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气污染防治写进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告说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局势对不对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大气污染防治写进28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
编辑日期:(
18:42:32 )&&点击:35次&&来源:admin
截至2月8日,已有28个省份召开了地方两会。这些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了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内容。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2015年,各地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如何着力?&
&&PM2.5治理成为&一号工程&内容&
&&记者对比28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各地大气污染的头号敌人多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如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专门说明了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与目标的差距,天津把PM2.5治理列入&一号工程&。&
&&另外,中东部地区工作报告中对PM2.5减排的表述明显比西部地区要详细,有些省份甚至详细列出了各类空气污染物的指标。&
&&虽然改善空气质量的要求一致,但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论述内容所占篇幅也不同。&
&&环保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河北有七个城市占据倒数前十,河北省大气污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在河北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大气污染治理被作为2015年前三项的重要工作,报告中用上千字来阐明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成果与规划,可见其重视程度。与之相对应,也有地方的报告&轻描淡写&。虽然黑龙江春夏空气质量不错,但采暖季连续的重污染天气,已经广受社会关注,但报告中仅有两三句话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细化减排任务,蓝天目标具体精确&
&&2013年9月,&大气十条&出台,围绕清洁空气这一总目标,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适合自身情况的空气污染防治目标。&
&&其实,去年一年,严格的空气防治行动已为各地带来了更多蓝天。环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74个重点城市平均达标天数为241天,与2013年相比,达标天数比例由60.5%提高到66.0%,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
&&顺畅呼吸,成为百姓殷殷期待,各地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辽宁、安徽、重庆、福建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空气治理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河南提出要&严控污染物排放,让群众看到治霾新成效&。&
&&北京提出要在2015年实现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还有不少地方对空气治理提出了硬指标,甚至将蓝天数量指标具体化精确化。例如,重庆提出都市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40天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程度低于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外,北京市有关部门还专门做了报告。这背后意味深长&&各地制定目标的约束性越来越强,考核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铁腕治理,狠抓空气质量提升&
&&面对大气污染,各地在报告中均表达了铁腕治污的决心,要为广大群众争取更多的蓝天。&
&&陕西、河北等地提出要铁腕治理大气污染;天津、山西等地针对重点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手段&狠抓&大气污染;河北甚至不惜用&宣战&二字表达打好空气治理攻坚战的决心。&
&&依法治理被各地所重视,北京、上海等地已出台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北京更是创造了地方法规当年通过当年施行的先例。江苏、安徽、天津等地也通过了本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于近期实行。用法律为污染治理保驾护航,正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围绕各地的年度治理目标,一些省份的措施十分具体。湖北省决定于5月1日起全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北京计划实施&核心区全面实现无煤化,城六区基本取消燃煤锅炉&,淘汰老旧机动车,压缩水泥产能,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和住宅产业化,开征施工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污费等多项举措。山西、陕西等省更是细化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的具体要求。&
&&监测能力作为污染治理的基础,也被提到更重要的地位。江苏、江西、河北、宁夏等省份对&污染监测&下了功夫,如江苏提出要建成省市两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实现24小时预测监报;宁夏加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等。&
&&&联防联控&要加强,新治理模式将推进&
&&盘点各地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联防联控&一词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西、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等9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出现。这些地方大气污染呈现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单打独斗已难以解决问题,必须区域内联手共治才能出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气十条&以及新环保法对&联防联控&有了具体的表述之后,这一重要举措不再是设想,在河北、上海、湖南等地的报告中,&联防联控&的具体操作和成果,成为2014年工作回顾的一部分。&
&&除常规治理措施外,各地都在谋求机制制度上的突破,一些新的治理模式也被写进了报告:河北提出,要协商京津建立生态横向补偿制度,创新节能减排机制;山东正在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定期公布、责任追究和财政补偿制度。第三方治理等新模式也在四川、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受到重视。另外,如合同能源管理、网格化管理等近年出现的新的治理、管理模式也被写进政府报告,可见各地治污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希望以新措施带来新突破。&
当前第1/1页 [首页] [上一页] [1][下一页] [尾页]大气污染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局势对不对_百度知道
大气污染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局势对不对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最主要是空气没有特供,你看食品问题这么严重,政府有去管吗?取消特供中国才会进步
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
中公教育申论研发团队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
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
【中公解读】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国虽然加大了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力度,但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天蓝、水清、土净,这些广大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获得回应。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从去年的&出重拳&到今年的&铁腕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措辞严厉依旧:一方面彰显中国政府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动真碰硬&、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权威论述]
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问题现状]
近年来,以迅猛态势席卷全国的雾霾让广大民众&谈霾色变&。&消除雾霾,重塑蓝天&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强力治霾,减煤、脱硝、除尘、控车成为关键词。我国加大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相关大气治理政策频出,但整体来看,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也是人们关心的重点。当前,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然巨大。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排放总量大、地下水污染未能有效控制、河流等生活用水污染严重仍是当前水污染事件高发的主因。
相比较空气和水,土壤污染更为隐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般以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点,目前《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已经编制完成,与&大气十条&&水十条&一起成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战役&。全国&土十条&出台后,加之更多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努力,我国土壤污染严重的局面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原因分析]
一是认识不到位。中央提出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但我们的认识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尤为明显,有的认为节能减排是对经济发展&做减法&,对淘汰落后产能决心不大,有的甚至还在上一些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
二是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我国能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以上,一些落后技术设备仍在使用,所以说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
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随着当前煤炭价格走低,财政奖励的激励作用弱化,企业节能改造积极性不高。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及畜禽污染防治激励措施不足。
四是基础工作薄弱。节能环保标准不完善,有的标准缺失,有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满足不了工作需要。执法能力偏弱,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节能计量、统计、监测工作有待加强。
[对策措施]
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一是深入实施 &大气十条&,强化监督考核。全面落实&水十条&,坚持地表与地下、陆上与海洋污染同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等制度;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三是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四是动员广大群众监督各种违法排污行为,打一场针对污染的&人民战争&。
(责任编辑:史晓婷)
相关文章阅读大气污染防治写进28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 07:58:38 &&
截至2月8日,已有28个省份召开了地方两会。这些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了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内容。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 2015年,各地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如何着力?
PM2.5治理成为“一号工程”内容
记者对比28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各地大气污染的头号敌人多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如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专门说明了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与目标的差距,天津把PM2.5治理列入“一号工程”。
另外,中东部地区工作报告中对PM2.5减排的表述明显比西部地区要详细,有些省份甚至详细列出了各类空气污染物的指标。
虽然改善空气质量的要求一致,但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论述内容所占篇幅也不同。
环保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河北有七个城市占据倒数前十,河北省大气污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在河北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大气污染治理被作为2015年前三项的重要工作,报告中用上千字来阐明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成果与规划,可见其重视程度。与之相对应,也有地方的报告“轻描淡写”。虽然黑龙江春夏空气质量不错,但采暖季连续的重污染天气,已经广受社会关注,但报告中仅有两三句话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细化减排任务,蓝天目标具体精确
2013年9月,“大气十条”出台,围绕清洁空气这一总目标,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适合自身情况的空气污染防治目标。
其实,去年一年,严格的空气防治行动已为各地带来了更多蓝天。环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74个重点城市平均达标天数为241天,与2013年相比,达标天数比例由60.5%提高到66.0%,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
顺畅呼吸,成为百姓殷殷期待,各地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辽宁、安徽、重庆、福建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空气治理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河南提出要“严控污染物排放,让群众看到治霾新成效”。
北京提出要在2015年实现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还有不少地方对空气治理提出了硬指标,甚至将蓝天数量指标具体化精确化。例如,重庆提出都市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240天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程度低于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外,北京市有关部门还专门做了报告。这背后意味深长——各地制定目标的约束性越来越强,考核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铁腕治理,狠抓空气质量提升
面对大气污染,各地在报告中均表达了铁腕治污的决心,要为广大群众争取更多的蓝天。
陕西、河北等地提出要铁腕治理大气污染;天津、山西等地针对重点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手段“狠抓”大气污染;河北甚至不惜用“宣战”二字表达打好空气治理攻坚战的决心。
依法治理被各地所重视,北京、上海等地已出台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北京更是创造了地方法规当年通过当年施行的先例。江苏、安徽、天津等地也通过了本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于近期实行。用法律为污染治理保驾护航,正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围绕各地的年度治理目标,一些省份的措施十分具体。湖北省决定于5月1日起全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北京计划实施“核心区全面实现无煤化,城六区基本取消燃煤锅炉”,淘汰老旧机动车,压缩水泥产能,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和住宅产业化,开征施工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污费等多项举措。山西、陕西等省更是细化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的具体要求。
监测能力作为污染治理的基础,也被提到更重要的地位。江苏、江西、河北、宁夏等省份对“污染监测”下了功夫,如江苏提出要建成省市两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实现24小时预测监报;宁夏加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等。
“联防联控”要加强,新治理模式将推进
盘点各地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联防联控”一词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西、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等9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出现。这些地方大气污染呈现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单打独斗已难以解决问题,必须区域内联手共治才能出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气十条”以及新环保法对“联防联控”有了具体的表述之后,这一重要举措不再是设想,在河北、上海、湖南等地的报告中,“联防联控”的具体操作和成果,成为2014年工作回顾的一部分。
除常规治理措施外,各地都在谋求机制制度上的突破,一些新的治理模式也被写进了报告:河北提出,要协商京津建立生态横向补偿制度,创新节能减排机制;山东正在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定期公布、责任追究和财政补偿制度。第三方治理等新模式也在四川、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受到重视。另外,如合同能源管理、网格化管理等近年出现的新的治理、管理模式也被写进政府报告,可见各地治污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希望以新措施带来新突破。
(原标题:大气污染防治写进28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作者:孙秀艳 吕中正&&&&编辑:易晔&&&&责任编辑:方志华&&&&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