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顾茅庐中刘备的特点》学到了刘备什么精神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一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一
&&责任编辑: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反思我的课堂,有几点觉得较成功: 1、寻找教学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我发现第一自然段,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反思我的课堂,有几点觉得较成功: 1、寻找教学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我发现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当中“拜访”正是对“顾”的最好解释,以此可以帮助此文转自&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刘备拜访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段文字中至为重要的一词是“诚心诚意”。这既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态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因此我决定从“诚心诚意”上下功夫。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关羽和张飞成了刘备的衬托。文中有一句“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不同意”这一态度值得细细咀嚼,究其原因,必定要与相关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其实,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诸葛亮仅一介村民;刘备年近半百,已是46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是后生晚辈;刘备已去两次,均留下口信或书信,理应诸葛亮回访。所以,关张二人“都不同意”,张飞更是性情耿直,于是“嚷道”&刘备“生气地说”。作者的心意无非是以抑关张而扬刘备。这可以看作是出发前的一段小插曲,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作者更是从“离……还有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词――“诚心诚意”。&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用一个类似于“诚心诚意”的词来直说,用心阅读,用心感悟,就能感受到刘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表达出他对人才的虔敬。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画出有关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句子。说明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 2、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对话,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在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4、备课不够深入,上课忘记了板书,并且设计了较多的内容以至于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今后,我要在这几方面加以改进,只要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长。
相关阅读:延伸?拓展?整合――《三顾茅庐》教学案例与分析_教学案例
延伸?拓展?整合――《三顾茅庐》教学案例与分析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生:北风很寒冷。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查字典的。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生(1):白玉做的筷子。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生:去外公家拜年时。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二、突破了以往&“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延伸?拓展?整合――《三顾茅庐》教学案例与分析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8.47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403-444636
&&&&&&&&&&
3 &&&&&&&&
1&&&&&&&&&
2&&&&&&&&&&&&&&
3&&&&&&&&&&&&&&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 &&&&&&& 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
______&&&&&&&&&&&&
6.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