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连瑞典话也不会说的瑞典国王倒是没有辜负瑞典,他坚守原则审时度势势

胜经(上)
&&&&&&&&&&&&&&&&
/ 胜经(上)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佯攻伊势筑城池——《史记·淮阴侯列传》  553 年,丰臣秀吉投到织田信长的门下。从此,他追随信 1 长南征北战, 出谋划策,很快便由给信长脱草鞋的小厮,变成一员独当一面的大将。  1566 年,信长进攻美浓的齐藤龙与锯守的稻叶山,不想齐藤防备严密, 信长虽损兵折将、迁延时日而仍一筹莫展。久攻不下,无疑对信长相当不利; 无奈只好决定在墨股建筑城池,以为出击依托,作持久战的准备。但墨股面 临敌阵,又处于河流汇合的低洼地区,建城任务既艰且险。谁能当此重任呢? 信长手下的大将们个个面面相觑,都不敢言语,信长见状大怒,痛斥诸将无能,临阵畏缩不前。 这时,只见秀吉从角落里走了出来,笑着说:“让我这个笨人试试看吧!”随即向信长如此这般地道出自己的主意。信长听罢大喜,当场决定由秀吉负 责全军的调度,完成筑城的重任。  秀吉受命后,一反常态,把进入稻叶山的军队统统撤下,掉头进攻伊势 的北帛具教;同时,利用这段时间到处筹集建城的材料。斋藤麻痹大意,以 为信长军队既然撤走,稻叶山之围已解,暗自庆幸,哪想到,秀吉进攻北是 假,偷筑城池是真。在他的指挥下,信长的军队分兵三分之一防备斋藤奇袭, 其余的兵力则乘着夜色突击营筑城池。仅用去两、三天的时间,一座城池即 已出现在敌人的阵前,等齐藤醒悟过来,形势已转向信长的军队一方,为时 已晚矣!在秀吉的率领下信长的军队以新建成的坚固城池为依托,很快发动 了对稻叶山的重新攻击。信长的军队进有所依,退有所据,战局顿时改观, 不久,就拿下稻叶山,平定了斋藤龙兴。丰臣秀吉顺利地营建城池,最终攻克稻叶山,完全得益于他所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李舜臣首战告捷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孙膑兵法·威王问》1592 年 5 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为了实现其对外扩张的狂妄野心,出动15 万多陆军、4 万水军、700 多艘战船,渡过对马海峡,大举入侵朝鲜,日 军登陆后,以优势兵力,采取“水陆并进”的战术,向北推进。陆军分三路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占领了除平安道平壤以北及全罗道沿海一带部分地 区外的大部分朝鲜国土。水军的任务则是攻占庆尚、全罗、忠清等道的沿海 地区,确保海上交通线,保证陆军的粮食和战略物资的供应,以配合陆军迅 速占领整个朝鲜。  朝鲜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面对这种不利形势,他感到自己的水 军如不主动出海作战,等待敌人来攻,就会成为瓮中之鳖,只能坐以待毙。 因此,5 月 4 日,李舜臣率领全罗左道和全罗右道的水军共计 85 艘战船离港 出海作战,寻机打击日本侵略军。5 月 7 日,派出执行侦察任务的战船飞报 在玉浦港海面发现停泊着 50 多艘日军战船,大部分侵略军都已离船上陆进行 抢劫,正在把抢来的东西往船上搬。李舜臣认为正是我军出其不意、攻击敌 船的大好时机,立即率领水军赶去天浦海南,猛攻日本战船。日船遭到突然 袭击,不知所措,慌忙择路而逃。李舜臣为了全歼敌船,率军包围了正在逃 跑的敌人,用火炮猛烈轰击。朝军将士们眼见日军的强盗行径,个个同仇敌 忾,奋勇杀敌。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共击沉日船 26 艘,击毙日军无数。紧 接着,朝鲜水军继续在海面搜索,于当天下午在永登浦前海击沉敌船 5 艘。5月 8 日又在赤珍浦海面击沉日军大小战船 13 艘。朝鲜军队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这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朝鲜军民的斗志,坚定了他们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同时也打乱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切断了日本水军与陆路的联击,使日本陆军的物资供应发生困难。朝鲜水军开始在水面 上取得了主动权。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面对强敌,形势发发可危,他没有采取消极躲避的作法,而是运用在战斗中求生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谋,采取主动出击 的战法,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建振熊命战败忍熊王诈降欺敌,大获全胜。 息长带日卖命皇后决定带着王子回大和。因为人心可疑,皇后便让人准备了一只丧船,让王子坐在上边,并且放出传言说王子已死。 天皇的另外两个儿子香坂王和忍熊王听到这个消息,打算在途中截击皇后和王子,就从大和来到斗贺野,以打猎问卜。香坂王爬上一棵栎树,忽然, 一只发怒狂叫的野猪跑了出来,掘倒了这棵树,把香坂王咬死。可是他的兄 弟忍熊王对出现野猪这一凶兆不在意,仍然领兵出发,准备攻打丧船。  两支船队在大海上相遇,双方展开了战斗。忍熊王方面以伊佐比宿称为 将军,王子方面以难波根子建振熊命为将军。建振熊命打退伊佐比宿祢军队 的进攻,追到山代的时候,对方重整军势,回师接战,双方又激战起来,打 得难解难分。  建振熊命眼看一时不能取胜,便施展诈术,佯言说:“息长带日卖命已 经晏驾,所以无须再战。”说着便割断了弓弦,假装投降。伊佐比宿称信以 为真,也卸下了弓弦,收起了武器,来接受投降。这时,建振熊命却从头发 里取出预先藏起来的弓弦(又称储弦),重新拉开弓弦向对方射击。忍熊王 军因此大败,退到逢坂的时候,又遭到攻击,最后全军覆灭。忍熊王和伊佐 比宿祢二人一同投海而死。王子方面大获全胜。建振熊命利用对方急于取胜的迫切心理和战场上战斗激烈、对方没有时间充分研究的情势,突然施以诈骗之术,使对方不假思索而信以为真,从而 取得了成功。文武兼用,战和并举。丰臣秀吉称霸王丰臣秀吉成为织田信长手下大将后,深得信用。自 1577 年至 1581 年的5 年间,他一直在西线作战,相继攻克了播磨、备前、美作、但马、因幡五 国。1582 年,秀吉又受命进攻中国,围高松城。但高松城虽地处平原,却三 面皆是没膝的泥沼,一面挖有深沟,易守难攻,而且城主清水宗治效忠毛利 氏,得到了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等联军的支援。结果秀吉的围攻遭到大败, 损失惨重,形势十分火急。秀吉只得向信长请求增援。织田信长接到秀吉求 援信后,亲自率军西援,宿营京都本能寺。6 月 2 日黎明,突然遭到部将明 智光秀的袭击。信长虽奋力应战,终因被困无援,寡不敌众,最后烧殿自焚。 织田信长自杀,使形势出现了剧烈的变化与逆转。6 月 3 日,消息传到 军中,秀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避免两面受敌,当 前的主要任务是为信长报仇,讨灭叛军,因此必须马上结束西线的战事,于 是,他一方面封锁信长自杀的消息一方面断然下决心立即与毛利辉元等人停 战议和,订立和约。6 月 6 日秀吉自前线撤军。日夜兼程,回师京都声讨叛贼明智光秀。  7 日,秀吉大军到达播磨国的姬路城。他当即将储存的金银、米谷等物, 全部分给将卒,表示要弃城决一死战。11 日,他又与信长的家臣丹羽长秀、 摄津国伊丹城主池田恒兴、信长第三子织田信孝会师,联合声讨叛贼。13 日, 秀吉率领 4 万大军进军京都。明智光秀军在山崎、八幡之间的淀川河谷地带 狙击。因秀吉军攻势凌厉,叛军溃退。明智光秀逃往近江坂本城。途中遭农 民伏击,身负重伤,最后在随从的协助下切腹自杀,弃尸山野。其时距信长 之死仅 11 天。讨灭叛军后,6 月 29 日,秀吉在清州城召集织田信长的家臣、将领开会,商议信长的继承人问题,当时信长的二子织田信雄、三子信孝都想袭位,而 秀吉却力主立信长长子信忠的年仅两岁的遗子为后继者,便于自己操纵实 权。此后,秀吉便俨然以织田信长的后继者自居,这引起了信长的家臣宿将和遗子的不满,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1583 年 4 月,秀吉军与信长家臣柴田 胜家军会战于近江的贱岳山麓,柴田胜家惨败自杀。不久,与胜家联盟的织 田信孝也自杀了。至此,信长的宿将中已无人可与秀吉抗衡,唯一使他不安的是信长的第二子信雄。秀吉也立意要清除信雄,信雄遂求援于德川家康。1584 年 4 月, 秀吉与信雄、家康军会战于长久手,秀吉军大败,紧接着两军的主力又在小 牧山地区对阵,胜负难分。战事处在胶着状态。秀吉考虑到战事难以速决, 倘若持久对峙,难免军心动摇,民众不满,有碍于称霸事业。因此他审时度 势,决定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握手言和,11 月 11 日,首先与信雄达成和 议。后来德川家康也表示臣服。  这样在织田信长去世后的短短二三年里,丰臣秀吉采用文武兼用、战和 并举的战略战术,统一了织田信长诸家臣的势力,确定了他的领导地位。紧 接着,他又平定了四周、九州,统一了除奥羽外的日本其他地区。1585 年天 皇授予他关白一职,1586 年又赐他丰臣之姓,秀吉成为日本的新霸王。  丰臣秀吉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了或文或 武、或战或和的截然不同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小碓命袭杀熊曾建——《后汉书·班超传》 小碓命是大和国天皇的儿子。那时天皇致力于统一天下,便出兵四方征讨。小碓命 16 岁那年,天皇把他召到跟前,对他说: “西方有两个熊曾建,是既不肯臣服而又无礼的人,你去把他们杀了吧!”  小碓命接受了父亲的委派,从姑母那里要了一套衣服,怀里揣着一口短 剑,就出发上路了。  小碓命到西方,看见熊曾建家围着三层军队,防守很严,难以武攻,便 决定智取。  这时,熊曾建兄弟俩刚盖起新房,为了庆祝新居的落成,正在举行盛大 的宴会。小碓命便把头发梳成少女发式,穿上他姑母的衣裳,打扮成少女的 样子,混在参加庆典的人群中走进了屋里。熊曾建兄弟看到这个少女,非常 喜爱,便让“她”坐在自己身边寻欢作乐,开怀畅饮。  酒宴正酣的时候,小碓命突然从怀里取出短剑,抓住两兄弟中哥哥的衣 领,照胸膛直刺进去,那哥哥便死了。弟弟见状,吓得急忙向外逃走。小碓 命追到台阶下面,抓住他的后衣领子,把短剑从他的屁股刺了进去,再把剑 一转动,就杀死了他。临死之前这个熊曾建称赞小碓命是大和国最勇猛的人。 小碓命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充分利用敌明我暗的有利条件,乔装打扮深入虎穴,消灭了对手。先谋后事者昌。宫本武藏智取又七郎——《古今图书集成·兵略部》 日本剑法家宫本武藏原先只是一名不为人知的武士,而吉刚家族的清十郎则是当时武术界公认的盟主。为了使自己一举成名,宫本武藏勇敢地向清 十郎提出挑战,要求决斗。  决斗前,武藏详尽地了解了清十郎的个性、癖好及剑术刀法,作了极为 周密的准备。双方正式交手时,武藏尽占先机,清十郎完全受制于人,漏洞 百出。不一会儿,清十郎便惨死在武藏手里。见哥哥被杀,传七郎努不可遏, 挺身而战,结果也落得个同样的下场。  吉刚家族的两兄弟双双败在一个无名小卒的手里,从此吉刚家族的声望 便一落千丈,为人所轻。为了雪耻复仇,吉刚家族再度以清十郎之子又七郎 的名义,要求与宫本武藏决斗,地点就定在一乘寺下坡路的一棵松树旁。  宫本武藏接受了挑战,同时指定决斗时间在破晓时分,以便作充分的准 备。然后,他立即动身前往约定的地点,仔细察看周围的地形,亲身感受一 乘寺一带在深夜、破晓及太阳升起时光线的不同变化,暗暗地潜伏了下来。 临近破晓时分,吉刚家族动用了大批人马,在一乘寺的各处要害关口设 下埋伏,静候武藏来临。他们想藉着自己人多势众,给武藏来一个突然袭击。 武藏与人决斗一向要比约定时间晚些时间才现身,乘对方因久候而产生 焦虑心情时,来个后发制人。但这回武藏却一反常态,早早地藏下身来,而且选择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点。  破晓了。吉刚家族的老人牵出年幼的又七郎,让他顺坡而下。忽然武藏 从松树边的杂草丛生处一跃而出,一刀砍下了幼童的脑袋,并顺手把周围所 及的敌人砍杀净尽。而此时此刻,吉刚家族的杀手都大多聚集在下坡的松树 边,等到他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时,武藏早已消失于山中黑暗处。有道是“有备无患”,凡事当“三思而后行”。先谋后事,是取得成功的一条普遍法则。如果没有事先的周密调查,以及适应场面的充分准备,即 使武藏身怀绝技,也难以战胜埋伏于四周的百名武士,可见事前谋划是多么 的重要。宫本武藏的“比高”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日本著名剑法家宫本武藏不重技术,而完全以气致胜。在他的 35 条兵法中,有一条称为“比高”:即双方交手时,在短兵相接的瞬间,集中自己的 精神,使自己产生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心理,这时,对手就会为气 势所迫,而产生怯场、犹豫的心理。就在这刹那间,突然给予对手以致命的 打击。他与吉刚清十郎的成名之赛,就是运用了这条“比高”的法则。—— 双方交手时,武藏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容。当清十郎拔出利剑、摆出姿 势后,武藏却若无其事地倒提着剑身,直向清十郎进逼。清十郎见状,大惑 不解,疑云丛生,不具任何威力。趁此机会,武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 对方,清十郎应声而倒。  临事能集中精神,先声夺人,成功便可在望,剑道如此,日常生活中无 不如此。  国王借头振军威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淮南子·本经训》 印度流传一个民间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个国王准备袭击另一敌对国家。在皇宫中,有一占星家,他被敌人收买,当了奸细,见此情形,他便造 出了谣言:如果军队在明天或后两个月内出征,军队肯定要惨遭失败。他造 谣的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敌国作好准备,以便迎战。由于平时大家都 十分相信占星家的话,所以军队的首领们都劝国王不要在两个月以内出征, 以免白白送死。  国王听了占星家的话十分恼火,又有许多大将来劝说让他不要出征,更 让他着急。可是,他又一想,现在军队都信占星家的话如果硬下命令,让将 士出征,势必影响士气,可是又不能坐失良机。经过一番思考,他想出了一 个主意。  他把占星家和众将领都召到跟前,然后对占星家说:“大师啊,我的将 领都相信你的话。那么你是否知道你什么时候死呢?”“我将在 31 年以后死 去。”占星家很快答道。  晚上,国王命自己的亲信把占星家杀死了。随后,国王召集全体将士说: “占星家曾预言他 31 年之后才死,但他昨天晚上死了,所以有理由说,他的 预言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相信他的话而丧失了取胜的大好机会。现在我命令 你们马上做好战斗的准备。”士兵们听了国王的话,个个都愿出征。结果, 以闪电般的速度,直捣敌军营垒。敌军由于毫无准备,一战即溃,遭到了惨 败。国王在将士不愿出征之际,没有硬下命令而是找出了迷信的根源,来了 个“釜底抽薪”之计,证明了占星家的话是不可信的。从而赢得了时间,重 振了士气,取得了胜利。  李舜臣重振水军雄威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王辰卫国战争中,由于昏庸腐朽的朝鲜国王中了日本侵略军施用的反间计,罢免了李舜臣的三道水库统制使职务,李舜臣苦心经营的朝鲜水军在1597 年 7 月的作战中几乎全军覆灭,日水军在朝鲜海面毫无顾忌地自由往 来,日陆军再次向朝鲜腹地推进。在这危急关头,李舜臣再次出任三道水军 统制使,担当起重振朝鲜水军,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李舜臣上任后,手上只有 12 艘劫后仅存的战船和在他复职的路上跟来的120 多名官兵,他的对手则是拥有 600 多艘战船和数万名水兵的日军舰队。 面对这种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为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李舜臣感 到必须把敌人诱到利于我军作战的地形与水域中来,才能展开战斗。他便把 统制使的大本营移到了金罗道的右水营。右水营的前海有狭长的鸣梁少峡和 险要的珍岛碧波亭。碧波亭在珍岛的东北方地势非常险要,前有甘釜岛阻拦, 港内可隐蔽数十艘战船;碧波亭西鸣梁海峡,长 2 公里多,最宽处有 4、5 百米,狭窄处只有 3 百米,每天海潮涨落四次。涨潮时,海水由东向西流向 海峡;落潮时,海水由西向东急速退向海面,而且发出巨大声音,所以得名 鸣梁海狭,这里历来是海战的重要地区。李舜臣决定利用这里的险要地形, 把日军引诱进来加以歼灭。为了阻挡敌船的撤退,李舜臣还利用退潮的时间, 让人在鸣梁海峡与大海衔接的海面上暗设了很多铁索,插了很多木桩。这时的日本水军在消灭了朝鲜水军的主力之后,骄傲自大,到处追击零散的朝鲜水军和战船,企图在朝鲜水军重建之前将其全部歼灭,以解除其大 军入侵的后顾之忧,牢牢控制制海权,实现丰臣秀吉的“水陆并进”计划。 经过多次侦察后,9 月 16 日,日军派出 33O 多艘战船和 2 万多名水军藉着涨 潮的时机由东向西进攻驻在鸣梁海峡的朝鲜水军。面对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气势汹汹的进攻,个别朝鲜水军指挥官临阵畏惧,不敢应战,李舜臣却胸有成竹,沉着指挥。他首先令部下将众多 难民船和老百姓的渔船伪装成战船,排列在朝鲜水军的战船之后,以壮军威; 同时,又组织了陆战队,隐蔽在海峡两侧,准备随时消灭登岸的敌人。他说: 兵法上讲“必死则生,必生则死”,我们只有拚死杀敌,勇往直前,不存生 还的心理,才有可能得胜。全军将士如有畏缩不前的,一律军法从事。布置 停当后,李舜臣亲率朝鲜水军战船 12 艘出战,引诱敌船驶进海峡的最险要处 鸣梁口(兀突峡)。日军乘着满潮,轮番出动战舰进攻,他们看见朝鲜水军 战船很少,便把他们团团围住,发现李舜臣的指挥舰后,便扑上前来。面对 敌人的攻势,李舜臣让指挥舰抛锚停船,以示寸步不退的决心,鼓舞部下将 士英勇战斗。将士们见主帅如此舍生忘死,也都拚死向敌船冲去。经过浴血 奋战,击沉了日军指挥舰等三艘战船,杀死了日军指挥官马多时。日军在失 去主将和指挥后,一片混乱。这时恰好退潮,海水急速逆流向东,正是朝鲜 舰队等待的时机,李舜臣立即指挥战船顺着潮水反攻,日军抵挡不住,向后 撤退,企图驶出海峡。但是,退潮水浅,李舜臣事先让人暗设在峡口海面的 铁索和木桩发挥作用,挡住了日军船只的退路。朝鲜水军抓住有利时机,猛 烈攻打,霎时间击沉日船 3O 余艘,击毙日军 4 千多名,取得了著名的鸣梁大 捷,再次粉碎了日军“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  鸣梁大捷后,李舜臣抓紧有利时机大力扩充水军,加紧制造武器和建造 战船,重振了朝鲜水军,不久又得到了明朝水军的支援,从而完全掌握了战  场主动权。 刘基《百战奇略》上讲“用少者务隘”,就是说敌众我寡时,如在隘路中作战,敌兵虽多却施展不开,我兵虽少却能灵活机动,就一定能够取胜。 李舜臣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把敌兵引诱到利于我军作战的海域,从而 以少胜多,重振了朝鲜水军雄威。农民火攻济州城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三十六计·瞒天过海》 很久以前,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朝鲜的济州市,并夸下海口说: “日本人要世世代代留在这里,朝鲜人休想再夺回济州城。” 朝鲜国王闻讯后,立即召集所有将军,命令他们必须尽快赶走济州城的敌人,否则,就要把将军们当作箭靶子来射死。 将军们听了以后,诚惶诚恐,回到家里,日夜思虑着解救济州的对策。然而,济州是一座易守不易攻的城堡,城四周环绕着又高又密的荆棘围墙, 什么人也休想钻过去。所以尽管将军们殚精竭虑,还是想不出好办法。  一天,有名的赵永其将军登上了一座离济州城不远的山丘,观察地形和 敌情,希望找到一条钻过荆棘丛的通道。离他不远有一个农民,正赶着一头 黑牛在耕,只听他对着他的牛骂道:  “你这头笨牛,怎么一步也不动?不要像赵永其那样,没有作为,虚度 光阴。”将军听到有人骂他,很生气,走过去质问农民说: “你怎敢骂赵永其?你难道不知道他是当今最聪明、最勇敢的将军?” “他即然是最聪明、最勇敢的将军,那为什么赶不走敌人?” “难道你是瞎子,看不见城四周都围着密不透风的荆棘围墙吗?”“那么谁又妨碍你除掉那些荆棘丛了呢?”农民反问道。将军回答说:“你胡说八道,那里日夜都有人守卫!” 农民又说:“一个人只要热爱祖国,总能想出计策打败敌人。” “这么说,你有办法把敌人从济洲城赶出去喽?”将军讥讽带挖苦地反问了一句。  “那当然!”农民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15 个月以后,你给我派 100 个士兵,到时保证济州城又是朝鲜的了。”“好吧,一切照你说的办。但是君子言出,驷马难追。我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赶不走日本人,我可要扒你的皮来做鼓。”赵永其将信将疑地说完, 便到皇宫向国王报告了。国王听完,长时间地大笑,说:“看住这个牛皮匠,不要叫他跑了。让他知道,说大话得用脑袋来抵押。” 从第二天开始,国王派来的密探就一直在农民的房屋前后来回转悠。只见那农民整天在家糊小纸口袋,一直糊了 10 天。第 11 天开始,他又不知疲倦地糊起风筝来了。密探都把这一切报告给了国王。国王说:“他大概发疯 了。”  又过了几天,密探向国王禀报说:“农民的行为很蹊跷,成天和一群孩 子放风筝。”国王听了大怒,以为农民在耍笑他,盛怒之下想杀死农民。赵 永其将军跪拜在地,恳求国王到答应给那个农民的 15 个月期限满后再行处 置,国王才息怒。  时间一天天过去,已到夏去秋来,看样子农民把自己说的话忘得一干二 净了。他整天忙着自己的活计;收庄稼、修房子、打柴、织鱼网,准备过冬 了。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度过了寒冬,春天来了。农民实现诺言的日子一天 天临近了,国王的密探对农民的监视也越来越紧,农民对此依然佯装不见,  照旧干自己的事。  5 月的一天,他登上山岗,审慎地观察了荆棘墙的四周,然后胸有成竹 地回到村里,对国王的密探说:“请转告赵永其将军,阴历 9 月初,我等他 派兵来。”  9 月初一的晚上,100 名优秀士兵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农民住处,个个 肩背强弓利箭,手持宝刀。国玉派来的刽子手也混在其中,他的任务是如果 那个农民赶不走敌人,就把他的头送到皇宫去。  农民从屋子里出来,指挥士兵:“你们跟在我身后匍伏前进,不能有一 点响动,就连林中的老鼠也不能惊动。”  士兵们紧跟农民慢慢地、轻轻地爬,距离荆棘丛不到 1 里的地方,农民 悄声吩咐士兵停止前进。然后挑选出 10 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与他们耳语了 一番,他们又继续向前爬去。  不一会儿,在不远的地方,突然冒出 10 个大火球,风助火势,火球越来 越大,很快蔓延到荆棘丛,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火光冲天。农民激动得大喊起来: “万岁!万岁!”  人们看来坚不可摧的济州城第一道防线就这样冲破了,朝鲜士兵一鼓作 气冲进了城内,日本武士在睡眠中就成了俘虏。济州市收复了。这时,国王和将军们来了,国王问农民是怎样销毁荆棘丛的,农民回答说:“我让十名士兵点燃了荆棘丛周围的野草,风助火势,就烧毁了荆棘。 “你撒谎,”赵永其喊道:“堡垒周围连一根草也没有。如果有草,我早就用火攻了。”“没有草,你不会种吗?”农民轻慢地问了一句。 赵永其听了越发生气,说:“谁能去种草!靠近堡垒,会被日本人打死的。”  农民说:“打仗光靠弓箭和利剑是不行的,要想取胜,还得会运用智慧 和计谋。”他歇了一口气接着说:“我糊了十天纸口袋,里面装了上等的草 籽;又糊了十天风筝,把纸袋绑在风筝上,放到荆棘丛的上空。风筝被荆棘 挂破,草籽漏了下来,风把草籽吹到堡垒的四周。春天草籽发芽了,秋后长 成了大青草棵。今晚趁着风吹向济州城的有利时机,我就点燃了野草。”将军们听了农民的一席话,不服气地喊叫起来:“这样的招子我们也能想出来。” 农民鞠了一躬,说:“要倒的树容易砍,事后诸葛亮不算聪明。”说着,丢下愚蠢的国王和将军,去补自己的小船了。 火攻是军事作战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没有“火”怎么办呢?那就要自己创造出“火”来。这个老农以瞒天过海的妙法,用放风筝来播撒草籽,即不 用冒生命危险又不会被敌人察觉,神不知鬼不觉造出了“火”。德雷克大破“无故舰队”制人之术,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之所长,蔽己之所短。——《兵镜吴子十三篇》  16 世纪后期,英国与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双 方的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 1588 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海上决斗。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王”地位和征服英国,于 1588 年 5 月末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故舰队”远征英国。他拥有舰船 134 艘,船员和水手 8766 名,还有士兵 21855 名。西舰高大威武,帆樯林立、炮 火强磊、阵营整齐,西班牙人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但是,由于体大笨重,缺乏 灵活性,致使航行迟缓,火力虽然密集,也大都是短程火炮。英国的各类船 舰约有 140 艘,作战人员 9 千人,其中大多数为武装商船,部分为快速战舰。 这种战舰船体小而狭长,其貌不扬,但航速快,机动性强,作战灵活,而且 火炮数量较多(大多装在两舷),射程也比西班牙人的火炮远。所以英国方 面并不胆怯,毅然迎战。英军舰队总司令是海军上将霍华德,海盗出身的著 名冒险家德雷克·霍金斯任分舰队司令。  7 月 21 日夜,英西两支舰队相遇了。战前德雷克已对英军的战术战法进 行了大胆的改革,他用远程炮击取代那种接舷肉搏的传统方式,用纵队战术 改为横队战术,以便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更有效地发挥快速战舰和舷侧长炮 的威力。因此,战斗刚开始,德雷克就一马当先,率领英舰排成一字纵队, 绕过西班牙舰队的前卫,楔入西军主力和后卫之间,一面航行一面远距离炮 击;然后集中火力猛攻西军后卫。德雷克的纵队战术成功了!西班牙舰队分 成若干集团,企图首先采用曾给他们带来过巨大胜利的横队战术,以打乱敌 人的队形,然后再伺机接近对方,登舰或接舷肉搏。然而,由于英军扬长避 短,不与体大坚固的西舰正面相接,近身肉搏,而是充分发挥船小灵活、火 炮射程远的优势,很快打得西班牙舰队混乱不堪,多艘西舰中炮起火。受挫 的西班牙舰队不得不避开英国舰队,转向英国本土进攻。英军紧紧追击,毫 不放松。7 月 28 日晚,德雷克再次利用英舰小而灵活的特点,追上西班牙舰 队发动火攻,又一次大败西舰队,“无敌舰队”受到惨重损失。8 月 2 日, 西军统帅麦地纳·西多尼亚集结残兵败将,决定绕过不列颠返回西班牙,途 中又遭受风暴、暗礁、疾病和饥渴的袭击,损失更加惨重。9 月,“无敌舰 队”历经艰辛,终于返抵西班牙。然而,其中的一半战舰却永远不能生还了。 从此,西班牙一蹶不振,而英国则一跃成为海上强国。德雷克因战功赫赫, 为大英帝国的奠基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被晋升为海军上将。  战争中的各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即使在实务上劣于对手的情况下, 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于己方不利的条件,巧妙利用对方的弱 点,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定会取得胜利。故“扬长避短”自古以来就是久 用不厌的一种谋略。  围城打援俄军收复莫斯科  围城打援(以一部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以诱其他地区之敌来援,而 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之中。)  1612 年,在波兰军队占领莫斯科,沙皇王室倾颓的情势下, 俄国人自 发组成的民团在总指挥波扎尔斯基的率领下,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于 8 月 开始了向莫斯科的进军。  驻守莫斯科的波军害怕实力不足,向国内求援。波王西吉孟特三世下令 增派 1.2 万军队,携带 7 千车粮草弹药增援莫斯科的波兰占领军。波王要求 他们在俄国民团之前赶到莫斯科城。  俄民团得知波兰援车已出发,决定加速行动,提前到达莫斯科。8 月 30 日夜,民团开进莫斯科西城区。次日,波兰援兵也渡过莫斯科河,逼进首都。 波扎尔斯基认为,目前的态势下,夺取波军孤军防守的莫斯科并非第一 要事,而最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是集中消灭大量波军有生力量,这对今后战局 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波援军被歼灭,那么孤守莫斯科的波军就将 陷入无援之境,时间一长就会不攻自破。于是,他制定了对波军作战方略: 用一部分俄国民团继续围困、攻打莫斯科,但不急于打拼硬仗,主要目的是 吸引波兰援军;而俄军主力则正面向西,集中火力准备歼灭匆匆赶来的波兰 援军部队。俄军还筑构两面阻击阵地,以防止占领莫斯科的波军乘机杀出与援军会合。  9 月 2 日凌晨 1 时,波兰援军猛攻俄军阵地,企图冲破防守,与莫斯科 城中的波军会师。俄军边打边退,诱使波援军进入俄军包围地域。同时,俄 国骑兵主动渡河,突然袭击波兰援军翼侧。波援军突遭意外,丢盔卸甲,大 败而逃,丢下莫斯科城内波军,缩回到城西弗洛比约沃山地区。9 月 3 日,波兰援军重整旗鼓,再次从南面迂回救援莫斯科城。波扎尔斯基仍然采取围城打援方针,将俄军转至莫斯科河南岸对抗波兰援军。波军 以优势兵力猛攻,情况对俄军不利。9 月 4 日黄昏,一支 3、4 百人的骑兵奉 令在暮色掩护下偷渡莫斯科河,突然从波军背后攻击,波军大乱。波扎尔斯 基乘势挥军渡河,从正面发起攻势。波军腹背受敌,大部被歼,残余狼狈逃 散。这时,莫斯科城内波军弹尽粮绝,且援兵无望,在绝望之下,于 11 月 6 日向波扎尔斯基投降。俄军收复了首都莫斯科。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指挥家都懂得,在战争中,不以攻占一城一地为得失,而应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根本。波扎尔斯基正是遵循这一作战原则。彼得一世不战退敌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为伪示以实形, 使敌莫能测其虚所在,必不敢轻 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百战奇法·虚战》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俄国与瑞典为了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和控制波罗 的海沿岸,连续数年展开海上和陆地的激战。当时的瑞典是欧洲军事强国,在多次交战中,俄国都受到惨重损失。  1696 年,彼得大帝正式成为沙俄统治者。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精力,励精 图治,整顿武备,同时虚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很快扭转了俄国落后的军 事经济面貌,也使俄国在瑞俄战争中的局面有了明显迅速的改观。  1704 年,彼得大帝为了更有力地征服和控制波罗的海,开始在海滨修建 新都圣彼得堡。新都面对西方象征着彼得向西方扩张的宏图大举。同时,彼 得大帝还在科特林岛上修筑防御工事,兴建喀■施塔得海军基地,建造船坞 和要塞。  彼得大帝在上述一系列建设的时候,面对的条件和环境是较为恶劣的。 瑞典军事力量仍非常强大,威胁着俄国沿海要地和工程建设。正在建设的圣 彼得堡距离俄国力量中心很远,所有的供应必须通过荒无人烟的地区运来。 彼得实施的修建计划,规模庞大,花费极高。从各种情况看,俄国都面临着 很大风险。瑞典人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于是决定乘机发动进攻,一举摧毁 沙俄下大力气正在营造的工程,解除俄国对瑞典可能形成的重大威胁。瑞典人的第一次进攻,由于力量不足,准备匆促,被俄国军队很轻易地击败。经过充分认真地准备,调集了强大优势的陆军、海军,瑞典又发动了 第二次进攻。瑞典这次进攻来势凶猛,很快他们就在俄国沿海登陆,随即包围了俄国大量沿海要地。当时,俄国沿海地区的军力极为薄弱,在具有压倒优势的瑞 典人面前,几乎经不起一击。当地的俄国军民人心浮动,一片混乱;俄统治 者心情紧张,意见分歧。很多人向彼得进言,要求放弃被瑞典人围困的沿海 要地和正在建设的工作,收缩至内地俄国力量中心抗击瑞典。在这人心不安、议论纷纷的危急时刻,彼得一世异常冷静。他反复考虑了敌我双方本身的状况和情势,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敌方瑞典的特点、心理和 优劣长短。彼得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认为:瑞典皇帝查理十二和瑞典军队 的将军们,一向做事都小心谨慎、优柔寡断,缺乏果敢精神、顽强的毅力和 坚定的意志。彼得决心利用瑞典人的这一弱点。彼得不动声色的派遣出一大 批紧急信使赴各地,这些信使携带着他的亲笔命令。命令要求各地的指挥官 立刻派大批援军前来增援。当然这些援军有的根本不存在,有的远在天涯, 毫无作用可起。许多送命令的信使故意糊里糊涂地乱走、粗心大意地暴露身 分,结果被瑞典军队俘虏。瑞典指挥官搜出了他们身上的密信,详细审问他 们的口供。瑞典人经过研究认为,俄国隐瞒了他们的军事实力,俄国的实际 军队兵力远比瑞典预计的数量大得多;俄国人之所以不加顽强抵抗地让瑞典 人占领沿海地带,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深远的阴谋。于是,瑞典司令官立即下 令,迅速退却部队,撤离已经进入的阵地,解除对俄国人的包围,仓惶退回 瑞典。彼得大帝不废一枪一弹吓退了敌人,解除了自己的围困,保住了具有 巨大意义的新都和战略设施的建造工程,度过了难关。“虚张声势”被古人称为用兵的“诡道”之一。彼得大帝正是很好地运用了“虚张声势”的“诡道”而取胜的。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谋略,容易迷 惑敌人;但在使用这一计谋之前,必须对敌方的心理和特性有深刻的洞鉴, 切不可鲁莽从事。能而示之不能。——《孙子·计篇》阮文岳智夺归仁  1771 年,越南平定省的文岳三兄弟发动了西山农民起义。起义军力量壮 大委快。1773 年秋,起义军计划夺平定省的重要都市归仁。阮文岳率领部队 从西山南下,向归仁开去。这时探卒一报,说归仁官兵守备森严,已作好与 义军作战的准备。阮文岳想,硬攻不如巧攻,一定要用计攻城。他设了一计, 叫来部下做了一个囚车,自己坐在车内,让他们把自己送给归仁巡抚,说是 义军反正,来投诚巡抚的。归仁巡抚正想捉拿阮文岳,向朝廷表功,便把他 囚禁起来。当天夜晚,起义军依计偷偷地来到城下。阮文岳在城内趁机打开 囚车,砸开城门;起义军冲入城内,杀死了官军守将。就这样,西山起义军 巧妙地夺取了归仁城。  军事活动中使用计谋的最大作用是隐藏我方的实力和行动意向,使敌作 出错误判断,诱敌上当。  普鲁士佯攻巧取大败奥地利举措动静,莫能识也。——《淮南子·兵略训》  17、18 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由于兵力调动机械呆板,总是把正面交锋列 为常规战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看出了其中的弊病,认为在双方交 战的过程中,如果有一面能够机动,就会出现远比对方优越的局势。于是, 弗里德里希二世创造了“斜行战斗序列”。就是当你面对着敌人时,把一翼 缩回,并佯装增强那个准备进攻的一翼,然后利用后者兵力,对敌军的一翼 进行侧击。他指出,这种战斗序列有三大优点:一是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以与 较强大的兵力作战;二是它能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三是假使你被击败, 那却只是你全部兵力的一部分,你仍然有四分之三的兵力掩护你退却。此后, 在勒登战役中,弗里德里希二世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斜行序列”战术。勒登会战,普鲁士和奥地利对峙。奥军总兵力在 6 万到 8 万人之间,火炮 210 门。其右翼在勒登以北,有天然沼泽地为屏障;其左翼在勒登以南, 阵地工事比较坚固;中央位置设在勒登,但兵力布置过分延长,左右两翼之 间相距约有 17、8 里。弗里德里希二世手中只有步骑兵 3.6 万人,火炮 167 门,奥军的兵力超过普军两倍。面对强敌,他把将领们召集到一棵白桦树下, 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假使我要让奥地利人占领西里西亚,则我认为我是毫 无所成了。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我决定违背一切战争艺术的规律,向查理亲 王的部队进攻,尽管他的兵力差不多要比我们强过了三倍。”弗里德里希二 世的计划是:运用他的“斜行序列”,佯攻勒登以北的奥军右翼,借以麻痹 敌人,然后利用奥军阵地过分延长的弱点,集中主力于勒登以南的敌人左翼, 予以最强硬的打击。1756 年 12 月 5 日拂晓,普鲁士军队开始行动。当时地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双方只进行了一次小的接触。一待晓雾消散,奥军从勒登向南、北两 个方面展开的全部部署被普军看得一清二楚。弗里德里希二世立即派出前卫 骑兵向奥军右翼扑去。奥军右翼以为这是普军主力在进行攻击,即要求道恩 元帅给予急紧支援。道恩元帅遂调动骑兵预备队和一部分左翼骑兵去支援其 右翼。就在奥军把注意力集中于右翼的时候,普军主力已经向勒登以南的奥 军左翼方向运动。下午 1 点,普军以压倒优势的兵力猛击奥军左翼,只用了 半个小时,即将奥军左翼击溃。普军轻骑兵在重炮的支援下尾追遍野皆是的 奥军逃兵,如同赶羊一般。被困在勒登镇内的奥军,千方百计地想冲出去, 皆被普军的猛烈炮火所击退。到了夜幕降临之际,奥军已经全部崩溃。  拿破仑评论这场战役时说:“勒登会战,在运动、机动和决断三方面都 是一个杰作。专靠这一个会战,即足以使弗里德里希永垂不朽,而被列于世 界上最伟大名将之林。”  英国人顺手牵羊的劫财宝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三十六计·顺手牵羊》  1702 年 7 月,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为了夺取对地中海入口的控制权,派遣 奥蒙德公爵和乔治·鲁克爵士指挥一支强大的舰队进攻西班牙的加的斯港。 舰队临近港口时,两位指挥官畏敌而不敢发动突然袭击,采取了比较保守的 攻打战术。他们派部队登陆夺取岸边的要塞,开始了缺乏统一计划则又费时 的争夺战。英军肆意抢掠,亵渎神明,激起了西班牙各地民众的奋起反抗。 西班牙守军得以从容地加强了港口防御,在入口处设置了水栅。在顽强的抵 抗下,英国舰队受到很大损失,一个月以后,英军指挥官不得不决定收兵回 国。正当鲁克和奥蒙德气急败坏,互相指责,闷闷不乐地返航时,突然接到 一份报告,说来自西印度群岛的一批西班牙运宝船载着亿万财宝躲进了比戈 湾。他们马上兴奋地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袭击这个港口。黄金的引诱和加的 斯受挫的耻辱刺激着指挥官们。他们派出勇敢的部下疯狂地投入战斗,在日 落时分攻克了比戈湾,将敌人的船只统统击沉、烧毁或俘获。但战斗之前, 船上的财宝已经用牲口从陆上仓促运走,只剩下 100 万英镑。不过胜利者得 到这批财宝,也足以填补国库,平息国会的不满。因此,两位指挥官在加的 斯失利的过失也被抵销而没受到深究。顺手牵羊,比喻顺手把人家的东西拿走。用于军事,是指乘隙向敌薄弱处进攻,应手得利;或指在完成主要任务过程中顺便攻击某一力量弱小的敌 人。这一谋略,要求达成“顺手”的目的是“顺手”为之。如果不顺手,或 者对大局不利,这个“羊”就不应该牵。光辉杰作——布伦海姆大捷知胜有五:??以虞待不虞者,胜。——《孙子·谋攻篇》  704 年,围绕着西班牙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为了 扭转反法联盟威胁,英国军事统帅马尔博罗亲赴欧洲大陆,组织英、荷等国 联军,对法国人展开反击。他通过长途行军、远距离奔袭,避开了法国人的 拦截,出其不意地渡过莱茵河,由北海一直进逼到多瑙河沿岸,并迅速进入 巴伐利亚境内。  被打乱了整个计划的法国人急忙回师,派军增援巴伐利亚选侯,准备与 英、荷联军作殊死决战。法军与巴伐利亚军队会师后,再渡多瑙河迎战联军。 法军统帅塔拉尔以为他能够迫使联军实行灾难性的大撤退。在此情况下,马 尔博罗说服了巴登的路易总督围困因戈尔施塔特,以便吸引和牵制敌人兵 力。他自己则率军突然去同神圣罗马帝国的著名将军欧根会合。8 月 13 日清 晨,他们在多瑙河畔的赫希斯塔特对法军和巴伐利亚军队展开进攻。法军敌 人数稍多一些,大炮威力远比联军大,占据的地势也很有利,有内贝尔河作 为屏障。双方进行了残酷的厮杀。欧根指挥联军的右翼,马尔博罗指挥中阵 和左翼。双方相持了几个小时,胜负难定。这时,马尔博罗采用了巧妙的策 略,在下午 5 点半越过内贝尔河,集中优势骑兵,在步兵和炮兵的配合下, 向由于支援两翼阵地而逐渐削弱的法军中心阵地猛扑过去。他率领 80 支骑兵 队攻破中阵,击溃法军骑兵,将成千上万的敌兵赶进多瑙河,使之葬身鱼腹, 同时分割并围歼其余的法军寸步方队,将挤在布伦海姆村的大量法军团团围 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伦海姆大捷。布伦海姆大捷几乎彻底打垮了多瑙河一线的法军和巴伐利亚军队。4 万多军队有的战死,有的受伤,有的被俘,有的溃散,剩下的残部穿过黑森林 向莱茵河上游狼狈败退。法军和巴伐利亚军队都有 1/3 人阵亡,1.3 万名未 受伤的战俘,包括赫赫有名的法军军团,在英国步兵的看押下度过了 8 月 13 日夜晚。马尔姆城一经攻打便开门投降。然后,马尔博罗迅速西进,直奔莱 茵河,不久便在那里集中了 10 万大军。他同欧根和路易总督在一起,沿着莱 茵河左岸把法军赶向斯特拉斯堡,进而包围了兰道(该城在 11 月份投降)。10 月,马尔博罗不知疲倦地从莱茵河奔向摩泽尔河,攻克了那里的特拉巴赫和特里夫斯,从而完成了军事史上的一篇光辉杰作。 面对强敌,先拣薄弱部分歼之,再及其他,成为战争史上战胜强敌的有效战法。先歼其弱敌,不仅可以鼓舞士气,又可震慑敌人,便于扩大战果。避敌锐气,击敌情归,其实也是先打弱敌,再歼强敌的战法。战争史上,这 类战例不胜枚举。马尔博罗长途奔袭乱敌方寸凡与敌战,若我虚势,当伪示以实形——《百战奇法·虚战》  18 世纪初,以英国为首的“强大联盟”和以法国为首的天主教国家为了 争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进行了多年的战争。  1703 年末,形势对“强大联盟”十分不利。在多瑙河和莱茵河上游,神 圣罗马帝国的军队连连失利,法国人控制了德意志南部和莱茵河上游地区。 作为联盟成员之一的巴伐利亚选侯背叛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法国的盟 友。马桑元帅率领的法军奉命前去援助他,因此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 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此严峻形势下,身为英国的主要决策人和军事统帅 马尔博罗担负起了挽救危局的重任。1704 年,马尔博罗拟订了一项宏伟的战 略计划,亲赴欧洲大陆主持战事。他首先通过劝说和欺骗等手段,使荷兰议 会答应同英军和英国雇佣兵一起在摩泽尔河发动一次战役。他与驻防荷兰的 主力部队分手,率领队伍穿过波恩,迅速向科布伦茨挺进。这时,敌友双方 都料到他要向右转,沿摩泽尔河逆流而上,直奔特拉巴赫和特里夫斯,于是, 他的“真正意图”的第一部分就“暴露”了。穿着红色军服的士兵组成纵队 越过摩泽尔河和莱茵河的汇合点,通过一座浮侨渡过莱茵河,日夜兼程地穿 过美因茨和海德尔堡,向德意志中部急速前进。跨过内卡河以后,马尔博罗 同普鲁士和德意志其他地区的部队会师。6 月 11 日,他同统帅神圣罗马帝国 莱茵河军团的巴登总督路易侯爵以及欧根将军会合。马尔博罗从北海向多瑙河的挺进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法国人的所有作战计划都落空了。马尔博罗离开尼德兰以后,维勒 鲁瓦元帅曾前往摩泽尔河迎击。马尔博罗到达海德尔堡以后,法国将领们又 希望在莱茵河上游交战。直到他突破到多瑙河边,他们才醒悟到,马尔博罗 的真正目标是进攻巴伐利亚,挽救维也纳。于是法国当局急匆匆派塔拉尔元 帅率领另一支军队增援巴伐利亚选侯以及马桑元帅统率的法军。马尔博罗和 路易总督接近多瑙河以后,经过浴血奋战,攻克了施伦贝格的坚固工事,将 敌军赶进河里,强行进入巴伐利亚境内,惩罚了巴伐利亚选侯的背叛,然后 经过布伦海姆大捷,击溃了法军和巴伐利亚军队,解除了敌人对神圣罗马帝 国首都维也纳的威胁。从此,战局朝着有利于“强大联盟”的方面发展,马 尔博罗作为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成了这个反法联盟的实际首脑。英国也因之 升到了荣誉的顶峰,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运用这一谋略,在于抓住敌思维空隙,如果行动全在敌意料之中, 也就无法做到出其不意。出敌不意之法,多出于常规、常法、常识之外。  马尔博罗通过暴露部分战术行动目标迷惑敌人,隐藏了真正的战略意 图。同时,通过长途行军和运动战打乱了敌军的整个计划部署,从而趁机发 动攻势,取得奇袭的成功。这是出其不意地克敌制胜的辉煌战例。  英国人强夺直布罗陀要塞夫城邑空虚而资尽者,我因其虚而攻之。——《尉缭子·攻权第五》  18 世纪初年,英国为争夺霸权地位与法国展开了西班牙王位战争。1704 年,马尔博罗指挥英、荷、德联军在欧洲大陆上多次打败法军及其仆从国的 军队;与此同时,英国在海上也采取了行动。为了控制地中海,从海上威胁 法国,英国早就有意染指地中海事务。1704 年 5 月,英国趁着陆战中连连获 胜的有利形势,派鲁克司令指挥一支强大的英荷舰队进入地中海。鲁克同克 劳德斯利·萧维尔爵士率领的增援舰队会合以后,于 7 月把目光转向直布罗 陀要塞。这个要塞当时只是过往船只的落脚点,法国和西班牙在此还没有建 立严密的防御系统,但是,它扼守着地中海的门户,夺取它对控制地中海有 巨大意义。8 月 4 日,在一阵炮击之后,由黑森—达姆施塔特侯爵指挥的联 军在陆上攻陷了直布罗陀要塞。这次胜利与布伦海姆战斗发生在同一个月 里。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政府对于一个新的敌手进入地中海感到惴惴不安,因 此,法国海军倾巢出动,寻找战机。在马拉加附近,双方进行了长期激烈的 战斗,但未能取得优势。法国人决心攻下直布罗陀要塞。1704 年冬和 1705 年初,英荷守军在达姆施塔特的指挥下,再次击退了法军的猛攻。之后,法 国和西班牙在战略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直布罗陀要塞于是便为英国所 占,成了它夺取海上优势的根本保证。对于敌人防备空虚或力量薄弱的环节,趁机而攻取之,这是“乘虚而攻”的谋略。兵法上说:“如入无人之境,敌人还来不及抵抗就把它攻占”,指 的就是这种情况。英国人利用法、西两国对直布罗陀要塞战略地位的轻视以 及在该要塞防备的松弛,果断加以夺取,不能不说是“乘虚而入”谋略的成 功运用。优待俘虏彼得大帝动摇敌军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彼得一世在位的时候,俄国同周围邻国连年作战。在作战中,彼得一世十分重视利用各种手段削弱敌人之士气,鼓动自己部队的战斗意志。  1705 年,彼得一世把两个从瑞典逃回的俄国士兵带到英国、普鲁士和荷 兰三国驻莫斯科大使面前,把这两个士兵介绍给三国大使。两个士兵的手指、 脚趾全都被割掉了,样子惨不忍睹。三国大使看了惊颤不已。士兵告诉他们, 这是当着瑞典国王的面被割掉的。让大使看过之后,彼得一世对他们说,“看 吧,这就是瑞典人的暴行。他们说我们是野蛮人,可我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俘虏的?我们替他们治伤,让他们吃饱吃好。瑞典人比我们野蛮一百万倍以 上!”  面前血淋淋的情景,让英国人、普鲁士人和荷兰人不能不对俄国人产生 同情。  随后,彼得大帝让这两个士兵到俄国部队许多地方以现实遭遇讲述瑞典 人的暴虐残忍。彼得还向俄军官兵宣讲瑞典人的种种可怖行为:把一所里面 囚禁着 200 多个俄国俘虏的房屋浇上汽油,然后点火燃烧,里面的俄军被俘 人员全部被活活烧焦;瑞典王查理二世亲自下令,把那些被抓住的哥萨克骑 兵用带刺的棍子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欲死不得、欲活不能;所有在喀 秋朗施塔得战役中遭俘获的俄军官兵都被瑞典人残酷地杀死,他们被叠成一 堆,或两或三,瑞典人用刺刀、梭镖和马刀一一将他们剁成几段。这些耸人听闻的残酷事例,引起俄军官兵一致的义愤。他们从心底里仇恨瑞典人,在战斗中士气高昂,誓死拼杀,大有与敌人不共戴天的气势。 与此同时,彼得大帝却宽厚地对待敌人的俘虏。他在亲自制定的《军队操典》中规定:军人必须遵守“军人道德”。“军人道德”其中的一条就是要以仁慈宽大的态度对待敌方俘虏,并且在任何地方,不论是盟国还是敌国 中,都不得扰害和平居民,违者处死。彼得曾给前线指挥官下达训令:“绝 对不要胡作妄为,全体将士必须严格履行遵守善良军人所应有的一切道德。” 在坡尔塔瓦大战胜利后,彼得大帝下令把被俘的敌军将官请来,他和蔼 地同他们讲话,亲手把战刀还给这些被俘的敌将,并请他们与自己同席共进 午餐。彼得的行动使被俘敌军将官十分感动。然后,彼得大帝下令设宴款待 所有被俘军官。对普通被俘虏的士兵,他也交代给予丰盛的饭食。彼得大帝还曾拨发了一大笔款子用于赡养被俘的敌军官兵。  彼得一世对敌军被俘将士宽恕的态度,也影响了俄军官兵。在对普鲁士 战争中,虽然敌人下令“绝不怜悯一个俄国人”!并常常把俄军被俘官兵抛 到土坑里活埋,但俄军却仍以宽厚态度对待敌军俘虏。一次,俄军负了轻伤 的伤员亲自把许多敌军重伤伤员抬出危险带。俄军士兵还把自己不多的面 包、茶水留给这些重伤的普鲁士军。彼得宽仁厚待俘虏以及俄军友善对待俘虏的消息传到敌军耳 朵里,大大动摇了他们拼死抗争的决心。有时战争进行到不利地步,敌军官兵往往不再抵抗。因为他们知道抵抗可能死去,而投降却不会有丝毫生 命之危。  彼得大帝当然不是什么仁慈之人,他厚待敌军俘虏和他极力向俄军宣讲 敌军虐待俘虏一样,无非是一种策略。而这种策略,却的确加强了俄军的道  德力量,而大大降低了敌人的士气,起了良好的效果。 向世人控诉敌人的残暴,向敌人展示自己的仁爱,这是增强我军义愤、斗志,打击敌人士气、决心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前者使敌人丧失了道义上的力量,失道寡助;后者则使天下人心, 尽归于我。彼得用谋胜查理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子·军争篇》  708 年,瑞典皇帝查理打败了奥古斯特二世。随即,瑞典人投入更大规 模的兵力进行对俄国的战争。秋天,两支瑞典军队正在俄国登陆。一支有 1.3 万人,另一支 4.3 万人的部队,由查理亲自统率。查理率领的军队迅速越过 维斯杜拉河, 向莫斯科推进。彼得一世带领俄军在斯摩棱斯克迎击查理,双 方一场激战,彼得被打得惨败。  击败彼得一世后,查理十二的军队既不向莫斯科继续推进,也没有去占 领波罗的海诸省,却挥戈南下,进军乌克兰。就在不久以前,俄国刚发生了 两次大叛乱。查理进军乌克兰目的就是与在那里的由马泽帕率领的 3 万哥萨 克和波兰、鞑靼人叛军会合。  彼得在斯摩梭斯克战败后,把兵力退入俄国腹地,避免与瑞典军队再次 接触,任由查理长驱南下乌克兰。彼得知道,这个时候自己没有力量与瑞典 军队直接交锋,必须避其锐气,等待时机。与此同时,彼得一世派大臣门希 科夫奔赴乌克兰,说服乌克兰人效忠沙皇。门希科夫巧妙地将绝大部分乌克 兰人再度拉回到彼得大帝一边。当查理十二世与马泽帕会合时,只有 4 千哥 萨克支持他,连波兰人和鞑靼人都拒绝给予他们任何帮助。这时,彼得开始 了在瑞典军队占领区附近的清野工作,并派出小股游击部队不断骚扰、袭击 瑞典军队。瑞典人天天紧张不安,心惊肉跳。查理沉不住气了,他命令瑞典 国内迅速派兵赶来增援。1708 年 10 月,瑞典增援部队 1.4 万人到达俄国境内的列斯那雅。已在这里等候多时的俄军乘瑞军立足未稳之机,展开了猛烈的还击。瑞典军队吃 了败仗,所有军需供应均被俄军掳获。查理绝望无奈,只好在乌克兰过冬。 天也不助,那年的冬天是一百年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严寒、疾病、饥饿, 不间断地袭击,使瑞典军队狼狈不堪、惨不忍睹、死伤大半。瑞典军队的武 器弹药大部分也失去效力。瑞典部队此时已混乱到失去了战斗力的地步。此 刻彼得大帝看到反攻时机已到,毫不迟疑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1709 年,彼 得的 4 万大军在波尔塔瓦围歼瑞典军队。查理残余的兵马大部投降,他自己仅和几个随从逃到土耳其。  在形势有利于敌,不利于我的情况下,采取主动退却,避开敌军锋芒, 创造条件,相机再战,夺取胜利,这是战争中常有的事。在俄军与瑞典军作 战中,俄军统帅彼得一世采取了这种谋略,获得了成功。  变化莫测的马尔博罗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孙子·虚实篇》 的休隔之后再次爆发。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命维拉尔统率 12 万人大军迎战联盟军队。这年冬天, 维拉尔从海边经阿拉斯要塞和布香要塞到桑布尔河畔的莫伯日修筑了一条由 许多工事和洪水组成的复杂防线,并称之为“铜墙铁壁”。他本人在他的机 动部队前面诱敌进攻。这时马尔博罗手下只有 9 万人马,他想突破这条坚固 的防线,摧毁法国的军事力量,但强攻的兵力显然不足,于是,他使用了一 个巧妙的战术,首先通过狡诈的手段和战略措施迷惑敌人,使维拉尔确信他 要在阿拉斯以南发动正面进攻。  马尔博罗甚至对盟国军队的官兵们也隐瞒了真正的战略意图。因此,当 两军对垒,摆开厮杀阵势时,盟国的将军们意志消沉。他们认为,马尔博罗 的决定将使他们受到敌人的无情杀戮。8 月 4 日,马尔博罗带着大批军官到 前线观察地形。他标出要配备大炮的地方,用手指着他选择的法军阵地突破 点。军官们觉得他对战斗计划谈得如此露骨是很不理智的,只是因为他享有 崇高的威望,军官们才不敢直言抗议。当天晚上,维拉尔满怀希望,把所有 的机动部队和大炮都调到马尔博罗预定的突破点,但是,谁也没有料到马尔 博罗已在靠近前线的地方悄悄地调动部队。夜幕降临后,马尔博罗密令全军 向左运动,他们越过维米里奇到阿拉斯之间地区,于 5 日清晨到达维特里附 近。直到这时,马尔博罗才派他的副官和参谋到队伍中向各团官兵解释他的 意图和目前的形势,并要求部队急行军,赶在法国人前面渡过桑塞厄河。英 军很快穿越法军的防线,在敌人的后面筑起了阵地。这时,维拉尔的队伍零 散地赶来,但无力发动进攻。马尔博罗虽在处于以逸待劳的优势,但他还是 不愿进攻,而是迅速指挥向左前进,渡过斯凯尔特河,将布香要塞团团围住。 维拉尔为了解救布香,不顾一切地发动猛攻。马尔博罗在布香周围修筑 了一道壁垒,狙击援军。这时正是他等待的战斗时机,因此,他全力以赴地 亲自指挥围城和打援两场战斗,不分昼夜地在迷宫般的工事里走来走去。在 马尔博罗轰击布香的时候,维拉尔也在轰击他。这是在包围圈内进行的包围 战,围战者时刻可能同外面的敌人发生敌众我寡的战斗,也随时有遭受内外 夹击的危险。但是,这次围城最能反映马尔博罗军事艺术的地方,就是他能 避害趋利,巧妙地捕捉战机,把围城和打援结合得恰到好处,最后,成功地 迫使布香城守军在 9 月初缴械投降,同时也在打援中消耗了维拉尔的有生力 量,因此后人认为,马尔博罗突破“铜墙铁壁”防线以及包围并攻克布香要塞是军事艺术的杰作。 在这场战役中,马尔博罗综合运用了多种谋略,首先是“强而避之”,避开敌人工事牢固、兵力强大的防线,通过长途奔袭,攻其不守,击敌力量 薄弱之处,迫敌必救;然后,既围城又打援,分散了敌人兵力,从而攻取敌 人重要的军事据点,取得辉煌战果。马尔博罗不愧为一位英明的军事统帅。以身作则激励官兵斗志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黄石公三略·上略》 军队的士气,在战争中是一个关乎到战斗胜败的关健因素,俄国的许多皇帝和军事将领都十分注意鼓舞部队的士气, 并在实际战争中,以自己的行 动作为榜样,去激励、唤发起士兵们的斗志。  彼得大帝曾率领俄国军队南征北战,其中仅和瑞典就交战数次。一次, 俄军与瑞军在坡尔塔瓦展开激烈会战,瑞军势大,俄军抵挡不住,阵地迅速 被攻破。阵地一破,俄国部队立时军败如山倒,虽然一部分俄军仍在顽强战 斗,但大部兵马却仓皇后撤。抵抗的俄军看到同伴溃逃,也军心涣散。残存 的阵地摇摇欲坠,形势一触即崩。  在前线亲自督阵的彼得大帝见此危境十分焦虑,他知道,如果不立刻稳 定已动摇的军心,振奋起俄军涣散的士气,那就会彻底完蛋。  突然,只见彼得大帝跳上战马、抽出宝剑,大喊一声向对面蜂拥而来的 瑞典军队杀去。他身旁的近卫营紧紧护卫着他,一齐拼死前冲。正在纷纷溃 逃的俄军先是大吃一惊,随后明白过来。瞬时间,俄军意气百倍,重新举起 武器,奋不顾身地跟随皇帝勇猛拼杀,一个个红了眼地逼向瑞典人。瑞典士 兵抵挡不住俄军的锐利反攻,顿时由进而退,乱作一团。彼得大帝就这样以自己的行动振奋了军队的士气,恢复了已陷于动摇的部队秩序,从而赢得了胜利。 许多年后,俄军在名将米洛拉多维奇的统率下远征瑞士。一次部队费尽力气爬上一座山顶。当他们到达山顶的时候,他们发现山的另一侧非常陡峭,而他们必须从这陡峭的坡上下去,因为山坡下就是他们要攻占的乌尔赞村。 敌人就驻扎在村边,他们幸灾乐祸地望着驻足在山顶上的俄军,看他们 准备如何下来。同时做好了战斗准备,严阵以待,等他们一下来就发起攻击。 俄军站在狭窄的山顶,惶恐不安地看着山坡和下面的敌军阵地,谁也不知道怎么下去,也都没有勇气第一个下山。  米洛拉多维奇心里很清楚,多在这里呆一分钟,部队的士气就会低落一 分,惶恐的心理就会增长一分,战斗力也就会下降一分。这样就是下了山坡, 惊魂不定地来到阵前也将必败无疑。而如果自己下死命令,逼迫士兵们往下 冲,更会使战士们士气消沉,意志丧尽,难以迎敌。猛然间,谁也没有料到,米洛多维奇大叫一声:“看吧!看敌人怎样来俘虏你们的将军吧!” 话音未落,他一个翻身,从山峰悬崖上滚了下去!  俄军见此情景,刹那间胆怯、动摇、惊恐等等一扫而光,士气一下倍增, 全体士兵呼喊着学着他们爱戴的统帅的样子一起滚下山坡,滚向平原。千百 人的呼喊声如雷鸣一般震彻山谷。  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俄军会这样发疯一样地下了山,又如同虎狼一样扑 向他们,如此快速,迅雷不及掩耳,俄军如虎入羊群,立刻打败了敌人。  中国古人说:“将猛士必勇,将懦士必怯。”语言有时固然也能用来振 作士气,但在关键时刻,主将自身的实际行动乃是决定军队士气的最重要的 因素。英明的指挥员能够在最危急时刻,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用自己奋 不顾身的行动来唤起、激励整个部队同仇敌忾的士气和斗志,从而力挽狂澜。  腓德烈大帝巧布“巨蟹”阵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地形篇》  757 年是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处境最困难的一年。普鲁士军队遭到 来自四面八方近 40 万敌军的围攻:在西面,由戴艾斯提斯元帅率领的 10 万 法军和由苏比兹元帅率领的 3 万法军,正向柏林逼近;在东面,8 万俄军深 入东普鲁士境内,也打通了通向柏林的道路;在北面,瑞典军队 1.6 万人已 开始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南面,由道恩元帅指挥的 10 万奥军,正大举向北 挺进。普鲁士几乎陷于绝境。  面对危局,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大帝并没有认败服输,他分析了不利的局 势,决定在敌军还未对自己达成最后的合围之前,争取时间首先歼灭诸路敌 军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即由苏比兹元帅率领的 3 万法军,然后再相机行动, 于是,他让贝芬公爵率领 4 万余人牵制住道恩元帅的奥军,另以 10 万金币收 买了接替戴艾斯提斯担任法军指挥的李希留公爵,使他率领的 10 万法军按兵 不动,然后亲自率领普军精锐主力寻找苏比兹决战。但狡猾的苏比兹欲避免 和普军决战连连撤退。腓德烈大帝十分清楚,敌军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若 想不输掉这场战争,最迫切的就是争取时间,尽快取得一次会战的胜利,以 争取改善局势。于是总数为 2.2 万人的普军尾追着苏比兹军的 3 万人寻找战 机。而苏比兹欲一退再退,最后撤进布劳恩斯多夫坚固的营地内。腓德烈发 现敌人的新营过于坚固,强人难以奏效,便就主动退至罗斯巴赫,制造假象, 诱使苏比兹脱离他的营地。苏比兹的部下,原本倚恃自己的兵力优势而趾高气扬,现在欲跟着苏比兹被弱小的普军追得像逃命般一退再退,疲劳之苦和骄狂之气使他们对撤退 极为不满。现在,当他们看到腓德烈不战而退,就更加自信的认为,普军是 虚弱的,是不堪一击的。于是,将领纷纷向苏比兹要求,以进攻来结束战争。 苏比兹在将领们的强烈督促下,决定第二天即开始进攻。这样,啡德烈大帝 的“退却行动”,不仅使苏比兹最后下了会战的决心,也诱使他走出来,放 弃了坚固的阵地。在罗斯巴赫,腓德烈布下了口袋阵。这是一个以炮兵阵地居中,以骑兵和步兵为左、右两翼的新战阵。这个东西长而纵深浅的新战阵,完全是攻势 型的布置,它就像张着大口,伸着长长双臂的巨蟹。它的左、右两翼如同巨 蟹的两支长钳,可以随时伸出去打击敌军纵队的两个侧翼;而中央的炮兵阵 地,如同巨蟹大张的血口,向着正面涌来的联军,喷射出密集的炮火。  骄狂的法军本以为普军肯定会摆出防御的阵形,做梦也没想到等待他们 的是一个张着血口的“巨蟹”。1757 年 11 月 5 日下午 3 时 3O 分,腓德烈看 到敌军走进自己布下的迷阵,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只见 38 个中队 4 千名精锐 骑兵,以铺天盖地的威势伴以地动山摇的呼喊,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压向敌军 纵队的右翼。敌军纵队立时象炸了窝一样乱成一片,战斗队形整行整列的被 炮火轰散。另有七个普军步兵营在炮火掩护下,直插法军的左翼,并用快捷 猛烈的炮火射向敌军。敌人阵形大乱,人马挤成一团,自相践踏。经过近 3 个小时的战斗,原野上摆满了法军官兵的尸体,落荒而逃的散兵四处逃命。 这场战斗中,普军以 500 余人的伤亡,毙伤敌军 770O 余人,俘获 50OO 余人, 缴获大炮 67 门。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使普鲁士得以解除了西面来自法军 的威胁,击破了联军的包围战略,重新唤起了普鲁士的民族自豪感。    腓德烈大帝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他能把正确的战略和出色的战术相结 合。在敌强我弱、四面临敌的不利条件下,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战略:集中 优势兵力,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在决战的战场上,他又巧妙地采用引蛇出洞 的战术,把敌人引入自己的口袋阵。  鲁缅采夫声东击西歼灭敌军  用兵之道,??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 无变迹,若水之无创。——《淮南子·兵略训》 名将鲁缅采夫率领下发动攻势,而土耳其和克里木则从前后两面合围俄军,使俄军陷入困境。鲁缅采夫当机立断,决定乘土军尚未渡过多瑙河到来 之前,先歼灭克里木军,然后再迎歼土耳其部队。1770 年 7 月 18 日,俄军在拉尔加河口与克里木军队相遇。当时俄军有3.7 万人而克里木军则多达 8 万人,力量对比是 1:2。鲁缅采夫认为,如果 要以少胜多,必须要避免那种正面硬碰硬的打法,以智制胜。他下令,用极 小一部分兵力迎面抗击敌人,目的是牵制克里木军主力,而俄军 4/5 的重兵, 则于半夜 2 点悄悄出动,隐蔽迂回到克里木军人的右翼。俄军主力秘密出动 后,营地内故意留下篝火麻痹敌军。正面迎击克里木军的俄国小部队虚张声 势,大发鼓噪:俄军营地里篝火熊熊;一片鼎沸,克里木军  坚信俄军主力就在前面不远处,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俄军大部队已从右 翼到了他们跟前。拂晓时分,俄军主力突然打响战斗,从右侧猛烈切人克里 木军阵地,使其惊慌失措、溃不成军。这一仗, 鲁缅采夫以不到 10O 人的代 价,换取了歼敌 1000 人的战果。战后, 土军和克里木军全线后撤。“声东击西”是兵法上经典之计。采取这一计谋是要将敌人的注意力引诱到己方伪造的一个方向上去,而已方此时却从另一个相反方向突然袭击。 使毫无警惕的敌人猝不及防被动挨打而失败。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人处世审时度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