出他的思想在进行激烈的斗争,尽管外表是那么平静,这种斗争一定延续了好几个月。矛盾和苦恼从第一天进宪兵部就噬着他的心,那种环境当然不便谈话,我轻声回了一句“也许麻烦少一点。”
  郁达夫是个旷达不羁的诗人,好交游,好活动,好到处转转。他把宪兵部没收而视为废品的荷兰人、欧洲人的书籍都搬到自己房子来。买书、藏书是他一生最大的嗜好。杭州“风雨茅庐”藏书3万卷(遗嘱称50万卷),新加坡藏书万卷都丧失了。这时突然出现这许多意外的“财富”,他怎不喜形于色呢?他颇为得意地带我上家里参观他的新“财富”:有英文的、德文的、法文的、荷兰文的、印尼文的,整整齐齐摆在没收的极为精致的书拒内。他指着一套精装的英文书给我看:
  “这是莎士比亚全集,多漂亮的版本!”
  酒厂办得有点起色。胡愈之的成本会计算得很精,逼得我非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叫我把酒糟用了两次、三次、四次甚至五次,每次加大量的棕榈糖,于是成本低了,酒精度数高了,味浓烈了,利润猛增了。凡参加工作和干活的都拿20元工资(当地物价便宜,维持生活不成问题,老板的应酬费不在此限;沈兹九、邵宗汉干轻活,装装酒;吴柳斯、汪金丁、林醒黄等不久也来到巴雅公务酒厂凑夥,当了酿酒师;杨骚、高云览则在洒厂暂作“寓公”,准备转移。巴雅公务真是沸沸扬扬了。
  郁达夫利用职权为华侨和印尼人干了许多好事。他摸清宪兵部从队长到宪兵的每个人的性格和嗜好,他和这班好喝酒的刽子手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共处”关系。他会说高雅的日本话,写通顺的日本文,懂得英文、德文、荷兰文(到巴雅公务自修学会的)印尼文倒不甚高明,发音不准。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手面越来越阔,应付的办法越来越多。不少华侨因做买卖押到宪兵部去,他说了几句就放了。高云览为了一件小事被扣,就是他保释的。也有印尼人,犯了联军“间谍”嫌疑,经“赵大人”当着宪兵面前训斥一番,也放了。犯人和“赵大人”说的印尼语,宪兵听不懂,宪兵的日本话,犯人听不懂,“通译”是可以“大显神通”的,
  凭着郁达夫的掩护,我们在日本统治下建立了一个秘密组织一“同仁社”。领导人是胡愈之,参加者有沈兹九、汪金丁、邵宗汉、王任叔、吴柳斯、张企程、高云览和我。每周在胡愈之的“椰庐”座谈一次,主要是交换消息,分析敌人的动态,讨论联军反攻的可能性和时机,胡愈之认为应该排除“速胜论”,看到战争的长期性.胜利取决于欧洲战场,即苏联和英美联军转入反攻的到来。后来形势发展证明了他预见的正确。
  郁达夫没有参加“同仁社”,我们没有让他参加,不是不信任他,而是照顾他的处境。参加这样的地下组织必然使他不便,成为负担。但他是看出来的:有一次我们正在开会,他闯进来,环视了一下,笑笑说:“我等会儿来。”大家不约而同说:“别走,在聊天哩。”他对我们的态度十分谅解。
  然而一年过后,震动听闻的消息终于打破我们“平静”的生活。郁达夫从武吉丁宜来,一下火车就到胡愈之的“椰庐”来:
  “宪兵部来了一个翻译叫洪根培,他是昭南岛受过训练的特务,当然认得我,我弄个小计把他稳住了。”他表面上很镇静,大家都看出他内心是焦急的。他停了一下说:“一时也许不会出事,但是应该逐步化整为零。”
  在座者都同意郎达夫的看法:巴雅公务一个小地方集中这么多人,目标太大了, 日本宪兵并不睡大觉。我们同时都感到郁达夫的善良和友谊,在关键时刻表现得最为真挚动人,不啻是《水浒传》里舍着性命奔往东溪村晁盖庄园报讯的宋押司。
  邵宗汉、王任叔早些时候到了苏东棉兰,我和高云览、林枫疏散到苏南去,同杨骚、温端方会合,不久胡愈之、沈兹九也上苏东马达山了。
  我和高云览、杨骚、林枫、端方分别在巨港、直落勿洞靠制肥皂的手工业躲过日寇的魔掌。日本投降了,我欢庆将和郁达夫等聚首一堂,开怀畅饮,但是他给日本法西斯杀害了,永远看不见了,留下了热情、善良、厚道、正直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在我的心里!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悲鸿字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