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经典散文选的哪篇散文提到《世说新语》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答案
大​语​题​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 &&&
作者简介 ? ? ? ? ? ?
  汪曾祺(日――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书评: 21:05:48   来自: 阿蒙小姐 汪曾祺散文的评论 &&   这是上下两册书,语言平实,风格纯朴,具有让人心情平静的力量。而且,通过作者笔下所描写的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读书的人还能从中体会到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一样的社会风情,是我的珍藏书籍之一。
18:45:50   来自: 玉老田荒 (ZH民俚纫荒昃鸵话q了!!) 汪曾祺散文的评论 &&         不世出的小说家,汪曾祺可算的上是一位。      用他老先生作品中经常唠嗑出来的一些话来说:“这城里很多人都死了。 ”当然,人的生老病死,却又是这自然界中最逃脱不出的一种法则。而他作品中的一个个小人物,却总是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而他们的消逝,却又往往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消逝,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别的东西,比如说一种不同寻常的技艺、一种较为特殊的味觉、还有淡然的生活下,一些别样的生活雅趣……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颇有些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味道。而现在的现在还有什么呢?北京的老城墙我们是来不及见了;而胡同也拆的十有七八了;虽然各个城市都相继地修起了“仿古一条街”什么的,但也仅仅只是“仿古”而已,而缺少的那些,或许正象电影《洗澡》中蟋蟀所攀附着的那种地气,这也正是汪曾祺小说中时不时透露出的那些东西。      x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汪曾祺的“小”,相同的话也曾批驳过鲁迅,说中国的这位大文豪咋弄不出一部长篇呢,这在一个崇尚饕餮追求磅礴的国度里应该是很平常的一种心理。据我个人私下认为,中国当今文学的空前繁荣,一年似乎可以出上数千部长篇,但书名和作者换了一拨又一拨,却绝少有质的突破,其问题或许就是忽视了这“小”的缘故。所以至《儒林外史》、《红楼梦》以来,中国很难再有真正恢弘大气的作品,而古人穷尽一生,往往却只能留下一部半部的,这是无论如何让那些两三个月出一本书,一年出五六七本书的作者,所摸不着头脑的。      作品中的“大”,固然是创作者所应该追求的,却也得由无数个“小”的细节精巧地构成才能真正地谓其“大”啊!君不见《水浒》、《儒林》诸书,细细地从中拈出一两段,亦自可成为一篇上佳的文章。而《水浒》、《儒林》等书后人自难胜之,即使从他国舶来一些别的题目和创作手法,虽然一时间在作者和读者眼里看来足够先锋足够另类,却难于更见其伟大,因为还是不深知国与国文化不同的缘故。这种文化上自然的疏离,也常常使作者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至于这里所说的“小”,也恰恰是生活里的一种细微末节,鲁迅写过,废名写过,沈从文写过,早期的贾平凹写过……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汪曾祺更是在“小”中善于着笔的佼佼者。      在现在的中国,而“大”更象是少数人的一种专利。譬如说市长,在一般人的眼里,他的政绩就是盖了高楼修了几座立交桥什么的。至于别的政绩,偶尔一天我们也会从电视里看见他在某个小角落握住某位平民的手,至于其它一些日子是不是这样,我也实在无法知道。更何况这些本是他分内应该做的小事,但因为其小其琐碎而实在无法表现,假使以意为之,天天录成电视,我们看电视的人也就生厌了,还是情愿他们多盖几座高楼多修几座立交桥为好,这也是一时间里猪尾巴戏满天飞的原因。如果把这样的视角转到文坛上,一篇文字的长短,书的厚薄,一年是否出过几部书,却又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一条法则。所以,题目无论如何要大,这文字无论如何要长起来,而出书与否,却又成为文坛的一种身份验证。每到这里,我就想起明朝唐顺之给门人说坚决不给自己出文集的决心,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他一时的愤懑,等到他死后,他的门人照旧把他的文集印的飞快。      还是回到“小”字上来吧,前两天和朋友闲来无事说起吃的时候,极尽画饼望梅之能事。忽地想到汪曾祺有一本谈“吃”的书,那里面的饮食说屑,细细品来,如闻前朝旧事,隔江琵琶,颇多兴味。其实这些,再用他老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19:23:21 soom(榻榻米)  汪曾祺很多小说结尾都是,×××死了。很有意思。
23:36:09 四爷  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这个说法我很理解   我是从京剧开始了解老前辈的,而且我对戏的态度,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放到中国甚至人类的文化进程里来理解,所以不像大部分戏迷,对现在传统艺术的不景气,我是没什么不好的感受的。所以,这句话我很理解。自古以来失传的东西不计其数,不是那个时代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如此而已
09:50:44 上官无能  若干年前,在拆除北京各朝代牌坊的时候,梁思成曾给周恩来说,“总理,不能拆,这些各朝代的牌坊在夕阳西下时有种独特的美感,”但周总理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就拆掉了,后来又重建了。在反反复复中,我们丢失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13:08:49 四爷  自古以来拆的多了,没了就没了吧   大明宫怎么样,还不是尘归尘土归土 19:44:40   来自: 欢乐分裂 (凝注眼泪才敢细看) 汪曾祺散文的评论 &&   难以想象像我这样情绪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竟然还在夏日午后像模像样地读“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大概这样清淡这样仙风雅骨的文字才能让我平静下来,像白米饭仔细咀嚼方能咂出甘甜滋味,像白开水虽无味然最适合人体饮用,情到浓时才显淡,越是醇厚越是藏巧露拙,你当他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的呢,其实句句藏了机锋用心安排的呢,只是大家的自然浑然不觉做作,即使他在文学评论《短篇小说的本质》中,依然保持着亲和的本色,极为平易近人兼深入浅出,看得不免会心一笑算是极得我心.且看这一段:“泰戈尔告诉罗曼*罗兰他要学画了,他觉得有些东西文字表达不出来,只有颜色线条胜任。”让我想起刚故世的安东尼奥尼在高龄多病的情况下,用绘画代替了影象,同样是艺术,不同的形式相通的精神,总归是自我释放的方式;      而开篇的《花园》一文,简直舒服自然到空灵境界,写汪老小时候逗虫摘花,写意家中老小,全是白描,宛如摄影机一个360度大全景扫过院子扫过深夜的花园扫过地上甲虫,于是一个孩子快活的童年活灵活现地浮现了,没有成人故意模仿稚童矫情的口吻与实则居高临下的圆熟眼光,一切都流淌在孩子深沉的回忆里,他说“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不知为何,这些文字总让我想起朱天文&冬冬的假期》,小孩子午睡时睡不着就睁着眼睛听窗外的蝉鸣看树枝间露出的一小方天空,同样的幽思无穷,且同样的传统儒雅.最妙的是结尾:“那一次,我感觉我跟我父亲靠得近极了。”后面有两行文字记载:“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这一小段可看作他对“留白”的最好阐述;      《笔下处处有人》是谈论戏曲剧本《四进士》,我虽对戏曲不感兴趣,但经他风趣分析,竟也读得兴致盎然;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有关《边城》已谈论太多,但因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所以更有价值一读,同样淡雅的文字,汪老将字后面的微妙与曼妙洞悉地清清楚楚,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凄美与彷徨;      他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关注民俗,和风物人情,仿佛看到他闲庭信步穿梭在花市、画舫、食肆、戏园、校舍之间,各等小人物与名人无不生动跃然于纸上。的确,“文如其人”是对作家的最高评价,做文做事到如此境界,阖为尽善尽美。
13:33:32 L\'instant  他写的泰山很大   \"我写不了泰山\"   很喜欢新常态|汪国真|one一个|操盘|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定价:¥28.80
广购价:¥21.60
折扣: 75%
节省:¥7.20
浏览过本书的顾客还看过
定价:¥36.00
广购价:¥27.00
折扣: 75%
节省:¥9.00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
准备读(0 人),正在读(0 人), 已读过(0人)
I S B N :5
作&&&&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版&&&&次:初版
开&&&&本:16开
包&&&&张:平装
定价:¥39.00
&&&&&&折扣:75%
我的价格:¥29.30
为您节省:¥9.70
广购价:¥29.30
立刻购买']);">
您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找到此商品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
与此 1 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39.00
总广购价:¥29.3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内容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融合着以沈从文和废名为代表的“京派”审美趋向,无形地渗透在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之中。读他的文章,那份感觉好比繁忙之余悠闲地品味香茗。本书收录的就是他的散文作品。  汪曾祺了不起的成就在于悟性与境界以及风格魅力,或者说,他对于生活、对于人、对于趣味、对于美,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够生动地表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他更接近于诗人的气质,同时又是一个爱玩、贪玩、会玩、有童心、真诚、善良的才子。本书收录了他的散文作品数十篇。【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刊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底调至北京京剧团(院)任编剧。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  曾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汪曾祺全集》于1998年出版。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目录
引言欣赏汪曾祺的九个角度文学编自报家门/2沈从文的寂寞/11星斗其文,赤子其人/22老舍先生/30赵树理同志二三事/34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37西窗雨/40万寿宫丁丁响/44林斤澜!哈哈哈哈……/47书画编看画/50谈谈风俗画/53自得其乐/59写字/64致朱德熙之一/67西南联合大学编七载云烟/74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83新校舍/89跑警报/95金岳霖先生/101云南昆明编翠湖心影/106昆明的雨/111泡茶馆/114白马庙/120观音寺/122滇南草木状/125戏曲编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130川剧/140美食编吃食和文学/144故乡的食物/150宋朝人的吃喝/161五味/163昆明的吃食/167昆明菜/173栗子/180马铃薯/182萝卜/185故乡的野菜/189四方食事/193鱼我所欲也/199豆腐/202豆汁儿/208面茶/2lO贴秋膘/2j2葵.薤/215冬天/219致朱德熙之二/22l致朱德熙之三/223寻常茶话/224花木果蔬编果园杂记/230草木春秋/233花/239关于葡萄/244夏天/251淡淡秋光/254花园/258家乡与南菁中学编我的家乡/266我的家/271我的祖父祖母/279我的父亲/285我的小学/291我的初中/299一辈古人/304文游台/310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编国子监/316钓鱼台/322午门忆旧/324玉渊潭的传说/327随遇而安/330坝上/337沽源/339多年父子成兄弟/342附录才子: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由关于汪曾祺的两本书引发的话题/345前言  欣赏汪曾祺的九个角度  汪曾祺()是同时代文人中至今为止被公认为经典作家的仅有的一位,在各种现当代小说与散文选本的书目中,鲁迅、周作人、徐志摩、郁达夫、冰心、朱自清、丰子恺、巴金、老舍、沈从文与汪曾祺是基本阵容,而在年龄与资历上,他却只相当于是学生,事实上,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名家相比,就连沈从文都是小字辈,而汪曾祺作为沈从文的学生,能够在现代文学史的名人榜上跻身于敬陪末座的殿军位置,实在是极其难得的成就。  汪曾祺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读者群,同时有自己的研究评论家。与文艺评论界的朋友聊天,常常会提到汪曾祺,不止一位从事文学评论的朋友告诉我自己偏爱汪曾祺,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摩罗先生说他写过四万字的汪曾祺评论在如今的文艺批评高度商业化、官本位异化的环境,已经辞世十二年的汪曾祺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完全靠的是人品与作品出众。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不少人给汪曾祺冠以最高级的名分,如“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位文人作家”、“最后一位士大夫”、“京派作家的最后一位传人”、“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最后一位士大夫型文人”,等等称号,可见舆论对汪曾祺的评价何等之高。  在我看来,汪曾祺无疑是一位有才华、有格调、有性情的人,但同时也正像他自己老老实实在文章里交代过的,他只是一个随便、随意的读书人与写作人,书也没多么当回事下工夫读,只是杂览而已,当然与八十年代以后的作家们相比是天壤之别,但与其同辈中的饱读之士比,汪曾祺实在只是一位兴趣广泛、见多识广的作家,在学问的深度与专工上,大概他老先生从来是不肯上心的,至少是不愿为或不曾为。以古诗文为例,从他引用或书写过的李商隐、陆游作品来说,似乎都还在《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选本的范围之内,我猜老先生可能不耐烦读《全唐诗》、《玉溪生诗集》或《陆游集》之类的大部头(又有谁会出于兴趣与消遣而读这类书呢?)。  他了不起的成就在于悟性与境界以及风格魅力,或者说,他对于生活、对于人、对于趣味、对于美,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够生动地表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他更接近于诗人的气质,同时又是一个爱玩、贪玩、会玩、有童心、真诚、善良的才子。他的家庭与家乡给了他足够丰富的生活素材,而他所读的南菁中学(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中学之一)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大学)又让他见识了足够多的大师与名家并且给了他足够的知识文化专业训练,而在“文化大革命”中传奇般的际遇让他进了江青亲自领导的创作班子,有机会成为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这一经历对于造就汪曾祺的名望与地位应当是有极大影响的。汪曾祺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已经毋庸置疑地有了经典地位,特别是九十年代他去世之后,中国文学界的非才非学非德的蹦极式堕落与恶俗化市侩化商业化,更反衬出汪曾祺的可贵与可爱。政声人去后,一位作家的声誉,也是在他去世后才最终定形的。有些作家在世时享有盛名,但死后却渐渐被读者与研究者所遗忘,而汪曾祺则是在世就很著名,在辞世后,不仅没有减弱影响力与名望,反而更强化了卓然不群的文化形象,走向了真正的不朽。  我有幸与汪曾祺的哲嗣汪朗先生同在一家报社供职并且常有聚谈的机会,间接听到不少汪曾祺的情况,当然,都是零零星星的,只是聊天闲篇的材料,不过,这些从家庭的角度记录下来的趣闻逸事,以及只言片语,往往有着外人远远不及的特殊价值,因为更真实、更本色,也能更反映汪曾祺的喜怒哀乐与真实想法、爱好。例如,汪曾祺在京剧院工作,写过《马.谭.张.裘.赵》文章显示出汪老对京剧的精通,撰写剧评谈艺是当行本色我曾在书里对汪曾祺未答应某大名旦之请托为之作传以为是一大遗憾,否则不会让章诒和女士擅美于后,(见《黄苗子说黄苗子》第123124页)而这篇谈演唱艺术的文章其实也足以传世,只是其中看不出他对这几位名家的道德评价,而在他与家人议论时,却是褒贬分明。  因为屡次蒙赠汪曾祺作品,反复研读,多少有些心得,先后写过两篇评论,其一发表在我创办并主编的《中国书画》杂志上,还选发了几幅汪曾祺的书画作品大概这是专业美术刊物第一次重点推介汪曾祺书画,记得还特意约请汪朝女士写了一篇长文回忆汪曾祺与书画。后来此文收入山东画报出版社所出的汪曾祺文选中,我在书店见到,当时还在想,有时一些流传世间的文化成果很可能是偶然因素催生的,一篇文章如是,一本杂志如是,一本书如是,一场运动亦复如是,当事者、局内人不说或未说,外人不知就里因缘,只能是郢书燕说,何异盲人摸象,所以记录下来的历史很难完全准确真实。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潇潇编辑策划出版《汪曾祺散文代表作》,因为从2007年起为我出版了七本分别属于茶学、新闻传播学、文博书画专业的著作,她认定我可以胜任编选这本书的工作,而汪朗兄也慨然支持,于是我便不自量力,贸然应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选学是一门专业学问,从孔子选诗三百,到昭明太子的《文选》,以至后来的《六朝文絮》、《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千家诗》、《经史百家杂抄》、《古文辞类纂》,代有杰作,概括其规律,选者与作者的关系,还是要有相当的共同背景为基础,由内行专家精心选择编辑的选本,可以去芜存精,更突现了作品的精华与价值,对读者来说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与阅读效用。  有一个流行的段子,说的是一个大学男生追求一个校花,校花问:“你爱我什么呀?”他便说她美丽、聪明、善良,而校花接着反问了一句:“那你让我爱你什么呀?”男生无言以答,自惭形秽,只好走开。  这可以用来形容编选者与作者的关系。理想的恋爱,男女双方应当是“你好,我也好,我能让你更好,而你也能我更好。”彼此存在共同之处,有共同语言,才会美满幸福。  成功的作家与书画家的作品,都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有厚度而不单薄,就像钻石,有着多个剖面。剖面越多,色彩越丰富,也就更美,更禁得住欣赏与把玩。  按照知人论世的治学方法,据我拙见,要真正理解汪曾祺,文学、书画、西南联大、云南昆明、戏曲、美食、花木果蔬、家乡与南菁中学、北京与河北张家口九个方面的背景知识必不可少。  客观地说,我本科是文学专业,写过大量文学评论,而又多年从事书画创作与美术评论,对于选编诗文与书画兼通的汪曾祺作品,在专业知识与背景上,倒也还算符合条件;再论起来,汪曾祺所就读的西南联合大学,与我读中文系的南开大学有着血缘关系,而在今年二月份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栏目还邀请我做了五期节目,主题便是西南联合大学的精神;汪曾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云南昆明,又是我挂职一年任省国资委副主任的所在地;汪曾祺后来在京剧团工作,而我对京剧素有兴趣,收集大量古旧剧本,看了N多老戏录像,尤喜梨园掌故;汪曾祺爱谈吃喝,而我也班门弄斧写有茶话食话;汪曾祺喜欢花木果蔬,对植物格外留心,而他一度在农科站劳动,算得上有专业经历,而我也非常偶然地被《云南农业科技》杂志邀请开设谈花草的专栏,与农学界更早结缘于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北林学院,又与农业大学的教授多有往来,而且还采访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金善宝老人,又特别采访过当年中国花卉协会协会陈慕华,论起来该不算是与花木果蔬毫无缘分;最后,汪曾祺笔下一写再写的故乡扬州与曾就读过的江阴南菁中学,我亦曾分别走访;而他下放数年并且在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地方是河北省,正是我的家乡,对乡土民风当然最熟悉不过;他后半生居住并不断描写的北京城,同样也是我生活并工作的城市也就是说,我兴趣本来就博杂,又借职业之便深度涉猎专业较多,兼得天时地利人和恐怕很难有第二人有如此幸运,同时在九个方面都与汪曾祺先生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背景以及经历与生活空间的重合之处,因此,对其人其文其诗其画的内涵与妙处,不才约摸都能体会把握得到,敢说一句虽不中亦不远矣。  此书是围绕着上述九个方面来选编汪曾祺的散文的,这与坊间已有的各类汪曾祺选本的编选模式全都不同。作品按主题与性质划分,各编之间有的存在交叉重叠,取舍本着何者为主的原则,如既写昆明又写美食,一倘量在景物则入昆明编,若重在吃嚼则入美食编。有些文章可能不那么好明确分类,或者我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可能会有不尽妥当的地方,还望读者诸君指教。  印前补记  书稿编定进入校排程序,心中尚存一个缺憾,那便是虽然我以前不止一次到过扬州,但却未到过高邮。无巧不成书,恰好《江阴日报》张再兴总编辑邀请我再次到报社,然后派车送我去南京,正好有半天空闲,于是绕道至高邮,到文游台参观了汪曾祺纪念馆,又到老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故居一游,又一路打听去找南门竺家巷汪曾祺故居,结果路人似乎无人知道这条小巷。出乎我意料的是高邮话与扬州话并不一样,扬州、南京、徐州话我还勉强可以听懂,而高邮话则几乎听不懂只能听出是浓重的苏北腔,交流沟通的障碍使得我问路屡屡不得要领。在明显破败的古城老街(在风貌上有些地方很像我少年时的保定城)钻来钻去,最后上了南门外运河长堤,虽然最终也没见到汪曾祺故居的影子,不过,听说已经拆得只剩一间偏房,或许真看了反倒失望,古人有何必见戴的典故,用在这里倒也贴切,于是,踏着斜阳我离开了高邮。  文学是人学,要研究、理解、欣赏一位文学家的作品,就必须了解认识其为人、性情、经历。人是社会动物,因此,要了解认识一个人,就得同时了解认识他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尽管文学艺术家都是超群拔俗、特立独行之士,他的家人、亲属、同学、朋友、同事以及其他与之有过接触或来往的人,虽然不能塑造或决定他的个性与精神面貌,但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的成长。对于汪曾祺这样一位以家乡风物人情民俗为主要题材与背景的小说家、散文家来说,高邮小城是最生动、形象的无言注释。虽然只是半日游逛,我却感觉受益匪浅。  古城老城的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此为常识,文化艺术史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大师名家往往出于古城老城,尤其是文学家更为突出。盘点一番现代文学史的大师,从鲁迅、周作人开始,到汪曾祺为止,几乎没有出生成长在新兴城镇或无名小地方的人,正如谚语所说的“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若偶有例外,如沈从文,那也是当时世人尚不知道湘西凤凰这个偏远小城罢了,我去过所以知道那也是古城,而且传统悠久、风情特异。  文化需要传统的蕴育与培养,环境越是深厚、丰富、悠久,就越有利于生长文学艺术的名花异卉与参天大树。  汪曾祺纪念馆没有汪曾祺的作品出售,柜台里只摆了几种今入研究汪曾祺的书,这是当前旅游文化景点的通病。若这本集子出版后能摆进高邮文游台汪曾祺纪念馆,能够作为纪念品出售,那在我是莫大的荣幸,因为这是一个晚辈后学向汪曾祺老先生的致敬。  对于前辈大师名家的作品,编选者做加法的效果不如做减法。当然,对大师的作品做减法又谈何容易!减得恰到好处是极难的。汪先生的乡贤郑板桥曾留下遗训,不允许后人在他编定的文集之外再补充佚作,否则他老人家必为厉鬼以击其脑。可见,编选大师的作品,(除非是纯学术性的版本或全集、佚作集),漏了多少漏了哪篇无关宏旨,而增加了不合适的作品,则是画蛇添足,事实上是对大师的歪曲甚至冒犯。  一个月前书画界几位朋友到昆明,在我的办公室里间会议室改作的画室,苏宁先生作了一幅大画,韩大星要用巨石刻一方闲章,要我出印文,我应声说了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韩先生表示字数有点多且另有名家有这样一方闲章,苏先生说那就减两个字吧,于是,我便定为“青山多妩媚”,钤在山水画上,宛若天成,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去掉了前面两字与后面的八个字,更加精炼,且具新意。  青山多妩媚。这就是我编完《汪曾祺经典散文选》的感受。  曾鹏  日自南京飞昆明当晚草于挂亏居
购买过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广州购书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0 经营许可证:粤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汪曾祺经典散文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