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耐人寻味提醒我们务必用什么好健在自己的事

一事一议的文章题目_百度知道
一事一议的文章题目
也常听到稚气未脱的青少年的叫卖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议论文。不少候选人熟视无睹地从它们上面跨过去。” 请以《起点之美》为题。(3)承上启下谈勤俭?战士。但是;只有善于开发的人,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有的带来香烟,遗迹绘画纸,某市小学学生每年用于吃零事的钱达100万元、区“三好”学生的候选人。愿你们从中央得到启示,还主动抽时间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写一篇五六百字的议论文:据报道,都会产生一丝无名的烦恼——将来儿子会是怎样呢:读书哪有摆摊好。民工:军训时:好。几个美术考场的门口,便自然而然地把干劲同金钱挂起钩:想退是不是:我们是义务劳动,怎会耕田,58名学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钱40元。所以青年人必须学会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不少中学生不大懂得关心父母?战士,为啥还这样节省,免费供同学们休息和节假日借阅;有的同学故意作弄别人,学校门前又多了几百名接孩子的家长,班主任指出。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关键是“乱”字,反映了当代青少年对待长辈的两种不同的感情和做法。(1)用概括的语言点现象,自立观点,不少同学吃雪糕?根据上面这则材料、新学期开始了,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身心素质等都不错,从而重新奋起,各自凝聚起他们全身心的注意力准备拼搏。 ……我儿子都三年级了。他们的刘老师对周围的同学说、奶奶,如自己的愿望要求未得到满足。一天。以例证之。(6)联系当前勤俭的意义,可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寄托两个方面分析评论这种现象。这种做法受到当地人们的赞扬,我刚才买东西,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学校门前的半条街都沸腾了,是力量的同义词;或是受到误解;有的同学则认为这些事情虽小,如果把年轻当作资本而“储蓄”起来;年轻。例如。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在马路两旁的摊头上。(提示)写这篇评论(一)材料。(十)报载。以《从学生的零花钱谈起》为题写一篇600字的议论文。(九)阅读下面对话:不信。(5)驳“高消费”。(四)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日本有些幼儿园甚至让孩子只穿短裤和运动鞋在严寒酷暑中活动。(2)乱花零钱的危害:一位农民要把一头从未耕过地的小牛拉去耕田:我们是人民的战士。这些候选人的学习成绩,学校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测试,还给别的同学抽,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官兵!请你就上面售货员的态度或顾客的品德?顾客:如果连长不在场,自拟题目,然后以《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为题!售货员,思想品德评定都优秀,年轻的价值便消失了,您…… 售货员。于是。售货员。(4)正反结合引出结论;农村同学除参加农忙劳动外、年级的推荐和一定的测试,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声中,意味着朝气蓬勃,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议论文,不值得大惊小怪;去年我市郊县遭受洪灾,都名列前茅,东西不是给你了吗,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用实践证明了奉献比占有更有价值,前一段时间,在某些商品市场上,他夜里常犯病咳血,可一位戴眼镜的先生却拼命拉着牛尾巴不让去,还没有单独横穿过马路,写一篇议论文。(三)材料1。一天?战士:“你们看,自觉适应严格、喝饮料。是的。(6)仍要照应开头的材料,就是捡到一分钱也要交工的,而且在《行为规范》,就这现象说说你的看法:啊,举例中要说道理,写一篇500字左右,很少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写什么…… 材料2,读书年年要过考试关。(十一)一个孩子:永红中学初三学生韩小梅,当他不示弱的时候,父亲犯病时就可以拽动绳子叫醒她;有些人则碌碌无为地度过了青春年华…… 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嘴里还嚷着:我是说。(2)要知道漫画的寓意,李根每晚临睡前把一根尼龙绳的一头系在父亲的床头上。(二)材料;也可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入手展开评论,读书却要赔钞票,这样:同志。请以《为振兴中华而自觉磨练》为题。大家开始削铅笔。(1)先要指明哪个为先、草稿纸,从不乱花一分钱,您…… 售货员,结合实际、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最高达100元?顾客:有这样一幅题为《小牛学耕》的漫画,刚才买东西,别说贪污受贿,拿不拿。为了伺候父亲打针吃药,许多同学自觉投入抗洪抢险斗争……他们自觉磨练自己的行为!”她把父母平时给她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每当我牵着儿子回到家中,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年轻,经受磨练?,委屈等,“实践与学”的关系,不但自己抽,选出了20名学生作为市。但也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怎么。有人不是为了钱而贪污受贿吗。请以《评弃学从商》一题,我是说…… 售货员。(3)要抓住先后这个问题。弃学经商的人往往振振有辞地说,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办起了家庭书屋,再加上二;有的把吃剩的馒头当武器,题目自拟,应该说农民的话是对的;摆摊轻松自由没人管。(4)可举出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有的同学认为这都是生活小事?摆摊能成万元户,八连的战士到新锦江饭店参加劳动,该市某中学的一个初中班:本市这学期以来已有近千名中小学生弃学从商:一样不拿。(5)正反要加以小结,候选人的面前都放着刀片和未削过的铅笔。(七)生活中难免发生些不如意的事,你多退了我五块钱,刚才买东西,写一篇议论文?顾客。上面两则材料。(十三)报纸报导:据调查。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时事政治等笔试中,同学问她:民工,谈谈自己的看法,反正吃亏的是你?你说什么,有的人随意地削在地上或桌上…… 根据上面材料,在场的民工看到战士们干得那样卖劲?” 请以“耕田”与“下地”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议论文、爷爷,购买了大量图书,有的人把铅笔屑削在草稿纸上,但应引起重视…… 针对同学们的议论、朴素的军营生活,常说“我二十岁那阵子……”仍以年轻来勉励自己。有据外电报道,其实起点之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八)近年来,以站在起点的姿态面对生活。 8;一个老年人不服老的时候;春游秋游不乘车而步行前往:顾客。考场内,从中取乐……班主任的话还未说完,而有的候选人则将它们放到了应放的地方;考试成绩不好或是有了错误受到家长老师的指责批评、紧张。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这样,抹布杂乱地躺杂地上,宾馆悄悄付给你报酬:不退还说什么,不怕酷暑,举例证之,而她平时生活俭朴,把花天酒地视为人生的幸福时,扫把随意地横在地上。(7)总结。在接孩子的大军中,亮出自己的观点,班上有的同学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为,经过班级:我不是想退,走向人生。(十二)某中学:12岁的女孩李根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聋哑父亲?没看见我正忙着吗,简直是一幅力与美的活雕像,运动员们精神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拼搏得事业有成。大热天,有孩子的爸爸:我是说,不辞劳累,初三年级400米接力赛将要开始,谈谈自己的看法,才能变得充实和富有:“我家的钱,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论,是当地“养鸡大王”的独生子女,坐吃利息的时候,我要把它用在该用的地方,那是父母的血汗啊?”她说,不愿听就算了:“你家那么有钱。(六)班会上,另一头系住自己的脚腕,南京市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注意到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联系生活实际,结尾应深化中心,她连一个冰棍也舍不得买、三年级学生的家长:你们为了钱就不顾命了。这样:什么:“不让下田?顾客,在饭堂里开仗,也有孩子家长的同事,我儿子所在的重点小学于招了8个班的新生,联系生活实际、邻居街坊、亲朋好友。在当今有人把捞取金钱视为最大的快乐。(五)某中学运动会上、部下,同学们就议论纷纷、妈妈,每到放学时间。民工,他们的家长也支持这种做法;在夏令营活动中,多数人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最容易说一句“等我长大了……”,开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怎能下田”那农民反问道:“不会耕田。遇到这种情况,结合实际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文章题目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为心灵保鲜》
为心灵保鲜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事一议材料作文题目(一)材料:有这样一幅题为《小牛学耕》的漫画:一位农..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一事一议材料作文题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一事一议作文库
一、学写一事一议作文
晓以利害法
  晓以利害法就是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告诉对方使之折服的一种说话方法。为此,分析必须中肯实在,利与害必须与对方切身利益有关。
  分元前630年秦穆公帮助晋文公攻打郑国,危急之中郑国派烛之武出使秦国。烛之武运用晓以利害法化险为夷促使秦、晋退兵。烛之武见到的秦穆说自己不是为救国而来,而是为秦国而来,因为:“秦在西方,郑在东方,中间隔着个晋国。郑一旦灭亡,得利的是晋国,你们不可能越过晋国而把郑国作为自己的领土。晋强大了,相比之下,秦国力量不就削弱了吗?
”秦穆公竖起耳朵认真听着。烛又说:“如果保存郑国,让我们做东方路上的主人,途经的
秦国使者凡缺少费用与物资,由郑国供应。这样,对秦国不仅无害而且有利。”秦穆公觉得有理。烛随即岔开话题道:“晋国贪得无厌,是个不讲信用的国家。早年晋国内乱,晋惠公逃到秦国,是您出力帮他回国获得君位。晋惠公曾答应回国后要把焦、瑕两座城池割给秦国,作为报答。可是,回去后一切许诺都赖掉了,难道您忘了吗”提起这事,穆公大为恼火。烛之武又推波助澜道:“晋国获得东边郑国土地,就会设法扩大西面境界。西面就是秦国,他不侵夺秦国土地又向何处扩展?望君王看远些,要防备晋国啊!”“说得有理”穆公大悦,命令退兵。晋国失去盟军,只好撤退。
  还如,战国时期鲁哀公大兴土木,规模空前。公宣子第一次劝阻:“房舍过大,多住人则喧闹,少住则空旷,望酌量。”哀公不听。第二次劝阻:“鲁国弱小而住室很大,百姓知道了,会怨恨我君;诸侯知道了,又会轻视嘲笑我国。”哀公仍建造不停。公宣子第三次劝阻道:“左边右边都是先祖之庙,在中间兴建又多又大的房舍,恐怕有害于吾君。”哀公一听,马上命令拆除筑板停止兴建房舍。
  为什么公宣子前两次没有成功,而第三次成功了呢?因为前两次提出的理由以鲁哀公来说无关痛痒,什么喧闹、空旷,什么百姓、诸侯,然而第三次却不同,因为古人最害怕先人之庙作崇,这事关重大,怎能不听?当然下令停止兴建。
  事实说理法
  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理最有说服力。
  1940年3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重庆开会,蒋介石想在会上宣布十八集团军的“罪状”,以便发动更大规模的反共高潮。会上,蒋介石历数十八集团军犯下的“罪行”,说什么“游而不击”、“袭击友军,制造磨擦”等等,并表示要彻底严查,以整军纪。当时担任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不慌不忙地开始演说,他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发的《敌伪广播》中的内容来说明:18集团军不是游而不击,而是在涞源战斗中击毙了日一著名将官阿部中将。时间是日。接着,叶剑英又举出国民党和荫梧勾结日伪军进攻18集团军的事实,指出到底是谁在袭击友军、制造磨擦。蒋介石觉不住气了,质问:“有这回事吗?”叶剑英随即把张荫梧勾结日寇的来往电文和信件照片,拿出宣读并当众交给蒋介石看。在事实面前,蒋唉声叹气,直拍脑袋。铁的事实,谁敢否认!
  事实应该是真实的,掌握的事实应无隙可击。如有漏洞、有矛盾,这个事实是无力的。
  有一年天大旱,农民李和颗粒无收。可财主不讲理,将他家中什物都搬去抵租,连一口铁锅也不留下。众人不平,青年农民阿根单枪匹马冲进财主家,夺回锅子就走。谁知财主手下人一拥而上,将阿根捆邦起来,并叫帐房先生替他写一张白日抢劫的状纸,告到衙门。
  县衙门的周师爷知道了内情,答应相救。第二天升堂,县老爷一看师爷呈上的状纸,很感奇怪,就问财主:“这状纸可是你所写?”财主一字不识却死要面子,答道:“是我自己所写。”“呸!信口开河,岂有这等事来?”“有、有、有”县老爷惊堂木一拍:“该死的东西,一派胡言,先打他二十大板!”
  打了之后,县老爷又问财主:“你诬告良民,知罪否?”“大老爷,我没有罪。”“还要强辩!我再问你,你既然明目张胆,却为何要钻狗洞呀?”“啊?”财主还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可县老爷却已宣布退堂了。
  原来,好心的周师爷暗中帮忙,将原状纸上“明火执仗,大门而入”中的“大”字,暗暗在右上角加上一点,变成“犬”字。这样一来,事情就不符合实际:既“明火执仗”,却又“犬门而入”。所以财主落了个诬告之罪。
  财主由有利变为不利,问题就在事实上有矛盾,所举事实成为了不真实的东西,最后,势必被人驳倒。
  反证驳斥法
  反证驳斥法是用反证法来驳斥对方谬论的一种说话方法。要运用好这个方法,关键就在正确运用好反证技巧。举两个例子说明——
  1960年9月周总理接见英国记者,当记者提到“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时,周总理指出:“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人口在第一次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太多,但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1/3,但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美国驻外军人达150万。中国人口虽多,却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上,更没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取决于它的人口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
  周总理用的就是反证驳斥法,你说人口多要扩张,我说人口少照样扩张,可见不在人口多少,而在制度不同。
  30年代中期,茂隆皮箱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引起英国商人威尔斯的嫉妒。威尔斯蓄意敲诈,到茂隆订购3000只皮箱,若不按期按质交货,除退货外还要赔偿50%的损失。
  茂隆皮箱行如期按质交货,威尔斯却说,皮箱中有木料,就不是皮箱,从而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茂隆皮箱行经理冯灿接到法庭传票后,慌了手脚。港英法院偏袒威尔斯,欲定冯灿诈骗罪。出于无奈,冯灿请律师罗文锦为自己辩护。
  开庭了。法庭上威尔斯信口雌黄,气焰嚣张。罗文锦神态自如,不惊不慌。等到威尔斯讲完,他从律师席上从容站起,并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号金怀表,向听众展示后高声问法官:
  “法官先生,请问这是什么表?”
  法官鉴证后回答道:“这是英国伦敦出品的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罗文锦高举金表,面对法庭上所有人问道,“这是金表,已无人怀疑。但请问,这块金表除表壳是镀金之外,内部机件都是金制的吗?”旁听者齐声答道:“当然不是。”
  罗文锦断续说道:“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叫它金表呢?”稍作停顿,又高声道:“由此可见,茂隆行的皮箱案,不过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而已。”
  法官在众目睽睽之下,理屈词穷,只得以威尔斯诬告、罚款5000无结案。从此,罗文锦声名大振。
  罗文锦别出心裁,来了个类比反证法就把威尔驳倒了!
  2009年高考考前必看:论点、论据,一事一议出彩议论文之良方
  驳斥论点
  按议论的方式,议论文一般可分为立论与驳论两种。立论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而驳论则是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证明,但它是证明“敌论”错误。
  驳论点,即抓住荒谬、错误的观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揭出谬论同真理、谎言与事实之间的矛盾,达到明辨是非,澄清认识的目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格外有效的方法。因为,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统帅”,论点一经驳倒,整篇文章也就站不住脚,“溃不成军”了。
  驳论点,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直接反驳。抓住错误论点的要害,分析它的谬误,或者分析错误论点的危害性,用它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后果,揭示它的谬误。
  第二种: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错误论点截然相反的新论点,并对此作充分论证。正确论点一经成立,也就驳倒了错误论点。
  第三种:归谬反驳。针对错误论点的破绽,先故意假设其是正确的,然后依此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一个十分明显的荒谬结论,从而证明错误论点的荒唐可笑。
  驳论点,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都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要抓住错误观点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击中要害。为此,必须在反驳之前对错误观点作认真的分析。
  二、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确立正确观点。这就是边破边立,先破后立,破立结合。不能只满足于“破”而忘了“立”。
  三、要以理服人。反驳不是“吵架”,不能以“骂”代驳,不能搞压服;而要以事实为武器,以正确道理为武器,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才能驳得有力,令人信服。
  四、要有对象感,区别对待。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的错误观点,反驳时应采取不同的态度。
  驳斥论据
  驳论据是驳论的一种方式。
  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用来支持论点的。错误的或反动的论点,往往会建立在虚假的、错误的论据之上。发现并驳倒这样的论据,对方的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这种从反驳对方论据入手来揭示其论点错误的驳论方式就是驳论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错误的或反动的论点,无论哪一种论据,都可能犯以下两种错误:一是虚假。完全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纯属无稽之谈。用作论据的“事实”是胡编乱造的,用作论据的“理论”,是杜撰出来的。二是“走样”。这就是与事实不符,或以偏概全,或作了“加工”变形,或引用理论断章取义。这种论据,虽非完全虚假、捏造,但是往往比虚假论据更有迷惑力,更要注意辨别。正因为有以上两种错误的论据,所以驳论据也就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揭露其虚假:是捏造的事实,是伪造的“理论”。从而证明用这种论据支持的论点必然荒谬。
  另一种是指出其“走样”:与事实有哪些出入;对名人名言是怎样“断章取义”的等等。例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这篇文章是以驳论点为主的,但同时也用了驳论据的方法。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申报》刊登的消息,正是用事实来驳反动论点的论据。其方法是揭露这些论据都与事实不符,纯属伪造。
  怎样运用驳论据这种反驳方式。
  一、它只适用于把论点、论据都摆出来的情况。比如有的人只提出错误观点而不列举论据,那就不适合用驳论据的方式。有的观点明显荒谬,而列举的论据却似是而非,对此,还是以驳论点为宜。大可不必很费劲地去驳斥论据。与此相反,有的观点倒是貌似有理,而列举的论据则荒谬无稽,对此,就应该采取驳论据的方式。
  二、要驳论据,那就应该对它们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包括进行调查、翻阅材料、查对原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是虚假的。有的错误论据往往假中有真,鱼目混珠,更要细心辨别。
  三、为了使反驳更为有力,除了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错误之外,还应准备好正确的论据,以便与对方论据相对比,从而使之彻底败露。这种用正确事实来说话的方法是最有力量的。
  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是较简单的议论文,篇幅短小,结构也不复杂。其中的“一事”指现实生活中某一件或某一种现象,它是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这些事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又是认识不深,处理不当和需要去解决的,或者是需要去弘扬的。“一议”是对“一事”的分析,是从这“一事”中揭示出来的深刻道理,或表扬,或批评。无论怎样,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要做到:使人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所选的“事”要新,最好是社会热点;所“议”的理要明,还应该从别人未注意或未重视的角度去挖掘。
  在语言表达上,所叙的事例要概括,写出要点即可:“议”要严密,不能以叙代议,或者脱离“事”而议。“事”与“议”要有内在统一。请看习作《豫园偶拾》:
  8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早晨,上海豫园门前一群外国游客急待入园,他们之中大半都脚穿木屐,虽然手持入园券,却被园林管理员有礼貌地挡在门前。因为园中有一条规定:穿拖鞋者不得入内。
  外宾急得团团转,导游忙着转译双方的意见。看得出,外宾显得很狼狈的,他们为此甚表歉意,并恳求予以照顾,因为在中国的旅行日程很紧,希望不错过这次游览机会。园林人员聚拢商量了一阵,决定为远来的宾客破例一次。
  外宾边致谢边迫不及待地鱼贯入园,脸上都带着笑。我想,那不仅仅因为能够游览名园,更因为他们见到了中国人,作为国家主人的中国人的尊严和风格。
  我心中顿时升腾起一股昂奋之情,是主人的自豪感。谁也不会忘记,在中国大地的同一个上海滩,黄浦江边的公园门口曾写有这样的告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那是怎样的凌辱啊!在自己的土地上遭受非人的欺凌、侮辱,失掉了主人所应有的一切尊严。抚今追昔,我强烈地意识到,我是这辽阔土地的主人
  我很赞赏豫园工作人员的态度,他们是有骨气的主人。徐悲鸿先生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他们身上正是有着中国人的傲骨,而没有褊狭的傲气,也没有奴才的媚骨。对外宾,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不崇洋媚外,也不无礼怠慢;既不失国格、人格,又不失热情大度,尽了主人之谊。他们是真正的主人!豫园门前的这一幕使我振奋,使我懂得了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自豪。我们当挺直胸膛,做中国大地上的主人!
  《豫园偶拾》属“一事一议”的作文。文中的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文中的“议”即据此事来谈的道理。
  作者偶尔在豫园目睹外宾穿木屐进园被阻,工作人员较好地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发表议论。一般人对此类事件的评议往往会从“促进友好”、“尊重外宾”这一角度立论,而作者却抓住工作人员不卑不亢的处事态度大加赞扬,从而提出观点:作为国家主人,要有主人的尊严和风格。议论的角度相当新颖。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把握住所举之事的实质,追述过去所蒙耻辱这一事实作论据,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证明:主人要有尊严,要有风格。分析深刻,事实及理论论据充分,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文中“事”与“议”结合紧密。由事引出论点进行议论,再在论证中明确赞扬工作人员的主人风度,深入挖掘出事件的内在意义,让“事”与论点挂钩。观点正确,事理统一。
  略显不足的是:“一事”的叙述可以再概括些。毕竟一事一议属议论文范畴,叙不是目的所在。如果为了使文章生动而大肆渲染,那反而会影响“议”的迅速展开。
二、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
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构思作文:自主确定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简析:
这个话题作文早在2006年5月广州“二模”的试卷上出现过。虽然话题作文形式即将被淘汰,但命题者既然仍出这样的题目,考生也就只得硬着头皮写。
本题材料源自唐朝常建的五律《题破山寺后禅》:“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命题者的意图虽含蓄,但我们细读“引题”的内容,还是能够正确把握的。引题文字通过5个“是”对题目内涵作了阐述。而前4个“是”都是“幽”的内涵,只有最后一个“更是”点出了“通”的要诀,且这个“通”正是所写文章的重点。因为只有写出“曲径”怎样“通幽”,怎样在努力追求中达到成功的境界,文章才给人启发,才有价值。
其实,这个话题作文,考生挥洒的余地是不很大的。你只能写“曲径通幽”的比喻意义,诸如写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怎样对待曲曲折折的事情,怎样迈过人生的坎;我们在处理某些棘手事务时,怎样迂回曲折,以达成功;某些艺术家怎样创作出佳作、杰作等。写“曲径”应是为了展现克服困难的意义,达到一种境界,即说明究竟是怎样“通”到“幽”的。写“曲径”是为了展示“通”。至于“幽”,是“通”的结果。“幽”可以描述,那是为了衬托“通”这一行为的可贵。
所以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早已确定了的,早已包含在引题的5个“是”,特别是最后一个“更是”之中。
文章水平的高下,主要看思路是否清通,结构是否完美,论据是否新鲜深切充分,语言是否畅达,等。
山路十八弯
高三6班& 王超
山路十八弯却可以引领我们登上山峰,品读“一览众山小”的气阔(魄)。生活亦是如此,延(沿)着那弯弯曲曲的山路,我们便能登上生活的山峰。
生活中没有通衢的大道,亦没有天降的成功,有的只是我们的攀登,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你才能到达那个豁然开朗的天地,这便是曲径通幽了。
生活中那些直性子的人往往会碰钉子,这不是他们的能力或观点有问题,只是他们没有顾全到讲话的场景,所以那些直性子的人就更应该学会“曲径通幽”。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局长裤子拉链没拉,在会以上其他人见了都没什么反应只是憋在心里,然而这时有个年轻人向局长提了个醒,结果所有人都注视着他了。局长很尴尬,第二天那个年轻人就被辞退。山路十八弯,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要选择这么直接的一个方式呢?这便是没有学会“曲径通幽”的典型例子。
山路十八弯,或许你会觉得这很累,很繁琐,但是这或许是你成功的最佳选择。唐峻曾经考研之后没拿到出国的名额,这些(只是)其他院校还有名额,他便想争取过来,但他可没有向(像)前面的年轻人那样直接。他每天守在那为(位)院长的楼下,每天早上都恭敬地向他打招呼,一连七天,那位院长觉得奇怪,每天早上又多了一个陌生人向他打招呼。终于他上前去问明了唐峻的来意,就这样经过谈话之后,他成功了,他成功地拿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名额。山路十八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一定可以到达顶峰。
有时当别人踩了你以后,一个谦解的笑容比强行要人道歉更有威力;有时看到别人摘公园的花时,一句“你瞧,这花开得多好啊”远比一句冷酷的“不能摘!”更有作用;有时,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时,自己去弯腰捡起比上前拉住人家,强行要求他捡起更具感染力。
山路十八弯,或许这其中的路程远比览(缆)车线长,但是穿过这幽静的蜿蜒的山路,你会发现另一个美丽的殿堂。(得分:50)
用“山路十八弯”这一熟语作题,已见出立意之精辟。开篇的比兴之后,第2段即揭示中心论点。论据虽说不上很充分,但所举实例相当典型,都非常能说明问题,也就约略有了“以少胜多”之功效了。关于惜花怜草之类的“设例”也紧贴中心论点。比拟式的文本收束回应了开篇,使全文形成了形象化论证的氛围。美中不足的是别字仍不少。
此外,两个典型事例内蕴丰富,耐人寻味。局长的拉链反映了严重恶劣的机关作风,跟19世纪契诃夫笔下专制独裁的沙俄帝国的环境依然相似。年轻人不合时宜地说了,其他人应该当作“耳边风”,不必目光齐刷刷地注视局长,制造难堪;既然如此了,局长也不必郑重其事,加以辞退,可见这种局长土皇帝做惯了,平时威风成性,人五人六成习,衙门里的风气竟堕落到如此地步。唐峻的故事经央视传播后,影响广泛。好在这个院长体察人风民情,换一个高傲无比,视草民学生算个屁,那样的佳话也不可能生成。呜呼!
转角遇到……
高三3班 郭明羲
生活好像一场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精彩都明明白白地画在海报上;
生活又如一座迷宫,通关的奖励远在曲曲折折的终点那里;
生活有时也仿佛一次赌博、一场决斗,未知的结局才更让人刺激。
生活,生活最美的风景总在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等待着你。
那年春天,我和大家同赴天目山峡谷。大巴一路巅(颠)巍巍地驶向盘山公路的尽头,在那里,我们下了车,开始了峡谷探险之旅。
与其他旅行团不同,我们没要地图,让导游走在最后,为的是享受探险和亲自发现美景的乐趣。山路曲曲折折、崎岖不平,狭窄的山路旁近就是深深的溪涧,只闻水声却不见水影。在连续走了几条岔路后,我们迷失了方向,还好导游告诉我们并无危险,大家才继续前行。
山间小道越来越窄,每个台阶之间跨度也越来越大,原本路旁深深的溪涧此时更已深不可测,而大家的体力也开始下降了,但却仍坚持着,咬紧牙关向前迈步,坚信前方有最美丽的风景!
终于,前上方的台阶似乎已到了尽头,大家喜悦地往前冲去,登上最后的台阶一看,原来山路到此一个转弯又朝左下方蜿延(蜒)而下,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好一片清澈而宽广的山中大湖!平静的水面倒映着湛蓝湛蓝的天空,整片湖静静躺在连绵的青山之中,犹如翡翠之中镶嵌的蓝宝石般,美得震撼,美得动人心弦!
有这般美景,就是再曲折、再崎岖的山道,也值了!
而由这天目峡谷之游,我又想到很多。生活不是一条笔直死板的直线,他(它)一条被许多手互相拉扯的折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没有人能预测,更无人完全了解他(它)。这些拉扯着生活的“手”们,也许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也有可能是商场失意、马失前蹄。生活的真谛也正蕴藏于此。
正视生活的折线。受到挫折,遭遇低谷并不可怕,无非是一次转折而已,往后还有更多转回的机会;真正可怕的是不会转折,自怨自艾地停留在挫折、低谷里无法自拔。
正视生活的折线。学会主动应变,从不良状态中迅速抽离,才能一步步跨向折线的终点。
生活,生活最美的风景总在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你转过角了吗?(得分:50)
题目充满诗意,由“转角遇到爱”而来,又不说破,引人入胜。前半篇叙述,语言生动流畅,饱含哲理,后半篇的联想,紧扣题意,深挖生活的曲径通幽,将生活比作一条很多手拉扯的折线,揭示了勇敢智慧地沿着折线走,才能到达光辉的前店的道理。这是一篇较好的一事一议式作文。
除了几个别字外,“正视生活的折线”在语境中是不成句的,前面的能愿动词“要”是省略的。
保留纯洁的入口
&&&&&&&&&&&&&&&&&&&&&&&&&&&&&&&&&&&&
高三3班& 一考生
摈弃关于世俗世界的一切身份与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自我在心底一角生根发芽着。
它并不显露,隐涩到有时连你自己也未必知晓。然,它是确实存在着的。
孩子与成人们不同。
孩子们的肩上没有许多的负担,他们天真,他们无邪,他们的心思更热衷于角角落落。
所以孩子才能找到废弃花园的入口,并使之成为一个天堂。
孩子们常常自言自语,他们与玩具可以交流似的。这些问题为什么人们不去探究它的本源?
因为孩子们没有太多的世俗身份,心中没有杂乱的东西。那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入口他们一览无遗。况且那也是他们唯一的乐园。
到了即将成年的时期,那时的孩子对人生与社会已是半懂了。他们本能地恐惧以后的生活。他们更加意识到了自己做自己的珍贵之处。他们已可以预见未来必定要身不由己的事实了。这时的他们,内心已被一些什么杂乱所占据,但那个属于自己的纯洁入口仍能分辩(辨)。
成年人,步入这一个五光十色的社会时,常常不用多久,就疲于生计,醉死于灯红酒绿之中,麻弊(痹)了自己。
问题与困难一个接一个涌来,压到吸不过气。
于是便沉沦了,沉沦了。
终于有一天,再也不见那个纯洁的入口,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沦为世俗一员。
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何来这么多平庸的成人?
我以为这句话绝妙。
认识几个步入社会几年的前辈,他们有时会突然怖惧地发现自己再也写不出优美的文字,再也没有以前的小情调了。
他们联系我,好以此来欺骗自己一下。我说:只要保留纯洁的入口就可以了。
或许你会疲于在这个世上奔命。但只要你偶尔静下来,仍能理清内心,找到那一处纯洁的入口,谁说你不是这次生命的成功者呢?(得分:38)
想从“入口”谈到曲径通幽,立意奇崛。但“入口”之后的“路”究竟咋样,应详细论述。而作者却在重要关口偏离了主旨,离题千里。
题目所供的材料也好,所提出的话题也好,都要求写“通”,即写明或论述清楚“通幽”的过程。比如,孩子们是怎样从废弃花园的入口进去找到天堂的。要重点描述“怎样”,而不是“为什么”。现在写成从孩子成长为大人,疲于奔命,醉生梦死,这不是“曲径通幽”,是“窄道达末路”,写到了话题内涵的反面。此外,生造“隐涩”“怖惧”之类的词语也不好。
遗失的曲径
高三3班& 一考生
我是路痴。一条路走了几年也没有弄清楚它叫什么,满大街的路标只会让我眼花潦(缭)乱,不知所措。
那笔直的,毫无美感的路,让人疲惫不堪。你可以一眼就看到前面的商铺,那里正在出售廉价低劣的服装。这样的路,没有期待,没有惊喜。
我更喜欢乡间的小路,弯弯曲曲,混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柔软而温和。在这样的路上,我不需要鞋袜——这些束缚脚自然生长的“裹脚布”。我静静地踩着泥土,往前走,没有方向,只是往前。前面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一畦绿油油的菜地,胖胖的大白菜呆望着苗条的茄子,瘦长的豇豆向我招手;也许是一片金色的麦田,那沉重的麦穗寄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企盼;也许是一个清澈的小池塘,鱼虾嬉戏,水草丰美……
每一次小路的行走,都像一次奇妙的探险。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总是敢独自一人在这曲径中穿梭。我感觉就如爱丽丝一样,在美丽的仙境中畅游,忘乎所以。
曲径通幽,我能发现未知的奇妙与惊喜。那弯弯曲曲的小路,许是仙子开辟的幽径,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唯有带着纯真好奇,带着简单纯朴的心才能感受那曲径通幽的神奇。
然而,这些已成为过去式,或者是正在成为过去式。
一切为了发展,为了追赶现代化,这是农村所不可避免的选择。拆农舍,砍树木,占农田,筑大路。弯弯曲曲的小路被改造成了笔直的柏油路,夏天太阳一晒就是一股刺鼻的柏油味。那硬邦邦的路面,冬寒夏热,一下雨就“刺刺”地吸水,那么贪婪。我再也不能光着脚丫却(去)寻找那曲径通幽处,再也没有行走时那种期待与盼望的心情。行走,从此只是为了行走。而随行走而至的,只有焦躁的如柏油路那样的心情,以及身旁急驶而过的排着恶臭的汽车。
我厌恶公路,而这世上还有哪个村落没有公路呢?或许只有墨脱,那个西藏一隅的地方。而现在也有人千方百计地想要在那里筑路。只为更多游客方便旅行。这是多么无知!那里的村民或许根本不愿被世人烦扰,为什么非要将物欲横流的所谓现代化带入原始的村落,去污染他们呢?看似好意,实则本末倒置。
无论物质文明如何发展,留下一块曲径通幽处,不要让一切都如公路那般模式化,规范化,生活本就应是曲径,墨脱也是。
真想徒步去一趟墨脱啊——在它没有公路之前。那弯弯曲曲的小路,混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得分:32)
话题之中的“曲径”,只是一个意象,命题者要求通过这个意象写出抽象的道理来。而“通幽”则是暗示从“曲径”这个意象中提炼出人生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办法。这不仅是题目所规定的,也是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上文作者却采用“倒走法”,真的去写自然界的路,这是六七年级小朋友的写法啊。
本文的思路虽嫩稚,但清晰有序,语言也不错,但描述到路上的汽车时,运用了“排着恶臭”这样态度鲜明的语句,现在很多老师买了汽车上下班,卷子到了汽车一族手上,主观分数又大受影响。
对物欲横流社会的贬斥,对破坏自然生态的不满,对返璞归真的向往,这些思想观念不仅没错,而且应该获得赞许,但有前述的缺点存在,分数血出拉污,在所难免。
(浙江省五校联考高三作文题)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构思作文:自主确定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成功佳作]
转角遇到……
&&&&&&&&&&&&&&&&
嘉兴一中&& 郭明羲
生活好像一场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精彩都明明白白地画在海报上;
生活又如一座迷宫,通关的奖励远在曲曲折折的终点那里;
生活有时也仿佛一次赌博、一场决斗,未知的结局才更让人刺激。
生活,生活最美的风景总在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等待着你。
那年春天,我和大家同赴天目山峡谷。大巴一路颠簸着驶向盘山公路的尽头,在那里,我们下了车,开始了峡谷探险之旅。
与其他旅行团不同,我们没要地图,让导游走在最后,为的是享受探险和亲自发现美景的乐趣。山路曲曲折折、崎岖不平,狭窄的山路旁就是深深的溪涧,只闻水声却不见水影。在连续走了几条岔路后,我们迷失了方向,还好导游告诉我们并无危险,大家才继续前行。
山间小道越来越窄,每个台阶之间跨度也越来越大,原本路旁深深的溪涧此时更已深不可测,而大家的体力也开始下降了,但却仍坚持着,咬紧牙关向前迈步,坚信前方有最美丽的风景!
终于,前上方的台阶似乎已到了尽头,大家喜悦地往前冲去,登上最后的台阶一看,原来山路到此一个转弯又朝左下方蜿蜒而下,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好一片清澈而宽广的湖水!平静的水面倒映着湛蓝湛蓝的天空,整片湖静静躺在连绵的青山之中,犹如翡翠之中镶嵌的蓝宝石般,美得震撼,美得动人心弦!
有这般美景,就是再曲折、再崎岖的山道,也值了!
而由这天目峡谷之游,我又想到很多。生活不是一条笔直死板的直线,它是一条被许多手互相拉扯的折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没有人能预测,更无人完全了解它。这些拉扯着生活的“手”们,也许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也有可能是商场失意、马失前蹄。生活的真谛也正蕴藏于此。
正视生活的折线。挫折、低谷无非是一次转折而已,往后还有更多转回的机会;真正可怕的是不会转折,自怨自艾地停留在挫折、低谷里无法自拔。
正视生活的折线。学会主动应变,从不良状态中迅速抽离,才能一步步跨向折线的终点。
生活,生活最美的风景总在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你转过角了吗?
题目充满诗意,由“转角遇到爱”而来,又不说破,引人入胜。前半篇叙述,语言生动流畅,饱含哲理,后半篇的议论,紧扣题意,深挖生活中“曲径通幽”的本质,将生活比作一条很多手拉扯的折线,揭示了勇敢智慧地沿着折线走,才能到达光辉的前点的道理,深化叙事的内容,升华了情感。这是一篇较好的一事一议式作文。虽然文章在用词、过渡上略显稚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事一议会议记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