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丰子恺恺的《过年》感受

对丰子恺有趣的画有什么感想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对丰子恺有趣的画有什么感想
对丰子恺有趣的画有什么感想
他的漫画流行很广,报纸杂志上常见.他画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情景,可都有普遍人情世故的含义和动人的情趣,小学生看得懂,大人看了也感动.他画过许多孩子们的活动,看来平常,却引起人的回忆,感受画家的爱心和深情.他的画好像和常见的世相写生画差不多,然而画里有话,这正是漫画动人的艺术特色.比如画的是两个孩子看拉着乘客的洋车(人力车).这种景象很平常,人人得见.看那标题是:“两家的父亲”——这不就是画里有话,引人慨叹的吗?画两个孩子围着一个卖零食的小商贩,这也是常见的事,看标题:“去年的先生”,能不引人深思吗?有一幅画的是先生上课对学生拉胡琴,标题:《音乐课》或《村学校的音乐课》,不知别人看了有何感受,我是一看就乐了的.有一幅画的不过是两人在茶馆里喝茶,一个堂倌提着水壶来沏水,标题“茶店一角”.简直就是幅写生画.再看柱子上贴着张纸,上面写的是“莫谈国事”.旧社会茶馆和饭馆里到处都是这样,谁能看不出画中含义呢?其中的讽刺性清楚得很,而画家却不动声色地以平凡的手法画出感人至深的图景.像这种画面多得很,如画两个妇女在一起洗衣,标题:“张家长,李家短”;画一讨饭的孩子坐在学校课堂窗外,标题:“二重饥荒”,都会引人意会.特别是那幅标题“最后的吻”,画的是一位贫穷妇女正把她的婴儿放进“接婴处”的抽屉更使人感动.
有的画如同古诗句的插图,也很平常.一幅画的是一个女青年倚地柳树上,只画背影,标题“月上柳梢头”.但看了使人想起欧阳修词《元夕》中“月上柳梢头”下面一句“人约黄昏后”.看他画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会使读过蒋捷那首《舟过吴江》词的人想到“何日归家洗客袍”和“时光容易把人抛”的含义.另一幅画着三个剃光头的人在桌旁,蹲坐吃喝,题为“话桑麻”,一看便知画的是农民生活情趣,从标题会看到孟浩然诗《过故人庄》是“把酒话桑麻”的意境.
丰子恺漫画中的人,大都不画出脸上五官的表情,而是让看画的人自己推想,比如画的两幅《待车》,使人感觉候车人的脸上用不着画出表情,一想就自然勾画出来了.往年街上挑担的理发师,理发之后要给人挖耳朵的,这种景象现在可能看不到了.丰子恺画了出来,看两人的动作姿态就可笑,也是没画出人的五官表情的.他的画给人的印象是朴实无华而有引人回忆思索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漫画的一个特色.有一幅是画着一个身穿大衣,戴眼镜手拄着拐杖的白须老人和旁边一个年轻女子,他们身前地上放有两件行李,标题:《夫妻》,谁看了都明白的.
画家用笔极简约,正如常言说的:“寥寥几笔就画出来了”,看来很容易画,也容易引人学着画,还真有学的,但至今没见学成的“丰子恺第二”,想是自愧不行,罢手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过,很可能是,画的虽然是人人可见,也引人思索的一些日常生活情景,但感受却有深浅不同.丰子恺阅世深,心怀仁厚,又富于文学修养和丹青技艺,感受既深,就会用笔表现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产生创作激情和动手作画的条件.除此之外,因为他画得多,引人瞩目,久而成为人所熟知的画风,有它特有的艺术动人之力.这种个人创作条件,硬学自然很难,也是一般人学不来的.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开始总是学别人,然后才形成自己的风格.想学成为什么人的“第二”,那不是“有出息”的人的想法.
也许有人会问丰子恺漫画有什么特色?我想,可说是一种近乎传统国画的抒情漫画.古代文人画常借景抒怀,他是用漫画表现的.问题补充&&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丰子恺:儿女
&&&&&&&&&&&&&&&&&&&&&&&&&&&&&&&&
&&&&&&&&&&&&&&&&&&&&&&&&&&&&
作者:丰子恺
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
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
独居了四个月。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
也不相信。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
只赢得世故尘劳,做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绝地浮起这两句《楞严》经文:
“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间里的篮钵、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来寓
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尽行送给来帮我做短工的、邻近的小店里的儿子。只有
四双破旧的小孩子的鞋子(不知为什么缘故),我不送掉,拿来整齐地摆在自己的
床下,而且后来看到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无名的愉快。直到好几天之后,邻居的友
人过来闲谈,说起这床下的小鞋子阴气迫人,我方始悟到自己的痴态,就把它们拿
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
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所以我往往
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
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
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
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不复含有那种加味了。
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然而
一旦回到故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因为我
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
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
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
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
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
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
余,& 笑嘻嘻摇摆着身子,&
口中一面嚼西瓜,& 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
“miaumiau”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
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
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
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于是我就做了评判者,在自己心中批判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
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
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
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
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人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
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
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
劳所蒙蔽,所zhou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
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着稿纸、信箧、
笔砚、墨水瓶、浆糊瓶、时表和茶盘等,不喜欢别人来任意移动,这是我独居时的
惯癖。我─一我们大人─—平常的举止,总是谨慎,细心,端详,斯文。例如磨墨,
放笔,倒茶等,都小心从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
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
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
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
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这在当时实在使我
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
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
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
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
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
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
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我不曾预备到这世间来做父亲,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
又觉得非常奇怪。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
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
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
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
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所以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同类也。”
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大自然的儿女。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
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
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而
狂进杯中之物,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我真不解他们的心理。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
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
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
1928年夏作于石门湾平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名作欣赏?文学研究
丰子恺散文语言的漫画风格
作者:金妮娅
  摘 要:丰子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具个性的散文作家,其散文语言的漫画风格是其散文审美品格和丰富内涵的外在显现。并且这种简练传神、素朴亲切、率真自然的语言风格贯穿了丰子恺创作始终。
  关键词:丰子恺 散文语言 漫画风格 简练 素朴 率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成熟与丰收期,他的《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主要散文集均出版于这一时期。丰子恺以其散文独特的内蕴,在当时异彩纷呈的现代散文领域开垦出了一块自己的园地,而其漫画风格的简练素朴率真的散文语言更让他在鲁迅风格杂文的凌锐犀利、论语派的幽默闲适、京派的精致抒情之外凸显个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其文体而言,散文语言因其“有真意,去粉饰”,最能代表一个作家的真性情,同时,也是成就一个作家散文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以丰子恺散文语言的漫画风格为视角,当可进一步深入透视其散文的审美品格和丰富内涵。
  漫画般的简练传神
  人们常把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比作一对孪生姐妹,作者自己也曾反复强调其散文和漫画之间的关系,“……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于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于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因此,丰子恺的散文往往秉承其画风,笔法简练而意境深远。
  “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便是漫画。”漫画艺术的特点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放大,常用寥寥数笔勾勒,却有饱满的画面和丰厚的内容。散文作为语言艺术,客观上说,它比漫画表现的时空更具延展性。丰子恺以一个漫画家善于抓住瞬间表现神韵的非凡感受力来调遣散文语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文字更简练,而内蕴更丰富。
  丰子恺写人状物多以文字的俭省和描述的生动见长,有时重整体构图,有时重细节刻画。这与他长于漫画创作的艺术基因不无关系。漫画属造型艺术,不讲究用笔的工巧,而注重捕捉人与事物的精神气度,进行传神写照,为突出事物特征,特别强调“具象美”。因而,丰子恺漫画往往重视色彩的对比度和意象的传达,这种特长也直接影响到他的散文创作。请看《车厢社会》中他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画面:“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有的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更有人“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坐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火车上某些人的丑态,而这样的丑态与“和平谦虚的乡下人”扶老携幼站在厕所门口而被查票人斥骂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以此画面为背景,一句“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使画面又延伸到了车厢之外。此处画面的饱满、对比的强烈、画题的延展,均显示了作者构图的整体意识。然而有时作者的笔墨会异常吝啬,描绘画面时特地留出大片空白。基于“凡诗文好处,全在于空”的认识,丰子恺的为文作画常讲究留白。其漫画喜用空白背景,极简洁的线条勾勒大致的轮廓,从而使接受者能够超越现实的域限而用想象来填充视觉意象的空白处,获得最大的审美效果。有时甚至连人物五官都不画出,以貌取神,意境深远,像《阿宝赤膊》《爸爸还不来》《绞面》等即如此。类乎画风,用词俭省,写人状物以细节带出意境也是丰子恺惯常的描写手法。如,有一段写弘一法师的文字:“我危坐在旁,细看弘一师神色颇好……我只管低头而唯唯,同时俯了眼窥见他那绊着草鞋带的细长而秀白的足趾,起了异常的感觉。”这里细长秀白的绊了草鞋带的足趾是一个特写,它是弘一大师曾经的少爷时代,留学时代,教师时代和现在的出家生活的见证。无论是绊了草鞋带之前或是之后,那是一双注定要寻找生命真谛的足。丰子恺用“异常的感觉”,给画面留出了虚白,给具象注入了微妙的心绪,使文字平添了空灵渺远的气象。“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评说的是丰子恺的漫画,却也是其随笔语言风格的真实写照。
  除了对整体构图和细节描写的各有侧重之外,丰子恺也颇注重散文语言描写的动感。他在《作客者言》中对那虚伪客套的待客之道曾作过如下描述:“……望见主人缓步地从里面的廊下走出来。走到望得见我的时候,他的缓步忽然改为趋步,拱起双手,口中高呼‘劳驾,劳驾!’一步紧一步向我赶将过来,其势急不可挡……”待赶到客人身边,“只是连连地拱手,弯腰,几乎要拜倒在地。我也只得模仿他拱手,弯腰,弯到几乎拜倒在地,作为相当的答礼。”此处是仅一幅漫画恐描之不足的连续性画面,如笔墨洗练的连环漫画,注重的是动作描写,主客的颜面全然不见,但双方脸上肌肉的僵硬抖颤通过读者的想象跃然于眼前,把主人虚伪的迎客待客礼节和客人的尴尬情状摹写得淋漓尽致,从而比漫画更富有动感效果,内涵的延展性也更突出,却又不失漫画的简洁精妙。这也是丰子恺散文语言的特有风格之一。
  家常似的素朴亲切
  朱光潜曾这样评价丰子恺的漫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其中“家常”二字不但道出了丰子恺漫画的特点,同样也是其散文语言的丰富源泉。丰子恺是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石门是古老的江南水乡集镇,盛产桑蚕丝绸。“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江南水乡生活的相对淳朴安定,家人们对丰家长孙的宠爱有加,以及自身对佛家精神的深刻领悟,使丰子恺的个性“于‘清’字之外又加上一个‘和’字”,“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淡泊的性格,加上家乡绵柔的吴侬软语使其散文语言虽缺了一种凌厉深刻,却多了几分素朴亲切。
  叶圣陶有一段关于丰子恺漫画的回忆:“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像佩弦一样怀念起江南、怀念起儿时来。”朱自清与叶圣陶生长于江苏,对丰子恺漫画中以独特笔法描绘的江南水乡情境自然比旁人感受更深切些。事实上,丰子恺随笔中那些回忆儿时和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篇章给人的亲切感并不输于漫画。读他的这类散文犹似在酒微醺、茶正浓时与人聊家常,说闲话,娓娓道来,诚挚蕴藉。
  儿时的游戏,家乡的饮食、节日,旧时的风俗、礼节,邻里乡亲的交往,是丰子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散文题材的渊薮,更是其散文语言素朴亲切特点形成的源头。他的《忆儿时》《忆弟》《取名》《学画回忆》《闲》《端阳忆旧》,以及创作于文革期间的《过年》《清明》《四轩柱》等散文,虽无精致细腻的描写和感人肺腑的抒情,却以浅白素朴的语言,绘写了回味无穷的家乡日常生活画面。创作于一九二七年的《忆儿时》一文中,作者回忆了儿时的三件旧事:“第一件是养蚕”,其乐在于走跳板,吃桑葚,看采茧、做丝,吃小食,以及“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细究文本,作者并未集中笔力对三件童年乐事作深入细致的描述,语言表述亦较散乱,串连全文的是绵远悠长的记忆的线。家常式的叙述方式和素朴的语言,恰如饭后茶余与家人友人叙谈时的语气。
  丰子恺散文语言所呈现的家常似的素朴亲切,除了源于他大量取材于日常生活,叙写旧事之外,还与其对家乡石门湾方言土白的偏爱有关。“他一生中虽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客居他乡,但一口乡音从未改变。……他喜欢用故乡土白与人交谈,他说:‘土白实在痛快,个个字入木三分,极细致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达得出。’”因此,他的散文时时于文白间夹杂江南水乡方言。笔者曾经对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卷二中有关方言的注释作了一个大概的统计,共计有八十多处,而且其中并未包括那些从字面看来就能理解意思的方言俗语。可见,在那样一个白话文尚未完全规范化的时代,用自己熟悉热爱的语言描写家乡的人事物景,那种源自内心的亲切感会不自觉地流泻于乡人素朴的语言中。
整理者:绝情谷&&2009年3月&& &&& 丰子恺笔下的《过年》
本号重在促进彼此滋长与自足。请点击题目下“落英缤纷”直接关注或添加公众号luoying1212121972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节。中国的普通大众,常常处在一种极端紧张又相当沉闷的精神状态之中。但是,与这外面世界的嘈乱迥然相异的一次创作活动,却在中国著名散文家、画家丰子恺的笔下展开了。当时,已经与画笔绝缘的丰子恺,又译成几部日本著名的古典著作。对过往的怀念,使年过七旬的老者,又挥动起他那支温婉灵动的笔,开始记叙那遥远的童年生活和家乡的情景。这一写就是三年,到1974年方完成,计得33篇。这些文字,完全脱开当时强行推行的什么“三突出”之类写作时风,展现出一派应心随笔、意趣天成的丰子恺本色。后来人们在反思过程中,对“文革”时期的文艺进行了透彻的批判,但丰子恺用心血孕育的这束奇葩,却昭示出人类精神不息的光亮;是可以置于任何时期而同样鲜丽、灿烂的艺术珍品。这33篇随笔,字数多不长,短的不过千字,稍长些的也不过两千来字,可是,有一篇回忆《过年》的文章,却长达四五千字,可见作者深切的印象和悠长的情绪。从丰子恺笔下我们可知,旧时过年(春节),并非如现在,只集中在三两天,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旧历的 腊月十五,丰子恺老家浙江崇德县(今名崇福)一带,各户的雇工就要停业,准备回家了。店铺主人,也要置一桌酒菜,表示答谢,为雇工送行,算是提前举办的年酒。按旧例桌上有一只全鸡。不过,这鸡头对着谁,可不吉利:明年你就被免职了。丰子恺家当时开的是染坊,店的规模小,雇的几个人都是长年合作的,极少变动,大家倒并不顾虑被辞。可在摆放时,仍得当心,尽量将鸡头对着空位上。丰子恺笔下的《过年》 第二天,一般的小作坊便停业了。接下来是还账收账。当时人们不宽裕,许多交易买卖,都可以赊欠,可是,到了年关,通常是要把账还清的。收账的,通常是管账先生。有时收账,乡下人手头紧张,就以米或鸡抵偿,所以,交到柜上的不仅是银圆,还有这些实物,收账人得辛苦背回。当然,店主也不能亏待他们,每天的夜饭,是有酒有肉的。腊月二十起,各家在忙碌做吃年夜饭时,街上便有人“嘭、嘭”敲着竹筒,口中叫着“寒天腊月,火烛小心!柴间灰堆,灶前灶后,前门闩闩,后门关关……”大约有鉴于年关常失火的情况,所以特别有人出来提醒。但是,丰子恺家乡一带老百姓,却不十分担心似的。因为有传说:明代刘伯温为这一带造了一条石门槛,这门槛之内,是永无火灾的。腊月二十三,是送灶君菩萨的日子。当天,家家煮红豆糯米饭,先供一大碗给灶君。黄昏时,由大人领着,大家一块到灶前跪拜。之后将灶君神像请下来,嘴上用糖塌饼粘上(怕说出人家的恶事),然后放进红绿纸张糊成的灶轿里,拿出烧化。之后又烧菜吃酒,因为没有了灶君先嗅吸香气,人们一定要说这酒菜味道最好。这种逢场作乐,孩子们是最快乐的。
二十七这一夜,是个盛典。吃过夜饭,就要祭年菩萨。祭桌上有猪头、全鸡、大鱼大肉等祭品。叫小孩子喜欢的,有祭盘上的红纸盖和“六神牌”画。这“六神牌”,共有六面,每版都有画好的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魁星等,色彩绚烂,造型生动。红纸盖上都是些剪出的吉利话:“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之类。丰子恺当时就喜爱这些东西。到晚年,他还认为这可做他与美术有缘的证据。二十七祭年菩萨之后,孩子们便相约着出去买花炮回来放。这花炮的名字,听起来就那么惹人: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孩子们总把鞭炮一个个拆下来,拿在手上,或用个东西盖住,“砰”的一声,闷声闷气,连盖的东西也一并炸飞……丰子恺当时还记有一种情形,在今天几乎不见了。即有些欠账户,到了二十七、八这几天,异常着急。有些人账还不上,便逃到别处去躲。当时就流传下几句顺口溜:“廿七、廿八活急杀,廿九、三十勿有拉,初一、初二扮睹客,你没铜钱我有拉。”“勿有拉”即“不在家”,逃账去了。可到了初一,便不能讨债了。欠债的人,此时就算慷慨大方,旁人也无可奈何。到了年三十,人们通常是准备通宵不眠的。丰子恺家乡一带的孩子,当天有一种叫“泼留”的东西吃。所谓“泼留”,即将糯米谷子,放进热镬子里炒。到了一定温度,糯谷就开始爆裂,此时便须用箬帽盖上,不然就会崩得散在地上。炒好之后,须将崩膨胀的米花与谷皮分开,大人小孩一起动手,叫“拣泼留”。这泼留,是在有人拜年时,加上甜汤给客人吃的。可在拣泼留时,孩子却边拣边吃。此时又香又热,“滋味实在好极了”。丰子恺家乡一带,还有“吃串”一景。当时没有钞票,只有银洋、铜板、铜钱。铜钱较小,不易收拾,便用绳串起来,一百枚一串。但还账或收账时,难以一一数来,小孩子便乘机将绳头解开,一串里取出三四文来,然后把96、97甚至92、93文钱拿去还账。因为收账还账都如此,总体可以扯平,人们虽然能够看出,却并不计较。小孩子有了这二三或五六文钱,却高兴了。五文可以买一包花生,两文买两块油煎豆腐干。嘴里随时可以香喷喷的。当晚要给孩子压岁钱,这是至今也不免的习俗。这压岁钱,大人用红纸包好,交给孩子。孩子希奇,晚上睡觉便放在枕边。睡一夜,便可以花销了。“压岁钱”,是贫困时期孩子们记忆最深的事物之一。丰子恺还曾为此画过一幅漫画。这漫画,是由周作人的一组诗引发的。1950年,周作人在上海《亦报》发表一组《儿童杂事诗》。其中有一首《压岁钱》: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枕头边。大街玩具商量买,先要金鱼三脚蟾。丰子恺配的画面上,就是孩子们第二天用压岁钱买玩具的情景。虽简单两个人物,可快乐的场面,却形神毕露。据丰子恺的记述,他的家乡还有一出滑稽戏:“毛糙纸揩窪。”“窪”即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在另一个人嘴上搽一下。其中含义是,你过去一年里,说过些不祥的话,如“要死”之类,用此纸一搽,便算过去。人们大都不乐意被糙纸揩,因为那样一来,就好像嘴成了屁股。手拿糙纸的人便千方百计,总出人意料地突然一击,便会有人被抹上。这时,大人孩子,笑声喊声,充满整个堂厅。过年,似乎就可以开一点略微谐谑的玩笑,以增加大家的快乐。大年初一清早,大家便开始拜年。因为是新年,几乎所有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男子要穿靴帽袍套,青年妇女头上更须戴珠花。孩子们拜天拜地,拜各种神、祖宗,然后拜长辈,一一拜去,图个吉利喜庆。这幅场景,最足显新年特点,所以丰子恺也有图为它留影。这里仍是配周作人的一首小诗《新年》: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丰子恺的画,是孩子给老人拜年的情形。孩子带有不经意和喜庆,老人则花衣新装,脸上的笑,是由衷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典型状态。年初一的大街,男女老幼,熙熙攘攘。下酒馆、买年画、推牌九、押宝……这几天,不禁赌。正月初四这天,是接财神的日子。有意思的是,越是贫寒人家,接财神的排场就摆得越大而体面。其中反映人的心情,也颇能理解。正月十五,过元宵节。这一天虽为大年,可实际只是买些兔子灯、蝴蝶灯之类,在孩子心目中,是远没有腊月和正月初几那几天热闹的。丰子恺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十分压抑的气氛中,珍贵回忆的,却是儿时过年的热闹而愉快的场景。这也许并非一种心理抚慰,也是一种生命光亮的追求。这批包括《过年》在内的随笔写成后的第二年(1975年),丰子恺先生辞世。那么,这也是他人生回顾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叹唱了。春节,在中国旧历中,是大地春回的标志。它意味着旧的过去和新的开始,蕴涵自然丰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的位置异常重要,也许正基于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应该是我们透过丰子恺先生文与画能够深入体会感受的。 附:作家简介——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春天团队—全网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团队,一直致力于人性心理研究,圆桌会议发起者。如交流可加春天个人微信号:luoying1213,朋友圈也有内容分享。
点击展开全文
滋长与自足,心理爱好者学习、自助、分享的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子恺的漫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