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 )饿死在荒岛上,还( )自己动手解决生活问题 。用关联词语大全和成一句话

鲁滨孙造船学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鲁滨孙造船学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鲁滨逊是个勇于克服困难的人.鲁滨逊是个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运用恰当的关联词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鲁滨逊是个勇于克服困难的人.鲁滨逊是个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运用恰当的关联词
鲁滨逊是个勇于克服困难的人.鲁滨逊是个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运用恰当的关联词
鲁滨逊是个生存能力极强的人和他是个勇于克服困难的人密不可分的.鲁滨逊之所以是个生存能力极强的人是因为他勇于克服困难.郑柔琼(zhengrouqiong_105t)
如何上好略读课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重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成为“鸡肋”,甚者有很多教师根本就是跳过略读课文,最多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一下就一笔带过了。然而,略读课文占每单元三分之一的篇幅,肯定不是“鸡肋”来的。那么略读课文处一个什么地位呢?如何教略读课呢?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一、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及其教学目标。
(一)选材范围
略读课文一般是选择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或社科类作品。
(二)略读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编排意图
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二、略读同精读的关系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三、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一)基本模式
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二)主要特征
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四、遵循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由此可见,略读课文有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并非“鸡肋”。那么上好一节略读课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弄清略读课与精读课教学的区别.即把精读课学生学到的读书方法用到精读课上,让学生自学为主.对于高年级应多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弄清教师的地位.在略读课上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起穿针引线作用,如何能发挥的更好,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弄清,哪些需要你说,哪些是彻底放手的.
(三)备课要扎实.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略读随便背背就行了,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阅读提示的问题就行了.可是我认为阅读提示的问题学生自学时就能解决,我们又何必要问能?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问题时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另外我们要比学生懂得更多,这也就要求我们备得一定要扎实,别仅仅是停留在教参给的资料中,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把学生没想到的我们要备到.
案例一:根据略读课的教学要求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上,一名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
1.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英雄事迹,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2. 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能说出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3. 学会自读课文,提炼主要内容,给每部分概括小标题;从以上教学目标出发,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运用个教学方法,力求改变传统的略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气氛,学会自读、感受阅读,实现略读课文的编排目标。教学理念如下:
第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精雕细刻的精讲细说,强调学生“自读为主”,自始至终要让学生唱“主角”。
为了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养成能力的目的,在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读”为主的原则,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要“放下包袱”,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前,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全面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不时地播下思考的“种子”在学生中生根发芽,最后达到“收获”的目的。条件许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在辩论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就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英雄雨来》一文,是篇故事性文章,要求学生通过自读,学会快速阅读,读懂文章内容;通过自品,体会作者人物描写的妙处,找出自己觉得最喜欢的句子;通过自悟,体会雨来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导轻教。
强调自读课文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并不意味着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师退居二线,放任学生。相反,略读课要“略”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因此教师应下功夫认真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把握准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安排好重点、难点问题讲解的突破口;甚至要预想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偏差;同时还要准备丰富的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为了使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导”,教师还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程度,启发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再有,略读课讲究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教的是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意思,而不是教学生什么具体的字、词、句等实实在在的考试知识。重导轻教,不是让教师退居幕后,而是要求教师站在前台做导演做指挥家。《小英雄雨来》一文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是文字也比较浅显,故事的吸引力很强,学生很容易进入到雨来的英雄事迹中。因而,本文的教学上,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教学也事半功倍。
第三,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略读课文教学上讲究“略”,但“略”不是让你一笔带过,简而化之。略读课文固然不能如同精读课文那样精雕细刻,详说细分,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找准重点所在,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省去多余工夫,教学自能事半功倍。《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学会快速阅读,同时感悟文意。
第四,智育与德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略读课文大多是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文章,不做考试要求。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更加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给教师把智育和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首先,德育教育要从文章实际出发,有根有据。即是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宽知识,深化思想教育。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的几次。为什么要重复出现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教学时直接教学生:“这是‘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思想”。学生只学到所谓的考试知识,根本就体会不到意义所在。应该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什么”,而是先让学生找出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细心体会,结合教师的引导,让他们体会雨来那强烈的爱国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把自己的教学想法,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不要死守教案教条,要抓住每一个时机,因时制易,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和拓展学生的各方面知识,而学生却不会觉得如同上思想教育课而乏味而抗拒。教学意图方能顺利实现。
为具体来说,略读课文我认为安排一节就可以完成了。很多教学参考书都是要求略读课文用两个课时的,如果这样的话略读课文就会同精读课文没什么区别,字词句篇、篇章结构,面面具到了。反而复杂化了,就没了“略”的特色,事倍而功半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小学高年级将淡化拼音、字词的教学,把这部分内容更多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略读课文大纲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安排得当,一节课足以。《小英雄雨来》一课虽然篇幅长生字也较多,但同样是安排一节课。具体是如下开展这一课的:
1.安排学生根据自读提示预习。
&新课改中,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因而,这名教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预习,把生字和不懂的字词分别标出来,然后查小字典,标出读音,弄懂意思。在课堂上就可以省很多时间。同时,经过预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相当的了解,课堂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
2.&课堂导入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整体体会。
略读课文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体,所以无论是预习还是课堂上,都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师: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小英雄的故事。好的,同学们下面认真的自读一遍课文,然后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课文讲了小英雄怎样的一个故事?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有谁?)
预习只是让同学们扫清文字障碍和粗知文意。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是让学生们更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总体上感知课文。
&3.&初读环节后,学生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接着就根据课文所分的六部分,一部分一部分指导解决。(师:根据同学们的踊跃回答,同学们已经总体了解了课文。好的,下面我们就――解剖麻雀,一部分一部分来学习课文。看看小英雄分别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由第一部分开始。
(师:快速地阅读着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什么?并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好在哪里?)这里就进入了第二环节,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而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正是培养学生自读鉴赏能力。再有,安排小组交流,目的是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接着就是让同学们给这部分加小标题。这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经此一部分的内容算解决了。接下来的5个部分,都是以这个框架来教学的。不过,会注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配以生动的课件,防止学生因为模式相同而乏味,兴趣减低,注意力分散
4.&归纳中心,重点讨论一个问题.
这里同样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引导和分析总结。让学生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精神。(重点讨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的几次。为什么要重复出现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
5. 总结和拓展。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在完成了本课文的学习后,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课将结束时,又安排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
(师: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抗日小英雄――雨来,英雄不在年少。同学闷还记得这个单元的其他两篇课文吗?
师:哦!我们还见识了我们祖国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了虽然身在牢狱依然乐观不屈的革命同志。是的,是千千万万像雨来像牢狱中的同志这样的英雄,经过浴血的斗争,才有革命的胜利,才有盛况的开国大典,才有我们安乐的今天。
&师:同学们课后阅读和收集有关于革命英雄、革命斗争的书籍和资料,想想自己的感受,下次我们将做专题的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五、实施“四环节”,导练略读课
略读课文是单元的学步篇,目的在于让学生尝试运用读写方法,提高读写能力;而“自学交流――细读解疑――方法运用――品评提高”这“四环节的导练基本模式,则是体现略读课文编写宗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一)自学交流
略读课文是作为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运用的过渡。导练时,教师应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细读课文,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基于这一点,在导练略读课之始,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再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自学、交流,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指导细读、运用方法打下基础。
例如,在导练《全神贯注》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文中的生字词,练习感情朗读,并且围绕“课堂练习”题进行细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第一课时的导练过程中,教师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讨论、交流:1、课题应怎样理解?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分几段?3、哪一段是重点段?其中哪些句子是重点句?4、学习本课,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自学交流,初步了解课题“全神贯注”指“精神高度集中,即专心致志地(做某项工作)”;文中写罗丹专心致志修改自己作品的事;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发现毛病”,第二段写“修改作品”,第三段写“忘了客人”,第四段写“客人感受”;重点段是第二段,重点句是“罗丹一会儿上前……情绪更为激动了”等句子。通过激疑,学生提出“课文为何写客人茨威格不但不生气,而且感触很深”等疑难问题。这样,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又为第二课时的导练埋下伏笔。
(二)细读解疑
小学生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心理作用来看,阅读有其重要的心理意义,它既可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又可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还可陶冶性情,锻炼个性;就阅读过程而言,它是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阅读的行为来说,它可让学生感知、理解、反应等。一句话,阅读是通过文字信息获取知识,理解意义的一种活动。
例如,在导练《全神贯注》的第二课时,教师以指导细读课文重点段,解决疑难问题作为导练活动的重点。在导练时,教师依据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的原理,首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让学生从外表到内部,由语言到思维,了解作者叙述什么事件,抒发什么感情。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反复读“罗丹一会儿上前……情绪更为激动了”等重点句子,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这些句子的内蕴――正是由于罗丹“全神贯注”修改作品,以致他修改完作品时忘了还有客人在里面,而准备锁门独自离开。这样,学生所提的第一个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读第四段叙述茨威格感想的语句,帮助学生解决第二个疑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茨威格不但不生气,而且感触很深”的原因是受罗丹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
此外,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并切实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教师特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做法是: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眼、脑的综合活动,正确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性情,以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2、引导学生精读描写罗丹修改作品的语句,从内部到外表,由思想到语言,品评这样具体描写的作用,让学生较深入地体会作者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为指导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方法运用
方法运用,是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读写方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读写能力。阅读是内向的吸收,写作是外向的表达,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人脑的心理功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发展学生心理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读写迁移规律,顺应学生写作的心理,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从读到写,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而这正是丁版教材编写的宗旨。
譬如,导读《全神贯注》时,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觉得罗丹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精神?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想不想把这个人介绍给大家?”在学生普遍愿意把像罗丹一样的人介绍出来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习作要求:“学习课文‘突出中心,具体描写’的方法,以同样的题目,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在习作指导时,根据知识迁移规律,先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第二段的写法,让学生加深对“具体描写,表现中心”这一写法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平时的观察,倾吐记忆,指导思维和想象。接下去,教师在指导学生立意、选材和布局谋篇之后,特别注意训练学生把内向的吸收转换成外向的表达,即学习课文“具体描写,突出中心”的方法,通过刻画人物的行为、神态来表现人物对工作或学习的认真和执着的精神。在学生独立进行准备的基础上,再遵循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的规律,指导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口述,再引导他们品评,然后抽样口述,帮助他们纠正不当之处,指出努力的方向,然后才让学生动笔写作。
(四)品评提高
品评,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课文或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文章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改作文。修改作文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学生对事物获得初步认识后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高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使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
&六年级第十二册薛秉忠执教&&&&徐君整理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根据阅读提示、课文内容、自己所需”的方法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2、&&把握课文内容,深入感悟只要有敢于克服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精神,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道理。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目标(1)(2)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学导过程:&
1、&&设疑谈话、导出新课。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人要活着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食、住、安全)如果一个人失去这个最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不能)但是就有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住的、又有野兽出没,却生活了二十几年,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就是鲁滨孙)
(2)出示课题,交待出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上一篇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本篇课文是作者用精确的语言浓缩了小说的内容、情节,读后会使我们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2、&&生制定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根据什么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参照阅读提示及主要内容)二是根据思想内容(思考作者写作目的)三是从语文学科特点上定(学习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运用)
(2)生:制定、交流目标。
(3)师:梳理目标一、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二、是什么力量使他战胜这些困难的?三、学习、积累描写困难、战胜困难的好词佳句。
3、&&生提出完成目标的方法。
(1)完成第一个目标的方法是:认真读书,读懂课文内容;
(2)完成第二个目标的方法是:抓住重点事例、词语反复读、研究、感悟;
(3)完成第三个目标的方法是:边读边划边记,自己选择要学习积累运用的语句。
4、&&学生自学第一个目标。
5、&&交流反馈,点拨强化。
什么困难:就导语直接进入: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安全。
怎么克服的:吃的:(先找、打猎、捕鱼、圈养、种。)重点感悟“种”和“圈养”。鲁滨孙想了许多的办法,但是只能是暂时的,要长期地生存下去,就要有长期的办法。
住的:(有水、遮阴、能看大海)重点感悟“看大海”,深刻体会鲁滨孙在这几乎是绝望之中,还在时时想着回到祖国,没有放弃。
强化训练:用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说上述重点感悟的内容。
&&&&&&&&&&例:鲁滨孙不但解决当时吃的而且还留下仅有的麦种,把它种在地里,让它长出更多的粮食。
安全:教化野人成为伙伴。
结果:鲁滨孙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
6、&&学习第二个目标。
完成方法:(1)师用激情的语言进行小结过渡,促使学生深刻感悟,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例:鲁滨孙在荒岛上能生活二十几年,他没有被饿死,没有被冻死,没有被野兽吃掉,没有被野人打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这简短的过渡语,打动了孩子们的心,心中的火焰一下子被点燃,是啊,是什么精神使他能这样?大家开始研究,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2)生研究,体会。
(3)交流、反馈:鲁滨孙想活下去,想回到祖国,所以他不但有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且还有善于克服困难的办法。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加深对中心的感悟。)
生:我没有遇到没吃、没住的困难,也很难感受,但是今后不见得不遇到困难,当我遇到困难时会记住鲁滨孙的。
生:鲁滨孙在船舱里找到那么多的钱,可是在荒岛上也没有用,充分说明金钱不是万能的,那什么是万能的,这篇文章充分告诉我们,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是万能的。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多好哇,现在你们还很小,你们的路还很长,在你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希望你们像鲁滨孙那样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那你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
7、&&学习第三个目标。
完成方法:(1)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师运用简短的过渡语:作家将长篇小说浓缩成一千多字的文章,又使我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体会到一种精神,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是多么精炼,同学们一定很喜欢,那我们就来学习积累一下自己喜欢的词语。)
(2)先用笔划出自己要积累的语言,然后再读几遍,能记下来就记住。
(3)交流:恐惧万分、寂寞、一丝安慰、天涯海角、日晒雨淋、淡忘。。。。。
(4)教师指导运用。&&&&&&&&&&&&&&
五、&&总结。师:……如果你们还想细致了解鲁滨孙,去读一读原著吧。
《鲁滨孙漂流记》课例点评
&&&&《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名著,距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被节选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薛老师立足自己专题的突破点――教给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完成目标的方法。从这节展示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个突破点研究的成果,深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一、&&巧设导语,激发求和欲。
&&&&薛老师以一个人生存的条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认真思考之后,各抒己见,当同学生在共同认识到生存的必要条件时,薛老师就以十分生动深沉的语言来描述:“世界曾有一个人在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安全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听了老师这简短的描述,感到震惊,渴求知识的烈火开始在心中燃烧,急迫地想知道他是谁。薛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出课题。这一环节告诉我们导语设计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不可牵强附会,又不能平淡无味。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内容特点出发,借助一些传媒,既简又精,让语言传神,用生活经验唤起回忆,用画面、媒体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兴奋。
&&&&二、&&专题研究,成果显著。
&&&&薛老师这节课以自己的研究专题为中心,大力凸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伊始,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已掌握了制定学习目标的基本方法。例: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目标(可参照阅读提示,课文内容);有关思想内容方面的目标(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及重点段落、词句的感悟);有关语文知识方面的目标(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表达方法,可参照课后训练题)。由于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制定目标的基本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地就制定好学习目标。经过老师的归纳梳理后,学生很快就进入选择完成目标的方法的思考、交流。然后学生各自选用自己喜欢的最佳的方法进行自学。
薛老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就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而且掌握了一定方法。这就有力地告诉我们,只要沉下心来,潜心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就会有成果。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可塑性及他们的发展在于老师的引导。
&&&&三、&&激情燃烧、感染学生。
听课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薛老师的课是激情燃烧的课堂”。真是这样,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薛老师精力充沛,饱含激情,表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铿锵有力,句句到位,字字落地有声。他的激情不断地感染学生,他的激情不断地使课堂升温,他的激情使学生学习的情绪不断高涨。
人们都说语文是艺术,语文课是充满艺术的。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奉献给学生,学生则在欣赏中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以人为本、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无法脱离人文性、思想性是不待言的,但如果因为近年来把语文课教成“纯知识课”,破坏了“人文性”,而反过来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这是误区!叶圣陶先生曾说:“我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这就暗示我们这是一种特殊的工具――能传承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人文思想蕴含其中。本节课薛老师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读书、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都在感悟鲁滨孙的那种敢于克服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进行有实际价值的模拟体检,突出了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
&&&&五、&&大胆摒弃,突出重点。
&&&&每篇课文都是学习语文的例子。薛老师牢记这一点,摒弃了逐段逐句的分析理解,而是紧紧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一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二是尊重学生的要求,完全为学生服务;三是抓住训练点,进行强化,使之训练到位、扎实,效果明显,可信可学。
&&&&六、&&查找问题,深刻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标准的研究、贯彻之中,每节课都是在动态的研究之中,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薛老师这节课有三个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1、&&语言积累与运用。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作为语文课及本节课的一个学习目标,在时间上应该是充分的,应该给予保证,薛老师在这方面有一些忽视,所以学生感到匆忙,无论在选择上还是在交流上及老师补充上都有一些不扎实的感觉。
2、&&外延、拓宽要把握“度”。
语文课的外延及拓宽的内容,都要从教材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绝不可牵强附会,或因噎废食。本节课引导学生模拟体检的时间多了一些,应该把握一个“度”,适可而止。
&&&&在此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鲁滨孙的一些故事,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收集资料的兴趣及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十分重要。老师要机敏地抓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到位的训练。本节课有一个地方老师没有抓住,真是可惜可叹。
&例:鲁滨孙在船舱里找到了许多钱,老师问学生怎么看这些钱?一生马上说:“说明金钱不是万能的。”老师对这一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深究。又一生回答说:“在这荒岛上钱不能花。”老师对这个回答显然很满意,又强调了一遍。我认为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很深刻,老师应该紧紧抓住“金钱不是万能的”进行人文教育,是一个难得的教育素材。
总而言之,略读课文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教学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点所在,无论是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略读课文我们也不能忽视,把它一略而过,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一)基本模式
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二)主要特征
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主要方法
1、弄清略读课与精读课教学的区别.即把精读课学生学到的读书方法用到精读课上,让学生自学为主.对于高年级应多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
&&&&2、弄清教师的地位.在略读课上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起穿针引线作用,如何能发挥的更好,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弄清,哪些需要你说,哪些是彻底放手的.
3、备课要扎实.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略读随便背背就行了,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阅读提示的问题就行了.可是我认为阅读提示的问题学生自学时就能解决,我们又何必要问?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问题时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
略读课文该怎么上?
  略读课文是精彩内容的延续,它,不容轻视、更不容忽视!因为,它不能精细的上,要区别于精读课文,要上出“略读的味道”!
  那么,怎样才能使略读课文有特有的略读味道呢?在此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与各位语文老师们互议。
  一、回顾本单元的主题。
  采用设计话题的形式,与孩子们共同回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直击精彩、烙下记忆,回归单元主题。
  二、梳理单元中的学习方法。
  主要帮助孩子们整理好那些零碎的、片面所用的、曾经的学习方法,结合第一环节的回顾,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沟通。
  三、学法的迁移。
  经过上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将学习的方法与主题学习迁移到现学的略读课文上,让学生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语文学习效果。因为老师教语文是为了不教语文,而学生学语文是为了自学语文。
  四、延伸本组主题。
  通过学生的迁移性学习,教师随后进行适当的知识把关、能力引领、情感熏陶,让学生深入到本组教学的情感中,达到本组教学的目的。
  也许,略读课文就应该是:单元主题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单元情感的深化…… 让我们共同探讨吧!
浅谈“如何上好略读课”
略读和略读教学,这是两个概念。“略读”就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是为了快速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略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那么略读怎么教,怎么学呢?怎样才能让略读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呢?在平时处理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一、巧创情境,强调自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略读课文―――学生独立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把读书实践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独立阅读、自能读书。
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学生独立阅读的要求应该不同。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阅读,所以只要能在初读时明白课文内容,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能够把这种感受高高兴兴地与同伴交流就很好了。其实,不管是哪一学段的学生,不论是精读还是略读,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有趣的教学情境都很重要。尤其是略读课的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更能让孩子从“被动地读”变为“主动地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在略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如用板书、音乐,或猜谜语、编故事等。在重点环节中,则引导学生利用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让他们慢慢地形成自学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露珠》一课时,课伊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有趣的教学情境:
师:孩子们,平时一下课你们就跑来给老师出谜语猜,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则谜语,怎么样,想猜吗?好,可要仔细听,看谁猜得又快又准?“颗颗小宝珠,花草叶上住,滚来又滚去,落地不见了”,这是什么呀?对,就是露珠,它的小名叫露水。今天小露珠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给他写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太好了,我替小露珠谢谢你们!但是替小露珠写自我介绍,必须得先了解露珠啊!还等什么,快翻到52页,读一读课文吧!
于是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琅琅地读起来,一个比一个认真。接着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挖掘自主学习的潜能。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相信你们肯定是作好了为小露珠写自我介绍的准备了!请同学们看手中的小卡片,上面有小露珠的相关信息。第一项,名字和小名是什么。第二项,小露珠的特点,也就是小露珠的样子。第三项,写一写它的住处。最后一项它是从哪儿来的。下面就请你与同桌合作,用你刚才从课文读到的内容填写卡片,比一比哪些小朋友与同桌合作最愉快,替小露珠介绍得最好!
在课文的重点部分,创设了帮小露珠介绍、填卡片、汇报的形式,使学生兴趣大增。在我巡视过程中发现每一张卡片都已经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地写好了。学生汇报后,我又推波助澜,再次掀起自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填写得很好,相信你们说得会更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填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介绍一下小露珠。咱们比一比看谁说得更好,谁能赢得小露珠的称赞!
几句话一出口,同学们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下面是汇报得最精彩的一段:
生:小朋友们好,我是小露珠,小名叫露水,我是在晴朗的夏夜,从地里和花草树木里偷着跑出来的水汽,经常在树叶上、草叶上、花叶上玩耍。我圆滚滚、亮晶晶的,就像一颗美丽的小珍珠。你们喜欢我吗?
学生在老师的适时引导和评价中体验了自主读书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展示和发展了阅读能力,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整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能读书。
二、承认差异,让阅读焕发出个性光彩
由于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决定着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阅读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例如:《神笔马良》一课是三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特点鲜明,易于学生理解。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对文本理解的能力,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和语言魅力,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弹性填空:(&&&)的马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塑造课文中马良的形象。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读书就要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在你的眼中马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在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合作交流后,学生的汇报很精彩。
有的认为马良是个爱画画的孩子,有的认为马良又正直又善良,而有的同学则认为马良非常聪明,还有的同学认为马良特别勇敢。听了同学们的见解后,我随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想法。接着便指导学生怎样读才能体现出马良的正直、勇敢,怎样读才能凸显马良的聪明。记得同学们当时把体现马良聪明这一特点的语句“乡亲们、咱们逃吧!”读得声音很大。当时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马良的聪明,我及时引导学生:此时是夜深人静时,此时是官兵酣睡时,此时是马良带百姓偷着逃跑时,怎样读才能体现马良的聪明,才能让马良安全带百姓出去呢?同学们想想后,压低了嗓门读出来。学生能把课文读到如此入境的程度,足以证明他们是真的读懂了。
听了同学们如此入情入境的朗读,我震撼了,及时评价道:“真棒,你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一个丰满的马良、立体的马良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了。真了不起,老师好佩服你们啊!”
其实像《神笔马良》这样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复杂,人物特点凸出的文章,或用拟人写法表达的描写动物的文章,也完全可以采用弹性填空的方式去抓主要内容,来彰显学生的个性。总之,只要我们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适当拓展延伸,搭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和深化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所教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延伸。当然,延伸拓展的方式会各有千秋。下面我就以几个具体教学实例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例如一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家》,教学时我是这样拓展的:
师:你还知道哪种小动物的家,他们都什么样?能仿照诗中的句子说一句吗?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生:美丽的森林是蘑菇的家。
生: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
师:真美啊!个个都成小诗人啦,那快把你的小诗写在文中的空白处吧!
《家》这首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多读几遍就能知道每一句都是写的“什么”,是“谁”的家。于是我便让学生模仿文中的结构做诗,以读促写进行拓展。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养成了学生动口动笔的习惯。
再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露珠》一课,拓展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露珠是一种自然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学生会说出:风、雨、雷、电、雹等)。
师:其实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独特的形成过程,有自己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了解吗?好,请同学们把《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翻开,读一读《雨》和《我是什么》这两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以一篇带多篇,以读促读,增加对同类现象的了解,扩大知识量,则是《露珠》一类课文真正的拓展目标。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勤于观察的达尔文》一课是一篇描写名人成才的故事,文中有达尔文的朋友对他说的这样一句话“你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玩意上”,针对这句话,我进行了拓展环节的教学。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许多年过去了,达尔文成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小时候说他“把时间浪费在没有用的玩意儿上”的那个同学,你们知道他们会说些什么吗?请想象一下,接着编故事,也可以和同桌演一演这个故事。
这样一个小型拓展在课文结尾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学生在读与说,读与演的结合中,在情与理的交融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情感。在学生激情汇报后,我又延续了我的拓展环节: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读了达尔文成才的故事一定会深受启发,其实像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还有很多。请回去后查阅资料,读读他们的故事,下周我们举行“名人成才故事”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充分准备,表现一定会特棒。
通过再次拓展,我又把课文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总之,拓展方式丰富多彩,只要我们依据文本特点,联系学生实际,认真挖掘文章的空白,开发学生的潜能,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处理略读课教学中,把握教材特点,略得恰当、收放有度,学生自然会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
(黑龙江省巴彦县育新小学&&&151800)
&&&&&&&&责任编辑&边大孚
[相关文章分类――]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 页
共: 0 条记录
如果你不是罗湖网的用户,请使用这个窗口提交评论
访客身份快速设置:
输入验证码:<div onclick='this.innerHTML=""'>
一次提交,计算机将保留身份
如果你是罗湖教育网用户,请先登录,然后下面的提交按钮可用:
用户名:&&&&&&&&&
用鼠标点此按钮
&&标题&&&&&&&&&&&&&
请输入标题
&&姓名&&&&&&&&&&&&&
&&我的博客&&&&&&&
输入验证码:<div onclick='this.innerHTML=""'>
附件上传:
使用罗湖网账号发表有效评论3次,评论者可加一分,此博客的评论每增加5条评论可增加1分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市文锦中路螺岭小学综合楼7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联词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