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帝国和郑和下西洋电视剧分别是哪些地区联系起来

当前位置:
>>>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分别包括哪些地区?它们的侵略扩张在..
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分别包括哪些地区?它们的侵略扩张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亚历山大帝国包括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一部分,定都巴比伦,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2)它们的对外扩张一方面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被征服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它们的侵略扩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伴随着对外扩张传到了东方,而东方的文化也随之渗入到西方文化之中。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分别包括哪些地区?它们的侵略扩张在..”主要考查你对&&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马其顿王国国王(前336~前323),军事统帅。生于马其顿首都培拉。他相貌英俊,擅长狩猎。13岁从师亚里士多德,但醉心于兵法,跟随其父腓力二世学习战略战术。在随其父征服希腊时,年轻的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军的左翼,全歼著名的底比斯神圣军团。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马其顿的)被刺后继王位。他迅速控制了国内政局,平定了骚乱的北方,镇压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公元前334年率3万步兵、5000水兵,发动侵略亚洲和非洲的远征,历时10年。公元前323年6月染疾死于巴比伦。人们把他的遗体装在金棺中运往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座宏伟的陵墓安葬。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评价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积极影响: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展领主、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打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他死后,强大一时的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也迅速消亡。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示意图: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1世纪,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它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约在罗马帝国最初二百年间,帝国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罗马帝国扩张的优缺点::优点:1.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拉丁语,拉丁文字,为后来的英语打下了基础; 2.促进了世界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东西方开辟了丝绸之路 ;3.传播了基督教会,使基督教传出欧洲大陆,为基督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颁布了法律,罗马法律,为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进行了道路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6.武器的改进,军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迈出了一大步,这点是最重要的。缺点:1.罗马战争使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给人民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财产损失,环境破坏;2.在阿拉伯地区传播基督教,为后来的十字军战争埋下了火种。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1.屋大维统一地中海世界,自此地中海地区再无大规模战事;2.罗马自征服日耳曼之行动彻底失败后,偃武修文,不意扩张,专心于内政;3.罗马公民权的普遍化及罗马法的逐渐完善,减少了国内的不满之声,内政稳定;4.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对周边邻国起极大威胁作用,有阻挡战争之效;5.地中海归于一统,海盗消灭殆尽,海运业自然高速发展,商业空前繁荣;6.商业繁荣自然带动文化兴盛,希腊罗马文化遂传遍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初期文化传播的原因:1.帝国建立之初,内战停止,统治加强,社会局势稳定,经济繁荣;2.帝国对外战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罗马帝国交通发达。罗马帝国极盛时期:
发现相似题
与“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分别包括哪些地区?它们的侵略扩张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60587244782553246905681676120亚历山大东征和郑和下西洋有何不同_百度知道
亚历山大东征和郑和下西洋有何不同
[2]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高加米拉战役、2、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东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榜葛剌,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苏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明史·郑和传》中记载、 扫荡张士诚旧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彭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前334年。经这一途径、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一说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历时十年,欲觅踪迹,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公元前4世纪,一说宣扬大明威德、哥伦布、西亚,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曾到达过爪哇。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1] (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开始了亚历山大东征、暹罗、埃及、达伽玛等人、两河流域,红海。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经过伊苏斯之战。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1] 率领200多艘海船、亚:“且欲耀兵异域。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宝物填溢”,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船只最多(240多艘)、苏门答腊、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其生活方式、麦加,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如麦哲伦、真腊,也是唯一的东方人、左法尔、小亚细亚。最终建起地跨欧,正史称郑和下西洋使“国用羡俗”、南亚等的联系、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一说发展贸易、风俗,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天方、海员最多,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成祖疑惠帝亡海外、阿丹、古里、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马其顿国征服希腊各邦
亚历山大帝国和郑和下西洋分别使哪些地区联系起来
亚历山大: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郑和: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东南亚、南亚、西亚
其他类似问题
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带一路」建设将对世界地缘政治产生哪些影响?
按投票排序
:印度尼西亚(上):印尼概况、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完善中,有空接着写:本文并不想重点介绍一带一路,而是尝试通过这个计划去说明作者对于亚欧大陆上地缘经济的想法:本文认为,经济的地缘问题其实是一种宏观上的区域分工,每个地区有着自己的经济(市场)联系方向,根据自身的特色,形成的一种大的经济分工。首先这个计划的提出展示了中国人谋求改变当前世界地缘格局的决心,无论能否真正实现,至少在这个计划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符合中国地缘战略的“棋局”。从中国一直经过西北、西南、俄罗斯、中亚、中东,然后到欧洲,然后是从东南沿海下海,经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一直到东非海岸,整个欧亚大陆以及半个非洲都被覆盖在这个庞大计划当中。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不为过,当年美国把欧洲、拉美拉过来打造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今天的中国把整个欧亚拉进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华体系。虽然实施的策略、方法不同,但都是扩大自身经济、市场腹地的战略。输出过剩产能、国内的雄厚资金、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核心。而一带一路覆盖的欧亚大陆诸国则是中国能够在未来开拓的势力范围,也因此是计划实施的最佳空间。美国强大的海军和传统的海洋贸易体系,加上周边国家力量薄弱,促使和保证了美国可以开拓欧洲、日本、韩国、拉美等远离本土的腹地。中国周边拥有世界一半的人口,将来可能还是世界一半的生产总值,中国发达的陆上交通体系和数量众多的远洋船队,是使得中国以自身为核心,逐步向东南亚、中亚、俄罗斯扩张势力范围的强大动力。条件不同,选择的实施方案也不同。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在鸦片战争之后被彻底击碎,这样的体系是一种符合中国地缘战略格局的外交策略,它保证了中国周边的国家都是弱小并且服从自己的,也使得中国可以不去拥有特别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能保证安全。但是全新的格局使得中国的朝贡体系被打破,周边出现了日本、俄罗斯、英国(印度)、以及后来的美国,这些足以称雄世界的大国,中国这100多年以来一直处于绝对的不安全状态。今天,中国成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旧大陆上仅次于欧盟,但是发展潜力远远大于欧盟的巨无霸,苏联解体、日美关系、印度自身发展等原因也使得这些国家很难再威胁目前的中国,而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雄厚的资本也开始涌向周边,我们又一次利用经济力量而非军事力量去使得周边国家无法威胁自身。一带一路计划也像一种新的朝贡体系,把整个亚欧大陆纳入到以中华为核心的经济和地缘政治体系之中。一带一路包括两条主线: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分别向西和向东,把中国的资金、产品输出到世界,并且欢迎世界的资金、技术进入中国,这个计划和以往的改革开放不同,那时候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时候,面向东方意味着向发达的海洋经济体系开放,资金、技术在沿海地区扎根,带动了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的崛起。今天的这个计划则是中国把自己当做一个成熟、开放且规模巨大的经济体系,更多地希望把国内的资金、发达的技术向周边落后的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俄罗斯以及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投入,试图打造中国自己的全球经济格局。这一计划本身提出来就足够振奋人心了。海洋经济体系是典型的欧美主导的全球经济格局体系,这个体系的主导者从数个世纪前的欧洲各国,在100年前转移到了新大陆的美国,这个体系依托海洋,把全球各个角落的资源吸收到欧美,并把欧美的技术、资金输向世界各地,让整个世界成为欧美的市场和资源来源地。冷战的一大特点,就是苏联建立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和海洋体系进行对抗,最后苏联的经济体系失败了,姑且把苏联的经济体系视为陆地体系吧,陆地体系的封闭性和技术的普遍落后使得其在与海洋体系的博弈中被彻底打败。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很难把自己彻底的融入某一个体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经济体系,姑且称为中华体系。中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海陆都能玩,向西,是广袤的欧亚大陆腹地,向东,则是全球最大的太平洋,欧亚大陆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资源,太平洋,被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一批国家包围着。地处这样的环境,中国很难只看一个方向,因此一带一路就这么巧妙地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南下三大洋的宏伟计划。一带一带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经济带在国内覆盖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这9个西部省份,分别从新疆、云南向西进入中亚、南亚、中东、俄罗斯然后深入欧洲的经济带,这条经济带基本以当年的丝绸之路为模板进行建设。很明显,这条经济带是中国建设中华体系陆域部分的核心。过去苏联努力建立的陆地体系似乎被中国在尝试恢复。当中国、印度、俄罗斯这样的陆地大国成为今后世界的主要经济体时,陆地体系才有了和海洋体系博弈的基础,苏联当年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罪了中国,又未能把印度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使得自己孤军奋战而造成的,中国尝试恢复这样的经济体系特别重视俄罗斯和印度这两个大国,这是一个好的做法,但是能否真正让这两个大国放下芥蒂,共同谋划欧亚大陆的复兴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把欧亚大陆看做一个大棋盘,每个国家或者地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通过地图的形式就一目了然了棋局上诸棋子:非直接参与者:中国东北,东北并不是一带一路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但是却是一个间接的受益者,因为一带一路计划的重要的环节就是中俄的贸易,而中俄贸易规模最大、最成熟就是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之间的贸易。一带一路虽然未能覆盖中国东北地区,但是却能享受到这一计划的间接带动。东北大约有1亿人,作为共和国长子,建国之后东北就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目前依然是这样的,大庆、齐齐哈尔、长春、哈尔滨、吉林、沈阳、大连这些城市拥有一些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东北的工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支持全国发展的基石。东北在这些年来一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发展挑战。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在南方诸省工业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企业倒闭潮以及催生的下岗威胁了东北的社会稳定,而东北的工业化带来的低生育率也使得东北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的萧条又导致了人才外流,这些问题成为东北发展的最大障碍。辽宁省因为沿海,相对较好,而黑龙江、吉林这样的问题则尤其严重。总而言之,东北的发展面临着缺人才、缺资金的窘境。不过东北拥有着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资源丰富、中国和俄罗斯贸易的桥头堡,也是进一步开发俄罗斯资源的基地,很多开发俄罗斯耕地、森林、矿产资源的企业都是东北企业,通过中俄贸易非常有利于促进人力、资金等要素在东北经济体系中的流通,盘活东北经济。东北地区有这样几个节点: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绥芬河、黑河、丹东等贸易口岸。东北的超前工业化东北工业发展的早,并且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相当成熟,之后的时间里,东北因为缺乏资金和人才,加上这种成熟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升级成本太高,东北工业的更新和升级远远落后于南方沿海省份,企业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失败造成大量下岗工人,这些人的供养负担也使得政府和社会很难投入资金到产业的升级上,东北产业发展和升级也就停下来了。这也是东北现象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东北虽然兴起了一些中等城市,但是在空间上这些城市和周边相比,极化程度提高了,而四大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更高,使得经济资源在东北的空间分布更加不均,造成了东北县域经济和农村的衰落。农垦企业的现代化又使得“农业工人”的数量下降,造成人口大量外溢,这些现象表明东北城市、乡村、农垦全面衰落的局面,少数大城市日益繁荣,对于东北的发展绝对不利。东北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工业发展的超前化,改革开放初期就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条本身就使得其升级成本非常高,而早期东北发展并没有进行资本的积累,而是通过国家调控的手段把工业产品送到全国,没有资本的积累,对于完整的工业产业链进行升级根本无从下手。从东北工业补贴全国来看,东北的工业体系其实是一个全国意义的工业体系,对这个工业体系的升级必然需要国家的财力和人才去进行,但是分税制改革以后,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财权上移,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产业升级这样的高成本行为(土地出让金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市场竞争条件下,东北的条件并不好,属于整个中国大市场的边缘地带,投资很难倾向于去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吉林两省。东北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和南方省份竞争,外面的资金进不来,自己的资金又留不住,东北的经济自然会衰败。而大城市越来越大,这本身拉大了东北的地区差距,大城市人口多,产业基础雄厚,各种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的也多,本身的发展也越来越有资金支持,进一步在东北形成马太效应。哈尔滨、大庆、长春、吉林、沈阳、大连少数几个城市就能贡献各自省大部的GDP。而大城市的兴盛也侧面体现了东北工业结构的失衡:国企发达,乡镇企业、民企发展相对滞后。东北的衰落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内部的市场中,东北的地理位置并不好(东北一隅),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压力较大,吸引资金,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太薄弱了。大连可能还好,黑龙江、吉林发展前景非常渺茫,如何利用一带一路计划,发展和俄罗斯、朝鲜半岛、蒙古的贸易,利用俄罗斯的木材、矿产、能源,并通过自身原有的工业基础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东北工业体系,也是东北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要把东北从原来的端点式的经济地缘区,变成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使资金、人才、资源能够流动,才能激活东北的未来。东北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俄、中蒙、中朝关系。朝鲜半岛日本俄国西伯利亚山东、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也算是一带一路的非直接参与者,不过这些地方的经济联系并不面向西部、中东、欧洲,所以没有纳入到一带一路也属于正常。直接参与者:中国新疆,新疆是一个和东北差不多的地缘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她是连接中国本部和亚欧大陆中心以及欧洲的必经之路,而且它本身也是亚欧大陆的最核心,拥有2000万人口,本身属于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新疆虽然内部民族矛盾、经济差距的问题比东北严重。但是新疆发展的前景却很大。政策上来看,国家的援疆计划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使得新疆非常适合投资。而新疆的现实情况又会导致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疆。新疆问题的症结在南疆,南疆的发展是新疆最主要的问题,对于南疆的政策扶持也尤为重要。资源上来看,新疆矿产资源、能源储量丰富,也是中亚天然气进入中国的大门。从人力资源来看,新疆年轻人数量众多,发展面向中亚乃至中东伊斯兰市场的加工工业具有非常好的人口红利,少数民族青年的教育也是打开这一红利的关键。相比于宁夏,新疆是中国面向伊斯兰市场最前沿和基础最雄厚的地区。不过问题在于,如何在开放新疆的同时,处理好极端思想、非法传教、武器、毒品流入也是新疆发展的一大矛盾。新疆的节点城市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哈密、阿拉山口、喀什,分别是面向中国本部、中亚、南亚(巴基斯坦)的节点城市,以及新疆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疆和东北一样,近些年来,大城市极化程度在加强,不过考虑到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极化现象属于正常。经济差距在拉大某种程度上也难以改变,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贫穷地区、农村地区到城市的流通网络的通畅,年轻人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进入城市,并且融入城市,存在差距不可怕,但是得确保每个人能够有缩小差距的可能性。新疆年轻人异地城镇化成本太高,本地城镇化是关键,能够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城市找到工作是最重要的,去广州、上海等地必然面对汉族农民工的竞争,再加上语言的差距、技能的差距,难以去找到合适的工作。带新疆年轻人去广东打工某种程度上是政治任务,并不是一个长久的措施。不过我们口内人也应该尽量消除对新疆年轻人的歧视和敌视。使得有能力、有技术的新疆年轻人可以来内地安心工作。保障新疆和内地资金、人才的流动畅通。新疆面积太大,南疆、北疆、东疆各有特点,就连维吾尔族内部都会出现较大的方言差异,再加上兵团的存在,新疆很难一盘棋地去看,不同地区在参与一带一路中也存在着各自的经济联系方向、发展特点,比如南疆是面对巴基斯坦、塔吉克等中亚、南亚,北疆面对哈萨克、俄罗斯、东疆则面对的是中国本部,作为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各个地方也应该成为面对的市场的资源流通的通道,内部的合理分工合作才能促进整个新疆的发展。中国西北,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宁周围)、内蒙古,西北地区是中国本部通往新疆、中亚、俄罗斯的通道,其实也算是一个通道型的地缘区。西安、兰州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城市,而这两个城市本身也是交通枢纽,东部去往新疆必经这两个城市。而兰州又是去往西藏的枢纽,堪称西部的“十字路口”。西安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仅是通往西部的节点,也是去往四川的节点。这两个城市的作用也由此可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就是长安,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获取白银、西方的作物、产品以及技术的主要途径,长安的地位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香港、上海,是整个中国的门户。而长安又长期作为首都,造就了其辉煌的历史。现在的西北地区已经远远不如过去辉煌了,缺水、缺人、缺资金、缺肥沃的耕地,种种不利因素都遏制了西北地区与东部竞争的能力。因而西北地区在资源红利未被打开之前长期需要东部的经济补贴。西北地区在近年来随着资源的开发经济逐渐起步,虽然难以和东部地区竞争,但是陕北、内蒙古等地区的资源开采对于这些地方的城市建设、民生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西北的优势除了资源,乃是其扼守中国本部,尤其是华北地区和亚欧大陆核心地区、西藏、四川的交通要道。西北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类似于东部的大规模的城市群,而是适合发展城市本身,发展城市本身则需要将更多的资源通过交通网络集聚到各个“点”上,西北的交通线很难像东部那样成网络状,多成放射状。观察西北重要的城市,大多数都是交通节点型的城市:兰州、西宁、西安,这些城市的诞生可能是基于农业区的集贸中心,但是后来的长期发展都是因为交通要道和枢纽的作用。银川较为特殊,是发展于农区而兴起的城市。而银川越来越凸显其作为北京、内蒙古和兰州连接的枢纽的地位。可以说,西北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区位,发展的核心也是打造交通的中心。西北自然条件太差了,除了大城市及周围,其他地区的确很难有发展的机会,除非遇到资源开采等“意外之财”。西北地区未来基本趋势也是人口、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大城市。玉门的衰落验证了这里的城市一旦失去了矿产资源就衰落。西北地区的未来不光取决于中国内地,也取决于新疆、西藏,一个稳定、繁荣的新疆和西藏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其通道的作用。新疆、西藏的资源可以在西北地区加工,相关的开发西藏、新疆的机构可以驻扎在兰州、西安、西宁等城市,扩大这些城市的辐射腹地。而新疆、西藏也是中国面对中亚、俄罗斯、南亚、中东的门户,这两个地区本身人口不多、产业基础薄弱,相关的资源加工、金融、法律服务多少需要内地的支持,西北地区的相关产业基础、机构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换句话说,西北地区是中国和中亚、中东、南亚联系最密切的地区,这些地方本身也是中国未来的经济腹地和资源腹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的资源,西北地区得天独厚。中亚中亚地区目前被分为5个国家,不过广义上的中亚有时候也包括新疆、阿富汗、克什米尔、伊朗东部。我这里就把5个斯坦国和阿富汗作为中亚。中亚地区在亚欧大陆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十字路口和资源基地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实在特殊:去俄罗斯、东亚、南亚、中东都得经过这片土地。无论是唐僧西天取经还是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都经过了这里。从地缘上看,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单纯”的民族国家,不仅内部民族组成复杂,而且都在文化、经济或者政治上受到了周边各国的强烈影响:哈萨克受到俄罗斯的强烈影响,经济和中国的联系也日益加深;阿富汗文化一直以来受到中东的伊朗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影响,目前是中东的YSL文化占主导,但是经济上则因为出口矿产和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牢牢绑在一起。土库曼斯坦较为稳定,但是经济上依赖于天然气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内部普遍存在民族对立,而经济和中国、俄罗斯联系紧密,塔吉克每年大量人口去俄罗斯务工。中亚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区域。是一个典型的“破碎地带”,战乱不断,作为一个十字路口实在是太不安全了。而要想运作一带一路,这个十字路口的稳定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中亚稳定下来的迹象。阿富汗的动荡一直在持续,美军撤离后这一情况依然继续;中亚除了土库曼和哈萨克,其他国家内部普遍动荡不堪,而且多是恐怖主义的温床,也是XJ极端分子境外训练的大本营,这些地区的动荡对中国的西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开伯尔普赫图赫尔和联邦部落地区,中央政府基本丧失了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成为巴塔组织的大本营,这个组织的战斗力似乎已经和阿塔不相上下。中亚地区资源丰富,除了著名的石油天然气,铀、金、煤炭都储量丰富,这些资源成为苏联时期支持一个大国发展的重要宝藏,不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很明显无法消化那么多的资源,中国顺势而为,进入中亚。中亚被南亚、俄罗斯、中国、中东夹在中间,本身并无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很明显只能由俄罗斯、中国、印度等世界岛边缘的国家拿去使用,这三个国家也正是中亚地区传统的影响势力,因而三国对中亚的争夺也日益激烈,不仅为了资源,也为了市场,加上美国,中亚成为仅次于中东的热点地区。中亚、中东从地理上来看,都是属于十字路口性质的过渡地区,周边地区的联系需要经过自身,加上资源丰富,政治格局却相对破碎,导致其自身无法有效整合,各种内部势力争夺资源、土地、水、人口等,还会受到周边政治经济力量的强烈影响,内部却又动乱不堪。本人认为中亚地区的几大节点:阿斯塔纳(俄罗斯方向)、塔什干(人口中心)、阿拉木图(中国方向)、喀布尔(南亚方向)、阿什哈巴德(伊朗方向,联系较为薄弱),其他较小的城市还有坎大哈、撒马尔罕、杜尚别、比什凯克等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是乌兹别克的塔什干,发展最好的应该是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首先说说阿拉木图,阿拉木图这个城市可能是中亚五国实际上的经济中心,外资银行、奢侈品商店等争相进入,和乌鲁木齐一起在争夺整个“大中亚”的金融和经济中心,不过凭借内地的支持,乌鲁木齐相对来说占据上风,中亚的富人有时候都会去乌鲁木齐购买奢侈品。阿拉木图地处天山北麓,与中亚大草原交界处,并且属于伊犁河流域,自然条件非常不错。加上这附近传统上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因此在1854年,哥萨克骑兵在这里建立了城堡后,成为草原地区比较重要的据点,不过那个年代草原地区本身就没有多少城市,阿拉木图的作用非常明显,之后阿拉木图又成为行政中心,并在哈萨克建国(苏联时期)后成为首都,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中亚地区非常重要的城市。苏联解体后,作为资源基地,哈萨克斯坦使其经济一直和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保证了其资源出口的市场,并依托资源出口进行产业的调整,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水平,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反观其他中亚国家,一解体就撇清和俄罗斯的关系,资源出口一时半会找不到对象,经济迅速下降,中国则因为交通联系、文化隔阂等问题,难以迅速替代俄罗斯的地位,导致中亚国家不得以还是得依靠俄罗斯生存,塔吉克、吉尔吉斯尤甚,每年很多人去俄罗斯打工(外来人口务工在俄罗斯一样会造成社会问题,前两年莫斯科骚乱就是因为中亚移民造成)。虽然在规模上阿拉木图不及塔什干,但是就发展水平来看,阿拉木图超越了塔什干,其经济基础支撑其成为中亚重要的金融、经济中心,现在他和北京一起竞争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说明其经济实力的强大。阿拉木图城市腹地很小,哈萨克斯坦本身人口、经济规模也有限。不过凭借资源、农产品的丰富,以及作为亚欧大陆上中俄枢纽的作用,阿拉木图未来可能成为类似于悉尼在澳洲的地位,不过也因为腹地和国家的规模限制,再加上与阿斯塔纳的竞争,阿拉木图未来应该呈现出经济发达但是规模受限的格局。塔什干是乌兹别克首都,其建城历史远远早于阿拉木图,其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和中亚大草原交界处,在周边地区来看,有一个据点性质的区位,扼守了中亚最大的农业区费尔干纳和外界的联系。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塔什干同样是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中国出了XJ前往伊朗及中东等的必经之地。塔什干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苏联时期就是中亚经济区的重要工业中心,其拥有中亚最早的地铁,至今已经通车30余年。塔什干的兴盛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塔什干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边缘,而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人口重心,以很小的面积集中了中亚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中亚大半的人口都集中在费尔干纳盆地及周边的地区,中亚最大的几个城市: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杜尚别、撒马尔罕等都距离这个盆地不远。被山地环绕,雪山融水使得盆地供水充足,因而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塔什干位于盆地边缘,扼守了盆地出去的大门,加上拥有较为广阔的腹地,塔什干拥有在中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塔什干和国内的重庆、成都、郑州、合肥、太原很类似,拥有广袤的农业平原为腹地,同时位于平原边缘,成为沟通外界的一个节点,还能够控制外界进入大平原的入口,保卫安全(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北缘、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重庆是四川盆地的出口、合肥、郑州分别是黄淮海大平原西北缘和东南缘的重要节点)。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和国内的WWE族关系密切,塔什干、喀什都是典型的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大城市。而除了乌孜别克族,中亚其他四个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都是游牧民族,比如哈萨克,其几个大城市都建城时间很短,而且都是在现代工业文明进入后才诞生的。乌兹别克斯坦在苏联时期是重要的棉花生产中心,在解体后棉花对于经济的作用明显下降,解体早期乌兹别克经济下滑明显,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也非常严重,低价收走农产品,甚至严格控制与邻国的进出口贸易,包括中国,这一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管控,为政府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不过因为乌兹别克斯坦生产能力毕竟有限,因而这一举措抬高了物价,这个国家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远不及边上的哈萨克斯坦。不过近年来,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同时扩大贸易范围,非独联体贸易伙伴数量增加,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逐步得到发展,预计2015年,该国经济增长能达到7.4%。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较为完善的经济结构,比塔吉克、吉尔吉斯和阿富汗要好很多,再加上其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因而也是一个较好的市场,而塔什干也是整个中亚最大的城市,如果改善发展环境(乌兹别克斯坦整个国家能够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国外资本进入、改善国内制度环境,保护外国资本、产业发展和促进劳动力的福利),乌兹别克斯坦应该能够成为中亚最为发达的经济体,塔什干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整个中亚的经济中心,因为塔什干的腹地规模、辐射范围均大于阿拉木图,加上其乌兹别克本身是苏联时期中亚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潜力也较大,如果能够处理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依托乌兹别克斯坦的整体实力,塔什干的作用会超过阿拉木图。阿拉木图和乌鲁木齐相比不具备太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如果塔什干能够整合中亚的资源,将成为乌鲁木齐一个大的竞争者。不过当前的中亚环境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任务来看,似乎这一天还很遥远。中亚地区(下)更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土库曼斯坦是小国,其在中亚的地位,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来看,都不如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那样举足轻重。不过在某些功能地位上,这些国家还是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土库曼斯坦,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修建了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这个国家立国之后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但是在局势错综复杂的中亚地区,土库曼斯坦难免面临站队的问题,目前来看,与中国、俄罗斯都不接壤的土库曼并没有选择像吉尔吉斯斯坦那样向美国靠拢,毕竟这里的地理位置并没有对中、俄构成太大的威胁。塔吉克斯坦在独立之后发生了内战,吉尔吉斯斯坦在近年也发生了国内的种族冲突(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人),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局势有着相似性:被天山山脉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且南北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对抗,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不光有南北对抗,还有民族之间的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国家南北对抗都有一方是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州。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在北方的比什凯克,南方的中心是盆地东侧的奥什;塔吉克斯坦首都位于南部的杜尚别,北方的中心是盆地南侧的苦盏。由于费尔干纳盆地人太多,相应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加上盆地是农业区,也自然是乌兹别克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两国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州难免有大量的乌兹别克人,还有不少其他民族,包括俄罗斯族人。复杂的民族构成,加上这些国家实力弱小,中央政府力量薄弱,难以压制住少数民族的分裂势头,因而在两国国内造成不稳定性。而且,当年为了阿富汗战争,俄罗斯同意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机场建设空军基地,美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进入了中亚的腹地,而俄罗斯本身也有一支快速反应部队部署在吉尔吉斯,俄美两国势力因此深深影响了吉尔吉斯的政治活动,颜色革命就很明显。吉尔吉斯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和俄罗斯,中国产品涌现该国市场,而该国劳动力涌入俄罗斯打工,中美俄三国的影响都存在在这个小小的国家,造成这个国家的对外张力非常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与中东地区、阿富汗的过渡地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加上国内人口众多的乌兹别克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这一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极其适合隐匿极端武装,加上国家力量弱小,基本上无法清缴极端武装。而且中亚这几个国家向东去新疆,向北去俄罗斯,向南去阿富汗、巴基斯坦都很方便,可以说距离战场近、腹地安全的特点。因而俄罗斯、中国建立上合组织的初衷也正是为了稳定中亚这几个南部国家。重组陆权,打造亚欧大陆共同体对抗海权则成了后来的事情。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稳定对于中国向西战略来说有促进意义,但是没有直接意义,中国完全可以绕过这些麻烦国家,从巴基斯坦出海去中东,从哈萨克斯坦出境去欧洲。不过为了整个向西大通道的安全,中亚的稳定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避免了这些国家的动荡或者恐怖主义滋生而造成哈萨克、巴基斯坦等国局势的不稳。从城市来看,比什凯克、杜尚别以及苦盏、奥什、阿什哈巴德等城市在中亚的城市体系中并不占有太独特的地位,影响力基本仅局限于本国甚至周边行政区。阿什哈巴德可能会因为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而相对繁荣。比什凯克、杜尚别、苦盏、奥什等城市因为塔、吉两个国家局势的不稳定和国内的对抗难以发展成超越国境的重要城市,更多的成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并成为国家通往莫斯科、北京的门户。而奥什、苦盏这两个城市可能还会因为国内的动乱而备受打击,前些年的奥什骚乱已经对奥什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且这两个城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最深处,交通位置并不好,而费尔干纳盆地是典型的农业区,没有完善的工矿体系,因而使得城市成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除非费尔干纳盆地可以凭借丰富的农业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进而提升产业水平,否则不光是奥什、苦盏,费尔干纳盆地的其他城市,诸如安集延等,一样会面临发展的压力,加上这里本来复杂的民族关系和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大多数费尔干纳盆地城市的不稳定性会大大提高。费尔干纳盆地不稳定,对于中亚来说,是一个灾难。阿富汗美军撤离阿富汗以后,阿富汗成为一个权力真空的地带,塔利班、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伊朗,以及美国都有能力或者机会进入或维持阿富汗的影响。塔利班作为阿富汗国内最重要和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今后阿富汗的话语权还会依然存在,和这个组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恐怖主义组织的那一套,而应该重视这个组织的力量,与之积极对话。阿富汗国内民族的复杂程度远大于中亚,中亚各国至少存在一个主体民族,而且在国内的控制权较为强大。而阿富汗虽然有普什图人为主体民族,但是普什图人与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的北方联盟很长一段时间是统治阿富汗的主要组织(苏军撤离以后,其组建了阿富汗政府,直到1996年塔利班上台)。因而阿富汗国内是一种较为独特和微妙的力量均衡关系。各个势力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共同争夺全国的话语权乃至统治权。阿富汗国内的各方势力主要是部落和军阀,这些势力出于教派、民族不同而对抗,凭借国内外的支持互相兼并和讨伐。各个军阀和部落的国内支持者是和其所属的民族相对应的,厘清楚阿富汗国内的民族和其生活的地域就很重要了。普什图人生活在南部,主要的中心城市有喀布尔和坎大哈,而喀布尔因为是首都,里面住着非常多的民族,这个城市已经很难说是谁主导,谁控制了。只有赫尔曼德河流域的坎大哈完全归属普什图人。普什图人与彪悍尚武的俾路支人比邻而居,后者生活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带,并且在巴基斯坦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省份。乌兹别克人势力范围在北方,其中心城市是巴尔赫河流域的马扎尔沙里夫,这个城市是阿富汗第四大城市。塔吉克人主要的中心城市是西部重镇赫拉特,在东北的瓦罕走廊周边也有塔吉克人,属于山地塔吉克人。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地区主要是蒙古人的后裔哈拉扎人,其信奉什叶派,在阿富汗国内相对独立。观察阿富汗各个民族分布及其中心城市,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基本都是阿富汗的国内通往外界门户,并且地处河流边上。在阿富汗这样的内陆荒漠地区,所需资源需要从外界,尤其是南亚、伊朗、苏俄(旧苏联地区)那里获得,控制对外门户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拿出各个中心城市一一分析:喀布尔是位于喀布尔河沿岸,经过开伯尔山口通往巴基斯坦北方,这里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工农业地区,从阿富汗出了开伯尔山口就是白沙瓦、伊斯兰堡等城市,而且距离拉合尔为中心旁遮普农业地区也不远;坎大哈位于赫尔曼德河岸边,是南部的门户,出了阿富汗,可以直达巴基斯坦西部重镇奎达,进而可以前往卡拉奇出海;赫拉特位于哈里河岸边,是通往伊朗的门户,而赫拉特主体民族塔吉克人与波斯人同文同种,受伊朗影响强烈;北部的马扎尔沙里夫则是通往中亚的门户,与乌兹别克人的母国乌兹别克斯坦相距不过百公里,该国的铁尔梅兹也是苏联打出去前往阿富汗的途经之地,苏军也从这里向阿富汗和梦想的四大洋帝国挥手告别。巴米扬是中部的小城市,由于地处内陆,缺乏门户位置,加上哈拉扎人在阿富汗国内的孤立地位,其发展可想而知,过去巴米扬依靠旅游业也曾辉煌过,但是战乱是这里真正成为一个内陆的小镇。阿富汗的市场体系和城市体系都很落后,城市因为其门户作用而成为很典型的物资集散中心。阿富汗工业、农业均比较落后,农村和城市对于劳动力的吸纳都很有限,相应的城市较好的条件吸引了很多人口进入,但是城市发展却缺乏产业的支撑,吸收不了太多的劳动力。而物资集散功能突出也造成各个城市商业,尤其是小商品经济繁荣,平均利润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使得城市里人口多,失业率高,贫民窟等问题突出,这些贫民在缺乏工作机会的情况下难免去外面参加各种战争行动,打仗的高投入让产业发展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造成恶性循环。阿富汗地理位置不好,一带一路计划甚至可以不经过这里而直接从哈萨克、巴基斯坦-伊朗一路向西,因而阿富汗要发展首先是整合国内势力,稳定局势,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及靠近中国、印度以及伊朗、土耳其两个中等工业国的优势,出口矿产,利用矿产更新城市产业,促进城市的发展。而阿富汗农村条件太差,农业难有起色,城市也成为阿富汗发展的重点。喀布尔、贾拉拉巴德作为通往南亚最方便的门户和城市,未来在阿富汗的城市体系以及国家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高。印度尼西亚(上)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国家,没有之一,无论是国土面积、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印度尼西亚也扼守了中日韩三国通往中东及西欧的交通要道,油轮来往于波斯湾和东亚必须要经过苏门答腊岛北侧的马六甲海峡或者完全属于印尼的巽他海峡。尽管目前印尼海军实力不足以威胁东北亚三国,但是印尼的潜力和其在东南亚的话语权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中日韩、美国争相拉拢的对象。此外,东北亚去往澳大利亚也经过印尼海域和空域,而澳洲一直是东北亚重要的铁矿石、煤炭来源地。可以说印尼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道关卡,与印尼的关系成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之一。除了重要的区位,印尼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和经济体,印尼的经济这两年发展很快,甚至被很多人誉为金砖四国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中经济体,世人对他的赞誉超过了墨西哥、土耳其等传统发展中强国(当然,这个世界上发展中强国就没有几个)。印尼的GDP在全球排名16位(2013年),超过荷兰,虽然和墨西哥有一些差距,但是发展势头要强得多。印度尼西亚有人口2.4亿,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印美,加上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铀、煤、镍、锡、铅、铜、金、银、铬、铝土矿、硫和高岭土等。种种条件都决定了印尼在世界格局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并有能力和一些大国在地区事务上展开博弈。不过印尼依然有着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首先是国内复杂的民族关系,虽然主要的分裂组织在政府打击下势力削弱了不少,加上分裂势力最强的亚齐与政府达成了和平协议,近年来民族动乱相对来说要弱化了不少。最东部的巴布亚地区由于和印尼主流文化差异太大,依然在不停的发生零星的冲突,比如升当地民族的旗帜、武装冲突袭击外来人等现象。在加里曼丹等地也有土著人和外来人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这些冲突大多是一种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有关于利益分配、风俗习惯的冲突,对于印尼国家的稳定威胁不大,即使是巴布亚这个试图独立的地区,也难以像过去那样造成大规模的动荡(比如东帝汶独立、巴布亚骚乱等)。华人问题是一个悲伤的话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的,事关印尼国内的财富分配、国外与中美的关系、少数民族问题等。本文无能力说这一话题,后文也不会细致讨论。总的来说,民族、地区问题目前并不是印尼最大的问题,虽然关系很微妙,但是并不会成为未来几年威胁印尼稳定的最大难题。除了民族,另一个问题与印尼经济结构有关,印尼依然是一个原材料、矿产出口大国,并且这些东西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中国、印度不同,印尼依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尽管它有钢铁厂、汽车制造厂、电子装配厂,但是体系不完善不连贯。而原材料、矿产丰富,更多的是满足国外市场,国内消费有限,使得印尼经济受外界影响非常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印尼的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印尼对外贸易中,15%的份额与中国完成,其次是新加坡和日本,都超过了10%。而中日两国经济在未来都不会像前几年那样繁荣,而新加坡更多的是一个转口贸易,其大多数与新加坡的贸易还是需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市场消费能力。印尼在短期内是难以建立一个类似于中国、日本、印度那样的工业的体系去消化自身的原材料,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工业生产总体来说是过剩的,大国有足够能力去生产各种产品,难以通过产业转移等带动东南亚这样的地区建立工业体系。而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来说,技术使得机器换人成为很多国家的发展方向,包括中国,另一方面,印尼基础设施较差,与越南、泰国相比,并没有太明显优势,因而面临这些邻国的竞争。苏哈托的工业政策也使得印尼的产业更多的集中在上游和下游工业,中游工业产品(燃油等)非常短缺,高度依赖进口。无形中加大了印尼产业升级的成本。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国内需求使得印尼依赖的资源出口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曾经拉动经济的油气出口。印尼已经退出欧佩克,并且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而印尼本国落后的石油提炼工业也使得印尼成为亚洲最大的燃油进口国。除了经济结构,贫富差距也是印尼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也是过去民族骚乱的一个原因之一。印尼的贫富差距体现在两点:阶层差异、地区差异。前者表现在权贵阶层和中下阶层的矛盾,雅加达高楼大厦中夹杂的贫民窟就是这一现象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地区差异,雅加达等大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非常大,而爪哇岛与外岛的差距也非常大。外岛的人涌现爪哇岛,当然主要是雅加达等大城市。大城市难以消化这么多缺乏足够维生技能的农民、渔民,也加剧了城市的不稳定,这一现象与中国过去几年的情况非常相似。而印尼除了少数大城市,其他地区和城市发育落后,不可能承接这么多外来人口,因而造成了主要城市失业人口堆积,使得贫富差距现象更为明显。最后一方面的问题是印尼的基础设施问题,包括交通、教育等方面,交通不发达意味着物流的滞后,加工工业的瓶颈所在,教育不发达意味着技术推广和培训的落后。而离岛的落后交通也限制了矿产的出口。而印尼政府的贪污、效率低下、财政紧张也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难题。此外,从地理的劣势来看,印尼又是一个海岛国家,爪哇岛土地有限,而岛屿之间的联系需要用飞机、船舶去开展,存在要么速度慢、要么运力有限的问题,使得印尼纵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依然难以开发。爪哇岛与外岛的差距需要去解决,推动地方的发展。但是如果放任地方自行开展诸如招商引资等自发的开发活动,又存在着地方分裂的风险,因而印尼中央政府会尽可能多的把持地方的权利。而这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印尼的统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对地方放权。爪哇岛很发达,但是土地紧张,发展外岛的地方经济十分重要。印尼虽然前景光明,但是问题也比较多,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会加大风险。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印尼主要的岛屿和城市。爪哇岛爪哇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经济重心,不仅是印尼的,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重心,爪哇岛的东西跨度超过10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宜昌的距离,人口超过了1.4亿,与长江流域一样是一个人口密集地区,国外有学者将爪哇岛与长三角、珠三角一样视为一个重要的城乡交融地带(desakota)。爪哇岛集中了印尼前四大城市的三个:雅加达、万隆、泗水,此外还有日惹、三宝垄等重要城市,也是印尼工业的集中地。但是爪哇岛人口密度太大,土地紧张,雅加达也因为人口过分集中造成基础设施瓶颈,印尼政府甚至想迁都到加里曼丹岛的帕朗卡拉亚。这几年爪哇岛人口比重已有下降,不过短期内爪哇岛的独大地位不会有太大改变。而爪哇岛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好,很多的企业在布局时总会优先考虑爪哇岛,尤其是雅加达,而雅加达是目前唯一有能力辐射印尼全国的城市,因而无论是迁都还是鼓励投资离岛都难以削弱雅加达的地位和目前的资源要素集聚状态。苏门答腊岛苏岛是印尼人口第二大岛,有5000万人口,拥有棉兰、巨港等重要城市。棉兰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也是华人比较多的城市。棉兰地处马六甲海峡西北岸,地理位置非常好,近年来与对岸的马来西亚、泰国组成了北增长三角。不过与南部的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南三角相比一体化程度较低。目前印尼已将棉兰作为其主要的国际门户。巨港是印尼重要的港口,也是历史上室利佛逝帝国的中心,这个帝国是印尼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除荷属印尼)。苏门答腊岛的优势在于农业、煤炭等,这里是印尼棕榈油、橡胶、煤炭的重要产地,这些产品也是印尼的拳头商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门答腊岛同时也出产石油,亚齐、廖内省都是石油天然气重镇。苏门答腊岛是爪哇岛以外开发较好的离岛,地理位置也非常好,依托马六甲海峡和靠近印度、中东的优势,有希望成为类似于珠三角那样的出口加工集中区。但是这里受到的挑战也不少:苏门答腊岛交通设施落后,岛内铁路系统不统一,而雨林多也令岛内交通不太方便。条件最好的棉兰与亚齐、泰南等不稳定地区临近,尽管目前局势相对稳定,但是如果未来经济关系、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不排除这些地区再次发生动乱。印支三国马来群岛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弯月地带土耳其欧洲东非
我觉得你们都太着急了呀。哀家刚来知乎的时候,至尊初登大宝,没人知道他要怎么玩,我说,在忍耐中西进,很多人就不高兴。不高兴怎么办?没办法嘛。现在可好,一带一路全面铺开了,又有很多人就惊呼,说是我们要大出天下了。是吗?其实还早得很。新丝绸之路的北线要经过俄罗斯,且不说毛熊这条路自古就恶劣的很(北方草原到斯基泰人的游牧商路),毛熊自古以来就非常混蛋,就说现在,有个解决不了的乌克兰危机横在路上,你说要通商,问问美国人先。中线传统的经过撒马尔罕,到波斯,叙利亚,小亚细亚,进入希腊。这条线上有什么?嗯,有茫茫多的皮卡和高射机枪,你说要通商,哈里发同意了吗?在这两个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前,一带一路目前的实质,其实是中国投资,建设中亚地区,仅此而已,想要通过高铁买德国的高级货,这还远得很。那这初期的工作可就是非常艰辛呀。本朝一直避免搅合进中亚这个匪窟,但是为了响应革命导师列宁同志的号召,把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进程以最快的速度加速到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舍我其谁也。当年,德国往土耳其修铁路,可就引发了。。。那啥哦。虽然德国其实干的非常文明,科学,有效,赢得了土耳其和伊朗的好感,下场嘛?请打开二十世纪战争史。所以别急着高兴,虽然国内的资本家急吼吼要输出产能,但。。。。资本家要是有超过一个月的策略属性,哪儿来的西欧衰落呢?这是如履薄冰的事情,大陆贸易路线一旦成立,就要了美国人的命,你看他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给你使绊子。中亚一旦钦慕天朝,俄罗斯的南方利益就无法保证,毛熊酸溜溜到了一定境界,爆发鬼畜属性那也是必然的。至于在中东碰的头破血流的法国和德国,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态注视着这一切,那也是不好讲的。以前的丝绸之路,都是从西向东打通的,现在要反过来了。我们做好这个准备了没有?答案是,没有准备也要撸袖子上呀。这其实是战战兢兢的历史节点,塑造未来的可能性虽然还在我们自己手里,但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成色?怕是没几个人想过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历史要翻开新的一页了哟。
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三个节点是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在境外首先经过中亚诸国,再经过伊朗、土耳其进入欧洲。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欧亚大陆的整合,不过这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小的方面来说则是中国希望能够介入到中亚地区的事务中去。中亚地区介于中俄两大国之间,历史上也一直都在中俄两国之间摇摆。在中原王朝实力鼎盛时,如唐代和清代极盛时,就会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或附庸。而从清末开始到现在,地区主导权一直都掌控在俄国手中。中国近年来开始更为积极地经营中亚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恐怖势力的威胁,需要和中亚诸国策应、合作,另一方面则是趁俄罗斯逐渐衰落的机会把手伸进俄罗斯的后院。对于陆上邻国来说,要能够建立起切实的影响力,交通是关键,在现在则是要有铁路相通。说得极端一点,铁路到不了(或者不能迅速到达)的地方,就不可能有控制力。兰新高铁之所以重要,就是要保证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力,而之前总理在中亚诸国“兜售”高铁,也是为了把影响力延伸到中亚地区。至于说对于世界地缘政治有什么影响,这个现在还很难说。只有在中国的国力和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再高一个层次之后,才可能体现出来。这里能说的只是区域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影响,其实就是中国的力量将更多地进入到中亚。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面对的是东南亚诸国。或许可以套用当年美国的门罗主义的想法,构建出一套中国特色版的门罗主义。这看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其实是有地缘上的根据的。在陆上,中国对于中南半岛诸国造成了巨大的地缘压力,在海上,如果没有一个外来的海上强国的介入的话,中国也是相关海域天然的主导者。从战略上讲,中国需要对东南亚有主导地位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海上力量。倡导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被认为是对于东南亚地区现存的、中美两大力量并存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修正,说得再大胆一些,就是希望将美国的力量清除出东南亚地区。所以说,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其直接的、可见的目标都不是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而是尝试将力量进一步延伸到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同时扩展在相关地区的影响力,这只能讲是改变“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当然,这些都只是第一步,最终无论是中亚还是东南亚,都只是进一步将力量延伸要更远处(欧亚大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跳板,姑且拭目以待。
中亚人口最多的乌兹别克和哈萨克都进入强人政治的暮年了,十年左右之后,内乱几乎是必然的。要打通路上线针对这两国的"维和"行动是难免的,而且还有瘦死骆驼比马大的毛子和自己随时可能失火的南疆后院,在没有足够驻军甚至是一场烈度足够的战争解决一切的前提下,路上这一条线能发挥几成功效前景是很不明朗的。
在世界地缘政治中,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大陆型国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当年的沙俄-苏联,以及今天的俄罗斯,他们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区;另一种是一欧美为代表的海洋型国家,当代的典型代表是欧盟、美国、加拿大和日本。除去这两类国家以外,现在开始出现第三种国家:陆地-海洋型国家。代表国家就是中国和印度。在冷战时期,中国的位置就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建国初期的一边倒,使得TG成为苏联大陆政权最大的成就之一,同时也将TG再一次拉回到大陆型发展的道路上。尽管当时中国面对的敌人都是在东面的海上——TW,日本、韩国,以及美国在东亚的存在。采用大陆型政策,是中国当时受限于国力的无奈选择,同时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私以为意识形态是20世纪最大的幽灵)。等到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之后,TG被迫将大量的力量投放在大陆上,进一步让TG成为一个大陆型的国家。然而,中国与苏联不同的是,苏联位居大陆岛的核心地带,俯视四方,采用大陆型的政策是他最合理的举措;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兼具海洋的大陆核心的国家。如果中国放在欧洲,就相当于从布鲁塞尔到莫斯科之间的欧洲大陆,本身定位就应该具有双重性,单一的大陆型政策,必然使得TG发展不良。在邓公后续的政策中,体现出TG拥抱海洋的意图。然而从当时到现在,整个世界的经济话语权始终在欧美人的手中,亚洲人还无法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要说日本,想想广场协定吧)。因此,在TG经济无力抗衡欧美的时候,为了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缓缓增加TG政策的海洋型,并使得中国成为一个陆海并重的国家,便是TG的题中之意了。未完,待续……………………………………………………………………实际上日本人当年也想过走一条独特的海陆并重的道路,所以他们发动了甲午,发动了日俄,发动了9·18,最后刹不住闸,在卢沟桥与KMT全面相撞。且不说日本本身列岛格局带来的不安全感,从弥生时代开始,日本人就有着一种大陆情结(姑且就用这个词吧),到后来丰臣秀吉这个猴子还充分地展示了一次日本人的这种情结。所以,明治政府以及后续的大正时代的日本政府,都选择了一条大陆政策,尤其是昭和初年的《田中奏折》,其中很明显的提出“预先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预先征服亚洲,必先征服支那”的论断。其实这条论断也可以称得上是真知灼见了(如果抛开民族感情看的话),后来太祖皇帝不也是夺下了伪满故地,由北向南统一大陆的么?其路线与日本人入侵中国的路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不管怎么说,日本本土处在大陆岛的边缘,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海洋型国家,其主要战略方向,天然决定是海洋型的。陆军提出的大陆扩张战略,也必然会招致来自萨摩藩的海军部的反对,日本的“北上”还是“南下”就成为国策争论,使得日本难以集中全力,征服大陆(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人的福气,同时也表明窝里斗不只是中国人的特产)。但是要想陆海并重,日本当时的国力还无法满足;要想全面地完成大陆战略,那么日本就需要在我国东北地区(就是伪满洲国,有些人不喜欢这个词)进行几十年的建设,同时大规模地移民东北,之后将日本都城迁到长春,完成日本大陆型国家的建设。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至少30年的时间,是当时已经浮躁至极的日本军部所难以接受的方案。所以嘛,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NO ZUO NO DIE,霓虹诚不我欺。……………………………………………………………………扯远了,拉回来。邓公因为某些事情,淡出了TG政坛,接下来的江湖时代,却成为一个自然而然发展的时代。对于历朝历代,TG有着一种奇怪的属性:只要君主不折腾,国家就会自然而言地富起来。就好比你种了一棵树,只需要按时浇水施肥除虫就可以,别没事剪剪枝修修叶嫁个接,树木自己就会长好。从这个意义上讲,TG的人民真是天下一等一的好人啊(13亿好人卡,也不少了)……但是江湖时代在地缘政治上,也来了这么一手“无为而治”,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了。地缘政治,就是外交布局最重要的一环。TG的经济越来越外向化,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TG的经济全面与世界接轨,从而使得TG的战略不得不向海洋倾斜。但是该决断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进行决断,使得TG白白放走了9·11之后亚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机遇来了没有抓住,这就是遗憾,但也只能是遗憾了。当然,其他人也利益利用TG的地缘形势做文章。TG不管怎么说,总是一个深入大陆岛核心的国家。TG要在大陆岛核心进行战略投送,就必须有巨大的付出。所以,不管是在南疆,还是在西藏,TG都遇到了各种挑战。这是TG大陆型战略的必然投资,难以避免。所以,江湖时代,TG的重点又回到了大陆上,放弃了海洋上的巨大机遇(虽然也有一些布局,但格局太小,难成气候)。江湖告急,所以要好好学习。一带一路,其实就表明一点,TG的战略正式转为陆海并重。一带,就是在在大陆岛核心地区,与俄罗斯争夺整个地区的控制权。俄罗斯人在1991年后,将中亚地区吐了出来,从而使俄罗斯人短时间内难以重返中亚,丧失了俄罗斯在西亚、南亚的大部分影响力。这种空出来的战略空间,就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一方面,中亚五国都在推进民族化改造,各种去俄罗斯化的动作一直存在,俄罗斯人在中亚的比例也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美国和印度也在积极谋求进入中亚,在大陆岛核心拥有自己的据点。所以,美国占据着阿富汗始终不放手,要保持美国在阿富汗的存在,从而为争夺中亚建立一个坚固的据点。至于印度,在经营中亚的时候,巴基斯坦是一个难以跳过的障碍,所以在中亚的争夺中有心无力。其实俄罗斯一直没有放弃重返中亚,从俄罗斯不停地拉拢哈萨克斯坦的举措就可以看出来。可是与乌克兰相比,俄罗斯人更加重视乌克兰的得失。再加上俄罗斯不容乐观的经济情况,在争夺中亚方面,比俄罗斯更加财大气粗的TG自然更有优势。一带,就是将这种优势明明白白地放在中亚各国门前,让他们不得不向TG靠拢——天然相邻的优势,是美国印度所无法比拟的。大陆岛的核心争夺,才是“一带”战略最终的目的之一。只有中亚和新疆同时在TG的控制之下,才算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岛核心,从而将强大的地缘优势施加在西亚、南亚和俄罗斯身上。一路,则是在东亚和东南亚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在印度洋获取更大的存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战略,都是通过自身的发展,用自身的富强来达到威加海外的目的。除去元朝以外,中国的其他朝代都不愿意对海外用兵,固然是在明代中期之前,扩张到东南亚超过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阈值;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传统大陆型战略惯性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从另一个层面上,解决了中国自身势力圈的困惑到了今天,民族国家的成立,使得原先的野蛮扩张方式不在适用于战后的世界。回顾原先中国的朝贡体系,却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当TG自身实力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时候,东南亚各国必然会做出一个倾向性的选择,尽管他们也会将其他的强权引进东南亚,但两虎相争,受伤的却是他们自己。而在朝鲜半岛,韩国在诸多问题上,必然有求于甚至依赖于TG。2014年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了日韩和美韩贸易额的总和,TG在朝鲜半岛的各种问题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假以时日,朝鲜半岛会慢慢脱离美国的控制,再次回到TG的控制之中。日本,这个问题单独讨论吧……对TG“一路”战略,在地缘上最反对的,就是印度了。一路最终的延伸,是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与西亚、东非等地区相联系。这与印度的“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的核心战略,有着最直接的冲突。TG之前的“珍珠链”战略,已经让印度感到甚是不爽。TG在科科群岛、斯里兰卡、瓜达尔和亚丁湾的海军存在,更是让印度感到如鲠在喉。TG已经从四面监控了印度,而印度却无法做到任何反制,这才是让印度感到最不爽的存在。(话说,印度不爽与本人有一毛钱的关系么?)………………………………………………………………………………总之,一带一路,从地缘角度所展现出来的,就是TG在外交战略方面,所呈现出的一个巨大的变化。TG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型国家,也不会成为像欧美日那样的海洋型国家,而是要独立地、正式地走出一条独有的大陆-海洋型国家的道路。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TG终于在二十年后,提出一个成型的、可操作的外交核心战略,从而走出了TG长达二十年外交迷茫。以己之昭昭,变他人的昏昏。真是可喜可贺。
陆路是死局,中间经过很多不稳定地区。中亚,伊朗,俄罗斯等不稳定地区。向西和我们铁轨相同最近的国家竟然是土耳其和伊朗!!!这个就当说说吧了。
没有一个特别发达,非常稠密的,规格一致的亚欧大陆铁路高速公路网,陆运的价值根本不可能超过海运。然而限制于国家和国家利益的交织,这个宏大的铁路高速公路网根本不可能形成。况且中西亚的绿教连美国都搞不定,你还进去?当年葡萄牙,西班牙为了躲避中间伊斯兰的阻碍,硬深深开辟了到印度,中国的航线。俄罗斯根本不和我们一条心,陆路真的形成的话,那就意味着俄罗斯的经济依附于中国了。水路还用建设吗?
“修建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后,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孟加拉,中亚,跟中国关系,像美国,墨西哥边境一样,非法移民千万计。一胎化后的汉族,没有安全保证,逃离新疆是早晚的事。阿富汗,巴基斯坦有着无数极端分子,他们通过游客方式进入中国,中国将成为地狱。美国的拉美化趋势已经很明显,中国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直接修通铁路,中国的伊斯兰化更加无法避免。如果巴基斯坦是个富裕,生育率平稳的国家,我不会反对,但作为生育率全球最高的失败,崩溃国家。有着无数圣战分子,极端分子,保持距离才是国家之福。”
觉着就是为“中巴经济走廊”打掩护用的。其他路线,旁边都一堆流氓,太难搞了!
一路其实是两条路,乌鲁木齐-喀山-莫斯科-欧洲
少年,要不要做一回张骞?
最后一哆嗦
很感兴趣的问题,好!
对我们的政治考试有很大影响,今年海淀高三政治期中考考的就是这个。给你看看标答吧。原题:27.“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如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不仅可以输出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圆,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同时,“一带一路”在提升我国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领域的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8分)答案:“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2分)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分)有利于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分)有利于与相关国家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结合自己的道听途说,胡乱说说。也就是出租车司机侃大山水平,大家笑笑得了。狂求折叠。老大提的“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个模糊的概念,没啥具体定义与详细的操作。直到目前为止,所看到的都跟玄学差不多,什么“重走丝绸之路”“合作平台”“新经济带”。你要是不明白的话,就想想一个相反的例子: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一开始就目的明确,执行起来也干脆,听话认爹给钱。但一带一路呢?当然这两个性质有很多不同,暂且不说。那么,为什么要提一个模糊的计划呢?很简单,造势。谁都知道现在中国经济亚历山大,这时节,就需要造个大势让大家能动起来。而从地缘政治考虑,老大肯定是要向中国西部发展,然后延伸到欧洲的。我觉得一带一路唯一明确的,就是扩展方向。其它方面就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事实也的确如此。正因为一带一路是个模糊的筐,但鼻子敏感的都知道老大是想造势,于是各地与丝绸之路有关系没关系的,都拼命瞎扯攀亲戚,要搭这辆快车。所以,目前除了知道造势、向西这个大方向之外,其它再细的预测都是各行各业瞎开脑洞而已。至于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我只能说贯通欧亚大陆,海权玩不过米国航母,改玩陆权。但具体影响有多大,能影响到哪些国家?现在施行都还模糊着,瞎猜个毛啊。
这个问题能讨论么?。。。怕怕,聊聊外媒的一些看法,非本人观点^_^1、没有军事保护的背景,就无法保证远洋贸易和投资的安全。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经济挂帅,只谈经济。但是在世界版图上,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和海外投资的急剧扩张,已经达到了需要海外军事力量的保护了,或者海外军事力量的后盾了。
希腊新政府上台后宣布中海的投资港口招标失效,缅甸叛乱炮弹打到中国,一代一路的中间节点国家的极端穆斯林反叛势力,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所能解决的。
在没有军事保护全球布局的背景下,只从经济的角度谈谈开发和合作,恐怕是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2、一代一路经过的中亚各国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往往政治信用不好,中央政府实力不雄厚,地方反叛势力很强大,极端msl势力强大。东南亚所谓的原来弱小国家正在经历民主、民族意识的兴起,政权季度不稳定。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例如缅甸反对党和民主派正在快速兴起、你不是要修建输油管道么?缅甸的叛军的炮弹打到云南,看你怎么办?例如泰国民主政权更迭过于频繁,泰国政府更迭导致高铁换大米计划失败等等,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的“珍珠链”的南亚海港建设活动(对抗中国受到美国的“封锁链”),像被寄予厚望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孟加拉、缅甸等等的港口和输油管建设,都受到地方叛乱和中央政府反对势力的威胁。3、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商业信用度比较差,援助多了,中国政府也不能一直给钱;商业项目吧,政府信用不好,经常赖帐。经常碰到国内报道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国家赖帐,像委内瑞拉,那些商业贷款一赖就是几百亿美元的赖帐。。。。。。好了好了,就当援助了。。。。。转期展期,接着贷。。。。。4、中亚和南亚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小国家需要平衡大国外交,不可能一面倒的跟中国好。例如俄罗斯对于中亚一直虎视眈眈,中国对于中亚的介入程度不好把控;巴基斯坦跟印度是世仇,但是在同中国结好的同时,美国也是巴基斯坦口中的重要盟友。中国媒体意淫:瓜达尔港在跟美国日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中国不用马六甲海峡,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进口石油即可。这个就有点挂一漏万了,太天真了。巴基斯坦的老朋友——美国,都跟中国发射和功能冲突了,还会忌惮在巴基斯坦的行动么?5、可惜,跟中亚国家和南亚国家的陆地接口,主要是我国的新疆省。正是因为中国沿海被美国的封锁链进行封锁,一带一路具有扩张地域、战略西进的意味。中国的意图是通过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的打通、南亚港口作为中国控制的港口链接中国边境的策略,来突破美国的封锁链。新疆是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的主要省份。一交通不便,二成本过高,还是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为例,就算是港口建好了,还要建横穿巴国的输油管道,到中国的输油管道,还要横跨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中国这段输油管道还没有立项呢。三msl闹腾。容易后院起火的宏大线路,不是一个基础牢靠的线路。6、铁路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从来不是,就算是你再包装,也不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这样,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就是因为一段铁路。德国想要修建从柏林到巴格达的铁路,顺势发展“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经贸深入合作”,那时候巴格达还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德国宣传自己的铁路“安全快速而又便宜”。德国的计划受到英国的强烈反对,英国不允许德国染指中东的经济利益,也成为一战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来看,泰国大米换高铁的计划,无疾而终,其实是很温和的结果了。尤其是在你没有做好经济以外的力量来摊牌的时候。7、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这些战略计划的出台,固然有精妙和宏大的方面,反应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反应了我国有所作为的勇气,反应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此,咱们普通民众非常欢迎,倍受鼓舞。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不安的信号,和不现实的理论出发点,就是“凡是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仅仅迷信经济的力量。但是国家战略问题,从来就不是单单出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近期有的具体执行的官员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例如亚投行的设立,有官员说:我们不需要采用西方的商业标准,我们会有自己的标准和做事方法。什么方法?除了正规的借贷关系,那不就是援助了?面对日本官员的建议,亚投行采用“成功实践”,其实这句话的政治意味没有那么浓,有官员针锋相对的说:“什么是成功实践?我们不认可你们说的成功实践”这几个回答,霸气固然霸气,提气固然提气,就是有点托大了,有点一厢情愿了。按照这个官员的意思,亚投行就直接改成“亚洲援助银行”就行了。再次重申,以上为综合外媒的一些看法,非本人个人观点。
这问题研究了四年了吧还是不敢下笔,先学习诸位“楼上”的答案了
一带感觉就是扯。打造一个陆路经济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全不现实。看世界地图就很清楚了,西欧经济体的影响力止于莫斯科和伊斯坦布尔,这还是建立在有海运的基础之上。而上海到乌鲁木齐的距离是柏林到伊斯坦布尔距离的多少倍?在中亚的人口和自然禀赋完全支撑不了一个经济中心的情况下,你国再有大能,上海再无敌,他也拉不起来啊。除非未来有革命性的陆地运输技术,使得中亚到连云港的线路有成本优势,那样一路才能成为现实而不是止于概念。一带是事实,亚投行的重点也应在此处。这个重点是能够在东非建立一个经济增长核心,使得上海—新加坡—科伦坡—东非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带。通过这个地区的繁荣来为中国开辟市场。需要军事力量介入,需要对东非的整合,需要对东非进行大规模的援助,来个156最好。如果一带建不起来,你国这种只会拉长产业链的怪物是要成为世界公敌的。
本题下各答案多为扯淡,估计楼上各位已经忘记上海合作组织了,当年也红极一时,现在呢?说明啥?因人废言,因人废政,人走政息,人在政兴。所以这个“带路”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国内地缘政治格局,世界么,先看看这个“带路”政策能火几年。
世界又从海权变回陆权的开端
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感谢他的文章让我又梳理了一下一带一路。前几天我们的老师还有校长给我们导读的课就是讲的一带一路,所以我就搬运老师在报纸印下来我们导读的三篇文章过来了。第一篇文章圈黑色的字(除了题目),校长说是重点,让我们记*.*..........这是他给的校长给的地图*.*中國之「一帶一路」外交大戰略(沈旭暉?信報11/02/15)(1)談及近年「中國夢」外交的大手筆,大家必須記下「一帶一路」這個新名詞。習近平早在二○一三年九月及十月,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去年再大規模推廣,各界必須略知一二,其基本重點如下。(2)「陸上絲路」由西安出發,經阿拉木圖、撒馬爾罕、德黑蘭、莫斯科等城市,以威尼斯為終站。「海上絲路」則由福州出發,經多個中國南岸城市,到達河內、雅加達、吉隆坡、加爾各答、內羅畢等,最後在威尼斯跟陸上絲路會合。此一路線圖,改變了中國重視東邊海岸線、對西方貿易的傳統,具有「西漸政策」的地緣戰略意義。(3)習近平去年宣布出資四百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以擴大境外投資,包括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與金融合作等。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出地方版絲路基金,令各地企業不斷談及一帶一路。例如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福州,正跟國家開發銀行福建分行及中非發展基金合作;廣東省也希望通過泛珠跟東盟合作,建立「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基金」。東進遇阻
向西開通(4)中國在兩條絲路都希望與各國整合,建立所謂「命運共同體」。譬如李克強在去年十二月與哈薩克簽署一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合同,希望把上海合作組織跟新絲路接軌。用中國研究員李向陽的話,一帶一路戰略要在各國「互聯互通」,重點其實是要在途經各國大舉傾銷貨品;有戰略視野的相關國家,也有計劃借助一帶一路對華進行「反傾銷」。(5)中國希望在一帶一路大規模推動基建,因此高鐵也成為中國外交的王牌。舉例來說,中國在土耳其興建的高鐵已通車,時任總理埃爾多安與主要官員都親自乘坐首班列車︵雖然出現令人尷尬的小意外︶。中國也向哈薩克表示有意興建高鐵,並打算輸出到中亞鄰近各國。(6)陸上絲路經過中亞及中東產油國,這也成為中國能源外交的新棋子。例如去年六月五日,「中國 —— 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大談如何在「新絲路」加強合作,不久後中國就宣布於塔吉克興建第四條由中亞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令中國管道覆蓋中亞五國。(7)以上動作的目標很清晰,是要改變中國的地緣政治困局。自從美國二零一零年宣布重返亞太,與韓、日、台、菲、澳、印等加強合作,中國向東拓展影響力愈來愈多障礙,而投資方向過分偏重東方港口,也容易引起諸般內部問題,因此習近平要尋找外交向西、向南的另一條出路,一方面希望調節全國發展重心,另一方面建構「亞洲大國」,而不只是「亞太大國」的身份。(8)對長期依賴西方貿易的港人來說,一帶一路自然感覺遙遠,這卻是地緣政治大戰略的一環,假若墨守成規,未免見樹而不見林。--------------------------------------------------------------------------------------------------------------------------------------------「一帶一路」與中國古代「大國夢」(沈旭暉?信報12/02/15)(1)昨日談及的「一帶一路」外交大戰略,對不少中國人而言十分親切,因為令他們聯想到古代的「大國夢」。古代陸上絲路,先由西漢張騫從長安出使西域而開發,到了東漢班超由洛陽出發把絲路再次打通。古代海上絲路則起源於秦漢、大盛於宋明,是已知世上最古老的航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泉州為其起點。(2)習近平在哈薩克與印尼宣布一帶一路計劃時,分別以「張騫通西域」與「鄭和下西洋」為引子,帶出過去絲路在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性,也強調古時絲路促進中國人民跟哈薩克、印尼一帶民族的友好關係,可見他的當代「中國夢」,確實有意讓國民想到中國古代輝煌歷史。(3)當時中國向西方輸出絲綢、茶葉及瓷器等,並由西方入口香料、寶石與乳香等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古絲綢之路不僅是當時中原跟西域交易的通道,也屬於「番邦」對「天朝」的朝貢制度。難怪《經濟學人》以中國夢為題的一期,便是以習近平與乾隆皇帝的crossover。復辟朝貢
拓影響力(4)中國今天開發一帶一路,自然強調平等合作及互聯互通,但潛在的朝貢心態,恐怕多少還是有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就曾專門為此解釋,嘗試為朝貢制度「平反」,認為「朝貢制度在近代被西方價值妖魔化」,因為「當時朝貢制度是基於雙方你情我願之下開始的,雖然制度以中國為中心,但小國也由中國得到禮品;而中國國際關係,是中國跟周邊小國通過互動而自然形成的」。(5)鄭永年相信過去的英美兩國,分別以自由貿易及自由民主作為崛起的時代精神,而新絲路則體現中國「崇尚和平」的精神,所以與古代朝貢體系也不無暗合。(6)事實上,在中國經濟實力愈來愈強的前提下,不只是中國的香港及澳門,就連中國的鄰邦們,也逐漸變成依附經濟體,對北京的政策依賴愈來愈深。雖然這不能直接與皇朝的朝貢制度相提並論,但也令這些鄰國開拓其他經濟關係的難度上升。(7)例如緬甸北部,基本上已被中國的投資與商品壟斷,而當地反華情緒也遠超南部;柬埔寨則是中國最可靠的東南亞盟友,幾乎被中國控制全國經濟命脈;即使大家較少接觸的尼泊爾,從月前筆者在當地所見,中國企業及商品同樣無處不在,首都黃金地段居然開了一間門可羅雀、但規模甚大的中文書局,頗有宣示主導權的意味,商販也經常主動以普通話打招呼。(8)可想像的是,一帶一路計劃一旦大規模建設起來,途經的各國各城市都可能出現同樣現象,中國產品俯拾皆是,滲透度會遠超古代絲綢之路。這樣,不但美國的亞太利益會受到挑戰,印度在南亞的霸權會坐立不安,連俄羅斯在中亞的勢力範圍也會出現變數,這些都值得另章探討。--------------------------------------------------------------------------------------------------------------------------------------------「一帶一路」及「珍珠鏈」之印度噩夢 (沈旭暉?信報16/02/15)(1)上周談及的「一帶一路」外交戰略影響深遠,其中一個深感不安的國家是印度,並認為這可能與「珍珠鏈」戰略掛鈎。(2)所謂「珍珠鏈」戰略,最先由美國國防部在一九九○年代一份內部文件提出,認為這是中國軍方的戰略部署,讓中國在南亞的軍事、商業設施,在地圖上形成一條珍珠鏈狀的線,由中國南部經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伸延到東非。(3)中國官方一直否認,認為這只是強化「中國威脅論」的手段。但客觀事實是,中國近年確實在「珍珠鏈」各港口大興土木,形成獨特的港口網絡,有點像昔日大英帝國在東亞、南亞、東南亞建立的港口殖民地網絡。(4)因為「珍珠鏈」包圍整個印度次大陸,印度一直指這是中國「圍堵」,心態和中國指美國重返亞太是「圍堵中國」,基本上一樣。自從習近平提出「海上絲綢之路」,印度看見其與「珍珠鏈」的部署出於同一邏輯,就再度緊張起來。儘管中國再三強調「海上絲路」是為了區內「互聯互通」,更曾邀請印度加入,但印度自然不會太天真。憂中巴成全天候夥伴(5)印度的懷疑,主要源自中國和印度宿敵巴基斯坦的全方位合作。除了出口武器、大規模援助,中國也十分重視於二○一三年簽下的「中巴經濟走廊協議」,而這正是「一帶一路」一部分,也是「新絲路」中最影響印度的一條走廊。計劃成型後,巴基斯坦對中國將依賴到哪個地步,可能遠超目前想像。(6)已知的是,中國將興建由新疆出發,由東至西穿過整個巴基斯坦、到達霍爾木茲(Hormuz)海峽的鐵路,這樣中國可避開俄羅斯和印度干預、繞過馬六甲海峽,直接由中東進口石油。(7)近年中國幾乎承包了巴基斯坦整個瓜達爾港(Gwadar)項目,單論基建是完全賠本的,但它卻可能成為中國輸入中東原油的中轉站。而且瓜達爾港本身是軍用港口,難免令印度懷疑中國在區內擴張。二○一四年十一月,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Muhammad Sharif)到訪中國,習近平形容中巴是「全天候夥伴」,謝里夫強調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配合打擊東突分子;但印度看來,她自己才是真正被打擊的對象。(8)可想像的是,印度不會熱切希望加入新絲路。相對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印度目前只對「孟加拉—
中國— 印度— 緬甸區域合作論壇」(BCIM)感興趣。《環球時報》曾分析說,印度希望支持「太平洋印度經濟走廊」,只是為了換取美國和日本支持「湄公河—
恒河合作組織」:前者由美國倡議,後者則是印度和五個東南亞國家二○○○年成立的地區組織,說到底,還是要抗衡中國影響力。雖然《環球時報》是民族主義主導,但以上分析貼近現實,看來南亞的區域角力,將在未來愈演愈烈。--------------------------------------------------------------------------------------------------------------------------------------------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和下西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