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公的封号是由于孔子像的46代孙她的名字叫什么名字有哪位皇帝在哪一年是赐封

人人一亩田有机农庄欢迎您! |
热搜:&&& &&& & & & &
365厨房首页
人人一亩田主产
365全球厨房
农庄的故事
当前位置: > > >
> 衍圣公世袭表<div cl
衍圣公世袭表<div cl
百科名片 &&衍圣公 孔子 衍圣公世袭表是“衍圣公”封号传承的记录,记录了从第66代孔子后裔被封为衍圣公后至清末的所有记录。
目录简介基础简介秦朝最早加封孔子后裔宋仁宗南宗北宗的分裂清政府承认末代衍圣公衍圣公世袭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末代衍圣公总述书法孔德成展开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当时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生于1920年的孔德成先生,便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祭祀官。2008年,伴随着孔德成先生的去世,“衍圣公”也就划上了句号。  史载最早对孔子后裔的加封始于秦朝,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行郡县,曾“观礼于鲁”(《水经注·泗水》),因孔子九代孙孔鲋精通六艺,被秦始皇召封为鲁之文通君。后因秦下令焚书,孔鲋藏《论语》、《尚书》、《孝经》等于孔子旧宅壁中,走隐嵩阳,教授弟子。陈涉起事,“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孔鲋字甲)为陈王博士,卒于涉(陈胜)俱死”(《史记·儒林列传》)。孔鲋最后死在了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军中。  秦始皇所封文通君,仅仅是名誉上的称号,并非祭祀孔子的专事封号。专主孔子祀事的封号是从西汉开始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孔鲋之弟)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惠帝时征为博士,迁长沙太傅。昭帝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博士,宣帝时为高密相。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拜孔霸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以所食邑奉孔子祀。并赐黄金二百斤,宅一区,户籍迁往长安。“霸为人谦退,尝称禄位太过,何德以堪之。上欲之相位,霸让至三、四,上知其诚乃止,以是敬之,赏赐甚厚”(《孔氏族庭广记》·金·孔元措撰),元帝批准了孔霸的请求,为祀孔子,将其长子户籍由长安迁回曲阜。孔霸七十二岁卒,元帝素服亲临吊丧,赐东园秘器钱帛,谥曰烈君。汉成帝时由孔霸长子孔福袭封关内侯。这是孔子后裔爵位世袭的开始。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经过了五代梁唐晋汉周的朝廷轮替更换,宋太祖深感政治斗争的现实无情,为稳定政局需要,在赵匡胤登基伊始,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  衍圣公的封号开始于宋仁宗。公元1039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获授国子监主薄,6年后,改封为衍圣公。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改封四十七代孙孔若蒙为奉圣公,专主祀事,不预他职,遇郊祀大礼,赴阙陪位。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坐事废封,改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死后,仍以孔若蒙之子孔端友袭封。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复改封孔端友为衍圣公。至此以后,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先后沿续了八百多年。  也是从孔端友以后,由于宋金元三朝并起纷争,使得孔子后裔册封出现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后期,女真族南下,赵构渡江于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随高宗南迁,遂寓于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为南宗。其后南宗袭封衍圣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等人。  宋廷南迁后,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于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庙祀事。伪齐政权被推翻后,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继封孔璠为衍圣公,其后有孔拯、孔、孔元措等袭封衍圣公,是为北宗。  后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京,曲阜孔庙则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领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样,宋金元三朝并起,各有一个衍圣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蒙古骑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圣公孔元措被元政权所得,仍封孔元措为衍圣公,而改封孔之全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无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孙子孔浈为嗣。孔浈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后来,元政权先前所封衍圣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书皇帝,言孔浈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儿子孔之固侧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驱口李氏,孔浈曾随李氏姓李,不可为孔氏宗。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衍圣公封号。其后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任命新的衍圣公。南宋灭亡后,宋所封衍圣公五十三世孙孔洙归元。元朝统一,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访查孔子后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师,孔洙让位于曲阜宗子,忽必烈对孔洙大加赏识曰:乃真圣人后也。于是命孔洙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赐护持林庙玺书,免去衍圣公封号。  此时,南北宗的衍圣公均被免职,十余年后,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长子孔治权奉祀事三十余年而奉诏袭封衍圣公。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双宗并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书皇帝,说孔治之子孔思诚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调查,并亲取孔氏族谱查考,确定宗子继承人应该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诚均为四十六代孔宗愿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孙,孔思晦是五十代孙孔拂长子孔元孝的嫡长孙,孔思诚是孔元孝次子孔元用的嫡长孙,因此,元仁宗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罢黜孔思诚而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并授阶为中议大夫,列正四品。  入清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  衍圣公与朝廷的密切关系,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乾隆皇帝曾多次来曲阜,并颁御书“与天地参”、“时中立极”、“化成悠久”等匾额,重建棂星门,易木为石。对于乾隆与孔府的关系密切,多有猜测,包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的一品夫人于氏,定与乾隆关系密切,孔府盛传于氏为乾隆之女。根据有关史料考证,当为乾隆义女而官臣于敏忠的女儿。后于道光年间于孔府东路建有于氏的祭祀专祠沐恩堂。于敏忠被罢官后,其后裔也多寄居孔府。  清代衍圣公倍受皇恩,直到清末,七十六代衍圣公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时,又赏戴双眼花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孔令贻又赏穿带嗉貂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下令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贤哲后裔所受清代的荣典一切照旧,颁给衍圣公孔令贻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孔令贻于1919年病逝北京,1920年二月其遗腹子孔德成出生,四月大总统令孔德成袭封衍圣公。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免除。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的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为利用,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了。  世系 姓名 字 封袭 备注  46代 孔宗愿 子庄 宋宝元二年(1039年)袭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衍圣公   47代 孔若蒙 公明 宋熙宁元年(1068年)袭衍圣公,元祐元年(1086年)改封奉圣公,授承奉郎,后废   孔若虚 公实 宋元符元年(1098年) 袭奉圣公 若蒙之弟  48代 孔端友 子交 宋崇宁三年(1104年) 复封衍圣公 1128年南下  49代 孔玠 锡老 宋绍兴二年(1132年) 袭衍圣公 南宗  孔璠 文老 齐阜昌四年(1133年) 权袭封衍圣公,金天眷三年(1140年)封衍圣公,未袭,1140年卒 北宗,端友之侄  50代 孔搢 季绅 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袭衍圣公 南宗  孔拯 元济 金皇统二年(1142年)袭衍圣公、授文林郎 北宗,无后  孔摠 元会 金大定三年(1163年)袭衍圣公,兼曲阜令 北宗,拯之弟  51代 孔文远 绍先 宋绍熙四年(1193年) 袭衍圣公 南宗  孔元措 梦得 金明昌二年(1191年) 袭衍圣公,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封衍圣公 北宗,随金迁汴京,无后  孔元用 俊卿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封衍圣公 元措之族兄  52代 孔万春 耆年 宋宝庆二年(1226年)袭衍圣公 南宗  孔之全 工叔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封衍圣公,太宗五年罢,专任曲阜县令 北宗  53代 孔洙 景清 宋绍定四年(1231年)袭衍圣公,1282年让位 南宗  孔浈 昭度 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袭衍圣公,次年免 北宗,元措传其弟之孙  孔治 世安 元元贞元年(1295年)封衍圣公 之全之子  54代孔思诚 元延祐二年(1315年)袭衍圣公,1316年罢 治之子  孔思晦 明道 元延祐三年(1316年)封衍圣公   55代 孔克坚 元至元六年(1340年)袭衍圣公   56代 孔希学 士行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袭衍圣公,明洪武元年(1368年)封衍圣公  57代 孔讷 言伯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衍圣公 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  58代 孔公鉴 昭文 明建文二年(1400年)袭衍圣公   59代 孔彦缙 朝绅 明永乐八年(1410年)袭衍圣公   60代 孔承庆 永祚 早卒,明景泰六年(1455年)追赠衍圣公   61代 孔宏绪 以敬 明景泰六年(1455年)袭衍圣公   孔宏泰 以和 明成化六年(1470年)袭衍圣公 宏绪之弟  62代 孔闻韶 知德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袭衍圣公 宏绪之子  63代 孔贞斡 用济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袭衍圣公   64代孔尚贤 象之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衍圣公   65代 孔衍植 懋甲 明天启元年(1621年)袭衍圣公,  清顺治元年(1644年)封衍圣公 尚贤堂弟之子  66代 孔兴燮 起吕 清顺治五年(1648年)袭衍圣公   67代 孔毓圻 钟在 清康熙六年(1667年)袭衍圣公   68代孔传铎 振路 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衍圣公   69代 孔继濩 体和 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赠衍圣公   70代孔广綮 京立 清雍正九年(1731年)袭衍圣公   71代孔昭焕 显文 清乾隆九年(1744年)袭衍圣公   72代孔宪培 养元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袭衍圣公   73代孔庆镕 陶甫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袭衍圣公 宪培堂侄  74代 孔繁灏 文渊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袭衍圣公   75代 孔祥珂 觐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袭衍圣公   76代 孔令贻 清光绪三年(1877年) 袭衍圣公,民国1914年封衍圣公   77代孔德成 玉汝 1920年袭衍圣公,1935年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  自汉代尊孔始,孔子后裔的封爵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地位的不断抬高而晋升,由“君”到“侯”又到“公”。宋仁宗二年(1055),孔子嫡长孙封号由“文宣公” 改为“衍圣公”,官居一品,为文官之首。这一封号一直沿袭了近九百年,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是最后一代“衍圣公”。1935年蒋介石将孔德成的衍圣公爵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书法是衍圣公的必修课,据说他十二三岁时即能为人写对子。有文章说他早年从二王入手,后转颜体及北魏张猛龙碑,有较深的功底。在前几年的拍卖会上,我依稀见过他的几件书作,多是篆书,工整有余。而此件,则很有流畅之感。  这封信应是写给一位长者的,向他请辞一个会议。行文老成,像是出自德高望重的老者之手。此信没有落具体的年款。孔德成生于1920年,1949年离开大陆时还不到三十岁。他写此信应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当然衍圣公这个位置,也不是好坐的。可怜了这位故作老成持重的青春少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然后从民国到建国,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德成生于民国时期,经历了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阶段,随着尊孔反孔的反复,他的命运也时起时落。  孔德成是个遗腹子,他是在老衍圣公孔令贻逝世以后才降临人世的。1919年,孔令贻自觉不久于人世,便向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呈文,提出侧室王氏已怀孕五月,倘若生男则当继承公爵封号。衍圣公继承权的问题,在当时是个天大的事情,内务部当时就要求孔府就王姨太是否确实怀孕,开具一系列的证明。同时,曲阜的族人也开始了一场紧张而激烈的争嗣战,大宗户纷纷登场,各不相让。最后经过官府斡旋,达成协议,如生女孩,继承权则由最近支五凝里的孔德呸继承。  正月初四,王姨太临产。产房之外,北洋政府派军把守,府内各处也都设岗。孔府本家中众多年长的老太太则集中到产房内监产,以防“狸猫换太子”。孔德成就是在这样戒备森严的气氛中诞生的。  王姨太是偏房,她叫王宝翠,原是个丫环。她给孔令贻生了二女一子。不过,在生下孔德成17天后,她也就离奇死去了,终年只有25岁。在参观孔府时,导游悄悄告诉我们,曲阜民间认为王氏是被大夫人陶氏害死的。豪门自古多恩怨,信然。今天孔府一间寝房内,还挂着王氏的一张照片,每个参观的人在导游的怂恿下都会踮起脚透过玻璃窗看一看,好像在看一个写在时尚画报上的明星艳事。  孔府的导游一定要说的还有孔德成的婚礼。日,孔德成与孙琪芳结婚,这年孔德成17岁,孙琪芳18岁。孙琪芳是清朝礼部尚书孙家鼐的孙女。孙家鼐与翁同均是光绪帝的老师。  据孔府档案记载,孔德成结婚款子不足,请示当时的省主席韩复榘,韩批示将修孔庙的捐款支出四千元为费用。韩复榘虽是粗人,但对圣人之后还是很尊敬的。1937 年,日军侵入华北,危及山东。蒋介石急电韩复榘退出山东时一定要带着孔德成。韩当即命令二十一师师长孙桐萱,马上带着孔德成南下。  1938年,孔德成内迁汉口。1945年,日本投降后,孔德成随同国民政府迁往南京。1947年3月,曾回曲阜祭扫林庙,旋即返回南京。1948年3月至美国游学。1949年3月,他从美国返回,辗转至香港、澳门、广州。4月离开大陆,东渡台湾。在台湾曾任考试院院长等职。  孔德成今仍健在,不过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去年9月28日台北举行祭孔大典,他还在人的搀扶下,担任奉祀官。  孔德成与孙琪芳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居美国,女儿嫁了一老外。不知这些旅居海外的孔门子孙尚能读《论语》乎?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人人一亩田
WebFarmer 1.0 版权所有 & 上海谦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沪 ICP 备 号)
成功添加到购物车
目前选购商品共3件 合计:¥0.00元
添加到购物车
正在添加到购物车……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孔子后裔的繁衍与兴衰史
&昨天开始我陪同日本改革新党主席荒井广幸议员、松下新平议员等日中韩经贸协会代表团访问安徽。因青岛机场塔台迟迟不给天津航空的班机起飞指令,致使飞机晚点一个半小时,让孔氏宗亲们在机场等了很长时间。
一进合肥就飞奔至合肥最好的水上饭店,据说当年江泽民总书记曾经在这里宴请国外宾。一个大饭店,就吃我们一大桌,每天就一桌客人,可想而知是多么豪华的饭店。宴请单位是: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安徽分会。会长孔祥云、副会长孔令发等宗亲十几人出席,让我格外激动。自打去年在安徽孔氏宗亲联谊会演讲过后,以至于亲人们紧密交往,就在本月初,在日本迎来一孔令发为首的代表团,他的访日取得巨大成功。
下面我谈谈孔子的后裔的繁衍和历代名人:
从孔子至今,2560年过去了,孔姓宗族传承了80多代。大体的发展情况是,孔子之后的数代多次出现单传情形,人口增长缓慢。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在曲阜的孔族后裔尚不足10户,外迁的数量极少。五代后梁时期,经历过“孔末乱孔”的劫难,族人存世更少。到宋代以后,族人繁衍大幅度增长,到清朝末年,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达数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增多。
&值得孔姓族人骄傲的是,在这样跨度漫长的年代中,宗族的血脉流传一直清晰可考,这在世界各国都极为罕见。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七世单传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七世单传
孔子裔孙中多次出现单传的情况,孔子之后,就是一连七世单传。孔子与夫人亓官氏生有一个儿子,名叫孔鲤(公元前532年——公元前482年)。
&字伯鱼。在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寻求政治前途的14年中,他大部分时间是跟着孔子,习书学礼,并悉心照顾父亲的起居。成年后,鲁哀公曾召他出仕,他托疾未仕,继续跟在父亲身边。可惜的是,他只活了50岁,就先于孔子而死,未能有所建树。
孔伋(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孔鲤之子,字子思,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战国初年。他是孔子后裔中第一个继承衣钵,在思想史上做出成绩的人。《中庸》一书相传即是他的著作,被后世儒学列为“四书”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孔伋年幼时,孔子虽然还在世,但并没有亲随孔子受业。孔子去世后,他受业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继而将其中的中庸思想作了继承和发扬,把“中庸”从“执中用两”的方法论层次提升到了世界观的高度,他也因此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对其思想学说进行融合并有所发展,更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后世一般将孔伋和孟子两人所创立的思想派别,称为“思孟学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伋有著作23篇,可惜大都散佚。
&孔子第四代,字子上。他秉承先祖遗志,注重修身养志,精心治学,又淡泊达观。齐威王曾慕其高名两度召他为齐相,都未接受。
& & 五代孔求
&字子家。他的情形和孔白相仿,楚王多次敦促出仕,都没有应召。
& & 六代孔箕
&字子京。与父祖不同的是,他曾在魏国为相,有贤能之名。
& & 七代孔穿
&字子高。他一生主要在齐、赵、魏三国度过,曾在赵平原君府上与以善辩闻名诸侯间的公孙龙辩论“坚白异同”之论,在古代逻辑史上演了精彩的一幕。他著书12篇,总称《谰言》。
& & 八代孔谦
&字子慎。当时正值战国七雄并立、争霸正酣之际,他曾在魏、赵两国为相,一方面向魏、赵、韩等国执政者宣扬儒家的政治主张,要求他们“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一方面极力协调小国间的关系,以期共抗强秦,开战国时期“连横合纵”之先声。
上面一连七代均为单传,孔谦生有三子,他们是:孔鲋、孔腾、孔树。
九代三人当中,孔鲋生于战国末期,自幼熟习经史,精通六艺,成年后则“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他被封为鲁国文通君,拜为少傅。大概受了其父孔谦合纵抗秦主张的影响,他对秦朝的暴虐也是持反对态度。秦嬴政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采纳宰相李斯的意见,欲要焚书坑儒。消息传出,孔鲋和家人一起将家中历代保存的《论语》《孝经》《尚书》等古籍“藏之祖堂旧壁中”,自己随后隐居于嵩山,招收了百余名弟子设坛讲学。
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鲋经好友推荐,加入了农民军,陈胜拜为博士太傅之职。他积极上陈方略,议论事务,但时间一久便发现陈、吴二人难成大气,于是托病引退,回到老家。他的晚年,是将全副精力用在著述上面,利用专心搜求的先人事迹传闻和其他资料,完成著述21篇,书名《孔丛子》,这部书成为后世研究孔子及其后裔和早期儒学的重要文献。
孔鲋生子一,即孔随,字元路。但接下来的第十一、十二、十三这三代失考,第十四代为孔吉。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孔吉被封为殷绍嘉侯,后改封为宋公。孔吉之子名何齐,何齐之子为孔安,其后无嗣,这样,九代孔鲋传下来的这一支至此失传。
九代中的另外两支情况是:
& & 第三支孔树
&孔树之后,十代为孔聚,字子彦,因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芒砀有功,而被封为蓼侯。孔聚之子孔臧,在汉文帝时嗣封蓼侯,迁太常,历位九卿。十二、十三两代失考,第十四代为孔宣,孔宣以后绝嗣。
现在有谱可考的孔氏宗族,是孔子之后第九代的第二支孔腾的后代。其嫡传经第十代孔忠、十一代孔武,一直传到今天的八十代以后。
汉唐时期孔氏族人渐成规模
汉唐时期孔氏族人渐成规模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较高地位,是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在那以后,孔氏的嫡系后裔也渐渐得到朝廷恩宠,家族地位越来越高,以致曲阜的孔府在民间有“天下第一家”的美称。
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优礼孔裔,上面已述及始自汉高祖刘邦。孔子九代孙孔腾回到家乡曲阜,正是刘邦登基未久,汉高祖接受大臣建议,封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孔氏裔孙多数得以袭封候的爵位,就连庶裔中学有成就的也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孔氏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随着生存条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机会。此间一个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来的族裔由山东迁到河南及其许多省份,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职,其次是躲避较剧烈的社会动荡等。
&东汉时期外迁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会稽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受封下博亭候。孔扬的后代从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孔郁的另一支孔潜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职,后因避乱而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不久发展为当代地的望族,成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会稽孔”。在孔潜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国时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其孙孔恬为湘东太守,曾孙孔愉在西晋时任左仆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大多留居当地。
在唐代,有影响的孔氏郡望大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鲁国(今山东曲阜)、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阳(在今河南西南一带)。
唐代中后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孙孔璲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袭封褒圣侯,又晋为文宣公。天宝之乱时,他率家人寄居于宁陵,卒后即葬在那里。动乱之后,他的曾孙孔惟晊返归曲阜,袭封文宣公,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晊之弟孔惟时一支驻守。和他们同寓宁陵的还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的次子孔叹之子孔贤。这两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二十七代嫡孙孔乘的次子孔景进经四传,至孔颖达。其后代传至四十代孔绚,孔绚任丹阳令,其后遂历代居于河南丹阳,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阳派。
与孔绚同属孔颖达后代的四十代孔绩,在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临江)军事推官,其后历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临江派。
同时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迁、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当时的宰相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
在以后各代较有影响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代的中后期渐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称为鲁山派;三十八代孔瑛,居于湖南浏阳,称为浏阳派;三十八代孔时,居于河南郏县,称郏县派;三十九代孔温宪,居于湖南桂东,成为桂东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于广东岭南,成为岭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庐江做官,后来定居在那里,成为庐江派;四十二代孔桧,逃难至河南平阳,成为平阳派等。
汉朝的孔氏族裔中较有名气的有孔安国、孔宙、孔融等——
& & 孔安国
&字子国,是十一代嫡裔孔武之弟,为西汉著名经学家。他少时从申培学《诗》,从伏生习《尚书》,成为学识渊博的一代文人。他在文化史上更大的贡献在于对古文《尚书》的认定和传播。汉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时,孔氏族人曾在壁中得到多卷古本的《尚书》,这是九代孔鲋在秦王嬴政“焚书坑儒”之前偷藏进壁中的古籍,全部为古文体写成。这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他因此成为后世公认的“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据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在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时碰到问题,曾专门向他请教。
&是第十九代的著名人物。当时居于曲阜,袭封褒圣侯的为九代孔腾的后人孔曜,孔宙是九代孔树之孙、十一代孔臧的后代。孔宙,字季将,终生好学不倦,对《春秋》一书学有专成。他曾为元城令,当时泰山周围动乱不宁,他被擢为泰山都尉,上任后以文礼治政,数月之后地方大平。他死后,其故吏、门人为几年他的政绩,自筹经费,采名山之石,立碑传世,这就是书法史上的一座石碑——东汉的《孔宙碑》。此碑现存于曲阜孔庙东庑。
孔融(153年-208年)孔宙之子,字文举。《三字经》上的“融四岁,能让梨”,讲的就是他礼让兄长的故事。孔融16岁时,其兄孔褒的好友张俭因得罪当朝权宦而遭通缉,逃到他家。当时孔褒外出,孔融年少,见对方有为难之事,便一再追问,得知实情后,他把张俭藏于家中。后来被人检举,张俭逃走,官府把孔褒孔融捕走,兄弟二人争担罪名。其母也说自己作为家长,应对家中事情负责。这样,一家三人争死,孔融的名声也因此传遍全国。长大后,他曾任北海相,因此世称孔北海。他任北海相期间,尽管天下大乱,他仍十分重视教育,鼓励士人兴办学校,推行儒家学说。汉献帝建都许昌后,他任少府之职,后封太中大夫。他为人持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伦理相悖,议论朝政也毫无顾忌,惹得曹操对他耿耿于怀,终于借“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的罪名将他杀害。孔融还是汉末著名文学家,列“建安七子”之一,其作品经人辑录,成《孔北海集》,刘勰称其文“气盛于笔”,“诗文豪气直上”。宋代苏东坡在《孔北海赞并序》中盛赞他为:“人中龙”,并说:“文举在天,虽亡不死”。
&“会稽孔”中的二十九代孔琳之(369-423),字彦琳,博学多才,好文义,通音律,善草隶书。他在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为御史中丞、礼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个人不置产业,一生贫困。著有《孔琳之集》。
三十二代孔颖达,为二十七代孔乘次子的后代。他自幼熟习经书,博闻强记,隋炀帝大业初年中明经科举人,授河内博士。适值炀帝征召各郡名士宿儒至东都洛阳辩论,他舌战群儒,赢得桂冠。到唐初,他与杜如晦等人任文学馆学士,列“初唐十八学士”之一。他与魏征一起编写《隋书》,为太子李治撰《孝经章句》。为统一经义,规范科举取士,他与颜师古、王琰、司马才章一起编写了《五经正义》,成为有唐一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
三十七代孔巢父(?-784),字弱翁。唐冀州(今河北冀县)人。年轻时曾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徂徕山,世人有“竹溪六逸”之誉,曾为御史大夫等职。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前往劝说藩镇田悦、田悦从弟田绪归唐。后又往河中劝说李怀光归顺朝廷,不幸被李怀光部众所杀。
五代十国时期的“孔末乱孔”与“孔仁玉中兴”
五代十国时期的“孔末乱孔”与“孔仁玉中兴”
在四十二、四十三这两代,孔氏嫡裔又经历了一次子嗣单传的考验,而且这次更伴随着几分传奇色彩。
唐朝末年。随着朝廷政纲弛堕,社会动荡加剧。“文宣公”的孔子嫡裔渐遭冷落,宗族势力大减。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四十二代嫡孙孔光嗣失去了文宣公这一爵位,被任命为泗水主簿,这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官,俸薪菲薄,生活几乎与庶民无异,然而,孔府原有的各种户人和杂役仍留府中。在这帮杂役中,有一个专事洒扫的孔末,他本名叫刘末,进府当差时改为孔末。孔府在盛唐时期招进了许多杂役,但当时有个规矩,外姓人进府当差必须更改为孔姓。
孔光嗣生有一子,叫孔仁玉。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孔末在一个黑夜用刀杀死主人孔光嗣夫妇,抢得官印和令箭,准备乌鸦变凤凰,翻身做圣府的主人了。但第二天他召集起全府的杂役人员,对册点名完毕,他才恍然想起未见到孔府的小主人孔仁玉的踪影。经反复打听,得知他是在事发的当天被乳母张妈妈接到城外的家中去玩耍,一夜未归。于是,孔末急忙带人到孔林前张羊村的张妈妈家,一定要将圣人嫡裔斩草除根而后快。
出乎意料的是,来到张妈妈家,孔末却发现了两个9岁的男孩。本来,他知道小仁玉是个秃头,但站在他眼前的两个人竟是一模一样的秃头小子。原来,张妈妈的儿子年岁与孔仁玉相仿,也是秃头。此时,张妈妈见孔末心存恶意,为保存圣人血脉,将两个孩子领出来之前,已经让两个孩子互换了衣服。凶残的孔末误将张家小哥认作孔仁玉,从张家带出,到了僻静之处,也不多问,就把他杀掉了。此时的张妈妈满怀悲愤,把孔仁玉紧紧抱在怀里,下决心要把圣人之后养大成人。
从此以后,孔仁玉改名换姓,与张妈妈保持母子关系,在老人家的督促下发愤读书上进。而城内的孔府里,孔末则以圣裔的身份袭了爵,俨然孔府主人,府外的孔氏族人慑于他的势力,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十几年过去了,到了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孔仁玉经科举考试,晋升为太学生。他上书唐明宗,禀告自己家族遭受灾难经过及孔末的罪状。朝廷派人赴曲阜查实,将孔末正法,这样,孔府又回到了正宗孔氏嫡裔的手中。孔仁玉重新入住孔府,主持孔子祀事。两年后,他被封为文宣公,并任龚邱令。终于,几乎被贼子孔末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后世族人尊孔仁玉为“中兴祖”,并在府内专设“报本堂”,历代奉祀。
完成为父母复仇及为家族正本清源大任后,孔仁玉为报答张妈妈舍子相救及养育之恩,正式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并奏请朝廷批准。孔府中人称张妈妈为“张姥姥”,孔仁玉赠给张姥姥一柄楷木雕刻龙头拐杖,并规定府中人如有不敬,老人可以用它进行管教。此后。这柄拐杖就一直由张家的长房儿媳一代代继承下去。张姥姥死后,衍圣公专门在城外张羊村封了一片树林作为坟地,叫作“张家林”。另外,在孔林里面,历代衍圣公到孔林子祭祀中兴祖孔仁玉时,要有张家嫡孙二人前往陪祭,有时还委托张家代衍圣公本人去林内扫墓。直到20世纪初,77代衍圣公孔德成之后,张羊村的“张姥姥”的家人还与孔府保持着来往。
四十三代孔仁玉生有4子,分别是孔宜、孔宪、孔冕、孔勖。其中,孔宪两传失传,孔冕一传失传,孔宜和孔勖的后代繁衍甚众。孔宜生有二子:孔延世、孔延泽,孔延世传至四十六代孔圣佑而绝嗣;孔勖生有三子,其中长子孔道辅生有二子。这样,到四十六代时,由“中兴祖”嫡裔孔仁玉一脉传下来的有五支子孙,他们各有职衔,后人依其职衔称为“五位”——
孔圣佑(绝嗣)
袭封衍圣公, &
位居中散大夫, &称中散位
位居刑部侍郎, &称侍郎位
位居太子中舍, &称中舍位
位居国子监博士,称博士位
&至元初时,在曲阜居住的中兴祖的后裔已扩展为20家,后世称为“孔氏二十派”;至元末明初,又续分为六十支,后世称为“孔氏六十户”。
宋元时期的南宗与北宗
宋元时期的南宗与北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当时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建炎二年(1228年)金兵继续南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十一月举行郊祀,召衍圣公参加祀典。此时曲阜的衍圣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与从父孔传(原名孔若古)奉诏赴扬州。
一年后,金兵气势弥盛,高宗君臣渡江逃至临安(今属浙江杭州),孔端友、孔传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到杭州后,孔端友上书高宗痛诉离祖别家之苦,请求赐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驾南渡。遂颁旨赐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的南宗,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时候,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向四方不断扩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时,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从父孔传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孔端植为湖广通于令,孔端隐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为大理寺评事,孔端恩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还得以按人口计量赐田,免于租税,以其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孔氏族人衣食用费,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礼。
&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赐以恩宠。赐予田地之外,又于宝佑元年(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请,拨银三十六万缗,命仿曲阜孔庙之制,在衢州东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庙。当时,此处为“城中胜地,堤岸交错,岛屿萦回,士夫别墅,楼阁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该庙毁于战火。
在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祀。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其后伪齐政权垮台,金熙宗于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时期,北宗袭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浈等人。
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宝庆元年(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族政权占领曲阜后,亦承认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这样,在同一个时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元太宗五年(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县令并子孙世袭,不再与衍圣公职位有关联。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应只有一个衍圣公正统世袭皇封,按照“大宗之法”,应由孔子嫡传后裔——此时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元世祖采纳其说,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让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诏入京,对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又堂有老母,实不忍弃离衢州祖庙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与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请准予南还衢州奉养老母。元世祖对此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遵其所请,免去“衍圣公”称号,改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事。从此南宋失去了世袭衍圣公的爵号,逐渐衰落下去。不仅祭田重课租税,家庙亦难有余力修葺,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均大不如前,族人亦难入仕途,只能做些书院山长、儒学提举之类的学官。
南、北宗衍圣公并立于世的局面看似解决了,然而问题并未能简单地解决。原因是北宋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年老无子,将其弟孔元宏之孙孔浈继嗣。孔浈为侧室所生,嫡母任氏性妒,孔浈的生母被迫带着他改嫁,他随继父改为李姓。长大之后,孔浈方由孔元措领回家中抚养。孔元措死后,孔浈于元宪宗元年(1251年)袭封衍圣公,但他整日喜好的是游玩嬉戏,并不认真躬行祀事,引起族人的不满。元前袭封衍圣公的孔之全之子孔治率族人上书皇帝,秉明孔浈并非孔子嫡裔,实为庶裔之子改嫁他姓,不具备承祭先圣资格。次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的衍圣公封号,但直到元成宗元年(1295年)才另封孔治为衍圣公,其间北宗的衍圣公封号中断达43年之久。上面所说的南宗让位于北宗是在1282年,也就是说,继宋金时期三位衍圣公鼎立之后,孔氏宗族史上又出现了13年没有人在位的情况。
北宋的孔治死后,其子孔思诚袭爵。元延佑二年(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书朝廷,称孔思诚为庶支,请求另立正支孔思晦袭封。元仁宗亲取孔氏谱牒查考,终于罢免孔思诚,下诏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
这个时期,“中兴祖”孔仁玉的后人除外迁者外,在曲阜居住的传至五十三代,已由先前的“孔氏五位”,扩展为二十家,后世称之为“孔氏二十派”。他们是——
袭封位六派: &
袭封位 & &
& &孔端友(南迁)
&孔若虚(绝嗣) &
&孔浣(第一派)
&孔沂(第二派)
&孔潾(第三派)
&孔治(第四派)
&孔澄(第五派)
&孔济(第六派)
中散位三派: & &
中散位 & &
&孔淙(第七派)
&孔涖(第八派)
&孔演(第九派)
侍郎位三派:
孔宗翰侍郎位 & &
&孔淑(第十派)
&孔泗(第十一派)
&孔滨(第十二派)
中舍位一派:
孔宗寿中舍位 & &
& &孔滋(第十三派)
博士位七派:
孔宗彀博士位 & &
&孔浩(第十四派)
&孔淋(第十五派)
&孔汭(第十六派)
&孔洵(第十七派)
&孔濞(第十八派)
&孔泾(第十九派)
&孔灨(第二十派)
宋元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在衍圣公之位的孔氏嫡裔难有多少作为,孔氏名人多出于庶裔当中。
&(985——1039年)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当时,曾有大蛇出现在天庆观真武殿中,众人以为它是神物,州将率官属前往祝拜。道辅则大步上前,用手中的笏版击碎蛇首,大蛇立即丧命。众人睹其勇武,大惊,他因而名声大振。曾受命出使契丹,在契丹宴使者席上,他厉声怒斥,契丹首领连连赔罪,此后再也不敢侮慢汉使。
&生卒年不详,字周翰,为孔道辅之子,孔子四十六代孙。进士第后任仙源县(今曲阜市)知县。他以恩服族人,治理有方,司马光上表推荐,迁太常博士,后知虔州。宋哲宗初年,又得司马光推举,先后迁人司农少卿、鸿胪卿。他深感孔氏宗谱以前只载大宗,而遗支庶,因此倡议为敦厚族谊,将嫡庶各支合而修之,编成《孔氏宗谱》《阙里世系》。
孔文仲(1038——1088年)字经父,新淦(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七代孙。生性耿直,寡言笑,刻苦自励,学识渊博。举进士时,其文深得考官称赞。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罢官。他死后,苏轼扶其棺柩而叹息道:“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功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其著作有《孔文仲文集》五十卷。
&生卒年月不详,字义甫,孔子四十七代孙。孔文仲弟。自幼好学不辍,知识渊博。登进士第后,任秘书丞、集贤校理等职。为人刚直,仕途坎坷,一生曾多次被贬罢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他与其兄孔文仲、孔武仲三人俱有文名,黄庭坚在论及元佑人才时,称“二苏(指苏轼、苏辙、)联壁,三孔(指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分鼎”。
&生卒年月不详,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溪,孔子四十七代孙。南宋建炎年间,随衍圣公孔端友南渡,寓居衢州。曾出仕,先后知邠州、陕州。他博览群书,精于易学,著有《东家杂记》《白孔六帖》。
孔思晦(1267——1333年)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代孙,元仁宗时袭衍圣公,主孔子祀事,必竭诚而为,恪尽职守。他读书讲求义理,不拘泥于词章。他曾编修孔氏谱牒,刻宗谱于石,以垂永久。这座孔氏宗谱碑现存于孔庙东路的家庙院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家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