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句古文大致意思是。孟子说君子有三乐 人丢了猪会去找,但丢了自己的心却不会去找回。求原文!

[国学宗教]与易中天对质先秦诸子/一种大文化视野的解读/深入浅出型,欢迎讨论
    哈哈,幸福的懒腰兄讲得到位,听得舒服。握手握手!    楼主不用解释那么多啊,随性讲去,一如心性之儒。。。
  1.公羊家  2.说不清,仁,爱人  3.心性儒
  作者:幸福的懒腰 回复日期: 00:16:28 
    小说几点,供楼主参考:  --------------------------------  仁兄大论很见功力啊!我沒有反驳的能力了,来点儿自我辩护吧!    1、“克己复礼”,梦回西周,是孔子政治理念的主导方向。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指的就是主导方向。除了周公,我看孔子还看好舜帝。    2、孔子的“仁”构不成本体论。    孔子不是“学院派”哲学家,而是一个讲“(如何)做人”的实践理论家。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现代人从本体论角度诠释孔子,那是另一回事(如李泽厚的“情本体”)。    《论语》中“仁”出现一百多次,含义宽泛而多变,却不是不可言说的。“仁”又被后人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意义,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后人对“仁”做出各种解读当属正常(其实是怎样从孔子的“经验之谈”梳理出形而上的理念)。    3、关于规范、约束人,我认为这是孔学的基本文化方向。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孔子也不排斥“狂”(取其进取之德)、孔子还讲点“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 卫灵公》),但这并不能推翻孔学的基本文化方向。同时,郭店楚简出土后,有人说老子并不反对仁义,与儒家有一定一致性,对此,郭店楚简校勘者李零说:“我不同意”。    我讲儒、道的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是从文化思想史的视野做的宏观把握,“抓大放小”。就像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很明显,可备一说,但不绝对。  
  论学的后果是奠定了我们文化的思想基础,这才是诸子真正的价值。  ============  但问题是诸子们是不会有这么远大的理想的,呵呵  离开了真实的历史背景而空谈文化价值,您的这个大西瓜恐。。。    俺这几天在读好熊的隐公,在序言里有一段话:在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文化,和孔子本人没多大关系,和原典也没多大关系,真正产生影响的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朱熹版孔子。。。。。。。。。。。(记忆有偏差,大概其差不多,呵呵)    好了,静候LZ版诸子,“从文化思想史的视野做的宏观把握。”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22:56:21 
    第六部.继往开来02.墨子与杨朱  =============================================  谢谢!找了音频听了。不过感觉不大可靠哦。比如特务那段,我感觉他没有通读过《尚同》和《天志》,所以有断章取义和诠释过度的问题,排斥音乐那段也是,可以对照一下《非乐》和《三辩》,何况那时候搞音乐是大工程,不像现在听mp3,作类比要注意时代差异,所以可以打比方说墨子反对搞奥运开幕式,但不会反对老百姓听mp3,这才是墨子非乐思想的原委
  作者:新新智本 回复日期: 08:55:33  -------------------------------------------------  孔子的思想很驳杂,很恢弘,体大思精,自足自洽。  我看我们还是存异吧。    支持你继续往下写。
    好熊兄听音频!岂不是把易老的魅力全部剥离掉了?比楼主还要残忍啊。。。。
  yaocheng1020:    书接上文,再说两句。这一集里的杨朱部分,我觉得问题相当大。  首先是材料上的问题,杨朱的材料虽然很少,但要讲他,首先应该使用先秦、西汉的材料,最后参考一下《列子》,但易老师全用《列子》  第二,即便用《列子》,恩恩,我建议你自己通读一遍《列子-杨朱篇》,看看能不能得出易老师那种结论(我觉得易老师绝对没有通读原典)~
  我爱好熊,正如我爱易中天,呵呵。
  一毛不拔,天下为公。易先生是这么讲杨朱的。    这与先秦原典,矛盾吗?
  作者:虫_离 回复日期:   俺这几天在读好熊的隐公,在序言里有一段话:在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文化,和孔子本人没多大关系,和原典也没多大关系,真正产生影响的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朱熹版孔子。。。。。。。。。。。  ------------------------------------------------------------  好熊兄的帖子倒是该好好读一下,只是我近日忙着赶帖,肉体又不积极配合工作,所以只能粗略地浏览了。    每个人对经典、元典都会有不同看法,倾重点也不一样。发论者往往只能深究一点,其余的就跟随大部队了。    如复旦教授朱维铮认为: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的本子,……不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的,也不是稍后些的人根据不同版本编订结集的……。可我还得按先秦经典讲啊!
  呵呵,看来好熊兄的通俗手法与易老的确不同啊!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弄懂了“基本意思”。
  新新智本:  
如果作为一个不是夸夸其谈的老师,那么请在讲文化之前,先讲清楚诸子本人十分在意的政治辩论。
  杨朱的材料虽然很少,但要讲他,首先应该使用先秦、西汉的材料,最后参考一下《列子》,  =================  请教好熊:除了孟子和列子,那里还有杨朱的材料??????
  每个人对经典、元典都会有不同看法,倾重点也不一样。  ============  是啊是啊  所以俺才觉得你用文化价值的角度来批易中天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呵呵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13:43:13 
  一毛不拔,天下为公。易先生是这么讲杨朱的。  这与先秦原典,矛盾吗?  ==============================================  呵呵,不是说对照先秦材料,而是说,就用易老师本人用的材料,也就是把这个话放到《列子-杨朱篇》的上下文里来看看  我怎么讲,别人怎么讲,先不用管,你就把这篇原典通读下来,自己肯定就有判断了。(这篇东西也不长)  还有他在这集里讲的墨子的内容,你只要把《尚同》、《天志》、《非乐》和《三辩》这几篇原典通读下来,肯定也就有判断了。(这几篇比较长,省事的话也可以只读《尚同》和《非乐》)  这几篇东西都是旗帜很鲜明的,针对性也很强,就算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也不会差异太大~
  熊,古文我看不懂。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有讲《列子-杨朱篇》吗?    或者《墨子》《列子》,对于看史记都吃力的我,该看什么样的注释版?    最好能网上看或者下,谢谢。
  但不会反对老百姓听mp3  ==========  犹豫了半天,还是质疑下好熊哈: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作者:虫_离 回复日期: 13:54:02 
  ……请教好熊:除了孟子和列子,那里还有杨朱的材料??????  ========================================  《吕氏春秋》《韩非子》《庄子》什么的,都是只言片语  
  作者:新新智本 回复日期: 13:44:02 
  ……好熊兄的帖子倒是该好好读一下,只是我近日忙着赶帖,肉体又不积极配合工作,所以只能粗略地浏览了。  =========================================  呵呵,欢迎来捧场~~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15:04:42 
  ……最好能网上看或者下,谢谢。  ======================================  网上有白话的  《列子》的白话:/f?kz= 检索“杨朱第七”,全篇大约几千字  《墨子》的你自己搜吧,肯定也有  
  作者:虫_离 回复日期: 15:26:52 
  ……犹豫了半天,还是质疑下好熊哈: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  因为听mp3没什么成本。  这里要搞清楚古今差别:周代搞音乐和现在不一样,成本很高的,劳民伤财耽误事,墨子主要是基于这个原因才反对音乐的,而且矛头所向,直接针对的就是儒家繁琐的礼乐主张。他认为搞音乐的钱如果花到别处,花到实际关乎人民福利的地方,就是正确的。所以墨子反对音乐不是基于苦行主义的。(换到现在,墨子会反对在中国办奥运会)~  墨子可以接受最低限度的音乐,不许人们因为音乐耽误工作  
  对了,说起“搞清楚古今差别”,这一集里还有一个小问题:墨家那个巨子用私刑,这在当时并不是那么难接受的,周代宗法社会本来就有父家长私刑杀人的正当传统,死刑统一于国法之下是有个演变过程的~
  墨子反对音乐是因为劳民伤财,这个俺知道,但“墨子可以接受最低限度的音乐,不许人们因为音乐耽误工作”,这个不是吧????????  非乐里可是说连农夫农妇听音乐都会耽误工作的呀  
  阿虫,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列的《墨子》篇目里除了《非乐》还有《三辩》呀~
  虫_离:  
你看的是《墨子》古文,还是注释版?白话版?有网络版吗?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16:35:38 
    阿虫,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列的《墨子》篇目里除了《非乐》还有《三辩》呀~  =========================  3辩里应该是这句话:“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是吧??  而且又用了个吃饭来类比,说基本需求等于没有,但这里的乐是作乐还是听音乐呢?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17:37:22 
    虫_离:     你看的是《墨子》古文,还是注释版?白话版?有网络版吗?  --------------------  网上有呀,搜索就可以了
  报到!真热呀!
  阿虫,我先说句务虚的话:看诸子书,怎么把握核心思想,最简便的方法不是孤立地看他们主张什么,而是抓住它们“反对什么”。    墨子反对音乐,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看着音乐不好,于是主张废除,而是直接针对儒家的礼乐主张。儒家提倡礼乐治国,墨子觉得这根本行不通,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出“非乐”的。(参见《墨子·非儒》)    儒家的礼乐之乐不是随便唱唱山歌,而是成本高昂,手段复杂,严重者可以导致国疲民穷。这是《非乐》一开篇就点出的重点。    墨子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如果音乐符合人民的利益,他就不反对(然则乐器反中民之利,即我弗敢非也),但墨子接下来说当下的人民是过着怎么样的生活的: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承办奥运会,搞出盛大开幕式,老百姓能因此解决不得食、不得衣、不得息的问题吗?——这才是墨子所针对的    墨子看到当下的问题是“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夫农妇听音乐而耽误工作”自然是值得忧虑的。(《非乐》)    《三辩》提出“音乐不是治国之道”,这话明显就是针对儒家的礼乐治国之道而作的针锋相对的批评,仍然是在“治国”的层面上议论音乐,列举前代王者,结论是音乐可以有,但不可繁杂,满足最低要求就够。这仍然是针对儒家的繁琐礼乐的。  “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乐是音乐之乐,解释可以参考《墨子闲诂》42页,张纯一《墨子集解》44页。    了解了墨子非乐主张的原委、背景和针对性,我想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在主张苦行主义吧?而且墨子是公开求利的,这也是和孔子“罕言利”相对的。他自己搞苦行主义,但他的社会追求并不是苦行主义。就像我党早期革命家过的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日子,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奉献,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苦行主义的社会。我想这是易老师搞混的地方吧~~
  楼上的熊讲的很有道理,易中天先生确实可能是为了论政而论学,所以选取了自己需要的来讲,讲的片面了,歪曲了墨子本意。
  易氏讲诸子有相当多的主观臆测。  看似有一个完美的体系,符合逻辑,其实都是寻章摘句造空中楼阁。    估计他之前都没读全诸子,但为了上讲坛,才临时翻了一下,构思了一下。
  作者:虫_离 回复日期: 13:58:08 
    每个人对经典、元典都会有不同看法,倾重点也不一样。    ============    是啊是啊    所以俺才觉得你用文化价值的角度来批易中天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呵呵  ============================================================    先谢好熊兄为吾等答疑解惑。谢所有回帖的仁兄。    没啥说的,我只有加倍好好干了!  -------------------------------    再答虫兄,我和易教授的倾重点是一样滴,都是讲先秦思想的价值。我认为不同的是,易老不知“价值”的侧重点在哪里!
  易老认为,“价值”的侧重点在论政。古代是,今天仍然是。
      作者:老奴庄童 回复日期: 20:45:49 
    易氏讲诸子有相当多的主观臆测。    看似有一个完美的体系,符合逻辑,其实都是寻章摘句造空中楼阁。        估计他之前都没读全诸子,但为了上讲坛,才临时翻了一下,构思了一下。  ===============================================================  大约应该说是拼凑吧。为了论政而论学,选取论政需要的真实材料来开讲。  但是客观上,他也给我这样的中华文化盲补了不少课。
┴┬┴┬/ ̄\_/ ̄\                       ┬┴┬┴▏  ▏▔▔▔▔\                       ┴┬┴/\ /      ﹨                       ┬┴∕       /   )                       ┴┬▏        ●  ▏                       ┬┴▏           ▔█                       ┴◢██◣      /\__/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   ∕      \  /\                       ┴┬┴┬┴┬┴ \___\     ﹨/▔\﹨/▔\                       ▲△▲▲╓╥╥╥╥╥╥╥╥\   ∕  /▔﹨ /▔                       ***╠╬╬╬╬╬╬╬╬*﹨  /  //  /                       (\/)*(\/)** △▲▲﹨/__//__
  yaocheng1020:    呵呵,接下来说说杨朱吧。不知道你把《列子=杨朱篇》看完了没?我们不去找先秦的材料,也和易老师一样,只从这篇魏晋伪书来看杨朱。    首先还是老办法:怎么把握核心思想,最简便的方法不是孤立地看他们主张什么,而是抓住它们“反对什么”。《杨朱》反对什么呢?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反对名教。主张什么呢?也很明确:把握现在,及时行乐。这正是典型的魏晋思想。    《杨朱》赤裸裸地说:死后的虚名再好也是没用的,不如当下的享乐。做尧舜也是一死,做桀纣也是一死,都是一堆枯骨,有什么区别呢?圣人辛苦一辈子,死了;桀纣享受了一辈子,死了。你说哪个更合算?    还是尽情享乐吧!伯夷重视名声,以至于饿死了;展季也重视名声,结果没什么后代,何苦呢!  放纵情欲一直到死,这就是养生之法,死后怎么处理都行。  《杨朱》还拿贤良的政治家子产和他的两个兄弟做对比,这两位一个好酒,整天只操心怎么喝美酒;一个好色,四处去搞美女,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结果这二位还教育了子产一顿,说把自己这种生活态度推广出去,才是治国之道,这样才自然,用不着君臣之道了(无政府主义倾向)。杨朱推崇这二位是“真人”    百姓们生活辛苦,无非因为四件事的缘故:长寿,名声,地位,财货,所以怕这怕那。不追求这些不好吗?顺应自然吧,该活就活,该死就死,活要好好享受,死要快快乐乐,病了不用看医生(这是《列子》另一篇里讲的)  当然,做人要知足,诸如豪宅、华服、美食、美女,有这些了也就够了,别再贪得无厌了。虚名其实也得要,因为它能带来实利,如果为了要虚名而损害了实利,这就不对了。    综上,从《列子·杨朱》的这种内容,恐怕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易老师的那个结论吧?(所以我好几次都觉得他没有通读过原典,不止对这篇《列子·杨朱》)
  yaocheng1020:  对了,前几天你问我的宗法制什么的问题,我在我的帖子里答过了。其中比较大的问题是:礼和乐的性质和关系
  首先还是老办法:怎么把握核心思想,最简便的方法不是孤立地看他们主张什么,而是抓住它们“反对什么”。《杨朱》反对什么呢?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反对名教。主张什么呢?也很明确:把握现在,及时行乐。这正是典型的魏晋思想。  ================================================================================  那么可不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解释易中天先生呢?他“反对什么”。反对“集体主义”,反对“文化割裂”,反对“贬低儒家”。
  2、孔子“仁学”的三层涵义:“爱人”;“把人当人”;“(如何)做人”    上面说了,面对“礼崩乐坏”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孔子虽然期望回归西周的礼乐时代,但已不能只对西周的那一套老调重弹了。  一般认为,孔子思想可概括为一个“仁”字,他的学说也被称作“仁学”。孔子重振周礼的主张,也被纳入这套“仁学”里了。或者说,孔子的这套“仁学”本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他重振周礼的主张“准备的”,后来振兴周礼的目的落空了,“仁学”却值钱了。  如李泽厚先生在《孔子再评价》一文中的《“仁”的结构》一节中说:“孔子用‘仁’来释‘礼’,本来是为了‘复礼’,然而其结果却使手段高于目的,被孔子所发掘所强调的‘仁’……,反而成了更本质的东西……”。  因此认识孔子的思想价值,重点是解读孔子的“仁学”,而不是解读他如何“梦回西周”。    (我发现以上几句放在上一篇结尾处更合适)。    (1)、“爱人”不应是孔子“仁学”的唯一核心意义    解读孔子的“仁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其含义宽泛而多变,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仁”的结构》)。    在学界有一种很强势的看法,认为“爱人”就是孔子“仁”的核心意义。这个看法的直接依据是《论语 颜渊》中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然而,《论语》中不仅“仁”的含义是“宽泛而多变”的,孔子对“问仁”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的。那么,学界为啥偏偏钟爱这句“爱人”呢?这恐怕要远看冯友兰、近看李泽厚来寻找答案了。    冯友兰先生1947年所著英文版《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孔子的“仁”时,就引用了孔子这句“爱人”,并说:“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如果说冯氏的“简史”还只是如此提一下,李泽厚先生《孔子再评价》一文中的《“仁”的结构》一节则为“爱人”说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般认为,孔子讲的“爱人”,是差等之爱,从血缘最亲的“孝悌”(孝为敬爱父母,悌为敬爱兄长)展开。因此李泽厚先生认为“孝悌”是人的“人性心理原则”,并进一步推导出孔子“仁学”的“心理模式”:“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    当然,为了篇幅小些,我对上面二位哲学大家的引述也许过于简略了,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思路,就是他们认为孔子“仁学”是在西周人已开始明确血缘亲情上做了发挥,由亲情之爱向外辐射、扩展为爱更多的人。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但我认为,上述说法虽然是说的通的,但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的核心仅仅看作由“心理原则”扩展而出的“爱人”,未免过于狭隘。    我们知道,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依据的是他创造的“性善论”,孟子的根本价值也在“性善论”上。一般认为,孔子的思想还沒有达到论“人性”的深度,如果把孔子“仁学”的核心意义只理解为让血缘亲情向外辐射一下,爱更多的人,向内变成一种理想人格。那就等于说,孔子比西周人高明的地方仅仅是对血缘亲情的再发挥。我认为这沒有充分体现出孔子的价值。    把孔子“仁学”核心含义说成“爱人”,还可能对理解孔子思想产生“误导”。易中天教授的理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易教授讲孔子“仁”的意义,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爱人”、“爱心”打转。如他在《孔子的药方》一集中讲靠“仁”来“克己复礼”时说:“爱心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的方式就是礼和乐”。还有一些更离谱的说法(有的出书时删去了),如说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跟人讲“仁爱啊、仁爱啊,让世界充满爱啊……”;还说只要有爱,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还说孔子和墨子都认为社会出问题了,这个问题是缺爱、大家不相爱了,孔、墨“治社会病”的“药方”都是“补爱”(只是孔、墨对补什么爱的意见不同)等等。    我发现易教授讲文化问题有一个“决窍”,当他讲自己不理解,没有独立看法的问题时,往往采用“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策略,即找几句大家、权威人士的看法,然后就觉得有恃无恐了,就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地发挥起来。    然而易教授可能不知,大家、权威人士的看法也会有问题。大家看看,易教授对“仁”释为“爱人”的一番添油加醋式发挥,是不是正暴露和放大了把孔子“仁学”核心含义说成“爱人”的狭隘性了呢?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21:49:52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20:02:10        周公(周集团)确立的制度,易先生讲的却是很详细。        周公(周集团)当年设计了三种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三个制度,三位一体。        一、封建制已讲过多次,就是封土建国,就是周天子把天下分成好几个国家,国封给诸侯;诸侯接过来后再把自己的国再分,分给大夫。周天子把国分给诸侯这叫做建国,诸侯把自己的国分给大夫叫立家,从此天下就分成了三个层次:天下;国;家。对应的有三种贵族:天子;诸侯;大夫。这个就叫封建制度。        二、宗法制:1、一夫一妻多妾制,有人说这叫一夫多妻制,这是不对的,因为妻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方说妻家和夫家是亲家,是婚姻关系,妾家就不是了。夫妻两个坐下来吃饭,妾是要站着的,有很多规矩。;2、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嫡长子,是父亲的正宗继承人,这个家族不管他是王族还是公族还是一般的普通家族,所有的产业在父家长去世后由嫡长子继承;3、父家长制,,就是这个家族的长房,长孙是当族长的,在家里面是当家长的,在国里面是当国君的。如果是周王国的那就是做天子的,这叫父家长制。        父家长制,嫡长子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合起来叫宗法制。        三、礼乐制。礼的作用就是维持秩序。五服: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缌麻。乐,可以调节由于等级秩序带来的人的不愉快。                这个怎么样?真否?详否?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20:05:09        礼的作用,主要是明确等级,维持秩序。这些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鲜明的“可识别标志”。比如平民(庶人)不可以戴帽子(冠),只能戴头巾(帻);士可以戴帽子(加冠),但不能加冕。天子、诸侯、大夫,既可以加冠,又可以加冕,都“冠冕堂皇”。但他们“冕”前面的“琉”不一样多,天子十二琉,诸侯九琉,上大夫七琉,下大夫五琉。士没有冕,当然也没有琉。诸如此类的名堂还有很多,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有规定。一旦违反,就是“非礼”。     ================================================    我随便说说,不一定对哦~    这里我感觉比较大的问题是“礼乐制”。礼的作用就是维持秩序,乐的作用也是维护秩序,一样的。礼的涵义有广有狭,做广义理解的时候,是包括了乐的。乐也是等级森严的~        可以忽视的小小的问题有:    1。嫡长子继承制。源头可能更早,迄今没有定论~    2。一夫一妻多妾制,对;一夫多妻制,其实也对。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在人类学的概念上,一夫一妻制并不包含一般所谓“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两者分属不同范畴的语言,前者的“一妻”仅指女性配偶的唯一性,而一般所谓“一夫一妻多妾制”属于人类学概念上的“一夫多妻制”。    另外,这个制度也很难说就是周公创立的,很可能在殷商就有了。    3。天子十二琉,诸侯九琉……,——争议问题,无定论    4。平民(庶人)不可以戴帽子(冠),只能戴头巾(帻)——特殊情况也能戴帽子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21:47:00 
  ……那么可不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解释易中天先生呢?他“反对什么”。反对“集体主义”,反对“文化割裂”,反对“贬低儒家”。  ======================================================  呵呵,这个问题我就不发言了。我只说说《诸子百家》里那些有客观标准的、知识性的东西  
  《第五部.前因后果03.新制度与新文化》    易先生讲的“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在上面那一集里。/programs/view/e5JIceLNGqk/    装个土豆的加速软件,缓冲很快。    
  易先生还推崇孟子的“一身正气”。    孟子他说:哼哼哈兮,一身正气。    详见《第二部.儒墨之争04.两位侠士》  
  《第六部.继往开来06.正义与自强》    易先生的最后一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着重讲了“孟子的正义”,这也是赤裸裸的论政啊。正是针对当今社会的“礼坏乐崩”——没有信仰,信仰沦丧,没有文化,文化沦丧。    前面他已经讲过“法”的重要,最后一集他强调正义的信仰——中华文化。这不正是切中要害的论政吗?无法又无德,正是当今乱象的根源。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21:57:20 
       孟子他说:哼哼哈兮,一身正气。  -----------------------------------  易老象个年愈六旬的追风少年,可敬啊!    =========================================================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21:47:00      ……那么可不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解释易中天先生呢?他“反对什么”。反对“集体主义”,反对“文化割裂”,反对“贬低儒家”。  ----------------------------------------  他反对这些都是学界玩剩下的东西。谁(雨果?普希金?)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就不值钱了!    当然,向大众普及是可以的,但应先弄清楚所讲主要问题的“基本意思”,如果连这个都达不到,就没意思了!  
  无法无德。    无法,导致公权侵犯私权,官员贪污,官方渔民,这些的不到约束。所以要法治。    无德(社会正义的信仰),导致信仰缺失,文化认同缺失。被渔民的继续当渔民,渴望真理的全部去了希腊。去希腊也不是不行,可是如果把汉字丢了,把中华文化认同丢了,那还有中国吗?所以,易先生提从继承儒墨道法各家之精华,重振华夏文化。    儒墨道法各家之精华(现代公民社会需要的):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的是仁爱、正义、自强。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平等、互利、博爱。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真实、自由、宽容。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的是公开、公平、公正。  
  新新智本兄,你有没有映像?易先生在第一部实话孔子就讲“一个人没有讲全面真实的义务,但是他讲的必须真实”。这个我在猫眼和观天,常常看看,这不是自由主义者的自白吗?
  自由主义者在无奈而不屈的自白: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    详见《第一部.实话孔子03.君子固穷》
  作者:yaocheng1020  其实是在CCTV10论政,而且是反对原有意识形态的论政  这不是自由主义者的自白吗?  ---------------------------------------------------------  呵呵!  易老顶多是个年愈六旬的追风少年  但他决不是山姆大叔。    他讲一些时髦观点,就是为了使自己看上去高明,以此吸引眼球。  这叫附庸风雅。    要知道,易老品三国得手后在上海张罗大房子呢!  这回出山,可能想再捞一票。    自由主义?  易老心想,大房大车真自由啊!
  作者:新新智本 回复日期: 22:40:43 
    作者:yaocheng1020    其实是在CCTV10论政,而且是反对原有意识形态的论政    这不是自由主义者的自白吗?    ---------------------------------------------------------    呵呵!    易老顶多是个年愈六旬的追风少年    但他决不是山姆大叔。        他讲一些时髦观点,就是为了使自己看上去高明,以此吸引眼球。    这叫附庸风雅。  ========================================================================  他“在CCTV10反对原有意识形态”,不是吗?  你把这个是看得太轻了。  
  yaocheng1020:  当成论政的话,倒也无可厚非。但从我看的这几集来说,小建议是:如果你也在意历史知识的准确性的话,有空可以多看看这个领域的原典和专业书。信言未必美,美言未必信,兼听则明总不是坏事,呵呵~
    嗯,愉快地向诸位学习!    同时下了本《白话先秦诸子》。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 23:05:12 
        嗯,愉快地向诸位学习!        同时下了本《白话先秦诸子》。    ========================================================================  谁写的,哪里下?
   同时下了本《白话先秦诸子》。  ——————————————————————  
         给个 网站
  作者:新新智本 回复日期: 21:47:04 
    2、孔子“仁学”的三层涵义:“爱人”;“把人当人”;“(如何)做人”……  ===================================================  给楼主提给小建议:像“仁”这种复杂概念,不妨留到最后再讲,这很难用简短的话讲清楚,这可不像我方才提到的墨子呀、杨朱呀什么的,只要拿出原典一对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目了然
    去数典下吧,免阿赌物,可能要先注册。
  好熊熊逸:  
杨朱的(享乐)个人幸福、一毛不拔、天下为公(不能一人独占,侵占他人)。是三段内容。连起来看,也是一直的,统一的。    所以易先生的说法,也是恰当的啊。    《易先生肯定杨朱: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不能以损害个人利益为前提条件。保护每个公民的个人利益和财产,没有每个公民个人的利益,没有每个公民个人的幸福,就不会有什么天下人的幸福。如果有人跟你说,为了天下人的幸福你就牺牲了吧,不要上当。》  
  好熊熊逸:  
再说墨子。  易先生说,墨家的核心,是讲兼爱,无差别的爱,爱他人如爱自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若视”就是一模一样。    孟子,仁爱,有差别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  “以及”是由此及彼,由我出发再到别人。      爱别人“若视”爱自己,自己的爱跟人平分,就等于常常“舍己为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自己出发再到爱别人,大约数偶尔“舍己为人”,隐含平时“趋利避害”。    因此,易先生认为,墨子思想比较接近今天的教科书的“舍己为人集体主义”,易先生表示反对。      苦行主义那段,算是易先生的曲解。    
  以上详见:  第二部.儒墨之争04.两位侠士.flv  第二部.儒墨之争05.三大分歧.flv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01:40:39 
    好熊熊逸:     杨朱的(享乐)个人幸福、一毛不拔、天下为公(不能一人独占,侵占他人)。是三段内容。连起来看,也是一直的,统一的。……  ========================================================  这个这个,随便从哪里抽出一句话,让我做引申发挥,我都能讲出很高深的道理来,但咱们既然是讲知识性的东西,还是用点谨慎的态度~  当然,如果你通读过《列子·杨朱》,还是觉得易老师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yaocheng1020:    “天下为公”听上去很美,但杨朱的“天下为公”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得在上下文里来看。《杨朱》追求豪宅、华服、美食、美女,但认为不能过度,典范人物就是大富豪端木叔。    端木叔放纵享受,凡是人们想做的、想玩的,他没有不玩的。高墙大院,歌台舞榭,花园兽囿,鱼池草沼,甘饮美食,华车丽服,美声妙乐,娇妻艳妾,应有尽有。宾客每天以百计,厨房总在开工,厅堂里音乐不断。    但就算这样造,钱也花不完。端木叔很想得开,很“知足”,有自己享受不完的东西,先施舍给本宗族的人,如果还有剩的,就再施舍给本邑里的人,如果还有剩的,就再施舍给全国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天下为公、不能一人独占”啊!)    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他觉得快死了,就把家里剩下的珍珠宝玉、车马衣物、少妇美女,在一年之中全部散尽,没有给子孙留一点钱财。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药物;等到他死亡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埋葬用的钱财。一国之中受过他施舍的人,共同出钱埋葬了他,还钱给他的子孙。端木叔这就叫通达。(这是怎样的一种“天下为公、不能一人独占”啊!)
  看来得先做大富豪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02:04:30 
  ……因此,易先生认为,墨子思想比较接近今天的教科书的“舍己为人集体主义”,  ====================================================  墨家有这种做派,但墨学没这种主张。墨子主张的人际关系不是舍己为人,而是互利互爱~
  yaocheng1020:    这一集里,禽滑厘那个例子,问题也比较大~  这个例子本身没错,但它决不意味着墨子主张天下人都过苦日子  (1)首先这是墨家内部的事,就像早期党员也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但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决不是苦行主义社会。墨子的各种政治主张从来都围绕着“国富民强”这个核心    (2)禽滑厘那个例子,就好比让一个人刷三年盘子获得哈佛入学资格一样,有几个人不愿意呢?我们得知道一个背景:墨子是有能力向各国领袖推荐弟子作官的。弟子们一经墨子推荐,高官厚禄就向自己招手了。在这个意义上,当时的各大学派很像现在的各大名校~    (3)墨子决不主张平均分配、共同贫穷的社会主义,而是主张让贤良的人既富且贵,以此来激励大家~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12:47:54   (3)墨子决不主张平均分配、共同贫穷的社会主义,而是主张让贤良的人既富且贵,以此来激励大家~    -----------------------------------------------  有理。墨子主张兼爱,又以利诱人。
  yaocheng1020:  还是在这一集里,最后,易老师说杨朱是道家第一人。这个观点让我比较吃惊,不知道依据何在。他在哪集里详细讲过吗?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14:22:58 
    yaocheng1020:    还是在这一集里,最后,易老师说杨朱是道家第一人。这个观点让我比较吃惊,不知道依据何在。他在哪集里详细讲过吗?  -----------------------------------------  呵呵!  这是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说法。冯(1947)说杨朱是道家第一阶段。现学界一般认为老子代表第一阶段。尽管对老子的年代还有较大争议。  (易教授的主要观点都自《简史》,而且几乎是断章取义的照抄,他自己不懂,以为照搬权威的就保险了)  
  易教授讲文化问题有一个“决窍”,当他讲自己不理解,没有独立看法的问题时,往往采用“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策略,即找几句大家、权威人士的看法,然后就觉得有恃无恐了,就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地发挥起来。    而且,易教授也是只看了大概,断章取义,添油加醋的很离谱。    -------------------------------------------  呵呵,忙了大半天,终于把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下下来了,累够呛,睡会儿,晚上更新。
  继续啊!
  继续看了第六部的第三集《老子与庄子》,感觉可靠性并不比上一集高。  老子的问题比较复杂,我懒得讲了,庄子的那几个小故事,易老师这么解释大概只能说明他没读原典。伯乐相马、鲁侯吓死海鸟的故事,庄子要说明的并不是个体人生观的问题,而是治国之道的问题,那个自由的马也不是比喻“个体”的自由追求,而是比喻某一个物种的“共性”(原文紧接着的一段就有讲),这在《庄子·马蹄》、《至乐》里一看便知;猪的故事,绝对没有说“幸福的生活就是你自己选择的……”。这故事是出自《达生》,《达生》是有一个明确主题的,题下所有故事都围绕着这个主题~  《老子与庄子》这集里边,凡是讲庄子个体自由人生观的故事全都曲解了  老聃朋友吊唁的那个更不对,这个事出自《养生主》,根本不是说那些吊唁者虚伪,而是说生如寄、死如归,不必悲伤,这是庄子的一贯思想~    好拉,这几天聊天聊这个,就看了几集,随便议论一下。我该下场拉,呵呵~~
  看了这几集《诸子百家》,突然生出一种担心。  以前一直没看,是因为我对这一块还算比较熟悉,觉得没必要看这个,这几天这一看,竟然发现这么多问题。但是三国我不熟,以前看易老师讲三国,看的比较多。他讲的三国会不会也是这种质量呀?我对三国可没多少辨别能力~~~~
  作者:新新智本 回复日期: 15:13:09 
  ……这是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说法。冯(1947)说杨朱是道家第一阶段。  ===========================================  谢谢。现在还有人这么说吗?
  呵呵,一不留神,又看到重开一帖    呵呵,好熊,南山,虫_离……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20:11:08 
    作者:新新智本 回复日期: 15:13:09      ……这是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说法。冯(1947)说杨朱是道家第一阶段。    ===========================================    谢谢。现在还有人这么说吗?  -----------------------------------------------------------  由于杨朱的确切文献太少,现在一般只稍作提及而己,多认为是在老子之后与庄子一样(时间稍早于庄子)把老子之学发挥到个人性情的一支。近十几年未听说过v杨朱第一之论。
  与易中天对质先秦诸子/一种大文化视野的解读                原创:新新智本            第一章:对质孔子    2、孔子“仁学”的三层涵义:“爱人”;“把人当人”;“(如何)做人”    (1)、“爱人”不应是孔子“仁学”的核心意义(已发)    (2)、“把人当人”是孔子“仁学”对“人”的再发现    我再说明一下,我并不反对李泽厚先生说的孔子从“孝悌”之类血缘亲情的“心理原则”来论证“礼”和解释“仁”,我反对把这种解读看成是孔子“仁”的核心意义。    李零先生在《去圣乃得真孔子》(三联书店,2008年)一书中谈孔子的“仁”时说:“仁和人字有关……它是一种‘人其人’的概括。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拿人当人:首先是‘修己’,拿自己当人;其次是安人,拿别人当人。”    李零先生由自己对“仁”的理解,给出了他认为的《论语》中“仁”的“标准答案”。李零的答案有两条,一是上面讲过的“爱人”;二是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论语 宪问》)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修己以安人”,是孔子回答子路问君子时说的。由于子路连续追问三次,孔子给出三次层层递进式的回答,分别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李零先生认为这三种回答的要求一个比一个高,已经不单是对君子的要求了,后两种一个是对“仁人”的要求,一个是对“圣人”的要求。    我认为李零先生说的有道理(我后面讲君子与“仁人”的关系时还要讲)。这里仅看“修己以安人”,不正是李零说的首先拿自己“当人”;其次拿别人“当人”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句,是孔子直接谈“仁者”时说的,意思是说自己想要立身,就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发展,就帮助别人发展。这叫“忠”。与这个意思相近的,孔子在《论语》还两次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见《颜渊》、《卫灵公》两篇)。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这叫“恕”。两者结合,曰“忠恕之道”。    显然,“忠恕之道”就是说由把自己“当人”而推广到把别人“当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段话时,称之为“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李仁》)。就是说,孔子的思想(要领),“忠恕之道”就是滴。    近日翻阅台湾名家劳思光先生所著《新编中国哲学史》(大陆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讲孔子“仁”时竟然是围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段话讲的(而根本就没提“爱人”一说),劳思光先生还说用这段话论“仁”的本义,最为明朗。    易教授讲孔子“仁”的意义,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爱人”、“爱心”打转。转到临结尾讲今人继承孔子思想时(《爱的呼唤》一集),才把“忠恕之道”给“转”出来。易教授把“忠恕之道”称作“施行仁爱的方法”,而按论语中曾子的话和李零、劳思光的观点看,“忠恕之道”就是“仁”本身。    为什么说“忠恕之道”就是“仁”本身,孔子的思想(要领)就是“忠恕之道”呢?我认为,又回到了李零先生的话,“把人当人”。“忠恕之道”就是强调把自己“当人”的基础上,“以己及人”地把别人也“当人”。    可能有人会问,把“仁”释为“爱人”与释为“把人当人”有什么区别呢?这正是我要说的。    把“仁”释为“爱人”(冯友兰),或以“孝悌”之类血缘亲情为“心理原则”的扩展(李泽厚),从根本上说还是以西周时代氏族宗法关系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的。    如李泽厚先生在《孔子再评价》一文中的《“仁”的结构》一节中说:“‘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当然了,我也认为李泽厚先生所论是成立的,血缘亲情不会因原始氏族的解体而消失,但我认为这已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了。    我前面多次说过,孔子虽然是从“梦回西周”起步的,但孔子不可能再完全拿血缘关系说事。血缘亲情虽然沒有消失,但它在“新形式”下对人的作用力减弱了,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既重申血缘亲情的价值,又对“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复杂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显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简单地说,就是以“把人当人”为思想基础的。即先把自己“当人”,并“以己及人”地把别人“当人”。    可能有人会问,“把人当人”有什么值钱之处呢?我们再回顾一下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他所向往西周礼乐其实是对“人”的第一次初步规定,这种初步规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也处在自发和朦胧阶段。孔子“把人当人”,才是对“人”的社会、文化属性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论证。可以说是第一次真正从“文化”上认识“人”,是对“人”的再发现。    孔子从“文化”上认识“人”,先从把自己“当人”开始,推及把别人“当人”。这也是一种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人性心理原则”吧!  
  好熊兄可不要下场啊!我还想让兄多指点把关呢?  ---------------------------------------    木鱼兄才来啊?俺是新来滴,咱们算老交情了。  ---------------------------------------    南山逸士,虫_离,yaocheng1020,幸福的懒腰,昆仑断岳……,谢所有回帖的仁兄,望日后咱们都成老交情。  --------------------------------------    俺爱抬杠,勿戒意啊!抬杠长学问嘛!  
  爱人也归入把人当人了
    我是第一个捧场的居然没分?太令人伤感了。
  作者:pingyuanstone 回复日期: 00:11:57 
        我是第一个捧场的居然没分?太令人伤感了。  ----------------------------------------  呵呵,严重抱歉!    好在这说明不了什么,如果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定忘不了仁兄。还有其他未提到的朋友。  
  呵呵,找到了新帖,就坚持有空就来,顶新智  
      再介绍一下我的主要思路和主要特点(代导读三)    我觉得我发的帖子与其他帖子的风格有很大不同,阅者可能不大习惯,或觉得不大好懂,我再介绍一下。    1、我与好熊兄的区别    好熊兄的粉丝可能首先看不惯我的帖子。我个人认为好熊兄讲《春秋》、《孟子》等是深入到文化当中品味文化、发挥思想,让人参与其中,如身临其境。或许这是思想文化帖的主流吧!    我的思路是从宏观上(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勾勒出先秦诸子的核心价值和大致脉络。我的帖子是置身于外型的。不是当导游,引人入境,而是勾勒出个“干巴巴”的地图而已。    我的这个地图先确立先秦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坐标,比作“轴心期”、像一个人的“青春期”,也就是让“人”成为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的文化“原创期”。在这个坐标上,我简略勾勒出先秦诸子各家的思想要点和文化价值。    我认为这是用最小的成本讲出了“真文化”。我希望仁兄们注意多读我这样的“干巴巴”的地图之类,这样可以提高对文化的理解、把握能力吆(“干巴巴”说明货实,其实读起来反而省劲儿)!    我的目的是给当前的诸子热明确一个方向:我们二千年后只所以还谈孔子、老子,是因为他们奠定了华夏文化对“人”和“世界”的基本看法。其意义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活水。    我讲这些,也是对将诸子思想简单理解为“实用秘籍”的歪风的纠偏。    2、我和易中天教授的区别    我和易教授的大致目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想从宏观上介绍先秦诸子的思想要点和大致发展脉络。不同的是,易教授自然不想“干巴巴”的讲,他想通过对百家争鸣的情趣化的描述和再现“湿漉漉”地达到这一目的。    然而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实力不济,易教授的描述中情趣有富余,思想上偏差太大:不得要领,错误百出。“湿漉漉”的成了注水肉。    我的勾画虽然“干巴巴”的(篇幅不会太大),但力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最重要的是:力求思想可靠。“思想可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先秦诸子“基本意思”的把握可靠;二是对文化史的演进逻辑的把握可靠。    3、我对文化的把握“可靠”吗?    什么叫“可靠”?大家都知道了吧,没有绝对的。我的底线是:(1)、有充分的学理依据;(2)、自己先懂,自己心里先有谱了再向外面忽悠。(这两条易教授正好一条也不具备,正文中逐步析之)。    我对先秦诸子“基本意思”的把握,大量参考了学界有代表性的看法,并从“文明史”(而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大敢地”做出自己的发挥。    我说的发挥不是易老的戏说,是有谱的,稍微往“文明史”上倾斜一下。如一般教科书上说孔子教育人的一套说词是“道德哲学”,我从“文明史”的角度提出这套说词是(第一次)用文化(包括道德)建构“人”的人格。两说并不矛盾,侧重点不同而已。    我对先秦诸子的文化史、文明史坐标的把握,也是有充分的学理依据的,除了著命的“轴心期”理论外,我昨天才下的台湾名家劳思光的名著《新编中国哲学史》,也有明确的和我一样的说法,摘录如下:    “周人表现人文精神,只在其政治设施中,尚无明透之理论基础……,从周初制定礼制而论,仍只代表半自觉之阶段。真正自觉阶段须在能对‘人文精神’提出明确理论时,方算是真正开始。而此一工作即以孔子为主要代表人物”(78页)。    大家看看我的《孔子的理想是回到西周的礼乐时代,但孔子的价值决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探求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一篇,我不欺诸位吧!至少是与名著水平相当……呵呵!    总之,我讲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宏观把握,是勾勒性的,不是再现性的。衷心的再说一遍,我希望仁兄们注意多读我这样的“干巴巴”的地图之类,这样可以提高对文化的理解、把握能力吆!  
    呵呵,原来我只有喝酒吃肉的资格啊,更加的可悲了。    然而,我仍要厚起脸皮,跟楼主说明一下我个人的思想路径:我是研究宗教学的,看一切问题,几乎都从这个视角出发。    所以,假如智本兄的“华夏文化源头活水”说,把诸子学说都讲成了政治经济社会权斗,我可是要不遗余力加以批判的!
  易中天先生出名之前你干什么去了?    如果楼主真有两把刷子,就不需要借着易的名头在这里卖药了    支持易先生
  易中天挺儒挺过了,做为学者他失去了公正性,这期我看的不多只看过儒墨之争,但是在他口中孟子就是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而墨子就是一为了找儒家的差。。。本来还对这个节目很期待的,因为本人喜欢墨家,所以想看看专家怎么讲解,但是看了两集以后就没看了,觉得很失望。。本人看过墨子和墨辨。。其他的不知道读什么书了解墨子,那位有好书请把名字写出来网上有更好,这些书确实不好买啊。谢谢
  作者:新新智本 回复日期: 22:53:23 
    好熊兄可不要下场啊!我还想让兄多指点把关呢?  =================================================  呵呵,别这么客气~  这种事呀,聊天既然聊到了,就简单说说,说多了可是会犯众怒的~
  阿虫,我先说句务虚的话:看诸子书,怎么把握核心思想,最简便的方法不是孤立地看他们主张什么,而是抓住它们“反对什么”。        墨子反对音乐,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看着音乐不好,于是主张废除,而是直接针对儒家的礼乐主张。儒家提倡礼乐治国,墨子觉得这根本行不通,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出“非乐”的。(参见《墨子·非儒》)        儒家的礼乐之乐不是随便唱唱山歌,而是成本高昂,手段复杂,严重者可以导致国疲民穷。这是《非乐》一开篇就点出的重点。        墨子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如果音乐符合人民的利益,他就不反对  ...........................................  首先得谢谢好熊,你说的这些俺基本都知道,如果没有儒家提倡乐,就没有墨子的非乐,呵呵  但俺请教的不是这个,而是:墨子不反对听mp3,也就是墨子反对不反对听最最基本的乐  子墨子同学的观点貌似很明确:音乐这个东东既浪费物力又瞎耽误工夫,明确的从制造乐器、奏乐、听乐3个层面否定了乐  至于这话,“然则乐器反中民之利,即我弗敢非也”,这是在强化“譬之若圣王之为舟车也”,是在强调乐这个东东不能象舟车一样“反中民之利”,是在强调乐这个东东没有“利”,而不是“弗敢非也”。    ““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乐是音乐之乐,解释可以参考《墨子闲诂》42页,张纯一《墨子集解》44页”-----呵呵,俺还没见过音乐以外的解释,呵呵,俺提出这话还是针对你不反对听mp3的说法而来的,因为整个3辩应该也只有这句话好象也许可能支持你,俺的那个问题也是因此延伸出来的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12:10:23 
    作者:yaocheng1020 回复日期: 02:04:30      ……因此,易先生认为,墨子思想比较接近今天的教科书的“舍己为人集体主义”,    ====================================================    墨家有这种做派,但墨学没这种主张。墨子主张的人际关系不是舍己为人,而是互利互爱  =====================  是的。墨家其实是主张交互利的,我觉得在墨家的思想里是很讲究利的,还有就是易中天对墨家的主张切割来说讲尚同的时候而不讲尚贤,这样分割来跟儒家比较,对观众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欺骗。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 14:22:58 
    yaocheng1020:    还是在这一集里,最后,易老师说杨朱是道家第一人。这个观点让我比较吃惊,不知道依据何在。他在哪集里详细讲过吗  ===================  道家第一人还是有可能的哈  因为老子其人值得怀疑,道德经的成书时间也值得怀疑,呵呵    俺要不要放弃隐公先看易的诸子百家??犹豫一下,哈哈
  作者:虫_离 回复日期: 15:49:08 
     因为老子其人值得怀疑,道德经的成书时间也值得怀疑,呵呵        -----------------------------------------------------------  郭店楚简出土后,对《老子》一书的怀疑被打消了一大半。现在人们争论最大的,是老子在孔子之前(陈鼓应、任继愈持此说,同时承认《老子》有后人增益的成份),还是在孔子之后?    现在持杨朱为道家第一人的多是旧说未改,实际上这个人物学界很少再专门研究了。  
  作者:虫_离 回复日期:2009  俺要不要放弃隐公先看易的诸子百家??犹豫一下,哈哈  ------------------------------  晕,我的药还沒卖出去,倒成了给易老招揽生意了!呵呵!    好在好熊兄看(听?)了易老后站在了反对派的立场上了!
  呵呵,别误会,我不是一定要跟易老过不去,只想通过与之较真卖自己的药,这也算发扬一下百家争鸣的光荣传统吧。    还请  南山逸士,虫_离,yaocheng1020,昆仑断岳  等几乎立场不明确或那边的仁兄常来呀!    同时欢迎我们这边儿的新成员:heruei、kkcolcol,秦时明月2008,老奴庄童,天使无颜色,兄,    再问侯好熊、木鱼之木兄。    还有pingyuanstone兄,果然是学院人啊!俺是院墙外面的野草!
  作者:heruei 回复日期: 15:36:05 
    易中天挺儒挺过了,做为学者他失去了公正性,这期我看的不多只看过儒墨之争,但是在他口中孟子就是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而墨子就是一为了找儒家的差。。。  -----------------------------------------------------------  他也没怎么挺孔子,主要是挺孟子的:哼哼哈兮,一身正气    他只讲好操作,好把握的说,其实不同思想,这一点咱俩看法一致。
  我要  我对  天赋人权  这就是真理  我老大是XX,牛逼吧!帮中前辈无数,个个了不得,倍儿有面子!  外教婆罗门对世尊言道“此时我无奈何于你,但千年之后我的徒子魔孙将会穿上你们的衣服拿上你们的经典、衣钵,混入你们的队伍来将佛教彻底摧毁。”  我不是世尊,我不流泪,我放声大笑。
  易中天先生讲的基本无问题。只是把老子有所贬低——实际上,现代自由主义者对老子相当推崇,包括哈耶克:)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说孔子说的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