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把苏联改死了?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2.00
&&¥2.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6.5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新常态|汪国真|one一个|操盘|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定价:¥49.80
广购价:¥39.80
折扣: 80%
节省:¥10.00
浏览过本书的顾客还看过
定价:¥35.00
广购价:¥26.60
折扣: 76%
节省:¥8.40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
准备读(0 人),正在读(0 人), 已读过(0人)
I S B N :
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版&&&&次:初版
开&&&&本:16开
包&&&&张:平装
定价:¥79.00
&&&&&&折扣:78%
我的价格:¥61.60
为您节省:¥17.40
广购价:¥61.60
立刻购买']);">
您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找到此商品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
与此 1 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79.00
总广购价:¥61.6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戈尔巴乔夫六年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对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对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做出了理论性的总结。本书资料收集全面,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对于苏联问题研究者、国际政治研究者、党史和政党问题研究者、党政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目录
"前言第一章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序幕第一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社会对改革的呼唤一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稳定使苏联的综合国力空前强盛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社会的衰颓和潜伏的危机三苏共领导层的思想僵化和消极因素的增长第二节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思想和初步措施一勃列日涅夫的病逝和安德罗波夫的接班二安德罗波夫改革的开端三安德罗波夫为苏联后来的改革在干部组织方面所做的准备第三节契尔年科的短暂过渡和戈尔巴乔夫的执政一契尔年科上台时的形势二契尔年科思想守旧,但不反对革新试验三契尔年科病逝和戈尔巴乔夫接班第二章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起航和方向的偏移(1985年3月苏共中央非常全会-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第一节戈尔巴乔夫“加速战略”的形成和领导班子的组建一1985年3月的苏共非常中央全会二1985年4月苏共中央全会,改革起航的里程碑三1985年6月的科技大会的新气象和新期望四苏共二十七大的准备和召开第二节苏共领导核心的分歧和改革方向的偏移一苏共领导核心的分歧和发展二苏共1987年1月中央全会的“转折”三苏共一月全会后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行和政治气候的变化四苏共1987年6月中央全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构想五戈尔巴乔夫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六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和改革运动的转向第三节苏共领导核心内的分歧和斗争一改革中的“激进”与“渐进”的分歧和斗争二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斗争和叶利钦对苏共的反叛三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利加乔夫与雅科夫列夫的斗争第三章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的推行和民主派的崛起及夺权(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第一节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和民主派的崛起一政治体制改革的“休克疗法”二叶利钦的东山再起和民主派势力的形成三民主派反对苏共领导权的斗争和苏共中央实行多党制、总统制的决定四民主派的夺权斗争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波罗的海三国及俄联邦取胜第二节经济改革受挫和经济形势的恶化一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面临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战略二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经济改革的构想、问题和效果三关于向“可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过渡和争议四两种经济改革方案和两条发展道路的斗争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第三节民族冲突和民族分立主义的迅速发展,联盟受到解体威胁一改革初期苏共领导忽视民族问题的存在二纳一卡州民族纠纷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三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运动四在其他地区,民族纠纷冲突亦接连不断五这一时期民族冲突及民族分立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第四节苏共党内的分裂和二十八大的结局一苏共党内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蜕变二苏共领导核心的分裂和戈尔巴乔夫思想的演化三三种力量的主张和纲领四三个纲领的讨论和斗争五俄罗斯共产党的建立和苏共二十八大的预演六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结局第四章民主派的“残酷”夺权和戈尔巴乔夫政权的溃退(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之后-1991年“8.19”事件前夕)第一节戈、叶围绕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的联合和斗争一戈、叶在经济改革计划问题上的首次联合二两个向市场经济过渡计划的斗争和戈氏的摇摆三叶利钦掀起倒阁倒雷风潮和戈尔巴乔夫的犹豫退让四调和“不能调和的事”,戈、叶的首次联合破裂五俄罗斯民主派联合掀起反苏反共反对十月革命的新高潮第二节戈、叶围绕主权和“联盟条约”问题的联合及斗争一在俄联邦的推动下全苏爆发“主权战”、“法律战”二戈、叶在困境中各有需求,实现“第二次握手”三筹签“联盟条约”的矛盾和斗争四全苏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斗争和戈、叶联合的再次决裂第三节在国内形势剧烈震荡中,叶、戈由对抗再次联合一立陶宛危机与叶、戈矛盾的再度激化二戈尔巴乔夫对国内斗争的反思和他的“政治中派主义”三围绕全民公决的斗争――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联盟国家四俄联邦第三次人代会上两种势力的较量和叶利钦权力的巩固与扩大五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的新困境和再退让,戈、叶实现第三次联合第四节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猛烈进攻和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的溃退一反对庆祝十月革命节,民主派发出摧毁社会主义制度决战的动员令二叶利钦竞选俄联邦总统的胜利和权力的再扩张三叶利钦再次访美和他的首道“总统令”.四苏共中央的最后一次全会,新纲领草案宣告苏共政治死亡.第五节苏联社会危机日趋严重,苏共进一步分化、瓦解一社会危机更为严重,苏联成为世界反共主义的中心二联盟政府对局势逐步失控,苏共的政治影响日益缩小三党员思想混乱,退党现象剧增四苏共党内由政治思想分歧走向组织上的分裂第六节苏共及联盟中央的一些骨干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斗争一俄共领导核心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的斗争和受到的破坏二三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顽固堡垒”第五章民主派的全面掌权和苏共亡党苏联亡国(1991年8月“8.19”事件~日苏联解体)第一节“8.19”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8.19”事件的爆发中断了戈氏签约计划的进程二“8.19”事件引起的国际震动和反响三民主派的反击和形势的逆转四“8.19”事件的背景、性质和迅速失败的原因第二节“8.19”事件后的反共浪潮和苏共的灭亡一戈尔巴乔夫从一个困境走进另一个困境二民主派声势大振,反共气氛炽烈三解职、逮捕和白色恐怖四戈尔巴乔夫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来到“另一个国家”五戈尔巴乔夫的“建议”和苏共的灭亡第三节“8.19”事件后叶利钦乘机全面夺取联盟的军、政、财权一叶利钦乘势全面夺权二叶利钦提出“修改边界”,引起四邻的惊恐不安第四节“8.19”事件后各共和国离心倾向的加剧和戈氏维护联盟的最后努力一“8.19”事件后各共和国离心倾向的增长和戈、叶的不同打算二俄、乌等共和国背离中央的活动及与戈氏的周旋三戈、叶等共谋解散全苏人民代表大会,权力进一步转向各共和国第五节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走向最后一幕一在新形势下戈、叶互有需求,同床异梦二叶利钦战略重点的转换三叶利钦决心实施“争取实现一国资本主义”的激进政策四戈尔巴乔夫陷入“联盟条约”的“死胡同”五俄、乌等共和国谋求独立的活动和美国对苏政策的转变第六节别洛韦日协议和联盟的末日一别洛韦日的三国协议和对它的反应二阿拉木图会晤和独联体的确立三戈尔巴乔夫的告别演说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灭亡第六章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分析第一节对苏联剧变原因的各种看法和分析一我国学者的看法和分析二两位西方进步学者对苏联剧变的看法三原苏联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对苏联剧变的反思和看法第二节戈尔巴乔夫对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看法和反思一戈尔巴乔夫对十月革命的看法二戈尔巴乔夫对过去70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看法三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六年改革运动的看法和反思四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剧变的看法及反思第三节苏联剧变的原因分析一苏联解体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二导致苏联剧变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戈氏领导集团所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三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错误路线的集中体现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思想理论基础是社会民主主义四戈尔巴乔夫的妥协动摇、优柔寡断、脚踏两只船的决策风格,是造成改革运动迅速失败的另一个原因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左派”缺乏独立的纲领和成熟的核心,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对反动派的斗争六苏联剧变中的历史因素七苏联剧变中的外部因素第七章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一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和领导核心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和巩固极为重要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自身必须保持本色,真正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四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五必须使全民的资产真正为全民所有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六谁是苏联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精英集团”七苏共是如何丧失民心党心而无声息地倒下去的八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个长期的认识和实践的探索过程"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广州购书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0 经营许可证:粤B2-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提问者采纳
放弃了党的指挥权
请能再详细一点吗?
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实行多党制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苏联早晚是个死。赖到戈氏改革头上不过是有些人的借口罢了。
戈尔巴乔夫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这个不全是戈尔巴乔夫的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毁灭苏联的内容、方针
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立场!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苏联经历了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领导的两个极其短暂的时期。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的上台,结束了苏联28个月的新老权力交替过程。上台伊始,戈尔巴乔夫雄心勃勃,决心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与改革,但由于其改革理论的错误和实践的紊乱,致使改革变为改向,使苏联这个在20世纪显赫一世的世界大国迅即分崩离析。为了清晰地认识苏联最后6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对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作如下梳理。
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戈尔巴乔夫是在苏联国内外一片改革呼声中上台的,上台后即着手改革,并特别重视改革理论的建设,极力倡导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为其改革寻求理论基础。1986年在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完善社会主义"代替"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强调"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转到直接的实际行动方面来,毕竟为时尚早。" 并阐述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理论,以人民自治为中心目标勾画了社会民主化的新蓝图,提出了具体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应该说,这时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评价还是能够一分为二的。他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曾指出,"十月革命做出的社会主义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成就是巨大和无可争辩的","列宁的形象是崇高的,列宁的遗产是创造思想、理论财富和政治上的高瞻远瞩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还自豪地回顾了工业化、集体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恢复的巨大成就。但随着苏联改革的深入,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却越来越偏颇,1987年后,由对斯大林的批判转为对苏联模式的全盘否定。戈尔巴乔夫称改革在初期"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人所有制以及多种经营形式的基础上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高度文化素养和道德的制度;实行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民主化、开放性和公开性;各民族真正平等制度;实行和平对外政策。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提出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同年6月苏共28大正式通过了这个纲领草案,宣布苏共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特征是:①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克服人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分离,确保人能积极地参加社会进程。②保证社会公正和劳动者的社会保护。③人民的自主意识是权力的唯一源泉,国家保护人的权利、自由、尊严与人格,而不管其政治地位、性别、年龄、民族和宗教信仰,所有政治力量在法律范围内自由竞争。④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尊重各民族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关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苏共认为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对西方发展民主制度经验的利用,感兴趣地研究社会民主党积累的丰富经验。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已不再存在从前使他们分裂的鸿沟,在人道的、民主的价值观基础上,我们不仅在政治立场上而且在世界观立场上都接近了。" 对此,美国政论家布热津斯基曾非常敏感地指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程已逐渐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的言行表明,他不仅要改变苏联的经济结构,还要修改苏联制度的思想基础,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程序。""有朝一日党甚至可能丧失对社会的垄断控制。" 很显然,戈尔巴乔夫实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路线,无疑扭转了改革的方向,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对苏共党亡政息以及苏联解体产生了直接影响。
2.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
如前所述,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认为苏联经济"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戈尔巴乔夫言论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2页。1986年苏共27大确立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通过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改造,使生产实现集约化,并确立了在1986~2000年期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达到47%,15年内国民收入翻一番,劳动生产率提高13~15倍,手工劳动降低50%的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87年苏共6月全会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把商品货币关系列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并强调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和自筹资金制,广泛发展集体承包制。同时,在计划、价格、财政信贷、科技等方面实行配套改革。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曾指出,"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结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这种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据资料显示,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二是财政赤字、货币发行、通货膨胀失控,内外债务大幅度增加。1985年苏联财政赤字是200亿卢布,而1986~1988年年均财政赤字达到了430~440亿卢布,1989年达920亿卢布。为了弥补赤字,银行大量发行货币,进而导致高通货膨胀,1988年通货膨胀率达84%,1990年达到20%。与此相联系,内外债务则大幅度增加,1989年内债达4000亿卢布,1990年达5000亿卢布。同期外债由560亿美元增加到700亿美元。三是消费品市场供应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据资料显示,到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由于经济改革的失败以及消费市场问题的严峻,使苏联的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更加尖锐、复杂,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初,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改革,强调实行"公开性"原则,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和活动让人民知道,是需要的。但在1988年预期的经济改革受挫后,戈尔巴乔夫则把公开性推向了极端。他在1988年苏共二月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赋予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 的思想。此后苏共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其思想基础是以马列主义、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哲学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88年12月通过修改《宪法》和《选举法》,改革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接着在1990年2月苏中共央扩大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并通过了实行总统制的设置;随后,1990年3月非例行的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确立了多党制原则;1990年7月苏共28大又改革苏共政党体制,不再提党是"领导力量"和"核心",改称苏共是"自治的社会政治组织"、"志同道合的共产党人联盟"。此后,苏联的各种党派团体迅即增多,1990年8月达9万多个,其成员上千万人。许多党派组织都在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和挑起民族纷争活动,有的出版自办刊物,登载反苏反共的文章,甚至争相"揭露"和"批判"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黑幕"和"罪行",大谈沙皇和沙俄时代的"美妙"和"辉煌"。而戈尔巴乔夫对此则持肯定态度,强调应该"同它们对话和协作。"这无疑加剧了苏联政局和人们思想的混乱,加速了苏共党亡政息的步伐。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当今时代的判断,"新思维"强调当今时代是各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依赖日益增长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际社会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人类在进入把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时代之后,便不再是永生的。""一旦爆发核战争,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和平地生活,制定新的政治思维,"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 要把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2)关于阶级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戈尔巴乔夫认为,在对外政策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但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利益的尖锐冲突,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曾导致了武装冲突和战争。现在随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对抗有了客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全部毁灭的威胁。所以,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应"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 新的政治思维需要承认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的利益,承认它们在国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3)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强调两者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是必然的。且"这种竞赛能够并且应当控制在必须以合作为前提的和平竞赛范围内。哪一种制度好,应当由历史作出判断。"这就是"我们对新的世界哲学观念,对当代全人类原则和阶级原则的新辩证法的基本认识。"
(4)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在强调了苏联在国际社会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也阐述了相互合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合作的 核心问题 强调"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
(5)强调对外关系的灵活性。戈尔巴乔夫指出在对外政策中要采取多种办法选择不同的策略路线达到既定目标。在外交谈判中不要为自己制造死胡同,也不要给对方制造死胡同,要善于迎合伙伴,寻求接触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共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具体政策是继续与美国就裁军、消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缓解苏美关系;对西欧争取建立"全欧大厦";对东欧实行纠偏、不干涉政策;对中国改善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调整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解决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体对苏联有好感的人当前位置: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的“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B.社会制度发生变化C.国家名称发生变化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安徽省中考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主要考查你对&&苏联解体&&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苏联解体: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旧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并加入俄罗斯,苏联在此时已名存实亡。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苏联解体的原因:1.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经济欠发达,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而与美国常年进行军备竞赛,军费开支又异常的庞大。对国内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滋生大量问题;3.戈尔巴乔夫不成功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东欧聚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4.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的“和平演变”方针的作用苏联解体的历程:1.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2.催化剂:1991年,苏联发生“8.19,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3.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苏联解体的影响:1.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2.结束了苏美长达40年的争霸局面,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3.苏联的瓦解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苏联解体时要求独立的俄罗斯民众:
发现相似题
与“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34456701581412040115551553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