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这种考试制度?当今社会,考试制度仍然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人才和官员的一个重要手段,你对考试有什么认识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做官。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2)唐朝时期延续并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试举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二 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3)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乐乐题库
& 科举制的创立知识点 &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习题详情
19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7.5%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做官。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2)唐朝时期延续并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试举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二 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3)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隋朝。分科考试;正式设置进士科。&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江苏东台许河镇中学七年级下期月考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第(1)题结合材料二中提到的“科举制”,可知两则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出现的背景和发展。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特征,当时由士家大族掌握统治权,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又设进士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第(2)题考查了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完善和推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时扩大国学规模,增加人才数量;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该国设立科举制度,推动了本国文化的发展。 第(3)题是将今天的高考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进行简单的比较,从中需要学生归纳当今考试制度还需要完善的地方。今天的考试制度是为了筛选进行进一步教育的人才,而且考试制度相对较为全面、自由,但是只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的途径还是比较单一,因此要不断完善考试制度,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选择各种各样的人才。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主要考察你对“科举制的创立”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科举制的创立
与“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相似的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元·高明《琵琶记》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摘自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三&&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有关?(2分)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该选官制度中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2分)当时人们普遍推重什么科的考试?(1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1分)&&&&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①参观都江堰&&&&&&&&&&&&&&&&&&&&&&&&&②到赵州桥上散步&&③用纸写诗&&&&&&&&&&&&&&&&&&&&&&&&&&&④读《史记》和《资治通鉴》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⑥参加科举考试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①②③⑥&&&&
“隋唐盛世”表象上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强大,实质上是制度创新和推崇开放交流。是制度创新激发了社会活力,使统治得以巩固,社会得以安定。你认为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应该是创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创立并完善科举制,用考试招录官员创立均田制创立并完善租庸调制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做官。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2)唐朝时期延续并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试举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二 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3)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材料二: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做官。 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何时?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2)唐朝时期延续并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试举唐太宗、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材料二 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3)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相似的习题。2013年选调公务员考试、遴选公务员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案例分析题题库108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3年选调公务员考试、遴选公务员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案例分析题题库108题
21年​选​调​公​务​员​考​试​、​遴​选​公​务​员​考​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案​例​分​析​题​题​库0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3|
上传日期: 17:01: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DOC
官方公共微信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试题及答案[1]
好​像​没​有​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本页位置:
文章来源:
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从竖的方面看,有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封建社会的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实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近代社会的文官考试制度及公务员制度;从横的方面看,有选官制、委任制、学校考试制与特殊人才选拔制等。从总体上看,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
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无论是“选士”、“察举”、“科举”,那些被选、被察及参加科考的士子都必须具备比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特别是科举考试,没有较深的学识,谁敢问津?因而,历史上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就科举制而言,第一,科举是社会成员获取功名、地位与权利的重要途径,社会成员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二,在科举制下,学校教育的针对性极强,政府所考的便是学校所教的,也是学生们所学的。这种教与学、学与考相统一的考试制度,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第三,科举中有明算、明法、武举等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重文轻武、重经轻算的教育传统有纠偏作用。第四,据一些外国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是比较高的。这说明科举考试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教育,对普通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其次是对士习民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中国古代,考试只问能否及格,不问出身来历,所以即使是最寒微的士子,只要考试能够及格,就能进入上层社会,有官做,有的甚至位至卿相。这对千余年的中国人心影响极大。胡适在国外的时候,外国朋友请他讲中国的考试制度,他总爱讲“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故事。丐头金松的女儿金玉奴是个妙龄美丽的姑娘,在一个冰雪覆盖的冬天,打开门来,看见一个衣服褴褛的青年冻倒在地上,于是禀明父母,把青年救醒。及知道他是一个进京应考的书生后,倍加爱怜,把他留下,不久就同他结婚。结婚以后,这位穷书生晋京考取了进士,以县尉分发任用,携家眷赴任。在赴任的路上,这位穷书生觉得自己做官了,做丐头的女婿不体面,于是借着在船边赏月的机会,把金玉奴推下水去,希望把这件不体面的亲事泯灭后,另打算盘。不料金玉奴被推下水后,为后面的一只船救起,船上的主人正是书生的上司,问明情由,收为养女,等到到任以后,便把她嫁给书生,于是演成了这幕富有趣味的滑稽剧。胡适说,从这段故事里可以看出:一般人对于这位穷书生考中进士,做了县官,并没有认为不该;一位丐头的女儿,嫁给中了进士的官员,也没有认为不该;而对于这位书生的所为,一律以薄情郎看待。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下,穷人可以做官,丐女可以做官太太,那些待字闺中的妙龄女子尤以嫁给科举及第者特别是状元为殊荣。从这种风气不难看出,科举制对鼓励平民男子进学、对千百万家庭教育子女自强进取有着重要的影响。到了近现代,人家择女婿虽不以文官考试为条件了,小姐们的理想丈夫也不是文官考试第一名的先生了,但仍讲求学历,那些留学生特别是学工程的博士就最受小姐们的青睐。这里仍然反映出科举制下士习民风的流风余韵。
  再次是对国家的政治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起到了“添加剂”作用。在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自秦汉以后,各民族长期聚合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追求政治上的统一是各民族的愿望,也是一种文化心理,因而民族间的凝聚力不断增强。究其原因,除历史的因素和经济、政治、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外,以考试制度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考试制度的实行与推广,有利于把任官制度、取士标准、教育内容统一起来。自秦朝统一后,凡是由中央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都远播边陲。唐朝把科举制度扩展到岭南,并在广西推行“南选”措施,以选择地方人才。宋朝出台了鼓励少数民族建立学校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多种优惠政策,从而激励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子弟“金榜题名”。明朝规定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子弟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到清朝,康熙帝亦两次明令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州、县入学考试。正因如此,我国历史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出了大批进士、举人。仅据柳州一州的统计,历代有进士96名,举人827名。与此同时,散居边境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也仿照中原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如宋代,在云南建立的段氏大理政权,效法中原,开科取士,为其培养的儒士广开仕途之门。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亦仿宋制,推行科举,以儒学取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亦提倡尊孔读经,“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在科举制度下,中央同时还兼顾各地的文化水准,保持各地的最低名额,例如清代中叶以后,就把状元、榜眼、探花奖给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边远省份,因而给边远省份的人才以特殊的鼓励,从而使边远省份的人心产生极大的向心力。在传统的科举铨叙制度下,回避制度的建立也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在清代,对于官员任免迁调,都实行“文官隔省,武官隔道”,也就是回避本籍的做法。有了这种制度,不但可以防微杜渐,避免枉法徇情之弊,而且促进了各地区之间人员往来、文化沟通。这就在无形中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联系,促进了人民的情感融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不断巩固。
  又次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记载,早在唐中宗时期,日本建立了模仿唐代制度的考试选官制度。16世纪以后,我国的考试制度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仅用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70余种。中国传统考试经验的广泛流传,为近代欧美各国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后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胡适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久远,严密与公开。”“反观西洋国家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至多不上二三百年,而且都是受了中国的影响的。”英国文官制度的创建人诺斯科特和杜维廉两人都对中国的科举制心仪已久,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英国实行的“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取法中国科举制的精神。
[] [] []
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编:100062 电话:010-
版权所有  京ICP证010288号
总监制:张碧涌 法律顾问:宫伟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