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28和1975年8月27婚姻上合幼儿园吗

日出生的女人和日的男人生辰八字合吗?_百度知道
日出生的女人和日的男人生辰八字合吗?
这些都是在算命术中的一种说法而已。所以是可以的,是不相冲,相互体贴,他们也过的很好,不信者无,也过的并不幸福愉快的也有很多:这主要是起决于二个人的情感和二个人的性格脾气?求大师解。六冲,也是不相合的。相互尊重。我的隔壁邻居就是。六冲、六合。实践证明。他们也生活的很幸福愉快。信者有。是中等婚配。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些都是在算命术中的一种说法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全信的、三刑根据古代算命术中的说法、六害。而有一些算命术中认为六合的家庭,相互理解、三刑真的没缘分吗、六害、三合,有六冲的家庭也有很多。这些才是最重要的,马鸡只是一般相合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如果男女双方中的一方,婚姻圆满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看二人八字中有关爱情,也是一种吉利的婚配。3,就不适宜和水旺的女子婚配了。比如说、分析二人的子女运是否相合根据每个人的八字,也可以预测出二人的流年大运,甚至早夭等等,可以分析两人的先天命理,从夫妻一方的运势,就是男女双方自身的生辰八字,也可以判断出另一方运势的好坏,双方的八字命理互为忌神。合婚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形,五行中的某一行偏弱、是否孝顺。但后天运势却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分析出其子女的性别,婚姻不顺。合婚分析男女二人的八字,婚姻运势都不错,先天命理不是多么好。如果男女双方中一方的八字不好,则说明二人比较相合,不会有好的结果、婚姻及桃花等的信息,就说明二人的婚配比较相合;而如果二人的流年运势全无关系,女方八字正好水旺、分析两人大运流年根据生辰八字,就说明这样的婚配难以白头到老,就说明二人的婚配不利,这样的婚配,就很难婚姻幸福。如果男女双方的八字好、分析两人的命理是否可以互有助益生辰八字从出生之时就已注定,就要注意了,且双方命理配合得当,就会婚姻美满幸福、有没有出息等方面、数量多寡;而如果水为男方的忌神;或者是夫妻感情不睦,这样的合婚。夫妻二人互相影响。如果从二人的八字来看。这是八字合婚中最喜欢看到的情形;而如果二人的子女运相差太远,先天命理无可更改,命中有不利婚姻的因素,两人在一起就可互补;或者一方病痛不已,其大运流年相合因素居多。而如果,或者是喜欢某种五行;而另一方的命理正可有所补充或为对方所喜。如果二人的八字分析命理学说认为,甚至截然相反、健康与否。4,子女运大致相合,就不是好的婚配,如果男方八字喜水偏缺水
想要全面了解,可以私信,但要一万财富值或三十元,由于工作量大,将会在付款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回复!
生辰八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共产党奇台县简史》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
奇台县党政信息公众网
美丽的奇台欢迎您!
当前位置: >>>>>>>>>党史文献
《中国共产党奇台县简史》第四章&#1“文化大革命”
文章来源:奇台县委史志办 &&&时间:
请选择背景:
更改字体大小: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是在我国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渡过了经济发展中的严重困难时期后,发生在全国的一场内乱。奇台县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全县范围内的动乱和人们思想上的极大混乱,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使奇台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给全县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阵痛和创伤。奇台县“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开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日至日,先后由社教工作团和奇台县委发动领导;日至日,由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和群众组织共同控制局面;日至1976年10月,由奇台县委和县革委会负责领导。
第一节&& 动乱局面的形成
&&&&& 一、奇台县“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提出:“文化领域和党政军领域都混进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全党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由此,随之而来的首先在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遍及全国,并迅速波及到奇台县,也成为奇台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端。&&&&& (一)“文化大革命”初始,红卫兵小将“点火”。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发布后,县委和社教工作组立即组织群众学习贯彻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从5月18日以后,社教工作团提出把“文化大革命”作为社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同“四清运动”结合起来进行。随后在教育界进行思想整风,发动群众批判“三家村”,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文化大革命”。&&&&& 1966年8月,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制定并通过《中国共产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十六条规定:“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运动的重点是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通知发布后,社会上开始出现混乱现象,人们对这种情况都很不理解,认为奇台刚刚经过“四清”运动,怎么又要搞“文化大革命”。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盲目跟随形势,“文化大革命”逐渐显现一哄而起的局面。县委和社教工作团紧跟形势,提出放手发动群众,揭发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牛鬼蛇神”。先后在全县城乡部署开展了声讨“邓拓反革命集团”运动,&&&&& 1966年9月,奇台县城乡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11月初新疆八一农学院“革命小将”到奇台进行“点火”,成为引发奇台县“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导火线,奇台一中随即成立毛泽东思想战斗队。受此影响,全县各单位、学校陆续开始成立各种名称的战斗队。后来由于“保皇”和“造反”两种派别观点不同,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三促”和“三新”两大群众组织派别。并打出“打倒刘、邓、陶”、“打倒走资派”等口号。各学校普遍提出停课闹革命,红卫兵运动由此在县内逐步展开。针对这种形势,县委立即研究决定,注意乌鲁木齐来奇台的“八农”学生和奇台一中“毛泽东思想战斗队”的学生活动,并要求社会各界将学生活动情况报告县委,掌握动向,以便作出相应对策。11月21日,县委书记黄土敏等领导成员研究决定,派副县长陈子云赴全县各公社(农场)传达“中央文革”小组负责人陶铸下发的“不准本地学生和各地学生到农村进行革命串连”的指示。同时县委还决定鉴于奇台属边境县,来自外地的学生限期3天内离开奇台。正当县委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之际,城乡出现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潮流。12月8日县委召开紧急会议,传达昌吉州党委的指示:“奇台县已搞过“四清”运动,现在只能搞破“四旧”立“四新”,不存在搞“文化大革命”的问题。要把社员组织起来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搞好生产。对农村串连的学生,要发动贫下中农进行劝阻。”要求各公社(农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正当县委按照州党委的指示平息学生串连势头,试图稳定生产秩序时,12月初,来自外地的“京、津、乌、昆”(北京、天津、乌鲁木齐、昆明)战斗队7人先后到奇台林场和半截沟公社串联闹革命。县委得知这一情况后,县委书记黄士敏于12月12日带领县委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组到奇台林场传达昌吉州党委的上述指示,要求奇台林场立即阻止外地学生的串连。12月13日,奇台林场发生工人围攻串连学生事件。此时,毛泽东同志批评“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的做法,是压制群众的资产阶级路线”的指示精神传达下来,更使学生对工人的围攻和县委的制止表示不满和义愤,学生的串连更加频繁和激烈,县城中学的学生首先起来轰走了工作组。同时,奇台林场工人围攻学生事件的消息很快传到昌吉州党委,由此,昌吉州党委作出了:“奇台县委书记黄士敏停职反省”的决定。县委对于“文化大革命”局面的驾驭开始失控。日“京、津、乌、昆”联合造反队回到县城,摆开阵势进行大辩论,当时有两位来城积肥的东风公社头屯大队农民对造反队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说了几句反对串联的话,二人因此遭到抓、打,围观群众将此事反映县委后。县委认为搞“文化大革命”进行辩论是可以的,动手打人危害治安是绝对不允许的。1月14日,县委紧急会议决定,将“京津乌昆联合造反队”在辩论时动手打人的学生由公安局实行拘留,并将“打人凶手”送进看守所。拘留打人学生的当天晚上,“造反队”冲击看守所,奇台中学数百名学生及围观群众以县委压制文革、执行资产阶级路线为由,要求释放学生,并到奇台展览馆大厅集体绝食,这就是轰动奇台城乡的“1·14”事件。被拘学生释放后,奇台县委对“文革”运动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二)“文化大革命”运动升级,群众组织“夺权”。1967年1月,由上海掀起的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所谓“一月风暴”迅速刮向全国,“文化大革命”由此进入全面夺权的阶段,并引发“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和无政府主义狂潮。&&&&& 在外地学生(主要是“京津乌昆联合造反队”)来奇台“点火”之后,奇台中学学生率先成立的“毛泽东思想战斗队”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也随之扩大,“造反队”迅速升格为“奇台县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当时简称“奇一司”),其势力迅速膨胀。“全面夺权”狂潮掀起后,特别是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无产阶级革命大联合夺资本主义当权派的权》,以及自治区开始夺权的消息传到奇台以后,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迅速波及奇台。“奇一司”少数人密谋“夺权”,加紧步伐组阁人员成立“奇台县夺权指挥部”。1月30日,以奇台县夺权指挥部组成的群众组织进入县委机关,夺取了奇台县党政财文大权,收缴了中共奇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印章。至此,奇台县党政机关处于瘫痪境地,县党政干部一律“靠边站”。县党委机关的“部、委、办、局”随之停止办公,其负责人也从此无职无权。&&&&& 在这场“夺权风暴”的恶劣影响下,全县各公社、农场先后发生“夺权”事件。1967年3月,奇台农场“贫下中农红色造反者联合司令部”组织“贫下中农夺权指挥部”冲击总场领导机关进行“夺权”,接着场直各单位以及各分场相继“夺权”,全场各级领导干部全被勒令“靠边”,由群众组织头头“掌权”。造反司令部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随时随地揪斗批判原县委、县人委的领导干部,把县委书记黄士敏、副县长张道诚、副县长塔拉什揪出来戴上“牛头”高帽子游街示众。造成了轰动一时的“打倒黄张塔”事件。&&&&& 日,全县春耕生产正处于高潮之中,“奇一司”造反派在奇台一中召开“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的誓师大会,参加人员有5000多人,其中包括来自全县农民上千人。当时农民进城乘座生产队的四套大马车将城区各车马店拥挤得水泄不通。会后,举行盛大的游行示威。此次誓师大会对正在进行的春耕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随后,县城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城乡械斗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夺权”狂潮的影响,奇台地区两派群众对立情绪更为激烈,“文化大革命”的形势以出乎人们想象的速度狂热发展。5月17日夜间,一派群众在受压不平的情况下,前去抢占广播站未成,由此引发了“5·18”事件。5月18日清晨,支左部队组织大批农民进城围攻另一派群众组织,动乱局面开始向着高潮迅速发展。两派双方的武斗事件连连发生,甚至发生牧民的马、奇台畜力运输合作社的骆驼进城和群众抢枪事件等。频繁的武斗把大批干部、群众卷了进去,打、砸、抢、抄、抓一时成风,给工作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公共财产被大量破坏。&&&&& 在“文化大革命”的大气候下,造反组织纷纷张贴大字报,对领导干部的揪斗之风越演越烈,街头“炮轰”、“油炸”等大幅标语随处可见。对少数民族正常的宗教活动进行批判,甚至关闭寺院。与此同时,形式主义和个人崇拜泛滥成灾。许多家庭因观点不同,出现了夫妻不和甚至离婚现象。有的青年长期出外串联不干农活,被家长赶了出去,断绝了父子关系。有的未婚青年则以革命观点相同不相同而决定婚姻恋爱关系。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高度狂热和无限崇拜,奇台县也兴起了更改单位名称的热潮,如“东风公社”、“跃进公社”、“红色大队”、“红卫兵学校”等等。很多小孩的名字也起为“文革”、“革命”、“公社”、“卫东”、“爱党”、“建国”、“红旗”等等。“文化大革命”两派对立的余毒,甚至延续到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的多个层面。“文化大革命”使人们由无限崇拜到极度狂热,直至丧失理智,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惨痛的灾难。&&&&& 二、文化教育领域的批判斗争
&&&&& (一)批判斗争的发动。在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以后,从日至5日,《人民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夺取资产阶级霸占的史学阵地》、《撕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遮羞布》、《做无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做资产阶级保皇派?》。在这种政治舆论的鼓动下,“造反派”积极响应号召,向文化领域发起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奇台秦剧团及其文艺工作者,他们将剧团古典戏的服装与道具焚毁,对文艺工作者进行批判斗争和人身攻击。时至1966年8月,当首都红卫兵走上街头横扫“四旧”时,奇台群众开始“横扫牛鬼蛇神”,开展了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旧的建筑装饰、书籍等均予销毁,庙里完整的塑像也被砸掉,清真寺关闭,收缴和查禁了“反动”书画、对联、唱片及多种传播“封建迷信”的工具。批斗了所谓的资产阶级代理人和“牛鬼蛇神”共350多人,在清除“封、资、修”的潮流中,声称“不要帝王将相”,有的地方驱除了象棋中的“将”与“相”,表现极为荒唐。&&&&& 在教育领域的批判斗争中,奇台县紧跟形势,统一部署,在奇台搞“四清”运动的社教工作团紧跟中央部署,雷厉风行开展文化革命大运动,一方面组织开展向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开火的革命大批判,一方面派工作组进驻学校。各公社及城镇于1966年6月底和7月初停课,集中教师办集训班,揭发学校教师中的“黑帮”分子。工作组分别在各学校组织学生揭发教师的“封、资、修”问题,并将“问题”写成大字报张贴,同时发动教师互相揭发,贴大字报。几天内,到处是揭发教师“问题”的大字报。社教工作组还在各队社员群众中搜集教师的问题再向上反映。于7月中旬又集中全县教师开办培训班,“四清”工作组大权在握、指挥一切,选拔教师中少数积极分子,调集进驻培训班的贫下中农代表督阵集训。民兵真枪实弹,站岗放哨,一时间,形成红色“恐怖”笼罩的阵势。随着形势的发展,批判愈深入斗争的锋芒愈激烈。各学校大批判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动员,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并安排分组讨论。这时,工作组已从各校教师中选拔好积极分子及打击的重点人物,教师队伍中形成两个“阵营”。第二阶段检举揭发,各学校的积极分子纷纷把“社教”中整人的黑材料,发动学生和社员群众写成大字报,拿到教师集训班,一时间,写黑材料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同时,工作组还将积极分子给“运动对象”编造的所谓“反动言论”印成《简报》,分送到东风公社各大队和八户地水库指挥部,大造揪“黑帮”的舆论。当社员群众在《简报》上看到工作组给满营湖小学某教师捏造的:“毛主席说是东风压倒西风,可他说西风压倒东风,公然与毛主席唱对台戏”时很为震惊,群众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说这就是严重的阶级斗争,是阶级敌人的反动言论,是在我们身边披着羊皮的恶狼。这样的批判斗争既反映出人们当时思想的混乱,又显示了斗争的复杂性。&&&&& (二)批判斗争的升级。运动发展到第三阶段为批判斗争。工作组根据揭发出的“材料”,确定批判斗争对象。随之,对斗争对象进行隔离审查,勒令写交代材料触及灵魂。在工作组的指使下,指定积极分子召开批判斗争大会,强迫“重点对象”彻底交代自己的“罪行”。工作组对“重点对象”在关押期提出“五不准”(不准互相串通交谈,不准与他人接触,不准会见家属,不准擅自上厕所,不准单独到食堂打饭、取开水。)每次批斗,被批斗者必须站着低头弯腰90度。在批斗会上,工作组指使积极分子对“重点对象”实施残忍手段,不仅“批判”语言尖刻、狠毒、无限上纲,而且触及皮肉,如揪耳朵、打耳光、拧胳膊、掐皮肉,直至拳打脚踢、跪板凳,用针刺身等等。最典型和有代表性的是对东风公社教师杨其瑞的“揭发批判”,“革命积极分子”对杨其瑞揭发批判的问题属子虚乌有、无端捏造,杨其瑞在批判会上据理申辩,被“积极分子”摔倒在地,并在身上践踏几脚。会后,杨其瑞想不通,随手在日记本上写道:“说我有‘三反’(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言论,不是事实,纯属捏造,总有一天,党和人民会把问题弄清楚的。”结果日记本被“积极分子”发现报告给工作组,工作组认为这是翻案,次日集中全学区教师召开“批判反革命分子杨其瑞斗争大会”,工作组的干部和“积极分子”在会上一再叫嚷,这个大会就是要打掉杨其瑞的反革命嚣张气焰,会场“批斗”骤然升温。参加“批斗”大会的菜园子大队一个贫下中农代表,按住杨其瑞跪在板凳棱角上,并令其两手上举。杨其瑞两小腿剧烈疼痛,头上大汗直淌,从板凳上跌下来。紧接着,会场上响起“打倒杨其瑞”的口号声。在定案处理阶段,里通外国嫌疑分子黑线人物、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处理对象有的被开除党籍、团籍、公职,有的被捕入狱,有的下放劳动,有的停职反省,有的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东湾公社墒户小学校长林焱清因承受不了太多大字报造成的压力,便在一棵大榆树上自缢身亡。&&&&& 奇台县文化教育领域的批判斗争,使一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长时期被排除在教育文化科研活动以外,耽误和损失了他们为祖国建设事业奉献才华的宝贵时光,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同时使得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
&&&&&& 第二节&&& “三支两军”与奇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一、三支两军
&&&&& 日,奇台驻军7996部队与奇台县人民武装部奉中央《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左派革命群众的决定》精神,对奇台实行军管,军管小组下设生产指挥部,管辖综合、农牧、工交财贸、文教卫生四大办事组。统一实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 3月11日,奇台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组织召开奇台县党政军四级干部会议,参加人员为各公社(农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武装干事和生产大队干部及县委县人委机关干部1100多人。会议讨论了毛泽东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乡人武干部的信》,会议决定,全县抽调56名军队干部和198名地方干部分赴农村支援春耕生产,声称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春耕生产的胜利进行。&&&&& 3月23日,县人民武装部党委根据《人民日报》发表的《建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的社论精神,成立奇台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代行奇台县委职权,管理全县行政事务。奇台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成员由驻县7996部队、县人武部、原县委县人委的领导干部组成,办公室主任张志云(武装部政委)、副主任文根同(驻县7996部队首长)、陈子云(原奇台县副县长)、冯金堂(县人武部部长)、马进善(原县委农工部部长)、李福亭(县人武部副部长)、陈树兴(原县委副书记)。办公室下设综合、农牧、工交、财政和文教5个组,办公室主任及副主任分工主管各组工作。县人武部生产办公室成立后,立即向全县转发《关于反对经济主义保护国家财产》的十项通告,号召全县各族人民必须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要节约闹革命”。&&&&& 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的成立并行使职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稳定局势,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城乡中小学停课,部分学生在社会上参与打砸抢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为解决这一问题,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通盘考虑,全面部署学校工作,特别作出关于学校卫生工作安排。强调指示:在教育上,必须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中、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见和通知,全体师生立即返校复课闹革命,建立健全学校领导班子,课程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维族学校要自力更生。继抗中学(奇台一中)、育红中学(半截沟中学)、“八一八”中学成立文艺宣传队迅速下乡巡回演出,县新华书店必须做好农业第一线图书发行工作;在卫生上,必须贯彻执行中发(1967)76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治以流脑为主的流行性疾病。从此,城乡中、小学师生纷纷返校上课。&&&&& 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和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在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政治局势动乱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67年全县农业总播面积93.64万亩,比1966年多播2.38万亩,在当时动乱的年份,能有效组织春耕生产,并完成春耕任务,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抓革命,促生产”并未真正促进生产。由于动乱事件不断,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奇台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致使产品产量出现滑坡。1967年,全县粮食总产由上年的7550万公斤下降到3331万公斤,到1968年又下降到2592万公斤,许多生产队不但不能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而且口粮、籽种、畜料都不能自给,需要国家供应“返销粮”,社员生活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 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8847部队进驻奇台,接替县人民武装部和驻军7996部队开展“三支两军”工作。县人武部和支左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尽力采取措施稳定大局,以恢复和维持各项工作和生产的正常进行,但因总的局势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城乡时而发生武斗事件,同时两派群众对支左部队毁誉不一,加之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军队干部对地方行政工作不熟悉,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误,致使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仍然不能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央指示精神,8847部队在“三支两军”工作中,开始组织两派群众进行“革命大联合”,酝酿筹备成立三结合(军队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的革命委员会。
&&&&& 二、奇台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 1968年下半年,中央对于全面夺权引发的全面内乱的严重升级不得不设法加以约束。通过当时的报刊发表社论、文章反复传达关于夺权的指导方针,要求各地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实行革命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人民解放军驻军代表、革命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建立革命委员会;正确对待干部,要求各造反派组织要进行整顿,要反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要求学校学生停止大串连,留校闹革命,厂矿企业、农业生产队坚持业余闹革命,抓革命、促生产。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这表明新疆“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也给各级革命委员会的筹备与成立提供了新经验。在中央的一再要求和形势的推动下,经过多方努力,奇台两派群众组织达成革命大联合协议。并通过协商的办法,初步确定奇台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人选。经报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日,奇台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驻军代表金城任主任,驻军代表李福亭、刘青玉,革命干部代表马骧,群众组织代表穆生福、朱存任副主任,常委21人,委员45人。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内部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和人民保卫组。&&&&& 4月17日至23日,县革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出并通过《关于把奇台县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决议》。9月25日至27日,县革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作出并通过《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八·一八”命令的决议》,要求发展革命的大联合和“三结合”,迅速实现全县城乡“一片红”(即各级均成立“革命委员会”),坚决支持各级革命委员会的一元化集体领导,立即制止一切形式的武斗,抓革命促生产。10月6日,县革命委员会作出《城镇防空战备计划》,决定成立奇台县防空领导小组,组长金城、副组长李福亭。此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斗、批、改”办公室,部署清理阶级队伍工作,确定划分阶级队伍的标准;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疏散城镇人口,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1969年年底,全县各公社农牧场下辖的大队(分场、连队)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逐步消除了两派群众组织的“对峙”状态,“大联合”缓解了城乡社会动乱状况,平定了社会秩序,城乡工农业生产得以正常开展。1969年,粮食获得增产丰收,全县总产由上年的2592万公斤增到5182.5万公斤;油料总产由上年的93.95万公斤增到109.05万公斤。1970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1973年4月,设立县税务局和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1974年10月县委机关内设计划委员会。从1975年4月起,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中的军代表、群众组织代表陆续离任、退出。原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成员陆续转为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军、干、群”三结合的革委会领导体制由此被改变。&&&&&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实行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但实质上不能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体制实质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工作的一次倒退。
第三节&&& “斗、批、改”运动
&&&&& 一、清理阶级队伍与“一打三反”运动
&&&&& 从1966年5月到1969年4月的三年期间,奇台城乡社会秩序处在混乱之中,各行各业的生产与工作极不正常。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进展,所谓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被作为推进“文化大革命”的新课题。&&&&& 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九大报告”中把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依据肯定下来,把党的全部历史归结为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还把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必须“常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并以此规定了“斗、批、改”的任务,试图通过“斗、批、改”达到“天下大治”的设想,也含有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意图。在“九大”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奇台县革命委员会积极贯彻党的这一基本路线。1969年12月,召开全县广播动员大会,就1969年冬和1970年在全县开展“斗、批、改”运动作出全面部署,成立了“斗、批、改”办公室,要求打一场“斗、批、改”的人民战争,并作出了《关于搞好清理阶级队伍标准的意见》,指出清理阶级队伍主要是清理所谓混在革命队伍中的叛徒、特务、“走资派”和“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分子。”&&&&& 日,县革命委员会召集县城各单位负责人会议,就城镇开展斗、批、改和清理阶级队伍进行全面部署。1月9日,县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就清理阶级队伍做出安排和要求: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的单位,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革命大批判引路,坚决贯彻执行《八·一八命令》和《七·二三布告》,学习党的“九大”光辉文献,学习毛主席亲自试点的“六厂二校”的先进经验,稳、准、狠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拯救和保护广大革命群众。整个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学习、准备阶段;二是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坦白交代阶段;三是审查核实定案阶段。自此,县革委会对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和清理阶级队伍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入贯彻和落实。&&&&& 1月31日,中央下达“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紧接着,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和《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打三反”运动由此展开。县革命委员会对“一打三反”运动在步骤和行动上同样进行了迅速的贯彻,并在原“斗批改”办公室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奇台县“1·31”办公室。在开展“一打三反”运动中,发生了一起对社会各界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2月18日,知名宗教人士伊敏大毛拉逝世,诸多信教群众前去祭奠。县革命委员会奉上级指示,错误地对参加祭奠的群众进行清查,并抓捕其中3人,随后,又举办维吾尔族群众和干部学习班,清查他们的思想动向。2月24日下午,县革命委员会召开由上万人参加的坚决贯彻落实“1·31”极“左”路线的誓师动员大会。会上宣判了伊敏大毛拉的所谓罪行,公布哈迪尔是所谓反革命事件的罪魁,并当场拘留了参与祭奠的14人。这一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1969年底,昌吉州工宣队进驻奇台县农村社队和城镇各单位,主要任务是通过推广北京“六厂二校”清理阶级队伍的所谓典型经验,搞好奇台县的“斗、批、改”。州工宣队推广的“典型经验”缘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出现的“新产物”,早在日,中央“两报一刊”发表《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的文章,公开抛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其论调是“只有靠阶级斗争,靠不断进行政治革命,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北京“六厂二校”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根据,搞“清理阶级队伍”而形成的“典型经验”,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扩散到全国各地,成为昌吉州工宣队搞好奇台县“斗、批、改”的“新经验”。昌吉州工宣队一进驻奇台,就迫不急待地要“清理阶级队伍”,搞“斗、批、改”。州工宣队在县上设立指挥机构,公社、农场设工作队。生产队、分场及城镇各单位设工作组。昌吉州工宣队进驻奇台县时,将“六厂二校”的“典型经验”结集编印成《六厂二校经验》的铅印册子,分发到各工作队员手中,要求以这本册子为“圣经”,立足奇台“清理阶级队伍”。县、公社、大队(分场、城镇单位)三级工宣队步调一致,推行“六厂二校”“典型经验”。各级工宣队首先组织群众开展所谓革命的大揭发、大检举、大批判,声称“上挂下联”,上挂的是刘少奇的所谓“黑六论”(阶级斗争无用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下联的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新形势、新特点。使得“斗、批、改”和“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在奇台农村和县城步步深入。&&&&& 日,东湾公社召开落实“1·31”指示大会,大会传达上级关于对敌斗争的指示后,由各大队民兵干部上台对事先内定的“坏人”进行点名和“揭发检举”。被点到名的“坏人”由民兵小分队队员用绳索“反手五花捆绑”,然后令其站到板凳上低头认罪。揭发检举大会历时3个多小时,会上强调,还要继续“深挖细找”暗藏在革命队伍里的“阶级敌人”。会后,这些所谓的“阶级敌人”,被各大队民兵小分队押送到“贫下中农专政队”监管起来,与家中隔离。&&&&& 3月24日凌晨,州工宣队和县革命委员会“1·31”办公室(人民保卫组)组织突击性的城镇大清查,凡是查出无户口、无证明、无定居手续的人员,全部被收容审查,并举办“坦白交代”学习班,让他们“说清楚”。城镇各单位革命委员会(革命领导小组)为显示其新生“红色政权”的威力和取得“一打三反”的显著成绩,纷纷组织群众揭发检举所谓暗藏在革命队伍里的阶级敌人。奇台运输站革命领导小组,对被揭发有“问题”的人员及其家属搞体罚和变相体罚,甚至进行捆、绑、吊、打,惨不忍睹。县粮食局革委会给一女职工强加“反对解放军”的罪名进行残酷批斗,这名女职工被逼得走投无路而自杀身亡。其丈夫也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实行专政管制。他们年仅15岁的女儿也惨遭摧残和迫害,年仅8岁的儿子也被关进“反革命姊妹学习班”。县贸易公司革委会举办所谓“破反标娃娃学习班”,将本单位职工的20名年龄在9至17岁的孩子集中起来搞“破反标案”。其目的是在年幼无知的少年儿童身上打开缺口,取得直接迫害其父母的证据。20名孩子被关在一所小房子里,75天不许回家、不许外出,不许与亲友接触,完全失去了自由。被怀疑为“重点对象”的孩子,更是连吃饭、睡觉、上厕所也受到种种限制,稍不注意,就要遭到拳打脚踢。看管者对孩子们搞逼供、骗供、诱供,强令每个孩子写检举揭发材料,检举自己的父亲干了哪些坏事。如果不说,就要遭到无情批斗、毒打和体罚,致使这些孩子在心灵上、精神上、肉体上受到严重摧残。&&&&& 随着运动的深入,“斗、批、改”和“清理阶级队伍”进一步升级。州工宣队和县革委会“1·31”办公室荒谬地认为,原奇台县委、县人委机关肯定会暗藏“阶级敌人”。于是,立即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学习文件,进行检举揭发,举办了长达几个月的“检举揭发、坦白交代”学习班。结果将县直机关四名干部投进了监狱。&&&&& 奇台县“一打三反”运动和“清理阶级队伍”造成了巨大的恶果。到1971年1月,全县“一打三反”运动迫害致死47人,被批斗的干部群众达3352人。揭发“有问题”的人1549人,拘留法办114人,定案处理402人,其中宣布“戴帽子”的28人,“帽子”拿在群众手里的11人,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35人,定为人民内部矛盾的328人。&&&&& 日,昌吉州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就奇台县贸易公司职工顾秀玉等书写“反动标语”案作出复查认定,指出此案确系冤案,撤销其处理决定。对同案中受牵连的刘春亚予以释放。“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中,大量的干部和无辜群众受到迫害,命案不断发生。当时州工宣队和县“1·31”办公室对运动中的这种不正常状况已有所意识,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结合上级有关“斗、批、改”的指示精神,遂于日就奇台县发生两起凶杀案和13起自杀案,向昌吉州革委会作了专题报告。5月21日,县革委会“斗批队”(“1·31”)办公室,针对奇台(汽车)运输站革命领导小组负责人对一些有“问题”的人员及家属搞体罚和变相体罚,实行捆、绑、吊、打的做法,发出《关于在对敌斗争中进一步落实党的政策,严禁逼供信的通报》。6月24日,县革命委员会举行8000余人参加的所谓“落实政策”的宽严大会,当场解脱、释放错判错管12人。&&&&& 奇台县开展的“斗、批、改”运动,使一大批干部群众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和摧残,是奇台县“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里的具体化,人为的造成党内矛盾和社会矛盾紧张,全县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
&&&&& 二、整党建党
&&&&& 1966年2月,奇台县通过“四清”运动后期的整党建党,全县建有基层党委11个。党委下辖党总支、党支部。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党总支、生产队建立党支部,县直机关各单位建立党总支或党支部。全县有党员3048人,其中正式党员1800人、预备党员1248人。党组织的建立与建全,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壮大,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全县各级党组织遵循《党章》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全县党的建设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局面。&&&&& 然而,自1966年5月开展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奇台县党的建设造成巨大损失。1967年1月,群众组织实行“夺权”以后,各级党组织受到冲击,进而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党组织活动被迫停止、党员无人管理、党费无人收、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无从谈起。党的肌体蒙受蹂躏和践踏。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党的建设,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和全县各级党组织以毛泽东“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的“五十字建党纲领”为指针,陆续开展整党建党工作,使整党建党工作成为“斗、批、改”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1970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关于整党建党的实施方案》,部署全县在11月和12月全面开展整党建党,整党建党分为思想动员;组织准备;大学习大批判;对照新党章,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恢复组织生活,搞好组织处理;吸收新党员,总结提高六个步骤进行。&&&&& 为加强全面整党建党工作,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从县直机关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分赴各公社、农场协助指导工作。县上成立整党建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公社建立工作队,生产大队建立工作组。在整党过程中,实行开门整党,每个党员在群众大会上做对照检查,征求群众的意见,直到“意见”提完才允许“过关”。对“过关”的党员,予以重新登记,认为问题交代不彻底,或者有的问题尚待搞清楚的暂缓登记,“挂起来”继续进行审查。&&&&& 1970年底至1971年初,全县各公社、农场先后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党的委员会。同时,下属各生产大队、生产队相继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县直机关各单位也组建成立新的党总支和党支部。全县建立基层党委11个、党总支35个、党支部243个。有党员3227人。在这次整党建党中新吸收党员179人。&&&&& 在整党建党中,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要求全县党的组织按照认真清理所谓以刘少奇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及其在各级党组织的“代理人”的方针,进行整党和吸收新党员。当时称为“吐故纳新”。其结果是一部分合格的党员不能恢复组织生活或被错误地开除党籍,而一部分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被接纳为新党员。这次整党建党,由于指导方针的错误,因此,根本不可能解决“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产生的个人崇拜、争权夺利、破坏党的组织纪律、大闹派性等恶劣的思想作风。通过整党,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关系不正常的状态依然存在。但是,就奇台县的整党建党而言,毕竟重新建立了地方各级党组织,恢复了大多数党员的组织生活。这对于稳定局势、推进工农业生产,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 三、中共奇台县第三次党代会
&&&&& 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奇台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奇台县城召开,这是一个继续执行“左”倾路线,将“文化大革命”不断引向深入的大会。与会代表501名,其中农牧民党员代表350人、工人职工党员代表18人,知识青年党员代表13人、少数民族党员代表65人、妇女党员代表56人、纳新党员代表75人。大会由奇台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金城作题为《团结起来,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工作报告。报告分为奇台县17年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史;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高举团结胜利的旗帜,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四个内容。工作报告宣称: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在奇台进入了新阶段。报告用很大的篇幅总结了“文革”以来奇台县两派斗争的基本情况和混乱过程。&&&&& 报告全面否定了奇台县建国以来十七年所取得的成就。认为十多年来,奇台县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是惊心动魄的。宣称由于受所谓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各级“独立王国”在昌吉的代理人和现行反革命分子抵制毛主席制定的革命路线,大肆推行“桃园经验”,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把走资派庇护下来,搞假四清,真复辟,把一场严肃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引向了邪路。报告声称: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清队以及“一打三反”运动,狠狠地打击了阶级敌人,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使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轰轰烈烈的“一打三反”运动中,一小撮阶级敌人,一个个被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革命群众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大长了广大革命群众的志气,大灭了一小撮阶级敌人的威风。报告宣扬:“文化大革命”我们已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斗争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广大革命群众务必不要放松警惕性!从现在起,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对这个问题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大会还通过了《决议》,《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和奇台县今后继续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作出了肯定性的结论和原则性的要求。错误的指出:“今后能不能掌好权,用好权,关键在于掌权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执行什么路线。因此路线斗争觉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首要觉悟。要利用大好时机,掀起一个人人学路线、人人讲路线、人人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的群众运动。一定要把开展革命大批判,作为向一小撮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有利武器。各级党组织要从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继续开展革命大批判,彻底肃清刘少奇及其在新疆的余毒”。这个《决议》在中共奇台县的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5人组成的中共奇台县第三届委员会。三届一次全委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7人,并推选金城为县委书记,袁士群、刘忠秀为县委副书记。新一届委员会产生后,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随之撤销。&&&&& 中共奇台县第三次党代会贯彻中共九大的错误路线,错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党领导奇台县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极“左”和盲目地肯定和推崇“文化大革命”,力图使奇台县的“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合法化,却不提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这次会议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在中共奇台县的历史上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第四节&&&&& 解放干部和备战备荒
&&&&& 一、解放干部
&&&&& 从1968年冬到1969年,奇台县“文化大革命”虽然仍在进行中,但与“文化大革命”初始和升级期间的狂热程度相比已不十分剧烈,社会动乱局势相对趋于缓和,干部和群众中怀疑“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有所增长,不时出现为大批被打倒和批判的干部、群众鸣不平的言论。&&&&& 1967年冬,县上组织成立“八户地水库指挥部”,安排原县委副书记马骧、副县长陈子云等人到指挥部工作。另外,组织部分原领导干部到水库工地劳动。1968年至1969年期间,全县绝大部分领导干部在继续接受“审查”和参加“清理阶级队伍”的同时,部分干部被安排到农村生产队劳动,接受“再教育”。1969年4月,原县委副书记马骧被作为干部代表“结合”成员,担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11月,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原副县长袁士群担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在1971年2月举行的奇台县第三次党代会上,袁士群又当选为中共奇台县委常务委员。同时,原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王同顺和原县委委员、县粮食局局长秦命义当选为中共奇台县委常务委员。奇台县第三届委员会根据党的干部政策,先后安排原副县长张道诚和塔拉什分别担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和主任。同时,各公社(农场)革命委员会和党委会相继成立和恢复,原公社(农场)领导干部部分被解放,进入了革委会领导班子。&&&&& 日至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召开。11月30日,中央“两报一刊”发表社论《总结加强党的领导的经验》。社论指出:“毛主席在同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只有执行这个方针,才能教育干部,增强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暗藏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是极少数。犯了路线错误的好人,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绝大多数也是可以回到正确路线方面来。”从此,奇台县革委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正式开始了解放干部的工作,分别安排被打到或靠边站的“当权派”回到领导工作岗位。1972年3月,县革委会按照当时党务、政务工作的需要在原内设机构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的基础上,充实设立组织组、宣传组、统战组、群工组、文教组、卫生组、财政组、农牧组、工交组、计划组、农机组等,当即安排一批科级干部回到领导工作岗位,并继续调整补充被解放的干部重新工作。&&&&& 1972年4月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要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要批判林彪错误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奇台县许多干部或干部家属在《人民日报》社论的影响下,纷纷给县委和上级党委写信,要求弄清问题,落实政策。&&&&& 1972年10月,奇台县委批转组织部《关于抓紧做好干部的解放和使用工作的报告》指出,本县原有公社级(科级)干部100人,除调动、已故的以外,现有干部95人,已解放93.6%,其中分配使用的占86.4%,到11月中旬将已解放的干部全部落实安排使用,12月底解放所有干部。&&&&& 奇台县“解放干部”的工作,使一大批被错误批判的干部获得了解放,这对当时局势的稳定,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被解放的干部恢复工作后,积极清除极“左”思潮的影响,为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二、备战备荒
&&&&& 奇台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具有备战、参战、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维护社会治安的光荣传统。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时期,奇台县做为边境县,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开展“备战备荒”,是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的。&&&&& 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侵入中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并开枪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军人多名。由此中国边防军奉令予以自卫反击。加之新疆塔城边境发生苏联边防军侵入中国领土枪击中国牧民孙龙珍致死事件,中国提出强烈的抗议。祖国边防发生事端的严峻形势,使刚刚成立的奇台县革命委员会深深感到,奇台为新疆东部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理所当然地应该把战备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当时奇台县农业经济萧条、薄弱,主要原因是1967年、1968年连续两年干旱致使粮食大幅度减产,这其中也有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人为因素。所以,县革命委员会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既提出“备战”,又提出“备荒”。&&&&& 根据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1969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武装部制定了《奇台城镇防空战备计划》,并成立了由县革委会主任金城任组长、县革委会副主任李福亭(武装部副部长)任副组长的防空领导小组。全面动员全县各族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指示,树立高度的敌情观念。要求各地区各单位革委会、革命领导小组、大联委、军宣队以多种形式把战备思想搞得浓浓的,把革命斗志搞得旺旺的,把军民团结军政团结搞得好好的。对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和防空常识教育,以临战的姿态,切实做好战备动员工作。县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雷历风行动手挖防空洞和防空壕,修建地下环形地道网,设立对空观察哨3个。同时加强后方基地建设,制定城镇人口疏散计划。城镇建立武装民兵值班连队7个,以防备敌人空袭空降。&&&&& 为适应形势需要,提高实战、应急能力,1969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和县人民武装部联办小型兵工厂,命名为“165”工厂。建厂房10间、置车床2台、钻床1台,试制了铵油炸药、硝铵泥煤炸药、硝铵木粉炸药、黑色炸药、氯酸钾铝银粉炸药、雷管、拉火管、电雷管、简易信号弹、实战进攻手榴弹、演习手榴弹、地雷。发火装置有拉火、击火、压火、震发等12种产品。至1970年4月,生产炸药5000公斤,雷管6000个,简易信号弹1000个,演习手榴弹800枚,维修民兵各类武器50件。(生产出的产品主要用于民兵训练,工业开矿炸石和农业)。&&&&& 1970年5月,昌吉州战备工作会议交流奇台县“165”兵工厂的办厂经验。1972年,奇台县革命委员会将“165”兵工厂改名为“红旗机械厂”。1973年8月,昌吉军分区召开的连队训练现场会运用奇台县红旗机械厂(“165”兵工厂)研制的土火箭布雷高空抛射手榴弹进行表演,博得与会代表对产品的好评。1974年8月在新疆军区“7.48”民兵反坦克演习场上,红旗机械厂的火箭布雷大显神通,军区首长热情接见和表扬该厂技术人员。&&&&& 在搞好战略基础工作的同时,结合“广积粮”抓好民兵队伍建设。1969年10月,全县从基干民兵中抽调1个营共540人组成战备值班营,集中在半截沟公社南山黑涝坝加强训练。县革委会为了备战备荒,分别在老奇台公社青年大队、半截沟公社大庄子大队、吉布库公社达板河大队、东湾公社墒户七队和县粮食局仓库院内修建战备粮仓,当年存粮360万公斤。1970年10月,全县抽调600名基干民兵,共编1个营3个连,同昌吉州各县民兵一起投入8794国防工程建设,圆满完成各项施工任务。1971年11月,县委在整顿民兵组织的基础上,审核任命各公社、农场民兵营连干部137人。批准东方红、东风、火箭、跃进、红卫、反修公社、县农场、奇台镇各成立一个民兵加强团,园艺场、红旗等6个公社和自治区测绘大队各成立一个民兵营,并任命了团营主要干部。&&&&& 根据备战备荒的总体要求,县革委会全力安排挖战备地道和存战备粮的工作。1972年10月,奇台县战备办公室自己动手建修砖窑1座,烧制青砖14万块,专供加固地道用砖。11月底至12月初,昌吉州战备工作会议在奇台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展览馆至县食品公司的城镇主地道。至1976年,城镇第一期人防工程共加固地道1446米。1973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制定《关于修筑奇台县北山煤矿战备公路施工方案》。这条边防专用公路途径芨芨湖、库甫沟、乌拉斯台、托浪岗、三个泉,总长882公里。县革委会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一直坚持“广积粮”政策,实行“增产节支”的战备方针,每年粮食作物成熟之际,县上派农村工作队下乡估产安排粮食收购工作。明确规定,保证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按政策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必须提取一定的储备粮,做到丰年多储、平年少储、歉年不储、灾年调剂使用。到1973年,全县战备粮达到600多万公斤。&&&&& 针对随时可能变化的战略形势,1975年,县革命委员会战备办公室制定《战时人口疏散计划》,着重强调要进行战备思想教育,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做好战时非战斗人员的疏散工作。&&&&& 奇台县的“备战备荒”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证了全县战略物资的安全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锻炼了人民群众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从大局上配合了当时国家政治和战略上的需要。
第五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兴起和发展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等学校即“停课闹革命”,国家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城市的初、高中生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各地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1969年4月奇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所属政工组下成立了“大中专和高初中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专门负责分配自治区、昌吉州和本县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动员本县初、高中毕业生下乡或回乡务农。从此,动员本地知识青年下乡和接受外地知识青年插队,就成为县革命委员会一项重要而频繁的工作。当年即分配1260名县内外初、高中毕业生下乡落户。日,县革委会根据自治区革委会的指示,对在本县农村接受教育的年毕业的174名大、中专毕业生,按照“就地使用,优先调配”的原则分配了工作。&&&&& 从1970年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步入了正轨,每年7月,凡在本县初、高中毕业,年满17岁以上的学生,均动员下乡或回乡务农。其中属于城镇户口的,由革委会业务部门出具介绍信到农牧区插队落户。属于外地来的,由国家一次性发给每人250元安置费,用于基本生活、生产用具的购置。属于本县初、高中毕业生下乡的,每人发给200元安置费。1973年12月,县革委会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简称知青办),作为动员安置知识青年的专门机构。公社、场知识青年工作由社、场文教干事代管。从1974年底开始,由于借鉴湖南省株洲市厂社挂勾,建立知青点统一安置知识青年的经验,奇台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城镇动员知识青年下乡,由城镇各有关单位对口选派带队干部,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农村安置知识青年工作,以普遍建立“知青点”为目标,逐步做到“三落实”,即政治上有人问,思想上有人抓,生活上有人管。1974年,国家给奇台拨木材1552立方米,用于知青住房建设。1974年12月,县革委会给各公社配备了知识青年工作专职干部。至此,奇台县知识青年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从1974年开始,知识青年安置工作随着国家需要继续发生变化,至当年年底,全县下乡上山青年被招生324人,招工2660人,征兵637人,转迁273人。县革委会规定,凡下乡插队的城镇知识青年,其粮油由国家包供一年,每人每月供应成品粮不低于40斤。同年12月,县委转发自治州党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健全机构,落实队伍,照顾特点,发挥作用,安排好生活,使之扎根农村。至此,全县先后有工交、财贸、农林牧、党政机关、文教卫生等各系统,自治区钢铁公司、电力安装公司、邮电管理局、交通设计院、政法干校、新疆大学等10个单位与奇台县各公社、团场、大队、生产队建立了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的关系,在生产队建立知青点,并给予物资支持和选派带队干部。&&&&& 1976年6月下旬,县革委会为总结知识青年工作,推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向前发展,召开了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代表、先进个人代表、回乡知识青年代表、动员单位与家长代表、带队干部代表,安置单位代表300人和公社、大队列席代表等。同年12月,县革委会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8周年之际,开展检查评比知识青年工作。&&&&& 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高潮之际,县上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受到会议表彰的农业生产先进个人中,有50名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被表彰的50名知识青年集体联名,向全县农村知识青年发出倡议,表示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回落到结束
&&&&& 到1974年,全县共安置知识青年2988人。从1974年7月开始,国家开始在下乡知识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全县陆续被招生、招工、征兵、转迁的知识青年共计1894人。至1975年底,全县农村插队落户的本县城镇及乌市等地的知识青年有4000多人,共建立知识青年安置点80个。因此,知青的安置工作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1976年12月下旬,县委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 仍倡议全县农村知识青年坚定不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从1977年下半年开始,虽然知识青年下乡工作仍在进行,但县委已开始总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经验、教训并着手整顿,对有关政策已开始进行调整,如家庭确有困难的初、高中毕业生可免于下乡,单位有能力“内招”下乡知识青年的,可陆续“拔点”。1978年,中央74号文件发出通知:从1978年起,“一般县城等单位和地区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明显开始降温。至此,奇台县十年来上山下乡、回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已达52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县委落实上级党委指示,把整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做为整顿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内容,成立了解决下乡知青安置工作的领导小组。&&&&& 1979年9月,县革委会召开知识青年工作会议,总结10年来安置区、州和本县知识青年所取得的成绩,提出统筹解决奇台县知识青年的十点意见,使知识青年工作出现重大转折,工作重点由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转为安置知识青年回城就业。从日开始,奇台县有计划地安置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就业。至当年11月4日,共安置317名,完成了全县安置下乡知识青年就业分配工作。至1984年,随着知青安置工作压力的减轻,县知青办被撤销,知青工作移交县劳动服务公司。至此,规模宏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结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广大知识青年在农牧区艰苦的环境里得到磨练,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虚度年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才智,为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了力量。他们的贡献是应当肯定的。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大批知识青年失去了在校接受系统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成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潜在的消极影响。
第六节&&& 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
&&&&& 一、农业学大寨
&&&&&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此后,农业学大寨在全国普遍开展。奇台县人民委员会当即在全县农牧区组织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1966年,“四清”工作组组织农牧民掀起了好条田、好道路、好林带、好渠道、好居民点的“五好”建设。1968年4月,县武装部生产办公室组织东风、跃进、红旗三个公社18名干部,赴山西大寨大队参加了新疆第一批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由于当时正处于动乱时期,学大寨运动开展的很不扎实。1969年4月奇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大力提倡学大寨,指导农村社队以大寨人为榜样,改进经营管理,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为夺取农业丰收奠定基础。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5150万公斤增加到5600万公斤。为总结农业学大寨的初步经验,1970年10月县革委会召开900余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落实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各项建设任务,制订继续学大寨、改变生产条件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1971年9月,在县委组织的开门整风中,结合解决学大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各级干部对照大寨经验找差距,认识到学大寨必须要实干。在“学大寨,见行动”的口号鼓舞下,全县1.6万人投入农田水利建设,6座中型水库、1座水电站和11条干渠全面动工。到1972年春,完成修渠78公里,打井44眼,两座水库完成一期蓄水工程,扩大灌溉面积8万多亩,建成稳产田3000亩。各公社干部群众在水利工地上风餐露宿100多天,挖掘拉运砂土56万立方米,修成干砌卵石渠26公里。西地公社坎儿孜大队维吾尔族农民学习大寨精神,用砍土曼开荒造田6000亩,挖坎尔井30多道,新打机井26眼。&&&&& 1973年7月,县革委会组织全县400多名生产队以上干部,在县农场召开了学大寨经验交流现场会,先后到上山、丘陵、戈壁、泉水四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观摩学习。接着,县革委会举行了有1138名代表参加的学大寨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制订了新的规划。并在全县树立了15个学大寨先进集体,22名先进生产者标兵。&&&&& 从1969年到1973年的5年中,全县坚持学大寨,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亿斤,在奇台县的农业史上,首次出现了台阶式稳步上升的新局面。197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7850万公斤,油料总产量达306万公斤。全县50%的公社、 40%的生产队人均有粮750公斤,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新建和续建水库3座,修卵石渠100多公里,打机井100多眼,平整土地5万多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0万亩,水的利用率由60%提高到75%。因此,1973年奇台县被评为昌吉州和自治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1974年,奇台县农业遇到了罕见的干旱,县革委会坚持动员全县农民“学大寨,促大干,抗大旱”,仍然夺得了较好收成。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落实昌吉州提出的五年上“纲要”十年跨“黄河”奋斗目标。发出了“艰苦奋斗学大寨,革命加上拼命干,誓夺粮食年产一亿九千万(斤)”的号召。接着抽调一批农村社、队干部前往大寨和昔阳县学习。此时,全国召开了农业学大寨会议,发出“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同年11月10日至21日,县革委会召开1300多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深入动员开展普及大寨县运动。12月10日,县革委会成立农业学大寨办公室。在普及大寨县号召的推动下,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公社纷纷按大寨式的标准学大寨。1976年1月,县委和县革委会组织全县综合评比,有27个大队和生产队为大寨式单位,同时做出决定,将这些大寨式单位作为全县学习的榜样。4月29日《新疆日报》报道:奇台县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学大寨,完成新建和续建水库4座,电站2座,修干砌卵石渠道400公里,打机井365眼,扩大灌溉面积9.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规划条田18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2万亩。&&&&& 1976年6月,县委、县革委会在全县开展“评思想、比贡献、选模范、树榜样”的活动,从农村干部、工矿企业干部、县直机关干部及学校校长及学生和普通农牧民中选出12人为学大寨模范。
&&&&& 二、工业学大庆
&&&&& 1964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工业战线向大庆学习。那时期,奇台县委只是初步领会“工业学大庆”精神,至于如何开展工业学大庆,只是限于一般号召。时至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再次强调了“工业学大庆”的重要意义,尤其要学习大庆在2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初步总结出的中国工业化和一套管理企业的经验。即: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建设;进行总结评先,选模范树标兵,以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带动整个队伍的革命化;基本功训练,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依靠职工管理企业,重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扬政治民主、技术民主、经济民主、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提倡领导机关和后勤面向基层,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组织职工家属因地制宜地发展副业生产和创办集体福利事业的六条经验。&&&&& 大庆管理企业的经验使县委深受启发,决心以大庆人为榜样,大力兴办奇台地方工业,改善工业企业管理和提高工业生产水平。真正把大庆的精神贯穿到具体实践中去,争取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在大庆精神和经验的鼓舞和引导下,县委遵照毛泽东关于“地方工业应该想办法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的指示,结合当时开展的“斗、批、改”运动,计划兴办“五小”工业企业。1970年5月将原县属的翻砂、熟铁、铁皮3个合作社合并成立“奇台县五一农具厂”,进厂职工增到137人。生产设备有剪床、手工卷板机、车床、刨床、空气锤、电焊机、砂轮机、冲床等。生产的产品有钢磨、小拖车、铁车、玉米脱粒机、农具、铁皮制品等。该厂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大胆革新,改装电焊机、小台钻、下料机、镗床机等,试制成功“63”型拖车,年生产拖车增到200辆,产值101万元。同年7月,将县属木笼、木器、榆木3个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奇台县木器加工厂”,年生产各种农具2676件,完成产值21万元。1970年10月,将原县粮食局东风面粉厂与公私合营粮油加工厂合并成立“奇台县粮油加工厂”。1971年,北山煤化厂努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原煤产量上升为4.28万吨,到1977年又增到7.38万吨,被评为“大庆式企业”。1971年4月根据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建立综合厂,实行综合经营,开始酿造白酒,仅半年时间,生产白酒15692公斤,创产值13万元。接着又试制肥皂,仅3个月生产肥皂20533块。日,将县属造纸厂进行重建,厂房建筑面积2476平方米,取名“奇台县七一造纸厂”。安装新的造纸机械,引进新的造纸技术,使原一度因产品质量低劣,产品积压而被迫停产的工厂恢复生机。1974年经昌吉州批准改为合作工厂,命名为“奇台造纸厂”,拥有固定资产77万元。年造纸量651吨,产值69万元。主要产品有书写纸、卫生纸及邮封纸。1973年,县粮食局将原分散在本系统的运输汽车集中起来成立汽车运输队,提高了运输生产率。县革命委员会派工作组进驻县手工业联社,搞机构改革和工资改革(简称“双改”),将10个生产合作社、2个生产合作组合并为6个厂、22个生产车间。1974年,综合经营增加陈醋生产项目。&&&&& 1972年初,奇台县在天山深处头道沟建立水泥厂,年产水泥200吨,1976年发展到年产水泥600吨。1972年,县委着手兴办“小水电”,经3年的紧张施工,1975年11月开垦河水电站竣工使用。电站设计容量为3×800千瓦,设计水头52米,马力240千瓦,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安装SFW118/44-6发电机3台,HL702-WJ-50卧轴混流式水轮机3台。随之,老奇台水电站、吉布库水电站也相继建成。多年亏损的奇台白酒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经济核算,实行岗位责任制,酿酒方法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使出酒率上升34%,吨酒耗煤由1.7吨下降到1.18吨,1976年实现扭亏为盈。产品“古城白酒”在自治区评酒会上被评为优质酒。&&&&& 1976年奇台县工业系统各单位学大庆活动取得新的成绩,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46.5万元,超计划的2%,比上年增长7.2%。全县涌现出57个先进集体,314名先进个人。县委、县革委会表彰鼓励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县印刷厂、养殖队、畜力社、修造厂旧件修复班,粮油加工厂制粉车间,白酒厂第八班、北山煤化厂,盐池、红旗皮毛加工厂地毯车间9个单位被评为昌吉州工业生产先进单位。奇台县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对当时管理和兴办工业企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全县工业生产发展曾一度呈现较好的局面。但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和盲目蛮干的不良倾向,造成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第七节&&& 全面整顿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一、全面整顿
&&&&& 1975年1月,邓小平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当时全国各方面工作都陷入严重混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明确、坚定地提出了进行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县委根据中央关于开展整顿的指示,从加强党的领导着手,首先开展了开门整风。组织干部学习中央及上级的有关文件,批判无政府主义思潮,维护正常秩序,积极调整各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改善了发展全县工农业生产的环境。&&&&& (一)端正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县委根据中央[1975]21号文件精神,认真开展“开门”整风,整顿各项工作纪律。在整顿过程中,重申在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县委强调:要把安定团结,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自觉地为促进安定团结,维护党的一元化领导、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努力,同时各级革委会中所有成员都必须增强党的观念,自觉地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各级革委会要坚决服从县委和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执行党委的指示、决议和决定,都要置身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自觉地维护党的团结,有意见摆到桌面上解决,或者向上级领导部门反映,不允许把自己的不同看法和错误认识散布到社会上,更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与此同时,县委仍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无产阶级政治作统帅,努力发展生产。&&&&& 具体操作中,县委仍然坚决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认真落实“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部署,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针对1975年以来农业生产旱情较重,工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县委提出了“三不变”的战斗口号,即:工作多生产忙,举旗抓纲学大寨学大庆的方向不变;天大旱人大干,积极夺丰收创效益的决心不变;灾情重困难大,全面完成生产任务、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思想不能变,并通过组织全县农业和工业生产大检查,进一步落实抓好工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 县委在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上采取的整顿措施,对清除无政府主义思潮,维护正常秩序和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努力恢复发展生产。1975年初冬至1976年初夏之际,县委在端正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同时,根据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发展农业和工业生产。在农业方面,重点打好三个大会战: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抗旱春播大会战。1975年冬季,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劳力35000多人,动工新建和续建水库七座。开挖渠道166.5公里,打机井132眼,积肥10.5亿公斤,拉风化煤2400多吨,平整土地7.6万亩。冬春灌白地18.8万亩。1976年开春后,广大干部群众同春寒、春旱等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夺得了春耕生产的胜利。截至5月21日,全县播种各类作物81.4万亩,占任务的百分之91%,其中小麦62.2万亩,超过任务的4%,播种质量也有提高。二是抗灾保畜、北沙窝灭鼠大会战。牧区广大群众在深入开展牧业学大寨运动中,抗灾保畜和接羔育幼取得显著成效。1976年抗灾保畜率达98%,成活率达95%以上。草原建设也有很大发展,1976年,新播各种牧草3000余亩。各社场都配备了养猪专干,办起集体猪场106个。全县组织十一个牧业单位、师范学校师生以及食品、供销、医院等单位共320多人,在北沙窝苦战四十五天,完成了330多万亩草场的灭鼠任务,有效地保护了北沙窝冬牧场。三是春季植树造林大会战。城镇各单位先后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学生8000多人,大干十天,完成奇-乌公路绿化30公里,共植树30余万株,农村育苗1400亩。零星植树35万株,造林413亩,新建苗圃80多个。&&&&& 工交财贸领域结合学理论,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加强企业管理,改善服务态度,开展劳动竞赛,超额完成了1975年生产计划。截至四月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年计划的33.4%,比上年同期增长19.5%,财政收入情况良好,到1975年4月底已完成计划35.5%,比1974年同期增加36%。&&&&& 大力实施工农业生产的增产措施和经济发展的成效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为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全县的各项事业得以恢复,并逐步向前发展。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接近尾声的时候,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仍然统领着人们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仍然被肯定的情况下,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是不可能的。县委采取的整顿措施和指导思想仍然带有“左”的倾向,“左”的影响和流毒仍普遍存在,经济生产和政治生活仍然受到“左”的错误的影响,反修正主义、反“右”倾翻案、反复辟倒退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左”倾思想仍然束缚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 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日,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标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奇台县各项生产和社会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在“三五”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1970年同1966年相比,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农业总产值1970年为3258.02万元,较1966年的3840.05万元减少582.03万元,减少15.2%;粮食总产量1970年为5608万公斤,比1966年减少1944万公斤;1970年全县年末牲畜存栏31万头只,比1966年的36.5万头只减少5.5万头只;全县文教卫生事业的投入1970年仅为3.4万元,比1966年的16.2万元减少12.8万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70年仅为930万元,较1966年的1586万元减少656万元;1970年基本建设支出仅14万元,较1966年的63万元减少49万元;1970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524万元,较1966年的616万元减少92万元。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24%,1970年下滑到-1.63%;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70年为9206元/人,1966年为13781元/人,减少4575元/人。十年“文革”中,全县工农业生产尽管遭受严重挫折,但是,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群众没有动摇热爱党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立场,正是由于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知识分子及各级干部的抵制斗争,使“文革”的破坏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四五”时期,全县经济有所好转,197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较1971年有所增长:农业总产值为4111万元,较1971年的3681万元增加430万元,增长11.7%;粮食总产为7482万公斤,较1971年的6336万公斤增长1146公斤,增长18.1%;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72万元,较1971年的570万元增加302万元,增长53%。但从总体上看,十年“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是有发展,但农业生产质量不高,工业生产停滞不前,商业运行规模较小,工农业生产处于长期不景气的局面,只是在文革结束时才出现缓慢回升。&&&&& “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是在探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中走入歧途的,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致使奇台县的建设事业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打击和迫害,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受到创伤。“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教训十分惨痛。科学地总结和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再次发生。
[编辑:赵国瑞]
省市区政府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主要城市政府网站
--新疆地州市政府网站-
乌鲁木齐市
----乌鲁木齐县
克拉玛依市
----奎屯市
----伊宁市
----昌吉市
----阜康市
----吉木萨尔县
----木垒县
----玛纳斯县
----米泉市
----奇台县
----呼图壁县
巴音郭楞州
----库尔勒市
博尔塔拉州
克孜勒苏州
----阿图什市
----哈密市
----巴里坤县
----伊吾县
吐鲁番地区
----乌苏市
----裕民县
阿勒泰地区
----布尔津县
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市
----喀什市
其它热门网站
天山网-新疆新闻门户
中央电视台
和谐中国网
国际展览网
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博览网
中国决策咨询网
中国招生考试在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家联合网
和谐中国网
google搜索
电话:7027& 传真: E_mail &&
中共奇台县委员会、奇台县人民政府主办
奇台县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通上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