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久一画家一个袁大头值多少钱钱

中国画家网 — “湖上笔墨汇”午社社员精品展
&&&&&| & | & | & | & |
&&&&&&&&&&&&&&&&&&&
&&•&&
&&•&&
&&•&&
&&•&&
&&•&&
&&•&&
> “湖上笔墨汇”午社社员精品展
•&“湖上笔墨汇”午社社员精品展
发布人:flytiger&&&
画展时间:
点击数量:
美 术 馆:
是否需要邀请函:
展品数量:
主办单位:
莞城美术馆
联系方式:
请注册并登陆后查看!
参展画家:
金心明王平李云雷
  日上午,“湖上笔墨汇——午社社员精品展”在莞城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来自于杭州“午社”的八位中青年国画家的精品力作六十余幅,画家代表余久一、王犁、王平、吴涧风出席了开幕式。本次参展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廊》执行主编王平在开幕式上致辞,回顾了与莞城美术馆结缘的过程,介绍了“午社”的基本情况和创作理念,并对莞城美术馆为本次展览付出的努力表示了感谢。
&
  开幕式现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人群中还有一群稚气未脱的小观众,他们是来自莞城实验小学的50余名学生,老师把他们的美术课搬到了美术馆里来上,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个个都显得很兴奋。本次参展画家、中国美术学院讲师王犁热情地带小学生们参观了展览并进行讲解。王犁老师深入浅出地为这些小观众讲解了国画的基本知识,比如绘制国画的工具,国画中河流、湖泊、天空等的表现手法,留白的意义,墨色的晕染等,让学生们边看作品边学到很多国画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国画的一些初步的审美情趣,以至于不少学生恨不得马上就回家挥笔作画。
&
  开幕酒会结束后,莞城美术馆还举办了笔会雅集活动,十位艺术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把现场气氛带到了最高点。他们中有美协会员,有退休老干部,还有业余爱好者。对国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把他们聚集到了一起,共同交流、切磋,还与参展画家进行了互动。他们表示,很感谢莞城美术馆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画家余久一、王犁、吴涧风还现场合作了一幅作品《松下论道》,王犁与吴涧风各画一人物,余久一画松树,画面布局合理、隽雅清丽、和谐统一,三人的珠联璧合,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
  (&注:“午社”是由章耀、余久一、李云雷、谢海、金心明、王犁、王平、吴涧风八位活跃于浙江的中青年画家、美术评论家和策展人所组成的一个艺术团体。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都有着文人的雅致,经常在一起揽胜探幽、烹茶煮酒或染翰挥毫,“以正午的精力,做正午的事业”。他们在艺术上志同道合,在创作上又有着各自的风貌,让我们领略到当代江南文人的学与思,书写着中国当代水墨的新篇章。展览将持续到11月11日。)
网友评论                       
• 暂时没有该画展的留言!
= 同城画展信息 =
= 相关画家画展信息 =
Copyright (C)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3.1),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画家群一) (画家群二) (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系统设计:flytiger
&&&&ICP备案号:
-请选择页面风格-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才艺丰美的唐吟方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唐吟方是在京的一位浙江籍知名艺术家,正活跃在当代艺坛。他和多位港台文化名人有文墨交往。唐吟方应聘担任过文化部“群星奖”评委和央视“鉴宝”栏目嘉宾。 中国论文网 /7/view-6539922.htm  他从故乡浙江海宁到京华,经过四年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大学深造,经历了从《文物》到《收藏家》的22年编辑生涯(现任《收藏家》期刊编辑部主任),凭借勤奋加天分、聪慧,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环境及“光风际此共欣腾”岁月,先后拜识了徐邦达、王世襄和朱家?、杨仁恺、潘景郑等文博大家,拜识了周退密、顾易生、田遨等一大批文化名家,从他们的言行中濡染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吸收文化养料。而他自身也几乎成了京华艺术界之一名“通人”,文博学者、随笔作家、画家、书法家和印家,皆可称之名实相副。有友人曾问我:“唐吟方文妙、画美、字秀、印古,艺事何者最善?”我答:见仁见智,各人自择;骨肉相依,难解难分。后经思量,从我个人读书一个“花甲”所形成的思维积习出发,我认为:现今唐吟方之文章似为其艺术主体,书(印)与绘画好比两翼,连结一起,互为映照。前者又如音乐中之主旋律,后者复似和声,交响一堂,共谱乐章。   文章平静平近   我钦佩吟方的文章。他的文字除了编辑生涯耕耘以外,主要围绕着近现代艺术史研究和收藏鉴赏。前人言,文章须“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吟方之文字,读来觉得其言之有情,言之有境,言之有心,言之有寄。他之为文,特点似在平静、平近、平淡。平静,在阅读、观察与思考上铺纸挥毫,心平气和。平近,与书画界轶闻及人物、作品之原貌,记叙求真,点评求公,基调求平,不媚不捧,不骂不打。平淡,以半文半白之“语体”,亦庄亦谐之笔调,白描艺林人物,追寻他们的艺绩成因及精神世界。这些文章提供读者阅读,如同和友人促膝谈心,和朋辈写信通话,没有高大上教化之态。他语言文字之美,若清水出芙蓉般清纯,在“行云流水”中有节奏起伏;温婉中蕴方刚之气,古朴内含青春之味,简约而不枯涩。   他著作颇丰,2004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雀巢语屑》,誉闻南北报刊,可代表其文风及语言艺术特色。2010年岁末,作者又出版了增订本,由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比第一版扩容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十万字,并附有书画插图七十多页,更见厚重。波士顿大学教授白谦慎先生评说:“《雀巢语屑》深得晚明人小品简洁、散淡的情趣。所记虽为艺林趣闻轶事,然细细品味,著者的春秋笔法隐然可察。《雀巢语屑》将为后世的有心人留下今人的种种难言之隐,是知,雀巢主人在闲情雅致之外,尚有立言之志。”中国艺术研究所朱京生认为“《雀巢语屑》隐约给予了作者一种对文坛艺界逝去和正在发生的人、事的大同情与大关怀,透过那些人或事折射出来的是对一种文化深深的眷恋和牵挂,倘刘义庆、郑逸梅先生地下有知,必引唐吟方为隔世知音,必为继之有人而欣慰不已。”其后编著的《近现代名人尺牍》(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及《尺素趣》(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此两书可见他对“笺纸?尺牍文化”的经年珍爱和持续研究的硕果,吟方对此深有感受写道:“当我们撩开一个时代的迷雾,远远地观望,老尺牍和老笺纸透出来的浓浓书香,仍令人沉醉着迷。”从这一传统文化品类的研究中,可见其从学之深沉辽阔,展露其才子型文人之功底。他还有诸多散篇文章,发表在《紫禁城》《艺术评论》《中国书画》《艺术品》和《文汇报》《文艺报》等报刊上。写至此间,我忆起二十多年前,吟方中学阶段后曾到舍下借书之几幕。一次,在其归还的印行于20世纪30年代之《书法正传》内,夹有二三纸片,他以密密麻麻的小字记下诠解及心得,居然还以文言句式表述。现今思之,此是今日吟方文笔的一种“雏形”。   绘画天真天趣   我爱吟方的丹青。见过其数种作品印本(与友朋合集),近十载,承他所赠手迹七八幅及名为《雪意集》的一套册页画。观赏时,耳际似闻《二泉映月》之奏。吟方少年时文学、绘画、书印并进之间,于丹青最为孜孜以求,与章耀等少友为“同窗”,同拜师海宁老画家沈红茶先生门下,得授技法及画理。后入中央美院择书法专业,依然存“丹青之恋”。毕业后,在编辑岗位上亦与丹青之艺形离神不隔,日抚书画文物,手编鉴藏文字。他铺纸挥毫,常以山水花鸟为伴,写心寄情,作品也多见诸报刊、陈诸展览。   唐吟方依然是画人,一位典型的文人画画家。他的《雪意集》写了梅、兰、竹、松、荷、菊及两种果蔬,沪上周退密与田遨二位著名文化老人,赏罢欣喜,各题了四首七言绝句配画。青年诗画家余久一,观后也题了一首七绝,曰:“春花秋卉岁寒新,高士美人寓意深。笔底烟云长不断,萧然风味见高襟。”表示钦佩。台湾年逾八旬的著名历史学教授、作家逯耀东在其散文集《寒夜客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3月二版)“邀”吟方的丹青作品八幅入内作为插图,和定居海外的著名老诗画家张充和先生之画作并列编在这本散文集中。   吟方十余年前写的《刀鱼图》,妙趣横生,似有神来之笔,见者皆爱,已有十多位南北诗书画名家为其题识题咏,海宁籍古典文学名教授、时入八旬高龄的顾易生先生在2005年为之题了一首七绝:“结伴银刀破浪游,联翩乘兴到中流。方家画笔传神态,水阔渊深竞自由。”   吟方之画作,曰天真、天趣,曰空灵、疏淡,画承文字素养及书法功底,为艺林广见博闻所蓄养。于是,他笔下的山水、花鸟和兰竹,形态物象均现神情,显示静谧自然之境;写物象通向写心,写心通向写趣寄情。画笔以外,往往写以跋语复示心迹。数年前他写寄我一幅“静物(帘下瓷盆樱桃)”,只见帘不见窗,只见盆未绘案桌,简约中取巧成趣,左上三分之二画面写长题:“明翁索余画花卉,应之静物。此种视角,近现代以石门丰子恺为胜,借景写情,抒发诗意,景小而思接千载。此调今人不习久矣,余为明翁弹之。”一帘窗布,三竖淡天蓝色大笔自然成之,而盆中原本十余红樱桃,却染以红紫蓝等多色,似现前人“意足不求颜色似”之意。“丰味”之骨上长了“唐味”之肉,用笔简约,气象万千。   在唐吟方脑海中,书画不仅是手的艺术,眼的艺术,更是心的艺术,笔墨自由地融入心相作画是他的追求。受沪上诗坛耄耋周退密、田遨等的赞誉。周老赠其四首七绝中,第四首云:“无多笔墨最传神,学养深时挥洒真。一种萧寒岑寂趣,直疑道济是前身。”(原注:君工画,予所见不多,见其似石涛者数幅,笔墨简逸,别开生面,可传之作也。)   书刻隽秀隽永   我喜赏吟方的书法印艺。他的书法婀娜多姿,漂亮温婉中蕴含几分阳刚之气;丰富兼美,所擅之行草中时见自然融入之秦篆汉隶之线条;字里有画意,行间有诗情,可见舞,可闻乐……有诗坛学者云“雄浑饶得魏齐味,经石峪书一例看”,以为他的书法,颇得《泰山经石峪》风味。近十年来,他与书坛友人朱永灵等在北京、上海、苏州、宁波和福州、绍兴、海宁等地举办过书法作品联展和个展,其功底和气息广受好评。他的书法被约请题写而刻成名院、亭台楼阁匾额或对联、诗碑的甚多,从姑苏木渎的“严家花园”到故乡海宁的“金庸书院”;从西子湖畔湿地公园到长江边上江阴徐霞客故居诗碑廊;从闽江畔的宗族祠堂到晋中五台山的名贤诗碑……处处留下了吟方深深浅浅的翰墨痕迹。与书法造诣相连,他进入“印坛”沉浸较久,从二十来岁向浙江著名篆刻家余正学治印,执石奏刀,又深研篆刻历史和技法,写下专著《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重庆出版社出版),成为他多才多艺中的一个亮点。所以,他实至名归地成了杭州“西泠印社”一名富有学养的成员。   ??似吾等浅薄之辈永远无法企及,只能面对苍穹遥望这颗巨星。心向往之,力无从使,愧对先生。”   这就是朱家?,一个平凡的文博工作者,一位不平凡的故宫历史见证人;一名大众眼中的无私收藏家,一座后学眼中的高山仰止丰碑。可喜的是,如今,朱家?的生平和不少与之相关的文物私藏,都在萧山博物馆的“百年季黄”展览中展出,一直到日。若有时间,不妨去看看。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余久一作品展
摘要:1月23日,&山云在衣&余久一作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余久一山水作品100余件,集中展示余久一近10年来的创作成果。
余久一,浙江龙游人,中国书协会员、龙游县美协主席。
推荐关键字
  1月23日,&山云在衣&余久一作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余久一山水作品100余件,集中展示余久一近10年来的创作成果。  余久一,浙江龙游人,中国书协会员、龙游县美协主席。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上午预展地点:香港沙田丽豪酒店三预展时间:日-12日预展地点:上海市闵行区合川路预展时间:日-27日预展地点:上海市福州路108号国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纪念余绍宋诞辰130周年专题】新版《余绍宋日记》问世记
&& 08:52&&来源:
  置于衢州籍近现代文化名人群像中,方志学家、书画家,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代理总长的余绍宋当首屈一指。
  &勤于治事治学者,皆有日记&。余绍宋自17岁(1899年)开始坚持每日记日记,直至67岁(1949年)去世前从未间断。
  其中记叙之事,涵盖金石书画鉴赏、方志编写、读书心得、朋友交往、山川游记等,是反映民国时期时局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微观史料。
  遗憾的是,命途多舛,一度颠沛流离的《余绍宋日记》存世至今,只剩下1917年1月至1942年3月间的25年部分。
  2003年12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余绍宋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其日记手稿的影印本,并由启功先生题签,这是《余绍宋日记》首次公诸于世。
  尽管隔着遥远的时空,但余绍宋的影响力依然不减。日记出版消息传至家乡龙游县,有识之士无不争相购买传阅。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以劳乃强和余久一为代表的龙游文化学者酝酿起了点校《余绍宋日记》,推出横排简化字版本的想法。
  当余绍宋诞辰130周年临近时刻,梦想终于照进现实。新版《余绍宋日记》在龙游县史志办的推动下,于去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问世。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影印版的《余绍宋日记》定价高达2100元,而新版《余绍宋日记》定价仅为500元。这背后的意味,无疑是希冀更多人能走近领悟文化贤达余绍宋的波澜一生。
余绍宋自17岁开始坚持每日记日记,直至67岁去世前从未间断。资料图片
  缘于民间的文化自觉
  龙游文史专家劳乃强年长画家余久一20多岁,但两人因为志趣相投成了忘年交。他们常在晚饭后一起散步清谈,叙今道古,谈文论艺。
  2003年年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余绍宋日记》,让两人散步有了新的话题。
  当时,劳乃强正在参与重修《龙游县志》,而余绍宋也曾编修过一部民国版的《龙游县志》。&《余绍宋日记》中完整记叙了其编写县志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经验可以值得借鉴。&劳乃强觉得,若能好好研读日记,必定能为当下修志提供丰富资料。
  而在余久一看来,《余绍宋日记》中体现的诗书画印艺韵和思想,正是书画爱好者渴望汲取的文化&圣经&。
  不过,《余绍宋日记》虽然公诸于世,但横亘在眼前的还有一道现实障碍。由于其日记手稿字体以行草为主,其中夹杂着大量繁体字和异体字,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影印本给阅读研究带来了较大困难。
  &我们如果能整理一个点校本,就能让大家读懂《余绍宋日记》。&余久一向劳乃强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他觉得作为龙游人,有义务和责任来做这件事,&影印本《余绍宋日记》共有10册,按照两个人点校一册计算,只需20人就能将此事完成。&
  出于文化自觉意识和理想主义者的乐观,&天真&的劳乃强和余久一决定付诸实践。劳乃强说,整理《余绍宋日记》既可丰富史料,对学术研究大有裨益,更是宣传先贤余绍宋和传播龙游文化。
  在龙游县史志办的支持下,2007年7月,《余绍宋日记》点校工程正式启动。
  &点校过程历经5年,前后大约有三个阶段。&龙游县史志办主任余晓说,首先是聘请叶日章、叶京、华寿年、余宗器、余滋敬、姜伟民、童佩林、程鹏、雷柏成等具有古文功底的文化人,分工对日记进行初步点校,后由余宗器通阅全稿一遍。而后,由劳乃强和余久一进行了5轮的统稿通校,最后提交出版社终审。
  青灯黄卷前的寂寞求索
  所谓&点校&,就是对繁体字版、文言文格式的《余绍宋日记》在保留原貌基础上,标注标点符号,化繁为简,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
  事实上,面对《余绍宋日记》浩如烟海的170万字,点校者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劳乃强表示,对于点校者来说,不仅需要扎实的古文基础,具备一定的书学功底,还要博学广识,熟悉诗书画印源流,了解民国历史,如此才不至于在点校中闹出笑话。
  这是青灯黄卷前的寂寞求索,也是仰望地方乡贤的虔诚致敬。通读全稿5遍的余久一感慨,每一遍点校后都会有所提升和修改,而随着工作的深入,对余绍宋先生心路历程的认识也愈加感切。
  那段时间,劳乃强和余久一似乎一直穿越在风云跌宕的民国岁月,眼前浮现的是先贤余绍宋历经宦游京师、鬻画杭州、避寇沐尘的一路曲折后,越来越清晰的身影。
  &我们每天都在晚饭后碰个头,交流当天的点校进度,共同商讨遇到的难题。&余久一回忆,点校过程一直持续到2011年末才告一段落。
  在省方志办主任潘捷军和龙游县有关领导的重视下,《余绍宋日记》的出版事宜最终确定。书稿随后被送到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出版社&&中华书局进行了终审。
  走过百年风云的中华书局,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担当,以推动民族进步为依归。对于这份全由龙游本土学人完成的点校版《余绍宋日记》,这家以整理出版典籍见长的出版社会如何评价?
  去年4月20日,龙游县史志办收到了来自中华书局的&审稿说明&,责任编辑李肇翔称赞说,&整理稿体例规范,标点准确,错误很少。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整理质量最好的一部书稿。&并透露,将会把此书纳入该社的&中国近代名人日记丛书&序列再次出版。
  李肇翔说,&《余绍宋日记》卷帙巨大,史料价值极高,整理出版此日记是学术界乃至书画界之幸事。龙游县史志办的整理质量上佳,不仅反映出参加工作同志的认真、严谨态度,而且反映出整理者及统稿者的高深学养及书学功底。
  李肇翔表示,&余绍宋不仅为书画名家,也是学术大家,尤精于文字学、目录学、方志学,日记内涉猎学术事,旁征博引,均有依据,且大段草书抄录,整理者辨字断句已属不易,而查核所引原书,规范标点整理,更是下了大工夫。&
  期待龙游文脉更加完整清晰
  伴随着新版《余绍宋日记》的问世,也意味着《龙游文库》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正式启动。
  龙游是古姑蔑国所在地,建县历史迄今已有2230多年。绵长的岁月里,形成演绎了独具魅力的龙游区域文化。沐浴在这种氛围中,历代龙游先贤创作了大量文化典籍,尽管其中大多数已毁于战火与动乱,但也有劫后余生得以存世至今。
  市委常委、龙游县委书记徐旭在《龙游文库》的总序中说,启动《龙游文库》,旨在开启一面了解历史、观照现实、解读龙游的独特视窗,其目的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搜寻和整理,让世人能一睹先贤遗风,让尘封已久的文化瑰宝能重放光芒。
  &继第一辑推出《余绍宋日记》后,《龙游文库》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选目还包括《(康熙癸丑)龙游县志》、《(民国)龙游县志》、《杨盈川集》、《诗说》、《革象新书》、《画法要录》等。&《龙游文库》的主编之一、龙游县史志办主任余晓表示,相信通过《龙游文库》对龙游地方文化全面、系统、扎实的整理和研究后,将使当地文脉更加完整和清晰。
  (研读中华书局新近推出新版点校本《余绍宋日记》,为更多人提供了一个重寻余绍宋心路历程,还原真实余绍宋的契机。 《日记中重寻余绍宋心路历程》)
  新版《余绍宋日记》加注了标点,并以简化字横排印刷,方便阅读。全套书共分5册,呈现了余绍宋25年的心路历程。
  《余绍宋日记》手稿影印件。浙江网络图书馆供图
   (记者 李啸)
(本文来源:&&责任编辑:郑月红)
|栏目热线:3012206
手机订阅:联通用户发送811到 电信CDMA用户发送102到 移动用户发送
相关 余绍宋 新闻
一周新闻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肾值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