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程五林太祖长拳分别叫什么

我的家乡-杞县 - 宇宙傲龙的主页
一&杞县概貌&&
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开封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辖21个乡镇、564个行政村,人口103万,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杞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106国道纵贯南北,S325省道横跨东西,北依310高速公路、陇海铁路,东距京九铁路90公里,西至京广铁路和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
杞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汉朝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洛阳令董宣和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等历史名流。近代有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等知名人士。杞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现有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孔庙大成殿、抚辰楼、文昌祠、天帝、庙等。
杞县地处豫东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降水量722毫米,无霜期210~214天。
二&杞县历史
杞县城,古称“雍丘城”,是杞国的都城。杞在这里立国1000余年,它在这里留下许多文化足迹。在杞县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商代杞国文物考》说:“杞县属各代黄河泛滥区,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仍在杞县段岗、牛角岗、西伯牛岗、竹林、白畅岗、鹿台岗等地发现有不少的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遗址。特别是朱岗遗址西距雍丘城约2公里,是一处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说明这里是夏人和商人活动的地区,应当就是或至少部分应是杞人在这里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
&&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杞国虽小,但它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却有很大的贡献。&
 杞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炎帝)时候,那时中国的部落联盟可分为东西两大集团,一是以东夷族著名领袖太昊为首的东夷部落联盟;二是以神农氏为首领的姜姓羌戎族部落联盟。后来太昊集团带着大汶口文化,西进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神农氏则带着河南仰韶文化东进,并占领了太昊故地的陈,尔后又继续向东北(山东)推进,约在公元前3000年,神农氏与东夷族的补遂氏发生大战(史称中国第一战),补遂氏战败,神农氏部落联盟进驻曲阜一带,并控制附近的部落。通过这两大集团的西上东进,加速了两大部族的接触、融合。公元前26世纪,黄帝与炎帝为争夺中原在坂泉发生大战,炎帝为黄帝所败,黄帝初步建立了对中原各部落的领导地位。此时,山东的汶泗流域和鲁西南地区出现了初步融合的东夷文化,仰韶文化的风姓已繁衍分化为以少昊及蚩尤为首的两大部落联盟,蚩尤控制了鲁、冀、豫边沿地区后向西争夺中原,因此,蚩尤与黄帝在涿鹿之野发生了大战,蚩尤战败而死。后来少昊与炎帝结盟,归黄帝指挥,黄帝便在泰山举行由各族参加的联盟大会,他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加速了各族的融合,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矗公元前25世纪,少昊的后裔颛顼,在东西部多族文化相融合、众部落联盟统一的情况下,西进到冀、鲁、豫地区被推为共主,号高阳帝,建都帝丘(今濮阳市东南),由太昊到颛顼,至尧、舜,东夷族的大汶口文化与羌族的仰韶文化互相接触、融合,初步形成了华夏文化。综上所述可知,没有当时水平较高的东夷文化,没有东西文化的接触、摩擦、交流、融合,就没有华夏文化的形成,也就没有后来的杞文化。&
 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的唐尧时期,中国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原来活动于菏泽、濮阳一带的唐尧、虞舜,率领部众往西经太行山逃往山西南部,另一部分则逃往沂蒙山区,因此,在那里出现了原居于夏族的姒姓国和颛顼后裔的妘姓国。至夏太康失国,少康在复国的过程中,在沂蒙山区又出现了一个来自夏族的姒姓国群,如斟寻、斟灌、娄等国,杞国的先代就是这些姒姓国群的一部分。这些深入到夷人腹地的姒姓国群,乘着夏初的政治风潮,挟带着深厚的华夏文化(即河南龙山文化)从西边走来,入乡随俗吸纳当地带有浓重东夷文化风貌的山东龙山文化,逐渐酝酿形成为有特色的杞文化。可见杞文化是对东夷文化的继承,是华夏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三&杞县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1、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生于杞之空桑(今葛岗乡空桑,别称伊尹村),成年后在有莘(别作莘野,今开封县陈留镇东南古莘城即其地,东距空桑20里)耕作。当时商汤住在亳(今安徽省亳县),是夏王朝的诸侯,他仰慕伊尹的才能,备礼品去聘伊尹当助手,伊尹慷慨应允。汤派伊尹去夏部落考察,以决定辅夏或伐夏的策略。伊尹至夏,见桀王自比太阳,荒淫无道,民怨沸腾,都咒骂“太阳赶快殒落”、“宁愿与太阳一起灭亡”。伊尹回到亳,向汤如实汇报,汤遂起兵伐桀。在伊尹的策划下,先攻打桀的友邦韦、顾、昆吾等国,进而与桀战于鸣条(今山西安邑县北),桀败逃南巢而死,夏亡。汤代夏为君,改国号商,尊伊为尹(尹,正也,史称阿衡)。汤死后,其孙太甲继位无道,伊尹将其放之于桐(今山西荣河县一带),令其守汤墓思过。3年后太甲悔改,被迎归于亳为君,仍尊伊尹为阿衡。至沃丁继位,伊尹死,年130岁。&
2、郦食其(?—前204),秦代雍丘县高阳里(今杞县高阳镇)人。出身贫寒,聪颖好学,足智多谋,成年后屈任里监门吏,很有威望。因性情放荡不羁,常借酒发泄不平,人称“狂生”,自称“高阳酒徒”。&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沛公刘邦进军至高阳,食其闻刘雄才大略,胸怀坦荡,早有归顺之意,便委托同乡一骑士求见。刘素轻儒生,食其入见,刘踞坐床上令二女子给他洗脚,十分傲慢。食其斥责他慢待长者,非求贤之道。刘急忙赤脚下床道歉,请食其上座,并请指教。食其说:“足下纠合乌合之众,以不足万人的散乱之兵攻打强秦,等于以卵击石。依我之见应先占领陈留,再向外扩展,必能取胜。因陈留为天下要冲,又积存许多粮食,我与陈留令是故交,可以劝他投降;如不成,再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刘邦依计而行,率兵攻下陈留城。刘邦念其功劳,封他为广野君,委为说客,驰使各国联合抗秦。&
汉高帝三年(前204年)秋,项羽乘刘邦大将韩信攻齐之机,发兵攻荥阳,屡败汉军。刘邦欲放弃成皋(今荥阳汜水镇),屯兵巩洛以拒楚。食其急献计说:“臣听说民以食为天,今楚军攻荥阳而不守廒仓(粮食仓库,在成皋西),引兵东去,乃天助我也。请足下速进兵收取荥阳,占领廒仓,据成皋之天险,断太行之通道,控飞孤之口(直隶蔚县东南60里),扼白马之津(河南滑县北),必能反败为胜。今燕、赵等地已经平定,尚有齐国未攻下,我愿前往说服齐王归降。”刘邦连声称好,遂命食其出使齐国。齐王田广在食其的劝说下归汉称臣,解除战备,整日与食其饮酒作乐。韩信见食其不动一兵一卒,凭三寸不烂之舌得齐国72城,十分嫉妒,便调遣大军攻齐。齐王认为食其欺骗了他,遂将食其下油锅烹炸而死。&
 3、郦商,食其之弟,秦末陈涉起义时曾聚众数千人屯陈留一带。秦二世三年,沛公进军至高阳,商率部归刘。其后攻长社、征缑氏、定汉中,累立战功。刘邦为汉王,封商为信成君、陇西都尉。汉王称帝,他因参与平定燕王臧荼反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封于涿郡,称涿侯。后又随汉帝征服陈豨、黥布,改封曲周侯,死后谥号景侯。&
东汉延熹六年(163)县人在高阳西南侧为二郦建祠修墓,春秋致祭。&
4、董宣(前31—43),字少平,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杞县圉镇)人。光武年间被大司徒侯霸举荐为高第,历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以为政清廉、不畏权势而著称于世。&
董任北海相时,当地有一豪强公孙丹迷信卜者之言,在营造家园时令其子杀路人祭宅。董闻报后,将公孙丹父子处以死刑,又命部下水丘岑把为公孙丹“鸣冤叫号”、围攻官府的宗族亲党30余人杀死。青州太守以滥杀罪弹劾董宣,董宣被判死刑。他在狱中日夜吟诵诗书,处之泰然,并无惧色。临刑,光武帝派使者至刑场,特诏免死,给他改为降职处分。后来,大盗夏喜在江夏作乱,他被调任江夏太守,夏喜慑于他的威望,不战而降。时,皇后阴丽华母家子弟任郡都尉,董宣认为借外戚关系做官并非真才,对其轻慢而被罢官。不久,董宣又被任命为洛阳令。有人状告光武帝之姊妹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人后藏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搜捕。于是董宣亲自带人在夏门亭守候,乘该家奴做陪乘随公主外出时,拉住公主的车,高声数落公主的错,并宣布凶手的罪恶,当场将凶手用棍打死。公主回宫后即向光武帝哭诉董宣欺侮了她。帝大怒,立即将董宣召到殿上,准备用棍打死。董宣愤然说:“由于陛下的圣明,才使汉室中兴,可是现在您却纵容公主的家奴随意杀人,还怎么治理天下?我不要您打了,让我自己去死吧。”说罢以头撞柱,头破血流。光武帝连忙命人拉住,对董宣说:“你向公主赔个礼算了!”董宣不从。帝命人按住他的头强迫磕头,他两手撑地,坚决不低头认错。光武帝无奈,只好说:“强项令出宫去吧!”又赏他钱30万,他却把钱全部散给了小吏。&
此事传扬出去后,京师达官豪强无不震慑,骄横气焰大为收敛,百姓们一齐称赞说:“现在没有人击鼓鸣冤了,因为有董少平这样的好官啊!”&
董宣任洛阳令5年,建武十九年(43)卒于任上,享年74岁。光武帝派人吊唁,见董宣破被覆尸,妻子在一旁号哭,家中只有大麦数斛,破车一辆。光武帝听了汇报,十分感伤地说:“董宣如此廉洁,可惜直到他死后我才知道!”于是下诏赐以艾绶,葬以大夫礼,录用其子为郎中。&董宣家乡人后来在圉镇修一座三贤祠,将他和本乡的蔡邕、江统合祀其中。&
4、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郡圉县(杞县圉镇)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少时以“博学能文、精音律、善鼓琴”而闻名郡县。成年后隐居书斋,“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曾拜当代大儒胡广为师,专心致志做学问。其间他辞过陈留郡的聘请,拒绝过朝廷的征用,因而得免于两次“党锢之祸”,为他治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灵帝建宁三年(170),他步入仕途,官至议郎,受命到东观著作,参与编纂国史《后汉书》,因祸中辍。但他仍时刻关心朝政,不顾祸患,建议废“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之禁令,改行以法治吏。熹平四年(175)他受命校定六经文字,用篆隶体书写,镌碑立于太学之侧(即后世所传“熹平石经”),学者均以此纠正当世文字流传之误。熹平六年七月,他又上书,提出“敦明教化、广求得失、奖擢谏臣、肃清吏治、区判人才、考绩官吏、杜绝诈伪”等7条建议,剀切陈词,切中时弊。光和元年(178),灵帝下诏询问灾异及消除办法,并特旨蔡邕尽言,不许有所避讳。他“出命忘躯,不顾后害”,揭露当朝权贵为“亡国之怪”。庸主刘宏忠奸不辨,蔡邕遭诬陷流放朔方。但他忠心不改,仍将花费多年心血所著《十意》奏献朝廷。灵帝嘉其才高,又逢当年大赦,于光和二年(179)将其赦还原郡。途经五原郡时,五原郡太守王智为其饯行,失礼于邕,邕拂袖而去,王诬奏他“怨于囚放,谤讪朝廷”。他自度不免灾祸,“乃亡命江海,浪迹吴会(吴郡、会稽郡)”,开始了长达12年的流亡生活。在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艰苦环境中仍坚持撰写《上汉书十字疏》及许多赋、铭、诗、赞,较集中的反映了他的文人气质和艺术家情操。&
中平六年(189),灵帝驾崩,董卓专权,自任相国,强令蔡邕入朝,三日历职三台,拜为侍中;初平元年(190)又拜中郎将,封高阳乡侯,食邑500户。初平三年董卓被诛,蔡邕受株为囚,“下狱论死”。临难前,他请求“黥首刖足,续成汉史”。王允不准,遂死狱中,终年60岁。&
蔡邕一生著作颇丰,有《蔡中郎文集》、《独断》等流传后世;所书“熹平石经”被后代奉为书法瑰宝;所创“飞白”书体为后代书法界所推崇;其碑铭流传极广,尤其是抒情小赋更在文学史上占居一定地位。&
蔡邕死后,乡人念其功勋,哀其无辜株连被祸,于圉镇建“三贤祠”,将他与董宣、江统合祀其中。唐初,圉镇并入雍丘(杞县),县人又将其祀于“乡贤祠”。&
  5、蔡琰,字文姬,幼受其父蔡邕家教,博学多识,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幼年时因父受诬获罪,全家充军,在外流浪12年。兴平二年(195),嫁给河东卫仲道,不久夫亡,无子女,寡居娘家。初平三年,天下大乱,琰被匈奴骑兵掳至南匈奴(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改嫁给匈奴左贤王,滞留胡地12年,生2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统一北方,怜蔡邕无后,便派人出使匈奴,以黄金千两、白璧一双、锦绢百匹赎回蔡琰。琰归汉后,再嫁同郡(陈留)屯田都尉董祀。之后,应曹操之命,忆写旧日所藏之书400余篇,“文无遗误”。蔡琰一生坎坷,感时乱离,追怀悲愤,作《悲愤诗》108句,54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五言长诗。所著《胡笳十八拍》收入宋人朱熹所编《楚词后语》,为后世广为流传。&
6、江统(?—310),字应元,西晋圉县(今杞县圉镇)人。生于世宦之家,性情冷静沉着,志向远大。成年后继承其父江祚之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令。时,陕西、甘肃边境不断遭到氐、羌族的侵扰,为防患计,他作《徙戎论》上奏,为皇帝出谋划策,未被采用。他改任太子洗马,很受太子信任。后太子被废,迁许昌,江统送其至伊水泣别,因此受株连下狱洛阳,不久获释。太子死,他作词悼念,文辞悲切,催人泪下。再后任齐王司马芃冏参军,曾对齐王骄奢荒淫多次忠劝。继任廷尉正、成都王司马颍记室,政绩显著。母亲病故,他去职奔丧。服丧期满后任左长史、东海王司马越别驾,曾推荐郄鉴为贤良、阮修为直言、程牧为方正。他因荐贤举能有功,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永嘉四年(310)避乱逃成皋,不久病逝。&江统死后,乡人在圉镇为他立祠,与董宣、蔡邕合祀,称三贤祠。&
7、穆青,男,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日。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
  1943年8月发表《雁翎队》。&
  1945年10月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6年2月调入东北日报社。3月采写了长篇报告《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年底任《东北日报》编委、兼采通部部长。&
  1948年7月发表长篇通讯《工人的旗帜赵占魁》。8月深入长春前线采访。9月至10月发表《空中飞来的哀音》、《哀音更加低沉》、《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新闻作品。&
  1949年4月从《东北日报》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5月至12月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几十篇通讯、特写,写汇集为《南征散记》出版。&
  1950年7月任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农村编辑组组长。&
  1951年11月任新华社结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
  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
  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在华东总分社和上海分社近7年的领导工作中,穆青很重视结合实践进行新闻业务研究、组织记者采写新闻佳作、培养年轻记者。所写业务论文《在分社领导岗位上》等,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
  1958年6月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
  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在这一期间,穆青很重视组织采写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在他的组织并参与修改下,新华社先后发出了一批新闻精品,在社会在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8月被造反派打倒。&
  1972年9月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5年10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联合写信给毛主席,反映江青9月在大寨讲话中的严重问题。&
  1976年4月姚文元把新华社几位负责人向毛主席反映情况的正当行动,诬蔑定性为“紧跟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分裂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反党阴谋活动”。4月至9月,穆青与朱穆之、李琴同志一道始则被停职检查,继而接受小会大会批判。这就是著名的“朱穆李事件”。&
  1977年1月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0月兼任新华社总编辑。&
  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长篇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1979年4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介绍了植树模范潘从正的先进事迹。&
  1980年6月穆青兼任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
  1981年1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郭超人、陆拂为合写的长篇通讯《历史的审判》。&
  1982年4月任新华社社长。7月任新华社党组书记。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3年3月穆青的《新闻工作散论》出版。&
  1984年7月《穆青散文选》出版。&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1988年10月穆青的《九寨沟》摄影集出版。&
  1989年6月穆青的国际散文和摄影集《彩色的世界》出版。&
  1990年7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
  1991年6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孟宪俊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12月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卸任。&
  月,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深入河南采访,写出了通讯《潮涌中州》、《赶着黄牛奔小康》。&
  1994年2月发表长篇报道《两长闪光的照片》,介绍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的先进事迹。5月发表长篇报道《情系人民》,介绍河南省辉县原县委书记郑永和的先进事迹。7月新华社播发穆青与冯健、袁养和合写的长篇报道《苏南农村第三波》。&
  1995年12月《经济参考报》连载穆青与冯健同志合写的长篇报道《中原“金三角”纪行》。
8、何心榕(),杞县何寨村(今邢口何寨)人,生于殷实农家,弟兄3人,居长。幼年在家读书,后入私塾,成年后佐父料理家务。父何祖泗略通文墨,思想倾向维新,二弟心桐于1922年前后就读于县城昭朴私塾,接受进步思想启蒙胧教育。每返里,父子4人常在一起研读《饮冰室文集》、《开演论》等书刊,留意时局发展。&
  1925年冬,中共豫陕区农运负责人萧人鹄来杞开展农民运动,发展何氏3兄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杞县最早的4个党支部之一&——何寨党支部,支部设于何家,何心榕任支部书记,在杞县特支领导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年底,在何寨建立区农民协会。日,何当选为杞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长。同月,在何寨召开杞县农民自卫团成立大会,何被选为总团长。是年3月,他在中共杞县地委委员、农运部长张海峰率领下,与孔寅初、孔泽文、靳豫九等领导的农民自卫武装千余人,排除劣绅孟子义等的阻挠,开入县城,受到群众夹道欢迎。自卫团义正辞地向县府提出“承认农民协助会和农民自卫团、取消苛捐杂税、停止预征、改革陋规、惩办贪官、保障人民四大自由”等10项要求。当局承诺了部分要求,并答复其余条件待向上级请示后解决,自卫团于当夜秩序井然地撤出县城。9月,何心榕率何寨自卫团与傅集张玉敬自卫团在邢口村虎丘寺集合,由张海峰、萧人鸹率领,星夜奔袭睢县姬房李村北洋军阀招兵处,生俘敌首刘培堂等10余人,缴获战马3匹,步枪10余支,粉碎了北洋军阀诱骗睢杞农民入伍,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10月,太康县轩丙均部红枪会绑架杞南边境群众,他与中共杞县地委委员吴芝圃带领少数武装,以杞县农民自卫团名义前往交涉,轩部蛮横无理,竟开枪打伤吴的随员1人。吴、何返杞后,立即集结何寨、傅集、赵村等自卫团分团武装于瓦岗,准备反击。轩部慑于声威,立即派人前来赔情道歉,放回绑架的群众,并保证永不再犯。&
  1927年3月,杞县农民自卫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河南别动队第二路纵队杞县支队,于5月23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集结何寨举行武装暴动。在支队司令、党代表吴芝圃和军事指挥员萧人鹄带领下,何心榕以联队指挥官身份和张玉敬等7个团万人武装,持刀、矛、土炮、步枪将县城包围。24日拂晓,萧人鹄率何心榕部首破东门;北门、南门相继攻克,守城奉军及地方武装警察队缴械投降。农民军代表会同地方名流建立了杞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焚烧了县衙钱粮征册和公文司法案卷,没收劣绅财产分给群众,以严明的军纪获得群众称誉。&
  是年秋,大革命失败,杞县党组织和农民自卫团被迫解散,只有个别党员在外地活动或在狱中斗争。何心榕带领部分武装以看家防匪为名改编为联防队,保存力量,伺杞再起。并以联防队名义向国民党杞县政府提出“凡土地在15亩以下的农民免交苛捐杂税,赤贫户优先享受政府救济”等要求。1928年底张海峰被捕入狱,他四出活动,设法营救,其父何祖泗多次前往监狱探望,送钱送物。1929年秋,他在共产党员吴金科的协助下,于李店(今属傅集乡)李清林家秘密建立造枪局,改善联防队武装装备。从此联防队声威大振,何心榕成为县南一带众望所归的人物。&
  是年冬,国民党高阳区区长勾结土豪劣绅肆虐一方,何即与高阳朱允功(共产党员)商议,让朱父出面到国民党县政府控告,弄得伪区长惶恐不安,扬言“找机会惩治何心榕”。何闻讯遂带警卫人员到高阳区部,面斥该区长鱼肉乡里、中饱私囊的罪行,然后示意警卫员以枪威逼,挟持该区长“送出”高阳东门。区众震慑,未敢轻举妄&
  1931年后,何心榕带领联防队在邢口,傅集一带剿匪,先后惩处了鲁国庆、刘根督、李振荣、李发营等匪徒,联防队活动地区基本上消除了匪患,而国民党杞县当局及土匪却对何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日夜,在国民党杞县党部负责人裴志纯阴谋策划下,指派惯匪李振国(李五林)等匪徒数十人夜袭何寨。何率家人据宅抗击至拂晓,最后何氏兄弟3人及眷属2人遇难,1人重伤,匪徒焚掠而去。&建国后,何氏兄弟被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9、吴钦堂(),字焕章,杞县赵村(今傅集乡赵村)人,年少时读塾兼习中医,成年后行医乡里,乐善好施,很受群众敬重。&1927年其子吴芝圃领导杞县农民暴动,他以家才助。不久,大革命失败,吴芝圃被通缉流亡,次年因重病潜回家中,经精心调治才转危安。&
  1938年5月,吴芝圃回杞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以其家为基础地召纳爱国志士,组建抗日武装。他全力支持儿子,出私财购买枪械,代供应食宿,并不顾年过半百,投身革命,任随军医生。后吴芝圃历任支阴副司令员、师政治部主任、豫皖苏区党委书记等要职,他仍任普通军医,尽职尽责,随部队转战豫皖苏区8年。&
  建国后,吴芝圃担任省级党政领导职务,而他仍是一名普通医生,并与儿子分居,绝口不言功绩及与吴芝圃的父子关系;他积极参与河南中医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妇科产任、中华医学协会河南分会理事。著有《验案手稿》,“文革”中被抄家没收;所制木香调经丸为妇科奇,多次在北京在北京全国医药成果展览会上展出。
10、曹鼎新()又名留柱,杞县傅集人。幼家贫失学,成年后以卖馍为生。&1925年,曹鼎新常给傅集开智小学师生送馍,结识了该校教师、中共杞县特支书记张海峰和在杞作农运工作的豫陕区党委委员、豫东特派员萧人鸹,开始接受革命教育,当年加入农民协会,投身农民运动。1926年初,经萧人鸹、张海峰介绍加入中中共产党。是冬由中共河南党组织派遣到前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受到列宁夫人的接见。他努力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成绩优异。1927年冬毕业回国,分配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
  1928年1月曹鼎新到中共郑荥密特别支部担任特别训练员,他认真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总结第一次大革命换失败的教训,在特支书记李品一领导下,以长工身份作掩护,利用白天下地干活的机会串联、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武装。晚上以破窖洞作农民武装训练场,用仅有的一支破汉阳造步枪教射击技术,并教唱《国际歌》和《少年先锋队歌》,给大家上政治课,讲列宁、斯大林领导革命的故事。他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要发展农民武装,夺取政权,照着列宁指示的道路前进。”又说:“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语言朴实感人,深受群众尊敬与爱戴,这一地区的农民武装在3个月就发展到300多人。郑荥密特支领导农民武装攻打荥阳杨寨区公署时,他把步枪让给别人,自已持大刀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1929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派他到许昌任党的特支书记。他扮作乞丐领着父母妻儿以作零活、打短工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后来他挑起货郎担走乡串村,啃干馍,喝凉水,住牛棚,宿野地奔波于许昌、西华、临濒、郾城、长葛、叶县、扶沟、洧川等地,往来与郑州、许昌之间,为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农民武装历尽艰辛,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是党的地下交通员。1931年初,中共河南省委派他作为党的巡视员到信阳帮助工作。1932年6月,蒋介石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叛徒出卖,他在信阳十里河被捕,惨遭杀害,时年45岁。
11、宋准(937-989),字子平,雍丘(今杞县)双塔村人,生于世宦之家,自幼受至良好的家教。北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宋准考中进士第一名,贡士徐士廉控告主考官,翰林学士李昉徇私舞弊,考选不公。太祖大怒,令宋准于便殿复试,见宋准身材魁伟,神情丰茂,答辩敏捷,学识出众,仍定为第一名(状元),并任命他为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开宝八年受命修定诸道图经,不久又受命出使契丹,圆满复命,成为杞县人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使官,回国后出任南平军长官。太平兴国四年(979)先后升任著作郎、梓州通判,继任左拾遗,参与撰修许多著作,并于太平兴国八年参加主持全国考试后升任河北转运使。雍熙三年(986)以原职务兼知制诰再次任主考官,不久又任大理寺判官。雍熙四年因病辞去知制诰职务,改任为金部郎中。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52岁。皇帝念他一生忠勤,特赐钱百万作为丧葬费用。&
  宋准风度儒雅,为文清丽,善于谈论。做官多年,多有政绩,且不避权贵,敢于直言。当宰相卢多逊获罪流放时,其门生李穆受株连罢官,满潮官员不敢相救,唯宋准从容据理面奏皇上,为之开脱。太宗感悟,遂令李穆官复原职,宋准因此受到从人钦佩。&
宋准死后,杞人将其祭祀于乡贤祠,后又祭祀于五状元祠,位列五状元之首。&
12、宋庠(996-1066),字公序,宋代人,初名郊,为避“宋交”之讳改名宋庠。祖籍丰邑,曾祖宋骈迁雍丘,居双塔村。&庠出生于世代名宦之家,家教优越。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他与弟祁同赴京参加进士考,礼部定庠为第三,祁为第一。章献太后改庠为第一,召试后授职直史馆,同修《起居注》,再升左正言,因争论郭皇后被废不当事,被罚款并改任审判院长官,时密州地霸王澥违反禁令私自酿酒,其邻父子4人去其家搜查,王指使家奴诬邻为盗,将其父子杀害。因宰相陈尧左袒护王家,州官只将其家奴绳之以法,王澥却逍遥法外。宋庠不畏权势,排除干扰,将王澥依法处死。仁宗感其忠直,将他提升为知制诰、翰林学士,委以重任。其间李淑多次对他毁谤中伤,仁宗不但不为所动,反而于宝元年间先后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由于他执政处事沉着果断,是非分明,遭到宰相吕夷简的忌恨和诬陷,被外调任扬州长官。庆历末(1047年前后)参加政事范仲淹去世,仁宗思念宋庠,根据宰相章得象的提名,将他召回任参知政事。一次,仁宗令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大臣至资政殿作《时务策》,宋庠认为将资深功高的大臣与新考进士同等对待属非礼,奏请仁宗把群臣召集到中书省议论国事。大家一致评价宋庠所论“识大体,顾大局”。皇祐年间,宋庠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谏官包拯以“兄与弟并为中枢大臣不当”弹劾他,他以刑部尚书衔被调任开封长官,再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枢密使,封莒国公。其间他多次奏请“按上代旧制,京师驻兵40万,轮流防守京城”,得到采纳。英宗继位,他改任镇武军,改封郑国公,加衔司空,不久退休,于治平三年(1066)病逝,享年70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篆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
  宋庠严于家教,从不因私枉法,并经常告诫子孙力学笃行,谦谨处世。其子充国,在家中举后赴京应进士考,时宋庠任参加政事,恐考官碍情徇私,即令子罢考回避。后为仁宗提得知,召充国至学士院单独考试,赐进士出身,官至太常礼院。其孙乔年,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曾孙升,官至显谟阁学士,均为一代名臣。&
  宋庠自应举即与弟祁以文学闻名于世,读书至老不倦。著有《别集》四十卷、《国语补音》三卷、《纪年通谱》十二卷、《尊号录》一卷、《从书》十三卷、《掖垣丛志》三卷、《谈苑》十五卷、《宋元献集》三十六卷。&
宋庠死后,县人将其祭祀于乡贤祠,后又祭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二。&
13、宋祁(998-1061),字子京,宋庠之弟,与庠被时人并称为“大小宋”,后世以兄、弟一科两状元传为佳话。&宋祁中进士后,经皇帝召试,任职直史馆,继任太常博士,参加撰修《广业记》。书成,升任工部员外郎、国子监直讲、同修《起居注》,后任权三司度支判官。当时国家用兵陕西,经费拮据。他向皇帝指出当朝官吏人员冗滥,工作效率低下;僧道日多,不劳而食;厢军空耗粮饷不会打丈,以及边防虚支滥报,不务实效等弊端,建议“去三冗,节三费”,表现出他的过人智慧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后,其兄被罢参加政事,祁亦被外调,出任寿州长官。明道元年(1032)奉诏还朝,任殿中丞,知制诰,皇帝召试后又改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同修《唐书》、后官至谏议大夫、群牧使。仁宗景祐年间()下令群臣提建议,献良策。宋祁奏请“强君威,别邪正,急先务”,直陈“与贤人谋而与不肖者断,重选大臣而轻任之,大事不急小事图”等“三患”,切中实弊,受到皇帝的重视。后又出任亳州长官十余载,携带《唐书》稿,勤奋著述。任成德军长官时,曾奏请开放河东、陕西马市,复行唐代“驮幕”制度。改任定州长官后,他将有关边防事宜写成《御戎论》七篇上奏当朝。皇帝感其忠心,提升他为三使司、御使中丞。谏官包拯以“兄既报政,弟不可复任三司”弹劾他,于是他以龙图阁学士衔改任郑州长官。嘉祐五年(1060)《唐书》成,他被封为左丞、知制诰、继而升任工部尚书。因体弱多病请求休养,皇上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令入直(在皇宫上班),并准其一子随侍汤药。后又改任群牧使。嘉祐六年病逝,享年63岁,皇帝赐谥号景文。&
宋祁以文著名,著有《宋景文集》百卷、《唐书》百五十卷、《大乐图》一卷、《明堂通义》三卷、《摘粹》一卷及《籍田志》、《集韵》等;又擅词,所著《木兰花》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人称他为“红杏尚书”;所著《唐书•列传》,是《唐书》中的精粹作品,在著述过程中他参考了《大唐新语》、《巫山记》、《邺侯家传》、《国史补》等历史典籍和诏令奏章,在汗牛充栋的文献中筛选考证,写就了《公主》、《蕃将》、《奸臣》、《宗室宰相》等人物传记,塑造了魏征、李泌、李绛、刘曼、高骈、高力士等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形象,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宋祁死后,县人将他祭祀于乡贤祠,后又祭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三。&
14、李际春(约),字应元,明代杞县青龙岗村(今西寨乡黄土岗村)人,20岁考中嘉靖丙辰科进士,授职行人司行人。时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为中国的属国。其君主中山王奏明王朝派员前去赐封号。因地隔大海,倭奴骚扰,道路艰险,所以行人司可当此任的30多人纷纷设计脱身,不肯应命。际春对此十公愤慨,于是自告奋勇受命前往。他带领随员乘船刚入海,即遭飓风,一时波涛汹涌,天日无光,几乎将船摧裂,众随员伏船颤抖,际春却镇定自若,端坐船上,处之泰然,待风息浪静又继续前进,直至目的地,圆满完成任务,国威远扬海外。3年后他还朝复命,嘉靖帝念其忠勤报国,不辱使命之功,先后提升他为尚宝寺丞、通政使司,位列九卿。时张居正为宰相,满朝官员畏其权势,多依附他。唯际春光明磊落,不为所屈,常遭张的报复。际春见权臣当道,国事日非,遂长叹到“大丈夫以堂堂七尺之躯,怎能学那些无耻小人靠巴结权贵去做官!”即请求罢职归乡。万历十一年(1583)病逝,年47岁。&
15、李茂春,际春之弟,万历庚辰进士,官至雁门兵备道,镇守边疆,因补修长城200余里,节银5万余两,全数上缴国库,被提升为参政。其辖区振武卫原马场土地8万亩长期为当地豪绅侵占,历任官吏均不敢过问,茂春却不避豪强,下令丈量边界,全数收归国家。不久,告老还乡。著有《盐梅志》等。&
16、刘理顺(),字复礼,号湛六。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今城关镇花园村)。刘出生1个月丧父,随母亲长大成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贫病交困,仍砺志苦学,不作伪诈,不随流俗,因此被乡邻讥之为迂阔,不通世故。杞县何寨豪富何登云见刘志向不凡,勉励他坚持学习,并资助他读书及生活费用29年。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应试,文中所论皆治国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却不解其意,将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祯帝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会要》。时,刘已52岁,获此殊荣,众人纷纷恭贺。刘决心勤奋供职,报答崇祯帝的知遇之恩,他历任南京司业、右谕德、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述儒家安民治国之道,所言多被采纳。刘兼任东宫讲官时,皇帝又加封他侍读、侍讲之职,对他十分器重。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之父病故,按当时礼俗,杨应停职守丧,但杨眷恋名利,出任督师征剿李自成起义军。刘弹劾他“夺情非礼”,又说他“如战不胜,则进退失据”。扬因此怀恨在心。唆使刘之上司将刘罢官。后来皇帝思念刘之忠勤,再次起用他主讲经筵,兼知制诰。他秉笔直书,在其撰著中,对忠良之臣大加颂扬,满朝文武都以能得到他的赞誉为荣,以“此鼎元刘公之笔”相诩。按明制,任修撰9年即应提升职务,而刘因不肯贿赂权贵,延至10年才升任左春坊左中允。时李自成在中原屡败官军,诸将帅争相贿赂上司,掩饰败绩,逃避罪责,刘对此忧心忡忡。李自成围汴,刘陈述防御之策,被当权者斥为庸论,不予采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义军制将军李岩系刘的同乡,至刘宅欲加保护,见刘等已死,遂令军士守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
  刘死后,南明王朝赐谥号文正,追封为詹事;清顺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尺归杞;顺治十年(1653)清王朝追赐谥号文烈,遣使臣来杞安葬、致祭,祀于杞县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其建专祠于县城大西关官道北侧,赐祭田70亩,永免赋役;后又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十二卷,由其长子孙刘菖石刊行。
17、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出身官宦门弟,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
  明代自万历以来,官府加派“三饷”,横征暴敛,民力枯竭。崇祯年间,水、旱、蝗、风交替肆虐,豫东大地歉收连年。其间督师杨嗣昌又率兵来杞,苛求供应,纵兵扰民,致使杞境饿殍遍野,斗栗千钱。李信目睹此状,挺身而出,请求县府“停征赈济”,知县不允,李信便拿出家粮200石救济灾民。官府以“散财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罪名将其逮捕入狱。饥民群起营救,在卖艺女红娘子率领下,攻破县城,救出李信,于崇祯十三年(1640)一起投奔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大喜,亲自改“信”为名“岩”。由于李岩多谋善断,带兵履创官军,战无不胜,很受李自成的器重。李自成积极采纳李岩“勿滥杀、济贫苦、招人才、收人心、据河洛以争天下”的建议,倡导“均田免赋”,整顿军纪,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崇祯十六年李岩被封为中营制将军。&
  崇祯十七年起义军攻占北京,李岩与刘宗敏等分居明勋戚府第,拘捕明官吏“追饷”。刘等酷刑毙死千人,追银千万两;李岩执行宽松,不忍刑讯,追银不及其半,及与弟李牟及部下另筹银400两上交。当时起义军将骄兵惰,军纪涣散,戒备松弛。李岩及时提出“清六官,择日即帝位;分等处置降官,惟贪污抗拒者严惩;移军城外,不与民众混居;招降吴三桂,妥善安置明太子”等建议,自成不听。李岩则身体力行,与李牟各率部下秩序井然地移居城外,绝不扰民。&
  不久,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李自成于是年四月十三日仓促东征,李岩与牛金星留守北京。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一片石”,二十六日退回北京。李岩与刘宗敏合兵迎敌,二十八日大败明总兵金某。三十日局势骤变,北京失陷。李岩随李自成撤离北京,吴三桂与清军前锋兼程急追。六月,起义军退至平阳,李自成闻河南明旧部大举逐杀其任命的地方官吏,急召部将研究对策。李岩主动请兵2万去河南平乱,李自成犹豫不决,私与牛金星商议。牛素忌李岩名高望重,乘机进谗言,谎说李岩欲分兵据河南,与自成争雄天下;又以童谣“十八子(李)主神器”煽惑自成,劝自成借机除掉李岩。于是李自成以“饯行”为名将李岩及其弟讨北将军李牟杀害。&
四&杞县文化
  杞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汉朝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洛阳令董宣和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等历史名流。近代有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等知名人士。杞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现有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孔庙大成殿、抚辰楼、文昌祠、天帝、庙等。
&&&&&位于杞县金城大道中段的孔子庙,是杞县黉学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黉学亦称儒学,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内容,黉学记录着封建统治者如何培育人才的历史;这里是封建社会读书人藉以腾达的通道,记录着封建社会秀才们寒窗苦读的悲欢故事;这里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圣地,记录着生员们“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后来,杞县黉学成为民国时期新文化思想的传播阵地和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救亡运动的历史片段……&
&&&站在孔庙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翻阅这厚厚的600多年的历史,去聆听那不绝于耳的朗朗读书声,去观看那古代秀才们游泮及祭孔的盛大场景,去感受品味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一、杞县黉学折射了朱元璋的政治理念&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的必然性,杞县黉学的创建也遵循这一规律,它是时代的产物。据史载,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就帝王大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尊重贤才、爱才如宝。他认为,选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他说:“举贤任才,立国之本。”又说:“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活。”“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辅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1月1日,朱元璋经过南征北战,歼灭群雄,经过百官劝进,终于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同年8月,朱元璋派徐达率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统一了中国。接着他便向全国发布“求贤令”。令中强调指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
&&&为了能够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治理国家,朱元璋还对选贤规定了“得贤者赏,滥举及蔽贤者罚”的奖惩制度。他不但发展了中央的高级学府国子监,使在校学生增至8124人。对于府学、州学和县学,也设立教授、学政、教谕和规定生员人数,甚至在乡村也由国家设置礼学,开展初级教育。朱元璋如此重视教育,各府州县相继开办学校。杞县县丞姚敏哪敢怠慢,便于洪武三年(1370年)创建了杞县黉学。&
&&&二、杞县黉学是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办学校&
&&&“学校之设所以尊圣重道施教化厚风俗,自古圣帝明王率以此为国家首务,其典最钜,其意至深极厚。”立于杞县孔庙院内的《重修学宫碑记》概括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并将“尊圣重道”列为首位。“尊圣重道”其实就是尊孔、宣孔的意思。自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以后,以孔子为正宗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都开办学校,宣传儒家思想。有明一代,还在学校内设置孔庙,将尊孔活动搞得隆重盛大。&
孔子讲“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把人类社会与人类生活所依托的宇宙结合起来,贯穿起来,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孔子自称不语怪力乱神,因而对于代表自然界的“天”,他的态度非常鲜明,也非常严肃,没有一点儿神秘气息。&
&&&正因为天大地大,所以孔子对自然一方面是敬畏,另一方面又如赤子一般,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非常依恋,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关心生命,提倡保护动物,反对人类竭泽而渔式地向自然界索取。孔子本人在钓鱼时就只用一个鱼钩的钩竿,而不用大渔网;打猎时,只射飞鸟,不射在巢中歇宿之鸟。孔子这种“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行为和主张,是今天环保主义者的一个绝好样板。&
&&&三、杞县黉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椐县志载,杞县黉学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以孔子庙作为主体建筑,历明清、民国多次修葺、改建,规模渐趋完备,有棂星门、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廊、明伦堂、正气坊、志道斋、居德斋、讲堂、会馔堂、神厨、学仓、射圃等以及五状元祠、文昌祠、奎星祠、义学、启圣祠、敬一亭、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附属建筑,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变迁,杞县黉学的结构、布局变化不大。&
&&&从杞县黉学的结构布局情况,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对生员(秀才)的教育方式。明伦堂就如同现今学校的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生员们要在这里学习枯燥的四书五经。大成殿陈列孔子牌位及颜渊、子思等儒门先哲牌位,东西厢房陈列司马光、诸葛亮、范仲淹、董仲舒等儒门先哲牌位,五状元祠陈列宋准、宋庠、宋祁、孙贤、刘理顺等五状元的牌位,名宦祠陈列曹植、李公逸等杞县有作为的官员的牌位,乡贤祠陈列历史上杞县籍(如郦商、江允)有名人员的牌位,正气坊陈列祖逖、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牌位。以上陈列如同现今学校的校史馆一样,是杞县黉学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对孔子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黉学是对入学后的“秀才”进行培养的地方。学生未入学前叫“童生”,考入黉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童生入黉学乃是进身之始,须经考试入学。考取人数杞县规定是3年20名。初进黉学称为附生,也叫“秀才”或邑庠生员。入学后,再经考试,成绩优等的称“廪生”,数额为20名,可享受廪米银,或免除丁粮。成绩次佳的叫“增广生”,数额也是20名,不享受廪米银。&
&&&生员在黉学中的考试,分岁考与科考两种。岁考每年举行一次,科考隔年举行一次,由省学政主持。岁考内容为书艺二道、经艺一道,如在冬季举行考试,减试书艺一道。岁考试卷列入优等者可升等。如附生可补为增广生,增广生可补为廪膳生;列入劣等的则依次递降。最优的或已为县学廪膳生年岁最久的,经过考试可升为贡生或优贡生、拔贡生。&
&&&“游泮”和“祭孔”是一种彰显活动,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明清及民国初,每年春、秋二八月上丁及孔子诞辰,在孔子庙内举行祭孔典礼,凡儒童考中秀才,例得入庙环行泮池三周,称为“游泮”,以示显荣。“游泮”之后便是祭孔典礼,祭前,全庙清宫扫庭,置备祭礼。祭祀台分树麻秆火炬6束,各高4米,直径为1米,东西一字排列。台前地面铺猩红毡毯,供与祭者行礼跪拜之用。夜半开祭,殿内供案俎豆罗列,祭品纷呈。巨烛高烧,香烟缭绕,唢呐钟磬和鸣,其他祀庑亦焚香燃烛,檀香缕缕。台上火炬生辉,室内外通明如昼。明时,这里被时人组织成了一景,名曰“芹宫铎韵”。&
&&&四、杞县黉学曾是新文化思想的传播阵地&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民国时期,与新文化思想决然对立的杞县黉学倒成了新文化思想的传播阵地。1920年前后,爱国民主人士孟昭朴利用其父为孔庙奉祀官之便,在杞县黉学内开办私塾,招收进步青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在他的启蒙和鼓舞下,进步青年组织了以革除旧礼教、旧习惯为宗旨的“风俗改良会”,进行社会改革,后又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和中国革命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1932年秋,杞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王毅斋先生,以留德博士声望,河南大学教授身份,在中共杞县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创立杞县私立大同小学(地址在杞县城小西关内天帝庙),旨在“挽国魂与童蒙”。1934年增设中学部。9月,迁移到黉学的明伦堂内,创办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在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师生的带动下,曾建立了各种群众性的革命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发动和组织全校进步师生在校内外出墙报,在城乡演出活报剧,师生自办刊物,创办《群鸥》杂志,宣传抗日救亡;开办“大同书店”,畅销全国进步书刊;举办民众夜校,向广大民众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
&&&1937年9月,中共杞县县委秘密设在校内。县委书记杜省吾与党员段佩明、徐宏九招收县城失学青年,在杞县东门里创办“长期抗战免费学校”。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于1934年、1935年两次来这里讲学与写作,进步青年穆青等曾在此学习。20世纪30年代,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了河南白色恐怖中的“红色阵营”。1938年6月,杞县沦陷,学校停办,师生在党员教师段佩明、杜省吾、谭志正、王静敏等同志的率领下,一部分参加了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后编入新四军第四师);一部分师生西上延安,北出雁门,奔赴抗日前线。&&
&&&五、杞县黉学的保护与管理&
&&&从杞县黉学创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600多年的历史中,杞县黉学的诸多建筑能够延续并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封建统治者对它的保护。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对为他们所享用的建筑物都是进行重点保护的。为封建帝王和各级官吏服务的宫殿、苑囿、衙署、园林、城垣、陵墓等谁也不敢破坏,劳动人民根本不能举步,偶有不慎,即将问罪甚至斩首。为他们进行思想统治的坛庙、道观、佛寺等都是帝王敕建,在寺内立下刻有“圣旨”的石碑,任何人都不能破坏。杞县黉学是封建统治者“课士育才”的官办学校,同样受到礼遇,并且不断对其修葺和增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物工作非常重视,相继制定了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文件、指示、通知等,对制止人为破坏文物起了很大作用。1959年,杞县人民委员会将杞县黉学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1959年至1982年的20多年里,杞县黉学在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受到人为的破坏。1966年,在人性扭曲的“文革”中,杞县黉学内的棂星门被拆,大成殿顶盖、脊兽、走兽、檐饰被敲,庭院碑亭被推倒。&
&&&1986年,根据杞县黉学的历史价值及建筑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政府以“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孔子庙”的名称将其公布为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牌,建立了保护组织。1992年,杞县文化局对其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从此杞县黉学(孔子庙)的保护纳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政府、县政府多次拨专款进行修缮,并将孔庙大成殿辟为文物展示馆,并在这里举办了“杞县革命党史展”、“杞县文物精品展”、“杞县故乡情书画大展”、“建国五十周年杞县成果展”,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杞县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太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