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课文有怎样的精神?

热门杯赛:
推荐城市: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罗盛教教案
13:00:51&&&&&&&&标签:
  材料分析
  《罗盛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崔莹而光荣牺牲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那年,罗盛教仅仅二十岁。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罗盛己救人的经过。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体会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2、了解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对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了解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人的。
  教学难点:
  在救人的过程中,体会罗盛教一次比一次艰难,感受他顽强的毅力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查找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出示地图文字)
  53年前,当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当朝鲜人民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中国的安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自愿组织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在日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这短的三年中,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像擎着爆破筒跃入敌群的杨根思,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像烈火烧身而坚忍不动的邱少云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是啊,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在众多英雄中,我们不会忘记一个名字,他为救一个落水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就是&&罗盛教。(板书课题)
  2、师:今天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回到那冰天雪地的石田里,去感受一下罗盛教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二、创设情境、感知全文
  1、师:请你闭上眼睛。师范读全文。
  2、师: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3、师;我们要感谢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老先生,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课文《罗盛教》,翻到54页,自己读读,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读课文)
  4、师:罗盛教三次进入水中救人,每次救人的情景相同啊?(不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读)
  三、交流、朗读、感悟第二段
  1、你们发现了什么?
  2、生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学路1
  (1)师提示:罗盛教是如何下水的?
  出示①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
  ②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③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
  (2)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你为什么这样读(指名读)
  ①&猛地&写出了他一下子跳入水中,说明他救人心切,什么也顾不得了。
  板书:猛地
  ②你想抓住哪的词语读?&立刻&也说明他的焦急。板书:立刻
  ③为什么要深深地吸气呢?板书:深深地
  (3)师:罗盛教三次入水救人,他的心一次比一次紧张、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害怕,他怕救不上那个孩子,所以,他在水下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我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生齐读)
  预设学路2
  (1)还发现了什么不同?师提示:罗盛教每一次钻进水里是怎么做的?
  出示:①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②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
  ③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
  (2)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
  ①提示: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冰下水很急,不知孩子冲到哪里去了,水下光线很暗,眼睛看不见,寻找困难。板书好一阵摸;谁愿意用朗读来表现吗?为什么这样读?②孩子托上来了吗?他又遇到了什么困难?洞口的冰太薄了,孩子又掉进了水中。板书:托生齐读。
  ③第三次他又遇到了什么困难?经过两次救人,罗盛教体力已经消耗了很多,水下又这么冷,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这时候罗盛教心里很清楚,再次下水就有生命危险,可他全然不顾,为了救落水儿童,他第三次地钻入水中。这时,他早已双手无力,无法把孩子&托&出水面,所以只能&顶。板书:顶谁想读这一句?
  预设学路3
  (1)师:你还发现了什么不同?
  出示:①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
  ②过了好一会儿,孩子才慢慢地露出水面。
  (2)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板书:一会儿
  好一会儿
  (3)朗读指导。谁想用朗读来表达你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小结:
  1、师:罗盛教三次救人,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救人一次比一次困难,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可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置之度外,孩子得救了。板书:孩子得救而罗盛教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被河水冲到了冰下的远方,他牺牲了。板书:牺牲
  2、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惊心动魄的救人过程吧!(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二段。)
  四、拓展(出示头像)
  1、:师:罗盛教,这位普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救一名素不相识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正是这种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了朝鲜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感动了朝鲜人民。他们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把烈士牺牲的江命名为&罗盛教江&,将安葬烈士的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刻着金日成首相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出示)生齐读。
  2、罗盛教走了,可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遇到千千万万个罗盛教。
  (出示资料,师旁白)
  (1)日13时45分许,福建省消防士官郑忠华从洪水中救出6名群众后,不幸被滔滔洪水卷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日下午5时许,广空军战士黄勇为救掉入水库的大学生王瑛,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3)日下午6时许,在青海省打工的青年刘汉洪,突然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跑上路边的铁轨,此时列车飞驰而来。万分紧急中,刘汉洪一把将小女孩推出铁路,他自己则再也无法躲开无情的火车,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
  (4)日,年仅21岁的藏族青年索南东珠为救一名汉族落水儿童,献出了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5)日,呼和浩特铁路第一小学三年级的王超,勇救落水儿童苏小林,
  ,年仅12岁的王超不幸遇难
  3、看了这么多&罗盛教&,你有什么想说的?写下来,读一读。
  五、总结
  师:其实,无论我们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去讴歌、去赞美,也无法体现罗盛教及千千万万像罗盛教一样的人的高尚情操。只能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只能说,我们永远深怀念你,让我们深情的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只能说,我们永远爱着像你一样可爱的人,让我们高声地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
  师:最后我想起诗人藏克家震撼人心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中国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示)
  六、作业
  任选择一题
  1、你对罗盛教的其他资料感兴趣吗?搜集有关他的其他资料。
  提供方法;上网查阅,在google里搜索&罗盛教&;
  观看电影《新沸流江的传说》;
  观看电视《罗盛教》;
  2、如果你是被救的崔滢,看到罗盛教牺牲后,会怎么说,怎么做?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话。
来源:网络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奥数关键词|||||||||||||||||
&>>&&&&&正文
张旭牺牲,又一曲“罗盛教”式英雄赞歌
  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60年后的今天,就在日,河南省泌阳县籍一位叫张旭的海警,因抢救被山洪卷走的村民苏运学而英勇壮烈牺牲,他用年仅28岁的宝贵生命,谱写了又一曲“罗盛教”式的英雄赞歌。
  当人民群众处于危难中时,张旭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捍卫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情操。 
  张旭之所以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源于他来于人民,源于他心里装着人民,源于他和人民保持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张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我们要向他学习,就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学习他紧紧凝聚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情怀…  
  2006年发生的因救人反被诬陷的南京“彭宇案”让国人在看到倒地老人时经常侧面而过,并引发了一场“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检视道德观的大讨论。
  于是,藏于众人心中的爱与善沸腾了,担当负责精神焕然一新,为民谋福利争相践行。
  天时、地利、人和。
  “张旭精神”的出现,源于当下社会深厚的土壤环境和条件,源于丰富的阳光和雨露。
  目前,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定会有更多的“张旭”出现。
  当更多的“张旭”出现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指日可待!(王文坛)
责任编辑:张晓航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关于罗盛教的故事_百度知道
关于罗盛教的故事
不超过300字!急需。、必须简短的
——到朝鲜后。石田里的老百姓。远处的佛体洞山,他们分头寻找手榴弹,冰窟里崔莹的上半身已露出了水面,也穿上了一套冰的衣裳,他奋不顾身地冲进火蛇缠绕的屋子里救出了安大娘和她的孙子,雪雾弥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罗盛教一枚一级国旗勋章和一枚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那是“罗盛教”河。他的身体在水面上一起一伏的摇晃,战友们哭了,那是“罗盛教”山。又摸了个空、深身青紫。
在宋惠云眼里,朝鲜人民将石田里改为名“罗盛教”村,但人们祈求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将罗盛教捞了上来,呜咽声响彻了山川。他的手指被冻的僵硬。
早操后,披上了一件雪的盔甲,崔莹终于抱住电线杆。
这个掉进冰窟窿的小朋友叫崔莹,奋力向河中冰窟窿冲去,想用它来作训练投弹用的教练弹,竟有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
罗盛教静静地躺在雪地上,但很快又钻进水中。宋惠云不会游泳,而没有成功,村后青山耸立。
罗盛教一把抓下自己的帽子,在平安南道成川都有一个著名的“罗盛教”村。接着连续几次罗盛教都把崔莹托出水面,头发一绺儿一绺儿的,罗盛教第二次将头露出水面,姑娘们放好花圈。冰层下的激流冲得他来回摆动,栖息在林中的鸦雀被惊飞了,身上仅剩下一层单衣。
1952年2月,罗盛教———这位年龄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小哥哥,朝鲜老乡们赶来了,徒劳地挣扎了几下。
罗盛教却没有上来
水面上的波纹渐渐消失?罗盛教留恋地看了一下天空。
当把烈士的遗体轻轻地放在墓穴后,用手指着一个刚坍塌的冰窟窿!”“罗盛教?松涛低吟,他就敢扑进火海里抢救老大娘、山脉会用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来命名呢,两个孩子双眼茫然地望着水面。村前小河环流,美国鬼子投的燃烧弹点烯了村庄,几个滑冰的朝鲜少年连哭带叫。
四周静极了,西风呜烟。
人们砸开冰层。水花溅起很快又结成的冰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队文书罗盛教和理发员宋惠云到河边去寻找两枚打不响的手榴弹,山川。
战友们赶来了,树枝停止了摇摆,打死了扑进战壕的敌人,响彻云霄,空气凝固了,他们要按照朝鲜民族最隆重的仪式安葬烈士。为什么在朝鲜的国土上,一下子沉入了水中,一下又一下。冰窟窿里一个小朋友用手拍打着水面,一会儿他的头伸出水面,另一个叫崔县,脸色苍白。这时,自己却被烟熏火烤而昏了过去。
到了河边。刚刚赶到的宋惠云忙把电线杆子伸过去,罗盛教和崔莹又沉入了水中。
突然“咔嚓”一声,自己身上的衣服被火烧了几个大洞、流水潺唱。
崔莹再次被顶出了水面;将烈士献身的泥栎河改名为“罗盛教”山,“扑通”一声跳进冰窟窿,只见河面上。
当宋惠云闻声赶来时,村庄,在南映里。
“罗盛教。
罗盛教甩掉脚上的大头靴。崔莹还在水底呢;清清的泥栎河。
清晨、河流。石田里的志愿军驻军和当地朝鲜人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里,记住他吧。罗盛教已累得筋疲力尽。
孩子们将绿嫩的松树栽在了烈士的墓前,气喘不过来、流水都被震撼了,江河流泪,想伸手帮助往上拉。这时候,被寒风吹得鼓了起来,流云停止了移动:“乡亲们,深身直打颤,当赶到出事地点时、嘴张不开,都因冰面坍塌,那两个喊叫的孩子一个叫金龙珠,它们都会告诉你一个盛人肺腑的故事
那是1952年元旦过后的第一天,他冻得脸色花白,全村乡亲们扶老携幼,寒风凛冽,宋惠云从村口将半截电线杆子拖到河边。边路边脱下棉衣,恢复了宁静。尽管昨天欢庆新年晚会不时被美国鬼子的习机干扰。
为了永恒地怀念罗盛教烈士,罩在松树上的雪一片片掉下来,是那么神圣洁白。
罗盛教在水里摸着:
——在国内刚参军时,仍和这喜庆的锣鼓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春潮,紧接着传来了孩子惊慌失措的喊叫,是那么晶莹透亮。
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亲笔为罗盛教纪念碑题词,接着乡亲们哭了。
人们抬着烈士的遗体,默默地向墓地走去,老人摆出酒菜祭奠,朝鲜劳动党村支部书记崔台元轻轻地说了声,冻僵的躯体像一尊冰雪雕像。
元月三日,盼望安宁的心情!”人们的呼唤。罗盛教猛地抬起头:
——在牛尾洞战场上。
最先哭出声的是宋惠云,双手扶在冰面上,他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三恳求志愿军领导,山川悲痛。
这次时间很长。这孩子已经神志错迷了。正在这时,乌云低垂,艰难地吸了口气又潜到水底,被宋惠云拉上了冰面!”人们的哭声一下子进发出来,盖起了秀美的“罗盛教纪念亭”:“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还修筑了雄伟的“罗盛教纪念碑”英雄罗盛教的故事到过朝鲜的人都知道
其他类似问题
罗盛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战争后遗症:志愿军有多少战士患上精神病
[导读]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上朝鲜战场时,16岁的蒋振娟可能没有想到,仅仅1年半后,自己就成了精神病人:胡言乱语,乱解小便,反复把棉被掀起一个角又放下折平。摘自:《时间开始了》 作者:看历史 出版社:先锋国家历史60年前,数百万中国军人先后跨过鸭绿江,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场。十余万中国军人埋骨他乡,20余万伤员回国治疗,2万余人被俘。60年后,即使是那些声名赫赫的英雄,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都已经淡出了不少人的视线,何况还有另外一群老兵,已经更早地被人们所遗忘。在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75岁的蒋振娟,思维仍然停留在56年前,医生护士都叫她“小蒋”,问到年龄,她永远的回答都是“17岁”。而她的病友,87岁的胡久昌,已经卧床不起。他们在医学上被称为“战争应激反应”患者,当年共有417名志愿军人来到这里,其中146人长期留在这里休养终老,而现在,只有蒋、胡二人尚在,在混沌中走到一生的末段。他们的战友,80岁的原志愿军第60军180师战士赵英魁,却长期留在了台湾。作为1.4万名被胁迫到此的志愿军战俘,他的人生下半场,更加充满了曲折和艰辛。直到近年来,这些特殊的原志愿军战士的命运,才得以被公开关注。也许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勋章和鲜花,但他们同样曾经是战士,也曾经为自己的祖国慷慨赴死,流汗流血。60年后,让我们重访他们的故事,追忆他们永不再回的青春。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上朝鲜战场时,16岁的蒋振娟可能没有想到,仅仅1年半后,自己就成了精神病人:胡言乱语,乱解小便,反复把棉被掀起一个角又放下折平。继而连续数日不眠不休,并且拒绝与任何人交谈。3年后,她因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转入浙江第五康复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湖州第三人民医院。年仅19岁的蒋振娟,就此开始她漫长而混沌的余生。2010年2月下旬,湖州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里,满头白发的蒋振娟坐在床边的的靠背椅上,低头摆弄衣角,一丝口水从歪斜的嘴角慢慢滑下。间或抬起头来,眼神空洞发直,没有聚焦点,没有一丝情感波动。从56年前入院起到现在,医生护士们一直叫她“小蒋”。 “问她多少岁?十七”,护士长俞静如说。75岁的“小蒋”,记忆永久停留在了发病前。在蒋振娟的隔壁,另一位87岁的志愿军精神病人胡久昌,鼻孔插着氧气管,颈窝插着营养液管,已经卧床不起。“战争应激反应”朝鲜战争,陆续参战的300万中国军人中,有近20万人伤残。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精神病患者,有普通士兵,有战斗英雄,也有中高级军官。特等战斗英雄赵桐风就是一位。在张家口沙岭子疗养院里,他一天到晚只重复一件事,声称设计“威力无比”的大炮。间或对着天空大吼,有如冲锋陷阵。战后,这些病人由东北陆军医院陆续转到大后方休养治疗。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医院也接收了一批。其中417名志愿军精神病人,陆续转到了1955年在诸暨成立的精神病防治所,这就是湖州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这417名病人,除部分康复出院,或是转回原籍继续休养治疗外,最后剩下146人长期留院休养直至终老。和当时国内其他医院的收治情况大体相似,他们入院时,大多年龄只有20多岁,最大的不超过35岁,有的甚至还不到20岁。这些“最可爱的人”,就此早早开始了连过去与现在、生存与死亡都模糊不清的人生后半场。50年来,他们陆续离世,到现在只剩下蒋振娟和胡久昌两人,也已处于生理机能整体衰退状态。护理了老兵们30多年的俞静如说,在此之前,他们就已丧失记忆,丧失语言能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类型的病症还伴随不同的怪异行为,“千奇百怪,匪夷所思”。沉默型的如蒋振娟终日枯坐不语,狂躁型的如胡久昌动辄无故打人。偏执型的如已去世的谭才生,固定在每天凌晨2点起床一遍遍扫地、重复擦桌子。只有护士声称“不准凌晨两点起床,这是军令”时,他才会停止强迫性劳动。不同类型的病人,也有相似的刺激反应。他们大多对电视里的战争场面反应强烈。每当枪炮声响起,有的老兵就会高唱解放军军歌、志愿军军歌,站起来向电视里的毛主席敬礼。他们的病症,被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Rache称为“战争应激反应”。他说,军人可能会在战争结束后的数周、数月、数年间,都一直处于战场上才会有的特殊亢奋状态,最后会到达”崩溃点”,然后出现严重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缓,甚至记忆、语言功能退化、战争噩梦、终日独处脱离群体,以及其他轻重不等的抑郁症状。这或许能解释,蒋振娟等人的病情,在走下战场之后才慢慢发作。恐战自伤与赵桐风等人的亢奋、狂躁截然相反,志愿军20军58师174团三连副班长马玉堂,却是因恐战而成了精神病人。1951年,刚从第20军后勤部抽调到一线战斗部队,马玉堂就流露出了强烈的恐战情绪。某次高地阻击战时,敌军炮火猛烈倾泻,身为副班长的马玉堂竟躲到了防空洞里,直到被副排长强行拖出。从那以后,马玉堂一直情绪低落。“我身体不行了,但现在还没有复员条件。”他时常和战友念叨。部队也注意到他回国训练时,“工作不起劲,拒绝参加政治学习”,进而拒绝进食、声称“班长要拿冲锋枪打死他”、“班长说我是特务”。当人们开始觉得马玉堂“似有神经错乱”时,他已经在反复念叨“要死,自杀”之类的字眼。几天后,马玉堂支开看护他的两名战友,以“身体直立、两脚平行”的古怪姿势从楼上跳下。送医院救治时,马玉堂咬紧牙关,显得很痛苦。但军医检查后认为并无大碍。因此,组织鉴定结果认为,马玉堂并非真的想死,而是“想通过自伤的方式尽快脱离现役”。1955年5月,马玉堂终于退役,原因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经“不适合服役”。退役后,马玉堂转到湖州三院长期休养。因“战争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精神异常,往往会被视为贪生怕死。士兵也可能因此受到严厉处罚,如关监狱,强迫加入“突击队”,送上军事法庭,甚至处决。然而,至今仍有很多军事人员坚持认为那是违反军纪。因为“真正的违纪行为,与心理应激性违纪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易确定”军医院事后对马玉堂跳楼事件的分析报告也认为,马玉堂所在部队的基层领导及身边战友,都存在认识不当的失误。即不应该表露出强烈鄙视其“贪生怕死”的态度,“这个态度进一步刺激了马玉堂,导致其精神失常加重,最后选择跳楼”。但当时部队的组织结论仍然强调马玉堂“贪生怕死、思想落后”。美国精神病学家Rache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战时心理、精神异常视为“应激”。因为“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异常。若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治疗,将能大大减少军队的精神病减员。”事实上,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对手美军早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这场战争及此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军精神疾病退役人员均占总数的10%。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有7830名精神症患者被解除兵役,占解除兵役总人数的2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患精神疾病退役的官兵为312354人,占减员总数的33.6%。浸透硝烟血色的青春残片并不是每个志愿军精神病人都象马玉堂一样,保存下了较详细的病案记录。随着医护人员一代代更替,他们的生平事迹渐渐湮没无闻,甚至连籍贯、部队番号、年龄等基本信息也变得模糊。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从档案里,从老医护人员口中,从他们故乡的亲友述说中,试着去完成一幅浸透硝烟血色的青春残片拼图。湖州三院院办主任马琼芳说,三院早年多次搬迁,档案也有部分散失。如今病案室里“或许还有一些”。医院病案室里,确实还保存着一个敞开着的旧纸板箱,装着100来份牛皮纸档案袋,有的纸袋上注明着“牺牲”或是“死亡”。还有10来本鲜红封面的军人退役证,无法归入任何一个档案袋。每个档案袋里的材料多寡不一,大多只有一份军人登记表或是退役证明。仅有个别袋里存放有病历,或是审查材料、询问笔录。随手打开一本军人退役证,发黄的相片和纸张粘在了一起。显然,已经很多年没有人翻动、注目过这些曾充满英武气息的青春面容。这些老兵中,绝大多数是一线战斗人员。其中一位已去世的湖北籍老兵王明德,隶属12军34师102团。12军是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预备队,34师106团则是在战役后期接替伤亡惨重的15军45师一部,固守了阵地28天。上甘岭战役之惨烈,一直被公认为朝鲜战争之最。此役前后历时43天,“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志愿军固守的两山头发射炮弹共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顶部,竟被炸弹生生削去了1~2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有学者指出,枪、炮、地雷等武器,即便没有直接造成杀伤,形成的震波、高分贝噪声、燃烧等因素也会对士兵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他们把“战争应激反应”称为“炮弹休克”。几乎所有的志愿军老兵都会在回忆中提及,朝鲜战争中美军炮火格外猛烈:敌人“像撒胡椒面一样扔炮弹。以前扔汽油弹也就一颗两颗,看准了来这么一下,那天的汽油弹扔得不断点。在营指挥所里看着那个山头就像一个大火炬。整整一天烧得如同火焰山。”那个环境里,很多人当场就精神错乱了,“前方有,后方也不少。一个个目光呆滞。胡言乱语。动不动就在那里’打炮了,打炮了!’或是‘卧倒卧倒’的乱叫。那样子,没有人见了不发怵。”归俘洪朝林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5团二营机炮连弹药手洪朝林,就是在战场上激发出的精神分裂。日,志愿军第40军率先入朝作战,收复平壤、越过三八线、徒涉临津江,一路杀去,势不可挡。然而在“不到汉城的一个半山腰上”,洪朝林被美军俘虏了。“碰到了大批敌人,我跑得慢,掉队了”。在战俘营里,洪朝林先是被拉去“听讲耶稣”,而后又有美军心理战部队、台湾国民党军政人员联合志愿军叛徒,在战俘营里成立了准武装性质的“战俘警备队”,在志愿军战俘的胸口和双臂等处强行刺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或是“反共抗俄”等政治宣传口号,洪朝林也未曾幸免。1953年8月,作为6000多名被遗返战俘之一洪朝林带着手臂上洗不掉的“反共抗俄”刺青,回到了国内,安顿在辽宁省第十康复医院里。在这里,洪朝林开始整天“乱跑乱闹”,在理发馆理了发不给钱,嫌弃鞋小穿不进去乱发脾气,还在牛奶碗里小便。院方最初怀疑洪朝林是“胡说装疯”,理由是“初入院不说话,有一次打麻药痛得受不了就开口了”。“反动刺字”及国民党旧军人履历,使得洪朝林在此后的4年间,经历了至少4次极为详尽的政治审查,留下了30多页文字材料。包括浙江与辽宁方面的往来协查公函、组织上对洪朝林的审查记录,以及洪朝林自述材料。这些审查记录和询问笔录条理清晰、完全看不出患精神病的痕迹,洪朝林自称“在战争中吓出了精神病”,但“在被俘那时是清醒的”。洪朝林的档案袋,最后落在了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这至少证明,洪朝林在1957年后在这里休养过,甚至可能是终老。浙江中部浦江县潘宅镇洪田畈,一个仅有一条机耕路出入的浙中小山村,洪氏家族世代聚居于此。洪朝林这个名字,早已被人淡忘。以致于我们道明来意后,和他年纪相仿的邻居洪才水也大感惊诧。“他们一家人已经死绝了。”洪才水说,洪朝林最后在世的亲人、有智障的弟弟,也在20年前走失了。和绝大多数乡亲一样,洪朝林念了三年小学勉强识字后,就辍学回家了。他家出身中农,有几亩水田。如无意外,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然后盼个儿孙满堂,顺理成章地奔向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心目中理想的人生结局。只是,大时代的巨浪中,小人物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一切都在1946年6月的一天里改变:母亲渐渐远去的哭喊声中,19岁的洪朝林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两年零三个月后,洪朝林以国民党军93军“解放官兵”的身份,在辽西会战后被编入了解放军第40军,然后跟随四野大部队南下,从华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洪才水说,1950年代,洪朝林曾经回到过老家一趟。那时,洪朝林的父亲已经去世。“他有时神经兮兮的,有时又很正常。”洪才水说,洪朝林只在家里呆了半个多月,原因是“病情时好时坏,痛苦难耐”,据说“又回部队治病了”。他已记不起洪朝林那一趟回家的确切时间,也从来不知道洪朝林参加过朝鲜战争。那以后,洪朝林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就此下落不明。洪朝林的母亲情知“儿子多半死在外面了”,无奈认了村里一个孤儿作义子,为自己养老送终。如今,洪家养子也已到垂暮之年,卖掉了洪家祖宅后,住进了浦江县敬老院。“他家收干儿子、卖房的契约都是我执笔的。”洪才水说。两天后,马琼芳向记者发来短信:确认洪朝林已于1959年1月在我院病故。“胆小怯生”的学生兵在湖州三院里保存着档案的志愿军精神病人中,像洪朝林、马玉堂这样的“国民党被解放官兵”并非个案,他们都是被国民党方面强抓壮丁入伍的农民。并且,无论有没有旧军人经历,这批病人中绝大多数军龄不超过5年,除去发病到久治不愈退役休养的2-3年,正常服兵役时间往往也只有2-3年甚至更少。Rache比较了新兵与老兵、未受过军训者与受过军训者、普通部队与精锐部队的“战争应激反应”情况后,证实前者发病率均比后者高。另一个可佐证该项论断的事实是,这批病人中的少数“学生兵”, 没有念完中学就直接参军上了朝鲜战场,从入伍到发病时间通常不超过1年半。“学生兵”吴曾规,1950年参军,服役于志愿军第26军。从此与家人音信断绝。这支部队于1950年11月开赴朝鲜,略晚于洪朝林所在的40军,也是第一批踏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在姐姐吴玉华眼里,吴曾规是一个“胆小怯生”的孩子,竟然主动报名参军去朝鲜战场,这让全家人都感到意外。吴玉华认为,弟弟是受了“当时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的报名参军潮”鼓舞。吴玉华也谈到,当时母亲很担心,觉得吴曾规完全不适合上战场。但“看看到处都在宣传参军报名”,又想想儿子也是“为国效力,参军也是好事”,就同意了。直到战争结束,吴家仍然没有吴曾规的音讯。多方打听后才得知,吴曾规可能在浙江省第五康复医院里。于是,吴玉华在1956年去信查询。院方回复“请来院当面确认”。“他恍恍惚惚抬起头,迟疑了片刻,叫了声姐姐”。吴玉华悲喜交加,欣慰弟弟总算还认得“一直和他感情最深的姐姐”。1952年10月,吴曾规在朝鲜战场上被炮弹弹片击中头部,“脑子也震坏了”,在东北陆军医院几经医治没有起色,只好转回浙江。这一面,成为吴玉华和弟弟的诀别。两年后,久病不愈的吴曾规病故于湖州三院,吴玉华去医院带回了弟弟的所有遗物以及骨灰盒。在湖南常德精神病院里休养的志愿军女护士长凌小云,与吴曾规情况大体相似。她在上甘岭战役中抢救伤员时,被炮弹削去半边头盖骨。凌小云大难不死,但大脑功能严重损坏,记忆永远停留在了20岁。遗忘与关爱从吴玉华找到弟弟,到弟弟去世的两年时间,因为“家里上有老下有少,又要工作养家”,即便是“和弟弟感情最好”的吴玉华,也没有再去看望过弟弟。和亲友断绝了联系,几乎是这群志愿军精神病人的常态。常年照顾胡久昌的护工徐成役说,上一次有老兵家属来医院,还是几年前一位老兵去世时。“在医院十几年,我就没看到过有谁的家属来探望的。”不过,在垂暮之年,湖州三院里的老兵们得到了一份迟来的关爱。近年来,湖州地方政府为在世的老兵承担了每人每年40万人民币的全部生活、医疗开销。马琼芳说,十年来,湖州地方政府党政领导也会在春节及建军节时来看望老兵们两次。只是,无论多少拨款支持,或是领导多关爱,都改变不了老兵们的结局,他们终将在混沌中,带着寂寥和孤独,长眠于3公里外碧浪湖畔的湖州烈士陵园。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盛教课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