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高三

历史解析卷·2015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试卷综析】本份试题注重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生基本能力的考核,在考
查的方式上立足基础、突出能力。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
所有的选择都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
,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
力”,注重考察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文】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他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黄
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
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商朝农业手工业
【答案解析】B
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独特文字系统”“掌握了陶器和青铜器技术”结合所可知是指
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文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题,依据相关课本知识可直接答题。
【题文】2.《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
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
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B.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C.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西周礼乐制度
【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不敬者,君削以地”、“不孝者,看绌以爵”、“不从者君流”可以看出礼乐
制度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从而有利于加强周王的权力,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
文化心理,故选B。
【思路点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题文】3.《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雅为“
朝廷之音”,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
史诗,多歌颂祖先功业。“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该诗句应出自
A.《诗经·鲁颂》
B.《诗经·齐风》
C.《诗经·大雅》
D.《诗经·小雅》
【知识点】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 ·古典文·《诗经》
【答案解析】A
解析:“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该诗句大意是“叔父,
在诸子中择立长子,封于鲁国……”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所指材料的解读
,材料信息针对西周分封制,符合歌颂祖先功业的“颂”特点。
【题文】4.“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或以夏灭夷。诸侯国
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
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
C.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D.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步走向崩溃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早期政治制度
【答案解析】C
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
傀儡”可知,所谓“合法的”指合乎宗法的意思,所以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的只能是
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解题时解读材料关键句并结合
所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可。
【题文】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注为:“无
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材料表明孔子
A.最早提出“无为而治”思想
B.希望统治阶级以德治民
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以法治国
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
【答案解析】B
解析:孔子认为舜治理天下靠的是无所作为,而朱熹注解为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以德治国,故选B。“无为而治”是老子最早提出并成为系统化理论,排除AD项道家主
张,C是法家思想,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题读懂材
料并结合所知识即可。
【题文】6.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
招风”的。这说明古代中国人
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 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
C.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 重农业重儒的处世道德
【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解析】B
我们是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丰厚营养的同时,
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受着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毒害。“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树大招风”等观念体现了明哲保身、不敢作为的中庸之道,应予以批判。ACD项与材料信
息无关,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题文】7.“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
‘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
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
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兴盛于宋元时期
【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道家
【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信息“自然合乎本性”“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像”反映了道家崇尚自然
和朴素辩证法思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关键词
“自然”“黑白”“有无”等信息。
【题文】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
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哲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
的时代。”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
C.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D.《齐民要术》
【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
【答案解析】A
解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
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
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A项荀子主张,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影响的理解与掌握。
【题文】9.“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
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B. 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 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 ·郡县制
【答案解析】D
解析: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依据是宗法血缘,秦统一后实施的郡
县制打破了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干题时抓住关键词
“血源性”“地缘性”即可。
【题文】10.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
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
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
【答案解析】D
解析:书同文指统一文字,度同制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指统一车轨,行同伦是指人们
的行为习惯要遵循统一的道德规范,材料中“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的就是礼仪规范
,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相符合的
选项即可。
【题文】11.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
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
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答案解析】C
解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AB项孔孟之
道与中央集权没有关系,D项朱熹强调获取理的办法,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董仲舒创立的新儒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开始成
为正统思想,与此相关的内容及影响复习时需注意。
【题文】12. 下列观点或说中,包含有约束君主意图的是
A.“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B.“天人感应”
C.“为政之要,在于用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天人感应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强调贵族享有法律特权,C项强调人才的重要,D项强调诸侯权力的扩张,董仲
舒的“天人感应”一方面突出君权,另一方面又借天意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故本题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生需要
对所给选项进行解读并得出正确结论方可找出正确答案。
【题文】13. 佛教在经新疆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沿途修建了许多石窟,形成了艺术史上
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和菩萨是全裸的;而在敦煌莫高
窟中全都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就全穿上宽袍大袖的衣服了
。这种服饰上的变化反映了
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
B.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
C.中原地区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
D.越接近汉文化中心,本土化特点越显著
【知识点】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古代绘画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错误,应该是沿途气候逐渐变得暖和,B不对,不能仅凭服饰说明社会风气是
否保守,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因此只能理解为佛教虽然从外国传入中国,但逐渐本
土化,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习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关键信息“新疆服饰全裸体”“敦煌半裸
”“洛阳全穿上宽袍大袖”进行分析理解,排除错误选项和与题干无关选项。
【题文】14.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知识点】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答案解析】B
解析:依据所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吸收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择B。A
项错误,建立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D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北魏均田制的相关史实,依据所不难解题。
【题文】15.“
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横线处的文字是
C.指南针 D.火药
【知识点】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 ·四大发明
【答案解析】A
解析:B项开始于两汉前期,C项早在战国时已经出现,火药发明于唐朝中期,雕版印刷
发明于隋朝,北宋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故本题选A。
【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题,依据所可直接解题。
【题文】16.
“草市”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记载,如果将“草”理解为草率、粗略的话,下列解释错
A.政府的行政管理缺位
B.属于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有别于城内正规的“市”
D.主要设于城郊临时贸易之处
【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商业·草市
【答案解析】A
解析: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
交通要道或津渡和驿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屋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
草料市集,因此可判断与A无关。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知识的再认再现,依据所可答题。
【题文】17.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
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举制
【答案解析】C
解析:“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据此可知是指选官制度,而且这种制度不分阶
层,直接排除AD,“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则说明这种制度可以加强中
央集权,综合上述可知这种制度为举制,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题文】18.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
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 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化
C. 儒家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 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
【知识点】O2宋明理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程朱理
【答案解析】D
解析:在理上,柳宗元认为佛“不与孔子易道”,佛教是不应排斥的。所谓“合”,柳宗
元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是佛家之戒律与儒家之礼仪相近,二是释氏重孝更与儒家相通。
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题文】19. 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界普遍
认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
施的共同点是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属于唐朝措施而不适合宋朝,CD属于宋朝措施而不适合唐朝,联系唐宋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可知相同点是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基础知识。依据教材知识可直接答题。
【题文】20.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
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
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
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宋代地
方官署办公地点及城郭、街道较之唐代均较简略,其主要原因是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
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造成了地方经费困窘无力大规模扩建地方官署,所以答案
选D,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知识迁移能力,解读材料信息需结合所知识思考宋代加强
中央集权措施。
【题文】21.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
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
前,已有扇子的道理;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
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
C.道家和儒家相容
D.理是万物的本原
【知识点】O2宋明理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程朱理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在题干信息中无从体现,B项是获取理的办法,与题干无关,C项无法体现材料
信息,材料信息“月只一而已”“扇子出现前已有扇子的道理”表明理是万物的本原,不因
为外界变化而变化。故本题选择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程朱理的概念内涵,要求生准确理解“理”的含义。
【题文】2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
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
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
内。”由此可见理
A.排斥儒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知识点】O2宋明理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
【答案解析】B
解析:“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表明理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则表明理的
封闭性,AD项虽符合材料但过于片面,C项在材料中未直接体现,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的理解能力。
【题文】23.有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
济发展所带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戏
【知识点】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画艺术
【答案解析】A
解析: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
、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表现,排除BC项,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
京戏属于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排除D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世俗化”“高雅文化
”,排除不符合的选项即可。
【题文】24.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
、虎、兔……。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C.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
【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业
【答案解析】C
解析:生肖纪年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的里程碑,对研究掌握自然规律和发展农
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A项说法错误,农耕技术的革新促进精工细作的形成,畜牧业是农
业的辅助而非基础,也没有自成体现,BD排除,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
【题文】25.明清时期文人的作品逐步具有了商品属性,郑板桥公开开出自己的书画价
格(时称“笔榜”)。袁枚给某盐商题跋22个字,得了2000两银子,成为最善经营文化
产业的文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开始重视文化修养
B.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C.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知识点】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明清书画艺术
【答案解析】D
解析:A项错在“开始”,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产业兴盛,文化艺术是社会政治经
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文化艺术领域,故选D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
力冲击传统观念及文化艺术领域。
【题文】26.黄宗羲曰:“先生之,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
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
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文中黄宗羲评价的思想家是
【知识点】O2宋明理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王阳明
【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信息“吾心”“动心”“忽悟”是本题题眼,依据所可知此信息符合王阳明的心
思想,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准确抓住题眼解题即
【题文】27.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
思和批判。以下各项最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色的是
A.夫私者,人之心也
B.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C.天地之化日新
D.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
【知识点】O2宋明理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
【答案解析】B
解析:黄宗羲思想特点是反对君主专制,B项主张君臣平等,共同治理天下,与黄宗羲思
想吻合,故本题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与史料的解析能力。
【题文】28.英国著名史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
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
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C.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 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
【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答案解析】B
解析:A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不是最佳答案,郡县制从属于B项,故本题准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其积极性的作
用,习时需注意辨证看待。
【题文】29.18世纪,以“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
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流行欧洲。欧洲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
化影响。此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应是
A.宋明文人画
B.程朱理与心
C.瓷器与丝绸
D.明清小说与京剧
【知识点】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中国文化
【答案解析】C
解析:解题关键为题干中“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影响”,也就是要选择将中国文化元
素体现在实用物体上的选项,结合相关所知识可知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影响到了欧洲艺
术风格,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关键是找到题眼,题眼限制了选项,结合所知识可答此题。
【题文】30.《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给林黛玉看病的王太医这样描述林黛玉的病情:
“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饮食
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流气涌,自然咳吐。
”据此分析,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是
B.望闻问切
C.伤寒杂病论
【知识点】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古代中国技 ·医
【答案解析】D
解析:题干信息“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按照中医的五行理论,本应该是肺金
克肝木,但本已肝血亏虚的林黛玉整天抑郁,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导致肝阳过亢
,以致肝气横逆犯肺,影响到了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出现了咳嗽。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抓住题干信息“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进行分析。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16分,32题24分,共40分。
【题文】H1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
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
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
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
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6分)
结合材料和所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
【知识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业
【答案解析】第一问,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趋势有粮食产量不断
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及南北方耕地面积都不断增加,粮食作物的
种植面积出现减少趋势;第二问,可以从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增加、劳动力数量等
角度分析;第三问,可依据材料思想、文化因素结合所知识政治、经济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思路点拨】回答第一问时着重考查生解读材料信息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第二、三
问回答时注意答题角度,一般来说,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原
【题文】A2
O232.(24分)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
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
。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注: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著名
改革家)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注:华亭即徐阶
,明代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
)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注:徐光启为明代内阁大士。
侯外庐认为,顾炎武的社会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是“近代启蒙的思想”,“富有
民主主义的启蒙精神”,本质上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市民发展的产物”。
——蔡仲德《从顾炎武说到王国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出现的背景,分析张居正“不能逃众议
”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结合所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分析侯外庐所持观点的历史依据。(8分)
【知识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宋明理及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答案解析】第一问,第一小问可从朱元璋废丞相和君主繁忙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
内阁的性质和材料信息“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角度进行评述。第二问,“士大夫家
多以纺绩求利”表明士大夫从事工商业致富;从积极性和政府对工商业的政策等角度进行
评价。第三问,回答历史依据时需结合材料信息“人文主义”“近代启蒙的思想”“富有民主
主义的启蒙精神”“城市发展的产物”“市民发展的产物”等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朱元璋废除相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废相之后,君主处理政务日益繁忙;(4分
)明代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
始终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作为内阁首辅,张居正只能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得
权力来推行改革。(4分)
(2)士大夫从事工商业致富。(2分)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说明明代工商业确实取得了
很大发展。但是,这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很多士大夫、商人用经营工商业取得的
财富购买田产来保值,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正式解体。(6分)
(3)a、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注重实,开清代考据之先河;
强烈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
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保卫国家民族,天下人都有责任。(
b、顾炎武为代表的进步思想是明代中后期本主义萌芽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涉及材料信息解读、分析理解、综合概括
等能力;考查内容涉及明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跨度大,生复习时需对
教材不同板块所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以适应新课标高考不断提高的能力要求考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