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民国大文人 txt吃不饱饭的江浙张姓文人

用理工科思维看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饭这件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用理工科思维看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饭这件事
用​人​民​公​社​时​期​还​有​一​些​中​国​老​百​姓​没​有​吃​饱​饭​来​攻​击​公​社​制​度​是​别​有​用​心​的​,​也​是​徒​劳​的​,​不​过​是​某​种​势​力​的​政​治​企​图​罢​了​,​和​真​正​的​事​实​相​差​甚​远​。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江浙的语文  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看看目录,共六个单元,映入眼帘的是,江浙的文人学者主宰了课本的绝大部分篇目,一派江南的气息,尽管那是秋季的教材,现在是春季,该用下册。初二伊始,就先声夺人,吴侬软语,燕语莺声,南戏、徽班进京,开疆拓土。语言一经掌握初中生,就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学海扬帆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终生烙印。  第一单元的阅读,第一课新闻两则,毛主席所书,解放战争的硝烟炮火跃然纸上。  第二课,《芦花荡》,来自河北安平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7.11)。有孙犁作品中的女人的专门提法。谈不上婉约,肯定不是豪放了。  下面两课的西蒙诺夫和雨果涉及了老外,与本文无关。聂华苓来自台湾,不提。  第二单元的阅读,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浙江绍兴人,哪本书没有鲁迅先生的作品,那本书肯定不是语文书!  第七课,《背影》,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朱自清全集》;下面的《台阶》,李森祥,不祥。  第九课,《老王》,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文中提到本夫默存钱钟书先生(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一日本友邦人士曾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乏善可陈,唯有钱先生的《围城》不能不看。这个日本人可不是德国的什么汉学家叫什么安康的。钱的《谈艺录》和《管锥编》,稍微想附庸一些风雅的,该读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也是字字珠玑。  第十课《信客》,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也是阿拉宁波人,我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秋雨散文》、《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居笔记》等等,包罗万象,还镶金边。  第二单元的散文,让江浙人风光尽展。  第三单元,说明文。第十一课,《中国石拱桥》,原载1962年的《人民日报》,被认为是说明文教学最好的教材篇目,作者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教育家。清华、同济、东南、天大建筑系的学生,哪个不服茅老,肯定拿不到建筑学五年制的工学学位证。镇江人,和法海禅师同乡。  第十二课,《桥之美》,作者是个美术家,从艺术的高度看待普通的桥,距离产生美。  吴冠中,吴老也说,仿我者死。1919年8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出陶瓷的地方。《攻占总统府》等大作,初中生不妨一观。  第13课,苏州园林,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本文的重要性,丝毫不低于茅老的中国石拱桥,被称作说明文双璧。以前都是当范文背的。茅盾等老一辈也是叶老发掘出来的。  14课,故宫博物院,地理知识1979年载的,作者黄传惕,据称是湖南平江人。例外。  15课,说“屏”,作者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说园》等作品。又艺术,又科学,又文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引杜牧诗)。  这第三单元,江浙文人雅士独占鳌头,当仁不让。  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毋宁说是江浙人的语言。作者竺可桢,原载1963年的《科学大众》,竺老(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上虞是哪里?您听没听说过祝英台?就是上虞人,和梁山伯,会稽人,鸳鸯蝴蝶派,绍兴的上虞,侬晓得口阀?浙江大学的竺可桢楼,竺可桢中心,竺可桢奖,竺可桢校长,竺可桢校长的名言警句标杆似的树立在浙大一进校门的显著位置,当然是玉泉校区了。  第17课,《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1997年,文章作者谈家桢(1909年——)浙江宁波人,生物学家,遗传学在中国的掌门人物,上海人上人,多数宁波人。复旦大学,中学生朋友多向往啊,谈老就是复旦的名师。长气不?  下面的阿西莫夫,来自另一个星球,不提。  五六单元都是古文,似乎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超脱于现当代,但,略微点过,丝毫不能证伪我的“江浙的语文”的立论!  21课,桃花源记,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古属吴越故国。世外桃源,只有到浙江的中西部山区方能见到,舟山的桃花岛,你去旅游舟山,除了普陀山,就该千里银滩的桃花岛了。五柳先生心向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陋室铭,刘禹锡,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核舟记,魏学洢,明末嘉善人,今浙江嘉兴人。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嘉兴的粽子真好吃。嘉兴烟雨楼比武,初中生应该不陌生,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风魔了垃圾一代90后。这样的慢功出细活的文章,非浙江人做不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乐个没够。  郦道元的《三峡》,比不了徐霞客的游记,徐就是传说从浙江的宁海出发,周游天下的。海上的丝绸之路,也是从浙东出发的。尽管有惠安女所在的崇武古城,也称海上丝路,泉州,其传说也远,无从考证。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人,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观潮,周密,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湖州商人有这一号,湖笔,初中同学都有耳闻。  29课的《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绍兴出了多少师爷。张岱寓居杭州,西湖梦寻,流连忘返。西子美啊。  压轴的《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一个山西,一个四川,与江浙无缘吧!别忙,山西村不是山西,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除了绍兴人,别人说不来。放翁还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外阅读还是陆游的诗作结,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爷子有预知未来的先见,知道11月4日的暴风雨,昭示着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的到来,并且引领了希腊的一个恐怖组织11月17日组织的红色恐怖风暴潮。  您看看,江浙人的语文,多读甚解,方知我之所言,立论不虚。  回望宾馆九层窗外,当是时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围尽管无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是,吾人仍能“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  时值3月18日,成人节午时。丁亥年正月廿九日。今天我休息。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好!沙发
  第十课《信客》,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也是阿拉宁波人,我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秋雨散文》、《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居笔记》等等,包罗万象,还镶金边。  ---------------------  这个道德败坏分子也来了
  道德可以败坏,道理一定要讲  在讲政治的高度  江总的北大百年纪念讲演,收入高中教材,好!  大家晓得,前总书记是扬州人,江苏的啊  江浙的语文,丝毫不为过吧?
  真牛啊
  幸会楼主
  幼师专业毕业的女星    凯迪这个名字就彻底有些陌生了,不过这女孩是“国美广告皇后”,今年国美的广告女主角全是她,也是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的幼师专业。不过因为身材高挑,会给小孩子们造成视觉上的压力,而本人又对演艺事业有着追求,于是也只身来到北京闯荡,她与Maggie Q极其相似的模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学毕业后考入芜湖师范学院幼师专业,不过并没有真正给孩子们上过课,毕业之后就考入了谢晋的表演艺术学院,然后便是北京电影学院,此后凭借“小燕子”一角走红。听说幼师专业里文化课和艺术课都教,这才给赵薇后来在音乐上的“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冰冰是一位彻底从人民教师转型成人民偶像的女明星,当年在小山村里当老师,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于是有人慧眼识珠,伯乐看中了潜力股,便飞出了山窝窝做起了凤凰梦,没想到这梦还真做成了。只是不知道当年她带过的孩子们有没有为她的离开而感到遗憾
    原名叫杨岗丽的甜妹子当年是南昌师范学院幼师班的,一嗲成名后却遗臭万年,不过已然现在也没多少人再提起她了。据说嗲妹子最喜欢的职业还是幼师,不过也幸亏她也没再重返教师岗位,不然小孩们唱出来的歌应该会比林志玲还林志玲
    杨欣说到这名字,没多少人知道,但是《手机》里的牛桂花的确让她的形象被大众略微熟悉,如果杨欣没有来到北京当北漂妹并步入演艺圈,想必她会是一个挺搞笑挺受欢迎的幼儿园老师
      
  湘视有超级女声,沪视有好男儿,浙江卫视有越女争锋,苏视还有……  广电总局看总体阴太盛,阳不举  反对超级男声,提议为大男声  那话儿一个指头长,还充驴样行货  丢死个人哦
  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塞外一天一地一圣人。  古语已经道出了其中的道理。或许南方人更适合应付八股吧。江浙人主宰的中国文学本来就缺少那开阔、雄伟、盛大的感觉。比如拙政园,同颐和园一比,完全是小家子气。小小拙政园,放个屁,全园就都能闻道。  南宋以后,中国文学由江浙人主导,是历史的必然。  想想唐诗,何等的气魄。看来文学反映了时代的哀音。
  中文系(李亚伟)         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钩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    有时,一个树桩船的老太婆/来到河埠头——鲁迅的洗手处/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让孩子们吃下。一个老头/在讲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放些失效的味精/这些要吃透《野草》的人/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  ?  在河的上游,孔子仍在垂钓/一些教授用成绺的胡须当钓线/以孔子的名义放排钩钓无数的人/当钟声敲响教室的阶梯/阶梯和窗格荡起夕阳的水波/一尾戴眼镜的小鱼还在独自咬钩/?  ?  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写王维写过的那些石头/一些蠢鲫鱼或一条傻白鲢/就可能在期末渔汛的尾声/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    老师说过要做伟人/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亚伟想做伟人/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回到寝室/?    一年级的学生,那些/小金鱼小鲫鱼还不太到图书馆/及茶馆酒楼去吃细菌,常停泊在教室或/老乡的身边,有时在黑桃Q的桌下/快活地穿梭/??    诗人胡玉是个老油子/就是溜冰不太在行,于是/常常踏着自己的长发溜进/女生密集的场所用鳃/唱一首关于晚风吹了澎湖湾的歌/更多的时间是和亚伟/在酒馆的石缝里吐各种气泡/  ??  二十四岁的敖歌已经/二十四年都没写诗了/可他本身就是一首诗/常在五公尺外爱一个姑娘/节假日发半价电报/由于没记住韩愈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敖歌悲壮地降下了一年级,他想外逃/但他害怕爬上香港的海滩会立即/被警察抓去考古汉语/??    万夏每天起床后的问题是/继续吃饭还是永远不再吃了/和女朋友卖完旧衣服后/脑袋常吱吱地发出喝酒的信号/他的水龙头身材里拍击着/黄河愤怒的波涛,拐弯处挂着/寻人启示和他的画夹/??    大伙的拜把兄弟小绵阳/花一个月读完半页书后去食堂/打饭也打炊哥/最后他却被蒋学模主编的那枚深水炸弹/击出浅水区/现已不知饿死在哪个遥远的车站/??    中文系就是这么的/学生们白拜古人和王力和黑板/晚上就朝拜银幕或很容易地/就到街上去凤求凰兮/这显示了中文系自食其力的能力/亚伟在露水上爱过的那医专/的桃金娘被历史系的瘦猴赊去了很久/最后也还回来了亚伟/是进攻医专的元勋他拒绝谈判/医专的姑娘就有被全歼的可能医专/就有光荣地成为中文系的夫人学校的可能/??    诗人杨洋老是打算/和刚认识的姑娘结婚,老是/以鲨鱼的面孔游上赌饭票的牌桌/这根恶棍认识四个食堂的炊哥/却连写作课的老师至今还不认得/他曾精辟地认为纺织厂/就是电影院就是美味的火锅/火锅就是医专就是知识/知识就是书本就是女人/女人就是考试/每个男人可要及格啦/??    中文系就这样流着/教授们在讲义上喃喃游动/学生们找到了关键的字/就在外面画上漩涡/画上教授们可能设置的陷阱/把教授们嘀嘀咕咕吐出的气泡/在林荫道上吹到期末/??    教授们也骑上自己的气泡/朝下漂像手执丈八蛇矛的/辫子将军在河上巡逻/河那边他说“之”河这边说“乎"/遇着情况教授警惕地问口令:“者”/学生在暗处答道:“也”/??    根据校规领导命令/学生思想自由命令学生/在大小集会上不得胡说八道/校规规定教授要鼓励学生创新/成果可在酒馆里对女服务员汇报/不得污染期终卷面/?    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重点学鲍狄埃学高尔基,有晚上/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他大声喊:同学们/快撤,里面有现代派/  ??    中文系在古战场上流过/在怀抱贞洁的教授和意境深远的月亮/下边流过,河岸上奔跑着烈女/那些石洞里坐满了忠于杜甫的寡妇/和三姨太,坐满了秀才进士们的小妾/  ?  中文系从马致远的古道旁流过/以后置宾语的身份/被把字句提到生活的前面/中文系如今是流上茅盾巴金们的讲台了/??    中文系有时在梦中流过,缓缓地/像亚伟撒在干土上的小便像可怜的流浪着的/小绵阳身后那消逝而又起伏的脚印,它的波浪/正随毕业时的被盖卷一叠叠地远去/        
  别看楼主把这么多文坛大家的名字都列出来了,可还是看得出来你是江浙人中比较没文化的一个。
   德国汉学家顾彬去年在接受德国电台采访以及在上海演讲时,对中国当代文学多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在日前世界汉学大会题为“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圆桌会议上,顾彬再次炮轰中国当代文学。他说,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1949年以前的中国作家们都是翻译家,以后的基本上都不是翻译家,“如果一个作家不掌握(外国)语言的话,他根本不是一个作家,所以基本上中国作家是业余的,而不是专家。”一些学者及作家当时便作出了回应,学者陈平原昨天接受采访时认为顾彬是哗众取宠。        “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是哗众取宠,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解释了自己在世界汉学大会上批评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顾彬的动机。        陈平原:这不是学者的发言        陈平原当场批评了“外来和尚会念经”的一种架势,觉得有必要做一个调整。他表示,个性化的作家可能有人外语好,有人外语不好,这些东西你只能拿他的作品来评判,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差别问题,不谈体制,可以说文学场或别的理论,但拿外语问题做这样的全程判断自己表示反对。        陈平原称,“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不是一个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研究分析之后作出的学术判断,而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凭感觉所说出来的话。因此,中国作家也没有必要太在意。”陈平原称,顾彬的观点不是一个研究性的结论,一个真正的汉学家决不会这样说。所以,当时,顾彬说自己是一个作家,也写小说、写诗的时候,“我表示,如果你是作为一个作家这么发言的话,我可以理解。”        陈平原称,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下了很多结论,如果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学者,在作出这些结论之前,必须收集大量材料,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之后,再作出判断。“顾彬所采用的发言方式是媒体所乐意见到的,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到现在就是娱乐化的。”        张柠:顾彬只是中国文学的“旅游者”        顾彬此前还表示自己不喜欢中国作家,包括莫言在内,好多中国作家是蜉蝣,他们是一种短暂的现象。记者拨通莫言电话时,莫言表示“随他去吧”,接着说自己正在三峡,不方便接听电话。作家北村表示,不能以懂外语来评判作家的写作水平及其作品,懂外语未必就能读懂外国文学,而不懂外语也可以通过译作了解外国文学。“不过,我同意顾彬的某些判断,中国当代文学确实不如现代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柠认为,“就像我们对德国文学的了解一样,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了解也不过是皮毛。一个作家要解决的是本民族的问题,如果能传递给其他国家当然更好,如果传递不了,那也不是惟一的标准,李白懂外语吗?”他还表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好坏不出在作家身上,对于另外的原因,他根本不了解。“顾彬只是一个中国文学的旅游者,而学术旅游不能解决任何学术问题。”    
  江浙有语文,上海有文元
  文痞吧
  时值3月18日,成人节午时。丁亥年正月廿九日。
  今日二月十六,离烤杂病的正月十六,须臾过了一个月    真的是,白驹过隙。光阴荏苒。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与时俱进。    不熟不吃。    二月小,四月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份
  江浙语文,完全可编纂教科书。  刚刚看过温家宝总理在日本众议院的讲演,温总一句一顿,有小教特级教师的风范!日本人学习了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为语文,语文式微
  呵呵,对我们青年时代重理(科)轻文(科)的反动。  :)
  的确是哦,原来的老科学家,都文理通融,现在的理科生,看不懂易经。月事也不知低调,决不放过。
  江浙文学厉害在于吴方言,现代人将普通话凌驾于吴方言之上,江浙文学,将不再风光。  现在江浙小孩子满嘴普通话,真是放弃在宝贝学糟粕也。  
  何止江浙,上海的小孩满嘴普通话。上海老话听不甚懂。车同轨,始皇帝的招数。
  这样叫不叫“不对称”的文化暴力呢?
  是摆的实验能否上升到数学定律?
  书同文。实验和实践检验真理。不导出定理。
     时尚文化现在占主流  这说明在当下,时尚文化占据主流,比传统文化受关注度高。至于说谁的作品文学价值更高,我觉得要看评价标准。      ——中国资深出版人,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的公众决选接近尾声,在即时投票前20名中,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三位青春文学写手的票数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引起不少中国网民不满,黎波对此发表看法。    
  8年级,初二,年龄该在93年左右。不是左拉的93年。14岁的二七年华,学的满嘴吴侬软语,长大三代表四坚持不荣不耻  还不是左拉的,是谁的呢?
  朱自清的散文很不错啊,倒是鲁迅的那些东东,不说也罢      
  鲁迅的东东,更有嚼头。  如其不然,谁还会知道英租界的印度阿大,华人巡捕?  鲁郭茅老巴曹……  插进些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  太阳照样升起
  江浙自古多才子,入选教科书有啥不对?陆放翁豪迈潇洒,可以代表古代,鲁迅铮铮铁骨,可以代表近代,茅以升竺可桢文理兼修,足以代表现代,没啥不可以吧。  我等皆经历初中,除此江浙才人,有更多中国文人在心中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请勿以地域观念来衡量。
  昨天一个上海大学教师说她们学校新进了四十名教师,上海本地的才三名。因此,普通话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以前上海人看不起那些不讲上海话的外地人。这个优良传统应该发扬下去,绝不能让普通话压倒吴方言。如果上海的语言跟北京相同,还会有海派京派之分吗?  
  北京并不是普通话的鼻祖。历史上,河南开封人也是讲普通话的,就是国语啦。民国以降,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正宗出处在河北乐亭。音涝听。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大鼓和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等齐名,常演不衰。  国家提倡普通话,并无禁止方言土语的流传,否则国家构成破坏文物罪的犯罪,反人类罪的犯罪,违背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国家不法行为。  文章作者对江浙人多入主中语八年级教材持艳羡及惊异的态度,认为是不是巧合使然。
  去这样的学校可以更好地学习江浙的语文、言语。    上海同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 胡锦涛致贺信       ( 6:00pm)              (上海讯)上海著名大学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大会今早举行,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       同济大学成立于一九零七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德文医学堂。校董们为学堂取名同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一九一二年,同济增设工学堂,一九二三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一九二七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一九四六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着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到今天,同济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楼主说出了一个在课本上存在的现象,后边感叹天地之大,我只能猜测楼主是在发牢骚了.如果楼主真是在发牢骚,那把全部课文的总数除以省市的数量,每个地方都均分几个好不好?你觉得这样就合理了?不见的吧.
  好文章,不应分地域.LZ有失偏颇.
  哈,忘了,九三年原来是雨果的    如果说语文不分地域的话,就没有什么文坛湘军、桂军、闽军、晋军了;  那你说,远在新疆鄯善,内蒙通辽,西藏康巴,都有文联、作协,都有创作队伍,他们都没有地域影响,没有地域的烙印,谁信呢?    今日六一,小朋友还分天南地北呢,不过千万别成了“四海兄弟”    花朵别进了江湖。
  硬要分地域的话.江浙历来文人辈出,好文章自然比其它省市多.在课文中占多数这本无可厚非!  
  作者:虎卫门 回复日期: 10:13:25 
    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塞外一天一地一圣人。    古语已经道出了其中的道理。或许南方人更适合应付八股吧。江浙人主宰的中国文学本来就缺少那开阔、雄伟、盛大的感觉。比如拙政园,同颐和园一比,完全是小家子气。小小拙政园,放个屁,全园就都能闻道。    南宋以后,中国文学由江浙人主导,是历史的必然。    想想唐诗,何等的气魄。看来文学反映了时代的哀音。  ======================================================  阁下这个北方人怎么没见得有什么气度?  反倒是一股子酸劲  你说的江浙人主导文学的问题,那是因为蛮夷入侵,中国人只好跑到江浙来了。那也是老天要这样没办法的事情,你能指望蛮夷学的文明点不?
  地不分南北,人不论大小,统统以日为师。我们的词语里几多日语?    杂交,睡道,才好高产,人们吃得饱    语言更没有所谓一定之规,习惯而已。那么多外出留学的,难道出门学国学去了?
  转益多师是汝师,顶
  文学现在不是饥渴的
  那你说,老马,先进性是饥渴的?
  不够先进才讲“先进性”的,你说是不?!
  从2003年开始支援西部活动的,大学生
  浙江無人
  南京大学校歌      江 谦 作词    李叔同 作曲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    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    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译成现代汉语:        诚实之德多么伟大,整个世界都为之鼓动。                像鼎之三足支撑着它的,是智慧、仁爱和奋勇。    集大成的圣人是孔子,是众圣汇聚归依的正宗。    直到千秋万代,旁及四面八方,我们的目标都相同。    随着海潮沿江西上,就是富饶的江东。    巍峨的北极阁啊,耸立在雄伟的南京城中。    上天开启了教育的恩泽,我们的事业永无穷。    衷心祝愿事业无穷,像初升的太阳照耀长空。”    
  我讨厌浙江人,可浙江人文化大家不少,这不能否认  最讨厌有些傻逼粪青,讨厌共产党就连共产党的一切都否定,跟当年文革作风一个德行
  晕倒,什么标题啊?
  香港鬼才导演王晶,1955年生,浙江绍兴人,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  江浙人的电影。
中国有两大文化中心: 北面是关中, 南面就是江浙.  
在唐以后, 江浙成了主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当初衣冠南渡的目的地, 却实聚集了传统中国人的精华.  
  你想想我们玩个网络游戏,上海人,广东人,新疆人遇见一起要是说方言是死也听不明白的,但用汉字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意思
  不懂!新疆人什么方言?突厥语?塔什干语?
  中国有两大文化中心: 北面是关中, 南面就是江浙.     在唐以后, 江浙成了主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当初衣冠南渡的目的地, 却实聚集了传统中国人的精华.  ------------------------  唐朝的国都是长安,如同离开上海市这个中心代表就无从谈起江浙的精华。江浙成为主要经济文化中心的前提是什么?  曾经有位总理兼人行行长出自上海。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前提下,即使与他持相反意见的人也都承认他能在国家整体下起用部分机构把握价值核心作用。  但在他们没有主谋以后,上海发生什么事了?日本是一国为世界贡献的国家,但在中国有最多日本侨民聚居的上海市居然没有一个日本人被世界发现。上海消失了,却还奢谈“世界承认”、“世界形势”,像是都不知道长江在中国起什么作用。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是什么意思?“江浙”的首领们都不知道世界形势与国家形势的发展方向?  
       作者:多事的噪音 回复日期: 9:14:41 
    唐朝的国都是长安,如同离开上海市这个中心代表就无从谈起江浙的精华。江浙成为主要经济文化中心的前提是什么?    曾经有位总理兼人行行长出自上海。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前提下,即使与他持相反意见的人也都承认他能在国家整体下起用部分机构把握价值核心作用。    但在他们没有主谋以后,上海发生什么事了?日本是一国为世界贡献的国家,但在中国有最多日本侨民聚居的上海市居然没有一个日本人被世界发现。上海消失了,却还奢谈“世界承认”、“世界形势”,像是都不知道长江在中国起什么作用。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是什么意思?“江浙”的首领们都不知道世界形势与国家形势的发展方向?  ------------------------------------------------------------  楼上这位说的是中文吗
  作者:金吾不禁夜 回复日期: 10:24:40  ------------------  你问什么?我不知道这个网络的环境是怎么造成的?  长江流域还有人吗?
  语文与文学是两码事。
  说了半天什么意思?浙江比中国还大,是吗?
  上海消失了,却还奢谈“世界承认”、“世界形势”,像是都不知道长江在中国起什么作用。  ----------------------  更正为:上海消失了,却还奢谈“世界承认”、“世界眼光”,像是都不知道长江在中国起什么作用。  *******  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和设计师都与船身一同沉没,但百年后还会有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对大西洋的海底感兴趣?    
  这个现象的确值得深思。
  新学期开学时,上海市有三个年级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这三个年级分别是小学四年级、初中八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至此,2007学年,全市有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初中六、七、八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高二语文新教材:容量减少,难度降低       记   者获悉,在新学期将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三个年级中,高二语文新教材改动最大,不仅课文篇目调整多,教材的布局框架也作了改动。       修订后的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新教材对篇目数量进行了精简,仅有课文22篇,其中现代文13篇、文言文9篇,相比原来43篇课文的总数减少了近一半。而在现有的篇目中,不少也是新加进去的。可以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新教材对篇目的调整来了一次“大换血”。       记者了解到,新教材使学习量减少,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学强调加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而“试验本”教材虽然好课文多,但因为篇目过多,教学上要赶进度,使得教学上免不了浮光掠影,再美的文章也没办法好好品味,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积淀了。       现在的新教材经过调整,使篇目大大减少,每篇课文授课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使得学生和教师能更充分地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       据悉,调整后的新教材将一些本身不错、但不太适合教学、篇幅过长的篇目进行了替换。比如安徒生的《光荣的荆棘路》,因为内容繁多,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很难将课文讲得透彻,因此被删去。       市教委教研室有关人士表示,调整是在广泛听取一线语文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并在专家多次论证的前提下进行的,删去的很多都是教师反映教学上不太好把握、给学生理解带来一定困难的篇目。       不过该人士表示,由于此次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新教材是把高中语文全部六册教材放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根据篇幅长短、难易程度、重新组合、调整后修订而成,因此在这册新教材中被删去的课文篇目可能是彻底地被删去,也可能是转移到其他册次中去了。“这些删去的课文可能被放在了高一教材,也可能将出现在高三的教材中。”       一位新教材的审查人员表示,调整后的新教材选择了一批文质兼备、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改变了以往教材繁、难、旧、偏的现象。       另外,不同于原来课本与练习分开的情况,新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面都附上了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更加容易落实教育意图。       八年级语文新教材:篇目减少近三分之一       不同于高二语文新教材,新学期八年级新生即将拿到的语文新教材在框架上没有出现变化,只是将前期二期课改试点学校使用后认为一些过难、学生学起来有困难的篇目进行了删减,总体上对新教材篇目作了“减法”,篇目从49篇减少到35篇,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修订后的新教材的一些单元在册次之间进行了调整。其中,考虑到鲁迅的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原来第四单元《走近鲁迅》在新教材中被删除,移到了高年级教材中。另外原来有的第七单元《风俗世情》也没有出现在新教材中。而《心灵诗语》单元则从其他年级教材中移到了该册新教材中。       四年级语文新教材:调整不大       另外,记者了解到,此次小学四年级语文新教材调整不大,从“试验本”教材到新的“试用本”       教材,仅减去了一些篇目,文章以童心、童趣为主,更加适合小学生阅读。  
  上海、北京,语文书都大变,不好玩了。
  好几个省语文课本换了
  [] 廣府話救亡:吐蕃與「吐播」  王亭之      今人喜歡附和,一有標奇立異之說出籠,便必有附和者,這些附和者又多為傳媒,於是標奇立異之說立刻變成「正」,傳統則自然是「負」。      最明顯的例子是「吐蕃」,此乃西藏的「唐名」,一向讀為「吐凡」,從無異說。然而大陸忽然有兩個所謂專家,認為「蕃」字要讀「播」,此說一出,香港傳媒立刻跟進,居然找出個理由,說「吐播」的音與Tibet相近云。稍有學問者,則謂藏人自稱為Bod,故當然是「播」音。      其實若由頭說到,便知道這些人一直是在發謬論。首倡「吐播」的大陸出位專家,說「蕃」字在唐代無「番」音,他連《唐韻》都懶查,就一口咬定。加上發表文章的編輯也照例不核對資料,於是就人「播」你「播」,冤枉唐代人。      在黑水城發現的文書,乃唐宋元三朝的文物,許多文書直用「吐番」來稱呼西藏,這「吐番」當然即是「吐蕃」,因為有些文書即用「吐蕃」之名。足見當時,「土番」與「吐蕃」二名通用,此乃強烈的證據,證明「蕃」字應音為「番」,轉讀為「凡」音可以,但卻一定不能夠讀「播」。      這即是一個「以訛為正」的實例,此例無可辯駁,除非恃著面皮厚。   
  中新网10月11日电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揭晓,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获得该奖。    背景资料: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5年,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主要作品有《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等。    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主要作品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等。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主要作品有《声名狼藉》、《恭候野蛮人》和《国家中心》等。    2002年,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对弱小的个人对抗野蛮强权经历的深刻刻划。代表作为《无形的命运》。    2001年,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主要作品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在自由的国度》等。    
  笃笃杨思敏,胜过去登高
  我的那批学生,1994、95出生的,来过不少次了
  无知的人才不知道那字读BO……    愚蠢的人才不知道这恰恰证明了番在那时也读BO      哈哈,这种人也配谈江浙语文……
  图博,吐蕃  钱文忠,才1966年出生,季羡林的关门弟子。    楼上指的是什么?
  华语必将是国际用语        ● 梁丁尧    今年的讲华语运动已于11月5日由总理公署部长兼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林瑞生主持开幕,并采用较有挑战性的口号“讲华语,你肯吗?”,以鼓励对使用华语缺乏信心的新加坡华人大胆地开口讲华语。      我国人口以华族占多数,而推动讲华语的运动已进入第28年。在过去27年里,我国一直在推行双语教育,而华族年轻人在学校里至少都有机会学习华文华语,为什么新一代华人还对华语没有信心呢?这是值得认真检讨的问题。      今年的讲华语运动是要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机,鼓励新加坡人以体育精神接受开口讲华语的挑战,这个用意是正确的。      自从筹备奥运会以来,北京主办当局已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准备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宾,连德士司机也加入学习英语的行列。这显示北京人是非常积极和务实的,以弥补英语不普遍的缺点。      和北京相反的是,新加坡当今的主要工作用语仍然是英语,而华语(普通语)虽已相当成功地取代了过去非常普遍的方言,但还不能被正式接纳为“正统”的工作用语(Working Language)。任何人如果在正式集会中用华语发言,终须由人翻译成英语、英文才会被视为“有效”。这是不成文的现实惯例,我们必须勇于承认和调整。      “讲华语,你肯吗?”,这虽然是友善的挑战口号,但是,如果大家希望华文华语会更加普及化,首先必须采用务实的做法,让所有新加坡人更有信心,都能确定讲华语是“有用”的,他们才会认真去学习,认真去讲有深度的华语。      当年的讲华语运动目标只是要取代方言,今后的目标应该朝向国际化,以配合未来的华语必然将成为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国际工作用语(International Working Language),而不仅仅是方便到中国经商的语言而已。      因此在未来几年里,也许我们必须把上述口号改为“讲国际语言——华语,你敢吗?”  
  是啊,你敢吗。
  作者:虎卫门 回复日期: 10:13:25 
    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塞外一天一地一圣人。    古语已经道出了其中的道理。或许南方人更适合应付八股吧。江浙人主宰的中国文学本来就缺少那开阔、雄伟、盛大的感觉。比如拙政园,同颐和园一比,完全是小家子气。小小拙政园,放个屁,全园就都能闻道。    南宋以后,中国文学由江浙人主导,是历史的必然。    想想唐诗,何等的气魄。看来文学反映了时代的哀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来楼主似乎准备放几个时代强音。    中国人拿不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不说大家一起努力,却要去怪国人当中文章写得最好的。也不想想,没有他们,我国的文学发展会更烂。真是不知好歹。难道中国足球冲不出亚洲我们该怪长春亚泰?  简直混账逻辑!!!
  莫闻味,莫文蔚
  这个也搞地域区分。有意思。  你的老乡再牛,也与你没啥关系啊。  好比你们村里出了一个皇帝,这个皇帝搞了几万个女人,请问:你是不是也同时高潮了?  这话问过一些湖南人,也被一些湖南人问过。  爱家乡是好事,可过份强调地域观念实际和极端民族主义是一样的。警惕哦。
  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三个借口       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三个借口  傅一河      
语文重要。谁都说重要,祖国的母语,不学好母语还是中国人嘛,把语文抬得高高。我顶。我教了30年语文,带出了高考理科状元,其语文129分。可这并不能遮掩语文的窘态。每届学生都抱怨,语文不好学,学不好,不学好。英语疯狂,数学长盛,理化不衰,惟语文萧条。语文老师悔恨入错行。    
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第一个借口:语文是长期积累的,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好的。十年磨一剑,他就是今天不磨。数理化作业都做完了,想起语文就摸一下,想不起就算了,或者一想语文就头大,就心虚,惧而远之。考试又栽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我是学不好语文的。  
怎么学好语文?一个退休老师说就,一个字,读。古人为什么叫读书不叫写书,就是这个道理。我赞同。它个昏天黑地,读它个死去活来,读得摇头晃脑,那意思,那意味,那意境就出来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都出来了。  
舍得拿时间去读,去积累。记日记,对对联,猜灯谜,成语接龙,写广告词、搞各种徽标设计。玩到这程度上,就找到了感觉,就有了成就感。当年高中班上同学请我写情书,一周二三封,一月几十封,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都套上。“你是乌鸦天上飞,我是毛狗地上追”;“我俩的感情象那包包白,越裹越紧”;“我不敢仰头看你的脸,我只悄悄追随你的背影;等你千年一回首,爱你万年心不变”。一封情书人民币1毛、细粮票二两,粗粮票半斤。我的名气越来越大,几条街的知青家长都请我写信。有个女知青给父母写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肚子搞大了”,其母找到我喊天,怎么得了,我估计是写了错别字,把胆子写成肚子,去信一问,果然是胆子大了,不是肚子大了。  
瞧,语文学不好,可以杀人;语文学得好,可以救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这次半期考试,我带的尖子班默写古诗文37个同学吃鸭蛋。好弟子!我以为个个数学物理考了满分,不要语文成绩就能上北大、清华?    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第二个借口:明天开始学语文。每天理科作业潮水般涌来,哪里还有时间学语文?错也,谬哉!每天做个计划,语文摆是第一位,时间多的是。把语文排在最后,当然时间不够。这种排斥语文的意识,久之会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如果再不纠正,上了高三,古文读不懂,诗歌赏不来,找到语文老师问办法。只有一个办法,丢。丢拼音,丢字词,丢古文,丢诗歌,丢阅读。高考临近要抓的东西太多了,已经抓不过来了,就准备读高四、高五,上社会大学吧。    
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第三个借口:不学语文,照样考及格;学了语文,还是考不及格。学不学语文,考试成绩差不多。做数学物理,几个小时不累,一晚上不睡。一抓就灵,一灵更来劲,犹如吃了兴奋剂。而语文,确实“少、慢、差、费”。这是语文学科的致命弱点,不少语文老师也纳闷,也苦恼。重庆市有个高考指导委员在全市高考动员大会上说,有一个班,语文老师病了,无人上课,学生自学了两个月;另一个班的语文老师天天押阵。而高考成绩,没有语文老师上课的班比有语文老师上课的班,还要考得好。这是什么毛病?  
很简单,那个语文老师缺课的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与素质好,学生在自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当然取得了好成绩。正如今天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但是不读大学更找不到工作。我给学生打赌,我念10个词语,你要错7个8个。不信,当场听写:明信片、挖墙脚、水龙头、察言观色、唉声叹气、自怨自艾、虚与委蛇、拾阶而上、踯躅、踟躇﹍果然,一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领导做报告,蹦出一个错别字,漏出了马脚。文如其人,一开口,一动笔,就能看出谁是大家。  
学好语文,首先得“死去活来”。碰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它就是化成灰也认得。每天读一篇古文。读多了,什么活用、句式自然通晓了。每周写个作文,言为心声,真情实感就有了;同时准备个“错误集锦”本,同样的错误第二次不再犯。再读点杂书。“功夫在诗外”,世事皆学问。  如是之,不信语文学不好。         
       100个最常见错别字详解   括号中的为正确的字。  1、按(安)装  “安”与“装”同义,都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械或器材(多指成套的)固定在一起的地方。由于“安装”是动词因此易误作“按装”。还有“安排”也易误作“按排”。“安排”的“安”指“使有合适的位置”。  2、甘败(拜)下风  这里的“拜”指“拜服”,引申为“承认不如别人”,不可写为“败”。  3、自抱(暴)自弃  这里的“暴”指“糟蹋、损害”,写成“抱”就不好解释了。  4、针贬(砭)  “砭”(biān)是古代用以刺激人体皮肉治病的石针。“针砭”比喻深刻批评。  5、泊(舶)来品  “泊”指“停船靠岸”,是动词语素;“舶”指“航海大船”,是名词语素。“舶来品”指航海大船运来的物品,旧时指进口的商品;写成“泊来品”就不好解释了。  6、脉博(搏)  这里的“搏”指“跳动、搏动”,写成“博”语意不通。  7、松驰(弛)  “松”和“弛”同义,都指“松懈、松散”;写成“松驰”就不好解释了。  8、一愁(筹)莫展  这里的“筹”指计算用的筹码,引申为计策。写成“愁”是望文生义所致。  9、穿(川)流不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河流中的水那样流淌,永不停息。“川”指“河流”,写成“穿”也是望文生义所造成的。  10、精萃(粹)  “精粹”指“精炼纯粹”。“粹”是“****”的意思,常组成“荟萃”一词,如“精英荟萃”也不能缩简为“精萃”。  11重迭(叠)  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删去了“迭(叠)”,恢复了“叠”字的使用。“迭”现在只用于“更迭、迭次”等词语中。  12、渡(度)假村  在现代汉语中,“度”的基本义指时间上的经过,“渡”的基本义指由此岸到彼岸。因此,“欢度春节”“度日”“度假村”的“度”不能写作“渡”。  13、防(妨)碍  “妨”与“碍”同义,都指“阻碍”,故“妨碍”指“阻碍”;写成“防碍”则变成“防止阻碍”的意思了。  14、幅(辐)射  “辐”指车轮中边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儿。“辐射”指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写成“幅射”就不好解释了。  15、一幅(副)对联  量词“副”用于成双配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眼镜、一副象棋、一副扑克牌”。  对联由上下两联构成,属于成双配对的东西,故用“副”而不用“幅”。  16、天翻地复(覆)  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中恢复了“覆”字的使用,多用于“覆盖”“覆灭”“颠覆”“天翻地覆”等词语中。  17、言简意骇(赅)  “赅(gāi)”是“全、完备”的意思,“言简意赅”即“语言简练,意思完备”的意思;写成“言简意骇”就解释不通了。  18、气慨(概)  “概”指“气势、风度”,“气概”指人在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和气势,写成“气慨”就不好解释了。  19、一股(鼓)作气  原指战斗开始时,擂第一通战鼓振作士气,后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鼓”指擂战鼓,故不可写作“股”。  20、悬梁刺骨(股)  说的是古人读书犯困时将头用绳子系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股”指大腿,故不可写作“骨”。  21、粗旷(犷)  “粗”与“犷(guǎng)”同义,都是“粗野”的意思;写成“粗旷(kuàng)”不好解释。  22、食不裹(果)腹  意为“吃不饱肚子”。“果”指“饱”,写成“裹”解释不通。  23、震憾(撼)  “震”指“震动”,“撼”指“摇撼”,“震动”即指“震动、摇撼”,写成“震憾”不好解释。  24、凑和(合)  “凑”指“拼凑”,“合”指“结合到一起”;写成“凑和”就不好解释了。  25、侯(候)车室  这里的“候”指“等待”,写成“侯”语意不通。  26、迫不急(及)待  意为“紧迫得来不及等待”。“不及”即“来不及”,可见“及”不可写成“急”。  27、既(即)使  “即使”是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既”可组成表示推论因果的连词“既然”。  28、一如继(既)往  意为“完全同过去一样”。“既往”指“已往、过去”,不可写成“继往”。  29、草管(菅)人命  意为把人命看作野草一样,指任意残害人命。“菅(jiān)”指一种野草。  30、娇(矫)揉造作  “矫”指使弯的变成直的,“揉”指使直的变成弯的,故“矫揉”不可写作“娇揉”。  31、挖墙角(脚)  意为“拆台”,比喻从基础上破坏。这是惯用语,语素是固定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地提示:“脚”不要误作“角”。  32、一诺千斤(金)  意为“一声答应,价值千金”,形容说话算数,绝对守信用。“金”指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如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33、不径(胫)而走  意为没有腿却能跑,比喻没有宣传、推行就迅速地流行开来。“胫”指小腿。  34、峻(竣)工  “竣”指“完毕”。“竣工”指“工程完成”,写成“峻工”就解释不通了。  35、不落巢(窠)臼  比喻文学作品等不落俗套,有独创性。“窠臼”本指鸟兽的窝和舂米工具,比喻老套子、旧格式。“窠”读kē,不能读成cháo或写作“巢”。  36、烩(脍)炙人口  意为“美味的食品人人爱吃”,比喻优秀的文艺作品,人人赞美和传诵。“脍”指切细的肉,“炙”指烤熟的肉。“脍”读kuài,不读huì,也不能写成“烩”。  37、打腊(蜡)  “打蜡”指“涂蜡,使器物保持光洁”,写成“打腊”就不好解释了。  38、死皮癞(赖)脸  形容胡搅蛮缠、死不要脸的无赖形象。“赖”指刁钻撒泼,不讲道理。  39、兰(蓝)天白云  “蓝天”指蔚蓝色的天。“兰”不表示“蓝色”,不可能组成“兰天”一词。  40、鼎立(力)  “鼎立”“鼎力”是两个词儿:前者指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立着,形容三种势力对峙;后者是敬词,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两个词儿各司其职,切莫混用。  41、再接再励(厉)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都要把嘴磨一磨;后比喻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努力。“厉”(通“砺”)指“磨”,故不可写成“励”。  42、老俩(两)口  “俩”指“两个”,后面不能再加“个”或别的量词。“口”在这里是作量词用的。故不能说“老俩口”,只能说“老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意为煮一锅小米饭的时候就做了一场美梦;原比喻富贵无常,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已经破灭的幻想。“粱”是小米,不可写成“梁”。跑  44、了(瞭)望  1986年《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说:“‘瞭’字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  45、水笼(龙)头  “水龙头”指自来水管的开关。“笼头”指套在骡马等头上用来系缰绳、挂嚼子的东西(多用皮条或麻绳制成),不可能有“水笼头”一词。  46、杀戳(戮)  “杀戮”指大量杀害。“戮(lù)”也是“杀”的意思,故与“杀”构成同义语素黏合词。“戳(chuō)”是向前“刺”的意思,不表示“杀”。  47、痉孪(挛)  “痉挛”指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挛”指蜷曲不能伸直,写成“孪”不好解释。  48、美仑(轮)美奂  形容建筑物高大和众多。“轮”指“轮囷(qūn),古代圆形高大的谷仓”,这里指高大。“奂”指“众多”。可见“轮”不可写作“仑”。  49、罗(啰)唆  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囉”不再简化为“罗”,而简化为“啰”。  50、蛛丝蚂(马)迹  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见的线索或痕迹。把“mǎ迹”误解为蚂蚁爬行的痕迹,就会误作“蛛丝蚂迹”。  51、萎糜(靡)不振  “萎靡”指精神不振或意志消沉。“靡(mí)”是“倒下”的意思,不能写作“糜”。  52、沉缅(湎)  “沉湎”指“沉迷、沉溺”(含贬义)。“湎”指“沉迷、迷恋”,故有“沉湎”一词。  53、名(明)信片  指邮局发行的供写信的硬纸片,含邮资,可以不加信封直接邮寄。因信的内容是透明的,故叫“明信片”;写成“名信片”就令人费解了。  54、默(墨)守成规  战国时期墨翟善于守城,人称善守为“墨守”,后用“墨守成规”来形容固守现成的规矩不肯改变。所以,“墨”不能写成“默”。  55、大姆(拇)指  “拇”即“拇指”,也说“大姆指”。“姆”只构成“保姆(mǔ)”“姆(mū)妈”两个词,不能构成“大姆指”一词。  56、沤(呕)心沥血  “呕”是“吐”的意思。“呕心”指把心都吐出来了,形容用尽心思。“沤”指水中的气泡(读ōu)或物体经长时间浸泡而变质(读òu),不可能 构成“沤心”或“沤心沥血”。  57、凭(平)添  “平添”指自然而然地增添,有人误解为凭空添上,故写成了“凭添”。还有,“平心而论”指平心静气地评论,不是“凭良心来说”的意思,故也不能把“平”误作“凭”。  58、出奇(其)不意  语出《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指“他们(对方)的”。“出其不意”是指“出击于对方意想不到的时候”。  59、修茸(葺)  “修葺”指修缮。“葺(qì)”指用茅草覆盖房顶,今指修理房屋。“茸(róng)”指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不可能组成“修茸”一词。  60、亲(青)睐  “青睐”指用黑眼珠看人,表示喜爱或看重。“青”指黑色,不可写为“亲”。  61、磬(罄)竹难书  意为“用尽竹子制作的竹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指罪行)多得不可胜数。“罄”指用尽,写成“磬”(指一种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就解释不通了。  62、入场卷(券)  “入场券”是进入某活动场所的凭证。“券”指票据或作为凭证的纸片,读quàn,不能读成juàn,也不可写成“卷”。  63、声名雀(鹊)起  形容名望迅速提高。“鹊起”指像喜鹊一样起飞,比喻名声突然被传扬兴起。  64、发韧(轫)  “发轫”原指拿开止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事业开始出现。“轫”指用来阻止车轮滚动的木头,故不可写成“韧”。  65、搔(瘙)痒病  “瘙痒”指“(皮肤)发痒”,“搔痒”指在皮肤发痒处抓挠。作为一种病,应写作“瘙痒病”,不可写作“搔痒病”。  66、欣尝(赏)  “欣赏”指以喜悦的心情去观赏、赏识。“赏”指观赏、赏识,它没有简化为“尝”。“尝”读cháng,不读shǎng。  67、谈笑风声(生)  意为“谈笑之中风趣横生”。“生”指“产生、发生”,写成“声”就解释不通了。  68、人情事(世)故  “世故”指处世的经验,“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跟“人情”搭配的只能是“世故”,不可能是“事故”。  69、有持(恃)无恐  意为因有所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恃”指依仗,不读chí,也不能写作“持”。  70、额首(手)称庆  意为“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形容高兴、喜悦的情态。写成“额首称庆”就不好解释了。  71、追朔(溯)  意为“向着江河源头逆流而行”,比喻逆着时间 顺序探求事物的根源。“溯”指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写成“追朔”就解释不通了。  72、鬼鬼崇崇(祟祟)  “祟(suì)”原指鬼怪或鬼怪害人(迷信),借指不正当的行为。“祟”不读chóng,不能写作“崇”。  73、金榜提(题)名  科举时代指殿试的录取榜上写有录取者的名字。“题”指“写”,不能写作“提”。  74、走头(投)无路  意为无路可走,形容极其困难,陷入绝境。“投”指“投奔”,不可写作“头”。  75、趋之若骛(鹜)  意为像鸭子一样成群地争先恐后地跑去。“鹜”指鸭子,不可写作“骛”。  76、迁徒(徙)  “迁徙”指迁移。“徙”也是“迁移”之意,读xǐ,不读tú,也不能写作“徒”。  77、洁白无暇(瑕)  “瑕”指玉上面的斑点,“暇”指空闲。“洁白”只能与“无瑕”搭配,不能与“无暇”搭配。  78、九宵(霄)  “九霄”指天空的最高处。“霄”指天空,“宵”指夜晚;“九霄”不可写作“九宵”。  79、渲(宣)泄  “宣泄”指倾吐发泄(心中的某种情绪),“宣”指“公开说出来”。“渲”只能组成“渲染”一词,不能组成“渲泄”。  80、寒喧(暄)  见面时问候起居、冷暖等,叫“寒暄”。“暄”指“(太阳)温暖”,故用“日”字旁的“暄”,而不用“口”字旁的“喧”。  81、弦(旋)律  “旋律”指音乐上若干乐音的有规律、有节奏的组合,不可写作“弦律”。  82、膺(赝)品  “赝(yàn)品”指伪造的东西(多指假的书画文物)。“赝”指假的、伪造的,写成“膺(yīng)品”就不好解释了。  83、不能自己(已)  意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指“止住”,写成“不能自己”就没法解释了。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犹”与“如”同义,都指“好像、如同”,因此“犹如”是个同义语素黏合词,写成“尤如”就解释不通了,倒有可能让人理解为“尤其像”或“更加像”。  85、竭泽而鱼(渔)  意为放干了池水捉鱼,比喻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渔”是动词,指“捕鱼”,故不可写作“鱼”。  86、滥芋(竽)充数  指不会吹竽的人列在乐队里以凑足人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头凑数或以次充好。“竽”是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不可写成“芋”。  87、世外桃园(源)  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桃源”的“源”字不能写成“园”。  88、脏(赃)款  “赃”指贪污、受贿或盗窃等所得的财物,用这些手段所获取的钱就叫“赃款”。  89、醮(蘸)水  把东西放在液体、粉状物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叫“蘸”,如“蘸水钢笔、大葱蘸酱”。“蘸”读zhàn,不可写成“醮(jiào)”。  90、蜇(蛰)伏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叫“蛰伏”。“蛰”常组成“惊蛰”“蛰伏”“蛰居”等词,它容易跟海蜇的“蜇”相混。  91、装祯(帧)  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书刊的装帧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设计)。“帧”指“画幅”(作名词用);还常作量词用于字画,如“一帧山水画”。“祯”是“吉祥”的意思,不可能构成“装祯”一词。  92、饮鸠(鸩)止渴  “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羽毛有剧毒,用以泡酒可以毒死人;泛指毒酒。此成语意为喝毒酒来止渴,比喻只顾眼前而不顾后患。“鸩(zhèn)”不读jiū,也不可写成“鸠”。  93、坐阵(镇)  指(军官)亲自镇守某地;也用于比喻,如“总经理亲临现场坐镇”。“镇”指用武力守卫,不是“阵地”的意思,故不能写成“阵”。  94、旁证(征)博引  形容作文、说话广泛引用材料。“征”指“收集”,不是“证明”之意,故不能写作“旁征博引”(“旁”“博”都指广泛)。  95、灸(炙)手可热  意为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炙(zhì)”指“烤”,不可写成针灸的“灸(jiǔ)”。还有,“脍炙人口”也容易误作“脍灸人口”。  96、九洲(州)  “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传说我国上古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九个州,故后来“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洲”是水中的陆地,也指海洋所包围的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统称。可见,“州”与“洲”不能通用。  97、床第(笫)之私  “床笫”是个文言词,指床铺;多借指闺房或夫妻关系。“笫”读zǐ,不读dì,不要误作“第”。  98、姿(恣)意妄为  指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含贬义)。“恣意”指“任意”。“恣”指放纵、无拘束,读zì,不读zī,不可写作“姿”。  99、编篡(纂)  “纂(zuǎn)”指“编辑”,故能构成“编纂”一词。篡(cuàn)指“夺取”或“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不可能构成“编篡”一词。  100、做(坐)月子  妇女在分娩后一个月内休息调养叫“坐月子”。“坐”在《辞海·语词分册》上有“不劳、不动”的引申义,写成“做月子”就不好解释了。              
  同样是让人往前一直走,北京老汉说:直行!  天津大妈说:简直走。  北方差别也挺大的。
  中国人向来看不得别人好...  江浙出的文人才子多本就天经地义.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那么大,  更应该各地出各自的人才.  难道一个国家只靠文人,科学家,学者就能真正强大了?  既然这样,楼主出来吹下牛,也无可否非..  不晓得其他人那么大的酸劲干啥.  我相信,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才.  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才是愚蠢,徒增笑话而已.    
   21课,桃花源记,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古属吴越故国。世外桃源,只有到浙江的中西部山区方能见到,舟山的桃花岛,你去旅游舟山,除了普陀山,就该千里银滩的桃花岛了。五柳先生心向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  操!这个也太牵强了吧!    东晋时代,离你们古吴越年代也太久远了吧?  论地理,当年吴国也好越国也好,实力范围也不过到达赣东一带,还不至于到陶渊明老家那块。再说景致风物,南方哪省不是山川秀美?    干脆南方诸省的优秀人才,都说成是你们江浙的得了!
  江浙真正在文化上崛起也就是满洲人入关以后,之前在前秦隋唐敌不过中原齐鲁,在两宋敌不过江西。    大家想想原因吧?呵呵,江浙人奴才做的好啊!
  最爱自我标谤一番的就是湖南人和江浙人,大家有目共睹.  其实也可以理解,古文中说的&矜伐其功&,大抵如此.  江浙文人,湖南将帅,果然掷地有声,不同凡响,  拿来自我鼓励则可,用来证明自己则要看行动.  同意前面九端兄的说法  作者:9duan 回复日期: 12:02:40 
    这个也搞地域区分。有意思。    你的老乡再牛,也与你没啥关系啊。    好比你们村里出了一个皇帝,这个皇帝搞了几万个女人,请问:你是不是也同时高潮了?    要想达到高潮,非自力更生不可.
  大学教师指中学语文歧视女性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通讯员 李宇红)中日女性学术研讨会昨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开幕,华南师范大学刘朝晖、周桂香、阳晴晴等老师指出,2003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依然存在女性角色偏少现象,应该丰富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角色还是偏少      专家们将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1998年版本进行比较,发现教材涉及女性角色数量有所上升,出现了一些刻画女性挣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文章。虽然选入了一些批判重男轻女思想的文章,但依然存在女性角色偏少现象。比如,在第三册中,描写人物课文的数量一共是83篇,涉及人物共283人,女性角色81人,仅占总数量的29%。在主角人物中,女性主角仅占总量的24%。男性受重视的程度高于女性。女性的照片数量也仅占总数的21%多。      性别偏见还是严重      此外,即使有女性角色出现,也有很大程度的性别偏见,男性都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而女性则是从个人意义的角度成为主角。譬如在第七册中,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中的老师,都是从母亲或老师对作者个人有重要影响而写的,是作者回忆中的产物,社会意义不大。      而语文课本男性和女性总的性格定位则是:男性是主宰者、决定者、可依赖者,女性依赖男性,以男性的准则为自己的准则,依赖,软弱是女性的天性。例如《故乡》中母亲对于搬家的事都是听从儿子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家里所有的事都是父亲作主,母亲只是在旁支持父亲。      让新时女性出现在教材里      专家认为,中学时期是性别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时期形成的性别文化,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会以教材中形成的男女形象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以此为标准来看待身边的男女两性,然而教材中却存在着这么严重的性别偏见,需要大力改进。      为此,专家认为应增加女性作家的优秀作品数量。在定位教科书女性角色时应看到家庭外的角色,协调新时代女性角色与传统女性角色的比例,体现女性角色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明白女性已成为社会资源的平等拥有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女性也有坚韧、聪慧、独立、自强的一面,应该全面塑造。在图片的处理上也应该增加女性的位置,改变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刻板形象。  
  亦有可聞: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消長    
[]    ■李 英      在中國歷史上,「南北」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概念。      中國文化最早發源於黃河中游的黃土谷地,一度雖有擴展,但即使到了西晉末年,中國文化的核心地帶,也一直位於黃河的中下游領域,北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這種經濟和文化上的差異,一方面決定了政治上的強弱異勢:國都均定於北方,北方人士在政壇位居顯要;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地域歧視:春秋末期的南方大邦楚國,向來被視為蠻荒之地,甚至在晉人眼裡,南方的百姓也還是化外之民。      然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文化的核心地帶在一步步走向繁盛的同時,也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加之南方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吸引,遂使文化中心漸次向南方轉移。      史家告訴我們,中國文化中心的轉移發生在三個時段:首先是晉室南渡,中原人士為了躲避戰難,紛紛隨晉室遷徙,其中包括大量精英人物,從而帶動了東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在這個時期,北方地區經北魏王朝統一後,社會秩序也初步得到恢復,南北對壘仍互有長短,而在文化方面,毋寧說北方還佔有傳統的優勢。其次是安史之亂,經此浩劫,黃河中下游地區殘破不堪,加之地方軍閥割據,政治動盪民不聊生,北方人民再次南遷,此消彼長,這一時期的南方經濟已超越北方,北方已到了必須南方接濟的地步,韓愈就曾在文章中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南方首次在經濟上壓倒了北方。中國文化中心南遷的第三個時段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南宋朝廷在江南形成偏安之局。著名地理學家陳正祥先生說:「北宋統一王朝的毀滅是中國文化中心南遷的真正分野」,就因為前兩次的南北消長,雖然南方經濟超出,但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然在北方,而這一次卻是南方全面地壓倒北方。從此,「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一語乃為南方人士所津津樂道,柳永「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的佳句,據說還是引來金人覬覦的罪魁禍首呢。      在南北消長的過程中,南北人士因為地域偏見,難免互不服氣,今天看來,未必不是趣話。北宋真宗朝的名相寇準是北人,雖然在他所處的時代,北方經濟已必須仰給於南方,從皇室的利益考慮,政權也理應對南人開放,但這位名相卻堅決抵制南人進入權力中樞,出身江西的大詞人晏殊應中進士,他極力反對,另一位南人當中狀元,他又全力攻擊,說「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司馬光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居然是南人不可當政,他上奏宋神宗曰:「閩人狹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朝廷,風俗何以更得淳厚?」北人對處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升期的南人不滿,反過來,南人在南北消長中佔據上風後,也漸漸滋長了一種優越感。歐陽修和沈括均為南人而久居北方,都曾經公開表示不耐北方飲食。歐陽修有一首詩對南北食物作了有趣的對比,南方食物在他的筆下是:「南方精飲食,菌筍鄙羔羊,飯以玉粒粳,調之甘露漿」,緊接著大歎身居北方之苦經:「乃茲隨北客,枯粟充飢腸」。其實南北飲食風味各有特色,關鍵在於如何去領略,哪像歐陽修說的這樣呢?      中國地域廣袤,一地自有一地之光榮史,經濟、文化上的此消彼長更是一種常態,安知今日之強勢不會變為明日之弱勢?地域歧視是要不得的。   
  废除君主制,尼泊尔可借鉴。人都能说话。圣诞节好啊。
   东南快报12月29日报道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昨天公布了2007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家父”是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词。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无间道”是常用错的佛教词语。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修炼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戴上紧箍咒”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九州”被错写成了“九洲”。“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娈童”一词表示“性侵犯、猥亵”等意思,例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但“娈”字是形容词,表示美好的样子,不能当动词用。        “权力”和“权利”是最容易被混淆的词语。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唇枪舌战”是常用错的成语。正确的使用是“唇枪舌剑”,形容激烈争辩。        “炭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全国各地许多餐厅、咖啡馆的招牌、菜单上普遍出错。        “吋”是计量单位中的常见错字,例如“52吋液晶彩电”。但该字已经在1977年被列入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表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古诗名句在引用中常常出现错误,一半以上的情况会被错写为“海上升明月”。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而写作“升”字就平淡无味。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影响我们社会语言环境的健康,是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本文来源:东南快报 )
  要说文学,不要说我看不起江浙,江西最行啦!我可不是江西人啊!
  你看重江西诗派了,说来听听    江西的客家文化,自古有名
  浙江58個縣財政收入均超1億    []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堅持「省管縣」財政體制,省對市縣財政轉移支付辦法不斷完善,有利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浙江省財政廳數據顯示,2007年浙江省所有縣(市)地方財政收入均超億元。      浙江省現有36個縣、22個縣級市和32個區。2007年全省58個縣(市)的地方財政收入均超過了億元,其中24個縣(市)的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      2007年,浙江省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3240億元和1650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2.8倍和3.1倍,全省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5.6%提高到了2007年約17.5%。      
  比较文学  他的文学很高
  月落乌啼霜满天
  武将是不是北方人多?
  山东出将军,东北出土匪,黔渝出袍哥
  啥都别说了,炎黄子孙是一家,拜年了
  作家浩然长逝!   最新消息,著名作家浩然今晨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    
据此前媒体报道,浩然在北京方庄东方医院第12层的干部病房里已经卧病五年多。脑梗塞、   老年痴呆症等综合病症把他变成了个植物人。    
浩然本名梁金广。祖籍河北宝坻,生于开滦赵各庄矿区,在蓟县王吉素村长大。中共党员。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年先后在《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和红旗杂志社任新闻记者、编辑。先后任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三河市文联主席及《北京文学》、《大平原》和《苍生文学》杂志主编。    
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70余种著作。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乐土》、《活泉》、《圆梦》等。著作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小说连播节目及连环画册,被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文,在日本、法国等国翻译出版。《大肚子蝈蝈》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苍生》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特等奖。    
2月28日上午十点,浩然的追悼会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九常委中,仅剩邦国同志一个江浙人了
  习副主席是陕西富平人,河北正定乒乓球基地出来的,浙江书记    普通话那是相当标准,跟播音员差不多,男中音。夫人女高音?
  方言俚語:「母牛」和「牛涼」    
[]   郭必之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漢語的類型特徵之一,是「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後,即所謂「偏正結構」。「公牛」、「母豬」、「乾菜」、「臘肉」等,皆屬此例。但在一些南方的漢語方言 (包括吳語、閩語、湘語、客語和粵語),我們卻可以找到像「牛公」、「豬涼」、「菜乾」、「魚生」(生魚片)、「人客」(客人)、「風颱」(颱風)、「鞋拖」(拖鞋) 等和上述「偏正結構」語素位置剛好相反的複合詞。對於這種現象,學者或稱之為「中心語—修飾語」、「正偏結構」、「異序現象」、「反常詞序」。這篇文章採用最後一種叫法。     南方人吸收壯侗語結構      「反常詞序」的歷史來源是許多語言學家關心的課題。自從橋本萬太郎明顯提出「反常詞序」和壯侗語有關之後,有關的討論就更多了。橋本教授特別提倡從語言擴散的角度去解釋南方漢語方言的形成。中國西南方的壯侗語一般用「中心語— 修飾語」的結構,例如武鳴壯語「母豬」是 mou me,「公豬」是 mou tak,首個語素 mou 是「豬」,第二個語素 me 和 tak 分別是表性別的「母」和「公」。橋本教授相信,早期南方的漢人和說壯侗語的人接觸後,把他們那些獨特的詞序結構吸收到漢語裡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反常詞序」主要只見於南方漢語方言之中。     反映南人對動物分類異於北人      但也有一些學者指出,「豬公」、「牛涼」只是反映了南方漢人對動物的分類和北方漢人不同:南方漢人以性別 (公、母) 作為區分動物的準則,而北方漢人分類的著重點則放在動物的種類 (豬、牛、羊) 方面。換言之,「母牛」、「牛涼」都是「偏正結構」,前者用「母」修飾「牛」,而後者則用「牛」修飾「涼」。它們的結構看似相反,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      兩種意見看來都有道理。我認為它們並不互相排斥,甚至可以互相補足。橋本教授學說最吸引的地方,是它針對了「反常詞序」出現的地域,有力地解釋了為什麼「反常詞序」主要出現在南方方言中。他的學說,也有利於解釋「魚生」這一類複合詞—畢竟我們都不會接受把「生」看成是「中心語」。但壯侗語還有「崽豬」(小豬)、「人大」(大人) 這些結構,那為什麼沒有在南方漢語方言中找到它們的蹤影呢?這方面我們就考慮援引第二種學說作解釋,即:在動物的分類方面,南方漢語會以性別作為最重要的標準,物種的名稱只能充當修飾成份。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這種分類方法,是受壯侗人的影響而來。      我們上過小學,就知道廣州話的「牛涼」換成書面漢語時,要寫成「母牛」。但我們大概不曾想過,這組看似位置相反的詞序,原來蘊含了不少語言學的啟示。     
  苏通大桥通了,杭州湾跨海大桥通了,江浙人说话更硬气了。
  中考语文考完。文科综合成了开卷考,毁誉参半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文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