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是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库考试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库考试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库​考​试​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4期
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
【摘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创了截然不同于历史上和当代世界其它曾经处于和正在处于分裂或分治状态的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之新道路、新模式,充分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性优势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D618【正文快照】: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创了截然不同于历史上和当代世界其它曾经处于和正在处于分裂或分治状态的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之新道路、新模式,充分显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丰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胡子京;;[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陈明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包仕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王浩斌;;[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孙显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汪谦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郝敬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汪青松;;[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朱兰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施光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李明娥;;[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王东;;[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浩雷;;[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吴东莞;;[A];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论文集(中文部分)[C];2007年
孔令举;;[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倪宏志;;[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秦宣;;[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李雅儒;;[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成林萍;;[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玉英;[D];苏州大学;2010年
陈春常;[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龙秀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霍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宋桂霞;[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韩艳涛;[D];南开大学;2010年
郑林华;[D];南开大学;2010年
代俊兰;[D];南开大学;2010年
靳书君;[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李晨光;[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许春艳;[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杜红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姚士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李国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晓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秦晓宇;[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唐莲花;[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闫娜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云云;刘诚;周其卫;;[J];理论学刊;2011年07期
黄薇;;[J];统一论坛;2011年03期
闫志民;;[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姚君如;翌易;;[J];探索与争鸣;2011年06期
骆凡;张宏微;;[J];统一论坛;2011年03期
;[J];求知;2007年07期
战莉;;[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范春燕;;[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7期
吴仁宝;;[J];群众;2011年07期
燕凌;;[J];红旗文稿;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阎志民;;[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杨长鑫;;[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吴桂芳;;[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罗文东;;[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张艳涛;;[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陈志尚;;[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张保均;;[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桂珍;桑维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肖枫;;[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陈保健;;[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魏蒙;[N];经济参考报;2009年
刘本立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 澳门经济学会会长 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对外合作暨拓展部高级经理;[N];民营经济报;2009年
曲强奎 EXMOO. COM记者
吕莉莉;[N];中国贸易报;2009年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张晓明;[N];人民日报;2009年
傅旭 孙立极;[N];人民日报;2009年
;[N];人民日报;2009年
广州军区政治部;[N];解放军报;2009年
吴邦国;[N];人民日报;2009年
;[N];人民日报;2009年
;[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阮晓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王永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宋萌荣;[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郑国瑞;[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赵传海;[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黄斌;[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索海军;[D];南开大学;2009年
鲍雪松;[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马武刚;[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杜保友;[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兴风;[D];复旦大学;2010年
邬克;[D];外交学院;2010年
杨永海;[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刘福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赵苹;[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王洋;[D];吉林大学;2007年
邵元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邓斌;[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潘国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刘晓吾;[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2014中央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4)_期末考试_电大资料_布谷鸟爱学习网
期末考试2014中央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4)时间: 15:28:00&&作者:不详&&来源:网络&&查看:1212&&评论:0内容摘要:2014中央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4)
第十章 新时期祖国完全统一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1、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
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步构想阶段(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2)第二阶段:具体化阶段(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和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3)第三个阶段:正式确立阶段(1984年)
1984年,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思想更加清晰明朗、更加成熟,并最终确立下来。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地说,有以下十个方面: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土,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1、我们对香港的政策是以‘一国两制’为基础。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同时设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这是解决香港的法律地位问题;二是中央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这是解决管理权和由谁来掌权的问题;三是香港的原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这是解决香港的基本制度和政策问题;四是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自由港的地位,这也是从香港实际需要出发,为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所必须的。1984年9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附件,12月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当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
2、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实践,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
(1)1979年2月,中国和葡萄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一致认为:澳门是中国的领上,目前由葡萄牙管理。在适当的时候,中葡两国通过协商,友好解决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
(2)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声明宣布:澳门地区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又从澳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了澳门的特点,照顾了澳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对于保证澳门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证。
(4)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暨特区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殖民统治在中国的完全终结。
三、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一)中国外交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和平和发展是当进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是时代潮流
2、这是由我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3、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它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1)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是基于当今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依靠强大的国防。其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重中之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管历史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中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队伍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结构加快。工人阶级队伍发生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农民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依靠广大农民,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精神,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和民主权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总之,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新的社会阶层构成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2、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产生的制度基础。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3、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对新的社会阶层,党和国家已经作出明确定位: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增加了国家税收。
第二,安排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三、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数有1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分布的地区却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64%。
民族是否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保障。否则,民族纷争、国家分裂,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阻。从民族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是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搞好民族团结才能增强各民族各阶层依靠力量的凝聚力,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的统一,坚持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法宝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它对于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推动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等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容和性质随着阶级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它包括两个联盟:一是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联盟,由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二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联盟,它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任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
(1)必须牢牢掌握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并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3)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五、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人民军队具有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大局等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作风。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性: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打得赢、不变质,是我军必然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第一、革命化始终处首位,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我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
第三、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第一、军事战略是指导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积极防御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战略方针。
第二、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新形势下,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六、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3、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党内存在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
4、当前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七、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1、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经验丰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阐明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党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新时期,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党的建设就是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认真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从整体上提高党建设工作的水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体:
(1)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
(3)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加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
3、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八、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
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基础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2、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来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
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继承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成功经验。
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现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
(3)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
(4)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
九、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标签:&&上一篇:下一篇:相关评论评论者:&&&&&&验证码:&&点击获取验证码本类更新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