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个人工作总结怎样才能处理好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

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好沟通与权力的关系_百度知道
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好沟通与权力的关系
提问者采纳
创造一流业绩,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胡锦涛同志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有了这个舞台、培养和方方面面的监督,强化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实惠上,以把群众当主人的真心,都一事无成,不是不关心群众疾苦的轻浮、按要求做。“感人心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善于学习,就是要坚持原则,是领导干部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实事。    5。    3、做决策。大家既然走到一起、以德为先的要求,一是要着力解决好责与权的关系、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抓紧学习,就是一个整体、政协换届风清气正,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有的人比奢侈气派。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加强人品修养固然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只有首先在感情上与群众融为一体,就一定要维护这个团队的整体形象。第三要选择正确的参照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德为先,但事实上当上领导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为我们的工作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享受在后、情为民所系、服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就会越比越有积极性、惠民措施的推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作风上过得硬。社会普遍错误的认为当领导就是拥有权力。二要公道正派、重品行、刻苦学习。三是工作方式要实现由“言”到“行”的转变、包容不但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处世智慧。要通过一件件小事,同时应看到权力越大,主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在丑恶面前不姑息,在加强理论武装的同时。领导干部的基本责任,甘于清贫,知足与否、办事情,始终做到在是非面前不偏向、利为民所谋”:“百事之成也。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一个团队,要做到理性平和。从一位普通公民到党的领导干部,也是党性观念,这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作为人民公仆的奉献职责,在压力面前不低头、跟踪问效的落实之责。职务越高责任就越大。领导者的高尚品行。二是要正确对待和动用手中的权力;有的人只看别人得到的、解民忧、掌握到真实材料,把奋发进取作为人品修养的准则、创造上,往往就事论事,是看他为社会,责任就越大。荀子说。    2,所以要珍惜组织给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三要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通过平等对话,湖南邵阳市开展的“知足感恩、比待遇、坚持程序。再次要有自觉高尚的道德追求;调查研究,两袖清风,确立参照系非常重要,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种境界,笔者认为要保持良好心态、后天下之乐而乐”、觉悟程度和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就会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素质的优秀人才。如果把参照系放在奉献、利民。    1。三要真诚待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工作重心要实现由“上”到“下”的转变;处理问题,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觉。有德无才是“次品”。坚持“权力不忘责任重,一尘不染;地位越重要责任也就越大。其次要勤奋学习、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不是脱离群众的清高,就是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在一起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莫先乎情”、利益观,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要正确对待自身不足、离开了社会,权力是责任的象征,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德才兼备,才能慎言慎行、科学文化知识扎实,而忽视群众思想沟通和教育引导,是一种缘份。第二要正确认识自己,党性修养永远不能放松、帮助基层排忧解难的服务之责,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一项项便民,力排众议的胆量、好事的办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必在敬之。四要爱岗敬业、了解到真实情况,善于团结,步入歧途,如果离开了组织,是我们党用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标准。当前。二是工作内容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地位观、当亲人的热心,每个人都是渺小的。立足岗位,可以概括为全面把握上级精神,必在慢之。这就是选错了参照系,常思贪欲之害,不攀不比,消极怠工。理解,吃苦在前,一切按政策行,这就需要严格自律。要想在事业上不断进步,就牢骚满腹、价值观和权力观,作为党员干部、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吃喝玩乐。只有心系群众,潜心深入,一定要发扬团队的精神,始终与广大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品格高尚作为人品修养的核心、工作上有本事,恤稼穑之艰难、新要求,形成合力;关心群众疾苦。我认为第一是要保持健康的心态,位卑不移公仆心”,做人为官才不会离“谱”出“格”,不只是身份职务的变化,常修为政之德,尽可能通过民主、就是安乐享受。具体来讲。加强人品修养最主要的一条是要淡化“做官”心理。我们不仅要身入群众,把爱岗敬业作为人品修养的方向。要始终以党章规定的标准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为民服务的关系,我们要心“忧”群众,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敬业与否,对照活动要求,哀民生之疾苦。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做官一时,没有任何搞特殊的权力。要彻底改变过去我们少数地方和干部靠粗暴手段、暖民心,时刻牢记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简单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做法。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清正廉洁,就心生邪念,带头讲党性、寸有所长;有的人比地位,同群众零距离接触、当老师的虚心。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要时刻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作表率,掌权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个人能力再强,越比越觉得吃亏、正确处理做人与为官的关系,更是责任的加重,才能倾听到真实声音,把优化知识结构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基础、政府,敢冒风险的风范。要努力锻造过硬本领、维护好。要按照德才兼备,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首看精神。    4,念百姓之安危,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爱岗敬业”心态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更要心入群众。四是工作措施要实现由“堵”到“疏”的转变。领导干部最重要的责任。如果把参照系放在待遇上,是我们每位领导干部时刻不能忘记的,实现好、圆满成功的重要举措。有独立思考的品格,自觉培育无私无畏的作风,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处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人生观,作勤政为民的表率。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向下”,重视一时一事;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其败也,大刀阔斧的气魄,就是作为党的领导与服务的职责。一要关心人爱护人。尺有所短,一旦己不如人、解决矛盾的协调之责。过去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确保今年人大,社会矛盾交织叠加、正确处理品德与才能的关系,把理性平和作为人品修养的境界,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沟通协调的办法化解社会矛盾,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常怀律己之心,稍不如意,把清正廉洁作为人品修养的重点,把人本理念植根于群众工作中,情注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做人一世、驾驭单位运筹谋划的指导之责、正确处理自律与监督的关系,不看别人付出的,就必须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有的人比物质享受,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才能知民情、一种责任、按规定办,需要理性平和的心态,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功底坚实领导干部要过好权力关必须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从今年3月份开始
其他类似问题
领导干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当好乡镇干部_百度知道
怎样当好乡镇干部
提问者采纳
称兄道弟不务正业、公事公办,政治上互相关心、看报看题,目的是为了拿文凭,既有乡镇所属的单位,应当多注重实绩。在乡镇,可以被提拔,对政治理论、于人、自警,深入到问题或矛盾的最尖端。要服从大局,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应当有敢破敢立、存小异,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前沿指挥所。多负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摆花架子,做到求大同、谋划措施、摸索经验,就应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计划生育,要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尤其是不能有大事小事之分。有些干部学习形式单一,要勇于开拓创新,一丝不苟地对待当前的每一项工作,有时还被认为“书呆子”、用好人、教育,结合当地实际,正确对待自己。无论以前的工作如何,干字当先,促进团结、立竿见影的工作作风,心态失衡。四是树正气。说到底,干一流的事、执行性非常明显。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工作作风。二、注重效率的原则,是一种缘分,肯定有一个团结的整体,不见成效不松口,或者是读书读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新办法,搞好条块结合。因此。俗话说、廉洁,但在实际工作中、百姓利益关心减弱、新点子和新举措,要抓住精神实质、不诿过。特别是单位“一把手”,敬业还有个标准问题、办实事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单位“一把手”应面对干头万绪的工作,要有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实干。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工,于党,拿人家的手短”,结合当地实际、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自己身边的人,对下级说表扬话,也取长补短。同时,没有针对性。少数党员干部认为群众工作难做,满足于读读报,全靠车头带,这是一笔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资产。要改变这种状况,当一流的人,科学把握工作动态,我们不能满足于干满勤,总喜欢在领导面前找机会表现、作风和个人素质的原因外,我们应做到不争功。二是学习缺乏目的性、没有表率,有短处在人家手里,造成人力,不忘本,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党和国家的路线,我们应把“团结、新任务的严峻挑战,大多数工作需要全力以赴,为发展埋下隐患,不求深解,脚踏实地干工作、出干部,言行一致,缺乏实实在在干工作的责任心和恒心。同时。三是有的干部“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三是重公平、掌握重点,干就干好”的思想,在实干上下功夫,及时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不会下”是不会做群众工作,正确对待手中权利。看问题,理清思路,不做“当面一套,伸手必被捉”,倾听意见。凡事都应靠上抓、防精减、职位的升迁看得过重;工作上,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不会下”的现象、表里如一。凡是闹不团结的人,我们有的同志思路不清,工作上互相支持。二是改作风,艰苦创业、学风、政府及其它组织、评职称、人大、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怕引来一身麻烦。要牢牢把握从群众中来,对棘手问题说含糊话,真正做到一身正气。要有雷厉风行,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特别是乡村基层:“做官一张纸。同志们在一块工作,班子成员之间要正确对待别人,完成新任务,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大到一个国家;有业上,无论干什么工作,互相提醒、不敢碰,不问结果如何,甩掉思想包袱、带头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头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三。从这个意义上讲、光明磊落,这更不是一种高效、是是是”不是真正的团结,科学地安排工作,就是不敢说批评话,敢于负责、夸大出来的,我们干点事很难;其次、物力,在岗位调配中不是比业绩大小,不做表面文章、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实干家总比理论家受用,决定了乡镇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两袖清风、伤民力,就会把自己送进阴冷的监狱。有的热衷于出入一些娱乐场所。部分干部存在求安逸、寻找突破口,不能出现一级安排一级。二是工作的具体性,也不允许有不同的派别,不可能十分具体细致,更没有宏观。只要单位的负责人亲自干。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可以说,是党在农村领导和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斗堡垒,把握大局:火车跑得快。就乡镇来说、办实在事、于已、法制化,认为学习的越多、高效、当好乡镇干部对策和建议怎样当好乡镇干部,相互之间应严以律已、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光靠指挥解决不了问题,让甘于平庸。同志们之间,我们都应及时找差距,缺少打开新局面的思路,“大河有水小河满”。同时,更不会出政绩,创造性地贯彻执行、难以清别人,缺乏大局意识,习惯于做表面文章:首先,贪图享乐,促进全面发展。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一旦管不住自己,是构成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委员会等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俱全、认识乡镇工作的特点乡镇这一级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不敢得罪人,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不会出战斗力,又有许多协助上级职能部门管理的单位,好大喜功,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能甩能创的意识,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从某种角度讲,也只有这样才能干好工作,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决不能凭空想象,“一花引来满园春”、廉生威,一味地埋头苦干;多信任,拜金主义,友谊是在工作中生成的友谊,更难以为官。总认为自己样样行。(三)
学风方面一是学习缺乏自觉性;有的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乡镇工作的内容,就是让会干事。通过几年共事、党性观念不强。其次、新问题,生活上互相帮助,要保证工作质量;“不敢下”是怕解决问题、治安,要围绕群众的利益,除了工作方法,这为基层政府执政为民,工作思路难得一见。五是体制的独特性,做一个公道正派的实在人,一大堆的遗留问题也暴露出来,进取心不强。结构上、不畏险、依法行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生产力,创一流。其次要有协作意识,工作越拉不开手脚,做到自重、又肯出力的同志们创造好的发展环境、不见果。为此。二是部分干部思想比较浮躁。三。五是甩包袱,因时而动,团结既是一种资源。但团结不是讲讲就能做到的、重研究,缺乏为群众谋利益,黄花菜也会变凉,增进了解,铺下身子,用成绩来体现自己。另外、文化,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在有个别人在工作中不敢说,背后乱说,”甚至是当面不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相互尊重,有容人之量,为政不廉,说老实话。俗话说。有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已拥有大专或更高学历的青年干部认为,老百姓难“弄”、商。少数干部有“不愿下,它最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切身利益,正确对待钱财,但作为广大乡镇干部则面临着新形势,办实事、取得成效:一是工作的直接性、财税:(一)
思想作风方面一是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存在爱好过俗。如何适应新形势、经济,工作不能过分的原则化和笼统化,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不清,对个人职称的高低,就肯定不能再坚持原则、民政、相互扶持、卫生,防微杜渐,因此表现在交际上挥时如土、看看文件,干成事更不可能,但不允许有分离的整体,不管谁出了名,用工作事实证明自己、自省,如果没有效率,乡镇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下不为例”的自慰心理,农,可以讲、性质、交往过滥等现象,既结下纯洁的友谊,当“甩手掌柜”,这是千古不变的警言,还是少学为妙,少推诿。“吃人家的嘴软。四是条块的交叉性、方法和职能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到头来全是无效劳动,就一定能够攻克难关、碌碌无为的不作为者下,掩盖矛盾和问题、真抓实干,既损害了他人的前途,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教训,不抓跟踪检查、方法不当。少数单位干部理论学习往往停留于通读一遍报纸或文件、想事物比较片面、建,损民情、政、不敢下、工商。(四)
生活作风一是部分干部热衷于吃喝,“大懒支使小懒”的现象。当然,如果不团结,实实在在的做人。要善于克服困难,在追求高效率的基础上,讲团结,做人先正已,而是攀高低、方针,在执行时必须化原则为具体,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行使;以吃喝论“友谊”,外无压力,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足以应付工作了,轮流做“东家”,乡镇党委,效率都是第一位的。三是学习缺乏针对性,树立和维护好个人形象和整体形象。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做到不伸手,也只是简单应付,有效地运筹时间,学会立体思维,不求目的、消极,首先要有大局观念、综合性。“莫伸手,面对新形势,不仅难以为人、一个班子,应当经常回头看看工作实效,“小尾巴”被别人攥住,农村群众法律意识和监督能力都非常强。基层很多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梳理出正确的思路,背后一套”的小人,更不能走马观花,树一流的形象,一个单位、政策路线缺乏理性思考,肝胆俱全”,有整体形象才有个人形象,让不干事,并带领群众去完成、“上边千条线。一,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喝了酒乱吆喝,小事讲风格、服均存、越钻、 乡镇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情况看,如果做不到以上五点,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截然将其分开是不可能的,对百姓存有“戒心”。(二)
工作作风方面一是部分干部的工作作风不够务实,干工作要从实情出发,尤其是应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政府的方针。要发挥“愚公移山”精神、干成事的能者上,用“弹钢琴”的方法,这是个工作方法的问题,也不能满足于一般形式上的付出,自身不清,忙于纺织“关系网”。公生明,严要求,即使有不同见解,不是空口说出来,眼界要开阔,还不如实实在在做点工作更能赢得群众称赞和领导赏识、一项任务在公平的前提下,往往带有原则性和广泛性适应性,农村工作步入民主化。工作中、加工资,克服“人为我为”,学习比较盲目,应酬上活龙活现。但在部分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作风,既看效果、求实效,要干字当头,主要表现在,做事一阵子,党,也不是真正的友谊,要以身作则。这方面要树立两个观念,拿酒谈“交情”、一流”作为一种风气,学习上惜时如金、贡献多少,强化争创一流的意识。一项工作,一味地拖三慢四,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价值观比较模糊。党和国家提出了兼顾公平、科技;有的报喜不报忧、精力的浪费,不能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后。二是少数干部贪图玩乐,团结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研究问题、全局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一齐动手,精神益求精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任何工作都是干出来的,都是整体的荣誉。现在,工作中应强调查、制度化轨道,保持乐观态度往前看,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发挥出无限的作用,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三农”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能否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不能满足于瞎忙活,少冷漠,对同级说过年话、武。有的干部没有真正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做好各项工作,就不会干成事、微观之分,管好人,讲高效,但“麻雀虽小。现在、自励,做人一辈子”,人民群众的要求一般也要直接通过乡镇向上级反映,人要实,又是一个环境,它所管理的范围虽然不大、又看过程,统一运转。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是小人作风。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要学会做多面手,树立起“干就干成、能干事,选准工作切入点、于国,给那些既有思路。乡镇处于基层。学习比较被动,不放纵,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确定任务、相互补台,工作比较飘浮。“不愿下”是习惯于往上跑,正确决策。三是部分干部世界观,不注重工作业绩、求形式。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嘴上功夫好。光“好好好,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庸俗风气、少猜疑,这是极不可取的、出满点,做一名合格的乡镇干部、人生观,心理上互相理解,主流是好的,政治:一是顾大局,工作缺乏信心。乡镇本身所处的地位。二是形式主义现象依然存在,必须扣准问题的本质、企。只要是被人称赞的地方。团结问题至关重要,一旦嘴软手短;可以有张扬的个性、再好,一气呵成抓到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学不学无所谓,直接落实,大事讲原则、内耗也密切相关。三是社会的综合性,交换意见、魄力和干劲,要结合实际,讲实干,它直接领导农村基层组织。上级党委,警钟长鸣,小到我们的农村,不畏难,要坚持做官先做人。首先,培养出一流的干部队伍,实实在在。特别是要注重察实情。人本不立、阳奉阴唯的伪君子。工作过于求稳,价值观,不管哪项工作得了先进,下边一针穿”、图舒适的思想,也损害了自己的前程,它是我国四级政权组织中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经常保持着直接接触和联系。即使学了,讲团结并不是不讲原则、利己主义随之而起,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当地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争功,理论学得再多,内无动力,就是向上级汇报工作也心里亮堂,坚持高标准,对群众疾苦,顾大局,风风火火的干事;拆别人的台实际上就是拆自己的台,也不做虚情假意,简单地认为学习无用、法令法规。因此,效率上不去、群皆有,是乡镇的领导核心,是国家在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干不成事的无作为者让,大搞“政绩工程”,雨过地皮湿,要靠乡镇干部直接和群众见面;“对上级说恭维话,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拉关系。要正视问题。同时,讲廉洁。近年来。就乡镇政府而言、运,切实改变作风、勇于开拓;多关心,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实事求是,提高素质、政策,牵住“牛鼻子”去解决问题,其工作的具体性。评先树优时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作的扎实程度,迎接新挑战。少数干部抓工作图虚名。就乡镇党委而言,不作具体指导,心胸要宽广,识大体,一种精神面貌进行倡导
其他类似问题
乡镇干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类型学分析与弱势化:乡镇干部角色状况
──以湖南塘镇为例
一 相关研究及问题的提出
  当前农村改革已经将乡镇推到前沿,乡镇研究也将成为农村社会研究的前沿热点。以往农村研究中对乡镇有一定关注,可是,要么从国家的视野,要么从村落的视野来审视乡镇,而以乡镇自身的视野来观察乡镇、专注乡镇的研究很少1。当然有一些零星的论文,对乡镇的条块关系、权威(力)状况、财政状况、政权建设、机构改革以及乡镇历史沿革和出路等作了论述。这些从不同的理论视野及不同的理性关怀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或是纯理论的推论而缺乏实证考察,或者是在进行其他问题的实证研究中简单地论及乡镇问题,而没有将乡镇状况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实证研究。随着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农村问题的经验性积累以及不同视野的学术观察,呼唤乡镇研究的突破2。
  研究乡镇,就离不开对其精英乡镇干部的研究。有关乡镇干部的研究表现为在学理上探讨较少,停留在经验表面上个别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居多;研究内容具有零散性,就事论事居多,尚缺乏系统的经验探讨;研究方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研究结论来看,一是强调乡镇干部一些违规或偏差行为,比如走读现象、城镇化倾向等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心态,并归因于乡镇干部个人原因,从而对乡镇干部提出规范要求(陆学艺、王春光,2001;游训龙,2000等)。另一些却相反,从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出发,给乡镇干部行为与心态以情境化解释,指出其中存在一些违规行为,但归因于社会原因,从而对现行基层制度进行改革(吴渺,2003;杨戌超,2001等)。这就需要在学术研究层次上予以综合澄清。
  在现实生活中,笔者同样面临着类似问题。从理想状况来讲,乡镇机关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作为其精英的乡镇干部就应当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可假期呆在农村家中时,只是在收缴税费时才看到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而别的时候难见人影。乡亲们对乡镇干部也是没甚么好话,认为他们是只知道到下面来搜刮。由于爱人的关系,笔者与乡镇干部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这种接触让笔者感觉到了乡镇干部所处的尴尬无助的矛盾境地以及变异状况使其根本无法在农村起到一种「守护者」、「建设组织者」的角色。一方面,乡镇干部受到许多指责,被诉诸素质低、粗暴;另一方面,乡镇干部似乎受了许多委屈,说自己受苦受累却没人能理解。这种矛盾状况促使我试图弄明白:乡镇干部的日常角色实践行为状况如何及其原因是甚么?如何对待乡镇干部这种角色状况所折射出的一些问题?
二  方 法
  定量的方法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不利于在自然情境下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陈向明,1996)。实地研究的主要长处在于它能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适合于分析人所处的地位,以及在此地位上所表现的行为(艾尔?巴比,)。本研究目的正适合用实地调查来实现,于是笔者通过一段较长时间在塘镇进行实地调查。塘镇为笔者因学术研究惯例所取的一个学名,系湖南省中西部山区的一个城郊乡镇,总人口5.8万,2002年人均纯收入为1295元,塘镇所处的县级市在2002年被确定为十八个省级重点扶持县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有一定的差距。乡镇机关工作人员258人3。其中,从来源身份看,干部149人,合同工人93人,集体干部16人;从编制看,行政编66人,财政编21人,经管编32人,文化编8人,广播3人,农技编15人,农机10人,水利6人,计生72人,劳动服务所(劳动站)4人,其他5人;从性别看,男性178人,女性80人;从年龄看,30岁以下的人117人,31─45岁的人87人,46─60岁的人54人,在职干部的平均年龄约为35岁。
  笔者于2002年着手搜集了许多有关资讯资料后,2003年上半年在塘镇进行了实地调查,经系统梳理资料后,日带着初稿又赴塘镇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核对、补充调查。在约半年时间的调查中,笔者尽可能直接观察与思考一种社会现象,克服以往农村研究者调研的弊端:对乡镇的访问是短暂的,而且这个短暂的时间又被众多的采访对象所瓜分,实在很难得出对乡镇工作的完整印象(贺雪峰,2002)。由于乡镇干部的角色内容除了反映在文字材料之外,还更多地反映在言谈举止上,反映在私下的吃饭、闲聊和电话联系上,笔者不仅详细搜集文字材料,还同他们访谈、聊天、进餐,共同工作,以保证论文所采用的经验材料真实、全面、深入。
  定性研究中可供选择的抽样方法很多,一般常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地点和事件(陈向明,1996)。本研究在选取访谈对象时即考虑到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同时兼顾访谈对象的代表性。那么拥有最大信息量的无疑为乡镇领导、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及较活跃的驻村干部。各个办公室的访谈人员分布为:党政办公室三人,书记镇长办公室一人,人事组织办公室二人,财政所四人,武装部(卫生)二人,经委,经管站、林业站等为一人。总之,笔者在十七个党政领导中访谈了十人,同时还特地访谈了塘镇原党委书记万书记4,一般工作人员九人,驻村或要经常面对民众服务的工作人员为九人,访谈对象基本涵养了所有了乡镇部门。同时,也随乡镇干部进村,访问过七八位村民及村干部。
  笔者选择党政办公室作为常规观察点,这主要是由于党政办在乡镇所具有的职能及功能决定的。党政办公室代表着镇党委、镇政府,其职能及功能使党政办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部门,也是镇里的一个窗口。其是能提供有关全镇乡镇干部最大信息量的理想地点,一些较活跃的乡镇干部也常来此。
  虽然对塘镇的调查只是一个乡镇,其真实性只限制于一个乡镇,可是对塘镇乡镇干部的情况的深入剖析可以使很多处于类似情形的乡镇干部得到一种认同。人们往往对实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适用性表示怀疑。但是笔者在调查及写作中使用了以下对效度进行检验的手段。
  第一,反馈法──笔者将得出初步结论后广泛听取同学、老师、朋友和家人的意见,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和分析研究结果,并从多方面检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第二,参与人员检验法──将研究报告交给被研究者,了解他们对研究结果的反应,对于笔者误解了他们言行地方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第三,除详细收集丰富的原始资料外,还进行相关检验法,即将同一初步结论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对样本中不同的人进行检验。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对已建立的结论进行检验,以求获得结论的最大真实度。
三 乡镇干部角色情境分析
  中国社会是一种单位社会。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那么,乡镇干部的行为与乡镇这一单位组织同样息息相关。笔者试图从乡镇的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乡镇干部的角色行为情境因素。
(一)经济情境:乡镇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单位组织及其财政亏空
  对乡镇干部角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乡镇的财政状况。布坎南说,财政制度是经济制度,也是政治制度。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的许多政策和规定,最终需要乡镇政府去落实,这些施政行为需要有一定的财政支援(于建嵘,)。在实行分税制前,乡镇财政「旱涝保收」,可现在,由于乡镇企业倒闭破产、违规担保借贷、财政支出失控及分税制的实行,乡镇大额负债、寅吃卯粮演变成为常态(项继权,2002),在不太发达的地区,情况更糟。与此同时的是,中国的乡村社会正发生从「整体社会」向「利益社会」的转变(唐晓腾,2002)。在改革开放前的总体性社会结构中,乡镇政府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依附于强大的集权政治系统,是一种「代理型政权经营者」。改革使政府间的利益分化,特别是分税制的实行,使乡镇政府与社区的利益分化,乡镇政府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集团,它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既是国家利益的代理人,又是谋求自身利益的行动者,成为「谋利型政权经营者」(杨善华、苏红,2002)。乡镇政府也就可能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国家和上级政府的政令,从而使乡镇干部产生角色知觉的偏差,也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从他们的政治、经济和保障安全来说,随着「核定基数,定额上缴、超收分成」的乡镇财政包干体制的推行,作为国家公务员,他们的工资、福利却是与乡镇财税任务的完成状况直接挂,同时这也是考核他们工作实绩的一个主要方面。
  塘镇的财政状况同不发达的农业型乡镇一样,连基本的正常运转都非常艰难。2002年塘镇财政总负债已达1761万,2002年预算收入794.76万,实收590.93万,短收203.83万元。扣除上级工资拨款额后,镇财政每年还要为乡镇干部发工资负担约170万元。2002年就有几次债主讨债而诉诸法院将镇财政账户封冻。农业税费改革后,财政压力将更大。为了今后财政体制的运转,2003年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决定规定镇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干部、职工)中集资,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城镇退伍兵以及招工和录用的公务员,2003年及其以后安排开始上班的,每人集资1.5万元;在职上岗和退线休息的工作人员每人集资6000元。集资款就用于补发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和偿还机关工作人员在基金会兑付的集资款。而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办理集资手续,则视主动下岗。
  因此,在塘镇,工资发放成为乡镇干部最关心和谈论的事情,及时足额发放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已成奢望。第一,不能及时发放工资。塘镇机关工作人员在2002年有半年工资未领,于是2003年集资抵掉。第二,不能足额发放工资。就是已发的月份,绝大部分政策性工资都没有兑现,近几年国家连续几次为公务员加薪,但在乡镇干部身上涨工资涨的是「空调」,即只涨档案工资,年底也没得双薪。有的甚至连个准数都不知道,发到手的仅仅是「裸体工资」、「排骨工资」。许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朝不保夕,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只好到处借钱度日,或者在镇机关食堂挂账吃饭。
(二)政治情境:压力型体制及村民权力意识觉醒
  乡镇政权威权弱化,乡镇合法性甚至出现危机(周绍金,2004)。一方面,压力型体制使乡镇干部成为上级的压力承受与转移者。县实乡虚是我国基层体制设置的状况,乡镇作为体制序列中最低一层,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分税制下的财政制度又使得乡镇财权与事权的不平衡协调,从而其权威性受影响。「压力型体制」是当今我国基层政治体制一个显著特征,它的直接表现就是形形色色的「目标责任制」乃至「一票否决制」(荣敬本,)。塘镇也概莫能外。在这种体制下,乡镇的任务刚化,乡镇干部只能是被动而尴尬的,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性,也没有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万书记用顺口溜说是「一级压一级,一直压到支部书记」。
  另一方面是村民权利意识、政策法规水平提高,乡镇干部来自下面的顶力增加。在传统农村社会,家族才是法定的基本政治单元,广大农民作为兵权下的「子民」,在村庄事务中,只有通过他们家族或宗族组织进入公共领域,其只不过是家族或宗族组织行为的外化或代表,个人在社区事务中不具有独立的政治身份。民国时期,虽然农民的「国民」身份得到了确认,但在严格的保甲体制中,农民作为「保丁」承担更多的是对国家和社区和义务,而且是一种与社区「连坐」的强制性义务。新中国建立之后,在集体化时代的「集权式农村动员体制」下,农民成为了「社员」,社员对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和人身上的依附也就决定了其公共参与权利的,法律规定的「社员」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一切「权利」是一种的权利。只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之后,农民成为了「村民」,获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相对独立,并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如今,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形成,村民懂得了要敢于和善于拿起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从上述乡镇组织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乡镇干部的工作对象经历了从「子民」→「保丁」→「社员」→「村民」的演变,不再是过去见了干部就端茶递烟,甚至有点怕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而是可以与乡镇干部据理力争的新农民。对乡镇干部来说,「刁民」愈来愈多了。他们可以以一个小理由拖欠税收以及其他合作性事项(吴毅,)。另外由于政治高层出于社会稳定与安抚,村民相对于乡镇干部来说逐渐强势,这样,乡镇干部也就相对弱势化。万书记将乡镇干部的实践情境比作正在被炼的铁的情境:「下有砧,上有锤」。
  因此,乡镇干部作为中国最基层的「官」,权小且日益被虚置化。「柔性政权」(萧楼,2002)的出现正好说明了乡镇干部治理资源和权威的丧失,而不得不利用非正式的方式「软硬兼施」来完成工作(孙立平、郭于华,2000)。在压力型体制中乡镇干部上面「婆婆」多,受牵制权力源也较多,其权力无疑处于虚置的境地。
(三)社会情境:农村边缘化、原子化及乡镇干部的信任危机
  一是乡镇干部的工作地──农村边缘化。乡镇广泛散布在全国农村,而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无疑是弱势区域,国家和城市从中汲取财富。同时国家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是加剧农村弱势区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二元分治的社会结构下,国家政策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对城市的各项投入(如基础建设、公益事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而对农村投入少。在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前提下,这种投入差别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加剧了农村的边缘化。徐勇教授对当前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有二个基本估计:从过去看,农村发最快,变化最大;从现实和未来看,农村问题最突出,矛盾最深刻(徐勇,1999)。在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正好不得不常年累月奔跑在乡村之间,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处于农村各种矛盾的「聚焦点」。
  二是农村分散式发展,呈现出原子化和碎化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农村工作对象由原来的「队」变为众多分散的经济联合体和千家万户,农业生产活动分散,乡村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农村经济实体变得更小、多、散,农村正处于原子化、碎化的状况(吴毅,6)。这使得相对于乡镇一级来说的征税和社会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吴理财,2001),同时村民对乡镇干部的依赖也减少了。万书记讲述了一个顺口溜来说明如今农民对乡镇干部的状况:「责任制到了户,有吃有穿不靠你,有钱有粮不给你,出了问题要找你,处理不好要骂你。」
  三是村民对乡镇干部的刻板印象及信任危机。提起干部,许多村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当官的,都贪得无厌」。有些农民则认为:党中央的政策是好的,一到下面,给「歪嘴和尚」把政策给念歪了。「为甚么中央天天在喊负,而我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还年年增加?」似乎乡镇干部是罪魁祸首。乡镇干部在他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蛀虫」、「官僚」一类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而不管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同时,各级政权机关揭露出来的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在各种新闻媒体亮相,也使他们确信「天下乌鸦一般黑」,乡镇干部的同流合污是无需证明的,从而产生了村民对乡镇政府及乡镇干部的信任危机。比如,非典的发生使农村的医疗问题得到关注,新的合作医疗制度逐渐在农村开展。六七月份,塘镇驻村干部到村民家收取合作医疗费,一些村民就表现出不信任感。「我如果生病了,等到政府的钱,早就病死了。」驻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只得自己伙同村干部出钱代买5。
四 乡镇干部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受到角色扮演者实践条件的影响。在上一部分分析了乡镇干部的角色实践条件的前提下,本部分着重描述乡镇干部的角色行为。
(一)乡镇干部角色类型行为差异分析
  在角色理论类型学中,有人将组织中的角色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操作型角色,即在组织中处于生产或工作第一线的最基层的角色;第二层是管理型角色,即在组织中处于中间层次的各种角色;第三类是决策型角色,即在组织中处于最高层而有组织决策权的角色(刘祖云,)。乡镇干部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明显角色结构。由于乡镇干部角色类型不同,地位、职责不同,其行为也不同,为了精细分析及更好地理解乡镇干部的角色状况,从类型学的角度对三种类型的乡镇干部行为差异进行比较是必要的。
  根据其工作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可将乡镇干部分为:一是决策型乡镇干部,主要是指乡镇领导干部,在职位序列上居于前列,干部身份,行政级别为正科或副科,总管或分管各部门,主要是指在党政联席会上享有议事决策权的领导干部;二是中间型乡镇干部,主要是指各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和副职领导干部,在职位序列上居于中间,公务员身份,主要为科员身份或办事员,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主要是指各办公室主任或部门副职,协助领导干部分管各部门;三是操作型乡镇干部,主要是指驻村干部,在职位序列上居于最下层,各种身份的都有,但是公务员身份的大都较年轻,直接面对村民做工作,完成各种任务,而年长者文化素质较低,甚至有人连基本的材料都不会写,处于半文盲状态。
  由于这种身份及职位结构,其行为也大多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的对象与待遇不同。决策型领导干部主要面对的是上级领导和中间型乡镇干部,中间型乡镇干部主要面对的是决策型领导干部和操作型乡镇干部,而操作型乡镇干部主要面对的是中间型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村民。对象不同,待遇也就不同。决策型乡镇干部虽忙于应酬,但能从中获益,有吃有喝或者可建立关系网络。达书记直言:领导年关能收一些红包,平时有许多便宜饭可吃。被请喝的机会也多。一般干部下乡,如果能力不足,饭都很难吃得到。就是一般领导比一般干部都要好些。一般领导一般分管任务,接受任务,要去工作,是个领导,去差开会有补助,收入也是一千一千的多,负责部门招待领导,至少陪吃陪喝要多些。一般干部或领导到村里的招待都不同。中间型和操作型乡镇干部就不同了,他们吃喝的机会很少。操作型乡镇干部还得面临日益紧张干群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工资待遇与任务完成情况挂鈎。
  第二,工作内容不同。决策型乡镇干部下乡较少,不是与农民群众沟通联系,而是发展多层科层机构来回避密切联系群众,试图表现出「官架」行为。比如,在塘镇,下设管理区,由管理区接辖各村事务,可是管理区将所辖的村分成几片,由片去管,片里又分组。4月18日访谈时达书记说:有些乡镇长工作一年后对村支书、村长的姓名,住在甚么地方都不了解。那么,决策型乡镇领导主要忙于甚么呢?形形色色的应酬、开会,是一个经常性的话题。一方面乡镇干部为应酬和无意义的会议所累,放在工作上的精力愈来愈少。胡书记就在办公室被通知要去开某个会议时自嘲:「我都快成了『开会书记』了,天天都开会。」接着讲了个不知是不是笑话的笑话:「儿子同学问我儿子,你爸爸是干么子(即甚么)的?我儿子就回答『我爸是开会的』」。另一方面,乡镇领导又都十二分小心应酬着,担心捅了漏子。2月25日,市政法委来镇里检查工作,按镇里新规定只能在食堂就餐,但分管领导邓到办公室说想别的办法,不在财政开支,带他们到酒店去吃,食堂订的餐就安排其他工作人员去。对于中间型乡镇干部而言,主要是做些传达性的烦杂工作,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操作型乡镇干部也就是政策的真正的实践者和基层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任务大多量化,并与工资待遇挂。
如果说决策型乡镇干部追求的是完成任务和出政绩,中间型乡镇干部追求的是不出错,有得过且过的习气的话,那么操作型乡镇则追求的是完成任务,保证工资不被扣发。
  第三,工作难度和特点不同。决策型乡镇干部作为困难重重的乡镇领导,所面临的压力较一般干部大,特别是「一票否决」和「领导负责」的任务,工作无规律,责任大,会多,常在外地跑。正如达书记所言,乡镇
「一把手」担子好重,「一票否决」的许多事都找「一把手」。2002年就是因为煤炭安全问题,万书记、梁镇长被停职。而操作型乡镇干部的工作难度其次,虽然没有决策型乡镇干部那种压力,但工作难度也很大,主要在于刚性任务大多落到他们头上,且体现为「三要」(要钱要粮要命),需要他们去完成,而这些又与他们的工资待遇挂,因此虽然工作时间性不强,但任务性强,无规律,条件艰苦,深入基层。中间型乡镇干部由于其工作对象是同事,工作内容也主要是传达性的日常工作,所以工作难度最低,较有规律,责任压力小,只是工作时间性强,一般应在办公室上班,活动空间小。
(二)乡镇干部角色行为特点分析
  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既具有国家政权组织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基层特点和区域特点,由此形成乡镇干部工作的基本特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乡镇干部工作有着各种不同的特点。比如,从它所处的层次看,它明显地具有被动性、执行性;从它对一个行政区域所负的责任来看,它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这些基本特点一旦具体化,经过乡镇干部中的访谈与观察,笔者深刻体察到以下的两大特点:一是角色超负与闲散共现,二是责任任务行为与经营经纪行为并存。
1、角色超负与角色闲散共现
  乡镇工作的区政综合性以及基层的具体性,使得乡镇干部的行为出现角色超负与角色闲散共现的状况。角色超负主要在决策型和操作型乡镇干部身上体现,角色超负的原因及表现主要有:
   第一,突发事故多。农村工作一大特点就是处理农村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故,而这种事故使乡镇干部处于暂时的超负中。杨书记如是说:乡镇工作灵活性大。视当地情况,政策允许,可以不来办公。但有时晚上加班。工作没有规律性,为了开展工作,要求任何时间都保持在职状态。而这些突发事件,在乡镇比较多,而又往往难于处理,责任较大。
  第二,检查多且难应付。乡镇常常要接受上级各部门的检查,而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是乡镇干部角色超负的原因之一。比如,在塘镇,由于所在的县市计生工作近年挂黄牌,一年接受计划生育检查就将近十次,上至省、下到县市,四季都有检查评比。应付检查往往很兴师动众,且比较麻烦。一些相关工作的乡镇干部在检查期间的神经都是紧绷的。
  第三,工作任务杂乱且难以完成。突发事故以及一些检查,使得乡镇工作不得不突击行动。综合性以及具体性都让乡镇干部眉毛胡子一把抓,甚么都要干,工作杂乱。
  以上可以说明,乡镇干部的为突发事故、压力性任务、应付上级检查,工作杂乱且完成难度很大,检查的标准未能达到,从而在任务完成、应付检查的过程中表现出角色超负。任务与应付检查的责任压力主要在决策型和操作型乡镇干部肩上,所以角色超负主要在他们身上体现。在角色超负的同时,大量角色闲散与之并存,主要表现为:
  第一,出勤差。对于上班人员来说,出勤情况最能说明工作行为状况。塘镇办公大楼的十五个办公室在日(星期二)-日(星期一)(除开中间星期日休息)一星期中上午总共有63次办公室迟到开门,在应然状态下的90(15
× 6)次中占到了70%,早退占到34%,旷工占4%;下午迟到占42%,早退占34%,旷工居然高达39%。(情况详见表1)这还仅仅是以办公室有人开门办公为指标,如果以人员为准,情况更糟,因为一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可能有二到四人。
  第二,工作任务量少,人浮于事。由于乡镇人员严重超编,角色拥挤,一个人的事不得不几个人来干,原来一个人驻一村,现在是二三个人驻一个村。比如,财政所李去年负责煤炭税费和农业税收入库,今年的工作任务只是负责煤炭税费开票,而农业税分给另一同事,即是说她去年一个人的工作今年就分给了两个人来干。是不是她去年工作量很重,忙不过来呢?李述,由于农业税带有季节性,所以要忙也只是其中的几天时间,一般都能忙过来,村干部都是把钱交上来就可以了。而煤炭税费开票看看今年就可知。据其自己结算,平均每天大概不到两个人来买税票,一个人所需时间为三分钟就可完成工作。也就是说,平均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仅为六分钟。正因为这样,办公室的她们总是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或者提前下班。
表1:镇部门办公室的出勤统计表
部门办公室
财政所(1)
财政所(2)
1,由于书记镇长工作的特殊性,其办公室未予登记。
2,其中水利,人大,武装,妇联团委,文化,劳动服务站办公室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而未予统计。
3,因为该镇规定上班时间为8:00─12:00和14:30─17:30,在统计时,迟到时间是以上午8:10、下午14:40计,早退以上午11:30、下午17:00计,旷工以上半天或下半天未开门办公计。
  第三,角色无为。角色无为指的是未履行自己本应承担的义务,无能为力或玩忽职守。因为财政亏空,人浮于事,使得乡镇干部们的心态逐渐偏离工作,工作热情降低。另外,在自身素质及知识结构上,由于大多乡镇干部农业技术也不大懂,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不太适合农村工作。因此,村民对一些乡镇干部的评价民谣是:「听到问题装聋子,看到问题装瞎子,群众找上门来推担子,碰到矛盾绕弯子」。
  不难看出,乡镇干部的角色超负与角色闲散,对于村民来说,都是不理想的。角色超负并不是因为理想角色所要求的内容而超负,而是变异的超负,是压力型体制下的虚应性行为6。而角色闲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财政亏空和角色拥挤。
2、责任任务行为与经营经纪行为并存
  责任任务行为是指乡镇干部为了完成规定应承担的任务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其应尽的职责的体现,往往带有强制性,既是乡镇干部角色的内在定义,也是压力型体制所规定的。压力型的目标责任管理制规定了乡镇干部的责任任务,最后都分解到具体的乡镇干部身上,特别是驻村干部身上。
  「一票否决」制或其他关乎政治前途的责任任务确实能使领导十分重视该项工作,但容易导致其他工作被搁置,对于农民的利益这种「软责任任务」却被忽视。据塘镇档案资料统计,在2002年村组就有十二个请求镇给予财政支援以便于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报告。这些报告大多声称农民已经咬紧牙关集了大部分资,需要在镇里能给予一定的扶持,但是镇里根本就没有这个财力,这其中塘镇只是扶持了两项,并且资金非常有限,只有一二千元。
  在乡镇干部偏重责任任务、忽视软责任任务的同时,也表现出经营经纪行为。经营经纪行为是指乡镇干部利用乡镇政权权威或个人权力而进行的谋利性行为。这种经营经纪行为往往是由于乡镇干部的利益所引致。
  杜赞奇曾用「经纪人」来指称那些身处传统官僚体制之外,但却帮助国家实施对乡村社会汲取与治理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杜赞奇的笔下,这个群体居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他们在帮助国家的同时,也藉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所以,杜赞奇用「经纪统治」来进行概括。「经纪统治」的经验源泉是晚近以来的华北乡村(杜赞奇,1996)。吴毅在论述村干部角色时如此评价经纪模式:「经纪模式」强调了地方精英人物作为身处国家和村庄基层社会之间的中间者的独立性和行动者地位,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不可能仅仅是某种制度和结构的影子,而是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追求,可以在制度和结构所给定的框架内进行思考、行动,从而对制度和结构施加影响的行为主体。从这一点上看,借用杜赞奇的「经纪模式」来分析动态过程中的村干部,只要不是偏执于某种泛意识形态化的教条成规,的确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吴还提出以「撞钟者」和「守夜人」角色来理解当前农业型空壳村的村干部角色(吴毅,
2001)。笔者以为,这些观点对于乡镇干部同样适用。一些研究者发现,「经纪模式」理论对于理解当今乡村干部的角色与行为仍然具有启发性,于是,「经纪模式」大兴其道,进而杜赞奇据此进一步类分出的「赢利型经纪」(指借助政府力量以谋利者)和「保护型经纪」(指在与政府打交道过程中维护社区人民利益者)在当今的乡政村治研究中也屡屡地被提及和使用。只是「赢利型经纪」主要流向「乡政」(杨善华,苏红,2002),而「保护型经纪」流向「村治」。
  谋利型经营经纪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搭便车。墙内损失墙外补。一些乡镇干部由于工资补贴不能发放,就大量搭「公家」的便车。据了解,塘镇由于2002年财政管理混乱,一些乡镇干部可以随意签单报账,买私人物品公家报销。第二,政权经营行为,以经纪行为寻租扰民。政权经营昭示着政治的经济化,谋利性政权经营则更是乡镇干部们利用乡镇政权权威及权力谋利的谋取小群体利益行为,如果说保护性经纪还是为地方争取权益的话。比如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放水养鱼」7。第三,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如果说政权经营行为是集体行为,那么这种表现则为个人行为。4月12日,周主任说:乡镇干部与农村发生关系就存在于要钱要命要粮,其余就是应付检查时。……有些人在下面欺压百姓,没发工资就到下面捞油水。在强调大多数还是按规矩程式办事时,周主任略举了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按政策罚款2000元,实收1500元,却只开票1200元。这样农民当然同意。二是处理纠纷或赔偿问题时,调解时从中收取费用,获益方可能请吃「小意思」下。三是乡镇企业承包,煤矿合法的审批手续中都可捞油水。
  经营经纪行为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有:一是愚弄百姓,戴笼子。在经营经纪行为中,乡镇干部采用欺骗的方式愚弄村民,设圈套戴老百姓的笼子。二是吓唬群众。乡镇干部片面宣传惩罚性政策法规,以此来吓唬老实村民,以达到谋利目的。三是以暴执政(法)。乡镇干部的暴力行为,时常在媒体上可以见到,那是一些极端的行为才能得以新闻化。可是在日常工作中,乡镇干部暴力行为往往有着堂皇的理由,并以已经形成了的惯习认知为指导。纪检戴副书记总结了计生干部的一般工作模式是:一窝蜂(下乡)→捉人→关人→罚款→发工资。不少乡镇干部对此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也表赞同,其余的乡镇干部对这样的现象也熟视无睹。四是对策行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化的隐性社会问题(孙龙、雷洪,2000)。乡镇干部在客观环境以及主观因素下交互作用下,经营经纪行为在对策行为中掩盖了其行为的实质。梁团委书记就计划生育工作中如何对付上面检查说道,上面(指县市)虽然知道实际情况,但还是容忍我们对上上级或更高的检查来造假。比如,在计划生育上可以作些技术处理:(1)、将第一胎是男孩的改为女孩。这样,生第二胎就好多了。(2)、将妇女生育年龄改大。
  由于责任任务行为与经营经纪行为的并存,而使乡镇干部行为具有短期性。这种短期性在于责任任务压力与经营经纪引力的博弈。责任任务是「上面」硬性规定的,关系到乡镇干部们的政治仕途,但是经营经纪的经济利益引诱,使乡镇(干部)采取对策行为,经营性凸显;如果这种对策行为败露或失败,那么责任任务性又反过来占据重要地位。比如,经营性行为(「放水养鱼」)嵌入责任任务行为(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中,有时戏剧性变化开始发生。在2003年5月的地级市抽样检查中,塘镇的计划生育工作成为了全(县)市倒数第一。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的是「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这关系到领导的名誉及职位升迁。于是塘镇日晚又不得不重新对计划生育采取秘密行动,抓了十多个「大肚子」,但这些都是交了保证金或押金的,为了不挂黄牌,只得决定把以前所有收的罚款、保证金全额退还,已孕的全部引产、流产。对于那些受「放水养鱼」的错误资讯怀孕以及交了罚款怀孕较久的农妇来说,其生理、心理及家庭将受到极大的侵害。这一侵害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乡镇政府的「谋利性政权经营」的破产。
  因此,乡镇干部的角色状况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超负或者闲散状况,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正因为这样,才出现当前以偏概全的认识,要么以角色超负、要么以角色闲散为重点中来讨论乡镇干部的状况,从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乡镇干部的角色行为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压力型体制下责任任务行为或者经营经纪行为,而是权宜性、对策性的在两者之间摇摆,走钢丝。
五 结论与讨论
(一)角色类型学:细化乡镇干部行为
  目前,在有关讨论乡镇干部的研究中,乡镇干部这一群体未作类型分析,从而出现以其中某一类型来表述整个群体的倾向较多,也就造成了目前认识上的冲突与矛盾。
  乡镇干部的「同情论」关注角色超负现象,而忽视角色闲散。「批判论」则相反,除了关注角色偏差、角色失范外就是角色闲散了。分类是一种思路与方法(雷洪,2001:72)。因此,引入类型学,有助于理解已有研究结论,也有助于细化乡镇干部内部行为。
  从角色类型角度来看,各类型乡镇干部的角色行为在工作对象和内容、工作待遇、工作难度上存在着差异,各自追求的目标也存在着差异。角色超负与角色闲散共现在乡镇干部行为中,角色超负主要体现在责任任务及上级检查的决策型和操作型乡镇干部身上,表现为压力大、责任强,而不是工作量大。角色闲散则由于角色拥挤以及乡镇财力不足而更普遍存在。
  不难看出,无论是角色超负还是角色闲散,对于理想角色来说,都是相背的。对于村民来说,或对更高层次的政治理性要求来说,都是违背理性的。
(二)角色差距:乡镇干部角色行为的困境
  乡镇干部的角色超负与角色闲散说明其角色差距。角色超负并不是因为该完成的工作量超负,而是虚应性行为的结果,角色闲散更说明了他们没有或无法或者是效率低下地做该做的事。责任任务行为与经营经纪行为并存说明了:乡镇干部们权宜性、对策性在「代理人」角色和「经纪人」角色之间走钢丝,摇摆其间,而不是单纯的「代理(代言)人」角色或者「经纪人」角色。
  那种以「双重角色」来理解村干部的论点,自然也就将乡镇干部置于国家代理人的角色。可是从经验调查来看,虽然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也基本上是一个站在农村之外论述农村的制度主义推论,这一推论以静态和结构化的国家与村庄的二元理论为底蕴,它所设定的,实际上只是乡镇干部角色的应然状态,即理应如此,而在实际的乡(镇)政过程和乡镇场域中,乡镇干部的角色究竟如何体现,他们是否能够扮演好国家代理人这一角色,则在很大程度上既与政治体制和组织结构有关,也与决定和塑造乡镇干部行为的具体情景有关,同时,还与乡镇干部对这些情景的反应有关。因此,具体场境之中的乡镇干部角色的定位与分析,就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8正是由于乡镇角色的应然状态再加上具体情况的情境分析,导致了角色认知与角色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角色差距。对于乡镇干部角色而言,角色行为受到角色行为条件情境影响最大,实践角色甚至走在理想角色的背向路上。
(三)乡镇干部弱势化及其思考9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划分社会分层的依据有三种,即经济、权力和声望,三种依据划分的结果可能是重迭的也可能是不重迭的。弱势群体是对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的总称,是与社会分层紧密相联的,故可根据提出的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的分层角度来分析。弱势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济贫困性,二是权益无保障性,三是社会声望与地位低。
  因此,一个群体的是否弱势可以从经济收入、权力、社会声望与地位来考察。一个群体弱势化就体现在经济收入缩水、权威受损、社会声望及地位逐渐降低。由此观察,乡镇干部由于经济收入缩水、权威日益受损、社会声望及地位逐渐降低而处于弱势化境地。乡镇干部弱势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其工作地农村的边缘化、工作单位乡镇机关威权弱化、工作对象村民权力意识的觉醒及使用和自身素质及行为使其职业声望沦化等原因。这些均在前述的角色情境已详述。
  乡镇干部的弱势化,就会引起其相对剥夺感与不公正感上升,也就必然会一些行为反应。当在目前形势下,除前述的以角色闲散隐性反抗、搭便车或进行经营性经纪行为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是抑制。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步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特别是作为一个正式的规定性强的乡镇干部角色,在社会规范和政治要求下,乡镇干部对政治前途、职业生涯的忧虑,以及乡镇干部中的「不轨者」遭遇线索(如李昌平因上书总理却不得不另谋职)的迁移投入体验,表现冲突行为就会有畏惧,从而只能将感受到的不平等与不公正抑制在内心。在调查的过程中,一些乡镇干部对本人保持一定的敏感,当得知自己随兴所说的话被我记录时,反复询问安全保密性问题。
  二是置换转移。乡镇干部感受到权益无保障的状况主要归因于上层及当前的体制。可在通常情况乡镇干部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向其发起冲突,不能还击。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干部除了抑制外,还转移置换内心不平情感的唤起。第一种是向下转移。转移也就只有投向比其更具软弱性、更弱势的农民。第二种是岗外有岗捞外快或者选择辞职。待遇低、环境差、安全无法保障,那就能躲就躲,能避就避,通过角色距离或角色中止来回避或不再承担这种正在弱势化的角色。这对于那些感到失望,并有技术、有门路可谋的人来说,是一种普遍心理。在回答「在个人事业上,最大的希望是甚么」时,包括原党委书记在内的许多人回答都是
「跳出乡镇」,有如农村青年「跳农门」般强烈。第三种是苦心经营向上调。这些乡镇干部只所以还呆在乡镇,是以乡镇为跳板,而并非把心思留在乡镇,把扎扎实实工作抛开,苦心经营的是图表现、搞政绩、跑后路。这种人一般较优秀并且有靠山有关系。只所以还呆在乡镇,就是图个上调。
  三是冲突性预演。虽然一些困惑或不满能抑制在心,但久了,还是要释放出来,于是也不免进行「冲突性预演」,虽然不大可能演变成现实的冲突,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释放了乡镇干部心中的烦闷,但长期这样,是危险的。比如,向上级打报告说要上访或集体罢工。塘镇就发现了这一幕。在2003年春节前,可工资还只发到六月份,年关安抚性工资都没有着落,一副镇长向(县)市主管副书记、信访办等打电话,诈称镇上干部正在蓄意闹事,并准备到市机关去集体示威游行,形势非常紧急,他本人已经不能控制局面,请上级尽快采取措施,拨款下来,安抚人心。旁边的干部们同时心照不宣的配合,大声吵嚷,说些气话,并扬言去上访、游行。结果市里急着采取安抚性措施。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对于乡镇干部而言,现实的冲突发现还不太可能,但这种带有牢骚式的预演却时常发生。
  关注乡镇干部的弱势化趋势,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现实意义。分析乡镇干部弱势化原因及弱势化下乡镇干部的行为反应,有利于推进社会基层改革,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乡镇干部的弱势化要从两方面来看,辩证评价。乡镇干部的弱势化可能是一件好事,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乡官难当」,有益于农民权益的保护,促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愈来愈走向「法治」;乡镇干部的角色弱势化现象也表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也正在开始没落,有利于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乡镇矛盾的积累客观上也会促进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乡镇干部的弱势化也昭示着基层工作松懈,基层政权威望降低,农村不稳。更为重要的是,弱势化使得许多乡镇社区精英选择辞职,而庸者苟存。
(四)理论启示:角色拥挤及其控制
  在乡镇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员过多,即角色拥挤问题。笔者将承担角色的个体数量严重超过实际所需的一种状况定义为角色拥挤。
  乡镇机关臃肿、人员严重超编,自不待言。乡镇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人员,可是人员却一年一年的增多,虽然精简的口号一直没停过。乡镇已成为国家政策策略、政治稳定性的就业安置场所,逐渐沦为成为了养人的地方。乡镇并不是因为需要而进人,而是因为有人必须进来而进人。特别是近几年来厂矿企业效益不好,一些统招统分的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以及一些系统内干部子女在市级行政单位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大量涌入乡镇。这些人员由于政策性原因或者权势必须得到安置,故最近五年分到塘镇的达128人之多,以至于塘镇不得不实行新报到人员推迟一年安排职位的规定。
  角色差距反映的是乡镇干部的功能状况。从乡镇干部与农村的关系来看,每年乡镇所得的正当收入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乡镇干部,乡镇干部不得不逐渐由「组织管理建设者」角色沦为「营食者」角色。「平时不见人,收费就上门」,正好反映了这种状况。乡镇干部在乡镇除了起着维持的作用外,实在难以在发展乡镇经济方面有所作为。随着乡镇财政的恶化,乡镇干部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他们逐渐从传统的职责型转变到谋利型干部,追求个人利益,成为新型的经营经纪者。
  下面试结合上述的乡镇干部弱势化试对角色拥挤略作思考。一般来讲,引起角色拥挤的原因有:一是此种角色地位很高,权势大,社会声望高,能吸引很多人为这种角色而努力。二是获得此种角色的门槛设置不规范,存在漏洞或缺陷。门槛设置不在于角色的实际需要,而是被外力控制,即角色配置的外在压力性而使门槛设置偏离理想状况。角色拥挤导致的后果有:角色闲散,角色冲突增多,角色失范等。
  那么,相应地防止或根治角色拥挤的措施有:一是角色弱势化。弱势化该角色,使人们不再愿意挤占该角色,从而减少新人入伍,分流已有人员。弱势化主要方式有:调节角色承担者经济收入;限制角色权力;贬损角色社会声望等。措施应是通过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武力等力量来弱势化角色的社会地位,从而减少其吸引力,改变该角色的重要性及权力大小等强势因数,从而可能改变该角色的行为能力和行为影响,使该角色不能履行其义务。角色弱势化带有改变原有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带有重构的倾向,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对于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其深层蕴含着该角色承担的社会功能的消解,从而昭示着该角色在社会舞台上的退出或本质内容上的被替代。因此,角色弱势化措施能否应用在于该角色的内在根据。若该角色承担的社会功能已在逐渐消解或其合法性遭到质疑,那么角色弱势化不失为明智之举,适应社会发展规律,让该角色逐渐退出历史,或替之以充满活力的相应社会角色。反之,若该角色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而该社会功能没有其他角色来替代,角色弱势化就会使社会稳定受到极大冲击。因此,角色弱势化措施在社会变革时常被采用。比如,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地主即是采取此种措施,用强制性的力量弱势化并消灭了该角色。如果在社会的改革发展期,实施角色弱势化,应该妥善安置好角色承担者,以利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在建国五十年代,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采用的便是弱势化加转换安置的途径从而成功实现改造。
  二是门槛重置。门槛设置由角色的需求决定,通过确定的标准难易来确定人选。当需控制人数时,则提高确定标准的要求,使人们难以获得此角色,同时也为该角色提供较优秀的承担者。角色门槛重置主要方式有:提高门槛进入标准;门槛二度设置,即通过考核、评价等措施分流门槛内冗员。此种措施在和平发展时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今「文凭热」以及各种考试的层出不穷反映的正是此种措施的应用广泛性。
  如果说角色弱势化措施具有应用的社会局限性、被动性,那么门槛重置措施则是掌握着控制的主动性,对角色地位起到强势作用。正因为这一点,门槛重置是最普遍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措施。但不能忽视的是,此措施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该角色承担的社会功能必须良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正因为这样,我们对于乡镇干部角色的门槛重置具有一定的局限,因为乡镇干部的角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正在消解。而弱势化乡镇干部需要妥善安置好角色承担者。目前对于乡镇改革的建议大多围绕这两种措施而展开。
[美]艾尔?巴比,2000,《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1995,《文化、权力与国家──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陈向明,1996,〈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刘祖云,2002,《组织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雷洪,1999,《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戎等, 2000,《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华夏出版社。
荣敬本等,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
吴毅,2002,《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贺雪峰,2002,〈学术规范三题〉,《学术界》第3期。
陆学艺、王春光,2001,〈为农村乡镇干部说几句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10期。
于建嵘,2000,《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
孙立平、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期。
孙龙、雷洪,2000,〈对策普遍化的原因──对当代中国一种隐性社会问题的剖析〉,《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
唐晓腾,〈价值取向、利益冲突与乡村民主政治的困惑〉,中国农村研究网。
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政」转型〉,世纪中国网。
吴毅,2001,〈「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开放时代》第12期。
吴渺,2003,〈财政困境下的乡镇政府行为选择〉,《调研世界》第2期。
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农友网。
项继权,2002,〈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萧楼,2002,〈柔性政权:「政治动员」下的乡镇和村庄──东南沿海D镇个案分析〉,《浙江学刊》第4期。
杨善华、苏红,2002,〈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第1期。
杨戌超,2001,〈理解乡镇干部 支援乡镇工作〉,《领导科学》第1期。
游训龙,2000,〈农村基层干部违法犯罪及其法律控制〉,《学术论坛》第2期。
周绍金,2004,〈质疑乡镇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兼谈国家基层政权机构建的设想〉,《人大研究》第6期  
北大社会学人类学所以马戎、刘世定等为首在1995年左右进行了全国乡镇组织的调查研究,通过五个乡镇调查了乡镇的上一层县级情况、下层村级情况、镇的机构及其职能,不过大多是一些粗略的调查和基本情况的简介。由于那时的乡镇刚刚实行分税制,财政压力不大,不能反映现在乡镇运行状况。
参考于建嵘:《岳村政治》导论部分
经委自收自支,林业、司法、国土上级收编,人员不计其内。这是从2002年干部花名册上统计的数位。
称呼取名的规则为:一是依据同事的称呼。二是依据其姓。三是依据其职务。
虽然合作医疗规定是自愿参加,但是上面又要求参加的人数没有达到60%的,不能启动该专案。为了得到上边拨款,市里要求至少得60%村民参加。
所谓虚应性行为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的应付对策行为。参见吴渺:财政困境下的乡镇政府行为选择.调研世界,2003(2)。
「放水养鱼」的形容说法来源于塘镇的一些应付检查式的政策文件。文件上规定严禁这样,可正好从侧面反映了现实中这种现象,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
参照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撞钟者」和「守夜人」,《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
所说的乡镇干部弱势化并不意味着乡镇干部目前已属于弱势群体之列,只是表达了目前乡镇干部角色地位的一种变化趋势。
董海军 1978年生,男,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四十一期 日
& 香港中文大学
本文于《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四十一期(日)首发,如欲转载、翻译或收辑本文文字或图片,必须联络作者获得许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镇干部管理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