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国政治体制制的确立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什么影响

关于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问题
研究会介绍: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邮编:100811
电话:010-
传真:010-
E-mail:yjhmsc@
关于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问题
1949919549
1948[1]1949619499
19498[2][3]
1954[4]1956
19541959[5]
[6]1957[7]1966
19796[8]1980[9]1982
1989[10]19931994
209019903[11]
20042006[12]200711
,,[13], ,,,,,[14], ,,[15]
[1]20099143
[2][3][4]199721174243183
[5]200991205
[6]19972222223225
[8]2199410205
[9][10][11]200991371485489
[12]200991793
[14],198810115
[15]1996840
[17]200991118
[18]19981145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第二单元《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doc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二单元 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含解析)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古雅典、罗马的政治制度 1、2、3、4、5、6、7
西方近代政治制度 8、9、10、11、12、13、14、15、16、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7、18、19、20
综合 21、22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2012宁波模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 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关于他的这一想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B.既体现了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又体现了对雅典民主状况的不满
C.反映了古希腊公民强烈的参政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D.与我国的道家思想有某些类似之处
解析:A A项的错误在于因果颠倒,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造就了柏拉图民主思想的特点。柏拉图的思想体现直接民主的特点,故是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但是他又把人数局限在5 040人之内,是对雅典民主中的轮流坐庄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否定,因此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他提出人数的上限是为了让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因此C项正确。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因此D项正确。
2.“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他们 雅典人 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该观点 A.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
B.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南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
【摘要】: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我国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互联网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正愈加深刻,特别是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接近与契合,使得互联网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重要条件。当前,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正日益成为政府顺应民意、提高政治自觉的有效工具;也越来越成为公民知情,以及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才能够深入挖掘出互联网对民主政治有利影响的潜能,从而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步伐;也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过程中,准确把握其信息化的新趋势,为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从内容结构上看,本文由导论、五章正文和结论这七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本文第一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总结出大众媒介既要受到政治的控制与决定,又能够对政治起到塑造和能动的作用。因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必定会与政治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影响政治体制、政府管理、政治文化和国际政治的同时,也表现出与民主政治的某种接近和契合,进而引发西方发达国家对互联网民主潜质的探索与试验。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我国的政治生活,实现了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日益紧密的结合。
本文第二章详细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的新条件。主要从技术、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说明互联网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先进的技术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也营造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了“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双重保障。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探讨了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这三大基于互联网技术而生成的新事物对于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政府问政于民与公民参政以及政府科学行政与公民监督的影响和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运用机制研究方法理顺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及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剖析电子政务、网络问政和网络舆情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进而可以扩大为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本文最后一部分为文章的结论,强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交流形式的创新,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互联网都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尽管受篇幅所限,本文只研究了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但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却是双重的,互联网境遇下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不一帆风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要顺应我国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利用民主政治信息化强化民主政治的中国特色;推进我国民主现代化发展;创新我国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主政治信息化实现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D63【目录】:
中文摘要5-7Abstract7-14第一章 导论14-34 第一节 选题意义14-17 第二节 研究现状17-31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31-34第二章 互联网产生和发展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代34-64 第一节 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概括34-44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35-38
二、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依附性38-41
三、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能动性41-44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生活的渗透与影响44-53
一、 互联网对政治体制的深远影响44-46
二、 互联网对政府管理的深远影响46-48
三、 互联网对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48-50
四、 互联网能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50-53 第三节 互联网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契合53-64
一、 互联网具有推动民主发展的作用53-55
二、 互联网在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实功能55-61
三、 互联网时代打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61-64第三章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新条件64-104 第一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先进的技术基础64-77
一、 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弥补了政治生活的某些缺憾64-68
二、 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实现了简便及时的政治传播68-71
三、 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营造了自由平等的政治空间71-74
四、 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政治桥梁74-77 第二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77-91
一、 互联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77-81
二、 电子商务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81-86
三、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物质条件86-91 第三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91-104
一、 互联网催生网络政治文化92-94
二、 网络政治文化具有新特质94-97
三、 网络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97-104第四章 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的新渠道104-142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基本形式104-113
一、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105-108
二、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108-110
三、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110-113 第二节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113-131
一、 公民知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前提114-120
二、 电子政务是网络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选择120-126
三、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126-131 第三节 电子政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131-142
一、 电子政务能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利,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条件131-135
二、 电子政务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建设增加动力135-139
三、 电子政务能加强政府与公民联系,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139-142第五章 网络问政:政府问政于民与公民参政的新途径142-180 第一节 网络问政的基本形式142-149
一、 政府部门的网络热线143-145
二、 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意调查145-147
三、 政府网站的政务论坛147-148
四、 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148-149 第二节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149-164
一、 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150-154
二、 网络问政构建政府与公民双向问政的新格局154-159
三、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159-164 第三节 网络问政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164-180
一、 网络问政能提升公民政治参与度,拓展民主实践范围165-168
二、 网络问政能扩展公共话语空间,培育公民社会168-172
三、 网络问政能促进官民直接对话,化解社会矛盾172-175
四、 网络问政能创新政府执政方式,改进公共决策175-180第六章 网络舆情:政府科学行政与公民监督的新形式180-212 第一节 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载体180-189
一、 电子邮件(Email)181-182
二、 即时通讯(IM)182-184
三、 电子公告板(BBS)184-185
四、 博客(Blog)185-187
五、 微博(Micro Blog)187-189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189-202
一、 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189-194
二、 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促进社会民主监督的新生力量194-199
三、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199-202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202-212
一、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加强民主监督效力,防止权力滥用202-204
二、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204-207
三、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鼓舞民心凝聚民力,夯实共产党执政基础207-212第七章 结论212-218 第一节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条件212-213 第二节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双重影响213-215 第三节 民主政治信息化是互联网推动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215-218参考文献218-227致谢227-228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28-22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郝帅;;[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张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严小庆;[J];长白学刊;2002年02期
赵春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张雷;刘曙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刘力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王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胡春阳;方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莫文婷;张树林;;[J];东南传播;2009年05期
杨朝娇;;[J];东南传播;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吴敬琏;[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颜珂 李波
吴齐强;[N];人民日报;2010年
贺林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
人民网地方协作部主任
李欣玉;[N];人民日报;2010年
刘晓鹏;[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N];人民日报;2010年
白龙 何扬;[N];人民日报;2010年
叶鸣;[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志磊;[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刁雷;[D];西南大学;2009年
马新颖;[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刘志鹏;[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曹明香;[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赵胜根;[D];吉林大学;2010年
章婷;[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盖光,陈湘君;[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段勇;涂效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胡子京;;[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杨勇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姚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徐志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侯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何丽;刘管平;巫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陆德生;纪荣荣;;[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王超;;[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正汉;李国武;刘世定;;[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陈小君;高飞;李俊;;[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孙芮英;;[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詹承豫;刘星宇;;[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张国;;[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陆前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刘明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卢玲;[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邓继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胡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吴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廉晓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永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尤永;[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堃;[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世昭;[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丁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郑俊杰;[D];河北大学;2007年
李波;[D];河北大学;2007年
赵广香;[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钢,郝淑芹;[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高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张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田科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温辉;[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祝华新;胡江春;孙文涛;;[J];今传媒;2008年02期
张勇锋;;[J];今传媒;2008年09期
张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严小庆;[J];长白学刊;2002年02期
王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杰;[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姜明安?单士兵
毕舸;[N];法制日报;2007年
黄蓉芳 通讯员
粤宣;[N];广州日报;2010年
吴敬琏;[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林淼;[N];人民法院报;2010年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5年
;[N];人民日报;2009年
李章军;[N];人民日报;2011年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向志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沈宝祥;[N];学习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贵平;[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李晓黎;[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晶;[D];吉林大学;2007年
郑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陶森修;[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劲松,邹慧君;[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陈炳;高猛;;[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J];电子政务;2004年05期
吴江,徐波,顾平安,张锐昕,江源富,卢平,苗燕民,周苏岳,钱军,戚鲁,梁志坚,柳进军;[J];电子政务;2004年Z2期
杨冰之;[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年44期
张庆;[J];科技广场;2003年08期
王双燕;[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姚娱,麦洁华,容锦光;[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胡晋源;[J];理论与实践;2003年06期
金凡;[J];计算机与网络;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清浦;;[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韦乐平;;[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田竑;谢朝建;;[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晓牧;袁钦;;[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宁红;朱建明;;[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杨建堂;骈文红;王陈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周慧琴;安新磊;;[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勇;;[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刘慧;朱礼军;熊孟英;王晓华;;[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田景成;;[A];2005中国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论坛会议资料[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韬;[N];上海证券报;2008年
高赛;[N];光明日报;2010年
王耀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刘金玉 刘婷;[N];深圳商报;2010年
戈清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郭丽君 通讯员
谢育晶;[N];光明日报;2011年
记者吴红月;[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撰稿 蔡士力 徐妙丽 许冰洲;[N];嘉兴日报;2011年
张意轩;[N];人民日报;2011年
秦穆 ;[N];经济参考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健;[D];南开大学;2012年
刘茂红;[D];武汉大学;2011年
邵岗;[D];复旦大学;2012年
罗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瞿旭晟;[D];复旦大学;2010年
王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史志高;[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白淑英;[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李晓君;[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钟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福宾;[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孙丽杰;[D];吉林大学;2004年
佟岩;[D];吉林大学;2004年
韩淑贤;[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1年
关冀;[D];四川大学;2004年
张羽;[D];吉林大学;2011年
康华;[D];西北大学;2003年
宋爱萍;[D];郑州大学;2004年
潘华松;[D];浙江大学;2010年
张腾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_时政频道_新华网
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
日 11:24:36
【字号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一些人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认同度并不高,有的人甚至希望通过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发展模式来“加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实现“一蹴而就”。之所以出现这种心态,与一些人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缺乏深刻认识有很大关系。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发展历程,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既有基础比较薄弱。从世界范围看,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基础之上的,但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非如此。就我国而言,我们党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超常规飞跃,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民主政治建设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既有基础比较薄弱,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目前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与社会主义民主应有的巨大优越性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决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将民主问题纳入其理论视野。建设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目标。然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没有现成答案。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这个过程必定是艰巨的、长期的。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但进一步将其完善好、发展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历史传统,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我国有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有100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些历史传统对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是沉重的历史包袱。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但历史传统的包袱总是或多或少阻碍着其向前迈进的步伐。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正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但需要在积极稳妥中向前推进。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政治体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